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案范例6篇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范文1

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将在景点一线从事服务工作,每天都要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他们既要向游客介绍祖国各地的名胜古迹,又要讲解古迹背后的历史故事,还要面对游客们五花八门的提问,这就要求他们不仅要有善于倾听、能说会道的能力,还要具有敏锐的思维能力和快速、准确的表达能力。这就要求在语文教学中要把重点放在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方面。语文教师可以通过组织朗诵会、演讲比赛、采访活动、专题辩论会、课前三分钟演讲等来进一步加强训练。在此基础上,再结合专业特点,通过课堂讨论、答问、朗读、演讲、口头作文、写作采访等形式,培养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和口头表达功夫,并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快速阅读、抢答、对抗论辩等形式的练习,以此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口语交际教学案例分析:朱自清 《荷塘月色》

1.课前准备

(1)结合地方特色(扬州),扬州有一个景点――荷花池,将班级同学分为若干小组,请各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设计“游览荷花池”路线,准备好导游词,成文后上交。

(2)资料查询:①荷花的各种寓 意;②荷的功用、形态、习性、栽培知识;③历史赋予荷塘的人文底蕴。

2.教学过程

(1)各小组交流比较“游览荷花池”行程安排的策划。

(2)模拟导游:每组推选一个代表上台扮演导游,戴上导游证,手执队旗,其他学生扮演游客,听完后大家评价线路的设计和导游词的设计是否合理。

(3)交流体会:请“导游们”说说, 怎样才能成为优秀导游。

(4)由荷花池的荷花切入到朱自清笔下的荷塘,以学生准备的导游词和朱自清笔下对荷花、月色的描写进行对比分析,以突出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引导学生在撰写导游词时多运用排比、比喻、拟人、通感等多种修辞手法,增加导游词的艺术性。

(5)课后作业:将朱自清对荷塘月色的优美描写以自己的语言转化为“游荷塘”导游词。

本次教学设计的成功之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体现“专业”,凸显“语文”。本篇散文《荷塘月色》教学案例从学生的专业出发,模拟学生专业实训场景,着重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和专业能力提升的成功结合,效果较好。课例虽然着眼于学生的专业,但始终在努力彰显着“语文”味儿。通过创设做“荷塘导游”的情境,让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口语交际的情境中,提高了听、说、评的能力。同时又成分利用了扬州地方旅游资源,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使学生了解扬州旅游文化,感悟荷花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第二,立足“主动”,激发学生兴趣。本篇散文《荷塘月色》教学案例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实践的机会,使他们能“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语言来说”,在整个过程中,体现了团队合作意识,锻炼了写作欣赏能力,提升了口语表达能力,整节课学生是知识、技能、能力等的主动获得者。学生通过课前的查阅资料及课堂上“模拟导游”、相互评论等实践活动,体验到了主动获得资料、创意表达、角色表演所带来的快乐,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积极性高、参与面广、知识面宽,针对不同的问题共同解决,在共同参与中,学生比较轻松自由,口语交际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同学善意的笑声和帮助中逐一改进。在活跃、欢笑的课堂氛围中,口语交际能力在评价过程中又一次得到提升。

第三,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在这次学习中,同学们成了课堂的主人,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讨论、自由表演、相互评论,学生既是表演者又是学习者,既是导游又是游客,课堂学习氛围浓厚,学生学习兴趣高涨。

荷塘月色教案范文2

一、特定时段的情感栖息地

在《荷塘月色》文本中,朱自清的妻(此指武仲谦)的表现颇令人费解。武仲谦在文本中出现两次,即开头的“迷迷糊糊”和结尾处的“妻已睡熟好久了”。朱自清“心里颇不宁静”,独自“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妻“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朱自清独自一人走着“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阴深深的、怕人的、幽僻的路,妻没有相陪。妻在文中出现,仿佛陌路人,岂不令人不解?

清华园的美世人皆知,民国教授的待遇无人不羡。身处其中的朱自清,美景在旁,却“心里颇不宁静”,独游荷塘,何故?历来解读《荷塘月色》的文艺评论家们为此找的原因多是:1927年发生的白色恐怖事件,让朱自清内心郁结。文艺评论家们总是习惯于从社会背景去找寻原由,从阶级情绪出发探寻事件背后的真实。而唯独不愿“委身下蹲”,看看走路时究竟谁光脚谁穿鞋。

朱自清在《择偶记》一文提到,妻子是个乡村医生的女儿,朱自清和武钟谦像从前的人一样,是通过盲婚哑嫁结合的。作者在《给亡妇》中写道:“我知道,你第一惦记的是你几个孩子,第二便轮着我。”朱自清对妻子的不珍惜甚至不满在《给亡妇》中多处可见:一、妻子连续喂乳四个孩子,体弱不堪受累,朱自清并未进行实质性的干涉。二、第一年朱自清在北京的时候,家里来信说妻子待不住,常回娘家去。他动了气,马上写信责备。妻子覆信解释,说家里有事,不能不回去。从此他再没给妻子写过信。三、妻子生病的时候,自己却烦躁。后来妻子患了肺病,本可以安排疗养,他却以妻子“舍不得钱”和“丢不下那份儿家务”为由推搪,把妻子送回老家,直到妻死去。

朱自清的生活以灰色基调为主,难见明快,诚如朱光潜在《敬悼朱佩弦先生》一文所说,朱自清“至性深情的背后也隐藏着一种深沉的忧郁”。他自己在《论无话可说》中也说,“我觉得自己是一张枯叶,一张烂纸”,“我的颜色永远是灰的”。能否这样理解,由于妻只是一个为孩子和家庭活着的生育机器和老妈子;由于妻没有像陈竹隐(朱自清的第二任妻子,齐白石老人的得意弟子)那样的才情,无法真正进入朱自清的世界,夫妻之间缺乏心有灵犀的情感沟通。在这种情况下,朱自清排泄情感的方法之一就是独自一人苦闷地夜游荷塘。荷塘在特定时段成为朱自清排泄情感的最佳场所。

二、“意恋”生活的灵魂自留地

台湾著名学者、诗人余光中曾在《论朱自清的散文》中指责朱自清描绘女性意象“浅俗轻率”,“会引起庸俗的联想”,说这是作者的一种“意恋”,“甚至流于,是压抑了欲望之浮现”。 余光中的指责虽然有些过头,却也比较准确地概括了朱自清在荷塘边浮想联翩的原由。

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是荷塘上的月,“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月’荷花别样‘白’”。 朱自清独游荷塘,自赏风月,耳中飘荡的是歌舫的清音,眼中浮现的是亭亭的、出浴的美人。满纸不是就是歌妓,文中所引之词也逃脱不了艳词《采莲赋》、《西洲曲》。朱自清荷塘边的观感与宋朝的杨万里迥异,与传统士大夫观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也大有不同。为何?答案或许就在朱自清《女人》一文中:“我所追寻的女人是什么呢?我所发现的女人是什么呢?这是艺术的女人。”由此看来,如果不是朱自清对女性情有独钟,对女性怀有一种“神爱”,何以会在《荷塘月色》中创造出众多女性形象?

据吉林师范大学杨朴先生考证:“《荷塘月色》中,朱自清把潜意识的美人原形和投射在了荷花的意象上。采莲实质是一种文化仪式,一种野合风俗,一种浪漫游戏。说到底,采莲是为了爱情,为了。”杨朴先生在《的精神分析》一文中着力阐释了《荷塘月色》对这种古代文化的延留:“以性换情,从而使性掩藏到象征的背后,这是一种对美人意象的幻梦位移。”倘使杨朴先生的立论成立,那么,我们只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对女性怀有一种“神爱”的观念深入朱自清灵魂深处,荷塘俨然成为朱自清的灵魂自留地。

然而,现实中的朱自清是认真而拘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一文中记录了他与俞平伯同泛秦淮河,与秦淮歌妓交往的情况。俞平伯“因为我有妻子,所以我爱一切女人”,同情、脱俗、泰然处之。而朱自清既受内心“道德律”的压迫而拒绝了女性的诱惑,但同时又陷入了情感的困惑之中。于是“觉得很怅怅的,于我自己,更有一种不足之感”。神爱那些女人的朱自清,在社会“道德律”的压迫下,也就只能曲径通幽,借幻觉和想象,在荷塘深处为自己的灵魂留一处自留地。

荷塘月色教案范文3

课堂提问有效教学沟通一、课堂有效提问的重要性

课堂四十五分钟,是授业解惑的重要时间,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每一个教学步骤都需要进行再三的审度,而提问环节又尤为重要,作为引导和检验学生吸收教学内容情况的环节,每次提问要有目的性、有针对性,主要是以下几点:

1.突出重点

学生一般会对有疑问的部分产生浓厚的兴趣,这符合青少年成长阶段的好奇心理,而老师恰当的提出相关教学问题,可以有效地刺激学生的探索心理,激发他们急于想了解课文的内容,增加自主学习动力,使学生对原本呆板教条的课本材料变得兴趣盎然。

2.发散思维

现在我们教师都清楚一个理念,那就是课堂不光是老师一个人的舞台,这也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每个学期的教学任务都繁重复杂,不仅要考虑到课程进度还要为学生的吸收状况担忧。而有文言: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为了使教学环环相扣,不拖沓不冗长,就需要执教者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思维,为下一个教学环节打好基础。

3.课堂考察

考察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程度。关于一个课题的内容,在授课之后,学生是否理解清楚,教师可发出问题,考察学生究竟掌握了多少,藉以反馈,促其进步。

4.活跃气氛

中学生处于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总被外面的花花世界吸引注意,课堂上经常看到分神的学生,他们身在班级但是思绪已经不知去向,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完全可以适当的找出一个问题引导他重新走进教室,回到正常的学习思维上来。

5.承上启下

有的时候教学任务不能在一个课节内完成,就需要分课时进行,而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或调整,学生难免出现暂时性遗忘的状况,此时进行课堂提问尤为重要,其一可以检查一下学生课后的复习状况,其二也是为这节课的进行做好思想上的铺垫。

二、课堂提问的误区

1.“提问无效”的状况

提问不能脱离课堂内容,老师在进行制定教案的时候,没有针对教学目的进行相关问题的选择,而是单纯地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而提出的一些“搞怪离奇”的问题,风马牛不相及的状况时而出现在当今的课堂上,虽然学生哄然一笑,提升了些许注意力,但是这种走过场费时间的无意义问题却造成了教学态度不严谨的状况发生,需要老师尽量避免。

2.“提问脱节”现象

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更是一个逻辑性很强的过程,老师一定要把握住这点。有的老师不注重教学连贯性,“想当然”的进行课堂提问,学生思维都在跟着课本的某一环节进行的时候,老师却为了检验学生“温故知新”的能力,突然的提出一个与本教学不相关的问题,三百六十度的转变容易导致学生思维周转迟钝,摸不着边,教学缺乏逻辑性和衔接性。

3.“提问优先”现象

学生、家长乃至一部分老师都有这样的思维定式:先优后差,先前排再后排,先班长再委员。造成课堂提问不公平现象的发生,孩子都是一样的,都在一个平等的生存空间,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不光局限在一部分孩子身上,所有孩子都能对课本进行有效的掌握,才是看一个老师课堂提问技巧的关键所在。

4.“走马观花”现象

作为教师,首先要明白课堂提问的目的,前文已经做详细解读,其主要目的就是激发孩子对课堂内容的兴趣,落实教学目标。可是有的教师在遇到孩子吞吞吐吐不能回答的,或者回答错误的情况下就擅自打断发言,另行找人回答或者自己对问题进行剖析解答,这样的教学是缺乏耐心、不负责任、以自我为中心的表现。不能为了教学而教学,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而“快马加鞭”,这样的做法无形的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甚至丑化了教师这一职业在学生心中的地位。

三、课堂提问的有效方法

1.问题要寓教于乐

“教学的艺术实际上就是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的目的,教师常在上课起初阶段,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目的是以有良好的开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这句话是著名教育学家安纳托·弗朗斯说的,可见,课堂趣味性对学生学习质量有多么重要的影响。

下面以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为案例,进行详细解读。

课堂之初可以问学生是否见过荷花,以及对荷花有着怎样的认识。配合以教学插件进行展示荷花图,与学生共同欣赏。用相关资料充实课堂的同时也增加了教学趣味性。我的经验是,配图中放几幅清华大学荷花池中的荷花,用清华学府的神秘来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并讲述曾经发生的过往:“1927年,朱自清先生任教于中国最高学府——清华大学,这样一位优秀的散文家自然不会遗忘校园里最美的一瞥,他用优美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荷花图。今天,我们的任务就是走进清华,品读这优美的文字。”

其实我说的这些话与课文都有直接的联系,不仅为稍后的课堂教学买下伏笔,又激发学生对接下来学习内容的兴趣,从课本的平面延伸到现实的立体,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学生回答中无非就两种情况:见过或者没见过。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在无形中拉近了学生与课本的距离,刺激了学生的求知欲和认知能力。

2.问题要主题鲜明

教学时间有限,就四十五分钟,如何巧设问题,传授知识,完成教学目标,落实学科性基础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培养。要有针对性的提问,做到具体、明晰、表述清楚,不能让学生有如梦似幻的感觉,最主要的是留给学生充足的考虑时间,争取做到没有无效提问,每个提问都有能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问题应落在实处,一语中的最好,并要切中要害。

还拿《荷塘月色》做例:所有的课文,最重要的一点是对故事背景的把握,其中几个关键词:,“四·一二”惨案,白色恐怖,知识分子陷入了苦闷彷徨中。其实这些背景知识都是比较重要的学习线索,我们完全可以对这个进行课堂介绍,然后针对这些背景资料提问:“作者为何能写出这么优秀的文字呢?”学生发挥想象,可以联系到朱自清是一位正直的知识分子对现实不满却又无能无力,因此陷入了无限的哀愁、彷徨当中。一个仲夏之夜,他散步到清华园的荷塘,他为那荷塘的美景所吸引,暂时忘却了现实。于是作者便用笔写下了《荷塘月色》,记下了他在这个时刻的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复杂矛盾心理。问题恰到好处地既解释了中心思想,又阐述了故事背景,又使学生更进一步地了解了《荷塘月色》的课文内容,一举三得。

3.问题要具有引导性

学生的学习不能始终是被动的,要在一定程度上放纵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尽情的去想象,博弈在有范围的教学教材中,同样的课文在不同的老师教案里却有着不同的定义,《荷塘月色》就是这样,在对作者的感情分析过程中,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我们不妨在这里对学生放手,看看孩子的世界到底在如何思考这件事。“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在当时他两条路都没有走,而是采取了逃避的办法,他想用超然尘世的中和主义来排遣解脱自己的不安和彷徨。提问:为什么在这种状况下还能创作出如此唯美的荷塘月色图呢?

4.问题要具有灵活性

提问要有灵活性,一个呆板的老师教育不了思想处于蓬勃发展的孩子,提问灵活性与否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判断:

提问方式是否灵活。老师可用多种方法来提问:“老师——学生,学生——学生,个人——集体,小组——小组,小组——整体,小组——个人,先提出问题——后点名提问,先出提问题——然后进行抢答,先提出问题——然后集体讨论。方式灵活多变,就看老师怎么把这双边关系灵活调动。

评价是否灵活。学生回答问题之后需要老师给予一个答复,而学生毕竟是一个对这个世界充满未知的团体,我们要允许他们出现错误,但要适时适当的纠正,也允许他们脱离主题,但要适当的拨乱归正,不应该伤了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那样的话就很难进行下一步的教学共作了。

问题是否灵活。有的课文比较深奥,教学任务比较艰巨,可是既然是课业安排就需要我们去做更好的完善,能不能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是考验一个老师能否把握灵活提问的关键,提问不能太肤浅也不能太深奥,灵活的变更,即便设计了过深的问题,也要用适当的手法去弥补,例如提供补充性的话、辅的话、或者提示性的动作等等。

5.问题要具有逻辑性

课堂提问要以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准为基础,提问要“由表象到内涵”“由文字到内心”“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由范围到具体”等逻辑性强的问题或问题链。问题链,顾名思义,是一连串问题最终解决主要问题的过程,具体操作办法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提问题——再解决问题为教学过程。通过这种链式提问,问题与问题间都有必然的关联,并且能在持续的提问中不断深化推进,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意识,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例如,《荷塘月色》:“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这其实已经表达了作者的内心世界,但是此时进行中心思想的表露多少会让学生感到唐突,我们就要通过另一处的描述来进行递进式提示:“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且”字表明了作者的真实心境,我们不妨在此处对学生发问,为何作者此时得到了暂时的解脱,他是否逃离了现实的心态?另外,“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但”字又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态?“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为何他的思想转变如此之快,到底有什么内心活动发生呢?

这就是一个问题链,环环相扣却又不失重点,极强的逻辑性,让学生能在紧凑的环境下掌握有效的课本知识。

荷塘月色教案范文4

以语文实践活动为载体,以任务驱动项目教学为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是值得尝试的方法之一。它强调学生对文本的提前预习,减少在字词等方面的理解障碍。同时,师生互动应体现出较高的质量。课下要留给学生以拓展延伸的机会和独立思考的空间,强调与其所学专业、个人发展紧密结合。整个活动的开展主要以分组学习完成若干任务的形式进行,形成独具特色的动态化课堂:即动起来,让学生身体参与;活起来,让学生智慧激发;笑起来,让学生兴趣发生。

如对朱自清《荷塘月色》的学习活动可设计三个方案以供选择。

第一个活动:经典美文诵读比赛。在课文学习部分,要求学生跳读全文,找出文本中描写荷塘、荷叶、月色、心情的相关句子,体会清幽、朦胧的境界。可从文本中找出运用“叠词”、“炼字”、“修辞”、“意象”的例子进行分析,体会经典美文的特点。在活动过程环节,要求学生搜集诵读比赛所用材料,文体以散文为佳。掌握经典美文的选取、朗诵的技巧,感情的抒发表达方式,强化自己的诵读能力。公布备选材料(必选和自选)。正式比赛时,每位参赛选手按照自我介绍、必选篇目诵读、自选篇目诵读的先后顺序进行展示。在活动评价环节,要关注选手所选文本是否与美文要求相匹配,在朗读过程中是否流利、顺畅,是否能将文本中寄寓的感情(如“颇不宁静”)恰当地表现出来,仪表是否大方、得体,表演形式上是否有创新等。根据评分为优胜者颁发“最佳诵读奖”。

第二个活动:手抄报展示——我心中的月亮。在课文学习部分,通过朗读全文,找出文中对“月色”进行描写的句子或关键词,探讨这些句子或词的规范性,并体会它们所传递的复杂的情感以及是心情如何变化的来完成对文本的理解。在活动过程环节,全体同学自由组成四组,分别以“思乡之情”、“边人悲愁”、“情感无奈”、“时空永恒”为主题,多渠道搜集、摘录带“月”的诗句,要求有基本完整的意义且包含有鉴赏的具体内容。可以按诗的体例搜集,如“五绝”、“五律”,“七绝”、“七律”;或者按作者的不同来进行,如李白、杜甫、王维等等。将搜集成果整理、归类后设计成手抄报的形式展示,并进行集体诵读和鉴赏,以讨论方式合作完成。在评价环节,侧重于所摘录的句子是否符合本组规定主题,语句是否优美规范,是否带有自己的体会与感悟,手抄报是否美观合理等方面。根据评价表评选出最优秀的作品,给其团队颁发“精诚合作奖”。

第三个活动:导游资料制作——荷塘月色一日游。在课文学习环节,通过反复诵读,想象自己置身于“荷塘月色”的美景之中,学会多角度、多层次观察景物,找出文本中描写美景的关键词或句子,体会语言的规范性。然后,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出作者从世俗到超脱的人性之美的。在活动过程环节,在学习导游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全体同学分成四组,每组推选一位代表参加比赛,体现分工合作的原则,制作讲解用导游词、图片或视频文件。选出游客(即评委)若干,全程参与游玩活动。参赛选手根据抽签结果依次进行展示,每人限时10分钟。在活动评价环节,侧重于导游词是否准确无误地表现了荷塘月色中蕴含的美,在语言的使用上是否规范、生动、形象,是否体现出心情随景点变化而变化的特点,导游的讲解是否富有表现力等。根据评分标准为得分最高的同学颁发“最佳导游奖”。

上述每个活动方案均要求在二个课时以内完成,一般而言,用第一课时完成对课文的学习,第二课时完成设计的活动。

在课外可设计拓展训练环节,可要求学生选取身边的一个美景,用两到三句话进行概括,注意抓住景物的特点,规范地使用语言;或要求学生利用网络,搜集所心仪企业的企业文化资料,用三句话概括其核心价值观,注意语言的精炼与规范;或组织好语言,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家乡有哪些值得游玩的景点等。

荷塘月色教案范文5

利用多媒体优化课堂布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良好的讲授情景和气氛才能吸引住学生。多媒体是集文本、声音、图片、三维图像、电影片段、动画等为一体的强有力的教学手段,编制多媒体教学课件能充分创造一个形象直观、生动逼真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能提供图文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使学生从中获得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比如在讲“演讲”这一章节时,上课时我首先让他们看了一段网上盛行的约17分钟的“一个学校的感人演讲会”――《让世界充满爱》,学生完全被演讲家高超的演讲艺术征服了,很多学生都被感动得流下了泪水。第二次课,学生跃跃欲试纷纷登台展示自己演讲的风采。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大大丰富了语文课堂的内涵与外延,使其变得生动形象、立体多样,从而有力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运用多媒体创设审美情境,激发学生审美情感

精心创设审美情境,可以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有效地吸引学生积极地发现美、感知美。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是创设审美情境的有效途径。如在讲授《琵琶行》之前,先播放忧伤哀怨的琵琶独奏曲,用多媒体推出蓝天、明月、江水、孤船、秋风萧瑟、枫叶凋落的画面。哀伤的音乐,凄冷的画面一下子就将学生引入沉闷而凄冷的氛围中,为理解课文奠定了一个情感基调。诗中描写音乐的诗句令人拍案叫绝,可推为古典诗歌中音乐描写之绝唱。“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为了让学生真正体会出诗句描写的音乐中激越高亢、欢快娴雅、珠圆玉润的表演技法,可播放古典琵琶曲《高山流水》中的高潮片段。悠扬柔美的音乐充满整个教室,同学们在欣赏中慢慢进入角色,陶醉在美妙的情境氛围中。

运用多媒体挖掘课文情感,把握文章主题

语文教材中绝大多数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而文学作品的特征就在于它的形象性和情感性。但很多课文历史悠久,学生受年龄、时代、生活阅历的局限,凭已有文学修养很难深刻理解历史上曾有的生活或情感。如果在课堂中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这一难题就迎刃而解了。讲《荷塘月色》时,我给学生放《荷塘月色》的电视散文录像及孙道临朗诵的《荷塘月色》的录音带,随着“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荷塘四周”等一幅幅画面直观、形象逼真的展现,学生身临其境,深刻感受到了什么是索淡朦胧,什么是和谐宁静。再加上委婉深沉、渗透力极强的朗诵,视听结合,学生很容易理解作者寄寓景中的淡淡的哀愁和苦闷彷徨的情绪,以及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

利用多媒体再现名家经典,培养学习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非常重要,利用多媒体,可以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网络上大师们的经典朗诵能够恰到好处地再现文章的语言节奏以及文章蕴含的情味,同时录音还可多次重复,因而在多媒体上运用录音进行朗读训练,效果很好。我在讲舒婷的《致橡树》就用的是丁建华的配乐诗朗诵,学生听后就模仿着朗诵,感情把握得还不错。还可以经常从网上下载一些名篇名著让学生欣赏,看后让其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既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又培养了思考问题能力。

课堂教学中要正确、合理运用多媒体

荷塘月色教案范文6

关键词:幼儿沙画创作; 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8-108-001

比较分析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有效的分析方法,它主要分为对比分析和类比分析,对比分析意为:“把客观事物加以比较,以达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评价。”类比分析意为:“是使人们的某一智慧结晶能得到广泛使用,使更多的人看到自己有所作为,它的特点就是人们所讲的触类旁通。”在幼儿沙画活动《可爱的小鸭》中,我们巧用对比分析和类比分析助推幼儿沙画创作,现总结如下:

一、巧用对比分析揭开沙画创作的面纱

“漏”是沙画创作的一种技能,即抓起一把沙,让沙从拳心慢慢漏在沙盘上,漏出各种图案,用这种画法画沙,在沙盘上呈现出的图案更具立体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艺术领域的教育要求指出:“艺术活动是一种情感和创造性的活动,注意不要把艺术教育变成机械的技能训练。”在组织沙画活动《可爱的小鸭》时,我们引导幼儿运用对比分析学习“漏”这种沙画画法,幼儿在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式学习,轻松自主地学习了沙画技能。在活动的开始我请幼儿自由的在沙盘上画小鸭子,结果幼儿都是像在纸上画画的一样,他们用手指代替画笔在沙盘上画小鸭子。然后我出示了沙画《可爱的小鸭》请幼儿进行欣赏,并引导幼儿进行对比分析,观察沙画《可爱的小鸭》与幼儿自己画的小鸭子有什么不同,幼儿经过对比分析发现沙画盘上的小鸭子身体是高出来的(立体的),于是我鼓励他们猜测是怎样画的,有的幼儿想小鸭子是立体的那一定要在沙盘上撒上厚厚的沙子,有的幼儿又试图把小鸭子画的大大的来表现立体感……画完之后我再次引导幼儿进行对比分析,这下他们的好奇心更强烈了,迫不及待的想要知道沙画《可爱的小鸭》是怎样画的,这时教师再来示范用“漏”的方式在沙盘上画小鸭子,学习效果可想而知。正如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点燃幼儿兴趣点关键就在于本次活动巧用对比分析引导幼儿学习沙画技巧“漏”,恰到好处地揭开了沙画创作的面纱,感受到了沙画技巧“漏”的独特魅力。

二、巧用类比分析打开沙画创作的大门

类比分析这种比较的方法,不仅是智力的一种表现,也是触发智慧的方法,更是激发想象力、创造力的方法。结合沙画活动《可爱的小鸭》向大家展现在沙画活动中引导幼儿巧用类比分析,打开沙画创作的大门。

第一次教学活动我是这么上的,先让孩子们看我示范,如何用“漏”的方法画小鸭,然后孩子们去尝试,因为我示范标准、解释清楚,幼儿们学的也很认真,结果大家漏得还不错,但我发现孩子们画的小鸭全都“copy不走样”,跟我画的像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没有一点点变化,他们没有进行再次创造,这可不行。课后我认真反思,虽然这次沙画活动幼儿基本上都学会了“漏”的沙画技巧,但是由于我的引导还不够,幼儿的创造力在此被抑制了。怎样让幼儿发挥创造力漏出形态各异的小鸭子呢?引导幼儿运用类比分析,激发出了幼儿的创造力。通过问题:“我们可以漏出一只向前看的小鸭子,那可不可以漏出向四面八方看的小鸭子呢?”答案当然是可以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进行了类比分析,脑海里涌现出各种形态的小鸭子,他们大胆创造巧妙地改变小鸭子身体和嘴巴的位置,体现出各种形态的小鸭子,有的小鸭子在一起面对面聊天,有的几只小鸭在做游戏,有的几只在向后看,好像在召唤好朋友……就这样在老师的引导下,幼儿运用类比分析,创造性地漏出各种形态的小鸭子。我的一句设问,引导了幼儿进行类比分析,孩子们跃跃欲试,猜测、尝试,我把自充分交给了幼儿,探索出了用漏的方式画出各种形态的小鸭。

在第二次沙画活动时我们又引导幼儿进行了第二次类比分析,“我们可以漏出小鸭子圆圆的头,还可以漏出其他圆圆的东西吗?”这次幼儿的兴致更高了,他们再一次进行类比分析创造出了各种圆的、椭圆的东西,有天上圆圆的太阳,有公园里快乐玩耍的一张张笑脸,有运动场上追逐的足球,还有动物园里可爱的小动物……然后我又通过问题引导幼儿进行类比分析,“沙画中可以通过“漏”的方法,画出很多有立体感圆圆的东西,那能不能用漏的方法,漏出各种形状的东西呢?幼儿再一次进行了思考,再一次进行了尝试,创造无限。这次幼儿有的用漏的方法画了果园里结出的各种形状的水果,有的为马路漏出一排排笔直的路灯,还有的漏出一座座高低起伏的小山……就这样巧用类比分析,激发出了幼儿的无限创意,漏出一个大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