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工作智能化建设范例6篇

政法工作智能化建设

政法工作智能化建设范文1

关键字:智慧城市;物联网;信息技术;智能交通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3)04-0070-03

0 引 言

近年来,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日益渗透到城市发展的各个层面,彰显了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和应用在解决生态恶化、资源衰竭、交通拥堵等“城市病”中的作用和潜力[1,2]。未来五年,天津的城市发展将全面进入功能开发的新阶段,将面临城市管理、民生改善、城市交通、环境资源等方面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城市精益发展、智能运行的发展轨迹日渐清晰,展示了未来智慧城市和信息社会的美好图景。智慧城市是目前全球围绕城乡一体化发展、城市可持续发展、民生核心需求这些发展要素,将先进信息技术与先进的城市经营服务理念进行有效融合,对城市基础设施、基础环境、生产生活相关产业和设施进行多方位数字化、信息化的实时处理与利用的现代管理模式[3-5]。

1 欧盟智慧城市发展情况

1.1 欧盟智慧城市发展战略

(1) 统筹规划,破解城市发展难题

为破解人口膨胀过快、交通拥挤不堪、污染严重、资源消耗过度等城市发展难题,2007年欧盟就率先提出“智慧城市”的创新构想,2009年提出2011—2015年智慧城市的主要建设目标,开展了世界上较早的智慧城市的框架设计与实践探索。2010年出台的《欧洲2020战略》与《欧洲数字化议程》,更为欧盟的智慧城市建设勾画出清晰的发展路线图。

(2) 加快信息技术应用,应对金融危机

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欧洲2020年战略》中将“欧洲数字化议程”确立为欧盟促进经济增长的七大旗舰计划之一,旨在通过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深度应用和广泛普及,带动相关的产业发展。据统计,欧洲的ICT(信息与通信技术) 部门每年创造市场价值6 600亿欧元,相当于5%的欧洲国内生产总值,20%的生产率提高直接来自ICT部门。

(3) 加强信息技术研发,为低碳经济服务

欧洲有80% 人口生活在城市,70%能源被城市消耗,50% CO2由城市产生。开展智慧城市建设,降低城市能耗,是欧盟实现低碳经济的关键所在,为此欧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加强ICT研发,发展低碳住宅、智能交通与智能电网;开展“欧盟新智慧城市与社区行动”,为居民提供清洁、安全的能源;推行“电动汽车共享计划”,为智能交通提供了一个新思路等。

1.2 英国ICT(信息与通信技术)战略

2009年英国正式开启了“智慧政府战略”,该战略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政府的透明度和责任”。随后,英国政府在2010年了ICT战略,强调政府将充分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促进管理与服务模式转型。内容包括:

(1) 公共基础设施

内容包括建设公共部门网络,为公共部门集中提供无缝的语音和数据传输服务;建设“G-Cloud”(政府云)、整合数据中心、建设政府应用程序库等,鼓励地方部门和国家部门参与到信息共享中来,减少大量由计算机网络设备产生的能耗。

(2) 公共标准

内容包括建立统一的技术要求和公共架构,设置通用标准、公用标准和地方标准,应对电子政务各层级的建设;在采购规范中使用开放标准,提高软件复用率;加强信息安全保障,保障系统稳定性,提高对数据安全审查监督的力度。

(3) 公共能力

提高政府IT人员的能力和技巧,加强对专业水平的考核;提出可靠项目布署计划,保证项目可以按时保质交付;设计“供应商评价框架”,改变以往各个部门独立采购ICT资源的做法;加强国际交流和协作。

1.3 数字法国2020

法国工业、能源和数字经济部了《数字法国2020》。该战略主要围绕三大主题展开:发展固定和移动宽带、推广数字化应用和服务(特别是电子政务)、扶持电子信息企业的发展。主要内容包括:

(1) 4G网络推广

固定宽带方面,在启动光纤宽带的基础上,加速移动宽带建设。加快4G网络推广,要求保证4G网络覆盖偏远地区和每个省90%以上的地理面积。

(2) 推进数字与移动电视发展

2011年完成了全国地面数字电视的过渡工作;2015年前,所有在售电视都为互联网电视;2020年前,所有电视频道都能以高清和移动形式播出,同时,3D电视以及互动电视服务也将得到推广。

(3) 普及电子政务

2011年,已有76%的政务实现信息化;2013年前,100%的重点政务实现完全信息化。此外,教育界的数字办公和教学、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住宅、非接触式移动服务、基于地理信息的服务等一些领域的信息化普及也备受关注。

(4) 关注中小电子信息企业发展

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发展,鼓励中小企业使用信息化工具(尤其是应用云计算)。信息产业的进步,成为法国提高竞争力、促进发展和增加就业的第一动力,在未来3年内将为法国创建45万个就业岗位。

1.4 意大利信息化建设基本情况

(1) 积极实施信息化战略规划

出台《政府信息社会发展纲要》,重点在宽带应用、数字签名、远程教育、电子图书馆、远程医疗等领域促进信息技术应用。提出“利用信息通信技术转变政府职能、实施信息社会发展计划、加强信息通信技术的国际合作”三大发展战略。

(2) 拓展信息技术应用

把建立“以公众为中心的政府”作为基本目标,要求各部门陆续将所能提供的服务项目全部上网;为住院儿童建立了“远程教室”,使住院儿童能在病房里随班学习,并可与教师进行在线实时对话和交流;在全国安装智能电表,建立智能电力信息系统,全面实行远程抄表。

(3) 培育经济新的增长点

意大利的移动通信技术发达,技术更新快,宽带等新业务保持较快增长。通过立法,规定优先建设光纤网络基础设施,实施“米兰计划”,在米兰等试点城市推行光纤到户,应用FTTP等新技术。意大利也是最早发起数字电视计划和欧盟内最早发展移动电视的国家,其高性能计算机制造也具有较高水平。

2 体会与思考

2.1 智慧城市发展,要有战略规划的引导

发展智慧城市,首先需要做好统筹规划,制定发展目标,明确发展方向。欧盟通过《电子欧洲:全民信息社会行动计划》、《欧洲2020战略》等重要文件,确立了欧洲国家和地区建设信息社会的总体框架和主要目标。英国政府推出《数字英国》,明确提出将英国打造成世界的“数字之都”。法国政府的 《数字法国2020》、意大利政府出台的《电子政府行动计划》,有效指导了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

2.2 智慧城市前行,要有信息技术的推动

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的结果,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智慧城市建设奠定了技术基础。欧盟通过第七研究框架计划对未来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关键领域进行重点支持。2011年,欧洲委员会审查了大约140个所支持的未来互联网研究项目的进展,旨在通过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动城市的创新发展。

2.3 智慧城市推进,要有管理服务的创新

欧盟启动《电子政务管理行动计划》,规定企业只需向不同的行政机构提供一次相同内容的信息。英国政府通过“电子政务瘦身计划”,关闭90%以上的政府网站;依托“政府云”建设,将政府内部以及对外的所有业务和服务逐渐全部迁移到政府云平台,将几百个数据中心整合至10~12个,有效简化公众获取政府信息的过程,促进了政府管理与服务模式的创新。

2.4 智慧城市推动,要有权威机构的支撑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涉及部门众多,涵盖领域广阔,推进难度大。智慧城市建设,组织协调是关键。

为了在全国范围内有统一、协调的领导,英国政府专门任命了政府电子商务专员、电子商务大臣两位高级官员,负责全国的信息化工作。在内阁办公室成立信息中心,英议会成立信息化办公室推动有关工作的开展。此外,英国政府成立了政府信息化领导小组,意大利政府专门设立了“公共事务、管理优化与电子政府部”,统一指挥协调电子政务建设。

2.5 智慧城市建设,要有专项资金的支持

智慧城市建设,离不开专项资金的大量投入。欧盟委员会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具体计划,计划投入100~120亿欧元用于智慧城市建设,其中为信息和通信技术研发所投入的资金达20亿欧元左右。英国政府则拨款4亿美元资助敷设高速光纤网络,投资6 000万英镑建立公众云服务网络,投资450万英镑加快云计算应用。英意两国政府还为每个家庭购买电脑和宽带上网补贴专项经费,加速本国的信息化进程。

2.6 智慧城市实现,要有政策法规的保障

欧盟智慧城市建设从起步开始就重视建章立制。欧盟信息社会的相关政策涉及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公共服务、网络环境下的电子贸易、信息安全等多个方面。为了推动公众对信息资源的获取,欧盟制定了《关于公众获取欧洲议会、部长理事会、欧盟委员会文件的规章》、《关于再利用公共部门信息的指令》等一系列政策,使得公众获取信息的权利得到多方面的保障。英国政府则颁布了一套指导政府各部门信息化建设的导则,对政府信息化的开展进行了有效规范。

3 对策与建议

加快信息化发展,建设智慧城市是破解发展难题、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战略选择。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纷纷加大智慧城市建设力度,我国很多城市也相继提出并启动智慧城市战略规划和实践项目。北京市政府《智慧北京行动纲要》,《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1—2013年行动计划》,我国多个城市在“十二五”

规划纲要中提出打造智慧城市的战略任务,作为未来发展的主题。围绕智慧城市建设,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 做好战略部署

(1) 做好顶层设计

将“智慧天津”建设上升到战略层面,结合未来城市的发展,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着重解决总体架构、技术路线、资源整合等问题。

(2) 明确发展目标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产业的转型升级为根本目的,以创新社会管理服务为主要任务,努力实现“人民幸福生活、城市科学管理、企业创新发展、社会和谐运行”的发展目标。

(3) 加快工作推进

抓住智慧城市战略机遇期,加快推动“智慧天津”建设。在总体框架下,编制重点任务实施方案,落实责任分工,按照市级、区(县)、部门及行业三个层次组织开展,分类推进。

3.2 明确发展重点

(1) 推进无线与宽带,打造智慧基础

构建高速宽带泛在安全的新一代综合信息网络;加快宽带城市、无线城市建设;促进三网融合和信息共享,推动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推进政府云、公共云、行业云的数据中心建设,构建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

(2) 鼓励创新与发展,引领智慧产业

打造以“六云”(云感知、云计算、云存储、云安全、云方案、云灾备)产业为代表的信息产业,以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智慧服务业,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智慧工业,以设施农业和精准农业为代表的智慧农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3) 聚焦民生与民需,推进智慧服务

以市民需求为中心整合公共服务。加快实施智能医疗、智能教育、智能家庭、智能社区、智能安防等一系列智慧应用,推进信息服务均等化。使城市服务更加及时便捷,将城市信息化发展成果惠及大众。

(4) 强调感知与物联,保障智慧运行

加强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在城市运行中的应用,以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为基础,逐步实现管理各环节的无缝衔接;推进智能交通、资源和生态环境智能监控等示范工程,不断推动城市运行的智能化、可视化和精准化管理。

3.3 创造发展环境

(1) 创新体制机制

成立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和市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统筹全市智慧城市建设。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高效统一的协调推进机制,保障各项工作开展。

(2) 完善政策法规

研究制定促进本市信息化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加快制定个人信息保护、信息资源共享与开发利用、工程项目建设、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标准规范,积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3) 统筹资金投入

落实重点项目建设和运维资金保障,解决部门间的资金交叉和重复使用问题,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创新运营模式,吸引集聚民资、外资等社会资本参与智慧城市建设。

4 结 语

智慧城市是目前全球围绕城乡一体化发展、城市可持续发展、民生核心需求这些发展要素,将先进信息技术与先进的城市经营服务理念进行有效融合,对城市基础设施、基础环境、生产生活相关产业和设施进行多方位数字化、信息化的实时处理与利用的现代管理模式。由此,建立完整的绩效考核评估体系,编制智慧城市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开展年度发展水平评估和年度工作考核,并可将评估考核内容纳入相关部门和区县年度绩效考核范围。

参 考 文 献

[1] 李重照,刘淑华.智慧城市:中国城市治理的新趋向[J].电子政务, 2011(6):13-18.

[2] 周宏仁.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J].中国信息界,2011(11):11-18.

[3] 李德仁,邵振峰,杨小敏.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的理论与实践[J].地理空间信息,2011(6):13-17.

政法工作智能化建设范文2

关键词:齐齐哈尔市;智慧城市建设;发展规律

中图分类号:F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06 ― 0005 ― 03

齐齐哈尔市为第二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关于“要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的讲话精神,把建设智慧城市作为加快我市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力推新型城镇化建设、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引擎和切实举措,认真做好顶层设计、解放思想、开拓市场、重用人才、创新技术、多方融资、资源共享,在物流智慧等方面加强智慧城市建设。

一、齐齐哈尔市智慧城市建设取得的成绩和存在问题

市委市政府对智慧城市建设高度重视,积极响应“国家发展数字中国、云计算、大数据以及‘互联网+’战略”,全面整合各类资源,在加强智慧城市建设上,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

一是做好顶层设计,市委市政府委托北京慧建公司等,针对齐齐哈尔市的实际,制订出顶层规划设计方案,就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科学设计、信息共享、新技术新业态运用、信息安全管理和能力建设、组织管理和制度建设等做了明确规定,确定创建智慧城市建设工作任务和重点项目的时间节点,创新体制机制,明确责任和考核办法,落实相关保障措施。

二是由齐齐哈尔报业集团、北京松盛元公司和中搜公司合作的智慧便民项目―智慧鹤城信息网络正式上线,鹤城百姓打开智能手机,就能了解本市的餐饮、百货等便民服务项目,极大方便鹤城市民消费。目前还开通旅游、特产、购物和人文等信息板块,将齐齐哈尔市的地方特色产品推广到全国。齐齐哈尔市智慧城市信息总汇上线暨新闻网独立门户网站正式上线,标志着齐齐哈市尔智慧城市建设迈出了实质性一步,是齐齐哈尔市智慧城市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实事。

三是成立了齐齐哈尔市松盛元智慧城市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围绕智慧物流、社区、城管、农I、工业、园区、旅游、园林、交通、医疗、教育等24个方面进行智慧城市建设。建立和健全智慧城市信息总汇平台,整合本市特色产业、名优企业、优质产品、民生服务便民等信息资源,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步伐,让齐齐哈尔市人民更好地体验智慧城市带来的高效和生活便捷。

四是将社区智慧作为建设智慧城市的重中之重。首先在建华区“锦湖・金色世家”社区建设智慧社区。“锦湖・金色世家”社区,地处齐齐哈尔市城市中心区,集高层、多层、别墅于一体,承袭世界顶级建筑艺术。作为齐齐哈尔市首席湖岸上的法式豪宅,现已注入全新智能家居理念,打造成其他社区可复制和推广的高端智慧居住区。

五是建设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目前设有城市管理指挥中心,将城区重点城管单位纳入了城市管理监控系统,并与公安指挥系统共享信息。城管指挥中心,每天根据违规情况及时调取监控录像,依法对涉事人员进行处罚。有效减少了城区违规现象的发生。城市管理智能化、精细化管理程度大幅度提高,提升了城市管理水平和效能。

六是设立齐齐哈尔市政务服务中心。市委、市政府为加快智慧城市建设,适应智慧城市发展规律,深化政府审批方式改革,规范行政行为,优化环境,促进发展,方便投资者和市民而设立的“中心”。“中心”是集政务公开、电子政务和行政审批于一体的阳光大厅,是实行审批与收费、信息与咨询、管理与协调、投诉与监督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服务机构。“中心”的设立极大利企便民,优质高效。

齐齐哈尔市智慧城市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品牌效益,创造良好的企业投资环境,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快速发展,提供良好的城市自然生态环境,提高市民的幸福满意度,提高城市管理效率,保障城市安全,提升政府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拉动新兴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改善民生舒适宜居。实现了城市管理精细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生活环境宜居化、网络安全长效化。

齐齐哈尔市智慧城市建设虽然取得以上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目前尚未出台全市性的智慧城市建设“十三五”总体规划,没有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建设项目随意性大,各领域工作还停留在“各自为战”的状况,推进力度差距较大。二是缺乏对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发展路径和模式的科学思考,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不够严谨,简单复制,缺乏地域特色,把信息化城市建设等同于建设智慧城市。三是共享建设智慧城市信息资源程度不高,数据共享机制缺乏完善,导致智慧城市建设开放利用信息资源不足,严重出现信息碎片化现象。四是目前智慧平台惠民应用系统大多是民生服务类的,部分应用系统功能使用率偏低,实现预期目标与实际使用上存在一定差距。五是智慧城市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只靠政府投资难以实施,主导推动社会资本“雷声大、雨点小”。智慧城市建设项目如何实现盈利继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仍需积极努力。六是智慧城市建设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信息安全评价体系等仍处于初级阶段,智慧城市建设信息安全问题要全面加以考虑和解决。以上这些问题,正在抓紧解决。

二、深刻理解智慧城市建设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

学习有关“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的讲话精神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使我们对智慧城市建设发展趋势等方面达成了更为清晰的共识和解读,对新时期智慧城市建设的重大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领会,力推智慧城市建设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得到了增强。

一是智慧城市建设是信息化时代的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需要和未来的愿景,它使得城市生活更加美好,更宜居宜业,更具有活力,也更具有竞争力和吸引力。智慧城市建设是城市发展的新模式,它改变了城市建设依赖资本资源投入的传统模式,通过对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化城市资源配置,提升城市建设效率,创造智慧城市更多价值。智慧城市内涵丰富,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城市基于现有基础,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发展的过程,随着智慧城市建设拓展城市管理水平必然不断提高。

二是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各行各业,而且事关千家万户、社会和谐、稳定和繁荣。特别是现代科技和信息化进程的飞速发展,原始的城市管理手段和办法已经极大的不适应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和桎梏。因此,智慧城市建设,要借鉴国内外在现代化智慧城市建设领域的成功经验,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步伐,大力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使城市科学管理工作迅速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三是智慧城市建设是我市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经济支撑,只有经济社会发展与智慧城市建设同步驱动,才能够使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跻身于全国大中城市先进行列。正如齐齐哈尔市委书记孙|指出:“按照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的要求,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市场化运作、整合信息资源、采取科技手段和引入社会资本加快智慧城市建设,通过智慧城市建设促进城市科学发展。”

四是加大智慧城市建设的宣传推广力度,提高智慧系统使用率和认知度。智慧城市建设惠及广大市民,为工业、农业、食品、医疗、教育、消费、出行、生活等各方面提供极大便利。智慧城市建设系统使用的市民越多,各种服务系统的应用也将更广泛,城市的效率和效益就越高,这是智慧城市推广的基础。因此,政府部门要广泛宣传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营造良好的建设氛围,引导广大市民积极支持智慧城市建设和使用各种智慧城市系统,提高使用率和认知度,同时,还要保障安全,既包括软件安全,也包括硬件安全等,从而更好地推进经济社会发展。

三、齐齐哈尔市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路径和政策措施

一是智慧城市建设必须遵循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要使智慧城市建设取得卓有成效的成绩,必须要把握发展规律这个关键,这也是当前我市探索和实践智慧城市建设的共识。智慧城市建设必须遵循城市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根本要素。要明确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导向,不能随意,更不能盲目,体制机制要健全和完善,合理应用信息技术,要把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智慧城市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创新发展模式,尤其要重视支撑体系、人才体系建设,特别是要注重人口素质和城市素质的提升、知识信息的利用和创新。

二是要把智慧城市建设列入政府工作重中之重,要把智慧城市建设列入“十三五”城市建设规划,编制建设时间进度计划,成立专属机构,落实责任,明确职责,全面把控建设进度。尽快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措施,编制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建设框架、建设目标、建设任务、重点工程,加快推进力度。必须把智慧城市建设列入政府工作重要工作任务,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统筹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在“十三五”期间,进一步促进智慧城市建设与城乡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的相互衔接。同时,由政府牵头,社会资源合作,构建一体化的智慧城市建设软硬件支撑体系,实现智慧城市建设高起点规划、精细化管理和可持续发展。要抢先建成城市大数据中心,为智慧城市建设赢得超越城市影响力的关注度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机会。

三是建立健全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和制度。智慧城市建设要适应云计算和大数据新时代特点,加大改革力度和创新驱动,建立跨行业、跨地域和跨部门的信息交换共享平台和资源数据库,提升智慧城市建设信息共享水平,形成统一智慧城市管理系统下资源互补、信息共享的运行体制机制,促进不同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智慧城市各系统的效能,造福于人民。政府部门要采取招投标的方式,针对公共空间、公共资源等,吸引智慧城市建设的知名企业加入。

四是坚持发挥市场机制导向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必然选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在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性作用,以市场需求为主导,探索低成本、实效好的智慧城市发展模式。智慧城市建设涉及方方面面,仅靠政府投资实施,一方面财政不可能支持智慧城市建设那么庞大的投资,另一方面智慧城市建设的项目不会接地气。政府作为政策的设计者和制定者,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坚持发挥市场导向,由政府出面投资实施;在民生服务领域方面,为了减轻政府财政压力,可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在引进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源参与方面,要创造全面社会各方参与的良好局面,吸引不同领域的高科技企业积极参与其中,由企业直接按照市场的规则投资、运营。

五是智慧城市建设建设总体思路需进一步本地化,结合齐齐哈尔的产业特点和区位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要解放思想探索有效方式方法,找到最佳建设模式,在应用领域找出本地特色,如工艺陶瓷、金属新材料、节能环保、装备制造整机、基础零部件、旅游、冰雪体育(运动)、现代中药、养老、畜牧、马铃薯产业、食品加工等全市12个重点产业,要围绕这些产业真正建立起立足本市,辐射省内外的大数据中心,衍生出相关产业。要按照建设节点,倒排工期,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步伐。

六是要加快推广运用PPP模式解Q好智慧城市建设资金急需。随着智慧城市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制约智慧城市建设的瓶颈是资金短缺,单靠政府自身财力已经远不能满足智慧城市建设资金需求。PPP模式使智慧城市项目建设的资金来源有了保障,极大提高管理效益和效率。加快推进PPP模式在智慧城市建设领域的试点和推广应用,采用PPP项目建设模式,是智慧城市建设资金需求的新手段与新方向。建立智慧城市建设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吸引社会资本通过申请社会基金等多种形式积极参与。

政法工作智能化建设范文3

一、智慧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

智慧城市已成为各地政府信息化建设的热点。一般来说,一件事情成为热点之时便是盲目性泛滥之时,而目前盲目的智慧城市建设正在造成浪费,明显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规划趋同,创新不足

智慧城市的规划大同小异已成为普遍现象,无非是通信升级、智能医疗、智能交通、物联网试点、云计算中心、发展信息产业等等内容。大同小异的规划模式让人十分担心,抄来抄去的模式有什么智慧可言?智慧必须与众不同,有特色的城市才能生存,模板化的智慧城市怎能带来城市的活力与特色?

(二)规模越来越大,效益越来越模糊

智慧城市规划呈现的第二项问题是热衷于大工程,迷恋新技术。投资规模越来越大,技术越来越先进,但效益却越来越模糊,人们看不清这些高新技术与效益有何直接联系。急于求成的规划者总是热衷于大工程,期待大工程能够一举创造奇迹,然而事实恰恰相反,越是大项目风险越大,效益越看不清,大项目成为信息化浪费的主要漏洞。

(三)智慧城市规划成为政府的独家规划

智慧城市规划带来的第三方面的问题是与社会脱节。智慧城市建设成为政府的独家事业,企业不知如何参与,也不知怎么配合,更不知如何利用智慧城市建设的成果来创造效益,智慧城市的规划成为政府自说自话的内部业务。智慧城市并不是简单地升级城市信息基础设施,而是要使城市更加智慧。城市智慧的来源主要是广大城市居民,没有公众的积极参与,城市将失去智慧的源泉。

智慧城市规划碰到的问题还很多,政府面对的环境与信息化初期的环境已经大不相同,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有智慧的新思路,以信息化初期的思想方法设计智慧城市已经不行了,如何使智慧城市规划思维适应新需求、新环境,是政府部门应当思考的问题。

二、影响政府智慧思维的若干情结

错误的思想方法经常来自以往的成功经验,失误常常是成功的延续。智慧城市出现的问题很多是延续了信息化初期的一些成功做法的结果,国内信息化建设经过十年大发展之后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延续过去的思维习惯肯定会出现问题。明显的思维误区有以下几点:

(一)大工程情结成为发展障碍

一些地区政府的信息化规划非常热衷于建设大工程,因为大工程更容易显示业绩,政府领导人喜欢毕其功于一役,大工程(特别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信息化的早期是适当与必要的,因为这时的社会需求比较简单且一致。中国信息化经过十年的高速发展之后,已进入智慧城市建设阶段,社会应用需求的复杂性、多样性大大增加,大工程就不那么有效了,智慧城市需要更多专业化、多样化的创新工程,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因素不再是资金而是知识与智慧的投入,依赖大投资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已转向主要依赖智慧的信息化应用项目,大工程情结重投资轻智慧,不利于多样化的智慧资源开发利用,阻碍了智慧城市建设。

(二)高新技术情结忽视整体效益

人们迷恋高新技术的常见原因是对效益产生机制缺乏认识,浮躁心态会妨碍人们冷静地寻找实现效益的途径。总想着走捷径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官员,希望信息化新技术能够成为实现信息化超越的灵丹妙药,但冷酷的现实并没有支持高新技术等于效益的公式,因为效益是综合效果,高新技术只是实现最终效益的一个环节。效益需要各个环节的配套优化,它是智慧的综合积累,单一的先进技术是无法代替所有环节的改进的。

不论是物联网还是云计算,都只是创造效益的一项工具,工具是不会自发产生效益的,效益实现的复杂性高于技术应用的复杂性,认为高新技术应用必然带来效益的观点只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效益实现另有其规律,高新技术迷恋症会使人忽略产生效益的规律。

(三)政府掌控情结阻碍市场创新

凡事都要自己直接控制的老板成不了大事,直接控制情结强烈的政府也难以适应智慧城市的建设。政府信息化过程中一个常见的问题,是将信息化建设视为只是政府的业务,看不到市场参与的重要性。有些工作人员认为只有自己直接控制的业务才是可靠的,将很多资源与业务把持在自己手里,不向公众开放(企业信用系统建设就是一例),这种凡事都要控制的心态已成为阻碍智慧城市发展的重要障碍。政府官员应当意识到,今后的信息化已进入到高度依赖创新的时代,政府一己的创新能力是远远不足的,智慧城市成功的关键是调动社会的创新能力,没有公众的积极参与就没有智慧城市。

(四)政府资源优势形成创新劣势

影响政府冷静思维的原因之一是部分官员急于成功、缺少耐心,客观原因是政府掌握了太多的资源而缺少足够的监督,资源掌握得多会使人高估自己的能力,缺少监督会导致投资轻率,使得某些官员热衷于尽快创造业绩而缺少科学的态度,资源聚集的优势反而成为不利的因素。

政府“十五”、“十一五”期间的信息化投资取得了成功,然而成功易使人自满而失去对新事物的敏感性,看不到信息化环境的巨大变化。智慧城市的提出,意味着国内信息化建设进入了一个高度依赖智慧投入的新时期,信息化初期大规模投资基础设施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投资不再是关键,智慧投入才是关键,规划者应当认识到这种变化,改变习惯思维,应对智慧城市建设新形势。

三、智慧城市与城市竞争力的提升

(一)竞争力是智慧城市的重要标志

评价一个城市的智慧化程度不能仅看有多少信息化实施,因为“智慧”不是一个技术性指标,数字城市、智能城市是以技术水平划分的城市概念,智慧城市与之不属同一层次,智慧城市的概念视野远比信息化的概念广阔,城市是否智慧需要更综合的考虑。城市要能可持续发展,在未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格局中要有自己的位置,一个将被未来竞争边缘化的城市是无法被称为智慧城市的。智慧城市的评价标准超出了信息技术的视野。

我们需要从城市发展前景的视角来考虑智慧城市的目标,明天城市的繁荣来自今天的智慧选择,没有竞争力成不了智慧城市。城市的发展定位不清,智慧城市的发展方向就不明,智慧资源的积累将没有焦点,也就无法凝聚为城市的竞争优势。因此,明确城市在未来经济格局中的定位,是智慧城市规划首先要考虑的事情。

(二)特色化与专业化是城市长久竞争力

互联网、移动通信等现代通信技术与飞机、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现代交通技术极大地改变了全球的社会经济的竞争态势,依据地理环境形成的保护性屏障已经被大大削弱了。现代通信与现代交通将来自全国、全球的竞争者送到每个城市面前,城市急切地需要确定自己在全球经济竞争格局中的地位,找不到自己定位的城市只有被边缘化。世界正处于重新组合之中,智慧城市规划要有助于强化城市的竞争力。

在全球经济的重新组合过程中,城市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在不断下降,而专业化、特色化的作用不断增强,经济的合作将越来越多地以知识为中心,专业化、特色化将成为城市间竞争与合作的重要优势,社会经济的合作将越来越依赖于知识与智慧财富的积累,合作者在寻找知识与智慧的密集地,而知识与智慧的高度密集也恰恰是城市能够防范竞争者的有力手段,知识、技术、人才、智慧都在向密集地集中,形成高技术、高知识的专业化密集地,成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关键。

(三)城市个性优势应顺其自然

在未来经济大格局中,城市发展的前景在于其能够与众不同,智慧城市的建设也要走特色化的道路,在创造与众不同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价值。除了在一些标准化服务的领域中,可以强调互相参考与借鉴,智慧城市建设更多方面要突出的是在城市主要应用方向上的创新,以信息技术和配套的各项政策来提高城市的创新活力与智慧化水平,形成城市长久的竞争优势。

影响城市特色化发展的障碍是急功近利,为了加速GDP的增长,城市很难规划长远的特色,城市越来越失去自己的风格,严重影响了城市未来的发展。智慧城市规划者要十分清楚,在地理屏障越来越不能成为竞争的阻力之时,竞争力唯一的保护就是专业化的深度,只有特色化的城市才能生存。中小型城市不能与大城市比规模,只有依仗特色化来竞争。城市规划不必追赶热点,可以发展特殊的制造业,发展农业、旅游业、文化业、教育业等。热点最后都将成为无利可图的领域,而冷门产业反而有更多机会。

在建设城市长期优势的过程中,规划者应当从实际出发,顺势而为,要按照地区经济合作分工的趋势选择城市的定位,要避免一厢情愿地“打造”热门优势,往往你想打造的优势也是其它地区也在打造的优势,结果都不成功。规划者若有二十年的竞争发展眼光,将能使城市更智慧。

四、智慧密集比资金密集更迫切

(一)资金密集型项目在减少,智慧密集型项目在增加

对于政府项目审批而言,项目大小是以投资规模衡量的。目前,政府信息化的投资规模已经越来越大,而投资的效益反而日渐模糊,对于大工程的效益退化现象,人们尚未给予高度重视。

在信息化的初始阶段,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工程效益是好的,此时人们的需求几乎是共同的,都需要网络、都需要带宽,需要基本的服务,需求相同便于形成规模经济,政府大规模工程能够发挥作用。基础设施建设的高峰期主要在“十五”和“十一五”阶段。

在“十二五”阶段,虽然很多地区仍面对着通信设施的升级,但更多的资金将用在应用开发上,智慧城市的信息化应用在向多样化、专业化、深层次发展。深入的应用服务主要欠缺的并不是资金,而是知识与智慧资源。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资金充裕了许多,然而知识与智慧的缺口却无法很快填补。知识与智慧资源跟不上,这成为大工程效益下降的主要原因。

(二)资金聚集容易,智慧聚集艰难

在信息化的建设中,我们看到资金的聚集容易,而知识与智慧聚集十分艰难。在电子政务建设中,几乎没有什么项目是因资金无法到位而失败的,失败的项目多是因设计问题、管理问题、协作问题、知识与技术问题而产生,信息化工程失败不是资金不到位,而是知识与智慧不到位。

信息化建设既需要资金又需要知识与智慧,对政府而言,聚集资金是容易的,资金本身具有高度的流动性,然而知识与智慧资源的聚集却极不容易,知识与智慧有很强的专业性,难以替代。俗话说“隔行如隔山”,知识与智慧资源存在于专业人士的头脑中,现代通信能够方便地传递资料,但是却无法传递应用知识的智慧。而知识与智慧资源的聚集问题,又成为人才聚集、人才培养、人才激励的管理科学问题,他们都不是政府机制容易应对的事情。

资金聚集极为简单,各方面聚来的资金使用价值都是一样的,但知识与智慧的聚集却没那么简单,知识与智慧资源的聚集是一个组织的过程,是一个开发、深入、创新、提高的过程,这项工作是要通过专业化的人才完成的,并需要向各方面有关人员普及,这是一项知识工程,其艰巨性往往超出人们预料,智力投入不足将造成系统弱智,弱智系统的效能无法与智慧系统相比。

(三)依据智慧资源的能力安排工程

对照资金聚集与智慧聚集的艰难程度,我们将不难理解为什么智慧城市建设中越来越多的信息化工程大项目的效益下降了,智慧城市越来越需要智慧密集型项目,政府的资金实力越来越大,但其智慧资源聚集能力却远远跟不上智慧城市的需求,匆忙上马会产生许多弱智系统,浪费了资源却达不到预期效果。智慧资源的组织能力成为信息化建设的最大缺口。

合理的智慧城市工程目标不应当只依据资金能力来规划,而应依据最稀缺资源的供应能力来规划。智能系统建设最稀缺的是人才资源,包括设计人才、研发人才、管理人才、运行维护人才。智慧城市每一项目都需要认真研究面对的实际问题,把问题搞透彻才能开始建设。没有足够的智力投入,无法构建智慧系统,人才资源不足时强行投资只会产生比没有还要糟糕的弱智系统。

五、市场机制是实现效益的捷径

(一)效益不是信息工程逻辑能够推导出来的

智慧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难题是如何实现效益。很多人会错误地认为效益是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的结果,似乎效益是由信息技术带来的,这种观点需要纠正。信息技术只是一种工具,工具不会自己创造效益,效益是应用者创造出来的。取得效益需要一连串的环节,单一技术环节的改进并不足以保证整体效益(除非这个环节是系统的最短板),效益是在一连串环节上进行智慧选择的结果,配套环境的优化对效益的产生有着重要贡献。

系统效益的复杂性远高于技术可行性的复杂性,技术可行性是一个工程问题,有章可循,而系统效益是不确定性问题,无章可循。不同的人、不同的机构有不同的价值观,有不同的效益立场,智慧城市工程的整体效益创造了许多不确定性,信息化效益依赖于多方面智慧的积累,这些知识与智慧远远超出了信息科学的领域,仅靠信息技术创造不出信息化效益。

(二)市场机制推动了效益的自组织

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在实现信息化效益能力上存在着巨大差距。谷歌、百度这样的搜索系统,没有任何行政力量,也没有政府补贴,却实现了全球范围的信息共享。而拥有政府大力支持的电子政务,却被政府部门资料的共享问题搞得焦头烂额,主要原因在于政府没有效益智慧的积累机制。

效益的实现在于持续的效益选择智慧的积累机制,企业机制的信息化行为选择的每一步都在考虑其是否有效是否经济,这种选择就是在注入智慧,市场行为是一连串的选择,其结果是智慧的积累也是效率的积累,这种智慧的积累不仅存在于企业内部还存在于外部的合作,企业家总在寻找最有效益的合作者、寻找最有效的产品、方案与技术,这是效益智慧的自组织过程,大量自由的选择促进了效益智慧的积累。在市场上,更经济有效的业务被连接起来、组织起来,效益差的业务被淘汰出去,进而形成了更加有效率的市场。

政府缺失这种选择机制,这使得政府只适合做投资密集的基础设施工程,而不适合实施知识、智慧密集的工程,政府机制并不善于管理智慧与人才资源,而这正是市场机制的优势。政府应当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政府与市场的合作加快智慧城市的建设。

(三)开放市场比顶层设计更有效

智慧城市规划要破除对顶层设计的迷信,顶层设计是信息系统工程中的方法,仅适用于信息完备的工程建设场合,而智慧城市的复杂性是超出工程领域的,是顶层设计无法覆盖的,靠顶层设计来解决智慧城市的总体规划是不现实的。这是顶层设计的第一大问题。

顶层设计的第二大问题是没有看到智慧城市的效益需要通过社会自组织的途径实现,顶层设计完全没有考虑效益的自组织机制,只相信自己的头脑而忽视了市场的智慧,看看信息企业家创新的成绩就知道市场比政府聪明得多。政府要尽量将所掌握的信息资源向市场开放,让企业利用这些资源去做增值服务,唯有企业的创新能力才能更充分发挥这些资源的作用,适应社会越来越多样化的需求。

在信息化先进的国家与地区,电子政务已进入到开放服务的阶段,政府将自己掌握的信息资源开放给企业,让企业利用这些资源去增值服务。例如:美国将气象资料提供给企业,由企业去做气象预报;香港政府将交通定时监测的数据向企业开放,由企业去交通疏导信息。这些做法都是智慧城市规划应当认真考虑的。目前国内很多地方思路还没有转过来,例如一些政府部门把住企业信用信息不放,总想自己去做企业信用服务,至今也没有搞出什么名堂,原因在于大思路不对,政府机制不适合应对多样性的服务,发挥企业的作用才能带来智慧城市的繁荣。

六、智慧城市规划核心是机制建设

(一)智慧城市没有静态标准

可以看到智慧城市并不是一种状态的描述,我们不能说某某城市是智慧城市,因为智慧本身是相对的,今天的城市与几十年前相比,可以说都是智慧城市,然而与几十年之后相比,则可以说是未开化的城市。由于智慧城市没有静态的尺度,我们也无法通过增加信息设施投资来一劳永逸地实现智慧城市的建设。

智慧城市的发展是无止境的,我们不要高估自己的预见能力。重要的并不是建立何种标志性的信息化基础设施,而是建立城市的智慧资源的创新与积累机制,使城市在智慧化的过程中永不停息地努力。智慧化的机制比现代化的设施更重要。智慧城市应当是有活力的城市,城市的智慧主要不是体现在静态的工程项目上,而是体现在智慧的创新与智慧资源的积累效用上。

(二)解决长期问题的办法是设计机制

对于短期的、规范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和聪明的决策来处理,但是对于长期的、不确定性问题,不存在一次性解决的可能性。未来的复杂性是不可预见的,智慧城市建设就是这样一个长期的不确定性问题,无论怎样聪明的头脑都无法清楚预见未来的麻烦,更无法规划未来的最佳方案。今天能够做的是设计一种不断改进的机制,让机制帮助我们推动智慧城市建设。

在数学上很多函数是没有解析公式计算的,但人们可以用迭代的方法求解,不断逼近目标,智慧城市也需要这种不断逼近目标的机制。设计机制是一种高层次的思维,以间接的控制手段解决直接操作的问题,智慧城市的规划需要这种高层次思维,智慧城市的复杂性超出了信息工程的范围,完善激励机制、规范市场机制比完成几项具体信息化工程更重要。

(三)确立政府在智慧城市机制中的位置

一个城市最大的智慧来源是城市居民的知识与创造力,智慧城市的核心是建立能够激发居民创造力的机制,使城市的智慧资源的创造与积累更快、更有效。完善城市的通信设施是必要的,通信环境的改善能够方便社会的合作,降低合作成本,分工与合作是提升社会效率的重要途径。一切降低交易成本的努力都有助于城市智慧水平的提升,居民的时间是城市的宝贵资源,一切能够为居民提供方便的事情都是值得去做的。改善对公众的服务,节约公众的时间与精力,就是在创造社会财富。

如果认识到人是城市最大的智慧资源,那么建立能够促进居民创新的机制就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内容,智慧城市应当是能够发挥大多数人的智慧才能的城市,要通过市场机制让尽可能多的人都来思维。智慧城市的效益是通过自组织产生的,政府需要推动互操作的标准,帮助社会各界通过方便的互操作工具实现更方便的自组织,以实现信息化应用的繁荣。

七、智慧城市规划新视角的要点

智慧城市的建设对各地政府都是一个新题目——没有范例、没有唯一的答案,它是一个不确定性问题。今天的信息化形势远非以往所能相比,因此不能用静态思维、独家思维、工程思维来解决智慧城市的规划问题。智慧城市规划需要有新的思想方法,新思想方法应包含以下一些观点:

(一)智慧城市关键不在信息技术,而在智慧发展与积累机制

不存在智慧城市的静态标准,信息化、智慧化永无止境、永不停息,只要停息就背离了智慧城市,智慧城市是城市智慧资源发展与积累的模式,不仅有现代化的信息基础设施,更有促进城市智慧资源创造、积累的机制,智慧城市的规划重点不应放在建设多少信息化设施上,而应放在智慧城市机制的设计上,以机制来促进城市各方面智慧的持续积累与创新。

(二)智慧城市超出了信息化范畴,城市定位需要大智慧

信息技术应用仅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方面,智慧城市的含义高于信息化技术的范畴。智慧城市首先要能在未来环境中很好地生存与发展。为此,城市必须在社会经济竞争格局中有很好的定位,以形成城市独特的竞争力,定位明确才有助于聚集各种智慧资源(信息资源、智能资源、组织资源和人才资源),形成持久的竞争优势。在未来的社会中有特色的城市才能生存,智慧城市的规划要围绕着城市的特色进行。

(三)智慧城市效益来自市场的自组织机制

高效益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目标,也是智慧城市的基本特点,效益主要来自市场的自组织。效益社会不会来自静态的设计,高效益的社会依赖的是一种机制,即效益自组织机制。效益的自组织也是智慧的自组织,市场上的创新常常是在充分利用以前智慧的基础上添加自己的新智慧,它成为智慧的自组织、自积累过程,市场机制在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政府项目所缺乏的正是这种效益自组织机制,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开放政府信息资源,通过市场自组织机制来加快城市智慧的创造与积累,为居民创造更多效益。

政法工作智能化建设范文4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陕西省将加快推进“数字陕西”向“智慧陕西”迈进,在智慧政府、智慧民生、智慧产业三大领域,与合作方开展深层次战略合作,推进全省各市建设“智慧城市”,陕西省在智慧城市领域建设已经全面进入备战阶段。

搭建平台基础

从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信息化推进处获悉,按照《国家“十二五”电子政务发展规划》和《陕西省电子政务基础资源共享实施办法》要求,将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以“两网四库两中心一平台”为主要内容,以“网络覆盖到村、基础资源共享、业务与承载分离、三级平台五级服务”为目标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顶层设计和建设,实现省、市、县三级电子政务公共平台互联互通、基础资源共享、条块协同发展。部门业务应用建设与承载平台分离已成为电子政务创新发展的新模式。电子政务公共平台体系在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承接纵向应用落地、减少投资、避免重复建设等方面正发挥重要作用

据介绍,“数字陕西·智慧城市”是以信息化公共平台和宽带网络的广泛覆盖为支撑,全省城乡以网络互联互通、信息传递顺畅、网上办事高效便捷、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为目标,推进“数字陕西”建设;中心城市以智慧化发展为目标,推进以全面感知、广泛互联、灵活互动、科学管控、智能应用、内生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城市”建设,引领全省社会信息化梯度发展。

通过开放政务信息资源、政务服务市场和信息化公共平台,在信息服务领域形成具备产业支撑能力的增长点和发展方向,培育一批初具规模信息资源增值服务商;实施一批面向政务、民生、社会管理的智慧应用;建立政务、民生需求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商业模式清晰可持续的智慧城市建设产业支撑和市场环境。

通过持续推进“数字陕西·智慧城市”建设,使得陕西城乡在经济上健康合理可持续,生活上和谐安全更舒适,管理上科学、智慧、信息化。

省级公共平台是支撑全省各级各部门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性、公共性基础资源平台。承担全省信息化基础资源的共享、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交换、信息安全保障、容灾备份和运维监控等功能。

市级公共平台是支撑社会服务、城市管理、政务服务的基础支撑平台。服务定位是面向市民和企业提供公共服务。

县级统一平台是省、市两级公共平台的接入平台,承载省市平台的各项业务应用和服务在县域的落地,开展本地化业务应用。服务定位是面向城镇居民和农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

“数字陕西·智慧城市”基本框架是以信息化公共平台为支撑,以智慧城市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感知互联为核心,以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组织领导为保障,建设智慧应用和服务体系,实现信息技术与城市综合管理、公共服务、产业发展与市民生活的有机融合。

布局重点工程

在总体平台框架下,按照全省各城市自身条件,有重点地建设优势智慧应用项目,将在建设模式、推进思路、技术方案、软件功能、应用系统和管理方式等不同层面取得示范应用成果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和共享,形成具有区域发展特色的智慧应用建设机制和模式。重点工程包括公共支撑工程、省级重点智慧应用工程、省市共建重点智慧应用工程、市级重点智慧服务工程、智慧产业示范工程和重要行业智慧应用工程。

其中,公共支撑工程包括信息化公共平台、基础性公共服务、宽带陕西、基础信息资源建设、智慧门户等建设项目。公共支撑工程涉及基础性、公共性和全局性的建设项目,由省信息化领导小组统一规划、统一技术标准规范和建设要求,按职能权属由相关部门牵头实施。信息化公共平台建设项目包括省、市两级信息化公共平台;基础性公共服务项目包括社会公共服务一卡通示范项目、政务一号通应用项目、网络社情民意服务中心、省级智慧门户项目。

信息化公共平台建设项目由省、市公共平台主管部门负责建设;宽带陕西建设项目由省通信管理局牵头,各电信运营商和省广电网络公司实施;社会公共服务一卡通建设项目,由省卫生厅负责业务应用实施,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负责基础设施和平台建设,相关业务部门配合;政务一号通应用项目,由省纪检委牵头,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负责基础设施建设,各级政府办配合业务应用实施;其它建设项目由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牵头,相关部门配合实施。工程建成后面向全省各领域提供智慧城市业务应用支撑服务。

省级重点智慧应用工程包括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社保、智慧环保、智慧食品药品监管等建设项目。省市共建重点智慧应用工程包括智慧信用、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安监等建设项目。省市共建重点智慧应用工程由省信息化领导小组统一规划、统一技术架构和互联互通要求,依托市信息化公共平台,由省级业务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和业务指导,省、市业务主管部门负责建设实施,市公共平台主管部门配合基于公共平台的部署。

市级重点智慧服务工程包括智慧城管、公共事业消费一卡通、市级智慧门户、共享信息资源建设、智慧社区、城市应急、智慧治安、智慧旅游、智慧商贸等建设项目。市级重点智慧服务工程由省信息化领导小组统一规划、统一技术规范和建设要求,依托市级信息化公共平台,由省级业务主管部门负责业务指导,市级业务主管部门负责牵头实施,市级公共平台主管部门配合基于公共平台的部署,市级相关部门配合业务实施。

政法工作智能化建设范文5

记者:关于如何加强新型智库建设,各地方社科院都在积极探索,大胆实践。请王书记谈谈贵院在新型智库建设上有哪些探索与实践?

王学勤:如何学习借鉴中国社科院及其他兄弟社科院新型智库建设的经验和做法,走出符合自身实际的建设、发展路径,我院在新型智库建设上的主要探索与实践有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明确宏观和微观两个定位。

一是宏观层面。中央《意见》明确:“地方社科院、党校行政学院要着力为地方党委和政府决策服务,有条件的要为中央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咨询服务。”简言之,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职能是为地方党委和政府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因此,我院必须立足于首都的基本特点,推动智库建设与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相结合。

二是微观层面。重要的是,只有找准社科院与党校行政学院、社科院与同样为党委、政府决策服务的政策研究部门的差异,从自身职能定位和资源优势出发,才能不断强化新型智库建设。社科院的研究对象与党校、行政学院的基础性和教学性研究相比,更贴近社会现实;与党委、政府政策研究部门“短平快”研究相比,更具有理论深度。因此我们认为,我院提供的决策咨询应侧重于有理论支撑的中长期战略性规划和基础性问题咨询以及党委和政府的政策研究部门不能完成的重大应急问题咨询。简言之,我院要有系统的基础理论研究,更要强化应用对策性研究。

第二,提出总体、具体两个目标。

我院在找准自身定位的基础上,明确了新型智库建设的发展方向,即以“5.17”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以首都“四个中心”为战略定位,以服务北京市委、市政府决策为宗旨,以基础理论研究为依托,以应用对策研究为重点,以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以完善科研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为抓手,以人才培养与梯队建设为支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致力于建设具有首都特色、首都风格、首都气派的社会主义新智库,为首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项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一是总体目标。在2020年以前,按照首都智库建设的标准要求,在首都区域经济、社会、文化、法规等发展领域,结合我院各学科发展的不同优势,重点开展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发展研究与评估、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与评估、城市治理政策(能力)研究与评估。到2020年重点建成3~5个政府倚重、社会信任、特色鲜明、权威性强、具有参与首都战略决策咨询能力和国内外一定知名度的首都高端智库。

二是近期具体目标。我院新型智库建设拟以专业高端智库建设为重点,在推动高端智库建设取得切实成效的基础上,实现重点突破与整体提升的统一。结合我院目前研究工作实际,首批“3+3模式”拟建设的三个研究团队是:

1.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中心。依托院市情研究中心、经济所、文化所、社会学所等科研力量,发挥我院世界城市研究基地、区域经济研究、文化研究人才密集、结构合理的优势,建立“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中心”,加强对北京人口疏解、京津冀产业对接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问题的研究,形成一批学科基础扎实、理论视野开阔、战略主旨宏远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研究重大理论成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服务。

2.城市治理能力评估研究中心。依托管理所、城市所、社会学所、外国所、首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研究所等长期以来与北京市各级党政部门紧密联系的传统优势,建立“城市治理能力评估研究中心”,加强北京治理水平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北京大气污染治理、治理交通拥堵战略问题、北京社会稳定战略问题、北京公共服务均等化战略等研究,切实围绕党政中心工作、围绕首都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回应党政所需,回应群众关切。

3.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发展研究中心。依托满学所、历史所、外国所、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哲学所、传媒所、法学所、文化所等建设“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发展研究中心”,围绕北京政治、经济、文化、城市发展、民族、宗教、文俗、生活等方面,加强北京古都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北京文化中心发展等特色研究,在首都文化中心建设、城市规划建设中形成并不断巩固北京的话语体系,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高端智力支持。

同时,发挥既往研究优势,继续在以下三个立足北京特色的领域拓宽发展,即中关村创新发展研究中心、知识产权研究中心、首都安全稳定研究中心。

第三,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科研队伍与管理队伍、研究成果评价与研究成果宣传推广三个关系。

一是“格物致知”与“经世致用”同向发力。如果说理论研究是“格物致知”,那么,应用对策研究可以谓之“经世致用”,两者的关系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一要把目光瞄准国家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热点问题,以党委和政府、社会和企业的需求为导向,使理论创新真正指导实践,提供高质量的决策咨询服务,实现科研供求侧结构性改革,真正成为“用得上、靠得住、离不开”的思想库、智囊团;二要尊重学科规律,对于人文、历史等研究机构和队伍,不应“一刀切”、简单化地强调应用对策研究成果,而是要注重发挥其研究成果对社会历史、对干部群众思想认识以及价值观念的引领作用,这同样是重要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

二是实行“小机构、大网络”打破“定岗定编”。目前,社科院作为事业单位,无论是科研人员还是管理人员都参照行政管理体系实行定岗定编。而智库建设,关键在人才,人M其才、才尽其用,必须打破既有人事管理的模式,突破体制机制的障碍,实行“小机构、大网络”,专兼职结合、“走出去”“引进来”结合,搭建智库人才“旋转门”机制,建立开放、竞争、流动的用人制度。

根据我院实际,拟在发挥现有科研机构学术优势基础上,跨越管理边界,组建高端智库专业研究团队。在研究团队内部设立项目组,作为专业智库进行决策咨询研究的主要组织构成形式,有效打破人才使用上的部门分割、身份分割。研究团队由首席专家牵头负责,按照“以我为主,兼蓄各方”的原则,在全院遴选一批优秀专家组成专家库的核心团队,同时精选一批院外专长人才,包括全国社科系统的专家、社科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实际工作部门中的专家型人才,发挥集体攻关优势,实现科研咨询等职能一体化。项目组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项目组完成任务后,或及时撤消,或根据需要长期存续并动态调整,形成能够出成果出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的智库机制。

三是“能写会干”与“能说会道”共同促进。智库的生命力在于其影响力。“能写会干”是指能出成果、会出成果,“能说会道”是指能宣传成果、推广成果,新型智库建设如果不善于利用现代传播手段,就难以扩大工作影响力,难以提升智库公信力。在强化智库建设过程中,应当更加注重更新理念、改进方式、拓展平台,顺应首都经济社会发展进步新趋势,不断丰富智库研究成果的宣传内容,切实提高智库研究成果宣传的创新能力、传播能力、应对能力和引导能力。

1.拓展服务决策渠道。拟创办《决策参考・北京智库成果专报》,由首都知名智库专家担任专家委员会成员,旨在选编服务改革决策、改革实践的优秀智库研究成果,主要呈送市领导,同时根据工作需要,分别发送市有关职能、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区党政一把手参阅。力求将其打造成展示北京智库单位形象、智库专家风采和最新智库研究成果的重要宣传阵地,促进具有决策参考价值的对策建议、研究成果直接进入党委和政府的决策参考视野。

2.拓宽信息平台。开办“北京智库网”和“首都智库微信”平台,旨在打造集智库资讯、智库成果、智库课题于一体的高端信息平台,全方位、多功能、多领域、可移动地打造“互联网+”时代的北京新型智库平_。充分利用社科文献出版社相关平台,出版皮书外文版。

3.强化服务决策品牌建设。办好首都智库高端论坛,培育品牌论坛;提高皮书质量,编辑出版智库品牌读物《首都智库》,积极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鲜活案例;整合内部报刊、网站、档案等资源,加强信息情报工作,进一步办好《北京社会科学》、《城市问题》、《看一眼》、《北京社会科学之窗》,加快科研成果“走出去”步伐。

第四,建立完善考核评价、经费管理、人才岗位聘任、科研质量以奖代补四个制度。

一是构建符合新型智库特点的考核评价体系。实行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将每个研究中心每年提交咨询报告的数量及被采纳应用情况,作为年度考核和绩效评估的重要依据;每三年由院智库建设指导委员会委托第三方对智库进行一次综合评估,评估合格的继续予以支持,不合格的进行动态调整,形成退出机制。

1.对高端智库成果的考核。通过广泛调研和论证,制定出台《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高端智库成果评价办法》,建立健全科学、公正、可量化操作的高端智库成果评价制度。按照高端智库成果的决策影响力、学术影响力、媒体影响力、公众影响力、国际影响力等,制定具体量化评价指标体系,引导高端智库成果向高质量、高层次和广泛影响力方向发展。

2.对智库参与人员工作绩效的考核。坚持用户评价、业内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原则,建立科研立项评价、中期评价和结项评价制度。评价体系由职称评定办法、优秀成果奖评审办法及专家推荐遴选办法组成。严格评价奖励淘汰机制,评价结果作为人员使用及经费配置的依据。建立健全可量化操作的我院高端智库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作为人才使用和经费配置的基本依据,实行“一年一评定,两年一考核,三年一聘用”。制定《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高端智库建设项目评价管理办法》、《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高端智库建设岗位考核管理办法》等与国家高端智库建设相配套的各项工作评价制度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完善。

二是建立智库经费管理制度。

1.创新预算理念。以零基预算、绩效预算为基础,充分考虑高端智库建设中的智力成本与报偿,改革经费配置办法,根据高端智库建设任务确定经费配置,制定实施《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高端智库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高端智库建设智力报偿管理办法》。减少启动经费的资助;建立我院高端智库建设智力补偿机制;建立和完善基础资助、人才资助和后期成果资助等创新机制。

2.改革经费管理思路和制度体系。明确经费支出范围、支出标准和支出比例,严格制止“套取”、“虚列”等现象发生,保证支出真实,对参与高端智库建设工程人员的劳务支出实行有效控制,调动广大科研人员参与高端智库建设的积极性。坚持激励与约束相统一,建立年度绩效考核与专项经费安排紧密联系的有效机制,确保资金规范使用和安全运行。

3.建立间接成本预算和支出制度。按照课题总经费一定比例,设立间接成本支出,用于发放课题设计、资料整理、问卷统计等劳务费。提高科研主要负责人和骨干团队在科研成果转化受益中的比例。从科研成果转化受益中获取的奖励收入,实行按年度分期缴纳个人所得税。

4.赋予智库研究中心必要的经费使用自。根据国家和北京市即将出台的有关文件精神,对在开展调查研究、数据抽样调查等过程中发生的不具备票据报销条件的合理支出(如给调查对象的误工费、临时聘用人员的劳务报酬等),可按实际发生额,经课题负责人确认后予以报销。

政法工作智能化建设范文6

一个大国的发展进程,既是经济等硬实力提高的进程,也是思想文化等软实力提高的进程。

当今世界,智库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软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许多国家越来越重视智库建设。

中国虽然已是智库大国,但还不是智库强国,要建成世界智库强国,建设一批高质量、具有较大影响和国际知名的高端智库仍任重道远。

2015年1月20日,新华社全文播发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1月22日,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完成的《全球智库报告2014》在全球55个城市同时,这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全球智库排行会。“智库”建设再次引起业内人士的热议,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也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本期《党建》杂志“国际观察”专栏特别邀请国务院研究室原主任、国家行政学院原党委书记、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魏礼群,请他与我们共同探讨“智库建设与国家的未来发展”等相关话题。

《党建》:为什么对“智库”的建设与研究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魏礼群:“智库”也可称为“思想库”,泛指一切以战略问题和政策研究为中心,以影响公共决策为宗旨、非营利的研究咨询机构。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宝贵的资源,智库则是一个国家思想创新的动力和源头。如果说党和政府是国家决策的大脑,智库则可称为政府的“外脑”。当今世界,各国的发展与竞争,从一定意义上来讲,也是战略和智力的竞争。因此,高水平、国际化的智库,已成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的重要表征。

《党建》:据《全球智库报告2014》显示,目前全球共有6681家智库,其中美国1830家,中国429家,英国287家,是世界智库数量最大的三个国家。美国作为传统的智库强国,共有6家入选全球十大智库。对世界各国智库的发展状况,您有怎样的看法?各国智库具有哪些自身的特点?

魏礼群:长期以来,美国和欧洲的智库建设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智库数量多、影响力大,特别是涌现出了一批世界著名的智库,比如说,美国的布鲁金斯学会、卡内基和平基金会、兰德公司,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比利时智库布勒哲尔,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等等,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北美和欧洲作为当代最早出现智库的国家和地区,智库呈现出其自身发展的优势。一些西方国家在当前全球政治经济议题中掌握的主要话语权,也成为欧美智库获得更多影响全球政策发展优先权的有利条件。

在世界各国智库的建设中,美国智库的发展最有代表性,数量多、质量高、影响大。一些著名智库的研究成果影响着美国政治、外交、军事等各方面的重大决策,以至于有学者把“智库”视为美国行政、立法和司法部门之外的“第四部门”。

英国智库的主要作用是为制定政策提供相关背景信息,为政府解释政策和帮助公众理解政策,为中长期发展的重点问题提出“预警”等等。

德国智库的优势在于其政府直接资助的公共智库比重高、影响力强,资金的分配和使用机制好,激励性强,政策研究方式也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不断转变。

法国智库十分注重实用性,一般不搞纯理论的研究,注重对具体的、与社会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和咨询,注重自身形象,善于推广宣传。

欧盟智库的规模比欧洲其他国家智库要小得多,为加强研究力量,通常吸收一些兼职研究人员加盟。智库的研究主要以项目形式进行,规模不等、规格各异的会议及研讨会很多。

俄罗斯智库继承了前苏联智库工作灵活积极、整合信息情报的方式、撰写研究报告的形式和风格、形势分析、“头脑风暴”、“跨学科研究”等优良传统。

在组织方式上,日本智库采取独特的“派出研究员”制度,即政府、大学、企业、研究所向智库派出研究员,工作2-3年,工资由原单位发放,工作2-3年后回原单位工作。

《党建》:智库与政府之间究竟具有怎样的密切关系?智库对政府的决策究竟能起到多大作用?

魏礼群:虽然各国智库的发展和主要特点各有不同,但是他们共同之处主要在于智库与政府之间都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我们以美国智库为例更能说明这个问题。翻开历史,美国很多内政外交政策背后都有智库的身影。兰德公司曾完全主导美国的核战略、策划越南战争、谋划里根政府的“星球大战”计划。向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放原子弹是外交关系学会的意见。布鲁金斯学会曾构建具有跨时代影响力的、著名的“马歇尔计划”,成功挽救西欧濒于崩溃的经济,是美国对外政策中最成功的例子之一。几年前,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提出“巧实力”外交思想,最终成为奥巴马政府执政后的外交战略。

在美国,智库成员出入政界已成为政治上的一大特色,政府部长等高级官员大都是来自精英荟萃的智库,卸任的官员很多会到智库从事政策研究,这种学者和官员之间的身份转换形成了美国的“旋转门”现象。比如说,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进入政界前是哈佛大学的学者,离开政界后又成立基辛格“国际咨询公司”并任董事长。小布什执政时期的国务卿赖斯亦是如此,她在结束国务卿任期后,进入著名的智库“胡佛研究所”。从“旋转门”现象也可以看出美国智库与政府之间的紧密联系。通过“旋转门”机制,美国智库打通了知识进入政府决策并转化为权力的通道,在与政府决策者进行沟通中影响到政策制定,进而凭借与官方决策的特殊关系以及自身非官方的身份,在国际政治中发挥着独特而又重要的外交作用。

《党建》:世界各国智库的发展对我国智库建设有哪些启示?

魏礼群:纵观当今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历程,智库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日益成为国家治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许多国家大力支持智库发展,不仅有资金的投入,更在舆论宣传方面大做文章。

美国对智库建设的重视程度之高不用多说,英法等国政府对智库发展也是高度重视,不仅提供资金,还对投资、人才和情报等方面给予很大支持。当前,一些国家智库发展有了新的趋势:一是以项目资金主导智库发展;二是成果面向公众开放,将大众作为目标群体影响政策制定;三是成果形式适应新媒体传播。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强盛,“中国议题”的火热也推动了智库的发展,一些国际顶尖智库已将中国作为重点研究对象。著名的研究型智库兰德公司聘用了多位了解中国情况的专家,专门研究中国问题。不过,相比国外智库,中国智库由于对传统文化和实际情况的熟知,应该更能提出真知灼见的建言献策。

《党建》:您刚刚谈了对世界主要智库发展特点的看法,其实我们最为关注的还是我国智库的发展状况。《全球智库报告2014》中显示中国智库数量比2013年增长了3家。2015年1月12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完成的2014年版《中国智库报告》也已问世。在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中国智库建设的总体状态如何?

魏礼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智库建设事业快速发展,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在2010年联合国公布的“世界分析机构”影响力排行榜上,中国智库就从数量上跃居世界第二了。但随着形势发展,智库建设跟不上、不适应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党的十以来,中国正在开启一个智库发展的新时代。这是中国历史进程的必然要求,也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紧迫呼唤。去年3月,在访问德国时把智库建设提上了国家外交层面,“智库外交”成为我国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第二轨道”。强调,要从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切实抓好。国家对发展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事业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和部署。这些表明,中国智库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各类智库迎来了大有可为的历史新时期。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以战略问题和公共政策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服务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研究咨询机构,主要功能是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公共外交和集贤育人。全面提高智库的自身素质和能力,建设高质量、高水平、有特色的智库,不仅是时代的要求,更是人民的要求。

《党建》: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对此,您有何看法?

魏礼群:这说明党中央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更加重视、更加迫切。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大国的发展进程,既是经济等硬实力提高的进程,也是思想文化等软实力提高的进程。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对外交往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决策咨询工作,因为决策咨询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则是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的重要支撑。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破解改革发展稳定难题和应对全球性问题的复杂性艰巨性前所未有,迫切需要健全中国特色决策支撑体系,大力加强智库建设,以科学咨询支撑科学决策,以科学决策引领科学发展,充分发挥智库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

《党建》:有评论说,中国的智库、尤其是非官方智库,虽数量众多却“实力”不足。有些人甚至认为,官办智库是有话不直说,民间智库则是有话不敢说,说了也没有用。就这一问题,您怎样看?我们应当怎样补足短板加强智库建设?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好智库的作用?

魏礼群:其实,每一个国家的智库建设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这需要在不断地建设中逐步完善。我们必须看到,数量并不代表实力。我国缺乏具有较大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的高质量智库,提供的高质量研究成果不够多,参与决策咨询缺乏制度性安排,智库建设缺乏整体规划,资源配置不够科学,管理体制、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亟待创新,缺乏领军人物和杰出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