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贫搬迁范例6篇

易地扶贫搬迁范文1

桃源县累计实施易地扶贫搬迁3685户12225人,其中:2016年完成2462人,2017年完成3938人,2018年完成5825人。集中安置点2016年14个,安置262户857人;2018年32个,安置1831户5825人,总体量居全市第一(约占全市总任务的65%)。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总体进展顺利,搬迁成效较好,特别是在“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上做实搬迁“大文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就学就医

一是促就业。为拓展增收途径,切实增加贫困群众收入,我县多措并举将扶贫车间办进了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挑选引进了鑫诚鞋厂、美音电子、杰远电子、君和野茶等12家工作环境优、企业信誉好、容纳人员多、工作稳定、待遇较好的民营企业建成就业扶贫车间,开发了电子元件加工、制鞋、茶叶加工等岗位种类11种,提供就业岗位1000余个。最终通过本地就业、公益性岗位、能人带动创业等方式,实现岗位收集和岗位开发就业一批、公益性岗位和扶持性岗位兜底就业一批、扶持能人带动创业就业一批,达到搬迁户“一户一人就业”目标。二是保就学。积极做好学校转接工作,进一步落实安置点贫困学生的教育助学政策,根据迁入群众适龄子女入园入学规模,合理调整优化安置点周边教育规划布局和教育资源配置,加强迁入教育资源保障,满足搬迁户子女就近入学需求。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改变了“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地方上学还要翻山越岭的历史。三是稳就医。严格落实“三提高、两补贴、一减免、一兜底、先诊疗后付费”的健康扶贫政策,以户为单位为搬迁群众建立健康信息档案和医疗精准扶贫救助档案,对患有重大疾病、慢性病的搬迁群众,制定“一人一策”靶向治疗方案,实行动态监测管理,切实保障贫困户就医问题,彻底改变了贫困户因为距离远,小病“等”痊愈的历史。

(二)“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帮扶

充分发挥农副产品加工特色县和旅游资源大县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及加工、乡村旅游、家庭手工业、现代服务业、商贸物流业。按照“四跟四走”产业扶贫思路,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推动规模经营。主要采取公司加农户等形式,每年按照一定的受益比例参与多元化入股分红,促进贫困户增收,提升搬迁群众生活水平。据统计,全县易地扶贫搬迁户中,165户472人享受唐宸生态农业产业帮扶、131户438人享受冯鑫林木油茶种植专业合作社产业帮扶、100户343人享受华星智能牧业有限公司产业帮扶等,其中主要采取公司加农户等形式,每年按照一定的受益比例参与多元化入股分红,促进贫困户增收,提升搬迁群众生活水平。

(三)“易地扶贫搬迁+”创新管理

易地扶贫搬迁范文2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为统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准确把握易地扶贫搬迁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牢记“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要求,以搬迁群众为扶持对象,做到“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搬迁与脱贫同步。突出产业发展和就业扶持,强化服务保障和社区融入,做好拆旧复垦复绿,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与新型城镇化、压茬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激发搬迁群众内生动力,从根本上解决搬迁群众长远生计问题,不断提升搬迁群众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基本原则

(一)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将搬迁群众后续扶持融入脱贫攻坚大扶贫格局,加强与脱贫攻坚其他专项规划、政策措施紧密衔接,结合产业结构调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等进行统筹谋划、同步推进。各级各部门按照责任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进一步加强协调和沟通,整体联动,形成合力推动解决后续扶持相关问题。(二)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结合安置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及产业发展现状,逐村分析、逐户研判,因人因地施策,对帮扶项目实行精细化配置,对劳动力就业实行精细化服务,全面提高后续扶持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顶层设计和基层实践的有机结合,形成“配套设施+特色产业+社会服务”的三位一体具有特色的后续扶持模式。(三)以人为本、群众主体。紧紧围绕搬迁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促进搬迁群众稳定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加强“感恩奋进”教育,引导搬迁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大力推行以工代赈、村民自建、“一事一议”等建设方式,吸引搬迁对象主动参与,激发内生动力,不等不靠,依靠自身努力“光荣脱贫”,过上美好生活。

三、基本情况

“十三五”期间,省下达我县易地扶贫搬迁指标5177户14669人,其中:2016年实施搬迁计划897户2564人、2017年实施搬迁计划3315户3386人、2018年实施搬迁计划2199户6301人、2019年实施搬迁计划946户2418人。新建集中安置点72个,安置易地搬迁户1374户3358人。分散安置农户3803户11311人。

四、重点工作

(一)夯实发展基础,保障基本权益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和“适当留有余地”的原则,在充分利用现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基础上,统筹考虑今后一个时期人口流量流向,同步规划建设一批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解决与设施配套的人员编制问题,进一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确保搬迁群众享受便利的基本公共服务。进一步完善安置区基础设施,优化发展环境。一是完善公共教育服务。完善安置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学位、床位等基本办学条件、确保搬迁群众子女应读尽读。做好转学衔接工作,确保搬迁户子女按有关规定与当地户籍人口享受同等义务教育政策。加强安置区师资力量统筹协调,保障安置地师资力量。[责任单位:县教育体育局、县委编办、县发展改革局、县财政局;各镇党委、政府,排在第一位为牵头单位,下同]二是完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因地制宜,综合考虑搬迁安置点服务半径、服务人口、地理条件等因素,合理配套建设安置点医疗机构,按标准配置医疗设备和医护人员,满足搬迁群众就近就医服务需求。就近医疗服务机构能够充分满足安置社区搬迁群众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可根据实际情况升级改造后整合使用。加强安置点巡回医疗服务,为搬迁群众提供及时便利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责任单位:县卫生健康局、县委编办、县发展改革局、县财政局;各镇党委、政府]三是稳妥办理不动产权。保障搬迁群众对搬迁安置住房的合法权益,除特殊安置方式外,要按照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有序开展安置住房不动产权登记,核发不动产权证书。待省级、市级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住房登记和交易管理办法出台后,及时研究制定我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住房登记和交易管理具体办法,指导各镇根据安置房土地性质和取得方式、安置方式,分类解决安置房不动产权登记和交易管理问题。对于已办理不动产权登记的安置房,要区别安置房土地性质、交易对象,严格控制和规范安置房交易,交易限制期限原则上应不低于20年。[责任单位:县自然资源规划局、县住建城管局;各镇党委、政府]四是完善配套基础设施。按照乡村振兴的要求,对照“五通”(通路、通水、通电、通讯、通网络)、“五化”(硬化、净化、亮化、绿化、美化)标准,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开展“回头看”,进一步查漏补缺,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功能,实现提质扩容,满足群众生产生活和后续发展需求。结合实际,科学规划和统筹易地扶贫搬迁地区公共文体设施建设,指导支持地方新建和提升改造图书室、广播室、公共体育场、社区健身中心、健身步道、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文体设施,满足搬迁群众休闲娱乐需求。[责任单位:县发展改革局、县财政局、县交通运输局、县水利局、县文广旅游局、县教育体育局;各镇党委、政府](二)发展壮大产业,带动脱贫发展将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和相对集中安置区纳入全县“一区一带、一路两翼、一河百点”的全域乡村振兴战略空间格局。以市场为导向,立足安置地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培育发展特色产业,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发挥农业、工业、旅游、电子商务等产业扶贫的基础性作用,动员组织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开展消费扶贫精准对接活动,打造安置区特色产品供应链条,着力构建镇、村、搬迁群众增收产业体系,促进搬迁群众持续稳定增收。一是做大做强种养殖业。将易地扶贫搬迁户后续产业发展纳入我县产业发展及产业扶贫规划加以落实推进,结合我县易地扶贫搬迁“小、组、微、生”安置点(区)布局,全面巩固提升茶、蚕、竹、畜、粮五大支柱产业,大力培育发展果蔬、花卉、柠檬、油茶等特色优势产业,深入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统筹谋划推进户办产业小庭园、村级特色示范园、大型集中安置点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实现“三园联动”。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推进园区景区化建设,着力打造休闲农业景区景点、农业主题公园,拓宽搬迁户增收渠道。加大品牌培育力度,鼓励搬迁户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开展多种形式的推介活动,着力提升产品附加值,让搬迁户既增产又增收。加强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健全与搬迁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搬迁户分享规模经营增值效益。加强技术培训,把符合条件的搬迁户优先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帮助搬迁户掌握1-2项实用技术,提高农业实用技术应用水平。[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财政局、县扶贫开发局、县经合外事局;各镇党委、政府]二是积极推进工业产业扶贫。根据我县“一区三园多点”工业发展布局,探索搭建产业发展平台,创新扶贫车间建设形式,统筹扶贫资源,为安置区和搬迁群众产业发展和产业链延伸搭建平台,拓展产业优势,增强发展潜力。积极扶持县内民营企业发展,出台金融支持、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吸纳易地扶贫搬迁户就业,对吸纳搬迁户就业的企业给予资金、项目等方面的扶持。针对工业企业岗位需求,指导加强就业人员技能培训,帮助搬迁群众向产业工人转变。[责任单位:县经信科技局;各镇党委、政府]三是大力支持发展乡村旅游。利用旅游资源富集的天然优势,充分挖掘乡村资源价值,支持基础条件好、资源优的易地扶贫搬迁地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打造一批休闲农庄、星级农家乐等休闲业态。积极为搬迁群众家庭自主创业搭建平台,大力扶持农家乐、乡村民宿、手工作坊、农村电商、餐饮服务等家庭创业项目,在项目资金、小额贷款、税收减免等饭方面给予扶持,支持易地扶贫搬迁户因地制宜开发文创旅游商品,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加大宣传推介,打造乡村旅游品牌。依托现有旅游景区,在搬迁户中开展乡村旅游人才技能培养,提高旅游服务能力,实现就近就地就业。[责任单位:县文广旅游局、县发展改革局、县住房城管局、县交通运输局、县经信科技局;各镇党委、政府]四是全面推广电商扶贫。推行“互联网+特色农产品”营销模式,支持有意愿的搬迁户开办网上商店,通过线上线下结合,与种养大户、龙头企业等建立直采直供关系,不断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加快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支持邮政、供销合作社、商贸企业等在有条件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立服务网点,逐步建成县有服务中心、镇有服务站、村有服务点的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加强搬迁户电商人才培训,支持“电商企业+专业合作组织+搬迁户”的闭环精准扶贫模式。[责任单位:县经信科技局;各镇党委、政府](三)加强技能培训,拓宽就业渠道大力开展就业扶持工作,着力促进搬迁群众后续稳定发展,到2020年底实现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搬迁贫困家庭至少有1人就业。一是大力开展技能培训。对全县所有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进行全面调查,依托“心连网”系统建立劳动力信息数据库,共享易地搬迁户劳动力信息资源。大力开展“送培训下乡”“扶贫专班”等培训活动,积极组织易地扶贫搬迁贫困劳动力参加就业技能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等培训,切实为有培训意愿的所有易地扶贫搬迁贫困群众提供免费技能培训,不断提升其整体技能水平。[责任单位: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县扶贫开发局;各镇党委、政府]二是加大就业促进力度。大力举办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组织开展送岗位信息“进镇入村”和用工企业入村等小微招聘活动,不断提高劳务组织化程度。鼓励和引导企业,特别是财政资金给予支持的龙头企业和产业园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优先吸纳搬迁户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以工代赈、污染治理、生态保护修复、国土绿化等政府投资工程项目建设岗位,要安排一定数量的岗位优先吸纳搬迁贫困劳动力。鼓励和支持劳动密集型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在有条件的安置区建设就业扶贫车间,鼓励探索合作、股份、定向投资等就业扶贫车间建设管理模式,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车间建设。鼓励易地扶贫搬迁贫困群众自主就业,积极为他们提供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公共就业服务。[责任单位: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县扶贫开发局;各镇党委、政府]三是多渠道开发公益性岗位。进一步聚力开发护林绿化、保护地管理、地质灾害监测、社会治安协管、乡村道路维护、孤寡老人和儿童看护、水利工程“物业化管理”等各类公益性岗位,优先安置易地搬迁贫困群众。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负责在贫困村开发公益性岗位,每人每月给予不低于400元补贴;县自然资源规划局负责开发地质灾害监测公益性岗位;县水利局负责开发村内公益性水利工程巡管员公益性岗位;县林业竹业局负责开发巡山护林、湿地管护等公益性岗位;县交通运输局负责进一步加大对养路工人等公益性岗位的开发力度。各村集体公司开发公益性岗位要优先安置搬迁贫困群众。[责任单位: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县发展改革局、县自然资源规划局、县生态环境局、县交通运输局、县水利局、县扶贫开发局、县林业竹业局;各镇党委、政府](四)强化社会保障,织牢安全底网对于因残、因病、缺劳动力等特殊困难搬迁群众,确保搬迁户与迁入地贫困人口享有同等养老保险、医疗救助扶持、低保兜底等政策。通过整合各类社会保障资源,逐步提高保障水平,保障其基本生活,解除后顾之忧。一是分类推行养老保险。对搬迁人口中的相对贫困人口、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政府按标准为其代缴养老保险费,减轻易地扶贫搬迁贫困人员参保缴费负担。将建档立卡搬迁人口中年满60周岁、未领取国家规定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相对贫困人口、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困难群体,纳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按月发放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鼓励搬迁稳定脱贫后,有经济能力的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加保障水平更高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保障参保群众在两种养老保险制度间合理有序流动,实现利益最大化。[责任单位: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县财政局、县发展改革局、各镇党委、政府]二是大力实施医疗救助扶持。精准掌握易地扶贫搬迁人口基础数据,将符合条件的搬迁群众纳入医疗救助扶持、公共卫生保障范围。对搬迁群众中罹患大病的贫困人口,实行动态管理和监测,实现大病专项救治工作规范有序。落实基本公共卫生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进一步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和医疗费用控制政策,全面落实“十免四补助”医疗扶持政策,巩固“两保、三救助、三基金”医保扶持成效。[责任单位:县卫生健康局、县财政局、县扶贫开发局、县医保局;各镇党委、政府]三是完善兜底保障服务。落实好脱贫攻坚低保兜底保障政策,将符合条件的搬迁群众全部纳入农村低保和临时救助范围,实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对遭遇突发事件、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其他社会救助制度暂时无法覆盖或救助之后基本生活暂时仍有严重困难的易地搬迁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及时给予临时救助。继续实施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政策,加强对易地搬迁户中的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宣传力度,对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全部纳入保障范畴,做到“应保尽保”。对持有第二代残疾人证且未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易地扶贫搬迁残疾人,按政策规定核发残疾人扶贫对象生活费补贴。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残疾人的,要结合其需求实施家庭无障碍改造,为残疾人生活、出行创造便利条件。[责任单位:县民政局、县残联、县财政局、县扶贫开发局;各镇党委、政府](五)加强机制创新,促进持续发展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向生产和经营能手集中,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探索股份合作、保底分红、二次返利、财政投入形成的资产量化到户等“易地扶贫搬迁配套设施资产变股权、搬迁对象变股民”的资产收益扶贫模式。一是盘活土地资源。稳步推进搬迁群众旧房拆除和宅基地复垦复绿工作,用好用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宅基地具备复垦条件的,可优先安排纳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区范围。对不具备复垦条件的,经相关部门认定后,可根据实际情况复绿,对迁出区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加快拆旧复垦后的土地确权颁证,切实维护搬迁群众合法土地权益。引导土地有序流转,对整体搬迁的自然村,鼓励和支持县内龙头企业、民营企业、农业合作社统一流转和开发;对零星搬迁户的承包地,鼓励群众自行流转,或由村集中公司和合作社统筹流转开发;在搬迁群众自愿的基础上,25度以上的坡耕地纳入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优先实施。对确权颁证的搬迁户林地,按照相关政策享受的公益林补助、抵押担保、林业增值收益等要继续保障;鼓励县内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流转林地,发展林下经济,增加搬迁群众收入。[责任单位:县自然资源规划局、县财政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扶贫开发局、县林业竹业局;各镇委、政府]二是探索资产收益扶贫。在不改变用途的情况下,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其他涉农资金投入实施农业、养殖、光伏、水电、乡村旅游等项目形成的资产,具备条件的可折股量化给搬迁户。资产可由村集体公司、合作社或其他经营主体统一经营。支持农民合作社和其他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托管、牲畜托养和吸收承包地入股等方式,带动搬迁户增收。积极探索以“股权量化、按股分红、收益保底”为主要内容的财政支农项目资产收益扶贫机制,拓宽搬迁户收入渠道。加大易地扶贫搬迁结余资金投入安置点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量化置换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合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股权,由安置区搬迁对象获取股权收益。[责任单位:县财政局、县自然资源规划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扶贫开发局;各镇党委、政府](六)建强基层组织,规范社区管理加强安置点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健全党组织议事规则,及时讨论决定涉及本安置地社会建设、社区治理等重大事项、重要问题。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提高社区服务能力。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以居民为主体、社会各方共同参与、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社区治理机制,积极引导搬迁群众参与社区治理,增强搬迁群众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能力,形成新的社区治理模式。因地制宜设立派出所、警务室、执勤点等,强化安置区的社会治安综合防控。做好搬迁户户籍迁移、居住登记等服务工作。[责任单位:县民政局、县委组织部、县委编办、县委统战部、县公安局;各镇党委、政府](七)加强宣传引导,加快社会融入以创建文明社区、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切入点,大力开展感恩教育、文化素质教育、道德规范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做好优秀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着力推进移风易俗,多种形式组织开展交流交往交融活动,推动搬迁群众较好较快实现社区融入。大力宣传勤劳致富典型事迹和人物,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切实做好扶志工作,引导搬迁群众树立自强自立、不等不靠的思想,自力更生创造幸福生活。提高广大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养,引导他们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针对城乡生活方式变化,开展城镇基本生活技能培训,加强公共意识、规则意识培养,强化文化素质和道德规范教育,促进安置区的群众交流交往。组织动员基层党员干部与搬迁群众结对子,鼓励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和志愿者为搬迁群众提供服务,发动更多力量开展精准帮扶,帮助搬迁群众尽快适应城镇生产生活方式,增强搬迁群众的归属感。[责任单位:县委宣传部、县委组织部、县妇联、团县委、县委统战部、县公安局、县文广旅游局;各镇党委、政府]

易地扶贫搬迁范文3

根据省发展改革委、省扶贫移民局要求,为切实提高我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成效,将当前易地 扶贫搬迁工作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全面整改到位,特制定此专项整改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扶贫 开发战略思想、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 重要讲话精神和对四川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彭清华书记在全省市厅级主要领导干部读书班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各项部署,坚持问题导向,高度重视国家、省、市对我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各项稽察、督查指出的问题,对号入座、举一反三,细致排查,找准不足与薄弱环节,以整改促攻坚、以完善促提升,全面提升我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成效。

二、整改重点

(一)搬迁对象识别是否精准

整改措施:一是核准搬迁对象。各乡镇要对前期确定的“十三五”期间所有易地扶贫搬迁对象进行再次精准核实。对不符合搬迁条件的对象全面清退,已经拨付建房补助资金的要限期追回;对符合搬迁条件的贫困户要及时增补,确保易地扶贫搬迁对象识别及实施精准无误。二是核准基本信息。认真复核清理搬迁对象信息,及时按程序履行对象增减调整变更手续,不断提升搬迁对象信息管理和动态调整工作水平,夯实精准搬迁安置基础。

三、工作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乡(镇)人民政府为此次易地扶贫搬迁有关问题专项整改的责任主体,要高度重视,强化组织领导,落实责任主体,层层压实责任,形成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分管负责同志具体抓,确保整改工作有力有序推进。

(二)狠抓整改重点。要以专项整改方案所列问题为重点,又不局限于整改方案,结合近几年国、省、市、县开展的各项稽察、督查、暗访反馈的问题,按照《易地扶贫搬迁自查标准》,迅速对本地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隐患进行全面排查梳理,建立问题清单,深挖问题根源,敢于较真碰硬,整改落实到位。

易地扶贫搬迁范文4

黔东南州为实现“十三五”期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57万户26.71万人群众一步住进新房子、快步过上新日子,逐步过起好日子,大胆探索易地扶贫搬迁移民产业、就业、培训、帮扶、服务“五个全覆盖”新途径,着力提升搬迁群众后续发展能力,取得显著成效。

精心融合产业发展,实现产业全覆盖。一是探索盘活迁出地生产资源机制。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引导群众自愿有偿流转土地经营权给专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或者以土地作价入股,结成联股、联利的共同体,按股分享经营收益,实现迁出地资产变资本,资本促增收,增加群众财产性收入。比如,黄平县52户搬迁群众就近入股猕猴桃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猕猴桃600亩,实现户均增收4万元以上。同时,通过把土地入股到合作社,每户分红2000元。又如,麻江县推动易地扶贫搬迁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把搬迁安置点建在旅游景区周边,带动一大批搬迁群众通过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服务业增收。二是探索整合迁入地社会资源。建立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群众安置点固定资产,将有收益市场发展前景好的停车场洗车场加油站、车辆维修厂、农贸市场超市、农产品加工厂、景点旅游开发等资源,支持搬迁群众开发易地产业扶持。利用“特惠贷”和产业扶贫项目个人量化资金等发展易地固定资产项目建设,鼓励搬迁群众入股发展固定资产收益项目,增加固定财产性收入。如,三穗县鼓励搬迁群众以入股的方式参与6个停车场、4个洗车场和3个加油站建设经营分红和直接就业的方式实现搬迁群众创收脱贫。

精准突出一户一策,实现就业全覆盖。一是大力实施“一户一就业”工程。以“四清四明”(人员底数清、技能状况清、文化程度清、收入情况清;择业意愿明、培训专业明、就业意向明、公示结果明)的标准做好搬迁群众劳动力调查,对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愿望的贫困人员,由本地企业公司与群众签订就业协议,确保每户至少有1人以上就近就地就业,破解“就业难”问题。如凯里市实施“百企帮扶就业”计划,提供800多个岗位解决搬迁群众就业。二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促进搬迁群众转移就业。引导搬迁能人带头组建劳务公司,成立各种专业化服务队伍承接工程项目、农业园区、景区建设、劳动力配置等项目,打造“移民的哥、移民建筑、移民家政、移民陪护、移民保安、移民搬迁、移民导游、移民绣娘”等“”搬迁群众劳务品牌。如,天柱县组建移民搬家劳务队和红白喜事服务队,通过为周边群众提供搬家和办理红白喜事服务增收。三是就地开发、挖掘和购买一批公益性岗位就地就近安置就业。多渠道在移民安置点就地开发或购买一批单位性公益性岗位安置一部分搬迁群众,推动解决搬迁群众就业难题。如凯里市和岑巩县通过提供城区公益性岗位分别安置了135名和106名搬迁群众就业。四是鼓励搬迁群众自主创业带动就业。对有创业意愿并具备创业条件的搬迁群众,政府给予5-10万元财政贴息创业担保贷款扶持,对当年新增岗位吸纳搬迁群众就业并签订就业协议的,给予最高额度不超过200万元的贴息贷款等优惠政策。

精准建立扶贫新机制,实现帮扶全覆盖。一是干部精准帮扶到人,做到“一户一本台账、一户一套帮扶措施、一户一名责任人”,现帮扶到户全覆盖,帮扶对象不脱贫,帮扶干部不脱钩。二是部门精准帮扶到户,制定“一户一策、一户一方案”,因户择业、分类施策,实现部门帮扶产业到户的目标。三是对口帮扶精准到点,引导对口帮扶企业与搬迁安置点开展点企共建活动,通过“产业带点、项目兴点、招工帮点、资金扶点”等不同形式,带强一批产业,带动一批项目,带建一批基础设施,实现对口帮扶机制推动先富带后富。如丹寨县充分利用万科、京东等帮扶企业资源,大力发展硒锌米、茶叶、土猪等特色产业助农增收。四是社会帮扶精准到村,将社会帮扶重心下移到移民安置点、帮扶对象明确到搬迁户,帮扶措施到位有效,帮扶效果可持续,确保搬迁群众应扶尽扶。深入开展“千企帮千村”活动,目前,全州共有230家企业结对帮扶227个贫困村,企业已投入项目资金2190万余元,组织培训农村劳动力8264人次,解决就业6523人。

易地扶贫搬迁范文5

一、湾子村基本情况简介

湾子村位于阿市乡西北部,距乡政府13公里,平均海拔1200米,被喻为“阿市的小西藏”就是湾子村,东、南与本乡安然村接壤,西面与清水镇发沙村隔河相望,北面与吉场高兴村隔河相望。全村总面积3680亩,耕地面积2400亩。所辖8个村民组,居住着苗、汉、彝、仡佬4个民族。少数民族人数占总人口比例为30.1%。现有农村家庭户265户,人口1344人;贫困户83户,人数328人;低保户38户,人数71人;2017年易地扶贫搬迁已搬迁户28户130人;2018年新增易地扶贫搬迁户75户,人数323人;留守儿童20户,人数41人。湾子村土地贫瘠,地势险要,文化、经济相对十分落后,与外面连接的通村路是湾子村唯一的经济动脉,由于受石漠化地貌影响,加之水资源严重短缺,严重制约本村产业发展,有效的脱贫之路就是易地扶贫搬迁。

二、各项工作基本情况

(一)易地扶贫搬迁情况

2017至2018年零星搬迁共计29户130人;其中贫困户29户130人;截止目前已搬迁入住27户122人;未搬迁入住2户8人。

2018年湾子村纳入整村搬迁;有意愿搬迁农户共计75户323人;其中贫困户8户41人。

(二)2019年上报全排全查错评、漏评、错退情况

1、2019年2月28日上报:漏评户1户5人,漏评人口4户5人,错评户0户0人,错评人口3户3人,错退户0户0人,返贫户0户0人(已处理)。

3、2019年5月30日上报:漏评户1户5人,漏评人口0户0人,错评户0户0人,错评人口0户0人,错退户0户0人,返贫户0户0人。

(三)享受低保情况

2019年享受低保共计38户71

(四)残疾人员情况

湾子村残疾人共计28人(其中:一级残7人;二级残7人;三级残4人;四级残10人)

(五)非建档立卡七类重点人员情况

非建档立卡七类重点人员共计27户95人

(六)2019年度危房改造情况

2019年危房改造共计1户

(七)精准扶贫“特惠贷”情况

1、我村共计47户贫困户享受特惠特

(八)合医报销情况

2019年1至5月,合医报销共计51人次、共计报销金额274495.23元;其中贫困户报销18人次、共计报销金额61207.83元,贫困户住院报销比例达90%以上。

(九)精准扶贫教育资助情况

经排查我村未发现未获得教育资助的学生

(十)引导贫困户外出务工情况

2019年外出务工共人(其中已脱贫贫困户28人、未脱贫贫困户8人),未脱贫户务工补助共11089.04元。

(十一)辍学学生情况

1、辍学学生共4人(其中贫困户1人,黄琴现年14岁,在广东务工;村支两委以及学校教师多次做工作劝返均不愿返回就学)

(十二)饮水安全情况

全村饮水提升工程正有序推进;目前入户管道安装已经完工;消毒也已完工;其他工程正有序进行中。

三、产业发展情况

(一)2019年第一批中央财政项目落实情况

2019年第一批中央财政项目脱毒马铃薯种植:共7户10亩,补助资金共计4500元,2019年第一批中央财政项目生猪养殖:8户16头,补助资金共计22400元。

(三)贫困户入股情况

2019年入股盛丰公司共18户45人,入股资为每户1535元;共计27630元,每年保底分红比例为入股扶贫资金的7%,入股三年,每年签约一次,三年期满后本金退还给贫困户发展其它产业。

易地扶贫搬迁范文6

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和“标志性工程”,也是“五个一批”中最难啃的“硬骨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多次就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国务院先后召开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电视电话会议和现场会,总理两次作出重要批示,副总理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对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国家发改委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徐绍史主任、何立峰副主任多次专题研究部署,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十三五”时期的一项重大政策、重大举措、重大工程,摆在全委工作的突出重要位置,全力推进。国务院有关部门主动作为、密切配合,各有关省份落实责任、强力推进,按照“理顺机制、明晰目标、守住底线、精准脱贫”的要求,奋力推动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实现良好开局。构建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架构。22个省份都明确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组织领导机构,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专门成立扶贫金融事业部,各省份都组建了省级投融资主体和市县项目实施主体,为顺利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完善了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体系。国家发改委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方案》,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支持政策。财政部出台了易地扶贫搬迁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国土资源部明确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支持政策,人民银行等出台了信贷资金筹措方案和贷款管理办法,国家发改委提高了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标准。部分省份也结合实际出台了后续产业发展、税费减免等支持政策。我们畅通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推进机制。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几乎每季度召开专题会,协调重大问题。国家发改委通过定期调度、印发政策指引、开展专项检查等方式,及时掌握和督促各地工作进度,会同有关部门定期会商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有关省份也积极履行“省负总责”,绝大多数省份明确了省级“统贷统还”资金运作模式,加快资金承接使用和项目建设,截至9月底22个省份项目开工率达98%。营造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良好氛围。易地扶贫搬迁既是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欢迎,特别是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出台后,各大媒体高度关注,纷纷进行了报道,为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营造了良好氛围。

但“十三五”时期要完成约100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迁脱贫,还面临着搬迁任务重、安置资源约束紧、搬迁对象贫困程度深等挑战。特别是部分地方存在脱贫措施不实、标准掌握不严、运作机制不顺等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创新思路、找准着力点、努力克难攻坚,全力做好各项工作。一是组织实施好《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指导编制“十三五”省级规划,强化脱贫导向,将脱贫目标贯穿搬迁安置全过程,实化细化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清单,确保搬迁一户、脱贫一户。二是进一步理顺工作机制,指导各省切实履行“省负总责”,落实省级投融资主体“统贷统还”模式,畅通资金承接和使用渠道,保障项目建设资金需求。进一步做好“放管服”改革,优化项目用地、环评、招投标等审批手续,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三是引导搬迁群众主动参与、投工投劳建设自己的新家园,激发其内生发展动力,自力更生、光荣脱贫。四是加强工作督查考核。重点围绕搬迁以后能否脱贫、住房建设是否超标、搬迁群众是否举债、资金使用是否合规等开展监督考核,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五是强化舆论宣传引导。进一步加强政策解读、经验推广和新闻宣传等工作,及时总结各地的好经验好做法,讲好易地搬迁脱贫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