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全文范例6篇

荷塘月色全文

荷塘月色全文范文1

《荷塘月色》的作者是朱自清,他是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在文章中,作者含蓄而又婉转地抒发不现实,渴望自由的感情,跟随着作者的脚步,我看见了“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田田的叶子,零星的荷花,真是令人心旷神怡。夹着薄云的淡而柔美的月光泻在了叶子和荷花瓣上,浮在池塘中,简直就是在用月光和荷花来画美丽的画。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荷塘月色读后感,请您阅读。

荷塘月色读后感1读了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我转而联想到了家乡那月夜------弯弯的杨柳,安然的雏菊,潺潺的流水……虽称不上是美仑美奂的仙境,但也是让人流连忘返别有一番韵味的景致啊!

今夜大地被盖上了一层薄薄的霜,放眼望去,一轮皓月孤零零地挂在漆黑的夜空,像是在一个边无底、更无光的黑洞里点上了一盏长时灯。草上,树上,瓦檐上都泛着晶莹的光的白,层层叠叠的像一层层白纱,我独自徘徊于河岸边,踏着含霜的草似乎能听见吱吱呀呀的声音。月光笼罩着万物,万物沉浸在这霜月夜中,我缩着身子,捧着双手,哈着气,边走边欣赏这无边的月色。

月光下的杨柳弯着它纤细的身姿,在凉风中瑟瑟颤动,杨柳边的雏菊带着闪闪的白霜,在草丛间含苞待放。雏菊旁的流水泛起阵阵涟漪,在夜空中流淌。柳似乎不堪忍受这刺骨的寒,宁愿舍去那一叶叶绿片,也要裹起它柔美的柳裙。雏菊有的静静地躺在草地上,有的悄悄地躲在草丛里,还有的默默地含着白霜昏昏睡去。水流引着泡得发表,冻得发白的枝叶回旋在河中央。不知是被月色映的,还是被白霜洗的缘故,盈盈的水央也像弥漫着一缕缕、一丝丝的寒气,从下至上滑过一道道的无形的弧线。

身体的暖被四周的寒渐渐排斥完毕,在这种氛围下少的是一种热情活力,多的却是些许悲凉,我不解道:难道这月下的霜月夜也会有烦忧?再次漠然回首已经受不住这寒,嘴里还不住地喃喃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荷塘月色读后感2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读着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荷塘月色》,仿佛自己也置身于一片荷塘之中,真让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惬意啊!

朱先生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笔下的《荷塘月色》竟是如此的美妙,这勾起了我的好奇心。

我查阅了一些关于朱先生的资料,原来,朱自清先生是我国近代的一位著名作家。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为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我想,是不是江浙的秀美塑造了朱先生细腻的文风呢?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一九二七年在北京清华园写的。我想象着在一个美妙的夏夜,伴着皎洁的月光,嗅着淡淡的荷花清香,那是多么曼妙!

夏夜的荷塘,真是美极了!荷花有袅娜的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美丽的荷花舞姿优美,把最美的一面展现给了大家!!给美丽的夏夜增添了秀色!

读到这里,我仿佛觉得自己也是一朵美丽,羞涩的小荷花,正伴着微风翩翩起舞呢!小金鱼游过来,告诉我昨天他换了一身美丽,漂亮的小裙子,小青蛙跳到我的荷叶上,碰了碰我的小花瓣,可爱地对我说:“哇!荷花姐姐你长得好漂亮啊!”顿时,我觉得自己太幸福了,真是太爽了!

突然。“吃饭了!”妈妈的叫声把我从美梦中惊醒!

回味这一切,真是太令人陶醉了,真是太美了!

荷塘月色读后感3今年暑假,我读了朱自清的散文集。里面的篇篇散文就好似夜空中的点点繁星,而在这美丽的夜空中,尤以《荷塘月色》这颗最为璀璨夺目。文章开头,就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点出了全文的基调。联想到作者所处的白色恐怖笼罩的年代,我的心境也随之而波动起来。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读着读着,我仿佛身临其境,随着朱自清来到了那荷塘边一般,让我沉醉于其中。随着月亮的渐渐升高,路上只有我一个人。“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顿时感到了丝丝凉意,深刻感受到作者在孤寂的氛围下内心的彷徨与不宁静。朱自清在诉说了自己的不宁心境后,描写了一个宁静的环境——荷塘月色。他着力描写了荷叶、荷花、荷香。将荷叶比作亭亭舞女的裙子,从而突出了荷叶动态的美。伴随着徐徐微风,送来了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一句更是以歌声比作香气、以渺茫比喻香气的轻,这一通感的手法将荷香在文章体现的淋漓尽致。

读着读着,我被作者描写的诗情画意般的荷塘景色彻底征服了,记得也是同样一个夜晚,我和爸爸妈妈漫步在暨阳湖的荷花池边,月光洒在荷塘里照亮了满池的荷花,月光映衬着荷花,荷花点缀着月光。这月光、荷花和我们组成了完全不同于朱自清《荷塘月色》的美。这是一种和谐的美。

同样美丽的荷塘月色,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我,对作者在这样的恶劣的环境。

荷塘月色读后感4似曾在梦中见过那在荷叶上滚动的露珠,那在皎洁月光下凌波摇曳的芙蓉。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再现了我的梦境,令人心醉。

荷的特色是洁,月的特色是净。“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古往今来,荷花以它的清雅脱俗,独步人间,以它“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节操“引无数英雄竟折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古今中外,人们对月光的净洁、祥和更是永叹不已。那么荷与月交织在一起时,会是怎样一幅美妙的境界呢?在《荷塘月色》中,虽然淡淡的喜悦中渗透着淡淡的忧愁,但无论是荷的清香、清雅,还是月光清静、清幽,月下荷塘所蕴涵的那种淡泊明志、宁静志远的境界让人为之陶然而动容。

在这弥漫着竟争硝烟的时代里,如荷月般宁静的人已经日渐珍稀了。在学校里,一切从考试出发,学子们明争暗斗和对手竟争时,难免不“遍体鳞伤”。在社会上人们往往为金钱而斗得“血肉模糊”,为名利而拼得“你死我亡”,还有为私仇而打得“体无完肤”。这些伤口就是用“黑玉断续膏”、“九花玉露丸”、“天山雪莲”也治愈不好。现实生活是如此的浑浊不堪,就如荷塘中的淤泥一般,又有几个能出淤泥而不染,如山泉般清澈呢?虽然竞争是时代的特征,但保持一份坦然的心境与竟争没有必然的矛盾关系,人的精神境界的清和浊关键还在于人的情操和修为,人们可以在世俗生活的滚滚红尘中苟延残喘,也可以拨开浓雾,拥抱蓝天。

愿我们的心境如荷一般清纯,蕴蓄淡淡的幽香,像月光一样清澈,皎洁如霜,始终保持着一份清雅情愫,纵然在浑浊的淤泥中永远清新旷达!

荷塘月色读后感5朱自清的文章,总给人一种美丽、宁静、自由的感觉,他笔下的月色谧静、皎洁,他笔下的荷花,栩栩如生、惟妙惟肖,那是怎样一种美丽啊,细致到仿佛微隙空气里的灰尘粒子都写得一清二楚——似曾在梦中遇见,微风萧瑟,品一番月夜荷花。

生活,还是需要一些情致的。在月圆之夜里,作者独自漫步在清华园,所见的景色,都是那么清雅别致:“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倾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恬静的语言如梦如幻,一动一静,隐含着一种清丽的文学之美。难怪作者倾心于此,就是因为荷塘的沁人心脾吧。

这样安静的夏夜里,听着蛙声蝉鸣此起彼伏,静赏一番荷花——该是多么惬意的事!清华大学的僻静角落,有着“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衬托,应情应景,且又是一番享受。

荷塘月色的美丽,可以使人忘记忧愁。文中,我看清了作者的写作背景——战争、硝烟、人民没有自由。在这样如此恶劣的条件下,作者朱自清用文字的形式抒发自己对旧社会的反对和不满,却又在荷塘的美丽里忘记忧愁的心事,环境,真的可以静心呢。

与作者一起赏花观月之时,我深深地陶醉了。合上书,此时此刻,对身边琐事的困窘、尴尬和懵懂全然消失,只有几近享受的感觉游离在心。仿佛繁华落败,观赏者却意犹未尽。

睡了,却正与荷塘相见……

荷塘月色读后感6《荷塘月色》这篇文章,讲述了朱自清先生晚上去荷塘观景的事。作者先写荷塘,荷塘里有田田的荷叶,绿叶中缀开着的荷花,以及微风吹来的花香。紧接着又写了微风过处叶动花颤的情状,“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先写静的画面,接着是动的画面。动静结合,传达出了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

接下来又写了月色,先写月光如流水般倾泻在花叶上的情景,“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先虚写又实写虚拟,表现了朦胧月色下荷花飘忽的姿态。

整篇文章借景抒情,在朦胧的景色中使人感到作者有淡淡的喜悦但又有些哀愁。

我读了这篇文章,开始闭着眼睛想象:荷塘边上,杨柳沙沙作响,清凉的微风拂过,荷花、荷叶轻轻地摆动。月光轻柔地撒下,那是多么美啊!

记得小时候去桂林旅游,一睹甲天下的美景,那真是名符其实。在那里我看到了无数工作人员在默默的保护着环境。世上有无数美景,但却有许多正在渐渐消失,就是因为曾经我们缺乏保护环境的意识,才会有这可悲的下场。

今年年初,北京等地持续的雾霾天气,几百米的能见度,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更主要的是,恶劣的环境危害到了每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得咽炎、鼻炎、肺炎的人越来越多,据说雾霾天气还会影响人的心理健康,容易让人产生悲观情绪。而一到春季,我们内蒙古的沙尘暴也会肆无忌惮的去首都北京旅游观光。

作者在家门前就能看到荷塘美景,可我们现在各地的名胜古迹,在旅游旺季垃圾也会成为一道“风景”。我想,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自觉做到把产生的垃圾带走,何来景区垃圾漫天。

为了这些美丽的景色不会消失,为了我们身边也可以有美景怡情,我们人人都来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

阅读箴言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荷塘月色读后感7清清月光下,随着朱老的脚步走入清华园。

那片荷塘,美丽、幽静。

带着淡淡的忧愁走出家门,趁月色还好,花还未央。趁幽静的小路还无人打扰,一路迷茫走着,自然而然地来到了日日经过的荷塘边。月色下的荷塘,比之白天又别有一番风致。荷叶是亭亭玉立如舞女的裙摆,趁微风荷叶随风起舞,婆娑婀娜的美妙身姿映入眼帘。点缀其间的雪白荷花,不禁让人想起她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性。形态各异的荷花在荷塘中:“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袅娜、羞涩”二词,在作者的眼里荷花俨然已是仙子一般了。让人迷之向往。

最美的常是那缕微风,一缕“微风”让这荷塘生动了许多:“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霎时,荷香弥漫,似有若无,花叶共舞,我也在微风中心灵沉醉在这荷之中了。

这似乎还不够极致!塘上的月色已静静地等了许久:“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月色迷蒙柔和,淡淡的云雾环绕其间,淡淡的喜悦又被月色所勾勒。

荷塘月色全文范文2

由中国花卉协会、澳门民政总署、苏州市园林绿化管理局、苏州相城区人民政府主办:中国花卉协会荷花分会、澳门民政总署、澳门基金会、澳门莲艺文化协会、苏州市拙政园管理处、相城区生态农业示范园、相城区荷塘月色湿地公园共同承办的第二十三届全国荷花展自2009年6月10日于澳门龙环葡韵正式揭幕后,7月9日到11日又在苏州呈现了新的色彩。历时一月,汇集了全国23个省、市、区,86个参展单位的24000盆缸荷、近500余种精品荷花亮相三地,配以各展区精心设计的荷花水景小品,与纪念澳门回归10周年、苏州拙政园建园500周年和荷塘月色湿地公园“水城、花城、商城、最佳生态休闲人居城”的发展目标,以一种创新的形式诠释着传统的内涵。

早在1996年,苏州拙政园就成功地举办了第十届全国荷花展。如今,五百华诞的拙政园再次承办了以“荷风雅韵拙政园,世遗华诞五百年”为主题的第23届全国荷花展。拙政园里,历史沿袭下来的古典建筑,别具一格的江南园林景观,与接天莲叶和映日荷花融为一体,名园、名花相映生辉。‘小洒锦’、‘丹绣球’、‘红牡丹’、‘点额妆’、‘绿房含珠’等名贵的荷花绽放在古老的名园里,加上以写意山水手法装扮出“缀云荷乡”、“荷塘人家”、“书香荷影”、“夏荷长卷”等构思独特的荷花景观,再点缀“荷之韵”的插花及花艺和水墨丹青,展现了苏州人精湛的技艺,也把观众带到了历史记忆的深处。

苏州荷塘月色湿地公园展区是在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意境的启示下,利用苏州相城区沉降鱼塘、荒滩和废弃河道组成的城市废水面改造而成的,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以荷花为主题的城市湿地公园,成为国内赏荷的又一处别致景点。今年荷塘月色公园把5000余亩荷塘作为一个大展厅,在“出水芙蓉朵朵艳,锦绣相城处处新”的主题导引下,与园区南面的相城生态园相互呼应,开出了苏州生态休闲“并蒂莲”。满目荷花姹紫嫣红,阵阵荷香隐隐飘来,埃及蓝睡莲,西湖野生莲,非洲大王莲……无不让人心醉神驰。同时,主办方还将渭塘琴弓、元和缂丝、苏派砖雕等相城传统工艺也搬到了展览中,柳荫下,索桥上,茶楼前,无处不现荷花文化民俗、艺术、饮食领域的影响力。

展区的景点不仅突出了地域特色,更让空间有了一种令人寻味的意韵。湖北展区以湖北楚音为题,红荷白莲(马蹄莲)环绕着一组编钟,在编钟乐舞和楚王室的礼乐中衬托了荆楚大地的崇山骏岭、大江长河、平原沃野富于变化的自然景观和多元瑰丽的地理环境。江苏展点是拙政园内设在大草坪处的“荷塘人家”,整幅背景画面取自国画名家的代表作品,为四组富有地方特色的江南民居,清流环绕、碧荷连天、水之灵动、荷之清远、亭亭静植,自然地融入到景致中,宛如“山野幽居”,再现了江南人家特有的建筑风格和生活场景。一些景点也把自然界的变化融入其中,如陕西的“聆荷观雨”赏的是雨滴荷花的美景,山西的“留荷待雨”是在萧瑟的秋景中展现充满生机的碧叶红花:上海的“玉兰映荷”构成春花夏荷共赏的妙景:河北、河南的“荷风四季”巧借花窗景致的变化,展现了春花秋月的四时之景。来自北京、天津、重庆、云南、四川的参展荷花聚集在涵青亭草坪处汇成“清荷雅集”,与历代咏荷诗词、国画同步欣赏,细细品味,感受到荷花的静雅、精致、曼妙……蓬步轻挪、步移景异,使游客深深地融合于诗词的文化韵意之中。

荷花分会新任会长陈龙清教授在荷展上表示,要传承分会工作的优良作风,在荷花分会二十年成就的事业平台上创新发展,力求做好做精,推动“荷花”走向世界,促进世界对中国荷花有更深入的了解。三地联合举办的本届全国荷展,再一次显示了全国荷花界一个移动的合力,荷花和荷花文化深入到了人们的生活中,全国荷展子成了爱荷的国人心中永不落幕的展览。

荷塘月色全文范文3

【关键词】《荷塘月色》 主题 新探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代表着我国二十年代白话散文的最高水平,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甚至可以说,这篇作品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的叙事抒情散文已经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峰。

《荷塘月色》篇幅很短,但内涵极大,它仿佛一朵绚丽多彩的思想火花,使人们可以从中观照一代知识分子在黑暗社会的碾压下、挣扎,颤慄和痛苦的灵魂,使人们至今读来仍感到惊悸和震憾。由于《荷塘月色》通篇曲笔,所以尽管半个多世纪以来,已有不少人研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其深刻、复杂的主题似乎仍有待于作进一步的发掘。只有这样,才可以拭去一些左的或右的灰尘,使这块剔透晶莹的碧玉更以其妩媚诱人的艺术魅力进一步感动和净化今天新一代读者的灵魂。

古人云:“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不显。”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对《荷塘月色》的主题进行“沿讨”。

多年来,有一个十分普遍的说法:《荷塘月色》“反映作者当时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的不满”。自《荷塘月色》被选入各种教材以来,成千上万的青年学生接受的几乎就是这样一种观点。根据这个说法,青年们的头脑中也许还以为朱自清先生是一个革命者,至少是党的一位情者呢,但事实上,这个说法是不合情理的,有出入的。

《荷塘月色》一文最后标明:写于“一九二七年七日,九凉清华园”。在中国革命史上,这个时间确实是在发动“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杀之后;但当时的北京是北洋军阀统治,而当时北洋军阀还是的一个“对头”——“北伐”的对象,把生活在的“对头”统治下的朱自清先生说成“对当时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的不满”,岂非南辕北辙!

朱自清先生不是共产党人,晚年才成为一个资产阶级的反帝民主战士,他当时对于远在南方的“四·一二”,对于革命转入低潮等等,似乎有过关心,但不十分清楚。所以,他在《荷塘月色》中的不满情绪,不是针对“白色恐怖下的严酷现实”,而是针对当时北洋军阀反动黑暗的统治。头年三月,发生了著名的“三·一八惨案”,九月初鲁迅被迫出走厦门;写作《荷塘月色》的前两个月,被残酷地害死于北京街头……这些就是当时北京的政治气氛,就是《荷塘月色》的写作背景。朱自清先生这一时期的其他作品,如《生命的价格——七毛钱》、《执政府大屠杀记》等,直接地、鲜明地表现了对当时北洋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现实的不满,可以作为我们了解《荷塘月色》写作背景的佐证。

硬说《荷塘月色》一文不满“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目的是美化朱自清先生,拔高《荷塘月色》的主题;这个起点搞错了,对作品的主题显然会越谈越远,现在纠正这一点,绝不是丑化朱自清先生,或贬斥《荷塘月色》,而只是还历史以本来面目,这样才可以深入探讨作品的主题。

上边,我们从写作背景分析《荷塘月色》主题的一个侧面,下面,我们根据朱自清先生选择、使用的材料来分析其主旨所在。

《荷塘月色》劈头就写:“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因为“心里颇不宁静”,所以“忽然想起”荷塘,“忽然想起采莲”,最后“到底惦着江南”。全文的思想脉络大概如此。那么为什么“心里颇不宁静”呢?这正是主题所在,所以人们都说这一句话是全篇的“文眼”。而要想搞清“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就得搞清作者为什么“忽然想起”荷塘?为什么“忽然想起采莲”?为什么“到底惦着江南”?

《荷塘月色》尽情赞美,讴歌荷花,大有用意。众所周知,屈原爱荷花,《离骚》有云:“制度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在这里,“荷花”、“荷裳”都表现了作者一种高洁的品德。宋人周敦颐的《爱莲说》更是直截了当地歌颂荷花“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对中国古典文学很造诣的朱自清先生浓笔渲染,尽情歌唱荷花,用意十分清楚。

如上文所述,朱自清先生当时所处的环境是十分污浊黑暗的。而且,这个污浊、黑暗的环境对朱先生的压迫又是十分沉重的。文章第三段中写道:

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一定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一定要说的话”、“一定要做的事,”正是作者不愿说的话不愿做的事,但环境逼迫他非说不可,非做不可。这是违心的,对于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来讲,自然是莫大的痛苦,当然要“颇不宁静”了。那怎么办呢?——“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作者把希望寄托在荷塘,寄托在荷花,就是要表现一种不满现实,不愿同流合污,而要坚守节操的思想感情。

不过,作者所推崇的,追求的这种正直、高洁的处世态度,在当时社会里能有多少人欣赏呢?在反动统治下,随波逐流,为黑暗势力大唱赞歌的人,不管他们是“树上的”还是“水中的”一个个飞黄腾达,平步青云,而超尘脱俗,坚守节操者遭遇的只是穷愁潦倒,无人欣赏。所以在“咏莲”的最后,作者愤怒地喊道:“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也从而拓开了文章的下一层次——“忽然想起采莲”。

既然“莲花”在作品中是一种高洁品格的象征,那么,“采莲”即指对这种高洁品格的欣赏态度。作者不满现实,不愿同流合污,他要坚守节操,保持高风亮节;但他又清醒地认识到,在当时地社会上没有多少人欣赏这种“过人头”的“莲花”。被冷落,受压抑,这是作者思想中的又一层痛苦,是“心里颇不宁静”的又一个原因。

那么,希望在哪里呢?出路在哪里呢?作者继续求索,于是,“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如何理解“江南”?现在一般的分析文章都没有引起重视,这恐怕是个很大的缺陷。因为“惦着江南”是作者思想,求索的制高点,是《荷塘月色》主题的核心。说不清“惦着江南”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没有说清楚《荷塘月色》的主题。

有些研究者开始注意“惦着江南”这一层意思,但解释成“思念家乡”,这是错误的。朱自清先生祖籍浙江绍兴。对绍兴,朱先生“只去过两回,每回只住了一天;而我家里除先母外,没一人会说绍兴话。”显然,作者对绍兴没有多少感情。所以,如果说朱自清先生在不满北洋军阀统治的黑暗现实之后,“惦着”的居然是这样的“江南”,显然是十分可笑的。

其实,“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表露出作者在“北国”和“江南”之间的抉择,实际上,是对现实和理想世界的抉择。这是作者对理想世界的热烈向往,又是对他所生活的现实的否定。当然,作者的理想世界是局限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从自我出发,多少带有民主主义的格调。

这就是“惦着”的含义,就是《荷塘月色》所追求的思想制高点!面对黑暗的现实,被冷落、受压抑,朱自清先生当时没有奋起抗争,而是竭力去寻找一种“真脱却人间烟火气而飘飘欲仙”的“乐土”,用朱自清夫人的话来说,他这是“采取逃避的方法”。

不过,“惦着”也仅仅是“惦着”,不是决心,只是牢骚;不是行动,只是幻想。中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总是软弱的,他们不可能真正粉碎现实的牢笼,挣脱束缚自身的思想枷锁。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根本不存在“真脱却人间烟火气而飘飘欲仙”的“乐土”。所以在经历了一番痛苦的曲折的精神求索之后,摆在作者面前的仍然是现实——

猛一抬头,不觉正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音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

文章结尾余味无穷,生动地表现了当时正直的知识分子不满、苦闷,但又无可奈何的心境。

荷塘月色全文范文4

 荷塘月色景区位于曲沃县高显镇西部,处于曲沃县、侯马市、襄汾县三县交界处,园区东有同蒲铁路、南有晋韩高速、西临汾河,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

 该景区位于高显镇循环农业园区,总投资8000余万元,观光种植面积达农业园区总面积的30%,主要包括荷塘月色度假村以及沃阳香菇种植基地。

 荷塘月色度假村共投资2500余万元,包括休闲娱乐区、莲鱼共养区 、特色种植区、产品加工区和办公区。 休闲娱乐区占地面积约250亩,有水上乐园(包括智勇闯关、勇敢攀岩、儿童游乐设施等)、书画展厅、农产品展厅、餐饮木屋、景观生态水面、八角亭、杨树林、射箭场等设施。莲鱼共养区占地600余亩,泥鳅和莲藕进行立体种养,莲藕品种为“太空36号”,花期长达100多天,每亩可产藕带900斤、莲籽300余斤,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特色种植区占地150余亩,主要是发展特色果蔬和水稻种植。产品加工区占地20亩,主要加工泡椒藕带、荷叶茶,正在投资研发莲藕汁饮料。办公区包括专家公寓3栋,300平方办公场所,办公设施齐全。

    荷塘月色景区以发展循环农业为经营理念,把餐饮、娱乐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载体,通过农业观光、采摘以及农村生活体验,将休闲娱乐与现代农业有机结合,走出了一条乡村旅游的新路子。明年计划新建项目:

1、现实版QQ农场。该项目占地60亩,本着“进入田间种菜长知识,远离电脑偷菜促健康”的理念,大力发展无公害瓜果蔬菜,让游客亲近自然,尽享绿色健康的乐趣。

2、特色花卉、树木种植。该项目占地300余亩,主要包括郁金香种植园、熏衣草种植园、竹柳园以及其他观赏项目,为群众提供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荷塘月色景区集农业种植、休闲旅游于一体,可为当地农民提供500余个就业岗位,缓解了就业压力,同时辐射带动周边村庄农户种植高新莲菜品种,发展香菇种植,园区将这些农产品回收后进行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从而大大提高农民收入。于2014年8月2日正式对外开放。

 

   

 

 

荷塘月色二期项目简介

 

荷塘月色二期工程于2017年8月26日开工建设,位于原景区一期工程东侧,占地约40余亩,计划投资400余万元。荷塘月色二期工程以打造和挖掘“荷文化”为主线,主要建设内容有玉姬广场、荷语演艺场和仿古一条街。目前,土方回填工程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准备工作全部就绪,预计11月底完工。

荷塘月色全文范文5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读着读着我也似乎走进了这清华大学的幽僻角落,同作者一起欣赏美丽令人陶醉的荷塘

人陶醉的荷塘月色。

从中我感到了作者内心的不宁静、彷徨,我的心情也随之而波动起来。

朱自清在先诉说了自己的不宁心境后,描写了一个宁静的与现实不同的环境——荷塘月色,通过对传统的“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和高寒孤洁的明月的描绘,象征性地抒发了自己的洁身自好和向往美好新生活的心情。他为排遣心中的郁闷,夜深独享月色下的荷塘美景,一个人,静静地看,悄悄地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他觉得自己是个自由的人,这一切都是自己的,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并深情地发出了内心的声音:“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走着”、“走着”、“我看见了荷塘”,田田的荷叶,零星在荷花,风中的花香,真令人心旷神怡。夹着薄云的淡淡的月光泻在叶子和花上,浮在荷塘上,简直就是用光与荷花美丽的画,作者把月光下的荷塘上的月光与描写的淋漓尽致、栩栩如生。我在作者笔下尽情的赏花观月,我陶醉了……

荷塘月色全文范文6

其一,语言美。作者不愧为写景圣手,精心调色着墨,为我们勾画了一幅浓妆淡抹皆相宜的荷塘美图。

(一) 绘声绘形的叠词运用。文章不仅富有音乐美,而且写景状物,传神入化,充满诗意。如“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荷叶、“亭亭”的荷花、“缕缕”的清香、“脉脉”的流水、“高高低低”的绿叶、“隐隐约约”的远山、“层层的叶子”、“一粒粒的明珠”等。写荷塘“曲曲折折的”,用粗略线条勾勒轮廓,这个叠词没有加重,只在于绘形。写叶子“田田的”,语出自古乐府《江南曲》中的“荷叶田田”,描绘出了满塘荷叶叶叶相连的样子,形态十分逼真。出水的叶子“像亭亭的裙”,“亭亭”一词的用法,显示出荷叶临风摇曳、风姿绰约的美丽形态。叶子底下的流水“脉脉的”,“脉脉”出神入化地表现了流水饱含深情的神韵。“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片叶子和花上”,泻,既给人一种流动的感觉,又使人感觉到一些闪烁的亮光。这个比喻本已十分生动形象,而用叠词“静静”来修饰“泻”字,强调了此动作是悄无声息地进行的,更增添了月色的恬淡、静美。“青雾”用“薄薄的”来修饰,使画面更具质感,塘上的氤氲水汽,在月光的映照下,形成一片雾气,下面是青绿的荷塘,而雾是薄薄的,因而白里透红,更显月下荷塘轻柔、缥缈的特点。最后作者在不知不觉中,又走到了家门口,“轻轻地推门进去”。“轻轻地”呼应了开头“悄悄地”,既表达了不想惊动家人的心理,也创造出一种凄楚、孤寂的氛围。“情”和“景”在这个动作中自然作结。

(二) 大胆新奇的比喻,为文章语言美注入丰富的营养。“裙”的比喻,恰到好处地写出了荷叶临风摇曳的姿态。池中的荷花,盛开的袅娜喜人,含苞欲放的流露着娇羞。进而用“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的比喻,写出荷花从光色上给人的感受。“明珠”是写近处荷花的玲珑剔透,“碧天里的星星”写出了远处荷花的闪烁迷离、晶莹剔透。既然看到宜人的花色,也就必然会嗅到沁人的花香。“月光如流水”的比喻,把月光写得流动、轻柔、空灵、明彻。荷塘周遭的树木“乍看像一团烟雾”,点与面的结合,也是从另一个角度描写轻淡、朦胧的月色。无精打采的灯被比喻为“渴睡人的眼”,十分别致,触发读者对于灯下人们活动的联想。

(三) 巧用通感,打通审美关节。在“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一句中,荷香为气味,只能以嗅觉感知,歌声为乐音,凭听觉方可获得。但作者把嗅觉与听觉沟通,“缕缕清香”和“渺茫的歌声”,这样易于体味的听觉感受,唤起读者的嗅觉体验,通感恰到好处的使用实在传神。此外,“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本句中的“光和影”是由月色而生,以目可见,属于视觉形象;而“旋律”是音乐,与“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都是以耳方可感知的听觉。以“旋律”“名曲”喻指光和影疏密起伏和轻重浓淡的色调,于是这种光与影的和谐便化为耳边悠扬的旋律。

其二,意境美。我们面对如斯美景,仿若生出双翼,到了一个宁静和谐、素淡朦胧、没有尘世喧嚣的仙境。意境由景而来,作者用玲珑剔透之笔绘出一幅中国式泼墨写意般清新幽雅的月色荷塘,处处散发着梦幻美和诗意美。《荷塘月色》不仅有微观上细致的景物描写,而且在宏观的景物描绘上,也达到了意境高远、气象开阔的境界。作者时而以荷塘为主景、月色为背景,时而又以月色为主景、荷塘为背景,时而从明月到远山,层层铺陈,这种高远开阔的画面是画意的设置,也是诗情的安排。均匀悦目的画面色彩中,氤氲着一种浓重的诗意,更衬托出月下荷塘的宁静朦胧、缥缈清幽的特点,恍若超然出尘。读者也随作者感觉“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其三,情感美。在这片荷塘里,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牵动着步履。读者似乎追随着作者的行踪,实际上也在作者情感的波澜中浮沉。作者的情感是复杂的、深沉的。正如他自己所说:由于“久而后出,这种情感必尽其层层叠叠,曲折顿挫之致”(《朱自清文集一·短诗与长诗》)。在景物描写中,作者也能极尽起伏变化之能事,幽僻的小路,蓊蓊郁郁的树木,亭亭的荷叶,洁白的荷花,薄薄的轻雾,淡淡的云,灌木斑驳的黑影,杨柳稀疏的倩影,隐隐约约的树梢,没精打采的灯光、零星的花,缕缕的香,微微的风,迷蒙的月……一草一木,风动月影,动静结合的景色描写,正体现了“现实”世界与“梦”的世界的对立、纠缠,是“心里颇不宁静”心绪的真实投射。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欣赏荷塘月色时淡淡的喜悦和现实排遣不开萦绕心头的淡淡忧愁,这种复杂的感情是淡淡的,符合孔子说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所以,作者笔下的景物和意境也都是缥缈幽微的。

好多研究者都在探讨“心里颇不宁静”的缘由,有人认为源于对“四·一二”反革命的愤懑;也有人认为源于作者的思乡之情,因为结尾作者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还有人认为源于作者作为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产生的苦闷、彷徨之情;甚至还有人根据一些史料,认为朱自清的“不宁静”是源于家庭生活的不和谐。众说纷纭,没有公论。我们不一定非要从中断定个一二,只要能从荷塘里看见中国知识分子感情的复杂冲淡和含蓄美,能感受作者不宁静中有内心的孤独和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即可。

其四,文化美。《荷塘月色》文中有画,画中有意,意味无穷。而诗词的引用更是锦上添花。关于荷塘莲花的诗词自古数不胜数,作者引用了《采莲赋》和《西洲曲》,用意自然是与自己情意相投,使感情更加含蓄幽深。朱自清在文中由月下的荷花联想到江南的采莲,在描写采莲女时还大段引用梁元帝的《采莲赋》“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叶嫩花初,沾裳而浅笑”,通过对热闹欢娱的场面的描写,怀念青春少年时的朋友和美好欢乐的生活。此时,朱自清的心灵似乎得到了片刻的超脱与宁静。《西洲曲》中女主角为了排遣相思之苦,所以“出门采红莲”,以解相思之苦。“莲”谐“怜”,“莲子”谐“怜子”,也就是“爱你”的意思。低头一弄莲子,便又触发了无限的情思。或者,作者和采莲女的情思是相通的。作者用《采莲赋》的热闹欢娱来反衬《西洲曲》采莲女的孤单寂寞,而孤单寂寞也是作者此时的心境。一时的超然带来的是更加的不宁静,作者当时面对黑暗现实苦闷彷徨,无所适从,欲超然又想挣扎,惦着江南是因为作者排遣不到自己的忧愁,现在就借思乡来排遣。而且,江南不仅有采莲的旧俗美景,还有青春的盛会、美好生活的旧影,回来家里“什么声息也没有”。这种难言的压抑恐怕比当初的“不宁静”更无法消解。

其五,结构美。《荷塘月色》的圆形结构,体现了东方文化追求圆融的色彩。在这篇课文中,作者以时间为顺序,从在“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夜晚出游荷塘写起,一路赏游荷塘,到“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游归结束。从作者的心路历程上看也是这样的:不宁静—寻找另一番样子的世界—得到另一个的世界(享受无边的荷香月色)—走出了这个世界(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不宁静—求宁静—得到宁静—不宁静,这也是圆形的。

[ 学法指导]

《荷塘月色》字字珠玑,处处含情,每个读者的心弦都曾被那抹月色撩拨。品味语言,感受意境,从而体会感情,是学习本文的基本路径。

《荷塘月色》文质兼美,在读的基础上,还应从“美”的角度进行美点探寻,对课文进行品味揣摩,品评欣赏文中不同凡响的表达艺术。我们可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点评,去追寻和探究作品语言在用词、画面、形象、思想方面美的所在。这个品味的过程既是感受作品美的过程,又是创造美的过程,从中可获得深刻的审美体验。

我们可以从叠词、动词、修辞中去品味,如“曲曲折折”“田田”“一粒粒”“缕缕”“脉脉”“阴阴”“隐隐约约”等,如果去掉这些叠词,笔下的事物有什么不同?以“田田”举例,我们可以清晰地感知,使用叠词不仅富有音乐美,还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荷叶连田田的密和美。

极具匠心的动词运用也值得我们细细推敲。如一个“泻”字写出了月光的鲜明欲滴,一个“浮”字写出了月光的缥缈轻柔,一个“画”字写出了月光的如诗如画、美丽绝伦。对动词的欣赏可以用替换法,即用别的动词有什么不同?如“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洗”字用“浸”代替,读一下,感觉一下,就全然失去了叶子和花的清新之美以及娇艳欲滴的朦胧美。

本文涉及一个重要的修辞方法是通感。通感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如朱自清《春》:“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著名诗歌《琵琶行》中“大珠小珠落玉盘”也是通感,把听觉化为视觉,生动地刻画了琵琶女娴熟高超的演奏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