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培养方案范例6篇

天文学培养方案

天文学培养方案范文1

必然带来了培养手段的迥异。而培养手段的合理性直接决定了培养目标的实现效果。对于档案专业的“学历教育”来说,实现其培养目标必定要走“学院派”的常规培养路线。与其他高等教育的学科相同,培养手段通常是让培养对象从档案学的历史来源、基础学理入手,加之情报学、图书馆学、文书学等临近专业、学科和公共课程的研修后,使其档案学知识由浅入深地逐渐提高,最终达到具有一定档案文献、史料编研的能力,以此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和一定的学习年限,培养出档案行业中的“建筑工程师”。对于档案专业的“在职教育”来说,实现其目标必定要走“职业派”的特殊路线。为了使“非档案学”专业的档案人员快速达到从业水平,对各单位的基础业务工作给予一定的支持,故培养手段往往侧重于实际工作的方式、方法,其课程设置也较为务实且针对性强。比如,“文书档案管理”、“科技档案管理”、“会计与声像档案管理”等。而宏观、学理性的课程,如“文书学”、“档案发展史”等则分量较轻,以此培养出档案行业中的“建筑工人”。

二、培养师资不同为了使培养手段更好地发挥作用

培养师资的选择就成为要仔细斟酌的一个问题。这就好比说,培养“建筑工程师”的人,其本身一定也是“建筑工程师”;而培养“建筑工人”的人,其本身也一定是“建筑工人”。而只有这样,才能在人才培养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档案专业的“学历教育”培养师资必定是具有较高的学理知识和文献、史料编研能力的档案行业的教育家、学者、教授、讲师等诸如此类的“学院派”人物。因为他们掌握着丰富的学术资源,了解国内外最新的档案学动向,参与并编写相关的学术著作,具有很高的史料编研造诣。同理,档案专业的“在职教育”培养师资必定是具有丰富的档案管理实操经验,多年从事档案行业的监督指导人员,以及相关行政业务人员。因为他们常年接触基层单位档案工作,熟悉档案整编的实操流程,对于部分机构特殊的档案管理状况具有丰富的处置经验。总之,由于培训目标和培训手段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培训模式在师资来源选取上要有所差异。相同性质的师资培养相同性质的学员体现出档案专业的“学历教育”和“在职教育”培养师资侧重的不同。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进一步反映出两种培养模式的本质差别。

三、培养周期不同

档案专业的“学历教育”和“在职教育”可以说是“道”与“术”的关系。所谓的“道”更侧重于理论,知识结构更加系统、全面,偏向于档案实际工作中的研究与编研;所谓的“术”更侧重于实践,知识结构更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偏向于档案实际工作中的“收集、管理、借阅利用”。由于档案专业的“学历教育”与“在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培训手段、培训师资的侧重不同,故在通常情况下,前者的培养周期要远高于后者。就前者而言,培训周期一般为几年(无论是本科阶段或是研究生阶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被培养者的知识体系建构,以及学科敏感性的养成;而对于后者来说,由于培训目标、手段较为有针对性,主要关注于档案日常工作中一些常见问题,故其培训周期可以精华至一周或十余天。

四、结语

天文学培养方案范文2

关键词:数学模型;种群数量;酵母菌;实验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6-0069-02

落实新课改理念,构建新的教学模式,能有效地提高学生思考和解决生物科学问题的素养。探究式教学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一系列多种形式的开放的探究式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1]。

生命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开设生物探究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创造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利用“探究酵母菌种群大小的动态变化”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从而突破高中生物必修3中“种群和群落”的重点和难点[2]。但教材实验方案存在实验过程耗时较长、实验效果不佳、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课题组根据教学实践需要,对该实验探究活动进行创新改进,增强实验效果,提高实验的可操作性。

一、教材方案存在不足

1.耗时过长。该探究活动需要学生在7天内,每天抽出20分钟左右的时间定时取样观察、统计数据,最后将实验结果在课堂上汇总分析,构建数学模型,形成在有限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增长的概念,完成整个探究活动需要花费4~5个课时[3]。与实际高中教学课时紧、任务重的现状非常矛盾,因此活动的可操作性不强,学生完成探究实验难度大。

2.效果不佳。预实验是达到较好实验效果的前提。但本实验如果设置预实验,就需要耗费更长的时间,教和学的节奏松散,学生探究活动热情淡化,难以达到良好的实验效果和教学效果。因此,本文对该探究活动进行相应的改进,力求学生能在相对合理的时间内完成探究任务,获得新知。

二、实验的创新改进

1.实验创新的过程。针对这种情况,课题组经过详细论证和探讨,并进行反复实验,对原方案做出如下改进:原方案中的一次接种、定时观察改进为定时分批接种、共同培养、集中观察。

详细方案如下:

(1)预实验。首先,由教师进行预实验,确定接种所需要酵母干粉的最适量、培养液适宜浓度、培养的最适温度以及pH值。

(2)实验准备。按实际教学进度,在要进行本探究活动的前一周,到实验室先配制足量的培养液,等量分装后一并灭菌。其中,等量分装是关键。

(3)接种培养。在此后7天里,教师每天定时(相对充足的、合适的时间)到实验室接种等量、同批次的酵母菌到相同条件的培养液中(此过程费时很短),然后,放在适宜且相同条件下培养。这样就可得到分别培养1d~7d的一系列的酵母菌样本。

(4)观察和统计。在分组实验课上,首先先让学生进行最后一次接种,体验以上样本的接种过程。然后再对所有的培养样本集中取样、观察统计,并对统计数据分析,认识规律,进而建立数学模型。

2.实验结果的一致性。笔者按照教材方案和改进后的方案进行多次重复实验,将得到的结果进行反复比较,其结果是一致的(见表1,图1)。

3.实验创新的优势。本实验创新的最大优势在于将原方案中7天完成的探究活动改进为在一节课内完成,而其效果是相同的(见结果)。这样一来,整个实验方案更贴近中学教学安排,教师在教学活动和教学时间的安排方面就会避免被动,调动学生参与实验探究活动的可能性更高。

另外,改进后的方案也不需要实验室增添新的设备和仪器,便于教师组织学生实施探究。

4.实验创新的可行性。文献表明,在对群落演替规律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往往在同一时间对不同空间中的群落取样分析,以此来代替同一群落的在不同阶段演替情况,以弥补在研究时间方面的限制,即“空间换时间”[4]。而笔者所做的创新则是将原方案中在不同时间点观察同一种群数量变化、改进为在同一时间观察培养时间不等的种群数量变化,其研究思路是一致的。所以此探究活动的创新改进从理论上是可行的。

三、实验创新的教学实践过程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通过以下四个环节完成实验教学,以达到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一般过程的目的,并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温故知新,问题导入。教师: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是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生物在理想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它的数学模型是什么?

学生活动:……

教师:那么一个种群在有限条件下,它的数量变化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规律呢?

2.设计实验,培养能力。学生分小组讨论,形成小组的实验方案。最后由各个小组成员展示实验步骤和所设计的表格(见表2,学生设计)。教师要展示血球计数板以及计数室的显微照片[5],并给予合适的指导。

3.实施实验,训练技能。教师在进行本课时的前一周做好准备工作,课堂上先让学生进行第8次接种,算作培养0天,作为种群数量的起始数据。然后要求学生按照实验方案分工合作,仔细观察,认真记录。

在此环节,为了让学生体验完整的探究活动过程,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培养液(5%的葡萄糖溶液)配置以及灭菌,在灭菌的同时进行接种、观察。灭菌过的材料还可供下个班学生使用。

4.分析建模,总结规律。学生相互交流,了解其他小组实验结果。在排除实验误差,确保结果正确的前提下,根据种群数量增长的“J”曲线的建立方法,尝试建立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动态变化数学模型,并运用曲线进行准确表示。然后对此曲线所反映的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做出合理的解释。

四、教学反思

创新教学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灵魂。教师的创新理念能带动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教师通过对“探究酵母菌种群大小的动态变化”这一探究活动的改进,在现有的条件下,克服了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的实际困难,使学生体验了探究过程。

而学生通过体验改进后的探究活动,获得的不只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取知识的能力,并且体验了创新的魅力,激发了科学探究的热情。因此,中学生物教师要大力开展创新教育,尽可能多地运用探究教学模式并进行创新性修改,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探索精神。

参考文献:

[1]吴冬梅.中学生物探究教学的实践与反思[J].甘肃科技纵横,2007,36(2):171-172.

[2]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Z].2003.

[3]朱秀丽.“酵母菌种群数量大小的动态变化"探究教学设计[J].生物学通报,2011,46(3):34-36.

天文学培养方案范文3

1 开发思想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对示范校重点专业建设提出了全面贯穿工学结合,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无缝链接的要求。这需要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到教学计划组织实施,校企双方在每一个环节紧密合作,进行专业共建。天津职业大学嵌入式系统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力求体现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和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文件)精神,主要思想表现在:

专业定位――来自行业分析;

人才规格――瞄准职业岗位;

课程体系――体现教学做一体;

课程内容――融入技术标准和职业资格认证;

实践环境――突出生产性;

教学资源――校企共建;

师资队伍――专兼结合。

2 开发原则

2.1 企业工程师全程参加

学校教师的专长在于教学,而对于企业工作流程以及职业岗位工作任务不甚了解,要开发出符合工作岗位需要的教学课程有一定难度。企业工程师可以根据企业工作流程提出职业岗位功能,设计工作任务、工作内容,分析能力要素和相关知识,为高职教育注入课程元素。企业工程师全程参加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这是示范校重点专业建设成功的重要条件。

2.2 结合当地经济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面向地方经济,以就业为导向。即使专业名称相同,如果地域不同,经济发展不同,人才培养方向仍然会有较大差异。因此,定期从不同渠道了解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及时调整专业培养方向,是保持专业生命力的必要条件。

2.3 校内实践基地参照企业实际流程

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链接,需要学生在校期间即获得相应的职业素质和能力,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养成,一方面可以通过顶岗实习获得;另一方面,校内实训基地也要参照企业的实际工作流程进行设计和运行。校内校外共同营造职业氛围,有利于形成学生的职业习惯。

2.4 在专业基础课教学中,理论连续,实验离散

高职教育中的理论必须够用是一个相对概念。对于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为学生提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理论还是要强调理论的完整性,实验为理解理论服务。因此,专业基础理论需要连续,实验是离散的。

2.5 在操作能力训练方面,能力训练连续,理论离散

动手能力强,上岗快,是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性提出的要求。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可以由浅入深,按照入门、熟练、顶岗过程进行连续性设计,需要的理论知识为能力培养服务。也就是,操作能力训练连续,理论相对离散。

2.6 管理制度创新

全面贯穿工学结合教育思想的人才培养方案将会使教学计划执行过程不再按部就班,师资队伍建设要突破原有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将会有很大变革,等等。这些都需要管理制度的不断创新,以适应全面贯穿工学结合思想的人才培养方案。

3 开发方案要点

天津职业大学工学结合嵌入式系统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借助了多方社会力量:上海双实科技有限公司与本校教师协同开发;劳动部职业资格标准制定专家为“课证融合”、课程开发指路;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将嵌入式技术标准的制定与人才培养结合,融入课程;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教育与培训委员会的“IT双师培养雨露计划”在天津职业大学启动;天津七所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发挥近邻孵化器的功能,通过科研开发建立双师教师团队,提供企业生产流程,设计模拟仿真教学案例;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提供订单培养顶岗实习机会;首批与专业捆绑的工学结合教材编写得到天津大学出版社的合作。整合各方资源,协同行动,共同组织实施,是天津职业大学嵌入式系统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特色。开发方案要点如下:

3.1 专业职业面向分析

这里主要是对专业的就业行业领域和就业岗位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专业学生主要面向的行业领域以及就业岗位。分析时以行业企业人员为主,学校教师为辅,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状况。

3.1.1 主要就业行业领域分析

分析方法:采用调研、问卷调查,等。

期望分析结果:确定专业就业面向哪些行业领域,行业名称参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嵌入式系统已经在国防、国民经济以及社会生活各领域应用。小到电视机上一个小小的机顶盒,大到军队的通信装备、智能炸弹制导引爆,等等,都完全依赖嵌入式系统来实现。我国信息化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更是对嵌入式系统市场提出巨大需求,信息家电产品年需求量几亿台,工业控制用嵌入式系统有百十万台套需求量,商用嵌入式系统需求几百万台。嵌入式应用产品出口也在逐步增长。在提高产品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提高产品的性能价格比、改造旧产品、发展新产品、实现技术创新方面,嵌入式系统的应用起着非比寻常的作用。嵌入式系统为我们振兴民族信息产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主要行业应用举例见图1。

3.1.2 主要就业岗位分析

分析方法:成熟岗位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新兴岗位追踪人才市场。

期望分析结果:专业面向的3-5个主要就业岗位。

天津作为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嵌入式软件是天津软件产品的发展方向。同时,嵌入式系统在天津的应用具有广泛基础。特别是移动数码和汽车电子方面。有像摩托罗拉电子有限公司、三星通信技术有限公司、一汽丰田这样的大公司,更有众多其他的数字电子产品制造公司。

嵌入式系统需要软硬件结合,但软件系统是整个嵌入式系统的灵魂。对照嵌入式软件主要应用行业领域,结合天津滨海新区在“十一五”期间建成现代制造业研发与成果转化基地,需要嵌入式紧缺人才,从我校电信学院现有专业建设基础出发,嵌入式系统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工业控制、网络通信、消费电子三类就业领域中的嵌入式销售、嵌入式系统软件测试、嵌入式系统硬件测试与调试、售后技术服务、嵌入式软件编码等职业岗位。

3.2 培养目标确定

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是现代社会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这部分是由专业职业面向分析导出,结合学制和招生对象,由学校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共同制定。

天文学培养方案范文4

关键词:两型社会;职业院校;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C9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02

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和大众化,高等职业教育近年来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各高等职业院校都有竭力探索着发展模式。而“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模式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设备缺乏和用人企业人力资源建设的双重问题,这不仅是企业竞争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职业院校改革和发展的动力。在对接“两型”社会建设过程中,高等职业院校获得了更多“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机遇,积极深入的探索“两型”社会建设中的职业院校发展模式,将会更好的促进“两型”社会建设。

一、“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模式概述

国务院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思想的转变。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就是在市场中寻求合作发展的机会。而校企业合作就是企业根据岗位需求与职业院校签订用人协议,建立合作关系,由校企双方共同选拔学生、共同确立培养目标,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组织教学和实训等一系列活动,双方资源共享,共同培养人才,从而形成学生实习与就业同步的校企“零距离”合作。校企合作强调的是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合作,强化的是实习与实践。由于这种模式在减少高职院校的办学成本的同时,也减少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可以说是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最佳途径,近几年来被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所采用。

二、“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效果分析

1.提高学生职业素养。通过毕业生回访,我们了解到企业最看重的就是员工的职业素养。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模式的实行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技能素质,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学生提前进行角色定位,明确学习方向。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模式,可以使学生了解企业、行业背景,熟悉企业的规章制度,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用忠诚、积极、负责的态度对待自己的职业。

2.促进学生就业。“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模式要求企业必须为学生预备就业岗位,从而为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就业质量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不仅可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也可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真正实现学院与企业零无缝对接。2008年,笔者所在学院有4个专业与企业签订了订单培养协议,从招生角度来看,有订单培养的专业比往年更具有招生吸引力,生源质量也有所提高。究其原因,主要是订单培养模式下的高就业率吸引了考生和考生家长。

3.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模式就是为企业定向培养合格适用的员工,培养目标的定向性、校企文化的结合性、教学过程的规范性以及专业实践的系统性,都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开始融入企业的需求,熟悉企业的生产、管理流程,感受企业的文化熏陶,从而很大的节约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同时,有助于增强员工的忠诚度,企业进行员工招聘时首先考虑的是员工的忠诚度。学生在进入企业顶岗实习时,企业至少有半年时间可以对学生进行综合考察,从而减少了在未来工作过程中因员工忠诚度不高所造成的损失。

三、对接两型社会,“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模式的实施

笔者所任职的潇湘职业学院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和教育部的精神,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为指导,于2008年起与湖南省著名酒店管理公司、中国饭店业排行第8强的湖南华天酒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开展校企合作,共同培养高技能型酒店管理人才。根据双方的合作协议,学院与华天酒店下属企业——九龙华天大酒店共同选拔30名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成立“华天酒管班”。该班将在学校里学习理论知识,理论知识学习期间每学期必须到酒店实习一个月,理论知识完成之后将由酒店方提供项目式实践实训,从而形成“前校后企”的方式。目前,该30名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已全部毕业,被安排到华天酒店工作。总体说来,这种“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模式已初见成效,得到各方的认可。具体而言,采取了以下措施。

1.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模式要求职业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能够“企业化”,即以就业为导向,与市场接轨,从而保证“订单”班所培养的人才能够真正为社会和企业所利用。学院与华天酒店校企合作中共开设各类课程26门,其中公共基础课程10门,专业基础课程6门,专业核心课程10门,并与华天酒店的技术、管理骨干合作编写了《酒店管理专业综合项目实训指导书》等教程,用以指导学生技能实践。根据娄底对接“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学院在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结合专业特色,要求加入“两型”社会教育课,从而提高学生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意识。在实践教学方面,一方面,学院结合华天酒店参与投资建立的客房管理实训室、餐饮管理实训室和以华天酒店为依托建立的酒店管理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学校能够认真将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训部分执行到位;另一方面,从师资方面而言,学院的酒店管理专业的专任教师都本身上是双师型素质,又统一接受过华天酒店的专业培训,部分主要实训课程的授课由华天酒店的技能骨干参与完成,从而通过这两个方面实现校企合作双方的无缝对接。

2.共同开发工学结合课程

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高等职业学校必须实行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即在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实现仿真式教学。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将企业的文化、制度、特色、工作内容等开发成学生学习的项目课程,这样才能培养出受企业欢迎的学生。学院与华天酒店合作开发的《酒店管理专业综合项目实训指导书》就是将酒店管理工作模块块,并分模块进行项目式的实训指导,这些指导内容都是根据华天酒店企业文化、管理制度,并结合工作内容制定出来的。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我们一直重视的是该课程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价值,强调的是专业体系的综合效益,而不过分的强调课程的系统性。坚持能力本位,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更好的为娄底酒店行业对接“两型”社会建设服务。

3.共同考评学生学习效果

为了保证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能更好的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需要,学院与订单企业商议决定把学生的考核评价与企业的录用提拔相结合。基于此,根据学院与华天酒店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将“华天酒管班”30名学生安排到华天酒店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30名学生分成4组在前厅接待、客房管理、餐饮管理、康乐服务等部门进行顶岗实习。同时,学院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也做了相应的调整,由原来的单一式的试卷终结性评价改为以企业对“准员工”的评价标准,评价标准以评价学生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团队精神、服务意识等为主,这种形成性的评价是以酒店的管理人员的评价为主,学院教师评价为辅的过程化考核方式避免了学生“学非所用”,有助于反映学生的工作能力和使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同时也为酒店人力资源部门的录用和提拔提供直接的依据。

4.共同制定订单班学生管理制度

由学院与企业共同制订学生管理制度,使学生管理制度企业化,实现学校管理制度与企业的管理制度有机的融合,提高学生的岗位能力。学院结合华天酒店管理理念、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等形成了自己的班规等管理办法。如要求学生定期学习《华天三字经》,并结合工作写出心得体会。目前,订单班的管理制度得到了学院与酒店的一致认可。学校学生管理制度与企业管理制度相结合下的订单班学生管理制度比一般的学校学生管理制度有利于促使学生融入企业文化,有利于学生尽早适应企业管理制度,促进学生个人综合素质提高和订单企业的管理。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05]35号.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3]成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中人才培养的研究[J].消费导刊,2008(10):55.

[4]朱伟钧,黄界清.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实践与探讨[J].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2008(Z1):151-153.

[5]李忠华,姚和芳.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2).

[6]甄杰.基于开放式创新的校企和谐共治研究[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0,5(3):37.

天文学培养方案范文5

关键词:航天试验;集成训练;模拟训练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军事航天指挥技术人才培养需要针对目前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提升军事任职教育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一、航天试验集成训练需求分析

(一)新型作战力量建设对军事航天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外层空间是国家的高边疆,是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必须抢占的战略制高点。军事航天力量是我军战斗力新的增长点、需要重点发展的新型作战力量。航天发射试验是军事航天力量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航天信息应用的重要支撑。航天试验部队的任务正从科学试验向承担更多军事任务的趋势拓展,军事航天新型人才需求不断增强。联合作战以及“万人一杆枪”的航天任务特点要求航天试验人才培养必须实施高水平的集成训练。

(二)信息化试验指挥对指技复合型人才培养提出了高要求

航天试验系统是技术密集、高度信息化的开放复杂巨系统,信息化建设正在快速发展。这对基于信息系统的航天试验组织指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航天试验指挥与技术人才必须是指技融合的复合型人才,航天试验人才培养必须依托信息化、网络化的模拟训练系统开展集成训练,全面提高信息化条件下航天试验任务的组织指挥能力与协同能力。

(三)高密度任务对航天试验人才的素质能力提出了高要求

近年来,我国航天试验任务密度显著增加,航天发射模式呈现出零窗口发射、连续多窗口发射、快速密集发射、一箭多星发射、应急快速发射等趋势,航天测控将重点发展天基测控、深空探测、与国外资源共享、军事航天测控等新任务。航天试验任务组织、技术总体、新装备操作、新领域开发等岗位人才的素质需求、数量需求激增,将呈现人员兼岗、多任务并行情况。因此,迫切需要实施集成训练,提高航天试验人才的素质能力。

二、航天试验集成训练模式

(一)统一训练模式,创新集成训练方法

航天试验集成训练理论研究包括基本定位、主体对象、主要内容、方法步骤等。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定位于提高受训学员的航天试验任务遂行能力,受训主体对象包括航天试验指挥团级指挥、营级指挥、参谋业务和生长干部任职培训学员,训练的主要内容包括航天试验指挥想定作业、综合研讨和综合演练。据此,确立了“以航天试验任务为背景,以指挥综合演练为核心,以想定作业和综合研讨为支撑,各专业方向各层次学员集成训练”的训练思路,明确了“想定引导、实装接入、仿真系统支撑、多级指挥机构协同演练”的集成训练模式。

(二)紧贴试验任务,着眼岗位能力培训

开展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必须紧贴航天试验任务实际,依照航天试验任务编成确定训练编组,将训练对象融合为有机整体。航天试验集成训练按照“总部基地部站”三级分别设立总部指挥控制中心、基地指挥所(含发射基地与测控基地)和站指挥所(发射站、测控站、通信站)等11个指挥所,分“规划论证任务实施总结评估”三个阶段进行,突出航天试验任务的指挥、协调和应急事件处置等训练内容,着重训练学员组织计划、指挥协调和应急决策等岗位任职能力。

(三)坚持指技融合,突出任务集成训练

开展高水平的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必须坚持指挥与技术融合。航天试验工程技术密集,技术状态决定任务进程。充分发挥试验信息的汇集与处理、指挥信息的生成与决策能力,促进各种试验力量、试验装备的有机融合,是提高试验部队整体试验能力的重要因素。航天试验集成训练的实质,就是依照航天试验任务目标与流程、技术与指挥岗位职能,充分发挥信息系统的信息资源支持与实装设备信息接入功能,由多级“参试”人员参与,完成一个完整的任务过程演练,学员得到岗位体验和岗位锻炼,使指挥与技术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充分融合,提高在一定技术条件下的任务组织指挥能力。

三、航天试验集成训练方法

(一)统一规划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内容

以复杂环境条件下典型航天试验任务为背景,以航天试验任务流程与指挥程序为主线,着眼司、政、后、装、技各类型岗位任职需求,整体规划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内容,编写集成训练企图立案、基本想定、补充想定等,为实施想定作业、综合研讨、综合演练、指挥所研讨提供依据和指导。

(二)分层次开展想定作业与综合研讨

任职培训学员在完成专题学习后,按照航天发射、航天测控两大专业方向,区分航天团级指挥、营级指挥、连级指挥、参谋层次,依据系列想定开展航天试验指挥想定作业,围绕航天试验任务中的故障、突发事件处置等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综合研讨。

(三)基于模拟系统实施综合演练

实施综合演练时,按照总部、基地、团站三个层次设置全航区指挥机构,根据任务实际设置各指挥所编组,明确每名学员的岗位与职责。基于研发的模拟靶场,在导演部的导调下,各指挥所实施航天试验任务的组织指挥与突发事件处置。

(四)按指挥机构开展跨专业综合研讨

综合演练结束后,各指挥所结合演练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与演练结果,开展跨层次的综合研讨,总结理论学习、集成训练的收获,剖析自己岗位任职能力水平与不足,提出航天试验部队建设发展的对策建议等。

四、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平台建设

(一)以任职教育需求为牵引,科学确定项目建设目标

为实现航天试验集成训练,组成跨专业专家组成的专门论证小组,深入基地调研,组织受训学员座谈会,整合学院军事航天学科专业资源,研制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平台,组建航天试验训练中心,确定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平台的建设目标:从实际出发,按照实验室中心化、集约化建设思想,以人才培养需求为牵引,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仿真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先进技术,建设一个集航天试验指挥、测试发射、测量控制和试验通信系统于一体的半实物分布式模拟靶场,作为军事航天学科群的教学科研基地,以满足多专业、多层次教育训练和科学研究的需要。

(二)结合实际优化顶层设计,集智攻关设计总体方案

平台建设的关键是抓好顶层设计。航天试验训练中心总体组提出了总体建设思路,确定“中心化、集约化”的建设原则。经过综合论证分析,确定航天试验集成训练系统主要由试验指挥、测试发射、测量控制、试验通信、远程教育训练、系统管理等6个分系统共计33个子系统组成,并拟制了总体技术方案和6个分系统技术方案、建设实施方案等(如图1所示)。

(三)强化项目管理,严把质量关,组织精兵强将实施建设

为保证集成训练目标的实现,召开航天试验训练中心工作会议,成立航天试验训练中心建设领导小组、总体组、项目办公室和6个分系统建设小组等组织机构,共有5个单位的50余人参与了研究建设。为保证航天试验训练中心建设质量,项目实施工程化管理和文档资料配置项管理,并严格按照《总装备部软件工程技术规范》进行软件方案设计、模型设计、详细设计、测试和评审,实装设备按照主流试验装备构建。参建人员结合专业,立足指挥,深入调研,不断深化对航天试验任务的认识,主动了解部队任职岗位需求,积极探索院校开展航天试验集成训练的方式方法。

(四)注重理论、技术、方法创新,建设功能完善模拟靶场

高度重视理论、技术与方法创新,围绕集成训练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积极采用信息化、网络化手段,基于HLA技术,建成了集航天试验指挥、测试发射、测量控制和试验通信于一体的半实物分布式模拟靶场。其中,测试发射分系统主要建成了飞行器控制半实物仿真实验室、CZ-3B控制系统模拟器、航天测试发射全数字仿真系统;测量控制分系统研发了测控指挥一体化训练平台、飞行器动态模拟器、遥测中频信号记录设备,引进了新型USB设备终端;试验通信分系统改造了SP30程控交换系统,购置了SDH光纤传输系统、时统服务器、指挥调度系统,研制了航天通信模拟训练系统;试验指挥分系统建成了航天试验指挥专业教室,研制了总部、发射基地和测控基地三个指挥所的航天试验指挥模拟训练系统;系统管理分系统研制了训练任务管理与导调、运载火箭模拟、卫星模拟、基础信息库等15个软件,实现了航天试验集成训练的集中控制与管理功能。中心建设集成了200余台套测发、测控、通信专用设备和700余台套通用设备,实现了互联、互通,形成了功能完善、性能先进的模拟靶场(如图2所示)。共设置了训练岗位5类91个,可同时容纳91人开展训练,能够用于设备级、子系统、分系统和全任务集成训练。

五、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实践

(一)同步开展教学改革,精心设计训练内容

为了高效建设航天试验训练中心,提高航天试验人才的培养质量,同时开展教学改革,精心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先后编写《航天发射演练方案》、《航天测控演练方案》、《航天试验通信演练方案》、《航天试验指挥演练方案》、《航天试验训练导调方案》及20余个想定,有效支撑了航天试验集成训练。

(二)编写配套系列教材,制定集成训练方案

同步编写了《航天发射指挥专题研究》、《航天发射指挥专题研究想定作业》、《航天测控指挥专题研究》、《航天测控指挥想定作业》、《运载火箭测试发射实验室岗位训练》等13本配套教材。另外,根据具体演练题目先后编写了《航天试验训练中心综合演练方案》、《学院联合装备指挥综合演练-航天发射方向综合演练方案》、《联合作战装备指挥综合演练航天发射方向综合演练方案》、《联合作战航天发射指挥演练手册》等。

(三)依托模拟靶场环境,开展指挥集成训练

天文学培养方案范文6

【关键词】信息时代;档案;信息素养

信息只有通过传播才能得到有效利用,档案信息也不例外,在档案信息的传播过程中,档案工作者充当着传播者的角色。把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的概念引入到档案信息传播中,研究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如何培养档案工作者的信息素养,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传播学、档案学、信息素养等三方面的知识,对档案信息传播中档案工作者的信息素养的内涵及如何培养其信息素养给出了的建议。

1.档案人员在信息时代应具备的信息素养

档案工作者的信息素养,是档案工作者根据自身和外部信息环境发展的要求,自觉接受教育和培训而形成的一种对待信息及信息活动的修养和能力。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讲,档案工作者充当传播者的角色。传播者的素质会对其他各方面因素产生巨大影响。下面从文化素养、信息技能和信息意识三个方面来阐述档案工作人员在档案信息传播中应具备的信息素养。

1.1文化素养

这里的文化素养,是指文化知识、计算机知识和外语知识。档案工作者不仅应具有较高的档案专业知识水平,还要熟悉与档案工作相关的文化与科学技术知识,特别是从事信息开发和编研工作的人员必须以“博才”或“通才”取胜。

首先,在档案信息传播前,档案工作者必须对将要传播的信息有充分认识,确保信息传播符合相关原则和规定,对信息内容进行选择、处理和加工。档案传播人员必须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和其他文化知识。其次,科技的发展决定了网络传播必将成为今后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作为传播者的档案工作者必须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再次,经济全球化发展环境下产生了不同种语种档案。国际间交流产生大量的外文档案,基于识别利用外文档案信息和增进国际档案工作交流来发展档案工作的目的,档案工作者应提高外语水平。

1.2信息技能

信息技能指档案工作者在从事档案工作实践活动中应具备的对信息搜集、理解、分析、处理的能力。这里的信息技能主要指信息处理能力、用户分析能力和新技术的应用能力。

首先,信息处理能力。由于工作内容的特殊性,档案工作者需要对档案进行一系列处理才能使其形成档案信息资源,为公众提供利用。档案工作者需要具备的信息处理能力主要包括:信息收集、信息选择、信息加工的能力。其次,用户分析能力。不同的受众对档案信息有不同的要求,对不同类型受众的需求进行分析,增强信息传播的专指度,将有效提高档案信息的传播效率。再次,对新技术的应用能力。计算机在档案工作中的普及,要求档案工作者熟悉运用计算机软硬件;在网络传播必将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的环境下,掌握网络应用技术是档案工作者必须具备的能力。

1.3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就是档案工作者对档案工作信息的敏感程度。首先,保持对经济建设和档案工作信息的高度关注。作为信息资源的开发者、公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源头,档案工作者必须时刻关注外界信息,并与当时当地的实际工作相联系,提高对未来信息的预测能力。其次,敏锐地感受社会信息的变化对档案工作的影响。档案工作者及其服务对象都是生活在信息社会中,面对海量信息,档案工作者只有具备强烈的信息意识,才能积极主动地挖掘、搜集、利用各种有用的信息,不断完善档案工作,使档案工作在各方面建设中发挥最大作用。第三,保持高度的信息安全意识。在网络环境下,信息传递存在很大的风险,这就要求档案传播人员需具备一定的网络常识,把风险降到最低。另外,数字化信息的窃取和篡改不易被识别,使信息真伪难辨,一旦信息被人拷贝或篡改,就可能造成巨大损失,所以档案工作者还要注意物理存储系统的安全。

2.培养档案人员信息素养的途径

对于在档案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档案工作者来讲,信息素养的培养主要从档案工作者的时代意识,良好的社会培养环境,档案工作者信息技能培训等方面进行阐述。

2.1档案工作者的时代意识

信息时代的档案工作者除了要增强信息意识外,还要增强现代化意识、市场意识和法律意识。首先,档案信息传播需要档案工作者增强其对信息性的认识程度,提高鉴别水平和处理能力,增强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意识,满足社会各方面对档案信息日益增长的需求。其次,档案工作者要开发档案信息并主动与市场经济接轨,参与市场经济活动,为市场服务。再次,档案信息传播要求档案工作者努力学习现代化设备的应用技术,促进档案工作的发展跟上时代节拍。第四,档案信息传播要求档案工作者在履行服务职能时要有强烈的依法办事意识,按照党和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档案的开发、开放、公布与利用,正当参与市场竞争。

2.2良好的社会培养环境

档案信息传播离不开社会环境,这里的环境因素主要指国家的财政支持、法律建设、设备的配置情况(硬件和软件环境)。档案工作者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项创新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单位领导下定决心,实施强有力的领导。一要营造先进的思想认识环境。领导者应充分认识做好信息工作和提高档案工作者信息素养的重大意义,大力倡导档案工作者使用电脑和计算机网络,营造浓厚的提高信息素养的氛围。二要创造良好的软硬件环境。各级领导应统筹规划,为培养档案工作者信息素养提供必需的物资、器材、场地和技术支持,逐步提高档案部门办公自动化水平。三要完善和落实规章制度。从当前我国档案队伍培训的实践来看,除了继续搞好在职培训、坚持自学制度以外,国家还应建立健全网络使用和管理制度、信息设备更新制度,使档案工作者在不断学习和使用新设备时增强信息素养。

2.3档案工作者的信息技能培训

网络媒体改写了传统的平面媒体一统天下的局面,占据越来越多的传播市场,档案工作者需要借助现代的传播媒介进行有效的档案信息传播。首先,作为传播者的档案工作者在工作中必须掌握必要的软件操作和维护技能,提高办公速度,更好地促进档案信息的传播。其次,网络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可以使档案工作人员及时捕捉社会信息,针对受众需求进行组织,提高传播效率。此外,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电子文件的发展和计算机病毒等知识的培训,都有利于档案工作者正确应用现代技术,在安全与保密的条件下,进行更有效的档案信息传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