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散文范例6篇

名家散文

名家散文范文1

>> 冰心儿童散文的语言特色 著名作家作品语言运用特色的研究 为著名作家王平华散文集《情满春江》序 试论冰心儿童散文的独特艺术风格 我国几位著名作家笔名的由来 台湾著名作家无名氏的婚恋传奇 著名作家无名氏的一段爱情传奇 著名作家方方推荐:去年我在德累斯顿 著名作家流沙河养生之道 著名作家石钟山:幸福不用激情燃烧 道德失守,著名作家跌入粉红陷阱 沉痛悼念著名作家韩素音 著名作家叶永烈――跨界“飞行”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 巍然天地苍生情――记著名作家、诗人魏巍与我的一段词话情缘 “著名作家写云南”活动举行妙笔书写彩云南 著名作家李杭育:另类教育也有方 著名作家霍达倾情讲述:我和儿子做搭档 11 著名作家 王宏甲——铸造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打牢实现中国梦的共同思想基础 著名作家二月河:现在的反腐力度读遍二十四史都找不到 一位著名作家,一个陌路少女,一场生死大营救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参考文献:

[1]冰心.《樱花赞》(散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63年12月出版

[2]冰心.《冰心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10月出版

[3]冰心.《冰心散文选》.人文出版社.1953年出版

[4]吴宏聪、范佰群主编.《中国现代丈学史》.武汉大学出版杜.1991年2月出版

[5]卓如.《冰心全集》(1919-―1922年)第一卷.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年出版

[6]汪文顶.《冰心散文的审美价值》、《文艺评论》.1997年第五期

名家散文范文2

我很高兴前来出席由中国现代文学馆、《文艺报》、中外散文诗学会和河南文艺出版社联合主办的“纪念中国散文诗90年颁奖会暨研讨会”。我谨代表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现代文学馆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向颁奖会研讨会的举行表示热烈的祝贺!向获得这一荣誉的作家们,致以热烈的祝贺!今天,又欣闻《中国散文诗90年》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我要特别向河南文艺出版社,向这套书的出版致以由衷的祝贺!我还要向与会的各位前辈、同道以及新闻界的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散文诗是一个较晚出现的文体。尽管我们从先秦的小赋和晚明小品中可以闻到散文诗的气息,在蒙田小品中,也可以看到散文诗的雏形,但真正散文诗的出现,大概不到200年的时间吧?在我国,直到上个世纪初,散文诗才进入人们的视野。然而,散文诗一旦登场,便以鲜活的生命成为活跃在文坛的一道风景。尽管为散文诗“定名”或“正名”的讨论一直延续到今天,有不少我所尊敬的诗人曾对它不以为然,也有不少我同样尊敬的师长不仅为这“寂寞而美丽”(王幅明)所沉醉,而且还身体力行,奉献了他们“寂寞而美丽”的散文诗作。我很高兴他们中的不少人就在席间,获得了与他们的努力相称的光荣。看来我的老师谢冕先生的结论是对的。他说散文诗“无依无靠”,只能“自强自立”、奋斗发展。以我粗浅的阅读,在中外文学史上,很多著名的作家都留下了优美隽永的散文诗篇章。比如泰戈尔、纪伯伦、鲁迅、冰心、刘半农等等,他们的作品开创了散文诗写作的新时代。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更多的作家为散文诗的园地增添了奇葩。90年来,散文诗坛,佳作荟粹,名家迭出,包括在座许多著名作家在内的朋友们,抱玉握珠,各领,很遗憾不能一一列数你们的名字,因为那样会造成很多的遗珠之憾。散文诗作家们的笔触或清新典雅,或气韵凝重,或俏皮风趣,或哲思深邃,领异标新,给我们带来了别开生面的欣喜,为我们奏出了情思灵动的乐章。

我特别要指出的是,我们欣喜地看到,近年来,散文诗沿着开阔的、健康的、美的道路前进。正如彭燕郊先生所说,近年的散文诗,摆脱了自居于“小玩意儿”和流连于“风花雪月”的老套,增强了对于历史使命感和现实责任感的大气和厚重。为此,我要向广大散文诗作家们致敬,感谢你们呕心沥血的创造,感谢你们为丰富民族的情感、开阔民族的视野、升华民族的境界、提高民族的审美所作的努力。

刚刚结束的党的十七大,向我们发出了号召,希望文艺界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希望我们的精神文化产品更加自觉地承担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使命,希望我们坚持以文化人,善于运用各种文化形式来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创作更多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优秀文艺作品,让人们在美的享受中受到鼓舞、得到启迪。我相信,无论是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上的慷慨悲歌,还是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的欢声笑语,无论是人境悲喜人生波澜,还是山河壮景草虫微声,都会激起散文诗作家们的创作灵感,变成美的花朵,鼓舞着、温润着、启迪着千万读者,从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名家散文范文3

《编辑室杂谈》叙说了刊物“产生”的经过:“有七八个人偶然在某一点的兴趣上不谋而合了,于是就产生了这《诗与散文》。因为《诗与散文》是七八个人在某一点兴趣上相合而产生的,所以内容方面的不能迎合一般的趣味,是势所必然的。我们很抱歉,不能迎合一般的趣味。《诗与散文》只是几个人在纸上面的一番谈话而已,既不想宣传什么,也不要主张什么,所以印刷的部数特别少,定价方面也比努力建设什么文艺,宣传什么主义的杂志贵一点了。”

第一本里的诗作,有新诗也有旧诗,作者都是亦新亦旧的人物:

刘大白(1880~1932年),原姓金,名庆梭。浙江绍兴人。曾主编《绍兴公报》《黎明》周刊,曾任复旦大学文科主任教授、浙江大学秘书长、文理学院中国文学系主任兼教授。1929年10月,任南京政府教育部常务次长。一年后即辞职回杭州,不久逝世。

柳亚子(1886~1958年),初名柳慰高,后更名弃疾,字亚子。江苏吴江人。与陈巢南、高天梅等组织南社,数任社长。后又组织新南社。曾任孙中山总统府秘书长。1927年后主要从事反对的民主革命活动和抗日救亡运动。

曾孟朴(1872~1935年),即曾朴,字孟朴,笔名东亚病夫。江苏常熟人。先后创办《小说林》月刊、《真美善》月刊。中国小说家,有名作《孽海花》。

苏曼殊(1884~1918年),原名苏玄瑛。后为僧,号曼殊。广东香山(今中山)人。曾留学日本,漫游南洋各地。能诗文,善绘画,通英、法、日、梵诸文。与章炳麟、柳亚子等人交游,参加南社。《诗与散文》出版时,苏曼殊已去世多年,他的作品是柳亚子提供的。

他们既是写旧体诗词的行家,又是把旧诗词翻出新意的高手。他们的诗词,有的感慨苍凉,有的缠绵委婉。如刘大白的《心花》:“多谢春皇宠有加,裁将桃李比云霞;冬心一寸坚于铁,也被东风剪作花。”此诗表现对春天的渴望,充溢着诗人“心花”怒放的情绪,虽然不脱旧时词章影响,但字眼清新,句法俊逸,有着新诗的气韵。论者说:刘大白最突出的贡献在于为旧诗向新诗的过渡铺路,是中国新诗运动的先驱者之一。“他并非伟大不可攀及的诗哲诗圣,但是他的努力,他的诗行,较比同时代的中国诗人,是更尽了时代的任务。”(张露薇:《论刘大白的诗》)

散文有虚白、穆罗茶、徐蔚南等人的作品。

虚白(1894~1994年),原名曾焘。笔名虚白。江苏常熟人。曾朴之子。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曾与父亲创办《真美善》月刊,后创刊《大晚报》,任社长和总主笔。1949年去台湾。曾任“中央通讯社”社长。

徐蔚南(1900~1952年),原名毓麟。笔名泽人、蔚南等。江苏吴江人。早年留学日本。参加新南社,与柳亚子订交。先后在浙江大学、上海艺术学院任教。1929年时,担任世界书局的编辑,主编“ABC丛书”。1932年任上海通志馆编辑主任。抗战胜利后,主持《民国日报》复刊。

穆罗茶(1892~1961年),原名傅硕家,又名傅硕介,常用名傅彦长,笔名有穆罗茶、包罗多等。湖南宁乡人。“五四”时期留学日本,回国后曾在同济大学任教。1923年时任上海《音乐界》半月刊主编。有《东洋史ABC》,世界书局出版。

第一本散文中还有著名作家茅盾的杂感。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茅盾受到南京政府通缉,亡命日本,这时住在京都。1929年8月1日,他看了日本报纸的报道,一天之内写了《风化》和《自杀》两篇短文。

《风化》写“风化警察”的丑闻。当时日本有所谓“风化警察”,就是维持风化的特种警察,专门在公园、神社的院子里巡查。这恐怕是当时日本特有的制度。但在大阪却发生了风化警察咖啡店女侍者的有伤风化的事,女侍者告状,舆论大哗。警察署长却说:“这个风化警察本来是模范警察,此次‘失态’,只是一时的错误。”《自杀》记述了一个患肺结核晚期的日本人全家自杀的事。

茅盾晚年回忆录中说到这两篇文章的写作:“‘风化警察’这件事,引起了我这样的感想:把一个人的职业派定为专门查问男女间的‘秽亵’,事实上是引诱这个人去做有伤风化的事,但却美化此职业的名称曰‘维持风化’,这真是对于人的本能的嘲弄,怎能怨得他不‘失态’。这也是只有文明社会的统治者们才会想出来的‘法律’。”而全家自杀“这件事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阴暗的一角”。“在封建社会里,这位患病的丈夫大概不会下决心全家自杀,因为宗法关系可能使其妻及子女不至于投靠无门。但在个人主义为特质之一的资本主义社会,却只有全家自杀这一条路了。”(《亡命生活——回忆录(十一)》)两篇文章写的是日本的事情,联系的却是中国的实际。如说到日本警察违法,茅盾笔锋一转就抨击了当权者:“我更觉得什么贪赃枉法之类在我们贵国的新贵人中间出现,照例是一点也不足奇。”再如,由自杀而引发沉痛的哀叹:“在猪猡一般过着泥泞生活的民族内这才只有被杀,而连自杀也不会!”

《诗与散文》声称“既不想宣传什么,也不要主张什么”,但第一本出版后却被当局查禁。

原因何在?

施蛰存主编的《新文艺》是与《诗与散文》同一个时期出版的杂志,第一卷第三号(十一月号)的《国内文坛小消息》栏中,有一则消息披露:茅盾的《幻灭》等三部著作,商务印书馆近来忽然停止发行,《小说月报》连载多日的《虹》,也忽然停止登载,四处打听,才知道“市党部因世界书局出版《诗与散文》杂志,里面有茅盾的散文,说茅盾即某某底化名,某某为共产党徒,所以茅盾底文章不无宣传共党的嫌疑,即一面审查该杂志,一面通令各报及各杂志,说在审查期内,不准登载该杂志底广告”。

名家散文范文4

袁鹰,原名田复春,又名田钟洛,著名散文家、诗人、儿童文学家、编辑家。1924年10月出生于江苏淮安,曾任《世界晨报》记者、编辑,《联合晚报》副刊编辑,《新文丛》杂志编辑,《新民报》记者、编辑,《解放日报》记者、文教组组长,《人民日报》文艺部编辑、副主任、主任;并出任过《人民文学》、《儿童文学》编委和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书记处书记、主席团成员。现为《散文世界》主编、国际笔会中国中心理事。

山因革命而高,地以人杰而灵。漫步井冈山,每一座山峰都是一部英雄史诗,每一条小径都凸现一种沉着和坚毅,似乎每一杆竹子都是中国革命的见证,每一阵风过都有先烈的呼唤和叮咛。走在井冈山上,我们俨然在读一部红色经典。

记者第一次知道袁鹰、第一次知道井冈山、第一次知道井冈多竹,是在中学时代的语文课本上的那篇散文《井冈翠竹》。

经过长时间的约访,终于见到心仪已久的著名作家、资深报人袁鹰。年已耄耋的他,谦和、淡泊处世,谦恭有余,~头皤皤银发展示着他人生的艰辛与事业的辉煌。融洽的访谈气氛,消除了年龄的界限与初次接触的拘谨。透过他淡定、沉着的神情,笔者感受到文学带给他的魅力。

袁鹰的散文,感情奔放、文笔清丽、细腻而为读者喜爱。袁鹰的诗,朴实、清新而令吟诵者称道。更让人啧啧称赞的,是他的为人、为世之道。

袁鹰是散文大家,写过《井冈翠竹》和《风帆》、《十月长安街》、《小站》、《戈壁水长流》等大量散文名作。决定散文成功与否的因素很多,很难用一两句话说得清楚,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散文所要表现的时代精神很重要,袁鹰也认为时代精神对散文来说不是可有可无、可浓可淡,更不是味精、胡椒粉似的调味品。在他看来,任何文学艺术创作都离不开时代,何况散文这种最简便、最自由的文体,更可以从多种侧面、多种角度、多种层次去表现作者对时代的感受和审视。他说,我们摒弃简单的、机械的“为政治服务”,但决不能否定时代精神。

不过,袁鹰认为最重要的还是散文作者是不是掏出了自己赤诚的心,抒发了自己真挚的情。“古往今来,那些脍炙人口、感人肺腑、使人长年不会忘怀的名篇佳作,尽管可以从中分析出于条百种成功的因素,但是归根到底,那最关键的必定是作者流泻在字里行间的一片真心、一段至情。”正因为如此,我们在袁鹰的笔下感受到他的至性至情,“犹如一股股清泉,流泻在心田深处,晶莹透彻,动人心弦,感人肺腑,更净化人的灵魂”。有时透过他的文字,似乎能感受到笔墨底下波澜万丈,纸背之心腑万千言语。

袁鹰前期的散文多描写处在旧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忧伤与、沉沦与反抗,以此来鞭挞黑暗,表达对光明的向往,艺术上追求一种质朴无华、明朗欢快的格调。解放后,他的散文大多触景生情,即事论理,通过摄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一人一事、一景一物,反映社会的人情风貌。语言凝练酣畅,熔抒情、议论于一炉,经常采用排句、叠旬的形式,结构跌宕严谨。他曾说:“人生的妙谛,人类的至情,文化的菁华,艺术的真善美,往往蕴育于日常生活的起居、行止、交往、饮食之中。”“我比较喜爱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寓人生真理于水光山色之中,寓哲学蕴味于诗意氛围之内的散文;喜爱理在方寸、思隔山河、情思隽永、含意深远的随笔。”

“‘文章如锦气如虹’,在真实与自然里,可以看出作者‘读书破万卷’的痕迹。”冰心先生生前曾如是评价袁鹰的散文。红学家李希凡在《(袁鹰代表作)前言》中也曾说:“我还以为,中国古典诗词的深厚的修养,似也在作者的创作中起着特殊的‘引发’作用,给他能散文的艺术境界的创造,增添着诗意盎然的情趣。”

袁鹰散文题材广泛,感情激越,思想深邃,作品中描述的一人一事、一景一物,都反映了社会的人情风貌,跳动着时代脉博。在艺术方面,他的散文深含着诗的因子,具有诗的联想、诗的意境、诗的语言,充溢着诗情画意。

袁鹰的散文“诗情”常常表现在对古人的诗文名旬的运用上,使语言音调铿锵,大有散文诗的音韵美。袁鹰的诗朴实、清新。1953年发表的《寄到汤姆斯河去的诗》,获全国第一届优秀少年儿童文学奖。1960年发表的诗《刘文学》,获全国少年儿童文学创作一等奖。与此同时,他还写了不少杂文、随笔、儿童文学作品和文艺评论等。1983年出版的《秋水》,获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1985年3月,个人获巴基斯坦总统颁发的“领袖之星”勋章。

许多年来,熟识的朋友都说他是脚踏新闻界和文学界的“两栖人”。袁鹰感慨:“半个世纪的‘两栖’生涯,一面为他人缝制嫁衣,一面为自己裁剪衫裤,忙忙碌碌,风风雨雨,酸甜苦辣五味俱全。但我至今不悔,还常常引以为荣,引以为乐。它是生活给我的厚爱,使我的人生道路虽然平坦却不单调,而且还算充实。”

袁鹰的文学成就,赢得了声誉和文艺界的认同。在1979年召开的第三届作家代表大会上,袁鹰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和书记处书记;在第四届、第五届作家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作协主席团委员,成为作家团体中的领导成员之一。但是袁鹰从来不把这当成一种“宫”。他在任时,经常是挤公共汽车去作协开会。

1987年离体后,仍先后担任《散文世界》主编,《人民文学》、《儿童文学》等刊物的编委等。他仍然笔耕不辍,写了大量深情感人忆战友、忆往事的散文和富于哲理、文采的随笔。晚年,他每天不忘看书看报看杂志,《人民日报》、《中华儿女》等9份报刊是他常看的,央视“新闻联播”是必看节目,4频道国际节目与11频道的京剧节目也不时看看,“电视剧好的不多,一般不太看”。

一次,袁鹰游览成都宝光寺。寺中一塔、五殿、16院让他十分感叹规模宏大、结构完整、历史悠远。在该寺主殿大雄宝殿,袁鹰看到这么一副楹联:“世外八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细细品来,他悟出了其中的禅机。在他看来,“了犹未了”实在蕴涵着朴素的真理。“了”是相对的、暂时的,“未了”才是绝对的、永恒的。对于他,生活与创作从来都“未了”。他认为:“对个人来说,最好的选择莫过于安下心来,利用未了的剩余时光,继续做未了的事。”得益于这副楹联的启发,晚年袁鹰把自己的书斋起名为“未了斋”。

名家散文范文5

一、顾名思义

苏教版与鲁人版的唐宋散文选修名为《唐宋家散文选读》,作家圈子划得很狭小,仅限于历代定评的“唐宋家”,即唐代的韩柳,宋代的欧阳修、“三苏”、曾巩、王安石。粤教版的唐宋散文选修名为《唐宋散文选读》,作家范围便扩大了许多,不再局限于唐宋家了,还选了唐代的王勃、王维、张九龄、李白、陆羽、白居易和南宋的朱熹。

三者都编选了唐宋散文的选修教材,而粤教版的时间跨度更大,包含作家更多,可以让学生更大范围地了解唐宋散文面貌,领略更多作家的散文风格。苏教版与鲁人版则选择了小口深挖,以点概面,把家的各个侧面充分展示

出来。其中苏教版分类更细,内容尤多。

二、 组元的基本结构

三个版本都采用了按文体组元的方式。苏教版分论说、书信、杂记、山水游记、赠序、书序、传记、祭文、寓言九个专题,除论说专题为四篇、杂记专题为五篇外,其他专题皆为三篇,计三十篇。

鲁人版分写景抒情散文、记人叙事散文、政论散文、小品散文四个单元,每个单元四篇文章,计十六篇。

粤教版分山水游记、人物传记、书信、赋和骈文、议论散文五个单元,每个单元四篇文章,计二十篇,其中家散文占了十三篇。

相较之下,鲁人版的四种分类与粤教版的五种分类都比较简约,其篇目数量较小,也不宜再多分。其中骈文苏教版与鲁人版未予涉及,我认为是合适的。反之,粤教版将骈文选入,应属不当,因为此选修教材名为“散文选读”。

三、 专题或单元的细部特征

三个版本教材每个单元或专题之前都配有专题解说的文字。

(一) 苏教版每个专题的细部特征

苏教版每篇课文后面都附有“评语选粹”和“阅读与探讨”,前者内容是历代名家关于此篇的评语,后者是编者就此文思想内容方面提出的问题。

专题后有“积累与应用”,内容是对课内所学的总结提高、文言文基本知识的整理和一些开放性的探讨习题。全书后面有“活动专题”和“附录”,前者给学生准备了一些开放性探究题目,并提供了参考书目录;后者介绍了唐宋家的由来并提供了家的简介。

(二) 鲁人版每个单元的细部特征

鲁人版每个单元列出序号的只有前两篇课文,前无提示,后无名家评价,在两篇课文后面有个“学习活动”,内含“吟诵涵泳”“积累・梳理”和“拓展空间”三个栏目。“吟诵涵泳”主要解决疏通文意、指导诵读、把握主题的问题;“积累・梳理”主要解决归纳文言知识的问题;“拓展空间”为选做内容,往往是与高考关系较为密切的断句、翻译及写作。

“学习活动”后面有两篇“自读文本”,只有课文。其后是单元“扩展阅读”,介绍家写作风格。

全书后面有“活动性学习专题”,名为“翰墨留香――唐宋家”,分“学习活动”和“学习资源”两块,前者分“讲述‘家’”“学习成果展示”“探究园地”和“追寻‘家’的踪迹”四个组成部分,后者提供林语堂《〈坡传〉序》、程运《韩愈》和周国平《另一个韩愈》三篇文章供学生参考。

(三) 粤教版每个单元的细部特征

粤教版每单元前两篇为基本阅读篇目,后两篇为扩展阅读篇目。每篇课文前都配有“鉴赏提示”,对本文的写作背景、写作特色、主要内容或思想内涵作一简单提示。基本阅读篇目旁有边批,后配“资料信息”和“思考・探究・练习”。“资料信息”即苏教版“评语选粹”的内容,“思考・探究・练习”与苏教版“阅读与探讨”类似,而稍增加一些文言文基本知识整理方面的练习。扩展阅读篇目无边批,后面无“资料信息”,只有“思考・探究”,少了“练习”。

单元后都有“点击链接”,另有“表达交流活动”或“推荐阅读”。“点击”内容有二,一是本单元文体知识的解读,二是分五次把唐宋家简介展示完毕。“链接”则是提供一些参考书目录。“表达交流活动”可理解为作文指导,共三则,一为游记,一为书信,一为想象作文――与唐宋家对话。“推荐阅读”共两则,分别推荐《唐代散文选注》和《宋代散文选注》。文末附录周振甫的《唐宋家论》。

(四) 难易比较

相较之下,粤教版精读课文为十篇,前有提示,旁有边批,单元后知识解读短文,最易于学生学习。

鲁人版虽无单篇提示、边批和名家点评,颇具难度,但一则山东为孔孟之乡、文化大省,学生文言素养相对较好;二则选文篇目相对较少,易于反复咀嚼。

苏教版精读课文为十七篇,无提示无边批,后文也没有再配知识短文,虽有名家点评,但尽为文言,又多术语,颇为难懂,学习难度最大。课后的文言文基本知识整理的练习也是如此,粤教版相对容易,苏教版更为详尽而繁复。

(五) 共同之处

苏教版与粤教版都注重将古人的点评引入教材,既为学生思考引路,又鼓励学生用极俭省的笔墨学写点评。三者都注重以整篇思想内容的理解为主,极力防止肢解课文,防止单纯上成文言文翻译课。都注重以读引写,注重从课内到课外。

四、 各有短长,取长补短

粤教版的课后知识解读对学生来说,仍有很大的必要,苏教版可以学习粤教版,也加上这一块。因为一些师资或硬件相对薄弱的学校可资利用的教辅书太少,学生的知识积累也没有想象中那样好。鲁人版的注释占空间太大,而课文留白则嫌不足,应在边上再多留点空,有利于学生记录、点评。苏教版的留白也有些不足,应予改变。

名家散文范文6

林散之先生是一个天才书法家,特别是草书享誉世界,被称为“当代草圣”、明代“王铎之后第一人”、“中国二十世纪十大杰出书法家”、“千年中国十大杰出书法家”。林散之先生曾任江苏省江浦县副县长、南京市政协常委、南京市政协副主席、江苏省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委员;南京书画院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江苏省书协名誉主席、中国书协常务理事等职。出版有《林散之书法选集》、《林散之书画集》、《林散之书法精品集》、《林散之书法艺术解析》、《林散之传》等书20多部,建有林散之纪念馆、林散之艺术馆。

这幅草书《李贺 南园》创作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著录于2008年的《大匠之道》、2010年的《林散之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2012年的《华人时刊》杂志第5期、2012年的《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作品是立轴,现由黄纵横先生收藏。尺寸为96.5×32,约3平方尺,落款散耳,钤印有“林散之印”(白文)、“大年”(朱文)。水墨纸本,生宣纸,宿墨。2001年重新装裱,裱工精湛,十全品相。正文内容是: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草书《李贺 南园》线条好,用墨妙,章法美。林散之长子、著名书法家林筱之说:“是一幅不可多得的精品。”时任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江苏省国画院院长、著名收藏家宋玉麟先生说:“这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精品。”欣赏这幅精品佳作,一定要抓住重点,这就是林散之先生的经典笔法――“锥画沙”。

“锥画沙”是书法中的专业术语,比喻书法用笔的一种技法,是书法线条的最高境界,是书法家一生为之而奋斗的终极目标。可是,翻开中国书法史就会发现,数百年来能写出“锥画沙”笔法的人没有几个。

“锥画沙”就是用锥子在沙子上画,起止无迹,具有“藏锋”的效果,而两侧沙子匀整凸起,痕迹中正,形似“中锋”。所以,人们就用“锥画沙”来比喻书法用笔的方法。“锥画沙”产生的线条,痕迹圆浑,劲健沉着,充满张力。唐代书法大家褚遂良在《论书》中说:“用笔当如锥画沙。”后来到了宋代,书法大家黄庭坚讲得更为直白:“如锥画沙……简而言之,锋藏笔中,意在笔前。”相传,褚遂良曾将此法传于陆彦远,《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载:“(陆彦远)思而不悟,后于江岛,遇见沙平地静,令人意悦欲书。乃偶以利锋画而书之,其劲险之状,明利媚好。自兹乃悟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着。”林散之先生对“锥画沙”的笔法十分推崇,几十年如一日笔耕不止,终于悟出了“锥画沙”的真谛。他在诗中这样写道:狂草应从行楷入,伯英遗法道藏真。锥沙自见笔中力,写出真灵乞鬼神。这首诗说的是,要达到“锥画沙”的境地,应从楷书入手,然后进入行书,最后学草书。草书下笔必为楷则,才能写出“锥画沙”的笔法,才能惊天地,惊鬼神。

弄清何谓“锥画沙”之后,我们就能看出林散之先生草书作品《李贺 南园》中的“锥画沙”线条。“何”、“山”的最后一画,还有“州”、“个”、“万”,这些都是“锥画沙”的经典笔法,特别是“州”的最后一笔,按理是一竖,林散之先生用夸张、浪漫的手法将这一竖写得超长、超弯,像竖弯钩,几乎占了一个字的位置,从而进一步突显了“锥画沙”的笔法。

整幅作品可谓远观有势,近看有质,纵横超逸,充满了“出神入化,得道成仙”的书卷之气、山林之气和庙堂之气。我们再来看这幅作品的局部,放大了的“带”,仿佛既尖又长的锥子在平沙中来回上下,左绕右缠,尤其是最后一竖,如同齐天大圣孙悟空和东海龙王斗法时手上用的金箍棒,“大大大……长长长……”成为定海神针,将“带”这个字所有的笔画高高撑起。这一竖,是力的象征,是美的体现,更是林散之先生几十年草书“锥画沙”笔力之所在。

赏析至此,我们应该能够理解这幅佳作《李贺 南园》的中心思想,那就是中国著名书画鉴定家萧平先生为这幅作品的题跋:“大有锥画沙之趣也!”

草书《李贺 南园》――

对草圣散老来说,这是书中的精品;

对伯龄前贤来说,这是美好的回忆;

对纵横先生来说,这是毕生的厮守;

对未来藏家来说,这是追逐的目标;

对作品本身来说,这是传说的开始!

(作者系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

上一篇老舍散文

下一篇会议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