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习的重要性范例6篇

独立学习的重要性

独立学习的重要性范文1

独立思维,即学生个体不依凭他人,进行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强调“有个人意义”的、有创新的思维。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备的学科,在语文学科中,尤其是阅读教学活动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意义颇深。教育心理学认为:阅读是一种接受并加工文字信息的复杂的心智活动,阅读过程实际上是阅读主体用大脑进行独立地认知、理解、欣赏、评价及创造的思维过程。《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强调“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学生的独特感受从何而来?它来自学生的独立思维,来自学生对文本的特殊感悟。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语文学习时,能进行独立的思维,大胆的创造。

1.2 学生的“独立性”

在初中新课程理念中,学生的学习从依赖走向独立。独立性是自主学习的灵魂。著名教学论专家江山野认为学生的“独立性”有如下含义:(1)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这是教师不能代替也是代替不了的。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知识。(2)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客观存在。教师要想使学生接受自己的教导,首先就要把学生当作不依自己的意志转移的客观存在,当作具有独立性的人来看待,使自己的教育和教学适应他们的情况、条件的要求和思想认识的发展规律。(3)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独立的要求。他们在学校的整个过程也就是一个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4)每个学生,除有特殊原因外,都有相当强的独立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要求我们教师充分发展自己的独立性,正确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充分发展自己的独立性,从而有力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北师大教授康健认为:“学习变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不是光工作,而是变成了安身立命之本,是生命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未来社会发展太快了,不学习,生存就要受到挑战、受到威胁,这一点不光是对孩子,对我们所有的人都很重要。”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人要不主动学会些什么,他就一无所获,不堪造就,人们可以提供一个物体或其他什么东西,但是人却不能提供智力,人必须主动掌握、占有和加工智力。”因此,培养学生愿意主动、独立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1.3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首先,从语文的教学目的来看,叶圣陶提出的“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他已经把语文的教学目的说的明明白白。一个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毕竟很有限,毕业后要一辈子独立地学习新知识。如果学生处处都依赖老师讲课,自己连一点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都没有,走上社会以后很有可能寸步难行,难以立足。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确确实实是实现语文教学目的的迫切需要。

其次,从社会文化对人才的需求来看,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的标准也发生很大变化。全球化经济浪潮中,善于独立思考,果断有主见,能够独立生存的人格外受到社会的青睐。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社会科学,语文教学中除了要学习知识外,还要肩负着培养思想感情、促进人格发展等多种任务。如果我们能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在教学中主动加强学生独立品格的培养,对新时期新型人才的形成将起到重要作用。

2 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性的途径

众所周知,独立性是人的品格特征,是人的素质的基本内核,作为一个社会的人,这种基本素质体现在自身特性与社会两个方面,个体自身特性方面有主体性、主动性、上进心、判断力、独特性、自信心等,社会特性方面有自我控制、自律性、责任感等,在自主性发展的过程中,这些特性都融会在自主性态度和自主性行为中,构成一个人的统一的品格特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品格,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建立主人意识

主人意识又称作主体意识,它的核心是自我意识。学生一旦具备这种意识,就可以处处把自己当成学习的主人,逐步消除学习上的依赖心理,自觉地去调整自己的行为,主动克服困难,独立地去完成各项学习任务。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为学生尽可能地提供成功体验的条件和机会。如设计的作业和试题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要出发,使他们从独立学习中得到满足和成功的快乐。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如让学生用心理学量表进行自测,或训练学生完成不感兴趣但有意义的事情等。

2.2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

其关键是保证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真正享有“参与”与“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逐步培养起学习的独立性。首先教师要有民主的教学态度,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当成与自己在求知识道路上共同探索的朋友和同志。其次,他教学中要采取一系列民主措施,如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提倡学生与老师争鸣等。魏书生老师在教学民主化上取得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2.3激发主动精神

培养主动性是实现独立性的桥梁,要完成这项任务主要应抓住三个环节:

其一,学习兴趣的激发,兴趣是学习主动性的前提。在语文教学中,应多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增强主动性建立良好的开端。

其二,自学能力的培养。主动性和自学能力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语文教师应设法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其学习主动性得到稳定发展。

其三,创造性的提高。创造性是主动性的升华和飞跃,学生学习有了创造性,主动性就会不断得到加强。教师可以欢迎学生上课随时质疑,欢迎学生发表与教材不同的意义,欢迎学生提出与老师不同的观点,对我们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很有帮助。

2.4教会学习方法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是帮助学生走向独立性的重要措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选择和借鉴各种学习方法时应遵循三条原则:一是针对性原则,就是要“对症下药”、“量体裁衣”,根据自己的特点选用不同的学习方法。二是灵活 性原则。世界上很难找到一种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适用于所有人的方法,因此,再好的方法,也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三是包容性原则。就是要博采众长,广纳百家,把各种方法中适合自己需要的积极因素优化组合起来,形成最适合自己的新方法。

2.5培养自主习惯

独立学习的重要性范文2

关键词:独立人格:创新;德育

美国当代人本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一书中指出:那些“在这方面或那方面显示出具有某些独到之处的创造力或创造性”的自我实现者,其人格上的突出特点是都具有“超然独立的特性”。这种人格上“超然独立的特性”就是独立性人格品质的表现。它是创新人才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激发“创新”的重要内在条件。

一、独立人格的内涵阐释

(一)独立人格的定义

“人格,来自于拉丁文“persona”,最初意为面具、剧中角色。伦理学意义上的人格,常称为道德人格。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格不是超历史、超现实的抽象,本质是人的一种社会特制。作为个人尊严、价值和道德本质的人格,是人在一定的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统一。人格主义哲学上的人格,指具有自我意识与自我控制能力,即具有感觉、情感、意志等机能的主体。心理学上的人格,指个人稳定的心理品质。包括人格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前者包括人的需要、动机、兴趣和信念等,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趋向和选择;后者包括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决定着人的行为方式上的个人特征,这两方面的有机结合,使个性成为一个整体结构。“独立性”是人格的意志特征,意志是行为的调节者,决定人的行为方式”。从心理学上来说,独立人格就是个人人格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上表现出来独立于他人的主体性、自我性和独立性。个体在对现实的态度、趋向和选择上习惯于独立判断、自主决定;在能力、气质和性格上表现出明显区别于他人的个性和非依赖性。现实生活中,人们除了用独立人格强调人的独立性、主体性外,还赋予独立人格一定的正面涵义,诸如正面的道德价值观和责任感等等。本文的独立人格包括此方面的意义。

对独立人格的理解要谨防走进误区,独立人格不是脱离群体,孤僻独行,或者是个性偏执,也不是倡导个人主义、自我为中心。独立人格的“独立”相对于依附性人格中“依附”而言,是指人与人之间保持相对独立平等而不是依赖的关系,主要侧重于个体的主动性和对自己状况的主控性。同时独立人格不是创新人才唯一的人格构成,它只是创新人才人格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创新能力起着不可忽视的激励作用。创新人才还会表现出其他的人格特征。

(二)独立人格的特征

具备独立人格的个体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1)拥有独立意识。他们有独创精神、独立见解、独立判断,不会在思想上步他人后尘,不屈服权威的意志。(2)自主能力。人格独立的人善于理性思考,牢牢地把握自己的命运,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自我塑造,自己创造自己的本质。(3)批判精神。他们敢于挑战群体的压力,质疑现有的学术。不迷信于书本。(4)道德责任感。他们有共存、合作、宽容和责任意识,不会因为一己私利而不顾他人的利益。

二、独立人格对创新人才的影响

独立人格是创新人才体现的主要人格特征之一,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指出创造性人才在人格上有八个特点,其中的第一特点是“高度自觉性和独立性”。独立人格是激发人才创新能力的“催化剂”。有研究者指出,独立人格是创新人才的‘脊梁”’和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条件。我们从人的心理成分来看,人的创新活动由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三个方面构成。认知是指创造者对创造活动的意义的了解和评价,情感成分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喜恶等体验,行为意向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反应倾向。独立人格分别从这三个方面来构成了对人创新能力的影响。

(一)在认知方面,具备独立人格的人对创新有独特的看法和评价

首先独立人格特征的人将创新看成一种自我实现,自我超越,是追寻自身价值的重要手段。自我实现的需要越强,创新的积极性就越高,也更能激发人的潜力和创造力。其实自我实现是人的本质体现,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但不一定把创新看成一种主要手段。再者,独立人格特征的个体将更多的从道德上来认识创新。他们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崇尚创新,并将独立见解、创新精神视为个人的道德、人的尊严;将创新活动看成是对社会的责任,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尊重他人劳动成果、遵守职业和科研道德规范等。他们强烈地反对“言他人之言、感他人之感”,反对学术抄袭、欺骗和造假,敢于质疑批判不良风气。因此就保证了人在创新活动中的良好动机和愿望,形成积极的价值取向。不会导致自我实现走向纯粹的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将自我实现和社会责任统一起来,从而为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成功提供了德性保证。

(二)在情感方面,独立人格特征具有强烈的创造热情,创新的动机性和主动性更强

T.M.Amabile在《创造力的社会心理学》一书中提出,内在动机原则是创造力的社会心理学基础。内在动机原则就是当人们被工作本身的满意和挑战所激发,而不是被外在的压力所激发时,才表现得最具有创造力。所以,具备独立人格的个体遇到问题不依赖或等待外界的帮助,有强烈的好奇心,会积极主动地探索。

(三)在行为方面,独立人格特征表现为具有自然、稳定、持久的创新心理倾向

创新思维是人的创新能力核心部分,具有求异、主动、灵活、思维运行的综合、突发等性质,其中求异和主动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在独立人格支配下的个体将求异和主动演化为一种思维惯势和行为习惯,即成为一种创新心理倾向,这种倾向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不会因为外部环境的变化而轻易改变。创新心理倾向的稳定性会使个体表现坚忍不拔的品质和毅力,不屈服集体和客观环境的压力,会将自己的兴趣坚持到底。而且,他们会积极地利用客观条件,促使创新人才培养的外在依托条件真正发挥效用。当前我们为创新人才培养而实行的课程设置、使用的教育手段、创造的教育环境、规划的制度体制等,对创新主体来说都是外部的条件和刺激。个体创新能力的实现不是简单的“刺激一反应”的结果,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所谓的内因就是个体的独立人格,它激发并稳定个体的创新主动性、明确其志趣动向,并能使个体积极有效的利用外部条件,让外部条件真正发挥作用。

三、独立人格的养成

“一种人格的养成不但依赖全部的社会生活,教育也是实现人的身心发展、人格养成的主要途径。任何时代的教育都应该以养成一定的人格为根本宗旨,或者教育对人发展的促进要以人格的养成为总愿景。任何一种教育都要以一定的人格观为根本的理念。”创新教育的最终理想不是为了培养人的超常智能,而应该把独立人格的培养作为创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独立人格不但是人创新能力发展的需要,也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

(一)培养独立人格,就要把独立人格作为教育的根本理念

我国传统教育理念造就的是依附型人格,因此强调人在身心品质和活动等方面统一性、整齐性;重视群体精神或集体主义精神、服从的品质。忽视了个体的独立性,忽视了个人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重要性。受此影响,在教学和培养模式上统一考试、统一教材、统一答案,学习活动变成教师教学的派生物、附属物,教师控制了整个学习过程,学生没有选择和决定的权利,师生关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等级森严,学生附属于教师。最终造成的结果就是学生缺少创新心理倾向,依赖性过于严重,遇到问题习惯于等待而不是主动解决,习惯于接受教师或者学校的强制命令,丧失学习的主动性,乐趣性,更无从谈起创新能力的发展。甚至有人指责:“所谓受教育实际上就是学习怎样接受压抑、怎样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强制。”虽然上述情况已经被大家所认识到,并随着教育的改革有所改善,可上千年来形成的观念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面对当前创新人才的培养,我们要在教育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贯彻独立人格的根本理念,为学生提供充分独力学习、独力探索的机会和空间;消除学生对教师的依附性,鼓励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决策。

(二)德育应是培养独立人格主要手段

有研究者认为,独立人格教育不适合开辟的一种所谓单独的“独立人格教育”,即设置专门的课程。笔者对此也表赞同,独立人格所蕴含的种种具体内容与德育是一致的,人格教育也是德育的重要构成部分,所以德育应该称为培养独立人格的主要手段。但是长期以来,人格教育在我国的德育中没有受到重视,德育教育方式方法上也是以对道德标准的说教和命令为主,忽视了学生独立的道德评价、价值判断能力的发展,阻碍了独立人格的形成。所以德育应该积极地探索关于独立人格的教育资源,例如独立意识、独创精神、共存意识、合作意识、宽容态度等等;改变以往的德育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塑造既有智能又有德性的全面而健康的创新人才。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向相关学科渗透有关知识来进行独立人格的培养。独立人格要通过外界教育和自我感化来形成。在德育中我们要积极引导个体自我感化能力的提高,让个体在其中意识和感受到独立人格的可贵,及独立人格在个体走向成功、走向创新中的重要作用。这样才会减少个体的依附心理,充分发挥个性、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树立自信心。

(三)积极促进学习活动方式的改变

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从学习活动受教师控制走向学生独立学习,对学习进行自我控制。在独立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才能更加了解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更好地发现问题,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养成独特的学习风格,克服依附心理,为自己树立创造的信心。独立学习并不是要脱离教师的指导孤立存在,而是相对地独立于教师教的学习活动方式。独立学习能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大量的机会进行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行动,从而培养独立人格。倡导学生自我管理,这样可以改变传统学习活动中学生受支配的地位,变压力为动力,更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独立学习的重要性范文3

教学竞赛多以教师的现场授课为主要形式,以专家、领导、教师和学生为评价方,根据制定的量化指标进行评价。竞赛目的是在院校范围内树立教学模范,倡导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向他们学习,以提高教学质量。这种教学竞赛在已有一定办学历史的我国一流高校中是行之有效的,但对于办学历史仅为十年的独立学院,目前采用的竞赛方式和评判指标与一流高校的较为相似,对此,笔者认为其竞赛效果有待商榷,原因在于生源质量的差异导致教学方式的不同,对于优质生源的院校采用的教学竞赛不能简单地为独立学院套用,独立学院应该有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竞赛评价指标。

独立学院教学竞赛评价应从对教师教学水平评价向对教师教学能力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的综合评价转变。教师在提高自身专业水平、授课技能的同时应采用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归纳、练习、点评等教学方式,追求学生学有所获,以真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教学竞赛与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教学竞赛是各院校普遍采用的以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教学质量管理措施之一。教学竞赛的基本过程通常是由院校制定竞赛规则和评价标准,由各教研室评选出教学优秀的教师,以公开课的形式,经专家、领导、教师和学生组成的评选小组的评价,评选出课堂教学的优秀教师,倡导全体教师向他们学习,以提高全院系的教学质量。

基于独立学院的教师队伍中,年轻的、非师范的全职教师所占比例较高的现实,教学竞赛可以起到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但在展示教师的教学能力方面,教学竞赛难以全面体现。

1教学竞赛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

教学竞赛能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可以从三方面理解。一方面,人的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驱使每位教师在公开场合下都会努力表现自己,会尽可能展示自己的才华,为此,参加教学竞赛的教师在赛前会充分准备,提高专业水平,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确保在竞赛时尽显才华,这也是组织教学竞赛的目的之一。另一方面,教学竞赛的优胜者往往会获得奖励,所获的荣誉在今后的各种评比、晋级中都能起到正面作用,这促使参赛教师赛前积极准备。再一方面,教学竞赛能在院校内形成人人争先的优良教风,树立教学典范,倡导教学创新,提高全院校的教学质量,这是教学竞赛的主要目的。

2教学竞赛难以全面展示独立学院教师的教学能力

目前独立学院教学竞赛评价指标与一流大学的基本相似,主要在教师的教学仪态,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方面,这些方面更多地反映了教师的“教”的能力。由于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律性等方面都较一流大学学生低,要求教师针对学生特点施教,使学生“学”好,这就要求独立学院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与一流大学有不同,有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的教学方法和能力。

教学竞赛应体现和促进教师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在教学方法上创新和教学能力上提高。目前独立学院的教学竞赛较多的反应了教师的个人教学能力的展示,与教学效果有所脱节。

二生源质量不同要求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不同的教学竞赛内容

创立于世纪之交的独立学院至今只有十余年历史,因学院性质是公办民助,办学历史短,使独立学院历年录取的学生的考分都在中下水平。以山东省近二年高考录取投档成绩为例(750分为满分),2011年本科第一批次的第一次投档中[1],文科的最低分是570分,理科567分,而独立学院本科文、理的第一次投档最高分是558分和555分;2012年本科第一批次的第一次投档中[2],文、理科最低分分别是573分和582分,独立学院本科文、理科最高分分别是556分和599分。显而易见,独立学院录取的学生成绩整体低于我国一流院校录取的学生成绩。

1生源质量决定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

进入独立学院的学生高考分数低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差,究其原因,大致可归纳为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方法机械单调,学习自律性不足。

第一,独立学院学生存在学习动机不明确问题。一般而言,升入一流大学的学生都有优异的成绩,他们入学后往往对学习有兴趣,对人生有规划,对学习成绩有较高的要求。而进入独立学院的学生,他们中相当一部分对学习的动机较模糊,大致可分为三类:为继续升学考研而学,为完成大学学历并为今后谋求满意的工作而学,以及仅为获取大学文凭而学。

为继续升学考研而学的学生,因为他们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所以在学习上较积极主动,能按照教师的教学要求自觉学习,这部分学生在独立学院学生中的比例不高。对于为完成大学学历并为今后谋求满意工作而学的学生,他们对学习的热情不是很高,但不放弃学习,他们对好的学习成绩仍有追求,对家庭付出的高昂的学费有精神负担,但他们对于学习中遇到困难通常采用的是简单方式予以解决,如照搬原理、死记硬背,学习成绩一般,这部分学生在独立学院中占有相当的比例。而那些仅为获取大学文凭的学生,他们缺乏学习兴趣,这部分学生比例较小,但他们的行为对校园的学风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

独立学院学生学习动机的差异在总体上反映出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不很高,学习上主动性不足,这要求教师要有更强的教学责任心和更高的教学能力。与一流大学教学不同,独立学院的教学更强调“教”,不仅要教知识,还要培养学习兴趣,传授学习方法,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第二,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方法机械单调。学习成绩的高低与学习方法有较大的关系。一流大学的学生通常有各自的学习方法,他们在学习上花费的时间不一定很多,但学习效果好。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方法具有机械单调特点,表现为不预习,少复习,被动练习,少分析,少应用,考前死记硬背等。

据笔者多年从教观察分析,独立学院学生较少学生有课前预习习惯,上课时以听课为主,在多媒体教学条件下,学生基本以在课本上做标记方法代替做笔记;由于教师教学任务重,教师主观上也不想多布置课余练习,往往以课堂练习取代,对于少量的作业,也仅批阅其中小部分;教学中,学生多关注结果,多用强记方式而较少用建构方式、迁移方式理解和记忆知识;平时缺乏主动应用所学知识的意识。

机械单调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不能理解与领会所学知识,使知识脱离实际,不会应用,知识体系难以形成,同时也不利于知识的记忆和积累,造成学习效果差。

第三,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自律性不强。独立学院尽管加强了学生管理,学生也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但在自律性方面,明显表现为欠缺。被动式学习,少晨读和早自习,少自习和复习,应付课余作业,以考试内容为目标学习,学习中多采用简单询问答案和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而不是通过分析和思考,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当需要权衡业余兴趣和学习时,往往把学习置于次要位置。

学习自律性不足造成学习效率低下。学校加强学生的教学管理,对端正学风,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也会引起学生一定的逆反心理。如何增强学生的学习自律性,需要教师、辅导员、院校各管理部门的教师和员工共同努力,其中授课教师对增强学生学习自律性的作用较大。

2独立学院教学竞赛应与其教学方式相适应

由于独立学院学生学习动机不清,学习方法欠完善,学习自律性不高,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本,采用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施教学,而教学竞赛应以推动教师这方面的教学责任心和教学能力的提高,以及使学生学有所获为目的。

以独立学院课堂教学为例,教师在讲授课程时,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多加研究:

第一,内容全面,重点突出。对于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教师在课堂上都应讲授,原因是课程中教师简略讲授的或要求学生自学的部分,学生通常认为不是考试重点而不看不学。教师在全面讲授的同时应突出重点,独立学院学生在分析学习重点的能力比一流学校的学生略差,以至于有学生在考前复习时面对教科书产生畏难情绪。

第二,既教思维,又教表达,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教学中,教师应将重要的教学内容以理念形式根植于学生的记忆中。在分析问题时,教师应将思维方法和分析角度传授给学生,并鼓励学生对分析角度进行补充,对分析结论进行反思,并结合实际进行应用。

多媒体教学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但在独立学院多媒体教学条件下,学生表现出不做笔记,课后也不向教师提出复制多媒体教案的要求。这样的教学结果使学生在课后自习中难以抓住课程重点。这种以“听”课为主的教学形式,其教学效果难以理想。因此,教师在用多媒体教学中应突出重点,或结合板书引导学生做笔记。通过教师讲一遍,学生记一遍,课后练习一遍,考前复习一遍,考试重复一遍的多次重复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提高教学效果。

在分析和阐述具体问题时,学生普遍表现出表达不准确,层次不清晰。因此,教师在授课中对于问题的阐述与表达应进行示范与强调,课后适当布置课余练习,以培养学生的准确表达能力。当学生感悟到自己的论述表达能力提高后,他们会产生学习的成就感,会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第三,强调知识的作用和意义。授课中教师应适当穿插所学知识的作用和意义,包括与学生今后专业或工作方面的关系,启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完成课余作业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第四,布置、批阅课余作业,公布参考答案。由于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自律性不足,教师应根据各章节的教学重点内容布置一定量的课余作业,通过批改作业、公布参考答案,及时纠正学生学习中的错误。在公布答案的同时,教师应倡导学生以后用自己更精练的语言论述问题,培养学生的个性。尽管独立学院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但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完成适量的课余作业是不可或缺的学习环节,教师对作业的批阅对学生更认真地完成作业、巩固知识的作用是明显的。

第五,提高教师语言的感染力。教师语言的感染力包括教师讲解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阐述的准确性,语气语调的适宜程度,还应包括语言的哲理性。富有逻辑性和哲理性的语言更具说服力,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当前,独立学院年轻女教师比例较高,由于男性在心理学方面与女性存在差异[3],男性富有独立性、主导性、竞争性、冒险性、自信心强的特点,在授课中男教师的传播能力较女教师更能激发学生对知识的索求愿望。因此,女教师自觉完善语言感染力,对提高教学效果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基于独立学院教的教学方法特点,教学竞赛的评价体系应充分包括这些内容,这样的竞赛对年轻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对倡导适合独立学院的教学方法能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三独立学院教学竞赛指标应包括考察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

教学竞赛的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独立学院的教学竞赛评价指标应有别于一流大学的指标,更多地反映教师的教学责任心和符合独立学院特点的教学方法。

独立学院的教学竞赛评价指标除了包括教师的教学仪态,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内容,应增加对提高独立学院教学效果有直接影响的指标。

1课余作业量和作业批阅率

作业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有效方法,安排适量的课余作业并批阅是非常重要的。由于独立学院教师的工作量大,增加此指标,更多地是对教师的责任性的评价。作业应基本按章节布置,但不能少于一定数量,以章节的重点为主。

2多媒体与板书质量

生动直观的多媒体效果可以加强学生理解,减少课堂准备时间。但多媒体教学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重点不突出,不利于做笔记,教师对多媒体教案不经改动重复使用等。

做笔记对独立学院学生而言是重要的学习环节。教师通过对课程重点内容进行提炼并以多媒体形式提醒学生做笔记,或以板书方式使学生跟随教师做笔记,改变学生“听”课的习惯,培养记笔记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同时也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案的质量。

3授课中的逻辑性和哲理性

教师在授课中的逻辑性阐述非常重要。通过对现象、规律、结论、应用的分析和阐述,不仅将知识传授给了学生,更重要的是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将思维方式传输给学生。优秀的教师应具备这样的教学能力。

教师授课中的哲理性语言对学生能产生触动,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学习潜能。比如欧债危机是欧洲国家创新能力不足的结果,欧洲国家欲维持富裕程度必须有领先于世界的支柱性产业,我国经济在未来完成了以投资作为经济增长驱动力后,国家创新能力将决定我国富裕程度和国际地位,因此,奠定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创新理念,树立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对我国今后发展的意义是重大而深远的。

教学中的逻辑性阐述和哲理性语言对年轻教师是一种挑战,将促进教师不断自我充实和完善,对提高教学效果有着深远的意义。

4考前调查、考试成绩分析、考试内容检查

考前以复习为名圈定考试范围,这种现象在独立学院中或多或少地存在,这种行为将降低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缩小了教学大纲的规定范围,使考试成绩失去测评教学效果的价值。

考试成绩分析可以综合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正常的考试成绩应符合正态分布。教学竞赛获奖教师的教学效果应符合这个结果。

评价试题内容是否符合教学大纲、考试题量是否基本满足考试时间。通过对试卷的检查评定,可以促使全体教师认真对待学生学业的测评,促进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认真负责地执行教学大纲,对提高教学质量将产生直接的作用。

总之,独立学院的教学竞赛评价指标必须针对学生的特点和教师队伍的特点进行细化,这样的进行竞赛对促进独立学院教师队伍素质提高,教学能力的提升才能产生显著的推动作用,对完善独立学院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产生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2011年本科一批一志愿院校投档情况统计表[DB/OL],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2011-7-11[2011-7-19].http:///score/ gaokao/index.shtm

独立学习的重要性范文4

一、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

培养健全学生人格的发展和积极向上价值观的形成,培养学生自信心、责任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给学生提供思考、探究和具体动手操作的题材,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触、了解、钻研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尊重自己已有的经验,将丰富的现实情景引入课堂,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问题策略,促进同伴间的合作与交流,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和学会生活,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内在魅力。从学生方面,自主学习是一种自律学习,一种主动学习,它走出强迫性学习的沼泽地,使学生的求知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实现,不断获得学习的成功,感受到成功的欢乐与幸福,从而变信心不足为充满信心,从而想学、乐学,使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培养学生的独立性

独立性相对于依赖性,在新课程理念中,学生的学习从应依赖走向独立。自主学习的实质就是独立性,独立性是自主学习的灵魂。自主学习要求教师充分发展自己的独立性,正确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充分发展自己的独立性,从而有力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出发,确定哪些知识、技能是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同时重新界定新时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概念,并且强调学生学习与方法。

“自主学习”确立了:“先学后教”的原则:先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学习,然后根据自学中存在的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提高教学。值得强调的是,就是在教师教的过程中,也依然要十分注重启发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让学生自主学习,会学、善学。

三、充分了解学生的独特性

课程标准指出,课程不仅要考虑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增强学习的愿望和信心。关注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塑造;不仅促进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较全面的发展,而且促进每个学生相对于他自己而言是最好的发展。

独立学习的重要性范文5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己的学习,是主体教育思想在教学领域的反映,以弘扬学生主体性为宗旨,以构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教学结构为核心,主体性是自主学习的灵魂、理论依据。

根据《标准》的基本理念提出了:“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却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不仅在基本理念中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指出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设计生动有趣,适合学生水平的现实情景,引导学生从数量和空间关系去观察、比较、分析、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和实验、推理和判断等数学活动,不仅使学生获得数学的知识,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原来就来自我们身边的现实世界,是认识和解决我们生活和工作问题的有力武器,同时也获得进行数学探究的切身体验和能力。

以下就学生主体性与自主学习的主要表现做如下阐述:

(一)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

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就是让学生想学、乐学。在传统教学中,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传授知识建立在对学生片面认识的基础上,而学生只作为接受的主体,没有形成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而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是为了培养创新型的人才,从认知领域、情感领域、技能领域的培养,达到认知掌握目标、技能达成目标、心理发展目标。因此,从教师方面,培养健全学生人格的发展和积极向上价值观的形成,培养学生自信心、责任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给学生提供思考、探究和具体动手操作的题材,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触、了解、钻研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数学需要,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从学生方面,自主学习是一种自律学习,一种主动学习,它走出强迫性学习的沼泽地,使学生的求知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实现,不断获得学习的成功,感受到成功的欢乐与幸福,从而变信心不足为充满信心,从而想学、乐学,使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培养学生的独立性

独立性相对于依赖性,在新课程理念中,学生的学习从应依赖走向独立。自主学习的实质就是独立性,独立性是自主学习的灵魂。著名教学论专家江山野认为学生的“独立性”有这么四层意思:第一是: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这是教师不能代替也是代替不了的。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知识。第二是: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客观存在。教师要想使学生接受自己的教导,首先就要把学生当作不依自己的意志转移的客观存在,当作具有独立性的人来看待,使自己的教育和教学适应他们的情况、条件的要求和思想认识的发展规律。第三是: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独立的要求。他们在学校的整个过程也就是一个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第四是:每个学生,除有特殊原因外,都有相当强的独立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要求我们教师充分发展自己的独立性,正确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充分发展自己的独立性,从而有力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研制的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出发,确定哪些知识、技能是学生终身发展必悲的,同时重新界定新时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概念,并且强调学生学习与方法。北师大教授康健认为:“学习变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不是光工作,而是变成了安身立命之本,是生命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未来社会发展太快了,不学习,生存就要受到挑战、受到威胁,这一点不光是对孩子,对我们所有的人都很重要。”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人要不主动学会些什么,他就一无所获,不堪造就,人们可以提供一个物体或其他什么东西,但是人却不能提供智力,人必须主动掌握、占有和加工智力。”因此,培养学生愿意主动、独立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自主学习”确立了:“先学后教”的原则:先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学习,解决现有发展区的问题:然后根据自学中存在的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提高教学,解决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值得强调的是,就是在教师教的过程中,也依然要十分注重启发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让学生自主学习,会学、善学。

(三)充分了解学生的独特性

“教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关注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塑造;不仅促进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较全面的发展,而且促进每个学生相对于他自己而言是最好的发展。著名人才学家王通讯认为:“我们过去强调共性较多,强调个性较少,对个性凸显者往往缺乏宽容。这就有一个转变观念的问题,我们应用一题最爱的心去保护孩子个性,而不能用统一模式来评价孩子个性的发展。”

注重学生个性的素质教育应包括以下几个要点:一是把学生看成一个理性,感性和灵性的“全人”,而不是吸收、储存知识的仓库或者专门应付考试的机器人。二是确认“教”是手段,“学”才是目的;教师不是教“教材”(书),而是教“学生”(人)。三是教师应了解、尊重、欣赏并发挥学生个性由因材施教达到人尽其才。四是通过各种教学设计与措施,使每位学生获得成功的经验,进而由先前成功的经验助长学生以后不断获得成功。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着眼于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围绕教学目标,精心选题,加强课堂练习,以达到掌握目标的目的。练习应分为三类:A类,课本练习题适应基础差的学生;B类,课本A组题,适应中等的学生;C类,补充练习,适应于优生。通过分层练习,使不同层次能学习均主动达标,体现了学生的独特生。

(四)在学习上培养学生的合作性

独立学习的重要性范文6

关键词: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 独立思考能力 培养途径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现状

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模式还是陈旧的,教学方法单一,大多以填鸭式教学为主。教师讲得多而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少,这种教法会使得学会产生依赖性,减弱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小学数学教育大多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这种教学模式弊大于利,不能及时跟进社会教育的发展,不能及时反映数学教育信息的变化,不能全面掌握学生的理解情况。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多是:预习、听课、练习、复习,最后考试。这一系列的形式,反而让学生养成了死板的学习习惯。如果这种教学模式一成不变,就会束缚学生的思想,严重阻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小学数学教学的考查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重要依据的。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表现出以教师为中心,形成教师控制整个数学课堂的习惯,由于标准答案掌握在教师手里,就会造成学生依赖教师和课本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非常不利,会造成学生主动思考能力的欠缺。

二、对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建议

小学数学教育是基础性教育,对学生初中、高中数学能力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当今社会衡量优秀人才的标准,其中就包括是否具备独立思考能力。所以,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对现有的数学教育模式要进行积极改变,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同时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养成的现实意义,最后必须通过有效途径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要学会思考,首先要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只有情于思考,肯于思考,才能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形成各种数学能力。思考的方法,单凭认真听讲是听不来的。思考的方法要靠学生的独立思考领悟。只有学生不断体验到思考的乐趣,才能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第一,激发思考的欲望,善于提出能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形成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品质。第二,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批判性是指立足于实际学习情况,目前很多学生都存在学习态度不端正,书写不规范现象,久而久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正确率低,还容易养成马虎、粗心等不良习惯。严格依据客观标准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提供适量的思考依据,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有序地进行思考的习惯。第三,要留有充裕的思考时间。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表个人的见解,主动探索新知识,多渠道、多角度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思维水平的逐步提高。第四,及时组织多向交流。让学生在交流的同时互相学习和探讨。一般情况下,学生想出较新颖独特的解题思路,大多是在整个思考过程的后半段时间内形成的,如果教师过早地作出评价,往往会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进一步拓展。对学到的数学知识,要带着批判性的眼光,敢于思考,敢于质疑,从而培养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独立思考能力。

(二)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自觉性

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就要启发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主动思考。这要求在小学数学实际教育中,教师根据具体情况的需要和变化,及时提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新方案。数学是一门锻炼思维能力的课程,教师可以很好地运用好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灵敏性和敏捷性,而且数学是一门规律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可以在解题中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然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主动性。同时数学又是一门变通的学问,一道问题的解法不是死板的,变通地运用其他方法同样可以解答这道题目。

(三)引导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学会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