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师节的名言范例6篇

关于教师节的名言

关于教师节的名言范文1

一、点面诠释细节

前不久,在我校老师执教的一节市级观摩课上,老师让学生推荐一名朗读机会少的同学读课文,在这名学生读完后,老师问这名学生:“你和自己比较觉得有进步吗?”学生回答有进步,并对自己的课堂表现感到满意。老师随即说:“祝贺你有进步。”然后进入下一环节。这一细节本身很不错,它体现了老师对课堂中弱势群体的关注。但深入一下,老师与学生的交流和对答都是一对一的单项评价交流。这使我反思日常课堂中与学生交流的环节,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教师不能做到时刻关注每一名学生的情况,特别是与学生交流的环节。当你在与一名学生交流时,无法对其他学生给予关注,那么能否尽量通过你的体态、眼神、评价语等多种调控手段让每一名学生感受到你的关注。我们应反思上面提到的教学细节,注意将自己对学生个体一对一的单项关注拓展为对全体学生的整体关注。

二、评价打造细节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都会特别注意以精炼、准确来要求自己的教学语言,这也是教师基本功的一个方面。只是大多数教师只重视自己讲授知识的语言,却忽视了对学生回答及操作等学习活动的评价语言的考量。有些学生的回答不尽如人意、不完整、重复别人的发言,甚至是根本不会,课堂上出现这些情况,有老师会这样去评价:

他说得不完整,谁来帮帮他呢?(潜台词是:否定学生的发言。这样会挫伤学生思考和发言的积极性。)

不对,请坐。(潜台词是:说不对就不要发言。下次学生还愿意举手发言吗?不管对不对,学生会发言,说明他已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你在重复别人的发言,你没有认真听讲。(潜台词是:你没有认真听,你是在抄袭别人的发言。如果是没听,他怎么可能说出别人的发言呢?说明他还是思考才得出的答案,只是思考时没听到别人的发言而已。)

能举手回答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很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也是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对于答错、回答不完整、重复别人发言的学生,教师如果能给予鼓励,肯定他们举手的勇气和积极性,让他们有信心继续思考,逐渐养成积极的思维和发言习惯。学生说错时,老师应说:“说错了没有关系,你能勇敢回答问题,已经很不错了。仔细动脑筋,再想想,好吗?”学生重复别人的答案时,老师应说:“哦,你肯定认为这个很重要,所以再强调了一下,对吗?”(这样带点幽默的口气,既能缓解学生的紧张和尴尬情绪,又给予暗示:“以后要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学生没有答完整,老师应说:“你虽然只答对了一部分,但已经很不错了。继续努力哟,老师相信你。”

三、爱心滋润细节

一次公开课上,老师叫一个男孩站起来回答问题,这孩子结结巴巴好容易才把话说清楚。听得出来,他口齿不太清晰,老师“善解人意”地说:“哦,原来你有先天缺陷呀!”刹那间,男孩的脸红了,接下来,他再也没有举起手。

让我们走进于永正老师的课堂吧。第一次,学生把句子读破了,他说:“这句话比较长,难读,请你再读一遍。”第二次,学生又把字读丢了。接下来,一连读了七遍,学生都没读正确。于老师没有失去耐心,一次又一次地鼓励、教给方法,终于在第八次,学生读得既正确又流利。那令人感动的“第八次”呀,他给予那孩子的仅仅是一堂课的自信吗?那爱心滋润的细节,带给孩子的也许是一生的精彩。

四、思想引领细节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威尼斯的小艇》的教学片段:学生朗读课文二三小节之后,互相交流后,王老师说:既然“仿佛”就是“好像”的意思,咱们把这句话改一下,改成:“行动起来,轻快,灵活,好像一条蛇。”行吗?这是我想请教的第一个问题。还有第二个问题,课文说威尼斯的小艇行动起来,轻快,灵活。轻快,灵活,两个词连起来可以怎么说?

生4:既轻快又灵活。

生5:又轻快又灵活。

生6:不但轻快而且灵活。

生7:轻快又灵活。

师:好,说得好极了。那我现在把这一句改成:“行动起来,既轻快又灵活,仿佛一条蛇。”行吗?这就是我想请教的第二个问题。咱们这样,先别急着下结论。这两个问题呀,愿意研究哪个问题你先做个选择。然后自己想一想,有了心得以后还可以跟同桌或者是前后桌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

这是一个高屋建瓴的细节设计,让学生抓住“仿佛”这个词和“轻快”、“灵活”连起来还是中间一个逗号好展开讨论,思路清晰地展开了充分的课堂活动,又让学生透彻地理解了文章这样写的好处。

五、智慧升华细节

细节无所不在,但如果缺乏应有的智慧,那么一个个精彩细节最终将与我们擦肩而过。手机是一种通讯工具,但只要运用得当,就能成为教育的有效手段,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我在《中国教育报》上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去农村送教的黄老师的习作观摩课《我的老师》。上课没几分钟,黄老师放在讲台上的手机忽然响了。坐在后边的听课老师窃窃私语起来,学生霎时也不约而同地注视着讲台。随即,学生们都笑出声来:“校歌,我们的校歌!”有几个活跃的学生开始哼唱起来。黄老师没有阻止学生的哼唱,也没有接听电话,且跟着学生哼的旋律一边轻打节拍,一边说:“对,就是你们学校的校歌《永恒的理想》,让我们一起尽情地唱吧。”伴着手机的音乐,学生们放开了声音。

关于教师节的名言范文2

关键词 古典名著 背景 语文 语言 人物塑造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古典文学名著从《搜神记》到四大名著,再到清代的《聊斋志异》与四大讽刺小说,他们各具特色,语言精彩,有着极高的文学和历史价值。这些古典名著对于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及了解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社会背景都有着巨大的帮助。而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学习中国传统优秀文化都有着一定的要求,而在当前的中小学语文课本中,古典文学名著的篇目以及节选篇目也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四大名著的节选,以及成为了中小学语文课本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但是对于这些节选课文该怎么上,怎么样才能让学生学到该学的知识,这也是我们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1 了解古典名著的三大背景

古典名著由于其都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因此古典名著对于产生之时,特别是对书中描写年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都有一定的反映,学生想要更好地理解古典名著,就必须对当时的社会背景加以了解,如《水浒传》就是以北宋末年宋江等人的农民起义为线索创作的小说,梁山一百单八将或是被逼无奈,或是为了兄弟义气同上梁山,替天行道的故事。众所周知,北宋末年正处于社会的动荡时期,国家内忧外患,因此百姓的生活没有更好的保障。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中,金翠妇女的凄惨遭遇;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后能够得以逃脱,这些其实都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乱象,也正是因为社会的动荡和不公才促成了这些人物的聚义。再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 ,试想如果是一个安定和谐的社会又怎么会出现文章中的场面呢?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更是一部直接描写历史事件的小说,这部著作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间近一百年的历史,全书反映出了这一百年的军事战争,政治斗争,政权更迭。如小学课本节选的《草船借箭》一文,学习这篇文章时,教师应该让学生对于赤壁之战,已经当时的孙刘联合抗曹有一定的了解。《水浒传》《三国演义》这类名著的历史年代十分明确,而《红楼梦》则是一部没有具体历史年代,仅以家族为背景的小说,在讲授《红楼梦》中的选段时,教师可以侧重对于作者曹雪芹的身世进行一定讲解,这对于学生理解课文也是有帮助的。再如《聊斋志异》,讲授《聊斋志异》时,作者蒲松龄的人生经历也是教师不能回避的环节。

2 古典名著教学应回归语文

虽然,上面提到,学习古典名著应掌握古典名著的三大背景,但是这三大背景仅仅是学生学习古典名著的辅助环节。之所以将古典名著的选段放在中小学的语文课本中,更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习这些古典名著精彩的语言,曲折的情节,人物形象的塑造。但是在当前不少的语文课堂中,就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如教师仅仅是将一些选段当作历史事件来讲授,或者是将选段中无关语文课堂的内容作为课堂讨论的重点。这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武松打虎》一文,在提倡保护野生动物的今天,武松打虎是否违法成为了课堂讨论的重点,乃至于一些课后的练习册中都出现了类似的题目,不少教师宁愿花去近一半的课堂时间来讨论这一问题。当然通过讨论来活跃课堂气氛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用较长的时间去讨论就显得游离了主题,脱离了语文课堂。由于该课文被放置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因此学生产生这样的讨论是可以理解的,这个时候教师应该起到引导作用,可以在文章的背景讲授阶段就打消学生的疑问,或者将这一讨论放着在课下。《武松打虎》一文着重讲授的应该是作者描写武松打虎这一过程时精彩的语言,这样才能够使课堂回归到语文。

再者,在进行故事情节曲折精彩的古典名著选段的教学时,教师通常喜欢让学生先默读文章,接着让学生针对课文来提问,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提出的不少问题是教师根本无法回答的,课堂也会显得过度活跃,通常一节课下来,学生都在纠结课堂中自己提出的问题是否得到解决,有(下转第213页)(上接第169页)些对课堂掌控能力较差的教师,甚至在下课时都不能进入正题。这样的方式也是不可取的,教师这样做依旧忽视了语文这一主题,回归语文才能使得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与语文课堂并无太大关系的讨论和提问不应该占居课堂过多的时间,这样的环节在古典名著教学中应该仅作为活跃课堂氛围的环节,用最少的时间来进行。

3 精彩的语言是学习的重点

语言是一部文学作品的灵魂,而古典名著的精彩语言更是其流传多年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进行古典名著的教学时,教师要把重点放在对作品中语言的学习上,让学生学能够将文本的语言转化为生动的画面,去体验古典文学语言的独特魅力。如选自《虞初新志》中的《口技》一文,这篇文章表现了一位口技艺人高超的技艺,文章以时间先后为顺序,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演者用各种不同的声响,异常逼真地摹拟出一组有节奏、有连续性的生活场景,令人深切感受到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全文紧扣“善”字,形象而逼真地进行正面描写,由简单到复杂、由弛缓至紧张的三个场景,再侧面描写听众的神态、动作,其间插入笔者的简要赞语。整篇文章语言简练细腻,构成自然、清新、感人。可以说语言正是这篇短文的精髓所在,教师此时应该明白语言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在授课时应该准确地捕捉典型的语言形式,引导学生去关注、去学习语言的表达方法。

4 学会人物的塑造

关于教师节的名言范文3

    一.语言引导,渲染情感氛围

    作为教师而言,必须要能够在课堂中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优势,善于运用情绪高涨、感情饱满的语言表达来促进师生之间情感的直接沟通和交流。教师需要明确,在正常的教学环节中,语言不止是一种为师生之间搭建沟通、交流的交际性工具,其更是一种情感体验相互传达、感染的情感催化剂。而对于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中,更需要借助语言进行引导,促进学生增强情感体验。

    在八年级名着导读模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于高尔基的这部作品,学生从小就有过大致的了解,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运用语言对学生加强情感引导,学生利用简洁的语言将小说的基本内容进行简单地介绍,让学生在初步了解小说的基本框架之后,形成一定的情感体验,加强自身对生活的感悟和认知,以情感认知引起共鸣,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二.音乐烘托,增强情感效果

    现代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在课堂中的广泛运用被视作现代化教育课堂出现的标志。而现代多媒体技术又包括很多种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需要广大的一线教师一一去了解、掌握;在具体的运用实践中,要能够把握好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知识本身的难易程度,采取恰当的多媒体方式,增强课堂教学的表达效果,显着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而音乐作为艺术中最为直接、强烈的一种情感刺激和体验方式,其对情感教学有着重要的导引作用,其可以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情感的进一步集聚和升华,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七年级《给母亲的歌》的教学过程中,在备课环节,我就着手进行大量的资料收集和准备,众所周知,关于描写母亲、歌颂母爱的歌曲很多,而且音乐是一种非常直接、形象的情感调动法。在课堂中,我播放了阎维文的《母亲》,这是一首非常感人、质朴的歌曲,在明快的节奏中,引导学生唤醒对母亲的深深感恩,达到情感共鸣,增强感情体验,以强化阅读效果。

    三.交流互动,深化情感体验

    学生一定要摒弃“有效教学仅存在于课堂教学”的传统、落后、陈旧的观点和思想,尤其对于语文阅读教育而言,其主要还是靠学生的平时积累;要积极地充分利用好课余时间,发挥教师教学方法指导的作用,让学生能够自主开展阅读。长期以来,新课改一直强调必须要倡导建立一种“良师益友、亦师亦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更加有利于教学实践工作的逐步落实和开展,促进教学质量的显着提升,实现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逐步培养。

关于教师节的名言范文4

一、言行一致,在细节中做表率。小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品质、性格形成的过程中,可塑性大,模仿性强,辨别是非能力差,自我控制能力弱,容易受外界影响。他们与教师朝夕相处,接触频繁,往往把教师当作偶像,作为学习和模仿的主要对象。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高度重视自己所处的特殊身份,认清自己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的使命。“正人先正己”。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教育学生讲卫生,教师首先就要注意自己的仪表,不能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教育学生不要沉迷网络,教师自己就不能在办公时间玩游戏……。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形象是无言的教化,自古以来代代相承,作为现代教育的教师更是如此。

如果学校规定学生不准带早餐在学校吃,教师却在学生面前若无其事地吃,还边吃边讨论谁的早餐丰富、味道好;如果要求学生认真做广播操,教师却在队伍后面窃语嬉笑;如果要求学生进行卫生大扫除,教师不仅不动手还叫学生来帮助打扫的办公室……这样一些“人前浇花,人后偷瓜”、嘴上说得好听行动却是另一回事的行为,怎能在学生面前树立崇高的道德威望,学生又怎能接受这样老师的教育呢?

二、文明礼貌,在细节中做典范。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教师的语言是学生学习的典范,教师的礼貌用语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良好行为的养成。因此,教师应以礼对待学生,常说声“谢谢”或“对不起”。

有一位学者对小学生做过调查,其中有这一内容:你听过老师对学生说过“谢谢”和“对不起”吗?结果只有20%的学生听过“谢谢”。几乎所有学生都没听过老师说“对不起”,难道教师就不能放下尊严的架子,多对学生说些“谢谢”或“对不起”吗?“辛苦啦!”“好吗?”“你能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多用这些文明有礼的语言,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唤起学生的良知,在言传身教中培养学生文明用语、以礼待人的素质。

素质教育强调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核心是对人的尊重,尊重是师生关系的基础,也是文明的前提。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文明用语应建立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之间相互平等的基础上,以尊重的语言、朋友的口气真诚表述,切不可以居高临下态度随意训斥,诸如:“这么简单你也不会,比猪还笨。”“上课又不听,你的脑袋是不是有问题呀”等等。这些粗暴、讥讽的语言,不仅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也有损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文明形象,在文明用语和教育效果方面都会带来负面效应。教师要特别注意在这方面的典范作用。

教师作为传递文明的使者,要时时处处注意自己的文明举止。如:当教师走进校门,学校门口两边值日学生向来校教师敬礼问好时,教师应微笑地点头致意、致好。可有的教师却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连点头这一基本礼貌也没有。这一细节虽小,却反映出一名教师的修养,也许这只是老师一个不经意间的忽略,而对学生而言,却不仅是冷漠,也许还有内心的伤害。

三、倾注爱心,在细节中见真情。爱,是人类情感中最美的表现形式。教师的爱、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力,是开启学生心扉的一把非常有效的钥匙。而这种爱又浸透于教育教学的细节之中。细微之处见真情,教师以身立教,为人师表,首先要爱学生,并将这种爱化作春天的细雨,丝丝缕缕,点点滴滴,洒在学生的心中。当学生生病时,教师一句关心的询问,一个及时的电话,都会让学生备感欣慰;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一个充满希望的眼神,一个点头赞许,一个微笑鼓励,都传达了一种关爱。爱的细节体现在教育的方方面面,教师要善于将爱的触角伸延到最需要帮助、最渴望得到爱的角落。每个学生的能力不同,存在着个体差异性,教师更应该将爱心倾注在那些成绩较差或一时犯错的学生身上,用爱叩开他们心灵的光点,开启他们学习的潜质。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阳光。”教育无小事,事事皆楷模。只要我们从点滴入手,从小事做起,在细节中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就一定能取得教育的成功。

关于教师节的名言范文5

【关键词】《促织》 教学案例 分析

一、案例背景

在目前倡导个性化、多元化解读文本的趋势下,有的教师放弃了对文章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归纳。表面上看这样的课堂气氛活跃得多,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却没有得到发展,对文章的整体内容把握不深刻。因此笔者借鉴传统教法,让学生拟小标题,将学生置于“通过写……,表达了……”认知图式中,加深对课文的整体理解,提高遣词造句的准确性,扎扎实实打好语文基本功。

《促织》写作特色之一是情节曲折,教学设计上宜以情节梳理带动文意理解及文言知识积累。

本课时是在第一课时已经让学生对整篇文章进行梳理,作了批注的基础上进行的。

二、案例描述

该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是利用情节的理解带动对文意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准确运用语言的能力。

整节课的教学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环节一: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再通读全文,进一步理解文意,能在书上作批注。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小说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共六个部分分别属于哪几段,并且板书于黑板。

环节二:小组合作探究。采取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给每段拟一个小标题,要求:1.尽量含“虫”字;2.尽量在原文中找相关信息;3.最好每段的小标题字数一致,结构大致相同,以七字为佳。

环节三:展示学习成果,每组派一名代表在黑板上书写本组所拟的小标题。每段尽量多写,以比较优劣。学生的答案尽管有的用词不是很恰当,概括性不强,但也有拟得比较精当的,如第一段有写“尚促织导致民不聊生”(“导致”删去更好)、“官摊派‘名’不聊生”(“名”即成名)、“宫尚促织岁征民间”。学生踊跃上台表演。

环节四: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各小标题的优劣来带动学生理解文意并且积累文言知识,重要句子让学生当堂翻译。教师展示所拟标题。板书:1.虫劳民伤财;2.官征虫成名遭杖;3.求解脱成妻卜虫;4.得神助执图捕虫;5.窃发盆虫死儿悲;6.怒转喜成名得虫;7.博一笑小虫显能;8.虫卓异化祸成福;9.刺贪虐一虫关命。

三、案例分析及反思

总体来看,学生情绪高涨,积极展示本组的研究成果,虽然有的标题用词欠精当,概括性差,但部分标题概括性强,能覆盖段落内容,有出彩部分。下面结合教学具体谈谈:

1.“归纳概括”是一项重要的语文能力

目前语文阅读教学侧重多元化解读而忽视归纳概括能力的培养。从认知心理学上说,“通过写……,表达了……”是重要的认知图式,只有当我们弄清楚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即写了什么之后,才能对这篇文章有初步的整体的感知,才能进一步思考“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而不是那样写”等问题。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概括主要内容和归纳中心思想是重要内容。如果一味强调个性化、多元化解读而忽视了根本的东西,那么学生对文本势必浮于浅层次的理解,不能形成深刻的记忆。本人借鉴中国国文传统教法,让学生拟小标题,归纳段落内容,这样既可以锻炼表达能力,又可以促使学生认真阅读文本,促进阅读教学,实现“以写促读”的目的。《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能整体把握阅读材料的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学生有了一定的归纳概括能力,就能独立地读书看报,因此,归纳概括能力是中小学生的基本能力,对语文素养的形成起到基础性的作用。

2.“文言结合”是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

目前有的语文老师在教授文言文时有两种倾向:古汉语倾向和现代散文倾向。前一种倾向把文言文当古汉语来教,整堂课只有古汉语知识积累,没有课文鉴赏,学生感觉枯燥;后一种倾向把文言文当现代散文来教,整堂课进行内容鉴赏,但是学生的文言基础知识没有得到落实。两种倾向都不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很多语文教师对此作了积极探索,将落实基础知识和内容鉴赏结合起来,以文意的理解带动文言知识的积累,这样可避免教学过程的枯燥,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效率。以“文”为主还是以“言”为主,要视文章而定。一般说来,文采斐然、情节生动、感情充沛的文章宜以“文”为主,史传文学、说理文章宜以“言”为主。《促织》情节曲折生动,是学生的兴趣点,因此我定下了以情节带文言基础知识积累的策略。

3.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

王尚文教授指出:“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语感教学流派代表人物洪镇涛指出语感的培养需要对语言进行“感受—领悟—积累—运用”。在《促织》的教学中,让学生拟小标题,这是运用语言的过程,然后对各组答案进行比较,领悟语言。学生在比较小标题过程中提高了语言感受力。

关于教师节的名言范文6

【关键词】英语教学 跨文化 教育

在初中英语学习阶段,教师在教学中渗透文化教育,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非常重要。在多年的英语教学中,本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跨文化教育。

一、重视词汇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

词汇中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各种文化信息,词汇本身的产生、消亡和新陈代谢,提供了有关文化发展的信息。同时,文化发展过程中不同的文化意识会影响词汇的意义。英语中一些句子和词汇不能逐字翻译。它们的真正含义与其文化及背景紧密相关。英汉两种语言在词义上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挖掘词语的内涵,有利于正确理解。如英语的星期五是“Friday”,英美人很多都信仰基督教,而耶稣受难的日子正是星期五。因此就有了“Friday face”,意指“愁眉苦脸”;“Black Friday”,意指“灾难的一天”。而星期日“Sunday”,会使人想到耶稣复活、做礼拜、过节,常常有神圣、欢乐等含义。这样,人们就把最漂亮的衣服说成是“Sunday”或“Sunday best”。没有这样文化背景的汉语词汇“星期五”或“星期日”则没有以上之意。这种现象,英汉两种语言中俯拾皆是。从词汇着手,简单明了,成效大,能避免学生望“词”生义的毛病出现。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丰富的资源进行有意识的跨文化教育。

二、重视口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模拟情景,要有所针对地介绍其中所包涵的文化因素,把语言放到具体的语言背景下进行教学。这样才能使语言“鲜活”起来,使学生获得真正的交际能力,避免出现交际中的语用错误。例如:“小+姓”,在汉语里是个亲切的称呼语。但若如此称呼一位美国人,却是极不礼貌的。反过来美国人喜欢用名子称呼对方,以示亲切。不仅年龄相近的人之间这样称呼,年龄悬殊的人之间也这样称呼,没有不尊重对方的意思,儿子甚至对其父亲直呼其名。但在中国,直呼其名在很多场合则显得不够尊重,孩子直呼其父母之名更是忌讳。别人也会认为这孩子不懂规矩。这是由于文化不同而产生的语义上的差别。

三、重视习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

英语正如汉语一样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习语、成语及典故等,它们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由于地理、历史、、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英汉两种语言中丰富的习语都体现了不同的文化特征,比如,Dog一词,很多英语初学者听到自己被别人称为a lucky dog时,以为自己被称为“狗”而感到很不舒服。因为在我国的文化中,“狗”有奴仆,低贱的追随者之意。其实在英语中,dog是best friend of a man,所以有“Love me, love my dog”,而a lucky dog和“狗”更没有丝毫的联系,很多外国朋友在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时,末了总忘不了加上他们的狗的名字,在他们的眼里,狗相当于自己的家庭成员。

四、重视风俗习惯的跨文化教育

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因而我们在学习英语语言时,尤其要注意各民族语言风俗的差异。透过对中西方传统节日的感性认识,来了解中西方在节日文化中的异同。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如New Year's Day)外,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The Spring Festival,The Dragon Festival, Mid―Autumn Day等;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节),Easter(复活节), April Fool's Day(愚人节),Mother's Day(母亲节)等。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 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 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五、重视其他形式的跨文化教育

跨文化教育不但可以在语言教学上进行,而且还可以利用其他行之有效的方法推广。例如,在讲新课之前,教师可以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上网查阅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这样学生不仅可以了解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背景知识,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英文电影、电视、录像; 还可以请外籍教师到校任教,鼓励学生与native speaker面对面交谈,让外籍教师把自己在中国亲身体会到的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告诉学生。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又丰富了学习形式,使学生更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总之,实践证明,跨文化教育对我们的英语教学。尤其对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和交际能力有极大的帮助,应当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