战争名言范例6篇

战争名言

战争名言范文1

1、我从不主张战争,除非为了和平。——格兰特

2、黄金和财富是战争的主要根源。——塔西佗

3、没什么比中了弹却安然无恙更让人兴奋的事情了。——丘吉尔

4、永远不要在敌人犯错误的时候打断他们。——拿破仑·波拿巴

5、任意对待被征服者是战争给予征服者的权利。——裘·恺撒

6、战争使多数人流血,却养肥了少数人。——威·申斯通

7、最初的奋力一击,是战争成功的分水岭。——高尔史密斯

8、兵者外以除暴,内以禁邪。——管仲

9、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杉鬓发焦。——杜荀鹤

10、唯有自传才是真正地历史。——托·卡莱尔

11、时代呼唤战争而不是和平。——希特勒

12、从来就不存在好的战争,也不存在坏的和平。——富兰克林

13、金钱是爱情的基础,也是战争的资本。——托·富勒

14、战争用伯也用黄金。——奥维德

15、战争是骄傲之子,骄傲是财富之女。——乔·斯威夫特

16、真正而持久的胜利就是和平,而不是战争。——拉尔夫·沃尔多·埃莫森

17、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露雳弦惊。——辛弃疾

18、勇气和毅力就是魔力护身符,在它面前,困难会消失,一切障碍会无影无踪。——约翰·昆西·亚当斯

19、每一代都至少应该经历一场战争的洗礼。——希特勒

20、没有好战争,也没有坏和平。——王韵壹

21、战争的目的必须是为了和平。——亚里士多德

22、作战基本原理,切勿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克劳塞维茨

23、兵犹火也,不戢将自焚。——陈寿

24、爱情和战争都是不择手段的。——弗·斯梅德利

25、所有的母亲都憎恨战争。——贺拉斯

26、机在于应事,战在于治气。——尉缭

27、只要还有一个德国人活下来,战争就将继续。——希特勒

28、我总想战斗。——希特勒

29、如果我们不结束战争,战争会结束我们。——威尔斯

30、在恋爱和战争中先发制人,都是天经地义的。——贝恩

31、所有的战争都是内部的战争,因为所有的人类都是兄弟。——弗朗哥·芬内隆

32、历史会对我友好的,因为我正在创造历史。——丘吉尔

33、我们最伟大的胜利不是从不失败,而是每次失败后我们都能站起来——拉尔夫·沃尔多·埃莫森

34、有平等就不会有战争。——梭伦

35、不为战争和毁灭效劳,而为和平与谅解服务。——海塞

36、有意义的战斗胜过无意义的生活。——乔治·帕顿将军

37、成功不是终点,失败也不是末日:这才能赋予我们继续的勇气。——丘吉尔

38、战争似乎就意味着血和铁。——昆体良

39、你想和平,就要准备战争。——韦格蒂乌斯

40、懦夫在真正死去前就已经死过多次。勇者只品尝一次死亡的味道。——威廉姆·莎士比亚

41、一个国家只有在战争时期才会处于和睦状态。——休·金斯米尔

42、有国家就有战争。——伯克

43、和平孕育着战争,战争孕育着和平。——普坦汉姆

44、袭击是游击战争的基本作战形式。——毛泽东

45、守卫他人的权利是人类最神圣和美丽的事情。-卡希尔·吉布兰

46、生者有功挂玉印,死者谁复招孤魂。——萨都剌

47、伏尸百万,流血漂卤。——司马迁

48、政治的最终目的是战争。——希特勒

49、国虽大,好战必亡。——司马穰苴

50、战争来临时,真理是第一个牺牲品。——海·约翰逊

51、只有胜利者,才能用战争去换取和平。——萨卢斯特

52、一个英雄并不比常人都勇敢,但是他可以多勇敢五分钟。——拉尔夫·沃尔多·埃莫森

5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54、每个人的生活都以同样的方式结束,区别只在于他是如何活着,如何死去的。这是人和人之间的所有区别。——欧内斯特·海明威

55、没有不用军事计谋的战争。——列宁()

56、兵在精而不在多,将在谋而不在勇。——冯梦龙

战争名言范文2

吾畏言之而不预

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将自己成千上万最优秀儿子的鲜血献给了对反革命的最后的致命打击,革命的激情胜过了自然条件、技术装备和殊死炮火这一切力量的总和。

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我们应该赞美岩石的坚定,我们应该学习岩石的坚定,我们应该对革命有着坚强的信念,在民主革命的战争年代应该如此,要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年代更应如此。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兵民是胜利之本。

战争名言范文3

淞沪会战,又称作“八一三淞沪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第一场重要战役,也是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

淞沪会战前后历时3个月,日军投入9个师团和2个旅团30万余人,宣布死伤4万余人;中国军队投入75个师和9个旅75万余人,自己统计死伤30万人。

至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淞沪会战结束,中国军民浴血苦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的狂妄计划,争取了时间,从上海等地迁出大批厂矿机器及战略物资,为坚持长期抗战起了重大作用。

2002年国庆休假期间,我在上海城隍庙地摊儿上,淘到了一本写于淞沪会战期间的留言本。

这册留言本见证了这段历史。

留言本长13厘米,宽8.3厘米,共60页,银灰色和蓝色底子相间的封面四周镶着金边。留言本的主人叫叶佩尧(又名叶家尧),他在留言本的扉页上写道:“开一个簿面,做做纪念吧!”落款时间是“廿六、九、二八”(即1937年9月28日)。

金秋九月,本是暑期结束,学生返校,新学期开始之际。可是,无情的战争打破了莘莘学子的求学梦。此时,淞沪会战已经开战一个半月,中日双方血战正酣。

据《上海通志》记载,1937年9月21日,即留言前一周,战局发生了重要变化,淞沪会战中的中国军队退守浏河,转入防御阶段,日军则在这一天西进,逐渐突破中国军队的阵地。

国民政府不得已,下令有关机构撤退。

随着上海大批军民的撤退,这些大学生们被迫在新学期伊始写起了留言。

一位叫梁逸的同学,强抑住内心的苦闷和愤怒写道:“这次我们为了什么要分离,请你想想。”落款是:“梁逸写于沪战,廿六、九、廿八日”。

正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使这些同窗好友被迫分离。

同学王桐柏写到:“匆匆聚,匆匆去,我们暂时别离,后会有期。”惆怅中饱含着无限的遗憾和期盼。

这本留言册起于淞沪会战,止于1940年,共有47位师友的题赠,绝大多数是1937年9月28日所写。留言用毛笔或钢笔书写,用毛笔书写的留言,或工稳或飘逸,都体现了相当深厚的书法功底。在那个特殊的时期,学生们除了写些人生格言和常见的祝福语,如“青年模范”、“有为青年”、“连抱之材”、“不浮沉于众”等,更多的则是互相勉励报效祖国、共同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一位叫徐明朗的学生在1937年9月28日写下了当时颇为流行的诗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面相酷似青年的裕和直抒胸臆,写了两个字:“干吧!”黄炳坤则写下了“艰苦卓绝”四字,抗战的艰难由此可见一斑!

随着战争的深入,抗战越来越困难,又有同学离别。1938年10月26日,文靖写道:“我们要有大无畏的精神,坚韧!奋斗!苦干!前进!目前的失败是促成我们将来得到最后的胜利的座右铭!”这段留言,文靖特别注上了“座右铭”三个字。当时武汉会战失利,悲观情绪弥漫在各个阶层,这段留言却体现了青年学子们抗击日军的决心和信心,殊为难得。善普同日写道:“在黑暗的今天,当牺牲我自己去干,苦干、蛮干、拼命地干,如此才不愧我。”爱国赤诚溢于言表。

民国二十九年四月二十七日(1940年),又有一位同学在贴上自己的头像后黯然离开,并写下“赠于孤岛(“孤岛”指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至1941年12月8日“珍珠港事件”日军入侵期间的上海租界)”的字样。同学“耀发”还画了两个行走在重重黑幕中的背影,两人的背上分别写有“人人”和“苦”的字样,其中一个“苦”字下面的“口”部内还写有一个“苦”字,人人苦,有苦难言。这是多么沉痛、多么愤懑的控诉啊!

留言本中多数人都贴上了照片,可见那个时代年轻人的风姿。其中一张照片上有“有德照相”的字样,经查,这是民国期间上海一家非常有名的老照相馆。每每看到英俊的梁逸、浓眉大眼的裕和、美丽的忆秋,我就不由得关注起他们的命运来。10年来,我多次查询资料,以期找到这些人的下落,但仅找到了王桐柏、王永川、抱一、陈映霞、瞿曾传、韦彦生等人的一点线索。如王桐柏在解放初去了台湾;王永川参加抗战到了郑州,并写下了《日寇轰炸郑州目击记》;“抱一”的墨迹与民国著名油画家、教育家陈抱一的落款极为一致,簿中许多同学擅长绘画,是否为陈抱一弟子也未可知。网上有与留言本上瞿曾传同名同姓者的信息,据上海近郊崇明县庙镇官方网页地方史资料记载,1998年,瞿曾传已去世,其爱人、美籍华人徐素仪来探访其生前在当地创办的一所小学,并向该校捐赠书籍。此事被记入当地大事年表中。我还从网上查到一个和留言者同名的韦彦生,抗战时在湖北阵亡,籍贯为贵州荔波县,时间和空间都比较接近,韦彦生和叶佩尧分开后很可能参加了抗战,在战争中阵亡。

战争名言范文4

一教:品味人物,感受人物鲜明形象

一、欣赏《三国演义》篇首词,引出主题。

1.课件出示:整首词“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请学生自由读一读。

2.师:“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就像这奔腾不息的长河滚滚地向前流着,无数英雄也伴随着历史的进程最终消逝。在《三国演义》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许多英雄人物,有资料统计,在这本书中写到了1798个人物,今天就让我们在这本书中,在众多的人物中,数一数三国中的英雄人物。(引出本次读书会的交流主题)

二、围绕主题,进行谈话交流

话题一:你认识《三国演义》中哪些人物?

1.指名学生回答、板书姓名,并将姓名写在三国相应的区域内。

2.教师出示五段书中的语言描述,请学生发挥想象,猜出每段文字描述的是书中的哪个人物,并追问对该人物有什么印象。(人物有:刘备、张飞、关羽等)

话题二:你最欣赏《三国演义》中哪个英雄人物?请说出理由,可以举例说明。

重点预设:诸葛亮、关羽、曹操(说说与人物相关的重要事件以及人物特征)。

话题三:从书中的英雄人物身上,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话题四:你认为什么样的人能够称得上是英雄?或者说“英雄”应具备哪些条件?

三、教师总结

三国是一个人才辈出、群英荟萃的时代,三国是一个崇尚勇武、看重智慧的时代。《三国演义》中英雄人物的魅力将永远留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

二教:剖析战争,了解历史真实事件

一、揭示主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聊《三国演义》这本书。许多评论家说《三国演义》这本书的艺术成就最重要的是在战争描写和人物塑造上。全书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争四十多次,而且手法多样,构思宏伟,展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让我们走进三国的战场,领略书中给我们描绘的那一场场战争。

二、交流探讨

话题一:《三国演义》中描写了哪些战争?什么战争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引出小说描写最为出色的三大战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

话题二:聚焦三次战争。

师:三国是一个金戈铁马、龙腾虎跃的时代。往往重要的战争也决定了双方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我们对这三场战争作个比较分析,一起来完成一项填空。

战争名称 主攻方 应战方 双方兵力 战略战术 关键人物 结果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彝陵之战

1.学生填表,填好后进行交流,并说说自己的发现。

2.聊“火攻”: 三次战争中,为什么不约而同地想到了“火攻”,火攻好在哪儿?

3.以著名的“赤壁之战”为例,梳理出先后运用的计谋(反间计―苦肉计―连环计―借东风―火烧赤壁)。

4.再来聊聊实施这些计谋的关键人物和关键事件。

5.小结:赤壁大战固然重要,然而,战前的若干小事件也极其关键,是智慧的较量,是计中有计,一计套一计。它们好比是一个完整链条上的若干环节,缺一不可。

话题三:综观《三国演义》中描写的大大小小的战争,为什么我们今天单单交流这三个战争?

1.在学生交流的时候,出示三国形势图。

2.读《三国演义》这类历史小说,我们不仅将目光聚焦在一次战争,局限在对一次战争的深入理解上,还应该综观整本书,整体地来看战争。(教给学生纵观、横看这类读书方法,是阅读历史小说的重要方法)

三教:积累语言,学会表达灵活运用

一、走进故事王国

1.师:同学们认识了那么多三国英雄人物,对战争描写也尤为熟悉,可真了不起!你们知道吗?在人物、战争的背后还有一个个扣人心弦的故事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故事王国,请各组推荐的“故事王”给我们讲一讲。(多媒体出示“走进故事王国”及评分要求)

2.各组代表讲述,评委打分。

3.故事内容:可以讲述自己印象最深的战役,可以讲述自己最感兴趣的谋略,也可以讲述最让自己感动的“救主”场面,还可以讲述其他情节(如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煮酒论英雄、大意失荆州等)。

评分表

次 故事王 评分标准、单项得分(每项2分) 总得分

用普通话,语速适中 声音洪亮,口齿清楚 故事连贯、完整 精神饱满,表情自然 语感丰富,角色分明

魏组

蜀组

吴组

4.宣布“故事大王”得主。

二、逛妙语佳句城

1.请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三国成语,说说它们的出处和意思。(每组限时2分钟,每讲出一个成语记1分)

2. 创设语境:我们再登上经典句子城堡去看看。听,周瑜正在高声长叹:“老天既然生了周瑜,为什么又生诸葛亮?”他在什么情况下说出这样的话,为什么要这样说?(请分在吴组的同学优先回答,其他小组的同学补充)

3. 教师出示自己收集的书中经典佳句,学生齐读,再请学生结合故事中的情况讲讲它们的意思。(也可以讲其他句子,每组限时2分钟,每讲清一个句子的意思记5分)

4.请学生说说知道的与三国有关的俗语、歇后语。(每组限时1分钟,每讲清一条记1分)

三、激发兴趣,拓宽阅读面

师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回味了《三国演义》中的精彩故事,了解了一些精妙的词句,初步领略了经典名著语言的魅力。(宣布得分最高的一个小组为本次读书活动“三国通”)鼓励学生阅读《水浒传》《西游记》等文学名著,仔细品读,从中获得更多的收获,更深的感受!

战争名言范文5

――彼得・阿尼特

彼得・阿尼特其人

现年68岁的阿尼特,1934年11月13日生于新西兰南岛的小渔港里弗顿。在纵横战场40余载的记者生涯中,他屡创奇迹,获奖无数,被誉为“地球村的第一名战地记者”。由于出色的战争报道,他于1966年获普利策新闻奖的“国际报道奖”;1967年获“海外新闻俱乐部奖”;1968年和1983年两度获“职业记者协会奖”,1970年3月,与人分享“乔治・波尔克纪念奖”;1991年荣获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国际论坛协会等机构颁发的奖项以及美国海外新闻界俱乐部授予的“外国报道终身成就特别奖”。

“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因评论伊拉克战争被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解雇。”――3月31日,当英国《独立报》发出以此为题的消息时,着实令新闻界吃了一惊。在中国,这一消息经中国日报网站后,也立即在网络媒体掀起一场轩然大波。人们普遍感到不解的是:正当美国官方继续向媒体声明伊拉克战争的一切仍在按计划运作的时候,像彼得・阿尼特(Peter Arnett)这样一位西方最高规格的新闻奖获得者、曾在越战和第一次海湾战争中名声大噪的著名战地记者,为何遭此厄运?

名记者“实话实说”遭解雇

据《独立报》报道,阿尼特之所以被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解雇,是因为他在接受伊拉克电视台的采访中说,美国的伊拉克战争计划已失败,他的一些报道正激起美国公众的反战情绪。在今年的“愚人节”前夕,对于阿尼特来说可谓祸不单行:《国家地理》杂志与NBC一唱一和,同时宣布解除了与他的合约。那么,阿尼特到底说了些什么令这两家媒体感到“要命”的话呢?

原来,3月30日下午,作为NBC子公司MSNBC与《国家地理》杂志联合制作“国家地理探险家″节目制作者之一的阿尼特,在接受伊拉克电视台的采访时,称赞了伊拉克官员在两次战争中对他的礼遇和给予他采访的自由,并称“在美国国内,布什总统因发动战争而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所以,我们报道这里的平民伤亡、伊拉克军队的抵抗,都会传回美国,帮助那些反战人士”。

阿尼特得出结论说,美国对萨达姆所采取的军事行动已经失败。他表示,伊拉克人普遍反对美英对伊行动,民族主义情绪日益高涨,战争策划者显然低估了伊军反抗侵略的意志。他还说:“现在,人们一直希望尽快结束战争,因为全世界都在批评美军的狂轰滥炸......

当天晚上,美国有线电视网和福克斯电视网播出了这段采访录像的片段,阿尼特的言论立即成为美国主战派猛烈攻击的目标。有记者让白宫的一位官员就阿尼特此番言论发表评论,该官员表示:“他是站在无知的立场上说这番话的,他的结论都是出于自己的臆想......”NBC新闻网声称,他们收到了数千封抗议阿尼特言论的电子邮件。MSNBC总裁埃里克・索伦森竟以为是“伊拉克人用枪逼着阿尼特发表这些言论的”。然而,伊拉克官员却公开宣称,阿尼特以往的报道证明“他是公正的”。

起初,NBC的发言人还有意为他“保驾”:“阿尼特接受伊拉克电视台的即兴采访,是出于职业礼貌,与他接受世界其他媒体的采访是一样的。”但是后来,迫于政府和军方的强大压力,3月31日,NBC的新闻总裁发表声明称:“阿尼特接受伊拉克国有电视台采访的做法是错误的,尤其在当前的战争时期,他在采访中谈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这是非常错误的。因为这个错误,他将不再为全国广播公司进行报道工作。”

事后,阿尼特为他接受伊拉克电视台采访的行为及言论表示道歉。但与此同时,他在《每日镜报》上又撰文指出:“听到被解雇的消息后,我直到现在仍感到震惊。美国政府对发自巴格达的报道太敏感了,他们不希望有公信力(公众对某一媒体品牌的信任度)的新闻机构从这里发出报道,因为这会给他们制造许多麻烦。”

四十载书写战地风流

对新闻事业抱有幻想的阿尼特,17岁即退学进入新西兰《南岛日报》。在其后的10年时间里,他先后受雇于新西兰的《惠灵顿旗帜报》、澳大利亚的《悉尼太阳报》、泰国的《曼谷世界报》以及老挝的英文报纸《万象世界报》。

1961年,阿尼特成为美联社特约记者,负责采写东南亚新闻并任美联社西贡分社记者,成为战地报道的一个传奇人物。70年代开始,他归国任美联社全国流动记者。1975年,他曾重返南越,在美国和南越政府官员撤离后,仍源源不断地从那里发出现场报道。

1981年,阿尼特离开他工作了20年的美联社,加盟当时还无人知晓的CNN,深入萨尔瓦多、黎巴嫩、阿富汗、安哥拉以及格林纳达等地从事报道。1991年第一次海湾战争爆发前夕,许多美国记者纷纷奉命撤离,他却坚守在战争一触即发的巴格达。战争爆发后,CNN立即播出他从伊拉克发回的现场口播新闻:“一场攻击开始了,高射炮火在20分钟前射出。爆炸声很响,显然是轰炸……”

当晚,美国其他电视台留在巴格达的记者的通讯线路被切断,伊拉克官方也开始驱逐外国记者,惟有CNN借助他的现场口播,满足了关注这场战争的人们的新闻欲。他的独家报道不仅使CNN一炮走红,他本人也因此而声名大噪。难怪后人如此评价道:“没有阿尼特,就没有CNN的今天。”

但是,当他1月23日报道了多国部队错将巴士拉一家儿童食品厂当做化学武器工厂轰炸时,立即引起白宫的震怒。这还不算,25日他又报道了多国部队摧毁巴格达以北一个居民区的消息,被美国官方指责为“假新闻”。更有甚者,CNN于1月28日播出了阿尼特对萨达姆的专访。当时的布什政府认为他有替萨达姆宣传、长他人志气之嫌。有批评者指责CNN是“伊拉克家用电视网”,说阿尼特是“奉萨达姆的旨意行事”。

1997年3月底,阿尼特更有一次惊人之举――在阿富汗对“恐怖大亨”本・拉登进行了一个小时的电视采访。这是拉登首次接受电视采访,在接受采访时他承认对美国发起了“圣战”,指责美国政府“丧失了人性”,“犯下了世界上过去任何帝国主义国家未曾做过的罪恶”。

1998年,阿尼特在一则专题报道中揭露,在越战期间,美国指挥官曾对叛逃美军使用沙林毒气,将逃到老挝一个小村里的逃兵和村民全部毒死。在五角大楼的暗中支持下,一些美国退伍老兵发起了一项“倒阿”行动。CNN迫于压力,在1999年阿尼特的工作合约到期后,没有与他续约。

在这次美英联军对伊拉克的战争中,在其他记者纷纷奉命撤离的情况下,阿尼特再一次傲然出现在巴格达街头。没想到,这一次他再次触犯了美国军方和政府,最终导致遭解雇的命运。但是,名记者就是名记者,阿尼特刚一被解雇,英国的《每日镜报》和比利时VTM电视台就在“第一时间”雇佣了他。4月7日,他又以“特约记者”的身份,为台湾无线电视(TVBS)报道伊拉克新闻。

如何看待“阿尼特现象”

干了40年记者工作、报道了18场战争的阿尼特,最后还是“栽”在了“战场”上。作为一个赋有献身精神、敢于坚持己见的战地记者,他的传奇经历曾被美国一些媒体称为“阿尼特现象”。如今,这位遐迩闻名的大牌记者因说了一些“不合时宜”的肺腑之言而被解雇,从而使“阿尼特现象”有了新的含义。

首先,“阿尼特现象”说明,在世界的任何地方,“新闻自由”都是有限度的,绝对的“新闻自由”都是不存在的。

新闻自由是指搜集、、传播和接受新闻信息的自由。西方媒体一贯标榜“言论自由”,一贯以“客观、公正”自居,然而,阿尼特的被“炒”却暴露了美国“言论自由”的虚伪性。“阿尼特现象”说明,在美国,“言论自由”是让位于国家利益的。面对这场没有获得联合国授权的战争,美国的媒体一改“言论自由”的腔调,转而强调媒体和记者的“自律”。虽然美军允许甚至主动邀请记者随军采访,但是却画地为牢,人为地设置了许多。于是,美国大多数媒体的报道就呈现出“一边倒”的倾向:巴格达红新月妇产医院遭空袭、伊拉克无辜平民被炸死的真实画面都无人敢发。在这样的战争舆论环境下,阿尼特的以下诘问就显得不无幼稚了:“我采访过数以百计的伊拉克人,包括政府官员和普通百姓,我为什么不能说出我的看法呢?”

我们还应当看到,在美英对伊战争中,“阿尼特现象”并不是孤立的。美国国防部于3月27日宣布,一名在伊拉克采访的美国自由撰稿记者菲利浦・斯马克,因透露美军阵地位置而被勒令离开伊拉克;英国BBC记者奥马尔,也因为报道了巴格达市场遭受导弹袭击后的惨状而受到英国工党主席里德的指责……这些事例充分印证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自由观的正确性:新闻自由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在阶级社会里,只有一定阶级的新闻自由,没有超阶级的、绝对的新闻自由。

其次,客观、真实地报道新闻是记者的天职。然而在许多时候,这一理念只能是一种理想。

正如阿尼特所说,“新闻报道就像飞向太阳,飞得越近,你就感到越热,再往近飞,你就会被灼伤。如果怕热不飞了,那么,你就不会接近事情的真相。”这段话生动揭示了记者在接近真理和付出代价之间的直接对应关系。阿尼特认为,准确地报道真相是记者的天职,战地记者理应反映交战双方的声音,其中当然应该包括伊拉克的声音,而且“只是报道我亲眼看到的东西”。在美英联军对伊拉克的战争打响后,阿尼特一方面认真甄别美伊双方提供的真假信息,另一方面,他勇于对美伊军方和官方的信息提出质疑,揭穿其“心理战”的实质。同时,他也真切地认识到,记者职业是个非常危险的职业,是以生命作为赌注的。“阿尼特现象”充分地说明了,在个人和国家的中,胜利者永远属于后者。

倾听不同声音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博士候选人辛廷慧

阿尼特确实报道了一些NBC认为不恰当的事情(在这个事情上,NBC与军方的立场一致)。首先从经济角度考察媒体的报道。作为记者,一般是应报道有新闻价值的东西,不然媒体就没有市场了。第二是政治立场,每家媒体可能都有其新闻的立场定位,并要求其记者遵守。阿尼特显然在这方面犯了NBC的戒。

去职不值得大惊小怪,在美国这是很自然的事。但这不能证明新闻自由就是虚伪的,因为目前很多公司可能正想高薪聘用阿尼特呢。如果政府下令所有的公司都不能聘用他,那才证明新闻自由是虚伪的呢。作为记者当然也有选择其他媒体的自由。如果阿尼特在战前就选择了英国或台湾的公司,也许就不会有这种难堪的事情发生了。

另外,我想应提醒的是,战地记者不要轻易下结论,如评判联军作战计划失败等。结论的东西往往是事后才能做出的。凭一时所见,就称整个军事行动失败,也过于武断。再有,军方的规定是非常正确的,军事秘密岂能轻易泄露。记者被允许随军采访真是他们的幸运。阿尼特被解职可能感到冤屈,但我说他够幸运的了。

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

战争名言范文6

关键词:探究学习;设计;为民族独立而战

一、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释义

探究学习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实验、参与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探究学习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问题的提出,在日常生活中或学习情境中发现并提出问题;(2)收集资料,围绕问题收集相关方面的事实和证据;(3)形成假设,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形成解决问题的假设;(4)检验假设,学习者交流和验证他们提出的假设。

二、走入设计现场

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对美国独立战争的要求:通过华盛顿、《独立宣言》和1787年宪法,理解美国革命对美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要求】

1.了解美国反对英国殖民统治而获得独立的重大事件。

2.能流利地表达出战争中纲领性文件《独立宣言》的基本内容。

3.分析独立战争对美国的影响――国内影响与国际影响。

4.对重要人物华盛顿的主要活动能以表格的形式或其他方式呈现,并评价他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发挥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针对目标1:学生整体通过五目走战略,即第一目――战争之因、第二目――战争的经过、第三目――战争的结果、第四目――人物品评、第五目――把书共话议战争,了解美国独立战争的相关情况。

2.针对目标2:A.资料展现帮助学生分析《独立宣言》,B.给予学生时间速记《独立宣言》核心内容,C.提问抽查。

3.针对目标3:利用视频资料让学生自己分析。

4.针对目标4:提供多样的方式让学生依据课本及教师提供的信息呈现华盛顿的主要活动及他们的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美国的独立战争不仅是一次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战争,而且也是其走向资本主义道路的重要战争,战后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且创造了一个新型的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展现了与时俱进的理念。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殖民地人人抗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持不懈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美国独立战争中的重大事件、文献《独立宣言》的内容和华盛顿的主要活动。

【教学难点】

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给美国的影响和华盛顿在美国历史上所起的重要作用如何评价。

【学情分析】

对于美国,大多数学生都能说出一二,一方面这基于当今世界信息的发达,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地理学习的帮助。对美国的历史知道得并不多,历史上的名人也有一些了解,但对他们所做的事却不是很清楚,所发挥过的作用也不知道。对于《独立宣言》的作用缺乏完整清晰把握。

新课的导入:

让学生扮演“印象派者”的角色,畅谈他们印象中的美国是什么样子。

教师总结:我们同学以现代人的身份从人物、社会生活、经济、政治等方面讲出了自己对美国的印象。没错,美国,一个超级大国的代名词,在当今世界中似乎多数都能瞅见他强大的面容,可是亲爱的同学们,如果你们肯稍微动动你们的指尖,轻翻一下美国的历史,就会发现,美国也曾有过一段屈辱的历史,那是他们还未独立前的事。今天就让我们共同穿越至美国还在胚胎期那些年的历史。

屏幕显示:致美国未逝去的历史――独立战争。

问题群的设计

第一目――战争之因

为什么北美殖民地要发起独立战争?

请问对于此地要发动独立战争,需要有什么样的条件。(提示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民族等方面考虑)

为什么这场战争又被称为是“为民族独立而战?”民族的形成需要有什么样的基础?

如果不发生战争,行不行?请简述你的理由。

第二目――战争的经过

请以时间为主线,以课本为依托,制作美国独立战争的大事年表。

请结合美国独立战争示意图,以地名为主线讲述美国的独立战争。

美国因一文献而降生,这部分文献是什么?它由哪个机构于哪一年由谁主笔起草颁布的?它的内容是什么?请概括文献所体现的重要思想。

第三目――战争的结果

战争的结果谁胜谁负?为什么?请从双方的角度去分析。

战争对于美国与英国各有什么样的影响。是否对其他地区有影响?如果有,请说明有什么影响。

第四目――人物品评

假设你是美国独立战争的领导人,请你谈谈你在战争中的活动。请对自己做自我评价。

第五目――把书共话议战争

在美国独立战争的学习中,你得到了什么样的启示?

案例点评:

本案例以问题群的方式以4―3―2―1―1五步走战略方式进行,将本课的重要信息点全部显示,并且有难度的问题会给予相应的提示,凸显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理念。这些问题中有些题是发散性思维的题,方便学生深入探究;有些则是以“我”为名而进行的设问,如此学生会主动地进入角色中;有些问题则从双方的角度提问,学生便于从多方位进行评价,培养了他们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从问题的层次上来讲,层层深入,便于学生分析掌握;从问题的角度上来讲,由事至人,有人之处不离事,有事之处不离人,体现了社会学科的特征。

本案例的缺点在于: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现的不是特别明显,有只为知识而知识的嫌疑。从战争的性质上来讲一是民族之战,二为资产阶级革命这点在案例中没有显现出来。所提供的材料也就是局限于课本,并未铺展开来。

上一篇静静的夜晚

下一篇认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