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建筑论文范例6篇

既有建筑论文

既有建筑论文范文1

关键词:既有住宅建筑;使用寿命;熵权理论;专家评分

一、目前现状及研究意义

在第四届城市住宅研讨会上,很多专家学者纷纷指出目前我国大多建筑未达到使用寿命就被拆除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并带来环境问题和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发现建筑物频繁拆除对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造成了很大影响。

对既有住宅建筑使用寿命的研究从中发现制约建筑物使用寿命的关键因素,从这些因素出发建立建筑物寿命全寿命周期的维护体系,找到延长建筑物使用寿命的新思路,节约社会资源。预测既有建筑使用寿命,对未来城市的规划提供意见和建议。估算既有建筑物使用寿命寿命年限,对未来既有建筑的拆除和改造决策提供意见,对拆除建筑的垃圾处理时间周期表,为相关部门制定方案提供基础数据。研究建筑物的使用寿命有利于历史文化的保存。中国历史文化悠久,但保存完好的建筑物比率低,通过对剩余使用寿命的研究对建筑物特别是古代文化建筑的维护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既有住宅建筑设计使用寿命和实际使用寿命

1.规划中的建筑住宅使用寿命。从2005年国家颁布的《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中可知,住宅的使用年限50年,住宅50年的使用年限是指在正常设计、正常施工、正常使用和维护下存在的。

2.实际中的住宅建筑使用寿命。2010年原建设部部长刘志峰在“中日百年住宅建设高峰论坛”上指出:“由于我们国家住宅生产方式粗放,加之规划、设计、建造、维护管理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城市住宅使用寿命只有30年左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认为我国住宅使用寿命只能持续25至30年。

三、基于熵权理论研究对我国既有住宅建筑使用寿命的预测

3.1建立城市住宅使用寿命的熵权法模型。将住宅的正常使用寿命经过修正得到城市住宅实际使用寿命。假设影响建筑物住宅使用寿命的因素有j个,根据专家评价法对各影响因素的进行打分。设影响因素集为{x(i,j),i=1,2,…,n;j=1,2,…,m}。其中,x(i,j)为第i影响因素第j个评价指标值,n,m分别为影响因素的数目和评价指标的数目。在预测前,需对其进行规范化处理。越大越好型指标规范化处理为:

3.4既有住宅建筑的使用寿命。住宅建筑的使用寿命=设计使用年限-∑50*各因素发生拆除概率的年限=33.4年。

四、总结

城市住宅建筑的实际使用寿命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基于熵权理论建立的城市住宅使用寿命的预测模型有较好的实用性,可以为城市建设提供参考。研究发现我国既有住宅建筑的平均使用寿命仅为33.4年,远低于住宅建筑设计使用寿命,延长我国既有建筑使用寿命有很大空间。(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刘贵文,徐可西,张梦俐.建筑寿命的区位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重庆市的实证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4,04:119-124.

[2]王瑞,林振荣,谢永亮,季凯,吕磊.对影响建筑寿命因素的探讨[J].低温建筑技术,2010,02:24-25.

[2]谢善鹏.我国城市住宅使用寿命探讨[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

既有建筑论文范文2

摘要:从建筑的理论基础、建筑理论的哲学思想及建筑在实践中的应用等方面,论述了中国特色建筑理论的特点,对建设中国特色的建筑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中国特色;建筑哲学思想;建筑理论;建筑技术方法

建筑理论,历来成为建筑界争论的焦点。建筑理论涵盖哪些内容,在建筑界存在很大争议。研究建筑理论的最高层次是建筑的哲学思想,它是对建筑科学本体性质属性特点的看法观点,是提出建筑理论的指导思想。建筑理论的研究目的,是在建筑哲学思想的指导下,对于建筑科学的认识提出理论原理,并在建筑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建筑技术方法,提出技术方法的原则。现就中国特色建筑理论浅谈如下。

1建筑的理论基础

建筑基础理论,结合现行的建筑设计实践,从初级到高级有不同层面,所涉及的问题各有侧重,诸如建筑概论、建筑构图、建筑设计原理、建筑空间等等。总的说来,建筑的基础理论可以分为建筑设计原理和建筑理论两个层次。

1.1 建筑设计原理,侧重于阐述建筑创作和实践中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大都较为明显突出,内容包括建筑构成、建筑组合、建筑形式构图、空间组织、建筑构架、环境设计、艺术处理、建筑创作等。

1.2 建筑理论,侧重于建筑深层哲理的探索,是多层面、多角度、多方位的研究和深化,涵盖建筑的群体态势、地理环境、居住建设、不同建筑层次的需求、建筑文化品位的深化、建筑创作思维的阐述、建筑哲理的剖析、建筑机能组织的变化、建筑形象的表现、评论的准则、未来建筑趋势的预测等,涉及多学科交叉内容。

2中国特色建筑理论的哲学思想

2.1 城建园林一体化

城市建筑园林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国传统的建筑学统称为“营造”,它包括建筑城市和园林,几千年来的城市建设都体现着城市建筑园林三位一体的内容,三者的关系十分紧密。

2.1.1 城市的选址在大自然中,城市本身具有绿地系统和庭院绿化,城市和园林密不可分;

2.1.2 城市的整体由中心区街道院落各个层次的建筑组成;

2.1.3 建筑与园林的关系可以用“建筑在园林中,园林在建筑中”来概括。

由此可见,三者的关系是紧密联系的整体。整体性的哲学思想,是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哲学思想。

2.2 建筑理论是自然社会相结合的学科

建筑科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一门独立学科。过去人们一直将建筑学划分在自然科学范畴内,20世纪80年代末,才提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向。实际上,建筑科学本身的特点就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结合的学科,城市规划和建设,不仅包括自然科学的内容,也包括社会、经济、人文、管理、安全等社会科学的内容,因此,建筑理论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

2.3 城市不同现代化

中国城市现代化,因地区不同,现代化水平不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指标和发展步骤也不同。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特点,有北京、上海、天津及沿海城市等发达地区,有新乡、成都等中等发达地区,还有甘肃、新疆等不发达地区,对于发达程度不同的地区,应当区别对待,针对不同地区城市现代化特点和发展重点,应确定不同的发展指标和发展步骤,既要重视发展知识经济,还要重视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建设和历史文化的保护,更要重视生态节能和环保的建设。各城市的现代化建设要发挥各自的优势,扬长避短,快速发展。

2.4 综合效益节俭论

以前说起中国,人们总是很骄傲地用“地大物博”来形容她。但是,随着我国人口急剧增长,我国人均资源明显不足。针对这一特点,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提倡“勤俭建国”的建筑理念。在城市建设时,采用全寿命造价控制,强调综合效益,力争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发展效益的最佳综合效益。

3建筑理论在建筑实践中的应用

建筑理论的发展与建筑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任何理论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确立其价值和地位。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在我国建筑实践中的应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建筑与生态和谐,注重环保建设

中国的传统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十分和谐,因地取材,因地制宜,这在现在一些自然保护区,如新疆哈纳斯自然保护区的建筑,云南的傣族部落民居等,至今仍保留了这些传统。但是,许多地区的环境却因工业建设时未考虑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致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大气污染、水源污染、资源过度开发、交通拥挤所有这些,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不便,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20世纪80年代,人们意识到环境保护、合理开发资源、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在建设和设计时,重视生态、节能、环保全面考核,从选址、建材、布局、结构形式、空间造型各方面,在建筑的全寿命过程中,走天人合一的道路,充分利用当地自然地理环境,全面考虑生态、环保、节能的要求,注意废气污水处理,重视回收可重复利用的物质,如污水经处理后的再次使用,一些建材的回收使用等,不仅节约了开支,也减少了建筑垃圾造成的环境污染。

3.2 重视规划,在建设中体现全局意识

现在,我国的各级城市建设,非常重视规划。在建设时,先给城市定位,确定城市规模,划分建筑区域,再根据建筑类型确定建筑定位,全面考虑建筑在城市中的定位,使城市水电交通等资源能够充分利用,使城市工业、交通、居住、商业、服务、文化、教育和休闲娱乐均衡发展。

3.3 重视保护历史文化,在建筑设计和规划中充分考虑建筑与周围历史文物的和谐统一

我国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各地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在建设现代化城市的过程中,既要创建新的建筑空间环境,又要重视各地城市与建筑历史文化的保存,保留和发展地域文化、民族文化,要在研究传统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创造新的建筑文化。既创建新的建筑文化,又要符合当地历史文化、民俗、自然条件,在创新的同时,保持新建筑与历史民俗文化的和谐统一,在建筑设计时,考虑各地民族风情、装修特点及造型手法,使新建筑既有时代风貌,又不失民族特色。

3.4 重视艺术创作在建筑中的应用,建筑创作体现标准化和艺术表现形式的和谐统一

既有建筑论文范文3

关键词:既有居住建筑;综合性;评价指标

1背景及研究意义

1.1背景

近代社会房地产产业的发展尤为迅速,城市中适合开发的土地已基本饱和,新建住宅需求量逐渐降低。而为了延长建筑的生命周期,改善人类居住品质,既有居住建筑的整建将成为房地产行业未来的主要工作内容。而如今我们对既有居住建筑大多不进行评定直接进行拆除重建。我国一般住宅设计使用年限为70年,而经调查居住区的使用年限仅为20年~30年之间。拆除重建所需的费用较高,对资源及环境的破坏也较为严重,故而有很多反对的声音。对于一些结构较为优质、设备也基本完好、只需稍加修缮改进就可以很好地投入使用的建筑,应尽量采取整建维护的手段加以优化。20世纪60年代后期,西方开始对以大规模的“城市更新”进行反思。20世纪70年代,国外摒弃了单一的大规模更新模式,开始了渐进式更新的方法,采用小而灵活的改造方法逐步应用在各个城市。德国政府从三方面着手改善既有居住建筑社区,包括居住区的交通和停车问题、社区的服务设施和外部设施以及绿化和环境。21世纪我国也从最初的大规模拆除重建到如今改造与保护相结合的模式。

1.2研究意义

如何对城市既有居住建筑整建与修复成为了当今房地产工作的主轴。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住宅品质的要求日益增长,大部分的居住建筑只是某些功能没有满足人类对物质日益增长的需要。建筑物老旧以及街道狭窄等问题变成居住环境品质恶化的原因,造成地区失去竞争力与吸引力。国内对于住宅区整建的观念与技术起步较晚,但由于房地产产业发展的需求,需拟出相关的配合政策,制作出相应的评定系统以及发展与之相适应的技术。许多先进的国家在住宅区的整修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成就,我们需要把适应于我国国情的地方借鉴下来,并在其不足的地方加以改进。当今对既有居住建筑的评价大部分只注重建筑的技术性指标,仅仅考虑建筑的安全性,从而做出拆除重建或继续使用的决定,缺少对居住建筑综合性能的考量。居住建筑的综合性不仅要包含建筑的结构、安全、维护等技术性因素,更应该考虑到建筑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永续绿化、人文艺术、身心发展等宜居性的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小区环境、设施舒适及艺术人文的要求也日益提高。而我国恰恰欠缺的是对既有居住建筑综合性评价的研究。

2既有居住建筑综合性评价影响因素

既有居住建筑综合性必须包含建筑的完好程度和完善程度两个方面。要从建筑的安全性、适用性、耐久性、绿色性和经济性等方面全面的考虑各个影响因素对既有居住建筑指标体系的影响。根据人们当今对居住建筑各项使用功能的要求,把对既有居住建筑综合性能影响因素分为两类:适用性和宜居性。适用性即传统意义上的技术经济性,宜居性满足人们物质需要及精神需求的一些因素。经济因素:既有居住建筑的经济因素是影响其综合性能的重要因素,建筑初期投入的资金是一次性的,但贯穿其使用周期的运行和维护费用是长期的、延续性的。因此需要了解评价其运行、维护的相关费用。例如一些电子设备及工具、室内室外特殊材料的使用、运行、维护和维修等。技术因素:建筑中所应用的技术一直是评价建筑性能的重要因素。直接关系到承受荷载、结构、使用年限等重要指标。安全因素:安全因素是既有居住建筑综合评价中最为重要,也是影响最大的因素。在安全因素中要考虑防火而设置安全通道;使用的建筑材料防止化学物品的腐蚀;屋顶护栏等关系到个人人身安全的设施;以及窗户高度、监控设备、过道照明等。人文因素:居住建筑存在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人类提供生活和居住场所,满足人类日常生活所需的功能是很重要的一项因素。邻里之间的沟通、小孩的娱乐学习设施、老人的散步锻炼环境以及该小区与外界的联系等都是人文因素中不可或缺的。环境因素:建筑的总体布局是否符合当地的资源、地理、温度条件。在炎热的地区是否有遮挡阳光的设施、寒冷的地区建筑物是否保温;是否最大程度的减小污染;日照时间、自然通风等条件是否合理等都是既有居住建筑综合性能的影响因素。文化和艺术因素:既有居住建筑是否符合该城市的历史、文化、法律法规;是否影响该城市的风貌也是评价其综合性的一项指标。

3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既有居住建筑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必须符合我国现阶段建筑行业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所带来的显性和隐性要求,同时要具备科学性、理论性、互斥性、系统性、互斥和有机结合性等,除此之外还要遵循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绝对与相对相结合、直接效果与间接效益相结合的原则。根据以上原则来完成既有居住建筑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一个完整的综合性能指标体系的建立一般包括三个阶段:系统分析:对待评价既有居住建筑进行实地考察,系统的对其进行综合分析,考察建筑项目的安全、结构、功能、绿化、舒适等各方面情况。评价指标的初定:根据第一步的系统分析,结合既有建筑当地天气、地理位置、生活习惯等因素初步拟定既有居住建筑的评价指标。评价指标的确定:在初定的评价指标基础上通过咨询专家、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等方法对指标进行筛选和优化,完成最终的既有居住建筑综合评价指标的建立。结合既有居住建筑综合性能评价指标建立的原则及方法,结合实际情况。这里构建了既有居住建筑综合性能评价指标体系,包括适用性、宜居性等七个方面24项指标。

4结语

本文以既有居住建筑的评价为出发点,指出了在该项研究中综合性评价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不仅要考虑结构性、安全性等传统建筑评价指标,更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心理等因素考虑更为综合、全面、系统的评价指标。文中结合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和方法构建了既有居住建筑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本文结论说明既有居住建筑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对既有建筑使用性能的提升、功能的健全以及经济和资源上的节约具有重要意义,最大限度的实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建筑与历史人文相结合。

参考文献:

[1]邓贤峰.“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发展研究,2010(12):111-116.

[2]叶裕民.解读城市综合承载能力[J].前线,2007(4):26-28.

[3]李丹.建筑物大型维修改造项目之组织管理法律问题的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12.

既有建筑论文范文4

关键词:灰空间、运用、意义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一、灰空间的阐述

对于“灰空间”的定义,黑川纪章讲到,“灰色是由黑和白混合而成的,混合的结果既非黑亦非白,而变成一种新的特别的中间色”。如果把空间比作色彩,那么作为室内外结合区域的“缘侧”,就可以说是一种灰空间。“缘侧”是典型的“灰空间”,其特点是既不割裂内外,又不独立于内外,而是内与外的一个媒介结合区域。

所以说,灰空间是一种限定性较弱、边界线模糊的空间形式,它是建筑室内室外的过渡部位,是室内室外的最佳缓冲空间。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在几千年前就一语道破了建筑空间的基本属性,但是自古以来,人们在不断围造封闭空间的同时,又总是在设法摆脱这种空间的束缚,寻求禁锢中的自由,而灰空间就为人们提供了解决这种矛盾最佳渠道。

灰空间所创造出的具有多样性、层次性的“中介”形态,使得相对独立的内、外空间形态在层次与性质上都发生了融合,建筑内外“中介空间”在这里已并非只具有单一的机能,它既有一定的开放性,又有一定的隐蔽性,是一种半公共、半私密的空间,是一种能兼顾内外、公私融合共存的空间,是建筑内外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纽带。

二、灰空间的应用

早在黑川纪章提出“灰空间”这个概念之前,灰空间就已经出现在我国传统园林建筑和江南水乡中,其中亭、台、榭、廊、舫、轩等是体现灰空间特色形式的代表;同时西方教堂、神庙建筑中应用广泛的柱廊、园林建筑中的绿地等也具有典型的灰空间特色,这说明古今中外的建筑师们早就已经意识到灰空间所带给人们的愉悦的心理感受,人们更加青睐这种具有过渡性、暧昧性、多义性的空间。

1、在古代建筑中的应用

中国古典建筑中的亭[图1]是灰空间在中国传统建筑的完美体现。亭在中国园林的意境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每一处园林都少不了亭。它既能满足园林中点景、观景的需要,又具有供人休息、纳凉避雨的功能,它不是一个实体,而是四面空灵,更多地强调其虚空的内部与周围空间环境之间的联系,它最大的作用就在于能把外界大空间的景象吸收到这个小空间中来。元人诗云:“江山无限景,都取一亭中。”

所以说,亭是一种沟通自然景物和人的内心感受的中介空间,还是一种融于无限空间之中的有限空间,更是一种容纳、吸收无限空间的有限空间。

图1 图2

西方传统建筑由于受建筑材料、结构形式的约束,柱廊[图2]已成为古典建筑符号性的语言,高大挺拔的柱廊不仅使建筑富有韵律感、节奏感,而且通透的灰空间消除了石质墙面的沉闷与封闭、软化了建筑的立面、增加了立面的景观层次、营造了丰富的光影变化、加强了建筑与环境的对话,同时立面也具有了生态调节、遮阳等多种功能。

柱廊在西方传统教堂、神庙中应用广泛,它所创造出的介于神与人、内与外的空间,更为建筑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以古希腊三大柱式和古罗马五大柱式为基础,形成了完整的西方传统建筑柱廊体系。其柱廊形态统一了建筑的立面,使建筑整体造型既统一而又富于变化,形成了以柱式为主要风格的建筑形式。

可见,柱廊所营造出的灰空间是西方建筑体系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

2、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底层架空[图3],是现代建筑常用的手法,也是1926年现代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1887年-1965年)提出的“新建筑五点”中重要的一点。

底层架空空间充分体现了灰空间的特点,架空空间只有顶面有围护结构而四周开敞,可遮阳避雨、营造安全舒适的环境同时又因四周开敞而视觉不受影响。开敞的空间使得室内外空间界限模糊,相互融合、相互交流,让人置身于架空空间内,又仿佛漫步于室外的大自然中——既有室内宜人的气氛,又具有室外的自然亲切感。

图3

而且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建筑用地的日趋紧张,人们交往活动需求的增加,城市公共活动空间也日益显得匮乏,底层架空是城市建设中缓解这种压力、创造宜居的生活环境不可或缺的手法。它为人们提供了交流的公共空间,人们在这种空间气氛中既不会表现出在封闭的室内空间中的拘谨、紧张,也不会感觉到在空旷的室外环境中容易产生的无助和散漫。

所以无论从使用功能看,还是心理需求看,灰空间常因其暧昧性和多义性而受到人们的喜爱。这正是黑川纪章所提出的灰空间这种空间领域“已经被看作为一种重要的手段,用来减轻由于现代建筑使城市空间分离成私密空间和公共空间而造成的感情上的疏远”。

三、灰空间的意义

在现代建筑中“灰空间”的利用越来越广泛,虽然各种表现手法不同,但都是为了创造出宜人而又丰富的空间,亲近人们的感情,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显得尤为重要。“灰空间”形式虽多种多样,但主要意义大致有以下三点:

1)削弱建筑的独立性,促进建筑与环境的交流

建筑是空间的艺术,但建筑不应该是孤立无援、特立独行的,建筑是自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建筑需要聆听环境,环境也需要烘托建筑。灰空间的开敞、半开敞式的围合形式为这种交流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它打破常规空间关系,创造出多元化、多层次、含混性的空间,赋予了空间多重意义形态,将建筑融于自然之中。

因此,灰空间是促进建筑与环境相互融合、交流不可缺少的一个桥梁。

2)丰富建筑空间层级,使建筑更加协调统一

在“室内空间—灰空间—室外空间”的关系中,灰空间作为室内与室外之间的一个中介空间,位于室内外区域的“缘侧”,是建筑的媒介。从广义的灰空间理论来说这种媒介关系成为联系、沟通建筑各部分的重要手段。从狭义的灰空间理论来说,灰色是形成建筑整体美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丰富了建筑的色彩,又协调了建筑色彩之间的关系。它的存在,使整个建筑既突出又统一,既有局部的细节,又有整体的协调。

3)烘托建筑意境,将感情融入建筑

亲近自然、融入自然是现代人的迫切需要,也是建筑师毕生的追求。“灰空间”的存在,使人们在心理上产生了一个转换的过渡,这种变化和过渡所营造出的特殊的空间氛围,使人感觉既一层一层的向纵深推递,不时中断而又平滑过渡,中断后又继续向纵深推递,由此形成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有无相生、虚实相应的无穷意韵。让人身处其中,回味无穷、流连忘返。

四、结语

总之,在古今中外的建筑中,灰空间除了为人们提供遮风避雨、休息、交流、集会的场所,提供舒适宜人的空间外,还可以用来协调建筑与自然的关系、丰富建筑的空间层次、烘托出建筑意境从而将人的情感融于建筑。我们需要继续发掘“灰空间”的这种巨大作用,熟练和掌握运用这种形式,创作出更加优秀的建筑。

作者简介:

王淑坤,男,本科,建筑设计,工程师。

参考文献:

1.郑时龄. 黑川纪章[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建筑空间组合论》第三版.彭一刚著

既有建筑论文范文5

关键词: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教学能力;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3-0146-02

智能建筑于上世纪90年代在我国兴起,被称为发展极快的新兴产业,智能建筑发展速度之快导致高质量专业技术人才的匮乏,教育部于2005年批准设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随着行业发展的迅猛,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发展也很快,但由于专业创办历史不长,有此专业的高校也不是很多,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还需要深入探索[1]。

1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特点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是在智能建筑快速发展与社会需求急速上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专业以土木建筑为背景,以建筑物为载体,研究建筑物内电能的传输、分配、转换、控制、利用,以及建筑物内信息的接收、传输、处理、利用,是涉及多个学科的专业。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涉及的专业知识较多。本专业使智能化融入到建筑当中,使节能融入到建筑环境当中,既涉及强电又涉及弱电,既涉及软件又涉及硬件。因此,涉及专业知识既包括建筑领域的建筑、结构、水、暖、电、管理等,也包括信息控制领域。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毕业的学生从事建筑电气及其智能化相关领域的工程设计、安装施工、运行管理、产品开发、调试等,应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

因此,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教师应具有较广泛的知识体系和与时俱进的工程实践经历。

2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教师现状

2.1对口专业教师来源少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是年轻的专业,没有本专业的硕士博士毕业生,高校引入教师的一项强制要求便是硕士以上学历,所以引入青年教师大多学习的是控制专业或者电气工程等相关的专业,没有土木建筑专业背景,新进教师需要较大力度熟悉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但大多数博士硕士引进之后,抱着原有专业不放,不能全身心投入到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建设当中,造成教师专业偏离现象。

2.2为评职将方向无关联的教学科研一起抓,精力有限,不利于教学进步

目前大多数院校评职考核标准都是科研量化,教研量化,主要看的数量和质量,参加项目的难度级别等,大多数教师对建筑电气智能化这个专业处于熟悉阶段,所以很难在此专业发表出有见地的高水平论文,但评职心切,急于求成,往往还是在熟识的研究领域发论文,搞科研。以追求快速的论文、项目产出率,很难静下心来专注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不利于专业的发展,使院校的专业发展速度滞后于社会专业的发展速度,

2.3实践能力不强

当前,大多数高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的专业教师都是从各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承担教学任务,毫无工程实践经验。近些年高校专业教师的引进首要看重的是学历学位,若是本科生、研究生毕业参加工作,刚开始的几年,也是了解专业最具激情的几年,除了满足教学工作量,最重要的任务便是继续深造,取得更高的学历学位,而且继续深造的专业一定不是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往往都是相关专业,一边教学一边学习,专业教师根本无暇顾及实践环节。即使博士生引进,也是直接进入教学,没有本专业的实践经验。而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本身就是应用型的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实践环节极为重要。

3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措施

3.1从量化考核方面作出调整,加强教师专业意识

在职称评聘上应根据教师从事专业的特点进行考核,不应该一概而论。从事像建筑电气与智能化这样的应用型专业的教师,在考核时,可略放低科研门槛标准,提高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的考核,把教学工作量,教学效果,实践经验转化为科研工作量,这样专业教师更加注重专业知识的积累和实践能力的锻炼,促进教学,促进专业发展。使专业教师踏踏实实、全身心地投入到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建设上来。

3.2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应用型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尤为重要,可派专业教师到施工单位、设计单位挂职锻炼。学校应积极提供便利条件,如企业挂职期间无需完成教学工作量,期间从事的工作可折合成相应的教学工作量,确保教师完成教学工作指标,踏踏实实从事实践工作,了解最新行业发展现状,确保所授知识的实时性和实效性。

3.3从设计院、施工单位引入具有工程实践背景的专兼职教师,带动学校教师发展

在人才引进方面,对于建筑电气与智能化这样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专业,不必过多强调学历学位,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企业人员即使学历偏低也可优先引入,可主要考察他们在实践中的工程业绩,考察他们的工程技术职称。引入的工程技术人员没有教学经验,所以应该先对他们进行教师培训,使其具备教师的素质,即可承担实践教学,也可承担理论教学。

3.4增强校企合作

增强校企合作,既可在企业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有可请企业资深技术专家到高校讲座。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发展迅猛,请具有丰富经验的企业人员到院校讲座,可使教师和学生了解行业现状,了解行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使教学和科研具有实效性。在企业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是促进实践教学的最有效办法,也是高校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但是大多数企业单位不愿接收大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大学生没有实践经验,进入企业首要培训,投入很多资金和精力后学生可以独立工作了,但是基本也就返校了,并不能给企业带来很大的利益,所以大多企业是不愿意接收学生实习的。这就需要学校方面进行沟通,也需要政府针对学生到企业实习,给予企业响应的奖励优惠政策,以促进校企合作,推动产学研结合的顺利展开。

4 结论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作为一个应用型的发展极快的专业,需要专业教师既具有丰富的理论教学经验,也应具有与时俱进的实践教学经验。教师的发展应提高自我发展意识,既应考虑理论知识的积累,又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既有建筑论文范文6

Abstract: In the city in cold regions of northern China, a large number of existing buildings has conducted energy-saving transformation. The exterior insulation measures and architectural elements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 are widely used, but if the transformation sub-measures are not impoliticly taken, it will reduce the energy-saving effect. The article, from the various sub-start that impact the building energy-saving, made some technical improvements on the subdivisional coordination and external wall insulation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existing buildings.

关键词: 北方严寒地区;既有工程节能改造;建筑改造;保温法

Key words: northern cold regions;energy-saving projects of existing buildings;building renovation;insulation method

中图分类号:TU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2-0099-01

哈尔滨市是受北方寒冷气候影响的城市,城市建筑多以砖混结构为主,特别是建成时间较早、年久失修的建筑,存在高能耗,建筑破损严重,建筑形体无地方特色等问题。根据建设部公布的数据,截至目前,哈尔滨市既有建筑总量约1.5亿平方米,其中95%左右是高耗能建筑,其单位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的三到四倍。为实现建筑节能的既定目标,在新建建筑严格执行节能设计标准的同时,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也很重要。哈尔滨建筑的围护结构保温性能普遍较低,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已经迫在眉睫。

以哈尔滨为例,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多采用节能改造与屋面平改坡相结合的方式。在节能改造设计过程中,常涉及到外墙保温改造,屋顶防水保温改造,门窗保温改造等分项。在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各分项的特性,充分加以配合,这就像木桶原理一样。在建筑节能中,决定建筑能耗大小的不是保温性能最好的环节,而是那些保温性能最薄弱的环节。

那么,谁是建筑节能改造中的短板呢?通过对2010年哈尔滨市建委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铁路街建筑节能改造A1-1建筑的墙体和窗户的热工性能进行检测,得出表1。

在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楼梯问内墙的单位面积的耗热量很小,由于本次研究的各方面的限制,我们忽略楼梯间内墙对建筑能耗的影响。从表1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围护结构各部分中单位面积耗热量最大的是门窗。也就是说在建筑整体中,门窗就是建筑能耗的“短板”,需要在改造中重点关注的问题。但是,对于门窗的改造我们也应当注意,并不是将其建筑能耗减少到现有建筑门窗中建筑能耗最低值的种类,而是根据短板理论,可以将门窗的建筑传热系数降低到等于或者接近于改造后外墙及屋顶的建筑能耗。在工程实际中,常用的的玻璃及传热系数有:镀膜三玻璃(2.3)、普通三玻璃(2.3)、普通中空玻璃(2.9)、中透型低辐射玻璃(1.8)、三层low-e膜双中空玻璃(0.7)。故此,我们根据木桶理论的分析以及考虑到实际工程造价我们选用普通三玻璃(2.3)并且采用双色共挤的样式,配合建筑的欧式造型。

对于外墙保温的做法,常见做法有:外墙内保温,外墙外保温,墙内夹层保温以及综合保温法。综合保温法是适用于对于保温有特殊要求的建筑,造价高,工期长,工艺复杂,不宜大面积应用。墙内夹层保温对建筑结构构造破坏较大,并且,黑龙江地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建筑多为上个世纪末之前外墙多为370mm-490mm的实心粘土砖墙体,无法采用墙内夹层保温。因此,我们集中研究外墙内保温与外墙外保温的优劣。

外墙外保温简单地说就是外墙的外侧添加保温层来保持室内温度,而内保温则是在内侧,即室内一侧添加,外保温和内保温的材料是有所不同的。采用外墙外保温方案,由于保温层置于建筑物围护结构外侧,缓冲了因温度变化导致结构变形产生的应力,避免了雨、雪、冻融、干、湿循环造成的结构破坏,减少了空气中有害气体和紫外线对围护结构的侵蚀。虽然外墙外保温有着内保温构造无法比拟的优势,但外墙外保温在防潮透气方面,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在实践中解决。

外墙内保温是把墙体的保温隔热层设置在外墙的内表面。外墙内保温无法完全消除“冷桥”现象。在内外墙的交接处、在楼板和外墙的交接处,建筑容易产生“冷桥”,内保温无法消除这些“冷桥”对建筑能耗的影响,不能达到理想的节能效果。而且内保温无法防止“冷桥”内表面局部结露的产生;外墙内保温的室内热稳定性差。一般来说,承重材料的热容要远大于保温材料。外墙采用内保温时,如果对室内进行供热,会使室内空气迅速升温,在短时间内超过人体舒适的温度。一旦供热突然停止,由于没有主体结构的储热,室内温度会迅速降低,室内的热稳定性及储能储热性能不佳。由于保温层贴在了外墙的内侧,导致无法对建筑主体进行保护,其耐久性难以得到保证,并且建筑主体仍然暴露在外界空气中,使建筑承受着一年四季巨大温差(约50-60摄氏度)带来的重复应力作用,导致主体结构变形,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当采用外墙内保温时,墙体潮湿情况没有得到任何改善,哈尔滨市既有住宅主体结构墙大都为370砖墙,砖墙的汽透性很高,在墙体内部和保温层之间会发生严重的冷凝现象,不利于主体结构的持久性。在实际的施工和使用中,外墙内保温施工难度大,内保温施工会对住户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同时也会占用大量的室内空间。更加应该提到的是,内保温会对装修产生很大的影响。在既有住宅中,很多住宅室内做了很好的装修,如果对墙体的节能改造选择内保温,则会完全破坏这些装修。在一些没做装修的既有住宅中贴内保温,由于保温层不能承受任何外加荷载,不利于在上面悬挂装饰物件,故内保温的做法会严重影响日后住宅的室内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