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消费调查报告范例6篇

奢侈品消费调查报告

奢侈品消费调查报告范文1

随着经济社会的纵深发展,在大众传媒影响力日益扩展的背景下, 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中一个比较特殊的消费群体,具有比较特殊的消费心理。他们既是当前消费主体之一,有着独立的消费意识和消费特点,也是未来中国消费的主力和消费潮流的引导者, 他们的消费观念更为直接的受到名人/影视作品等的影响。大学生针对奢侈品的消费特征通常被认为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他们在占用社会资源方面居于劣势,经济能力尚未独立,消费受到很大的制约;另一方面,又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和相对超前的消费观念。这两方面的矛盾使得他们的消费行为存在不少问题。大学生的奢侈品消费状况、消费观念与消费模式,对未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奢侈品消费文化的构建都会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为真实了解当代大学生奢侈品的消费水平、状况,把握大学生奢侈品消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导向,培养大学生形成科学、理性、文明、责任的新消费理念,促使他们成为新消费运动的践行者、推动者,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调查目的

大学生消费问题正逐年为高校及国人所重视,作为收入很少的学生群体其购买力却在逐年增加,奢靡攀比之风日益增长,其消费结构和消费能力是否合理发人深省,我既是以此为出发点,以问卷调查及采访等形式确定高校大学生奢侈品消费情况调查与分析为课题的社会实践,其意义和目的在于通过对部分高校的实地调研及调查、研究、分析。

三、采访概况及分析

为了对大学生奢侈品消费情况有比较全面准确地了解,我们开展了研究。并对商丘工学院在校大学生进行了奢侈品消费情况的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5份,收回有效问卷45 份,有效率为100%。其中男性大学生占53%,女性大学生占47%。

调查问题主要包括客观选择题,设计费的经济来源、月消费状况、消费支出情况及其消费观等多个方面。旨在让同学们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理财。本次调查虽然抽样比例较小,但我们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貌。

在购买类型方面,冲动型的占38%,理智型的占44%,盲目型的占18%,这说明大学生并没有完全清楚自己的消费结构和状况,没有这个习惯的制约,使大学生的盈亏状况不同,见到热衷的东西,半数以上的人却表现出较弱的自我控制性。当然毕竟是同龄人,消费中自然也表现出了不少相同点。

据调查,37.40%的同学在拿到一个时期的生活费时,不会做什么安排,随意取用。占调查调查人数的大多数大学生无预期的计划和目标。从未思考过钱应该怎么花、花多少,而且消费的随意性很强,面对有奖销售、打折等促销手段容易冲动,不知不觉就把钱都花了。在调查中,只有24.39%的大学生选择先存一定数额的钱,剩下的当作此时期生活费,所以说大学生储蓄观念并不强。

由调查不难看出,城镇比乡村的大学生消费要高些,但这主要决定于城乡传统的家庭收入落差,由此可以看出制约其消费的是家庭经济状况。另外,城市大学生遇到自己想买的东西但没钱会向家里要或找朋友借,而农村大学生则干脆不买或存钱自己来买。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对不同物品的选择反映了其不同的心理。在对消费的态度和顾虑方面,农村大学生的行为也体现了中国的老话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们消费原则多是能省则省,10人一个月要进行一次奢侈品的消费; 13人三个月会进行一次;9人一年进行一次;也有13人要经过长久的计划后才会做出是否要进行消费的决定。

四、调查结果

我组也同时采取了访谈法的方式进行调查,对大一同学进行随机采访。我们其采访内容包括月平均消费水平、经济来源、消费用途、消费习惯、奢侈品消费理念以及对自身奢侈品消费的看法等。通过调查得知,他们平均一月消费大约在550元左右,这其中包括了日常生活用品、伙食费、零食费、电话费、交通以及上网的费用,其中三分之一人并没有用于奢侈品的花销。这是一种良好的消费心态,他们对消费奢侈品的看法是要坚持勤俭节约,该买的就买能省的就省,不买奢侈品,科学消费绿色消费。

五、大学生奢侈品消费状况原因与分析

从调查结果来看,讲求实际、理性消费仍是当前大学生主要的奢侈品消费观念。当前大学生在奢侈品消费的错误观念等问题,既与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有关,也与家庭、学校教育缺乏正确引导有关。今天的大学生生活在没有围墙的校园里,全方位的与社会接触,当某些大学生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奢侈浪费等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袭时,如果没有及时得到家长老师及学校领导的正确引导,容易形成心理趋同的倾向。当学生家庭可以在经济上满足较高的消费条件时,这些思想就会在潭门的消费行为上充分体现。更糟糕的是,有些家庭状况不允许高消费的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及心理,做出一些有悖社会道德设置是违法的事。另外也有一些原因决定了当代大学生奢侈品消费的观念与行为:

其一,价格、质量、潮流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

其二,社会建设范畴中缺少大学生勤俭节约生活消费观的内容。

其三,大学生深受社会影响其深、大部分学生消费属理性

(一)在校大学生奢侈品消费结构的特性:

1)奢侈品消费结构的地区不平衡性

2)年级不同而导致奢侈品消费观和消费结构的不同

3)性别不同导致奢侈品消费结构的差异

(二)大学生奢侈品消费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1)消费差巨拉大,出现两极分化

2)奢侈品消费结构不合理,存在攀比心理

3)人际交往奢侈品消费增多

4)奢侈品消费趋势的不合理性 (例如:攀比心理作怪)

六、问题分析及解决

针对大学生奢侈品消费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改善和解决:社会方面、学校方面、家庭方面、个人方面。

(一)社会方面

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大学生的理财仍是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大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持币的额度越来越大,支配金钱的空间愈来愈宽泛。然而,对于大学生而言,一方面他们绝大部分人还不能拥有更多的金钱,另一方面他们的消费欲望则越来越大。可这二者之间的矛盾以及理财观念的淡薄,通常使他们对待金钱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于科学理财更是知之甚少。

(二)学校方面

学校重视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消费意识和理财观念社会:

(1)学校可设立专门的理财教育课堂,对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进行辅导和培训,让他们早日树立正确科学的理财观念。

(2)对追求时髦和赶潮流的学生,应给予高度重视。

(3)对于贫困的学生,学校要多关心,多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多关注生活状况,学习状况。给予帮助,不歧视,塑造和谐校园生活。

(三)家庭方面

家庭应变无私奉献为适度供给,父母扩无私奉献助长了有些大学生奢侈浪费之风。过分溺爱,导致自理能力低下,过分依赖他人。做到勤俭持家。

(四)个人方面

强化大学生自身的管理和监控

(1)钱要花在刀刃上。

(2)学会记帐和编制预算。

(3)遵守一定的生活消费和理财原则。

(4)严禁杜绝攀比、追星、过分追求时尚与个性。

奢侈品消费调查报告范文2

中国的奢侈品时代真的来了吗?

消费个例:白领就是要品位

26岁的张晓敏被誉为“LV狂人”。工作4年,月薪6000元,报社编辑张晓敏不过是上海众多白领中的普通一员,却因为“LV”(路易・威登)标签,在供职的报业大楼里名声大震。“她有3个LV包包!”

其实,每个价值过万元的LV包都“攒”得很辛苦,用张晓敏的话说,全是卖字的血汗钱换回来的,一年一个。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张晓敏有她自己独特的消费观念:衣服可以便宜,包包必须是正货。

穿一两百元的外贸货,拎价值过万元的LV包,张晓敏既得意自己的“混搭”风格,又感觉时尚潮流。她毫不掩饰自己对奢侈品的热爱:“因为品位就是从细节中体现的,而且我消费合理,攒足钱,不负债。”

消费主力:逐步形成的新富阶层

北京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日前推出了《2006年中国新富消费行为及生活形态研究报告》。他们对“新富”的定义是: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家庭年收入8万元以上,二类城市(南京、武汉、重庆等)家庭年收入6万元以上,年龄在18-45岁之间的消费者。报告显示,新富人群仅占城市人口总数的5.1%,但他们的消费能力却是最强大的。

这部分人被视为中国奢侈品市场的主要潜在消费人群。新生代项目经理燕表示,虽然该群体的奢侈品消费还远未成熟,但对时尚已有了相当的认识,购买力的强弱,并不影响他们对奢侈品的消费热情。

报告中,47.5%受访者表示“有一些奢侈品是我必不可缺的”;另有61.8%的人表示“愿意多花钱买名牌产品”。

这与本报的调查结果大体吻合。调查中,52.4%的人称“经常听到周围的人讨论汽车、珠宝、服饰等奢侈品”,“偶尔听到”的占44.7%。

香港理工大学博士高凌是我国首位从事奢侈品研究的学者,她认为,当下的奢侈品追捧热的原因,一是奢侈品牌的经营环境变化,在发达国家市场成熟的情况下,奢侈品牌的新增长点落在了新兴市场上,中国成为最具吸引力的目标之一;其次经济的不断高速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使得中国新富阶层慢慢形成,这个阶层有能力,有欲望来消费奢侈品。

消费目的:显示身份获取认同

周雁的那只“万宝龙”手表,至今仍是办公室里的焦点话题。

几个月前,周雁离开工作多年的高校,去了一家大型民营企业做总裁助理。前两天因为公务联系,周雁顺道去原来的办公室叙旧。说话间,眼尖的同事一把抓过他的手腕举起来;“嗬,万宝龙的手表!”其他同事便既带羡慕又有些妒嫉地哄笑起来:“哎呀,总裁助理了,鸟枪换炮了!”

以奢侈品来显示身份和获得认同,是当下奢侈品消费的主要目的。调查中,55.7%的受访者认为,奢侈品代表了“精致的生活品质”,还有45.2%的人认为这是“使用者身份地位”的象征。

《新富》报告中也提到,56.6%的人认为“使用名牌可以提高一个人的身份”。

在一家科技公司任副总的李俊承认,自己在刚开始拿年薪的时候,最有消费欲望。“把普桑换成奥迪,把耐克换成登喜路。希望得到一种认同,说明我进入‘成功人士’的范围了,呵呵。”

“显示身份”的消费心态和低于发达国家的消费年龄,都显示出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的不成熟。高凌表示,实际上中国奢侈品消费者的步伐,并没有想像的那么快。

“关税抬高了奢侈品价格,而真正买得起奢侈品的消费者毕竟还很少。另外假冒商品也扰乱了奢侈品市场的正常运转。”

消费态度:逐渐理性和宽容

本次调查中,29.5%的人觉得,自己有很多朋友都是狂热的奢侈品爱好者,而更多的人(61.9%)则表示,身边的奢侈品购买者“不多”。在回答“你觉得哪些人更热衷于奢侈品消费”的问题时,61.4%的人选择了“富人”,50.9%的人选择了“年轻白领”,还有50.6%的人选择了“女性”。

和老一辈认为奢侈品是“烧钱”的排斥态度不同,多数年轻人在对奢侈品问题上,表现出较为宽容的态度。

对于“如果有人攒了几个月的薪水,只为买一个价值数千元的名牌包”的行为,42.4%的人认为“可以理解”,而另外57.6%的人则觉得“这种事很荒唐”。

29岁的公务员李丽表示,虽然自己不舍得花钱去买奢侈品,但“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不同,只要是力所能及的,不透支的消费就好。”

软件工程师林波则认为,只要经济能力允许,选择如何消费无可厚非。“攒了1万元,有人喜欢去买个LV包整天拎着,有人就愿意去马尔代夫发呆,你不能说前者就有多不好,后者就有多浪漫。”

对中国逐渐增长的奢侈品消费市场,年轻人的观点也各不相同。

根据高盛公司的分析,中国消费者已经成为奢侈品的第三大消费群体,预计2015年中国将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市场。对此,有受访者持“进一步体现了贫富差距”(67.1%),和“这种炫耀性消费完全是贪图虚荣”(46.9%)的批判态度,但也有人乐观地认为,“这说明中国的经济发展潜力大,有钱人越来越多”(31.3%)和“这反映了年轻人渴望社会认同的心态”(27.3%)。

链接:什么是奢侈品?

“奢侈”,源于拉丁词luxus,原意指“极强的繁殖力”。

奢侈品消费调查报告范文3

国内奢侈品市场扫描

现代国际市场研究公司(以下简称MIMR)的“奢侈品售后服务满意度调查报告”(下称调查报告)选取了北京、广州、上海、深圳、杭州、成都等6个城市的样本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消费者对奢侈品售后服务的总体满意度评价仅为73.84分。

报告显示:在保养维修便利性、服务人员整体表现、保养维修收费公开透明、保养维修价格合理性、保养维修时长、保养维修后质量等6种消费者评价奢侈品售后服务的主要因素中,大多数顾客对“维修价格合理性”和“保养维修时长”的满意度最低。而目前进入国内的奢侈品品牌都不约而同地聚焦“服务人员素质”,却忽略了占比最高的保养维修时长和价格两大因素,导致消费者对服务的满意度不高。

1.服务短板凸显。除服务人员外,其他指标的满意度均在64分~75分。这说明奢侈品品牌在服务细节方面普遍存在短板。调查报告显示,消费者对厂商售后服务的服务人员整体表现及保养效果普遍较为认同,但对于保养维修价格的合理性、保养维修时长满意程度很低。这体现了国内奢侈品定价的科学性和配套服务方面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另外,32.7%的用户认为,奢侈品手袋的保养维修时长尚未达到他们一半的期望值,而31.4%的用户则勉强能接受维修时长。

2.现有或潜在需求得不到满足。报告显示,奢侈品购买者对售后服务的主要期望有9个,分别是在国内设立维修网点,简化的维修保养手续,提供积分或老顾客打折优惠,提供清洗、保养、翻新服务,有打折优惠时在第一时间通知,保修期内可以以旧换新,接受产品寄卖,维修时间过长,应当顺延保修期,有新品时在第一时间通知。

从这9个期望评价对比就可以发现,奢侈品消费者的需求还有不少尚未得到满足的方面,需要有针对性逐项进行提高才可以进一步提高客户的满意度评价。 例如,超过80%的客户在选择维修地点时,均倾向于选择自己所在城市的维修网点进行维修服务。而事实上,大部分奢侈品牌在国内都没有维修服务通道,顾客选择返回原厂维修更多是出于无奈。

另外,超过80%的客户不希望产品的保养维修费用超过产品原价的10%,国内的维修价格往往高得让人无法承受,甚至有顾客仅更换一个表带就要支付数千元。

3.顾客外流严重。报告显示:60%左右的消费者更喜欢在港澳台和国外购买奢侈品,不选择在大陆购买的原因主要在于“价格”和“产品质量”两个维度,比例分别为72.7%和57.0%,这反映出消费者对价格和产品质量较为敏感。尽管国内奢侈品宣传风头正盛,但越来越多顾客流向国外消费却是不争的事实。

4.顾客满意度偏低。被访者在选择奢侈品时,最关注的因素有8个。其中最首要的是质量口碑;其次是形象符合个性、款式多样等。国内奢侈品顾客满意度偏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的期望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满足。

如何提供真正的“奢华体验”

通过以上调研和分析,我们认为,奢侈品在售后服务方面存在诸多短板,而这些在经济形势下滑的当下影响愈深。唯有破解以上难题,奢侈品才能在市场困境下实现突围。

奢侈品的销售和售后服务应从顾客的购买习惯出发,针对以上存在的四个问题,其破解策略是:

服务为基,统一服务标准。57.2%的客户选择出国购买奢侈品的原因在于认为国外店铺出售的产品在质量上更加有保证。国内外奢侈品服务上的差距正导致客户的流失。因此,国内奢侈品企业急需制定统一自身服务和售后标准。

在售后方面,提升奢侈品的保养维修的效率甚是关键,而奢侈品企业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不仅需要向消费者普及保养方法,降低返修率。同时,也要给消费者一个时间较长的服务预期承诺,确保售后服务的效率。在价格方面,应当明码标价,制定统一的价格体系。服务标准再好,最终也要通过人来执行,消费者通过加强销售点和维修服务点服务人员的素质培训,提升当地维修水平,多家品牌联合建立维修中心,都是可以考虑的改进策略。

同时,奢侈品企业应当通过成立会员制度,通过高质量的售后服务提升顾客口碑,同时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定制和针对,为会员客户度身定造和推荐符合其个性化的产品。

产品为核,丰富产品种类。中国的奢侈品市场已经经历20多年的历程,期间,消费趋势完成了从炫耀性消费向自用型和享受型转变。实际上,不管消费趋向如何风云变幻,产品都是撬动高端消费群体的根本。调研报告显示, 36.4%的消费者认为,国内购买奢侈品专卖店的产品线和品类不如国外店丰富,这是很多消费者选择在国外购物的一个重要原因。

报告显示,在未来的1年里计划在奢侈品上增加投入的客户比例为75.6%,投入增加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个人方面的原因(爱时尚、到了该享受这些奢侈品的年纪、希望提升个人品位及生活品质、换新的式样、因周年纪念日而购买等)”、“经济条件的改善”两个方面,比例分别为58.1%和48.9%,这体现了客户对奢侈品的消费预期较为积极。有鉴于此,奢侈品营销更应着力强调奢侈品作为“生活品质与身份象征”、“送礼与工作需要”和“保值”三方面的功能。 总之,国内奢侈品厂商需要以丰富的产品线给高端奢侈品消费群以极致的产品体验,同时也尽可能提供丰富产品名册和预订服务。

活动为本,实现与国际同步打折优惠。目前,国内奢侈品价格相比国外要高很多,这不仅仅是关税造成的,而是奢侈品品牌在国内定价较高。尽管如此,由于中国经济增大强劲,催生了一批批新富阶层,这是带动并刺激中国奢侈品消费热情持续增长的基础。

不过,在近期消费疲软的环境下,奢侈品厂商似乎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高价策略。调查显示:72.7%消费者选择出国购买奢侈品的主要原因在于,国外销售的奢侈品在价格上有优势,性价比更高,且每年都有打折优惠活动。但在中国,商家并不愿意提供季度折扣,需要消费者支付更高的溢价。这种做法日益受到消费者的质疑。

电商:奢侈品的下一个趋势?

在奢侈品销售下滑的当下,奢侈品的未来在哪里?淘宝的数据显示:预计2012年的全国奢侈品电子商务市场成交额将超过200亿元。

数据体现出奢侈品进军电商的趋势愈加明显。2012年9月19日,时尚电商走秀网宣布,已正式获得来自意大利的顶级奢侈品牌Salvatore Ferragamo菲拉格慕官方授权。而尚品网已陆续获得了意大利M Missoni、美国Cynthia Rowley、Laundry By Shelli Segal、Charlie Jade、Aryn K以及法国Sinequanone等60多家国际时尚现代品牌和设计师品牌授权,且其授权规模还在不断扩大中。

显然,奢侈品已经开始转战线上市场,奢侈品如果转战线上有几条核心路线可供选择:

1.成立官方旗舰店。奢侈品具有高端属性,因此其官方旗舰店既能起到品牌传播效果,又能拉动固有的品牌消费群,可谓一举两得。不过,由于官方网上旗舰店,自身网站流量有限,其流量和功能有限。

2.进驻综合类电商平台。综合型电商平台(如天猫,苏宁易购等),最大优势在于其客户流量,但其人群的消费能力却参差不齐。不过,一旦消费者消费能力得以提升,品牌力已经深入人心,市场培育的目的显然能够达到。

奢侈品消费调查报告范文4

法国人也许已经习惯了这样一个场景:巴黎路易・威登(下简称LV)总店门前每天总是排着长长的中国游客队伍。由于顾客众多,LV规定一本护照只能买两样产品,还不能是同一款式,大包更只限买一个,这几乎是“凭票供应”时代的再现。但这显然没办法向国内殷切期望者交差,于是不少在外中国人都曾遇到陌生的黄色面孔向自己借护照买LV的经历。

法国知名购物退税服务机构全球回报集团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内地游客2009年在其位于法国的加盟购物商店消费大约1.58亿欧元,占法国当年退税购物贸易额60%。

“好多奢侈品店聘有亚裔员工,从店内导购到退税员,都有会说中文的服务生为中国客人提供服务。”一位留法念书的中国留学生说,她常受国内亲朋好友的委托,定期来到奢侈品云集的法国香榭丽舍大街代购。

在奢侈品生产商惊叹中国人购买力的同时,另外一家法国公司家乐福在中国正经历着另一种惊叹:在超市的特价鸡蛋、大米前,每天同样排起了长队,一张会员卡同样每天只限购两桶食用油。

LV们的“提款机”

“毫无疑问,近年来奢侈品在中国发展势头迅猛,尤其是在金融危机下更显独树一帜。”对外经贸大学祥祺奢侈品研究中心主任朱明侠对《凤凰周刊》记者表示。这个研究中心成立于2009年,并开始培养国内首届奢侈品管理研究生,他们的理由是,奢侈品消费在当下中国已经形成强大的文化现象和经济现象。

而在西方,奢侈品遭遇寒冬。2008年和2009年,香奈儿集团辞退200名员工,裁员比例达到1/10,因定制时装闻名于世的法国公司克里斯汀・拉克鲁则宣告破产,同样发出“可能被迫申请破产保护”警告的还有拥有国际著名时装品牌费雷、范思哲的意大利时尚业巨头ITHolding集团。

美国《商业周刊》为这些奢侈品牌支招:如果他们更加关注中国顾客的需求,那么中国就会在其他市场衰落时,成为一个“奢侈品的天堂”。

事实上,中国市场早已成为救命稻草。LV及其所属的母公司路易酩轩集团(下简称LVMH)是中国市场的最大分享者。作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集团,LVMH可以说是行业标杆。逆市中,由于中国市场的强劲表现,其营业利润实现了增长。世界奢侈品协会的统计称,2009年,LVMH集团中国内地和香港市场占总销售额由2003年时的13%增加到40%,中国国内和在海外度假的消费者成为LV服装、手包还有轩尼诗洋酒的最大买家。

2009年,LVMH集团全年销售收入接近180亿欧元。被中国大众熟知的LV品牌,营业额占该集团总营业额1/4,而LV的中国内地市场比重占其全球量的30%以上。一位曾经在LV市场部工作过的人士称,“由此我们可以粗略测算出,LV每年在中国的销售收入达到15亿欧元,假设LV包均价为1000欧元,中国人每年要买150万个LV包。而超过一半的中国消费者选择在欧美购买LV包,因此中国人每年购买的LV包大致不下300万个。”

开店速度被视为奢侈品品牌发展的指标。今年4月28日,LV在上海的淮海路和浦东,同一天内新开张两家分店,创下LV150年历史上在同一城市同时开张两家旗舰店的新纪录。同时,LVMH还与澳门赌王何鸿鲆黄鹪谏虾8且蛔奢侈品中心,规划成为LVMH旗下60个高档品牌的集成店,这也是LV的史上第一次。

目前,LV品牌在中国内地的门店达到了34家,覆盖到长沙、西安、青岛、厦门、无锡等二三线城市,而在另外一个新兴经济体印度,LV的门店还不到10家。另一个中国人近几年逐渐熟悉起来的奢侈品品牌GUCCI,未来两年内计划在国内开设13-17家门店――奥运会刚落幕时,它在内地的门店数量累计也不过16家。

除了加快开店速度外,奢侈品品牌还尝试将营销活动和中国元素联系起来,以获得公众认可。在上海世博会上,LVMH是法国馆的四个首席赞助商之一,也是法国馆唯一参展的奢侈品品牌,LV的展厅就在法国馆陈列国宝的展厅旁,参观者不经意就会步入LV的空间。

强势的表现让高盛、贝恩等专业机构表达了对中国奢侈品市场的美好预期。年底,这些咨询公司纷纷公布自己的调查数据――2009年,中国奢侈品市场增长近12%,以高达96亿美元的消费额(全球占有率约为27.5%)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2004年时,这个数字仅为20亿美元,其增长速度比中国高增长的GDP还要快许多。他们认定,中国将在2015年成为全球奢侈品消费的领头羊。

大陆媒体称,“Made in China”如今已经摇身变成“Made for China”了,中国正在成为奢侈品大牌们的提款机。

海外代购阶层

无论大陆的专卖店门前队伍有多长,都还不能够说明中国人对全球奢侈品行业的贡献。世界知名战略咨询公司贝恩的《2010中国奢侈品市场研究》称,56%中国消费者选择在境外购买奢侈品,这份报告认为,中国人在欧美和香港购买奢侈品的消费额达130亿美元,比内地市场高出近1/4。

LV们踏上中国的1992年,即使是中国最有钱的上海人,月平均工资还不到200元。因而当时只有港深交界的“中英街”和北京、上海少数大型商场有琳琅满目的外国品牌,而且还曾引来质疑――《经济日报》指责当时卖国外品牌的北京赛特商场,用的标题是“赛特你太离谱了”。

2004年,中国兑现入世承诺,外资品牌全面准入,奢侈品牌纷纷抛弃将它们带入中国内地的贸易公司,品牌连锁店开始在内地攻城略地。次年,上海首次举办国际奢侈品展览会,短短三天,成交两亿元。

但这些中国门店更像是巨大的海报,超过一半的人们只是透过橱窗认识这些品牌,然后选择到海外拥有它们。咨询公司贝恩的观点认为,近年来中国境内的奢侈品品牌纷纷降低营运利润率,主动缩小中国市场和海外市场的价格,但是价格较低和产品选择更广仍然是众多中国人选择境外购买奢侈品的主要原因。

以GUCCI的一款手包为例,它在美国官网上折扣报价约合人民币2300元,中国香港的价格为2500元,上海门店的价格则为4200元。而且在法国等地购买奢侈品,还有额度不小的退税。有大陆媒体做过统计,从区域上来看,奢侈品在自己的原产地欧洲的价格比美国低5%,而欧美价格要比日本低10-15%,而中国香港则要比内地低20-30%。

“缴纳完进口关税后,奢侈品进店还需海关检测、进店检测,这些都要收费,销售过程中还有增值税、营业税。此外,奢侈品消费税也是大头,达到17%。”内地一家LV店的销售经理告诉本刊记者。这些数据他背得滚瓜烂熟,以便随时向那些对箱包价格产生质疑的消费者解释。

“除了税收外,人民币对内购买力下降,对外升值,也是中国富人出境购物的主要原因。”世界奢侈品协会中国代表处首席代表欧阳坤对本刊记者称。

价格差的存在,除了导致中国出境游购物消费的激增,海外代购也填补、了这个市场空间。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2010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显示,截至6月底,海外代购的市场交易规模达到了78.2亿元人民币,年底规模更有望达到110.3亿元。留学生、空姐成为海外代购群体,淘宝、易趣上,海外代购店比比皆是,满足了一些“囊中羞涩”无法出国购物的白领们的需求。

通胀的诺亚方舟

当海关出台了54号令后,引来一片质疑声。海关这项新政策的内容是,自8月1日起进境居民旅客携带超出5000元人民币的个人自用物品,经海关审核确属自用的,海关对超出部分的个人自用进境物品征税,对不可分割的单件物品,全额征税。

海外代购和出境购物成为被打击的主要对象,淘宝网论坛上,代购商家、买家抱怨声不断。

不久前,欧阳坤作为行业代表曾受商务部邀请参加了一个内部咨询会议。“这个会议主要探讨,如何实施奢侈品进口关税调整草案,希望平衡与海外市场的差价,将奢侈品消费市场留在国内。”据悉,相关部门的另一个考虑是,由于奢侈品是额外需求,而房价、物价是民生刚性需求。当后者调整到一定阶段后,明年6月份有望下调奢侈品关税、消费税。

但奢侈品一直都有保值的功能,对于不少富豪来说,购买奢侈品可以转移对通胀的焦虑。欧阳坤认为,“买房受到限制,在通胀预期下,奢侈品投资成新宠。”而这将直接推动中国更早成为世界奢侈品最大的消费国。

奢侈品研究者乐观地认为,在资产价格和粮食价格在上涨的同时,奢侈品领域已经成为承载过剩货币的重要领域。奢侈品成为减缓通胀的一个办法。富豪们多了个消费和投资的渠道,减少了货币的流动性,这些资本就不会操纵民生物品,比如大蒜。

但是另外一个场景不断刺激着中国普通公众――法国为日消费额超过5万欧元的客人专设的VIP退税服务办公室,桌面堆着的大都是中国护照。年初,MSN中文网的调查结果显示,支持开征奢侈品税的网友达到七成。这部分网友认为,开征奢侈品税有利于调节社会收入分配,避免社会贫富差距拉大。

“中国人正在重复当年日本人的奢侈品消费狂热。上世纪80年代,日本消费者曾陷入对奢侈品的疯狂迷恋,甚至他们可以‘三天不吃饭,也不能不背LV’。各种奢侈品第一次心无旁骛地将所有心思花费在同一个消费市场上。这一局面在中国重演了。”欧阳坤说。

而奢侈品品牌也发现,与欧美、日本等传统市场相比,他们的“新上帝”中国消费者群体有很大不同,大款变多了,年轻人的身影少了。而欧洲奢侈品的消费主力是普通中产阶级,年轻日本女孩92%有一件LV产品。

不少经济学家认为,中国奢侈品消费的暴涨有一定的社会基础――收入的两极化。高收入阶层占有社会财富比例过快增长,这个阶层追求财产性收入的结果,造成资产价格膨胀;追求消费升级的结果,造成奢侈品市场的旺盛,进而又拉大了收入的差距。每当通胀时,富豪总有更多的保值升值手段率先登上了“诺亚方舟”,逃离苦海。

“在收入分配比较合理的情况下,有钱人大量购买奢侈品无可厚非。但中国富裕家庭比例还很低,少数人的炫耀性消费会让贫富差距增大,并不有利于社会稳定。”长期研究奢侈品的广州大学副教授姜彩芬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虽然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白领加入购买LV,但比起购买LV限量版、动辄数十万元名表、数百万元名车的富豪们,他们对中国奢侈品行业的贡献消费只占很小一部分。祥祺奢侈品研究中心的一份报告认为,除了中产阶级外,包括企业高管、商业大亨、暴发户、问题富豪在内的富人阶层以及演艺明星和时尚人士是奢侈品消费者中的主力军。朱明侠认为,收入的合理分配更是中国奢侈品市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只有中产阶层在中国大量形成,奢侈品消费才能稳固发展。

麦肯锡的一项调查数据,2009年中国市场50%的奢侈品消费主要由“送礼需求”构成。《纽约时报》的报道称,北京的各奢侈品店每年3月和春节期间都会迎来销售高峰,彼时分别是一年一度的两会和年终答谢。这部分人有不少是政府官员和企业管理人员。“真正有钱人是不会在乎那么点钱,选择大老远地去海外购物。当然,选择国内专卖店购物也有好处,很多奢侈品可以开礼品、办公用品发票。”上述LV销售经理称。

一个LV员工在接受大陆媒体采访时自嘲,“LV严谨得太不上道――礼品型发票必须无一遗漏地列出所购物品,事业单位报销最容易的‘办公用品’发票是绝对不允许开的,如果没有这条刚性规矩,LV的销售量会更高。”

渴望与现实

贝恩公司连续两年报告,中国消费者最想购买的奢华品品牌排位中,LV排在第一位。自登陆内地以来,LV几乎成为奢侈品的代名词。1992年,LV在王府饭店开了中国第一家专卖店,主营皮具。当时,出入王府饭店是身份的象征,LV的品牌特征明显,辨识度高,一下子成为第一批富人身份的象征。而奢侈品在中国的异化也折射出当今中国社会很多的畸形现实。

人们对LV的认知充满了矛盾,既想拥有LV,又对背着LV的暴发户们无情地嘲讽。年轻的白领们会用数个月的积蓄买下LV,在过地铁安检时,小心翼翼地套上外罩。而在淘宝网上,聚集着大量以第一时间仿造LV等名牌包为追求的买家。通常不到一个月,他们就能把杂志上明星们背着的新款包包的样式复制到网页上。而这些高仿制品被称为A货,销量十分好。

大陆媒体称,“普通中国人也能用A货哄哄肩膀上的LV梦想,真假是次要的,有一个能背在肩上,50米开外都能被看到的LOGO才是关键。”除了被民众热捧外,一些大型商场也在追捧奢侈品品牌。一些商场为了吸引奢侈品入驻开幕,不惜大量调整店铺。这些举措也让商业地产变得更加昂贵。

与之相对应的是,一个被微博热传的段子称:在一场奢侈品特卖会上,一位中国人手拿LV手提箱排队入场,被保安拦住,“先生,我们只允许带钱包进去。”该男打开满是现金的箱子,“对不起,这就是我的钱包……”11月初出刊的美国《新闻周刊》,封面故事为《China is too rich》,而封面图片是一个中国女孩背靠着一堵贴满LV标志的墙。

“中国人买LV包,‘我拥有’的心态要多于‘我喜欢’,很多是因为跟风、攀比。欧洲人看上了某款包包,大部分因为款式很喜欢,很合适,不会因为价格低而觉得档次不够。日本市场也很有趣,很多人买LV包包是因为刚性需求,因为觉得带着它会有品位,而不是一种投资。一些奢侈品产商也因自己经营的百年品牌在中国被曲解得太厉害而感到无奈。”欧阳坤说,不少中国消费者购买是为了送人,因此也不挑款式,只管价位,什么级别的受赠者对应着什么价位的礼品。

大部分国人并不了解LV的历史和品牌的内在精神。上海世博上的LV百年回顾展,令不少国人感到诧异,原来最经典的LV产品不是用来背的,而是用来推的旅行箱,LV的精神一直是推崇旅行和自由。

奢侈品消费调查报告范文5

关键词:奢侈品 消费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稳步的发展以及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态度与之前相比有了较大的改变,中国的奢侈品消费日趋上升。而国外奢侈品品牌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世界性的奢侈品公司纷纷发现,随着中国富有人群和中产阶级群体的成长,开发并不断拓展中国的奢侈品市场将带来不可估量的收入。目前,有越来越多的世界顶级奢侈品品牌在中国开展业务,并不断地在北京、上海等地开设旗舰店。然而,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却表示他们更加愿意前往国外购买奢侈品。

2月14日,管理咨询公司贝恩公司《2012中国奢侈品市场研究报告》指出,在欧元持续走低、境外游升温这两大因素的联合作用下,中国人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最大的奢侈品消费群体,他们购买了全球约25%的奢侈品。然而,在如此大量的奢侈品消费中,我们却发现,内地奢侈品市场年增长率有所下降。根据报告,2012年中国内地的奢侈品市场年增长率降至7%左右。由于汇率浮动,按照欧元计算的增长率则为20%左右。尽管中国人在内地的奢侈品消费增速放缓,但2012年中国人在海外的奢侈品消费却依然实现了31%的增长。与此同时,在香港消费的增速也减缓至10%左右。

针对奢侈品消费“走出去”现象,我们简要探究了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随着境外旅游不断地走进人们的生活,人们有着更多的机会前往世界各地,更有机会直接在奢侈品的源产地接触到心仪的奢侈品。因此,在出国旅游的同时购买自己心仪的产品,一举两得。如此,出国旅游便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消费者到海外购买奢侈品。

第二,随着中国市场的逐渐成熟,中国的奢侈品消费者也开始分化,产生了消费行为各不相同的细分群体。例如,在部分北京和上海消费者的身上,已经逐渐褪去了新兴市场消费者本来应该具有的典型特征,即偏好显著的品牌商标,他们转而偏好具备独特性、高品质的奢侈品。另外,作为奢侈品消费的主体,处于25到35岁年龄段和处于35到45岁年龄段的消费者对待奢侈品的态度也有很大的差别。年青一代喜欢利用奢侈品牌标新立异,因此注重独特性,更加偏好与他们个性相符的品牌或产品;年长一些的消费者则更加关心产品对身份、专属性的诠释,而且愿意并且有能力在奢侈品上花费更多。对奢侈品的不同追求,使得国内依靠进口的奢侈品由于品种、款式的问题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消费者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促使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到海外购买奢侈品,从而有更多的选择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第三,在海外购买奢侈品,使得消费者能够以没有关税的价格购买到商品。对于大部分中产阶级来说,奢侈品的价格并不菲,应此,如果他们有机会去海外,这部分消费者必然会被不含关税价格的奢侈品所吸引,并利用在海外的机会疯狂购买奢侈品。此外,有部分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进行奢侈品的消费,而这部分人又尚处于奢侈品消费的初级阶段,因此奢侈品的款式对其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只是奢侈品的名牌象征。这部分人便会选择购买海外较为廉价的换季或过时打折品,部分商品甚至在国内还是全价商品,从而满足他们的虚荣心。

第四,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国门,他们开始探索奢侈品的知识以及更加有利于自己的价格,作为旅游,他们会前往一些主要的奢侈品牌所在地,并带动这些地方的发展。对这些著名的奢侈品聚集地,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香港依然是大陆居民购买奢侈品的首选目的地,紧随其后的是欧洲和日本。较低的税率和VAT环境很显然是这些地方的共同特征,也是吸引大陆消费者前往的主要原因。

当然,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走出去”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消费者主体的国家地理位置的转变,网络购买奢侈品成了消费者的又一大选择。通过对搜索引擎的点击率调查,超过一半的潜在奢侈品消费者每个月至少有一次在网上搜索奢侈品信息。另外,有接近一半的受调查者表示他们有兴趣通过网络购买奢侈品。网络跨国消费奢侈品必然会成为奢侈品消费的又一大驱动力。

奢侈品消费的“走出去”已经成为不可忽略的事实,然而,与其将这部分巨大的购买力被外国获得,不如采取一定的措施将这部分购买力留在国内,我国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中,消费正是一块短板,借此提升国内消费,从而促进本国的经济发展。首先,针对消费者对国外已经享有名气奢侈品的向往,可以采取降低征税,使得在国内购买的成本低于国外购买成本,从而刺激消费者为了自身利益而选择更多的在国内消费。另外,国家应该加大扶持力度,帮助本国企业建立自己的奢侈品牌,帮助本国企业设计、生产出高质量、高品位的产品,打造属于本国的全球著名的奢侈品牌,从而将消费外国奢侈品转变为消费本国奢侈品。

中国的奢侈品消费为世界龙头,而消费“走出去”现象更值得我们深思,只有认真看待该现象,深刻发掘其原因,探索有效的方法,才能将相关的购买力转化为本国经济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奢侈品消费调查报告范文6

关键词:奢侈品;本土企业;营销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2

一、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现状

2012年6月8日,北京国际奢侈品展在中国国际贸易展览中心开幕,展会汇集海内外86个知名奢侈品牌,现场成交额达5290万,意向成交额达6.7亿。据世界奢侈品协会2012年1月11日最新公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奢侈品市场年消费总额已达126亿美元,占全球份额的28%。与此同时,我国奢侈品销售额以每年超过20%的速度增长,并有望在2015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国。

然而令人担忧的是,在我国奢侈品消费快速增长的同时,来自中国本土、能真正在国际上叫得响的奢侈品牌却十分鲜见。更令人意外的是,一项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奢侈品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在两千多名中国奢侈品消费被访者中,约68%的人认为中国不可能产生奢侈品牌,只有约32%的人认为中国具有产生本土奢侈品牌的可能性。其实中国品牌在文化内涵和设计上,不乏经典之作,受访者大多认为在高级成衣、高端白酒、茶叶、香烟、瓷器和珠宝领域是本土奢侈品最有潜力的市场。

由于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经济发展水平一直困扰着文化强而品牌弱的中国企业,也是造成中国高端市场缺少本土奢侈品牌的原因之一。而我国近年来奢侈品消费需求的强劲增长,也为我国本土奢侈品企业带来的成长的机遇和挑战。

二、中国奢侈品消费特征

据中国品牌战略协会统计,目前中国奢侈品消费人口大约1.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3%,其中大部分是社会名流、私营企业主和白领人士等。我国奢侈品消费处于快速增长阶段,与其他主要奢侈品消费国相比显示出独有的“中国特色”。

1.消费者趋于年轻化

我国的奢侈品消费者的年龄主要在25-40岁之间,他们大多购买奢侈品是为了奖励自己或追随潮流。在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奢侈品的消费必须以雄厚的财力为基础,从社会财富占有的一般规律来说,40-70岁的中老年人才是奢侈品的消费者的主要构成,由此可见我国奢侈品消费呈现出“未富先奢”的特点。世界上奢侈品消费额平均占自己财富约4%,而我国的消费者用40%甚至更多的比例去实现“梦想”也屡见不鲜,这些群体甚至构成奢侈品消费的主体。他们通过努力攒钱的方式来实现其购买奢侈品的梦想,大多在奢侈品打折时消费,而且热衷于买一些顶级品牌的小配件,比如皮包、皮鞋、领带等,以小“奢”代大“奢”,从而暗示自己也是顶级消费阶层中的一员。

2.消费动机以炫耀为主

我国奢侈品消费主要集中在手表、皮包、化妆品、服装、珠宝等个人用品上,对于其他类型的奢侈品消费,我国尚处在起步阶段。而在欧美国家,汽车、全家旅游、房屋才是大家向往的奢侈品。就我国内部而言,北方消费者好面子,显眼的品牌标识和突出的装饰很受欢迎,属于炫耀性消费。对此类消费者,穿戴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品牌带来的身份地位的象征。而南方相对比较讲究细节。

3.奢侈品消费呈现出礼品化倾向

据统计中国一半奢侈品消费来自于礼品消费,据美国《纽约时报》报道,为行贿官员所购买的奢侈品总额几乎占了整个奢侈品消费的一半。中国消费者讲究礼尚往来,往往把贵重礼品作为社交媒介。赠送价值昂贵的奢侈品既体现了送礼者的能力,也可以让收礼者感到被尊重,成为建立和维护双方关系的有效手段。此外,随着出境游的普及,国外奢侈品价格比国内低且有折扣,加上人民币持续走强,大多数人会选择在旅游地购买奢侈品。

三、中国本土奢侈品企业营销策略

目前在我国奢侈品消费市场中,几乎整个被国外奢侈品品牌占据。对于本土企业来说,缺乏对奢侈品的认识和了解,大多本土奢侈品牌也是改革开放后才接触到奢侈品;本土奢侈品品类过于单调,无法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奢侈品商品个性化服务上还不够完善。所以,在具有发展潜力巨大的消费市场和极具特色的文化积淀的背景之下,中国企业的当务之急应该积极提升产品品质和服务,全面打造本土奢侈品品牌。面对行业竞争,本土企业可以从以下方面开展营销活动。

1.把握市场动力,提升知名度

我国的奢侈品消费者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对于奢侈品的品牌、风格、款式都非常注重。国内奢侈品企业应该锁定年轻的精英群体,提升产品的品质,并不断向目标消费者宣传品牌个性,奢侈品的广告要能够清晰的传达品牌理念,制造梦想并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利用广告和公关手段提升知名度。首先广告创意上要汲取西方成熟品牌的经验,创作出吸引眼球、利于记忆的广告形式。在选择广告媒体时需要考虑随着我国居民消费能力的不断提升和奢侈品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奢侈品广告开始想要辐射和抢占更多的目标消费者。奢侈品广告不仅出现在高档消费人群平时接触最多的媒体,如高尔夫俱乐部会刊、高档汽车会员专刊等,一些品牌的广告也开始在一些大众媒体,如电视、广播等当中出现,意图影响潜在的品牌消费者,为打开市场铺路。此外,网络媒体的运用也是奢侈品传播的新渠道。通过微博、sns社交型网站、即时通讯工具等方式,也为各品牌积累了不少人气。与此同时,我国奢侈品企业还可以通过公关活动进行事件营销,如周年庆典、慈善公益活动、新闻会等方式创造目标消费者的交流接触的机会,并提升品牌档次和知名度。而在公关活动中可以展示企业产品特色,把品牌独特的品牌符号、品牌文化和品牌内涵传递给目标客户,通过文化营销挖掘品牌的历史溯源,赋予品牌更深远的文化价值。此外,通过赞助公益活动或体育文化活动等,提升企业形象,扩大品牌的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