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禽养殖知识大全范例6篇

家禽养殖知识大全

家禽养殖知识大全范文1

关键词:水禽 食品质量安全 合作组织 建议分析

中图分类号:F7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1(a)-0211-03

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养殖技术传承,一直以来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飞来峡镇都是清远市乃至广东省的水禽主产区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该镇的水禽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影响力不断增加,水禽业已经成为当地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该文立足于实地调研数据,以水禽食品质量安全为主要研究视角,从养殖技术、疾病预防与控制、营销渠道、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运行情况及产业化发展水平等环节深入剖析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飞来峡镇水禽业存在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和主要原因,并就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能进一步改善当地水禽养殖户的生产条件,提升水禽产品的品牌效应,促进水禽产业的健康发展。

1 飞来峡镇水禽产业发展现状

1.1 生产经营的体总情况

飞来峡镇的水资源非常丰富,为当地的水禽养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该镇水禽养殖大多是个体经营户,以养鹅为主,养殖鹅的品种主要是清远乌棕鹅、马岗鹅以及纯种乌鬃鹅和马岗鹅的杂交乌鬃鹅。鹅分种鹅及肉鹅两种,根据季节性,养殖户会调整养鹅的种类。比如:春夏季节养殖种鹅,秋冬季节养殖肉鹅。种鹅养殖年限长,一般都为三年,第一年不投产,在第二、第三年通过销售鹅苗获利。每只种鹅每年可产蛋30~40个,鹅苗孵出率达到80%以上,2014年上半年鹅苗市场价格稳定,平均价格为15~16元/只。相比之下,肉鹅养殖期限较短,一般养殖周期为60~65天,一般养殖户每年养殖5~6批,每批1000~3000只。

1.2 养殖技术

由于该地区养殖协会、农业合作组织、专业的水禽饲料供应机构较少,所以当地大部分养殖户所掌握的养殖技术基本上都是通过自己摸索形成,接受专业技术指导和培训的途较少径。根据调查发现,当地大部分养殖户都愿意采用新的粪便等副产品处理技术、疫病防治技术、循环养殖等新技术。但是基于家庭经济实力不足、技术投入成本较高、新技术难操作等因素,他们又不得不放弃这些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新技术。

1.3 饲养管理的总体情况

(1)饲料。

该地区,养殖过程中所使用的饲料大多是直接到个体经销商或者饲料公司购买。在喂养的过程中,养殖户会在不同的阶段使用不同的饲料,鹅苗养殖40天后,一般都会开始掺杂谷物喂养,以此来降低养殖成本。

(2)添加剂。

饲养过程为了提高水禽的免疫力以及对饲料的利用率。养殖户都会使用一些添加剂,有抗生素、中草药等种类。他们在使用添加剂时一般都是在饲料或者饮用水中混入,但是把握剂量和次数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3)兽药。

养殖户多数是从个体农资门市或者畜牧服务站中购买兽药,对于一些常见的疾病,他们基本上都会了解如何去自行处理。多数养殖都知道使用兽医后的水禽有休药期和一些药物残留。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养殖户给水禽喂药和打针时,没有记录用药情况,缺乏科学养殖意识。

(4)环境卫生。

基本上所有养殖户都会对鹅舍每天清扫一次,每个星期进行喷洒消毒。而对于已死的病鹅,有些养殖户则是直接扔掉,这种不当处理方式会对当地环境造成威胁,特别是水、土壤污染较为严重,并且会造成疫病传染,甚至危害人体健康,后果非常严重。

(5)安全监测。

水禽出栏时,大部分养殖户的水禽产品都会进行质量安全检测。但还有少部分的水禽产品没有进行过质量安全检测就流到市场,安全隐患很大。

1.4 经营销售

当地水禽销售一般都是通过收购商直接上门收购,在销售的过程中,养殖户的议价能力较弱,很少有养殖户具有专门和稳定的销售渠道。

1.5 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情况

该地区的水禽养殖户大多没有参加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大多以个体养殖户形式存在。很多养殖户认为入会手续复杂、太麻烦,此外还要缴纳会费等原因导致养殖户不参加农民经济合作组织。

2 飞来峡镇水禽食品质量安全现状、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2.1 养殖技术滞后

虽然该地区的水禽养殖历史悠久,但是多年来积累的养殖技术,方法都是比较传统、陈旧、滞后,很多养殖户都没有采用循环养殖模式,粪便等副产品处理技术、疫病防治处理技术落后,而且大多数文化程度有限,疫病防治知识较为欠缺,养殖的管理方法不统一、比较混乱。

2.1.1 养殖技术获取渠道缺乏

水禽养殖技术关系到水禽食品的质量安全。专业的、科学的养殖技术可以保证水禽的健康生长,保证水禽的食品质量;而落后的、传统的养殖技术则降低水禽的食品质量,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所以,养殖技术的及时更新以及获取对于养殖户来说是很有必要的,而养殖技术的获取渠道也要多种多样,提高水禽养殖的产量和质量。通过实际的走访调研,笔者发现目前该地区的养殖户的养殖技术获取渠道却相当缺乏,如表1所示。

通过表1可知,该地区的养殖户所掌握的经验基本上都是通过自己摸索出来的。

2.1.2 养殖技术培训、指导缺乏

在调查中发现,有91%的养殖户都是没有参加过养殖方面的相关培训,只有9%参加过,但也是偶尔去参加了一下而已,实际效果并不明显。主要是由于当地并没有成立合作社,且科研机构较少,所以能够提供培训的机会也很少。

2.1.3 养殖方式单一

调查的养殖户中,将近八成的养殖户都是采用旱养的养殖方式,剩下的养殖户是圈养的养殖方式。

2.2 疫病防控体系不健全

随着水禽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饲养场的布局密度和场内养殖密度都大幅度增加,加之养殖场的隔离封闭不严,防疫程序执行不力,以致禽流感、副粘病毒病、呼肠孤病毒等时有发生流行,新的水禽病也不断出现,严重威胁水禽产业健康发展。

2.2.1 防病、治病知识获取渠道缺乏

当地大部分养殖户对于水禽防病、治病的知识都是从专业兽医了解的,但是并不全面、不精通。由于得不到合作社、大型龙头企业、饲料供应商技术指导员等其他渠道来获取防病、治病知识,少数养殖户只能通过书籍和媒体进行自学。

2.2.2 养殖密度不合理

由于养殖数量不断增加,单位面积的养殖密度不断增加,空间不足,导致水禽践踏,空气不流通容易发生水禽呼吸道感染,流感传染迅速等安全生产问题。此外,过度的集中养殖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负荷能力,也会对自然环境带来破坏。

2.2.3 防疫站缺少

飞来峡镇水禽防疫站较少,而新的水禽病也不断出现,严重威胁水禽产业健康发展。如果一旦发生重大疫情,防疫控制就非常难开展,防疫程序执行力不足,很容易导致疫情持续扩散,难以控制。

2.3 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不健全

行业自律机制缺失,产业的稳定安全令人担忧。水禽产业市场化、企业化生产以来,其前身千姿百态、规模大小不等的多种企业陆续进入水禽产业领域来追逐产业利润,但行业自律机制缺失,产品质量监控管理不严,以致在饲料中滥用抗生素、生长促进剂等添加剂,产品加工中的不卫生、不规范等情况都在水禽产业中时有发生,使产品质量安全成为水禽产业中隐患。

2.3.1 添加剂使用不科学

水禽养殖过程中添加剂的使用是普遍存在的,也是必不可少的,添加剂的科学使用关系到水禽食品质量的安全,而养殖户对添加剂知识的了解、使用的行为更是直接影响水禽的食品质量。表2是当地养殖户对于添加剂使用的一些相关情况。

(1)从表2可以看出,有72%的人有按照国家的规定去使用饲料、药品和添加剂等,但是还有将近三成的养殖户没有按照规定使用,会对水禽安全生产造成食品安全隐患。(2)对于添加剂方面,有一半的养殖户使用,也有一半没有使用,但是据我们了解,他们所用的饲料基本上都多少含有添加剂,只是有些养殖户没有发现而已。(3)66%的养殖户对抗生素有了解,34%的养殖户了解不大。经查资料得知,抗生素在治疗细菌感染上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长期大量或不合理应用势必对机体的防御功能造成不良的影响。所以,养殖户在对水禽抗生素这方面的了解还是必要的,这关系着水禽能否健康成长。(4)有67%的养殖户愿意使用安全、低残留的药物添加剂。说明在农村的人文素质还是有一定量的,大家都对安全环保健康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和认同,愿意接受新的对水禽危害不大的产品。(5)在饲料或者鸭/鹅的饮用水中,有将近八成的养殖户混入一些抗生素,加入这些抗生素可以提高水禽的免疫力,增强体质,提高品质,但是一定要限制用量,否则会适得其反。

2.3.2 对兽药休药期和兽药残留不了解

根据调查发现,73%的人都知道使用兽药后的休药期,安全用药的意识比较好,但是还有27%的人不知道使用兽药后的休药期。对于药物残留,当地养殖户中有70%的人了解,30%的不了解。

2.3.3 用药不做记录

关于给水禽看病、喂药和打针,当地很多养殖户都是没有记录过用药情况。养殖户一般都是用完要后,不会太在意做记录,也避免麻烦。如果没有收集到实时有效的数据,对于研究疫病或者死禽将缺乏科学的依据。

2.3.4 检疫证明缺乏

调查中发现,50%的养殖户们在销售鸭鹅时都有检疫证明,但是还有50%的养殖户没有按照严格的检疫程序操作而直接销售出去,所以当地政府有关部门要对禽类的检疫和监管工作还是需要做足,对检验不合格的鸭鹅进行无害化处理,保证市面上水禽的食品质量安全。

2.4 养殖环境的监管薄弱,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有待提升

2.4.1 死禽、病禽处理方式不当

调查中发现有一部分养殖户会把死禽直接扔掉。他们没有意识到已死病禽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是一直以来养成的不良习惯。这很有可能污染养殖场附近的水源,导致大部分水禽受到疫病侵袭感染,进而导致疫病的传播,甚至会严重威胁到我们人类的身体健康。

2.4.2 水禽排泄物利用不充分

虽然,大部分养殖户都了解水禽排泄物的转化利用,采用的是鹅鱼共养的养殖模式。但是相当一部分养殖户的方式处理不当,饲料转化率不高。

2.5 水禽饲料营养研究滞后

2.5.1 饲料供应渠道不正规

很大一部分养殖户都是从个体经销商或者畜牧兽医站处购买饲料。购买到的饲料是否无公害、无残留、无激素的合格饲料也就很难判断,存在各种不安全的质量因素。

2.5.2 水禽饲料在不同饲养阶段饲喂不规范

水禽饲养是要求在不同阶段使用不同的饲料的。但是,少部分养殖户未能严格按照说明,比较随意,没有真正形成规范化饲养。

2.5.3 水禽饲料研究机构缺失

虽然,该地区是清远市水禽养殖的重镇,水禽饲料的供需巨大。但是相应的关于水禽饲料的科研机构的设立却未能满足当地水禽产业发展的需求。

2.6 合作社和产业化组织程度低

该地区的水禽养殖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非常少,合作组织化低下。而已有的合作社仅仅充当一个连接农户和市场的一个中介角色。很多养殖户缺乏对于农业专业合作社的了解,认为合作社没什么作用,而且里面的人员可能会剥削自己的利益,所以决定单干。

3 结论和对策建议

基于上文对来峡镇水禽食品质量安全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笔者发现由于存在水禽养殖技术落后、疫病防控体系不健全、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不完善、水禽饲料营养研究滞后及合作社和产业化组织程度较低等问题,当前该镇的水禽食品质量安全状况令人堪忧。针对飞来峡镇水禽产业的发展现状和特点,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途径有效提高该镇的水禽食品质量安全。

第一,促进养殖专业化,提高养殖户养殖水平。

清远市清城区飞来峡镇绝大部分养殖户都没有参加过养殖方面的相关培训,他们的养殖技术几乎都是通过自己常年的摸索而形成的套路,比较传统、滞后,缺少相关专业知识的支撑,这不仅造成了养殖户一开始经营时的步步艰辛,也对水禽养殖业的安全生产留下了隐患。为此,首先当地相关部门应带头成立一个养殖咨询组织,为当地广大养殖户解答养殖过程当中遇到的相关问题,普及相关的专业知识;其次,多聘请在养殖业有所研究的专家在当地举行讲座、培训,并针对现时存在的养殖模式进行利弊的分析;最后,邀请当地成功的养殖户为刚起步或者在养殖过程中遇到困难的养殖户分享自己的养殖心得和经验,大家共同交流,实现互利共赢。

第二,进一步加强疫病的防治工作。

加强疫病防控工作,做好水禽产品出栏前的安全检疫工作,确保水禽食品原料质量。一是建立起水禽疫病的防预监控体系,加大对防疫人员的培训、指导、考核力度,对于规模化的养殖企业和农户要定期抽查,不仅要检查其防疫设施条件,而且要检查免疫程序和措施的执行情况;二是要加大免疫密度,提高免疫质量,加强免疫执法,明确免疫效果;三是加强活禽、禽肉、禽蛋的产地检疫和产地标识,防止在活禽及禽产品流通中的疫病传染,增强生产经营者责任意识和疫病防控意识,防止疫病异地流行。

第三,积极探索水禽健康养殖新模式。

传统的水禽放养、散养对养殖区的水源环境污染破坏很大;规模化集中养殖业又容易超过环境的承载负荷能力,对环境有所破坏。为此,一定要积极研发推广水禽健康养殖新模式,探索“水禽旱养喷淋模式”和“标准化设施养殖模式”,确保水禽食品质量的安全生产。在炎热的南方,水禽对水的生理需求得不到满足,难免会出现热应激,同时会出现羽毛板结的情况,影响水禽卖相。采用旱养结合喷淋的饲养模式,通过水的间歇喷淋,能满足水禽对水的生理需要,弥补旱养的不足。而且,“水禽旱养”便于疫病防控,土地利用效率高,水源污染能得到有效控制,降低水禽对水域的依赖程度,破解目前因水质下降、水域资源减少、水域禁限养等因素对水禽养殖业发展的制约。对于水禽旱养技术、水域环境对水禽的合理负荷承载量等方面的研究要不断加强,力争实现水禽产业的环境友好型发展。

第四,积极推动产业合作社组织化建设,制定行业标准、实行行业自律,保证产品质量安全和产业安全。

该地区水禽养殖业合作社和组织化程度非常低下,亟需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鼓励和投入,积极推动水禽产业合作社组织化建设。我国水禽产业正处于产业扩张和国际市场开拓的关键时期,绝对不能遭受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冲击,一定要加强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建立统一完善的产业发展规范和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以保证产业安全稳步发展。一是规范、整合养殖、加工企业,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生产,促进质量安全体系的建设;二是建议水禽产品加工企业建自己的养殖基地,减少流通环节,确保从源头上遏制质量安全问题的发生。保证水禽产业健康稳步发展;三是引领水禽产品向“三品一标”方向发展;即:将水禽产品定位在“无害化、绿色、有机”产品和“地理标志”产品。

第五,提升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对水禽养殖的扶持、监控力度,保证水禽养殖业安全生产。

在水禽养殖场的建设用地指标批准、标准化养殖建场和环境保护、污染处理系统建设的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植,以保证水禽产业向现代化方向迈进。同时,不定期的给予养殖户新技术的指导和培训,确保养殖户能够实时有效地掌握新技术;加强对水禽产品生产加工过程的管理,减少微生物污染和不必要的添加剂使用;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户补贴机制,保证产业发展低谷期的水禽养殖以及鹅养殖业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1] 解华东,布丽君,谢友慧,等.我国水禽食品质量安全现状及安全防控措施[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2(3):29-32.

[2] 陈国宏.我国养鹅业发展状况及前景分析[R].第三届中国鹅业产学研恳谈会,2013.

[3] 王雅鹏.我国水禽生产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2(10).

家禽养殖知识大全范文2

当前养殖业发展与畜产品安全体系现状

一、畜禽疫病防控形势严峻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从国外大量引进种畜禽及其动物产品,由于缺乏有效的诊断与监测手段,加之配套措施不得力,致使禽流感、口蹄疫、布鲁氏菌病,禽白血病、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鸡产蛋减少综合征、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蓝舌病等多种疫病传入我国,防治难度不断加大。其病原微生物可通过排泄物、水、空气等污染畜禽及其饲料,再通过产品传播给人类,不但给我国的畜禽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给动物性产品的安全性造成了恐慌。

二、养殖业环境污染严重

近年来,我县的规模养殖业取得了迅猛发展,2011年底全县猪存栏量达147238头、牛8009头、羊90026只、鸡2381849只,但绝大多数养殖场户未经处理将畜禽粪便随意倾倒,无害化处理设施也是形同虚设,遇上下雨天粪水肆意横流,污染河流、山川、土壤,由于缺少必要的污染治理投资,使养殖环境的失衡反作用于养殖业,又制约了养殖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从长远来看,更重要的是危及动物性食品质量安全,循环污染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三、畜产品安全令人担忧

近年来提倡健康养殖的呼声越来越高,但真正生产健康安全的畜禽产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类药物、化学物质、重金属、生物激素对畜牧产品的危害不容忽视,成为危害人民生命和健康的隐形杀手。食品安全问题存在愈演愈烈之势,问题食品的涉及面越来越广,呈立体式、全方位态势,制毒制劣手段越来越多样,手法越来越隐蔽。

四、执法工作多头不力

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管理现状为立法零散、多元管辖、监督和执法工作不力,动物食品监管一直采取分段管理为主,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各职能部门之间常会出现重复执法、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这就给某些食品行业违法生产、销售不合格食品提供了可乘之机。

五、消费者安全意识不强

消费者缺乏购买安全食品的常识。中国人口众多,收入有高有低,造就了消费层次参差不齐,众多的消费者由于收入水平低下,缺乏足够的消费能力,安全意识淡漠,给问题食品的销售打开了门路,由此可能会引发一些疾病的产生,甚至导致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六、对策

1.积极推行健康养殖

一是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解决养殖业污染问题是改善养殖业生产环境、提高畜产品质量、促进养殖业结构调整、实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的唯一出路;二是养殖场户合理搭配日粮营养,提高饲料利用率,大力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加强废弃物的综合利用,降低营养物质的排泄以及重金属、药残等有毒有害物质对养殖环境的污染;三是将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地、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县城及城镇居民区等人口集中地区以及国家法律、法规规定为特殊保护的其他区域划为禁养区,在此区域内禁止一切畜禽养殖;四是养殖场户保证畜禽养殖污染物综合利用或者无害化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转,禁止超标排放污染物;五是凡新建、改建、扩建的畜禽养殖场,必须严格执行环保审批制度保证污染物达标排放。

2.加强疫病防控工作

一是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二是建立严格的消毒制度,定期更换消毒药品种,防止产生耐药性;三是切实加强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力度,确保免疫密达到100%,不留免疫空档,切断疫病传播途径;四是建立严格的检疫制度,控制流动疫情。

3.推行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工程

一是进一步落实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制,强化巡查、审查、监督抽查等监管措施,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企业、重点产品专项整治;二是全面加强畜禽饲料、药品质量安全监管,严格实施饲料厂家、销售门店畜禽产品添加剂使用备案,督促指导养殖场户严格按规定使用添加剂;三是全面推进畜禽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完善绿色通道;四是深化服务,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扶植一批畜禽绿色健康养殖示范企业,幅射、带动周边养殖场户提高其产品质量。

家禽养殖知识大全范文3

1发展经验

1.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武胜县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领导小组和技术专家组。领导小组主要负责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的组织领导,负责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活动的日常事务和组织协调。技术专家组细分为生猪养殖、家禽养殖和草食牲畜养殖三个小组,主要职责是为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提供技术支撑、协助领导小组办公室开展相关工作。

1.2大力推行畜禽标准化生产畜禽标准化生产按照“六化”推进。即: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和监管常态化。选用高产优质高效畜禽良种,实现畜禽品种良种化;畜禽圈舍、饲养与环境控制设备等生产设施设备满足标准化生产的需要,实现养殖设施化;制定并实施科学规范的畜禽饲养管理规程,实现生产规范化;健全防疫制度,有效防止重大动物疫病发生,实现防疫制度化;有效处理畜禽粪污,达到排放标准,实现粪污处理无害化;依法对对饲料、饲料添加剂和兽药投入使用实施有效期监管,实现监管常态化。

1.3积极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2007年开始,到2011年全县利用中央投资,实施生猪标准化养殖场(小区)改扩建项目,共改扩建生猪养殖场(小区)57个。2010年起,全县启动实施了畜禽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2011年,根据省上有关要求,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2011年现代畜牧业优质生猪养殖示范点建设的通知》。按养殖内容制定全县统一的评审打分细则,组织专家组开展初步筛选、技术培训、创建指导和验收评审等工作,及时高效地建成了12个圈舍面积800平方米以上的标准化养殖示范场,验收后由县政府补助每个标准化养殖示范场25万元,为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树立了学习榜样,取得了良好的示范带动成效。

1.4探索畜牧业发展新机制大力支持龙头企业采用“公司+专合组织+养殖农户(场)”的运作模式,实施“五统一”(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服务、统一销售、统一品牌)经营方式,运用寄养、托养、订单养殖等方式发展现代畜牧业。鼓励引导养殖业户按照自愿、平等、互利的原则,兴办各类畜牧合作社,真正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提高养殖业户的组织化程度和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1.5重视畜禽养殖污染的无害化处理

1.5.1对养殖场实施干清粪、雨污分流改造,从源头上减少污水产生量。

1.5.2对于具备粪污消纳能力的畜禽养殖区域,按照生态农业理念统一筹划。以综合利用为主,推广“畜-沼-果草”种养结合生态模式,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发展循环农业,达到治污成本最低,治污效果最佳的目的。

1.5.3计划在畜禽规模养殖相对集中的地区,规划建设畜禽粪便处理中心(有机肥厂),收集养殖场粪便运送到一个中心,利用生产工艺生产有机肥料,变废为宝。

1.5.4对广安天兆白坪种猪场等粪污量大而周边耕地面积少,土地消纳能力有限的畜禽养殖场,主要采取建立污水处理站进行工业化处理实现达标排放。

1.5.5落实好大中型沼气建设等项目,扶持大中型畜禽养殖企业利用沼气发电项目等方式集中进行粪污处理,提高集约化处理和利用能力。

2主要问题

2.1投入不足,发展受限标准化规模养殖占用资金较大,各级部门支持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政策不具体,投入较少,没有建立起自上而下的畜牧业发展投入机制。金融机构对现代畜牧业扶持贷款额度小、周期短且条件严格,养殖户和企业融资难度大,缺乏引种和购买养殖设施设备资金,从而制约了标准化规模养殖的快速发展。

2.2技术服务体系有待加强目前,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尚未聘用落实村级动物防疫员及疫病观察员,影响到日常的疫病诊断、服务指导和疫情信息的发现、上报、处置等工作。技术人员知识普遍老化,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能力差。乡镇畜牧兽医站工作人员少,工作难度较大,正常工作难以开展。部分基层技术人员竞争意识不强,缺乏紧迫感。服务范围窄“,轻防重治”、无法提供管理知识和信息服务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了个别养殖场不能达到防疫制度化和监管常态化。

2.3养殖用地缺乏近年来,国家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力度加大,城市化、城镇化用地急剧增加,招商引资项目增多,总耕地面积有限,导致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用地紧缺,一些养殖项目因无法解决用地而不能得以实施,不利于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

2.4环保意识薄弱由于养殖场建环保设施投入大,而没有直接经济效益,业主环保意识不强不愿投入,致使一些养殖场对周边环境污染严重,不能达到粪污处理无害化,同时引发社会问题,阻碍了发展。

3思考及建议

3.1强化政策扶持抓住扶持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有利时机,发挥武胜县已有的基础优势,尽快制定出台促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支持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发展的长效推进机制,调动养殖户的积极性。在规模养殖场优化品种、专合组织建设、技术推广、环境污染治理、争创品牌、畜产品安全检测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合理规划,统筹兼顾,把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场与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统筹解决土地、水电等基础设施配套问题。在推进基本保险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试行畜禽全面政策性保险,拓宽保险覆盖范围,增强畜牧业抵御市场风险、疫病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

3.2强化畜产品安全

3.2.1着力动物免疫。认真做好畜禽春、夏、秋三季集中免疫和常年补免工作,确保高致病性禽流感、猪瘟、鸡新城疫等重大动物疫病的免疫率达到100%,彻底控制和消灭疫病。

3.2.2着力检疫监督。做好产地、屠宰、市场、运输等环节的检疫监督,引导业主守法经营,诚信经营,确保畜产品无疫病、无药残、无公害。3.2.3着力疫情监测。及时掌握疫情动态,控制疫源流动,提高预警能力。

3.2.4着力完善应急机制。根据重大动物疫病变化特点,不断完善应急预案,储备应急物资,组建应急队伍,提高快速应急反应能力,构筑起畜牧业发展的安全屏障。

3.2.5着力投入品监管。组织执法人员,联合工商、质监等部门,加大对饲料、兽药市场的整顿,严厉查处生产、销售假冒伪劣饲料及兽药的违法行为,切实保障养殖户利益和畜产品安全。

家禽养殖知识大全范文4

一、偃师市畜禽养殖业现状

偃师市环保局2008年以来多次联合乡镇政府对偃师的养殖业进行了初步排查摸底。2012年以环境统计中的340家规模养殖场(小区)为基础,重新对养殖企业的养殖规模进行了调查。目前,偃师市猪存栏共有74.2万头,禽类存栏共有219.9万羽。达到环境统计规模的养殖企业总数252家,国定规模养殖场88家。其中,生猪年存栏200头以上养殖场208家、出栏21.1万头,国定规模58家、年出栏11.0万头;奶牛年存栏50头以上养殖场24家、存栏6507头,国定规模22家、存栏6340头;肉鸡年存栏5000羽以上养殖场8家、出栏量125万羽,国定规模6家、出栏117万羽;蛋鸡年存栏5000羽以上养殖场12家,年存栏14.2万羽。偃师市的养殖企业大多分布在南坡北岭,乡镇主要集中于邙岭镇和大口镇。养殖业的分布情况有两大特点:一是区域养殖密度大。如邙岭镇丁门口村就有210个养猪场,母猪存栏2962头、生猪存栏18560头。二是养殖规模小的养殖场占大多数。以生猪为例,存栏50头以下养殖场7445户,出栏42.4万头;存栏50~200头养殖场306户,出栏10.7万头;存栏200~500头养殖场150户,出栏10.1万头;存栏500头以上养殖场58户,出栏11万头。结果表明:猪场存栏200头以下的户数占98%,养殖量占72%。

二、偃师市畜禽养殖业存在的问题

(一)养殖户的环保意识淡薄

养殖场大都属于农村家庭型的养殖模式,业主环保意识普遍较差,还没意识到养殖污染对环境的影响。

(二)选址不合理,欠账多

由于历史原因,大部分养殖场都建在村庄周边,离农户较近。养殖户平时只抓生产,没有落实治污措施,致使养殖粪污随处堆放,污染环境,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环境。

(三)污染治理难度大,治理资金投入不到位

家庭式养殖场所占比例大,养殖规模小,养殖业经济效率相对较低,养殖企业在污染治理资金的投入上有一定困难,制约了养殖污染治理工作的开展。

三、偃师市畜禽养殖业污染采取的对策

(一)大力宣传,提高认识

一方面,偃师市通过电视台环保视窗等栏目,举办了多期关于养殖业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及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技术规范的讲座,普及了养殖业环境管理知识,提高了人民群众对养殖业污染治理的认识。另一方面,市环保局和市畜牧局多次组织养殖企业集中学习培训,通过对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技术规范进行学习,对养殖企业在污染治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和交流,使养殖企业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解决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中的一些难题。还有就是部门联动,多措并举,大力推进养殖污染治理减排工程。

(二)合理布局,严把新建养殖项目准入关

根据环境规划,按照畜禽养殖区域划分要求,优化养殖产业布局,严把新建养殖项目准入关,新建养殖场需符合和通过环评审查。偃师市制定了《偃师市畜禽养殖区域划分方案》(偃政[2010]71号)。对新上养殖企业从项目选址、布局和办理环评等环节直接参与,使这些企业少走弯路,尽早完善手续,投入生产。偃师市环保局还对建厂早、规模较大、选址相对合理的养殖场要求其补办环评手续,并在企业办理环评的各个环节给予协调帮助,为企业的污染治理提供治理方案及建议,现有14家养殖场环评已批复,污染治理设施基本竣工,正在完善。并且对“未批先建”的项目下达了限期纠正环境违法行为通知书。

(三)改进传统养殖模式,加快生态养殖建设

坚持“总量控制、农牧结合、种养平衡”的原则,推动干湿分离、雨污分流的污染防治措施,改变过去养殖场“脏、乱、差”的落后局面,通过堆肥、发酵,为种植业提供肥料,实现粪污的“零排放”,形成“种-养-种”及“种-养-菌”等的生态循环模式,实现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偃师市旺民奶牛养殖有限公司,承包153.34hm2土地种植果树,在养殖区和果园之间建有泵站及管网,养殖中所产生的干粪经干粪场堆积发酵后用于果园施肥,全部还田;尿污经沼气池发酵后,再经沉淀池停留一定时间后,用于果树灌溉,养殖企业既用上了清洁能源沼气,又节省了果园所需的有机肥。还有慧泉乳业,建有双孢菇大棚80个,养殖中所产生的牛粪收集到干粪堆场,晒干后粉碎,掺合锯末等其他原料,制成菌菇基料,来种植双孢菇,效益显著。这些措施既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又有效地解决养殖场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很好地化解了畜禽养殖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四)多方筹集资金,加大治理力度

家禽养殖知识大全范文5

【论文关键词】农村动物防疫;存在问题;对策

畜牧业是农村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发展畜牧业是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切实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出路。动物防疫是畜牧业持速、健康、稳步发展的前提,是人民吃上“放心肉”、保证人民生命安全的保障。近年来,随着我国对重大动物疫病实行公开公布制度,动物防疫工作已经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领导力度明显加大,防控措施落实有力,防疫队伍不断壮大,防疫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免疫密度明显提高,防疫成效十分显著[1]。但是,从当前农村动物防疫工作实际情况来看,部分地方仍然存在着免疫死角,有的地方免疫效果较差,这给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留下了重大隐患。

1目前农村动物防疫工作存在的问题

1.1畜禽规模养殖少,饲养分散

当前,畜禽养殖主要集中在农村,养殖模式以一家一户散养为主,尽管各地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加快推进养殖方式转变,畜禽饲养已进入由分散饲养向规模养殖的转型期,但是当前农村千家万户零星或者小规模分散养殖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特别是禽类养殖,除了以养禽为收入主业的专业户外,绝大部分农户的养禽数量都在几只到几十只,养殖方式以放养为主。例如在异龙镇,2009年生猪存栏151 104头,存栏100头以上的养殖户只有26户7 600头,散养户达15 620户143 504头,规模养殖户的存栏占5%;年末禽存笼284 577羽,存笼2 000羽以上的规模养殖户只有12户46 000羽,规模养殖户的存笼占16%。要抓好千家万户分散饲养畜禽的动物防疫养工作,就必须投入非常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1.2饲养周期短,养殖动态变化快

尽管现在乡镇兽医人员和村防检员对畜禽饲养和免疫情况都建立了档案,并要求乡镇兽医人员和村防检员在认真做好“春秋”两防的基础上,对新补栏的畜禽做到及时补针。但由于养殖户随时都会销售和购进畜禽,饲养数量动态变化较快,防检员很难及时准确地掌握防疫责任区内的畜禽变化情况,这样就必然造成了有些新补栏的畜禽防疫上漏针[2]。

1.3群众防疫意识淡薄,不能积极参与动物防疫工作

部分群众对动物防疫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防疫主动性,甚至有些养殖户不愿意接受防疫工作,强制免疫阻力大。一是养殖户认为防疫员每天要跑多家农户进行免疫和疾病治疗工作,有可能会把其他养殖户的动物疫病传到自己养殖场。二是个别养殖户存有侥幸心理,总认为有时不打防疫针也没发病,未考虑如果发生重大疫情时的危害。三是尽管目前国家对一些疫苗实行免费,但还有许多疫苗还要收费(包括手续费等),开展一次免疫,养殖户要承担一定的防疫费用,养殖户不愿出钱。四是个别养殖户法制观念淡薄,认为饲养的畜禽是自己私人财产,打不打防疫、畜禽病死了是自己的事、其他人无权干涉的思想也严重影响免疫工作的实施。

1.4工作经费匮乏,村级动物防疫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作为农村动物防疫工作的直接实施者——乡镇兽医站,没有预算一定的动物防疫工作经费,工作难开展,在防疫工作中必要的免疫过敏反应治疗费、反应死亡补偿费、防疫设备维护更新费都不能落实[3]。村防检员承担了农村主要的免疫工作和动物疫病监测工作,以没有任何社会保障和极其低廉的报酬(石屏县每人每月补助80元)承担了繁重的工作。组织形式松散,管理措施、组织纪律措施对他们的作用不大,致使其人员队伍不稳,工作责任心不强,业务技术水平不高,造成免疫密度低、免疫质量差的不良局面。

2对策

2.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充分认识动物防疫工作在畜牧业生产及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加大组织领导力度。地方政府要认真履行动物防疫的职责,真正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切实建立起“政府负总责,部门保密度”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工作机制,认真实行动物防疫双轨制,落实动物防疫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各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增强合力,推动动物防疫工作顺利进行。各级动物防疫人员实行分片联系责任制,县级到镇、镇级到村,严格技术要求,严格目标任务,严格工作纪律,严格奖惩制度,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按照免疫操作技术规范实施免疫,确保免疫效价,降低疫病发生风险[4]。

2.2加大动物防疫工作的宣传力度,普及动物防疫知识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动物防疫工作的重要性,让养殖户认识到做好动物防疫工作不仅可以减少动物疫病的发生,降低畜禽发病死亡率,提高养殖效益,而且还能最大限度地防控重大动物疫病,保障畜牧产业的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的安全。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切实提高广大养殖户对动物防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他们自觉配合政府和有关部门做好动物防疫工作的主动性。

2.3加大动物防疫经费投入力度,加强防疫人员培训

各级地方政府是动物防疫经费的投入主体,要将每年所需的动物防疫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在保证现在村级防检员每月补贴的基础上,适当预算一定的如免疫反应死亡补偿经费等,让在免疫中出现反应死亡的养殖户能在最短时间内领到补助。加强乡(镇)村动物防疫队伍的技术培训,定期举行培训班或讲座,分层次对动物防疫人员进行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技能、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加快知识更新步伐。不断提高防疫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防疫技术水平,建立一支能吃苦耐劳、责任心强、技术水平较高的动物防疫员队伍。提高动物防疫的科技含量,确保防疫工作科学化、规范化。

2.4加大执法力度,发展规模养殖

建立健全县乡(镇)两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完善动物防疫监督体系,切实抓好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和运输检疫,没有免疫证明和免疫标识的畜禽不予出具检疫证明,没有检疫证明的畜禽不准销售、宰杀和进入流通环节;同时加大对逃避检疫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养殖户的防疫法制意识,从而使养殖户由被动防疫变为主动防疫,促进全县(镇)动物防疫工作的开展。发展规模养殖,推进养殖小区建设是发展现代畜牧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也是规范动物防疫和标准化生产的必然选择。为此,要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和项目支持,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引导养殖户由分散饲养向规模化饲养转变,提高规模化饲养程度。

3参考文献

家禽养殖知识大全范文6

为进一步加强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推进生态畜牧业发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保总局等部门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意见的通知》(〔20*〕63号)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的若干意见》(浙政发〔20*〕70号)精神,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深化加强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重要性的认识

畜牧业是事关我省食物安全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加强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有利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节能减排,有利于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有利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有利于推动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也是生态省建设和“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的重要任务。自20*年以来,各级农业、环保等部门按照“811”新老三年行动的部署,密切配合,扎实工作,按时完成了全省1960个年存栏生猪500头以上(杭嘉湖地区300头以上)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排泄物治理任务,全省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但是,全省尚未实施治理的年存栏生猪*0头以上养殖场还有1万多个,部分已经完成治理的规模化养殖场因运行管理不善,仍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任务依然十分繁重。各级农业、环保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从建设生态文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强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的重要意义,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切实加大工作力度,完善各项保障措施,着力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加强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加强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的主要目标是:到20*年,全面完成年存栏猪*0头以上、存栏牛*头以上畜禽养殖场(户)排泄物治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全省新建150个畜牧生态养殖小区,带动各地建设*00家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畜牧养殖小区;在畜禽散养密集区新建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75个。围绕上述目标,重点完成以下任务:一是加快修编和实施生态畜牧业养殖规划,根据环境容量和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合理确定畜禽养殖规模,科学划定和调整禁养区、限养区,深入实施畜牧业“西进东扩”发展战略,不断优化畜牧业区域布局与产业结构。二是努力转变传统的畜禽养殖和畜牧业生产方式,推进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推广集中饲养、集中治污、统一管理的标准化生态化养殖方式,提升规模化畜禽规模场和畜牧养殖小区建设水平。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建设生态养殖小区,推行集中治污和废弃物综合利用,减少农村散养规模。三是大力采用过程控制与末端治理相结合的方式,大力推广雨污、粪尿、净污“三分离”技术和工艺,干粪作为有机肥原料,养殖污水经沼气池处理用于农作物和林木的肥料,实现资源化利用或经处理达标后排放。积极研究和探索各种现代生态工程和农牧结合等技术,努力降低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成本,提高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和资源化利用水平。

三、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

新建、改建、扩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区)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根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环境保护部令第2号)要求,猪常年存栏量3000头以上、肉牛常年存栏量600头以上、奶牛常年存栏量500头以上、家禽常年存栏量*万只以上或涉及环境敏感区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区)须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其余的须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新建、改建、扩建畜禽养殖场(区)必须实行“三同时”制度。项目建成后,须向当地环保主管部门书面提交试生产申请,经检查同意后方可进行试生产;试生产期间,须按规定程序向负责审批的环保主管部门申请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正式投入使用或运行。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项目的环评文件审批权限,将根据国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分级审批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制度的若干意见》的有关规定,按照下放权限、优化服务、提高效率、加强监管的原则,在我省修定后的建设项目分级审批规定中予以明确。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按照《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DB33、593-20*)执行。

四、加强畜禽养殖业环境保护长效监管

加快推行规模化养殖场排污申报登记和排污许可证制度。严格督促畜禽养殖场落实排泄物、恶臭、畜禽尸体的安全处置措施,依法查处畜禽养殖业的各种环境违法行为,对存在问题的养殖场要督促制定整改方案,确保整改到位。各级环保、农业部门要采取联合监督、专项监督和日常性监督等多种检查方式,切实加大畜禽养殖业环保执法力度。及时组织开展“回头看”抽查活动,重点加强对“811”环境污染整治任务中已完成治理的规模场,以及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治理设施运行、管理和维护情况的现场监督,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对违法行为依法进行查处,确保治理设施正常有效运行。根据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关于开展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专项执法检查的通知》(环办〔20*〕41号)和省环保局、农业厅等十厅局《20*年浙江省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工作方案》(浙环发〔20*〕48号)等文件要求,从20*年9月至20*年底,在全省组织开展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环保专项检查。具体要求按照《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环保专项检查工作方案》执行。

五、进一步强化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的保障措施

(一)完善工作机制。各级环保、农业部门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把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协调配合,合力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加强目标责任制考核,把规模化畜禽养殖排泄物治理任务纳入生态省建设年度目标任务书,建立健全畜禽排泄物治理工作的督办机制,层层签订责任书、明确责任人,逐级严格进行考核。各级环保、农业部门要及时掌握并互通整治工作信息,完善月报制度,每年至少联合组织开展两次以上的督促检查,确保整治工作如期推进。

(二)优化畜禽养殖项目的环评审批管理。所有畜牧养殖建设项目,取消环评大纲的编制和报批。畜牧养殖建设项目环评文件专家审查会由环保部门会同农业部门共同组织召开。各级环保部门要积极做好畜禽养殖建设项目环评的各项前期服务工作,实行“一次性告知”、“一站式服务”、“一条龙审批”的窗口式标准化管理,并在法律规定的时间内,进一步缩短畜禽养殖建设环评审批时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