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西南育才学院范例6篇

重庆西南育才学院

重庆西南育才学院范文1

西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大学,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学校位于重庆市北碚区风景名胜区缙云山下、风景秀丽的嘉陵江畔,是闻名遐迩的花园式学府、全国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全国绿化先进单位,教育部表彰的文明校园。

西南大学起源于1906年4月建立的川东师范学堂,成立于2005年7月,由原西南师范大学、原西南农业大学合并组建而成,占地总面积约9600余亩,校舍面积约183万平方米,依山傍水,风景如画。学校现有32个学院(部),2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07个本科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70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800余人,博士生导师近300人,研究生导师1200余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教学名师3人,有突出贡献专家15人,教学团队4个,“长江学者”4人,“”入选者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和学科评议组成员7人。学校现有在校学生5万余人,其中普通本科生近4万人,硕士、博士研究生11000余人,留学生700余人。

二、学院及专业简介

新闻传媒学院是西南大学32个学院中的一个。现有新闻学、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3个本科专业;有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传媒文化教育、传媒产业教育、艺术美学以及课程与教学论4个博士培养方向。新闻传播学是重庆市重点学科,新闻学是重庆市特色专业,新闻采写教学团队是重庆市优秀教学团队。现有教职工40余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0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15人;80%以上的专任教师具有博士学历,分别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武汉大学、香港大学、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等国内外高校。

学院现有各类学生1000余人,其士生20余人,硕士生240余人,本科生720余人,留学生6人,秉承“开中外视野、立时代精神、办特色教育、育传媒人才”的办学理念,着力培养具有“传媒素养、新闻智慧、科技能力、人文关怀”的现代传媒人才。毕业生活跃在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社、人民网、湖南卫视、安徽卫视、西藏电视台、海南电视台等传媒机构。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本专业以“专业技能扎实、人文素养深厚”为人才培养目标,以新闻主播、出境记者、节目配音为特色专业方向,为广播电视与新媒体、企事业单位培养从事新闻播音、节目主持、企业宣传以及播音主持教学与研究工作的专门人才。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本专业以“大文化”、“大艺术”为根基,以策划、写作、技术与艺术为核心,以电编、文编、广播电视新闻为特色专业方向,为广播影视媒体、网络媒体、企事业单位培养广播影视策划、制作、包装、宣传的“强实践型”专门人才。

【2014届毕业生就业情况】2014届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毕业生64人,考取、保送北京大学、重庆大学等高校研究生12人,到美国迈阿密大学、英国莱斯特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海(境)外高校留学9人,进入四川电视台、河北电视台、中铁电气化集团、三一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就业43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生73人,考取、保送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等高校研究生17人,到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等海外高校留学6人,到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湖南广播电视台经视频道、优创(青岛)信息服务有限公司等单位就业50人。

三、招生专业及计划 一、学校简介

西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大学,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学校位于重庆市北碚区风景名胜区缙云山下、风景秀丽的嘉陵江畔,是闻名遐迩的花园式学府、全国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全国绿化先进单位,教育部表彰的文明校园。

西南大学起源于1906年4月建立的川东师范学堂,成立于2005年7月,由原西南师范大学、原西南农业大学合并组建而成,占地总面积约9600余亩,校舍面积约183万平方米,依山傍水,风景如画。学校现有32个学院(部),2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07个本科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70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800余人,博士生导师近300人,研究生导师1200余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教学名师3人,有突出贡献专家15人,教学团队4个,“长江学者”4人,“”入选者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和学科评议组成员7人。学校现有在校学生5万余人,其中普通本科生近4万人,硕士、博士研究生11000余人,留学生700余人。

二、学院及专业简介

新闻传媒学院是西南大学32个学院中的一个。现有新闻学、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3个本科专业;有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传媒文化教育、传媒产业教育、艺术美学以及课程与教学论4个博士培养方向。新闻传播学是重庆市重点学科,新闻学是重庆市特色专业,新闻采写教学团队是重庆市优秀教学团队。现有教职工40余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0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15人;80%以上的专任教师具有博士学历,分别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武汉大学、香港大学、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等国内外高校。

学院现有各类学生1000余人,其士生20余人,硕士生240余人,本科生720余人,留学生6人,秉承“开中外视野、立时代精神、办特色教育、育传媒人才”的办学理念,着力培养具有“传媒素养、新闻智慧、科技能力、人文关怀”的现代传媒人才。毕业生活跃在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社、人民网、湖南卫视、安徽卫视、西藏电视台、海南电视台等传媒机构。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本专业以“专业技能扎实、人文素养深厚”为人才培养目标,以新闻主播、出境记者、节目配音为特色专业方向,为广播电视与新媒体、企事业单位培养从事新闻播音、节目主持、企业宣传以及播音主持教学与研究工作的专门人才。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本专业以“大文化”、“大艺术”为根基,以策划、写作、技术与艺术为核心,以电编、文编、广播电视新闻为特色专业方向,为广播影视媒体、网络媒体、企事业单位培养广播影视策划、制作、包装、宣传的“强实践型”专门人才。

【2014届毕业生就业情况】2014届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毕业生64人,考取、保送北京大学、重庆大学等高校研究生12人,到美国迈阿密大学、英国莱斯特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海(境)外高校留学9人,进入四川电视台、河北电视台、中铁电气化集团、三一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就业43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生73人,考取、保送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等高校研究生17人,到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等海外高校留学6人,到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湖南广播电视台经视频道、优创(青岛)信息服务有限公司等单位就业50人。

三、招生专业及计划

序号

招生专业

招生计划

(人)

招生省份

1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65

面向全国9个省(自治区、市)招生

(重庆、四川、贵州、山东、山西、湖南、

湖北、河南、河北)

2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65

四、报名条件

(一)符合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年度招生工作规定中的报名条件;

(二)考生所在地组织省级统考的省份,考生需通过省级统考合格后,方能参加校考。

五、报名程序

(一)报名方式:现场报名。

(二)报名材料:

1.考生所在省(市)发的艺术类准考证、二代身份证;

2.报考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考生,需现场领取《西南大学2015年艺术类专业报名登记表》,贴上照片,考试时统一交回。

(三)学校按照重庆市物价局批准的标准收取报名考试费。

(四)校考专业准考证

1.考生报名材料经考点现场工作人员审核后,发给西南大学《校考专业准考证》;考生参加考试时,必须携带校考专业准考证、身份证(或户口本)原件、艺考证原件,按规定时间到指定考试地点参加专业考试。

2.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考生,考试时需带上《西南大学2015年艺术类专业报名登记表》;

3.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考生,考试时需带上2B铅笔,用于填涂《文史知识》机读卡。

六、校考考点安排及考试时间

考点

生源

报名及

考试地点

报名时间

(2015年)

考试时间

(2015年)

长  沙

湖  南

湖  北

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1.28-1.29

1.30-1.31

郑  州

河  南

郑州24中

2.1-2.2

2.3-2.4

潍  坊

山  东

潍坊市富华国际展览中心

2.26-2.27

2.28-3.1

成  都

四  川

四川音乐学院

2.28-3.1

3.2-3.3

石家庄

河  北

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北院)

3.2-3.3

3.4-3.5

晋中

山  西

山西传媒学院

3.2-3.3

3.4-3.5

重  庆

重  庆

贵  州 

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

3.13-3.14

3.14-3.15

注:1.考生只能在规定时间、规定考点参加专业考试,不能跨省(市)异地参加考试。2.学校视生源质量情况可对招生计划作适当调整。

七、考试内容及考试方式

专业

考试内容

分值

备注

播音与主持艺术

①面试:普通话语音测试

50分

只有面试,随到随考,

一次考完,不分初复试

②面试:指定稿件播读

100分

③面试:即兴评述

100分

④才艺展示(除语言之外的才艺)

50分

总 分

300分

广播电视编导

①笔试:文史知识

100分

只有笔试,3个小时,

三科一场考完

②笔试:故事续写

100分

③笔试:电视节目评述

100分

总 分

300分

八、录取办法

(一)我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文理兼收。考生的文化成绩和专业成绩均应达到所在省(自治区、市)划定的合格线。高考文化考试各科中凡有一科为零分者,我校不予录取。

(二)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按我校校考专业成绩排序,从高到低,择优录取。专业成绩相同的,按高考文化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同时,考生的文化成绩不得低于所在省(自治区、市)公布的当年高考普通文理科文化成绩二本批次线(非艺术类)的75%。

(三)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1.依高考文化成绩×50%,与我校校考专业成绩相加的综合分,按照综合分排序,从高到低,择优录取。

计算公式:高考文化成绩×50% + 校考专业成绩 = 综合分

2.对于艺术类招生计划不分文理科的省(市),我校将对理科考生的文化成绩按一定公式折算后和文科考生一同按录取规则排序,择优录取。

理科考生文化折合分=理科考生文化总分×(普通文科二本批次线/普通理科二本批次线)

九、学费标准

2014年学费标准为10000元/年,2015年最终以重庆市物价局核定为准。

十、成绩公布及专业复查

(一)成绩查询方式:

网上查询:bkzsw.swu.edu.cn/(西南大学本科招生网)

电话查询:023-68252070(新闻传媒学院艺招办公室)

(二)成绩查询时间:

2014年4月中旬前(以西南大学本科招生网公布的时间为准)

(三)新生专业复查:

新生入学后,学校将组织专业复查。复查合格者方予以注册,取得学籍;复查不合格者,取消入学资格。

十一、联系方式

(一)通讯地址: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2号,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艺招办公室

邮政编码:400715

(二)咨询电话:023-68252070(传真)

咨询邮箱: xwcmxy@swu.edu.cn

监督电话:023-68252504

重庆西南育才学院范文2

四两亦能拨动千斤

一个国家的崛起,根本上是人的崛起;一座城市的兴盛,核心是人才的涌现。近年来,潼南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尤其是农民纯收入达7300余元,高于全市13个百分点,职业技术教育在其中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效益,其特色有三。

“小而巧”。虽然潼南仅有 公职中、恩威职中、进修校、远荣职中四所中等职教校,可谓体量偏小,但小得灵巧,小而灵敏。近年来,潼南在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机械制造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等专业人才培养上取得“带动周边、走进成渝、知名西南”的良好效果。在目前招生规模还不大的情况下,每年向广东、福建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企业输出1000多名新型应用型人才,熟练技术工月均收入3000元以上。

“专而精”。工业的现代化,离不开人才的专业化和技能化。职业技术教育的生命力,就在其“一招鲜吃遍天”,一技傍身,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潼南坚持按照“着眼市场,服务学生,终身发展”的办学理念,采取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等模式,与用人单位建立稳定的输出关系,学生就业出路非常广阔,毕业生就业率常年保持在98%以上,陆续向重庆保税港区和西永微电园输送技能型劳动人才近5000人。

“特而好”。潼南尤其注重职业劳务输出的专业化和品牌化,先后与重庆国际公司、冠华英才集团,以及四川、山东、上海等多家专业劳务中介公司合作,累计向美国、日本、斐济、洪都拉斯、约旦等15个国家和地区输送技工4000多人,行业涉及缝纫、建筑、机械、海上捕捞、农工、驾驶等十个门类。如今,“潼南缝纫”、“潼南捕捞”、“潼南建筑”等技术人才品牌声名远播,用工单位上门觅才络绎不绝。

潜势亦能化为优势

从全市看,中、高职教在校生已突破70万人,累计为社会输送技能人才110万人;从周边看,近邻永川区,过去五年培育技能人才近十万人,职业教育成为产业聚集和壮大的“看得见的指挥棒”。就潼南技术职业教育而言,把自身潜能转化为发展优势,关键有三。

“做大蛋糕”。加快整合县内中职教育资源,打好 公职中这张市级重点牌,采取整合模式将恩威职中融入,全县中职教在校学生数量突破8000人。推进教师进修学校“升院”(晋升为学院)工程,通过“内部挖潜力,外部强招引”等方式,力促招生规模突破3000人,从而提升学校办学层次,推动实现由“校”到“院”的升级。

“引凤筑巢”。实施院校合作工程,与重庆理工大学等院校合作,引入重庆市语言文化学院等一批职教学院,改变“潼南无大学”的资源局限,形成以“人气聚人才,以人才建产业,以产业促发展”的新格局。

“校企联动”。把企业的需求当作办学的追求,把企业成长作为学生的未来。与国内大型企业合作,在维尔美纸业率先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实行“定向培养”、“校企共建”、“工学交替”等办学模式,实现“理论+实践”、“书本+操作”的滚动交替,实训课程在教学计划中比例达到60%以上,使企业成为提升学生技能的“主阵地”和提高学生就业率的“打靶场”。

职业亦能成就事业

技术本身不能改变世界,有技术的人却能改变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培育的人才,既是重庆城乡统筹、服务产业的生力军,又是就业创业、民生改善的创造者,更是创新创富、引领潮流的先行者,关键要推动“三变”。

“资源”变“资本”。潼南人力资源充沛,仅农村劳动力就达46.7万人,但技能人才却偏少。目前,每年新增不能进入上级普通高中和高等院校的新生代劳动力超过3000人,四川安岳、遂宁等周边市县对职业教育的需求超过万人。我们采取“政府资助、学校减免、学工融合”等措施,制定企业接收职教学生奖励政策,加快推动“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本”的转型。

“粗放型”变“集约型”。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是最有效的资源配置者。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应遵循市场对人才稀缺性、实用性和技能性的要求,技术人才培养就必须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大路货”向“大品牌”的跨越。在专业配置上,依托潼南“中国西部菜都”的金字招牌,重点发展蔬菜种植、畜牧养殖、机械模具、美食烹饪、高端旅游、食品加工等专业。通过2—3年努力,每年向重庆和西南一线城市输送高素质技能人才一万人以上。

重庆西南育才学院范文3

无论是孩子的成长,还是城市的发展,都离不开教育的推动作用。作为一座人文底蕴丰厚的城市,山城重庆的教育史别有一番蜿蜒曲折和波澜壮阔。

旧时儿童所受的教育同现代相比,差别极大。“六岁孩提子,从师入学堂,整容端坐席,开口诵琅琅。”几句歌谣生动展现了民国前儿童接受启蒙教育的情况。启蒙阶段的教育多由民间私塾来承担,学生入学不必经过考试,只需征得先生同意,并在孔老夫子牌位或圣像前恭立作揖。私塾尤其注重蒙童的教养教育,强调蒙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生活习惯。到清朝晚期,重庆传统教育系统十分丰富,除部分私塾,还有学宫、义学、书院等等,像美国传教士鹿依士创办的教会学校,还发展成了后来的求精中学。加上政策由闭关锁国到开放口岸,由蔑视外国到学办洋务,重庆新式学堂应运而生。众多学堂中书院最为鼎盛,全国两千余所书院中巴渝占了上百所,如小什字缙云书院、白市驿观文书院、木洞观澜书院等皆办学有序。

旧式学堂以程朱理学为内核,让莘莘学子“养成贤才”。这些学堂里也不乏佼佼者,比如重庆家喻户晓的邹容,他便习过四书五经,后成为先进重庆青年的代表,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写下不朽宏文《革命军》。新式学堂则在课程设置上有很大区别,用外语、历史、数学等取代四书五经和八股制帖,公开承认西学的作用,打破封建文化在重庆一统天下的局面。川东兵备道黎庶昌在重庆创办第一所新式学堂――“洋务学堂”。民国《巴县志》记载:“其课程于国文外,增设科学,而以英语、数学为主科。在四川未废科举以前,此为官立学校之始。”1901年,清廷下令全国从次年改革科举考试制度。根据光绪圣旨,各省城书院均改设为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改中学堂,各州县改小学堂。重庆士绅热心树人育才者,积极筹措经费、购买校产、推选学董、调查生源。随之,官立和私立初小、高小、普通中学堂、师范学堂、专科学堂、女子学校等学校体系陆续增多。现在,重庆保存得最为完美的书院要数江津聚奎书院(今聚奎中学),它比北京清华学堂建造还早,最初是“聚奎义塾”,达140多年之久。前大门楹联“知国家大事尚可为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和夫子堂楹联“是英雄铸造之地,为山川灵秀所钟”皆显豪气。另外,重庆七中也是从渝州书院、东川书院、重庆府中学堂……几番转变而来,有250多年历史。1911年杨沧白、张培爵等在其任职时发动重庆起义,该校是同盟会重庆支部所在地、重庆起义的地下指挥所。时人称之“革命胚胎之地,系原元气所存”。20世纪初重庆巴县中学(今重庆实验中学)、重庆11中、私立达育学校(今渝中区第二实验小学)也纷纷建起。

战火硝烟中

作为全国教育中心的重庆

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爆发,重庆开办的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更输送了邓小平、聂荣臻等去欧洲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洗礼。江北县立中学(今江北中学)因国运所系,大力宣扬“民主与科学、爱国与进步”,写下了一页页悲壮的历史,点燃川东地区反帝爱国运动第一把火。尽管战乱连连,但重庆教育弦歌不断。

1929年来渝的川东籍教授联合工商界人士组建重庆大学,这是重庆第一所高校,刘湘担任首任校长。四川省立教育学院(重庆第28中学内)也在炮火中诞生,大力培养英才。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我国最早的私立大学――天津南开遭战争摧残,随后北大、清华也在劫难逃。三校在日军步步威逼下搬迁入滇,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这所“民主堡垒”内大批南渡的知识分子坚持求知、著述,向国家输送了众多精英,联大精神也辐射到全国。张伯苓、蒋梦麟、梅贻琦三位校长担任校务委员会主席,前两位老教育家为支持校长负责制一元化领导,公推年轻的梅贻琦主持校务,退居二线的两位老校长则把重庆作为阵地,向当时已迁来重庆的国民政府教育部谋求对西南联大的实力支持。

张伯苓在重庆期间选址沙坪坝,建南渝中学(今重庆三中),这可谓第一所在后方以长期抗战为信念重建的学校。因曾亲眼目睹甲午战场威海卫由战胜国日本移交给英国的场面,眼睁睁看着国帜三易,张校长悲愤填胸:“念国家积弱至此,苟不自强,奚以图存?而自强之道端在教育。”他呐喊“国不亡,有我。”众多从平津辗转来渝的优秀教师学者汇集沙坪坝津南村,这里上演了全国轰轰烈烈的教育运动:张伯苓亲自上场表演话剧,曹禺也来校指导;体育强身健体,南开规定每天下午三点半,每个学生必须到操场参加球队,以实现全面发展。南京危在旦夕之际,民国时期中国最高学府――国立中央大学接到内迁的指令。在迁校重庆的计划取得四川省政府和重庆大学的支持后,校长罗家伦在教授会上提出迁校重庆的方案。1937年9月,教育部“准迁重庆”的批复下达,学校教职工于10月上旬开始迁徙,搬迁工作得到了爱国实业家卢作孚的大力支持,最后一批学生11月中旬到达重庆。直到1945年中央大学复员委员会成立,一万多名师生才分八批陆续返回南京。今在沙坪坝仍能见到其旧址。

不仅内迁入渝的学校,重庆本土成立的学校也不少。重庆市立中学就于此时段创办,它起源于渝州市立公办中学,后从重庆石灰市迁址沙坪坝刘家院,成为重庆当时唯一一所初高中皆俱备的市立公办完全中学。1946年,政府为收留各校留渝而无家可归的战区学生,在小龙坎、三洞等地建立重庆市立第二中学,并将原重庆市立中学更名为“重庆市立第一中学”。全校广大师生还高举“四・二一”火炬,成为重庆爱国学生运动的一面旗帜。后来重庆市立一中和二中合并发展为重庆市第一中学,其理念“学校的一切为学生的发展而存在”备受社会认可。

1938年开明绅士杨若愚创办重庆市私立树人学校,初期只有小学,1940年春起开办初中,八年后增设高中,然后中小学分开。《重庆教育志》显示,解放前中共沙磁区委机关就设在该校内部,它是重庆地下党的重要活动中心。直到重庆市人民政府接管改为公办学校,它更名为“重庆市第八中学”。不断发展的八中是重庆唯一连续数年荣获重庆市高中教学质量特别优秀奖的学校。

同期,卢作孚在北碚创立了兼善中学,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为办学宗旨,在日机狂轰滥炸的夹缝中努力求生存。以及重庆清华中学、育才中学、巴蜀小学等战时学校无一不浸润着社会,它们既是人们追求进步的需要,同时又作为革命基地而存在,一时间大有教育救国之势。这也使得抗战大后方――重庆不只是政治中心,更犹如教育中心,为从北平、天津等地转入重庆的知识分子实现治学理想提供了沃土。

新时代新教育

巴蜀小学的如烟往事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关于文化教育政策指出,新中国教育的性质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要从为少数人的服务转向为广大劳动人民服务。教育的范围扩大,学校陆续增多。

重庆人民小学便建于该时期,它本是晋冀鲁豫军区干部子弟校,随刘邓大军南下落户重庆。邓小平的夫人卓琳任首任校长,任首任董事长。琅琅书声寄托着元帅将军们的理想,学校还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延安精神发展为让学生做学习、生活的主人。1951年,在老一辈革命家支持下,时任重庆教育局局长、邓小平胞弟邓垦运筹创立“重庆市实验小学”,揭教育新篇章。不久渝中区实验幼儿园也建起,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部

首批新办的幼儿园之一。这期间较典型的学校还有重庆一外,它是全国首批创办的八所外国语学校之一,由亲自倡导建立,以“外语优势、文理兼备、多元文化、国际接轨”的特色令人称道。

建国后全国大扫盲运动发动识字的人教不识字的人,学校教员和部分学生(尤其高小以上)都加入到扫盲教师队伍里。到1958年中央提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导致学生参加劳动生产的时间较多。随之破坏了正常的学校教育,大增基础教育,取消职业中学,大学停招,这提升了初中及高中普通中学学额,但以前的很多发展成果被否定,幸存的学校里孩子们只能唱样板戏,丧失学习乐趣。虽然形势如此,但五六年代重庆还是迎来了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重庆邮电大学一批高校。

1977年,中断了十年的中国高考制度得以恢复,以重庆大学为首的高校大力调整人文、经济、管理、教育、艺术等学科专业,促进多学科协调发展,重新恢复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综合大学等身份。不少青年如饥似渴地学习,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渝中区第二实验小学这类学校也恢复为区级重点校,呈现出一番新面貌。次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契机,同时为减轻中小学学生的学业负担,我国开始实行素质教育。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既弥补了动乱中的创伤,又从不同维度规范了教育。《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更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社会对加大教育投入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政府可支配财政有限,如何全面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成了棘手的问题。于是从辖区的学校里先指定一批学校重点扶持,资金、师资等资源优先投放到这类学校,这样财力人力物力向少数学校倾斜,它们师资、设施等优化,重点中小学由此而生。重庆直辖后授予了众多重点中小学,比如重庆实验中学、重庆清华中学、重庆七中、重庆十一中、重庆十八中和声名在外的重庆一三八中等,以及重庆人民小学、重庆人和街小学、巴蜀小学……

在林立的重点中小学校中,巴蜀小学无疑是一颗耀眼之星,秉承“趋合时代,适应潮流;发扬文化,扶植思想”,率先展开四轮16年“创造教育的科研实验”。它也曾肩负“战时学校”的任务,从建立至今获得各项荣誉,颇为不易。当年创办人王缵绪深感四川教育离梦想太远,于是游学欧洲,归国后在张家花园建巴蜀学校。建校之初,王缵绪倍感缺乏杜威、胡适的教育思想,与卢作孚交流后将周勖成、孙白才接来巴蜀,他们在促膝深谈中达成教育理念一致,由周勖成任校长全权负责学校教育,孙白才为主任,王董事长决不多加干涉。并通过《新蜀报》向社会发表办学总方针DD《重庆市私立巴蜀小学宣言》,学校于1933年正式办起。

1936年教育部下发《关于改进四川教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小学方面指出“应令重庆私立巴蜀小学,领导川省小学改进初等教育。”重庆解放前后,大批南下干部来到重庆。为解决随军子弟的教育问题,中共西南局多方考察,后选定巴蜀学校为干部子弟校。1950年,西南军政委员会指派刘西林接管巴蜀学校,学校由私立变为公立。邓小平指示:只许办好。巴蜀学校愈发长足发展,90年代被重庆市教育局复收为直属小学。它推行“设计教学法”、“各科中心教学法”等新方法,围绕“团队”和“课程,紧扣理念“落根”,实现行动“转化”。长期以来不断深化素质教育,追求有境界的幸福教育。

21世纪的教育革命

揭秘中国金茂的成长教育

中国改革开放带来了城市的飞速发展。进入21世纪后,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变迁,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对教育自然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传统意义的教育基础上,现代教育更关注孩子的成长特点,以孩子的成长为根本,一切教育行为须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

所以,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便成了现代教育的重中之重。这种新型教育需求催生了“学区房”的兴盛。越来越多的家长想要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在学校附近购买房产居住,有利于管理孩子的学习、生活,孩子也能从小接受人文环境的熏陶。随后,地产商纷纷与名校资源联姻,“学区房”的概念扩大到拥有名校就读指标的教育地产。

作为拥有11年14城25名校教育地产开发经验的央企巨子,中国金茂地产在传统的教育地产概念上开启了全新的思考,在重庆首次提出了包含六大体系、28大标准的“成长地产”概念。2015年8月31日,中国金茂成长地产理念的旗舰启航――金茂国际生态新城正式亮相重庆两江新区。

重庆西南育才学院范文4

1、西南大学。西南大学,简称“西大”,主体位于重庆市北碚区,坐落于缙云山麓、嘉陵江畔,“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位列国家“211工程”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教育部、农业部与重庆市共建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其中心理学为国家重点学科;

2、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简称“重庆师大”,位于中国直辖市重庆,入选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和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师范大学;

3、重庆大学。重庆大学,简称重大,位于中央直辖市重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中央副部级建制,由教育部和重庆市共同建设;

重庆西南育才学院范文5

关键词:西部地区 网络教育 发展现状

我国高等院校开展的远程教育事业发展非常迅猛。1998年,教育部正式批准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浙江大学和湖南大学为国家现代远程教育第一批试点院校;2000年,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院校的数量猛增至31所;2002年,教育部批准开展远程教育的院校已达68所。到2007年,教育部同意可以开展网络高等学历教育招生的试点高校有67所,其中,西部地区高等院校13所,占全国试点高校的19.4%,分布为:四川省6所(四川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科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重庆市2所(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陕西省4所(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甘肃省1所(兰州大学)。党的十六大以来,西部地区的13所网络教育学院本着为西部大开发培养人才,为家乡建设作贡献的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锐意进取,提高质量,持续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将西部地区的网络教育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一、办学思想先进,理念创新

十六大以来,各网络学院牢固树立以质量求生存,以服务求发展的办学理念,确立“网络化、开放式终身教育体系”的办学宗旨,遵循“积极发展、规范管理、改革创新”的工作思路,不断加强以形象意识、服务意识、学习意识和团队意识为核心的组织进行文化建设,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和学习支持服务水平,以建立全民学习型社会为主线,以社会需求为主导,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目标,面向社会,结合学校的专业特色,利用现代化网络教育手段,积极开展在职人员、社会青年的学历教育、职业资格认证证书教育,岗位培训及其他继续教育,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多层次、高素质的人才服务。

二、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层次日益丰富,专业逐渐齐全,特色鲜明

各网络学院自成立以来,积极进行现代远程教育的探索与实践,设立了高中起点专科、高中起点本科、专科起点本科3个教育层次:依托学校雄厚的师资力量和优势专业,在发展中坚持“为西部服务,为中小学教师和相关专业人才继续教育服务”的办学方向,努力办出自身特色;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陕西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开设了汉语言文学、小学教育、英语、计算机等17个专业,注册学员2.6万人,培养毕业生9504人,建立了立足西部,辐射全国的129个校外学习中心;西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在四川、重庆、云南、北京、安徽、河南、广东、广西、浙江、等10个省(市、自治区)建有20多个校外学习中心(点);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目前在福建、黑龙江、四川、云南、江苏、浙江、重庆、甘肃、陕西等19个省、市、自治区建有244个校外学习中心(点),网络教育学生遍及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四川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拥有校内外学习中心(点)74个。各网络教育学院健康、快速、稳步发展。

三、教育管理科学,严格,规范

网络教育学院一般都是高等学校领导下的二级学院。在学校。网络教育学院既是进行远程教育的办学实体,又是全校远程教育工作的管理单位。在教学管理方面,网络学院的院长一般都由学校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兼任并主持工作,各副院长分工管理,各司其职,学院下设综合管理办公室、教学部、技术部、资源部、招生部、培训部、现代远程教育研究中心等机构。在日常工作方面。各部门职责明确,管理科学,制度严格,工作有效。

四、教学质量逐步提高,教学模式多样

目前网络教育学院的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网络课程学习+网上答疑+网上讨论+网上辅导+学习中心教师辅导+课程作业+自测练习+集中考试+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的紧密衔接,不仅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而且在关键环节上管理严格、要求明确,确保了教学质量。在教学管理模式方面,基于教学管理平台的管理系统,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结合教学计划及考试计划,自主选课,灵活安排学习时间,挖掘各种教学资源进行个性化学习。一般情况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以下两种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学习方式一:学习材料:纸质教材+网络版教学课件(音频/文档)+其它网络学习资源;学习支持:课件点播/在线答疑/在线辅导/同步、异步讨论/在线测试/专家讲座;适合人群:无法定期到校外学习中心集中听课,但具备上网条件的学生。

学习方式二:学习材料:纸质教材+网络版教学课件(视频/音频/文档)+其它网络学习资源;学习支持:实录课堂/课件点播/在线答疑,在线辅导,同步、异步讨论/在线测试/专家讲座;适合人群:具备专线上网条件的学生或有条件到校外学习中心集中学习的学生。

五、教育资源丰富多样

十六大召开以来,各网络教育学院进一步加大了投资力度,高度重视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工作。依据网络资源在实际教学中的适用范围、受众的需求、资源组织形式的不同,现有网络资源大致包含以下三种类型:学科教学资源、拓展资源、网络精品课程;开发的拓展资源有数字图书馆和网上学术讲堂;资源库、答疑库和试题库“三库”建设已初具规模,为网络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在此期间,多媒体课件开发水平稳步提升,新的开发思路和技术创新广泛应用于远程教育,许多课程以其更加合理的结构设计、教学活动程序以及更利于学生学习的开发思路、新颖的表现形式而广受好评。各网络教育学院初步建立了基于手机短信、语音电话、电子邮件等技术手段的多通道呼叫中心,实现了远程教学教务的网络化管理,部分网络教育学院已经具备了开展远程双向视频授课、远程备课、远程答辩和远程视频会议的技术条件。学校网络教育技术模式采用以异步为主、同步和异步相结合的方式,自主开发建立了网络教学平台和综合教学教务管理系统,按照客户关系管理流程建立了网络导学服务体系,多形式地为学生提供远程导学服务。

重庆西南育才学院范文6

【论文摘要】重庆由于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产业传统和政策扶持,汽车、摩托车、化工材料、电子等产业集群得到迅猛发展.而为产业集群提供^才和智力支持的重庆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不相匹配.为此,政府要加大高等职业教育投资,宏观规划引导;集群产业要发展中介组织,加强校企合作;高职院校要提高专业课程设置针对性,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几个层面共同合作努力,系统地促进重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和产业集群相互促进,共生共融。前者作为大批实用性、适用性、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与智力支持。另一方面,产业集群的发展,高新技术的广泛运用,涌现出大量智能型职业岗位,从而对技术应用型人才产生巨大需求,这种需求进一步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从更深层次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在此前提下,重庆市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如何适应本地产业集群的发展需求,形成自己的特色,成为重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所词l笛的新任务、新问题。

一、重庆市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产业集群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管理学大师迈克尔·波特在1990年所著《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波特认为,所谓产业集群。是指在某—特定领域内(通常以某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产业相关性密切的企业及支撑机构在空间区域上的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圄。重庆作为中国的老工业基地。在国防、军工、机械制造、金属材料、医药、电子等方面都具有良好的基础,尤其在制造业方面具有比较优势。WWW.133229.coM2o世纪9o年代以来。随着重庆市经济快速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的相关产业集群在重庆大量出现并得到迅猛发展。具有专业化、集中化、网络化和地域化等优势的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带动重庆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型经济组织形式,且呈方兴未艾之势。

目前,重庆市两车(汽车、摩托车)核心部件产业群、生物医学工程产业群等形式多样的产业集群已经初具规模。依托重庆在机械制造、仪器仪表、电子产品、金属材料加工等方面的雄厚基础,汽车产业集群发展规模可观;重庆市作为中国“摩托车之都”。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摩托车生产和出口基地,重庆市巴南区花溪工业园区集中了以汽、摩车及主要零部件生产为主的大量机械制造厂商;重庆市作为国家布局的西南化工基地,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长寿天然气化工、涪陵化肥、万州盐气化工三大化工产业基地为主,以特色工业园区为辅的相对集中的产业集群。另外,电子产业集群发展迅速。有惠普、微软、dbm、ntt、中国移动等世界500强企业落户的重庆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区,基本形成了半导体、pc制造、软件与服务外包、电子元器件配套的四大产业格局,产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在这些企业集群发展的同时。一些与之适应的社会中介机构如专利所、技术交易中心、行业协会、科技情报研究所等也应运而生。

二、产业集群下的重庆高等职业教育现状与问题

(一)与产业集群发展需求的层次和规模不对称

高等职业教育要满足产业集群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产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规模。在一个区域经济圈里的产业集群,有占主导和支柱性的高新技术企业,也有技术水平一般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要按照人才的需求比例来培养各种不同层次的技术应用型人才。2008年,中国共有高职(专科)院校1184所,31个省、市、自治区平均为38所,而重庆市只有25所,只占全国有高职(专科)院校的2.1‰全市25所高职专科院校在校总人数113853入,平均在校生人数只有4554人,不但远远低于全国水平,也低于西部的平均水平圈。重庆市高等职业教育现阶段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无法满足产业集群发展的需要。由于重庆产业集群发展怏,特别是制造、电子、医药、材料等高科技产业,需要具有一定研发能力的技术人才。但重庆市的高职院校多数是从中等专业学校升格而来,少数是由职工大学转制或新办的民办院校,各校的办学基础和历史背景不一样,高等职业院校之间在办学基础、教育水平、师资力量等方面差别很大,办学层次多数集中在专科层次。重庆市有本科、研究生层次的理工科、应用性专业的高校只有几所。这就造成了重庆市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技术型人才层次低,无法满足当前产业集群的发展需求。

(二)高等职业院校地理布局与产业集群不协调

产业集群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其区域性。高等职业院校的布局结构应充分考虑到不同区域集群经济对人才需求的特珠性。从整体上来看,重庆的产业园区比较分散而高等职业院校分布较为集中,而且非主城区的院校与主城区的院校差别悬殊。重庆市的25所高等职业院校中,主城区9个区占14所。这14所高职院校基本上都集中在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巴南区。渝西片区12个区县占7所高等职业院校,三峡库区19个区县占4所,渝东南片区一所也没有。产业集群布局与高校地理分布相互协调这方面做得很好的就是刚刚兴起的重庆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区,毗邻拥有多所大学和高等职业院校的重庆大学城。由于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重庆市高职院校的分布,在地理环境上布局不合理,很难和区域经济的产业集群发生紧密关联。目前已形成的以重庆三大化工产业基地为主,以特色工业园区为辅的相对集中的产业集群更是缺乏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相匹配。重庆北部新区已经成为重庆最大的汽车产业集群工业园区,而相关的高等职业院校却没有入驻。

(三)与产业集群的专业需求结构不匹配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设置与调整必须从集群的产业结构的大局出发,考虑和研究区域范围内产业集群的专业结构问题。重庆市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盲目性高,专业培养设置缺乏对集群产业的针对性。全市高职院校开设的437个专业点中,主要集中在市场营销、企业管理、企业财会、计算机应用技术、商务英语、外贸和物流等专业。这些专业均有20所学校开设,专业重复、雷同设置现象相当严重闱。专业开设缺乏对周围区域范围内产业集群的产业结构问题的针对性调查、科学论证和发展评估。重复、雷同设置专业,客观上导致学生培养难以体现特色,导致同类学生供求矛盾突出,就业困难。与此相对应,针对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工种、新岗位的相关专业开设数量还不足,如轻纺食品类、装备制造类、矿产化工类、材料加工类、交通运输类等。尤其是一新投资的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如环保安全类等还未开设。

(四)学生技能不能满足产业集群需要

由于产业集群是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兴经济组织形式,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不是建立在重庆地区产业集群的特征、发展趋势的基础之上,很难培养出产业集群发展所需的技术应用型、实用型人才。重庆市的高等职业院校普遍存在办学定位不明确、办学特色不鲜明的问题。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沿袭传统理论性教学模式,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既能教授专业理论、又能熟练技能操作的“双师型”教师少。再加上重庆市高等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设施落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乏力,制约了学生的实训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例如,不少新建高职院校的数控专业没有实习车间,也没有较具规模和实力的工厂;企业作为实训基地,数控机床台套数不足,加工金属零件较少;学生在校实训时间短,有的竟然不足三周。这种条件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技能水平与职业素质均不高,不能达到企业实际工作要求,难以满足产业发展对技术人员职业技能的要求。

(五)与产业集群的合作互动机制不健全

重庆市高等职业教育和产业集群的合作松散,各自为阵,互不往来,互动共赢机制不健全。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集群的互动只停留在个别的校企合作的单一项目上,多是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见习等,而且时间短、比较分散。宏观的、有深度的长效合作机制还没有建立。作为伴随产业集群发展起来的中介组织,是支撑产业集群的一个重要机构。在广泛联系、沟通信息、降低交易成本、有效整合产业集群的资源、提升产业竞争力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到目前为止,重庆市还没有成立沟通重庆高等职业教育和产业集群的专门中介组织,只是一些政府部门在承担这部分职能。高等职业教育要有机融合于产业集群化大生产之中井有力地促进产业集群的良性发展,重庆市的高等职业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加强重庆市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一)扩大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加大投资

根据重庆产业集群经济发展的需要,普及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要求,增加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人数。根据重庆市经济发展的需要,认真测算和科学规划全市高等职业院校的数量,同时,适当增大高职院校在校生规模,要规划建设一批在校学生规模在万人以上的高职院校,充分发挥教育的规模效应,增强重庆市高职院校的竞争力。政府要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人,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预算比例,作为教育重点项目建设给予专项经费投入。建立生均拨款机制,逐步使高职院校生均拨款的水平达到本科院校生均拨款的水平;建立专项经费投入机制,市教委、市财政等有关部门安排职教专项经费,加大与产业集群紧密关联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方面的专项投入,改善高等职业院校的基本办学条件。

(二)政府宏观规划产业集群,引导高职院校布局

政府在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集群互动发展过程中具有导向、协调等重要作用。产业集群由于规模大,对人才的需求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批量性和需求同质性,这为高等职业院校的设立提供了条件。政府在规划产业集群发展中,可以借鉴重庆西永微电子产业集群园区发展规划的经验。规划产业集群的园区,考虑到技能型人才供应、科研合作等智力配套支持系统的嵌入,从而设立职业院校。重庆市正在进行“314”发展战略布局,新兴产业群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依据重庆“特大城市、中心城市”特点,要加强在渝西片区和三峡库区的高职院校建设。根据主城区的新型产业集群,调整在主城区高职院校的分布。将高职院校发展纳入产业集群发展的总体规划,通过人才交流、共享师资、共建实验实训基地,确保高职院校与产业集群发展密切融合,提高产业集群的整体实力。

(三)提高高职院校办学层次,针对产业集群设置专业

根据重庆集群产业技术的更新升级要求,适当发展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按照需求配置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资源,按特定需求发展研究生层次的高职教育。办学层次定位“多层次开放性”,打破传统学历层次的划分框架,逐步建立职业类的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并举,学历与非学历、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存,适应不同产业、不同岗位需求的开放式高等职业教育体系。高职院校在办学定位上要结合本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需要,为本地区的产业集群发展培养技术应用型、实用型、适用型人才。办学要在深人了解重庆地区产业集群的特征、发展趋势的基础之上,密切联系本地区产业、企业的现状和发展方向,努力把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及科研活动深入实际,强化与本地区企业的交流与合作,从严控制重复开办专业,积极创办产业集群紧缺的新专业。从宏观来看,重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要“突出产业特色”,要紧密结合“314"’发展战略中的“3”字和“4”字进行思考,围绕重庆市几大支柱性优势产业做文章,及时调整、变更、新增相关专业,为产业集群的需求而培养人才,推动本地产业集群的良性发展悯。

(四)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加强学生技能培养

重庆高等职业教育要紧密结合重庆产业集群发展趋势和技术创新需求,调整入才培养方式。要培养“双师型”教师,定期选派专业课教师到企业一线顶岗轮训,通过实践不断更新、完善他们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要完善人才的流动机制,鼓励人才在产业集群和高等职业院校之间的合理流动。这样既可以促进集群内知识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又可以提高职业院校教师水平。调整重庆市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定位,要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具有较高思想政治文,re素质、掌握专门知识和操作技能、具有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技师和高级技师。在教学方法上,职业院校要紧紧抓住理论和实践操作相结合这条核心理念不动摇,注重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讲解指导,增加实践性环节所占课时的比例,加强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根据职业岗位群中要求的关键能力和素质设置核心课程,以强化就业为导向,把高职院校学生就业与产业集群用工进行对口连接,开展实施“订单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