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急救培训方案范例6篇

创伤急救培训方案

创伤急救培训方案范文1

For the dealing with common health accident,all levels the hospitals must predetermine the blue print and establishing the emergency system,perfecting the emergency measure. To guarantees answer the each kinds of the common health accident promptly,rapid,highly effective and sequence,to safeguard the area of domination populaces health and to maintain the area of domination the security to be stable. How does the emergency predetermined plan and perfect hospital emergency system this article on formulate,puts forward the proposal and the discussion.

【Key words】

predetermined precept;system;sudden accident

【摘要】: 为了应对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各级医院都要制订出一套实用完备的应急预案,健全应急系统,完善应急措施,确保及时、迅速、高效、有序地应对各种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保障辖区内群众的身体健康,维护辖区的安全稳定。本文就如何制订应急预案,健全医院应急体系,防备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提出建议和探讨。

【关键词】: 预案;系统;突发事件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具有突发性、紧急性、高度不确定性以及广泛的社会影响破坏性特征,它直接关系到公众的健康、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并日益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当今交通事故、自然灾害、恐怖袭击、疾病流行等各种公共卫生事件频发的社会环境下,各级医院除了完成辖区内群众的医疗工作,还要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紧急救援、指导疏散等任务。为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平时必须预先制订出一套实用完备的应急方案,健全应急系统,完善应急措施,并保持常备不懈、经常演练。在突发事件出现时能够迅速完成信息采集、危机判定、决策分析、命令部署、联动指挥、排险救援、安全转送、后勤支持等各项应急任务,确保及时、迅速、高效、有序地应对各类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将突发事件的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1]。

1 加强应急的组织领导,健全各级应急体系是关键

面对突如其来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往往会超出医院的救治承受能力,如果医院事先准备不充分,必然会反应迟缓、应接不暇、顾此失彼。因此,各级医院应该有备无患、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预先制订各种针对各类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方案,以备不时之需。

1.1 健全各类应急机构 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来临时,只有在高度统一指挥下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各方面力量,调集所有资源积极应对。医院平时要组建好应急指挥部(组)和各类应急组织、机构,以急诊科为骨干,制订包括人员调集、物资供应、联络转运等一整套应急预案,做到分工明确、职责落实、反应灵敏。预案必须系统地反映在不同情况下的指挥程序和内容,主要包括指令的顺序、要求、人员和装备的数量及编组,指挥员分工及指挥位置等,各种后勤保障工作必须在统一指挥下协调进行。

1.2 健全应急规章制度 制度是完成任务的保证。医院要制订重大传染病、中毒事件、自然灾害及重大意外伤害等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制度和各级各类人员在突发事件中的岗位职责、行动规范;要制订成批伤病员的分类、诊治、转送等环节的规章流程;要针对自然灾害(如地震、台风、洪涝等)、意外事故(如车祸、工伤)、疾病流行(如非典、中毒)及恐怖袭击等造成大批伤病员的情况制订分类救治的预案。

制订的应急预案要传达到每个责任人,每个责任人要明确自己的职责,以确保预案准确实行。

1.3 建立应急通讯网络 所有参与应急预案的人员应该保持即时联络才能做到招之即来,迅速启动。各级指挥员与上级和下级人员之间要有便捷迅速的联系方式和通讯工具,并保持联系畅通。移动通讯是必不可少的联系工具,对骨干人员必要时可以配备备用联系工具。信息互通是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反应体系中至关重要的部分,没有良好的信息互通就不可能有良好的各个部门的联手反应。医院要收集准确的信息,加强上下级之间以及兄弟医院之间的信息交流,才能及时准确地获取各种信息,在最快的时间启动应急体系,最大限度地降低伤亡、经济损失和政治影响。同时,医院要把收集的准确信息和抢救经验及时向上级机关报告,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2 加强应急的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应急能力是基础

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医务人员常常是最先来到灾害现场最先参加抢救的人员。无论是传染性疾病还是意外事故或自然灾害,他们的应急处置能力对控制灾害蔓延、减少灾害损失、救治受灾人员都起着重要作用。突发事件早期处置的好坏,常常关系到整个事件的最后结果[1,2]。因此,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在职培训制度,并纳入继续医学教育计划,定期进行应急处置相关知识及能力的培训和演练,不断提高医院各类人员的应急能力和反应速度。

2.1 培训内容 主要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规划》、《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流程》等法律、法规;急救医学知识包括CPR;急危重病人的急救技能;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群体伤病员处理流程;传染病和常见中毒的急救知识;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状态下自救互救技能;心理素质培训以及怎样联络报警,怎样接近伤员等。要制订培训计划和编写培训教材,要有考核标准和奖惩措施,确保培训实效。

2.2 模拟演习 模拟训练可以提高应急队伍的救治水平和反应速度,各种预案只有在反复演练中才能确保启动时顺利实施。演练形式包括紧急集合出动、模拟意外事故现场抢救、模拟启动各级预案等。通过演练不仅可以使大家了解、掌握预案,还可以检验预案是否合理、科学、全面,以便及时进一步修改完善。建议每年都要进行应急模拟演习,提高医务人员综合应急处理能力。

2.3 部门演练 医院各个部门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来临时承担的任务不同,可以结合本部门的情况制订预案进行演练;可以借鉴国内外公共卫生事件的经验,进一步修正和完善本部门的各种预案、预警指标和实施细则。要树立应急观念,加强应急的制度化、现代化和系统化建设,建立快速反应体系,在应急事件处置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3 加强应急的指挥管理,确保预案快速启动是核心

3.1 三级预案、明确分工 医院要制订三级应急预案:一级事件启动“红色预案”(本次事件需要救治30位以上伤病员时)。二级事件启动“橙色预案”(本次事件需要救治10~30位伤病员时)。三级事件启动“黄色预案”(本次事件需要救治10位以下伤病员时)。一、二级事件往往需要同时启动院前、院内两套急救队伍;三级事件可以根据情况不启动应急预案,由医院急诊科处置。医院急诊科和急诊“120”是担任院前、院内急救的部门,一旦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伤病员抢救、转运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医院要加强急诊科和急诊“120”的建设,完善急救车载抢救设施,保证急救医生、急救药品到位。医院要结合现有卫生装备,整合分散的医疗急救资源,制订“预备役”急救车辆、人员及设备等,平时加强急诊急救队伍培训、锻炼提高应急能力,瞬间投入一线,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抢救工作。同时要加强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和急诊手术室的建设,提高危重病人救治水平[3]。

3.2 统一指挥、层层负责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工作中,一定要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统一行动。各级各位参加应急抢救工作的机构和人员必须服从领导、层层负责,保质保量地完成本职任务。要发挥每个单位和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克服各种困难完成应急任务。

医院要成立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挥部(组)和专家技术指导组,由内科、外科、急诊科、ICU、放射科、检验科等科室专家组成。要充分发挥专家组的作用。专家组要负责全院危重症病人会诊、抢救,积极收集各种信息,不断总结经验,制订切实可行的诊断标准、治疗预防原则和救治方案,及时发放给全院医务人员并向上级机关报告。专家组应24小时在位值班,随叫随到。

3.3 快速分诊、分级处理 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伤病员要在手腕或胸前系上专用“伤票(牌)”,包括主要伤情、危急程度、年龄、性别等。伤病员要统一编号挂牌,便于医务人员识别伤员、快速分诊、分级处理、转送抢救。通常用不同颜色的“伤牌”表示伤情指示医护人员。如红色“伤票(牌)”表示有内外出血、休克、危急;黄色“伤票(牌)”表示有骨折;绿色“伤票(牌)”表示病情不严重,可以先抢救重伤员;黑色“伤票(牌)”表示已经死亡,不必再去检查抢救等。现场指挥员要沉着冷静,先抢救伤员脱离险境,再快速分诊分级处理转送抢救各类伤病员。

3.4 医院要加强门急诊应急能力[3] 门急诊是接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第一线,也是院前抢救的部门。医务人员要学会识别各种传染病的特征、发现线索,收集资料、分析判断、及时报告。医院要不断提高和加强门急诊的应急能力和基本建设,对突发群体伤病员要制订一套完整的运行体系。要加强对院内感染的控制,要设立专病诊室、隔离观察病房;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3.5 思想准备和心理支持 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院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要向社会进行不同形式的宣传咨询。可以通过广播、电视、讲座等形式广泛开展心理卫生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心理素质,改善和提高应对水平。医院要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心理卫生讲座,提高医务人员心理素质,当出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早有思想准备,提高应对能力。

4 加强应急的物质储备,保证应急后勤支援是保障

4.1 制订应急物资的储备计划 由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突发性、复杂性、艰巨性、危险性等,应急物资的储备是实施应急预案的基本保证和先决条件。应急物资包括医疗设备、急救器材、药品血源、救护车辆、防护设施、生活物品、通信设备等。要制订应急物资的储备计划,在预案中应当包括这些应急物资的种类、数量、存放地点、责任人等[4]。

4.2 应急物资要处于良好的待用状态 为了保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来临时的物资供应和后勤支援,预案中要明确后勤各个部门在应急工作中的职责。应急物资必须要处于良好的待用状态,指派专人定期检查、试用、维护、管理,药品要防潮、防过期、防变质。医院要有针对性地储备一定数量的药品、器械、物资以满足应急需要。要加强应急救治器材药品物资的管理,添置和优化一些应急救治的医疗器材和设备,尤其是现场使用的物资装备和车载设备,使之保持完好性和先进性,以提高应急救治的水平和成效。

【参考文献】

1 王正国.现代创伤学研究的某些进展.中华创伤杂志,1995;11:262-265.

2 程天民.对加强创伤医学研究的思考.中华创伤杂志,1999;15:1-2.

创伤急救培训方案范文2

【关键词】军队医院;非战争军事行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援;医院管理

1提高思想认识,明确宗旨,健全组织制度

1.1明确新时期军队医院的宗旨,确立指导思想。解放军总后勤部秦银河副部长指出:军队医院要着眼提高应急处置、伴随保障、健康维护、心理服务、疾病防治、远程教育和会诊六个方面的能力。要充分认清军队医院的职责使命是平时保健康,战时保战斗力;服务方向是姓军为兵,姓军为战,主体任务是为部队官兵服务、为军队老干部服务。对中小规模医院,要引导其紧紧围绕临床医疗服务,突出特色优势、加强内涵建设,着力打造区域性一流医院[1]。为遂行多样化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保障任务打下坚实基础。

军队基层医院要着力打造区域性一流医院,就要着眼军队医院优势。军队基层医院因为性质不同,医务人员相对集中居住,应急反应迅速。但又普遍受编制约束,人才流失严重;受市场经济限制,医疗设施陈旧落后;小而全的模式已经不适合军队基层医院的发展。作者认为,军队基层医院要紧紧围绕应急处置、创伤急救、军事医学、灾害医学等方面展开深度建设,内涵建设,打造特色学科,以点带面,促进军队基层医院的全面建设。

从军事斗争准备转变为应对多样化非战争军事行动,一旦有事,能否“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提高军队医院在多样化任务行动中的应急救援的“能战度”。我军从2002年3月开始正式把灾害救援作为一项正规训练内容,列入了新一代军事训练和考核大纲之中。非战争军事行动是国家为达成一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目的,使用军事力量,以暴力或有限暴力手段所遂行的非战争方式的军事行动。非战争军事行动有六项内容:反恐维稳、抢险救灾、维护权益、安保警戒、国际维和以及国际救援[2]。为着力提高遂行多样化非军事战争任务的卫勤保障能力提供了充分理论依据。

1.2成立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制定应急救援纪律制度。医学应急救援主要依托发生事件区域内大医院的院前急救力量为基础,建立一支反应快、机动快、综合能力强的应急救援队伍,是关系到将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小到最低,关系到维护公众健康与减轻人员伤害的大事。医院党委和领导高度重视,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由医院主要领导挂帅,由分管医疗的副院长作助手,小组成员由医疗、护理、后勤、保卫等部门负责人组成。医务处和护理部具体负责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由具有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熟练掌握抢救技能及责任心强的医护人员担任。后勤、药械、供应保障部门负责药品、器材、生活用品的筹措准备。在组建中要特别注意生活保障、卫生防疫、心理疏导和警戒保卫人员的抽组。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领导小组成员、应急救援分队人员及全院工作人员进入备战状态,终止休假和正常休息,无条件服从调配。应急救援分队人员保持24小时通讯联系畅通。

2科学组织,科学规划,科学实施

2.1领导重视,思想统一,人员在位率高,器材、药品准备充分。我院常年担负军队和地方的突发事件应急任务,有专门的野战急救训练基地,经常组织假想训练;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抢救预案;抢救设备和药品齐全[3]。我院自隶属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以来,进一步加强应急救援反应力量。以急诊科为依托,建立健全了应急救援反应体系;以急诊科为基础力量,组建医学应急救援分队。积极开展院前急救,加强职业素质培养,建立全科医学的急诊科。急诊科配备主任、护士长各一名,医师5名,护士8~9名;加上轮转实习医师、护士,充分依托、利用各专科人才资源和设备资源,能够较好地开展工作[4]。我院急诊科实行医护值班双班制,医生、护士分别由一名高年资带一名低年资值班,出诊时错位出诊,即高年资医师带低年资护士,或高年资护士带低年资医师,做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加救护车司机组成的三人院前急救小组常备不懈,救护车司机由责任心强、初步急救技能较好的军人担任。目前,急救半径达到15 km,确保接到呼救后2分钟内开出医院大门,按路途远近确保到达现场时间最多20分钟,大大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各科室值班力量完善,都为三班制,即值班、副班、备班,一线值班人员由住院医师担任,副班人员为主治医师,备班人员为科主任、高年资主治医师及退休回聘的老主任担任。以院前急救小组出动为应急救援的启动因子,根据突发事件现场情况,立即实施相关应急救援预案。当院前急救小组到达现场时,立即验伤、将现场情况回报、院内实施准备,做到3人以下急救由急诊科组织抢救、会诊、收容住院,5人以下急诊科组织相关专科参加抢救,6人以上,其中两人以上重伤的群死群伤事故,立即启动全院在院首长指挥下的应急救援预案。药械科常年配备抢救药材和器械基数,指定专人负责和值班;勤务分队人员24小时全员在位,随时担任生活保障、车辆保障和警戒保卫任务;确保应急救援分队随时随地拉得出、展得开、救得下、治得好。

2.2建立健全应急救援预案,加强应急救援培训及实践。我院根据最近十多年周边发生的突发事件和军队医院特点,建立健全了应急救援预案。平时训练与实际救治相结合以保证医疗应急救援时抢、救、送、治任务的完成。每年进行1 ~ 2次应急救援演练,医学救援人员培训,主要提高业务技能和快速反应能力,以及密切配合程度。主要内容:(1)开展组织、协调、指挥展开训练,信息资源共享,针对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和做出应急反应;(2)各种急、危、重症抢救,熟悉通气、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心肺脑复苏等技能训练;(3)利用救护车、民用车辆等进行适应性训练,开展动态下静脉穿刺、伤口包扎、骨折固定、搬运、简单手术及徒手心肺复苏等训练;(4)结合平时工作开展成批伤病员(6人以上)抢救预案演练;(5)开展各种突发事件医学救援知识、技术的学习和现代急救仪器设备使用、操作训练,并进行考核,考核合格作为入选救援队的必要条件。

在2002年1月至2010年8月底,我院先后参加当地突发性、灾害性、意外事故的医学救援数十起;特别是在抢救2002年“9.14特大毒鼠强中毒”、2005年10余人集体“沼气中毒”、包括2010年“8.4特大车祸”在内的诸多重、特大交通事故,以及厂矿塌方、建筑工地坠落等许多群死群伤事件中得到检验和锻炼。

2.3应急救援要求加强与地方协同,院前急救与院中协调及时得当。平时建立健全的组织高速运转,指挥协调组负责院前抢救的指挥调度,与地方政府和其他医院的协调及各小组间的紧密协同,和院内各科室的协调;分类组负责轻重分类登记在册,并在所有病人的胸前用色布,予以标志醒目;各抢救小组根据色布标示的病情轻重予以抢救;后送组将病情较稳定的立即后送,病情危重的伤病员就地抢救,生命体征较稳定后再行后送;后勤保障供应组负责急救器材和药品的紧急调度供应;勤务分队负责车辆保障,与公安部门协同现场警戒。一边进行院前急救,一边将现场情况反馈给医院和上级领导,请求急诊中心和各科室安排病床[3]。

2.4应急反应快速化是军队医院提升救治能力的必然要求。军队医院既担负着平时为军民就诊保健康。又赋予了应对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战时卫勤保障的任务。尤其是卫勤保障要达到“技术准备充分、应急反应快速、人才储备充足、救治手段先进”的标准。门急诊是医院接触病人最早的部门,做好平战结合的战创伤门急诊服务体系的构建,优化救治流程,创新战创伤救治方法,快速化的应急反应是应对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完成好战时卫勤保障的关键[5]。我院科学调整门急诊流程,当遇到突发事件,需要医学应急救援时,我院将相对独立区域的急诊科作为医院应急救援的总后方,将门急诊病人分流到门诊及各专科病房,并紧急腾空住院病人较少的病区,加大收容力度,较好的保障了应急救援的开展。

2.5建立科学合理急救流程,正确处理突发事件。随着现代社会文明进度的加速,增加了突发灾难事件的发生概率,易在短时间内聚集大批量伤员。对医院而言,灾难的发生往往不可预见,短时间内大批伤员的到来常使救援组织工作陷人混乱,常出现救援力量与需求的矛盾。急救流程的优化能够合理协调各种救援力量,使救援效果达到最优化。我院为军队综合性基层医院,是当地各种创伤、中毒、事故等突发事件伤病员的首选救治医院。我们根据本地突发公共卫生之间的发生特点和我院具体情况,分析多次批量伤员救治的经验教训,重组了批量伤员应急救援作业流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6]。

3医学应急救援人员素质养成

3.1进一步加强全科医师人才的培养。目前医疗机构的医师分科细,而医疗应急救援面临的都是危重伤病员,不但有创伤急救、外科、骨科,还有妇产科、儿科、皮肤科;尤其在自然灾害后,还需要内科、传染科和卫生防疫力量。需要有丰富经验全面技术的全科医师。因而要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医师的全面培训。而军队中小医院普遍受编制约束,我们打破传统,成立以现役军人为骨干,回聘离退休老干部为顾问,聘用制人员为主力军的应急救援队伍,加强全科技能教育和培训。经常进行实战演练,并将年轻医师定期送到总院急诊科轮转,加强全科医师培训[7]。

3.2进一步加强创伤外科、军事医学、灾害医学人才培养。在全科医师培养的基础上,我们遵循南京总医院易学明院长提出的:“初级职称全科化培养,中级职称专科化培养,高级职称专病化培养”[8]。突出对医疗骨干进行创伤外科、军事医学、灾害医学的培养;利用现有离退休回聘老干部学科全面的优势,加强传染科疾病以及卫生防疫知识的授课,使大家弱项不弱。利用总医院的整体技术优势,重点加强帮带我院在烧伤、爆炸伤、冲击伤、挤压伤、外伤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和各种休克救治能力的提高;目前,我院依托总院力量在创伤急救方面已经形成了特色学科[9]。

3.3进一步加强医学应急救援与卫勤保障能力建设的结合。军队医院参与医学应急救援任务,具有军队医院战时的某些特点。如何融平战为一体,是医学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和军队医院战备卫勤保障能力建设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打造平战一体的救治链,总医院大胆打破固有学科界限,在国内率先开设“以疾病链为纽带的诊治中心”;以此模式,医院建立了战时紧急救治链,形成学科大协作,平战结合,提升了应急救援的卫勤保障能力[10]。我院借鉴总院本部经验,在创伤急救方面实行一体化救治,从现场开始就有意识地运用损伤控制理论进行包扎、固定、止血、控制性液体复苏、控制性手术以及稳定生命体征迅速转运等诸多先进措施,抢救了大批伤病员的生命;在多起重大突发事件中得到实战检验,多次受到南京市委、市政府,江宁区委、区政府的表彰。

3.4进一步加强医学应急救援人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自我防护。在灾害、事故面前,人类往往受到巨大震撼,救援人员需要坚强的信念,具有一副钢筋般的神经,铁骨般的身板;这就需要及时地心理疏导,合理分配任务,适当保证一定的休息时间。加强自我防护,确保应急救援的战斗力不受损失。

4结论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学应急救援机制的建立,在我国仍处于萌芽阶段。建立健全医学应急救援机制是灾害救援的必然选择,是军队基层医院当仁不让的历史使命。军队医院必须建立医学应急救援机制,具备较强的医学应急救援能力,是新时期军队医院遂行多样化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保障任务核心内容,是提高战斗力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秦银河. 总后勤部秦银河副部长在全军卫生部长座谈会上的讲话(摘要) [J].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10, 17(1):I-IV

[2]胡小南, 王与荣, 袁波, 等. 关于构建应急医学救援队的几点思考[J]. 医学研究生学报, 2010, 23(1):74 - 75

[3]涂久生, 朱役, 穆晓苏, 等. 院前急救对急性毒鼠强中毒的作用[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7, 16(9):904-906

[4]涂久生, 费连兵, 李学义, 等. 基层医院急诊建设及管理的探讨 [J].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7, 14(11): 825-827

[5]易学明, 苏义.创先门诊服务理念,适应门诊服务需求 [J]. 中国医院管理, 2007, 27(10):41-43

[6]王与荣, 孙海晨,申萍.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急诊运行模式与安全管理的做法 [J]. 医学研究生学报, 2009, 22(5):522-524

[7]费连兵, 朱役. 疗养院(区)强化聘用制人员管理的做法与体会[J]. 医学研究生学报, 2008, 21(7):752-754

[8]易学明. 医学人才成才特点、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 [J]. 医学研究生学报, 2009, 22(1):1-2

创伤急救培训方案范文3

【关键词】急救一体化 救治 成功率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各类突发事件和灾害事故日趋频发,给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现代创伤以严重创伤、多发伤和同时多人受伤为特点[1]。我院自2008年实施急诊急救一体化管理以来,在突发事件尤其是成批伤员的救治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有效缩短了院内反应时间,显著降低了伤残率和死亡率。

1 资料与方法

1.1急救一体化的实施环节

1.1.1建立急救中心一体化管理体系,分工明确,统一调配资源,自2008年我院成立急救中心以来,不断完善基础建设,引进先进的医疗设备,各专业学科科学布局,功能完善,形成了集院前现场急救、院内急诊急救、急危重症急救为一体的急救一体化管理体系,是完成急救任务、提高救治成功率和患者满意度的前提条件。

1.1.2树立整体观念,成立急诊急救应急团队。

1.1.3开通绿色急救通道,加强院前院内应急急救。

1.1.4重点发展急危重病急救专业,确立急诊专业特色专科,设备配备齐全到位,人人能用会用,完善急诊危重症患者“急救一体化”救治流程。

1.1.5加强内涵建设,注重人才队伍科研培训。

1.2临床资料 2008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急救中心共抢救创伤危重病人4708例,其中男性2892例,女性1816例;年龄3~93岁,平均(38.64 ±15.26)岁。按创伤主要部位分为:四肢骨关节伤950例,头颈部伤1442例,胸部伤387例,腹部伤1604例,复合伤325例。

2 结果

自2008年我院成立急救中心,实行急诊急救一体化管理以来,先后有4708例病人经过初步急救处理,转送各专科进一步治疗。与急救中心建立前3年相比院内反应时间(运用 检验)与急救抢救成功率(运用x2检验)均有显著性差异(P

3 讨论

3.1急救一体化管理提高了伤员救治成功率 我院自2008年建立急救中心、实行急救一体化管理以来,高度重视对急救中心的全体医护人员进行急救有关知识的培训,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应急反应能力及急救水平,抢救成功率提高了4.25%。

3.2加强急救一体化管理,促进专业化急救队伍建设 专业化的队伍,能专注院前急救工作;准军事化的队伍任何时候都能保证快速反应。因此建立一支专业化、准军事化的急救队伍是非常必要的。强化急救人员救援技能培训,熟悉创伤危重病人急救流程救命、保肢、预防感染和安全转送病人是院前救治的工作任务[2]。急诊急救的诊疗技术水平要求较高,医护人员必须熟练掌握诊疗的技术要点才能达到对患者准确、迅速、高疗效地进行抢效,真正做到急诊急救的安全和高效。我们急救中心每月定期组织业务学习2次,开展急救理论和技能的规范化、标准化培训,并模拟场景演习,通过心理训练、技术训练和抢救过程的演练,将过硬的急救技术和娴熟的急救理论相结合,建立了一支相对稳定并具有较好的心理素质、高度的责任心及敏锐的观察力的急救护理队伍。

3.3完善急诊危重症患者“急救一体化”救治流程 自我院急救中心成立以来,医院急诊科配备了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内外科医生和护士,制定了各种急救应急预案和程序及其启动的具体方法,各专业科室间密切配合,责任分工明确,统一调动,使患者在急诊的整个抢救、检查、住院及手术过程中实行优质、高效、快速、便捷的“急救绿色生命安全通道”,减少伤残率和死亡率。

3.4强化护理质量管理,持续改进临床护理质量

3.4.1注重抢救的时效性,使整个急救过程具有准确、快捷及连续性。

3.4.2确保急救器材、药品齐备完好。

3.4.3加强抢救过程中的环节质量监控,制定一体化的抢救制度与流程。

3.4.4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总之,急救一体化管理,有利于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充分利用,有利于促进各相关专业进一步发展,院前急救-急诊室急救-ICU救治的急救一体化是当今急救医学体系极有可能的发展趋势。

参 考 文 献

创伤急救培训方案范文4

广东深圳市儿童医院,广东深圳 518026

[摘要] 目的 探讨案例学习法结合情景模拟在手术室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根据多年抢救患者的经验,应用案例学习法结合情景模拟的方法,对手术室工作0~5年低年资护士进行应急能力的培训。并反复强化演练,培训小组每月逐个进行考核,实行个体评价。结果 通过培训,手术室低年资护士的急救知识、急救操作技能、临床综合应急能力和医生的手术配合满意度明显提高。结论 案例学习法结合情景模拟可以强化手术室低年资护士急救意识、增强临床应急能力、拓展急救理论知识、增强交流沟通能力和团队凝聚力、提高护士的自信心、减轻护士的心理压力,适合手术室的工作特点。

关键词 案例学习法;情景模拟;手术室;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

[中图分类号] G42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3(b)-0119-02

[作者简介] 赵宏波(1974-)女,吉林省通化市人,本科,主管护师,主要从事手术室护理管理工作,邮箱:986731561@qq.com。

作为外科患者治疗与抢救患者的重要场所,手术室经常会出现各种经由医院绿色通道送到的紧急患者,如重度休克、由于术中意外或病情变化需急救等类型的患者。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手术室护士急救应急能力,有效参与患者抢救,以提高抢救成功率成为其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1]。为探讨案例学习法结合情景模拟在手术室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培训中的应用效果,2012年1月—2013年5月该院采用选取代表性案例,寓抽象理论概念于具体情景中加以阐述的案例学习法(Case-Basedstudy,CBS)[2],并结合情景模拟[3]教学的方式对16名低年资手术室护士进行应急能力培训,效果显著,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选取的16名护士中有4名男性,12名女性,所有护士均为在手术工作不满5年的低年资护士,年龄18~27岁,学历为本科5名,大专11名;职称为护师2名,护士14名。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CBS案例情景模拟的制定由护士长挑选5名在手术室工作10年以上,具有丰富急救经验的护理骨干成立应急能力培训小组。培训小组根据手术室的急救特点,从实际临床病例中精心筛选制定CBS案例(如直接通过绿色通道送到手术室的脑外伤、肝脾外伤、多器官复合伤、交通伤、坠落伤、多发外伤引起的休克、术中大出血、麻醉意外、气道梗阻、主气道异物等等)。在每个CBS案例中涉及应急护理理论知识和急救操作技能;并且根据CBS案例制定抢救配合分工流程及急救手术流程图,最后制定CBS案例的评分标准。

1.2.2 培训方法 CBS案例情景模拟的培训每个月选择一个的CBS案例,培训小组先对此案例的急救流程、实施要点及重要操作(如气管插管的配合、心电监护仪的使用、徒手心肺复苏、除颤仪和简易呼吸囊的使用、快速建立静脉通路、导尿、术前洗手和巡回的准备等等)进行讲解和培训,并强调各参与抢救人员的分工和相应职责。当接受培训的低年资护士对CBS案例的流程、实施要点和操作熟练掌握后,再由护士长或小组成员模拟病人(stimulate patient,SP)作为载体,模拟急救场景,由SP配合声音刺激,形成一种紧张的现场气氛,据病程进展描述病情变化。在据流程完成一对一培训结束后,培训小组再把CBS案例模拟的整个过程录制下来放在科室的电脑上,以便低年资护士利用上班空闲或业余时间逐项逐步地进行模拟练习,以达到对每个角色的每项技能操作动作规范、熟练、迅速、准确。同时每天利用晨会后10~15min的时间, 让低年资护士进行随机分组反复演练,并进行角色转换。在演练过程中,培训小组对演练的过程进行指导和评价。每月底护士长与应急能力培训小组对演练结果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再对低年资护士进行下一个CBS案例情景模拟的培训。

1.3 评价方法

1.3.1 问卷调查 对临床医生和麻醉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对相关护士应急抢救配合的满意度。

1.3.2 考核评分 对急救相关知识、技能、综合能力进行测试, (应急能力成绩=急救相关知识成绩×0.3+急救技能成绩×0.3+综合急救能力×0.4) 。①急救相关知识(权重30%):手术室紧急抢救的认识、心肺复苏的知识、除颤仪、急救物品及手术器械、手术配合、护理记录等知识。②急救技能(权重30%):心肺复苏(CPR) 、配合气管插管和准备急救物品、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心电监护和描述心电图信息、使用除颤仪、术中手术配合等;③ 综合应急能力( 权重40%) : 观察方法及病情评估准确、处理问题效率与效度、反应能力、抢救配合能力、心理素质、沟通效度等。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

2 结果

2.1 应急满意度

发放问卷50份,全部收回,问卷结果显示临床医生和麻醉师对相关护士应急抢救配合的认可率达到95%。

2.2 技能评分

培训后,患者在急救知识、急救技能和综合急救能力上均有显著提高,相关项目评分较培训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3 讨论

由于临床经验、专业知识的欠缺,低年资护士在抢救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由于对病情复杂程度及紧急抢救状态认识不足而导致的出现恐惧、慌乱、不知所措的心理,容易导致延误患者的最佳的抢救时间。而相关文献报道表明,伤后1h是挽救生命、减少自残的’黄金时间’,对严重创伤30min内给予急救,则可多挽救18%~25%伤员的生命[4]。可见护士应急反映能力在外科手术中的重要性。CBS案例情景模拟正是通过仿真真实抢救场景的方式,使低年资护士更为有效地学会应急处理危急情况,以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效地挽救患者生命[5]。该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实施CBS案例情景教学,16名护士在急救意识和综合应急能力都较培训前有了明显的提高(P<0.01)。该研究中对临床医生和麻醉师的调查结果显示,对培训后护士的应急反应满意度较高,达到了95%。

这主要是由于通过CBS案例情景模拟教学,一方面弥补了传统上低年资护士缺乏系统培训,急救理论知识和手术室专科知识在教科书上内容有限的缺陷,让护士在仿真场景中进行病情判断,并对判断结果、药物使用、仪器操作等相关知识进行提问和指导,将零碎的认识融合起来,使理论与临床技能融会贯通,让护士能更好地认识到自身知识的薄弱点和努力方向,提高学习兴趣与实践能力,使专科业务水平和急救知识掌握度显著提升。此外,该种教学方法还有利于增加团队凝聚力,采用高年资护士与低年资护士共同参与的模式,加强相互协作,高年资护士帮助低年资护士指出演练中呈现出的隐患与不足,促使其更好地融入到护理团队之中,形成互帮互助,相互协作的良好氛围,提升凝聚力。此外,该种培训方法还有助于提升低年资护士的自信心,减轻了护士的心理压力。而这些方面的提升有利于护士有助于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的提高[6]。

参考文献

[1] 倪乐丹.抢救流程图结合情景模拟训练提高手术室护士抢救应急能力[J].护理学报,2010(12):1008-9969.

[2] 顾志华.案例学习法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影响的研究[J].护理研究,2009,23(1B):106-109.

[3] 葛云霞.急诊护士情景模拟训练的实践与体会[J].解放军护理上海护理,2008,25(24B):59-60.

[4] 左玉兰,董晓慧.情景模拟下心内科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培训的实施[J].中国医疗前沿,2009(7 ):1673-5552.

[5] 程红群,吴乐山,陈文亮,等.军队医院的的应急医学救援[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6,13(2):118-2119.

创伤急救培训方案范文5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基层医院;能力建设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事件发生突然,对社会公众的健康可能造成或已造成重大损害的原因不明的群体性疾病、重大食物中毒、严重传染疾病及其他可对公众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的事件[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作为基层医疗机构,除可分担专业急救机构的救治压力外,往往处于突发事件现场的最近距离,故对救治伤者、挽回生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回顾性分析我县基层医疗机构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期间所应对的几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剖析其现状与不足,提出建设基层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策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调查我县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期间全县18家镇卫生院(防保所)共处理了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共8起82人次,包括1起菌痢事件23人,3起食物中毒事件55人及4起农药中毒事件4人。其中男性49例,女性33例,年龄在6-64岁,重症患者6例,入院后经抢救无效死亡2例。

1.2方法

1.2.1急诊准备镇卫生院急诊科或值班人员接到电话通知后,迅速了解事发现场情况、原因及伤病人员数量,以最快的速度派出急救医生、护理人员和救护车前往事发地点,并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程序,及时、逐级向上级领导汇报。

1.2.2控制现场出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事件后,根据预案,成立由医院领导、医疗科主任、护士长等成员组成的现场救治指挥小组,为所有伤员开通绿色救治通道,并将参与抢救的医护人员进行分组,每组均明确一名负责人,对事发现场进行有效的安排与控制,做到急危先行,并做好对伤员的保护,避免出现二次创伤,为紧急而来的救治工作做好准备。

2结果

入院经抢救后无效死亡2例,包括菌痢事件死亡1例,农药中毒事件死亡1例,其余患者经治疗后康复出院,食物中毒患者经及时救治后均获痊愈出院。

3讨论

3.1基层医院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现状目前,在应对处置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工作中,许多基层医院仍存在领导危机意识不强、应急预案不完善、培训体制不健全等问题。部分医院具体的负责和值班人员多为非医疗专业人员,未经过系统的培训,导致其在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协调、控制和处理能力缺位;部分卫生院(防保所)领导抱有侥幸心理,总觉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离自己很远,一旦发生,就会手忙脚乱,救治无序;另外,应急预案制订不完善、实用性差,相应的管理制度只在形式上得到体现,却无法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应急人员的培训不到位,或培训对象仅面向临床医疗人员,公卫人员参训率低,导致非医疗人员在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达不到专业化水准[2]。

3.2建设基层医院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策略

3.2.1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需要一套完善的应急机制,必须充分利用基层医院有限的医疗设备,各科室人员须积极协作、密切配合。资源的供应保障及使用往往关系到基层医院能否将突发事件成功处理好。

3.2.2明确分工各司其职总指挥小组应做好对全院医务人员的统一指挥调配工作;现场急救小组负责现场的急救以及转诊工作;医疗救治组负责伤病人员的诊断、治疗病情报告及转诊工作;感染防治小组负责院内伤员的感染及防治工作;护理救护小组负责做好伤病人员的护理工作;后勤保障小组负责准备好伤病人员的急救物资、车辆、机械、药品等。各小组应积极配合,多沟通、多汇报。

3.2.3严格开展专业培训应扎实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培训,重点科室与全院培训相结合,如经常性开展技术演练等,与医务人员“四基三严”考核相结合,严格岗前培训,一是派遣医护、公卫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尤其应强化急诊工作的训练;二是规范消毒防护技术,如隔离衣的穿脱、洗手、消毒以及隔离区域的划分和管理制度等;三是不断给医护、公卫人员更新知识,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容易出现的病种加强学习,熟悉处置流程,力求做到在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中应付自如。

参考文献

创伤急救培训方案范文6

关键词:快捷协作性模式;创伤急救;效果评价

近几年来国内创伤急救专业得到了显著发展,建立了多个急救中心,这不仅大大提高了抢救成功率,也推动了急救护理专业的发展[1]。如何及时有效救治严重创伤患者降低创伤病死率,受到了越来多的关注和研究[2]。我院自2012年1月起组 建了以门急诊ICU重症监护急救中心为主体,多科协作的救治模式。为适应我院急救中心模式的运转, 采用了与之相匹配多学科快捷协作性创伤急救护理模式,经过2年的培训学习与运用,发挥了很好的作用,现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急救中心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620例创伤患者作为观察组, 将快捷协作性模式开展前2010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1860 例创伤患者作为对照组, 排除其他基础疾病等影响因素, 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按传统的护理常规遵医嘱予以处理, 其程序为: 患者入院后常规监测生命体征, 遵医嘱开放静脉通道, 遵医嘱处置或术前准备, 送入综合性手术室抢救或病房住院。观察组用快捷协作性模式多学科合作进行抢救, 具体措施如下。我院与杭州高速交警支队合作,逐步建立了一套"医警联动机制"。我院派驻一组急救医疗人员与交警队24h共同值班;与此同时,另一组急救医疗人员在医院24h待命以应对突发事故患者。每个急救小组包括1名急诊科工作4年以上住院医师、2名急诊科工作3年以上护士及1部急救车,接到交通事故报警即与交警同时赶往现场。护士到达现场后配合医生对伤者迅速评估伤情。根据CRAMS[3]评分法(循环、呼吸、腹胸部、运动、语言)对伤员进行评分分类,依据患者伤情的严重程度佩戴伤情卡,如重度用红色、中重度用黄色、轻度用绿色、死亡用黑色,并分区进行现场救治。经过现场紧急处理后,在患者呼吸道通畅、休克得到基本纠正的情况下,立即转回医院抢救。遇到成批伤急救,我们迅速将护士进行分组分工:①重危抢救组:对有生命危险者立即进行抢救,一个患者1~2名护士;②中伤救护组:1~5名护士,对暂时无生命危险的患者进行简单处理,并护送入病房;③轻伤护送组:1~3名护士,对暂时可不作紧急处理者,进行登记,然后收入院,以减轻现场压力;④收容组:由2~5名护士组成,迅速统计急诊患者总数,根据各临床科原有患者数和现有空床数与科室联系进行调整。组长负责指导小组成员,协调与其他科室关系(包括手术室、EICU、放射科、药房和收费处)。当受伤患者多,或患者病情危重,需要牵涉到多个专科时, 现场救护人员将信息反馈科内应急小组, 随时做好准备,或给与现场支援。科主任、护士长、院内总值班必要时随车现场急救,启动医院急救预案, 通知有关院领导、院内急救成员做好抢救准备工作,畅通绿色通道,减少了救治时间,确保抢救成功[4]。

1.3 评价指标 评价两组患者有效救治时间, 评定救治效果。有效救治时间: 从接到报警到将伤员送达医院的时间,接到报警至手术时间。治愈: 患者完全康复出院; 好转: 患者经治疗后基本康复,遗留后遗症;未愈:患者经手术或抢救后疗效不佳,家属放弃抢救自动出院。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有效救治时间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救治效果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2 。

3 讨论

3.1 创伤急救可分为4个阶段:院前抢救、院内急救、专科治疗(手术)及康复护理。在创伤救治中,减少死亡及伤残率的关键是伤员在伤后1小h内得到正确的救治[5]。近年来,各地对创伤救治模式进行了新的有益尝试,出现了国内创伤医学工作者与交通管理执法等部门的协作。部分地区已开始尝试急救医疗电话"120"和其他报警电话系统"122"、"119"、"110"等的联动机制。我院自快捷协作性多学科合作多部门合作模式建立以来,创伤患者的救治在各项指标取得了明显成效,从表1示,在实行新模式前,院前反应时间为13.3±4.5min,实行新模式后院前反应的时间为11.8±5.2min,两组比较时间缩短了(2.2~0.8)min。创伤患者到达急救室接受确定性救治的时间缩短了(3.1~1.7)min,从而使伤者的死亡率和伤残率明显减少,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3.2 快捷协作性急救护理模式提高了急救护理复合型人才培养,"时间就是生命"的急救意识。护理人员随时处于应急待命状态,同时要经过专业急救培训,强化急救技能,不间断接受心肺复苏、气管插管、心电除颤、动静脉留置术等单项培训,定期考核救护车上急救仪器的操作使用等。我们对5年以上的护师采用外出进修学习与院内培养相结合,定期进行实践情景演练。并进行时间量化急救操作训练。如在创伤患者入科后2min完成1次紧急静脉穿刺;2min内评估和检查出患者的意识、面色、表情、姿势、呼吸、瞳孔和伤处情况,并备齐抢救物品、连接和测出心电监护、血压、及血氧饱和度等各项指标;5min内完成留置导尿等基础操作。定位操作训练。2名护士分工合作,默契配合,即1名护士协助医生气管插管,连接各种仪器监测,动态观察病情,配合物品准备等;另1名护士全面快速完成深静脉穿刺和大静脉补液通道及其他各项急救处置。实施同一时间段内进行多项处置操作。强调"合作"和"配合"抢救团队意识;以确保在"白金10min"内完成患者的生命支持,在"黄金时段"完成创伤护理内容。从表2看出现场急救成功率观察组提高了7.2%,也缩短了手术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快捷协作性急救护理模式的运行, 要求护士能在最短时间内对患者做到正确评估、果断处置, 为患者赢得抢救的"黄金时间", 真正成为生命救护的绿色通道; 协作性急救护理模式强调团队协作,规范了急救护理工作, 使护理工作系统化、层次化, 人员分工科学化, 使抢救工作忙而不乱, 有条不紊。提高了急救质量。

参考文献:

[1]杨惠光,陈国强,石源等。交通事故致严重多发伤一体化救治分析。职业与健康[J],2008.24(23):2616-2618

[2]嵇桃瑛.提重创伤患者急救护理时效的临床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9,2(24):41-42.

[3]杨培,赵波,王东,等.CRAMS评分法在成批地震伤员救治中的应用[J].四川医学,2008,29(8):1025-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