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论文范例6篇

更新时间:2022-02-01 18:38:23

认知语言学论文

认知语言学论文范文1

(一)基本范畴理论

范畴的定义相对来说比较明确,人们在对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认知使,能够将相同的或者相似性质的事物组织在一起,并赋予他们一定的符号,这就是范畴。根据范畴的定义,人们对于世间的事物进行分类,逐渐对于事物进行了解,形成不同的概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先将基本的范畴词汇筛选出来,在课堂中进行重点讲解,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能构建出一个包括所有基本范畴单词的框架。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于同一范畴内部的词汇进行总结,对交通工具、食物、动物、建筑等不同事物进行分类,并找出其相关词汇,学生在构建范畴的过程中,能够不断扩大自己的单词网络,加深对于单词的理解,并在遇到新的词汇时,学生能够自己的讲单词加入在相关范畴中。大学生经过初中、高中对于英语的学习,在词汇量方面有一定的积累,学生从基础词汇进行掌握,在清晰的框架中,学生能够加快词汇的记忆的同时由于其框架的存在使学生的降低遗忘速度。提高对于英语词汇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对于英语的运用能力在,使学生增强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二)原型理论

人们对于事物通过对其性质的了解对其进行定义,在进行范畴的划分中,均是以事物的原型为中心。范畴中的一种就是原型,根据这一原型,才能找出在万千事物中与其相同或相似的事物,进而构成范畴的组成部分,这就是原型理论、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含义进行猜测。教师应对单词的原型的含义进行重点讲解,让学生能够根据原型对于相似的单词进行拓展,并在不认识的单词中,能够根据上下文猜测单词的含义。例如单词中,vis的意思是:看,在以vis为原型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知道visible(可看的),invisible(不可看的),visit(参观),television(电视)等单词,由原型含义拓展出不同的单词,但这些单词的含义都是在原型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深化,帮助学生的记忆。大学教师在英语词汇课堂上,往往只是对于单词进行简单的介绍,在某一语句中的具体含义,忽略了对于认知教育的训练,教师对于单词的原型意义不做过多的解释,使学生对于这一单词的认知也仅仅局限在教师所说的语境中,不利于学生对于单词的深入理解。教师在课堂上常采用逐一讲解的形式,学生不能马上接收知识,在单词的众多含义中找不到记忆的重点,使得学生的记忆内容过多,不利于学生对于词汇的记忆,学生对于这种知识,只是停留在暂时记忆的阶段,比较容易遗忘。教师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授课过程中,应加强对于词汇原型含义的讲解,使学生在根本上理解各个词义之间的内在联系,并适时的对于学生进行测验,加强学生对于陌生单词的推断能力,学生在进行阅读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陌生的单词,学生应从文章的上下文进行分析,掌握单词的原型含义,逐步进行推测,才能掌握学习词汇的根本方法。

(三)概念隐喻理论

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所了解的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是指在本体和喻体之间不存在明显的比喻词,多用是来表示。但在认知语言学中,隐喻更属于一种思维方式,例如:losehead并不能根据单词的本意进行理解,而是应该理解为失去理智,概念隐喻是指对词汇本身的含义进行扩展,以表达更深层次的含义。这种对于单词的联想的思维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于词语的理解。教师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应充分培养学生对于英语的活学活用的能力,例如head不仅可以表示头,还可以引申为智力,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保持一定的词汇量固然是好事,但是对于这些词汇应该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了解词汇之间的内部关系,提高学生对于词汇的记忆效果。

二、结语

认知语言学论文范文2

论文摘 要:认知语言学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是全新的研究领域,此方面系统阐述的专著并不多见。randal holme的《认知语言学与语言教学》倡导认知语言学理论假设与语言教学理念的相得益彰,并详实地介绍和展示了认知语言学理论指导下的二语课堂教学,促进了认知语言教学观的形成和发展。

一、引言

认知语言学经历了三十多年的蓬勃发展,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在语言学的一些领域里领导着当今的研究新潮流。同时认知语言学也不断拓展,表现出的趋势是与其他学科结合,产生出新的研究视角,比如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就是全新的研究领域。此方面系统阐述的专著并不多见,randal holme的这本《认知语言学与语言教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出版,列入当代国外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文库)是一个大胆且有益的尝试。

二、本书内容介绍

此书共分为九章四个部分。第一章序论明确了全书的主旨是倡导并在课堂中实施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全新教学理念,此理念可以跨越生成语言学引领的理论指导型教学法和系统功能语言学引领的实用理论型教学法之间的鸿沟。第二到第四章为第一部分主要阐释认知语言学关于人类认知的体验性的基本观点。语言学习作为一种认知过程,也是基于体验的。体验性是认知语言学理论和语言教学实践的契合点,这也有力地说明前者在后者中的应用是可行的。其中第二章关于语言的意义的难题。作者认为对于二语学习而言,关键不是拿二语所提供的新的语言形式去套学习者用母语能够熟练表达的旧的意义,而是去掌握二语中的新的概念和范畴,以及这些新概念、新范畴所形成的错综复杂的网络体系。本章最大亮点是作者从认知语言学的意义观出发,为二语课堂里的词汇教学设计了生动有趣的活动。第三章围绕概念化过程(conceptualization)、体验性认知(embodied cognition)和意义的起源(origins of meaning)进一步论述认知语言学关于语言和认知的理念,并探讨这些理念对二语教学的启示。第四章的主要观点是语言交流总是伴随着肢体动作或手势,因此,如果能有意识地调动学生运用肢体动作或手势,应该有助于语言的习得。

第五、六章构成第二部分,论述认知观及认知视角和认知方式对语言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影响和作用。其中第五章重在探讨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以及跨语言和跨文化的差异对于二语学习的影响。从认知观出发,作者提出了语言学习的新理念,即“语言学习应该完成于同目标语的文化实践长期的和系统的接触中”并认为语言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在单一文化环境中生存的学习者,而是在各种文化群体之间能自如地交流和沟通的学习者。第六章的重点是从那些不同的认知视角和认知方式出发,探讨语言教师如何能对其善加利用来有效地讲解目标语的形式和意义,并通过有针对性的课堂活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

第七、八章构成第三部分,主要论述基于认知理论的具体教学方式,涉及词汇教学、语法教学等。第七章关于百科意义的教学,作者提出进行词汇教学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构筑相关的框架或知识域,也可以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构建词语的上下义关系。第八章作者设计了一些示范练习,说明教师可以通过帮助学生识别构式、在实践中总结构式的结构、在语境中尝试构式的具体形式等方法来促成学生的二语学得。

第九章构成第四部分也是全书的结论,提出了开发认知语言学大纲(cognitive linguistics syllabus)的构想,这让认知语言教学在课堂的真正实行又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全书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论证层层推进,为二语教学打开一个全新的思路,提出一套在课堂中切实可行的认知教学方案。

三、本书的亮点

(一)理论联系实际

认知语言学传承古代哲学大师们的思想,又经过近几十年的迅猛发展,涵盖的内容已相当广泛。此书择要性地介绍了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比如体验观、范畴观、认知识解等,这些都堪称认知理论的基石,同时与语言教学又紧密相关。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不仅仅倡导基于这些认知观的二语教学理念,更致力于指导认知语言教学观的课堂操作,比如作者设计了诸多生动有趣的相关课堂活动和练习来实行此教学理念。这些课堂活动涉及词汇教学、语法教学、文化教学等,有一定的操作性,这使得认知语言教学观不仅仅停留在空泛层面,同时也让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能运用并掌握之。可见,此文既有理论的高度又有实际操作性。

(二)论述流畅,图文并茂

无论是理论介绍或是课堂活动的阐述,此书的语言平实流畅,衔接自然。除了文字说明外,此书还配有图表、图示,尤其是生动形象的图示和其相关文字的完美结合清晰地传达出作者的观点和意图,便于读者理解和操作,增强了阅读效果同时也为读者带来了一定的视觉享受。

(三)观点原创,尝试有益

此书不仅是理论层面对认知语言学与语言教学结合系统阐述的尝试,同时在实践层面也对二语课堂的教学活动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全书贯穿了作者独到的见解和原创性的思路,虽然一些活动的可操作性和实际的效果还有待于教学实践来检验,但这种尝试必定是有益且值得鼓励的,也是值得读者思考和学习的。

认知语言学与语言教学的结合是可行的也是必然的趋势,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一方面可以加深和拓宽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层面,另一方面可以促进二语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变革和发展,产生新的认知语言教学观。holme这本书的贡献也正是促进了认知语言教学观的形成和发展。

认知语言学论文范文3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语言教学启示

一、语言能力与语言习得

语言能力是一个结构有序的具有规约性意义的符号单位组成的清单库,词库与语法构成一个连续体。结构有序意指语言具有系统性和层级性;规约性意义意指与各种知识、语言实际使用密切相关;清单库意指语言本身不具有创造性,创造性是语言使用者的特征;符号单位构成一种语言的语法的全部内容。能用来描写语言系统的单位是:实际出现的语义、音系或符号单位;允准结构的图式。

语言能力是人类总体认知能力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的语言能力与人的社会、文化、心理、交际、功能相互作用。语言能力观意味着语言能力以具体的语言项目为基础,具有社会文化的特征,语言项目之间形成一定的结构关系,语言项目是一个一个习得的。

二、语言识解与语言产出

语言使用事件是一个实际的语言使用行为,无论是语言表达式的选择、语言资源的利用,还是非语言资源如记忆、规划、问题求解能力、各种知识以及对社会、文化和话语语境的把握,都是由语言使用者控制的。易言之,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使用者的主体性起着关键作用。因此,语言使用中的语义建构离不开语言使用者的识解。语言使用者的识解对解释外语学习中的语言产出具有核心意义。只有从语言使用和说话者识解的视角来考察语言习得者的语言型式才能充分理解基于使用的理论模型与语言习得的良性互动关系。(王寅,2005)

语义是语言的核心,而语义的核心又是识解。识解使得语言使用者可以用各种不同方式来看待相同的和不同的事件和语言行为。语言由此而变得更加复杂和灵活。人们使用语言的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隐喻的。隐喻是思维和语言运行的基本方式之一。隐喻在词和构式的多义性、习语的形成、语篇的建构、表达方式的选择、新词新语的创造等各个方面都无所不在。(刘正光,2010)

语言表达式的意义取决于语言学习者的识解,一方面意味着语言的约定性本质,另一方面表明使用者对话语中语言表达式的分布具有选择决定权,即语言使用者处于语言使用事件的中心地位。学习者不断发现所学语言的理据性结构和原则,这一过程的本质就是自主学习能力在不断增强。(文旭,2007)

三、语言理据与语言教学

研究表明,洞察性学习比机械性学习要有效得多。认知语言学的语义中心观实际上就是强调语言的理据性。关于理据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理论语言学家和应用语言学家都有明确、中肯的论述。有理据的词语学起来比没有理据的要容易得多,同时有理据的知识记忆使用起来也要比没有理据的要容易。明确地理解语言的工作方式,将经验服从于分析的需要,适合学习者的认识风格。事实上,当学习者了解了语言的工作方式,他们就会开始构建或重新建构他们个人关于所学语言的各种假设。语言系统中的各种理据对语言教学具有许多启示意义。Boers & Lindstromberg(刘正光,2010)总结了以下三点:

第一,深化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学习者在掌握其理据过程中更加关注其内涵意义并激活其语义网络。如drive sb.into a corner(把某人逼入绝境)这个习语来源于拳击比赛。在拳击比赛中,一方被逼到角落,说明已经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了。学习者了解了这方面的知识并联想起这样的场景后,可以对同样来源的词语的意义作出预测,如corner(步步紧逼)作动词用的意义。将新词语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有助于学习。

第二,加深记忆。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思考意义与意义之间、形式与意义之间的联系,在语言习得研究中被认为是一个扩展的过程。扩展分为语义扩展和结构扩展。语义扩展指关于词或构式的意义的心理活动,结构扩展指关于词或构式的型式的心理活动。由于扩展是在比较深的层面上处理信息,因而能增加信息在记忆中永驻的可能性,促进学习。

第三,认知语言学认为意义的构建过程就是概念化的过程。在概念化的过程中,语言中所隐含的文化内容必定影响着概念化的内容与方式。因而,理解目标语文化中所隐含的个性化内容、价值系统和态度也就成为了语言学习的目标,而不仅仅是作为增强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能力的工具,语言也就不仅仅是交际的媒介。这样的语言与文化本身就是认知和情感的财富,能扩展学习者的百科知识和跨文化能力。了解语言的运行机制、意义的生成方式、语言与文化以及和概念化之间的相互联系,有助于进一步理解目标语和目标文化,同时也更深入地理解母语与母语文化,从而形成对世界的新的认识。当语言学习者了解了语言的运行方式、意义的生成方式、语言与文化以及与认知的联系,他们就会从不同的视角更深刻地解读目标语及其文化,同时更深刻地理解母语和母语文化。

四、认知语言学理论与语言学习

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化理论、概念隐喻理论对全面培养语言、文化和思维能力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文化通过语言影响思维方式,直接反映在不同文化对经验世界(概念)的范畴化方式之中。不同文化中的概念原型往往是有差别的,如色谱。英语和德语中焦点颜色有十一种,而汉语中往往认为是七种。颜色词的文化引申意义也差别很大。学习者在理解文化差异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体会到范畴化边界的模糊性,另一方面又可以理解文化的边界性和不可译性。学习者逐渐明白母语和外语无论是在语义关系还是在结构相似性上都不可能一一对应或对等,更不用说文化内涵与联系了。发现差异的过程就是培养语言与文化意识的过程。(刘正光,2010)

认知语言学认为,文化不是外在于语言的某个方面,而是存在于语言本身的各个层面,就在每一个词中、每一个语法构式中,可以通过语言行为和语言分析发现,不断地由语言来交流。在对每一个词、每一个语法构式,对不同语体和语篇中的隐喻和转喻基础的认识与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会逐渐发现概念隐喻的操控功能,从而意识到语言是灵活的和具有力量的,同时了解语言中的文化知识。概念隐喻可以从三个方面培养学习者的思维能力。

第一,概念隐喻指我们的概念系统中存在一个隐喻结构,这个结构潜在地影响甚至建构我们的思维方式,如以空间表达时间,以旅行表达人生,以建筑物表达理论。

第二,学习者逐渐掌握这样的概念隐喻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会抽象思维的过程,一个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的过程,一个建立概念结构或概念域的过程。

第三,由于隐喻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特征,学习者理解隐喻的过程也是逐渐扩展观察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视角、促进思维逐渐理性化的过程。(刘正光,2010)

隐喻的学习可以加深对习语的理解与记忆。习语曾被认为是语言中的“死喻”,因为它们已经变得非常稳定和广为接受,使用者对它们的隐喻性特征已经习以为常了。但是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表明,有两种方法能够重新激活习语背后生动的意象,一是发现其中的概念隐喻,二是追溯其产生的原有语境和本义。如果学习者能够根据概念隐喻原理去理解习语产生的直义基础,他们继续学习的愿望就会更加强烈,理解和记忆习语的效果也会更好。

隐喻的学习能增强对多义性的理解能力。语言中多义性是一种普遍现象。不同的意义形成一个语义网络。语言是一个由意义、词、语音等符号单位组成的认知网络。如果把一些高频词的不同意义分别处理为单义词、同音异议词等,对语言学习是没有好处的,因为这就把意义之间的相互联系切割掉了。以介词为例。介词所表达的时空意义与人类的空间经验紧密相关,并形成一个网络。它们之间联系的一个基本机制就是概念隐喻。大量证据表明学习者如果知道从中心意义到扩展意义中概念隐喻所起的作用,学习效果就要好得多。

五、认知语言学与整体性教学

对语言本质特征的认识,决定着对语言习得过程的认识和对语言教学基本原则的选择。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的本质特征是符号性,语言构式都是有意义的符号单位;语言的符号性决定了语言的基本目的之一是为交际服务。语言知识是语义、语音和符号特征的统一知识。

语言知识是互相联系的,语言不是一个独立的认知器官,各种认知能力相互作用,协同发展。认知语言学关于语言本质的认识及其基于使用的语言观从微观和宏观的层面都为整体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从微观的视角看,语言是由形义配对构成的符号单位组成,词汇与语法构成一个连续体,这表明语言学习必须是形义作为一个整体同时学会。

从宏观的视角看,语言知识是从语言使用事件中逐渐抽象出来的,这表明,语言知识包含了丰富的社会、文化等语境知识,更重要的是,还包含了语言学习者对语言使用事件的识解。这就是说,在语言使用中,认知的、情感的等各种因素相互作用。

认知语言学和基于使用的语言理论模型为解释人类怎样学会语言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模型与方法。基于使用的理论模型认为,语言知识是逐渐从初级图式到高级图式抽象出来的。(刘正光,2010)

六、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对语言教学的启示

认知语言学具有三个基本特征:语义具有中心地位;语言以使用为基础,语法产生于语言使用;所有符号单位都有意义(刘宇红,2006)。基于使用的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对语言教学原则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启示:一是普遍规则的作用有限,二是文化教学(包括交际、社会的文化语境)必须贯穿于语言教学。

之所以说普遍规则作用有限,是因为完全具有普遍意义的构式在约定性型式中只占很小一部分。因此,即使完全掌握了语言规则也不能确保语言习得的流利性。事实上,要实现语言习得的流利性,学习者必须掌握大量的固定表达式和具体场合下遣词造句的基本方式。要充分考虑词汇、语法以及其他语言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关系。词汇、语法必须教,但绝对不能成为语言教学的主要教学内容,甚至全部内容。语言不仅仅是由词汇和语法组成,它还包含着大量的各种文化内容。更重要的是,语言学习不是掌握一个静态的知识系统,而是要掌握语言的使用。语言在使用的过程中由于认知的参与会变得十分复杂和灵活。

参考文献:

[1]王寅.认知语言学探索[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2]刘正光.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与外语教学的基本原则[J].外语研

究,2010,(1).

[3]文旭.语义、认知与识解[J].外语学刊,2007,(6).

[4]刘宇红.认知语言学:理论与应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认知语言学论文范文4

关键词: 对话论 二语习得 外语教学

一、引言

长期以来,二语习得领域各理论流派都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势态,各理论为二语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对话论于2004年由美国亚利桑那州大学约翰逊教授提出,该理论的出现可以说是与时俱进地弥补了前人理论的空缺;并且,作为二语习得领域较为年轻的一个理论,其对二语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约翰逊教授的《二语习得之哲学》一书在二语习得领域作出了前所未有的重要贡献,对二语习得理论起到了传承创新的作用。此书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回顾当今二语习得领域的主要理论和模型;后半部分旨在介绍他的对话论。在二语习得的理论和外语教学的实践的发展过程中,在总结前人理论的基础上,他以乔姆斯基的语言理论(先天论)、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论和巴科梯的文学理论为主要依据,提出了更适合现代二语习得状况的理论――对话论。

二、对话论产生的理论基础

1.乔姆斯基的先天论

乔姆斯基是内在主义者,他认为幼儿之所以能够习得语言,主要在于幼儿大脑中有个与生俱来的促进其语言学习的“黑匣子”,他称之为“言语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简称LAD,虽然乔姆斯基也承认环境对语言习得会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在他看来,外界环境只是提供了某些刺激,激活大脑中的言语习得机制,幼儿的语言知识主要来自自身而不是来自环境,也就是说,幼儿具有学习语言的先天条件。乔姆斯基的这个理论提出后就受到了外界学者的质疑和批评,包括他后来提出的关于competence和performance的区分。乔姆斯基的理论抛弃了辩证法,而西方哲学家普遍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对立面运动发展的结果,任何事物仅靠自身变化是不会发展的,语言习得也是如此,没有和外界的接触就不会有语言的进步。虽然乔姆斯基的理论存在缺陷,但是它从另一方面促进了社会语言学的发展。

2.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论

社会文历史理论首次出现是在维果茨基(1978)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一书中。与乔姆斯基的先天论截然不同,社会文化论认为,社会文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在人的认知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社会文化对心理的作用可以通过以下关系来解释:集体(社会)活动――文化――符号――个体活动。由此可以看出,个人的心理发展和认知结构是在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交互作用中形成的,发展将外部的、存在于主体间的东西转变为或内化为内在的、为个人所特有的东西。社会活动和文化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是在不断变化的,就算在同一时期,不同地方的文化背景也有天壤之别,所以研究二语习得,研究者不仅要研究不同时期的二语学习者,还要研究在某个固定时期,尤其是当今,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对二语学习者的认知和心理发展的影响。维果茨基把社会环境对语言发展的影响提升到一个高度,他认为社会文化环境不仅给了二语学习者提供必要的输入,而且对学习者认知能力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巴科梯的文学理论

作为一个文学理论者,巴科梯主要致力于语言和语言使用的研究。他研究了狄更斯和陀思妥耶夫斯等小说家如何把社会上的不同声音贯穿于小说的情节发展中。巴科梯认为,二语习得就是把外界的多种声音运用到自己的话语、书写和思考中的过程。他对于对话论的观点与普遍认为的语言和知识的本质大相径庭。他认为语言体系并无独立的实在性,它的存在取决于人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主观意识,对话性是一切话语和语篇的基本特征。巴科梯特别重视社会语境对词义和文本意义的决定性作用。巴科梯的对话论认为,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话语的现实性代表性具体体现在社会环境,而不是自然体和自然过程。他认为,二语习得过程是学习者的思维和外界环境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过程,二语习得理论应该走出传统的只关注内部机制的狭隘范畴。巴科梯还主张在既定的社会文化内涵中检测言语特征,这一设想恰好完善了维果茨基的理论。

维果茨基和巴科梯把影响学习者语言习得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连接起来,使人们从整体的、全面的角度去认识语言习得,又把社会环境和思维机制两个方面辩证地联系在一起,打破了以前两者对立的观念。他们的理论促使我们用全新的眼光去看待二语习得,正确思考语言习得过程中各因素的特殊作用和相互关联,在语言习得领域是一大突破。

三、对话论的理论内涵

约翰逊的对话论突破了传统的严格区分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的界限,更注重语言运用而非语言能力。传统的语言学对语言能力作出了很多的研究,过分强调语言心理对语言习得的重要作用,而对话论认为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之间不存在差别,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辩证的互动关系;二语习得不应该被看做是一种语言能力,而应该是语言行为,这种语言行为具体体现在人类在社会文化范围中的对话。社会环境和语言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也是辩证互动的关系。

实证主义思维固然在传统的二语习得研究上作出了一定贡献,但是语言习得毕竟要在社会交往、对话活动中进行,只关注学习者内部认知和心理的发展,忽视了最关键的社会活动,只会使二语习得在一直束缚在传统的藩篱中。该理论认为研究时应把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不是应循守旧地,一味地用统计学或概率论去研究。

对话论强调研究的局部性和特殊性。约翰逊认为以个人日记、说话录音、活动等为主的个体研究比群体研究更具有代表性。对话论认为二语习得和认知发展受到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又不是固定的,而是动态的、多维的,所以我们应该习惯二语习得的特殊性和局部性,并且要研究和解释这些特殊的现象。这些特殊现象不是想象的的社会语境,而是真实的社会局部写照。随着语言研究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提高,我们要用全新的眼光去看待二语习得。

约翰逊的理论给二语习得领域的教师、测试者和研究者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他提出了两个主要的提议:(1)“习得”需要被“参与”代替,即二语习得是一个确确实实参与到目标语文化中的过程;(2)语言技能被认为是语言表现,而不是语言能力。这些提议包含了很多难度相当大的理论重组,最终会在语言教学,测试和研究的实践中产生深刻的改变。

四、对话论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1.因材施教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揭示了个体之间的差异及情境对学习者的影响,而约翰逊也认为个体只存在部分语言能力差异,所以为每一个学生创造一个最佳的最近发展区是老师所要努力的方向,做到这一点,需要强调学生的个体作用,教师需要针对不同的学生的需求,合理选择教材和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才能使学生最大限度地从教学中受益。如今很多课堂都是学生围着教师的教材和教学方法转,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会大大降低;而且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对二语学习的要求不同,只有了解了二语习得者的具体需要,才能更好地进行知识传授。

2.理论联系实践

在传统的“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中,不止学生和老师处于不平等的地位,老师和理论研究者地位也不同。通常老师只是一味地接受理论成果,然后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把它们传授给学生。在这一模式中,理论研究者不明白学生的需求,而学生也会曲解研究者的意图和思想。在外语教学中,理论和实践需要结合起来,教师和学生需要参与到理论的研究过程中,而理论研究者也要参与到理论的实施过程中,只有了解了从理论到实践的整个过程中,理论才能在实践中发挥最大的作用。老师、学生、研究者、理论家之间应该是平等互动的关系。外语教学不是单方面的任务,而是每一个参与者的共同责任。这就要求教师在吃透相关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带动学生了解知识背后的理论支撑,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样学,学什么内容,怎样学,而不是被动接受语言知识。

3.体验式对话

对话论,顾名思义,强调的是对话,这个理论需要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社会中,学习目标语的文化、目标语国家的风土人情,在了解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学习,并采取对话的互动交流来丰富他们的第二语言。大多数二语学习者的学习环境是教室,作为教师,有其责任帮助学生创建英语语言环境,课文导入时要介绍内容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选取包含丰富的地道本族语的教材,合理安排课堂上英语和母语的比例,使我们的课堂环境接近真实的社会,并且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参与对话的机会。对于学生而言,二语习得不仅仅是上课那么简单,学生需要养成主动建构知识的习惯,有选择地对外部知识进行加工处理。很多学生会采取去游学或国外交流一到两年的方式来提高二语水平,确实,体验式学习能促进学生与目标知识更好地“对话”;语言的许多方面,譬如说,语音语调、习语、禁忌语等,都要学习者真正参与到其语言环境中,去目标语国家学习当然是最理想的学习方式,此外,学习者还可以通过看原著、原声电影及听目标语国家广播内容等来了解真正的二语环境。在二语教学过程中,师生都应把社会和认知、理论和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

五、结语

本文通过阐述对话论的形成和特点,分析其对二语习得和外语教学的积极影响,提出因材施教、理论联系实践及体验式对话的教学模式。新的时代对外语研究、教学和学习者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约翰逊的这一新理论与时俱进地在理论和实践的壕沟上架起了一座桥梁,考虑到真实的社会文化环境,倡导老师和学生的能动性,对传统的二语课堂提出了挑战,也为二语习得提供了更科学的实践方法。

参考文献:

[1]Marysia Johnson.A Philosophy of Johnson,M.A Philosoph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Yale University

Press,2004.

[2]Masayuki Kato*.Enhancing Cooperative Language Learning and Intercultural Experience through the Use of Technology. School of Languages and Communication,Kobe University,1-2-1Tsurukabuto,Nada,Kobe 657-8501,Japan,2002.

[3]Timothy Koschmann.Toward a Dialogic Theory of Learning:Bakhtin’s Contribution to Understanding Learning in Settings of puter Support for Collaborative Learning,308-313,1999.

[4]Vann.R.J.Reviews[J].TESOL Quarterly.2003

[5]Vygotsky.Mind in Society[M].Cambridge:MIT Press.1978.

[6]高文.维果茨基心理发展理论与社会建构主义.外国教育资料,1999:10-14.

[7]韩亚文.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其对二语习得研究的启示.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2-96.

[8]刘晓玲,张其云.二语习得的新联结主义认知视角及新的认知取向.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98-401.

[9]罗秀珍.维果茨基的理论要义及其教育启示,知识窗,2001.

认知语言学论文范文5

关键词: 情景教学法 情景认知理论 建构主义 理解性输入

笔者在阅读大量有关情景教学法的文献后,发现情景教学法的定义和理论基础错综复杂,不同的作者给予不同的定义和理论基础,笔者依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对情景教学的理解提出它的定义并探寻它的理论基础。

一、情景教学法的定义

情景教学法(Situational Language Teaching)又称视听法,它源于20世纪30年代,语言学家帕尔默和霍恩比是杰出的代表。他们在总结前人的经验基础上,在语言方面进行了有效的研究工作,最后创立了一整套教学法理论原则。它具有以下特点:语言教学应从口语开始,先听说、后读写;以外语教授外语;以情景方式把新语言点引出;词汇选择以常用为原则,先教常用词汇,保证最常用的2000个单词先教(何广悭,2004)。

还有学者从语言学家那儿找到灵感,对情景教学法进行分析和描述。如文嘉玲(2008)在《情景教学法探源》一文中指出:情景教学法是将语言看成一个结构、一个有规则的系统,深受结构主义的影响,在教学材料的安排上要按语法结构、句型,由易到难来安排的。而于瑶(2003)认为所谓情景教学法主要是指在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指导下,在从认知方面教授语言结构要素和功能的同时,利用并创造各种情景,使学生沉浸在丰富的、自然或半自然的言语习惯环境之中进行学习并用言语表达自己认知和内心的情感。

笔者依据自己对上述定义和其他文献中关于情景教学法定义的理解,以及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认为情景教学法就是在教学中教育者根据教学目标需要创设具体生动的一连串有联系的场景,利用具体的形象或根据语言描述使受教育者在头脑中形成表象,从而有效地调动受教育者的非智力因素,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引导他们从整体上理解和运用语言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情景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语言论认为语言是人们在劳动中,由于交际的需要而产生,它和情景不可分离。外语教学也同样需要情景。英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要学的词法、句法等内容,借助于实物、动作、图像或多媒体等各种手段,合理设计教学情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融快乐学习英语于情景之中。本文将从当代心理学、教育学和语言学三个方面探索其理论依据。

(一)情景教学法心理学理论基础

从当代心理学角度看,情景认知理论是情景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之一。它认为个体的情感对认识活动至少有动力、强化、调节三个方面的功能。动力功能是指情感对认识活动的增力或减力的效能,即健康的、积极的情感对认识活动起积极的发动和促进作用;消极不健康的情绪对认知活动的开始和进行起阻碍或抑制作用。情感的调节功能对认知活动具有组织或瓦解作用。而情景教学法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直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情景认知理论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继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刺激―反应”学习理论与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的又一重要研究取向。它已成为一种能提供有意义学习并促进知识向真实生活情景转化的重要学习理论。情景认知理论认为,所有的知识都和语言一样,其组成部分都是对世界的索引。知识源于真实的活动和情景,并且只有在运用的过程中才能被完全理解。因此,真实活动是学习者进行有意义、有目的学习的重要途径,对于中国学生要把语言习得的方式加以引进并与学得的语言学习方式相结合,促进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转引自刘曲,2008)。为此,很多学者进行了情景认知理论和学科的整合研究。如王艳萍、张静(2003:3)在《情景认知理论与英语教学的整合》中提出,根据情景认知理论,教师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从情境、内容、激励及评价这四个方面进行整体设计英语教学环境。即教师要设计出与学生自身经验相一致的情境;设计出类似于日常实践中连贯性的、有意义、有目的的活动;设计出能促进学生知识迁移的情境,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解决真实生活情境中的问题。

(二)情景教学法教育学理论基础

从教育学角度看,情景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是学生的认识规律。人的认知过程是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形式反映客观的特性、联系或关系的过程,感觉是最简单、最低级的心理现象。而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心身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

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是经验的不断改造,一切均来自经验,“行”先于“知”,要遵循这种自然的途径,就得设置一定情境,因此整个教学过程应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情景―问题―观察―解决―应用。大师胡春洞(1998,14)也指出,学习是涉及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等领域的复杂系统,实践就是最直观的认知行为。认知是指通过心理活动(如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获取知识。情景教学法就是通过给学生设置情景,展示鲜明具体的形象(包括直接形象和间接形象),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达到抽象理性的顿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自觉的活动。

(三)情景教学法语言学理论基础

从语言学角度看,情景教学法的理论依据是语言习得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语言情境论和系统语言学。

1.语言习得理论

语言习得理论是Chomsky(乔姆斯基)的“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和Krashen(克拉申)的二语习得理论假设。Chomsky认为:人具有天生习得语言的本能,因为人脑中存在一个遗传的“语言习得机制”(LAD)(龙文珍,2003)。它对二语习得同样有效。克拉申语言习得理论主要是输入假说模式。具体而言,“输入假说模式”由五个互相联系的核心假说构成,它们分别是:①语言习得―学得假说;②自然顺序假说;③监控假说;④语言输入假说;⑤情感过滤假说。这五个假说彼此联系、互相补充,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S.Krashen(1981:1a)在二语习得理论假设指出Acquisition Learning Hypothesis,他定义为:

Language acquisition is a subconscious Process:...The result of language acquisition,aquired competence,is also subconscious.Other ways of describing acquisition include implicit learning,informal learning,and natural learning.In non-technical language,acquisition is “Picking-up” language.

学会语言是潜意识的、不知不觉的,称为“语言习得”。关于“学得”。他是这样叙述的:“We will use the term ‘learning’ henceforth to refer to conscious knowledge of a second language,knowing the rules,being aware of them;and being able to talk about them.Non-technical terms,learning is ‘knowing about’ a language,known to most people as ‘grammar’,or ‘rules’.Some synonyms include formal knowledge of a language,or eplicit learning.”

Krashen在语言输入论中认为,语言习得是通过语言输入来完成的,教学的主要精力应该放在为学生提供最佳的语言输入上,从而促进语言习得。Krashen又列举了最佳语言输入的四个必要条件之一:输入应该是能够理解的。克拉申(1982:64)曾把能否提供可理解的语言输入作为一个优秀语言教师的标准,习得的最佳语言输入应是真正自然的语言。习得理论认为,人在语言环境中通过大量接触或输入自然的、可理解的语言材料后才逐步习得语言能力的,语言不能脱离具体的环境而孤立存在,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无法习得语言。因此语言习得理论对情景有着很高的要求。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的思想来源于认知加工学说,以及维果斯基、皮亚杰和布鲁纳等人的思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个体知识的获得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过程,知识由学习者自己构建的,而不是他人传递的,学习是一种自己主动建构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主体、情境、协作和资源是促进教学的四个条件。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建构主义提倡情景教学,他们认为教学应该使学习在与现实情景相类似的情景中发生,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学习的内容要选择真实性任务,不能对其作简单化的处理,使其远离现实的问题情景(陈琦、刘儒德,2002:103)。根据他俩的描述,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多媒体及其他手段创造情境,在一连串的情景中,可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化抽象为具体,化乏味为兴趣,化单调为形象直观,使学生乐学、会学,在这种情形下,他们就能主动地、轻松地获取知识,实现建构主义理论教学观。

3.语言情景论

当代语言学家M.A.K.Halliday的系统语言学(Systematic Linguistics)是根据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ow Malinowski)的语言情境论创造的。这个学说的中心思想是:如果要掌握一门语言,必须系统地从各种场合学习,缺少某种场合的语言经验,你便不能在此种场合下准确地表达或描述(转引自龙文珍,2003)。

三、结语

在当今的外语教学中,情景教学法作为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广泛的被一线的教师所采用,它与任务型教学途径一样被大家所喜欢。它之所以还能在教学的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除了我们一贯提倡在教学法的选择上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外,还与它自身的优点和坚实的理论基础有关,不管是从心理学、教育学还是语言学都有它的理论基础。情景认知理论、认知规律、语言习得假设和语言情景论都是它的理论依据。我相信情景教学法在融入新时代的因素后将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3.

[2]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4.

[3]英语教学法基础[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30-31.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EB/OL].http://baike.省略/view/630921.htm,2009-08-08.

[5]刘曲.情景的再现――初中英语情景教学法探讨[硕士学位论文][D].河北:华中师范大学,2008.

[6]龙文珍.中学英语情景教学的设计与运用[硕士学位论文][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

[7]文嘉玲.情景教学法探源[J].科技信息.外语教研,2008:23.

[8]王艳萍.情景认知理论与英语教学的整.http://218.22.0.27/lwk/dianziban/200303/17.htm,2009-08-08.

认知语言学论文范文6

关键词:外语教学;社会认知论;文化

1 引言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外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同时也暴露出外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外语教学仿佛转进了一个“怪圈”:从传统中走出来却走不出新路。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主要是基于形式主义的“普遍语法”理论,多采用“刺激—反应”模式。这些主要体现在以学习新词汇和新短语、重复性练习句型、从课文中提炼语法单独进行讲解并反复训练等方式为主导,语言的学习重点在词汇和语法上。而当社会需要能够掌握该语言的思维,熟练运用该语言的听写技能并能准确表达进行有效交际的外语人才时,尤其是外语听说读写的能力被凸现出来之后,外语课堂改换成“篇章”教学模式,加入了“说”的环节同时也导入了文化因素。但多数时候,一直作为学习的重点的词汇和语法仍然是一条主线,贯穿教学始末。于是,外语教学试图走出传统教学,却常常因为新的教学理论不能很好地指导教学实践,后者常常很容易脱离理论的支撑,不能收获良好的教学结果而重新走回传统的路子。本文拟从社会认知的角度重新定位外语教学的目的、模式和成效,以帮助寻找解决外语教学的畸形发展现状的办法。

2 社会认知理论

2.1 社会认知论的原理

语言是人的生存世界,是人之存在的家园。所以,语言是人类赖以交往和理解的手段。尽管它最基本的, 但也最复杂。它是人的认知活动的必然结果,反映着人类的认知变化。因此,语言和社会不是孤立的而是共存的。语言就好比我们生存空间里一种重要工具,是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组成部分。语言不能脱离人的生活背景,无论身居何处,语言都与人同在,而人一出生就从属于社会。另一方面,语言及其运用发展了人的思维。认知是人类的基本机能之一,认知的核心问题是思维,语言是承载思维,表达概念、运行推理的重要工具。语言习得(包括母语习得和二语习得)是人们内在的认知机制的作用下在交际中学习语言的过程。由此可见,语言和语言习得都同时兼有社会现象和认知现象。其社会认知模式就是“语言时时处处存在于一个综合的社会认知空间”以及“语言总是相互地,同时地,同等重要地出现在人脑以及外界中”。语言习得是人脑内在的机制与外在的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2.2社会认知论的构成

“社会认知”这个术语在外语教学即二语习得领域综合了“社会”和“认知”两个概念。社会与外在的社会环境相关,认知与人脑的内在机制相连。因此,社会认知理论主要涉及一下几个领域的研究:

(1)社会语言学: 认知不仅是在头脑中,而且还在外部世界中。这里,头脑是包含社会因素的,语言的和社会的概念也是由头脑的认知反映形成的。由此可见,“社会头脑”正是“社会”和“认知”的综合体。这样,二语习得就成了一种社会认知过程。

(2)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从认知观出发来研究语言,强调从认知过程对语言作出解释,语言系统是各种认知常规的总和。从人类感知时空的基本手法去探索语言共性,认为语言共性是人类的感知机制和物质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

(3)心理语言学: 它是研究语言的习得和使用的心理过程的,这个过程以认知为基础。认为语言发展是天生的能力与客观的经验相互起作用的结果。认知的、社会的因素影响语言习得,而语言习得也反过来影响认知和社会能力的发展。

(4)功能主义语言学: 韩礼德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人类语言具有的普遍现象并非人类具有共同的生理遗传属性,而是因为在人类的社会活动中,语言具有共同的社会功能。

(5)语用学: 语用学是对交际经验和信息处理过程的描述、构建和解释,其核心的“语境”。由于语境是对现实的反映,因此,基本上是非固定的认知模型,这种模型的保持和变化,要依赖诸多人的因素。

最后,从语言学的发展来看,乔姆斯基的“天赋论”以及其他学者已经对人脑的内在机制部分在二语习得领域的应用作出了深入细致的研究。由此, 我们主要讨论社会认知论基础下, 外部的社会环境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3 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3.1社会化与外语教学

社会化是人类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吸收并适应社会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也就是由自然人转变成社会人的过程。语言是社会化的重要工具,在自然人变为社会人的过程中,个体通过社会环境、社会关系来掌握社会经验时,必须借助语言工具。在语言社会化进程中,外语的学习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社会化。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是学习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而且要获得不同民族的语言所蕴含的文化。语言习得的社会文化环境化,通过社会的交互作用,人们在社会文化背景中开始内化或获得语言运用能力。外语的学习首先关涉到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学习者选择和制定学习外语规划的大背景,何种时代、何种社会背景、何种社会需要决定学习何种外语。另一方面,社会环境对外语学习有关的老师、家长和亲友以及学习者本人产生许多期待,决定学习个体的学习动机。同时,社会化的过程是人的身份不断变化的过程,是通过带有语境的语言,通过各种途径生成并体现出来的。语言习得者身处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因而也不是静止的。因此,发展这种集语言习得者和语言学习与习得的良好环境于一体的社会特征认识对二语习得及其研究均有重要意义。

3.2文化与外语教学

人的行动是由主体、行为、环境三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根据这种观点,人类的行为是自我系统和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这种观点也能够清晰地体现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间。外语教学长期以来依赖书面文本:从句子到文章到篇章,以它们作为语言输入的信息来源。“学”语言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心理过程。首先它包含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阐释。小到一个词大到一个篇章,学习起来都是这样一个过程:学习者根据自身固有的对概念、事件、观点及世界的认识,对词义或篇章中作者的观点加以理解,最后将知识融化为自身的认识。这个过程中包含着学习主体与学习对象之间的互动:基于对对象的理解主体升华固有的认知;同时对象也刺激着主体的认知活动。这是知识的输入的起点,构筑认识框架体系的基础。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缺少不了社会文化的因素,这是因为人们怎么读、怎样写,都是在社会文化的规约下进行的。人的因素同社会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决定。人可以通过自己的性格、气质上的特征激活不同的社会环境反应;不同的环境反应反过来又影响个体的认知,从而导致行为或行为倾向。但是,外部的环境因素和个体内部的认知因素也并非平分秋色。个体的语言技巧能在特定的价值观、世界观体系发挥很好的作用。因此,外语教学的模式应该激发个体的认知因素,以发展个体的心理机制为主线,达到个体通过学习能够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特定的环境中正确地自如地使用该语言的教学结果。

衡量掌握一门语言的另一个标准是从心理角度来说的,是否能够对该语言以及其与学习者甚至世界的关系进行反思。它是对人及人际关系等社会对象的认知活动,包涵着社会历史意义和具体的文化内涵;它的形成具有长期性,作为一种认知结构是已有的社会历史事件与个体的生活经验长期积累的结果;它具有无意识性,它的发生、 发展及其效应均是一种自动的、无意识操作过程,是很难用言语来表达的;它具有启动性,个体的过去经验和已有的认知结果会对新的社会对象的认知加工产生影响。这是一部分最重要的认知结构,对个体进行有效交际起着直接的指导作用。交际是学习语言的最终结果,是语言学习的一种文化属性。在语言交际过程中,语言能力同一般的认知能力相联系,拒绝接受信息加工模式。传统上,对外语学习的研究主要围绕语言分析、社会文化因素、动机效果因素或教学法展开。由于计算机技术和言语神经科学、认知科学的进展,研究者逐渐越来越关注外语学习的认知过程,并提出了一系列言语处理的认知模式。有学者提出人的信息处理模式,认为语言是表现知识的主要手段,对语言的理解包含了表层、文本基础和表达话语的情景三个层面。而在这些层面的学习过程中,都是人的认知在起着主导作用。

4 结论

社会认知理论暗示了二语习得研究必须解决语言的使用问题,而不只是研究语言本身。注重习得从社会和认知两个角度进行,既有社会因素又兼有认知因素,将人类内在的机制与外在的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即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不仅有个人层面,也有社会层面。“作为外语的英语教育”可以视为介于宏观社会情境与个体学习者之间的具有一定独立性的“场域”,个体与社会环境的互动直接发生在这个层面。个体对社会环境的影响非常明显,例如,“疯狂英语”开始是纯粹的个人行为,在李阳学习英语获得突破的同时,决定向同学推广其学习方法,后来又一步步借助利用各种社会规则和资源,成为影响英语教育这个环境的一部分。同时社会环境对个人的影响也非常明显,如四、六级考试被政府等部门作为分配就业机会等资源的一项凭证,同时学生通过四、六级这一工具获得攀爬社会阶梯的资源,并对自己的能力等作出解释和评价。从更宏观的时空视角来看,外语学习和教育与国家的现代化也是一个双向互动的结构化过程。笔者认为,个人与社会情境的互动作用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有助于调整外语的教学方法,提高外语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Croft, W. & D. Cruse. Cognitive Linguistics [M]. Cambridge: CUP. 2004

[2] Geeraerts, D. Current developments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J]. 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 2008

[3] 曹志希. 二语习得的社会认知基础[J]. 外语教学,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