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水平测试试题范例6篇

学业水平测试试题

学业水平测试试题范文1

选择题在历史学业水平测试中约占有50%的分值,担负着除文字表达之外历史学科能力要求的考查任务。在备考过程中,掌握选择题的特点和解题思路,显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我就如何解答历史选择题谈谈意见,以供同学们在复习中参考。

一、概念型选择题

概念型选择题是指对历史基本概念进行阐释的选择题,主要考查对历史概念的再认再现和理解阐释能力,要求准确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对其内在规律和本质属性进行准确把握,题干中常见的提示语有“内容是”“标志是”“性质是”“特点是”“最准确的理解是”等。这类题的命题多数会在备选项的表述上采用混淆手法,或偷梁换柱,或以偏概全,或以末代本、因果倒置等。

这类题目的考查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题干概念类,即题干提供一个概念,选项提供与概念相关的四个阐释,要求从中找出一个最符合提供概念的阐释;二是选项概念类,即题干提供某种现象的阐释,选项提供四个概念,要求从中找出符合题干阐释的概念;三是隐形概念类,即题干和选项均不出现概念,但解题时需要运用历史概念。

二、结论型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1.题型解读

结论型选择题也称论证分析型选择题,是从非选择题中的论证题发展演变而来的,这类题型有两种形式:一是题干一般为教材中未出现的历史结论,选项为所学史实,需要判断论证史实是否符合题干结论;二是题干为简略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备选项是依据这些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得出的结论,需要分析判断选项的结论是否符合题干反映的信息。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论证能力,特别是运用基本历史理论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故难度较大。

2.解答技巧

结论型选择题解答一般可分为三步进行:

(1)通过对题干历史结论或史实的理解,联系迁移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2)通读题干,分清楚历史结论或史实的时代背景,迁移相关的人物或事件进行分析判断。

(3)分析各备选项的内涵及其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解答这类题目一般采取史论结合分析法、具体特征分析法等。

(1)史论结合分析法:应用于以具体的历史事件设计的命题,如某重大的主要目的、根本原因、客观原因、主观原因、重大影响等,根据试题的内容,联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进行分析,通过将具体的史实同基本理论相结合进行分析,从而确定最佳选项,即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2)具体特征分析法:应用于考查基本历史理论的命题,或者某一阶段、历史时期社会特征的命题,做题时要联系具体的历史事件和现象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得出能体现历史发展趋势的规律性内容,即用史实证明结论。

三、因果关系型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1.题型解读

因果关系型选择题即为考查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原因和结果的选择题。此类题的基本结构大致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题干列出了某一历史结果,备选项中列出原因,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原因是”“目的”“是为了”“是因为”等,而在考查原因时多进行细化,如考查“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历史原因”“主观原因”等;二是题干列出的是历史原因,备选项列出的是结果,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影响”“结果”等。

2.解答技巧

解答因果关系型选择题时需注意如下几点:

(1)要正确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如原因方面要区别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主要原因及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及间接原因、历史原因及根本原因等。

(2)要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

(3)在做题时要准确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二者之间谁是因谁是果。

(4)解答此类题的基本方法主要有:①采取时间顺序的方法判断因果关系,前者一定是因。②运用基本理论的推理得出答案,如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那么客观存在就是因,主观意识是果。类似的还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利用这些基本理论就可以较为容易地做出判断。

四、推理型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学业水平测试试题范文2

下图为用户登录微信时所见的地球影像图,读图回答下题:

从图中赤道附近云系的分布位置及M地所处的纬度位置推测,该影像图拍摄的时间及M点所处的风带最有可能是( )

A.6月份 东南信风带

B.6月份 盛行西风带

C.12月份 东南信风带

D.12月份 盛行西风带

当本人看到真题后,觉得其难度和网络相传的难度还是有很大差异的。于是本人特意在自己任教的班级做了一个调查,调查对象为两个平行的物生组合班,请他们写出当时选的答案及选择此答案的理由是什么?

调查结果如下:

从调查结果可看出,这道题的正确率确实比较低,而在四个选项中,90%以上的同学几乎都能判断出M地的风带,即排除了A、C两项,而在拍摄的时间上却无从下手。于是本人把做对这道题,即选择12月份的学生,将他们选择的理由整理如下:

这个结果还是出乎我意料的,也就是真正审清题意、会做此题的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大部分学生选对主要是歪打正着。我仔细分析了试题及学生给出的理由,从试题涉及的内容来说,主要考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其完全在考试要求的范围内,至于学生的各种理由,我也做了以下分析:

第一种理由:这是云系分布图,云层越厚在图中表现则越白,降水的概率越大,一般反映的是短时期的天气状况,而根据云量的多少来判断季节,混淆了天气和气候衡量的时间尺度,至少是不够严谨的。第二种理由:根据南极出现极昼和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推出此时是12月份,这也是很多学生认为最简单明了的方法。其实这是一幅云系分布图,题中并没有告知是光照图,而且根据我们学过的光照图知识,即使南极地区出现了极昼,那么图中出现极昼的范围也远远超出了南极圈范围,或者图中北半球的极夜范围也远远超出了北极圈范围。可见,从南极圈出现极昼的现象来判断月份其实也是不科学的。至于有人质疑倘若面对我们的这一侧不是白昼,怎么会拍到如此清晰的地球影像呢?我们知道遥感探测所使用的电磁波波段有可见光、红外线、微波等光谱段,而可见光遥感的局限在于只适合白昼工作,而红外线或微波遥感则不受昼夜现象的影响,也就是这幅地球影像图即使面对拍摄者的这一侧是夜晚,同样也是可以拍出此影像图的。第三种理由:台风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形式,在北太平洋西部、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称为台风,而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东部的热带气旋则称为飓风,如果在南半球则称为旋风。在此云系图中根本就不能明显看出有台风、气旋或旋风的迹象,况且题目中明确要求“从赤道附近的云系分布位置”来判断拍摄的时间。可见,对于采用前面三种理由作答的学生,他们不仅基础知识不够扎实,而且也没有审清题意,他们做对可归为运气比较好罢了。采用第四种理由判断的学生,说明其不仅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知识掌握得比较好,而且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也较强,此理由应当才是出题者真正想要考查的意图。

学业水平测试试题范文3

【关键词】新课程 信息技术 学业水平测试 复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9-0154-01

目前,对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而言,高一阶段的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是最重要的一次考试,对大部分学生而言,通过学业水平测试是学习这门科目的主要目标,所以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下面就新课程实施以来,针对学业水平测试前复习阶段碰到的一些问题及尝试过的一些方法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 制订合理的复习计划

由于新课程实施以后信息技术教学任务变重了,增加了一门选修课程,而课时又没有变化,还是每周两节课,这给教学以及如何安排复习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制订一份合理的复习计划相当重要,相信每位信息技术教师都有一套自己的复习计划。

首先,复习时间和课时的安排。复习的时间安排过长会使教学时间过于紧凑,降低教学质量,复习的时间安排过短又会造成复习效果达不到要求,所以我觉得预留12~14个课时最佳;根据学业水平测试考试内容及题型,我觉得复习阶段最有效的方法是分不同专题进行。其次,理论内容和操作题的先后复习次序。分析了最近几年本校的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情况,发现操作题普遍得分比较高,学生对于理论题的掌握程度明显低于操作题,因此我认为应先复习操作题,再复习理论内容。

二 正确利用《学业水平测试标准》

《学业水平测试标准》是学业水平测试命题、成绩评定以及学科教学的基本依据,它明确了学业水平测试的内容、要求、方法以及形式,所以《学业水平测试标准》应该是学生学业水平测试复习的依据与出发点。

首先,要保证复习的全面性。这里的全面性不单包括内容的完整性,还要注意对考试内容掌握程度的不同要求。在2011年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中,Flas操作题中添加了动作脚本的题型,如果在复习阶段不适当提高要求,在考试时相当一部分学生将很难应对这类题型,据了解,去年这类题型是失分率最高的题目之一。其次,要重点关注《学业水平测试标准》的变化。当前还处于新课程实施的初级阶段,《课程标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等都在不断的修改与完善中,而作为新课程中最重要的一个课程评价方式,学业水平测试自然也在不断变动。对比了今年与2011年的《学业水平测试标准》发现有7处变动,这些变化在复习阶段教师要特别引起重视。

三 合理利用《学业水平测试导引》

《学业水平测试导引》的编写依据是《学业水平测试标准》,里面的内容紧扣学业水平测试目标的知识条目,知识脉络非常清晰,而且每一章都有知识点的归纳、例题的分析以及章节练习,其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复习材料。

《学业水平测试导引》有两处重要内容:一是每章之前的知识点归纳;二是里面的章节练习与三套学业水平测试模拟测试卷。章节练习与模拟测试卷是最好的课后作业,特别是最后的三套学业水平测试模拟测试卷中每年都会有一些新型的题目,这也预示着今年学业水平测试题库中可能会出现新的考点,教师要给学生指出这些内容的重要性,在复习时应高度重视。

四 有针对性地开展理论专题复习

在新课程实施以来的学业水平测试复习中,感觉最突出的就是理论的复习难度要远远高于操作的复习难度。操作题的复习方法无外乎是学生做题、教师分析,只要题目选择得好,复习的效果通常也比较理想。而理论的复习则更加注重方法与策略,去年曾经尝试过用两周的时间分别复习《信息技术基础》与《多媒体设计应用》的理论点,其效果不是很理想:部分学生听不懂,甚至有趴在桌上睡觉的现象,学生普遍反应流水账式的知识点复习很枯燥,而且很多内容缺乏连贯性与系统性,接受的效果不理想。

另外,我认为理论复习时应采用先练后讲的方法:先做典型例题,然后教师分析总结,这样学生有动脑思考的过程,才能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还熟悉了考试的出题方式,复习的效果会更佳。当然,理论复习的内容不仅仅是上面专题的范围,其他相对简单或是一些需要记忆的内容,可以由教师把知识点归纳成提纲并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考前花一定的时间学习,这样就可以达到比较好的学习效果。

五 开展“培优、补差”辅导工作

第一种是培优方法,根据考试成绩和平时表现从每个班中挑选出优秀学生20人,两个班合成一个班。在学业水平测试前的两个月时间安排每天中午开放机房,让这部分学生一周有一次课外上机操作的机会,加强操作题的练习,提高学生答题准确度和操作速度。

第二种是补差方法,根据学生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考试成绩以及平时练习的情况从每个班挑选最差的1~3人在考前的一个月每周安排一次集体补差,补差的内容以操作题为主,加上一些常见的选择题考点,教师采用讲练结合的方式,这样能帮助学生通过学业水平测试。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不能以不变应万变,要顺应潮流,时刻掌控《学业水平测试标准》的动向,深入研究有效学业水平测试复习策略,这样才能在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时得心应手,取得优异的成绩。

学业水平测试试题范文4

关键词:化学学业水平测试;评价功能;命题特色;备考策略

文章编号:1005-6629(2012)11-0055-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学业水平测试”是江苏省高考模式“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测试科目包括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7门。设选修测试科目2门,必修测试科目五门,选修测试科目由考生在历史、物理中选择1门,在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四门中选择1门。考生选定的2门选修测试科目之外的5门为必修测试科目。

未将化学选择为“选修测试科目”的高二学生参加每年3月举行的化学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在复习备考过程中,部分教师盲目定位教学目标,随意扩大复习范围的做法无端增大了学生的备考负担和压力。这种违背考试规律的教学行为,必须通过强化考试研究、优化复习备考策略加以矫正。

1、江苏化学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的评价功能

江苏化学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是一种标准参照性考试。以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和《江苏省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修订稿)》为命题依据,全面检测学生化学必修科目的学习状况和基本的化学学科素养。

江苏化学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是对应试学生高中化学学习的终结性评价。采用A、B、C、D四级等级评价,获C级(≥60分)以上等级可达到高中化学课程学习的毕业要求,获得A等级(≥90分)享受在高考总分中加1分的奖励。具备“达标检测”与“优生筛选”的双重评价功能。

2、江苏化学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的命题特色

为检测是否达标,江苏化学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主要考查化学必修科目所要求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试题的覆盖面广;为有效筛选“优生”,部分试题兼顾甄别学生的学科能力,试题的综合性强。

2.1 恪守测试说明要求,命题风格成熟鲜明

江苏化学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的命题恪守《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说明》,试卷的结构和难度设置等命题风格成熟,特色鲜明,如表1所示。

2.2 核心概念反复考查,注重体现公平原则

核心概念反复考查。分类思想、化学用语、离子共存、离子方程式、氧化还原反应、围绕NA的计算、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反应速率与限度、反应热、原电池、基本实验操作、物质性质与用途、有机物结构号性质、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融合实验的综合计算等16个测试热点覆盖了选择题的考查方向。

注重体现公平原则。“人教版”和“苏教版”两种教材并行,同一教学主题在不同版本教材中的呈现素材存在较大差异。江苏化学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对知识点的考查“求同避异”,弱化教材版本不同导致的学生知识储备差异对测试结果产生的影响。

2.3 顺应不同评价标准,试题难度两极分化

江苏化学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为顺应“达标检测”和“优生筛选”的双重评价功能,试题难度的设置呈现两极分化现象。70%的基础题指向单一,不转弯子,不设陷阱,考查基本化学素养是否达标;10%的能力题信息量大,综合性强,形式新颖,借助全面考查学科能力遴选优秀学生。基础题与能力题的难度反差巨大,具体示例见表2。

3、备考复习的误区评析

3.1 要求超标,人为加重备考负担

备考复习是为了有效应试,“以考定教”是提高备考复习效率的关键。然而内容超范围,难度超标准却是江苏化学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备考复习中普通存在的现象。

超标备考在地级市的模拟测试卷中时有发生(见表3),在教辅资料和校本练习中更是屡见不鲜。这种现象折射出一线教师对考试研究的缺失,降低了备考的针对性,人为加重了学生的备考负担。

3.2 定位盲目,备考复习高耗低效

新课程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同一班级的学生化学学科基础及能力差异很大。基础薄弱、兴趣淡薄的学生,以“过C”为目标,基础扎实、兴趣浓厚的学生,以“达A”为追求。部分教师不做学情分析,盲目追逐高考总分加1分的奖励,加上分层教学措施不力,备考复习游走于优生“吃不饱”和差生“吃不了”之间,顾此失彼,高耗低效,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3.3 规范不力,部分学生眼高手低

备考复习忽视系统规范的训练,部分学生眼高手低,学科知识支离破碎,书面表达漏洞百出。在2012年化学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中,部分考生出现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分辨不清,有机高分子材料和无机非金属材料区分不清;方程式不配平,杜撰出Cu与HCI、Fe与Cu(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将氢氧化铝的化学式写成“AIOH3”、碳酸钠的化学式写成“NaCO3”等让阅卷老师大跌眼镜的低级错误。

4、备考策略的优化措施

4.1 正确解读测试说明,准确定位备考范围

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说明既是规范命题的权威纲领,又是备考复习的重要指南。深度解读测试说明,有助于准确定位备考范围。表4为考点“分散系”的测试说明及其解读。

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试题承载着命题专家对测试说明的准确解读,对于一些测试说明表述比较笼统的考点,可结合对该考点的试题研究,界定复习范围,并通过试题研究摸清考点测试难度,准确把握备考的深度。表5、表6分别为针对“原电池”考点测试角度和试题难度的分析。

4.2 客观结合具体学情,合理制定备考目标

“过C”与“达A”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有天壤之别。备考复习前,用上一年的江苏化学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试卷做一次前测,通过学情分析,准确定位备考目标,选择相应的备考策略。

以“过C”为目标的复习策略:紧扣热点,夯实基础,在知识点上做减法。

做好70%的基础题是“过C”的关键,以近年的江苏化学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试题为参照,紧扣基础题的测试热点,逐一夯实基础知识;对照测试说明,合理扬弃超标内容,科学减轻备考负担。

从表7可见,试题24A始终以“营养与健康”、“材料与环境”等《化学与生活》模块中学生熟悉的基础知识为测试目标。测试说明中未作要求的“葡萄糖的结构及其银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Vc的分子结构”、“阿司匹林与青霉氨基酸的结构”、“水在人体中的作用”、“食物的酸碱性”、“新型合金”、“钢铁腐蚀的电极反应式”、“复合材料”等知识点在复习时可淡化处理。

以“达A”为目标的复习策略:提升素养,杜绝失误,在能力点上做加法。表8为近四年能力题中对素养和能力的要求。

基础题、中档题零失误,是“达A”的前提。通过“信息有效提取”、“实验探究方法”、“化学图像解读”、“工艺流程分析”、“表格数据处理”,“守恒观念应用”等专题训练从能力点上做好加法,是成功“达A”的保障。

4.3 优化课堂教学方法,提高备考复习效率

激发备考兴趣,改进学习方法,稳定应试心理是提高江苏化学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备考效率必须解决的课题。

4.3.1 多渠道发掘,增强备考形式的趣味性

容量大,遗忘率高是备考元素化合物知识面临的主要困难。采用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强化实验教学,归纳化学反应的规律,建构物质转化的关系网,凸显典型物质的特征性质、特殊用途及工业生产中的重要反应等多种形式,增强备考形式的趣味性,有助于学生全面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敏锐捕捉25题框图推断的“题眼”。

4.3.2 多角度指导,提高备考方法的科学性

依据备考内容的特点,选择适切的备考方法。表9为2009、2010两年考点“反应热”备考方法的比较。

化学基础理论应强化理解,把握核心概念间的逻辑联系;化学基本事实需运用分类、归纳、比较等方法提高记忆效率;化学反应现象可结合实验现象进行形象记忆;化学用语的表达要通过反复训练,逐步规范。

4.3.3 多途径调适,提升备考心理的稳定性

稳定的应试心理,是学生正常发挥的根本保证。

督促自主纠错。针对练习中暴露的问题,督促学生用自纠和互纠的方式、对错误进行深刻反思,让他们在查漏补缺、提高认识的同时又能真切感受到自身进步。

深度解读试题。结合备考的薄弱环节遴选经典试题,通过点评对试题的考查内容、难度设置、能力要求和典型错误进行解密,消除学生对试题的“神秘感”。

鼓励模拟命题。教师按不同题型提供相关命题素材(考点,情境素材,该考点以往考查角度的统计),鼓励学生站在命题的高度,深化对基础题考点知识的领悟,并通过交流与点评缓解对能力题考查方式的畏惧,提升备考心理的稳定性。

学业水平测试试题范文5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测试;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12C-0057-04

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测试工作(以下简称学测)于2016年在2014级中职学生中正式进行。中职学测能有效引导中职学校教学改革,进一步完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规范办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对全省的中职教学工作具有导向作用。作为基层学校,不仅需要在政策层面上对相关政策进行研究,更需要在学测实践中不断探索。本文将从学测体系的构建及学校应对策略及建议层面进行探讨。

一、江苏省中职学测体系的构建及意义

(一)各类政策文件的出台,为学业水平测试工作提供了依据

2013年起,江苏省在南京、常州、南通三市开展了第一次中职学业水平测试试点,测试成绩客观反映了学校教学、学生管理水平和基础课教师的教学能力。随后,试点项目范围扩大,关于中职学测的制度、课程标准、考纲等一系列的文件相继出台,学测的体系慢慢构建,逐步完善。

1.《关于建立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水平测试制度的意见(试行)》(苏教职〔2014〕36号)强调了中职学业水平测试的基础性、有效性、公正性基本原则,明确了测试的内容、形式及时间,规定了测试的组织和成绩的核算。此文件是学业水平测试各项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2.《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水平测试实施方案》(苏教职〔2015〕7号)明确提出成立学业水平测试工作委员会,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了学测的各项工作,充分发挥学业水平测试对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监测和评价功能,推进职业学校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此文件是学业水平测试的实施性方案。

3.2015年8月5日,省教育厅印发《关于推荐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水平测试基础课程及各专业学业水平测试研究组成员的通知》,明确成立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水平测试基础课程及各专业学业水平测试47个研究组,由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水平测试指导委员会统一管理,各有关市教研机构协助管理,并按要求组织日常研究活动,进行考纲的编写,题库的建立。

4.《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的通知》(苏教职〔2016〕16号)是2016年省中等职业教育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基本依据。文件中明确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水平考试专业基础课程,并且下发了相应的考试大纲。

5.《省教育厅关于建立职业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意见》(苏教职z2016{25号)第8点明确:全面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完善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测试等内容的学业水平考试实施方案,建构定期进行学业水平考试的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推动职业教育素质教育实施。充分发挥学业水平考试对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基础性监测和评价功能。

(二)学业水平测试,构建了中职教学质量检测体系

在中职的学历教育中,长期以来因为缺少统一的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很难在省级层面上实施统一的质量检测。现有的学测从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测试等3个大块的内容构建学测实施方案,较为全面的涵盖了中职教学的各个层面,实现了专业检测的全覆盖。中职学测成绩能够反映出中职学校的办学水平,学测体系的构建也可以引导中职学校贯彻国家课程计划,执行教学标准,全面落实教育方针。

(三)实现了第三方评价机构实施学测

本次学测由江苏省教育考试院组织承担,从考务的组织报名、证书上传审核认定、试卷命}、考务组织均由省考试院统一进行。考务的组织标准基本等同高考和全国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体现了考试的公正性。第三方评价机构的参与,能够让检测具有独立性、公正性、权威性的特点,而委托第三方评价机构组织学测也可以提高学测的公信力及社会认可度,提高在社会的影响力。

(四)建立了职业资格证书与中职学测相融通的规则

此次学测,不同专业学生参加相应的专业技能测试。主要途径有:与职业资格或执业资格证书考核鉴定相结合,认定相应职业资格或执业资格鉴定成绩;与技能大赛相结合,按技能大赛的级别及成绩评定等级;通过现场实际操作或应用信息化综合实训平台进行技能测试。目前 “双证书”在各中职学校得到大力推广,中职学生必须取得规定的职业资格证书才能获得毕业证书。将职业资格证书与中职学测中专业技能检测融合起来,开启了以证代考的新模式。在公共基础课中,用中职学生普遍参加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证书考试(osta)代替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也能避免重复的检测考试。从考试组织层面看,也建立了权威、高效、低成本的检测制度。

二、中职学业水平测试的应对策略

作为基层学校,在中职学测全面开展之际,如何抓住契机,提升教学质量,从领导层面到任课教师都积极行动起来,全面推进学测工作。

(一)成立学业水平测试组织管理机构

根据学校二级管理结构,学业水平测试的组织管理机构可分为3个层面,即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决策层由校长及教学分管校长组成,主要是对学业水平测试工作的校内政策制定和应对策略决策;管理层以教学管理处为中心,牵头各系部教学主任,针对学测的具体事务进行统筹;执行层是指公共基础教研组语、数、外、德育及系部中的专业团队,其主要任务是考纲的研读、课程实施、课程资源的再开发和考核数据的搜集反馈。

(二)配合学测,做好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

根据有关职业学校学业水平测试的相关文件和教学大纲,做到吃透精神、有的放矢。学校的管理层专门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研究,对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首先,统一公共基础课的课时数,将原有分至4学期的课时调整为5个学期(如表1、表2);其次,调整相应的专业课程,在保证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课时数不变的情况下,兼顾学测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完成,做到坚持人才培养方案的权威性和唯一性。

(三)加强过程管理,保障教育教学质量

首先,明确组织机构、测试考核的目标、各部门的职责等,明确目标,层层落实,责任到公共基础教研组和专业团队、到各任课老师;其次,制定激励方案,做到层层动员,确保优质师资承担学业水平测试课程的教学;最后,组织各教研组和专业团队研究考纲、研究资源库,落实到每一位教师。教师认真研究考试大纲,明确教学目标,抓住每一个小节的知识点及重点所在,教学做到有的放矢。在学测前,各专业系和公共基础组组织各学科模拟测试,并且做好数据的跟踪反馈。总之,通过学业水平测试,统一职业学校基本的学业要求,保证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和技能实训课基本教学质量目标的达成,促使职业教育由外延发展转向内涵发展。

(四)重视考务工作,确保证书认证转换

本次学测考务工作都是在省教育考试院的统一指挥下进行的,学校紧跟考试院的组织节奏,从学测群的加入到报名系统的研究,从组织每一位考生报名到确保每一位考生证书上传,从机考考场的建立到组织全体考生模拟网上测试,学校均有序进行,逐步推进。

三、对于学测工作的思考

(一)进一步完善专业基础课程的测试考核工作

1.在各专业大类中,应该按照专业方向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来确立考核的专业课程。因为19个专业大类,分为322个方向,专业课程选考科目的确立应源于省颁的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然而目前存在着专业课程与专业方向不对接的现象。比如美容与美体,美发与形象设计是一个专业大类,两个专业方向,但是两门专业基础课程尤其是《美发与造型》课,美容美体的专业并未开设,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也未体现。

2.在专业大类中,专业方向的确立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汽车营销、汽车整车与配件营销等专业,与汽车运用与维修、汽车车身修复同考《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因为前两个专业方向更倾向于营销类,所以两门汽修专业基础n对于此类学生来说难度偏高。

3.不同的专业大类选考同样的专业科目,存在专业不同,选择内容相同的问题。比如数字媒体、平面设计、家具设计与制作、动漫游戏均不在同一专业大类却都考《素描》。而4个专业可能对素描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同。

在后期专业基础课的选考中,建议以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逐步完善专业基础课程的选择,完善考纲,让学生能够考出本专业学习的能力和水平。

(二)逐步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和形式

目前的学测采用了证书与学测成绩转换的形式是很大的进步,但是在专业基础课程和公共基础课考试中,还可以建立多元的评价机制和形式。比如语文、英语的考核可以融入口语,德育的考核不能仅仅是选择题,专业基础课的考核也不能停留在选择题,类似于素描这样的专业基础课也不是很适合全选择题型的考试。在研究层面,应考虑学测的多形式、多元化评价。省、市、校可以分清不同的职责,共同参与多元评价,构建评价机制。比如可以考虑不同的专业课程分为操作和理论的结合考试,理论由省级层面统一测试,操作层面由市级部门组织到校进行测试,由学校组织具体的实施。这样,评价的形式多样,评价的主体多元、评价也有第三方的参与监督。

(三)学测时间应结合教学实际,分学年进行

学业水平测试试题范文6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4)09-0044-06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学业评价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从已出版的关于高中历史学业评价的专著与论文中,可以看出历史教学界对历史学业评价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认识,这不仅影响到一线的历史教学,也影响到历史课程改革目标的达成。本文从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视角出发,分析历史教学界对学业水平考试存在的问题与认识误区,并尝试提出一些对策,欢迎方家批评指正。

1.将学业水平考试等同于学业评价

学业评价是指根据国家教育目标,运用有效的工具,采用合适的方法,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各个方面的表现为基础,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进行的价值判断。学业水平考试是根据某种既定的标准,测量被试者的学业水平或业务能力是否达到要求,即衡量考生是否达到预定的标准。

根据上述概念,高中历史学业评价就是根据高中历史课程目标的要求,运用有效工具,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进展和变化进行价值判断,诊断学生是否达到历史课程目标的要求及达到目标程度的评价。而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是根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测量高中生在学习了相关历史课程后,对是否达到历史课程目标要求进行的达标考试。学业评价的涵义要广于学业水平考试,学业水平考试是学业评价的组成部分。

长期以来,我国各地中学是以高考为指挥棒指导教学,并不太重视各学科学业水平考试,常常将学业评价等同于学业水平考试。

学业评价是一种时间花费较长的评价,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各个方面的表现为基础进行的价值判断,它是一个确定教学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程度的过程。而学业水平考试则是学业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的学业水平达标测试,属于学业评价的范畴。将学业水平考试等同于学业评价,容易造成学校、教师过于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最终结果,评价指标单一,评价倾向于结果,无视评价的过程性。由于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和取得进步的状况,进而造成整个社会过于强调学校的升学率,从而忽略了学生在学习中取得的进步、收获与能力提高,使整个评价体系仅依靠学生的学习成绩、考试的结果为最终体系。

学业评价的内容涵盖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品德和个性品质发展等各个方面,突破了传统评价仅将学生的认知发展情况(如智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情况)作为评价对象的局限,将学生认知发展和学习兴趣、态度、意志、情感等非认知发展情况全部纳入考评的范畴,实现认知和非认知的统一。所以,学业水平考试无法代替学业评价,因为考试难以测量所有历史课程目标的内容。例如,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测试,就难以在一纸试卷中得以体现。课程学业评价要求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围绕课程目标的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测量,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查。

将学业水平考试等同于学业评价,过于重视纸笔测验,强调量化成绩,忽视了其他的考查方式,造成课程实施强调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实现,忽视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等任务,会导致课程改革预期目标的实现成为泡影。

2.混淆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的性质

就性质而言,不能将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的混为一谈。

根据《中国考试大辞典》,水平考试的概念是:

根据某种既定的统一标准,测量被试者的学业水平、技术水平或业务能力是否达到要求的考试的统称。又称“达标考试”。如中国汉语水平考试、外语水平考试、高中毕业会考均属此类。水平考试一般由主管部门或职能部门主持实施,以统一规定的标准作为判别应试者是否合格的尺度,而不以应试者测试的实际水平调节合格标准。它与选拔考试的区别在于,不具有竞争性,没有名额的限制。凡能达标者,均可得到相应的证明。①

而高考是从合格的高中毕业生中挑选最有发展潜力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是强调区分考生差异的选拔性考试。选拔性考试的含义是:

有别于水平考试,非教育考试专属。指为挑选人才举行的考试……系根据一定目的与条件,从同类应试者中挑选具有接受某级教育或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人才。这是一种要求严、影响大、范围广的竞争考试或淘汰考试。②

显然,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是为检查、评价高中教学质量,以及鉴别考生,确认毕业生是否合格,所进行的一种检查评定学业成绩的方式。而高考的全称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由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③它是从合格的高中毕业生中挑选最有发展潜力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是强调区分考生差异的选拔性考试,即大学入学考试。

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是不同性质的考试形式。遗憾的是,直到今天,各地历史学科高考的宗旨还是与基础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目标捆绑在一起,这是不正确的。高考属于选拔性的考试,目标不在于评判考生是否达成历史课程标准所制定的目标,而在于通过考试判断学生是否拥有接受高等教育并继续发展的潜力。学业水平考试的依据是课程标准,高考的依据则不必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因为课程标准是对学生应该掌握的学科知识和技能、形成的情感态度,及其相应的教学内容与学业水平的最低规定。以最低规定的标准是难以判断高考考生的潜力水平的。目前,在学业水平考试命题中,是以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为主线,侧重于对学生历史知识掌握的测量;高考命题则在历史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基础上,增加能力考核的内容。

我国各地学业水平考试的命题者将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混淆在一起,表明命题者思想认识上还存在着诸多的误区。如果课程改革与高考捆绑在一起,将会导致中学教育始终围绕应试目标展开,影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课程目标的达成,最终影响到课程改革的成败。

3.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内容侧重于知识考查

目前我国高中实施文理分科,对于理科学生来说,历史课几乎没有什么重要性可言。为了保证广大理科学生顺利通过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各地命题组在组卷命题时均侧重于知识点的识记,忽略了相关能力目标的考核。表面上看,各地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试卷中均有考核能力水平层次的非选择题型的材料题,但是这样的试题大多数徒具材料题的形式,不具有考核学生能力水平的功能。试举一例予以说明,如某省2013年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中的一道非选择题:

发明、创造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巨大推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1)请对应写出图1(水排图,图略)、图2(曲辕犁图,图略)所示生产装置或生产工具的名称。它们分别开始出现于中国历史的什么朝代?用一句话概括它们应用与生产的意义。(5分)

材料二:18世纪80年代初,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只有棉纺厂两家,但后来由于有了瓦特蒸汽机这种动力装置,棉纺厂发展很快,1830年达到99家。1776年,“钢铁大王”约翰・威尔金在自己的工厂中首次使用瓦特蒸汽机给炼炉鼓风。1788―1806年平均每个鼓风炉产量从800吨增加到1130吨。1825年,乔治・史蒂芬孙设计的“旅行”号蒸汽机车在英国第一条商用铁路上运行成功。

――摘编自马克■主编《世界文明史》

(2)根据材料二,简述“瓦特蒸汽机”的应用在英国工业革命中的作用。(4分)

材料三: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重大成就(部分)

(3)材料三反映了中国在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的哪些方面取得重大成就?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取得这些成就的意义。(4分)

材料题属于开放型试题,主要用于考查考生的高层次思维能力、材料组织和表达能力;命题时尽可能以能力为主线,使其覆盖更大的知识面。但是上述材料题考核的仅是考生对历史的识记能力。乍一看,该题目似乎是一道标准的材料题,围绕历史上的发明创造来命题。但是仔细分析可以看出,三段材料与相关问题之间没有多大联系,实际上我们可以将该道题目视其为三道题。这一命题方法违背了材料题命题的原则。不仅如此,三段材料均没有起到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核。例如,材料一是一道读图识别题,考核的是学生的记忆力,问题中的“用一句话概括它们应用与生产的意义”并不具启发性,因为教科书中对此有明确的答案,学生记住即可回答。材料二的问题是:“简述‘瓦特蒸汽机’的应用在英国工业革命中的作用。”对于该问题,教科书中也有清晰的表述,即使不看材料,学生也可以回答出来。材料三第一问是送分的问题,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取得这些成就的意义”,测试的也是学生对教科书相关内容的识记本领。

类似这样的题目,在各省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试题中均有出现,表明各省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命题测试核心仍是学生的识记能力,而非课程标准要求的历史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等。这一现状造成各地教师在高一、高二阶段的历史教学中,仍然采用凯洛夫教学模式,以知识点的落实为教学的重心。

在高中教育中,人们普遍将学业评价与选拔性评价混淆起来,认为学业评价是为选拔性的高考服务。由于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命题主要考核学生对知识点的识记,忽略了对相关能力目标的考核,导致一线的教师在学业评价中,过于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学习方法的获得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这种单一的评价标准,目的是“选拔适合被教育的儿童”,而不是“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不利于课程标准规定的学生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评价功能一旦被功利化,考试成绩成了学习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目标时,评价的工具性价值就会超越其本体价值,教育的任务也就被颠倒了。教育目标不再是学生全面的发展,而是为了让学生获得良好的考试成绩。所以,学业评价内容过于注重对知识识记的测试,使教学的重点放在历史知识的传递与识记上,仅关注于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以及考试成绩的高低,造成历史课程改革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方面,甚至在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方面,均流于形式。

4.学业水平考试的地位远逊于高考

长期以来,一些教师将高考改革发展视为推动课程改革的动力,这一认识是错误的。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课程改革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推行的是素质教育,它不为高等院校选拔学生服务。而高考是为了高等院校选拔适合教育的学生服务的。衡量课程改革的实施效果只能依据学业评价进行,与高考无关。所以,学业评价包括学业水平考试的地位相当重要,它是确保我国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方向标。当一线历史教学将高考视为高中历史教学追求的目标时,意味着一线进行的是应试教育,而不是课程改革。各省市在课程实施中忽视学业水平考试的重要性,本身就说明了我国课程改革从一开始就走入了误区,仍未脱离应试的藩篱。这违背了课程改革的宗旨。

由于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内容设置存在简单化、知识化的现象,一般高中生都能够通过,所以,教师普遍不重视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学业水平考试等学业评价能否有效实施,直接决定课程改革的效果。当一线教学将高考视为教学的终极目标,无视学业评价的重要性时,历史课程的实施要想紧紧围绕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不可能的,这意味着课程改革将很难获得成功。

根据全国各地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试卷内容,可以看出我国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命题质量一般。各省市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几乎没有考虑课程标准的基本任务和要求,试题编制很少考虑测量目标及其认知要求;评分的依据不是行为目标或认知要求,也没有按照学科能力的表现程度赋分;学生考试分数与行为目标或认知要求之间没有关联,会考分数无法作为评价课程改革的依据。①如何解决上述问题,转变历史教师对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的错误认识,真正发挥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呢?

1.明确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指导思想

近十几年来,“如何摆脱应试教育”一直是困扰我国教育界的难题。原因在于人们观念中已形成的固定模式:只有高分才能与重点学校挂钩,才有机会进入名牌大学就读。正是这种思想观念的影响,教育评价实际成为用考试来督促学生学习、以考试成绩来划分名次的工具。这种评价模式难以培养出利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所需要的创新人才。基于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历史学业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历史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改善教师的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

根据上述目标要求,从课程改革发展的方向来看,历史学业评价的理念就应该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注重评价的全面性,以学生为本,从侧重“甄别和选拔”转向强调“促进发展”,通过学业评价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学生的发展不仅是智力的发展,还需要有一定的情感、价值观、人生观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最终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因此,课程标准要求注重评价的全面性,强调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全面考察。

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命题自然应遵循上述评价的理念,突出考试的诊断性、激励性、发展。②第一,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应有利于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在历史学习目标方面所达到的水平。既应重视考查学生对本学科基本知识、观点的掌握情况,更应注意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与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关注对所学知识的重组与整合,关注国家、人类和世界的命运。第二,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应有利于引导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试题应引导学生在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历史的魅力,体验成功的喜悦,克服考试内容的繁、偏、旧倾向,以增强学习兴趣;也应引导教师转变观念和教学方式,发挥对素质教育的导向作用。第三,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应注意考查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还要体现出一定的区分度,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准确的学业评价;有利于高中学校或本科院校对学生的综合评价,便于择优录取。

2.遵循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原则

第一,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确定考试的内容与标准。

当前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评价内容倚重课本上的知识,“忽视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①实际上,课程标准中的规定是学业评价的灵魂,“无论评价如何开展,都必须围绕着这一基本素质要求服务,都不能脱离这个核心”。②就是说,学业水平考试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在命题设计上,尽可能围绕课程目标的要求,确定命题的标准与目标,尤其是关注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核。然后围绕命题的目标,结合具体的内容标准设计考试题目,不受教科书版本内容的制约。命题应遵循考试评价的基本要求,利于实现考试的目的。

第二,注重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考试内容方面,“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关注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淡化记忆性内容为主的考试”。③命题应“着重考查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技能以及思考问题的方法”。④

以上述某省2013年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试题为例,该材料题命题内容基本出自教科书。如果试题侧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查,可以围绕其中某一个方面来命题,将题目与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核结合起来。例如,以水排为题进行命题。命题者可以罗列4组数据,分别为水排发明前某两年的铁产量、使用后某两年的铁产量,提出问题:是什么科技上的变化导致铁产量的变化?该变化出现于什么朝代?请分析其在世界科技史上的地位。准确回答这样的问题,需要学生知道水排发明的大概年代,知道水排与古代的铁生产之间的关系,能够结合汉代科技史的概况迁移所学到的知识。仅靠死记硬背来解答这种问题显然是不可能的。

第三,试题应结合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

既然学业水平考试重视对学生能力的测试,命题材料的选择就应该灵活,不要拘泥于课本内容,而应贴近学生生活。同时,答案应较为开放。试题一方面符合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特征,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历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活学活用所学知识。

例如,围绕活字印刷术主题进行命题,可以呈现两则材料:一是2014年索契冬奥会闭幕式上,韩国冬奥宣传片展现韩国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图像的材料;一是直到清朝时,中国依然主要使用雕版技术印刷图书的材料。然后提出问题:是什么因素造成毕■的印刷术不能广泛推广?如何正视韩国“剽窃”活字印刷术?这样的问题答案较开放,有助于锻炼学生实际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认识到历史与当代的关系,体会到中国古代社会许多科技发明的局限性。

第四,主客观试题的比例要适当,注意题量、题型结构的合理配置。

命题者首先确定本次学业水平考试中能力测试所占的比重,安排好主客观题的比例。主观题一般应用于测试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客观题一般用于测试学生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需要命题者注意的是,选择题同样可以测试学生某方面的能力。命题者应充分发挥不同类型试题的功能,注意题量、题型结构的合理配置,确保试题的信度、效度和科学性。

3.制定明确的学业水平考试评价标准和具体的考试测量标准

目前我国各地虽然出台了一些历史学业水平考试标准,但大多是根据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以及学生使用的教科书确定的。这样的考试标准只是内容标准,没有具体的行为表现考核要求,很难根据标准命制出合理的能够明确测试学生能力水平的试卷。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考核什么,目标是什么,应该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各省学生素质状况来确定,遵循利于课程目标实现的原则。当前的历史学业水平考试标准的制定只依据了课标的内容标准,忽略了目标标准,实质是一种“缺条腿”的标准,不符合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评价目标的要求。

由于课程标准缺乏明确的行为表现标准,许多省市在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命题上,未能根据本省市学生的状况制定具体的行为表现标准,仅仅是笼统地根据课程内容标准去确定学业考试的内容范围,导致命题组成员无法确定测试的能力水平层次。由于对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内容的介绍过于抽象、笼统,命题成员只好借助于教科书确定考试的具体内容。当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主要依据是教科书内容时,往往会造成考试命题测试的水平脱离了具体的课程标准与课程目标,导致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背离了课程标准与课程目标。

因此,各省市应根据本地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明确的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评价标准和具体的考试测量标准,使命题者与中学生明白学业水平考试的方向与测量标准。这既有助于命题组成员认识到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内容依据是课程标准,而不是教科书,从而命制出高质量的试卷;也有助于学生理解学业水平考试的方向,主动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转变学习的方式,积极进行历史思维训练,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已进入一个关键时期,历史学业评价改革是否利于课程目标的达成,将决定着历史课程改革能否获得成功。本文仅对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的改革提出了一些粗浅的看法,对于历史学业评价具体操作实施等问题,将另文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