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建筑绿色评价标准范例6篇

既有建筑绿色评价标准

既有建筑绿色评价标准范文1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生态环境变得越来越脆弱的今天我们更加注重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性。但随着城镇化和城市化步伐不断地加快,绿色建筑所占比例还十分有限。

1绿色建筑发展现状

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引入“绿色建筑”的概念,2001年开始进行探索和小范围的推广及应用,在“十二五”期间,绿色建筑无论是在科学研究方面还是在示范推广方面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为规模性推广奠定了基础。在这之后国家出台了关于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并实施了“100项绿色建筑示范工程与100项低能耗建筑示范工程”。在2012年我国达到了3500万平方米的绿色建筑建筑面积。从统计来看,绿色建筑节约运营成本且节约资源。但需要增加建设成本,从经济投入方面来看绿色建筑技术对我国传统建筑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冲击,但同时又促进了传统建筑业的进步。我国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以前使用率和使用效率不高,采取绿色建筑示范以来对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都很多有益的尝试。

绿色建筑技术的定义在2005年出台的《绿色建筑技术导则》中不但给出了明确的定义,绿色建筑技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而且对绿色建筑的施工,运营管理等方面都给出了指导性意见,把原有的分散的关于绿色建筑基础措施进行了统一,使绿色建筑从研发环节到应用环节都有了明确的体系化的方法。自2006年6月1日起实施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该评价标准规定了六大指标。每个指标下,满足一定的项数即可由低到高被评为一星级、二星级或三星级绿色建筑。2015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比2006年的版本“要求更加严格、内容更加广泛、实用性更强”。

2绿色建筑技术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21技术应用成本较高

我国的绿色建筑成本投入相对较高,而且前期的示范项目投资巨大,使人们认为绿色建筑是生态环保型建筑,环保建筑即“贵族建筑”。因为绿色建筑采用的都是新技术,使用得也是新设备,这都使初期成本增加,比如云南大学实验实训大楼,按绿色一星标准设计,单位造价约为2727元每平方米,建设成本增加360元每平方米。现实中科技含量高,成本投入大的绿色建筑并没有受到人们的追捧,建设单位尤其是商业楼盘的开发商因为没有经济利益,很难愿意为其增加投资,这就阻碍了绿色建筑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和推广。

22技术研究与创新不足

国外的绿色建筑发展时间长,且已经有了大量成熟的技术和产品及经验,我们要向外国学习他们的先进之处,又不能照抄照搬的应用在我国。不能只简单地用“拿来主义”,还应该根据我国经济与自然环境条的具体情况来具体分析,使国外的先进技术本土化,避免因水土不服形成硬伤。我国幅员辽阔,气候条件千差万别,绿色建筑的投入产出与“绿色效应”不尽相同。绿色建筑技术的选择与应用需要因地制宜的实行一地一策,乃至一楼一策。而这方面的研究与创新投入明显不足,成果不多,集成度不高,导致社会的认同不够和绿色建筑技术推广应用缓慢。

23产业化水平不高

基于我国目前的国情和国家政策,我国有迫切发展绿色建筑行业的需要,但我国目前还没有一套成熟的环保经济产业链,绿色建筑的设计建造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各个行业的相互配合,比如对廉价高效的绿色建筑施工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研究与推广应用以及绿色建筑社会服务机构及市场的培育、配套激励与约束政策等,只有这些因素都跟上绿色建筑发展的步伐才能在我国深入地推广绿色建筑,不应走高投资,慢回报的高端道路。

3绿色建筑技术发展的对策研究

(1)根据我国不同地区或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及自然环境承载能力、建筑物类别等因素,对不同的城市的新建绿色建筑和对既有建筑改造进行统一规划和分类指导。分阶段按照不同的层次有计划的逐步推行实施绿色建筑标准。加大投入支持和鼓励设计、施工及材料生产产业及服务行业的健康发展和技术创新。加强人才培养力度,着力培养一大批绿色建筑行业专业和创业人才队伍。从不同层面推动建设绿色建筑,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2)因地制宜地推进绿色建筑技术的推广应用。但对于国外的先进技术我们不能照抄照搬,应该因地制宜,根据我国和各地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具体的基础操作。要根据不同地区气候及原始建筑特点与类型来建设,不能把一个地方的技术手段照抄照搬到其他地区,比如北方少雨较干旱,房顶大都是平的,为了秋季方便晾晒粮食,而南方多雨,在房顶不便于晾晒东西,且为了雨水能快速地留下来不侵蚀房顶,便把房顶修成了尖顶,我们不能把南方的建筑技术照搬到北方,也不能把北方的建筑技术拿到南方,所以我们要因地制宜。

(3)加快建设绿色建筑的法律法规。完善关于绿色建筑的法律法规,确保绿色建筑的质量。从设计、施工、建筑材料生产等环节抓起,用法律来规范绿色建筑建造和运营管理的各个细节,建造绿色建筑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环境,只有从开始做好每一步,才会在后面实施的过程中越来越规范。

(4)要做好建设监督工作。做好绿色建筑技术推广和法律法规制定的基础上还应做好对绿色建筑专项审查和专项验收工作,要在立项、施工、验收和运营管理等环节都做出详细的规定并进行有效控制和动态管理。对不符合规定的绿色建筑要有相应的措施。

(5)推进既有建筑的绿色改造。根统计,我国现有各类建筑建筑面积500亿平方米,绿色建筑面积仅46亿平方米。对既有建筑的绿色改造还任重道远。2016年8月1日起将实施《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标准》GB/T51141―2015。如何实现设计绿色、建造绿色、使用绿色、运用管理绿色需要全方位、多角度的通盘考虑。通过制定适宜的设计标准、施工标准、评价标准、检测标准、运营管理标准引导和规范既有建筑的绿色改造;通过开展国际合作、实行合同能源管理、继续淘汰高能耗、高污染落后产能、买卖碳排放权配额、税收激励等政策和措施推动既有建筑的绿色改造;通过加强产业融合和建立完善的社会服务市场推进既有建筑的绿色改造实现由量到质的飞跃。

既有建筑绿色评价标准范文2

随后,绿色建筑的相关理念如雨后春笋般生长起来。为了更好地规范绿色建筑的发展,更好地完善人类的居住环境,世界各国开始制定相关的认证标准,真正让绿色建筑从内容上而不是从形式上具备绿色节能的新特性。

美国-LEED

(Leadership in Energy & Environmental Design Building Rating System)

LEED是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SGBC)制定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目前被国际广泛认可。在认证过程中,LEED通过提高建造的能效表现、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二氧化碳减排、提高室内空气质量、资源管理、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等方法,对建筑物在设计及建造中提供第三方的相关认证。

整套认证体系由美国绿色建筑协会建立并推行,LEED认证为业主及建筑物使用人员提供了一个简明并可行的方法,以在设计、建筑及运行维护中提供相应的绿色建筑方案。 LEED认证可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建筑——包括商业楼宇及居民楼,并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设计、建造、运行及维护、装修和翻新等)内提高楼宇的性能。

尽管LEED是一套美国的认证系统,但大部分的LEED认证项目分布于41个不同的国家。现在在中国,已有45个项目包括北京奥运村(ND)、北京财富中心(CS)、诺基亚中国区新总部(NC)、通用上海总部(NC)、瑞安上海总部25/26楼(CI),上海汇亚大厦(EB)等获得了认证。

评估指标及权重:LEED主要包括可持续的场地设计、有效利用水资源、能源与大气、原材料和资源、室内环境质量、创新和设计等6大项评估指标,其中每个大项包括2~8个评价子项,共41个指标,满分69分。其特色是:有的大项前还有1~3个必须遵照的前提条件,不满足则无法评估。根据得分卡总分,确定项目所达LEED绿色建筑类型,如认证级、银级、金级、铂金(白金)级。

LEED认证级别:(总分69分)

1 认证级:满足至少40%的评估要点(26~32)

2 银级:满足至少40%的评估要点(33~38)

3 金级:满足至少40%的评估要点(39~51)

4 白金级:满足至少40%的评估要点(52以上)

英国-BREEAM

(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

BREEAM是世界上第一个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由英国建筑研究所于1990年制定。该评估体系采取“因地制宜、平衡效益”的核心理念,是全球唯一兼具“国际化”和“本地化”特色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

BREEAM体系:涵盖了包括从建筑主体能源到场地生态价值的范围,包括了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多个方面。

评价内容:核心表现因素、设计和实施、管理和运作。

评价对象:任何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

评价条目:包括管理、能源、健康舒适、污染、交通、土地使用、生态、建筑材料以及水资源九方面。

评估方式:是当建筑物通过或超过某一项指标基准时,就会获得该项分数;每项指标分值统一,评分标准根据评价内容有不同规定。

等级划分:按照得分给予四个主要级别的评定,分别是“通过”、“好”、“很好”和“优秀”。BREEAM由于有英国建筑师学会的参与,该证书在英国具有相当的权威性。

德国-DGNB

(German Sustainable Building Certificate)

DGNB是当今世界第二代绿色建筑评估体系, 2007年由德国可持续建筑委员会组织德国建筑行业的各专业人士共同开发。

它不仅仅是绿色建筑标准,而且还涵盖了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方面的因素,以及建筑功能和建筑性能评价指标的体系。

评价内容:生态质量、经济质量、社会文化及功能质量、技术质量、程序质量、场址选择。

评分标准:每个专题分为若干标准,对于每一条标准,都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办法及相应的分值,最高为10分。

评估方法:评估(分为金、银、铜级)

50%以上为铜级

65%以上为银级

80%以上为金级

达标度:

达标度为百分之九十的为1.0分

达标度为百分之八十的为1.5分

达标度为百分之六十五的为2.0

中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Green Building Label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于2006年3月7日,2006年6月1日起实施。

中国绿色建筑标准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会同有关单位编制而成。

该标准是中国建设部为贯彻落实建筑方面的实践和研究成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制定的第一部多目标、多层次的绿色建筑综合评价标准。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用于评价住宅建筑和办公建筑、主要商场、宾馆等公共建筑。

指标体系:

1)节地与室外环境;

2)节能与能源利用;

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5)室内环境质量;

6)运营管理(住宅建筑)以及全生命周期综合性能。

适用范围:该标准适用于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限于办公建筑、商场建筑和旅馆建筑)。

评定等级: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三星级级别最高)。

加拿大-GB TOOL

(Green Building Tool)

绿色建筑挑战(Green Building Challenge,简称GBC)最初由加拿大发起于1996年,当时有美、英、法等14个国家参加;各参加国通过对多达35个项目进行研究和交流,最终于1998年确立GB Tool。

评估体系及权重:研究对象包括新建和改建翻新建筑,评估手册共有四卷,包括总论、办公建筑、学校建筑、集合住宅。

GB Tool 2005将绿色建筑评价内容划分为7个部分:选址、项目规划和开发;能源和资源消耗;环境荷载;室内环境质量;建筑系统的功能性和可控性;社会和经济方面长期性能。GB Tool将建筑性能用图表形式表达,具体评价项目、评价基准和权重系数由各国根据国情制定。

指标体系:由6大领域、120多项指标构成,基本涵盖了建筑环境评价的各个方面,更加注重生命周期全过程评价。

评分标准及等级:

(采用0~5的评分标准)

0代表行业平均水平

+3代表行业最好的

+5代表不考虑成本可以达到的最佳效果

澳大利亚-NABERS、GSC

(National Australian Built Environment Rating System)

(Green Star Certification)

目前在澳大利亚主要有两种评估体系:第一种是国家建筑环境评估(NABERS),第二种是绿色之星认证(GSC)。

国家建筑环境评估体系:由澳大利亚环境与遗产保护署于2003年颁布实施。NABERS评估体系有四大项14个指标来评估一个建筑的建筑环境。

1、温室气体排放——能源及温室气体、制冷导致的温室效应等问题;

2、水资源——水资源的使用、雨水排放、污水排放;

3、环境——雨水污染、自然景观多样性、有害物资、质量引起的臭氧层破坏、垃圾排放量和掩埋处理、室内空气质量;

4、使用者反馈——使用者满意程度;

NABERS评估对象:一部分是对既有商用办公建筑进行等级评定,另一部分是对住宅进行等级评定。评估的建筑星级等级越高,实际环境性能越好。

绿色之星评价体系:包括九个部分的内容,分别是:管理、室内环境、能源、交通、水、节材、土地利用与生态、排放物、创新。每个部分均细分为几类,每一类别分别评分,均强调提高环境表现的主动性。此外考虑到地域差异,每个评价系统中,往往会附有一个关于权重分析的附件。

“绿色之星”的评价等级:

(1)四星绿色之星评价认证(得分45~59分):表明该项目为环境可持续设计和/或建造领域“最好的实践”;

既有建筑绿色评价标准范文3

Abstract: The current society's impression of the cost and return on the green transformation is not clear,the work has a strong external effect,financial problem from which hinder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transformation. 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the following problems: How to measure the incremental cost and benefit of green transformation, establish an analysis framework and calculation method for the economic benefit analysis of green transformation of existing residential building.

关键词:既有居住建筑;绿色化改造;增量成本;增量效益

Key words: Existing residential building;Green transformation;Incremental cost;Incremental benefit

中图分类号:F2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4-0045-04

0 引言

近年来,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建筑领域也正进行一场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革命”。传统发展模式存在着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低效益的三高一低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发展绿色建筑。但我国绿色建筑总体上还停留在自愿发展阶段,数量少、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离大规模推广要求相距甚远[1]。

同时,我们正在面对一个更加严峻的事实:我国存在数量庞大的既有建筑,按现行标准衡量既达不到绿色标准,也不能满足小康社会居民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对比新建绿色建筑,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有着更高的性价比。

应当指出,在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过程中,不少限制因素客观存在,资金问题是其中之一。相较于传统的对建筑进行简单的的结构加固维修,绿色化改造具有不小的增量成本,利益相关者(当前阶段多由政府主导)决策时往往面临较大的压力。本文主要从全寿命周期视角出发,构建基于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的既有居住建筑绿色改造经济效益分析框架,推导既有居住建筑绿色改造的增量经济效益测算公式,为既有居住建筑绿色化改造的经济效益分析建立系统的分析框架和计算方法。

1 既有居住建筑绿色化改造定义

“既有居住建筑”,一般是相对于待建或在建居住建筑而言,具体指已完工并投入使用的建筑,时间范围可缩短至刚交付的新建建筑。最新的《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标准》中将绿色改造定义为“以节约能源资源、改善人居环境、提升使用功能等为目标,对既有建筑进行维护、更新、加固等活动”,可以有两层含义的解读:第一指过程,改造过程应该是“绿色化”的,要绿色施工;第二指结果,改造结果是“绿色化”的,符合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标准。

2 既有居住建筑绿色化改造增量成本概述及量化

2.1 既有居住建筑绿色化改造增量成本概述

《绿色建筑设计规范》将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定义为:建设项目按《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设计并以星级绿色建筑为目标,采取不同于基准建筑的绿色建筑技术而带来的增量投资,是绿色建筑成本与基准建筑成本的差额[2]。参考上述标准,既有居住建筑绿色化改造的增量成本可以定义为绿色化改造的总投资与对建筑进行简单的的结构加固维修成本之差。

2.2 绿色化改造全寿命周期增量成本的量化

绿色化改造的全寿命周期增量成本理论上为建设成本(决策、设计、施工)、使用维护成本(使用、维护)及拆除成本等费用之和。而《民用建筑O计节能标准》中对于节能改造投资的评价指标规定一般节能改造投资回收期不宜超过10年[3]。目前很大部分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后通常可继续使用30到40年,正常情况下10年内破损的程度很小,按照该标准在进行经济性评价时使用维护成本、拆除成本可以忽略不计,则绿色化改造成本可以等同于建设成本。

2.2.1 决策设计阶段的增量成本

决策设计阶段的增量成本,主要由围绕项目展开的可行性研究、对建筑的整体评估等前期费用C前期可研构成,研究内容包括对建筑的全方位诊断、改造的具体方案;改造完成后绿色认证也需要一笔费用C绿色认证。假设对建筑进行结构加固维修的决策成本太少忽略不计。

则绿色化改造决策设计阶段的增量成本C决策设计阶段=C前期可研+C绿色认证。

2.2.2 施工阶段的增量成本

施工阶段是绿色化改造措施具体实施的阶段,主要分为:

①暖通空调与电气增量成本。

暖通空调、照明系统改造前应进行节能诊断,改造增量成本有:1)更换能源利用率更高的设备:节能灯具、空调、电梯等高效用能设备,设备支出为C节能器具;2)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等,增量成本C可再生能源设备。

则暖通空调与电气改造增量成本C暖通空调与电气=C节能器具+C可再生能源设备。

②给水排水增量成本。

给水排水改造的措施包括室内外节水器具及非传统水源利用两种。较高用水效率等级的设备是首选方案:室内包括厨房、卫生间的节水龙头、淋浴器、马桶;室外常见的为对绿地进行灌溉用的滴灌、喷灌设备,设备费支出记为C节水器具;非传统水源包括雨水、中水,对该部分水源的利用导致增加的费用记为C非传统水源。故给水排水改造增量成本C给水排水=C节水器具+C非传统水源。

③结构与材料增量成本。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时,保障安全的同时不得采用国家禁止使用的建筑材料,同时改造后原结构构件利用率不应小于70%。故产生的增量成本有:采取就近原则选择已有旧材料适当处理后使用产生加工M用C旧材加工;场地内无法收集循环使用的建材用绿色建材代替,成本为C绿色建材。故结构与材料增量成本记为C结构与材料=C绿色建材+C旧材加工。

④规划与建筑增量成本。

室内布局方面,包括对屋面、墙体、门窗采取的保温隔热措施,某些维护结构如门窗兼具保温降噪功能,则增量成本共记为C外维护;空气净化措施成本记C空气净化;为保证活动安全对过道的变动C安全活动。增加采光改善通风的措施费已包含在外维护中,则室内增量成本C室内环境=C外维护+C空气净化+C活动安全。

室外布局中,潜在危险源、污染源需要防护治理导致增量成本C防护;车行人行路线清理至无障碍状态C出行;科学规划绿化用地C绿化,则室外增量成本C室外环境=C防护+C出行+C绿化。综上,规划与建筑改造增量成本C规划与建筑=C室内环境+C室外环境。

⑤施工管理增量成本。

为保证绿色施工采取降尘降噪措施C防尘降噪,废弃材料回收场地搭建C废弃物场地,防止土壤水源污染的措施C防污染,保障安全施工的装备C装备等。则绿色施工增量成本定为C施工管理=C降尘降噪+C废弃物场地+C防污染+C装备。

⑥运营管理增量成本。

建筑改造完成交付使用中,应制定节能、节水、节材与绿化管理制度、生活垃圾、废气污水管理制度。产生的增量成本有信息化管理成本C信息化管理,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考核C培训,定期能耗统计和能源审计成本C审计。

则运营管理的增量成本为C运营管理=C信息化管理+C培训+C审计。

3 既有居住建筑绿色化改造增量效益概述及量化

类比增量成本定义,既有居住建筑绿色化改造的增量效益可定义为改造后的建筑与不改造或一般的结构加固改造相比,利益相关方能获得的收益,分为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两种。

3.1 直接效益的量化

直接效益的量化采取市场价值法,含义为所节省的资源按市场价格的价值。

①节能:改造后的建筑采用节能器具,使用可再生能源、高效的围护结构,可以带来至少50%的节能效果(按实际为准)。以单栋居住建筑为例,改善室内外自然通风、遮阳等环境,采用主被动式技术手段,降低了建筑的采暖、空调负荷,达到节能目的。经济性分析中计算实际能耗时,通常用能耗模拟软件equest分析得出,再乘以市场化电价得到节能效益。

3.2 间接效益的量化

间接效益包括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易货币化。

3.2.1 环境效益

环境效益中抑制噪声污染、光污染等效果相对主观,容易量化且最主要的体现在抑制CO2、SO2等污染物的排放产生的减排效益上。根据1吨标准煤的各污染物的排放量,各污染物减排量的计算方式如下:

SO2(CO2、NO2、粉尘)减排量=1吨标煤SO2(CO2、NO2、粉尘)排放率×节煤量

3.2.2 社会效益

参考前人研究采用人力资本法来近似衡量社会效益,人力资本法指的是在不同的环境质量条件下,人因为发病死亡造成的对社会贡献的差异,以此作为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经济损失,方程式为:

4 既有居住建筑绿色化改造增量成本及效益分析

4.1 动态投资回收周期模型

通过从投资的回收速度来判断,投资回收期越短,说明该项目绿色化改造效果越明显,动态回收期最大不应超过《民用居住建筑设计节能标准》中规定的10年,否则会影响改造者的积极性。

4.2 案例分析

4.2.1 项目概况

哈尔滨某小区(简称A)坐落于市老城区,建成于1999年,小区占地面积14.18万平方米,住宅居住建筑面积29万平方米,共28栋住宅,3150余户居民,设计使用年限50年。受当时经济、建设标准等限制,小区配套设施匮乏。历经十几年的使用,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小区环境及住房有较为严重的老化和破损,但主体结构保持稳定。

4.2.2 项目改造方案

①节能:增加门斗,阻止冬季冷风直接吹入室内,起到缓冲和减少对流的作用,防止室内温度急剧下降;外墙保温采用100mm厚的B1级防火保温材料EPS板,用胶粘剂与基层墙体粘贴,辅以锚栓固定;原窗密封条更换为三元乙丙胶条,在原外窗外侧增加一层单框双玻塑钢窗;拆除原有屋面炉渣、珍珠岩等自重大、保温性能差的材料,重新做屋面保温及防水层;居住建筑供热系统采用天然气冷凝锅炉分散式独立供热,减少管网输送的热损及电耗。

②节水:将外排水改为内排水,排水管自楼梯间引下,在首层勒脚处留出泄水口;将室内给水用户入口处加设减压阀,把配水点出水压力控制在0.2MPa以下,减少因水龙头出流压力过大造成的水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将小区给水二次加压泵房中的储水箱增设水箱溢流报警和进水阀门自动联动关闭装置,防止溢流造成大量水资源浪费。

③节材:改造中所涉及的结构改造与材料选用满足《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292-1999)相关规定。经前期检测,整栋建筑结构良好,并不需要进行结构加固改造,只是屋面由于增加了槽式太阳能集热器,为提高承重能力,增加了钢筋混凝土一体化屋面。

④室内外环境:充分利用小区内现有空间,增加居民健身广场、绿化景观、停车库、保安执勤室等服务设施,将小区分区封闭,提升小区环境品质。庭院内道路及绿化重新设计,满足无障碍通行。

⑤绿色施工:建设和施工单位指定了具体的居住建筑改造管理和监督人员,在施工现场附近搭建临时指挥所,负责整个施工过程动态管理与监督;对于扬尘较大的地点,设置防尘屏,同时配合遮挡、抑制扬尘的措施。噪音^大设备远离居住地,采取隔音措施。

⑥运营:居住建筑供热系统采用槽式太阳能集热器与天然气锅炉相结合的联合供热模式,根据实际情况切换供热模式;油路系统和水路系统的所有温度信号和流量信号由安捷伦数据采集仪实时采集并存储,同时输送到电脑进行显示与记录;小区安装智能照明系统,按需照明,节约照明用电。

4.2.3 项目增量成本

本项目前期用于设计论证等工作的增量成本为298.4万元,项目申请绿色建筑的检测及认证费用约为53万元,全部增量成本共17400万元。项目的绿色化改造增量成本如表3所示。

项目的绿色化改造增量效益:

①经济效益:小区建筑改造前的耗热量指标约为30W/m2,改造后建筑物的耗热量指标减小为17W/m2,减少了43.3%,加上自然通风和自然照明的设计,降低了对灯光或通风设备的需求,每年可减少耗电量约15万kWh;围护结构经过节能改造后,保温性能大大提升,显著降低了居住建筑物的耗热量,太阳能至少负担了居住建筑物总耗热量的20%,具有显著的节能效果,据统计这些方面小区每年可节约电费达69.8万元;节水方面,改造后节水率达到30%,每年可节约用水13多万m3,约40万元,节能、节水两项合计每年效益约109.8万元;另外政府对绿色化改造的补贴按45元/平米的标准,补贴费为1305万元;小区对空间进行重新规划,车库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可提供689个车位,平均每五户一个车位,车位销售的回收资金用来回补绿色化改造的投入,收益为12402万元。

②环境效益:小区改为槽式太阳能集热器与燃气锅炉联合供暖系统,相比于原有的燃煤锅炉供暖系统,将显著降低CO2、SO2、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排放量,具有显著的环保效益。经第三方机构测算初步估算,改造后不使用燃煤供暖,每年约节省0.45万吨标煤,加上绿色植物的绿化作用共可减少排放二氧化碳1.7万吨、二氧化硫281.5吨、氮氧化物1.9吨,每年可换算成环境效益575.44万元。

5 结语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未来社会各界对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的呼声必然会越来越高。改造工作能否顺利推进取决于正确理论指导下的对相关投入和产出的合理估算。文章从全寿命周期视角出发,重新界定绿色化改造定义的基础上,有效的识别了绿色化改造过程中各阶段的增量成本,准确的分析了改造后项目所产出的收益,为既有居住建筑绿色化改造的经济效益分析建立系统的分析框架和完整的计算方法,也有助于绿色化改造利益相关方正确认识改造的增量成本及效益,为完善我国绿色化改造相关政策提供一定的参考,促进绿色建筑的推广和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2010[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21-25.

[2]谢吉勇,李惠玲,赵宇晗.基于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增量成本研究[J].建筑与预算,2014(07):5-10.

既有建筑绿色评价标准范文4

1厦门市绿色建筑政策梳理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21号)及《建设部关于建设领域资源节约今明两年重点工作的安排意见》(建科[2005]98号)中完善资源节约标准的要求,根据建设部的统一部署和工作安排,建设部标准定额司组织开展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标识工作(建标标函[2005]63号),并于2006年由住建部颁发了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同时,2005年10月由建设部和科技部共同推出《绿色建筑技术导则》,随后,《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建科[2007]205号)、《绿色建筑评价管理办法(试行)》(建科[2007]206号)、《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规划设计部分)》(建科[2008]113号)等相关文件也陆续出台。至此之后,全国各地各项政策文件均纷纷,踏上了不同程度的绿色建筑建设的道路。其中,厦门市绿色建筑的发展历程为:2009年3月,厦门市绿色建筑与节能委员会成立,厦门是继深圳之后第二个成立“绿色建筑与节能委员会”的城市,由规划、建筑、电气、暖通、施工、质量监督等专业的60多名专家组成,主要从事绿色建筑技术研究、技术交流和咨询及开展绿色建筑标识认证工作。

同年9月,厦门市加紧制定相关绿色建筑相关规定,出台了《厦门市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规范绿色建筑评价工作的开展。此后,厦门市开始加力推行绿色建筑发展,并积极协助提升福建省的绿色建筑发展进程。2010年1月,由厦门市建设局组织编写的《福建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成为福建省绿色建筑评价的地方性标准。2011年,厦门市建设局下发了所有新建保障性住房必须按照绿色建筑标准建设的相关文件等等。这都显示出厦门的绿色建筑领域发展意识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另外,于2012年5月住建部了《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开始加大绿色建筑的推动力度。同年6月,福建省住建厅转发住建部通知给出具体实施意见:“从2014年起,全省政府投资的公益性项目、厦门和福州的保障性住房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到2015年,力争全省新增绿色建筑面积1000万m2以上,其中厦门、福州各200万m2,泉州、莆田、漳州、龙岩和平潭各100万m2,宁德、三明、南平各35万m2。建立武夷新区、厦门翔安新区等绿色生态城区,引导一星级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推广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建立100个绿色建筑星级项目,每个设区市、平潭均有一、二、三星级项目。[2]”可见,厦门在福建省乃至全国的绿色建筑战略布局中担任着重要位置,有关国家和厦门市近几年来的绿色建筑相关政策。

2夏热冬暖地区未来绿色建筑政策建议

2.1出台不同类型建筑的绿色建筑标准

2013年1月1日国务院由发改委和住建部制定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文件强调:“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结合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资源禀赋、气候条件和建筑特点,建立健全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发展规划和技术路线,有针对性地制定有关政策措施。”这标志着未来我国绿色建筑类型将进一步细分。国际上推广并流行多年的美国能源与环境设计先锋奖LEED认证体系,就将评价对象细分为新建建筑、既有建筑运营维护、商业内饰、结构、零售业、学校、医院、住宅、社区发展等[3]。厦门现已经率先开始按照绿色建筑标准建设保障房并且已经有项目完成通过评价。这给相关保障房建设的绿色建筑标准的推出打下了良好基础,也是绿色建筑类型细分的良好契机。

2.2推荐适宜夏热冬暖地区的绿色建筑技术

现阶段我国绿色建筑项目容易形成一些高新技术的不合理“堆砌”,盲目追求建筑的“新、奇、特”,扩大了增量成本的同时增加了建筑能耗;或者为了达标而选用一些不适宜当地气候环境的技术。在现今绿色建筑技术还未成熟的阶段,政府有必要给予一定的方向性的指导。建议出台适宜夏热冬暖地区环境的绿色建筑推荐技术,引导当地的建设单位对绿色建筑技术的合理选用。在建设工程中优先选用符合当地环境特色并且经济合理的技术措施,降低建筑使用能耗,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改善建筑室内环境,促进绿色建筑健康发展。

2.3研究制定绿色建材评价标准

绿色建筑的定义为: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4]。但是自绿色建筑概念推出以来,注重的是建筑的设计阶段和运营阶段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对建造建筑的根本源头———建材却关乎甚少。据统计,当前建筑所需的建筑材料就有76大类,2500多个规格,1800多个品种[5],每年这些建筑材料生产的能耗就占全国总能耗的12.48%(建筑总能耗约为全国总能耗量的30%)[6]。建筑材料是否“绿色”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建筑的“绿色”程度,而且,选用合适的建筑材料可以延长建筑寿命,加强建筑的耐久性,降低建筑材料生产、使用过程的资源消耗,实现节约资源、能源和保障室内环境等重要功能。所以,推出绿色建材评价标准是绿色建筑发展过程中需要迫切解决的“源头”问题。绿色建材评价体系的出现也将提高绿色建筑评价工作的效率,通过选材评价的产品在绿色建筑上的“贡献”将一目了然,从而节省了绿色建筑的评价时间和成本,从侧面推动和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这将带来良好社会效益的同时带来经济效益。

2.4培养绿色建筑第三方评价机构

根据《绿色建筑行动方案》规划的目标:“十二五”期间,完成新建绿色建筑10亿m2;到2015年末,20%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而根据统计截至2012年9月,全国已评出556项绿色建筑标识项目,取得绿色建筑标识的建筑达到3815栋,总建筑面积达到5677.6万m2[7]。可以看出,为了完成“十二五”的建设目标,2015年之前将迎来绿色建筑爆发式的增长期,而这必将给绿色建筑的评价工作带来压力。

既有建筑绿色评价标准范文5

【关键词】绿色建筑;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建筑维护结构

在《大且绿――走向21世纪的可持续性建筑》一书中,绿色建筑被定义为:通过节约资源和关注使用者的健康,把对环境的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的建筑,其特点是有舒适和优美的环境。[1]绿色建筑中的“绿色”并不是指日常所见的屋顶花园、立体绿化等,而是指一种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与环境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概念象征。

绿色建筑的核心思想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建筑领域,“四节一环保”,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全球推进节能减排的大进程中,绿色建筑作为建筑领域可持续发展的主导路线正以蓬勃之势迅速发展,为贯彻执行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国家发展战略政策,引导绿色建筑健康发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07年8月出台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试行)》(建科[2007]206号)和《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建科[2007]205号)。新版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于2015 年 1 月 1 日已正式实施,新标准在适用范围、评价体系和技术创新等方面都进行升级,实现了定性判断到定量判断的大幅度跨越,广州全面执行新国标,绿色建筑发展进入2.0时代。[2]

广州市国家绿色建筑示范项目有广州亚运城综合体育馆、番禺中心医院、广东科学中心等,然而目前绿色建筑大多是针对新建建筑而言,对既有建筑尚未提出比较明确的绿色改造概念。我国既有建筑存量巨大,建筑能耗偏高,绝大部分既有建筑都存在结构部件老化问题,环境负面影响偏大,社会生活环境质量有待改善。在城市更新发展进程中,受技术、经济效益及价值观念等因素制约,对于既有建筑大多还是采取了“大拆大建、推倒重来”的模式,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广东省作为中国的第一经济大省,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文化迅猛发展,同时能源紧缺且消耗量巨大,发展绿色建筑已成为推进节能减排、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美丽广东的重大战略之一[3]。既有建筑的绿色改造成功案例对于绿色建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某项目位于广州市,原建筑旧貌为一个即将拆除的的旧工业建筑,其中包括一栋办公建筑、一栋宿舍,两栋厂房和一个钢结构建筑。后经过建筑立面、内部空间等优化改造以及多项绿色先进技术的应用,其办公楼成为了获得国家绿色建筑二星级设计标识的既有建筑。

建筑能耗通过维护建筑维护结构散失的能量在整个建筑能耗中占较大的比重,世界各国的建筑节能工作重点之一就是如何提高建筑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该项目办公楼外墙基体材料为灰砂砖,经检测原外墙传热系数值为2.3W/(O・K),绿色改造后外墙采用25mm厚挤塑聚苯板加10mm空气间层内保温处理,且外墙饰面砖均采用太阳辐射吸收系数低于0.65的浅色饰面砖,实测外墙传热系数值为0.91W/(O・K),满足设计值0.96 W/(O・K)的要求。就一般建筑而言,门窗面积约占建筑维护结构面积的30%,而门窗的能耗约占建筑围护结构损失的50%,是影响建筑热环境和造成能耗过高的主要原因,应用节能门窗对现实建筑节能十分关键[4]。该项目原采用普通推拉铝合金窗,绿色改造后合理布置中空玻璃加内置百叶遮阳窗和热反射镀膜玻璃外窗,经过实测中空玻璃加内置百叶遮阳窗的传热系数为3.6W/(O・K),依据《建筑外门窗保温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外窗传热系数定级为3级,其5mm白玻+19A+5mm白玻中空玻璃可见光透射比为0.78、遮蔽系数为0.85,自然采光效果好。屋顶作为建筑维护结构的组成部分之一,提高建筑屋面的保温隔热能力,能有效地阻挡室外热空气传递,减少空调能耗,有利于改善室内热环境,绿色改造后该项目办公楼采用30mm厚挤塑聚苯板作为屋面的隔热处理及30%以上种植屋面,既可以形成屋顶保温隔热层,又为员工生活增添多一点绿色景观,环境舒适感提高。计算维护结构能耗权衡判断节能效率为52%,满足《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广东省实施细则的要求。

该项目办公楼照明设计上采用了放射式供电方式,采用高光效光源、高效灯具及电子镇流器,而一般工作场所采用细管径直管荧光灯、LED灯和紧凑型荧光灯。办公室、值班办公室等处的照明采用就地分区设置照明开关控制,走廊采用节能型控制开关。经实测,办公室平均照度为308.62lx、照明功率密度为4.6W/O,一楼楼梯间平均照度为76.47lx、照明功率密度为1.4W/O,满足《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该项目办公楼在内部空间优化设计上多处采用大开间和灵活隔断设计,节省材料同时提高空间使用效率,辅助设计加开高窗,室内自然通风较好,各层室内空气流速均在1.5m/s以下,完全满足人员活动舒适要求。

此外该项目还应用了雨水回收利用系统、太阳能热水系统建筑一体化设计、智能化控制及能耗监测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太阳能路灯及草坪灯、空气质量监控与新风系统、透水地面及雾森系统等多项绿色建筑技术,加上配套岭南风格园林景观设计,采用适合于本地气候的乔、灌、地被复层绿化方式,形成了一个通透敞亮环境舒适的岭南风格绿色建筑。

该项目在整个既有建筑的绿色改造升级过程中,充分结合广州地区的特色,岭南风格园林规划定位,针对夏热冬暖地区优化建筑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改善建筑内部空间的布局,应用建筑立体绿化种植技术、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等绿色建筑节能技术,为城市的既有建筑进行绿色改造起到了示范性作用。中国城市化飞速发展,建设领域应该摒弃过去对既有建筑大拆大建的模式,充分发挥绿色建筑设计的资源利用3R原则 (减量Reducing、重用Reusing、循环Recycling)、环境友好原则、地域性原则[5],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戴维・纪森,大且绿(走向21世纪的可持续性建筑)(精).林耕,刘宪,姚小琴译.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5.

[2] 李鲁健,广州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2014年第6期总105期. 广州市建筑节能与墙材革新管理办公室,2014.12.

[3] 马维娜、梅洪元,我国绿色建筑技术现状与发展策略,建筑技术,2010.07.

既有建筑绿色评价标准范文6

关键词:绿色建筑;建筑节能设计;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TE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绿色建筑节能设计方案评价内容

1.1 绿色建筑节能设计方案评价定义及内容

1.1.1 绿色建筑节能设计方案评价定义

(1)节能建筑规划设计

根据当地的气候参数和建筑功能要求,在总体规划和单体设计中,科学合理地规划建筑朝向、空间布局、平面形状、外观体型、层高、间距、选用节能型建筑材料、保证建筑外维护结构的隔热保温等热工特性及对建筑所处区域进行绿化设计,设计既要有利于维护施工全面实施节能技术措施,又要最大限度减少建筑物能耗值,获得理想的节能设计的效果。

(2)建筑构造节能设计

外墙节能。墙体是建筑护结构的主要构件,我们可以采用蓄热能力强、保温性能好、及密度较小的砌块墙体,如混凝土空心砖中间填充保温棉。

门窗节能。外门窗是住宅热能散失的最薄弱部位,其散失的能耗占住宅总能耗的比例较大,通过采用适当的窗墙面积比,提高门窗的气密性,采用百叶窗帘、窗板增加窗玻璃层数等措施来提高门窗的隔热保温性能。

c.屋面节能。我们一般采用保温高效的材料作为屋面的保温层,也可采用新型保温材料,比如达到提高屋面保温隔热性能就要采用挤塑聚苯板。

(3)空调系统节能技术措施

a.降低该系统的设计负荷。当前我国的多数设计人员往往采用负荷指标估算设计空调系统,指标往往取值过大,造成了系统设备的容量都大大的超出了实际需求,既不节能,也增加了投资。

b.合理调节新风比及提高送风温差。在前提满足空调精度要求下,我们通过提高送风温差来提高建筑节能效率,利用最少的耗能来满足空调舒适性要求的空气环境。

c.冷热源节能。选择合理的冷热源系统对空调系统节能尤为重要。通常采用的冷热源方法有:第一,锅炉+水冷冷水机组;。第二,热泵。冬季用锅炉供热,夏季用水冷机组制冷。

d.减少运输系统的动力能耗。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使消耗的能量降低,对整个空调系统的节能效益的提高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2 绿色建筑节能设计方案评价内容

从当前国情出发,我国政府提出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主要内容是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与环境保护,重点强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这个意义上讲,公共建筑与绿色建筑、节能省地型住宅和绿色建筑虽然提法不同,但内涵相通,具有某种共同的特性,是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建筑的绿色建筑理念。

2 绿色建筑节能设计方案评价体系的构建

2.1 绿色建筑节能设计方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1)科学性原则。建筑节能过程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建筑节能的

特点,指标体系要能准确、客观、合理的反映节能目标的构成,反映性能目标和

指标的支配关系。

(2)全面性原则。即对建筑节能过程后评价指标的设计要能全面反映项目的节能性能。项目评价的指标要设置反映项目从策划到设计、施工、运营的整个过程,能够科学地对建筑节能全过程进行客观全面的表述。

(3)实用性原则。即在设计建筑节能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时要以实用为原则,指标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选取的指标要精炼,每个指标要内涵清晰、相对独立、操作简单,既无重复指标又不缺失代表性指标。

(4)系统性原则。建筑节能项目过程后评价指标体系是由多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评价指标,依照一定的层次结构构建的有机整体。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进行指标设置时,不仅需要选取能耗评价指标,还要兼顾经济效益指标、生态评价指标等多个领域的相关指标,形成由总目标逐级分解的层次性的指标体系。

2.2 绿色建筑节能设计方案评价指标的确定

绿色建筑节能设计方案评价内容

建筑节能的设计过程是影响节能评价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节能设计的每项因素都将直接影响建筑的节能效果。建筑的节能设计大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建筑群体的规划设计的评价主要可从建筑总体规划布局、建筑间距和朝向、和绿化布置三方面内容来评价。单体设计主要从单栋建筑的体形系数、平面布局、窗墙比及必要的节能构造措施等方面来评价。节能材料主要是指在维护结构设计中是否用到高效节能的新型材料等等。

绿色建筑节能设计方案要素初步分析

通过分析大量有关建筑项目评价的文献,参照有关工程建设项目评价内容及《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中的相关内容,结合绿色建筑节能设计的相关特点,本论文提出建筑节能设计的主要评价要素为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设计评价、节能与能源利用技术措施节能设计评价、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技术措施节能设计评价、节材与材料资源节能设计评价等四部分。

3 绿色建筑节能设计方案评价方法

3.1 绿色建筑节能设计方案指标评价方法的确定

指标体系构建以后,还需建立项目建筑节能设计的适用评价方法。由于评价体系中有定量指标又有定性指标,各指标间相互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所以采用数学方法中的模糊隶属函数对指标进行量化处理,这样更能减少定性分析中的主观因素,量化的指标也更能清晰的呈现出其评价的结果。

根据模糊数学原理,指标隶属于评判标准的程度,用[0,1]区间的实数来表示,0表示完全不符合,1表示完全符合。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其中,

I(X)表示实际数值的隶属度值;Xi表示指标的具体实践数值;Xmax表示指标的最大值;Xmin表示指标的最小值;

3.2 绿色建筑节能设计方案综合评价

确定指标权重和对指标进行量化处理之后,再通过加权函数的方法计算绿色建筑节能设计的最终评价结果,具体步骤如下:

考虑百分制的计数习惯,将每个指标的模糊度值乘100,成为评判结果的标准化值,即:。

每一项分项指标的最终得分。

其中表示第j个分项指标的第k个影响因素的量化评分值;表示第j个分项指标的第k个影响因素的权重值;表示第j个分项指标的评分值;

(3)每一项分类指标的最终得分

表示第i个分类指标的评分值;第j个分项指标的权重值;

(4)综合指标的最终得分

表示第i个分类指标的权重值;表示建筑节能项目的综合评分值;

4 结束语

绿色建筑项目的节能设计优化和成本控制,一直是工程项目管理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在资源日趋紧张的今天,科学准确的指标体系可以有效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创造更加和谐,持续发展的社会。

[参考文献]

[1]张志莹.建筑节能是实现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J].中国工程咨询,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