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与狼教学反思范例6篇

彼得与狼教学反思

彼得与狼教学反思范文1

关键词:竞争;适应;整体;启蒙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4-225-01

一、渗透竞争意识的启蒙教育

竞争,优胜劣汰,这是生物界生物生存发展和进化的规律之一,当然也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一种客观法则。在生命科学中,这是一个古老而传统的理论。但在我国当今社会转型中,却已成为一种较为流行的现代观念。在中学生物学中,涉及竞争的生命现象、知识和理论,却屡见不鲜,为学生竞争意识的启蒙教育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情境。

1、让学生在对众多生命现象的考察中启蒙竞争意识

初中生物教学中有许多渗透竞争意识的情境和契机。例如我们在教学《生物的进化》时,我们让学生自由讨论和探讨生物进化的原因,让学生从考察许许多多的生物竞争现象中,理解生物竞争的涵义,然后概括综合上升为理性的竞争概念,形成竞争的观念。在教学中渗透了竞争意识的启蒙教育。

如同一片森林里的各种树木,在其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彼此争夺着阳光、水分和营养物质;食性相同的动物,彼此争夺着食物;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之间的捕食和反捕食等等,这些一系列的生命现象,就是生物竞争现象。在讨论中,学生理解了自然界中的生物,为了生存下去,就得为获取足够的物质、能量、食物和生存空间,而彼此进行着生存竞争,这些就是一种竞争。在生物界,生物具有本能的过度繁殖的倾向,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物质和生存空间,却是非常有限的。因此,生物间必须彼此竞争(或斗争)着,才能生存和发展,这是生物生存和发展的法则。人类也不例外,只是竞争的内容、方式、时间、空间不同而已。因此,学生在学习生物竞争知识的同时,受到了竞争思想的熏陶,受到了竞争意识的启蒙教育。

2、在典型的生命现象的综合分析中深化学生的竞争意识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我们有意识地将一些竞争的知识和理论,通过典型复杂的生命现象的综合分析,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例如,我们让学生共同讨论分析某一草原上生活的狼、羊、牧草等生物及它们与周围无机环境的复杂关系时,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和综合,理解了狼与羊、羊与草彼此间的捕食关系,也理解了狼与狼之间,羊与羊之间为争夺食物和生存空间的竞争关系,即其竞争(或斗争)的一面;但也启发学生理解狼捕羊,但狼又不能捕光了羊;羊吃草,但羊又不能吃光了牧草。否则,狼、羊、牧草三者会同归于尽,毁灭了此草原生态系统。可见,生物之间又有相互依存的一面。况且狼与狼、羊与羊之间,还有群居、互助、互利、互爱的一面。这种生物之间既竞争(或斗争)又依存的多重性,使学生对于竞争思想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使学生竞争的知识、理论,自然而然地得到加强。我们顺势将知识迁移,向学生设问:人类应如何把握和运用竞争法则来正确处理好人与大自然、人与生物界、人与人之间的复杂竞争关系呢?让学生以平等竞争的思想,去面对一个复杂的人类社会的新情境,去面对自己未来的人生征途,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竞争意识。

二、渗透适应意识的启蒙教育

适应思想包含于中学生物学之中。在教学中,我们既注意了把适应思想的启蒙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又注意到抓住教学情境中的点滴积累,抓住典型实例及时地把生物学适应知识上升到适应思想的高度,激发学生的适应意识。

1、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启蒙学生的适应思想

在生物教学的全过程中,我们时刻注意渗透适应思想。例如我们在初中教学植物知识的同时,强调了现存的每一种植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征。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器官,都具有明显的适应性特征。虫媒花的颜色鲜艳、气味芳香,适应于昆虫传粉。风媒花的花粉粒小而数量多,容易随风飘散,适应于风力传粉。借风传播的种子,如蒲公英、柳树等,果实上都生有毛绒绒的白色纤维,随风飞扬。靠动物传播的果实种子,如窃衣鬼、针草、苍耳等,其果实的表面都有刺和粘液,容易附着在动物的身体上随动物的运动而携带到其他地方去。动物的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都是动物在体色、外形和结构上适应周围环境的典型实例。鱼体的流线型、用鳃呼吸、用鳍游泳、用膘控制沉浮等都是与水生环境相适应的特征。蜥蜴、家兔等陆生动物,用肺呼吸、用四肢行走、体内受精等都是与陆生环境相适应的特征。微生物不但能适应在有氧环境中生存,某些厌氧性细菌还能在缺氧环境里生存。在教学中,我们把这一系列生命现象及其特征,紧密地与适应思想相结合,使学生理解了现存的生物都是基本上适应其生活环境的,渗透了适应思想的启蒙教育。

2、抓住典型实例分析综合,深化学生的适应思想

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的,这即是适应性的普遍性。但是,生物的生存环境却是客观多变的,变化是绝对的。因此,生物对其生存环境的适应在一定程度上又是相对的,不完全的,这就是生物适应性的相对性,不少生物常常在其生存环境迅速变化时,不能适应新的环境而不能生存或灭绝。恐龙的灭绝和当今许多珍稀动植物的濒于灭绝,充分证明了生物适应的相对性。生物的适应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相对性,这种双重性使学生认识到生物适应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深化了学生的适应思想。我们又常常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以适应观念去考察人类社会,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复杂多变的,有其规律性。作为21世纪建设者和生活者的青少年学生,必须具备各种素质、知识、能力和思想,特别应具备强烈的适应意识和多方面的适应能力,才能立足于社会,才能生存发展,才能有所作为。因此,强化了学生的适应意识,对学生产生巨大而深远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彼得与狼教学反思范文2

关键词:动画短片;主题;故事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我们看到的动画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样式。然而无论是传统二维动画还是制作精美的三维动画,故事本身才是一部动画的灵魂。好故事会促使观众去反复观看,细细品味。

长篇影院动画因其商业性质,故事和主题往往归于模式化、单一化,艺术家个人和院校制作的动画短片以研究和展示为主要目的,因此多带有实验性质,许多动画短片的故事和取材都更为成人化,带有明显的个人主义色彩,这类动画短片的受众是成年人,主题更加晦涩深刻。菲尔・莫洛伊的极端动画就是以夸张粗犷的形象,直白露骨的性和暴力描述来揭示人性,故事充满讽刺意味。

抛去极端动画不谈,绝大多数的剧情动画短片(5-10分钟)也都具有高度浓缩的剧情及寓意深刻的主题,动画的故事是建立在主题基础上的。无论是历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还是皮克斯的三维动画短片,还是个人艺术家的实验性动画作品都具有耐人寻味的主题。早期动画比较常见的还是“正义战胜邪恶”这类的单一主题,如《花与树》(1932年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随着动画及摄影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艺术大师喜欢选择动画这种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因此动画的主题也变得更深刻更多元化。常见的动画短片主题大致分为两类:即对人性的思考和对社会及环境的思考。本文也将从这两方面来进行分析。

1. 人性的思考

由于时长的限制,动画短片的故事编排更讲究取舍,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叙事完整,表现深刻主题。常见的动画短片故事结构有两种:①时间跨度大,讲述式的故事,如《父与女》、《丹麦诗人》;②某时某人某事,以点概面式的故事,如皮克斯动画短片《鸟》。第二种方式更为常见,这类的动画旨在通过一小段故事来揭示人的共性特征,从而引发观众的思考。动画短片《鸟》中,鸟群对外来鸟类持敌对态度,但是攻击外来者之后自己也跟着一起遭了殃。短片以鸟类比人,以幽默诙谐的方式讽刺了排外保守的人,排他是人和动物的本能,以这种有趣的方式将其描述出来,让人忍俊不禁。麦克拉伦的《邻居》和克里斯托弗・劳恩斯坦的《平衡》同样采用类比的方式,揭示了人与人之间微妙的关系,在互相利用的环境下共存,一旦出现了利益冲突这平衡立即被打破,引发出的是人性的丑恶,和人类利己自私的一面,两部动画的结尾都是悲剧收场,因此短片中故事的结局对于主题的表现是有决定性作用的,悲剧的结尾代表着一种警示,让人们进行思考,反之喜剧性的结局代表着导演对事件抱有肯定的态度,是赞许和鼓励。

除了批判以外,某些动画短片的主题是正面的,带有引导性的。《彼得与狼》是2008年的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由苏西・邓普顿执导,该短片的故事取材于前苏联作曲家普罗柯菲耶在1936年创作的交响童话,原故事的内容是狼吃掉了彼得的小伙伴小鸭,还要吃掉小猫和小鸟,彼得勇敢的救出了它们,爷爷和猎人赶来把狼抓住送进了动物园,表现了小彼得的勇敢和机智。然而在苏西・邓普顿的动画里,最后彼得打开笼门放走了狼,看着狼远去的背景,小彼得心中的仇恨释怀了。不同的结局,反映出的主题是截然相反的。原谅,是人性中最美的一面,学会原谅懂得宽恕才会看到事物更美好的一面。2014年的迪士尼动画《超能陆战队》讲述的也是相同的主题。人性的善于恶,人的坚强、伟大、弱小、脆弱,这些都是动画短片中经常涉及的主题。

2. 对社会及环境的思考

这类短片描绘的重点不是某个人、某件事,而是人类的生存状况、社会环境现状,如加藤久仁生的《回忆积木小屋》(2008年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短片以老人的回忆为线索展示给我们一个未来的水世界,全球变暖,人类已经无法在陆地上生活,日本导演对环境及生态的担忧在这部片子中展现的淋漓尽致,在短片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淡淡的忧伤与无奈。另一部阿根廷动画短片《雇工人生》则阐释了一种社会面貌,短片以极其夸张的手法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现代的社会缩影。在这个社会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微小却重要的组成部分,短片将社会的每一个组成部分拟人化,具象化,晚上在家里他人作为工具服务与我,白天我作为工具服务与他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服务与彼此的,看似不相干的人们之间,却存在着这样的服务与共生关系。1979年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每一个孩子》,以诙谐有趣的手法讲述了一个被抛弃的婴儿的奇妙旅程,人口负增长是欧洲社会面临的巨大问题,对儿童成长的关爱也是人类文明传承进步的首要任务,短片中的每一个家庭由于种种原因都无法收养这个孩子,在短片里,并没有对与错,有的只是对现状的真实反映。每一个房子内,都是社会中一类人群的缩影,最终孩子的归宿,是导演对人们的期望,期望大家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快乐健康的成长。

短片虽短,但主题深刻,成人动画不同于儿童动画,故事主题并不是直白的说教,盲目引导,而是教会人们去判断、去思考,音乐家将自己想要表达的情绪写在乐曲里,画家将自己的情感画在画布上,动画导演将自己的思想表达在动画中。一部好的动画短片,通过几分钟的故事浓缩出了人生、世界,表明了导演的哲学观和价值观,耐人寻味。

参考文献:

彼得与狼教学反思范文3

班级管理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的教学质量好坏。因此抓好班级管理,在整个学校管理中尤为重要。而在班级管理中,班会可以说是创建文明班风的一个重要举措,班主任在细心观察学生思想动态,发现有倾向性问题或苗头时,有针对性的召开各种形式的班会加以引导,对形成良好的班风将起到比空洞的说教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为高中班主任,我深知时间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但我更深切体会到了班会课在教育管理中的重大作用和意义。一堂优质的班会课带给学生的影响短则一个时期,长则一生。

通过班会课,班主任可以在特定时期围绕特定主题对学生进行教育。与其它形式的教育相比,班会课能以一种更柔和,更有效的方式向学生渗透正确的思想和理念,从而让教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相比简单的说教,它更能促进和谐班集体的形成,更能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同时,通过班会课上相对自由的上课模式,学生的表达能力、思辨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都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倘若班主任能认清班级形势,准确把握学生当中存在的问题,知道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并进行周密的准备,那么班会课势必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能让教育由单纯的说教变成思想的碰撞、心灵的交流,从而以一种春风化雨的方式让学生明白道理,陶冶情操,提高觉悟,培养能力。

1.举行丰富多样,新颖别致的班会

丰富多样,新颖别致的班会形式更有利于学生们通过班会接受跟方面的教育。我们应特别注意班会形式的创新。音乐、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为班会增色颇多。比如,有的班主任就曾经以"狼的智慧"为主题召开了班会。当一副副狼群野外生活的场景图片展现在同学们面前之时,学生们起初是惊异。但当老师把狼的团结、狼的真诚、狼的坚持、狼的智慧……一系列狼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点说出时,同学们大都有所顿悟。看来他们已经被这种动物所征服了,这些优点肯定会影响他们的。

又如以"理解与宽容"为主题召开了班会,通过播放影片"天堂的午餐"为引入这次的班会,让学生慢慢体会影片的情节,说说自己的感触,从而让学生明白宽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代人必备的道德品质。使学生懂得"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风平浪静"的道理,学会宽容待人,学会与同学和睦相处。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班会应该与学生们的知识有机结合

作为班主任,我深知文史知识对与学生的重要性。于是经常会利用班会时间,让学生们观看一些与学科相关的影片资料。前不久,我就组织同学们观看《世界政党沉浮录》。看完后学生们有的辩论、有的写观后感、有的讨论交流等用多种形式交流心得体会,加深了对政史知识的了解,增加了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他们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项活动在学生中的反响也不错。

彼得与狼教学反思范文4

新教材呈现多样化,现代化,全局化的特征,并对思维开发的深度和广度做了调整从而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将语文的学习沉淀成文化素养,并通过情景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并且将知识结构重新整合。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式。

一、深化思维训练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随时都会遇到难点,于疑难处发问,可引导学生改变思维方向,进入探索学习的情境。如教学《赤壁之战》,在简介历史背景交代事件结果后,学生对其结果不解,此时,右顺势设问:为什么周瑜、黄盖竟能以三万联军战胜一曹操八十万大军呢?学生经过对问题分析、推理、弄清了其主要原因是周瑜他们关于抓住曹操弱点,巧设圈套,引其中计。学生分析、推理的过程,同时也受到了深层次的思维训练。

想象是一各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活动,是由此及彼的思维飞跃,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方法,学生可展开想象的翅膀,再现事物形象,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狼和小羊》一课,在教学狼扑向小羊一段时,可这样引导:当狼扑向小羊时,你想象一下,结果会怎样?学生通过思考,纷纷说:狼被正巧赶来的猎人打死了;狼扑向小羊,小羊一闪身,狼一关撞死在石头上……这样设问,使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了发散思维。

二、重视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开放的、综合性的学习形式,是集学生思考、感悟、阅读、交流于一起的学习方式,它同时也是学生情感交流、思想碰撞、智慧交融的过程。做为老师,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应舍得给时间、给空间于学生。时间是学习的保证,有时间才有效益,舍不得给时间的小组讨论只能是浮在面上,难有智慧的生成,也少有火花的碰撞。空间则是思维的土壤,教师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时,尽可能不去打扰学生,不要打断学生的思路,老师可以深入到小组合作中去参与交流,但应该注意少说少讲,少说无关话,少讲明白点,多些指导性、点拨性的语言,要知道老师参与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把握学情,为调整下一步的课堂教学服务。

小组合作学习后,教师应及时的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集中的交流反馈。交流反馈是小组合作学习取得实效性的一个重要环节。小组合作学习是组内成员之间的学习互动,而集体的交流反馈则是将小组合作学习后的成果在全班进行交流,是将组内成员间探究的火花绽放在课堂之上,同时也是对组内讨论探究信息的归纳与总结。教师在这一环节中需要担负起管理、调控和点拨的职责,交流反馈是以学生为主角的信息汇总与交流,老师需站在更高的层面上进行高屋建瓴般的引导和点拨,对于学生的解读,教师应及时的予以回应、指导,要多用鼓励的语言给学生以希望,多用点拨的语言给学生以指引。交流中,教师应注意及时的肯定学生认识问题的正确、深刻、独到的地方,同时矫正学生认识问题的片面、粗浅、不足的地方,从而使小组合作学习达到预期的目标,为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服务。

三、准确评价学生

彼得与狼教学反思范文5

杰克·伦敦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在美国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①他是一位才华横溢而多产的作家,一生共创作了49部作品,包括小说、戏剧和其他类型的文学。1903年问世的《野性的呼唤》是杰克·伦敦最畅销、销量最高的一部作品。这使得他一夜成名,并成为那个时代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

《野性的呼唤》讲述了一只名叫巴克的大狗在历经沧桑与磨难之后最终回到了大自然并成为狼群之首的故事。这条狗的生活的变化可谓是从天堂到地狱。它原本生活在阳光明媚温暖的加利福尼亚州,后来被迫来到了北部寒冷偏远、盛产黄金的阿拉斯加并被迫为贪婪的人拉起了雪橇。巴克舒适和安逸的生活被人的贪婪欲望所打破。巴克的所有权的频繁更替以及自己在恶劣环境下拉雪橇的亲身经历使它逐渐地懂得了狗与狗,人与人即这种弱者与强者之间为了生存的无情斗争。残酷的现实生活使巴克深深懂得了生存的铁定法则。小说中巴克的主人更换频繁,可是巴克与它的最后一位主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可不幸的是,它热爱的主人却惨遭印第安人杀害,此后它便在森林狼群的召唤下加入了狼群并成为狼群之首。

二、姜戎和他的《狼图腾》简介

姜戎,②原名吕嘉民,1946年4月出生于北京。主修专业是政治经济学。他响应国家号召于1967年来到内蒙古额仑草原。他在草原近11年的生活经历使他与狼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后他考入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在1997年他的《狼图腾》大作初稿问世,2004年这部小说正式出版。他的这部小说也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唯一一部有关蒙古草原狼的传奇之书。

《狼图腾》这部小说主要以作者自己的真实生活经历为依托。它描写了草原上游牧民族与大自然和狼共同生活的场景。然而这种共同生活的场景被“”时大批知青涌入草原的所谓文化输入所打破。伴随而来的是大量的草原狼被屠杀,这也就破坏了草原的生态平衡,同时也损伤了草原人的宗教情感。这本畅销书给中国读者和评论家一大惊喜,不仅是因为它赢得了首届曼氏亚洲文学奖,也不仅是因为它被美国汉学家葛浩文翻译成英语并帮助世人了解中国文学;更重要的是因为作者姜戎有意或无意地诠释着宝贵的西部生态理念及生态整体主义。

三、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的生态关怀

人类疯狂地开采世界的一个典型的例子便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淘金热。受金钱和欲望的驱使,世界各地的淘金者蜂拥至平静的加州。结果可想而知:加州的地下资源被疯狂地开采,这种行为也同时严重地破坏了当地的土地和森林。贪婪的人们不断地勘探资源,建立新工厂和城镇并不断地掠夺当地的资源,这就是《野性的呼唤》这部小说创作的背景。本书中,哈尔的家庭不仅象征着人类文明的邪恶和无知,同时也是人与自然之间不健康关系的体现。唯一能满足这些人对财产的贪欲的就是金钱和黄金,除此之外别无其他。他们对自然界以及其他的生命形式没有显示出半点尊敬之意。杰克·伦敦对人类的这种互相利用、贪婪地开采、掠夺自然资源的动机与行为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这样的动机无疑反映了人与自然的不健康的关系。 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是人类理想的目的地。这也是《野性的呼唤》的生态主题。

毕竟,杰克·伦敦是可以被看做一位生态敏感的活动家。他的著作中无处不渗透着对回归自然的渴望。在《野性的呼唤》中,他向读者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人类世界罪恶的文明。尤其是在文章结尾处对巴克返回大自然时的描述过程中,杰克向读者:向世人暗示人类回归自然的幻想即将成为现实。此外,从杰克·伦敦的著作中我们可以随处见到他对动物那无尽的同情、怜悯、关心与爱。我们可以以这部小说中的狼府为例,宏伟的建筑结构象征着杰克·伦敦对野生动物的崇敬和钦佩。这绝不是偶然的巧合,他本人生活中的某些怪异的行为就充分地体现了他对野生动物的关心和真挚的情感。如他用狼做自己的签名,同时他还收养了一只狗,后起名为布朗狼。

虽然杰克·伦敦在他的作品中反复强调人类要善待动物,人类要回归自然,人类应具有生态环境意识,但是我们不得不勉强地承认,他绝不是一个成熟的环保主义方面的作家。他对生态方面的关注还仅仅停留在对动物的关爱和怜悯层面,很可能是入门级的一种层面。他在小说中将这种错综复杂的历史故事与他对动物偏袒式的喜爱交织在一起,等等,这一切无疑从环境伦理的角度揭示作者只是从生态伦理整体论的角度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了初步的探索,但他的作品和他努力唤醒人类关注自然和动物的主要贡献确实为后来作家在生态伦理研究方面铺垫了道路。

四、姜戎《狼图腾》的生态关怀

在杰克·伦敦那个年代的动物保护主义者和作家拥有以自然工具价值为基础的生态良知。然而,《狼图腾》的作者姜戎依托于自己多年的内蒙古大草原的亲身经历,同时在利奥波德的伦理整体论的指导下,他用一个男人的视角向所有读者讲述了草原人与动物的故事并深刻地揭示了这一生物圈的内在价值。

利奥波德的伦理整体性在姜戎的这部小说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游牧人民十分珍视草原上的各种生命形式:青草、兔子、狼等,因为只有生物群落本身得到尊重,生物群落的个体成员才仍然可以被视为资源。人类作为整个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自然世界和人类世界大家庭的一分子或可以称为“生物公民”,而我们不应该成为整个自然界的统治者、领导者或征服者。从对姜戎的这部作品的文本分析中我们了解,他是将生态整体论的中心从对个体的关注转移到对生物整体的关注上了,这实际上是对杰克·伦敦作品中相关主题的升华。

姜戎的生态良知是通过毕利格老人的言语表现出来的。如小说中的那段老人训斥陈阵的话便反映了作者借用老人的话语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生态良知;表达这样的一种信念:如果人类漠视自然界的大命,再强大辉煌的人类文明也难以维系人类的小命。草原上原始的游牧民族在世代繁衍生息的同时也在有意或无意地保持着自己所处环境的生态平衡。虽然蒙古草原人基本各个都能打猎,但是出于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原因或是出于自己对于狼的特有崇拜,他们也不随意地、肆无忌惮地恶意打猎。虽然他们也猎杀狼等动物,但他们也把狼视为神秘的图腾来崇拜。

姜戎的这部小说对生态整体性的阐释比比皆是。如大家所熟悉的作品中的大命和小命的辩证关系;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这个生态系统的有机整体中人类与其他一切存在的东西是彼此依赖的。如果这个彼此依赖的整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势必会导致一系列连锁效应。

五、姜戎更高的视角

姜戎与其他作家不同的是,他的《狼图腾》的生态意识是由蒙古的游牧民族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展示出来的。这种原始的生态思想与当时所谓的人类文明行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文章所要向读者呈递的思想之一便是:所谓的文明人类不应该也不能是自然界的统治者或主宰者。我们的这个大生态体系中所有的动物、植物、河流湖泊、山川树木和土壤,它们与人类一样都是我们这个大世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人类要好好反省一下自己所谓的文明行径,同时从生态整体可持续论角度看,人类也应该逐渐回归自然,为生态的整体持续作一份贡献。

姜戎的这部小说中所反映出来的主题不仅仅单纯是为了支持动物的权利和对动物的关爱。事实上,他这部作品中更深层次强调的是人类应与其赖以生存的世界和谐共存。

虽然姜戎的这部小说主要是以内蒙古草原为依托,但他所要传达的寓意却可以触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对地球上的每个生物个体的关注需要我们彼此的同情和理解。对其他生物的尊重,甚至敬畏,比其他任何为自然的和谐共存而制定的法律或法规都更有效。姜戎与杰克·伦敦一样,都处于生态和谐的角度来平等地看待动物。然而,姜戎对环境和生态的关注是远远超过杰克·伦敦的。

杰克·伦敦回归自然的向往,是基于他对“文明”的人类世界的巨大反感,但姜戎对大自然的热爱是出于保持人与自然的作为一个和谐的整体。杰克·伦敦的生态意识是从根本上呼吁大家关心动物并要求人类以怜悯和仁慈之心来对待动物。但是姜戎所关注的不仅仅局限于此,他的这部作品中涵盖了太多生态主题,包括草、植物、河流和土壤等。换言之,姜戎这部作品中的生态意识具有相当的包容性,这就与利奥波德的整体主义伦理理论相吻合了,这也是环境伦理小说的又一个巨大飞跃。因此,《狼图腾》中所高度强调的生态主题是高于杰克·伦敦在《野性的呼唤》一书中所阐明的主题的。

注 释:

① 百度百科http:///view/7214906.htm。

② 百度百科http:///view/254038.htm。

[参考文献]

[1] Des Jardins, Joseph R. Environmental Ethics, An 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Philosophy[M].Minnesota: College of Saint Benedict Press, 2001.

[2] London,Jack.The Call of the Wild and White Fang[M].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4.

[3] Rong Jiang.Howard Goldblatt (tr.)Wolf Totem[M].New York: The Penguin Press, 2008.

[4] 胡志红.西方生态批评研究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5] 姜戎.狼图腾[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4.

[6] 王诺.欧美生态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彼得与狼教学反思范文6

不同的叶子开出不同的花,不同的钥匙打开不同的锁,不同的孩子也适合不同的教育方式。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世界上的人也是各不相同,一种教育方式也就不可能适合所有人。那些在社会舆论中频频出现的教育方式,不见得就是最好的。所谓教育方式,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

“狼爸”萧百佑对子女军事化的管理,使得他的孩子们从小听话懂事、成绩优异,其中三个孩子被北大录取,但这样的结果并没有得到所有人的认可,许多提倡赏识教育的人对此更是坚决反对。同样华裔“虎妈”对女儿要求严格,她这种中国式的严厉教育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引起轩然大波,在美国展开了中美教育方法的大讨论。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羊爸”,羊爸们对孩子们态度温和,互相尊重,给予孩子更多的鼓励,他们的孩子同样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都培养出一个个优秀的学子,从而也说明了这两种教育方式都不能说是最好的,只能说对于他们的孩子来说那是一种成功,是分别适合他们孩子。

每一种教育方式都有利有弊,对于不同的孩子,利与弊的表现也是不同的。也许在某些孩子身上,“狼爸”式的教育会使他们的个性被压抑,而有些孩子则会有更多的自我约束力;“羊爸”式的教育可能会让一些孩子的性格过于软弱,但也可能让一些孩子受到赏识,从而更加自信。两千多年前,教育界的祖师爷孔子就提出“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狼爸”“羊爸”的教育方式并不能作为一种模板去效仿,各位家长应理性思考,选择最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慎重走好子女教育的第一步,这样才最有利于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