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工程师岗位职责范例6篇

安装工程师岗位职责

安装工程师岗位职责范文1

关键词:校企合作;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9-0212-02

一、校企深度合作,订单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高等职业学院培养目标是生产、技术、管理一线的高素质技能性人才,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素质技能性人才工作实践意见》明确指出“建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校企培养合作制度”,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使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产品相融合,课程标准与能力需求相对接,校企双方相对接、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利益分享,最大限度发挥企业与学校人才培养的潜能。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与烟台顺达海洋工程服务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订单培养协议,实现了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融洽,实习与就业联体。教育教学内容的实施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完成,培训的内容来源于企业岗位的需要,学生培训合格后可直接上岗就业,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突出了人才培养模式的灵活性与开放性,避免了学生就业选择的盲目性,实现了校企双方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双赢效果。

二、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条件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2011年12月被国家教育部、财政部评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是国家骨干校五个重点建设专业之一,在国家骨干校项目建设过程中,人才培养模式机制体制创新项目建设要求形成校企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模式,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是船舶特色办学的主要专业,在船舶行业的修造船企业中有很强的社会影响力,理应在人才培养模式中起到引领、辐射及带动作用。

(一)专业师资队伍状况

船舶工程技术专业2009年被评为辽宁省品牌专业,其教学团队被评为辽宁省优秀教学团队,现有专任教师10人,具有博士学位3人(30%),硕士学位5人(50%),双师素质教师9人(90%),3人有企业生产经历(30%),兼职教师5人(50%)均来自造船企业一线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及高级技师。专业教师中正高职称3人,副高职称4人,青年骨干教师3人,1名教师为辽宁省示范高职院船舶工程技术专业领军人物,专业带头人是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专家,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与科研服务能力,在船舶行业企业中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力。

(二)专业教学实训条件

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2010年列为国防科工委船舶类人才培训基地,2011年被评为辽宁省创新型实训基地。本专业有船舶结构拆装实训室、船舶CAD/CAM实训室、船舶焊接生产实训室、船舶模型陈列室、船舶构件加工实习车间等校内实习场所,拥有等离子数控加工中心、三星辊钢材成型机、剪板机、型材切割机、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接机及手工电焊机等大中型设备。配有专业机房及CAD/CAM仿真软件,可进行船舶生产设计工作,专业所辖的船舶工程技术实训基地是国家紧缺型人才培训基地,可进行船舶装配工技能鉴定、培训等工作。

本专业已与渤海造船厂重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山海关造船厂、大连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葫芦岛东宝造船有限责任公司、葫芦岛新宇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前院后厂”良好合作关系,并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形成了比较稳固的校外实训基地。

三、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模式下课程体系建设

烟台顺达海洋工程服务有限责任公司与船舶工程技术专业订单培养的岗位主要是潜水服务、水下/水上钢结构无损检测、船舶测厚、水下钢结构安装与维修等服务。根据公司岗位需求,重新设置专业课课程体系和实习实训内容,形成以专业骨干教师为核心的纵向结构;以项目内容为内涵的横向结构;以岗位实训能力为核心的基础结构。

(一)订单培养为牵动的人才培养模式

船舶工程技术专业订单人才培养模式是依托船舶制造业结合合作企业的岗位需求,校企深度融合,以潜水工程结构的安装、检测及维修等岗位核心技能培养为重点,以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创建“产教相融、三层次、三学段”的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的人才模式。

1.产教相融:将合作企业典型产品作为学习情境设计载体,使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与企业生产实际有机结合。

2.三层次:基本技能训练(船舶工程部件识图与制作);专业技能训练(船舶工程结构工艺与装配);综合训练(船舶工程结构的安装与维护)。

3.三学段:每一层次技能训练分为三个学习阶段,具体的学习阶段安排如下:

(1)基本技能训练层次

阶段1:基础学习领域;阶段2:绘图及测绘;阶段3:部件制作加工。

(2)专业技能训练层次

阶段1:船舶结构装配工艺;阶段2:船舶结构装配;阶段3:船舶装配件修理维护。

(3)综合技能训练层次

阶段1:船舶结构安装工艺;阶段2:船舶结构安装;阶段3:船舶安装件检测与维护。

订单培养人才模式中充分体现校企相融、校企融入、校企对接的特点。

校企融合过程中,由合作企业专家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审核课程体系架构,并对教学环节进行实时跟踪,进而评价教学效果;校企融入过程中,以合作企业产品作为学生学习对象融入教学,以生产企业专家作为实训指导教师引入实践教学环节,以企业实际生产管理、组织形式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在校企对接过程中,学生的专业技能与企业的岗位技能相对接,实现校企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机制。

(二)课程体系建设

以项目教学组建专家教学团队,成立课程建设小组,聘请合作企业技术专家与学院专业教师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职业能力目标,以项目教学为目标,整合课程内容,制定突出学生职业技能的课程标准,进一步规范专业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由系部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专家组成的专业教学团队进行专业教学,充分发挥企业技术专家实践性强的特点,专业课程安排各有侧重,优势互补,共同完成专业教学任务,课程建设内容如下:

第一,按照烟台顺达海洋工程公司的岗位需求,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和技术能手共同完成专业课程的建设工作,订单培养学生在专业基础课学习基础上增加就业岗位所需要的专业技能课程,如:水下/水上钢结构无损检测、船舶测绘技术、水下工程结构安装与维修、水下焊接与切割等专业课程,新增设的课程由经过专门培训的专业教师或企业专家讲授,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依照岗位能力要求,将岗位能力分解为若干模块。例如:按照烟台顺达公司岗位对潜水服务的岗位能力需求,分成水下钢结构无损检测、水下工程结构安装与维修和水下焊接与切割三个模块。同时对每个模块都提出了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具体要求如下:

水下钢结构无损检测模块:基本能力为结构识图,水下录像;综合能力为检测工艺编制,钢结构无损检测。

水下工程结构安装与维修模块:基本能力为结构识图,结构件制作;综合能力为安装维护工艺编制,工程结构安装维修。

水下焊接与切割模块:基本能力为焊接结构识图,焊接方法综合能力为水下焊接工艺编制,水下焊接与切割。

这样,按照岗位能力模块的具体要求,组织实施专业教学,增强学生学习的针对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具体核心课程教学设计样本如下:

《水下钢结构无损检测》课程,从职业岗位和岗位技能要求出发,设置水下目视检测(Underwater Visual Testing)、水下磁粉检测(Underwater Magnetic Particle Testing)、水下超声检测(Underwater Ultrasonic Testing)三个典型工作任务,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按照“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嵌入式”的设计要求确定课程的知识、技能等内容。

《水下工程结构安装与维修》课程选择箱型梁的制作,水下管道的铺设与维修,导管架的制作、安装、维修为载体,完成对工作岗位与过程的描述。根据企业对岗位的工作过程与能力需求,确定课程的知识、技能等内容。

《水下焊接与切割》课程从职业岗位和岗位技能要求出发,设置水下“自消耗”法焊接工艺编制与实施、水下“控制”法焊接工艺编制与实施、管子的水下切割工艺编制与实施、工型梁的水下切割工艺编制与实施四个典型工作任务,基于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的设计要求确定课程的知识、技能等内容。

第三,结合合作企业的技能训练要求及生产实际的需要,设计开发适合企业需要的实训项目,根据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协议,企业提供与学生就业岗位相应的实训设备及实训条件如:水下录像、水下磁粉探伤、水下超声测厚、水下液压组合工具系统、水下检测系统(ACFM)等设备,并有企业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培训,了解设备的结构与工作原理,掌握设备的具体操作方法,并使学生获得国家交通部颁发的《潜水员资格证书》,《CCS水下目视检测二级证书》等证书。

四、校企合作订单培养人才模式的保障措施与预期效果

学院高度重视国家骨干校人才培养机制体制创新工作,由教务处副处长主抓此项工作,并成立了校企合作委员会,召开了环渤海地区校企合作委员会成立大会,得到了船舶行业协会及修造船企业的大力支持,与40余家修造船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办学协议,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与烟台顺达海洋工程船舶有限公司签订订单人才培养协议,系部成立了课程建设实施小组,制定了一系列改革性文件,课程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均落实到人,以保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的顺利进行。

目前,船舶工程系有25名学生与烟台顺达海洋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签订订单培养协议,项目实施过程中,形成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工学结合、项目驱动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明显提升专业教育水平与该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培养出高水平的职业教育教学团队,带动系部的专业建设与改革,进而为船舶制造业及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事部、科技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J].继续教育,2008(2).

安装工程师岗位职责范文2

一、专业人才培养

1.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专业综合实践课程的开设,必须体现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我校过程装备与自动化专业方向的前身是化机专业,2005年改名为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过程装备与自动化专业方向。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过程装备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理论,掌握过程装备制造技术,具有过程装备初步设计能力,过程装备管理、维护,自动化监控能力,适应社会主义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本专业人才培养采用的是“工学结合、半工半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以“2+0.5+0.5”的方式实施,即在学校学习两年,在“厂中校”或“校中厂”中开展职前综合训练、毕业设计、专业综合实践课程半年,最后开展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

2.职业岗位与工作任务

依据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的职业范围与主要就业岗位见表1,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见表2 。

表1 职业范围与主要就业岗位

表2 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

二、专业综合实践课程教学

1.课程总体目标

依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需选取1~2个真实的专业性工作项目,在“厂中校”或“校中厂”中开展工学结合的教育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独立或集体完成工作项目,得到本专业主要就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综合职业技能训练。

2.课程设计

本专业知识体系的特点是多学科交叉,涉及机械制造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化学化工、化工机械等相关知识,因此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对项目的选择及项目所依托的“厂中校”或“校中厂”的选择,要求相当高,项目选择得好坏,“厂中校”或“校中厂”选择得恰当与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该紧扣教学内容,以学生就业和发展为原则,精心选取项目,制定可行的具有实际意义的综合性项目,项目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能够满足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和现场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尽可能地拉近教学与职业岗位的距离。

训练项目设计及教学实施要求可参照表3,训练项目设计依据人才培养要求,根据学生特点,联系实际等情况,可做调整,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授课计划。

表3 学习情境设计与教学实施要求

3.课程的组织实施

课程教学要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开展校企合作,拓展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以2010级为例,即是在企业中开展专业综合实践课程学习,使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了解企业文化、管理机制、岗位职责,掌握岗位技能,为就业做准备。

课程实施前做好准备工作,包括:企业调研(企业类型、企业生产现状、企业岗位特点、企业信誉及社会责任等),企业相关负责人与专业教师交流研讨制定课程实施方案,后勤保证,制订授课计划和考核量化表等。

课程实施过程,包括:(1)通过企业参观、员工培训、师傅指导、岗位标兵座谈交流的形式开展学生岗前教育,下发任务单和学习实践管理制度手册。(2)根据学生知识结构特点、岗位意向、企业岗位实际等情况给学生安排真实的岗位,以2010级本专业学生(共3名女生)在某一化工容器管道制造类企业开展专业综合实践学习为例,最终学生在普车加工、数控加工、电焊、电火花切割、管道制造、仓库管理(1名女生)、行政助理(1名女生)、财务助理(1名女生)、销售、质量检验(压力试验、无损检测)、管道工程安装、机修等岗位上开展课程学习。(3)全面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同时向企业相关人员了解学生的工作情况。

课程实施注重学法指导,包括:(1)实践要联系理论.锻炼、掌握岗位特点、需求,掌握职业规范,在此基础上提高职业素养,提升理论水平。(2)注重交流、经验积累。积极向经理人、员工等咨询,加强不同岗位工种间交流讨论,加深对职业的理解。(3)吃透重难点,注重练、分析相结合。项目中的难点、疑点、重点教学,培养学生胆大心细的做事风格。(4)学好本课程的学习方法。多听、多看、多动手、勤问、勤思考;注意企业的运转,岗位需求及职责;注意职业技能的培养;要胆大心细、注重交流、协作;训练实习中吸收尽可能多的专业知识。

4.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以过程考核为主,过程考核以学生任务完成情况、岗位职责履行情况及成效为依据,由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共同评价,分为优秀≥90,90>良≥76,76>及格≥60和不及格

表4 评价模式

三、注意事项

课程的顺利开展达到预期目标,要处理好三方面问题:

1.企业选择问题

首先,企业岗位要能体现专业职业岗位与工作任务,这样专业综合实践课程才可以在此开展;其次,企业要有良好的信誉及社会责任,管理规范,后勤服务跟得上;最后,企业生产现状良好,由于企业和市场接轨,劳动强度、饱和度与企业订单量分不开,要避免出现企业中途严重减产甚至停产,影响课程开展。

2.学生思想教育及监督管理问题

由于学生身份由单纯的学生转变为学生与学徒双重身份;教育环境由单纯的校园环境到处于社会环境中,复杂的人际关系、繁重的生产劳动、严格的企业管理中,部分学生不适应,怕吃苦,不能持续遵守公司规定,对自己的定位不明,导致了在课程开展过程中,没有严格履行岗位职责[1]。例如在机修岗位上的个别学生出现玩手机的情况;管道制造岗位一名学生出现旷工现象;普车加工岗位的两名学生工作懈怠,废品率升高;电焊岗位的一名学生对电焊工作环境不满意,出现消极怠工情况等。究其原因,大部分不是因为技术问题,而是因为学生对即将从事的工作思想准备不足,理想和现实有一定距离造成的,因此要在课程开展的整个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

对学生进行监督管理,这既是学生专业技能得到训练的保证,也是学生安全的保证。本专业对相关岗位的安全防范要求比较高,学生若不重视,极易产生安全隐患,因此要做到及时巡视,及时指导,及时教育,做到有备无患。

3.课程指导教师、企业负责人、企业指导教师及时协调沟通问题

课程指导教师同时承担班主任的职责,要与企业负责人(人事部门负责人、车间厂长)、企业导师协调沟通,共同完成对学生的管理与教育。以2010级为例,由于合作企业有两个厂区,空间上有一定距离,有时需要在两个厂区之间调换学生,2名学生抓住空子旷工上网;由于学生是非正式员工,企业的考勤管理要求略低,出现对5个学生没有考勤记录,相应补助报酬不能正常发放的情况。

存在企业指导教师教育方法不当,没有完成对学生的指导教育,也存在把学生当廉价劳动力的情况。由于有的企业指导教师的待遇和岗位的工程完成量挂钩,部分企业指导教师教育方法不当,迫使学生过度劳动,致使学生逆反心理严重。以机修岗位为例,企业指导教师给学生半个小时吃饭时间,一天工作近10个小时。课程指导教师要积极和企业相关教师沟通解决此类问题,要定期在岗位上对学生进行指导。

完善三方签字请假制度。学生请假,首先需要实习指导教师批准,然后企业指导教师批准,人事部门备案。杜绝请假不规范引起生产事故,避免因学生旷工对企业生产造成不良影响。

四、课程实施成效

(1)大部分学生理解了岗位需求,进行了相应技能训练,履行了岗位职责,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或集体完成工作项目,得到本专业主要就业岗位的综合职业技能,为顶岗实习和就业创造了条件。

(2)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工程意识与职业素养,提升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实践能力,心智更成熟;同时提高了教师的教科研水平。

(3)学校利用企业资源培养技能型人才,企业利用学校建立技能型人才储备基地[1]。通过课程学习,企业已与多名学生签订了就业意向书。

(4)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学生与多家企业员工在我校“工院杯”操作技能大赛上同台竞技,学生取得了优异成绩。以机修岗位钳工工种为例,本专业两名学生在钳工项目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5)学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申报专利的数量也在增加。

安装工程师岗位职责范文3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台州 318000)

摘要:论述了校外实践基地进行教学化的必要条件是有效学习岗位的建设,总结了学习岗位设计的难点和步骤,并举例说明如何将岗位发展或重组成为学习型岗位。

关键词 :校外实践基地;学习岗位;工作岗位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1-0113-04

作者简介:姚朝霞(1979—),男,硕士,湖南岳阳人,台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智能控制应用及校企合作教育。

顶岗实习是让学生熟悉工作内容(岗位职责和生产流程)、掌握工作方法(工具、对象和组织形式)、理解工作标准(操作规程和质量标准)的重要途径,是高职院校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然而,在实践中,顶岗实习的目标不断被有意识和无意识异化。

举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两个中期顶岗实习的例子:A学生进入一家大型机床制造企业生产车间某部件装配岗位,装配只有3个工序,从新手到半熟练工最多用时8天,共实习3个月;B学生进入一家机床维修服务公司,一直从事简单辅助工作,实习3个月后,对于故障判断和维修还没有头绪。

可见,第一个学生很快掌握工作内容、方法、标准,然而综合职业能力没有得到培养,第二个学生实习3个月,基本上还没有入门,但给予更长实习时间,也许综合职业能力能够得到发展。上述顶岗实习情况较为常见,即使学生遵守规范、想学爱学,指导教师尽职负责,都没有办法提高实习质量、实习效率,这显然不是我们所设想的顶岗实习。这说明,没有学习价值的工作不会促使学习发生,如果没有学习支持,有学习价值的工作也不一定促使学习发生。因此,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和教学化,核心是寻找和设计有学习价值和学习环境的学习岗位,实现工作、学习一体化。

学习岗位特征与形式

具有学习意义的工作岗位,能够将学习与工作整合为一体,工作过程也就是学习过程,学习型岗位必须具备以下特征:(1)岗位的工作内容包涵完整的工作过程,如果需要,学习者(同时也是工作者)可在不影响他人情况下,随时暂停工作而进行学习;(2)学习时间不存在流水生产线上的压力,工作进程有较大的自由度;(3)工作岗位有相应的学习条件和与同学、实践专家交流的可能性;(4)学习任务必须是一系列完整的工作过程,要求有全面的综合性的真实任务,但任务大小要适中,符合学情。

岗位学习多发生在企业内部,形式依据传统或者需要进行人为设计,特别兼顾生产效益,比较典型的有轮岗培训、质量小组和“学习岛”等。轮岗培训可以让学习者接触、了解、熟悉企业较多岗位,但任务简单,不适合高职生;质量小组是针对企业生产过程出现的问题临时组建的小组,不适合新手,也不适合计划性较强的实习;“学习岛”是在企业生产区域独立设置学习岗位,将生产与学习分离,适合新手,是一种比较好的岗位学习形式,但要求重新配置生产资源,对企业投入压力较大。可见,学习岗位形式多样,学习方法多样,也可以在一个实习周期内穿插使用,并无固定形式,形式上只要能满足上述四项特征、符合专业目标、易于操作,都可以成为学习岗位。

设计难点

企业岗位的设立取决于企业经济和生产技术的客观要求,而职业能力只有在以人为本的职业环境中才能获得发展,因此,创建学习型的工作岗位及其学习环境,必须首先解决好这对矛盾,这正是岗位设计的客观难点所在。

难点1:任务的统一 任务驱动工作与学习,因此工作与学习一体化首先要实现工作任务与学习任务的目标统一。这要求教师比较熟悉企业工作流程、工作内容、工作组织,还要有比较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

难点2:难度的把握 工作任务设计过于复杂,学生根本完成不了,挫伤积极性,设计过于简单,则达不到培养目标。这要求教师熟悉工作环境,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求分析学生学情,了解学生差异,力求满足学生整体性需要。

难点3:专家的支持 实践专家往往承担生产任务的压力,能够得到实践专家的指导的先决条件就是实践专家有工作休息间隙并愿意交流、指导。专家的支持力度不但取决于专家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性格,还取决于学生的沟通能力和企业管理层的包容等等,不确定因素太多。

难度4:企业的包容性 学习岗位经过设计后,就与企业具体的工作岗位有所区别,所以如果设计的岗位容易扰乱企业生产,需要增加较多额外资源,出现投入—产出明显不对称,企业可能会以各种借口否定设计方案。

设计步骤

学习岗位设计非常困难,精心制定设计步骤有利于保证学习岗位设计的科学性和效率。

确定教学目标 实习不应当是学校教学的形式补充,而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一个环节,与学校教学前后课程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因此,可对照基于工作过程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的成果,选定需要在企业实践的典型工作任务。

开展社会调研 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选择区域内合适的、可合作的企业进行调研,洽谈可合作性;(2)工作岗位及其工作过程情况;(3)相关岗位设定情况;(4)岗位职责、工作任务、职业能力情况。

进行第一次论证 第一次论证会,由聘请的企业一线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学校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参加。主要任务有四个方面:(1)由简单到复杂对工作任务论证;(2)论证岗位职责、工作任务、职业能力;(3)从组织结构上论证工作岗位的各种可重组性;(4)论证实践专家的支持能力与支持意愿。

学情分析 对学生情况需要进行充分的预分析,包括生源地、普高中职生源、学制、专业忠诚度、前期理论基础、实践基础、班风、个性等等,教师在后期进行具体岗位设计时,应该结合学情进行考虑,否则难以与学生情况相适应。

教师亲历实践 这不同于教师实践锻炼,专业教师轮岗实践主要目的是充分熟悉企业的岗位环境、工作细节、组织结构、管理制度、企业文化,深刻体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研究企业转型升级战略人力资源要求,对接好学校教育和企业需求。

学习岗位设计 对照实际工作岗位,实践教师与企业生产部门反复协商学习岗位选择和设计,然后进行工作组织、工作任务表、职业能力设计与分析。

学习环境建设 学习环境包括工作组织、实习管理制度,现场交流平台、培训室、信息平台,学习参考资料、工作页、引导文等等,最重要的还有现场实践专家和指导教师培训。

进行第二轮论证 论证学习环境建设的科学性、可行性,评估校企双方在教学实施时管理、资源支持、责任、师资配置等等设计方案。论证的结果是要形成有约束力的执行方案和教学文件。

在上述步骤中,学习岗位设计的可行性直接影响到后期教学运行,校企之间的合作细则主要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共识,学习岗位要求作为学习环境建设的依据。

设计案例

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经过基于工作的课程体系开发后,发现典型工作任务“自动化机床整机安装与调试”在校外实践基地完成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如下页表1所示。经过多次下企业走访调研,选择某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作为合作对象,选择的理由是该厂的机种品种多,生产流水线压力不大,公司具有产品的完整研发能力,企业管理层乐于合作。

经初步调研,企业生产组织结构如下页图1所示,发现车间设置与“机械零件加工”、“机床构造与装配”、“机床电气控制”专业课存在某些对应,那么把典型工作任务“自动化机床整机安装与调试”分成三个工作任务:零件加工、机械装配、电气柜装配,然后学生分配到各个车间完成实习工作任务,教学目标是否可以达到呢?从表面上看是完全可以,本专业在校企合作初期也曾经这样运作过,但效果并不好,这是调研不充分的结果。

经过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和调查后发现,该企业生产流程是按图1所示进行的。图1表明公司为了技术保密,将整机图纸碎片化,将生产任务碎片化,技术工人只掌握也只关心部分零件图纸和生产技术,根本不知道机床全貌,最后由几个关键技术员整机调试。具体岗位有卸料、划线、錾削、锉削、锯割、钻孔、焊接、车工、铣工、磨工、镗工、线切割、质检、部件装配、剥线电工、电气柜制作、电路板安装、调试等等,而不同车、铣工还可能加工同一零件。如果从基于工作过程的角度出发,每个工作岗位都可以实现“明确任务——方案决策——详细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几个标准步骤,在这种真实的工作情境中,综合职业能力能得到初步发展,但离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还有距离。因为即使学生将工作岗位都轮岗一遍,由于工作的对象是不同机床的某个零件或部件,学生学会的是零件加工和部件装配基本技能,低难度、长时间重复操作导致学生产生厌恶情绪。轮到整机调试岗位,又不知道整机该如何安装与调试,不理解机床功能,也不知道如何观察故障现象,更不会分析故障现象,与学习目标相差甚远。可见,工作任务之和小于学习任务,不能达成实践教学目标。

最后与企业协商,成立一个实习车间,如图1虚线框所示,独立于现有生产组织单元。派遣一个技术水平高、经验丰富、管理水平高的技术员担任学生实习车间主任,实习车间并不从公司专门设置一个场地,只是企业生产部不将生产任务碎片化,而是将机床的整个生产任务交给实习车间,班级学生分组完成整机生产任务,完成每个小任务时就与生产车间实践专家临时组成一个工作小组,按照原有的生产组织单元进行生产。这时,学生可以对每个工作任务完全按照“明确任务——方案决策——详细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几个标准步骤来完成工作,不再接受简单工作指令,从而实现有效学习。

学生首先看懂整机技术图纸、分析工艺要求,集体划分生产任务,制定生产计划。根据零件生产计划安排表与生产车间协商合理安排零件加工任务,零件加工从卸料、零件制作到加工都由学生在实践专家的指导下完成。根据装配部件和整机装配生产计划,经过反复论证,确定装配流程和工艺要求细节,在实践专家的指导下按步骤完成装配。根据电气原理图和说明,制定电气柜的布局设计、电气线路安装图设计、接线与安装、执行部件线路连接等工作计划,编写电气功能逐项调试计划。最后根据机床功能要求完成整机测试,如果出现故障,学生要能根据故障现象进行分析后排除故障,直到满足技术合同要求为止。

学生的工作岗位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依然是零件加工、机械装配、电气安装,但是由于改变了过于依赖于他们现有的工作组织,单独接受整机生产任务,结果工作要求、任务、内容发生巨大改变,促使学生脱离于但又根植于原有工作岗位,从而使得工作具有更佳学习性。

经过前面几个步骤后,学习岗位具有学习性,但并不代表学生可以顺利完成学习与工作,学生还需要学习环境支持。其中,最重要的是学习工作页和引导文的开发,借助其他参考文本的支持,学生完全可以根据学习工作页和引导文的思路进行学习与工作。学习环境建设完毕后,召开校企实践基地组织会议进行最后的论证,彼此理解学习岗位与工作岗位异同,合理配置资源,从而确保实习的顺利性。经过设计后的学习岗位完全满足学习岗位的四项要求。

结语

数控设备应用于维护专业学生多批次参加实习,前两批为简单轮岗,后续批次参加实习车间岗位学习,后续批次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测评结果明显优于前期批次,这充分证明了学习岗位的学习价值。可见,学生顶岗实习并不是简单地将学生置于企业真实工作环境中实习,而需要做好教学目标与实习岗位学习功能的有效衔接。这个衔接过程非常复杂,衔接效果受设计者教育理论、工作经验等条件限制,更受到企业现实条件制约,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参考文献:

[1]彭汉庆.高职校外顶岗实习基地教学化的若干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9(29).

[2]赵志群.职业教育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J].职教论坛,2008(11).

[3]赵志群.岗位学习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形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

安装工程师岗位职责范文4

关键词:高职;顶岗实习;管理机制;师资队伍;实习基地

作者简介:舒辉(1976-),女,湖北嘉鱼人,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电力工程系,讲师。(湖南 长沙 410131)

基金项目:本文系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度学院科研课题“高职电类专业顶岗实习质量控制机制创新研究”(项目编号:kyjxyj20120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4-0167-02

顶岗实习是国家要求的职业院校实践教学环节与组织形式。2006年,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规定“要积极推进学生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多年来,高职院校努力把顶岗实习作为工学结合,以及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较多问题。

一、电类专业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

为更好地了解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电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情况,对2013届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顶岗实习的学生及企业进行了顶岗实习情况问卷调查。通过对调查问卷及访谈的分析发现,目前电类专业顶岗实习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顶岗实习来源渠道单一,地点分散

顶岗实习来源渠道主要是自行联系,实习单位多为学生签了就业协议的单位,学校集中安排数量较少,造成实习地点分散,难以统一管理。这一局面是由于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是多数企业出于经济利益、人才培养的要求,要求学生提前进入企业工作,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向用人单位倾斜。二是电力行业为高危行业,生产安全责任重大,电网企业不愿意大规模接收学生顶岗实习。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就业面宽,就业的企业数量多,涉及发电企业、变电安装施工企业、电力设备生产企业、供电企业。由于政策对人才门槛的限制,发电企业和供电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吸纳量较少,变电安装施工企业、电力设备生产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吸纳量较多,而变电安装施工企业的工作地点难以固定,经常变换。

2.教学指导手段有限,过程管理难以控制,顶岗实习的教学功能难以实现

顶岗实习教学是以一个校内教师带数个学生,校内教师远程指导,实习单位一个指导师傅现场指导一个学生的形式。但是这种形式对于校外指导教师没有明确的责任、义务约定,对校内教师的职责有文件规定,但是条文模糊,可操作性不强。顶岗实习教师职责操作性不强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导教师工作量大。1名教师要带二十多位学生的顶岗实习,还有繁重的教学和培训任务,时间和精力有限;另外学生去外地实习后联系方式经常改变,顶岗实习学生若未主动联系校内指导教师,校内教师较少会联系学生,给以相应指导。二是不像校内课程有督导听课、评教、同行评教、学生评教,教务处有定期检查,顶岗实习管理文件中缺乏对顶岗实习指导教师和学生的考核细则,并且过程考核难以实现。企业指导师傅由于一方面没有详细的职责约束,另一方面缺乏教学经验,对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把握往往不足,对学生的指导往往仅停留在实践层面上。而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师傅沟通很少,对实习的目的、课程标准等没有共识。顶岗实习期间校内教师和企业指导师傅的功能没有有效发挥,顶岗实习的教学功能难以实现。

3.校企合作不深,层次不够,优质资源难以共享

学校和企业沟通有限,缺乏合作,校企合作在就业中为学生和企业搭建人才市场平台时体现较为突出,但是在顶岗实习中体现不够(除了订单式培养模式以外)。具体表现在顶岗实习基地的管理停留在纸质协议的层面上,有的甚至只是挂了一个顶岗实习基地的牌子。学校管理方和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很少联系,校内指导教师和现场指导教师联系很少,顶岗实习课程标准及教学计划的制定缺乏企业现场专家的指导和参与,学校在科研方面对企业的服务作用体现更少。企业的设备、场地、技术方面的优势资源与学校的师资、教学管理方面的优势资源没有共享,难以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

4.缺乏对顶岗实习过程的监督,考核评价流于形式

目前对学生顶岗实习考核评定的方式规定专业指导教师评定成绩占50%,其中实习纪律占20%、成果评定占30%,企业评定实习过程考核成绩占50%。而由于校企合作不够,实际操作中企业评定实习过程考核成绩是专业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顶岗实习日志及现场师傅的评价综合评定。学生的顶岗实习日志是在实习完返校时上交的,虽然有单位盖章,但是顶岗实习的过程不能实时监控,日志记录内容的真实性难以确定(有些学生的顶岗实习日志是在上交截止日前临时赶工的)。现场师傅的评价也难以逐一确认,有的现场师傅敷衍塞责,评价都是学生自己填写。至于顶岗实习指导教师的考核评价,对于校内专业指导教师由于缺乏量化考核指标,基本无考核功能;对于现场企业的指导教师更谈不上考核。缺乏对顶岗实习过程的监督以及考核主体的单一,导致考核评价流于形式,可信度不高。

5.缺乏总结和信息反馈,没有形成闭环控制

顶岗实习结束以后,实习档案未及时归类妥善保存(如实习日志、报告等由指导教师各自保管),实习单位、实习满意度未做及时统计,实习工作中的经验未及时总结,缺乏总结就难有信息反馈指导修正今后的顶岗实习工作,顶岗实习质量难以提高。反馈控制是一种针对结果的控制,其优点是便于总结规律,为下一步工作的实施创造条件;不断地进行信息反馈,有利于实现良性循环,提高效率。

二、提高电类专业顶岗实习质量的措施

针对电类专业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采取措施。

1.依托就业企业,加强校企合作,建立稳定的顶岗实习基地

校企合作是提高顶岗实习质量、解决顶岗实习问题的根本基础。离开校企合作,提高顶岗实习质量等于空谈。而校企合作(具体到顶岗实习)虽有国家法规政策支持,但由于缺乏相关的激励机制和可操作性,企业参与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积极性不高,从法律、政策、制度的层面引导企业参与顶岗实习近期还难以实现,但是利用行业办学优势,争取电力公司的政策支持还是可以的。

目前,就业企业是最大的顶岗实习基地,从电类专业的就业情况来看,就业的企业数量多,但主要可分为发电企业、变电安装施工企业、电力设备生产企业、供电公司。应和接收就业学生较多的变电安装施工企业、电力设备生产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对在这些企业的顶岗实习生进行集中管理。学校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责任和义务。在顶岗实习工作中要求企业全程参与,包括派专人参与顶岗实习指导委员会的工作,企业指导教师参与培养方案的制订、实习期间对学生顶岗实践的指导、实习结束后的成绩评定、实习工作的总结等。

2.依托顶岗实习基地,优化师资队伍,强化“双导师制”

根据学生顶岗实习的区域与实习内容,一个实习基地安排少量专业教师驻岗指导,负责学生的日常教育和管理,协调学生与企业的关系,指导学生完成顶岗实习任务。在半年的驻岗顶岗实习指导工作中,专业置身生产一线,与生产技术人员打交道多,同时可进行现场调研工作,收集教学案例资料、开发培训项目和科研课题。这是培养教师、工程师、企业培训师的有效途径。

聘请企业技术能手担任顶岗实习现场指导教师,将企业现场指导教师列入师资库,进行统一管理。企业现场指导教师负责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指导及参与成绩评定,完成技能培养工作。在电力公司的政策支持下,若能采用学校教师与企业指导教师的半年换岗制度,将是提高师资队伍水平的好方式。

3.建立闭环反馈的顶岗实习长效管理机制

(1)建立顶岗实习管理委员会。建立由学校、企业、家长代表、学生代表组成的顶岗实习管理委员会,负责审定、修订顶岗实习相关制度文件,审定、修订顶岗实习课程标准与教学计划。校企双方设专人负责联络,处理具体事宜,使顶岗实习管理有条不紊地开展。顶岗实习管理委员会是学校、企业、学生方面沟通的桥梁,应该是各系部、各专业的常设机构。学校参与人员为系部领导、专业骨干教师、辅导员等;参与企业为顶岗实习基地企业,企业参与人员为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中负责高校招聘的人员,企业指导教师;家长代表应结合顶岗实习实际情况,要求其有较好的沟通和表达能力;学生代表可在学生干部中选取。

(2)完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目前针对顶岗实习,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已了一些规章制度,已有的顶岗实习制度主要有《顶岗实习课程标准》、《顶岗实习管理办法》,这些文件规定还不够具体,要提高顶岗实习的质量首先要完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建立《顶岗实习学生考核细则》、《学生顶岗实习安全守则》、《学生顶岗实习守则》、《学生顶岗实习指导手册》、《顶岗实习指导教师管理与考核办法》等相关管理制度。明确规范学院顶岗实习专业教师实习和企业指导教师的职责与任务,规范顶岗实习教学工作流程,细化考核评定的管理方法。

(3)建立有效的顶岗实习信息管理平台。由于实习地点的分散,学校指导教师现场指导、监督实习学生的难度非常大,学生的信息难以实时掌握。因此,可以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建立顶岗实习信息管理平台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构建学校、企业、学生三位一体的信息管理平台,能实现三者之间的互利共赢。

“顶岗实习信息管理平台”应具备分级管理、实习管理及跟踪系统、实习安全监管系统以及数据应用模块,能实现从实习计划到安全教育、实习申请/审批、实习汇报/考评、实习成果汇总的完整管理流程。要强化跟踪管理和管理监控的功能,平台可记录每个顶岗实习学生的实习痕迹,如实习计划、实习周记、实结,便于指导教师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及时进行实习指导工作,并且可记录教师的指导痕迹。平台实现了一个可管控的、可追溯的、高效安全的实习管理系统。平台软件的所有应用系统都应基于公网实现,在域网之外也能访问和使用,顺畅实现内外网的交流。这种开放的、可交流的信息平台可以实现指导教师与实习学生、实习学生之间、指导教师之间、实习学生与实习单位、指导教师与实习单位的及时交互,达到信息迅速流动的目的。

4.建立完善的顶岗实习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改变顶岗实习教学质量评价缺位或仅仅由学校内部评价的状况,顶岗实习教学质量通过实习企业和学校同时进行监控与评价。学校内部评价由教务处、系部组成的两级监控体系,对顶岗实习基地、顶岗实习教学实施过程、顶岗实习教学质量等进行监控、评价和意见反馈。

顶岗实习过程主要包括计划、组织与动员、实施、考核、总结五个阶段。加强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是抓好顶岗实习的关键,学校要对顶岗实习过程各个环节制定操作性强的管理流程和方法并实行科学管理,同时还应采取多种方式实施顶岗实习过程监控,包括利用顶岗实习信息管理平台检查、不定期现场调查等方式抽查学生的实习情况、校专业指导教师与企业指导教师对顶岗实习学生的管理指导等。

三、结语

顶岗实习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就学校内部而言,涉及到教学系部、教务处、招生就业办等多个部门,需要互相配合协调。首先要领导重视,其次是要各部门人员发挥主动性、创造性,才能提高顶岗实习的教学质量,充分实现顶岗实习的功能。

参考文献:

[1]易传英,王静,申昕.高职院校顶岗实习育人模式的思考与探索[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

[2]王桂明.中职学校学生校外顶岗实习质量问题与对策顶岗实习——基于我校学生校外顶岗实习现状调查[J].职业技术,2011,(8).

[3]王明跃,辛屾淼,王平.高职农学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质量控制的研究与实践[J].宿州学院学报,2011,(6).

[4]邱丽芳,李德尧,张宇驰.高等职业教育顶岗实习长效管理机制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34).

[5]白香鸽.高职院校如何有效地推进顶岗实习教学[J].职业技术,2011,(5).

[6]周胜保.对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质量监控的探讨[J].教育教学,2011,(1).

[7]陈曙娟.HACCP 视角下的高职院校顶岗实习质量控制[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8]沈忠红.高职“2+1”人才培养模式顶岗实习质量管理体系之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10,(9).

[9]黄阿梅.高职生顶岗实习管理平台的建设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2,(36).

[10]刘杰.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顶岗实习教学环节实施与控制[J].教育教学论坛,2013,(5).

[11]蔡凤,李铁军.“政府参与,三方共管”的顶岗实习管理模式的探索[J].广州化工,2013,(1).

[12]王树印.对企业参与高职教育激励机制的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3,(1).

安装工程师岗位职责范文5

关键词:服装专业;产教融合;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0-0233-02

一、“产教融合”的重要意义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色,也是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的最大区别。产教深度融合集教育教学、生产劳动、素质养成、技能历练、科技研发、经营管理和社会服务于一体,不仅能促进高素质劳动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还能将职业院校和企业的研发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转型,更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因此,深化产教融合,对于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

产教融合是利用学校和行业、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以培养适合服装企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性人才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教育模式,是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最有效、最基本的途径。校企双向参与,产教紧密合作,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环境有机结合起来。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决定了职业技术人才必须以能力为本位,而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培养上,服装专业学生实习和实训环节是本专业技术培训的“重头戏”,如果不能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服装专业教学将无“戏”可唱,可见唱好这台“戏”对于高质量地保证服装专业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产教融合有利于实现服装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在培养技术与技能型人才方面独具优势。学校根据服装企业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开设课程,使服装专业与行业、产业发展融合在一起;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校与企业融为一体,教师在服装生产实践中锻炼,以加快教师向“双师型”转变,服装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任课,学生在实践岗位学习锻炼,实现学用统一,在做中学,或先做后学,或学做交替的学习模式。通过这种教育模式,为服装企业生产一线培养和输送具有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技术和管理人才,实现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赢得社会广泛认同。

二、“产教融合”的基本内涵

产教深度融合的基本内涵是产教一体、校企互动。实现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与行业企业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融教育教学、生产劳动、素质陶冶、技能提升、科技研发、经营管理和社会服务于一体。这种深度融合式发展,打破职业与教育、企业与学校、工作与学习之间的藩篱,使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形成“合作双赢”共同体,形成产教良性互动的“双赢”局面,不仅促进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还将促进服装专业和企业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并将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从而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服装消费国和生产国,服装业的发展有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中等职业学校服装专业所从事的教育实际上是从业前的教育,如何让学生的就业观与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吻合,这是当前服装专业教育工作者需要探讨的问题。确立“以企业为中心”的观念,坚持跟着市场走、围着企业转,主动适应经济发展和企业用人需求,及时把握新兴产业以及新工艺、新技术、新知识、新方法对服装专业职业岗位的新要求,科学调整专业技能发展方向,实现“五个对接”。一是服装专业设置与服装产业需求对接。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优化专业设置,重点提升区域产业发展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能力。二是服装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建立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机制,推动教学内容改革,按照科技发展水平和职业资格标准设计课程结构和内容。三是服装专业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建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打破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按照生产工作逻辑重新编排设计课程序列,同步深化文化、技术和技能学习与训练。四是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完善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的“双证”制度,将职业资格标准和服装行业技术规范纳入课程体系,使职业学校合格毕业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三、“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

1.实行专业实体化,产教研相结合的办学模式。“产教融合、校企联合”,是中等职业学校服装专业在新形势下开发学生能力的根本道路,是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一个主要内容。围绕专业办产业,就是要根据每个专业的特点,充分利用教育资源,运用市场机制,采用资本营运的办法,借助社会的力量,把原来的实习室、实训场所建成具有经济功能的专业实体。

我校通过引进企业管理和技术力量,采用校企合作形式,利用我校的服装设备、厂房、教师、学生等教学资源建立服装实训中心,承接服装加工、产品研发等业务,为学生实习创造了条件。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有机结合起来,车间各岗位学生轮流实习,使学生掌握服装生产工艺流程技能,毕业时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与竞争能力。教师直接参与生产实践活动,进行实践技能培训,加快“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步伐。

2.产教融合,校企联合,优势互补,实现多赢目标。(1)校企联合,优势互补。从学校方面来说,校企合作可以及时反馈社会需求,增强专业的适用性,从企业方面来说,校企合作可以借用学校的教学力量,提高教育层次,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变。(2)探索“教学―生产”模式,实现多赢。我校在产教融合、校企联合的过程中,正在探索采用教学―生产模式:结合教学组织生产,联系生产开展教学。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实践教学计划,部分教学过程直接安排到企业中进行,学校做好教育管理,企业加强现场指导,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生产过程,顶岗工作,感受企业文化,参与企业管理及经营活动。学生通过工读结合、顶岗工作,提高了全面素质,掌握技术,培养技能,从而增强了在人才市场中的竞争能力,为今后就业打下了良好的职业基础。

教师通过实践训练,参与企业技术开发和产品更新换代等工作,提高了自己的学术水平和业务能力,同时,也了解行业、企业发展技术前沿的信息,充实了课堂教学的内容,提高了教师教学艺术和手段,加快了向“双师型”教师转变的步伐;企业通过学生顶岗工作和教师的智力支持,提高了自身的造血功能。

四、“产教融合”的教学实效

校企合作下服装专业产教融合教学针对传统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专业教学与企业生产合作的形式,由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组织学生共同完成服装成衣生产中的制版、裁剪、缝制、后整等四大流程生产实训。在生产实训过程中,由教师与技术人员对四大生产流程中涉及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进行讲解或示范,将专业教学中的制版、裁剪、缝制、后整等知识技能与企业生产实际进行有效衔接,以岗位轮换的形式,通过流水线作业,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生产实训机会,使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得到磨炼和提升,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增强学生自信心、提高专业教师的岗位能力和专业教学质量的产教融合教学目的。

1.服装制版方面。在产教融合教学中,服装制版通过改变以往授课过程中教师对某单一款成衣的讲解,由企业技术人员和专业教师根据企业的生产进度,对某成衣款进行工业纸样制版讲解,讲解内容上涉及制订商品规划书、绘制款式图、制作纸样、试制样衣、绘制基样板、系列工业样板推板等整个制版生产流程。在制版流程过程中,会涉及款式设计(助理)师、制版(助理)师等岗位的讲解和岗位职责要求,从而可以实现知识技能与岗位的对接,增强授课的实效性,实现知识与技能的应用性。

2.服装裁剪方面。服装裁剪的产教融合是指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根据生产货单号,组织学生完成制订裁剪方案、领样制样、排料、填写裁床铺料记录和裁床生产报表、运用现代电动设备进行裁剪、分包捆扎等裁剪生产流程。在整个裁剪过程中,明确裁剪师岗位要求和职责,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单色插色服装裁剪方案制订方法、样板领用细则、单排套排基本排料法、填写裁床记录和生产报表的方法和要求、电动工具使用、分包捆扎的技能,而且加深了对裁剪师岗位的认识,为今后从事裁剪师等工作打下初步的基础,学生学习起来更有效也更有针对性。

3.服装缝制方面。服装缝制在产教融合教学中,通过学生定期的流水线轮换作业形式,在车间班组长的指导下,学生完成制订流程工艺文件、设计和制作生产工序工艺卡、组织生产缝制流水线、流水线场地安排、前中期原辅材料收发等缝制生产流程。在生产实训中,学生通过与车间主任、技术员、班组长、检验员、机工、付工、设备维修人员等岗位人员的了解、接触、认识,不断地了解不同的工作岗位职责和要求,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岗位能力,逐渐形成职业岗位意识,为今后从事相关的缝制车间工作打下基础。

安装工程师岗位职责范文6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中山 528404)

摘要:针对电梯控制课程教学中存在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与企业实际严重脱节的问题,本文将一般企业的组织架构和项目教学法相结合,以虚拟企业运作的方式对电梯控制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改革探讨,并介绍了这种教学模式在“电梯控制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实施。教学实践结果表明,该教学模式能显著提高学生职业核心能力。

http://

关键词 :企业组织架构;电梯控制技术;项目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7-0122-03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大发展,市场对于电梯行业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如何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使得高职院校毕业生能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提高自己可持续竞争力,是高职教育需要面对的关键问题之一。针对此问题,国内许多高职院校在教学方法上做了努力和尝试,措施之一就是采用项目教学法。但是,许多院校在采用项目教学法教学时,普遍存在为了项目教学而将教学项目化的倾向,没能顾及电梯行业本身的特点和电梯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因此,有必要探索一条新的课程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核心技能为目标,既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和爱好,又兼顾企业的实际情况,将企业的组织架构和企业文化因素纳入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基于建构主义的教育理论,结合我校电梯维护与管理专业的实际条件,重构电梯专业“电梯控制技术”课程的设计理论和实践模式,提出了一种基于企业组织架构的以学生为中心的项目教学法。

企业组织架构特点和岗位分析

(一)现代企业的组织架构特点

现代电梯企业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大多引进项目化组织结构。项目经理在其他职能部门的协作下,负责电梯工程项目的销售、生产、安装和技术服务工作。项目化企业组织架构如图1所示。

(二)电梯企业技术人员相关岗位职责

根据项目化教学的指导思想,一门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需要根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市场专业岗位的技能需求来制定。而专业课程的内容布局,需要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细化专业岗位细节,在项目设置上能始终贯穿市场岗位的技能要求,做到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在熟悉和了解一般的企业运作组织架构后,需要对相关技术类岗位职责有进一步的认识。

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工作职责要求。而且不同的岗位,对于同一工种也有不同的要求。具体而言,根据对电梯企业的岗位调查分析,电梯企业技术岗位及工作职责要求如表1所示。“电梯控制技术”课程的项目内容安排就是基于这些企业岗位职责分析来设计和实施的。

项目教学法的实施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其关键是根据企业的岗位需求、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课程标准要求,合理地选择项目内容,进行具体的成果展示以及科学的教学评价。

项目教学法的开展综合起来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明确项目任务、制定项目计划、项目执行、项目结束、评价和反思。这几个阶段紧密配合,形成一个有效的教学圈。

(一)项目教学法的项目设计和组织实施

根据“电梯控制技术”课程的课程标准,本课程设计2个大项目,即电梯控制柜的组装和电梯的电气功能调试。

学生整体上分为2个大组,每一大组按照一般项目化企业的组织架构,分为项目部、销售部、工程部、制造部、质量部及服务部共6个小组。根据学生的人数,每小组的人数以3~4人为佳。每一小组以民主选举或者竞争上岗方式选举一名负责人,作为自己部门的经理。为了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得到相对充分的锻炼,每一个项目需要再分化为6个功能模块,当第一个功能模块按照这6个部门的职能完成后,原先项目部自动转为销售部,销售部转为工程部,依次类推,6个部门都更换成员共同去完成第二个功能模块。当整个项目完成以后,整个大组的学生都能以企业组织架构的模式得到充分锻炼。这2个大项目是平行进行的,当每一个大项目完成后,2个大组的项目彼此交换。虚拟企业组织架构如图2所示。

(二)项目教学法授课过程

我们以“电梯控制柜的组装”为例,来说明项目教学法的授课过程。虚拟组织架构教学流程如图3所示。

首先,引入项目教学的情境,教师以客户的身分向以学生为主体的“企业”招标,要求生产6台速度是1.0米/秒,额定载重是1 000kg,具有标准电梯功能的电梯控制柜。接到此订单后,我们将该项目细分为6个功能模块:变频器系统组装、电源及主回路部分组装、主控制回路部分组装、门锁回路部分组装、安全回路部分组装以及电气柜的调试。

变频器系统组装模块的授课过程是:项目部学生和销售部学生须根据客户的要求,明确项目产品的规格,制定投标文件书。教师和学生一起对这份标书进行讨论和点评。“中标”后,项目部立即组成项目生产小组,制定项目生产计划,明确每一个职能部门的生产完成节点,并跟进这些节点。销售部和客户保持密切联系,随时关注客户信息的变化,并及时反映给项目部。工程部按照功能要求,绘制电气原理图,并制作电气清单。制造部根据电气原理图和清单,制作电气安装工艺文件(电气安装图和接线图),并开始组织电气部件。同时,销售部根据电气清单进行元件采购和价格核算,并报给项目部。质量部做好电气部件检验文件,并对部件做好进厂检验。部件组装完成后,质量部做组装完成检验文件,并作好出厂检验记录文件。服务部协同项目部处理解决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技术性问题。

在授课过程中,为了尽可能地模拟企业的实际运作情况,可以设置一些意外情境,如在工程部设计电气原理图纸时,客户要求更改变频器的型号和规格,需要项目部和销售部紧急处理;制造部在制作电气工艺文件时,发现工程部的原理图纸和实际产品的接口不符合,制造部须知会项目部并要求工程部更改图纸。对于这些意外情况,都要求有相应的文件记录。

在此期间,每个部门完成工作以后,项目部要对该部门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考核,交给客户(教师)验收,由客户提出意见,整改完成后进行下一道工序。

(三)项目教学评估

在项目教学法中,项目教学评估非常重要。一般而言,有助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开展小组合作的评价方法有项目计划、自我评价与反思、小组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1)项目计划:教师允许学生(小组)制定项目实施计划,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小组)识别学习目标,设计达成目标的策略,安排项目实施进度,制定评价标准等等。由于学生参与了项目实施计划的制定过程,因而有助于学生保持积极的自律,反过来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热情。(2)自我评价与反思:自我评价与反思给学生提供评价他们自己的项目进展状况、思维和学习情况以及反思改进方法的机会。(3)小组自评:由每一部门小组的负责人展示自己小组的成果(文件、实物),讲述自己部门在完成任务时所遇到的问题,以及自己部门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4)小组互评:按照小组中预先确定的评定标准,学生和教师共同对项目结果、学习过程、经历和经验进行讨论评估。讨论其他可能采取的行动、出现的错误和成果。小组之间可以互相评价。(5)教师评价:在教学评估中,教师可以围绕项目任务,对项目结果进行理论性深化,有意识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评估流程如图4所示。

(四)项目教学总结

一个功能模块完成后,教师根据学生讨论、评价的结果,对此次教学过程进行全面总结。应使学生在进行下一个功能模块任务时能够运用此阶段所学的综合技能,处理类似的问题。

使用项目教学法,我们也会有意识地贯穿对电梯相关标准的讲解,以有助于学生加强对枯燥标准的理解和记忆。如《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GB7588-2003标准第14.1.2.4条规定:“当电气安全装置为保证安全而动作时,应防止电梯驱动主机启动或立即使其停止运转。制动器的电源也应被切断。”针对这一点,我们结合电气原理图讲解这一功能是如何实现的,如果不满足这种要求,会发生怎样的情况,并演示给学生看。这样,通过多种教学模式可以加强学生对标准的理解。

将企业的组织架构引入到课程教学中,采用项目化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在接近企业实际运作的环境下,理解和把握知识和技能。这种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不仅要求教师更具爱心,还要求教师的教学活动更具艺术性。

http://

参考文献:

[1]班祥东.加强校企合作,构建“以项目为主线、工学结合”课程教学模式[J].职业时空,2009(4).

[2]朱斌.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及意义[J].职业时空,2010(12).

[3]张勍.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分析及案例[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