慰问援派干部总结范例6篇

慰问援派干部总结

慰问援派干部总结范文1

一、日常采购、慰问

春节期间陪同领导班子走访慰问老领导、特困职工,共计11人。平时或节假日期间,经常为退休老同志上门服务,及时为他们的日常生活排忧解难;严格执行黑工发【2018】9号文件采购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工会会员节日慰问品;按规定做好托儿费、独生子女费的报销工作,并配合人劳部门认真做好离退休人员基础信息的收集整理;

二、疫情防控,敢于向前

疫情期间,响应市里号召,积极配合鸡西市防疫领导小组工作,选派党员干部等近80人从今年3月份到8月份共计200天的坚守卡点执勤工作,期间所有党员干部排除一切个人问题,严守一线、绝不后退;

三、加强企业文化

为了贯彻落实全省烟草工作会议精神,推动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鼓励科技工作者多出科研精品和原创性研究成果,根据中国烟草学会的安排,开展2020年度学术论文征集工作,鸡西市局上报不同课题论文8篇,包含《专卖管理体制问题与对策研究》、《建设烟草行业安全管理体系探讨》等。

四、抗美援朝70周年,不忘老党员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根据中组部老干部局通知要求,经国家局领导批准,组织慰问志愿军老战士。鸡西市局(公司)组建慰问小组,走访慰问抗美援朝老党员王福庆,为老人送去慰问品和慰问金,并颁发“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

五、提高工作标准,制定标准化文件

为提高鸡西市局(公司)高质量发展,群团工作科制定了质量体系文件《工会经费收支管理办法》、《职工(代表)大会管理办法》、《离退休人员管理办法》,并严格按照标准化文件实施。

六、加强基层工会建设

提高鸡西市局(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必须加强基层工会建设,为保证基层工会建设,购买工会相关书籍《工会与企业文化建设》《工会权益保障工作概论》《工会组织工作概论》等13本,并分成7套下发给鸡密虎烟草工会的兼职人员,为其深入学习工会相关问题打下基础;搜集整理与工会相关法律法规,坚决响应“依法治国”治国号召,组织学习工会法。

七、做好服务工作

慰问援派干部总结范文2

领导关怀,极大鼓舞士气

正月初一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政法委书记和公安部孟建柱部长等通过视频形式慰问公安干警,市局副局长、总队长王沁林少将随同接受了慰问。2月3日上午,中共重庆市委副书记、市长王鸿举率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何事忠,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余远牧,市政协副主席夏培度等领导一行,代表市委、市政府亲切看望慰问了特勤支队第四中队官兵,并通过官兵转达对家属的问候和敬意。临走时,再三嘱咐广大官兵在春节期间,一定要恪尽职守,坚守岗位,再接再厉、团结奋进、开拓创新、努力把“为民执法、为民服务”的各项工作落实到具体的实际行动当中,充分发挥消防部队的“尖刀”和“拳头”作用,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2月2日上午,市政协主席邢元敏,市委常委、副市长马正其等领导一行11人,带着全市3000万山城人民的深情厚意莅临总队机关,看望、慰问了战斗在一线执勤的消防官兵。春节期间,全市各区、县主要领导,纷纷率队慰问了驻地消防官兵。各级领导的关怀,使广大消防官兵精神倍增,热情高涨、干劲十足、士气高昂,纷纷表示,一定不辜负党和人民的嘱托,着力满足人民群众对消防安全的新期待,确保火灾形势稳定,努力创建和谐警营,为构建“平安重庆、和谐重庆”做出积极贡献。

积极备战,将士冲锋在前

为全力做好春节期间消防安全保卫工作,2月2日下午,总队召开春节期间消防安全保卫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会上,总队长王沁林少将亲自作动员,并对节日期间消防保卫工作进行了周密部署,要求从2月6日8时至2月13日8时,全市消防部队紧急进入二级战备,所属官兵全部停止一切探亲休假,同时还要不断加强执勤备战工作和各项活动现场执勤保卫,确保一旦发生事故能够快速出动,有效处置。各级公安消防部队还加强了夜间执勤备战,对各单位值班人员适时进行抽查点名,值班领导实行“三分钟点名应答制度”。

除夕夜,是火灾预防和扑救的重点,为确保万无一失,总队在既定的火警值班安排下,大年三十晚8时30分起至正月初一凌晨2时,总队长王沁林少将,副总队长等总队领导,身先士卒,坐镇市119指挥中心,机关处以上干部全部在总队作战室值班守岁,整装待战,总队119指挥中心还另增设10部接处警电话、以加强值班工作,并及时处理各种灾害事故及突发事件。除总队机关值班守岁外,总队还临时成立了4个灭火救援指挥组,并派出由机关干部组成的6个督导小组,分布主城各区蹲点督导,以加强灭火指挥力量。主城区各支队也成立了应急救援小组,全市消防官兵枕戈待旦。积极做好“上一线、打头阵、灭大火、抢大险”的准备。从2月5日至12日,全市消防部队共接警出动950次,出动车辆1333辆次、警力9340人次。其中,火灾出动499次、抢险救援92次、社会救助359次,营救被困人员58人、疏散419人,抢救财产价值94.96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出动次数、出动车辆、出动警力数分别上升了21.3%、34.1%和24.9%。在确保部队执勤备战的同时,还积极主动参加雨雪灾害抢险救援工作,共计出动车辆70余车(次),送水360余吨,树立了消防部队良好的形象。

慰问援派干部总结范文3

对口支援驻地群众

刚下放时,贾庆林所在的二排主要负责自制机制瓦、砖,打?穴炸?雪石头铺路。集镇通往干校的路原来下雨天泥泞不堪,就被基建排用碎石铺得宽敞平整。基建排还用碎石铺平了连队的晒谷场,建起了一幢有十多间房子的宿舍楼、一间仓库、一个食堂和打了一口水井。

二排还为驻地附近的生产队办了很多好事实事。当时,农村很苦,点灯用煤油,根据孙有余校长的指示,九连二排为后田、马井里生产队架通了电线,让社员点上了电灯,解决了照明、碾米、抗旱等的用电问题。整个工作如测量、架线、安装等都是他们无偿支援,没给地方增加一点负担。在春插、“双抢”、秋收等农忙季节,贾庆林所在的二排除了帮助连里的农业排抢种抢收外,还对口支援了排里驻地附近的生产队,如左山大队后田、马井里、斗口生产队的农事,样样农活抢着干,平时在10人以上,有时全排,甚至全连都参加。他们工作纪律特别严明,从不动群众一针一线,没喝过一口水、吃过一顿饭。作为副排长,社员经常看到贾庆林带队支援驻地群众。每次他都亲自下田拔秧栽禾;干旱无电时,他又赶紧帮助生产队修好水车,抽水保苗;他还带领技术人员为驻地附近生产队研制出手摇插秧机、电动打谷机等农业生产机械,以减轻社员的劳动强度。平时,他虚心向社员求教,看到社员干什么他就帮着干什么,人特随和;他不厌其烦地手把手教徐中贵长子徐彩田操作手摇插秧机,做划行器,教他科学地喷洒农药防病灭虫。逢年过节,他经常走访慰问当地的特困社员徐中贵、廖人福、帅能林、潘继映等,经常送上衣物、赠上慰问品等。这些都给当地群众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他们深受感动。

急难险重奋力争先

在国家一机部奉新“五七”干校工作的那段峥嵘岁月里,贾庆林经历了上山砍竹、伐薪烧炭、勇救山火和抗洪抢险等急难险重工作的历炼和生死考验。虽然时间不长,生活也很清苦,但对他后来担当大任作用巨大。

当时,贾庆林十分强壮,苦活累活总是冲锋在前。在越王山砍毛竹,他一次能扛三根毛竹。1969年下半年,干校需要大量的木炭过冬,需派得力干部挑此重担。贾庆林第一个站出来要领导把任务交给他。接受任务后,他立即带领十名“五七”战士,来到西庄大队北岭生产队烧木炭。他们信心十足、干劲冲天,全部赤膊上阵,奋战在邓家山,挖窖洞烧木炭,人晒得乌黑、累得精瘦。贾庆林在这段披星戴月的日子里,处处以身作则、奋勇争先。木炭出窖时,有两次一氧化炭中毒的可能性,在生死关头,他总是把危险留给自己,至今令战友们终身难忘。

1970年冬,越王山的青树至窖前大队一带发生了特大火灾,山林火势凶猛,烧了三天三夜。国家一机部奉新“五七”干校的全体人员,分别坐着解放牌汽车、拖拉机上山扑火。贾庆林所在的排、连表现特别突出,当年他奋力扑火的情景,至今仍深深地烙在村民的心中。

奉新是个山区县,山溪水来势凶猛,当年水灾不断。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贾庆林和干校广大“五七”战士一道,在洪水中手挽着手组成了人墙。有时不顾个人安危在洪水中游来游去,抢救被洪水围困的群众和正被冲走的财物。当年他们抗洪抢险的动人情景,令奉新干群难以忘怀。

干群关系鱼水情深

国家一机部奉新“五七”干校与驻地干群结下了鱼水深情。社员平时有什么农活,他们都随叫随到,抢着帮做。农忙季节,他们自备生活用品无偿支援;群众遇上生病,他们仅收很少的医药费。最让感动的是,1969年冬,青树大队社员邹尚贵在山上为大队搞副业?穴砍大松树?雪时,被大树枝砸昏,几乎窒息死亡。校部和九连闻讯后派了一辆解放牌汽车装上了2吨米?穴为了汽车防震?雪,赶到出事地点紧急抢救。为了减轻震动,13名“五七”战士硬是站在车上轮流手抬担架,将他一直抬到了省人民医院三附院治疗。治疗期间,九连派刘绪森坚持护理了十多天。干校不仅帮邹尚贵解决了住院期间的一切费用,还经常派出干部帮他家砍柴、打水,解决家庭中的实际困难,令他终身难忘。

慰问援派干部总结范文4

2004年以来我院先后组建派出了多批援外医疗队,他们以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赢得了受援国政府和人民高度的赞誉,为祖国和人民赢得了荣誉。期间也克服了许多困难,存在过诸多困惑,作为参加援外任务单位如何才能完成好此项工作?

援外医疗队走出国门,面临着许多新特点、新考验:一是援外行动卫勤保障标准和要求与国内不同,完成任务可供借鉴的经验不多;二是任务区局势多变、气候炎热、疫病流行、环境恶劣、物资匮乏,生活条件极其艰苦;三是伤病突发、病种特殊、应急救治和医学防护要求高;四是援外身处异国他乡肤色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理念、生活方式不同,外事交往复杂;五是援外医疗队从不同单位临时抽组,有男有女,有干部、战士,专业不同、阅历不同,管理难度大。面对这些新情况,医疗队领导紧紧依靠团队力量,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牢记各级领导的嘱托和同志的希望,精诚团结,战胜困难,勇于实践,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具体的做法是:

1 严格筹组,确保组建高质量的援外医疗队

每次领受筹组任务,医院领导都高度重视,在上级机关具体指导下,周密制订工作计划,立足“早”字,突出“实”字,保证了工作的针对性、及时性和实效性,为赢得援外国家官员满意评估、提前进入援外待命安排机制打下了坚实基础。

1.1坚持从讲政治的高度,加强对援外医疗队筹组工作的领导。

筹组援外医疗队,执行赋予的援外卫勤保障任务,完成好这项任务意义深远,责任重大。从政治上讲,组派医疗队参与援外保障行动,对进一步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提高我军的国际地位有着深远的政治意义。医院党委从讲政治的高度和提升民族威望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在医疗保障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坚持把筹组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并成立了援外医疗队筹组工作指导小组,机关各有关部门从大局出发,密切协同,形成合力,及时解决筹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各科室认识明确,主动把思想好、技术强的骨干推荐到援外医疗队,并帮助解决援外医疗队人员实际问题,保证预选队员学习尽力、工作尽心、任务尽责,使筹组工作高效有序地展开。

1.2坚持从援外卫生保障任务着想,认真选配援外医疗队队员。

在人员选拔上,严密组织,严格考核,确保预选队员思想作风好、专业技术过硬、整体素质优秀。

首先是确定预选队员。按照援外医疗队人员选拔条件预选人员,在全院进行宣传发动,采取个人申请、单位推荐、逐级考核等办法,按1:2的比例预选人员。随后,联勤部组织司令部、政治部和卫生部成立的联合考核组,从政治思想、业务素质、英语水平、团队精神、组织纪律、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全面了解与考核,综合专业、技术、身体、年龄、心理等条件,确定援外医疗队预选队员。所有人员均为各单位业务技术骨干,均经过高等院校的英语系统学习,能流利使用英语进行交流和书写病历。

1.3坚持从艰苦恶劣环境着眼,多方筹措医疗设备、药品、装备和生活物资。

远征他国执行援外任务,尤其是非洲贫困地区交通不便、补给困难,对自我保障能力标准更高、要求更严。为此,我们在筹措医疗设备、药品耗材、生活物资过程中,尽量想细、想全,保证各类物资满足任务和生活需要。

深入研究援外医疗队装备物资配备标准,并通过多种途径了解任务区当地情况,反复研究,多方征询,分别制订了医疗装备、药品、消耗性器材和生活物资筹措计划和采购清单。同时根据任务区实地考察情况,对携带的医疗设备、药品和生活物资又作了相应调整,所有消耗性物资都按任务期需要进行筹措,尽量减少中途补给。

2 认真履行职责,确保高质量完成援外任务

医疗队抵达任务区后,严格遵照要求,开拓创新,顽强拼搏。

2.1坚持把政治思想工作摆在首位,确保全体人员思想高度统一。

远离祖国、亲人,远离上级领导和党组织,独立执行援外任务,只有紧紧地团结在队党支部周围,心往一块想,劲往一起使,才能不辜负国家、军队和各级首长的期望。队党支部坚持以政治思想工作统揽全局,把重点放在抓人员的政治立场坚定和思想稳定上。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的指示精神。每天按时组织收看国内新闻,了解国家大事,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利用局域网刊登大家的政治学习体会。及时传达中国大使馆党委和国内各级首长的指示精神以及重大节日各级首长的慰问电,给全体援外队员以极大的鼓舞,成为队完成任务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是自觉在严格的党内生活中接受教育。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坚持七项生活制度,开展经常性思想工作。各支委以身作则,轮流上党课,率先垂范,始终战斗在工作的第一线,成为医疗队各项工作的核心力量。全体党员讲团结,讲稳定,自觉在严格的党内生活中接受考验,保持了内部高度集中统一。

三是加强心理疏导,丰富业余文化生活。队党支部针对医疗队地处艰苦、寂寞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狭小的活动空间,队员思念亲人和战友,出现情绪和心理变化,广泛开展谈心交心活动,搞好心理疏导。队员生病时,队领导到床头问寒问暖;队员家里有困难时,队及时反馈到国内有关单位协调解决。想方设法改善伙食,每月给队员过集体生日。此外,开展各项文体活动,开辟学习室、娱乐室,供大家业余时间学习、娱乐;“五一”、“八一”、“十一”等重大节日,升国旗、举办文艺晚会;应邀与友军进行球类友谊赛,使大家业余生活丰富多彩,促进了队员之间团结、友爱和互助,增强了医疗队凝聚力、战斗力。

2.2加强行政管理,确保人身与医疗安全。

医疗队所处环境复杂多变,队领导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定期分析安全形势,查找安全隐患。严格一日生活制度,吸取其他援外队安全事故经验教训,加强防范,确保了人员安全。

加强卫生防疫和医学防护工作。及时展开卫生流行病学侦察,了解掌握当地地理环境、居民卫生习惯及当地传染病发病流行情况。配合口服防疟药物,定期给队员发放驱蚊剂,减少蚊虫叮咬,预防疟疾感染。医疗队治疗的伤病员中大量为疟疾、艾滋病等传染病,针对这种情况,队严密做好自身防护,医护人员严格按医疗护理操作技术规程开展工作。

2.3 严格遵循任务要求,努力搞好医疗服务保障。医疗工作是队的中心工作,医疗队严格按任务要求救治每一名伤病员。

一是更新观念,规范伤病员就诊、治疗、护理秩序。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强化工作责任心。严密组织重症伤病员急救,无一例误诊误治或死亡。二是实行全程个性化服务。对门诊伤病员提供引导式服务,以爱心、细心、耐心和责任心为伤病员提供优质服务。对于这种高危险性、高死亡率传染病,队医护人员在做好自我防护的同时,用高度的责任感、崇高的职业道德、无私的爱心和国际人道主义精神给艾滋病病人精心治疗,鼓励他们直面疾病,使他们个个感动不已。

2.4 严守外事纪律,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外事无小事,事事关国家。医疗队严守外事纪律,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军队的形象。

一是加强形象教育。走出国门,代表的是国家、军队的形象,是国家利益的最大体现。队员参加任何外事活动,事先都有教育、有要求,事后都有总结、有讲评,有专人记录和保管外事资料。二是坚持外事原则和程序。任何外事活动特别是重大外事活动,事先都制订出接待或参与方案,表现出外事活动安排的严谨性。在与外军交往过程中,不分队大小、国家大小都一视同仁。对上级交办的事,严肃对待,坚决完成;对下级请求的事,坚持原则,力所能及。三是严明外事纪律。队要求每一名队员严格遵守外事纪律。与外军接触有礼有节、不卑不亢,热情而有分寸,交往时不谈论国家机密。

2.5 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实现野外生存独立自我保障。在远距离、无后方依托的情况下,实现完全独立自我保障,是队完成援外任务必须面对的第一大难题。医疗队发扬我军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想方设法改善条件,确保了队工作生活正常运行。

自力更生改善生活条件。在合理供应食品的基础上,工作之余,医疗队发扬南泥湾自力更生精神,在营区开荒种地,虽然中国北方的菜种不适应这种土质,但微薄的收成也确实为队解决了一些问题。

慰问援派干部总结范文5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全市抗冰救灾总结表彰大会,贯彻全省抗击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总结表彰大会精神,总结我市抗冰救灾工作,表彰先进,动员全市人民弘扬抗灾救灾精神,团结一心,奋力拼搏,更好更快地推进*赶超发展。刚才,市委、市政府隆重表彰了一批在抗冰救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首先,我受*书记委托,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为我市抗冰救灾作出重要贡献的广大干部群众、人民、武警消防官兵、*干警、民兵预备役和社会各界人士,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帮助我市抗冰救灾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等一下,*书记还要作重要讲话,大家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下面,我先讲三点意见。

一、面对严重的雨雪冰冻灾害,全市上下万众一心,顽强拼搏,夺取了抗冰救灾的决定性胜利

今年1月中旬至2月上旬,我市遭遇了严重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持续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强度之大、灾害之严重,是历史罕见的,给全市工农业生产、电力通讯、交通运输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损失和极大影响。全市受灾人口269.2万人,倒塌房屋1755间、损坏房屋2.5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119.8万亩,因灾死亡家畜7.4万头、家禽155.3万羽,林木受灾面积614.2万亩,全市直接经济损失105.6亿元。

面对突如其来、百年不遇的雨雪冰冻灾害,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兄弟省市、部队官兵的多方支援下,在省直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市上下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九保一平安”的要求,同心同德,万众一心,顽强拼搏,艰苦奋战,夺取了抗冰救灾的决定性胜利。实现了“三个确保”:

一是全力以赴打好电力抢修攻坚战,确保了在全市范围内如期全面恢复供电。我市是全省因灾损毁电力设施最严重的设区市,全市4座220千伏、20座110千伏变电站全部停运,700多条220千伏以下线路瘫痪,共倒杆塔3万多基,断线2.9万多处,全市220千伏以下供电线路倒杆塔占全省的53%。1月29日上午到2月2日晚,*电网曾3次与主网解列,全市停电,除夕之夜仍有8个县城没有主网供电,资溪、宜黄两县没有主网供电时间达20天。面对电力设施遭受重创的严重情况,市委、市政府把电力抢修作为抗冰救灾重中之重的工作和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来抓,及时成立了抗冰救灾指挥部,启动了气象灾害三级预警,制定了全市电力抢修方案,落实了各级领导工作责任制。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力争2月底、确保3月6日以前完成任务的要求,我市自我加压,提出了确保2月25日以前、力争2月23日以前全面恢复供电的目标。我们凝聚各方力量,集中优势兵力,上下动员,军民携手,打响了一场惊心动魄、艰苦卓绝的电力抢修大会战,于2月24日全面完成了电力抢修任务,仅用不到1个月的时间,完成了需要6个月才能完成的工作量,创造了电力建设史上的奇迹。

二是全面迅速开展抗灾救灾,确保了人民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灾情发生后,全市上下迅速行动,采取果断措施,全力做好抗冰救灾工作,努力减少灾害损失,尽力降低灾害影响,切实维护了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我们各级各有关部门及时对境内主要交通干线和县乡公路的险要路段进行除冰抢险,保证了道路畅通;组织人员日夜抢修爆裂的水管、水表,紧急调用和购置自备电源,基本保证了城区居民生活的正常供水;通过紧急启动后备电源、自备发电机、组织小分队抢修故障点等措施,保证了全市通讯畅通;加强市场监管,保证了群众生活必需品的正常供应;扎实做好灾民和困难群众的救助工作,紧急下拨救灾款、慰问金,发放救灾棉衣被、大米等生活物品,保证了困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在特大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全市没有出现冻死人、饿死人、房屋倒塌压死人的现象;加强安全生产、交通安全和治安管理,切实维护了社会的安全稳定。

三是及时组织灾后重建和恢复生产,确保了全市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发展。灾情初步缓解后,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市委、市政府及时认真安排灾后重建和生产自救,要求各地各部门立即行动起来,迅速掀起恢复生产、灾后重建的热潮,促进经济运行、社会秩序和各项工作快速转入正常轨道,确保各项工作实现首季开门红。2月下旬以来,我们先后召开了工业经济、农村工作、总结表彰暨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开放型经济等一系列重要会议,对经济工作进行全面深入部署,并组织督查组赴各县(区)督促抓好灾后重建和恢复生产。由于组织得力、行动迅速、安排有序,恢复生产和灾后重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市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一季度,全市生产总值完成76.87亿元,同比增长12.4%;实现财政总收入9.5亿元、增长43.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6亿元、增长42.7%,增幅分别居全省第2位和第4位;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96亿元、增长26.5%,为完成全年的目标任务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在抗冰救灾战斗中,方方面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积累了宝贵的抗灾救灾经验,孕育了伟大的抗灾救灾精神

这次抗冰救灾是继19*年抗洪抢险和20*年抗击“非典”后的又一重大战役。取得这场战役的决定性胜利,是上上下下、方方面面团结奋战、通力协作的结果。省委、省政府指出,在这场战役中,广大干部群众、部队官兵用意志、作风、力量、心血乃至生命凝聚了伟大的抗灾救灾精神,这就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不怕困难、敢打硬仗的拼搏精神,不计得失、顾全大局的奉献精神,心系群众、一心为民的公仆精神,坚韧果敢、勇于胜利的奋斗精神。这种精神,是井冈山精神在新时期的生动体现,是我们夺取抗冰救灾决定性胜利的根本保证。*是全省的重灾区,伟大的抗灾救灾精神在我市抗冰救灾战斗中体现得更加充分。在这场关系全局、关乎民生的重大战役中,我们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获得了许多深刻的启示。

第一,夺取抗冰救灾决定性胜利,最根本的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亲切关怀、坚强领导和正确指挥。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领导心系灾区、情系灾民,对*的灾情十分关心、十分牵挂,对我市抗冰救灾工作十分重视、十分支持,给了我们极大的关怀和鼓舞。总理、吴仪副总理亲临我市视察、指导和慰问,尤其是温总理在大年三十深入我市指导抗冰救灾工作,走访慰问受灾群众,并对*电厂、廖坊灌区等项目建设作了重要批示,给我们带来了党中央、国务院的巨大关怀和温暖,极大地鼓舞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战胜冰雪灾害的斗志和勇气,增强了我们夺取抗灾救灾全面胜利的信心和决心。省委苏书记、省政府吴省长等省领导和建设部汪光焘部长等国家部委领导都亲赴*了解灾情、慰问灾民、指导救灾工作,特别是苏书记、吴省长先后几次亲临我市,并亲自打电话询问*灾情,就抗冰救灾工作作了许多重要指示,亲自为我们调度抗灾物资,解决了许多实际困难。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亲切关怀和正确领导,为我市抗冰救灾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根本保证。

第二,夺取抗冰救灾决定性胜利,最关键的是各级党委、政府科学应对、精心组织,各级领导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在严重的雨雪冰冻灾害面前,市委、市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快速反应、果断决策,统筹部署、科学应对,牢牢把握了抗冰救灾的主动权。各级领导干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奔赴一线,靠前指挥,身先士卒,以身作则,自觉地肩负起抗冰救灾的重大责任和使命,用实际行动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血脉相连、同甘共苦的真切情怀,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是人民群众最可信赖和依靠的主心骨。市委*书记率先垂范,亲自组织指挥抗冰救灾,多次深入一线调度指挥、协调解决问题,慰问灾民、看望抢险人员,大年三十还率领我们到线路抢修现场慰问武警官兵和干部群众,与他们共度除夕;市四套班子成员夜以继日,坐镇前沿,分工负责抓好挂点县(区)、挂点地段的抗冰救灾工作,帮助解决困难和问题;军分区领导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哪里有困难就出现在哪里;各县(区)党政主要领导始终坚守在抗冰救灾一线,调度指挥,其他领导也都深入现场,组织协调,每个乡镇、每个抢修点都有一名县级领导包干负责;乡(镇)和村(居)委会干部都尽职尽责,战斗在抗冰救灾最前线。灾害发生后,全市各级领导干部自觉放弃休息日和春节长假,放弃与亲人团聚,有的甚至带病坚持工作,始终与人民群众奋战在一起,用自己的行动影响了群众、带动了群众、鼓舞了群众,展示了我们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意志品质。

第三,夺取抗冰救灾决定性胜利,最重要的是条块结合、通力协作,汇成了坚不可摧的强大合力。进入预警状态后,全市各级各部门全力以赴,顾全大局,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形成了抗冰救灾的强大合力。市应急指挥部全面履行职责,每天24小时轮班值守,指挥调度。供电部门启动非常时期工作制,全系统6000多名干部职工昼夜奋战在电力抢修第一线,在极端恶劣的气候和作业条件下,架起了一条条光明之线。气象部门超前做好天气监测和预报工作,及时预警预报信息。交通、公路部门组织干部职工铲雪除冰,尽最大努力保障道路畅通。移动、联通和电信部门积极提供短信平台,免费向市民各类预警预报信息。卫生部门派出医务人员紧急分赴各县(区),做好医疗卫生应急工作。农业、林业部门组成工作组和服务队深入县(区)、农村,指导开展农作物、林木、家畜家禽的防冻保暖、安全越冬工作。水利部门选派干部和技术人员分赴各地,检查、指导和督促开展水利设施抗寒防冻工作。城建、城管、房管部门切实做好供水供气、公交畅通、园林管理、房屋安全管理等工作,保障市民生产生活不受大的影响。商业、粮食、盐业等部门及时组织抗冰救灾物资,认真搞好群众生活必需品供应。经贸部门积极帮助企业尽快恢复生产。安监部门密切关注全市安全生产形势,加大了安全监管力度。财政部门多方筹措资金,保障抗冰救灾工作经费和救助灾民资金。民政部门及时深入灾区核灾报灾,紧急下拨救灾资金和物资,组织开展爱心捐助活动,先后下拨救灾资金2100万元,发放救灾粮食30万斤、棉衣被10.8万床(件);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组织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捐款200多万元;市慈善总会收到爱心捐款130多万元;市红十字会接受捐款捐物共136.1万元;市外侨办争取到海外侨胞捐赠款物价值35.7万元;市扶贫办争取到中国扶贫基金会和国家扶贫开发协会募捐资金70万元。市委办、市人大办、市政府办、市政协办认真履行职责,扎实做好抗冰救灾综合协调、信息汇总、上传下达工作。市纪委、市监察局专门下发文件,严肃抗灾救灾纪律。市委组织部动员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在抗冰救灾中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深入一线,积极搞好抗冰救灾的新闻报道和舆论宣传。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发挥群众团体力量,慰问抗冰救灾队伍,走访困难群众。市直其他各部门各单位、各派、中央和省各驻抚单位、各大中专院校等,都纷纷采取各种方式,积极参与和支持抗冰救灾,为着同一个目标,群策群力,密切配合,充分展示了顾全大局、齐心协力的团结精神,汇成了坚不可摧、勇不可挡的强大合力。

第四,夺取抗冰救灾决定性胜利,最难忘的是部队官兵、兄弟省市和省直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无私援助。冰雪无情人有情,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最使我们难忘的是,在我市抗击雨雪冰冻灾害的艰苦过程中,、*军分区、县(区)人武部、民兵应急分队、*、武警、消防等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展示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坚强意志,为夺取抗冰救灾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正月初六,2000多名官兵千里驰援*,担负了急、难、险、重的电力抢修任务,立下了赫赫战功,官兵们并捐助20万元建设灾区希望小学;同时,还捐赠100万元,江西省军区也捐赠了20万元,用于我市灾后重建,充分体现了人民子弟兵对人民群众的深情厚意。*军分区急地方所急、解地方所难,组织县(区)人武部、民兵应急分队,在公路除冰、清除积雪,开辟道路、搬运器材、架设线路中担当了重任。*干警和武警、消防官兵紧急关头挑重担,危难之时显身手,在抗冰救灾工作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最使我们难忘的是,在电力抢修的紧张、危急时刻,兄弟省市给了我们无私的援助,使我们感受到了兄弟般的情义和关怀。宁夏、陕西、上海、河北等地支援了我们1300多名技工、200多台发电机和10台发电车;我省的上饶、景德镇、九江等市在自身电力抢修任务十分繁重的情况下,派出400多名电力技术人员支援我们。最使我们难忘的是,国家电网公司及有关部委、省直有关部门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予了我们大力支持和帮助。省电力公司领导先后坐镇*,调度电力抢修工作,协调省内外力量增援*;省武警水电部队派出393名官兵、省水电工程局派出2100名工程人员、省送变电公司派出1820名技术工人、省火电公司派出828名工程师和技术工人,先后入抚参战;省财政厅、民政厅、慈善总会、红十字会等部门都在款项和物资上给了我们大力援助。兄弟省市、省直部门和部队官兵的大力支持和无私援助,如雪中送炭、似春风化雨,使我们深切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巨大关和无比温暖,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

第五,夺取抗冰救灾决定性胜利,最可贵的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同心同德,战天斗地,谱写了一曲曲波澜壮阔的感人战歌。*人民在这次抗冰救灾斗争中,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广大干部群众同舟共济、患难与共,汇聚成无穷的力量,为夺取抗冰救灾决定性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广大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冲锋在前,带领群众战天斗地,形成了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的强大力量,形成了众志成城、排除万难的宏大气势,打响了一场声势浩大、气贯山河的人民战争,谱写了一曲曲催人泪下、感人肺腑的壮歌,涌现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比如,南城建昌供电所农电工、共产党员黄快生同志在电力抢修中奋不顾身,光荣殉职,被省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被中组部追授为全国“抗御雨雪冰冻灾害优秀共产党员”。在我市的抗冰救灾工作中,涌现出的感人事迹和典型事例很多,这次受到省、市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三、大力弘扬抗灾救灾精神,全面完成今年各项目标任务,更好更快地推进赶超发展

伟大的抗灾救灾精神,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全市上下要大力弘扬抗灾救灾精神,把在抗冰救灾中积累的经验、迸发的激情和孕育的精神,转化为进一步做好工作的强大动力,确保全面完成和超额完成今年的各项目标任务,更好更快地推进*赶超发展。

1、要坚持全年目标不调减,努力实现大灾之年大发展。各地各部门要坚定发展信心不减,目标任务不变,工作干劲不松,进一步把思想统一到思发展、谋发展、促发展上来,把在抗冰救灾工作中凝聚起来的合力转到灾后重建、赶超发展上,把发扬抗冰救灾精神体现到抓工业园区、项目建设和重点工程的具体行动上,确保全面完成和超额完成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今年,全市GDP要达到440亿元、增长15%,财政总收入41.6亿元、增长4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6亿元、增长4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433元、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4506元、增长10%,努力做到大灾之年不减产、大灾之年不减收、大灾之年大发展。

2、要坚持抓好灾后重建不放松,努力实现灾中损失灾后补。目前,我们虽然已经取得了抗冰救灾的决定性胜利,但由于这次冰冻灾害持续的时间长,影响的范围广,造成的损失大,做好灾后重建和恢复灾后生产的任务还非常艰巨,工作还十分繁重。各地各部门要集中精力加快推进灾后重建,抓紧恢复工农业生产,切实把灾害造成的损失夺回来,努力夺取灾后重建的全面胜利。要全力抓好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工业生产,帮助协调解决企业生产中遇到的资金、用工、用地等实际问题,使企业开足马力,满负荷生产,为全年工业经济运行的提速增效争取主动。要全力恢复农业生产,帮助农民开展生产自救,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小,力争灾后有一个好的收成。

慰问援派干部总结范文6

[关键词]华中抗日根据地,为新四军坚持敌后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图分类号] K265.9 D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6)04-0008-03

一、临危受命:

中共上海地方组织积极担负支援新四军的重任

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全民抗战的局面最终形成。10月,国共两党在南京达成协议,将留在南方八省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新四军初创时期,全军仅一万余人,装备简陋,基础十分薄弱,特别是急需一大批领导干部和技术、医务、文化骨干力量。而此时的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具有人才荟萃、物资丰富雄厚等优势条件。同时,又因其与新四军敌后根据地水陆相通,在地缘上利于配合新四军完成“挺进华中敌后,在敌人占领区开展游击战争”的战略任务,而受到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视。1938年5月,中共中央明确指示刚成立不久的中共江苏省委:“应派一些得力干部到新四军战斗的地方去,并从上海有系统动员学生、工人、积极分子、革命分子、党员到那里去工作。”很快,东南局又作了具体指示,要求上海输送干部和战斗员给新四军,经济上给予支援,向社会宣传新四军,使广大人民正确认识、了解新四军;希望掩护新四军的后勤部门在上海采购军需品,等等;并指示上海郊区游击队要配合新四军,要对游击队加强领导,以配合新四军在上海近郊及其苏常太、澄锡虞等地区开展工作。[1]

中共上海地方组织坚决执行党的有关指示,充分利用上海多种优势条件,在各个方面对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开展支援。

针对上海人民对于新组建的新四军比较陌生,对其性质和战绩也不甚了解的情况,中共上海地方组织首先充分运用报纸、杂志、出版物,采取演讲、讲座、训练班和展览等各种形式,全面系统地宣传新四军挺进敌后、英勇作战、艰苦奋斗的情况。“孤岛”时期,党领导进步新闻、文化工作者,利用租界特殊环境,以外商名义先后办起抗日救亡报刊《译报》、《每日译报》、《译报周刊》等。有“孤岛抗大”之誉的“社会科学研究所”和第四中华职业补习学校举办了“现代知识讲座”。1938年12月和1939年2月,上海两次成功组织“上海各界民众慰劳团”赴皖南慰问新四军,带回大量报刊资料、照片图片和新四军缴获的日军战利品等,进一步加深了上海人民对新四军的崇敬之情。通过大力宣传,新四军在上海的军威大振,上海民众对这支抗日劲旅有了正确、全面的了解,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在各方面支援和帮助新四军的自觉性。

中共上海地方组织注重团结国际反法西斯正义力量,积极运送外援物资支援新四军。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日军严密封锁与断绝粮饷,人民抗日武装的物资供给极为困难。1938年6月,宋庆龄在香港组织“保卫中国同盟”,呼吁全世界一切主持正义的国际友人和爱国侨胞大力支援在敌后奋战的八路军、新四军。“保盟”在香港为新四军筹集了大量物品。中共上海地方组织积极配合“保盟”上海分会,组织运送外援物资,将国际友人、爱国侨胞捐献的大量资金、医疗器材、通讯设备、救济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入抗日根据地。同时还积极联络国际友人组织的医疗队、海外爱国华侨组成的战地服务队和救护车队,奔赴新四军根据地。

二、不畏艰险:

上海人民全方位支援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

在中共上海地方组织的组织下,上海人民全力支持扶助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

一是人力方面的支援。最早一批由中共上海地方组织动员参加新四军的人员,是叶进明、乐时鸣等共产党员率领的红十字会上海煤业救护队,共108人、25辆汽车。这批人员后来成为新四军后勤战线和各级兵站的骨干力量。同时还组织难民中的爱国青年、慰问团、技术工人和职员、医务、文教、艺术工作者和党员骨干力量支援新四军和抗日根据地。通过举办讲座和培训班,培养无线电报务人员和革命青年参加新四军。据统计,上海前后有组织地输送到新四军的各类人员总计约21000人。[2]

二是财力方面的支援。主要是通过各界救亡协会和抗日群众团体,发动上海民众募捐、献金和义卖、义演活动,将所得的款项通过银行或各报社秘密转交新四军。据统计,八年抗战中,上海捐款达130余万元。[3]其中,全市性民众捐款就多达80余万元。华联、保联、工华、益友等11个剧团300余人公演11天,全部收入均交由“八办”转交新四军。这些捐款对处在艰难环境中的新四军无异于雪中送炭。

三是物力方面的支援。上海对新四军的物资支援数目较大,范围很广。由于成功开辟了各种渠道的交通线,组织起了秘密交通网,使上海送到新四军的物资源源不断。这方面援助主要有三个部分:一为抗战初期上海民众公开捐赠的物资,有棉衣、棉被、鞋子、毛巾、罐头、药品、医疗机械等;二为中共上海地方组织秘密输送到新四军和抗日根据地的物资,主要有药品、汽车、无线电器材、电话线、电池、收发报机、印刷和印钞设备、纸张等军用必需品;三为中共上海地方组织与新四军特派采购人员密切配合秘密运到新四军的物资,主要是大件的军工器材设备,如造迫击炮的无缝钢管、五金器具、各种车床等。

四是文化教育方面的支援。中共上海地方组织想方设法把精神食粮输送到各个抗日根据地。当时通过各种渠道,突破日伪的查禁送入根据地的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与著作,各种抗战读物和进步文艺书籍。随着上海援建的新四军军部印刷厂及各根据地印刷厂的建成,根据地的抗日宣传力量得到空前加强,广大军民的文化生活也逐渐丰富起来,这些对于鼓舞抗日军民的斗志发挥了很大作用。

为了给根据地培养各类急需人才,中共上海地方组织参与了江淮大学的筹办,通过文教界上层关系动员之江大学教授韦悫去任校长,又动员组织复旦、之江、交通、大夏、沪江、东吴等沪上知名高校二三十位教授、助教和职工前去任教和工作。1942年9月,江淮大学在洪泽湖畔开学,培养了大批人才。另外,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抗大五分校、华中鲁迅艺术学院以及建设大学的部分师生也是从上海送去的。

中共上海地方组织还动员了一批艺术家、作家和文化工作者去根据地工作,其中有阿英、贺绿汀、戴平万、何士德、许幸之、胡考等。1941年8月,提议成立文化村以研讨抗日文化工作,由上海去的扬帆出任文化村主持人,阿英等文艺骨干都参加了文化村的活动。

三、武装策应:

上海人民抗日武装斗争对新四军的支援与配合

上海沦陷初期,上海郊区农村已有一批与组织失去联系的老党员、地方进步人士、爱国青年,自发组织起抗日武装力量。中共江苏省委成立后,按照中央指示,抓住有利时机开展武装斗争。先是派林枫到郊区去,在嘉定、常熟、无锡一带活动。接着党中央派了军事干部张爱萍、余立金到上海,陈家康也从延安回上海做张爱萍的助手,大大加强了党组织对上海近郊各县抗日武装的领导力量。

这一时期,中共江苏省委与华东人民武装抗日自卫委员会举办抗日游击战争训练班,为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培训干部,并派遣党员干部到郊县和江浙地区恢复和重建党的组织,到一些地方抗日武装做工作,宣传党的抗战方针政策,逐步把一些地方武装,改造成党领导下的抗日游击队,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党组织还以难民中的青年、工人、农民为培训对象,开办各种训练班,为抗日武装输送兵员和专业人员。在新四军到达江南地区之前,中共上海地方组织就已领导当地民众开始了敌后游击战争。

1938年初,中共江苏省委成立了外县工作委员会,动员了一批青年工人、职员、学生到附近郊县开展抗日武装斗争,其中不少人通过革命熔炉的磨练,后来成长为各条战线的优秀领导者,著名的有唐守愚、陈伟达、钟民、韩念龙等。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斗,逐步开辟了浦东、青浦东乡、嘉定西部、崇明中部4个抗日游击区和常熟东乡、无锡梅村、江阴武进3个游击据点。

1939年5月,派叶飞率新四军第六团从茅山地区出发,一路东进,直抵上海近郊,并以当地江南人民抗日义勇军的名义开展活动,沿途江苏省委领导的游击力量给予了大力支援和全力配合。“江抗”西撤后,中共上海地方组织与其留下来的数十名伤病员配合,重新建立新的抗日武装,1939年11月,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路司令部成立(简称“新江抗”)。1940年4月,新四军军部派谭震林率一批干部到苏南东路地区,成立新四军东路军政委员会。中共江苏省委根据中央指示,将东路特委、青浦工委和青东工委及其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划归新四军东路军政委员会领导,从而大大加强了新四军东路地区的抗日力量。1940年9月至1941年7月,在中共上海地方组织的帮助下,这支部队又在上海扩军1000多人。1941年2月,正式改编为新四军第十八旅,全旅共3000余人,先后隶属第六师和第一师。

浦东是中共江苏省委成立后最早开辟的抗日武装斗争地区。早在1939年,浦东地区的抗日武装为了争取合法存在,采用了第三战区淞沪游击队第五支队番号。这支部队到1941年下半年已发展到300余人。1940年春,中共浦东工作委员会成立了以朱人俊为首的敌伪军工作委员会,派党员和进步群众打入伪十三师开展策反工作,成功说服十三师六团三营五连400多人反正抗日,后编入淞沪游击队第五支队第四大队。1941年为开辟浙东敌后抗日游击战场,浦东工委决定将浦东抗日武装分批开往浙东三北地区。1943年12月,浦东游击队奉命改编为新四军浙东纵队,人数超过3000余人。

崇明地区最早的抗日武装是中共江苏省委于1938年建立的崇明县民众抗日自卫总队。1939年1月,中共崇明县工作委员会成立,加强了对“崇总”的领导。不久,队伍发展到500余人。1940年6月,部队奉命北渡长江到南通、启东、海门等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不久,又改编为崇启海常备旅,受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指挥。皖南事变后,正式编入新四军第一师三旅。

四、协同作战:

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有力支撑上海抗日斗争

新四军活动于日伪统治中心区域,震慑敌顽,极大地鼓舞了上海的抗日斗争。“孤岛”上海传来新四军宣告成立的喜讯,给中共上海地方组织和广大抗日民众以巨大的鼓舞。中共上海地方组织与新四军迅速取得了联系,从此,上海的抗日斗争有了坚强后盾和战略后方,抗日救亡运动面貌为之一新。中共上海地方组织领导的苏南东路、浦东地区和青浦嘉定一带的武装斗争,在新四军的有力支援下发展迅猛。1939年5月,及时对东路进行支援,派叶飞率领新四军第六团东进,以“江抗”名义来到东路,与中共上海地方组织东路特委密切配合,共同开创东路的新局面。1939年10月,东路武装游击队编入“江抗”西调后,留在东路的新四军伤病员又与上海党组织配合,重新建立新的抗日武装,直到1940年4月谭震林来到东路接任,成立“新江抗”东路指挥部为止。东路的发展和胜利,极大地推动了上海的抗日救亡运动和上海郊县游击队的壮大和发展,对打击日伪的进攻,阻止顽固派的破坏,动摇日伪在上海的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

新四军坚持敌后抗战,给上海人民坚定抗战到底以极大的信心。同时,正因为有了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有力依托,中共上海地方组织开展地下斗争有了较大的回旋余地。形势危急时,革命力量可以转移到抗日根据地保护,使党的骨干得到保存,党的组织免遭大的破坏。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租界,形势陡转急下。中共上海地方组织及时把已暴露的党员和积极分子安全转移到新四军和抗日根据地。特别是中共江苏省委和中共上海地方组织各系统骨干的撤退,得到了新四军的全力支持,为中共上海地方组织保存了大批骨干力量。其中有刘晓、刘长胜、张登(沙文汉)、王尧山、刘宁一,还有工委、学委、职委、文委各系统的领导人和干部等200多人。[4]

新四军驰骋大江南北,威震敌胆,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斗志,同时也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在中共上海地方组织的领导下,上海人民对新四军的援助可以说是这其中最为持久、高效和有力的,是华中地区抗日军民鱼水关系的生动体现。中共上海地方组织领导上海人民与新四军紧密配合、互相支持、团结对敌、协同作战的光辉实践,开创了城市地下斗争和根据地武装斗争相结合的新形式、新范例,进一步印证了关于“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的著名论断。

参考文献

[1][2][3]中共上海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上海人民与新四军[M].北京:知识出版社,1989.23-2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