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总结范例6篇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总结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总结范文1

今年我镇在县委、县政府和脱贫攻坚指挥部统筹安排和计划下,在上级有关部门指导和帮助下,严格按照上级有关部门的要求落实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镇脱贫攻坚的“关键之战”,务求2016年首战告捷,为争取率先在索县完成这一重大政治任务奠定了良好的开局。做到了提前实施了2017 、2018年易地搬迁,这一年来我镇在在扶贫易地搬迁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有很多不足,结合这里来的工作总价如下:

一、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

(一)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积极谋划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纳入了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小组,成员为全镇各职能部门和各村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和村两委成员,由镇党委书记和镇长任组长,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负具体工作,片区领导配合的工作体系。

(二)扶贫易地搬迁是一项民生工程,我镇从来没有接触过此项工作,多次召开会议研究易地搬迁建设图纸。积极与上级相关部门协调、沟通,了解相关易地搬迁的相关政策。

(三)我镇为了更好的开展易地搬迁工作,我镇要求相关职能部门积极配合扶贫易地搬迁工作,形成部门联动和易地搬迁联席会议机制。

二、进一步完善相关材料工作

今年我镇上报易地搬迁简报10余篇,统计上十三五期间易地搬迁劳动力统计表、在校生和2016年易地搬迁脱贫户信息。填写易地搬迁设计方案,与易地搬迁签订了易地搬迁资金整合责任书和易地搬迁保证书,与村签订了易地搬迁责任书,要求搬迁户和各村按照责任书的要求落实,不得寻衅滋事和无理取闹。上报了有意愿搬迁那曲易地搬迁户2户10人。

三、具体实施和主要做法

(一)2016年易地搬迁计划落实情况

1、年初贫困户通过个人申请、村民大会评议、村级公示、村上报镇脱贫攻坚指挥部、镇级复审、镇报告向脱贫攻坚指挥部的程序,确定了“十三五”期间的易地搬迁人员名单。二是易地搬迁户的确认标准为,交通不便、地质灾害多发地段、不适合居住、危房户和无房户。家中2人及以上才可以申请易地搬迁。年初制定“荣布镇2016年易地搬迁计划”(14户58人),将无房户、A级危房户和急需改善住房户纳入今年的搬迁计划中,4月对2016年计划搬迁户,日曲朵村(4户)、瓦多改村(3户)、恰达卡村(3户)、同日达村(4) 14户58人进行了入户走访调查,了解搬迁户遇到的实际困难和担忧。建房屋选址一一进行了实地调研,坚持做到交通便利、通水、适合居住,对没有宅基地的的易地搬迁户积极与各村协调,解决建房用地问题。二是并结合搬迁地点分散,涉及村较多,房屋建设要求高,最终确定我镇易地搬迁房屋为石混结构,2016年实施14户的易地搬迁项目,房屋造价为2600元/㎡(不含附属)。

2、施工队的选择方面,我镇考虑到本地的农牧民经济合作组织,顺便还能带动贫困户临时就业,经会议研究最终决定将今年的易地搬迁14户承包给玉雄农牧民经济合作组织。

3、年初制定“荣布镇2016年易地搬迁计划”(14户58人),将无房户、A级危房户和急需改善住房户纳入今年的搬迁计划中。

4、是4月对2016年计划搬迁户,日曲朵村(4户)、瓦多改村(3户)、恰达卡村(3户)、同日达村(4) 14户58人进行了入户走访调查,了解搬迁户遇到的实际困难和担忧。4月对新建房屋选址一一进行了实地调研,坚持做到交通便利、通水、适合居住,对没有宅基地的的易地搬迁户积极与各村协调,解决建房用地问题。

5、5月份2016年14户易地搬迁户完成分包并开工。

(二)提前实施的2017、2018年计划落实情况

根据县委、县政府和脱贫攻坚指挥部的要求,提前实施2017、2018年易地搬迁,我镇严格按照要求落实。及时召开专题会,研究提前实施易地搬迁相关事宜,主要对房屋的造价和审核了施工上报资质,最终确定,南岔片区6个村房屋造价2700元/㎡(含围墙、燃料房和厕所)。其余17个村(含集中搬迁48户)村房屋造价2700元/㎡(含围墙、燃料房和厕所),有18个施工队符合分包标准。

1、7月份召开 了2017 、2018年易地搬迁召开分包发包会,制作了标段的方式将156户分包给了12个施工队。

2、按照要求落实项目管理规定,及时与施工队签订施工合同,合同条款中要求施工必须在所在的施工村解决5-8名贫困户劳动力解决临时就业,同时要求施工必须在8月1日前进场施工。

3、加大工程质量监督,为了保证工程质量,让搬迁户住上满意放心的住房,我镇相关业务部门多次进行易地搬迁工程质量,先后召开3次易地搬迁整改会议,将存在的一一指出,并对没有按照图纸要求施工的房屋勒令将其整改。出现质量问题的房屋下发整改通知单要求限时整改,没有按照图纸施工的房屋出现严重质量问题的坚决将其拆除重新新建。

4、加强安全生产教育,要求施工队严格按照施工安全工作,工人必须戴安全帽工作,施工地点要设置安全警示牌,严禁带病工作、违规操作,综治办与施工签订了安全目标责任。积极维护农民工权益,民生办前往工地了解情况,询问工资待遇和是否签订用工合同。

5、加大宣传力度,我镇主要领导多次到涉及到的搬迁村给群众做宣传教育工作,教育群众要遵规守纪,不要到工地捣乱,一经发现并严肃处理,教育贫困户到工地上打小工增加收入。

6、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和村两委积极配合易地搬迁工作,要求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和村两委经常去易地搬迁工地查看,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向我镇反应。

7、加强资金管理,严格按照工程进度拨款,拨款时一定到施工地点查看施工进度。

四、取得的成效

1、截止目前经过7个月的施工,2016年易地搬迁计划14户已全部完工,截止目前为止14户已全部交工和入住,改善了贫困户户的住房条件。

2、提前实施2017、2018年的易地搬迁户,完成总工程量的50%,部分危房户入住了新的易地搬迁房。

3、通过易地搬迁项目,解决了进100名贫困户临时就业,增加了贫困户收入。做到了搬得出,有就业总要求。

五、存在不足和下步工作计划

 (一)存在不足

1、个别施工专业技术人员少,施工队实力不同,工程质量不一致,房屋外的石头使用不一致,施工标准不一致,个别施工没有按照图纸施工。2、已入住的房屋屋顶出现漏水,大门没有统一标准。地板出现变形,没有压脚线。个别房屋电线是明线,没有安装配电箱。没有打排烟空,窗户是单框单薄,窗户封闭不严。外墙不整齐,出现凹凸不平,120㎡、140㎡房屋的楼梯过窄,楼梯没有安装附属。

3、搬迁地点分散,转场次数较多,增加施工成本。

4、出现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和欠运输款现象。

5、对易地搬迁施工经验不足,虽然经常检查施工情况,但是几乎没有专业人员,对水泥标号,钢筋用量和标准职能看表面,对具体内容和其他内容根本不懂 。

6、搬迁的群众思想尚未改观,部分群众还是保持观望态度,剩余劳动力不愿意到工地。

7、工程质量监督力度不够,主要是施工地点分散、人员少。导致出现检查盲区,检查这边就没有时间去检查另一边。

(二)下步工作计划

1、加强加快施工监督力度,要求施工队增加施工人员,主要增加技术人员。

2、加强工程质量监督力度,明年计划主要领导每月检查不少于1次,并且每个施工点都要检查到位。片区领导检查不少于2次,每月至少召开一次施工队易地搬迁专题会议和班子会议。

3、加强业务培训,指挥部人员一定要能看懂图纸,知道房屋基本构造情况。

4、加强资金管理,严格按照工程进度拨款,拨款时一定到施工地点查看施工进度。

5、转变群众思想,教育群众到工地上打工增加收入,搬迁户对自己的房屋进行监督,发现质量有问题的及时向驻村工作队或村两委反应。

6、2017年10月170户全部完工,并进行本镇初验,2017年底通过上级验收,贫困户全部入住。

7、积极与上级相关部门沟通,理解易地搬迁的相关信息。对房房屋施工中不明白和确定不下来的事情及时询问解决办法。

8、加大易地搬迁政策宣传力度,让所有贫困户知道易地搬迁政策,知道什么样的人能享受易地搬迁。

9、积极帮助搬迁户实现就业,做到搬的出、有就业、能致富,对没有技术的剩余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做到有一技之长,拓宽就业门路。

10、计划2017年4月进行复工,所有施工队必须全部入场,做好复工前所有祖辈工作。

 

 

荣布镇人民政府

2016年12月20日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总结范文2

11月24日,2016年贵州省第三次项目建设暨易地扶贫搬迁现场观摩督查总结会在惠水县召开。会议指出,贵州自2015年12月打响易地扶贫搬迁“当头炮”以来,全省上下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和重中之重来抓,聚焦脱贫目标和关键环节精准发力,不断加大力度、加快速度、加紧进度,实现了“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的良好开局。

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敏尔指出,贵州要以惠水县为试点打造易地扶贫搬迁样板,探索可复制的经验进行推广,同时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力度,在搬迁目的、搬迁对象、安置建设、后续保障、责任担当等方面做到更加精准落实,并围绕“怎么搬”和“搬出后怎么办”两个问题,坚持以集中安置为主,结合工业化和山地旅游、山地特色农业、山地新型城镇化发展,要让安置点靠近城镇、靠近园区、靠近景区,精准聚焦易地扶贫搬迁这块“硬骨头”,统筹搬出地和迁入地资源造福群众,注重解Q好搬迁农户的就学就业就医问题,切实做到搬得出、稳得住、有保障、能致富。

贵州省委副书记、省长孙志刚强调,贵州的易地扶贫搬迁围绕对象识别、安置方式、住房建设、生计保障和后续发展“四个三”要求全面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抓得紧抓得实,成效越来越明显,促进了贫困人口脱贫、加快了新型城镇化发展、带动了关联产业发展、创造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增强了干部群众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易地扶贫搬迁要继续坚持以自然村寨整体搬迁为重点,盘活承包地、林地、宅基地“三地”资源,合理选择好安置点,根据规划建好安置房,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培训,为搬迁户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引导其适应城镇发展,提高易地扶贫搬迁的效果。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总结范文3

陇西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定西市中部,向西距兰州180公里,陇海铁路穿境而过。全县国土面积2408平方公里,辖10镇7乡、215个村和11个社区,总人口51.9万人,农业人口43.9万人,耕地面积165万亩。2015年全县贫困人口5.97万人、贫困面13.8%,是全省43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国家六盘山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县之一。全国新一轮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启动以来,陇西县按照中央和省市脱贫攻坚及易地扶贫搬迁的总体要求,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打赢全县脱贫攻坚战的“头号工程”,吃透政策,精准施策,定向发力,迅速跟进,全力推进工程进度。2016年项目建设进展顺利,909户3664人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建设全面开工,完成主体工程860户,占计划的95%,完成投资1.96亿元,占总投资2.18亿元的90%,预计在10月底前全面完成住宅建设,年底前可全面搬迁入住。

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围绕解决“对象怎么定、新房怎么建,资金怎么用,搬后怎么富”四个核心问题,严格对照政策要求,因户施策,精准发力,有力地推进了项目建设。主要做法是:

一是对照脱贫目标,精准确定搬迁农户。根据全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陇西县“十三五”规划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325户13937人,其中2016年计划搬迁909户3664人。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坚持把实现稳定脱贫、拔除穷根、彻底解决贫困农户住房问题作为新阶段易地扶贫搬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精准确定搬迁农户作为实施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前提基础,依托全省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按照“一申请、两公示、三审定”的基本程序,优先安排贫困户中的C、D级危房户,由贫困户自主申请,经村组、乡镇、县级逐级审查,通过乡村两级公示后最终确定搬迁农户。对搬迁农户原来的老旧住房,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乡镇与农户签订旧房拆除协议,要求在搬迁后一年内全部拆除。通过扶贫部门严把搬迁对象审批关和国土部门严把旧房拆除关,全县2016年项目真正落实到了生产生活条件最艰苦、住房条件最恶劣、搬迁愿望最迫切的建档立卡贫困农户。

二是对照群众实际,精准选择安置方式。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坚持安居与乐业并举、搬迁与脱贫同步的原则,根据每户搬迁群众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愿望,结合贫困程度、增收产业、致富渠道、基础设施配套和公共服务来精准选择确定安置方式,真正做到了选择农户更精准、搬迁安置重实际、脱贫致富有门路。2016年项目建设中,我们结合实际重点采取了以下安置模式。一是村内插花安置模式。重点针对近年来城镇化步伐加快,部分农村人口进城安家后出现大量空闲宅基地的实际情况,对耕种土地较多,且经济来源以种植为主的621户贫困户,通过购买闲置宅基地和兑换土地建房等方式,将山区群众搬迁到川区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区域,实现了梯度搬迁、插花安置。二是就近集中安置模式。重点是对居住在自然条件恶劣、扶贫成本过高的偏远山区的135户贫困户,就近搬迁到基础条件较好和公共服务相对完善的中心村及公路沿线村,集中建点进行安置。三是依托产业园区安置模式。对部分具备一技之长、掌握一定种养加技能和农业实用技术的153户搬迁农户,向已建成的渭北现代农业示范园、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等各类园区周边集聚进行安置,让搬迁农户有了增收脱贫的门路,实现了搬迁安置与产业扶贫的有效对接。

三是对照政策要求,精准确定建房标准。按照“保障基本、安全适用”的原则,在搬迁农户住房建设中,我们严格按照政策要求控制农村建房标准,坚决防止变相扩大建筑面积,脱离实际搞形象工程,杜绝因搬迁而负债,因搬迁而影响脱贫进程。通过统一规划设计、乡村多方监管、群众联户建设和分户自建等形式,农村住房面积实现了“因人而定”,即家庭人口4人以下的,住房建筑面积以60平方米为主;家庭人口4人的,适当增加到80平方米;家庭人口为4人以上的,住房面积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对厨房、厕所、柴房等附属用房,组织群众利用旧房拆除的物料进行建设,有效控制了建房面积,降低了建房成本。同时,在住房设计中,妥善处理脱贫和致富的关系,采取“打二建一”的办法,即打两层基础为搬迁群众在脱贫后改善住房条件预留空间,建一层住房先解决最基本的住房问题,通过这种办法,既杜绝了群众负债建房的问题,也确保农户在脱贫致富后可以进一步改善住房条件。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总结范文4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为统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准确把握易地扶贫搬迁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牢记“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要求,以搬迁群众为扶持对象,做到“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搬迁与脱贫同步。突出产业发展和就业扶持,强化服务保障和社区融入,做好拆旧复垦复绿,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与新型城镇化、压茬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激发搬迁群众内生动力,从根本上解决搬迁群众长远生计问题,不断提升搬迁群众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基本原则

(一)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将搬迁群众后续扶持融入脱贫攻坚大扶贫格局,加强与脱贫攻坚其他专项规划、政策措施紧密衔接,结合产业结构调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等进行统筹谋划、同步推进。各级各部门按照责任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进一步加强协调和沟通,整体联动,形成合力推动解决后续扶持相关问题。(二)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结合安置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及产业发展现状,逐村分析、逐户研判,因人因地施策,对帮扶项目实行精细化配置,对劳动力就业实行精细化服务,全面提高后续扶持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顶层设计和基层实践的有机结合,形成“配套设施+特色产业+社会服务”的三位一体具有特色的后续扶持模式。(三)以人为本、群众主体。紧紧围绕搬迁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促进搬迁群众稳定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加强“感恩奋进”教育,引导搬迁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大力推行以工代赈、村民自建、“一事一议”等建设方式,吸引搬迁对象主动参与,激发内生动力,不等不靠,依靠自身努力“光荣脱贫”,过上美好生活。

三、基本情况

“十三五”期间,省下达我县易地扶贫搬迁指标5177户14669人,其中:2016年实施搬迁计划897户2564人、2017年实施搬迁计划3315户3386人、2018年实施搬迁计划2199户6301人、2019年实施搬迁计划946户2418人。新建集中安置点72个,安置易地搬迁户1374户3358人。分散安置农户3803户11311人。

四、重点工作

(一)夯实发展基础,保障基本权益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和“适当留有余地”的原则,在充分利用现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基础上,统筹考虑今后一个时期人口流量流向,同步规划建设一批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解决与设施配套的人员编制问题,进一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确保搬迁群众享受便利的基本公共服务。进一步完善安置区基础设施,优化发展环境。一是完善公共教育服务。完善安置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学位、床位等基本办学条件、确保搬迁群众子女应读尽读。做好转学衔接工作,确保搬迁户子女按有关规定与当地户籍人口享受同等义务教育政策。加强安置区师资力量统筹协调,保障安置地师资力量。[责任单位:县教育体育局、县委编办、县发展改革局、县财政局;各镇党委、政府,排在第一位为牵头单位,下同]二是完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因地制宜,综合考虑搬迁安置点服务半径、服务人口、地理条件等因素,合理配套建设安置点医疗机构,按标准配置医疗设备和医护人员,满足搬迁群众就近就医服务需求。就近医疗服务机构能够充分满足安置社区搬迁群众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可根据实际情况升级改造后整合使用。加强安置点巡回医疗服务,为搬迁群众提供及时便利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责任单位:县卫生健康局、县委编办、县发展改革局、县财政局;各镇党委、政府]三是稳妥办理不动产权。保障搬迁群众对搬迁安置住房的合法权益,除特殊安置方式外,要按照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有序开展安置住房不动产权登记,核发不动产权证书。待省级、市级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住房登记和交易管理办法出台后,及时研究制定我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住房登记和交易管理具体办法,指导各镇根据安置房土地性质和取得方式、安置方式,分类解决安置房不动产权登记和交易管理问题。对于已办理不动产权登记的安置房,要区别安置房土地性质、交易对象,严格控制和规范安置房交易,交易限制期限原则上应不低于20年。[责任单位:县自然资源规划局、县住建城管局;各镇党委、政府]四是完善配套基础设施。按照乡村振兴的要求,对照“五通”(通路、通水、通电、通讯、通网络)、“五化”(硬化、净化、亮化、绿化、美化)标准,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开展“回头看”,进一步查漏补缺,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功能,实现提质扩容,满足群众生产生活和后续发展需求。结合实际,科学规划和统筹易地扶贫搬迁地区公共文体设施建设,指导支持地方新建和提升改造图书室、广播室、公共体育场、社区健身中心、健身步道、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文体设施,满足搬迁群众休闲娱乐需求。[责任单位:县发展改革局、县财政局、县交通运输局、县水利局、县文广旅游局、县教育体育局;各镇党委、政府](二)发展壮大产业,带动脱贫发展将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和相对集中安置区纳入全县“一区一带、一路两翼、一河百点”的全域乡村振兴战略空间格局。以市场为导向,立足安置地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培育发展特色产业,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发挥农业、工业、旅游、电子商务等产业扶贫的基础性作用,动员组织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开展消费扶贫精准对接活动,打造安置区特色产品供应链条,着力构建镇、村、搬迁群众增收产业体系,促进搬迁群众持续稳定增收。一是做大做强种养殖业。将易地扶贫搬迁户后续产业发展纳入我县产业发展及产业扶贫规划加以落实推进,结合我县易地扶贫搬迁“小、组、微、生”安置点(区)布局,全面巩固提升茶、蚕、竹、畜、粮五大支柱产业,大力培育发展果蔬、花卉、柠檬、油茶等特色优势产业,深入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统筹谋划推进户办产业小庭园、村级特色示范园、大型集中安置点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实现“三园联动”。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推进园区景区化建设,着力打造休闲农业景区景点、农业主题公园,拓宽搬迁户增收渠道。加大品牌培育力度,鼓励搬迁户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开展多种形式的推介活动,着力提升产品附加值,让搬迁户既增产又增收。加强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健全与搬迁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搬迁户分享规模经营增值效益。加强技术培训,把符合条件的搬迁户优先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帮助搬迁户掌握1-2项实用技术,提高农业实用技术应用水平。[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财政局、县扶贫开发局、县经合外事局;各镇党委、政府]二是积极推进工业产业扶贫。根据我县“一区三园多点”工业发展布局,探索搭建产业发展平台,创新扶贫车间建设形式,统筹扶贫资源,为安置区和搬迁群众产业发展和产业链延伸搭建平台,拓展产业优势,增强发展潜力。积极扶持县内民营企业发展,出台金融支持、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吸纳易地扶贫搬迁户就业,对吸纳搬迁户就业的企业给予资金、项目等方面的扶持。针对工业企业岗位需求,指导加强就业人员技能培训,帮助搬迁群众向产业工人转变。[责任单位:县经信科技局;各镇党委、政府]三是大力支持发展乡村旅游。利用旅游资源富集的天然优势,充分挖掘乡村资源价值,支持基础条件好、资源优的易地扶贫搬迁地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打造一批休闲农庄、星级农家乐等休闲业态。积极为搬迁群众家庭自主创业搭建平台,大力扶持农家乐、乡村民宿、手工作坊、农村电商、餐饮服务等家庭创业项目,在项目资金、小额贷款、税收减免等饭方面给予扶持,支持易地扶贫搬迁户因地制宜开发文创旅游商品,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加大宣传推介,打造乡村旅游品牌。依托现有旅游景区,在搬迁户中开展乡村旅游人才技能培养,提高旅游服务能力,实现就近就地就业。[责任单位:县文广旅游局、县发展改革局、县住房城管局、县交通运输局、县经信科技局;各镇党委、政府]四是全面推广电商扶贫。推行“互联网+特色农产品”营销模式,支持有意愿的搬迁户开办网上商店,通过线上线下结合,与种养大户、龙头企业等建立直采直供关系,不断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加快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支持邮政、供销合作社、商贸企业等在有条件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立服务网点,逐步建成县有服务中心、镇有服务站、村有服务点的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加强搬迁户电商人才培训,支持“电商企业+专业合作组织+搬迁户”的闭环精准扶贫模式。[责任单位:县经信科技局;各镇党委、政府](三)加强技能培训,拓宽就业渠道大力开展就业扶持工作,着力促进搬迁群众后续稳定发展,到2020年底实现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搬迁贫困家庭至少有1人就业。一是大力开展技能培训。对全县所有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进行全面调查,依托“心连网”系统建立劳动力信息数据库,共享易地搬迁户劳动力信息资源。大力开展“送培训下乡”“扶贫专班”等培训活动,积极组织易地扶贫搬迁贫困劳动力参加就业技能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等培训,切实为有培训意愿的所有易地扶贫搬迁贫困群众提供免费技能培训,不断提升其整体技能水平。[责任单位: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县扶贫开发局;各镇党委、政府]二是加大就业促进力度。大力举办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组织开展送岗位信息“进镇入村”和用工企业入村等小微招聘活动,不断提高劳务组织化程度。鼓励和引导企业,特别是财政资金给予支持的龙头企业和产业园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优先吸纳搬迁户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以工代赈、污染治理、生态保护修复、国土绿化等政府投资工程项目建设岗位,要安排一定数量的岗位优先吸纳搬迁贫困劳动力。鼓励和支持劳动密集型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在有条件的安置区建设就业扶贫车间,鼓励探索合作、股份、定向投资等就业扶贫车间建设管理模式,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车间建设。鼓励易地扶贫搬迁贫困群众自主就业,积极为他们提供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公共就业服务。[责任单位: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县扶贫开发局;各镇党委、政府]三是多渠道开发公益性岗位。进一步聚力开发护林绿化、保护地管理、地质灾害监测、社会治安协管、乡村道路维护、孤寡老人和儿童看护、水利工程“物业化管理”等各类公益性岗位,优先安置易地搬迁贫困群众。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负责在贫困村开发公益性岗位,每人每月给予不低于400元补贴;县自然资源规划局负责开发地质灾害监测公益性岗位;县水利局负责开发村内公益性水利工程巡管员公益性岗位;县林业竹业局负责开发巡山护林、湿地管护等公益性岗位;县交通运输局负责进一步加大对养路工人等公益性岗位的开发力度。各村集体公司开发公益性岗位要优先安置搬迁贫困群众。[责任单位: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县发展改革局、县自然资源规划局、县生态环境局、县交通运输局、县水利局、县扶贫开发局、县林业竹业局;各镇党委、政府](四)强化社会保障,织牢安全底网对于因残、因病、缺劳动力等特殊困难搬迁群众,确保搬迁户与迁入地贫困人口享有同等养老保险、医疗救助扶持、低保兜底等政策。通过整合各类社会保障资源,逐步提高保障水平,保障其基本生活,解除后顾之忧。一是分类推行养老保险。对搬迁人口中的相对贫困人口、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政府按标准为其代缴养老保险费,减轻易地扶贫搬迁贫困人员参保缴费负担。将建档立卡搬迁人口中年满60周岁、未领取国家规定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相对贫困人口、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困难群体,纳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按月发放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鼓励搬迁稳定脱贫后,有经济能力的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加保障水平更高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保障参保群众在两种养老保险制度间合理有序流动,实现利益最大化。[责任单位: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县财政局、县发展改革局、各镇党委、政府]二是大力实施医疗救助扶持。精准掌握易地扶贫搬迁人口基础数据,将符合条件的搬迁群众纳入医疗救助扶持、公共卫生保障范围。对搬迁群众中罹患大病的贫困人口,实行动态管理和监测,实现大病专项救治工作规范有序。落实基本公共卫生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进一步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和医疗费用控制政策,全面落实“十免四补助”医疗扶持政策,巩固“两保、三救助、三基金”医保扶持成效。[责任单位:县卫生健康局、县财政局、县扶贫开发局、县医保局;各镇党委、政府]三是完善兜底保障服务。落实好脱贫攻坚低保兜底保障政策,将符合条件的搬迁群众全部纳入农村低保和临时救助范围,实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对遭遇突发事件、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其他社会救助制度暂时无法覆盖或救助之后基本生活暂时仍有严重困难的易地搬迁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及时给予临时救助。继续实施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政策,加强对易地搬迁户中的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宣传力度,对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全部纳入保障范畴,做到“应保尽保”。对持有第二代残疾人证且未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易地扶贫搬迁残疾人,按政策规定核发残疾人扶贫对象生活费补贴。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残疾人的,要结合其需求实施家庭无障碍改造,为残疾人生活、出行创造便利条件。[责任单位:县民政局、县残联、县财政局、县扶贫开发局;各镇党委、政府](五)加强机制创新,促进持续发展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向生产和经营能手集中,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探索股份合作、保底分红、二次返利、财政投入形成的资产量化到户等“易地扶贫搬迁配套设施资产变股权、搬迁对象变股民”的资产收益扶贫模式。一是盘活土地资源。稳步推进搬迁群众旧房拆除和宅基地复垦复绿工作,用好用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宅基地具备复垦条件的,可优先安排纳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区范围。对不具备复垦条件的,经相关部门认定后,可根据实际情况复绿,对迁出区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加快拆旧复垦后的土地确权颁证,切实维护搬迁群众合法土地权益。引导土地有序流转,对整体搬迁的自然村,鼓励和支持县内龙头企业、民营企业、农业合作社统一流转和开发;对零星搬迁户的承包地,鼓励群众自行流转,或由村集中公司和合作社统筹流转开发;在搬迁群众自愿的基础上,25度以上的坡耕地纳入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优先实施。对确权颁证的搬迁户林地,按照相关政策享受的公益林补助、抵押担保、林业增值收益等要继续保障;鼓励县内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流转林地,发展林下经济,增加搬迁群众收入。[责任单位:县自然资源规划局、县财政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扶贫开发局、县林业竹业局;各镇委、政府]二是探索资产收益扶贫。在不改变用途的情况下,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其他涉农资金投入实施农业、养殖、光伏、水电、乡村旅游等项目形成的资产,具备条件的可折股量化给搬迁户。资产可由村集体公司、合作社或其他经营主体统一经营。支持农民合作社和其他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托管、牲畜托养和吸收承包地入股等方式,带动搬迁户增收。积极探索以“股权量化、按股分红、收益保底”为主要内容的财政支农项目资产收益扶贫机制,拓宽搬迁户收入渠道。加大易地扶贫搬迁结余资金投入安置点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量化置换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合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股权,由安置区搬迁对象获取股权收益。[责任单位:县财政局、县自然资源规划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扶贫开发局;各镇党委、政府](六)建强基层组织,规范社区管理加强安置点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健全党组织议事规则,及时讨论决定涉及本安置地社会建设、社区治理等重大事项、重要问题。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提高社区服务能力。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以居民为主体、社会各方共同参与、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社区治理机制,积极引导搬迁群众参与社区治理,增强搬迁群众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能力,形成新的社区治理模式。因地制宜设立派出所、警务室、执勤点等,强化安置区的社会治安综合防控。做好搬迁户户籍迁移、居住登记等服务工作。[责任单位:县民政局、县委组织部、县委编办、县委统战部、县公安局;各镇党委、政府](七)加强宣传引导,加快社会融入以创建文明社区、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切入点,大力开展感恩教育、文化素质教育、道德规范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做好优秀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着力推进移风易俗,多种形式组织开展交流交往交融活动,推动搬迁群众较好较快实现社区融入。大力宣传勤劳致富典型事迹和人物,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切实做好扶志工作,引导搬迁群众树立自强自立、不等不靠的思想,自力更生创造幸福生活。提高广大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养,引导他们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针对城乡生活方式变化,开展城镇基本生活技能培训,加强公共意识、规则意识培养,强化文化素质和道德规范教育,促进安置区的群众交流交往。组织动员基层党员干部与搬迁群众结对子,鼓励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和志愿者为搬迁群众提供服务,发动更多力量开展精准帮扶,帮助搬迁群众尽快适应城镇生产生活方式,增强搬迁群众的归属感。[责任单位:县委宣传部、县委组织部、县妇联、团县委、县委统战部、县公安局、县文广旅游局;各镇党委、政府]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总结范文5

桃源县累计实施易地扶贫搬迁3685户12225人,其中:2016年完成2462人,2017年完成3938人,2018年完成5825人。集中安置点2016年14个,安置262户857人;2018年32个,安置1831户5825人,总体量居全市第一(约占全市总任务的65%)。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总体进展顺利,搬迁成效较好,特别是在“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上做实搬迁“大文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就学就医

一是促就业。为拓展增收途径,切实增加贫困群众收入,我县多措并举将扶贫车间办进了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挑选引进了鑫诚鞋厂、美音电子、杰远电子、君和野茶等12家工作环境优、企业信誉好、容纳人员多、工作稳定、待遇较好的民营企业建成就业扶贫车间,开发了电子元件加工、制鞋、茶叶加工等岗位种类11种,提供就业岗位1000余个。最终通过本地就业、公益性岗位、能人带动创业等方式,实现岗位收集和岗位开发就业一批、公益性岗位和扶持性岗位兜底就业一批、扶持能人带动创业就业一批,达到搬迁户“一户一人就业”目标。二是保就学。积极做好学校转接工作,进一步落实安置点贫困学生的教育助学政策,根据迁入群众适龄子女入园入学规模,合理调整优化安置点周边教育规划布局和教育资源配置,加强迁入教育资源保障,满足搬迁户子女就近入学需求。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改变了“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地方上学还要翻山越岭的历史。三是稳就医。严格落实“三提高、两补贴、一减免、一兜底、先诊疗后付费”的健康扶贫政策,以户为单位为搬迁群众建立健康信息档案和医疗精准扶贫救助档案,对患有重大疾病、慢性病的搬迁群众,制定“一人一策”靶向治疗方案,实行动态监测管理,切实保障贫困户就医问题,彻底改变了贫困户因为距离远,小病“等”痊愈的历史。

(二)“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帮扶

充分发挥农副产品加工特色县和旅游资源大县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及加工、乡村旅游、家庭手工业、现代服务业、商贸物流业。按照“四跟四走”产业扶贫思路,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推动规模经营。主要采取公司加农户等形式,每年按照一定的受益比例参与多元化入股分红,促进贫困户增收,提升搬迁群众生活水平。据统计,全县易地扶贫搬迁户中,165户472人享受唐宸生态农业产业帮扶、131户438人享受冯鑫林木油茶种植专业合作社产业帮扶、100户343人享受华星智能牧业有限公司产业帮扶等,其中主要采取公司加农户等形式,每年按照一定的受益比例参与多元化入股分红,促进贫困户增收,提升搬迁群众生活水平。

(三)“易地扶贫搬迁+”创新管理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总结范文6

同志们:今天把大家通知回来召开一个短会,旨在传达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紧急会议精神,针对当前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对照我们的工作讲一些要求,目的在于把这项工作进一步做好,确保不出纰漏。

刚才,县计划局胡局长宣读了市发改委的通报、升康局长通报了会议召开情况。从会议情况来看,市发改委前一阶段到部分县区检查反馈的情况引起了市上高度重视,会议明确指出了当前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搬迁对象选择不够准确,存在“搬富不搬贫”问题;二是随意提高住房建设标准,加重了贫困群众的经济负担,违背了易地扶贫搬迁的初衷;三是少数乡镇兑现群众建房补助款不及时;四是缺乏帮助搬迁后的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规划和工作措施。虽然我县易地扶贫开发工作刚刚起步。但据我们掌握的情况看,市上通报的这些问题当中已经有个别问题在少数乡镇出现,其它乡镇也表现出一些倾向性的苗头,如果不及时预防纠正,必将在今后的工作中造成更大的失误,甚至产生恶劣的影响。为此,今天把5个项目乡镇的主要领导,同时也是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实施的主要责任人紧急通知回来,对这些问题进行强调,对工作纪律和要求进行重申。下面,我着重强调以下几点意见:

一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我们要站在讲政治和加快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高度来提高认识,易地扶贫搬迁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投资,是党和政府从根本上解决那些居住在边远高寒、灾害频繁、自然条件极差,社会发育程度低,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地方的贫困人口生存和发展问题的重大举措,是党中央对贫困地区的关爱、关心和关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对此,各项目乡镇务必树立强烈的政治责任意识,增强历史使命感,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严格把关,全面领会贯彻省、市、县的有关文件精神,真正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最需要帮助的贫困群众中去。在座的都是各乡镇的主要领导,都与县政府签定了责任状,必须切实负起领导责任,必须确保项目建设不出任何问题。在这里我再次强调,如果在今后县上组织的检查中发现,特别是在省市的检查中发现问题,我们将严肃追究责任,特别是领导责任。

二要进一步核准搬迁对象。各乡镇搬迁对象名册已上报领导小组办公室(县计划局),目前经过审核仍然发现有一些搬迁对象不符合搬迁条件,会后各乡镇还要做进一步的核实,要认真对照《实施方案》上关于搬迁对象的三条标准,严格把关,主要领导要切实负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切实把好审核关;要严格要求从事项目工作的乡镇干部,防止执行政策走样;要加强对村组干部的监管,严防“优亲厚友”,坚决杜绝“搬富不搬贫”现象的发生。

三要严格控制建房规模。要正确处理房屋建设与生产发展的关系,控制建房面积和投资规模,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坚决避免“搬迁致贫”现象的发生。一般来讲每户建房总面积宜控制在130平方米以内(其中住房100平方米左右,附属用房30平方米以内),房屋层数以一层为宜,户均建房占地面积0.2亩以内。)这个标准请大家切记,坚决不能突破,请大家务必从严把好审核关。

四要因地制宜确定安置方式,但要尽量引导集中安置。凡能集中安置的要尽可能集中安置,个别群众愿意分散安置的尊重群众意愿,不搞强迫命令,但要给群众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讲清楚实行集中安置可以节约土地,能够降低建房的综合成本,并且容易解决居住配套设施,通过一些激励措施,引导群众集中安置。

五要是加强项目资金管理。各项目乡镇一定要建立专户储存,实行专人管理,在兑现时严格按照县上确定的标准和工程进度兑现,绝不允许出现随意拖欠和克扣搬迁户补助资金的现象在我县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