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夜色朱自清范例6篇

荷塘夜色朱自清

荷塘夜色朱自清范文1

1、近春园:原是清咸丰皇帝的旧居,又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原址。近春园的前身是康熙是“熙春园”的中心地带。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火烧圆明园,近春园内所有房屋被化为灰烬,沦为“荒岛”,前后达一百二十余年。到1979年,荒岛才被修复。

2、水木清华:是清华园内最引人入胜的一处胜景,地处工字厅后门外。四时变幻的林山,环珑着一泓秀水,山林之间掩映着两座玲珑典雅的古亭,正额“水木清华”四字,庄美挺秀。

3、荷塘夜色: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所述的引人入胜的景色在近春园一带。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火烧圆明园,近春园内所有房屋被化为灰烬,沦为“荒岛”,前后达一百二十余年。1927年仲夏,朱自清教授感于世变,夜不成寐,夤夜走出家门到这一带散步,以其精妙的构思和生花之笔写下名文《荷塘月色》。

(来源:文章屋网 )

荷塘夜色朱自清范文2

荷塘,是孩子大人都爱去的地方。是朱自清眼中的“刚出浴的美人”,是杨万里眼中的“连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也是男孩眼中的“练功池”,女孩心中的水墨画。

荷塘月色

家乡的荷塘远不如公园中的那么艳丽,没有碧珠天的雄奇,也没有成群活泼的鲤鱼。但随时随地散发着一股灵秀之气,小片小片的荷叶遮住了碧纹,只在上面零星地撒着点白花。夜晚,月光洒在初放的花瓣上,笼着花苞,轻轻将荷塘搂进夜的怀里,微风过处,荷叶微微颤动,荷花轻轻摇曳,安静不动。荷塘便成了个小姑娘,安静地睡着,睫毛有时微微颤动,额发轻轻飞扬。

这笼着青纱的梦,与朱自清眼中的固不相同,也流露出一番别样的风味。

夕阳映荷

快到傍晚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荷塘里,像碎了一池塘的金子,闪闪发光,又像是一池塘的星,浮在水上,调皮地眨巴眼睛,那几朵荷花便忽然害了羞,纯白中透着点艳红。荷叶也镶上了一道金边。感谢似的。留出点空地给夕阳照个影儿。天,是金色的,水,是金色的,荷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在水面上排成了一别架云梯,通往光的深处。呵,杨万里眼中的荷塘这时便在家乡的荷塘上演着。

练功池

换着裤腿,握着石片,一大帮小子们在池边“打水漂儿”。稍稍一使劲,石片便轻盈在跳起了芭蕾,飞跃着跳向对面。

有的孩子技术高,便石片打到高的荷叶边上,大荷叶一歪脑袋,石片便飞跃着落到小荷叶上,再落入水中,正可谓“大珠小珠落玉盘”啊!

水墨画

荷塘,在女孩眼中总是梦幻而又美妙。

淡白加碧绿,透着一层韵意,像名画手下的画。荷花卧在叶了,叶卧在水上,很有宁静之美。

荷塘夜色朱自清范文3

小学的时候,我就读过朱自清的散文集,其中的《背影》、《匆匆》、《春》等作品都是我喜欢的。尤其是《荷塘月色》一文更令我爱不释手,我几乎背下了文章的每个段落。暑假,当我走进清华大学,再次捧读先生的这篇抒情散文时,竟感到自己离朱自清老先生那么近,心里也颇不平静。

那天,我依旧和妈妈来到清华园,坐在池塘边我拿出朱自清的散文集,轻声地为妈妈朗读《荷塘月色》。“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读着读着,我似乎觉得阴森的小路在柔美的月光下显得不再令人害怕,作者一边独处,一边欣赏美丽而令人陶醉的荷塘月色。一阵微风吹过,淡淡的荷花香也令我为之一振,放眼望去池塘中那一大片盛开的荷花,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妩媚动人。我仿佛又听到了作者的声音“我看见了荷塘”,田田的荷叶,零星在荷花,风中的花香,真令人心旷神怡。夹着薄云的淡淡的月光泻在叶子和花上,浮在荷塘上,作者用光与荷花为读者呈现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栩栩如生,淋漓尽致。我不仅在作者笔下尽情的赏花观月,而且还置身其中,我陶醉了……突然美丽的、柔美淡薄的月光消失了,四周围着蓊蓊郁郁的树,树间透着光,可是光却是如此的无精打采,这时的主角几乎成了热闹的蝉和蛙,可是作者却什么也没有。虽然我很难体会作者当时的无奈和彷徨,但我的心仿佛也随作者回到了起初的不宁静……

朱自清在先诉说了自己的不宁心境后,描写了一个宁静的与现实不同的环境??荷塘月色,通过对传统的“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和高寒孤洁的明月的描绘,象征性地抒发了自己的洁身自好和向往美好新生活的心情。他为排遣心中的郁闷,夜深独享月色下的荷塘美景,一个人,静静地看,悄悄地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他觉得自己是个自由的人,这一切都是自己的,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并深情地发出了内心的声音:“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读完了这篇文章,我意犹未尽,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朱自清先生是我国现代着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从这篇文章中我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追求美好生活的渴望,对黑暗现实生活的厌恶和憎恨。他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下,不被“白色恐怖”所屈服,与“白色恐怖”作斗争,而我生活在这么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中,更应该好好的珍惜现在的生活,努力学习、奋发向上。荷塘月色的美丽可以使人暂时忘记忧愁,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拉进了我和作者的距离。希望以后我再与荷塘相见时,已能真正读懂作者不宁静的内心了。

荷塘夜色朱自清范文4

语文界对《荷》文主题长期争论、莫衷一是。2000年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教参中是这样概括的:“对文章中所体现的思想感情,历来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表现了对现实的不满之情,有人认为表现了愁闷的心情,有人认为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等。”这种状况的形成归因于《荷》文借景抒情、含蓄达意的写法,因为这些景物一方面见出它自己的特性,另一方又面显出个别事物更深广的普遍意义。而更早的教参对其主题的概括是:《荷塘月色》流露的思想感情,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的不满,以及他的苦闷彷徨,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这大抵是“阶级论”派评论家的看法吧。作者在出静后对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是不满的,让人感受到作者的愁苦心境。联系《荷》文写作的特定历史背景和作者去荷塘的小煤屑路上的内心独白,得到这样政治性很强的“机械反映”式主题是不足为怪的。不着眼总体结构,只从局部甚至某个角落去提炼文章主题,形成“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结果是不可避免的。

笔者认为,着眼于总体结构,准确地把握其重心部分,是准确理解散文主题的有效途径和正确方法。

关于《荷塘月色》的结构,金志华先生的“圆型”说是教广泛接受的认识。金先生把《荷》文的外结构(指作者夜游荷塘的行踪)和内结构(指作者夜游荷塘时的情感脉络)都理解为圆型。他说:“从外结构看,这篇作品从作者出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从内部结构看,情感思绪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也呈一个圆型。内外结构的一致性,恰到好处地适应了作者展现一段心灵历程的需要。”那本篇文章的哪一部分又是全文结构的重心呢?迄今为止大多数人都很自然的把集中描绘荷塘月色图的第四至六段当作集中传达主题的重心部分,说其中渗透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有人更看重第三段作者的内心独自,因为这是全文直抒胸臆的部分。但我以为这两处都不是,其结构重心应该在它的后半部,即作者对江南采莲盛景的怀想和对《采莲赋》《西洲曲》的引述,表达作者借感今怀古追求自由、和谐、美好、安宁的理想社会生活以逃脱严苛现实的愿望。

为什么这样抓文章的结构重心和主题呢?

首先,从全文的情感脉络看。文首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点出了作者夜行荷塘的起因,在通往荷塘的小路上的内心独白具体展示了作者当时的复杂心情,接下来的写自己沉浸在朦胧静谧的荷塘月色是为了获得暂时的心灵减压。片刻的逍遥并不是作者全部的情感,蝉鸣蛙噪将作者从小睡中惊醒也就很正常了,但美丽的荷塘月色为作者展开对江南采莲盛景的怀想提供了联想的基点。作者灌注其中的欣喜颂扬之情也远过于“荷塘月色”。用古代江南采莲盛景寄托自己超脱现实的理想生活是顺理成章的。

荷塘夜色朱自清范文5

《荷塘月色》写作特点

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本文在写景、抒情的结合之上有独到之处。作者以自然的美反衬社会的丑。在对自然美的描写和赞美中,渗透着自己孤高的情志,深沉的感慨和对美好自由的向往。在白色恐怖重压下的作者“难得后来片刻逍遥”,欣赏荷塘月色的淡淡喜悦中,夹杂着作者不满黑暗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现实的淡淡地哀愁,正是这个基调给优美的荷塘月色披上了一件朦胧恬静的轻纱。作者的感情和景物的色彩融合无间。

2、从多种角度,多方面去加强描写对象的具体性、形象性、生动性,唤起读者诗意的联想和想象:

如第五节中描写月光沭浴的荷叶和荷花,连用两个比喻“似牛乳”、“似轻纱”,淋漓尽致地表现月光下的荷叶和荷花那种飘渺轻柔的姿容。至于第四节、第五节中被当代语言学家改名为“通感”或“移觉”的两个比喻,以前被人们称为特殊的比喻,更是妙不可言。

3、用词精当,富于表现力:

本文用词准确鲜明生动,表现在两点上:一是动词的选择一丝不苟,煞费苦心。如第四节中“点缀”、“挨”,第五节中“浮”、“泻”等用得极其贴切。二是叠字形容词的匠心运用。全文共用二十六个叠词,有二字叠(AA)、三字叠(ABB)、四字叠(AABB)。很短的散文中大量运用叠字,丝毫不觉复沓,这主要是作者喜欢运用这种叠字来表现事物的特征和姿态,使得文章写景必豁人耳目,抒情必沁人心脾,同时也是为了使行文缓舒徐,读来富有节奏感。

《荷塘月色》写作背景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于是作者写下了这篇文章。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荷塘月色》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

“文学研究会”的早期成员,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学者。原任清华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转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在抗日民主运动的影响下,政治态度明显倾向进步。晚年积极参加反帝民主运动。他的散文,结构严谨,笔触细致,不论写景抒情,均能通过细密观察或深入体味,委婉地表现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抒发自己的真挚感情,具有浓厚的诗情画意。主要作品有《毁灭》、《踪迹》、《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等。

 

语文课文《荷塘月色》写作特点相关文章:

1.高一语文课本第一课 荷塘月色

2.高一语文必修2《荷塘月色》课文解读

3.荷塘月色读书心得3篇

4.荷塘月色课文及课后练习答案

5.高一语文课文《荷塘月色》教材视频

荷塘夜色朱自清范文6

我跟在妈妈身后,期待和兴奋使脸烫得通红。没几分钟,我们便来到了荷塘。荷塘的景色可真美啊!你看,皎洁的月光把珍珠般的露珠映得银光闪闪,晶莹(yíng)透亮;塘边柳丝在晚风中摇曳,宛若碧波荡漾,似青蛇曼舞,又像一位位迷人的少女穿着青绿色的连衣裙,在对着明镜腼腆地梳妆打扮。水中映出的朵朵缤纷的小花,像她云鬓上的头饰;映出的团团洁白的柳絮,像她嘴角的唇彩;映出的颗颗浅灰的石子,像她脚踝(huái)系的脚链。

我被荷塘边的美景打动了。妈妈笑着说:“别光看柳树呀,池塘里多美啊!”我转过头,一下子被水中的一尊雕像吸引了目光:那是朱自清老师!只见朱老师的雕像端坐在石椅子上,上身微微侧着,双目仰望着苍穹,眼神是那么深邃(suì),充满了文人的气息。“这应该是用来激励清华学子好好学习文化知识吧!”我悄悄想。朱老师四周被荷花莲叶包围着。虽然是夏天,可是荷花还是不多,只有两三朵,而且只有一朵是全开的。倒是莲叶,郁郁葱葱,一片挨着一片,紧紧相连,远远望去,一片碧绿,多么像一块与天相连的绿毯啊!于是,一片绿中的一点红――荷花,更加显得典雅、圣洁、亭亭玉立了。我不禁想起了周敦颐的《爱莲说》中,有一句充满古韵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句话说的,不正是香远益清、中通外直的荷花吗?

我被月色环抱着,心想:荷塘月色,远不止景色这么简单。

作者系海南省海口市海南师范大学

实验小学六(2)班学生

【轻松引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