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范例6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范文1

【案例1】《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的一个片断

师:同学们,5月12日,在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大地震,大家看,这是一张地震发生后的图片,图片上的内容惨不忍睹,请你结合课下搜集到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一下这次大地震。

生:这是我搜集到的图片,地震中有许多人丧生,有很多孩子无家可归。

生:我知道有很多人纷纷为灾区捐款捐物,献上自己的一颗爱心。

师:是啊,一场地震就是一场劫难。知道吗?在1989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自己的生死,克服重重困难救出自己的儿子及其同伴的故事,谱写了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故事,去领略那一份感动。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能利用时事资源,让学生了解地震方面的信息,感受地震带给人们的灾难,应该说资料的收集与汇报,扩大了学生的生活视野,这个作用不容置疑。但换个角度想,资料的收集就只是为了开阔一下学生的视野吗?如果不在语文课堂上汇报,放在其他课堂上,是不是也能收到同样的效果呢?为此,我们考虑到一个搜集资料的目的性问题,我们究竟为什么要让学生搜集资料?我个人认为,教师要根据不同学段的要求,不同课型的特点,不同教学的内容,有侧重的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资料的搜集不能只作为新课程的一种花瓶,要有利于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更好地实现课内到课外的衔接与拓展,而且每次资料搜集的要求要明确、具体,让学生有目的的去搜集筛选资料。还说上面的案例,教者开课前的资料汇报,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信息,营造了与文本相似的一种教学情境,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细想想,本课学习的重点不是要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地震信息,而是注重对文中事件的描写,注重对文中人物父子情深的感悟和理解,由此看出,费时费力让学生搜集的资料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并没有直接必然的联系,课堂上也没有时间让学生充分展示他们的劳动成果,也就是说,这个环节是可有可无的,低效的。耗费学生那么多精力,只为了一个可有可无的教学环节,实在不划算。相反,如果教师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整理地震或各种灾难中发生的令你感动的人物故事,然后再来学习本课,学生自然会把自己的阅读体验迁移到本课中来,在深入学习本文后,组织学生召开一次故事汇报会,让学生尽情地说、讲、演,效果会不会更好些呢?搜集资料不是教师发出的一个毫无目的或指向的动令,而应该是教师经过深思熟虑提出的一项教学要求。

二、要教给学生整理资料的方法

【案例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第一课时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看题目,静静地想一想,从题目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知道这首诗是李白为送别孟浩然而写的

生:我知道李白是在黄鹤楼送的孟浩然

师:黄鹤楼有“天下绝景”的盛誉,你能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介绍一下黄鹤楼吗?

生:黄鹤楼在今湖北省武汉市的黄鹄矶上,它与湖南的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以上大约用时3分钟)

生:这是我搜集到的黄鹤楼的图片,请大家欣赏。(大约用时1分钟)

生:我搜集到了黄鹤楼的一个传说。很久以前,当黄鹤楼还没有耸立在绵亘蜿蜒的蛇山之巅时,一位好心的当地人在山脚下开了个小酒店,为南来北往的客人接风洗尘……(大约用时6分钟)

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古诗教学,了解黄鹤楼不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简单了解黄鹤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历代的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即可。而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学生因汇报的资料过长,生字过多,不时出现停顿、错读、重复等现象,教师也没有对学生的汇报做适时恰当的点拨和指导,造成了课堂教学时间的浪费。很多老师认为,民主的课堂教师是不能随便打断学生的发言的,如果教师想充分发挥学生的民主,就应该好好的思考,如何解决体现民主与提高教学效率的关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艺术和方法上下功夫,教师要教给学生整理资料的方法。比如,如何整理比较生疏的资料?古诗学习中应重点搜集哪些资料?资料过长如何提炼和概括?让学生带着思考去做,久而久之,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范文2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交流。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有关地震的资料,然后教师播放地震的录像,使学生感受到地震的可怕。

2.揭题。学生根据课题质疑,梳理出主要问题: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课题质疑,学习提出问题的方法。

二、初读感知

1.自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

2.检查。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和朗读课文的情况。

3.概括。引导学生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回答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教师板书:父子了不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习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三、精读感悟

(一)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1.品词析句,读中体会父亲的坚毅。

⑴出示重点段(课件),让学生读后谈体会。⑵出示另一句话,让学生和这一段话进行比较,在比较这两段话时,引导学生抓住描写时间的词句,“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感受父亲挖掘的时间之长,想象父亲挖掘时的艰难,体会父亲救儿子时内心的焦急与无助。⑶感情朗读。师生共同评价。在词句的品读中,让学生体会父亲忍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肉体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这种惊人的毅力源自于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2.创设情景,说中体会父亲的执著。

⑴想象劝说情景:“看到父亲在废墟中不停地挖掘,有哪些人来劝阻他,是怎样劝阻的?”⑵朗读5~10自然段,深刻体会父亲不顾一切,一心只想救儿子的无比坚定的信念,他的爱就体现在这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言行之中。

3.对比阅读,比较感悟父亲的伟大。

⑴对比。①找出文中描写其他父母的语句。从“匆匆赶来、大声哭喊、绝望地离开”等词语中,体会其他父母也是爱孩子的,只是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下,他们的爱显得理智。②找出描写此时父亲的言行的语句,与其他父母进行对比。在比较讨论中,引导学生理解父亲的不寻常,说明他爱得更坚强,爱得更执著,爱得更深厚!他的爱使儿子和14名同学获得了又一次生命。父爱创造了伟大的奇迹,这伟大的爱可歌可泣!⑵感情朗读。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是师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为了更好实现三者情感的碰撞、沟通与交流,本环节紧紧抓住“为什么说这是个了不起的父亲”这一核心问题,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采用了创设情景、对比等方式,在培养学生感受、理解能力的同时,一个直面困难,永不言弃的父亲形象逐渐走进了学生的心灵。

(二)感受儿子的了不起。

在体会儿子的了不起时,运用同样的方法,重点抓住第22自然段中儿子的话进行体会,紧紧抓住一个“让”字,引导学生体会儿子的了不起。

1.出示句子对比:父亲在废墟中挖了12小时,24小时,36小时,阿曼达在废墟下等了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他克服了什么困难?

2.引导学生想象:废墟下的阿曼达还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引导学生会学。放手让学生运用体会父亲了不起的方法学习体会儿子了不起,并引导学生围绕课文空白点进行想象,使学生走进阿曼达的内心,从而体会是父亲的承诺,是父亲的爱,给儿子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力量!

四、总结升华

1.是什么把地震中的父与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体会“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的作用。板书“父子情深”)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范文3

关键词: 初中政治教学 学生健康成长 作用分析

初中政治学科对学生思想发展、身心成长具有重要引领作用,这是由学科的特点决定的。初中政治教师要重视教学工作中的创新与改革,更紧密地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成长实际,尤其针对学生思想中出现的一些偏颇观点,更好地发挥纠偏作用,对学生强化遵纪守法、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化解与父母的代沟等,使学生成长过程中减少烦恼,更快乐。

一、在政治教学中强化遵纪守法教育

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呈现明显增多趋势,究其原因既与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诱惑有关,又与学生自身遵纪守法意识淡漠有关。初中政治教师无法改变既有社会现状,从客观条件入手难以奏效,我们能做的是强化学生的遵纪守法教育,让学生在主观思想上提高法制意识,并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行,明白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从而有效强化法制意识对健康成长的保障作用。在《法律护我成长》教学中,笔者选取与学生成长关联较密切的多部法律,介绍有关内容,同时重点针对青少年法制意识淡漠形成严重后果的案例进行分析,向学生列举三个典型的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例,有偷窃的,有打架斗殴的,有涉毒的。在这三个案例的分析讲解中,学生的思想受到强烈震撼,笔者进一步发掘这些案例背后的因素,让学生明白这些身陷囹圄的犯罪嫌疑人正是平时不注重自我约束、法制意识淡漠才一步步走入歧途的,以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思想上增强法制意识,自觉以法律法规作为言行准则,增强教育效果。

二、在政治教学中强化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整个教学中思想教育的主旋律,教师应当将爱国主义教育潜移默化地渗透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部分内容,让学生的内心产生强烈震撼,以鲜活的案例、极具视觉震撼力的图表数据,让学生感受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英明与伟大。如《万众一心奔小康》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认真回忆自己的所见所闻,从家庭饮食结构、生活用品、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家庭存款等各方面进行阐述,同时向学生介绍十年前、二十年前、三十年前等不同阶段的普通家庭生活状况。在这样的对比中,学生深刻地感悟到党领导人民在致富奔小康征程中取得一个又一个硕果,获得巨大的阶段性胜利。通过这样阶段性的对比引导,学生的内心会产生强烈震撼,爱国主义教育效果非常明显。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爱国主义教育,既可以通过这种极具震撼力的对比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教育,又可以采取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方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无论哪一种方式,都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强烈感知,以爱国主义主旋律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三、在政治教学中强化行为习惯教育

良好的行为习惯会让学生终生受益,而当代初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被家长溺爱的较多,他们在学习与生活中存在各种各样的毛病,强化他们的行为习惯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在政治教学中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培养良好习惯入手进行分析讨论,帮助学生认真反思自己的行为习惯,学习好的做法,补充完善和提升自我。如在《好习惯受用一生》教学中,笔者首先要求学生自评和互评身上存在哪些好的习惯,生活中、学习中的好习惯都可以作为讲述内容。经过这样的讨论,大家对自己和学生身上存在的好习惯增加认识。笔者还点评学生的发言,指导学生针对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总结出一些好的习惯,总结之后要求学生认真对照反思自己在这些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哪些行为习惯不够科学、需要改正等。有了这样的对比分析作基础,学生对于应当怎样做,对自己身上存在哪些缺点等方面有更清楚的认识。笔者乘势引导学生制订改正不良习惯、完善提升自我的活动计划,将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等详细总结梳理出来,对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具有积极帮助。

四、在政治教学中强化沟通理解教育

进入初中阶段以后,更多学生表现出较强的叛逆性,这种叛逆性导致学生与家长、学生与老师之间沟通出现问题,俗称代沟,在这一方面,学生与家长的代沟表现得更突出。教师可以运用政治教学对学生进行疏导,让他们理解父母、长辈、老师的良苦用心,平等地展开沟通交流,讲出自己的观点,换位思考父母的期望,从而为消除代沟、营造和谐关系奠定基础。在《人不能选择父母》一课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回顾父母为自己付出的点点滴滴,凌晨起来做饭,夜里帮助自己洗衣服,加班加点挣钱养家糊口等,这些都是学生在交流活动中讲述的真实案例,这样的案例比起那些雨夜送医院治疗、雨天送伞等凭空捏造的事情更具震撼力。笔者引导学生分析父母为自己付出的点点滴滴,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和殷切期望,换位思考能有效缓解学生对家长的叛逆情绪和对立情绪,为接下来的顺利沟通交流奠定良好基础。在这样的教学工作中,每一位学生都应当成为教师关注的对象,整个政治教学工作应当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创造性地开展,让政治教学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成长。

参考文献:

[1]刘云宝.浅谈初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1(08).

[2]王齐艳.浅谈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J].科技信息,2011(06).

[3]梁婉元.浅谈初中政治优质课堂的构建[J].新课程学习(下),2011(03).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范文4

突破教学难点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是社会生活的画卷。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也就是认识社会、认识事物的过程。有些课文内容离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文章所承载的价值观不易于学生内化。如五年级下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课文讲了德国人种花都把最美的花朵朝屋外给别人看,描述了德国街头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表达作者季羡林对这种景色、风俗习惯的赞美。孩子学习时,往往不把街头美景与个人行为结合起来。笔者教学时让学生讨论“你认为德国人家家朝外种花,种给别人看,到底是赔了还是赚了?”孩子们一听到“赔了还是赚了”这个话题都兴奋“算帐”了。当然在讨论的过程中也更好地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崇高的境界。如《蓝色的树叶》教学中可设置话题:“如果你是林园园,你会怎么做呢?”,《祖国,我终于回来了》教学中设置话题:“钱学森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不辞辛劳回国效力,如果是你,你会怎样选择?”教学《跨越百年的美丽》时,设置讨论话题“居里夫人用自己全部的青春、容貌为代价,提炼出0.1克镭,推动了世界科学的发展,自己却一生贫困、寂寞,因镭早逝,你认为她这样做值得吗?”

诸如此类,设置恰当的话题让学生讨论、辩论,其过程中不同的见解可以有效地推进学生对事物本质的认识,突破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有助于全面看问题

小学生由于形象思维占主导,抽象思维还不够,理解课本中的内容时,也往往凭感觉的多,理性分析的比较少。有些课文是可以设置适当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的。如《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的父亲在地震后挖出自己的儿子,是不是所有地震后的人都如此幸运呢?显然故事中的事件是特例。上完课文后,就可以设置话题讨论:“真正地震时,也许很多事实并不像课本中的人物幸运。也许某个父亲竭尽全力,挖出的是儿子冰冷的尸体;也许某个父亲拼命挖掘,余震再来搭上自己的性命,家人再雪上加霜……你怎样看待文中那个父亲的行为呢?”《唯一的听众》中,那个老教授不仅关心爱护孩子,而且懂得用方法去关爱。教学时设置话题:“老教授说自己‘耳朵聋了’,你怎样看待这种做法?”《“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中设置话题:你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现象,学过课文后,你会怎样看待父母的做法?通过这些话题,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生活中的问题,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

有助于引发深入思考

小学生理解能力有限,且每个孩子的理解能力参差不齐。教学时,有些内容学生间也颇有争议,如果设置一些话题让学生争辩,将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如教学《将相和》时,针对课文中的“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设计三个论题:A、蔺相如会不会与和氏璧一起撞在柱子上,为什么?B、渑池会上,秦国与赵国是打成了平手还是分出了胜负?C、廉颇有没有罪?这三个问题极富两可性,正反两方都可以列出一些依据。这就激发了学生研读课文、思考论题、积极争辩的兴趣。再如《那天》设置说话训练:后如果父亲选择留下汽车,你认为有哪些理由?再如学完《草船借箭》一文后,抛出话题:“题中的‘借箭’可不可以换成‘骗箭’?课文为什么要用《草船借箭》?”教师根据课堂生成顺势引导、点拨,不仅碰撞出了“创造的火花”,还使大家对课文有了更深地了解。诸如此类,易引起学生深入思考的地方,都可作为说话训练的练习点。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范文5

栉风沐雨地震台默默奉献廿余载

同志在地震观测站做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已经24年了,是我市防震减灾战线上的一名老兵。地震观测站具体的工作是一项只与各种仪器设备打交道、与外界很少联系的默默无闻的工作。这里的工作岗位是平凡的,工作条件是艰苦的,工作环境是简陋的,生活是清苦的。没有金钱和权力,没有鲜花和掌声,有的只是那不清闲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水样采集,测试分析,数据记录,资料整理。工作单调但必须风雨无阻、分秒不断;内容枯燥但必须一丝不苟、细致认真;各种观测手段,有着非常严格的观测规范,要想取得真实、可靠的观测数据,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好各项数据的采集、整理、计算和技术分析,定点、定时、定量、定位非常严格,否则就没有研究的价值。无论是平时和节假日,无论是严寒冬季,还是炎热夏天,同志都默默地坚守工作岗位,无怨无悔地奉献着。岁月将他的额头刻上深深的皱纹,白发爬上他的双鬓。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密切关注观测数据的变化,出现异常,迅速排察,不放过任何可疑之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争取抓住各项观测手段对应地震发展变化的规律,震前及时做出准确的预报。就这样,他默默无闻地的在基层台站一干就是二十多年,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观测,风雨无阻。

不用扬鞭自奋蹄,站岗放哨为人民

同志常说,石家庄市不是多震区,但谁也不敢说石家庄就不发生破坏性地震,我们地震工作者,肩负着为人民站岗放哨的重任,小事要当大事做,无震要当有震备,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是我们的天职。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基层台站工作的二十四年里,他没有节假日,没有星期天,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没有一丝一毫的懈怠。年6月,年近81岁的老父亲患脑溢血在保定医院抢救,得到消息后,他首先想到的是马村站人手少,要把工作安排好。他向同志们一个细节一个细节地交待工作,连防火、防盗、注意台站安全、搞好台站卫生的事也不放过,待彻底放心后,才匆匆赶到保定医院。在照顾老父亲治疗期间,他每天都打电话询问站上的工作,水样是不是按时采集,数据是不是及时报送,记录是不是规范,有没有异常,得到满意的答复后,才放下心来。在保定待了不到一周,他把老父亲交给弟弟、妹妹照看,就急急忙忙赶回站上。的父亲是市地震局享受副市级待遇的离休老局长,局领导按政策要给他派专人照看,他推辞了。他说,父亲病重已使我耽误了工作,现在局里这么忙,任务这么重,再麻烦同志们为我父亲的事操心,我心里实在过意不去。年7月,同志把已成植物人的父亲从医院接回家中,他一边照顾父亲,一边做好工作,从未请过一天假,缺过一次勤。年初,马村站水汞出现过两次汞量高值和1次井水位阶升阶降异常,同志把老父亲交给妻子照看,连续几天24小时守候在站上精心观测,按照“地震异常跟踪制度”的规定,密切关注异常的发展,离家只有几十米的距离,都没有回去过一次。一年多来,人变瘦了,脸变苍老了,但他有着崇高的信念,有着执着的追求,这就是全心全意地履行好哨兵的职责,无私奉献,无怨无悔。

同志就是这样,始终做到事业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为了防震减灾事业,他不怕困难,不计名利,不计较个人的得失。“首都圈”项目站极5井改造时,他就对把井房建在地下的方案提出过异议,可惜未被采纳。极5井数字化改造建成后,由于施工中采取防渗漏措施不过关,致使一遇雨雪天气,外面不下里面漏,严重影响了观测质量和观测员人身安全。同志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多次找局领导反映,寻找解决的办法。局党组把解决这一问题作为“树、讲、求”教育活动求实效的重点工作来抓,明确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同志不厌其烦地找施工单位交涉,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不怕冷脸冷语,经过不下十几次的交涉,终于使施工单位同意坐下来谈判,妥善解决这一问题。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同志带领全站职工“五?一”假期不休息,全天盯在现场,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验收把关,确保了工程质量。年5月8日,该维修工程通过验收,从而彻底解决了多年都未解决的难题。

近年来,局领导班子坚持以人为本,从建章立制开始,把建一流班子、带一流队伍、创一流业绩作为工作重点,积极谋划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蓝图,大大地激发了同志的工作热情。为加快地震观测站的建设,同志带领全站同志,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在如何完善地震观测站的规范化管理方面出谋划策,积极主动的配合局领导班子加快站的基础建设。首先建立建全了台站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制度建站、以制度管人,规范台站管理。使站的面貌焕然一新。走出去,请进来,到部级示范台站参观取经,学习现代化的台站管理经验,全面提高了全站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在科研方面,完成了极5井由自流井改造为动水位观测的自动记录系统,并通过了省地震局专家组验收,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地震观测站全体科技人员,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服务意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防震减灾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牢记重任钻业务科技开发上手段

同志苦心钻研科研技术的创新,解决了无数的技术问题,克服困难,不断上新的监测手段,提升了地震观测站的地震监测水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站的极5井观测手段:极5井是一口由7寸无缝钢管埋深30多米的自流井,其地质构造位于华北平原断块拗陷与晋冀断块隆起的结合部东侧,次级构造为石家庄凹陷西南端边缘,无极——藁城潜山带上,蕴藏着深层的地震信息。在石家庄市地震预报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井经抽水试验为高水头、低产水量的含水层。为充分发挥该井效能,同志请示局领导和省局领导,对该井进行彻底改革:由人工水流量观测改为动水位自动观测,并同时对其水流量、油流量进行综合监测。该井日溢氯化钙型水14-15kg,并含大量颗粒悬浮物,且日产原油0.6kg,复杂因素很多,搞成水位自记很困难。开始他走访省地震局,告之目前国内均无该类经验可取。只有靠自己了。常言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他根据该井的特点,先从管路设计入手,确定水油的下向。首先进行二级油水分离,其次是悬浮物的过滤,接下来设计水流量的控制机构。

思路理清之后,他即开始设计并绘制加工图纸。起初,由于经费紧张,要考虑材料的成本核算问题,他就先利用局库存的废旧物资进行加工与试验,自己动手,亲自加工。最早用的是普通的管件,由于锈蚀严重,其锈蚀的氧化铁,经常堵塞水流控制机构,效果不理想,于是又改用废旧塑料制品,重新加工。经过反复试验和改进,历时3年半的时间,牺牲了无数个星期天和节假日,终于获得了成功。该系统工作一年后,经河北省地震局专家组评论:“该井的动水位观测系统为国内首创,在国内为领先水平。”基于该井观测系统在省局的地位和作用,在“首都圈”项目工程中,被划入到中国地震局观测井网之中。在等同志的共同努力下,又进行了新的改进,重新设计了图纸,制作了更先进的观测系统。同志全程对改造工程进行工程监理,一丝不苟严把质量关。现在的整套系统用材均为不锈钢和有机玻璃制品,不仅有实用价值,还有欣赏价值。中国地震局验收专家来站验收时,感到新颖和漂亮,美观实用,给予很高的评价。这一成果,作为主要发明人和制造者,同志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

“以人为本”抓管理齐心协力创佳绩

对于台站管理工作,同志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他深知,要想把站上的工作搞上去,把地震观测站建成全国一流的台站,仅靠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朝气足的高素质队伍。他首先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工作不怕脏累,受到同志们的拥护和尊重。他关爱年轻同志,积极整理教案,将自己多年来的工作经验、业务知识传授给年轻同志,在传帮带上下功夫,逐渐为他们加担子,并在生活上关心,帮助解决困难,使大家感到观测站是一个团结、温暖的集体。大家心情舒畅了,工作的积极性就出来了。对站上的各项工作,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地去完成。不管是自己的本职工作还是局领导交给的其它任务,都做到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做为我局的一个精神文明窗口,许多省、市地震台站的同行,多次来站上参观,通过技术交流,又从兄弟单位学到了许多有益的经验,进而促进了站的良性发展。

地震监测与仪器是密不可分的。仪器每日24小时运行,经常出现故障是不可避免的。各县(市)的观测台站,受经济条件的制约,都是单一的没有替换的仪器,出了故障就会影响观测数据的连续性。同志从事地震仪器的维修与研制,任站长后还一直兼顾该项工作。为保障仪器的正常运转,他采取了平时以维护为主、修理为辅的办法,定期到各县台站搞维护,发现故障隐患及时排除,以减少故障的发生。因工作量很大,忙的不可开交。后来想到了各县的观测员,传授他们必要的维护保养知识,可减少因仪器故障造成的停记和缺记。为此,他编写了“地震仪器的工作原理及维修”教材,深入浅出的阐述了仪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和维护保养、注意事项及与仪器有关的各种问题,多次举办观测员培训班。手把手地教,帮助基层观测员更合理地使用仪器和运用保养知识。有时出现故障,为及时抢修,他经常坐公共汽车先到县城,再租自行车或步行到各站点,确保在当天排除故障。多年来,各县(市、区)站点的仪器设备完好率均达100%,由于检修工作做得扎实,保证了各县(市、区)仪器运转正常,为此他荣获省地震局技术进步一等奖。年底中国地震局宋瑞祥局长在省、市领导的陪同下,专程从来站指导工作、慰问基层,对该站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与时俱进求创新一流业绩上台阶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范文6

搭建平台,合力救灾

“汶川地震应对政策专家行动组”(Wenchuan Earthquake Taskforce,WET,以下简称“专家行动组”)是由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教育部-民政部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5月17日发起,联合四川大学等组织防灾减灾、应急管理、心理学、教育学、公共政策、法学、建筑工程等相关方面的国际国内专家,成立的开放式行动平台。专家行动组秘书处设在北京师范大学,下设现场实践平台、北京研究平台、国际交流平台和信息网络平台,充分利用国内外多学科专家智力资源和相关实践经验,从救援与应急处置、群众安置与重建、心理创伤干预等方面搜集资料,开展试点研究,提供政策建议,为国家整体的抗震救灾工作提供决策参考,为抗震救灾做出应有的知识贡献。专家行动组“汶川地震心理援助与信息服务”热线(86-4006808110)和抗震救灾信息交流网站(省略)也相继开通,为灾区群众及志愿者提供了大量的心理援助和各类信息服务。

5月22日、29日,专家行动组分别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召开“关于汶川地震灾区中小学应急处置与重建问题圆桌座谈会”、“关于汶川地震幼儿及中小学生临时安置和校舍重建圆桌座谈会”。从灾区回来的专家学者向与会者通报了在灾区调研了解到的情况,针对当前急迫与突出的儿童安置与转移问题、儿童心理干预与救助问题、灾后过渡项目、灾后完全重建项目等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提出了详细的建议。

奔赴前线 倾力支援

5月20日,“专家行动组”分队奔赴四川灾区现场,这些来自心理救助、公共卫生、社会救助等领域的专家开始开展心理创伤干预、群众安置与重建等研究工作。

专家行动组联合四川大学等机构,设立志愿者教育培训基地和中小学灾后重建示范基地。同时,决定筹资在灾区设立试点幼儿园、小学、中学各一所,依托北京师范大学的资源进行灾后中小学重建示范工作,并作为免费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基地。

专家行动组前往西南财经大学中小学生安置点和绵阳市九洲体育馆灾区群众安置点展开了现场调研。据了解,地方政府及教育部门为保障中小学生安全,已开展了大量的细致工作,形势初步稳定。但是这些方式都是暂时性措施,不能彻底解决灾区少年儿童的健康与就学问题。

专家组在实地观察调查中发现灾区有大量儿童需要心理援助,包括失去亲人的儿童,间接受害的儿童,震后致残的儿童,这是一场突发的、严重的、大面积、受心理伤害者众多的灾害。而当前更为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各方协调、整合心理专业人员资源,为灾区儿童和其他灾区人员和救援人员等提供有序、规范的心理援助。

成都基地首席心理专家、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许燕教授和蔺秀芸老师到达成都后,与四川省妇联达成开展灾区儿童心理救助合作项目的意向,并受四川省妇联委托策划了将于“六一”儿童节举办的心理救助工作启动仪式。经与华西医院主要领导、专家会商,已初步确定将与华西医院在针对灾区儿童、教师、家长的心理评估方面展开全面合作。专家行动组心理救助小分队在灾区学校及社区广泛开展“音乐疗法”心理辅导,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四川大学将派20名文体志愿者,协助成都基地心理救助小分队开展“音乐疗法”。

同时,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专家行动组首席专家史培军教授5月27日率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灾害评估组赴成都,开展有关灾害评估的实地调研工作。北京师范大学教育专家郑新蓉、心理专家申继亮、石林也分别随全国妇联、教育部和红十字会等机构前往四川灾区,评估和了解灾区儿童卫生、教育和心理需求。5月28―30日,行动组专家、香港中文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主任陈健民教授抵达成都基地,在灾区开展广泛调研,并探讨NGO参与灾后重建的模式。5月29日,行动组专家、中山大学公民社会中心总干事刘小钢抵达成都基地,开展有关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救灾的机制研究。

集思广益,着力重建

专家们利用专业知识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对灾区面临的各方面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提出可行性的政策方案,针对灾后重建,尤其是儿童安置与心理援助、学校重建、灾区人民社会网络的重建等问题提出了详细的建议。

1.关注儿童的特殊需要

当前,地震灾区的儿童已经成为最受关注的群体,但是在救灾重建过程中,由于情况复杂,需要考虑的事情太多,儿童的需要往往被忽视,如婴幼儿奶粉的缺乏,儿童的计划免疫被中断。儿童尤其是婴幼儿的生命极其脆弱,他们需要特殊的食物和保护措施,需要专门的儿科医生看护治疗,忽视他们的特殊需求造成的后果将非常严重。另外,在临时安置点,由于空间拥挤,没有单独的儿童活动的空间。郑新蓉和冯晓霞等提出,在临时安置和重建的过程中,一定要把0~6岁儿童的特殊需要纳入规划方案之中,一定要坚持儿童优先和从儿童需要出发的原则。专家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安排婴幼儿的计划免疫工作,保障灾区婴幼儿用品如婴幼儿奶粉、尿布等物品的供应,为儿童配备专业的儿科医生,在当前的安置点建立专门的儿童活动空间,为儿童提供合适的读物,并为他们提供特殊的心理辅导。另外,在过渡房阶段的建设中,一定要把幼儿园纳入建设规划。

2.理性对待“孤儿认养”

汶川地震后,社会上普遍认为会有至少几万的地震孤儿需要被收养,社会上已出现“地震孤儿认养热”。对于这个问题,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所胡晓江提出,实际上地震孤儿的数量远远低于人们的想象。国际经验表明,灾害孤儿的数量往往被极度夸大,因而引发不切实际的“孤儿认养热”,继而诱发拐卖儿童犯罪行为。根据唐山大地震和2005年巴基斯坦大地震死亡人数与遗留孤儿的比例来推算,按照目前的伤亡情况,汶川地震应该只有1千多名孤儿。另外,考虑到以下几个因素――汶川地震家庭平均子女数远低于唐山地震和巴基斯坦地震的家庭平均子女数;汶川地震发生在下午上课时间,大量学校垮塌,儿童遇难比例非常高;四川是农民工输出大省,大量孩子属于留守儿童,很多灾区孩子的父母还健在――汶川地震真正的孤儿将只有一两百名,加上父母一方遇难,另一方重伤的“准孤儿”,也只有几百人。专家在漩口中学安置点(成都中医药大学校区)的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点。为此,胡晓江建议为“地震孤儿认养热”降温,希望媒体把有关汶川地震孤儿的事实真相向公众宣传,降低不良人士拐卖灾区儿童的企图。社会上的爱心人士也应把收养孤儿的热情和爱心转到其他行动中,如对收养了亲属遗孤的家庭、地震致残儿童的家庭、父母致残的家庭、地震造成的单亲家庭,特别是大量失去子女的家庭予以长期的关注和支持。另外即使需要送养,这几百名儿童中的绝大部分将会被(也应该被)他们的亲属收养。或者可以采取支持残缺家庭的方式,如加入低保,给予医疗救助,减免孩子的学费和生活费,亲情帮扶等,而不是把他们的孩子送人。北京大学法学院马忆南教授则指出,我国法律对收养有严格的规定,收养是一种非常严肃的法律行为。收养地震儿童的时候,一定要把儿童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来考虑,而不应该把收养人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建议有意帮助灾区孩子的爱心人士,在没有做好法律意义上的父母思想准备的时候,最好不要去收养地震孤儿,完全可以采用助养、认养、捐款资助等方式去帮助他们。

3.妥善安置中小学生

就如何安置幼儿和中小学生、如何对他们进行心理救助、以及学校重建中的校舍、师资、设备建设等问题,专家们进行了集中的讨论,提出了以下建议。(1)对于初中学生及小学生,由省内中小学消化安排。此部分学生年龄小,对环境的依赖性较强,可考虑在未受灾的中小学插班安排入学。对于高中学生,除就近安置外,还可考虑向省外输送。在调查中了解到,云南省已经提出可安置绵阳灾区500名高中生的意向。(2)对于安置中的师资不足问题,建议尽快整合原有师资,在此基础上安排高校师生支教。实施过程中,要加强师资培训,特别是灾后心理康复方面的培训。另外还应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弥补部分师资不足。专家在现场看到中国教育电视台已开放了“空中课堂”,效果良好。

4.开展儿童心理援助

在地震中,儿童受到了巨大的心理伤害,对儿童的心理援助,已经成为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专家行动组的成都基地开始研究灾区儿童的心理问题,用以制定《灾区儿童心理援助行动方案》,系统提出解决儿童心理问题的措施,并督促有关部门帮助灾区儿童尽快恢复正常、健康的生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王工斌副教授介绍说,根据前线反馈回来的信息,行动组已经制定了一个初步的行动方案。单就学前儿童来说,有条件的应该尽量让他们和家长在一起,尤其是和儿童信任的家人在一起,这样可以更好地保护儿童的心理健康。对没有家长的孤儿,可以对其托管的家长进行一些心理干预培训。对于那些暂时没有找到家长或者成为孤儿的儿童,要求其照顾人要相对稳定一些,不能流动性太强。对那些有学前儿童的家庭,可以把学前儿童和家长这个群体相对集中安置,志愿者再集中进行干预,同时家长之间也可以互相交流。许燕教授通过实地考察总结了“音乐疗法”的在现阶段开展的特点与方式:灾区孩子复原能力很强,但是需要外界的启动;“音乐疗法”作为前期热身,辅以后续的心理辅导,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在开展“音乐疗法”时需要选取适当的歌曲,并且需要专门安排心理专家和本地合作伙伴现场观察,及时更改计划。

5.重建校舍

在汶川大地震中,大量校舍倒塌,中小学校舍质量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质疑。针对这个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庞丽娟教授提出应对全国中小学校舍进行普查,并对校舍重建过程进行严格监督,要严格按照国家校舍建设的标准。北京师范大学钱志亮教授提出,校址的选择也很重要,建议对全国中小学校址的选择进行普查,学校不能建在地震断裂带、泥石流易发带等危险地带;另外还建议提高全国学校建筑物出口标准,对中小学安全出口进行普查,消除安全隐患,保证危险时刻学生逃生通道的畅通。清华大学彭培根教授则介绍了国际上一些先进的防震抗震建筑设计技术,从建筑技术上对校舍重建给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

6.重建社会网络

在灾后重建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灾区人民社会网络的重建问题。国家减灾中心总工程师李京指出,灾害打破了原来的传统社会网络,但是也提供了在更大范围内接触资源与机会的新条件,所以灾区人民与各方面建立社会联系是他们重建高水平社会联系的一个机会;另外,我们已有的各类社会组织或者鼓励针对灾区人民需要而专门建设的社会团体,能帮助灾区群众快速重建社会关系,同时也应该把他们结合到组织化的形式中,更多地接触不同的社会资源与机会。中科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林秀教授指出,灾区群众在灾害前后其实有他们各自的独特情况,那不是我们的爱心能简单包容得了的,因此一种更为典型的社会关系重建模式,是鼓励与建立更多的各类社会发展与协作的活动和团体,在与灾区人民的家园共建或者其他共同面对真实社会任务的过程中建立一种新型的伙伴型与协作型的社会网络,这样产生的社会联系就变得比较双向与吻合双方的具体条件。因此,在社会关系的重建中,外来者的机会与资源提供、共同参与、持续互动,或者外来帮助者鼓励与支持本地区民众利用适当的机会重建新的合作关系,这都是有意义的。

7.灾后重建要统筹规划

灾后重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专家们分析了在灾区收集到的情况,认为目前不同地区的情况差异也比较大,因此对灾区重建的对策和建议要针对各地的具体情况,提供有针对性地帮助;对于灾区整体的重建计划,要制定短期、中期、长期的规划方案,使灾区重建形成良性的可持续发展。史培军教授建议,专家组要深入灾区,对安置阶段的社会管理问题进行重点研究,需要分不同类别对象,分别考虑安置政策,如对农民安置、公共设施(事业)重建和工商企业的恢复重建可能就需要出台不同的政策;要深入研究灾区社会系统的总体管理问题,灾区社会的恢复离不开社区中社会结构和社会资本的重建,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灾区社会安全、稳定,是成都基地必须重点研究的问题;成都基地分队要从灾区的层面研究本次抗震救灾工作的社会响应问题,这一研究的重点是在灾区活动的民间组织和志愿者。

面对将来漫长和艰巨的重建过程,“汶川地震应对政策专家行动组”希望经由对社会各界力量的行动研究和相应政策建议,研究探讨一种政府与民间通力合作、优势互补的救灾及重建模式。相信灾区人民在各位专家学者的努力下,在政府与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终将走出灾难,重建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