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式住宅建筑设计范例6篇

独立式住宅建筑设计

独立式住宅建筑设计范文1

关键词:住宅设计;个性;简约;品质

第1章 绪论

现代住宅不单有居住和休憩的功能,而且具有学习、工作和娱乐交往等功能。它的功能是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那么,现代住宅设计的理念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如果能将理念和设计语言相结合,创造出新的设计语言,这将有利于现代住宅设计中独创性和品味性的发展。

第2章 住宅设计概述

现在,人们已不再满足于一般意义上的居住概念,而更重视在住宅中注入人性关怀的内容。无论是住宅楼的外观还是内部格局,都呈现出新的趋势。由此才产生了住宅设计。然而在现实的居家空间里,没有一种风格可以一成不变,同时又永远流行。因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审美眼光也在随着流行趋势的转变以及整个社会文化状态的变化而发生着变动,住宅设计就是这样一门不断发展的艺术语言。

第3章 住宅设计转变

在建国以来至80年代末这个住宅发展的初期,这时期的住宅规划布局主要是以行列式为主,模式平均、单一。80年代的经典的类型主要是:一梯三户五开间和一梯二户四开间。在当时由于它结构规整、分户灵活、经济实用、符合国情。这是它能长期占据中国大量性住宅主流地位的重要原因。随着住宅面积标准逐步提高,继五开间平面而起的是四开间平面。四开间平面在1979年的全国城市住宅设计竞赛中集中亮相。它平面紧凑、户间干扰少,也不存在五开间平面中单元通风不良的问题。一梯两户的公摊面积略有增加,但也标志着面积标准提高后户型平面的改善。

90年代住宅设计

90年代的住宅设计主要是大厅小卧式和蛙式。由于面积标准进一步放宽,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到1990年前后,集中出现了一大批大厅小卧式住宅。这一时期运用较广的平面,在北方主要是穿厅入卧四进深方案。它进深较大,面宽较小,节地优势明显,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主要厅室的采光通风。90年代前期此类方案一度成为北京等城市新建住宅的主流。而蛙式广泛运用于西南地区,美中不足的是,该型住宅平立面一直没有多大变化。

2000的住宅设计

90年代末开始,这时期主要的特征是产品素质得到了提高,出现了大批的优秀住区,而市场也逐步走向了成熟。所以呢现在的住宅设计已经更加的个性化,品位化。住宅设计已经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品位化。所以各种形形的古怪的住宅都已经产生。这不仅是住宅居住的舒适问题,而且还有外形美观和满足人们追求独特的功能。

第4章 千奇百怪的住宅建筑

世界之大,可谓是无奇不有。现在,住宅建筑也越来越千奇百怪了:1. 没有钉子的楼房:这座13层高的木质楼房坐落在俄罗斯阿尔汉格尔斯克市。虽然是13层高的楼房,但是13层楼,没有一个钉子。这样奇特的建筑工艺,令人惊叹。① 2. 仅一根悬臂支撑的可移动住宅:这座仅有一根悬臂支撑的可以移动的房屋建在乌克兰,旷野中的这一奇特建筑,让人眼前一亮。② 3. 转了45°的立方块体住宅:这个立方体房屋建于荷兰,设计师把传统的房子转了45度,架在一个六边形的柱子上,这样三个面朝上,三个面朝下。每个房子有三层,底层包括厨房、书房和浴室,中层是卧室,顶层则是一个金字塔式的阁楼。

第5章 未来住宅设计的发展趋势

住宅设计走向独创化

信息时代的一个最主要特征是创新。“创新是住宅设计的灵魂”。当前出现的住宅设计活跃期,明显特征就是创新,一些新设计理论和理念的形成,一些新型住宅的出现,一些新技术的推广,都说明创新的活力和对住宅建设的贡献。

住宅设计走向精品化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外开放的扩大,人们开始向往和追求高品质的生活。陈旧的设计观念相手法将被逐一摒弃,新的设计观念和手法应建立在“质量”的基础上。创造精品应成为设计者的神圣追求。

住宅设计走向品位化

现代人已经不太懂得欣赏古典华丽的东西,他们喜欢很简约的设计,但我对典雅的风格很有感觉,觉得很有味道。尤其住宅设计往往是炫耀自己身份的一种特殊形式。在这个时候,设计师步入住宅设计行列,从而带来了一种新的住宅设计理念“品味设计”。我们从居住形态、居住建筑设计方面加以反思,提出我们在追求量的同时,也开始重视质的飞跃,使得我们的住宅设计向深层次走进。设计师当然应该把设计感与市场需求融入自己的作品,使建筑思想、设计理念、个人品位有机融合,设计师的力量就是改变生活,引领、改变社会。用本土的设计语言去丰富这个城市,增大住宅设计对城市文化的辐射效应”。

总结

住宅外形构成的灵活化。住宅中的组团由以往的“行列式”变为“半合围式”,这对设计构思比较有利,各种不同的组团可以相对独立地进行设计,形成独立的个性与特点,从而达到意境。住宅设计已经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品位化。所以各种形形的古怪的住宅都已经产生。这不仅是住宅居住的舒适问题,而且还有外形美观和满足人们追求独特的功能。

参考文献:

[1]沈福照.《建筑美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梁思成.《中国建筑艺术二十讲》[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

[3]李有芳.当代中国建筑美学思潮 [J].建筑周刊 2006 .(46) .

[4]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

[5]姚美康.《建筑艺术概论及鉴赏》[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独立式住宅建筑设计范文2

关键词:古典主义;四合院;私密性;街巷空间

1 设计渊源

法式合院是以法国为代表的建筑风格为设计原型的合院类住宅。法式合院的建筑立面造型和建筑细部脱胎于欧洲的古典主义建筑。古典主义建筑通常是指狭义而言的,即在法国的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古典主义美学的哲学基础是唯理论,认为艺术需要有严格的象数学一样明确清晰的规则和规范。古典主义者在建筑设计中以古典柱式为构图基础,突出轴线,强调对称,注重比例,讲究主从关系。而当时盛大恢宏的凡尔赛宫就是古典主义的代表作。古典主义建筑以法国为中心,向欧洲其他国家传播,后来又影响到世界广大地区。古典主义建筑作为一项重要的建筑文化遗产,建筑师们仍然在汲取其中有用的因素,用于现代建筑之中。[1]

而合院类住宅,则脱胎于中国本土的四合院式住宅。四合院是由正房(一般是北房)东西厢房和南房组成,以南北纵轴对称布置和封闭独立的院落,并由东西南北四面四堵墙所围合成的一个私密的院落。在明清时期,北京城的四合院约占民居的一半,“四合院”这种基本的居住形式逐渐形成并不断完善,成为今天我们见到的四合院。只有四合院的建筑布局,才是中国人普遍认同并已根深蒂固的住宅形式,而四合院的建筑规制所体现出的礼教意味和风水学考究,也代表了中华文明的严肃和厚重。[2]

四合院是封闭的内院式住宅,对外只有一个街门,关起门来自成天地,有一种安全感和领地感,具有很强的私密性,非常适合独家居住。居室是人类与自然的隔离界线,西方建筑就以此为根本风格,而北京四合院的封闭仅仅是相对的,它绝不将自己完全独立于环境之外而孤立存在,尤其是在中国这么一个“人情社会”里,它是将家庭院落、街坊邻里、社区地域综合在一起的居住形态,特别有助于形成符合人性心理、保持传统文化、邻里关系融洽的居住环境。

图1 合院住宅的视线分析

法国古典主义建筑在建筑设计中以古典柱式为构图基础,突出轴线,强调对称,注重比例,讲究主从关系,突出一种大气恢宏的建筑气势,让人心折;而我们的四合院是封闭的内院式住宅,具有很强的私密性,同时也绝不将自己完全独立于环境之外而孤立存在,而是将家庭院落、街坊邻里、社区地域综合在一起的居住形态尤其反映了在中国这么一个“人情社会”里的一个居住文化。那么两者是否有可能融合,在大气恢宏的外观下,也形成符合我们的居住方式呢?

在这样的一个思考下,我们最终将该理念成功融入了产品开发之中,形成了新一代的低密度住宅产品――法式合院,法式合院将传承法国古典主义与新古典主义的建筑立面风格,同时在内部继承发扬了中式的合院生活概念,使法兰西民族的浪漫主义审美观和恒久居住理念与中式生活习惯有机结合,将东方西方两大建筑起源合并到一起,形成新的城市经典。

2 优越性

法式合院的内部空间组织则是遵循了四合院的传统的基础之上进行了优化,使之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居住习惯:东、西、南、北四面房子围合起来形成的内院式住宅,同时从通风采光考虑,同时扩大了正房(北房)的房间数。内部形成了私密院落,反映了一种中国含蓄的居住文化。合院住宅的庭院通过降低层数及通过建筑和连廊围合可以阻挡周围住宅对庭院空间的视线干扰,形成内部私密性。

从与独栋别墅的比较来看,合院有以下几个优点:

一、从空间组织来看,独栋别墅是一种开放式的构造,体现一种资源占有的概念,独栋别墅的庭院是一个相对开放性的空间;而法式合院的庭院是一种保证私密性的一种内部空间和院落的组织形式,同时和独栋一样也形成一个独自拥有的空间。

二、从与外部空间的互动来看,独栋别墅由于其资源占有的概念,所以将较多的外部空间纳入了内部,导致外部邻里之间的社区公共空间较少;法式合院在保证内部私密性的同时通过建筑间的灵活组合和尺度控制,形成宜人的街巷空间和邻里花园,强化空间的围合感和领域感,从而营造出安定温馨的邻里交往休闲场所。

三、独栋别墅由于核心在于强调各种资源的占有,因此坐落的位置大部分为远离城市的郊区,从而缺乏城市资源的支持;而法式合院是一种城市的产物,它并不脱离城市,而且还要在社区内部创造城市街区的感觉,同时也具有大面积的对称式公共绿化,大气恢宏,因此更加具有城市院墅的特征。

从与传统排屋的比较来看,合院住宅这一产品巧妙地解决了传统排屋相邻住户之间对庭院的相互视线干扰问题。合院住宅的庭院通过降低层数及通过建筑和连廊围合可以阻挡周围住宅对庭院空间的视线干扰。

3 规划设计方法和要点

在整体规划上,和独立别墅因放大私人领域而缩小公共交流空间不同,法式合院在保证内部私密性的同时,更容易通过建筑间的灵活组合和尺度控制,形成宜人的街巷空间和邻里花园,强化空间的围合感和领域感,从而营造出安定温馨的邻里交往休闲场所。尽可能将建筑外部的边角空间纳入内院,消灭基地中的消极空间。每栋合院均由南北入口的户型拼接而成,根据地块的条件通过不同的组合形成不同的格局,每栋合院都是最小的规划单位。合院本身多户相连,比邻而居,但户与户之间相邻墙面局部留有一定间距。形成户户独门独院,相对独立的单体格局。

总图规划上采用规则的规划布局方式,前后幢之间以及建筑和道路之间基本保持平行关系。主要道路两侧尽量寻找对称的关系。每栋合院作为主要的规划单位,通过每四栋合院的围合形成局部的组团中心,设置景观节点。小区入口处及景观主轴线需放大考虑集中景观空间。小区内以步行为主,以营造安静的氛围。组团内建筑布置相互平行,边端有建筑的前后错落,形成组团的围合感。

外立面的建筑设计中遵循了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精神,以古典柱式为构图基础,突出轴线,强调对称,注重比例,讲究主从关系,建筑造型严谨,恢宏大气;同时也注重外部公共空间的邻里交流、活动的营造,将整个建筑和社区统一结合,犹如香榭丽舍大道重现。

经济技术指标上,法式合院组团的容积率一般在0.5-0.6之间,建筑密度一般在35%-45%之间,建筑层数一般是地上1-2层,地下1层,户型面积一般介于300-650m2之间。

4结语

“庭院”是人类永恒的居住主题,是住宅品质的重要标尺。而私密性以及建筑室内外空间的交流融汇是其最重要的两个空间属性,也是家居生活得以在庭院中延展的基本条件。法式合院在传承法式住宅尊贵气质的同时,又融合了传统中式的居住空间特点和文化习惯,使法兰西民族的浪漫主义审美观和恒久居住理念与中式生活习惯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创造出了既舒适合理又受到居住者欢迎的新的居住形式。

参考文献:

独立式住宅建筑设计范文3

关键词:高层设计;尺度;设计原则;高层

1 高层建筑概述

1.1 高层建筑定义

高层建筑,超过一定高度和层数的多层建筑。在美国,24.6m或7层以上视为高层建筑;在日本,31m或8层及以上视为高层建筑;在英国,把等于或大于24.3m的建筑视为高层建筑。中国自2005年起规定超过10层的住宅建筑和超过24m高的其他民用建筑为高层建筑。

1.2高层建筑的分类

中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将住宅建筑依层数划分为:一层至三层为低层住宅,四层至六层为多层住宅,七层至九层为中高层住宅,十层及十层以上为高层住宅。除住宅建筑之外的民用建筑高度不大于24m者为单层和多层建筑,大于24m者为高层建筑(不包括建筑高度大于24m的单层公共建筑);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民用建筑为超高层建筑。

建筑高度的计算:当为坡屋面时,应为建筑物室外设计地面到其檐口的高度;当为平屋面(包括有女儿墙的平屋面)时,应为建筑物室外设计地面到其屋面面层的高度;当同一座建筑物有多种屋面形式时,建筑高度应按上述方法分别计算后取其中最大值。局部突出屋顶的嘹望塔、冷却塔、水箱间、微波天线间或设施、电梯机房、排风和排烟机房以及楼梯出口小间等,可不计入建筑高度内。

2 万科大厦简介

万科大厦地处西安市西关正街南侧,是一座包括了商业、办公、宾馆、住宅、车库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高层建筑。总建筑面积达到56246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49516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6730平方米。建筑总层数达32层,总高度达到98.6米。一层和二层为商业与公共用房部分;三层为办公层;四到六层为宾馆用房部分;七层以上为住宅部分;地下一二层为车库。

3 高层住宅平面布局与功能设计探讨

3.1卧室区域设计及原则

卧室区域主要包括家庭成员的卧室及附属的浴厕区域,需要考虑的一是房间的安静,二是好的朝向,三是浴厕的管道设备单元。若希望保持卧室的好朝向,我们所以必须要有取舍。将辅助房间放到北面,包括书房,必要的时候也需要牺牲一间卧室的南朝向换取起居室的日照。而就万科大厦的这个三室两厅一厨一卫的户型来说它的卧室区域设计就不

卧室与浴厕区域连接的紧密程度,主要取决于家庭单位的大小和平面条件。在供1―2人小家庭居住的平面布局中,浴室和厕所通常可由公共活动区域直接通达:在面积较大的住宅平面中,单独的卧室区域与浴室联系越紧密,浴厕就越远离入口区域,势必造成独立的管道设备单元。

3.1.2设计手法

两间以上的卧室相互连接,形成较为独立的区域,通常位于起居区的后部,远离人口,这是住宅平面设计中常用的手段,有利于动静分离,并自然形成白天与夜间活动的分隔。卧室可以一宇排开、房门直接开向公共区域,也可以相对设置、房门通过共用前区联系公共区域,或是所有房门开向一条内走道。以此联系私密区与公共区。

由于不同家庭成员的卧室总是采取就近原则布置,反而提供了另一种灵活性,即与人口区域相联的独立卧室犹如一套附加的单元,与其他卧室隔着起居区域相对而立。这个卧室可以被用作儿童房、客房、工作室等,无论喧哗或是夜间使用,都不会对主卧室造成太大影响。这问卧室还可以结合入口的洗手区及卫生间布置,有三间卧室以上的住宅平面尤其适台卧室区域的再分隔。

3.2起居区域设计

开放的起居区域主要包括起居室、餐厅、进厅、工作或娱乐区域,空间如阳台等。起居区域的组织方式主要考虑的是房间的进深、朝向以及使用功能便利等。贯穿式起居的好处在于不仅使起居区域有均匀的日照,而且便利了组团转角处整理平面的布局。

一般情况下,人们并不愿意展示未经整理的厨房,开放式的厨房仅在没有工作压力的情况下才受人欢迎:同时由于中餐的烹饪方式带来大量的油烟,直接对外的开窗以及与其他功能区域的分隔门受到使用者的欢迎,这种平面多用于面积较大的户型。

就餐区域功能退化,缩小至厨房的一个区域,而起居室则拥有了更为完整和开阔的视觉空间。此种布局多用于2人家庭住宅中,居住者有职业无小孩,做饭只是出于兴趣爱好偶尔为之,对起居区需求更大:还有一种情况是高层住宅结构造成了厨房面积过大,结合就餐区可以达到更高的面积利用率。

这种组合形式在满足中式厨房对油烟隔离的要求的同时,厨房后部的就餐区设置在平面中自然采光最弱的区域,借助客厅及厨房两个方向的间接采光达到照明目的。在高层住宅中,有限的外墙势必造成内部采光的匾乏,此种平面以其采光及封闭厨房特有的优势得到了最广泛的应用。

3.3交通区域设计

高层住宅平面的交通联系包括两部分,一是联系高层内部住户与室外空间以及各住户之间的交通形式,户内交通与住宅单元的平面布局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流线组织方面。高层住宅相对于多层住宅而言,交通区域需要得到更多的重视。设计师很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到住宅的使用功能上,而对它们之间的流线组织轻描淡写,以至于交通面积过大造成浪费,或是穿越式交通破坏房间完整形态等。户间交通主要指住户从室外到进入户门前这段流线,它包含有室内外空间过渡、垂直交通联系、水平交通联系等部分。

3.3.1户内交通

3.3.1.1内走道式

内走道式一交通空间脱离房间独立存在的平面形式,早期的内走道为所有房间的连系通道,起居室、餐厅均为独立封闭房间。现在起居区域开放,使得内走道更多的应用于卧室区,因此此种布局主要适用于双朝向开间多的板式高层。

独立式住宅建筑设计范文4

关键词:桂北汉族民居;桂林;城市住宅;建筑设计;建筑艺术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民居是建筑中最早出现的类型之一,是中国建筑史上对民间居住建筑的习惯称呼。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不同,各民族生活方式和习俗迥异,建筑材料千差万别,从而形成不同的营造思想和技术手段,建造出形态各异、种类繁杂的民居建筑。

桂北民居作为广西民居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是广西各民族文化的展示。位于桂林市周边地区的汉族民居,深受中原文化和壮、瑶、苗等少数民族文化的双重影响,在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中呈现出独特的形式。研究桂北传统汉族民居的特色和经验,并将其运用到现代城市住宅建筑的设计创作中去,对民居的保护和发展,对丰富新建筑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桂北汉族民居的建筑形式特点

1、建筑空间组织形式

天井是汉族合院建筑的一个重要建筑语素,也是桂北汉族民居建筑空间组织的核心部分。通过天井的设置,将住宅的多进院落串联成为整体。四壁围合、特意拔高的空间对大进深空间的通风和采光起着重要的作用,最主要的光源直接来自上方的天空,对外突出建筑的物质性,对内则强化了空间的凝聚性。从建筑功能上看,天井也为一家人团聚、闲聊、进餐、玩耍、家务活动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场所,可以说是仅次于堂屋的家庭生活的中心。以桂林兴安水源头村民居为例。多层级单体建筑以天井为组织核心,以纵向中轴线为准,对称布置(图1、2),住宅的内外空间紧密结合成为贯通的整体。

2、建筑材料及色彩

传统民居在建造时大多就地取材,一则节省建筑成本和材料运输费用,再则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桂北地区多石山和竹木,所以石头和竹木自然成为民居的主要建材。建筑的屋架及内部主要围护结构通常采用木材作为主要材料,外墙用青砖或黄土砖砌筑。又因桂北地区多雨,故建筑的台基部分多由山间青石或卵石和黄泥砌筑,保证雨水冲刷之下墙基的稳固和耐用。屋顶多为坡顶形式,覆以传统的小青瓦,保证雨水能够迅速从屋顶排泄。

建筑的色彩主要呈现为建筑材料的本色。屋顶多为青灰色,墙身为白色或褐色,台基部则视建材或者砌筑方式的不同,呈浅灰色或浅青灰色。建筑的屋顶、墙身、墙基各部分色彩都统一在柔和的灰调中,沉着朴实,又具有丰富的质感,通过与周边环境的层层呼应营造出浓郁的乡土氛围。

3、建筑细部

汉族民居屋顶在立面上占的比重很大,一般可达立面高度的一半左右;且多在檐口上作变化,使原先强硬的立面轮廓通过各种细部装饰得到柔化。如全州沛田村民居,在侧立面上可以看到马头墙形式或观音兜形式的山墙(图3),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其建筑材料、构造方式均带有江南传统民居的痕迹。

与徽派民居相比而言,桂北汉民居的建筑内部装饰较少,建筑构件朴素轻巧,窗、门、梁等建筑部位大多不着意刻画,即使有雕花等装饰,也大都仅撷取吉祥之意,而不具故事性。比如天井周围的房间多以漏明门窗对空间进行划分和组合,不仅能够采光、通风,在分隔空间的同时也延续了空间,创造出通透疏朗、层次错叠的空间效果。

二、当前桂林地区住宅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建筑的外观设计通常从屋顶、阳台、窗户、遮阳板等建筑部件着手。这些细部的形式从外部直接体现了建筑的特征和风貌。为了迎合房地产开发商求新求洋求奇的要求,目前桂林地区相当一部分的住宅设计,一味追求所谓的“欧洲风情”、“法国浪漫风格”,而忽略了对本地区传统建筑文化和特色的继承和发展,对建筑所处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文脉的尊重,出现了很多披着欧式风格外衣的假洋建筑。

比如位于漓江江畔隐龙居住宅小区、位于桂林市区三里店中心位置的财富名城住宅小区等。其建筑设计完全不顾当地传统建筑的风貌特征,在屋顶上采用法国古典主义城堡的大坡顶,在阳台上大量使用罗马风中的多棱线角,在窗户或者檐口形式上又运用了罗马的发券形式。把如此繁多的风格和式样强行拼凑在一起,最后导致建筑本身成为四不像。它们与“山,水,城”的城市环境格格不入,在城市脉络中显得十分唐突,不但没有起到融入城市,美化城市的作用,反而对当地经过长期历史演变而形成的独有风貌造成了破坏。不难想象,类似的建筑形式在城市中的数量达到一定比例之后,整个城市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的独特文脉和个性将丧失殆尽。

三、传统民居建筑形式的应用探索

由于历史、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现代化生活的需求不断增长,对住宅的要求也有了新的内容和变化。传统民居在建造材料、建筑技术、空间布局等方面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居民的现代生活需求。比如传统民居所使用的竹、术、青石等天然材料,无法大量应用于大规模和机械化施工的现代住宅的建设;以院落为中心的平面布局形式在地少人多的城市中也难有用武之地。因此在建筑创作中,如何用现代的设计手法将民族的、传统的和地域的特色融入现代城市住宅当中,使住宅设计在满足居民现代生活要求的同时,充分展现桂北传统汉民居的地域特色,延续与弘扬地方传统建筑文化,成为摆在广大建筑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以桂林市青秀小区设计项目中一栋低密度住宅设计为例,试析桂北传统汉民居建筑元素在现代城市住宅设计中的运用。

该住宅为一栋两户、三层结构的联体别墅。户型平面的设计采用左右对称的布局形式(图5、6),每户户型建筑面积287.98m2,套内建筑面积247.57m2,阳台面积18.05m2,使用系数85.9%。一层平面主要功能设计为辅助功能空间和客厅空间。南向入户门与餐厅设计成整体空间,构成第二公共空间完善入户空间的实用性。卫生间、洗衣机与车库空间相结合,便于排水管道设置。天井空间与36.85m2的客厅空间形成整体,天井内可以种植植物,真正将室内外空间融合为一体。通过室内楼梯走上二楼,二楼功能设计为卧室空间,设计有两间面积分别为17.59m2、12.40m2的次卧,公用一间公共卫生间。主卧面积为25.28m2,拥有独立的卫生间、衣帽间和阳台,功能齐全。三楼功能与二楼相似,仅仅减少了一间次卧。两层功能相近的空间并列设计,可以增加房间使用的灵活性,住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将卧室改为书房、客房等不同功能。两间主卧的设计,主要出于满足住户“两代居”的需求

考虑。在与老人共同生活的情况下,两代人仍有各自独立的居住空间,既符合中国人大家庭的生活习惯,也能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两代人因为生活习惯不同所造成的干扰。功能设计上有别于传统桂北汉民居的住宅功能,而是以人们对现代生活的要求为设计出发点。

在建筑空间设计上,建筑师将桂北传统汉民居中的天井空间加以提炼解析(图7、8),并用于设计当中。由于现代城

市住宅建筑中难有充足的面积用以完全仿照传统民居中的开敞天井形式,因此住宅的建筑空间便主要围绕建筑中央的缩小天井展开。建筑户型中央设计有面积为6.82m2的小型天井,作为空间的组织核心。天井上下贯通,其对应的屋顶部分设计为透明采光罩,既能够阻止雨水直接滴落到住宅内部,又能够保证天井部分的采光需求。住宅中部空间可以分享到由建筑顶部传送过来的光线,原本采光不好的空间现在可以直接自然采光。天井外墙顶部比四周的屋顶高出1.2m,高出部分设有百叶窗,实现天井拔气和通风的功能。不但同一层建筑平面可以形成穿堂风,天井部分所构成的空间同时可以形成竖向“风道效应”建筑,实现空间立体通风。由于该联体别墅为一栋两户的设计,导致户型平面进深较大。而天井空间的引入,既成功地继承了传统桂北汉民居的空间特征,又同时解决了现代大进深住宅的通风和采光问题,可谓两全其美。

在建筑形式的处理上,建筑师也对传统民居的建筑元素进行了简化运用。由于建筑体量较小,外形适合使用整体设计的手法。住宅设计为三层,采用大面积飘窗和落地窗,以最大程度满足室内自然采光,同时将住宅周边良好的自然景观引入室内,也使建筑整体造型通透轻灵,由内到外显露桂林山水的灵秀之美。住宅的立面设计注重细节刻画,着重将传统民居建筑元素代入其中。阳台设置了装饰性隔墙,其形式部分来自对一部分桂北民居山墙面的特色元素的提取。而阳台顶面设计有半装饰性构架,用现代设计手法将传统民居屋顶屋架的结构形式加以抽象和解构,创造出既有传统韵味,又充满现代感的构架形式。阳光透过构架在墙壁上投下斑驳的影子,丰富了建筑的表情和光影效果。阳台栏板选用玻璃与铝合金等现代材料,栏杆部分使用铝合金型材,拦板部分则使用平板玻璃,形式大方简洁,与传统建筑元素相互映衬。屋顶根据建筑平面形式,吸取传统民居坡屋顶简洁、朴实、灵活的特点,设计为垂直相交的双坡顶形式,努力在传统样式的基础上,赋予新意,创造与自然相呼应、相协调的建筑“第五立面”(图9)。

四、结语

传统民居是历史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优秀的传统民居不仅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而且具有技术价值、艺术价值,对今天的建设还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价值。继承、发扬桂北传统汉族民居的特色和经验,将传统民居中好的设计思想、建筑语言加以提炼,运用于现代城市住宅设计,既是对地方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丰富了现代建筑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对于塑造桂林优美、独特的山水旅游城市形象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雷翔主编,广西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郭文,桂北民居及其可持续发展的探析[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5,(25):74-79,

[3]王丽,桂林地区汉族民居特色的研究与继承[J],山西建筑,2008,(34):40-42,

独立式住宅建筑设计范文5

关键词:老年住宅;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residence form for the elderly, the old house of choice is an ideal base in the general community of fusion, and with the community public facilities together. The old house total plane space layout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distributed layout, centralized layout and the scatterplot combined type layout.

Keywords: old residential; Architectural design

人口老龄化问题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一个世界现象。怎样给老年人提供一个良好的居住,生活环境,做到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是社会的迫切任务,也是摆在规划和建筑工作者面前新的现实任务。

1老年住宅建设

老年住区可分为两种类型:混合老年住区与独立老年住区。

1.1混合老年住区

混合老年住区就是居民年龄结构多层次但老龄化程度较高的普通住区,但其居民中的老人比例一般不宜超过住区所在城市区域的老龄化水平太多。常规做法是把老龄住宅混合在普通居住区中,其主要的老年住宅形式是普通居家式老年住宅。如:常州红梅小区(图1)该小区将老年户住宅与公共绿地及公共服务设施结合布置,使其既具有良好的景观,又能方便的使用,体现了对老年人的关爱。又如:苏州新城花园五小区(图2)是以老年社区为建设主题,镶嵌于新城花园中间,具有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无噪音干扰等诸多优点。该小区是一个混合老年住区,老年人将占有较高的比例,并有较齐全的老年服务设施。同时,也有部分一般住户。

图1常州红梅小区

图2苏州新城花园五小区

混合老年住区由于使老年人置身于社会大环境中,与各个年龄段的居民混居在一起,可以接受割中社会信息,和主流生活保持密切联系。当似门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可以得到来自亲人和社区的帮助;同时,老年人有着丰富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他们的阅历可以为年轻人的决策提供咨询和建议,他们的影响力在社会活动中依然很强。帮助别人和得到帮助使老年人感觉到生活的意义,感觉到自己始终是社会的一员,被社会所需要,这种心理上的满足感对老年人的健康生活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这也能提供一家两代人同区不同楼的居住方式。

1.2独立老年住区

独立老年住区就是纯老人的住区,在空间环境与居民行为上与其他住区有明显的区别。通过对北京太阳城国际老年公寓和北京东方太阳城(图3)的分析,这种住区的形式有其共同的特点:

图3北京东方太阳城总平面图

⑴选址于近郊区或远郊区风景优美的地段,更能提供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的远离尘嚣、返朴归真的自然环境情趣的养老环境。

⑵相对城市繁华区具有较低的价位!这种价位针对中国老人未富先老的这一特点更具优势。

⑶住宅类型多样。各个住区均以独立别墅、连排别墅和多层公寓为主要建筑形式,个别还辅以高层住宅。

⑷容积率较低(0.5%左右),绿化率高(70%左右),有较好的景观环境。

⑸具有完善的配套生活设施与全面的服务保障。如北京太阳城设有6个老年服务中心、医疗康复、健身娱乐、文化教育、老年购物、国际交流和家政服务。

⑹注重无障碍设计。能适宜老人的生活,各个住区均按照“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从住区规划到住宅设计再到老年配套建筑与设施普遍地进行了无障碍设计,针对老人进行了多方面的考虑。

尽管独立老年住区是对我国老龄事业的有益尝试,在建设上已有了许多成功经验,但存在若干问题需要我们思考。如:选址的远郊化带来的交通的不便、价位非普通老年人所能企及老年人社会角色的剥离,给老年人心理上产生遭遗弃-与世隔绝的感觉,住区年龄构成结构单一化使住区生活趋于单调等。

从国外的经验和目前我国的情况看,不宜建造大规模的独立老年住区。首先,独立老年住区不利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其次集居老年社区由于拥有完善的设施和优美的环境,造价高昂,普通老年人难以承受。但是可以尝试小范围,小规模的集居:在普通社区中设40~50个老年居住单元(台湾的实践经验数为20一30个);老年居住单元宜与社区中心绿地和公共服务设施邻接,方便使用。如常州红梅小区两代居与普通住宅的分布。此外,应当大力发展普通住宅居家养老,从普通住宅老龄化的设计理念出发,在普通社区中建造适合老年人居住的普通住宅。让老年人能够在自己家中安享晚年,这不仅是他们自身的愿望,也是减轻社会养老压力的有效措施。

2老年住宅的选址与总体规划布局

老年住宅理想的基地选择是融合在普通社区中,并与社区公共设施结合在一起。譬如瑞典的西斯塔住区约10000居民,老年公寓建于中心街区,与住区内的商场、餐厅、保健中心、牙科诊所、福利服务站、图书馆、中学等结合在一起(图4)独立的老年公寓也要尽可能距离商店和公共娱乐场所近一些;交通方便,便于与亲朋来往,环境安静而不偏僻,以免老人产生孤独感;足够的户外休息和娱乐场所、良好的朝向、充足的阳光。

图4西斯塔住区(瑞典)

在小区规划中,应在小区中心布置老年住宅,普通住宅布置在周边,同时,老年住宅的布局要有均好性,老年住宅最好靠近小区公园,优先照顾老人使用中心绿地和公共配套服务设施,体现老人优先的设计原则。同时,老年住宅不仅要交通方便,还要远离尘嚣,位置尽可能距离主要交通干线不太远,又能方便地到达商店、医院和公园等场所。

老年住宅应有适当的集聚规模,便于提高社会服务设施的使用率,也便于老年人相互交往,日本的经验是300户~400户.但也切忌将老人过多的集中在一起,形成“老人区”,老人住宅周围环境要有一定比例的中年人、小孩,以增添社区活力,增加老人的生活情趣。

老年住区根据老年人休闲需求大体可分为居住区、辅助服务区、及健身休闲区(包括娱乐与健身活动区)三大类区域,其功能分区关系如图5所示,其中居住区包括独立型别墅式住宅单元、联排型住宅单元和老年公寓型居住单元等形式,是老年建筑的主体;服务区包括医疗保健功能单元、商店餐厅服务设施、文娱活动中心等各种辅助服务功能建筑;健身休闲区包括舞厅、书画、戏曲、、健身室、教室、工作室等康乐建筑及园艺种植、健身交往等室外休闲空间。这三类区域应该相互交错、穿插设置,各建筑之间以风雨廊道相联系,利用各种功能建筑形体的不同和自然地形的差异形成多种室外健身休闲交往空间环境。

图5总图功能分区示意图

老年住区的总平面空间布局可以分为三种形式:分散式布局、集中式布局和散点 结合式布局。它们都应该以自然环境为核心,休闲及健身交往活动在自然背景中辅助适量的人工设施展开进行。

①分散式布局

分散式的建筑布局是以中国传统园林空间布局的手法,将老年住宅分别设置在单独的建筑物内,依照地形地貌条件错落布置,这种形式的最大优点就是能保持环境安静舒适,与大自然广泛接触有机结合,能充分体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具有浓厚的庭园式气氛,以低层为主。居住、休闲、服务等不同功能的建筑和设施可以按功能分区设置,易于创造多层次、多样性的空间环境和优美的绿化环境,但缺点是占地面积大、造价高、管理上不方便。

②集中式布局

集中式的建筑布局是将居住、休闲、服务等全部功能组成部分都组成于一个大的建筑物内,其优点是便于管理、使用方便、辅助设备较易配套、自动化、机械化、管道化等装置也较易利用,占地面积节省一般较靠近城市的、用地面积有一定限制的老年住宅可采用此形式。此种布局可以为老年休闲、室外活动、种植、健身等各种活动提供更多的室外空间环境,其缺点是增加了造价,交通更加依赖电梯,其最大的缺点是相互干扰影响较大,很难保持安静的环境,且缺乏庭园化的气氛。

图6集中式布局示例是某老年公寓,受基地限制,采用自由的集中布局方式,形成了多层次的交往空间,也受到老年人的欢迎。

图6集中式布局示例

③散点结合式布局

散点结合式的建筑布局介于集中式和分散式之间,吸取二者的优点,即将居住建筑设置单独建筑物,将辅助功能集中在一组建筑物内,并保持与其它建筑物的联系,将居住建筑分散布置,休闲、服务等公共建筑集中布置,既考虑了节约用地又充分照顾老年人对低层居住空间的需求,易于创造丰富的建筑空间环境和多种的交往空间,是比较折中的布局方式,多被新建居住小区采用,这种方式强调分区明确、有分有合。

如图7所示的散点结合式布局示例,建筑之间采用有顶盖的廊道相互连接,形成步行网络,强调了建筑之间的联系以及强烈的社区相互交流理念,使得入住者便于进行交谊活动,也同时强调了散步有利健身的哲学。

图7散点结合式布局示例

参考文献:

独立式住宅建筑设计范文6

2000年以后,我国约有3/5的城市老年人口拥有对自己所居住房屋的所有权,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但是,这些在当年能满足年轻人及健全人居住要求的住宅与居住环境,随着住户年龄的日益增长及不断出现的对住宅大小、房型、设备配套的新要求,越来越多的弊端与不足凸现出来,在功能性、安全性、舒适性、私密性等方面都不能更有效地为老年人提供帮助,无法延缓其衰老过程。

众所周知,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生活自理能力会随年龄增加而逐渐下降,闲暇时间比较多,心理上普遍留恋过去,多以家庭或社区为日常生活的主要场所。住宅对于老年人格外重要,不但是其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其安身立命之本。

而随着我国城镇人口结构呈现少子化、老龄化等特征,传统的四世同堂大家庭逐步瓦解,老年人与子女同住的机会越来越少。家庭户结构的日趋小型化,使得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独自居住(夫妇二人或一人独居)。

与之相对应的是,那些能够满足老年人独立自主、方便安全、健康舒适的生活需求,并且能保持良好代际交流与社会交往的住宅产品,在今天的中国则尤为缺乏。

十多年前,我国各地曾兴起过“老年社区”和“老年住宅区”建设热潮。全国各大城市纷纷兴建老年住宅和老年公寓,不少城市甚至效仿美国“太阳城”,在郊区成片的开发建造老年住宅和老年公寓以形成老年人社区。

这些“老年住宅”的共同特点是:选址在风景优美、远离城市的郊区,具有普通住宅小区的相对封闭性和独立性,拥有相对完善的老年活动设施,在设计中考虑了老年人的一些使用问题,但这种将老年人的居所以小区化和社区化的模式集中起来以解决老年居住问题的做法真的正确吗?

实践证明,这样的住宅在中国老年人中并不受欢迎,这么多年来并未得到推广,很多当年声势浩大的项目到最后都悄无声息。

这里面固然有经济的原因,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恐怕还是由于这样一种将老人作为主体,建造年龄结构单一化的居住社区的方式,摈弃了老年人多样接触的可能性,导致老年人和城市空间的隔离以及与社会生活的脱节。居住在这样环境里的老年人孤独感和失落感倍增,生活质量也随之降低。试问,有谁愿意抛弃自己本已相当舒适的房子和再熟悉不过的居住环境,独居于与城市生活分离的偏僻的老年社区?又有谁愿意放弃享受与子孙嬉戏的天伦之乐,选择和垂垂迟暮、毫无生气的其他老年人终日相伴?

如今,随着健康状况与经济条件的改善、生活观念的转变,现在的中青年人在未来步入老年时对居住方式及住宅产品的选择也一定会发生较大变化。作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逐渐步入晚年,老年居住问题势必引起更多关注。

同样的问题,不同的路

人口的老龄化已是一个全球性现象,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也无论男女老幼,谁都无法回避这一重大的社会问题,但因文化观念的不同,不同的国家选择了不同的处理方式。

中国人常常赞叹美国老年人的独立性。的确,美国因其社会保障制度与养老、居住观念的不同,老年人的独立性相对而较强,因此美国的老年人大部分都独自居住,一部分留在原有住宅之中,另一部分则会选择那些位于东西部沿海城市、规模庞大、住宅类型齐全的老年人社区。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已被国人所熟知并曾被大量模仿或试图复制的“太阳城”。此类社区中的住宅一般都被设计为独立式或集合式住宅,并按照老年人的习惯或需要进行优化设计,同时加强社区内部的社会保障与照护服务体系。社区内的老人可依自身健康状况的需要,在同一社区内短期调整或阶段性更换不同的居住空间类型,如病重时进入护理院生活一段时间,病愈后再回到同一社区内的原普通住宅。这样的社区结构,使得老人可以在整个老年阶段始终生活在一个自己较为熟悉的社区内部,同时在生活空间上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与自主性。但其缺点也显而易见,一旦入住这样的社区,就意味着自己进入老年,与过去的生活之间的联系也将随之慢慢淡去,取而代之的是人为的单一性社区结构,生活变得单调而枯燥,易加深老人孤独感和失落感。事实证明,中国完全不适合走美国的道路。

我们的邻国日本,95%的老人选择在家中养老。尽管东方文化及传统家庭观念在日本仍占主导,但事实上与子女同住的老年人比例正逐年递减。

为保证老年人的生活安全,日本政府制定了相应政策,利用补助和贷款的形式对老年人的现有住宅进行翻修和改建,主要是厕所和厨房空间与设施的无障碍化。此外,日本老年人口数量庞大,且平均寿命逐年增高,养老设施严重不足,因此,日本政府鼓励个人和集体出资兴办养老设施,同时通过贷款优惠等政策来鼓励子女与老人同住或者邻近居住。这样的政策也导致了区域性小规模养老设施的发展,如在家中养老的老人们可以获得入户探访、入户护理、日托服务、咨询服务、短期入住养老设施等社区服务中心所提供的支援与帮助。与此同时,日本在建设老年住宅时,便关注住宅内部空间设计的优化,大量的潜伏性设计已预先做了充分考虑,比如住宅的无障碍设计,空间的可变性,多居室的分合关系等等。

而从选择丰富性的角度来说,我个人认为德国的经验最值得中国借鉴,在下面的章节,将有详细介绍。

德国人的三种选择

德国作为世界上较早迈入老龄化的国家,至少比我国提前了20年就已面对社会老龄化所带来的挑战,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他们在城市老年住宅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建立并发展了老年住宅建设的理论与实际操作体系。

总的说来,德国老年人的居住空间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普通住宅、老年住宅和养老机构。其中,约占德国老年人口总数90%以上的老人们是居住在普通住宅之中(包括自有住宅、租赁房屋);约2%左右的老年人居住在专门的老年住宅之中(包括无障碍住宅和照料护理式住宅);另有约5%的老年人居住在养老机构(养老院和护理院),主要是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针对这三种居住类型,德国在近几十年的住宅建设与更新的过程中,分别采取了不同的应对策略,值得我们借鉴。

(一)既有住宅的适老性改造

和我国一样,大多数的德国老年人在自身健康条件及居住条件允许的情况都会选择留居自己原有住宅,这样的居住方式既可以保证生活上的独立性同时又能留在熟悉的环境之中。基于此,德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陆续在各州推行了既有住宅的适老性改造计划,迄今为止已惠及大批希望原居养老的老人们。

在德国,对既有住宅的改造主要集中在多层住宅电梯的增建、室内外高差的消除、住宅内部及外部环境的无障碍改造、卫生间及厨房的安全设施增设、智能通讯系统的安装等方面。那些期望改善居家养老环境的老人在资金上可以得到护理保险的部分支持(保险所涵盖的基本项目),在技术上则可以通过遍布各大中城市的无障碍住宅改造咨询机构获得专业建筑师和室内设计师的支持。同时,老年人还可以在各咨询点通过样板房的现场观摩,直观的了解并选择改造所需的内容及材料。

(二)照料护理式住宅的新起

20世纪80年代起,满足无障碍设计规范的照料护理式住宅开始在德国兴起。这样的住宅概念基于三个出发点:按需提供的照护服务;可独立自主的生活单元;专为老人设计组织的住宅内部空间及其环境。

就照护而言,照料护理式住宅的服务是动态的,在住宅或者小区内仅设有房屋管理员和一到两个医疗护理点,更多的服务来自于社会网络和现有的医疗机构与服务机构等。护理合同由居住者与服务提供方直接签订,而非与房屋所有者签订。服务商可依据住区居住者的数量和每个居住者不同的实际需要情况,提供全天或者分时段的服务以及紧急求助服务。

照料护理式住宅在环境规划中除了要符合城市规划与设计要求,还要求能够与当地的基础设施联系在一起,与当地的社会网络形成嵌入式的结构关系,并能有效地利用网络内的设施进行服务。这是与其他的住宅建筑,尤其是与过去那些具有养老院、护理院性质的老人住宅在设计与规划理念上最大的不同。

在德国的很多城市,我们都能看到这样的例子:照料护理式住宅与社区中心及幼儿园相结合,增强代际融合的同时提高社区内公共设施的综合利用效率,或是在一个混合型社会福利社区中设置照料护理式住宅,居住者通常包括老人、学生、单身母亲、残疾人,多子家庭等,这样的居住者结构大大增加了住区内不同人群之间的相互交流与互助,良好而完善的邻里网络关系,便于住区内的老人可以长期居住并保持正常的社会交往。这样的一种多元年龄结构的社区在进行住宅区设计时,就会按照一定比例在社区内插建老年公寓或老年住宅以及相应的社区老年公共服务设施,并在有可能的情况下插建一定比例的青年公寓,以增加年龄结构的层次。

照料护理式住宅从建筑设计的角度出发,改变了过去护理院式的老人住宅“重护理,轻居住”的情况,将居住功能放在首位,照护功能仅作为辅助和补充。在平面布局上,创造和区分私密空间、半私密半公共空间和公共空间,使居住者既能得到个人隐私的保障,又能与其他居住者进行联系与交流。而在建筑内部则严格遵守无障碍住宅的设计规范,小到门把手的选择、台盆的高度与镜子的倾斜角度,大到住宅内的通道及入口的尺度设计、完善而便捷的通讯系统的设置,都处处体现设计人员对老年人的关怀。从建筑外观及空间规划上看,这似乎就是一栋普通住宅或一个随处可见的居住区,但在细部的设置上,使用过程中随处可见的人性化设计,则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你,这是一个经过精心设计的新型住宅。

(三)养老机构的涅重生

德国养老机构(养老院、护理院)的发展和变革也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从早期的一室多人的高密度集中居住模式,到后来人性化的2-4人套间模式,再到现今注重保护居住者隐私的居住单元模式,空间布局更加合理,居住单元与环境的无障碍化以及全方位的跟踪照护服务,保证老年人健康安全的同时也提供了更多的私人活动空间和交流空间。随着德国高龄化问题的日益严峻,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大多是需要长期护理的,所以在此类建筑的设计上就更加强调建筑及其环境的无障碍及易识别性设计,营造温馨的居住环境,缓解老人的失落感和孤独感。

用政策保障“潜伏设计”

除了针对老年人不同需要以及不同居住现状的住宅对策之外,德国政府和相关机构还从政策及规范层面来保证老年人的住宅建筑及其环境的无障碍。

德国各州在其建筑法中强制性地规定了新建住宅中“无障碍住宅”的数量,其中9个联邦州规定新建住宅建筑的首层必须要有两套以上的轮椅适用住宅,6个联邦州规定这样的住宅要有4个以上,而梅克伦堡-前波莫瑞州则规定必须至少要有6套。这样的一些举措使其在通过住宅更新与改造来使现有住宅建筑适应老龄化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又保证了新建住宅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可变性与长效性。

建筑师在设计时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做好“潜伏设计”,通过对居住建筑空间的优化设计,使居住者能在不同年龄阶段对其住宅进行改造,以使空间适于家庭构成结构的变化,便于居住者在年轻与年老时都可在不离开原有住宅及社区的情况下继续使用,满足居家养老的要求,利于社区中社会关系的延续,使社区生活因年龄结构的动态变化而丰富。

我旅德四年,最大的感触就是德国的老年住宅没有动辄十几万平米、独立于城市之外、年龄结构单一且自成体系的大型老年社区,在德国更多的是规模适当的小型化老年适用性居住建筑,无论是普通住宅中的无障碍住宅,还是照料护理式住宅,甚至是养老机构,其选址多位于地区中心或现有居住区内,尽可能地使老人在进入晚年以后依然可以留在自己熟悉的居住环境之中,保持与社区邻里的交往,和城市生活的交融以及与不同年龄段人群的交流。这些不仅是一个社区生活多样性的基础,同时也是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