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散文范例6篇

老舍散文

老舍散文范文1

关键词:老舍 母亲 北平 散文 写作技巧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4(a)-0230-01

《我的母亲》和《想北平》系老舍先生的散文作品,这两篇独立的文章个体,无论是在写作手法、语言风格或情感表现上均有很多相通互释之处,两相对照,异曲同工,展现了老舍在散文文体上独有的艺术魅力。

1 两个人物,一种载体

在老舍的生命中,有两个人物对其至关重要,血脉牵连,一个是他的母亲,一个是他的故乡北平。“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老舍先生的母亲出身农家,一生艰辛困苦,独自一人挑起生活的重担,但母亲勤劳、宽厚、坚忍,活得硬朗,给予老舍的影响十分深刻。所以,老舍特别爱自己的母亲。而老舍又生于北京,长于北京。北京是老舍的故乡,是其生命的脐带,是他漂泊游离在外最温暖的精神归宿,所以,老舍对北平的深深依恋、款款相思,是一种从血脉里流出来的爱。对于心中最重要的两个人物,老舍又是通过“散文”这一文体载体来展现的。

众所周知,小说、戏剧是老舍最擅长的文体,那么他为什么却用散文来表现呢?我个人认为最主要的当归因于“散文”这一文体独特的审美内涵。现代散文可谓中西文化碰撞、融汇的宁馨儿,其产生是伴随着“人的发现”而成立的,是对传统散文的一次扬弃、超越,最重要的是“人”(活生生的作者个人)走进了散文,激活了散文的“心”,使得散文这一文体大放光彩,作者能够本色流露、独抒性灵。老舍写母亲或北平,都是其最熟悉、最能展现真实情感的人物,所以,无需小说情节的虚构、环境的大肆铺染、人物的雕琢粉饰,只需要抒写内心中最真实的那一个,本真自我。同时,散文“散行成文”的形式,自由疏放的笔法,不拘泥于窠臼的特点,又使得作者有充裕的发挥空间和灵动的性情抒发。所以,老舍毅然选取了“散文”这一载体来对母亲和故乡北平喃喃诉语、情感流淌和心灵的倾诉,尽情尽兴,无所牵绊,写出最真实最可感的母亲与北平。总之,用散文承载母亲和北平,两者更丰满真切,又最熨帖作者的心灵。

2 类似笔法,两相映照

《我的母亲》和《想北平》在写作手法、语言风格上有很多类似之处,而且共同传达出一种情感:作者对生命中两个重要人物至情至性的爱。

其一,小处着眼,平凡之中见真谛。母亲和北平,都算得上很大的字眼,但作者两篇均未从大处落墨,而是从平凡的事物、日常的琐事入手,如写母亲,只是撷取了母亲为子女所做的几件家常小事娓娓道来,事不大,语不绮,却把母亲的思想性格和人格魅力及作者对于母亲真切深沉的爱展现得淋漓尽致,震撼人心。《想北平》中写北平,也未泼墨北京的雄壮大气,跃然作者笔端的是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温和的香片茶、溅着泥点的韭菜叶,这些点点滴滴、司空见惯的平民物件,却又最能反映出老舍爱的是真实的北平,这种爱已渗透到生命里,与爱母亲一般。

其二,语言朴质,平淡之中见绚丽。苏轼评陶潜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老舍的语言风格亦如是。《我的母亲》中,将那些大白话、大实话调动得千变万化,意蕴丰厚,极富韵致。“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不祥的消息”,此句中连用四个“怕”,表达出内心的恐惧,行文之中流露出对母亲的挚爱深情,语朴情浓。而《想北平》中也是信手拈来,“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所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平平淡淡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却营造出极浓的环境氛围―― 安适。作者于两篇文章中均抛开了一切美好的词语,一切好听好看的字,用最通俗质朴的言辞、最无华晓畅的白话,表达出最淳厚深挚的爱,对母亲,对北平。

其三,抒情结尾,平白之中见真情。两篇文章都以抒情这一表达方式结尾,平白的话语却带有作者非常强烈的主观色彩,因他爱母亲,爱北平,所以,这种赤子之爱使得作者心痛落泪。《我的母亲》结尾处,“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直抒了作者对母亲的依恋思念和失去慈母后内心深处无以言说的悲伤哀痛之情。《想北平》的结尾,“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亦是字字含泪,宣泄了作者对北平的炙心思念之情。两篇文章的结尾都以简短的直接抒情戛然而止,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3 彼此交融,互为诠释

《我的母亲》和《想北平》虽是老舍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作品,但两篇文章互相埋笔,均可寻出对方的踪影。《想北平》创作于1936年,作者当时身在异乡,而日本帝国主义正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华北危急,北平危机,“茫茫何处话桑麻,破碎山河破碎家”,正是在这种形势下,老舍先生身为心系故乡的游子,忧心如焚,写下了这篇动情带泪的《想北平》。而在这篇文章中表现对北平的爱,作者是用以对母亲的爱作比喻的。“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做一件事讨她老人家喜欢的时候,我独自微微地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我爱北平也近乎这个”。在这里,作者写北平之爱是通过母亲之爱呈现的。

而在《我的母亲》中,通篇写母亲,其中也流露出对北平的牵念和爱,文中提及八国联军进北京,日本鬼子占据北平之事,字里行间无不透出作者对故乡的惦念和忧心。老舍把之于母亲之爱和北平之情已经融合在一起了,成为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联合体。

此外,《我的母亲》中写到母亲爱花,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与夹竹桃,永远会得到母亲的浇灌与爱护,而母亲的性格传给了我,所以,在《想北平》里,老舍将这一性格在北平这一故土上继续伸延,“我不好学,也没钱买古物,但我却喜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都是老舍心中北平最风情美丽的景儿,因为从这里仿佛寻到了母亲亲切的身影,想北平,也是在想母亲。

所以,在《想北平》中我们能感到老舍对我的母亲的爱,而在《我的母亲》里又透出作者对北平的想,两篇文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相辉映。

简言之,对比《我的母亲》和《想北平》,大致的手法、相似的语言风格,同时传达出一种共同的情感,准确地说,作者不是在写“我的母亲”、“北平”,作者是真正地在想。这两篇文章也仿佛双子星座,彼此相连相牵:《我的母亲》可为《想母亲》;而《想北平》亦可作《我的北平》,二者均被老舍至情至性的“爱”牵在一起。

参考文献

老舍散文范文2

【关键词】 学生宿舍 火灾 安全疏散 模拟

近年来,很多高校都相继发生了火灾事故,这同时也给高校学生宿舍的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加强对高校消防安全管理,已经成为了当前高校面临的最大难题。做好高校学生的消防安全工作,对学生生命财产安全的保障有着极大的意义。就当前我国学生宿舍的现状而言,普遍存在着线路老化、建筑物的耐火等级较低以及消防设施落后和老旧的问题,同时,由于学生舒适自身特性的影响,如可燃物多、人员相对集中以及火灾的荷载量大等等。另外,随着政策力度的不断加大,使得高校学生数量也得到了不断增加,这就直接导致了高校宿舍的学生密度也越来越大的问题,使安全隐患增加,发生火灾时安全疏散的难度增加,对学生的生命和学校的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1 火灾发展和人员安全疏散的时间线

当学生宿舍发生火灾之后,能否将学生进行安全的疏散主要是由所需要的安全疏散时间(REST)以及可用的安全疏散(ASET)时间两个因素所决定的。当建筑疏散所需要的安全疏散时间小于可用的安全疏散时间时,学生的则处于安全状态,相反,则表示人员存在着安全隐患,疏散设计不能够满足安全疏散学生的标准。

2 学生宿舍实例概况

笔者选择某校新老校区的新旧两座宿舍楼进行实例研究。其中新校区A2宿舍楼为新建宿舍楼,建于2004年,共7层,首层用作商店、停车库及学生宿舍,2~7层为学生宿舍,总建筑面积39732m2;老校区宿舍楼以学二楼为代表,该楼建于1985年,共6层,全部用于学生宿舍,总建筑面积5067m2。

3 人员安全疏散的研究

3.1 火灾场景的分析

火灾场景实际上是指火灾从引燃、设定状态的燃烧以及到火灾的增长峰值整个过程的描述。除此以外,它还与建筑物自身的结构特性和火灾可能造成的危害的预计的说明。对火源的场景进行明确,还必须要考虑到建筑的功能、布局、结构以及可燃物的通风状况、燃烧特性以及排烟的状况等等多方面的因素。

同时,从建筑功能、结构和布局等特征上考虑,我们从新旧宿舍都选择了几处火源的位置来对学生宿舍的安全疏散进行研究。

就学生宿舍的功能分区来看,虽然很多宿舍都有值班室、商店以及车库等,或者还有具有其他价值和用途的房间。但是作为学生宿舍,其中最多的房间还是学生的寝室。只有它才能够有效的代表最为普遍的火灾发生源。由于学生宿舍的可燃物的种类以及宿舍的布局结构都是统一的,我们将火灾的荷载设定在最为不利的条件下,首先对新旧两种宿舍的寝室火灾进行各自单独的模拟,以此来分析火灾发生的规律。除此以外,在学生宿舍中,普遍存在着一楼的大厅人流量大的问题,同时也是学生宿舍唯一的通道出口和进行安全疏散时必须要经过的通道。

针对火灾的危险程度较大的情况,我们还选取了以上两个地方作为火源的发生地。从楼梯处以及楼梯间房间的火灾荷载方向考虑,这里我们选择宿舍一楼的楼梯间一侧的寝室来替代。造成以上几处场景发生火灾的原因都是由木材所引起的。通过对新旧两个校区的学生宿舍进行实地的调查与考量,再对宿舍内发生火灾的荷载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计算,火源的设计最大的释放速率为:新校区 1.4mw,老校区2.3mw。针对校区的实际情况,学生宿舍没有自动化或者机械式的排烟设备,宿舍内也没有能够用于熄灭火焰的喷淋装置。

3.2 可用安全疏散时间(ASET)的确定

可用的安全疏散时间实际上就是指在进行安全疏散的过程中,学生身体或者心理达到不能够承受的时间。对学生宿舍的危险状况进行判断,可以从火灾的毒性、对人体的辐射、室内的能见度、流热以及烟气层的高度等等来进行考虑。从宿舍火灾的评价指标以及安全指标继续拧考虑,同时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分析,来确定宿舍火灾的性能评定标准以及火灾的总体评价指标。对火灾的危险程度判定还可以分为不会造成生命危险的标准和生命安全的标准两个方面。

而作为火灾影响极为严重的高校学生宿舍,其评定的标准应当以生命安全为评定的标准。由于是学生宿舍具有着人员集中的特点,同时它也是学生平时日常活动中必要的生活和休息地,保证发生火灾时学生的生命安全以及消防队员的安全,使安全灭火能够有效的实施,是整个宿舍火灾安全程度的性能评价标准,这一标准的有效建立能够使学生和宿舍的财产安全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这也就是不会造成的生命安全的评价标准。

3.2.1 火灾场景1模拟结果

(1)在设定的火源功率下,207s时火源上方2.1m处的温度首先超过了危险指标60,同时,火源一侧的门口处达到温度危险指标,241s左右靠近火源一侧的窗口处也达到温度危险指标;

(2)在设定火源功率下,205s时靠近火源一侧窗口处的能见度首先达到危险指标10m,210s左右时,门口2.1m高处能见度达到危险指标,230s左右着火房间大部分测点能见度都低于10m,火场能见度保持在2~3m。

3.2.2 火灾场景2模拟结果

(1)起火楼层起火房间附近烟气能见度最低,温度和CO体积分数最高,而远离起火房间的疏散走道烟气能见度和CO体积分数值均满足设定的性能标准;

(2)着火层以上楼层各测点烟气能见度和CO体积分数均满足设定的性能标准,着火层以上楼层各测点温度最高为50,低于设定的危险温度60;

(3)除火源附近区域,起火楼层靠近着火房间处的楼梯口处温度最先达到危险指标,290s时此楼梯口2.1m高处的温度达到危险指标;宿舍楼一楼总出口处的温度为45,在危险指标以下。

3.2.3 火灾场景3模拟结果

(1)起火楼层起火房间附近几个测点烟气能见度最低,温度和CO体积分数最高,而远离起火房间的疏散走道烟气能见度和CO体积分数均满足设定的性能标准;

(2)着火层以上楼层各测点烟气能见度和CO体积分数均满足设定的性能标准,着火层以上楼层各测点温度最高为50,低于设定的危险温度60;

(3)除火源附近区域外,起火楼层的疏散走道处温度最先达到危险指标,288s时此疏散走道2.1m高处的温度达到危险指标;宿舍楼一楼总出口处虽有部分高度处温度超过60,但在模拟时间内,这些位置的高度都在2.1m以上。

3 结论及展望

(1)最大热释放速率是决定火灾评价目标(烟气层温度、热释放速率、能见度、CO体积分数等)大小的主要因素。高校宿舍建筑火灾的预防应立足于早期发现、早期控制,同时在多方向布置水枪等消防设施,使火灾的最大热释放速率(火源强度)控制在较小范围;

(2)可燃物的种类和分布是决定火灾能否蔓延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当热烟气层的温度足够高时,它将成为主要的热辐射源,引燃其他可燃物。在高校宿舍建筑设计与建造时,应尽量使用难燃或不燃的材料,不使用聚氨酯泡沫塑料这类易燃材料。增大房间中主要可燃物之间的间距,采取一定的措施降低热烟气层的温度是阻止火灾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手段;

(3)相对于老式宿舍建筑,新型宿舍建筑由于房间面积、人员数量、开口尺寸等方面的改进,火灾荷载密度大大降低,其火灾危险性相应降低。因此在高校宿舍建筑设计时,应考虑采用与外界直接连通的构造(如门、窗、阳台等)面积较大的格局,并尽量减少居住人员的数量。

4 结语

高校宿舍建筑的火灾研究目前在国内还是空白,对于人流密度较大的宿舍火灾的预防也仅限于安全管理方面,其下一步的防火安全问题研究必将提上议事日程。目前十分缺乏这方面的基础研究工作,对宿舍内一些特定可燃物的燃烧特性尚没有基础数据,下一步应在这方面开展研究工作,为高校宿舍的消防工作提供更有效的指导,以保障青年学生的消防安全,将学生伤亡事故扼杀在摇篮中,最大限度地较少财产损失。

参考文献:

[1]姚斌,刘乃安,李元洲.论性能化防火分析中的安全疏散时间判据[J].火灾科学,2003,12(2):79-83.

老舍散文范文3

1、我陪老舍先生吃饭;

2、老舍先生请大家吃一顿地道的北京饭;

3、我去理发时,碰见老舍先生,是他替我付了钱。

人物简介: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北京满族正红旗人。

老舍散文范文4

杜甫是我国伟大的诗人,在包含忧国忧民思想的诗作中,也有思念故土亲人的思乡情感。“月是故乡明”一句出自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此句千古流传,成为思念故土亲人,忧国忧民的佳句。“月是故乡明”作为苏教版高中必修第一册创新导练第三专题,体现着这一单元的整体思想倾向。

1.背景环境

安史之乱爆发后,全国陷入一片混乱之中,老百姓为了逃避战争,四处奔逃,纷纷躲难,颠沛流离。当时,杜甫为了躲避战争,来到秦州,虽然暂时能够保住性命,但是心里仍然是满怀国难家忧,想起国家危机,亲人离散,顿时满腔悲痛。在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写下这首《月夜忆舍弟》,抒发了心头难以排解的忧国忧民、牵挂亲人的感情。

2.杜甫《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杜甫《月夜忆舍弟》

这首诗的点睛之处在于一句“月是故乡明”。这句诗中虽然没有一个“思”字,没有一个“念”字,也没有一个“怀”字,但却充满忧国思乡的情怀。当时,杜甫因为战争的原因,分散在了洛阳、山东、河南这些战乱的地方,而且通讯也因为战争而被阻隔,杜甫与几个兄弟的联系完全被切断。杜甫非常担心兄弟们的生命安全,但却苦于自己无计可施,举手无措,非常懊恼。于是,只有通过回忆家乡的明月,回想起兄弟手足家中赏月的情景,心里才有一丝安慰。

3.杜甫的“月是故乡明”的赏识

自古以来,月亮就是人们对故乡怀念的寄托之物。古人喜欢看月亮、说月亮、写月亮,其实并非仅仅因为喜爱月亮,而是因为月亮代表着故乡,而故乡代表着亲人,故乡和亲人是人的情感之根。在古代,通讯落后,交通不发达,古人一旦离开家乡,有可能是与亲人永远的别离,与故乡永远的别离。但不管去到多远的地方,人对故乡总是会有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怀。每当月圆的时候,多愁善感的离家游子,就会仰望天空,通过诗歌描写圆月,寄托自己无法得到释怀的思念家乡和思念亲人之情。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通过“月是故乡明”,表面是赞美故乡的月亮,其实是表达自己担心亲人,牵挂故乡的强烈心情。自己不在故乡,连看到的月亮都不是明亮的。这样的明显的不合常理的写作手法,反衬了杜甫思念感情之深。

二、季羡林的望月追昔

表达思乡之情,即便到了现代,仍然有非常多的代表作品。其中,季羡林的思乡散文《月是故乡明》,成为了现代思乡散文的代表作。该散文以“月是故乡明”为文题,成为现代充满诗情画意的望月思乡作品的典范。

1.背景环境

季老通过《月是故乡明》,写出了很多童年的回忆趣事。之所以写的是童年的回忆,原因是童年与故乡总是融合在一起的。季老对家乡一草一木的描写都非常细腻,即使已经离家几十年了,仍然记忆犹新。这足以见得,季老对家乡的怀念的感情是有多么的深刻。

2.季老《月是故乡明》的分析

第一段,写作者对“月是故乡明”理解,认为所有人都热爱自己的故乡,表达了一种大众普遍的心理感受。第二至五段,季老用比较大的篇幅描写了自己对故乡的回忆。即使在故乡只是待了六年,离家已经有好几十年的光阴了,可是故乡的一切至今依然是历历在目,难以忘怀。第六至八段,季老描写了三十多个国家的月亮,可是全都没有自己国家的月亮那么圆,那么亮,表达了“月是故乡明”的强烈的思念家乡感情。最后,通过“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首尾呼应,点明主旨,在把全文推向高潮的同时,戛然而止,余音绕梁,发人深思。

3.季老的《月是故乡明》的思想赏析

季老的《月是故乡明》中的最后一句,“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成为了整篇文章的主旨。“月是故乡明”,引用的是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千古名句,表达了自己与杜甫一样的怀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月是故乡明》是他将近八九十岁的时候写的一小段回忆录,小时的种种玩耍印记,也是他日后思乡的重要因素之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不仅仅是思念故乡的感情,而且是怀念儿时童真的趣味生活的感情,对时间流逝、物是人非的万千感慨之情。

细细品味,其实可见这种思念并不局限于故乡,真正思念的还是具体到某个人、某个回忆、某种在现实中已经不复存在的情怀。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爱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可见思念来自内心的爱,故乡就是这爱的代名词。

三、永恒的主题,变化的情怀

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与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产生于不同年代,不同背景,表达的深层思想自然也不尽相同。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写在国难当头的时刻。杜甫一心想着国家安定,眼前民不聊生的场景让他寝食难安。杜甫的“月是故乡明”除了表达了担心兄弟,思念家乡的情怀之外,还包括了忧国忧民的思想。月明,小至家庭和睦,家人平安;大至国家安定,繁荣昌盛。

季老的《月是故乡明》写作时间并非战争年代。季老的《月是故乡明》的创作,既是建立在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上,又是它的延伸。回忆故土,回忆亲人,热爱国家,是两者共同具有的情感,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传承的优良品质。季老的文章,透露着一种对时间飞逝的感慨与对世事变化却无法保留某些东西的可惜之情。季老的故乡是一个小山村,现在已经不复存在的小山村。即使寻遍全世界,都找不到小山村带来的那种家的感觉;即使看遍全世界的月亮,也再也找不到像家乡那儿的那么明亮的圆月了。心中的“故乡”,已经不再存在。从具体故乡的描述,从而升华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季老通过“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表明了对这种充满爱的生活的向往,给社会上所有的人敲醒了一次爱的警钟。

四、结语

无论是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还是千千万万思乡怀亲的诗人作者,创作的作品都免不了一个主题:爱国、爱故土,热爱返璞归真、安宁祥和的生活。永恒的主题,变化的情怀,从爱国忧民到社会忧虑,即使是变化的情怀,依然是同一个热爱祖国人民的主题。

老舍散文范文5

《茶馆》是一个悲剧,作品通过茶馆老板王利发对祖传“裕泰茶馆”的惨淡经营,描写他虽然精明圆滑、呕心沥血,但终于挡不住衰败的结局,从侧面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走向。那么下面是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茶馆读后感,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茶馆读后感1《茶馆》是话剧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是我比较喜欢的一部作品。

在这部作品之前,做为一名小说家他已经写出多部传世之作。而戏剧方面经过多步创作为《茶馆》的成功做基础。

《茶馆》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大茶馆里。茶馆里人来人往,会聚各色人物、三教九流,一个大茶馆就像一个小社会。里面有弱者也有强者但都是被压迫的人,只是弱者更多一点。我认为《茶馆》的文章好有三点:

一、每个人都在扮演着他们自己的故事。

二、无关紧要的人物一律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没有累赘。

三、语言功力富有个性。

每个人都在扮演着他们自己的故事,但他们却又与这个时代紧密相连。就像一条河,大主干很重要但没有无数滴水来汇聚又有什么精彩之处可言呢?这些人物怎么活着和怎么死的反映了那个年代。在《茶馆》一书中次要父子相承,如同文中的唐铁嘴、小唐铁嘴;刘麻子、小刘麻子都是同一个人衣着变了,但德行未改,这种写法有助于故事的连贯。文章中的人物虽然各说各的,却反映了时代。

无关紧要的人物一律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没有累赘。这篇文章是以一些下层人民来反映当时的社会那么就会用到很多小人物这些小人物如果一直存在那会让精彩的文章失去光彩,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便是最好的方法。作为一名成熟的戏剧家,老舍已经成功了。

语言功力富有个性。老舍被称为“语言艺术大师”那么老舍肯定会使用好语言。在《茶馆》中每个人物的语言台词设计的到位。这样炉火纯青的语言功底归功于艺术锤炼,又来自于生活中的积累。老舍是一名出身卑微、平民色彩浓郁的作家,落社以小人物的视角展示了清末戊戌维新变法失败之后、民国初年北洋军阀割据的时期、国民党政权覆灭前夕三个时代生活场景,概括了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几种势力的尖锐对应和冲突,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命运。《茶馆》一文老舍将语言功力发挥到极致。

人物有主要人物和小人物之分。大人物也是主要人物的王利发,最初开始是二十多岁但他精明、有些自私,而心眼不坏。唐铁嘴吸鸦片,以面相为生。刘麻子和小刘麻子一样本质邪恶说媒拉纤、心狠意毒......从壮年到老年,贯穿全剧,故事虽然松散,却不至于说来说去,离题太远,不知所云。从老舍个体生命的历史来看:《茶馆》是一位生活阅历与个体经验丰富的作家。在新的历史情景中国望过去半个世纪的旧中国而写下的一部沉湎之作,它没有被老路子套住,它沉淀着历史的教训,揭示了历史前进的趋势。

《茶馆》的成功打破了“三一律”这一规范。有人评论说:老舍先生的《茶馆》是一曲旧时代的葬歌,也是一曲挽歌。

茶馆读后感2茶馆,在中国极为常见,但却是一个很特殊的地方。茶馆几乎浓缩了整个社会的各种形态,并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同步地演出着一幕幕的人间活剧。

这出三幕话剧中,共有70多个人物,其中50个是有姓名或绰号的,这些人物的身份差异大,有曾经做过国会议员的,有宪兵司令部里的处长,有清朝遗老,有地方恶势力的头头,也有说评书的艺人、看相算命及农民乡妇等等,形形色色的人物,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层次。

《茶馆》的创作意图是十分清楚的,它通过“裕泰”的茶馆陈设由古朴新式简陋的变化,昭示了茶馆在各个特定历史时期中的时代特征和文化特征。开始时,茶客的弄鸟、吃茶、玩虫,虽有些略带古风的声色,但由于“侦缉”的出现及“莫谈国事”的纸条,一动一静,均产生着一种压抑的气氛。第二幕中,“裕泰”的生存,及茶馆设施的更新与场面的收缩,无疑暗示着茶馆在这个矛盾不断加剧的社会中所作的抗争。茶馆中的“洋气”以及那张越写越大的“莫谈国事”纸条,则预示着更大的危机。到了第三幕,不仅“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更大,数目更多,而且旁边还有一张纸条:“茶钱先付”。这表明了茶馆已经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而“茶钱先付”“莫谈国事”显然反映了一种因果联系。

老舍以茶馆为载体,以小见大,反映社会的变革,是“吃茶”使各种人物、各个社会阶层和各类社会活动聚合在一起,如果没有“吃茶”一事,则茶馆中任何事情都将不复存在。正因为如此,老舍在剧中对北京茶馆文化也花费了不少的笔墨。如早先的茶馆里,除了喝茶,还有点心“烂肉面”可吃,一边喝茶,一边还可以做不少与茶无涉的事情;北京的茶馆也和江南茶馆一样,是个“吃讲茶”的地方;茶馆的老顾客是可以赊帐的,茶客也可以自己带茶叶来居坐;茶馆也是听书的好地方,说书人可以在此谋得一份生活的来源……

这类细节,给《茶馆》所要表现的主题,增添了一种真切的氛围。除了为表现主题服务之外,也展示了中国茶馆文化之一斑。《茶馆》的艺术价值不仅在于通过一个茶馆反映了一段历史时期的社会变革,同时也在于反映了社会变革对茶馆经济和茶馆文化的影响。

茶馆读后感3《茶馆》的故事全部发生在一个叫做裕泰的茶馆里。一部简简单单的三幕话剧,借助于一家普普通通的茶馆,将半个世纪的岁月浓缩,将许许多多符合时代特征的小人物涵盖,将一个国家在那些个特定时代的悲哀诉尽。

这部话剧主要讲述了老北京裕泰大茶馆在时代的变迁中逐渐走向破灭的故事。历经了清朝、民国、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裕泰茶馆,在当权者和小人的谋划下最终被改成了“花花联合公司”。而一生守护着茶馆的王利发掌柜选择了在他的茶馆里自杀。《茶馆》该剧可以说是很现实,好人不一定有好报,而恶人不一定有恶报。解放前社会的黑暗、官员的腐败被赤裸裸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唏嘘不已。

先谈谈这幕话剧中的人物吧。老舍先生在《茶馆》中刻画的人物性格特点十分鲜明。每个不同的人物都代表了当时社会不同职业、阶级的不同群体。看似多达几十位的出场人物,却无一显得重复。王掌柜、常四爷、松二爷等等身世不同、个性显著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只需读过一次,就能把各种人物的性格特点深深刻在脑中。例如裕泰茶馆的王掌柜,正如卷首老舍先生予其的定位一般:精明、有些私心而心眼不坏。通览全文,在我眼中他作为一个掌柜,很圆滑又显得软弱,遇事就给钱、说好话。然而,在结局中他不忍看到茶馆被高官与小人夺取,默默地在后院自杀。这一情节,仿佛出乎了人们的意料,但仔细一想,又在情理之中,让人心酸不已。这么一个走着中庸之道的掌柜,却选择以极端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老舍先生通过一个人物,以其行为与性格的强烈反差,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悲哀,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风气的讽刺与不满。

再谈谈这部话剧的特殊之处。《茶馆》的成功在于语言的成功和戏剧结构的巧妙、严密。话剧全凭台词塑造人物,一个人的性格全体现于他的每一个字眼中。“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的语言功力令人叹为观止。《茶馆》中每个人物的台词都有生活气息却意味深长。在戏剧结构上,《茶馆》可以说是“形散,神不散”。整部话剧虽年代跨度大,没有主线故事,但毫不显得零散难懂。老舍先生通过一个主要人物,从壮到老,贯穿全剧。这样,故事虽松散但有了连贯性。其次,故事中人物父子相承,虽然年代变化了,但每个人物所代表着的群体依旧存在,并随着时间的迁移有了细微的变化。令故事富有强烈的时代气息。最后,每个人物都扮演着自己的故事,同时又与各自所处时代密切关联。揭示了社会一角,展览了许多形形色色的人物的性格生活。

有人评论说《茶馆》是一曲旧时代的葬歌,也是一曲挽歌。《茶馆》这三幕共占了五十年的时间,而老舍先生仅仅用一些个小人物怎么活着和怎么死的,来说明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我想当你合上书本的一瞬,你会感觉到你和那些小人物一起度过了漫长艰辛的五十年。

茶馆读后感4茶馆,在我们眼中只是彼此唠家常,谈山海经的地方。谁能想到它竟能折射出一大社会问题!除非有一位具有独特视角的大师使它“活”起来,否则茶馆依旧会是那样的平庸无奇,永远不会有更深的意义。而那位大师便是老舍,他用其独特的视角和手法使整部剧本的语言绽放生命的炫彩,让它成为真正的艺术品,以幽默、风趣的语言,有力的讽刺度,深刻地体现了人们在旧社会时的生活、背景,深刻的讽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三个时代对人们的欺压,及三个时代统治的黑暗,真实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真正本相。《茶馆》也成为了老舍个人漫长创作生涯中的高峰,也是五十六十年代剧作界的高峰,是前辈作家中少见的后期超过前期的高峰。

以老舍先生独一无二的创作手法,使全剧显得干净、简洁。它最突出的特点便是全剧只有三幕,一幕一时段,从清末戊戌维新失败到民国初年北洋军阀割据时期再到国民党政权覆灭前夕,是时间变迁,同时也是历史变迁。用人物来表现年代,同时又把年代作为人物表现的背景,二者相辅相成,使小小一茶馆成为中国旧时代的一个缩影,让人以看“历史剧”的眼光来评审。三教九流市场汇集地的茶馆,仍有几位核心人物始终贯穿其中,例如茶馆掌柜王利发,胆儿小的松二爷,十分爱国并胸怀正义常四爷等等。茶客间说的不是客套话便是奉承话,他们之间的谈话使人更能深刻的体会到世态炎凉。

《茶馆》中语言的精妙运用,同样让人印象深刻,尤其是第一幕里茶客的东一句西一句,左一下右一下。那都是北京语言的精华,都是近百年京都生活的沉淀。它们多彩而不杂乱,节奏明快又一气呵成。这使得第一幕成为全剧的高峰,后边两幕也是由第一幕而来,托着衬着第一幕构成整部戏。

但是,老舍先生的《茶馆》,并不像曹禺先生代表作《雷雨》一样,在舞台上演了半个多世纪,《茶馆》低调的很,仅有一个电影演员剧团,算是业余演话剧,排过,在郊区剧场也只演过一两场。因为《雷雨》写的是贵族家庭,而《茶馆》则是市井社会,三教九流,恰巧《茶馆》在上演时,又正赶上,更是由于作者老舍的原因被舞台“排挤”。可真的艺术,无论何时,都会散发光辉。现在的《茶馆》已经成为人艺的经典保留节目,同时也在人们的心中扎下了根。

希望多年以后,我们也不会忘记那一句“我们吃下午茶去!”。

茶馆读后感5几乎所有人都说《茶馆》是一位成熟的剧作家的成功之作。

《茶馆》的故事全部发生在一个茶馆里。由一个茶馆,将半个世纪的时刻跨越,许多人物都被高度浓缩在茶馆之中,分别展示了清末、民初、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结束前这三个年代的旧中国生活。

曹禺先生曾说,《茶馆》是“中国戏剧史上空前的范例”。因这剧本构思纵横开阔,既是大气魄大手笔,又有细部的白描,是老舍先生的独创。《茶馆》这三幕共占了五十年的时刻,这五十年中出了多少多少大变动,但是剧中只透过一个茶馆的小人物来反映,并没有正面叙述那些大事。这就是说,用这些小人物怎样活着和怎样死的,来说明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

《茶馆》的成功在于语言的成功和他戏剧结构的巧妙,严密。语言:话剧全凭台词塑造人物,台词到为了,人物就活了;人物活了,全剧也就成功了。被誉为“语言大师”的老舍的的确确将语言功力发挥到及至。(lz13)《茶馆》中每个人物的台词都设计的十分生动传神、赋予个性,同时有简洁凝练,意味深长。戏剧结构:全剧人物多,时刻跨越大,没有中心故事,老舍采用了四种手法结构该剧:其一是主要人物,从壮到老,贯穿全剧,这样,主要人物有了连贯与交代,故事虽松散却不至于说来说去,离题太远,不知所云。其二是次要人物父子相承;其三是每个人物都扮演他们自己的故事,同时又与各自所处时代密切关联,其四是无关紧要的人物一律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绝无赘笔。

老舍散文范文6

老舍(l899.2.3-1966.8.24),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炮火中。母亲也是旗人,靠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持一家人的生活。1918年夏天,他以优秀的成绩由北京师范学校毕业,被派到北京第十七小学去当校长。1924年夏应聘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当中文讲师。在英期间开始文学创作。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是第一部作品,由1926年7月起在《小说月报》杂志连载,立刻震动文坛。以后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赵子曰》和《二马》。奠定了老舍作为新文学开拓者之一的地位。1930年老舍回国后,先后在齐鲁大学和山东大学任教授。这个时期创作了《猫城记》《离婚》《骆驼样子》等长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等中篇小说,《微神》等短篇小说。1944年开始,创作近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四世同堂》。1966年“”中不堪躏辱投湖自尽。

老舍三岁那年,就没了父亲,母亲靠给穷人洗臭袜子养活他。到九岁,他还不识一个字,后半生就将是一个提篮沿街卖樱桃的小贩吧。一位好心的刘大叔支助了他,老舍上学了,中国多了一位作家。

刘大叔是有钱人,也是大善人。他办贫儿学校、粥厂、慈善事业,把钱多施出去。后来出家为僧,人称宗月大师。坐化后,烧出许多舍利子。刘大叔以肉身实践了“死而富有是可耻的”这一句几十年后才被人说起的话。

宗月有个女儿,小时候,老舍常去刘家玩,爱上了她。海棠花开的时候,两个小人儿说过一句两句没有意思而甜美的话。富小姐和胡同串子,身份差太远,婚嫁谈不上,但是她没有订亲,令他安心。

后来老舍出了国,刘小姐随父出家为尼。过了好些年,老舍回国了,刘小姐成了暗娼。其间,发生了什么?无从推测。可能那尼庵本来就不干净,刘小姐错入了虎口;也或她是“一向吃好的穿好的惯了。为满足肉体,还得利用肉体,身体是现成的本钱”……总之,一个黄花大闺女,想与青灯古佛过一辈子――哪有那么容易。全世界都是嘿嘿冷笑的恶势力。

他千辛万苦找到她。她剪了发,脸上有很多粉和油,洗净了大概像一个病中的产妇。她始终不正眼看他,虽然脸上并没有羞愧的表情――她应当有吗?

他还爱她,但这爱成了苦酒,折磨他。他们原本门不当户不对,现在更加如此,只是高低掉了个儿。朋友看出他的悲苦来,没直说,假装闹着玩地暗刺他,意思是,她不配他。

她不配?她本来不是大小姐吗?她沦为赤贫,不也因为她父亲的慷慨施舍吗?而老舍,其实也是受益人之一呀。不过,给是自愿的,得到的人,不欠她们家。反之,如果邀恩图报,那她就是无赖小人,受者更加心安理得。这叫什么道理?但这确实是事实。

老舍没娶刘小姐――是她想娶而刘小姐不肯,还是他根本没打算娶?再爱她,大概也不能把一个暗门子用大花轿接回家去。我们很难知道真相了,他的记忆被打散了,放在他的小说里、散文里。一幅最美的画,碎纸机里走一遭,也就全是纸屑,什么也拼不出来。老舍34岁,才在朋友劝告下结了婚。

他一直记得她。她是为弟弟们给虎妞下跪的小福子,祥子爱过她,这爱情不因为一个是车夫一个是暗恋,而稍减其美或者震撼。她也是月牙儿,清清醒醒明明白白走这另一条路,因为“肚子饿是最大的真理,是女人得卖肉”。她是他的记忆,一点点微神,一个没有故事的主题。

老舍老在提海棠花,“她家里的那株海棠花正开成一个大粉白的雪球”,“第一次见着她,便是在海棠树下。开满了花,像蓝天下的一大团雪,围着金黄的蜜蜂”。他死后但愿葬在海棠树下,活着……他什么也做不了。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6月)

【老舍作品】

新年醉话

■老舍

大新年的,要不喝醉一回,还算得了英雄好汉么?喝醉而去闷睡半日,简直是白糟了那点酒。喝醉必须说醉话,其重要至少等于新年必须喝醉。

醉话比诗话词话官话的价值都大,特别是在新年。比如你恨某人,久想骂他猴崽子一顿,可是平日的生活,以清醒温和为贵,怎好大睁白眼的骂阵一番?到了新年,有必须喝醉的机会,不乘此时节把一年的“储蓄骂”都倾泻净尽,等待何时?于是乎骂矣。一骂,心中自然痛快,且觉得颇有英雄气概。因此,来年的事业也许更顺当,更风光;在元旦或大年初二已自许为英雄,一岁之计在于春也。反之,酒只两盅,菜过五味,欲哭无泪,欲笑无由,只好哼哼唧唧噜哩噜苏,如老母鸡然,则癞狗见了也多咬你两声,岂能成为民族的英雄?

再说,处此文明世界,女扮男装,许多许多男子大汉在家中乾纲不振。欲恢复男权,以求平等,此其时矣。你得喝醉哟,不然哪里敢!既醉,则挑鼻子弄眼,不必提名道姓,而以散文诗冷嘲,继以热骂:头发烫得像鸡窝,能孵小鸡么?曲线美,直线美又几个钱一斤?老子的钱是容易挣得?哼!诸如此类,无须管层次清楚与否,但求气势畅利。每当少为停顿,则加一哼,哼出两道白气,这么一来,家中女性,必都惶恐。如不惶恐,则拉过一个――以老婆为最合适――打上几拳,即使因此而罚跪床前,但床前终少见证,而醉骂则广播四邻,其声势极不相同,威风到底是男子汉的。闹过之后,如有必要,得请她看电影;虽发是鸡窝如故,且未孵出小鸡,究竟得显出不平凡的亲密。即使完全失败,跪在床前也不见原谅,到底酒力热及四肢,不致着凉害病,多跪一会儿正自无损。这自然是附带的利益,不在话下。无论怎说,你总得给女性们一手儿瞧瞧,纵不能一战成功,也给了她们个有力的暗示――你并不是泥人哟。久而久之,只要你努力,至少也使她们明白过来:你有时候也曾闹脾气,而跪在床前殊非完全投降的意思。

至若年底搪债,醉话尤为必需。讨债的来了,见面你先喷他一口酒气,他的威风马上得降低好多。然后,他说东,你说西,他说欠债还钱,你唱《四郎探母》。虽曰无赖,但过了酒劲,日后见面,大有话说。

醉话之功,不止于此,要在善于运用。秘诀在这里:酒喝到八成,心中还记得“莫谈国事”,把不该说的留下;可以说的,如骂友人与恫吓女性,则以酒力充分活动想象力,务使自己成为浪漫的英雄。骂到伤心之处,宜紧紧摇头,使眼泪横流,自增杀气。

当是时也,切莫题词寄信,以免留叛逆的痕迹。必欲艺术地发泄酒性,可以在窗纸上或院壁上作画。画完题“醉墨”二字,豪放之情乃万古不朽。

(《视野》2006年第1期)

[品读]

上一篇放假通知

下一篇名家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