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禽养殖知识范例6篇

家禽养殖知识

家禽养殖知识范文1

关键词:畜禽养殖;基层;培训技术;途径

中图分类号:S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7)02-0022-02

畜禽养殖技术,直接关系着养殖业的生产安全、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和生态安全。近年来,在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惠民、惠牧政策力度的同时,基层畜禽养殖技术培训全力发挥积极作用,各地畜禽养殖数量、养殖规模和养殖质量取得了长足发展,畜禽养殖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得到了全面提升,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但是,基层少数地方在畜禽养殖技术培训中,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尚未得到真正有效解决,严重制约了区域现代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1 培训时间过于教条

从基层了解到,少数地方畜禽养殖技术培训时间安排缺乏科学性,没有很好地结合畜禽养殖的特点特色,一般都集中在春季或农事相对闲少的冬季,并时常与“送科技下乡”等活动相结合,“一阵风”、短行为的表现较为突出,致使一些畜禽养殖者怀疑技术培训是在“作秀”或走过场。

2 培训方式比较单一

少数地方的畜禽养殖技术培训仍然是全县集中或以乡镇为单位,采取拉横幅、贴标语营造培训氛围,现场发放一些技术资料,然后请专家或者技术人员进行“填鸭式”授课。对于此种“老套”的培训方式,占据一定比例的“80后”“90后”养殖者一般难于接受,甚至比较反感。

3 培训内容依然陈旧

从基层畜禽养殖技术的培训课上了解到,专家或者技术人员授课内容一般是基础概念、基本常识,占据了大量篇幅和大量时间,广大养殖者真正需要了解或掌握的饲养新理念、管理新模式、防疫新动向等没有时间去讲授。有的专家教授或者技术人员甚至倚老卖老,未准备新的相关知识,拿的讲义是陈年旧稿或者滥竽充数。

4 培训效果有待商榷

培训的最终目标是提升养殖者的综合素养。但是,在培训工作中,较短的时间既传授了猪、牛、羊、禽饲养知识,还传授了疫病防治等诸多知识,培训对象往往是不知道培训的重点,越越迷糊,及时消化和运用就更是不可能。如此的培训效果可想而知,培训目标最终难以较好地实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前,现代畜牧业发展进入了新常态,畜禽养殖大场(大户)和广大散养户对养殖技术培训的需求,无论是时间、内容,还是师资等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故此,基层畜禽养殖技术培训必须积极主动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才能满足广大养殖者的需要,才能更好地促进现代畜牧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5 时间上要力求便民

时间就是金钱。从事畜禽养殖具体工作或者管理工作的人员都知晓,畜禽养殖业没有节假日,养殖者365 d必须天天出勤,否则,畜禽就会“断顿”挨饿、不利于生长。故此,对于基层畜禽养殖技术培训时间的选定,要充分考虑养殖业的规律性和具体实际,多听取养殖者的意见建议。笔者建议减少所谓的“淡季”或“春季”培训,时间尽量安排在养殖者忙完一天饲养管理后的晚上,这样就可以极大地方便广大养殖者参与培训。

6 方式上要力求多样

“磨刀不误砍柴工”。一是要进出互补。基层畜禽养殖技术培训既可以采取“走出去”,让培训对象参与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组织的专业技术培训或大专院校的短期培训班学习。也可以采取“请进来”,请专家教授到县、到养殖单位集中统一授课,从而达到“进出互补”学习效果。二是要内外兼顾。可采取组织培训对象参观区域内优秀养殖单位与学习区域外先进养殖单位好做法、好经验的方式,实现取长补短、全面进步。三是要现场培训。把培训地点放到畜禽养殖场,专家教授或技术人员到现场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需施教,“面对面”、“手把手”地传帮带,增强畜禽养殖者的动手能力。

7 内容上要力求精准

弈棋落子,首重布局。一是要重视基础。基础不牢则地动山摇。培训要突出畜禽养殖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提高,特别是要强化“新”养殖者的基础知识培训,打牢创业、富业的理论基础。二是要满足当下。专家或技术人员应接“地气”,务实地深入基层进行广泛调研,摸清弄明养殖者当下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针对其现实需要解难答疑。三是要拓宽视野。要通过宣讲外地先进经验、典型作法等事迹,积极拓宽养殖者的发展视野,提升其科学养殖素养。

8 结果上要力求质量

养殖技术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任务重,困难多,要求高。一是要强化培训组织领导。各地应结合区域实际,组建培训机构和领导班子,带队伍、强管理、促培训。二是要强化培训师资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才能创造一流的培训业绩。师资既要有专业大专院校的“名人”“大家”和优秀的基层技术人员,还应有养殖者极为熟悉的“土专家”“小能人”。三是要强化培训对象管理。应指定责任心和事业心强的工作人员负责培训对象的日常管理,确保参训率、合格率均达到100%,培训内容能真正深入人之心、践于行。

家禽养殖知识范文2

关键词:禽流感病毒;H5;禽流感风险因素监测

为了掌握人禽流感病例发生的风险,探索职业暴露人群禽流感风险因素,了解禽流感病毒在我县家禽规模养殖场职业暴露人群中的感染情况,自2009年以来,南昌县对家禽规模养殖场的职业人群进行了连续监测,现将2012~2013年禽流感H5N1亚型流感病毒血清学的监测情况和禽规模养殖场新鲜鸭粪、笼具、食槽物体表面、禽饮用水、污水等环境样监测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血清采集和环境样采集 2012年11月采集100份南昌县冈上镇家禽规模养殖场职业人群的静脉血,2013年1月、5月、9月共采集120份冈上镇家禽规模养殖场新鲜鸭粪、笼具、食槽物体表面、禽饮用水、污水等环境样进行禽流感H5亚型抗体检测。

1.2抗原制备(H5N1)由国家流感中心提供。

1.3血清学检测和环境样检测 采用微量半加敏红细胞凝集抑制实验检测各型流感抗体。血清在测定前用霍乱滤液处理后用终浓度为 20%的鸡红细胞吸附,以去除非特异性抑制素和凝集素。结果判断以血凝抑制滴度≥1∶20为阳性。

2 结果

共采集100份南昌县冈上镇家禽规模养殖场职业人群的静脉血,未发现 H5N1 亚型禽流感病毒抗体阳性;采集120份冈上镇家禽规模养殖场新鲜鸭粪、笼具、食槽物体表面、禽饮用水、污水等环境样,未发现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抗体阳性。

3 讨论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不断地在全球蔓延,候鸟迁徙是人禽流感传播的重要因素。南昌县是禽类规模养殖大县,禽类养殖达7000多万羽,而且是鄱阳湖候鸟迁徙必经之地,因此做好人禽流感的监测非常重要。禽流感病毒在家禽体内的广泛分布以及人感染病例的持续发生表明,病毒进化成一个在人类中更易传播的病原的风险依然很高[1],充分表明了加强本地禽间禽流感与人间流感防控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对我县2012~2013年100份血清学监测结果显示,家禽规模养殖场职业人群血清学H5N1抗体阳性率为0,H5亚型在职业人群中不存在隐形感染,这与广西监测结果一致[2]。H5N1病毒对人类感染能引起偶发病例[3],人类一旦感染H5N1病毒即出现严重的病症,甚至导致死亡[4]。因此,加强H5N1亚型流感病毒的流行病学和血清学监测,积极探索人禽流感风险因素,及时了解流感病毒株变异和疫情动态,对防止H5N1亚型流感病毒的流行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我县家禽规模养殖场职业人群监测发现,该人群职业防护意识非常薄弱,处理病死禽类均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因此对该人群特别要加强人禽流感卫生防病知识宣传并采取相应的行为干预措施, 使他们多了解禽流感的防治知识,掌握日常工作时应采取的个人防护措施,尽可能减少感染机会。

参考文献:

[1]蒋文明,嵇康,曹玉飞,等.全球人感染H5N1禽流感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国动物检疫,2009,26(9):66-68.

[2]康宁,谭毅,居昱,等.广西 2009 年职业暴露人群禽流感监测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10,10(12):1485.

家禽养殖知识范文3

关键词:家禽;魅静。环乐

中图分类号: S85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13.030

1 家禽传染病的特点

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集约化管理给家禽传染病传播提供了条件。家禽的传染病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易感性。不同性别、龄期、品种的家禽感受性不同;多型性。家禽传染病种类多样,每一种传染病自身特性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不同家禽身上存在不同症状;危害性。传染病对家禽造成的危害主要是降低了饲料的回报率,影响家禽的正常发育,导致家禽的大批死亡;普遍性。传染病具有侵袭力和传染性,在很多养殖场都可能出现传染病。

2 家禽传染病发生的原因

2.1 养殖场饲养密度过高,管理存在缺陷

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家禽养殖集约化管理程度越来越高,养殖密度不断变大,传染病更容易发生。在养殖场管理上存在缺陷,例如饲料的采购、员工的管理、消毒措施等方面没有具体的规定,这样就很容易导致传染病的发生几率。

2.2 饲养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

养殖场饲养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对于传染病预防工作不能落实到位。在家禽的饲养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样就要求饲养人员具备养殖方面的专业知识,能够利用掌握的知识处理突发问题。但是目前很多养殖场的饲养人员科学饲养水平不高,不能及时清除传染源,预防工作不能及时开展,造成家禽的抵抗力下降,增加了感染疾病的机会。

2.3 养殖场设备比较落后

养殖场禽舍内的温度、光照、湿度等条件不适宜,容易感染传染病。不注重养殖设备的更新,缺乏消毒和控温设备,不能为家禽提供较好的生长环境,不能保障家禽生活在健康、舒适的环境中。

3 针对家禽传染病发生的原因应采取的措施

3.1提高饲养人员综合素质

要加强对饲养人员的培训,增加他们的专业知识,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使其能够利用专业知识和科学方法更好地进行饲养。家禽饲养人员要树立预防与治疗相结合的理念,及时关注家禽健康。另外,要加强对饲养人员责任心的培养,在进行免疫接种和药物预防时,要严格按照计划进行。认真做好检疫检验工作,及时发现传染源。

3.2加强饲养管理,不断完善管理制度

温度与家禽的体温调节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家禽的健康、饲料的消化吸收、饮水、活动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家禽舍要严格控制温度。家禽舍对湿度要求不是很严格,但是在和其他因素共同作用下会对家禽造成较大的影响,应当根据不同季节、不同地区灵活掌握。随着家禽代谢旺盛、生长发育迅速,家禽的排泄也日渐增多,会造成家禽舍内的有害气体浓度增加,因此,要保证家禽舍内空气良好。光照可以促进家禽骨骼、肌肉发育,促进饮水、采食,同时能够提高家禽免疫力。另外,紫外线能够使房舍干燥,可以杀灭细菌,有利于预防疾病。饲养密度也与家禽的健康、生长发育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使家禽舍内空气良好和清洁卫生,必须根据家禽的生长阶段调整家禽饲养密度。

3.3科学进行药物预防

在家禽的饲养过程中,合理使用药物,能够消灭传染源,净化环境。因此,在生产实践中要进行早期预防,但是在投药的过程中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某些疾病只在特定的环境条件、发病季节、易感期龄下存在。根据这些规律,采取有针对性的用药,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用药时机非常重要,疾病在感染的初期或者萌芽状态有较好的效果,如果在疾病流行后或者出现明显症状后,再用药效果就比较差。目前药物种类较多,一种疾病有多种药物可供选择。要想用药准确必须做好药敏试验。用药要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可以根据家禽状况确定疗程、用法和用量等。慎用副作用强、毒性大的药物。

3.4免疫接种

为了解决通过药物防治所带来的药物残留和耐药性问题,可以通过疫苗进行防治。在家禽饲养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外界的影响较大,因此要避免一些鼠类、野鸟等动物的干扰,这就需要对周围的环境做好管理,白色垃圾要及时进行回收和处理,这样才能为家禽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在对禽类进行饲养的过程中,要对家禽居住所进行消毒,要用刺激味小的消毒液。同时,必须选取正规厂商生产的疫苗,这样才能保证免疫预防工作到位。制定正规的免疫程序,防止出现干扰情况,避免家禽遭到外界的侵害。在接种前,应根据家禽自身的状况选择合适的疫苗,以防止因血清亚型变异株出现的强病毒攻击,达到预期的免疫效果。

4 结语

家禽养殖知识范文4

[关键词]畜禽养殖者;环境保护行为;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326.3[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农村畜禽养殖业迅猛发展,截止2018年年底生猪存栏量44158.92万头,出栏数70202.1万头,肉类产量8654.4万t,奶类产量达到3148.6万t,但同时我国畜禽养殖业年产粪污染高达40亿t,综合利用率不足60%,大量无法被科学处理的畜禽粪便呈现出总量增加、程度加剧、范围扩大的环境污染趋势。养殖者既是养殖行业的污染者,也是养殖污染防治的实施者,养殖者是否实施积极的环境保护行为直接影响着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从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角度出发,分析影响养殖者环境保护行为的因素,对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H市和L县都是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H市的畜禽养殖总量处于全省前列,其中生猪年养殖量80万头、家禽年饲养量6000万只,禽蛋年产量30万t;2017年H市年畜禽粪尿产生量363万t,其中还田211万t、综合利用15万t、遗弃137万t,农村环境污染减排迫在眉睫;L县粮食、肉类、禽蛋总产量分别是53万t、5.5万t、5.16万t,全县重新布局畜禽产业后现有规模化养殖场642个,其中禽、牛、羊、驴存栏分别达到800万只、8万头、38万只、3200头,畜牧产值达到农业总产值的36.5%。为此,本研究基于东北H市与华中L县的问卷调查数据,尝试对养殖者的环境保护行为进行多重指标测量,旨在对不同养殖者环境保护行为差异进一步分析,为养殖者自身的行为选择和政府相关部门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1研究假设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假设与变量操作化

养殖者环境保护行为指的是养殖者试图减少养殖污染,在其生产生活中直接或间接的对环境产生积极作用的行为。结合文献检索本研究认为,处理动物粪便行为、处理动物病害尸体行为、饲料添加剂的使用行为作为养殖者环境保护行为的具体操作化指标,将可能影响的因素分为个人特征、养殖特征、环境意识、技术、社会环境因素5个方面,具体假设如下:

假设1:养殖者的个人特征与环境保护行为存在显著关系,个人特征的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文化水平。

假设2:养殖者的养殖特征与环境保护行为存在显著关系,养殖特征包括从事养殖时间、经营规模、养殖模式。

假设3:养殖者的环境意识与环境行为呈正相关关系,其中环境意识的测量指标包含环境知识知晓度和环境关注度。

假设4:养殖者参与技术培训与环境保护行为存在显著关系。

假设5:养殖者的环境保护行为受社会环境影响,社会环境包括同行和场域因素。

根据假设,本研究构建了养殖者环境保护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模型中自变量、因变量的操作化指标如表1所示。

1.2研究方法

1.2.1数据来源。笔者于2018年7一8月,对东北H市与华中L县的畜禽类养殖场进行随机抽样与实地访谈,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5份,有效回收率为92.5%。问卷设计共包含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样本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从事养殖时间等,第二部分是问卷主体包含环境意识、技术、社会环境和环境保护行为方面的内容。被访的185人中:性别分布为男性63.2%,女性36.8%;年龄分布为20~30岁14.8%、30~40岁22.7%、40~50岁33.0%、50~60岁18.8%、60岁及以上10.8%;文化程度分布为小学及以下31.0%、初中55.6%、中专/技校/高中/大专及以上13.4%。被访者从事养殖业的时间最短为0.2年,最多为40年,平均为7.60年;从事养殖时间分布为0~3年的占35.1%、3~6年的占3.0%、6~9年的占12.1%、9~12年的占11.5%,12~15年的占5.7%、≥15年的占12.6%,可见,被访者从事养殖业的时间,较多集中在6年以下,从事养殖业的时间并不长。经营规模为个体家庭散养占27.3%、家庭小规模养殖占42.6%、小规模养殖场占22.7%、中等规模养殖场占5.7%、大规模养殖场仅占1.7%,说明被访者的经营规模大都集中在个体散养和家庭小规模养殖场。就养殖模式而言,选择“公司+农户”的占21.6%,选择不是“公司+农户”的占78.4%。

1.2.2模型的选择。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有关数据均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25.0进行统计分析,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养殖者环境保护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如下:

2结果与分析

为进一步了解各项因素与环境保护行为的关系,采用多元回归法分析每一个具体的因素对环境保护行为的影响,结果见表2,模型1到模型5分别是个人特征、养殖特征、环境意识、技术培训、社会环境的结果。

表2中模型I到模型5均通过了F检验,说明模型中至少有一个变量会对养殖者环境保护行为产生影响关系,且此次检验结果可以用来推断总体。在每加入一个新变量,调整后的R2在不断增大,即模型的拟合效果也不断增加。在拟合程度较好的模型5中存在11个可能影响行为的变量,仅有3个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分别为年龄、养殖模式和技术培训,回归方程表达式为:Y=3.991-0.669X,-0.858X2+0.347X3,下面进行具体分析和解释。

2.1个人特征的影响

在影响養殖者环境保护行为的个人特征中,仅有性别在模型中通过了10%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且影响方向为负,这说明相对于男性而言,女性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更多的环境关心,间接的影响其在日常生产生活实施环境保护行为。年龄和文化水平并未通过检验,一方面可能是因为被访者大多是30~50岁的养殖者,趋同化较强;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养殖者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导致其感知环境的负面影响较弱,本研究中被访者的文化水平分布情况也证实了这一点,有86.6%的养殖者文化水平都在初中及初中以下,故在个人特征中,只有性别与养殖者环境保护行为存在显著关系,假设1部分成立。

2.2养殖特征的影响

在与养殖特征有关的因素中,养殖模式与环境保护行为在5%水平下显著相关,而从事养殖时间、经营规模未通过检验。一般来说养殖规模越大,其规模经济效益越大,养殖者受到政府环境规制的力度也越高,从而进行环境友好型处理,而在调查样本中超过一半的养殖者经营规模是家庭小规模以下,因此结果显示存在负向关系。从事养殖时间和经营规模往往是影响环境保护行为的重要因素,但此次结果表明不存在显著关系,一方面主要是被访者从事养殖业的平均时间为7.6年,从事时间较短且差异不大;另一方面是地区养殖场分布差异导致被访者多为家庭小规模和个体家庭散养,因此假设2部分成立。

2.3环境意识的影响

已有研究认为养殖者的环境意识越高,对畜禽养殖污染问题感知越强,实施环境保护行为的意愿就越高,特别是在畜牧养殖业快速发展的农村社会里,养殖者环境意识的高低不仅仅是文化水平的体现,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对畜禽粪便带来的农村环境问题进行有效治理。在模型3中环境知识知晓度未通过方程的显著性检验,究其原因,主要是被访者文化水平整体偏低导致生态意识较差,因而其生产行为不具有环境意义。而环境关注度通过了10%水平上的显著且影响方向为正,意味着养殖者对于环境的关注度越高,越愿意为了保护环境做出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其中包括从事负责任的环境保护行为,因此假设3得到部分验证。

2.4技术培训的影响

技术培训因素在模型4中通过了5%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且影响方向为正,说明养殖者接受政府关于养殖知识培训、环保理念宣传的次数越多,越会提高其对周围环境的认知,使其实施积极的环境保护行为可能性越高,故假设4成立。

2.5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模型5中加入自变量同行影响因素和场域因素作为社会环境的测量指标,结果显示两个因素都不具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效应。在同行影响因素的测量中,大部分被访者不仅积极参与、改善与环境污染有关的活动,也会与其他养殖户探讨关于养殖废弃物处理的问题,所以变量测量结果差异不大。在场域因素的测量中,本研究将其分为处理环境问题受到嘉奖的高场域因素和因污染环境受到批评、投诉和罚款的低场域因素,理论上认为高场域因素会促使养殖者实施环境保护行为,但在实地调查中发现被访者不关心村干部是否对他们的环境保护行为进行褒奖或批评,因为批评不会带来实质性的惩罚,相反在养殖过程中实施环境保护行为还有可能损失一部分经济收入,因此假设5未能通过检验。

3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从L县和H市的实际调查数据出发,分析了养殖者环境保护行为的影响因素,得出结论如下:第一,性别、养殖模式、环境关注度、技术培训因素是影响养殖者环境保护行为的关键要素,具体而言,女性在生产生活中比男性更倾向实施环境保护行为;经营规模越大、选择“公司十农户”模式的养殖者实施环境保护行为的概率越小;环境关注度的不断提高在实施环境保护行为的作用上明显增强;养殖者接受政府技术培训的次数越多,其实施环境保护行为的意愿越高。

家禽养殖知识范文5

关键词:家禽 治病用药 措施

中图分类号:S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6-01-01

目前,我国家禽业养殖现阶段仍以小规模大群体为主,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家禽业也逐渐迈进现代化、规模化养殖的领域,这样实行大规模的养殖化生产,就可以更好的提高生产量。但是在这样的一个大规模的生产车间中,安全卫生工作就显得更加重要,而最基本的就是做好家禽的治病用药工作,如何为人们提供健康卫生的食物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

1. 我国家禽业的发展现状

1.1家禽养殖业普遍缺乏科学化的管理

科学化管理在任何一家企业或是事业单位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实现了科学的管理,其他的各项工作才能正常的运行,从而在后期减少工作纰漏的发生。前言中已经提到对于家禽的养殖,免疫预防工作是十分重要的,而在免疫预防中,做好最基本的治病用药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笔者发现,在家禽养殖领域,存在着很多由于缺乏科学管理而导致的很多问题。首先是家禽消毒工作的不到位,某些饲养家禽专业户,没有充分认识到消毒工作的重要性,往往在该消毒的时间内,没有及时消毒 ,导致病菌的滋生,为家禽的饲养带来了不必要的风险。再者是治病用药的问题,有些防疫工作人员,缺乏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仅仅是凭借着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对家禽做些医疗上的诊断,这样的断然诊断是极其不负责任的行为,所以难免会导致一些医疗事故的发生。此外在用药方面,用药的剂量,时间等因素也会影响到家禽疾病的治疗与诊断。此外对于家禽的饲养,还要做到定期查杀病虫,做到防患于未然,否则就会带给养殖户巨大的经济损失 从目前家禽饲养市场来看,仍然存在一部分养殖户,为节约时间、资金等,忽视了对于家禽体内病虫的定期查杀,导致一系列损失。

1.2免疫人员的基本素质不合要求

前面在治病用药方面提到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高素质、高技能的防疫工作人员。一方面,对于从事家禽业的免疫工作人员来说,基础知识必须扎实。他们需要了解并且掌握各种禽类疾病的表现特征、治疗方法,需要掌握各种药剂的使用方法及原则等等知识。因此对于医学生而言,他们需要掌握的知识几乎是没有边界的。因为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含量为基础,又怎么能在家禽的实际治病与用药工作中做得很好呢?当然,专业知识只是一方面,除了对于知识的硬性要求,工作人员还需要具备丰富的实际经验,对于一个刚刚大学毕业,还没有进行实质性工作的大学生,他们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锻炼与学习,才能真正走进家禽的免疫防治工作中来,这也体现了实际经验的重要性。因为虽然医学需要丰厚的知识做基础,但是要真正参与其中,没有实战经验那是处理不过来的。最后是免疫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问题,存在部分工作人员,当然仅是很小一部分,他们的工作态度很不认真,对工作也不负责,草草了事,这样的工作态度是很难在医学领域上生存的。因为医学是一门很严谨的科学,它研究的对象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尊重生命,是每个工作人员最基本的职业素质。

2.如何做好家禽治病用药工作

2.1加强家禽养殖的管理工作

之前有提到科学管理在一个企业或是事业单位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做好科学管理工作,才能避免后期出现一些发杂繁琐的问题。那么从家禽养殖的角度来讲,应该从哪些方面来改进呢?首先免疫工作人员需要提高自己的意识,端正自己的态度,采用科学的方法从而实现科学化管理。那么针对非科学化管理所导致的一些问题,首先是消毒,养殖家禽的地方应该远离人群 公共场所交通要道等,采取封闭式管理、专人饲养,这样能够有效防止各种病菌的入侵,同时对家禽的活动场地禽舍禽笼以及饲养用具都要进行定期消毒,严禁携带病菌的各种用具进入。常用的消毒方法有两种,生物消毒法和甲醛熏蒸消毒法。再者对于治病用药方面,首先在疾病发生之初,要做到细心观察,及时发现,把疾病控制和扑灭在发病之初,这样才能有效防止疫情散播。再者诊断要准确,不然会导致疫情扩大,甚至还可能使疾病因误诊而难以控制和扑灭,导致更大范围内的畜禽发病。此外,畜禽发病往往不是单一疾病,而很有可能并发或继发其他疾病。因此,诊断时必须注意这一点,施药时也要兼顾到。当然用药时也要注意剂量的要求和用药的时间等因素的影响。最后是免疫接种工作,对家禽进行定期接种,提高抗性,扩宽抗谱。

2.2提高免疫人员的基本素质

通过上述阐述,高技能的免疫工作人员才是家禽养殖行业更加确实的人才,在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的同时,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因为免疫人员的基本素质往往是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那么应该如何做些针对性的改善工作呢?首先,从事防疫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那么这就要求医学生们在大学阶段认真学习,多方面的掌握该领域的知识并针对性的开展应用。当然管理者也可以定期的开展知识传授性质的讲座,这样工作人员的基本知识就可以及时的得到更新。此外是实践能力的锻炼,这也需要从事该领域的人员提前做好准备,针对性的进行些实习性质的工作,尽早适应家禽健康免疫方面的工作。在后期,管理部门可以安排工作人员进行短期的培训或是国外交流等的学习,这样既可以开阔眼界,也可以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与理念。最后是免疫人员的职业素质问题,部分工作人员需要提高自己的意识,端正自己的态度,从事医学是一件很严肃、很神圣的事情,不能如此这般的随意,草草了事,遵守职业规则,严守个人原则。当然此时政府就可以发挥作用,通过一定的监督检测手段追踪免疫工作的开展,定期对这些家禽养殖场进行调查监测,这样可以尽可能的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

3.我国家禽业的发展趋势

3.1规模化和现代化发展是必然趋势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禽业会向着规模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且大规模化的生产也有利于统一管理,现代化生产符合绿色环保的社会潮流,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此外家禽业向着规模化发展也得到了国家政策的支持,早在多年以前,就有“四个现代化”政策的提出,其中就包括了农业现代化,即大型养殖场的生产管理顺利国家政策的实行,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具有可观的发展前景。

3.2家禽业产品结构的变化

从产品市场来看,仍然以满足国内消费为主,促进产品出口。禽产品(主要是禽肉和禽蛋)加工中,深加工、精加工产品的市场需求日益增加,原始产品的市场需求日益减少。绿色食品需求日益增加,而药物残留超标食品滞销。产业结构会更加细化,具体每项工作由谁实施,怎么实施,都会有明确的计划和规定。

4.结语

家禽的疾病防治是一件比较严肃的事情,那么做好治病用药工作是做好家禽疾病防治的关键。因此相关免疫人员要严肃对待这件事情,提高免疫防治的意识,采用科学的方法,科学用药、科学治病,吸取之前的教训,总结经验,这样不仅对于养殖户经济增收有益,还对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社会稳定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罗德霞. 家禽养殖中疾病预防的综合措施 [J]. 畜牧与饲料科学.2011.02.

家禽养殖知识范文6

【论文关键词】农村动物防疫;存在问题;对策

畜牧业是农村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发展畜牧业是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切实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出路。动物防疫是畜牧业持速、健康、稳步发展的前提,是人民吃上“放心肉”、保证人民生命安全的保障。近年来,随着我国对重大动物疫病实行公开公布制度,动物防疫工作已经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领导力度明显加大,防控措施落实有力,防疫队伍不断壮大,防疫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免疫密度明显提高,防疫成效十分显著[1]。但是,从当前农村动物防疫工作实际情况来看,部分地方仍然存在着免疫死角,有的地方免疫效果较差,这给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留下了重大隐患。

1目前农村动物防疫工作存在的问题

1.1畜禽规模养殖少,饲养分散

当前,畜禽养殖主要集中在农村,养殖模式以一家一户散养为主,尽管各地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加快推进养殖方式转变,畜禽饲养已进入由分散饲养向规模养殖的转型期,但是当前农村千家万户零星或者小规模分散养殖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特别是禽类养殖,除了以养禽为收入主业的专业户外,绝大部分农户的养禽数量都在几只到几十只,养殖方式以放养为主。例如在异龙镇,2009年生猪存栏151104头,存栏100头以上的养殖户只有26户7600头,散养户达15620户143504头,规模养殖户的存栏占5%;年末禽存笼284577羽,存笼2000羽以上的规模养殖户只有12户46000羽,规模养殖户的存笼占16%。要抓好千家万户分散饲养畜禽的动物防疫养工作,就必须投入非常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1.2饲养周期短,养殖动态变化快

尽管现在乡镇兽医人员和村防检员对畜禽饲养和免疫情况都建立了档案,并要求乡镇兽医人员和村防检员在认真做好“春秋”两防的基础上,对新补栏的畜禽做到及时补针。但由于养殖户随时都会销售和购进畜禽,饲养数量动态变化较快,防检员很难及时准确地掌握防疫责任区内的畜禽变化情况,这样就必然造成了有些新补栏的畜禽防疫上漏针[2]。

1.3群众防疫意识淡薄,不能积极参与动物防疫工作

部分群众对动物防疫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防疫主动性,甚至有些养殖户不愿意接受防疫工作,强制免疫阻力大。一是养殖户认为防疫员每天要跑多家农户进行免疫和疾病治疗工作,有可能会把其他养殖户的动物疫病传到自己养殖场。二是个别养殖户存有侥幸心理,总认为有时不打防疫针也没发病,未考虑如果发生重大疫情时的危害。三是尽管目前国家对一些疫苗实行免费,但还有许多疫苗还要收费(包括手续费等),开展一次免疫,养殖户要承担一定的防疫费用,养殖户不愿出钱。四是个别养殖户法制观念淡薄,认为饲养的畜禽是自己私人财产,打不打防疫、畜禽病死了是自己的事、其他人无权干涉的思想也严重影响免疫工作的实施。

1.4工作经费匮乏,村级动物防疫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作为农村动物防疫工作的直接实施者——乡镇兽医站,没有预算一定的动物防疫工作经费,工作难开展,在防疫工作中必要的免疫过敏反应治疗费、反应死亡补偿费、防疫设备维护更新费都不能落实[3]。村防检员承担了农村主要的免疫工作和动物疫病监测工作,以没有任何社会保障和极其低廉的报酬(石屏县每人每月补助80元)承担了繁重的工作。组织形式松散,管理措施、组织纪律措施对他们的作用不大,致使其人员队伍不稳,工作责任心不强,业务技术水平不高,造成免疫密度低、免疫质量差的不良局面。

2对策

2.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充分认识动物防疫工作在畜牧业生产及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加大组织领导力度。地方政府要认真履行动物防疫的职责,真正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切实建立起“政府负总责,部门保密度”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工作机制,认真实行动物防疫双轨制,落实动物防疫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各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增强合力,推动动物防疫工作顺利进行。各级动物防疫人员实行分片联系责任制,县级到镇、镇级到村,严格技术要求,严格目标任务,严格工作纪律,严格奖惩制度,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按照免疫操作技术规范实施免疫,确保免疫效价,降低疫病发生风险[4]。

2.2加大动物防疫工作的宣传力度,普及动物防疫知识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动物防疫工作的重要性,让养殖户认识到做好动物防疫工作不仅可以减少动物疫病的发生,降低畜禽发病死亡率,提高养殖效益,而且还能最大限度地防控重大动物疫病,保障畜牧产业的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的安全。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切实提高广大养殖户对动物防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他们自觉配合政府和有关部门做好动物防疫工作的主动性。

2.3加大动物防疫经费投入力度,加强防疫人员培训

各级地方政府是动物防疫经费的投入主体,要将每年所需的动物防疫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在保证现在村级防检员每月补贴的基础上,适当预算一定的如免疫反应死亡补偿经费等,让在免疫中出现反应死亡的养殖户能在最短时间内领到补助。加强乡(镇)村动物防疫队伍的技术培训,定期举行培训班或讲座,分层次对动物防疫人员进行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技能、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加快知识更新步伐。不断提高防疫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防疫技术水平,建立一支能吃苦耐劳、责任心强、技术水平较高的动物防疫员队伍。提高动物防疫的科技含量,确保防疫工作科学化、规范化。

2.4加大执法力度,发展规模养殖

建立健全县乡(镇)两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完善动物防疫监督体系,切实抓好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和运输检疫,没有免疫证明和免疫标识的畜禽不予出具检疫证明,没有检疫证明的畜禽不准销售、宰杀和进入流通环节;同时加大对逃避检疫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养殖户的防疫法制意识,从而使养殖户由被动防疫变为主动防疫,促进全县(镇)动物防疫工作的开展。发展规模养殖,推进养殖小区建设是发展现代畜牧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也是规范动物防疫和标准化生产的必然选择。为此,要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和项目支持,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引导养殖户由分散饲养向规模化饲养转变,提高规模化饲养程度。

3参考文献

[1]吕良西.做好农村动物防疫工作的思考[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8(5):59.

[2]陈立元.浅析农村动物防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动物检疫,2010(4):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