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作品范例6篇

老舍作品

老舍作品范文1

关键词:《月牙儿》 生活 社会的黑暗 人性

《月牙儿》让我看到了人性的丑恶、社会的黑暗,一个什么都没有的人仿佛就要被这个世界所吞没,甚至要被全世界抛弃。浅析《月牙儿》,并非要为自己生活在和平时代而窃喜,也不单单为旧社会的人而悲愤,只想唤起人们内心的真善美,让我们共同营造和谐的社会,让“她”的那句“在我的经验中,世界比这儿(监狱)强不了许多”[1]的历史不再重演!

一、《月牙儿》产生的背景

黑暗社会往往有黑暗的代表,但在《月牙儿》当中,作家并未试图塑造出典型的黑暗势力或者恶人代表。[2]《月牙儿》这部小说产生的背景,表面上是老舍不愿全部重写被战火焚毁的《大明湖》,因此只选取其中一条故事线索而著成;而深层则是抒发了作者郁积于心的复杂情感,即对穷人的同情,作为满族人的民族伤痛,以及初恋的伤情。

二、人物形象分析――“她”

《月牙儿》中的她,父亲死了,唯一的依靠就是母亲。而当家中的一切被当尽,母亲养不起两个人的时候,“饿”,使母亲改嫁。她被迫踏入那个社会,为她免去费用的校长换人了,她上街找事做,却不合心意。校长侄儿诱骗她失身,后去饭馆应征女招待,因不愿与客人打情骂俏而被辞,最终走上了暗娼这条路。我有对她的同情,但是也有对她的怒火,我不止一次想过:“如果她再坚持一会儿会怎样?她远走他乡会怎样?她的心灵再强大点会怎样?是不是会有不一样的结局?”可是这种无意义的假设有时连我自己都会苦笑。我站在了我的高度去评价她,看待她,殊不知,那是一个人吃人的社会,所以后来我对她的同情都转化成了一种愤怒,为什么社会黑暗的罪要让她来背!

三、富含深意的意象――月牙儿

《月牙儿》的亮点不仅仅在它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上,还有就是那个极富特色的月牙儿上。月牙儿所代表的是一种不完美,一种残缺,也许这就是文中“她”的真实写照。“她”就是拥有不完整的人生,不完整的爱,像她坎坷的命运一般。在文章的最后,她说:“在这里,在这里,我又看见了我的好朋友,月牙儿!”[1]就这样的一个远在天边的月牙儿,静静地,冷冷地挂在那里,却成为了她的“好朋友”。每当她孤寂、伤心、难过时,总能看到那清冷的月牙儿。在那样的一个社会里,她的身边没有人,无人爱,无人疼,只有自己在黑暗里无尽地打滚,而那微弱的月光,就成为了她的安慰,同时又是她无限哀思的一种寄托。

月牙儿的每次出现,都呈现出不同的色调和不同的形象,它是映照人物凄苦、寂寞、希望、失望和绝望的不同遭遇时的心态的一面明镜。月牙儿既是自然界的客观景物,又烘托了人物的心境。[3]

四、结语

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里,人们没有了自尊,人们没有了追求,人们没有了真善美,剩下的只有那为了填饱肚子而沉沦灵魂的各种“智谋”!老舍的这部文学作品给我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它就像一杯苦茶,刚开始品尝的时候有点苦,有点涩,甚至是难以下咽,但是,当你真正去正视它,沉下心了解它时,你会发现,《月牙儿》带给你的不仅仅是一段血腥黑暗的历史,更多的是对社会的一种反思与考量。

参考文献:

[1]老舍.月牙集[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05).

[2]龚婕.一曲生命的悲歌――《月牙儿》主题解读及创作探由[J].文史杂志,2015(01).

老舍作品范文2

关键词:老舍 市民形象 系列

老舍最突出的就是他善于通过对普通市民日常生活的朴素描写,来表现生活自身内在的丰富内涵。他们在平淡之中演绎生活之喜、乐、愁、悲,但却能给人“思想上的启迪,艺术上的享受”。

老舍把市民分为旧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底层市民形象等三种类型。

一、“旧派市民形象”,即那些保持着中国传统美德的温顺、善良、讲礼节、但又极端保守自私的“老中国的儿女们。[1]这是老舍在市民形象中塑得最为成功、最富有感染力的一个系列。他们虽为城里人,但仍然是乡土中国的子民,身上负载着沉重的封建家法思想包袱。他们可以称得上是这种宽厚却保守、热诚而麻木的中庸性格的“代表”。

在小说《二马》中,老舍就塑造了一个迷信、中庸、马虎、懒散的奴才式人物马则仁。他“一辈子不但没有用过他的脑子,就是他的眼睛也从来没有一回盯在一件东西上看三分钟。”他的人生哲学就是“好歹活着”,至于活着是为了什么?除做官、娶妻、生子,别的他就没有想过。这样的一个角色,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鲁迅笔下的阿Q,只不过阿Q是个生活在封建、落后的中国农村的孤儿,而老马则是在大英帝国继承了遗产的富裕华侨。其实,将老马放在异国情景下去刻划,更突出了中西文化对照之下,这种“国民性”的荒谬之处。

更引人注目的是《离婚》中的张大哥,他不但以其市民性格反映了我们民族某些本质的特征,而且以他与黑暗的旧社会的世俗人情的相通,以他与腐败官僚机构的相通,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的弊病。张大哥知足常乐、墨守成规。他待人处事的原则是“凡事给小筛子一筛,永远不会走到极端去;走极端会使生命失去平衡,走平地也会摔跟头。”在他看来,骂一句人都是有负于礼教的,而最后他的儿子却因“共产党”嫌疑被捕,他却只有绝望的哀叹:“我得罪过谁?招惹过谁?”从这些人身上,老舍先生体会了一种深刻的多重悲哀,让我们看到阻碍社会进步的桎梏并不是来自于个别人的道德败坏或恶劣品质,而是一种弥漫与渗透于整个社会和民族肌体的习惯。[2]通过这一类形象的塑造,老舍传达了这样的思想,要医治民族的痼疾,除政治、经济的变革外,必须得有一场文化心理的革命,而且要使它在每个中国人心中完成。

二、“新派市民形象”它又可以分为老舍理想中的“国民楷模”,含泪鞭挞的“过渡人”形象“洋派”与“新派”的市井无赖。

老舍虽致力于国民劣根性的批判,但并未忘记构建理想人格,他以英国国民为参照塑造李景纯、李子荣这样的青年。李景纯有知识、有理想,也有为国捐躯的精神,情急之时,他以刺杀军阀的行动来试图警醒国民。李子荣具有许多优秀品质:独立、务实、求真、敬业、爱国,有远大美好的理想、有脚踏实地的行动,这些理想人物均以侠义行动为贫民除害而获得了团圆式的大结局。他们身上映射出“儒侠身兼”的影子,老舍所刻划的这类人物正反映了他的人生理想。

“过渡人”形象是被老舍所鞭挞的,如《四世同堂》中的祁瑞宣等。他们也都是受过新思潮洗礼的知识分子,在理智上瞻望未来,在思想上却仍陷于过去泥潭中难以自拔。祁瑞宣受过现代教育,具有某些现代意识,但毕竟是北京文化熏陶出来的祁式家庭的子孙,因此当面对敌人入侵,家乡沦陷的严峻关头,他还是陷入了尽忠,尽孝的两难矛盾之中。从这个爱国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忧郁到斗争的性格发展史中,我们清楚的看到民族的“国民性弱点”及该弱点在社会变革中被改造的历史过程。

“洋派”与“新派”的市井无赖,他们生长于封建宗法、小生产的社会土壤里,却又沾染了许多西方的坏毛病,集中西方糟粕于一身。如《四世同堂》里的祁瑞丰也是这类被嘲弄的“洋青年”,但更可耻的是他的洋味中又带有汉奸味,他原是一个贪图享受的无聊小人,家乡沦陷后,受不了困苦生活的煎熬,甘心充当连敌人都看不起的小小帮凶。这些人物一味追求“洋式”生活而丧失了人格,老舍对其无情的嘲讽昭示世人,这些“假洋鬼子”是我们改革最危险的敌人。

三、“底层市民形象”是老舍作品中人数最多、读者最熟悉的一个系列,在老舍市民系列中占有显著的位置。

《骆驼祥子》就是一部城市贫民悲剧命运的代表作,它成功真实地反映了旧中国城市底层人民的生活,揭示了一个破产的农民如何被划为社会流氓无产者行列的过程及该过程中所经历的精神毁灭的悲剧。祥子幻想着凭自己的劳动过上安的生活,而黑暗的社会使他的理想永远不可能实现,老舍以极大的同情描写了军阀、官僚统治者对他一次又一次的欺压迫害,使他最后堕落成一个从肉体到灵魂都散发着腐烂气味的无业游民。同时也批判了他自身所固有的缺陷:不合群、自私、死命要赚钱,没有哥们儿。这决定了他的孤独与脆弱,最终完全向命运屈服。他的惨败生活深刻地提示这个社会没有希望,小生产者“个人奋斗”之路行不通。随着老舍世界观的变化,他笔下的这类人物终于不再是“绝望型”人物,而是在艰难时世中不断成长起来的觉悟者。

老舍先生的作品之所以能进入民众、走向世界,与他作品中所塑造的这些鲜明而又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市民形象有很大关系。这些市民形象在老舍小说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价值与地位。如果说鲁迅作品的现实主义成就在于他以传神的笔触画出了国人的灵魂,那么老舍的成就则在于他“把城市底层社会这个不为人们所熟悉的世界,把城市贫民这个常被人们忽视的社会阶层的命运,引进艺术的领域,并获得了成功。[3]

注释:

[1]见吴小美《市民社会灰色人物的灰色悲剧》,兰州大学学报,1984年第01期。

老舍作品范文3

关键词:老舍;小说作品;独特;幽默;表现方式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3-0112-02

老舍具有极其鲜明的创作个性与十分独特的艺术风格,在若干重要的方面为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宝库。其中,老舍最为突出的特点、最为重要的成就,也是别人最难以企及之处,是他的幽默艺术。有人称老舍先生为幽默大师,对于这一美誉他是当之无愧的。将幽默笔法广泛地娴熟自如地运用于小说创作中,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他可谓出类拔萃者。因此,深入探讨老舍小说幽默的审美特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继承这位“人民艺术家”留下的珍贵遗产。本文拟从老舍小说作品独特的幽默表现方式粗浅探讨,以就教于海内专家学者。老舍将生活中的幽默从生活的原始矿藏之中,以敏锐的观察力提练出来,并进行加工,透过生活的窗口,发掘世事中的可笑之处,而后巧妙地表现出来。我们可以把老舍的幽默表现方式大致分为两类。

一、“自然”的幽默表现方式

在老舍小说作品中,一类是作者将凭借观察力所攫取的生活中的矛盾可笑之处,不假任何修辞方法实写下来的幽默,我们暂且称之为“自然”的幽默或“原生态”的幽默。生活的大海中,人物性格的发展历史中,都蕴藏着丰富的矛盾性。这些矛盾性本身就是可笑的,一旦诉诸作品,就构成了自然的幽默。“自然”的幽默是幽默的基础和根本,因为它是客观生活矛盾性的直接真实的反映。在老舍早期作品的幽默中,人为的痕迹比较明显,但随着他对幽默认识的加深,这种矫揉造作、故弄玄虚的弊病逐渐被剔除。老舍很善于掌握幽默形象语言和行动上带有喜剧色彩的矛盾性,一旦活画出来,就意趣盎然。老张、赵子曰、马裤先生、毛博士、大赤包、冠晓荷、多甫大姐夫等幽默形象荒诞滑稽的言行被老舍描绘得淋漓尽致,令读者阅后生笑不止。

二、“智慧”的幽默表现方式

在幽默艺术中,“自然”的幽默取“原生态”的东西较多,主观的情感相对少一些,审美情感态度含而不露,好像是“原生态”的;而“智慧”的幽默审美情感较前者浓烈,更“外露”。莎士比亚说:“幽默和风趣是智慧的闪现。”秦兆阳说:“只有智慧才能嘲笑愚蠢,所以嘲笑和幽默本身也是一种‘智慧的格调’”。

1.这些命题都很正确,即使前面所说的“自然”的幽默,也离不开作者的智慧,倘若没有智慧作后盾,又怎么能揭露隐于事物甲壳后面的内在矛盾性呢?低能儿和糊涂虫是写不出幽默作品的。本文所说的“智慧的幽默”的“智慧”,是相对“自然”一词而言的。所谓“智慧”的幽默,就是作者在深入观察生活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丰富的想象力,调动各种艺术手段以取得幽默效果,其中“技巧”的成分更多一些,同时还需辅之以其他艺术手法,即“自然”的幽默外,还应有“智慧”的幽默。老舍是深谙个中奥妙的。他的幽默作品,通过夸张、比喻、比拟等各种修辞手法,表现“智慧”的幽默。

2.作为幽默技巧,夸张是将客观事物内的矛盾性,通过显微镜放大,给读者以更鲜明的形象和情趣。夸张手法的运用在老舍幽默小说中不乏其例,多运用于否定反面现象。《赵子曰》中夸张赵子曰颓丧泄气的状态是“十万八千毛孔,个个像火车放汽似的,飕飕地往外射凉气”,《正红旗下》中描写大姐婆婆生气是“鸣炮一百零八响!”诸如这般夸张手法的运用,便突出了事物的矛盾性,增强了幽默效果。老舍运用较多的修辞手法还有比喻。并非一切比喻都能使人发笑,但在老舍笔下,比喻往往能取得幽默效果,因为他能出奇制胜。平常的事物,一经他的妙笔“点石成金”,便谐从中来,意趣横生。他善于从表面看来似乎毫无联系的两种事物中觅出内在相似点,然后以此喻彼,相映成趣。他把赵姑父(《老张的哲学》)喝酒后醉意朦胧的笑脸比作“像喷过火的火山掩映在红云赤霞里似的”。他比喻高妈(《骆驼祥子》)说话圆滑“像留声机片。是转着圆圈说的,把大家都说在里边,而没有起承转合的痕迹”。如此等等,举不胜举。老舍的有些幽默小说,整体结构就是戏剧性的,从头至尾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大容量的幽默故事。《老张的哲学》这部作品,以主人公老张为中心辐集了各种矛盾:老张与孙八的矛盾,老张与李应的矛盾,老张与王德的矛盾,老张与龙树古的矛盾等。老张是个虔诚信奉“钱本位”人生哲学的极端自私自利可卑可笑者。“钱”贯串整个作品,成了联系多种矛盾的小道具。钱这个被旧社会许多人奉若神明的怪物,本身就带有喜剧性,一旦成为幽默作品中的道具,必将引发更大的滑稽效果。作者对各种人物关系的处理是比较巧妙的:欲擒故纵,先分后合,由弛入张,盘根错节,构成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和结果。作者紧紧把握住了矛盾的焦点,突出了作品的喜剧性。

《文博士》的幽默结构与《老张的哲学》又有所不同。它所揭示的矛盾没有《老张的哲学》那么复杂。它是按着人物活动的先后顺序单线条结构的。留美归来的文博士一味钻营上爬,在钻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丑态丑行,构成这部小说的滑稽内容,如同一根麻绳逐次拴起了许多蚂蚱。《赵子曰》、《二马》、《牛天赐传》等,也基本上属于这种单线条的幽默结构。老舍之所以能成为幽默大师,是因为他不仅具有发掘事物内部矛盾性的敏锐观察力,而且驾驭了语言表达和情节结构方面的多种幽默技巧,尤其是修辞技巧。他的幽默技巧在反复的写作实践中锻炼得越来越练达和娴熟。而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没有技巧就没有幽默。正因为老舍运用独特的幽默表现方式,才很好地表现了他幽默艺术的审美心态;同时,反过来说他的幽默的审美心态也必须运用独特的幽默表现方式。二者相辅相成。正如有人指出的,幽默是智慧的产物。

总之,老舍运用较多的修辞手法还有比喻。并非一切比喻都能使人发笑,但在老舍笔下,比喻往往能取得幽默效果,因为他能出奇制胜。平常的事物,一经他的妙笔“点石成金”,便谐从中来,意趣横生。他善于从表面看来似乎毫无联系的两种事物中觅出内在相似点,然后以此喻彼,相映成趣。在幽默艺术中,“自然”的幽默取“原生态”的东西较多,主观的情感相对少一些,审美情感态度含而不露,好像是“原生态”的;而“智慧”的幽默审美情感较前者浓烈,更“外露”。莎士比亚说:“幽默和风趣是智慧的闪现。”

参考文献:

[1]秦兆阳.漫谈格调[J].当代,1981,(3).

[2]依・萨・毕达可夫.文艺学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8:181.

老舍作品范文4

关键词:从 隐现句 起点 老舍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3-0256-01

老舍作品中的语言推动了白话文的进程,推动了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改革,老舍将日常生活语言转向文学语言,其作品是现代汉语研究的最为有价值、有代表性的语料。也正是通过对语料的观察,我们发现介词“从”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出现了隐现的现象,在老舍作品中的表现尤为突出。

(1)换上胶底鞋,为是走路轻便,虽然*连里到“大礼堂”并不很远。

(2)弹药、物资、药品,*明天就开始往前运送,以便作到战前分散运送,战时集中使用。

上述例子中都省略了介词“从”,而句x却没有受到任何影响,这是介词在口语使用中的一个特色,但是介词“从”并不是可以随意隐现的,很多情况下隐现后完全不能表述完整的句义。

一、“从+X”做状语时介词“从”的隐现情况

“从”后可以带名词结构,也可以带动词结构,它们组成的介词结构都可以做状语,“从+X”中的X的语义的不同对介词“从”的使用情况有很大的差异。

(一)X无起点义

1.X为体词性结构

(3)你看,当我接到了命令,调到三连来,我从心眼里觉得满意。

通过对语料的观察分析,我们发现不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中,当“X”无起点义时,“从”都不可以省略,去掉“从”后不成句。在句法上,单独的名词性短语不能直接充当状语成分,必须由介词介引才可以,这也是介词存在的必要性。在语义上,单独的名词不能表示某一起点,只有加上介引起点的介词之后才有了起点的语义。

2.X为谓词性结构

(4)那是因为卖惯了艺,她从小学的就是这个,不是成心的。

(5)祥子自从买了车跑得更快了。――祥子买了车跑得更快了。

当X为谓词性结构并且X无起点义时,“从+X”作状语中的“从”也不可以隐现。但我们发现(5)中的“从”却可以省略,但是省略之后其语义是发生了变化的,有“从”表示“买了车”是一个起点,从此以后“跑得更快了”。而没有“从”表示的是因果关系,因为“买了车”,所以“跑得更快了”。

(二)X有起点义

1.X为体词性结构

(6)刘超云(的缸)大概从昨天就空了。――刘超云(的缸)大概昨天就空了。

以上是“从”和名词搭配,但是句中的“从”就可以省略,因为句中的“NP”都是时间名词,而且是表示时间点的名词,有明确的时间起点义,所以当省略“从”时也可以表示起点的语义。

2.X为谓词性结构

(7)瑞宣从看过文艺界协会开会以后,心中就没得过片刻的安静。――瑞宣看过文艺界协会开会以后,心中就没得过片刻的安静。

“从+VP”做状语的例子并不多,但都可以省略“从”,省略“从”后句法语义都不变。(7)中使用“以后”使“看过文艺界协会开会”更具有起点义。

三、“从+X”在句首时,介词“从”的隐现情况

介词“从”结构在句首时,在句法上体现为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介词结构做状语,提前到句首。二是在隐现句中作主语。

(一)“从+X”作为状语提前

1.X有起点义

(8)从那天起,红海就不大爱理我了,我准知道他是教芳蜜给迷住了。

当说话者为了强调时间或处所时,会将状语提前,并且用逗号隔开。X中有“起、到、以后”之类的起点义的标志时,句首的“从”都可以省略,并且不影响语义。

2.X无起点义

(9)从大家的讨论里,你会看出他们的思想情况。

X不能表示起点义时,必须用“从”来介引处所和时间完成起点义的语义实现。

(二)“从+X”为隐现句句首

隐现句的语义结构为“处所+出现/消失+某人/某物”,句首的处所自然包含起点义,所以在隐现句中,句首的介词都可以省略。

(10)从里边走出一群学生来。

四、结语

此次研究并不全面和细致,有很多细小的问题没有考虑到,如在“是……的”结构中“从”为何可以自由隐现,再如“从+X”表示经过和凭借的语义情况。但这篇文章提出了新的思路,从X的语义方面来考虑其对“从”隐现情况的制约。

参考文献:

老舍作品范文5

关键词:老舍;林语堂;鲁迅;幽默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2)07-0124-04

“幽默”(humor)这个词在我们这个时代经常被混同于“滑稽”或“笑话”,被弄得意义混淆了。实际上,它是一种特殊的艺术的思想表现形式,曾激励过一批杰出的英国作家,随后又影响了不计其数的外国作家。在中国现代作家中,老舍也许是受其影响的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非常契合幽默的观念。

今天,老舍已成了被研究得最多的中国现代作家之一。从曾广灿搜集、整理的《老舍研究专著、资料专著书目》中,人们可以得到非常深刻的印象①。我们打算先从“”结束前的一些重要的老舍研究专著展开评述。

“”结束之前,中国大陆的老舍研究进展缓慢。因此,这个任务是由居住在中国大陆以外的汉学家们来完成的。那时,有四位学者及其著述比较知名:第一位是波兰学者斯乌普斯基,他的《一位现代中国作家的历程》于1966年在布拉格出版,该专著对老舍长篇小说中的结构、情节和人物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对《老张的哲学》产生过影响的各种因素。第二位是美国学者兰比尔·沃勒,他的《老舍与中国革命》于1974年在美国出版。该专著按编年的次序对老舍的长篇小说及一些中短篇小说进行了述评,而以中国的社会—政治形势的分析为其基调。第三位是法国学者保尔·巴迪,他的老舍研究成果丰硕,且以分析中肯及史料丰富而著称。他的研究是从翻译《老牛破车》开始的,其后扩展到作家生平研究,尤其是对“老舍之死”的研究,用功尤深。最后一位是中国香港的胡金佺,读者欣喜地从他的专著中读到了从真正的北京人视角对老舍其人其文所进行的研究②。

除了以上这些主要的研究成果之外,同期还有一些研究工作也值得我们注重。苏联安琪波夫斯基的《老舍的早期创作:主题、形象、题材(1926-1936)》于1967年出版。该专著于1987年被译为中文,改题为《老舍早期创作与中国社会》。日本的老舍研究从40年代开始,截止到“”结束前大约发表了百来篇论文,大部分都载于权威性的出版物。奥野信太郎、仓石武四郎、波野多太郎这三位也许是在头20年最为活跃的,接着,柴垣芳太郎和伊藤敬一在同一年分别出版了两本传记类著作。此外,藤井荣三郎和大芝孝两位日本学者对老舍的小说和话剧也进行了令人尊敬的研究。

1978年老舍被恢复名誉后,中国大陆的老舍研究才步入真正的研究阶段。事实上,不久便出现了一些足以推动研究进程的可喜的情况。首先,老舍的女儿舒济有系统地重印或再版了作家的著作,在大多数情况下,她是非常慎重地按初版本来重印的。《老舍文集》十六卷从1980年到1991年陆续出齐,从此成为研究者可以倚重的原始研究资料。接着,作家的一些佚文及一些有关作家生平的史料也相继被发现,提供了作家文学世界的更加完整的全景。其中,《小人物自述》、《秦氏三兄弟》、朋友们保存的书信的重新面世就是最好的例证,这些都是人们原以为根本不存在或失而复得的重要资料。同期,老舍的遗孀胡絜青及其子舒乙撰写了很多的回忆文章,非常有助于人们对作家生平及其作品的理解。此外,一些活过了“”的著名作家、艺术家如巴金、冰心、曹禺等也纷纷撰写回忆文章,为他们熟识的、热爱的这个“人”提供见证。那时,学院式的研究也有可能进行了。樊骏的著名论文《论〈骆驼祥子〉的现实主义》(《文学评论》1979年第l期)发表之后,文学期刊或大学学报上涌现出了很多的关于老舍及其作品的论文。研究者共同的努力竟形成一时的风尚,以致有人认为老舍研究能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即 “老舍学”。在公众中随即出现了“老舍热”。1982年在济南召开了第一届“老舍学术研讨会”,次年《老舍研究论文集》出版,收录了二十来篇参会交流的论文。佟家桓的专著《老舍小说研究》也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

老舍作品范文6

关键词:老舍;文学;异国形象

      通过对异国形象的描写能够突出文章表达的中心思想,发挥作品独到的优势,对于文学创作来说是一项复杂的问题。老舍作品中的异国形象非常突出,客观原因是由于在国外生活多年,拥有浓厚的思想之情。异国形象创作有其真正的内涵,我们要深入研究其实质及其功能意义,并且要进行细致的归类分析,进而阐明作家的文化价值立场及其意义,从而发掘了该类创作对当代文化的批判与建构意义。老舍的异国形象可以概括为三个部分,包括自然景物形象、都市形象与风俗形象,其具有异国形象的作品都是从描写这几个方面下手的,要想分析老舍的异国形象,必须从问题本质入手,只有从本质入手,才能更好的挖掘深刻含义,充分体现文学价值。

一、老舍的英国形象生成的时代背景与形象基础

      西方形象(包括英国形象)经常出现在晚清以来的中国文学中,构成了近现代中国人关于西方(包括英国)的“社会集体想象”,同时对老舍笔下的主人公也有很大的影响,英国形象生成的时代背景与形象基础。亲历了“西学东渐”带来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变革与改造,这些影响是促使其后作品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已经在心里产生一种隐性概念。因此,这一系列变化潜移默化地深入到老舍的思想体系构成之中。

      当他1924年踏上英国国土,来到一个全新的生活环境,对家乡产生无比的想念,但是,只有通过写作表达内心的情感。他就只能“使用自己(文化)行李中携带的工具去看”英国,在英国生活时间长久,便会适应其中的生活方式。由于当时中国社会存在一些黑暗想象,但是,不允许作家写此类的文章批判,这样会不利于统治者的统治,所以老舍会借用异国的生活方式为创作背景,看似在描写别国,揭露别国的黑暗统治,实质上是在反应中国的国情。

二、《二马》中的异国形象

      老舍的作品《二马》是典型的一部具有异国形象的代表作,通过对其创作背景和创作原因的分析,能够透彻的分析其作品的异国形象,更加突出表达作者的心声,也突出其文学创作的特点,这一点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只有把握作品的精华,才能从中发现深刻意义。创作《二马》时,正值国内北伐战争期间,残酷的战争正在侵蚀中国大地,状况惨不忍睹。远在海外的老舍十分关心国内统一事业,在文中写道“我们在伦敦的一些朋友天天用针插在地图上:革命军前进了。我们狂喜;退却了,懊丧。”这些是原文中的一些描写,从中可以看出,老舍的爱国热情,同时,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担心。通过作品的描写,激烈了更多的中国人民,给中国人民信心,战胜敌人的信心是关键。

      《二马》展示的是一个繁荣富强的英国,人们生活美满,主人公冲破封建思想中对爱情的束缚,为争夺自身的爱情勇敢努力,对生活勇于拼搏。从中可以看出,是想借助异国形象,来唤醒中国人们,唤醒麻木的中国人。对中国封建传统思想有强烈的抨击,歌颂民主平等的社会重要性。作者对文章的思路把握非常到位,有意忽略了英国的阴暗面,着力烘托出一个足以供中国学习的榜样,意在唤醒国民,增加国民素质。

      《二马》是立足于中西文化比较的,一定要认清这一点原则,才能更深入了解其内涵。我们知道《四世同堂》是立足于全世界衡量人类的道德、宗教、文化的,涵盖了整个人类的观念,表现其大爱精神。老舍在挖掘清理中国传统文化时,分析评价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这是有目的的,主要的目的是想借助与此,来反思五四以来将欧洲等同于世界,并且意在将西方文化等同于现代文明。此时,老舍的胸怀已经不仅仅停留在民族利益上,而是对整个人类的认识,希望全世界有美好的明天,为全人类造福。

三、借助异国形象重建理想人格

      老舍的大量作品中,都含有借助异国形象重建理想人格,开拓民族自强之路的思想,围绕这一核心内容为创作动机。全心思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考虑,把自己的精力都放在创作上,也说明老舍是一位强烈的爱国主义者。其中有英国人的乌托邦形象,主要展现英国的优质文明,但是其目的绝对不是仅仅展现他国的美好,主要目的还是要唤醒中国人民,是让本土文化发现英国文化可利用的价值并真诚地加以利用,将其转化为自我解放与自我超越的力量。这就是借助异国形象的优势,能更好的表达作者的中心思想,更强烈突出文章的主要意图,进而给读者带来更深远的影响,能让其更好的反思。

      老舍以英国人身上先进的国民性反观中国的落后的国民性,他试图回答“我向哪里去?”的问题,如果仅仅对这句话进行表面意义上的理解,根本无法理解老舍的用意,通过一些研究法相,这句话与全人类的思想有一定的联系,是在警惕人类,让世人早日的觉醒,而不是老舍本身的觉醒,想必能提出此问题的人,一定已经思考其答案。我们可以总结其主要的含义是重建什么样的理想人格的问题。老舍曾说过:“我有一个志愿”—“人造文化”,什么是“人造文化”?著名学者崔明芬在《老舍——文化之桥》一书中论述说:“从西方现代文化中,老舍择纳了国民意识与国家观念、守秩序讲原则的精神以及现代科学知识,作为强化中国人内在心理机制的重要思想武器。从汉民族文化中,老舍主要择取了儒家“重德”。在老舍的作品中,我们可以阅读其独到的见解,例如对“科学救国”的独到思索。老舍在评价时说:革命救国与科学救国,二者不是相互矛盾,而是相互融通的。

      总结:

      通过本文的论述,概括老舍文学中异国形象的价值,对整个人类文学有深远影响。文章借鉴比较文学想象学,从文本外部和文本内部研究“老舍文学”中的英国形象和日本形象。掌握信息必须全面,不但对作品内容有深入的了解,同时,了解其创作背景以及社会背景,只有这样,才能深刻分析老舍文学中的异国形象。

      参考文献:

      [1]姜智芹.文学想象与文化利用:英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02).

      [2]吴小美,魏韶华.老舍小说世界与东西方文化[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