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官年度工作计划范例6篇

村官年度工作计划

村官年度工作计划范文1

关键词:构建;村官;长效机制;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8-0244-03

为推进“三农”建设,不断加快农村改革的步伐,自2008年以来,根据党中央一系列相关政策决定,开始选聘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任职,这就是所谓的“大学生村官计划”。这项工作的开展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它优化了农村队伍的结构,提高了农村干部的整体素质,缓解了当代大学生的严峻就业形势,培养了新时代的基层青年干部,全面有效地推进了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进程。目前,“大学生村官计划”招聘活动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引起了社会各界及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截至2013年12月31日,各地己累计选聘“大学生村官”30余万名,为推动我国新农村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构建大学生村官计划长效机制的必要性

在给大学生村官张广秀复信时指出,“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以来,数十万大学生走进农村,热情服务,努力实现人生价值。你们的付出和贡献,农民群众有最真切的感受,改变农村面貌,帮助农民群众过上好日子,推动广大农村全面建成小康,需要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也需要千千万万农村基层干部带领广大农民群众不懈努力。”

(一)改善农村人才匮乏问题,全面推动新农村建设

大学生毕业后到农村任职可以为农村引进新技术、新方法、新理念,创新思维模式,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农村基层组织发展经济的实力。大学生村官的选任,可以改善农村干部的年龄和知识结构,对于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大学生村官的出现可以促进新型农民的培养,加快农村人才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为农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加强“三农”工作,加快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大学生驻村支农,是以国家战略调整和宏观制度变化作为背景的,更好地避免了重城市、轻农村。同时,大学生选择到农村任职并非仅仅出于奉献理念,也是一种理性选择。大学生村官政策可以实现农村与大学毕业生的双赢发展,对于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加快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

大学生“村官”计划有助于拓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大学生村官计划可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工作,既可满足新农村人才建设和农村基层干部储备的需要,又可以实现人才的“回流”,使人才资源从城市回流到农村。因此,构建和完善大学生村官计划长效机制,对吸引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和创业,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现实困境

选聘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农村任职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但由于缺乏具体的法律制度保障、完善的管理措施和统一的管理规定,大学生“村官”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村官”计划的顺利开展。

(一)社会供需不平衡,思想认识不到位

自20世纪末我国大学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逐年攀升。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约30万人。加上往年未就业的毕业生,实际有就业需求的大学生就会更多。面对日益增加的就业压力和国家关于大学生“村官”的优惠政策,部分大学毕业生把选择“村官”当成曲线就业的“跳板”,认为到基层任职“村官”只是暂时性的过渡,既没有做好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奉献基层的思想准备,也没有在基层获得自我价值的认同感。这种功利性的价值取向,导致大学生“村官”整天盘算着如何离开农村,致使工作积极性不高涨,工作效率低下的现象。

(二)能力供需不匹配,自我定位不准确

有的大学生虽然有着热爱农村、扎根基层、奉献基层的思想基础,很想在基层干出一番事业,为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但认为自己接受过高等教育,知识充足,经验阅历丰富的大学生认为农村干部和群众素质低下,在工作上不能虚心向农村干部学习,在做决策时不接地气,不能倾听老百姓的心声,无法融入基层生活,不能和农村的干部群众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三)专业技术不过硬,工作开展难度较大

从政策上分析,对大学生“村官”的选拨条件是没有专业限制的,这有利于农村全面协调发展。但由于成长环境、专业知识等原因,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社区、农村的发展方向和生产方式缺乏必要的了解,在担任“村官”后,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对农村的生产资料、经济作物的种植以及农村的规划发展等不能进行合理的指导,成了基层老百姓眼中的“书呆子”。这样的“村官”,得不到老百姓的认可和肯定,更谈不上能带领老百姓发家致富,走向小康道路。

(四)缺乏工作经验,对环境适应较慢

扎根在基层工作,受地理位置、人口分布、自然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每个农村都有着自身复杂的环境。许多大学生“村官”由于缺乏必要的农村基层工作经验,没有尽快入乡随俗,不熟悉当地的风土人情,无法很快地开展工作,无法实现干群之间的融合,无法调节老百姓间的矛盾,无法高效处理基层出现的种种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村的发展起到了减缓作用。

(五)管理制度不健全,工作愿景实现困难

前期培训对大学生村官意义非凡,他们需要多形式、多内容、深入浅出的专项工作培训,如农村基层工作方法、实用技能、经验交流、农村政策与法律法规、创业培训等。目前,各级政府都有专门的大学生村官管理办法,但大学生“村官”认为办法应该更加严格、规范,并逐步形成完整的绩效考评体系。有的大学生村官有被借用到乡镇临时工作,成为乡镇干部的帮手,变成了廉价高级劳动力;有的大学生村官很少去村部,来去自由,没有按照要求履行职责。另外,工作职责不明确,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村官主要是从事文秘或日常事务性工作,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发挥真正的作用,觉得大材小用,因此导致部分大学生村官对工作的积极性不高。

三、构建合理的大学生村官计划长效机制路径

大学生“村官”计划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系统性工程,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必须统筹全局,协调发展,从建立科学的选拔和培训机制、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的保障和激励机制、建立科学详实的管理和考核机制、建立特色的帮扶和校地合作机制、建立全面合理的流动机制等多方面着手,积极探寻构建大学生“村官”计划长效机制的具体路径,确保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从而保证大学生“村官”工作持续发展。

(一)“下得去”――制定科学合理的大学生村官选拔和培训机制

首先,选聘大学生村官要坚持贯彻政策标准,把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第一,坚持个人自愿和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原则,注重考察大学毕业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自愿到农村服务的意愿,全面对考察人选进行衡量。第二,选拔大学生村官时需要高等院校尤其是农业院校与各市、县、乡、村等服务地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从而实现高层次高效率的对接,与省、市组织人事部门协同开展选拔工作,共同遴选符合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大学生。第三,选拔大学生村官时要充分考虑大学毕业生的专业对口性,重点选拔涉农学科以及经济、法律、管理等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任职,以弥补新农村建设中专业人才的需要。

其次,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机制,提高大学生“村官”处理农村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第一,不断完善教育培训制度,把大学生村官的教育培训纳入干部队伍教育培训的总体规划中,通过采用集中培训、外出学习、业余自学等形式,重点开展对大学生村官的政治理论、法律法规、党风政纪、农业政策、农村形势、岗位技能、履职能力等方面的培训,并且积极支持和鼓励大学生村官参加继续教育、自考学历等。第二,建立与财政收入相关联的大学生村官培训投入机制,对大学生村官教育培训经费实行财政预算、核拨。将大学生村官纳入干部教育培训计划和储备干部队伍建设计划,充分利用党校、党员创业技能培训基地等定期开展对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工作。第三,通过定期开展集中授课、外出调研、座谈交流等多形式的培训活动,提高大学生村官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充分促使他们对乡镇、农村情况的了解;并邀请优秀村官代表面对面传授农村工作经验,逐步提升大学生村官的基层工作能力和素质。第四,在抓好培训计划和宏观指导的同时,定期对学习培训情况进行考核并纳入评价体系。

(二)“待得住”――完善大学生村官后续保障机制、激励机制

首先,落实现有保障待遇。贯彻执行有关大学生“村官”的各项保障政策,及时将市级财政专项资金划拨到位。鼓励大学生“村官”通过多种经营渠道增加收入来源,形成既有稳定财政补贴,又有灵活效益收入的多元化供给机制。

其次,适当提高全国贫困村的大学生“村官”待遇。通过设立特殊岗位津贴,加大对部级扶贫开发村的大学生“村官”财政补贴力度,争取达到欠发达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大学生“村官”收入平衡,用适当的优厚待遇留住优秀大学生村官。

最后,建立和完善薪酬动态增长机制。根据个人工作能力和实际的绩效建立合理的工资薪金制度和岗位晋升办法,根据年终考核情况和任期服务年限,对大学生“村官”特别是服务期满后仍留在基层工作的大学生“村官”适当的提高工资待遇水平。充分考虑当地地区的经济发展、企业员工工资水平和物价变动等因素,适时适度对大学生“村官”的薪酬待遇进行调整。

(三)“干得好”――建立标准、科学、全面的管理和考核机制

首先,要明确大学生“村官”的岗位职责,严格管理,加强监督。乡镇基层、村支“两委”要充分考虑当地实际情况和大学生“村官”的专业特点,明确大学生“村官”的具体职责和工作任务。根据大学生“村官”的职责任务,制定出可量可考的岗位目标,达成一致后与其签订工作目标责任书,严格按照目标进行考评衡量。

其次,实行阶段性考评,注重过程,积极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工作是一个循序渐进和不断学习的过程,应从工作的适应期到成熟期再到发展期分别制定相应的效绩考评标准进行评价。推行政府绩效管理和行政问责制度,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统一的要求进行衡量。避免出现政绩相同却褒贬不一的情况发生,如实记录,严格监督,形成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

再次,明确考核方式,适当合理运用淘汰机制。坚持以公平、公正、公开的态度开展考核工作。建立考评档案,严格考评纪律,优中选优,坚持群众做主。不断强化大学生村官的发展意识和服务意识,促进干群关系的改善,把真正热爱农村、愿意奉献青春在基层的青年选,使用起来。对工作能力差、群众意见较大等不称职的大学生“村官”,及时清除村官队伍。

(四)“流得动”――建立合理有序的大学生村官流动机制

首先,改变大学生把“村官”作为就业兜底的现象。第一,试行差额录用公务员办法,调整考察录用公务员最低分数标准,制订科学录用比例,把特别优秀的大学生“村官”录用为公务员,从而缓解连续选派大学生“村官”对全市公务员编制的压力。抓住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契机,在编制允许的情况下,探索建立聘任制公务员管理机制。第二,定向招录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对未能录用为公务员的大学生“村官”,任职期间考核优秀、表现突出的。实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定向招录。第三,拓宽就业渠道。对未能录用为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村官”,鼓励留任在村部、自主创业、推荐工作、继续学习等多种就业保障机制。与区县开展雇佣制政府工作人员试点合作。通过政府与大学生“村官”签订雇佣合同,对双方责任、义务进行详细规定,为以后的雇佣制政府体制夯实基础。

其次,加快制订选拔优秀大学生“村官”培养发展计划,重点培养有志扎根基层、服务农村的优秀大学生“村官”。第一,参加村“两委”负责人选举。对在“村官”服务期间表现突出、业绩水平高、村干部和群众公认的优秀大学生“村官”,推荐其参加村“两委”负责人选举,通过依法选举进入村“两委”班子。第二,建立大学生“村官”储备人才库,适时遴选优秀大学生“村官”,不断充实乡镇党政储备干部人才库。对年度考核连续优秀的大学生“村官”,以及到贫困村工作且年度考核优秀的大学生“村官”,在参加乡镇领导班子选拔时,予以优先考虑。

再次,整合社会力量,助力大学生“村官”工作开展。第一,加强对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长远战略规划和宏观系统指导,将其纳入全市人才规划体系,研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促进“村官”工作不断完善。各区县要把大学生“村官”工作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加强监督、严格管理。有条件的地区还可设立专门管理机构,负责大学生“村官”的全面管理工作。乡镇党委是管理大学生“村官”的主体,负责制定年度考核的标准,开展考核工作;村党组织负责大学生“村官”的日常管理、监管工作。第二,优化和整合社会资源。农业、科技、教育、金融等部门,要整合资金、项目,为大学生“村官”创业、发明提供有力支持。动员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建立企业与大学生“村官”结对帮扶机制,帮助大学生“村官”创业,开展项目孵化。同时,加强社会的舆论宣传,积极引导社会理性、宽容的对待大学生“村官”,为他们的发展成才营造宽松良好的社会环境。

构建切实可行的大学生村官长效机制,为大学生村官投身新农村建设保驾护航。确保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干得好、待得住、流得动”,使大学生村官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国家、集体和个人的互利共赢。

参考文献:

[1] 翟红芬.大学生村官培养机制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8):190-192.

[2] 田园,康,谭春萍.浅谈大学生村官长效机制构建[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9):81-82.

[3] 陈婷,郑仰中,朱秦予.新农村建设视野中“大学生村官”计划长效机制探微[J].北方经济,2013,(10):5-7.

村官年度工作计划范文2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计划;时代背景;合法化;发展通道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8-0183-03

1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时代背景

随着我国大规模的城市化运动开始,农村精英输入城市,农村出现了基层行政组织缺失或者老龄化。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央开始调整发展策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这标志着国家发展策略从城市中心、以农村哺育城市模式开始向新农村建设、以城市反哺农业模式转移。

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背景下,大学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毕业生就业难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与此同时,考取公务员成为毕业生竞相争抢的热点,社会上出现了一股考碗热潮,为了顺利的端上公务员这个“金饭碗”,大学生们在认真复习应考,奋斗在“题海”与“辅导班”之间,不积极主动参与社会实践,社会竞争。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选拔优秀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大学生村官计划”开始启动。

2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发展过程

“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当前我国为建设新农村而实施的一项重大举措,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担任村支书助理或村主任助理等“村官”,是解决农村人才匮乏,搭建农村人才 “高地”,促进城乡人才双向流动,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有效举措。

对大学生村官计划发展过程的研究各位学者的观点也有所不同。认为大学生村官计划走过了试点、深化和组织制度化三个阶段;周成军根据大学生村官规模、社会关注及相关政策措施制定和试行,将大学生村官政策归纳为萌发(1995~2001),成长(2002~2005年),普及(2006年至今)三个递进阶段。李华忠,杨桓则将大学生村官计划划分为初期探索(1995~2004),全面铺开(2005~2007),战略提升(2008年至今),关于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发展过程各位学者的观点虽然不一致,但各位学者都将1995年江苏丰县的“雏鹰工程”作为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开始,划分的分歧主要在于对村官计划理解角度的差异。

3大学生村官计划的主要研究成果

3.1 大学生村官计划的作用与意义对于大学生村官计划的作用与意义,大部分研究者从理论与实践层面给予了肯定与积极的评价。他们认为“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当前我国为建设新农村而实施的一项重大举措,在制度设计上承载着为新农村建设培养生力军,为党政领导培养基层后备人选,同时也是国家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项重大举措。

安勇提出大学生村官计划是新农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双赢之举”: 一方面缓解了新农村建设的人才匮乏,促进了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 开创了人才培养和锻炼的新型模式,使大学生村官的综合素质在新农村建设中得到全面提高。胡跃高概括了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一是带来了新技术、新方法,部分技术和方法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给农村带来了一股新风;三是改进了工作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殷殷通过调查提出了大学生村官制度促进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鉴学伟等认为大学生担任村官解决了就业难的问题。则从更深刻的层面解析大学生村官制度的重要意义,提出大学生村官制度所内涵的“知识与社会相结合、农村与城市相结合、上层与基层相结合”的政治发展理念,对探索、形成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生态建构与转换模式,对培育深层了解中国基本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政治人有重要意义。

3.2 大学生村官计划存在的问题大学生村官计划由于政策设计的缺陷和执行过程中的偏差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着大学生村官计划的预期效果,使得不少大学生村官有被冷落的感觉,纷纷选择其他就业方式,寻求经济上更大的收益,拓宽个人的发展空间。

学者们将这些问题归纳如下:大学生个人方面的问题、政策设计的缺陷以及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偏差。

安勇从大学生村官自身方面,概括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误区:把参加新农村建设当作进入大城市的“跳板”;在新农村建设中急于求成;认为参加新农村建设是“大材小用”;在新农村建设中畏难怕苦;在新农村建设中轻视农民和农村干部。

马骥从大学生村官心理方面,认为存在着如下矛盾:法律定位与工作身份的矛盾;扎根心理与未来发展的矛盾;事业热情与工作经验的矛盾;知识结构与服务工作的矛盾。

吕洪良从村官政策本身,归纳出以下问题:大学生村官制度存在待遇标准偏低,工作推动困难;大学生村官角色定位模糊,身份处境尴尬;大学生村官专业技能偏离,前途发展困惑。

侯典牧对北京市大学生村官的访谈认为大学生村官计划存在以下问题:大学生自身“村官”行为的短视性;缺乏系统有效的管理和培训体系;工作内容琐碎、专业才能难以施展,造成大学生当“村官”的资源浪费,同时也大大影响了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积极性;村官卸任后的出路问题,工作满意度随“村官”工作时间逐步降低。

通过文献梳理,总结大学生村官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身份尴尬,岗位配置模糊;第二,工作待遇偏低,且地区差异较大;第三、培训与管理机制不健全;第四,未来出路狭窄,发展空间受限;第五,社会支持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3.3 如何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制度

3.3.1 探索新的制度安排,使大学生村官身份合法化针对大学生村官非官非农的身份定位,以及大学生村官没有本地户籍不能直接参与村委会选举的法律瓶颈,学者们提出:吕洪良提出应明确政策的合法性,完善村民自治法,鼓励大学生到农村担任村官,为村官职业化消除政策和法律上的障碍。

安勇认为针对困扰大学生村官进入村委班子的身份问题,应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实行身份与岗位分离制度,探索诸如“荣誉村民”等机制,解决好选举身份问题。

认为破解大学生村官身份困境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其未来身份的定位,最理想的状态是希望现在的大学生村官成为优秀的政治人或优秀的企业家。

付建军认为,可以从大学生村官的户籍方面入手,对于那些愿意扎根农村,同时工作表现良好的大学生村官,将户籍转至工作地,进而实现大学生村官的户籍本土化,为大学生村官参与农村选举提供制度支持。蔡杨则提出将大学生村官的“组织选拔”改为“志愿服务”,这样既可以避免与现行的村民自治的基本法规相冲突,同时可以培育整个社会志愿服务的水平。下派大学生村官工作岗位由“工作分配”转变为“职业选择”。增加大学生村官选择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有利于大学生人尽其才,发挥专业优势。

3.3.2 设计明晰化的岗位职责,使大学生村官岗位实权化大学生村官选拔过程中对专业性的忽视,导致大学生村官与服务地区需求的脱节,致使大学生村官所学不能所用;大学生村官的助理身份使其在实行工作的过程没有明确的工作职责及工作权限,导致大学生村官工作内容的不确定性以及依附性。有的学者提出一方面在现有的选拔模式基础上,增加服务地区的自主性,同时考虑到当地经济发展与大学生村官的专业背景想结合。刘唐宇等提出在大学生选拔环节应注重大学生村官所学专业与服务地区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大学生村官有服务农村社会的强烈意愿与热情;要选聘思维习惯、民间风俗和语言风格较为相近的大学生。殷殷提出在选拔考试过程中,注重选拔标准的合理化和科学化,适当增加关于农村基层现状、农业生产的知识测试,使真正有思想、有能力、有志于带领农民致富者脱颖而出。曹青提出明确“大学生村官”角色以及职能,使“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干事创业,使用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组织部门在工作安排上应尽量让“大学生村官”担任一定的实职,分配其负责某个方面的工作,通过给权力、压担子、激发其工作热情,加快其角色转变。同时,实行一个村多名大学生村官,既方便相互支持、相互照应,又利于相互之间的传帮带作用的发挥。安勇提出大学生村官选拔机制,选拔优秀的、专业对口和立志扎根农村的大学生,特别是要优先选拔那些本乡本土、自愿回乡创业的大学生。付建军提出在大学生村官选拨过程中应将大学生村官的本土模式与合作模式,把农村大学生与城市大学生有机结合起来开展工作。

3.3.3 采取多元化激励措施,提升大学生村官待遇大学生村官应当是具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素质人才,这种高定位必然要伴随以优惠的政策和待遇,只有这样才能弥补农村远落后于城市的缺憾。王文举等提出按照国家政策,严格落实各项待遇,设立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因服务地区差异而导致的收入差距过大,鼓励多种形式的奖励方式,保证将要进入大学生村官队伍的大学生村官有一个良好的预期。吕洪良等认为提高大学生村官的经济待遇和政治待遇:第一,提高大学生村官的经济待遇,在财政允许的范围内,保证大学生村官的待遇水平与当地公务员的待遇水平相当,甚至高于当地公务员的待遇水平;第二,提高大学生村官的政治待遇,按照合法程序推荐优秀大学生村官担任各级人民代表或乡镇一级的团委干部,积极探索从农村基层干部选拔公务员的有效途径。

3.3.4 加强系统化培训体系建立,提高大学生村官的理论水平

大学生村官要尽快适应村官的生活,端正动机,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作用,做好服务工作,提升个人能力的一个主要方面是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培训,为此学者提出了很多观点。为大学生村官提供知识、能力与心态的培训。为大学生村官建立导师制,通过服务地区的优秀党员、干部带动大学生村官尽早熟悉农村环境,融入农村生活,更好地服务农村地区;有的学者提出高校应该在大学生中开设农村管理、农村经济以及农村文化方面的课程,为大学生毕业后从事村官工作奠定理论基础。吕洪良提出加强大学生在农村社会的实践机会,对大学生村官进行跟踪了解,利用学校资源,帮助大学生村官解决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的困难。胡跃高则主张在高等学校专设类似于推广硕士的大学生“村官”专业硕士,进行大学生“村官”在职专业训练,增强创业知识与能力,为村官的进一步深造提高平台。更多的学者提出对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应该定期化、常态化、个性化。张淑春提出高等院校是培养大学生村官能力素质的基地,为此高校各有关部门要协调一致,建立培养大学生村官的有效机制,为广大农村输送合格的大学生村官。曹青认为应当采取提供实践参与的方法,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加强与农村的沟通。

3.3.5 完善管理与考核机制,使大学生村官管理规范化现有的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考核模式是大学生村官计划的一个软肋,大学生村官的考核机制的不健全或者部分缺失,导致大学生村官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偏离制度设计的初衷,部分大学生村官被截留在乡镇,部分大学生村官在服务地区忙于考研、考公务员,对农村事务则敷衍了事。因此,部分学者提出健全村官考核机制、完善激励机制、提高待遇、加强人文关怀,通过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使优秀的大学生村官能够在农村的舞台上发挥自己的才干,为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胡跃高提出对期满的大学生“村官”进行公平合理的考核,建立大学生“村官”人才库,向用人单位进行推荐。加强“出岗”后管理工作,做好大学生“村官”跟踪管理,根据发展需要,制定专门政策给予支持。周春林提出对已经任职的“村官”要加强管理,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并出台相应的制度,例如“三帮一联”制度即村级干部帮带、乡镇领导帮教、县直局委帮扶。曹青指出应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考核,分聘期考核与目标考核,考核办法包括:对“大学生村官”开展的工作细化分解成量化指标,考核结果县委组织部备案,要将考核情况与年底评优和奖励相挂钩,同时,应明确考方式,适当合理运用淘汰制度,作为“大学生村官”享受续聘、奖惩、考研加分等优惠政策的重要依据。张清华提出制定一套完善的追踪评估体系,对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定期进行评估。大学生通过选拔成为村官,成立一个专门负责管理全国大学生村官的办公室,来操作实施具体工作。

3.3.6 设计合理的发展通道,使大学生村官前途明晰化决定大学生村官制度能否长效的关键就是大学生村官的发展路径,现有的为村官设计的出路只能使很少一部分村官获益,大部分村官要重新回归就业市场找工作,而村官工作的经验对其重新回归城市、市场经济并无裨益。安勇提出通道建设。要使大学生村官能够安心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政府应建立灵活的进入与退出机制,加强他们二次择业的通道建设。要改革户籍制度,既允许他们将户口迁到农村,也允许他们在重新就业时把户口迁走,形成能进能出的畅通机制。对于服务期满的大学生村官应予以奖励,对于在服务期间另谋职业的应给予相应的资金补偿。政府还应建立大学生村官人才信息库,及时为人才市场提供信息,优先为他们推荐工作。姜勇提出转变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倾斜重心,目前的大学生村官政策,更像是为大学生去农村镀金而设计的,这使得大学生村官在合同期满后离去的人必定众多。因此,应当把优惠政策的重心进行适当倾斜,一是由精神上的鼓励转化为物质上的支持;二是要更多地给予在合同期满后留守农村的大学生村官优惠政策,而不是给予其考研、考公务员时的加分政策。蔡杨认为“大学生村官”的退出机制应该从“就业安置”转变为“货币补偿”,在目前就业岗位比较紧张的情况,对大学生村官的安置也可以采取货币补偿的办法。胡跃高提出农村创业是大学生村官的根本道路;付建军提出设立大学生村官创业基金为大学生村官创业提供资金支持。吕洪良认为应积极探索从优秀的大学生村官中考录公务员、提拔乡镇领导干部的有效途径。王文举认为应当为大学生村官开设职业生涯培训,帮助其树立符合自己实际情况设计职业生涯规划路线。大学生村官创业是很多学者所主张的。设计出一套弹性任期制。于泉提出对多年在农村工作,且连续多年考核合格、表现优秀的大学生“村官”,可直接保送到国家重点大学读研;对于大学生“村官”任期届满选择自主择业的,政府部门应为其提供优质服务;对长期在农村工作的大学生“村官”,政府应出台配套措施,帮助他们解决住房、子女入学等问题。

3.3.7 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机制,使大学生村官工作专业化吕洪良提出加强对学生村官的帮扶政策以及切实帮助大学生村官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王文举提出完善大学生村官的支持机制的具体措施:为了弥补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社会的不适应,建议成立工作队,建立定期交流机制,加强大学生村官在工作上的合作与支持,降低其孤独感;建立完善的信息定期上报与反馈机制,及时将大学生村官在服务地区的不适应反映出来,并及时解决,为大学生提供及时、必要、人性化的支持。

安勇提出要强化校地合作,以校地共建助推“大学生村官计划”。高校应成立新农村建设的相关研究机构,组建专家顾问团,结对支持大学生村官,及时为他们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持,使高校成为他们的坚强后盾。

4结语

通过梳理文献,可以看到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研究已有了不少成效。然而,当前的研究尚有一些不足,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大部分的研究是建立在理论分析与思考的基础之上,所制定的发展策略立足于研究者、观察者的角度,从大学生自身的需求,考虑个性化的大学生村官实际需求的实证研究比较少。

第二,对村官的定量研究较少,在有限的定量研究中样本量也较少。也有研究者通过实证研究来关注大学生村官,但是,根据笔者分析,大部分的样本量在100以内,其样本较少,代表性不足。

第三,已有的研究缺乏对大学生村官的人文关怀。对大学生村官的主观体验、生活质量、闲暇生活、社会支持的关注较少。大学生村官的主观感受、生活质量、社会支持对其个人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这种忽视对科学研究大学生村官政策是不利的。

第四,已有研究的社会性别视角较为模糊。大学生村官具有社会性别,其工作的地点基本在农村,这些地方也是中国社会性别影响最为深入的区域,因此,对大学生村官从社会性别的角度进行研究,分析不同性别的大学生村官在服务地区的社会融入、个人发展路径以及功能发挥的差异,必将对进一步完善村官计划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吕书良.新农村视角下大学生村官及其政策考量[J].中国农村观察,2008,(3).

[2]吕洪良,吕书良.新农村建设与大学生村官政策[J].中州学刊,2009,(1).

[3].大学生“村官”与中国政治生态:意义、问题与趋势――大学生“村官”的一种政治学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4).

[4]蔡杨.“大学生村官”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基于北京市百位”大学生村官”的调查[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4).

[5]李华忠,杨桓.当前“大学生村官”的实践成效及政策建议[J].社会主义研究,2009,(5).

[6]曹青.“大学生村官”工作满意度评价及相关对策研究――以成都市区“大学生村官”为例[D],西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9,(43).

[7]安勇.推 行“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制度保障[J].调研世界,2010,(11).

[8]胡跃高.向“屯留模式”看齐,满腔热情支持大学生村官事业[J].村委会主任,2010,(22).

[9]张清华.大学生村官计划――双赢战略的政策选择[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8,(1).

[10]王天敏.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历史审视[J].安徽农业科学,2007,(34).

[11]于泉.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历史审视[J].岱宗学刊.2010,(3).

[12]党国英.大学生到农村中去能做什么?[J].中国社会导刊,2005,(17):461.

[13]马骥.80后大学生“村官”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工会论坛.2010,(16).

[14]姜勇,王永萍.辽宁省大学生村官的问题分析与对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02).

村官年度工作计划范文3

关键词: 人力资源; 农村基层干部; 大学生村官; 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 K828.2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3411/ki.sxsx.2016.04.009

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大学生村官是我国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的新生事物。所谓大学生村官,是指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政策指导下,为优化村级领导班子和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由政府部门正式发文、筛选的,到基层农村挂职锻炼,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主任助理或其他“两委”职务的应届或往届高校毕业生。笔者所研究的大学生村官主要是指从2008年开始,按照中组部、教育部、财政部、人社部联合下发《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要求,统一选聘到村任职的大学生村官。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中央从党和国家长远发展需要出发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多年来,全国各地按照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总要求,在选聘、培训、管理、考核等方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但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何根据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有针对性地抓好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成为当前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的意义与现况

大学生村官计划是我国当前培养党政人才与发展农业经济实施的一项重大举措,无论从组织建设、农村改革还是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大学生村官计划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天津西青区地处城郊结合部,总面积570.8平方公里,辖2个街道、7个镇,共160个村及53个居民委员会。全区总人口3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4万人。西青区2008―2015年,共选聘大学生村官243名,目前在岗的大学生村官有144名,其中,167人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助理,76人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

为了充分了解西青区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的现状,笔者于2013年11月至2015年6月间先后开展了3次问卷调查。调查样本既有负责管理联系大学生村官的街镇干部、村干部,也有经常与大学生村官接触的普通村民,调查样本覆盖了西青区160个行政村,共发放问卷890份,回收问卷890份,回收率达到100%,剔除无效问卷,最终得到有效问卷879份,问卷有效率为98.7%。本调查中样本分布情况见下表。

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2008年以来,西青区始终坚持把大学生村官当作优秀人才来培养,当作新农村建设骨干力量来使用,当作自家孩子来关爱,做到了选聘与培训并重、关怀与服务并重、管理与约束并重、考核与激励并重,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大学生村官为农村基层组织注入了新动力

大学生“村官”给任职村带来了新观念、新思路、新知识和新技术,改善了农村干部队伍的年龄、知识结构,为农村基层组织注入了新鲜血液。广大农村群众对大学生村官的认可度逐步提高,问卷调查中,村民(N=409)对“您认为村官对村里的帮助大吗?”这个问题的回答如图1。同时,工作突出的大学生村官,在村级组织换届选举中还可进入村党组织班子,成为正式的村干部。

(二)大学生村官为农村建设发展带来了新气象

大学生“村官”发挥特长,积极参与村内工程建设,为任职村招商引资发展集体经济出谋划策,加快了村民致富的步伐。同时,大学生村官积极投身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组织开展各种文体活动,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了乡风文明。

(三)加强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为青年成长成才搭建新平台

大学生“村官”自身能力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经过基层实践锻炼,使得大学生“村官”开阔了视野,丰富了阅历,提高了素质,增长了才干,为今后的人生历练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天津市西青区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从走访座谈和问卷调查的情况来看,西区的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供给存在矛盾,难以量才适用

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新阶段,特别是西青区,地处城郊结合部,农村人才需求与日俱增,但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农村社会状况存在一定的脱节,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大学生村官供需的结构性矛盾。从问卷调查情况来看,街镇、村干部对于“您认为西青区选聘大学生村官最需要哪方面人才?”问题的回答情况如图2所示:

但是从目前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来看,对其专业和能力要求并未做出明确的规定,造成选聘的大学生村官专业特长与农村人才需求不对口,甚至有很多学习动漫设计、物理、化学、数学等专业的大学生进入村官队伍。组织部门在进行分配时,也只能按照“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官”的原则进行分配,使大学生村官进村后,专业技能无法发挥,个人潜能无法激发,造成人力资源浪费。

(二)跳板心态严重,作风不够踏实

许多大学生选择当村官,并不是出于对农村工作的热爱,而仅仅是把当村官作为一个跳板,是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的无奈选择和权宜之计,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考取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在大学生村官的问卷调查中,对“您到基层工作的初衷是什么?”“您愿意在农村服务的最长年限是多久?”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情况如表2和表3。

由此可以看出,许多大学生村官之所以愿意到农村当村官,是由于上级政府部门在招聘前的一些承诺,如在任职期满后可以被定向招录为公务员或事业编、考研加分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部分大学生村官整天忙于复习考公务员考试内容,对本职工作不认真负责,得过且过。

(三)业务能力不足,工作经验缺乏

大学生村官学历高、知识面宽、思维活跃、精力旺盛,又具有较强的自我价值实现的愿望,但是由于刚刚走出校门,缺乏工作经验,对农村事务不够熟悉,对农村管理比较陌生,阻碍了大学生村官优势的发挥。从问卷调查情况来看,有83.2%的大学生村官认为目前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储备无法应付农村工作,有76.7%的大学生村官认为工作中遇到的最大障碍是“对农村缺乏了解,无法开展工作”,有81.7%的大学生村官认为在农村工作的劣势是“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和“不了解农村”。

由于业务能力和工作经验的不足,大学生村官更多的是承担辅工作和事务性工作,真正承担农村经济发展重任的不多(如表4所示)。另外,由于农村特有的家族血缘和地域等因素的影响,个别地方村民对大学生村官有排挤心理,造成大学生村官思想压力很大、工作放不开手脚,直接影响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四)职业发展受限,流动渠道不宽

按照中央文件规定,大学生村官是村级组织特设岗位人员,是中共党员的一般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助理,非中共党员的一般安排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是共青团员的可安排兼任村团组织书记。任职期满后,可通过考取选调生和公务员、留村续聘、自主创业等七种渠道实现有序流动。但从问卷调查情况来看,对“您任职期满后最希望的去向是?”这一问题的回答中,更多的人还是选择考公务员、选调生和事业单位。具体如图3所示。

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大学生村官任职期满后选择考取选调生、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即使一次考不上也想留村续聘,等待来年再考,选择继续深造、自主创业等其他渠道流动的大学生村官少之又少。另外,由于各种复杂因素影响,大学生村官也很难通过选举进入村级班子成为正式村干部。

三、加强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的对策

加强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是一项富于实践性和创新性的工作,必须以务实创新的理念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村官的选、育、管、用等各个环节相互衔接的问题。为此,笔者认为,应当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视角,探索做好大学生村官选拔任用、教育培养、管理考核和服务保障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实现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

(一)以人力资源规划的理念引领大学生村官选拔任用工作

基于人力资源开发学的视角,建立并落实大学生村官工作规划,能够为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指明方向。人力资源开发,是提高素质挖掘潜能的过程。[1]6一是认真制定大学生村官工作规划。规划往往为相关执行部门提供了资源和项目优先权的一种外部立法控制,它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意向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标。[2]76加强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首先就要认真制定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的战略规划。人力资源规划,在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实践中的作用,表现为前瞻性、预测性与预防性,通过对组织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目标、步骤、时间、措施的制定,来实现对整个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工作的价值观导向与引领。[1]143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工作规划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编制大学生村官配置计划。根据西青区农村人才发展战略目标,对农村人力资源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在全面掌握农村人才资源的数量、职务变动以及人员空缺数量等情况的基础上,编制大学生村官配置计划。第二,科学预测大学生村官的需求。根据大学生村官配置计划和农村人力资源状况,合理预测对大学生村官的需求,并将需求的人员数量、工作类别、专业要求等详细列出。第三,确定大学生村官的供给。根据国家政策和西青区实际,确定大学生村官的选聘政策、供给方式、获取途径以及实施计划等等。第四,制定大学生村官发展规划。根据西青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人才需求实际,制定大学生村官工作规划,包括选聘任用、教育培训、晋升流动、职业发展等相关内容。第五,大学生村官规划的实施和评估反馈。在认真实施大学生村官规划的基础上,对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及时将评估结果进行反馈,并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规划。二是切实做好大学生村官工作分析。大学生村官工作分析,主要是对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性质、任务、责任、流程、相互关系以及任职工作人员的知识、技能、素质进行系统调查和研究分析,以科学系统地描述并做出规范化记录的过程。[3]大学生村官工作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对工作内容的分析,主要包括对工作步骤、工作流程、工作规划和工作环境等内容的分析;对岗位的分析,主要包括对岗位名称、岗位内容、工作量等内容进行分析;对工作主体的分析,主要包括对大学生村官的年龄、性别、知识、技能等各方面的分析,通过分析有利于了解和掌握大学生村官的知识结构、兴趣爱好和职业倾向等内容。搞好工作分析,能够为大学生村官的招聘、甄选、培训和绩效评估等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有利于根据大学生村官的不同特点将其安排到最适合的岗位上,实现人岗匹配,以使人力资源效益达到最大化。三是科学做好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实践中,应该重点把握好三点:首先在选聘条件上,一方面,继续坚持高标准,要求必须是全日制本科毕业生以上学历,并原则上为中共党员,非中共党员的必须是院系级及以上优秀团干部、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另一方面,可以适当放宽年龄和毕业年限的限制,在高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选人视野。其次在选聘方式上,应该从简单的“考试式”选聘变为考试和考察相结合的选聘方式,注重在考察中把那些思想素质高、学习成绩好、社会实践能力强、有志于投身新农村建设的大学生选聘进大学生村官队伍。再次在选聘数量的控制上,应该综合考虑农村实际需要、期满消化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合理安排每年的选聘计划,避免忽冷忽热、时多时少。

村官年度工作计划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 国家战略 政策落实 实验性质

所谓大学生村官计划,是指经筛选的本科以上学历应届或往届毕业生(个别省市要求专科以上学历),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或村主任助理及其他两委职务的工作者,大学生村官政策则是指政府对大学生村官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以及相关管理培训考核等机制的总和。

2008年3月,中央组织部会同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召开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座谈会,部署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大学生村官工作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从2008年开始,计划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这标志着已经进行了十年之久的大学生村官实践活动,正式升级为国家战略[1] (1- 59)。截至目前,全国共有28个省市自治区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其中17个省市自治区启动了村村有大学生村官计划。自2009年以来,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实施“高校毕业生服务基层”工程的有关要求,经过严格选拔,约两万名高校毕业生陆续走上了工作岗位。多数参加了该计划的高校毕业生均表示,两年的基层工作经历使自身得到了锻炼。

本文从公共政策分析的视角出发,具体运用公共政策运行过程理论(包括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价、政策调整等具体理论),拟分析大学生村官计划政策背景、意义、目的和执行情况,并试图从公共政策的视角出发探讨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内蒙古自治区大学生服务基层的现状

自2008年以来,中组部针对历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现实情况,经过充分论证调研,适时出台了“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组通字(2008)18号】,简称“村官计划”。该计划的出台,恰逢其时地顺应了现阶段内蒙古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形势要求,激发了广大应往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诉求和服务基层的热情。这是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培养年轻后备力量的重大战略举措。其后从中央到地方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鼓励应届大学毕业生报考村官,是锻炼后备力量的有效途径。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大学生村官的参与的主要工作可以归纳为:

1.参与组织镇辖各行政村委会(嘎查)的换届选举,具体包括宣传动员,选民登记,监督选举过程严格按照“三公”原则规范进行;

2.运用在校所学知识保证政府政策的贯彻落实,协助乡镇政府、基层村委会,确保“新农合”与“新农保”的建立与完善;

3.全程参与中组部基层党建网络的建立,加强基层党建,把握农村基层舆论导向;

4.发挥大学生自身优势,积极联络高校优秀教育资源,解决农村基层实际问题。利用自身优质资源,为驻村群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组织文化下乡,公益下乡等文化建设活动,在工作中切实提高了高校毕业生的工作能力。

5.发挥高校毕业生自身科技骨干的才能,积极投身设施农业建设。

6.上级领导下基层调研,陪同走访,介绍实际工作情况,在接待过程中认真思考,勤于发现,为今后的工作打好基础。

然而,就目前内蒙古自治区的情况来说,大学生村官有六成被乡镇或县区长期借用,七成忙于备考公务员,这一现象明显有失初衷,在全国都有一定的普遍性。虽然近几年来,国家对大学生村官日益重视,与此相关的政策也在不断地完善健全,但由于后续制度跟不上,重选调、轻培养的模式尚未从根本上改变[2] (34)。

对于大部分大学生来说,村官只是跳板,是未来报考公务员和研究生的筹码。面对大学生就业难,面对新农村建设的文化素质瓶颈,大学生村官看似是个一举两得的政策。近几年,到农村任职的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伴随的有关大学生把任职村官当作升迁跳板的质疑声也此起彼伏。但首先不应忽视的是,对于这些毕业就下乡的大学生来说,基层工作经验也是他们的人生财富。事实上,当前我国大学生村官流动性非常大,多数大学生村官选择离开农村,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出现了一种大学生村官熟悉村庄情况后离开农村,换上新的大学生村官再去熟悉村庄情况,等熟悉情况后再离开农村的一种恶性循环怪现象。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为例,自2009年以来共选聘几千名大学生到村任职,目前90%以上的服务期满人员只能另行自谋出路。

近日,有关部门针对大学生村官现状进行了一项调查,调查涉及近200名大学生村官。他们在工作一两年后,有71.4%的大学生村官准备考公务员,仅1.5%的人准备继续当村官。受调查的大学生村官对工作生活环境及津贴待遇基本满意。其中,认为工作环境“非常好”“比较好”“还可以”的占81.1%;他们当中有53.5%的人认为工资待遇“好”“基本可以”;认为“工作艰苦”“比较艰苦”的仅占27.6%[3]( 59- 61)。

在一些发达地区的农村,由于集体经济基础较好,乡镇企业发展迅猛,村官成就感较强,而大学生所担任村官的农村,大多在边远地区,经济基础十分薄弱,有的农村可能根本就没有什么集体经济,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穷二白,在这些农村,青壮劳动力大多外出打工,家里都是些老弱病妇幼,除了自家地里的一点庄稼,基本上没多少事,这些农村的村官,实际上想做事,也没有多少事可做,加之经济条件的限制,让一个年轻的大学生村官想发挥很多才干也不现实,即使是大学生村官也没有多少经济收入,现实与理想的差距明显,年轻人必须为自己的将来考虑[4]( 08)。

村官年度工作计划范文5

国家采用公开招考的形式,择优录取大学生到农村中去帮助其发展,这就是国家近几年来实行的大学生村官计划。这个政策非常好,它的实行,刚一开始便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这个政策一方面给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带动农村使其加速发展,另一方面也帮助了大学生就业,使很多的待业大学生走上了工作岗位。

但是,随着大学生在新农村中工作的开展,许多问题便接踵而至。

首先:大学生村官和村委会不够融合。大学生村官到任后,一些村官和村委会几乎处于分离状态,大学生村官和村干部在工作中没有真正融合在一起。

其次:村委会对大学生村官计划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帮助农村脱贫致富的政策,应该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只有这样才能将农村工作做好。而一些村干部对此并不重视,对大学生村官不闻不问,甚至有的村干部直接将大学生村官“发配”到村小学代课去,有的干脆直接回家(出现这种现象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有的村委会不愿大学生村官插手本村事务)。这样最后的结果大家可想而知。

第三:在一些地方出现了大学生村官有岗位而无工作的现象。按照国家大学生村官计划大多数大学生村官都应该有自己的岗位,比如,支部副书记,村长助理等,这就意味着大学生村官要有自己工作范围和任务,但是,在调查过程中,一些大学生村官没有自己的工作,很大一部分大学生村官无所事事,没工作可做,有的大学生村官干脆直接又去找了一份兼职,他们大多数时间不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第四、一部分大学生村官态度不端正。一些大学生考村官并不是真心想帮助新农村发展,而是为了自己的“钱”途和从中能够得到国家对大学生村官的优惠政策,没有长期扎根农村、为农村发展的想法,没有与挫折长期作斗争的决心,遇到一点挫折便放弃自己的目标。

第五、大学生村官待遇不明确。大学生村官到基层去,为农村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我们应给其应有的待遇,这样才能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在基层安心的为农村服务,而根据调查,目前大学生村官工资不能按时发放,“三险一金”不到位,有的地方甚至连最基本的医疗保险都没有,连“村民”待遇都无法享受。还有如果是外籍大学生村官,住房和伙食怎么解决,这些最基本的问题都没解决,他们怎么能安心的工作呢。

综合以上问题,我认为在以后的大学生村官计划中,应该注重以下几方面:

(一) 大学生村官和村委会应加强联系,大学生村官和村委会的工作应该统一协调,相互促进,携手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 社会应加强对国家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重视。

(三) 端正大学生村官的态度,加强大学生村官的服务意识,使他们真正认识到自己肩上的重任。

(四)明确大学生村官的待遇,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安心的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我认为大学生到基层当村官应做到:

(一).要立足社区,因地置宜,创新思路,发展特色社区经济产业。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联营合作。以加强社区党的建设促进劳动就业和再就业工程为载体,以推动社区经济产业发展为目标,切实解决社区居民和城中村群众就业,增加群众收入,改善群众生活。发展社区特色经济产业取得显著成效。

村官年度工作计划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 现状对策; 保障措施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8-130-001

一、引言

大学生村官计划于2008年在全国推广,该计划旨在解决“三农”问题,加强农村基层建设,培养农村建设新的带头人,以吉林省为例,截止到2011年7月末,吉林省在岗大学生村官共计1236名。

为了解这些大学生村官的生活、工作情况,在此次调研中我们采取下村走访、组织座谈、调查问卷等形式,在我省范围内广泛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对吉林省部分市的村官现状调研活动。期间我们发放各类调查问卷近500份,共走访了有大学生“村官”入驻的行政村9个,与村干部、党员、村民座谈10余次,组织大学生“村官”同事开展各类座谈5次,了解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为调研报告的撰写积累了详实素材。

二、吉林省大学生“村官”基本情况

截止到2011年7月末,全省在岗大学生村官共计1236名。从2008年9月1日至今,我省已有两批大学生村官正式到农村任职。为了解这些大学生村官的生活、工作情况,我们于近日抽选了吉林、白山、辽源、松原、延边五个地区进行了抽样调查。

白山市一市(县级)、二区、三县中共有三十一名大学生村官。其中仅八道江区就有8名大学生村官,占该市所有大学生村官的25.8%。松原市共确定112个行政村列入“一村一名大学生”就业计划,并力争三年内使每个行政村都有一名高校毕业生协助村委会工作。辽源共选聘了53名大学生并于2009年12月1日起正式上岗。近两年报名及选聘的大学生村官呈现两大特点:一是女性多于男性;二是应届毕业生多于往届毕业生。

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后,当地政府对其关心备至。一是根据选聘毕业生的意愿户籍可落入选聘地。二是选聘毕业生在农村工作期间人事档案由人才中心免费管理,基层工作时间可连续计算工作年限。党员组织关系可转入所在乡(镇)党委,工作期间积极要求入党(团)的,由所在乡(镇)党(团)委按规定程序办理;三是大学生在村工作期间,各地政府均提供了一定数额的生活补助。

三、吉林省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分析

1.专业不对口

通过一系列的数据分析表明,大学生村官的专业主要集中在人文社科类,其专业构成对村官们工作的开展构成很大的影响,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现阶段高校所设置的部分专业与社会需求出现错位,村官们的在职工作主要是集中处理一系列的综合事务,而其他的文化教育方面所占的比例普遍偏低。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吉林省的村官发展的现状与吉林省农村发展的需求不是完全相符,设置村官一职的初衷是使大学生所学习的文化科学知识可以更好的在农村得到实践的机会,从而更好的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但现状是大多数的村官只是撰写一些计划、整理材料、报告等,很少接触到农村的实际问题,大学生村官岗位职责定位模糊是当今大学生村官所面对的一个棘手的问题。

2.缺乏岗前培训

根据吉林省委组织部的规定,大学生村官到职前必须接受岗前培训,这是因为大多数大学生村官对于农村现状以及农村工作方法不是非常的了解,如果不参加岗前培训直接工作,其效果显然无法保证,通过对吉林省五市的抽样调查,我们发现很多地方并没有正规的村官岗前培训机制,大学生村官大多都是直接上岗。

3.考核制度不完善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地方的大学生村官都出现当职不在岗的情况,究其原因大多是因为当地的监督机制不完善,很大程度上就影响了大学生村官的积极性。

四、针对大学生村官现状的建议与措施

1.结合农村实际,拓宽大学生村官专业来源

如前所述,现阶段大学生村官队伍的专业结构直接影响着村官们的工作进展,所以在今后的选聘过程中要注重相关人才的专业性,大多数大学生村官能否成为农民的主心骨,工作能否得到肯定,关键是能否解决实际的农村问题,因此,如何选才是三农计划能否有效实施的重要的一环。

2.加大岗前与任期内的培训

从大学生转化为村官的角色转换需要一个过程,因此,有针对性的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要选择有经验的相关人员与机构进行指导,帮助大学生尽快的适应工作,让大学生村官干学结合,总结提升实践经验,为农村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

3.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准确评估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现状

考核既是对村官们现阶段的工作的评估,也关系到其今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大学生村官们的工作积极性。在这方面,主要是明确必要的个人工作任务,使村官们的日常工作有责可究。考核的目的不能只停留在完成任务的客观方面,更重要的是找出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的解决,争取大学生村官们的工作信心。

4.落实村官的保障措施

现如今大学生村官报名火热和相关国家的政策与媒体的宣传是分不开的,要达到该计划的目的,第一要保证其必要的薪酬,其次,大学生村官的进出要顺畅,每年都会出现新任村官上任,任期已满的村官退出的现象,因此,保证不同批的村官的进出问题,可以更好的推动相关工作的进行。

注:吉林省教育厅“十一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吉教科文合字【2011第36号】

参考文献:

[1]赵化冲.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现状及对策[J]老区建设,20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