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绩效管理的调研报告范例6篇

关于绩效管理的调研报告

关于绩效管理的调研报告范文1

关键词:公司绩效 内部控制缺陷 财务重述 非标准审计意见

一、引言

大量研究表明,公司经营管理层若能够提供正面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意见,并且获得监事会或独立董事的正面意见,或者取得了外部审计师或保荐人的“无保留”核实意见,该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应当较高(张国清,2009)。鉴于内部控制质量的正面度量比较困难,因而大多数学者才开始转向以内部控制缺陷来反面度量内部控制质量。但目前国内学者从实证角度研究内部控制缺陷的文献较少,尤其是通过内部控制缺陷事实来作为信息识别与认定方面。故本文拟通过针对内部控制缺陷问题的信息识别,从反面去考察内部控制,进而研究内部控制的经济后果。由于内部控制缺陷毕竟是管理层自己评估并披露的,带有其主观动机,所以本文采用已经发生的事实,如财务报告重述、非标准审计意见、诉讼等分别作为内部控制缺陷的替代变量,以2010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为研究样本,实证考察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与公司绩效的相关关系。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 2002年美国颁布SOX法案,强制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其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并且需要经过外部审计审核,国外学者对内部控制进行研究主要涉及从法案实施之后的经济后果。Bowman and Haire(1975)采用ROE指标衡量公司财务业绩,研究结果表明公司财务业绩与自愿性信息披露呈显著正相关。Lang and Lundholm(1993)通过对1985年至1989年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评分发现,当投资者与管理层之间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时,绩效越不好的公司,其信息披露的评分等级就越低。Prqwitt et.al(2009)用内部控制综合指数衡量内部控制质量,研究表明,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提高公司绩效。DeFond et al.(2002)研究发现内部控制系统存在缺陷与公司的绩效负相关。Ge 和McVay(2005)发现,一项实质性漏洞的披露与公司的盈利能力负相关。Rahman (2002)认为内部治理、外部治理和信息披露构成一个完整公司治理结构的联结框架,公司内部治理的提高有利于提高企业业绩。总体来看,国外学者大都认为,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与公司绩效正相关,即内部控制缺陷与公司绩效负相关。

(二)国内文献 就国内而言,近年来学者开始关注内部控制缺陷的研究,但目前的研究成果还比较缺乏且视角较为狭窄,主要集中在关于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影响因素及其市场反应的研究上,对内部控制缺陷与公司绩效的关系研究较少。尤其是通过财务重述、非标准审计意见等作为内部控制缺陷识别因素方面。周洋(2007)研究证明当上市公司出现财务报告重述时,公司很可能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田高良、齐保垒、李留闯(2010)用重大会计差错更正作为内部控制缺陷的替代变量,研究发现,经历审计师变更和财务报告重述的公司更可能披露内部控制缺陷。钟玮、刘洋(2011),以沪市上市公司为样本,构建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指数模型,实证考察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公司效率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对公司效率具有重要影响。梁松、史本山(2010),利用来自中国的企业进行实证研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来测度,结果显示,内部控制与市场绩效之间存在正向显著且积极的影响。蔡吉甫(2005)以2003 年1251家A 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进行回归分析,认为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受到财务报告质量、盈利能力及财务状况是否异常的显著影响,即财务报告质量高、企业业绩好、财务状况正常的上市公司倾向于披露内部控制信息;反之,披露的动力明显不足。

不难发现,西方学者关于内部控制缺陷的相关研究无论在理论还是实务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我国的相关研究还比较浅显,主要集中在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影响因素及其市场反应等方面,对于内部控制实质性缺陷及其修正的研究还尚未展开,且对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欠妥。同时,从信息识别方面来研究内部控制缺陷的经济后果尚缺乏一定的经验证据。鉴于此,本文利用上市公司数据,分别通过三种迹象认定,识别内部控制缺陷,实证考察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根据委托理论的观点,现代企业是以契约形式组成的多层次委托——关系的集合体。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作为系统的制约机制,可以根据委托关系划分为两个层次:首先,因为股东的大众化使得股东放弃了经营权,而以委托的方式将资产托付于高层管理者经营,在此二者之间形成了第一层委托关系,即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关系,从而产生第一层次的控制关系,即从所有者角度出发,包括管理者本身实时监控的控制体系。其次,由于企业规模的大型化,业务的多元化、复杂化,高层管理者不得不再次通过授权将自身的委托责任分解给各部门负责人,由其完成。而各部门负责人又将接受委托的责任进一步分解到各班组员工,从而形成第二层、第三层委托关系,即管理层之间的委托关系,由此产生了内部控制的第二层,即从管理者角度出发,对生产经营过程实施控制。根据内部控制的两个层次,可以采取相应的控制方式与控制关键点,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进行有效管理(梁丽,2009)。基于上述分析,内部控制作为一种管理制度的安排,或者说是企业管理制度安排的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成本、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企业绩效。从内部控制的本质而言,内部控制就是制衡与监督相互耦合的控制机制。如果公司建立了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公司的各个方面可以合理合规的规避风险,提高管理和营运的效率与效果。而反之,如果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存在较多的重要或重大缺陷,其就不能合理的保证资产的安全,进而触发企业的风险因素,最终导致公司经营活动的损失,经营业绩的下降。由此可见,内部控制对提高企业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保证资产安全,提高企业的公司绩效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基于信号传递理论,通过传递的信号可将低质量或者有不利消息的公司与其他公司区别开来,市场也会对此作出消极反映。通常这些公司的股票价格预期会下降,而那些没有内部控制缺陷迹象的公司则被认为是高质量的或有利好消息,其股价会上升。由于迹象本身会向外界传递一定的信息,外界就可以据此推断出企业内部控制的质量。上市公司以获取利润作为其经营目标,内部控制作为保证公司有效运营的措施,与公司的目标存在着良性互动关系。内部控制有效的公司,其经营越有效率,盈利能力越高,从而公司绩效就越好,而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其公司绩效相对不好。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1)公司绩效。目前对公司绩效的衡量一直是实证研究的难点。理论文献对公司绩效的衡量主要采用市场价值或会计利润等指标。国外学者(阿尔弗雷德拉帕波特、杰弗里等)关于公司绩效的度量,一般选择经济增加值EVA、市值与面值比以及托宾Q值等指标作为公司绩效的衡量指标。国内部分学者(向朝进、谢明、陆庆平等)认为绩效测评用企业价值度量。然而基于价值的绩效测评没有得到实证的支持。Biddle(1996)证明EVA并没有显示出比剩余收益、盈余和营业现金流量三个指标更具有价值相关性;Dodd和Shimin Chen(1996)认为EVA 对股价多少有些预测作用,而ROA比EVA 的预测性要好得多。南开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2004)认为,由于中国的证券市场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来说还不够成熟,中国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还有待规范,若用基于价值的指标来衡量中国上市公司的公司绩效,研究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王化成等(2004)认为EVA在信息和增量信息含量方面没有显示出显著的优于净利润指标的特性。因此,国内大部分学者对公司绩效的衡量采用会计利润指标,陈晓、江东(2000)采用主营业务利润率、相对净资产收益率;陈小悦、徐晓东(2001)采用主营业务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徐莉萍等(2006)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综合的经营绩效指数;陈芸、彭春丽(2011)采用净资产收益率。因此,基于以上的研究,本文将净资产收益率(ROE)作为公司绩效的度量指标,并在稳健性测试中采用总资产收益率(ROA)予以度量。

(2)财务报告重述。内部控制是受公司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共同实施的一个过程, 旨在为实现经营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资产的安全性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以及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COSO-ERM,2005)。由此可见,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阻止或发现财务报告中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和漏报,为财务信息的可靠性提供合理保证。因此,公司无论自愿还是被强制重新编制财务报表,都意味着管理层在财务报告质量等方面存在问题,这也意味着公司存在未被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即财务重述是内部控制缺陷迹象之一。Hogan和Wilkins(2008)、Krishnan et al.(2008)认为,低效的内部控制加大了财务报告(有意或无意)错报的可能性,即有财务重述报告的公司很可能存在内部控制缺陷。Doyle et al.(2007)等研究发现在内部控制缺陷披露之后,随之而来的是财务重述、企业重组或其他的坏消息。杨有红、陈凌云(2009)利用2007年沪市上市公司的数据证明存在重大会计差错的公司其内部控制质量相对较低。齐堡垒、田高良、李留闯(2010)在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与财务报告信息质量中,将重大会计差错作为内部控制缺陷的替代变量。基于以上理论分析以及文献研究,本文将财务报告重述作为内部控制缺陷的替代变量之一。

(3)非标准审计意见。除了财务报告重述,财务报告的审计意见类型也是衡量内部控制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与出具标准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相比,无论是出于提醒预期使用者对强调事项潜在风险的关注而出具的非标准审计意见报告、还是上市公司拒绝按审计调整建议对财务报表进行调整,以及审计工作范围受到限制而出具的非标准审计意见审计报告,都表明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阚冠卿(2009)通过分析2004年至2005年我国上市公司被出具非标淮无保留意见的年报,发现这些年报反映出许多与内部控制缺陷有关的问题。陈丽蓉、周曙光(2010)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是影响审计师变更的重要因素。李红(2012)以我国2009 年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内部控制风险与缺陷和非标审计意见显著正相关。可见,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其财务风险或信息的不确定性往往会更高。面对一个存在高财务风险的审计对象,为了规避风险,注册会计师更倾向于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鉴于此,本文将非标准审计意见作为内部控制缺陷的替代变量之一。

(4)控制变量。公司治理特征和盈利性等财务特征也是公司绩效的影响因素。在检验内部控制缺陷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时,我们需要对影响公司绩效的其他因素进行控制。因此,为了更好地考察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本文根据Dan(1999)、Dow and Raposo(2005)、Ge and S. McVay(2005)等学者的研究,选择公司规模(SIZE)、资产负债率(Lev)、董事会规模(Boardsize)、董事结构(Ind_Dir)、高管薪酬(EP)、高管持股比例(EOS)、股东结构(CR10)、成长性(GROW)、行业哑变量(Industry)作为本次研究的控制变量。

四、实证检验分析

五、结论

本文对内部控制缺陷与公司绩效的相关关系进行实证分析,选取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利用净资产收益率(ROE)作为公司绩效的替代变量,基于已有的研究,在衡量公司绩效的回归模型中加入内部控制缺陷的替代变量,拓展出内部控制缺陷影响公司绩效的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假设得到支持,即内部控制缺陷与公司绩效显著负相关。具体来说,存在财务报告重述,非标准审计意见,公司违规三种迹象之一的公司,即认定为存在内部控制缺陷,其公司绩效较低;其中控制变量,公司规模(SIZE)、高管薪酬(EP),即其公司绩效的好坏正相关,即说明公司规模、高管薪酬以及公司的成长性与公司绩效呈正相关关系;而公司负债程度(LEV)的回归系数为负,表明其余公司绩效的程度负相关。而董事会规模(Boardsize)、董事结构(Ind_Dir)、高管持股比例(EOS)和股东结构(CR10)与公司绩效关系并不显著。本文的结论,有效的内部控制有助于加强公司内部管理,改善经营环境,提高经营效率与效果,即较高的内部控制质量对公司绩效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上市公司应根据本公司现阶段的特点,如公司规模、财务特征、治理特征等,建立与自身相符合的内部控制系统,这样既能降低公司的财务风险,又能提高公司绩效。然而,本文的研究也存在不足之处,比如本文从以上三个方面去识别内部控制缺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同时由于影响公司绩效的因素较多,本文并未完全考虑等,对于这些不足之处,希望在以后的研究中再进行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杨有红、李宇立:《内部控制缺陷的识别、认定与报告》,《会计研究》2011年第3期。

[2]陆庆平:《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导向的绩效评价体系》,《会计研究》2006年第3期。

[3]杨有红、陈凌云:《2007年沪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研究:数据分析与政策建议》,《会计研究》2009年第6期。

[4]周洋:《市场反应、价值相关性及影响因素——上市公司年报“补丁”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5]田高良、齐保垒,李留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与财务报告信息质量》,《管理科学》2010年第13期。

[6]钟玮、刘洋:《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的选择与优化——以公司效率为分析视角》,《审计与经济研究》2011年第1期。

[7]陈小悦、徐晓东:《股权结构、企业绩效与投资者利益保护》,《经济研究》2001年第11期。

[8]王化成、程小可、佟岩:《经济增加值的价值相关性》,《会计研究》2004年第5期。

[9]单华军:《内部控制、公司违规与监管绩效改进-来自2007-2008年深市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第11期。

[10]陈关亭:《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因素的实证分析》,《审计研究》2001年第5期。

[11]蔡吉甫:《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审计研究》2005年第2期。

[12]南开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公司治理评价课题组:《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指数与治理绩效的实证分析》,《管理世界》2004年第2期。

[13]于忠泊、田高良:《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真的有用吗——基于会计信息质量、资源配置效率视角的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第10期。

[14]Pr awitt, D. F, Smith. J. L, and Wood, D.A, Internal Audit Quality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9.

[15]W.Ge and S.McVay.The Disclosure of Material Weakness in Internal Control after the Sarbanes-Oxley Act.Accounting Horizons,2005.

关于绩效管理的调研报告范文2

NSF所有的科学局和其他局(或办公室)都必须评估其预算中所列举的计划实施的结果,并形成各局的绩效报告。各局的绩效报告与COV、AC的评估报告一起提交到综合活动办公室(Office of Integrative Activity),这些报告的内容还将被整合成NSF的总绩效报告,提请NSF主任办公室和NSF的董事会——国家科学理事会(NSB,National Science Board)审议,批准后方能提交至国会、GAO和OMB。

表1简要列出了NSF的绩效评估“评什么”、“何时评”和“谁来评”等基本内容:

表1 NSF绩效评估简表

被评估对象 评估频率 评估执行者

计划层次的评估* 每年30% 由NSF外部专家组成的COV

各局层次的评估** 每年100% 由NSF外部专家组成的AC

专项计划的评估(如MRI、STC、GRF等涉及NSF多个部门的活动)*** 各不相同 由NSF外部专家组成的COV或通过与NSF签订合同开展评估的合同方

所有与NSF实施GPRA有关的活动**** 每周 NSF内部高级管理层如DPG、GIIC等

* NSF每年有1/3的计划得到评估,整个财年都可以进行。所有的计划评估以三年为一个周期。COV要说明计划管理和资助结果目标达到的情况,NSF的高级管理层将使用这些评估的信息,并将把这些信息整合进NSF的绩效报告中。

** NSF各局的AC每年评估本局的活动,并审议本部门的COV报告。主要评估各局在实现NSF绩效目标中的贡献,形成供NSF管理层使用的报告,并总结NSF的绩效结果。时间安排为每年开两次会,在财年年终进行评估;AC还运用COV的报告,作为与各局讨论战略规划的基础。

*** 涉及NSF多部门的资助计划由外部评估者通过签订合同开展,主要评估计划的影响力。评估时间因计划的不同而异。此类计划如重点研究仪器(Major Research Instrumentation, MRI)计划、科学技术中心(Science and Technology Centers,STC)计划、研究生研究助学金(Graduate Research Fellowships,GRF)计划等。

**** NSF的内部高级管理层每周召开会议,讨论和评议GPRA在NSF的实施情况,并提出建议。相关部门包括DPG(Director’s Policy Group)、GIIC(GPRA Infrastructure Implementation Council)等。

资料来源:NSF:GPRA Performance Report FY 2000(本文采用时有删节)。

与NSF提交GPRA报告的情况有所不同,NIH每年提供一份由年度绩效规划与绩效评估合二为一的报告(如FY 2003 GPRA Annual Performance Plan / FY 2001 GPRA Annual Performance Report),将绩效目标与实际绩效水平进行直接对比。如NSF一样,NIH的绩效报告中既有对资助结果的评估,也有对其内部的领导与管理工作的评估(如优先领域制定、项目管理、同行评议等方面的内容);对资助结果的评估以定性描述为主,对管理活动的评估则采用了一些定量指标。此外,NIH还准备了其他与GPRA相关的报告,如《NIH研究计划成果评估》报告,列举NIH资助下的科学研究产生的重大突破和进展。NIH认为,这类成果的举例也是绩效评估的有力指标。对NIH研究计划成果的评估由独立的GPRA评估工作小组承担,但NIH的各下属研究所和研究中心必须提供关于本部门研究进展和新发现的评估素材。评估包括5个方面 :(1)在关于正常与非正常的生物功能和行为的知识增长方面的贡献;(2)为医学研究与医疗实践开发的新仪器和技术,或对已有的仪器和技术进行的改进;(3)在预防疾病和残疾的发作或延缓其发展方面发现的新方法或对已有方法进行的改进;(4)在疾和的残疾的诊断方面发现的新方法或对已有方法的改进;(5)在治疗疾病和残疾方面发现的新方法或对已有方法的改进。这些描述性的、内容较为详细的报告,可让公众更清楚地看到,NIH资助的研究成果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改善健康和医疗水平方面作出的贡献。

3 几点启示

通过以上介绍的美国联邦机构对基础研究的评估实践,比较我国近年来方兴未艾的绩效评估活动可以发现,在对评估的目的、手段、作用等方面的认识与实践上,二者存在着较大的不同。如,美国注重“为何评”及“评什么”,而我国则更关心“如何评”;美国政府绩效评估的重点在于基础研究的资助和管理工作,而我国却在于评估科学研究工作本身;美国强调对科学研究的整体绩效,而我国则关注对研究项目和人员的单独绩效;美国的绩效评估作为目标管理的一部分,与制定战略规划和战略实施规划组成有机的整体,而我国的绩效评估却缺乏可以进行比对的战略目标和实施措施,难以做到有的放矢,等等。尽管目前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在对基础研究的绩效评估方面,都远不能说有成熟的通行方法可循,但美国实施GPRA的经验仍然对我国开展评估活动有重要的借鉴与启示意义。

3.1 绩效评估是改进科研管理的重要手段

在考察美国GPRA在基础研究领域的实施情况中,我们应当特别注意的是,美国联邦要求评估的直接对象是政府机构,而不是科学界。在诸多关于美国GPRA的报告和文章中,人们反复强调,政府开展绩效评估的目的是改进其管理工作的效益与效率,而对科学研究质量的评估只能由科学共同体通过同行评议来承担;政府开展绩效评估重在评估其资助工作的整体绩效,而非评估项目乃至由某类项目组成的计划层次上的结果和影响。在美国,由于支持基础研究的联邦机构通过基于同行评议的项目拨款方式,来控制其所资助的科学研究的质量,申请人在得到项目资助的同时,就意味着接受了竞争激烈的评议考察,项目结束后建立的档案还将入册、上网,作为评议下一次申请或同行科学家进行监督的参考。这样一整套制度就建立起了一个特别有效的事前评议系统,减少了在项目和计划层次上进行事后评估的必要。 因此,美国政府要求对基础研究的整体绩效进行评估,并不意味着对研究项目和计划没有监督,而是将这一职责交给了科学共同体,并通过有效的事前评议系统为研究质量把关,防患于未然;而保证在事前评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同行评议系统有效地运行,正是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

对于我国的科研管理部门来说,建立和维护公正、公平、公开的同行评议系统是当务之急。近年来我国基础研究领域评估中出现的许多问题,都与同行评议系统的“失效”有关。“把归恺撒的交给恺撒,把归上帝的交给上帝”——科研管理部门应将对科学质量的评估工作交给科学共同体,包括组织科学家独立开展对基础研究的科学价值的评估,并保证我国的同行评议系统有效地运行;而管理部门的绩效评估活动则应重点针对其资助与管理水平的提高,使有限的科研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3.2 对基础研究的绩效评估谨防导致科研短期行为

美国科学界在GPRA颁布伊始的担忧并非全无道理,不恰当的评估活动必定会给基础研究带来负面影响,如,过于频繁的评估给科研人员造成额外负担,不合理的评估指标对研究起到误导作用,尤其是在评估中强调基础研究在短期内出成果,可能会导致科研活动中的短期行为,从而极大地损害科学事业的基础。因此,在与GPRA的相关文件中,美国联邦政府及有关机构一再强调,对基础研究进行绩效评估要充分考虑基础研究的特殊性,从基础研究的长期性、积累性、结果的难以预见性等特点出发,采用与之相适应的评估方式。对这一原则的贯彻结果就是,同意NSF和NIH在评估其资助的研究结果时,不必象其他机构一样使用定量指标,而是以定性的方式进行绩效评估;而且,对研究计划的资助结果评估不必每年进行,而是评估其长期资助的整体结果,这样才会避免科研的短期行为,为基础研究创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的环境。而目前我国开展的基础研究绩效评估有片面倚重定量指标的现象,且评估有愈渐频繁的趋势,已经导致了一些科研人员盲目追求论文数量、忽视研究质量的问题,甚至助长了科学研究中的浮躁风气,应进一步引起科研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尽快制定保护创新的评估政策,引导我国基础科学事业的健康发展。

3.3 科研管理机构的绩效评估应与制定规划相结合

从美国的经验可以看到,虽然NSF和NIH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评估工作,但将绩效评估活动作为其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则还是在1993年GPRA实施之后。究其原因,具有法律意义的强制要求是绩效评估活动得以制度化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国会要求联邦机构将其长期战略规划、年度绩效规划和绩效评估工作结合起来,根据绩效规划设立的定量和定性目标开展评估。这样就使得评估目标更明确,评估工作更具有可操作性,这也是绩效评估制度在美国得以贯彻执行的必要基础。而我国的科研管理部门在战略规划的工作方面较为欠缺,规划的内容易流于空泛,偶有定量的目标也往往不太切合实际,给实际的操作带来一定困难。若能借鉴美国的经验,将绩效评估与制定规划结合起来,并将这两项工作整合到研究经费的预算编制与批准过程之中,绩效评估活动将有可能步入经常化与制度化的轨道。

3.4 数据积累是开展基础研究绩效评估的前提与基础

评估离不开比较——既有如国际比较和机构间比较等横向比较,也有如历史比较、目标-结果比较等纵向比较,而比较需要数据和素材,项目层次相关结果的数据和材料是开展计划以及更宏观层次的绩效评估的必要基础。美国之所以能够开展制度化的绩效评估,得益于其长期积累的、可开展横向与纵向比较的大量基础数据,得益于其数据获取的快速与便捷;GPRA的实施更推动了NSF和NIH的数据库建设,尤其是在数据库的电子网络化方面,近年来又有了长足的进步。而我国在科研成果基础数据的积累、认证和获取方面都还存在许多不足,从客观条件上制约了评估的科学性及绩效评估活动的进一步发展。相关管理部门应尽快规范我国国家层次和机构层次上基础研究成果数据的采集和认证,促进数据共享,推动网络化建设,为包括绩效评估在内的科研管理与决策工作的科学性奠定可靠的基础。

参考文献:

David Demeritt. The New social contract for science: accountability, relevance, and value in US and UK science and research policy[J]. Antipode 32:3. 2000. pp. 308-329

J A D Holbrook. Why measure science?[J] Science and Public Policy. vol. 19. No. 5. 1992

Hans Skoie. Basic research ---- a new funding climate?[J] Science and Public Policy, vol. 23, No. 2, 1996

同1

OECD. The evalu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selected experience[C]. OCDE/GD(97)194. 1997. OECD: Paris

Susan E Cozzens and Tim Turpin. Processes and mechanisms for evaluating and monitoring research outcomes from high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J]. Research Evaluation. vol. 8. No. 1. 2000

同5

David Roessner. Outcome measure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state of the art[未刊稿]. the paper prepared for presentation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Boston, MA, February 17, 2002

李正风. 基础研究绩效评估的若干问题[J].科学学研究. 2002年第1期

Government Performance and Results Act of 1993[法律文件]. whitehouse.gov

/omb/mgmt-gpra

Susan E.Cozzens. Are new accountability rules bad for science?[J] Issu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 15. No. 4 (Summer 1999)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uncil Committee on Fundamental Science. Assessing fundamental science[R], nsf.gov/sbe/srs/ostp/assess

Committee on Science, Engineering, and Public Policy,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Institute of Medicine. Evaluating Federal Research Programs: Government Performance and Results Act[R]. Washington DC:National Academy Press.1999

Susan E.Cozzens. Assessing federally-supported academic research in the United States[J]. Research Evaluation. Vol.8, No.1. 2000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GPRA Performance Report FY 2000[R]. nsf.gov/pubs/ 2001/nsf0186/start.html

关于绩效管理的调研报告范文3

【关键词】 绩效治理;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场声势浩大的行政改革浪潮在世界范围内掀起。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所进行的一系列财政政治体制改革也标志着我国加入了新公共管理运动的行列。新公共管理运动以绩效治理为导向,然而,现有的研究多集中于对政府绩效评价指标的设计上,对政府绩效评价所需定量信息的研究较少。本文认为良好的政府会计系统可以为政府绩效评价提供信息基础。

一、绩效治理对会计信息的要求

绩效管理过程一般包括绩效评估、绩效衡量、绩效追踪三个最基本的功能活动。准确的绩效衡量是进行政府绩效评估的前提。管理学家阿姆斯特朗说过:“要改进绩效,你必须首先了解目前的绩效水平是什么,测定是绩效管理的一个关键环节,如果不能测定它,就无法改善它。”

会计的反映职能客观上体现为通过会计信息系统对财务会计信息进行优化的过程。政府职能是伴随着公共财政资金的使用来实现的,在绩效治理的要求下,政府会计必须以政府为会计核算主体,对政府的资产负债情况和收支情况进行记录、计量、核算和报告,以提供政府运行的宏观的经济信息,并反映政府的履责情况。政府会计制度的建立,实质上是要求政府就其资源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全面核算、反映并向社会公开,它是政府履行其报告责任的一部分。而政府会计在公共财政资金的运行过程中,到底该测量与评价什么,也应以政府绩效治理为导向。政府会计是进行政府绩效治理的信息基础。

政府绩效评价既需要定量信息,又需要定性信息。目前定量化信息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政府绩效评价理论与实践发展的瓶颈,但政府会计体系恰好能弥补这一缺陷。会计系统能最大可能地解决现有政府绩效评价体系缺乏定量信息的瓶颈问题。政府会计是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政府经济资源耗费及取得成效的依据。

二、现有政府会计系统的弊端

我国现阶段执行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过分强调以预算管理为中心,重视政府相关部门和组织内部对会计信息的需求,而忽视社会公众等需求。随着预算环境的变化,不适应性也越来越明显。

第一,无法全面反映政府资产与负债。以现金制为基础的政府预算会计,只反映预算执行结果的资金流入和流出,政府的对外投资和国有股权作为当年支出而非资产加以确认。政府债务只反映直接债务,隐藏了政府隐性负债信息,尤其是对贷款、养老金、社保基金的忽视掩盖了政府的财政风险,难以对政府资金的运用进行综合绩效评价。

第二,现金制下无成本核算,收入减去支出后的结余既不能反映政府单位的成本控制情况和投入产出情况,也不能反映政府单位实际的经营绩效和效率。同时,可以人为操纵收付款时间,会计信息反映不实,难以提供政府部门及其行政单位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成本消耗和效率水平,不能完整反映政府业绩。

第三,目前政府会计报表体系主要由资产负债表、预算执行情况表、收入支出表及其他附表等组成。资产负债表混淆了静态报表和动态报表的范畴,难以准确反映存量信息与流量信息。预算收支决算报告侧重反映政府有关收支预算及执行情况,报告立足于政府使用,较少考虑社会公众立法机关、审计机关等使用者的信息需求。报告难以显示财务状况及财务绩效的全貌。特别是在我国政府预算的完整性不够以及编制方法比较粗放的情况下,政府预算报告提供的政府财务信息就更不完整了。而其他的相关文件与资料提供政府财务信息的方式并不规范,也难以对预算报告给予必要的补充。

客观地讲,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预算会计”,而是以现金制和修正现金制为基础的政府财务会计。财务会计是历史性的,而预算是面向未来的,用财务会计的方法来监督、反映、控制预算的执行也只能是事后的监督与管理。政府会计信息系统的局限性,无法为政府绩效评价提供强有力的信息保障。

三、政府预算会计与政府财务会计协调的思路

当考虑预算会计详尽的责任制系统时,权责发生制会计与传统预算会计之间的簿记问题的协调就变得尤为困难。在保留预算会计结构和内容的基础上增加权责发生制会计数据,只能有两种选择:整合两个系统或保持两个系统的独立性。整合两个系统意味着权责发生制会计把一套额外的预算账户引进复式记录系统,目前瑞士、西班牙、欧盟国家的中央政府是这样处理的。保持两个系统的独立性,意味着影响到两个系统的一笔交易至少应当在权责发生制会计和预算会计下分别记录。包含从权责发生制会计系统转移的数据的预算会计意味着影响到预算会计的所有权责发生制会计记录都自动转移到预算会计系统中来。芬兰和法国的中央政府会计记录采用了此种方法。

无论采用哪种协调方式,政府预算会计和政府财务会计作为最基本的信息系统,政府绩效评价的信息基础地位是不变的。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GASB)在其第1号公告中将信息使用者对政府会计的信息需求分为三个主要方面:评价预算的符合程度;评价政府主体当年的运营成果;评价政府主体提供公共服务的水平以及政府到期履行债务的能力。借鉴《国际公立单位会计准则第1号――财务报表的呈报》,结合当前我国会计环境,我国政府会计体系应考虑提供如下信息:政府对资源的需求以及资源是否按照法定预算;法律或合同要求取得和使用;财务资源的来源、分配和使用;政府筹资及偿债能力;政府的服务成本与效率;政府受托管理和使用存量资产、净资产的情况等。上述信息可以分别由预算会计系统和财务会计系统提供。预算会计在收到现金或付出现金时才确认交易或事项,重点反映现金资源的来源分配和使用的信息,但不报告非现金资产的存量、负债、提供服务成本的信息。财务会计能够提供关于主体全面和完整的财务状况和财务业绩,甚至成本信息等,能较好地满足公共部门财务管理的要求,从而促进政府绩效性受托责任的履行,但无法对政府预算执行的全过程进行反映、监督和控制。

会计目标分为三个层次:全面目标、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随着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的进一步推进,政府会计系统该如何更好地反映政府资金运动进而全面反映政府绩效将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在中国政府会计体系改革的过程中,应注意研究在协调过程中,确定政府预算会计和政府财务会计的使用程度,以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

(一)会计确认基础

预算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计量,重点追踪和反映预算的执行情况,确保支出部门能够完全遵守预算拨款,对于衡量资金是否按照预算以及其他法律法规的要求来执行等方面无疑是有效的。考虑到此属性容易纵的特点,如收款和付款时间可以从本期推迟到下期,或年终突击花钱或操纵成本,也可以采用修正的收付实现制。

财务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则将计量重点放在总财务资源上,可以确认政府所有的负债和承诺,提供财务资源的来源、分配和使用等信息。权责发生制基础计量经济资源的流动,并向使用者提供如下有关信息:主体控制的资源、主体提供服务的成本、其他评价主体财务状况及其变动以及主体是否经济而有效地运行等有用的信息。在以资产管理、成本效率和成本补偿作为标准来评价主体业绩时,权责发生制基础是一种合适的会计基础。考虑到目前我国政府财务信息披露的需要和现阶段计量技术和成本的限制,我国宜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

(二)政府财务报告

从世界经合组织(OECD)国家绩效信息改革看,具体做法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国家致力于政府整体层面的财务报告建设,以期反映更为全面的政府财务信息,即将与政府绩效相关的财务信息作为广泛的政府财务信息的一部分并鼓励在基本报表以外的其他部分报告非财务业绩指标,以帮助使用者评价政府部门的运营绩效。这类国家以英国和澳大利亚为代表;第二类国家不仅注重在基本报表中反映政府绩效信息,还要求编制专门的绩效报告。如美国的服务提供与成就报告系统(SEA);芬兰要求编制关于绩效目标和完成情况的责任报告;瑞典将绩效报告列为政府所属机构年度报告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美国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GASB)的第34号准则公告,要求政府对外提供的财务报告应包括如下内容:管理讨论与分析、政府层面的财务报表、基金层面的财务报表、财务报表附注和规定的补充信息等。《国际公立单位会计准则第1号――财务报表的呈报》提出:“一套完整的财务报表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财务状况表;(2)财务业绩表; (3)净资产/权益变动表;(4)现金流量表;(5)会计政策和财务报表注释”。我国的政府会计改革仍在进行,可从以下方面努力:

现金流量表主要由预算会计来提供,其他报表由财务会计来提供。预算会计系统重点反映本年度财政收支情况,通过预算报告来披露主体的预算管理绩效。预算报告主要包括如下部分:年度预算报告、年中预算执行报告和年终预算决算报告。年度预算报告应以各政府职能部门的部门预算为基础,主要披露政府预算收支及政府各项目收支信息,立足现有报告体系进行补充披露。年中预算执行报告重点披露预算执行情况,将所有的实际收支与预算收支进行比对,说明引起重大差异的原因,分析预测预算执行并在必要时对年初预算进行调整。年终决算报告采用与预算报告相同的格式,重点披露与年初预算计划或年中调整计划相比的年内任何重大变化并合理解释,说明预算执行情况。通过报告主体预算计划与实际执行情况的差额,以此来反映政府的预算管理绩效。

政府财务会计侧重反映政府财务状况全貌,如公共资金的使用效率、政府资产的存量、流量及耗费情况、政府负债的规模结构及偿还能力。可以设立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与费用等财务会计要素,对资产而言,可适当计提折旧,对于难以计量的政府资源可暂不纳入计量范围。对于各种承诺,财务会计应予以反映。我国政府层次较多,分为基本政府、各级政府部门、政府所属机构和单位。基本政府的预算拨款主要体现为各种基金的拨付。政府财务会计报告主体也应分别包括基金财务报告、政府所属机构和单位财务报告、各级政府部门财务报告以及基本政府财务报告。每一层级财务报告应包含财务状况表、财务业绩表、权益变动表等。由于基本政府由各级政府部门及所属机构和单位组成,基本政府的财务报表可以由下级单位财务报告合并而成,也可以由各基金财务报告合并而成。

(三)政府会计信息补充披露

政府绩效评价离不开广大群众,建立完善的政府信息公开体系和监督机制,是广大群众参与政府绩效评价的最基本要求。另外,鉴于收付实现制引入的不完全性以及财务信息确认的成本问题,对于无法确认以及财务确认成本较高的会计事项,可适当采用文字说明部分或以附表形式披露。如:政府财政目标及可行性计划、政府中长期预算框架、管理当局的讨论和分析、财政风险说明书、采用的主要会计政策、审计报告、绩效报告等,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披露,以补充预算报告及财务报告的不足,更好地为政府绩效评价提供信息基础。

绩效导向型政府的建设是一个国际趋势,政府会计由于其特有的反映性,客观上为政府绩效评价提供了信息基础。在建立和完善绩效评价制度的基础上,逐步推进绩效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将绩效目标、绩效预算和绩效评价有机结合,共同构建绩效导向性的政府。

【参考文献】

[1] 张琦.论绩效评价导向政府会计体系的构建[J].会计研究,2006(4).

[2] 李建发.政府财务报告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关于绩效管理的调研报告范文4

关键词:新医改;医疗设备;绩效审计

自2009年新医改实施以来,全国各地广泛开展医疗体制改革。过去的一段时间,新医改的重点在于医院医疗服务体系的打破与重构、支付方式改革以及药械供应改革等方面,并且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新医改的推行目的不仅在于改革医院内部的薄弱环节,而且在于提升医疗服务水平、践行相应社会责任,让患者获得良好的就医环境。2021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1年重点工作任务》,对相关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这说明新医改开始向纵深方向发展。从近些年的发展来看,医疗设备是医院增长最快的资产之一,医疗设备的合理使用是医院提升经济效益的重要方式,也是提升医疗效率的有效途径。与此同时,大量医疗设备的使用与管理也为医院带来了诸多难题。2021年6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从医疗器械注册与备案、生产等多个环节做出详细规定。医疗设备的投入与使用能否实现预期效果,是医院应当考虑的问题,于是医院内部需要通过绩效审计的方式对医疗设备采购、使用等各个环节进行审查,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审计建议。文章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发现医院医疗设备绩效审计问题,以新医改作为背景思考完善建议,以期为医院医疗设备绩效审计质量的提升提供参考。

一、新医改下医院医疗设备绩效审计的目的

1.破解医疗设备管理痛点的重要方式

总体上来看,医院医疗设备具有数量多、分布广、要求高等特点,由于医院工作人员有限,所以医疗设备管理难度较大。虽然医疗设备的投入使用从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医疗效率,为患者带来更多便利,但是设备管理的痛点一直未能破解。而借助绩效审计的方式,从医疗设备的采购,到使用再到效益评价,可以说基本实现了检查的全面覆盖,并且医院也可以及时发现医疗设备管理中的问题。因此,绩效审计对于医院医疗设备管理来说必不可少,也为设备管理难题提供了更加科学的解决途径。

2.提升医疗设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效途径

医院医疗设备使用中的重点在于能否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主要指医疗设备的使用能够为医院带来经济收入的增加,社会效益则是指设备的使用为患者带来了多少便利,解决了多少医疗难题等。医院对于医疗设备的内部绩效审计,可以及时发现在医疗设备采购等环节的短板与问题,有利于对医疗设备的效率性、效益性、经济性进行综合评价,从而得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相关数据与信息。借助绩效审计的结果,医院及医疗设备的供应商将对医疗设备的生产及使用进行完善,以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提升的目标。

3.医疗体系改革的有效推动力

新医改已经进入纵深发展阶段,在原有改革成效的基础上更加追求改革质量和效能,从而推动我国整体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作为医院增长最快的资产之一,医疗设备的使用与管理直接影响医院内部精细化管理水平,进而对整个医疗体系改革的效果产生影响。医院医疗设备绩效审计发现问题后,及时制定相应对策并实施,有利于医疗环境的改善,进而对于医疗体系改革将产生积极影响。同时,绩效审计也有利于推进医疗设备不断完善,并提升信息化、智能化程度,而这些方面的提升也将对医疗体系改革产生正面影响。

二、医院医疗设备绩效审计的重点内容

医院医疗设备绩效审计的重点应当是与医疗设备采购、使用等环节息息相关的内容,应该从医疗设备的计划、采购、资料归档和效益方面进行深入探析。

1.对医疗设备购置前的相关手续进行审计

一是审查是否对医疗设备的采购进行了可行性论证。绩效审计人员主要检查医疗设备购置前,是否由设备使用科室提出购置论证资料并上报,是否进行了集体决策,是否通过计算成本回收期、投资效益等数据计算得出购置可行性。二是审查医疗设备的相关购置审批手续是否齐全。绩效审计人员重点审查医疗设备购置计划是否按要求填制申请表,相关责任人是否按照规定签字确认,审批环节是否符合医院设备采购制度的规定,从而对医疗设备的购置计划进行全面审计。

2.对医疗设备采购环节进行审计

一是采购资金来源是否合法合规。审计人员主要检查医疗设备采购资源是否与医院财务预算相符,采购资金是否能够满足真实采购需求,上级单位拨付的设备采购资金是否专款专用。二是医疗设备采购价格是否合理。审计人员应当审查医疗设备价格是否存在高估虚报等问题,相应的采购人员是否存在关联交易等不合规行为。三是对医疗设备采购发票的真实合法性进行审计。主要审查医疗设备购货发票、入库单等,查验相关票据是否规范、准确,相应信息是否填写完整,从而保证医疗设备采购环节合法合规。

3.对医疗设备合同订立、归档环节进行审计

一是审查合同条款是否规范有效。审计人员主要针对医疗设备购置合同内容的真实合理性进行审查,相关合同条款是否准确全面,是否对付款方式及后续设备维护等内容进行了约定。二是对合同履行情况进行审计。主要审查医疗设备采购完成后,是否真实投入使用,付款是否符合医院财务制度的规定,后续维修保养、增值服务是否合情合理。三是对合同归档管理进行审查。审查医疗设备订立的相关合同是否及时归档,是否归类进行保存,相应的归档管理是否符合医院制度的规定。

4.对医疗设备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审计

效益性是医院医疗设备绩效审计的重点内容之一,其中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重点内容。经济效益方面,主要审查利润率,设备使用率、完好率、故障率,设备的各项成本以及设备投资回报率等,绩效审计人员应当着眼于医疗设备产生的真实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方面,审计人员主要对医疗设备投入使用后,治疗效果、医院医疗水平提升程度、患者使用满意度等内容进行审计,从而获得真实的社会效益信息。对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审计结果,最能体现医疗设备绩效审计的目的和意义。

三、医院医疗设备绩效存在的审计问题

从现状来看,医院医疗设备管理中还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增加了绩效审计的难度。对于医院来说,绩效审计本身存在的各种问题应当给予足够重视。

1.审前调查不足,审计准备工作不扎实

审前调查是医疗设备绩效审计的基础环节,也是获得绩效审计的关键环节,这一环节存在问题将直接影响绩效审计结果。一是绩效审计审前调查不够全面。有些医院的医疗设备绩效审计开展过程中,仅使用了查询、访谈方式,仅对部分医疗设备进行了实地调查。这主要是由于绩效审计人员有限,有时为了加快审计进度造成实地调查不足。二是绩效审计人员工作态度不够严谨,审计作风不够扎实。有些绩效审计人员碍于面子或者关系,在审计工作推进中存在得过且过的思想,对医疗设备采购和使用过程中的问题挖掘不够深入,造成绩效审计结果不够客观。三是缺乏对医疗设备真实使用情况的掌握。绩效审计人员对于医疗设备使用相关的科室与人员,未进行多次走访,因此获得的设备信息缺乏准确性。

2.绩效审计流程相对固定,深度不足

审计流程是医疗设备绩效审计工作开展的依据,审计人员应当按照审计制度执行,但是如果不知变通仅采取固定流程开展绩效审计,则会与医疗设备绩效审计的实际需求脱节。一是医疗设备绩效审计流程更新不及时。从医疗设备绩效审计实践来看,由于近年来医疗设备的信息化、智能化程度不断提升,但是相应的绩效审计流程却并未更新,流程相对固化,对绩效审计实践形成了一定阻碍。二是对绩效评价指标缺乏深入分析与思考。从一些医院的医疗设备绩效审计结果来看,绩效评价指标仅选取了投资回收期、投资收益率等基本指标,对于指标反映出来的深层次问题缺乏思考,绩效审计结果自然也会产生偏差。

3.审计实施过程存在诸多问题

医疗设备绩效审计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也是值得关注的,相关问题的存在也会阻碍绩效审计效能的提升。一是审计人员对医疗设备缺乏必要了解。绩效审计实践表明,一些审计人员的专业性不足,对医院医疗设备的了解不够深入,在实际审计工作中无法深入挖掘相关问题。因此审计人员仅能对设备使用率、故障率等表层数据进行分析,对医疗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功能缺乏探索,既不利于提升审计工作效率,也不利于得出客观公正的审计结果。二是绩效审计方法不够科学。在医疗设备的绩效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未能将科学审计方法与医疗设备本身的数据采集、处理过程相结合,或者融合不够紧密,造成资源浪费,增加了审计成本,也不利于精确审计结果的得出。

4.审计报告环节缺乏严谨性

出具审计报告是医疗绩效审计的收尾阶段,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审计报告出具前未发出审计意见征求稿,或者未召开科室座谈会。这种情况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医院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将自身权力扩大化,对绩效审计程序执行不严谨,直接根据审计工作底稿得出审计结论,并未征求被审计主体的意见,因此出具的审计报告也缺乏客观性,并且难以令相关主体信服。二是审计报告缺乏针对性,对医疗设备的经济效益表述不确切、不深入。医院内部绩效审计人员容易受到医疗设备采购、使用等相关主体的牵制,从而对审计中的一些问题避重就轻,审计报告中对于医疗设备采购等阶段问题的表述也不够完善,无法获得医疗设备真实的经济效益等情况,绩效审计自然也就失去意义。

四、新医改下医院医疗设备绩效审计的完善建议

新医改下,医院更加注重精细化管理,医疗服务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因此,医疗设备的绩效审计也需要从审前、审中、审后阶段进行深入思考,得出科学化的完善建议。

1.强化审计基础,做好审前调查工作

正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审前调查就是医疗设备绩效审计的基础,因此审前调查工作应当摆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一是绩效审计人员采取多点调查方式。审计人员不仅要通过查询、访谈、信息收集等方式获得医疗设备的详细信息,还要通过实地调查方式对设备的真实存在性进行检查,避免虚增虚报等问题的发生,这样才能全面识别医疗设备管理相关的问题,并了解医疗设备的真实使用情况。二是绩效审计人员要始终保持严谨、廉洁的工作作风。“不自知不贤,不自制不廉”,审计人员首先要对自身有清晰的定位,遇到问题多从自身查找原因;同时要具有较强的自我约束力,在医疗设备绩效审计工作中始终保持廉洁自律的意识。

2.优化绩效审计流程,注重深度分析

新医改下,医院要对医疗设备的审计流程进行重新识别,不断完善。一是及时更新医疗设备绩效审计流程。绩效审计流程要随着医疗设备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强调及时性,不能与实际需求脱节。同时,审计流程也要注重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要对相关主体形成约束的同时,对审计人员形成正确引导。二是注重绩效评价指标的多维度分析。审计人员首先要选取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同时进行横向对比、纵向深入分析,要从多角度进行切入分析,保证绩效审计的完整性与全面性。这样得出的绩效审计结果也更具参考价值。

3.构建完善的绩效审计工作机制,确保审计工作顺利实施

完善的绩效审计工作机制不仅可以确保审计工作的顺利推进,而且有利于绩效审计效能的提升。一是绩效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提升势在必行。审计人员只有对医院的医疗设备有充分了解,才能在审计工作中发现医疗设备采购、使用、管理中的各种问题,以便得出客观的审计结论。这就需要审计人员不断加强自身专业素养,注重专业知识的积累与更新,适应医疗设备绩效审计的需求。二是绩效审计方法要注重科学性与多样性。新医改下,医疗体系改革不断推进,医疗设备管理的相关规定也发生了变化。因此,绩效审计的方法也要适时调整,通过多种方法探索找到最适合的审计方法。

4.出具有信服力的绩效审计报告

一是绩效审计报告要遵循客观性与完整性原则。医疗设备绩效审计报告的出具要建立在客观事实基础之上,征求了被审计主体的相关意见,保证审计结论的客观公正性。与此同时,绩效审计报告内容应当完整,审计中发现的重大问题不应遗漏。二是要遵循实用性原则。绩效审计报告中提供的信息要有利于医疗设备管理的改善,有利于医院内部精细化管理水平的提升,不能是无用信息。特别是在新医改背景下,实用性的绩效审计报告对于医疗设备使用效能的提升是必不可少的。三是要遵循建设性原则。医疗设备绩效审计报告中提出的建议要有针对性,能够解决现有问题并指导未来,有利于医院医疗设备管理水平的提升。否则,绩效审计报告将失去实际意义。

五、结语

新医改下,医院如何提升自身服务水平、提升内部精细化管理能力是值得注意的问题。医院资产中,医疗设备的管理始终非常重要,从采购到使用环节,都容易引发违法违规行为。因此,需要通过医疗设备绩效审计来识别相关问题,并提出审计建议。本文认为,医疗设备审计的问题主要存在于审前、审计流程、审中和审计报告阶段,就此也提出了完善建议。一是强化审计基础,做好审前调查工作;二是优化绩效审计流程,注重深度分析;三是构建完善的绩效审计工作机制,确保审计工作顺利实施;四是出具有信服力的绩效审计报告。随着绩效审计效果的提升,医院医疗设备的管理水平将持续提升,相应的医疗服务水平也将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1年重点工作任务》,2021(05).

2.尹静雯.公立医院大型医疗设备绩效内部审计研究.财会学习,2019(36).

3.秦毅,顾玉华,吴晓.医院大型设备绩效审计方法探讨――基于全成本核算及净现值法.卫生经济研究,2020,37(02).

关于绩效管理的调研报告范文5

与传统的财务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审计模式相比,绩效审计在审计目标、范围、内容和作用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特点。

(一)审计目标更高远在审计目标上,第十二届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会议发表的“关于绩效审计、公营企业审计和审计质量的总声明”提出了绩效审计的四个目标:“①为公营部门改善一切资源的管理打好基础;②使决策者、立法者和公众所利用的公营部门管理成果方面的信息质量得到提高;③促使公营部门管理人员采用一定的程序对绩效作出报告;④确定更适当的经济责任。”因而审计目标显得更为高远。

(二)审计目的更宏观在审计目的上,传统的财务审计主要是查错纠弊,保证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而绩效审计则是为了评估所投入各项资源的经济程度与有效程度,并以此找出进一步提升组织绩效的路径,实现由查错纠弊上升到控制提高的目的。

(三)审计内容更宽泛在审计内容上,传统的财务审计主要是审查组织的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济活动;而绩效审计除传统的财务审计内容外,还包括组织非经济领域的各项管理活动和业务活动

(四)审计方法更多样在审计方法上,传统的财务审计通常采取对会计资料进行检查的方法,如审查、查看、计算、分析,以及顺查法、逆查法、详查法、抽查法、核对法、盘点法等;而绩效审计不仅要采用上述方法,而且还要运用调查研究、统计分析和经济分析技术,并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辅助审计,采用业务测试、分析法、系统法、论证评价甚至模糊预测与评估等方法。

(五)审计作用更显著在审计作用上,传统的财务审计主要是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正确和合法,保护组织资产的安全完整,其功能是保护性的,作用有限;而绩效审计不仅要监督组织的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与合法性,更重要的是要从全局的角度,评估组织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程度和有效程度,探寻影响组织绩效高低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意见与建议,指出进一步提高绩效的路径与方法,其建设性和控制性作用尤为突出,由于这种审计活动已拓展到经济、社会、政治等诸多方面,因而作用是无限的。

二、人民银行开展绩效审计的必要性

(一)顺应审计发展趋势的需要国家审计署在《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全面推进绩效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配置、使用、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建立健全政府绩效管理制度,促进提高政府绩效管理水平和建立健全政府部门责任追究制。”要“着力构建绩效审计评价及方法体系。认真研究,不断摸索和总结绩效审计经验和方法,2009年建立起中央部门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评价体系,2010年建立起财政绩效审计评价体系,2012年基本建立起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绩效审计方法体系。”可见《规划》已为全面推行绩效审计明确了时间表,其发展趋势将难以阻挡。

(二)提高人民银行履职水平的需要绩效审计通过评估人民银行对公共资金和资源的管理效率与效果,揭示人民银行在履行职责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对人民银行资金和资源的管理情况进行全面综合评价,并与预期目标进行对比,分析差距产生的原因,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使各级人民银行能正确、高效地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三)完善人民银行内控管理的需要绩效审计的一大优势是将审计监督的关口前移,能有效改变目前人民银行内审以事后监督为主的局面,将审计监督的关口前移到事前和事中,使人民银行内审实现从查错纠弊向预防和控制转变,从而促进人民银行不断健全和完善各项内控管理制度,加强内控管理,完善内部控制和监督体系,有利于各级人民银行依法、合规、科学、高效地行使人民银行职能,实现人民银行工作目标。

(四)建设节约型人民银行的需要绩效审计的主要内容是对资源的经济性、管理的效率性和工作的效果性进行审计监督和评价。为响应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号召,人民银行总行提出了建设节约型人民银行的要求,各级人民银行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创建活动。并且从2006年开始,人民银行已实行部门预算管理模式,中央财政削减人民银行系统的经费预算,特别是基层人民银行的经费预算大幅度缩减。因此,适时开展人民银行绩效审计,实现支出节约、支出合理、支出得当的绩效管理目标,既是各级人民银行领导和员工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建设节约型人民银行的客观需求。

三、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的模式探索

(一)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的目标和立项原则

1.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的目标。通过审计,对被审计单位履行职责时资源使用的经济性、业务管理的效率性和职责履行的效果性进行审核评价,确定其资源使用是否得当,是否进行了有效管理,是否实现了人民银行的职责目标。

2.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的立项原则。在绩效审计立项时,应坚持重要性、时效性和周期性的立项原则。重要性是指选择的项目是否举足轻重,是否与人民银行职责履行息息相关,并且是上级行关注和员工关心的。时效性是指项目的选择时机是否恰当,过早则可能问题尚未显露出来,不利于作出客观评价;过晚则可能时过境迁积重难返,不利于问题的纠正和绩效改进。周期性是指在一定的期间内,对所有应审计的单位进行持续关注,周期性的有计划随机选择绩效审计项目,从而保证审计的覆盖面。

(二)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的任务和范围

1.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的任务。主要是对各分支机构及其部门财力、人力、物力及其他资源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审计评价,从而促进人民银行持续改进提高履职绩效。

2.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的范围。包括对各分支机构履行职责或开展某一专项业务时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客观、系统的检查和评价。所谓经济性,是指以最低的资源投入取得一定质量履职效果,即资源投入是否节约;效率性,是指以一定的资源投入取得最大的履职效果,即资源投入是否讲究效率;效果性,是指在一定程度上达到预期履职结果,即资源投入是否得当。

(三)人民银行绩效审计方法和技术

1.调查研究法。调查研究也是传统财务审计方法,只不过财务审计中处于从属地位;而在绩效审计中,由于需要大量了解和掌握被审计单位的绩效信息,以及相关的行业资料等,因而调查研究法是绩效审计的主要方法之一。调查研究的方式主要有问卷调查、绩效面谈、电话调查、函证调查等,在绩效审计过程中,上述调查方式通常需要综合运用,单独只运用其中的一种方法不利于全面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情况。此外,由于调查结果受人为因素的干扰较大,所以抽样调查时一般要保证足够的样本量。

2.统计分析法。统计分析是绩效审计中主要和常用方法,在进行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评价时,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有线性分析、回归分析、相关性分析、假设检验等,用以找出因果关系、目标差距及影响原因。统计分析方法准确性较高,结论相对科学可靠,但相应地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数理统计知识和数学分析能力。

3.经济分析法。除了调查研究和统计分析以外,绩效审计中还要运用经济分析技术方法进行绩效测评,通过分析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建立其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体系,并进行对比分析和总体评价。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并且把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结合起来,以保证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和审计评价评价的公正性。

(四)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程序

1.准备阶段。一是制定内部审计年度计划时要明确绩效审计项目;二是在开展绩效审计项目前进行审前调查,对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和有关人员、要素指标等进行初步调查,为针对性地制定绩效审计方案打好基础;三是制定绩效审计方案时,要对审计项目的组织架构和业务管理进行审查,确定审计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审计目标。

2.实施阶段。一是制定绩效审计实施方案;二是与被审计单位进行交流;三是收集信息和数据;四是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得出绩效审计结论。在这一阶段中,审计人员必须依据绩效审计目标,充分收集相关的审计证据,并对其进行归并、汇总、分析和评价,从而得出相应的绩效审计结论。

3.报告阶段。一是撰写绩效审计的内审初步意见并向被审计单位征求意见;二是对被审计单位的反馈意见和审计证据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审计结论和加强与改进管理的意见建议,撰写绩效审计报告并向派出行或上级行报告;三是根据相关制度和保密规定在一定范围内实行审计公告;四是跟踪绩效审计报告,及时根据领导的批示意见搞好信息反馈,督促绩效审计报告意见与建议的有效落实。

(五)人民银行绩效审计报告人民银行绩效审计报告应包括引言、主体、附录三个部分。

1.引言。应写明审计依据、审计目标、审计期限、审计内容和范围、审计方法等事项。

2.主体。由5部分内容组成,一是基本情况。主要介绍与绩效相关的基本情况,如被审计单位的机构人员状况、职责履行情况、审计活动的目的或总体目标等。二是主要问题。问题反映应从绩效角度进行定性,详细陈述问题事实、数据及相关分析等,问题排序一般按对绩效的影响程度大小排列。三是反馈意见。陈述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初步意见的反馈意见。四是审计评价。围绕审计目标,运用相关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对被审计单位履行职责时资源使用的绩效进行评价,评价要客观、公正、准确、清楚、易懂。五是审计建议。围绕完善制度、加强管理、解决问题、提升绩效提出审计意见建议,所提意见建议要有针对性、控制性和可操作性。

3.附录。与审计项目有关的资料、数据、文件和具体分析过程与评价结果,如绩效评价分析图表、计算数据等。

(六)人民银行绩效审计注意事项

1.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对于审计发现的问题,审计人员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要排除一切干扰因素,找准问题的根本原因,以便对症下药。做到事实认定清楚,问题定性准确,原因分析透彻,审计建议可行。

2.坚持独立审慎原则。由于绩效审计较多采用调查、分析、测算、评估等方法,所以审计证据大多数是间接性的,这将导致审计误差难以避免,存在着审计风险。因此,绩效审计应当坚持独立审慎原则,判断不准、把握不稳、关系不清的问题不能轻易作出结论,更不能轻易发表意见和建议。

关于绩效管理的调研报告范文6

20XX年,在公司的中层干部的调整中,我调至人力资源室,担任人力资源主任职务,对我来讲,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一个新的课题,也是一个新的挑战,一年来,在新的工作环境中,我全身心的投入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和KPI效绩指标,下面我分四个方面来向大家汇报,请评议。

一、思想、学习方面的情况: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是履行人事管理职能的关键部门,我深感责任重大,我始终抱着认真踏实的工作态度,工作上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处处以大局为重,工作能吃苦耐劳,经常加班加点,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处事坚持原则,公道正派,能严格遵守组织人事纪律。能关心同事,处处以身作则,部门全体人员团结一致,保持了良好的工作风貌。 人力资源工作的政策性、原则性强,一年来,我一直坚持边工作,边学习,学习了人力资源管理的知识,学习了有关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五项机制创新等方面的文件精神,学习了劳动保障行政执法的有关法律、法规等内容. 通过学习和工作的实践,一年时间人力资源的工作,我感觉到收获很大,自己得到了锻炼,业务能力和执行政策的水平也有了提高。

二、XX年完成的主要工作情况:

(一)积极推进绩效管理工作: 绩效管理对公司各项工作的开展起到导向的作用,关系到员工的切身利益和公司目标任务的完成,我深感绩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在推进绩效管理过程工作中,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绩效数据反复测算分析和研究讨论,完成了绩效管理实施细则的制订和修订工作,在绩效基数核定和考核方法等方面,打破了以往一些传统做法。 按照考核程序,认真组织开展绩效考核工作,每月组织对公司各部门绩效的完成情况进行考评,并根据考核结果核发绩效工资;组织开展了公司员工的年度考核和结果评定工作,依据员工年度考评结果,对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的员工晋升岗位工资。

(二)、整合员工队伍,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方面: 根据业务发展、营销渠道建设、市场竞争的等需要,不断整合和调整员工岗位,全年共对185名员工进行了岗位调整,选拔7名员工任恢复支局的支局长。 在实业划归主业的改革中,认真细致地做好划归人员的岗位设置工作,组织进行竞争上岗、考核上岗工作,对73个划归人员进行了岗位调整,保证了改革中员工队伍的稳定。

(三)、规范劳动用工方面: 认真开展劳务用工的清理工作: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劳务用工情况比较复杂,劳务工的清理,关系到劳务工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员工队伍的稳定,在实施劳务工的清理中,做了大量的细致的具体工作,妥善解决了清理规范劳动用工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确保了工作的平稳和衔接,XX年已共计清退劳动用工127人,对现有使用的劳务工,也还将进一步的清理规范,后勤工作将实行社会化管理。 做好多经员工的劳动关系规范的工作,制定了的具体实施方案,积极宣传上级公司的文件精神和要求,慎重地处理涉及员工切身利益的事情。 严肃工作纪律和各项规定,对问题突出的员工,及时进行批评教育,发出书面整改通知书,要求限期整改,并严格考核。 加强劳动合同管理和定员编制工作,组织做好了国有员工劳动合同的重新签定工作,按照省公司定员编制指导标准,进行了大量的定员编制测算工作。

(四)、开展教育培训方面: 组织开展第三轮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和岗位技能认证工作,全年组织完成了八个专业的技能鉴定培训和鉴定考试工作,生产岗位持证上岗率达到74%,超过了上级公司70%的指标要求。组织开展了大客户经理、社区经理、综合维护的岗位的技能认证工作;抓好员工岗位技能培训工作,全年组织开展各类培训58期,全员培训率达到89%。 注重培训师资队伍的建设,挑选了一批技术业务过硬、思想素质高、热心教育培训工作的骨干员工组成公司兼职教师队伍。

(五)、离退休管理方面: 做好离退休人员的日常管理工作,每季度组织召开一次退休人员片组长座谈会,通报公司的发展情况,宣传有关离退休人员的政策,了解离退休人员的生活及思想情况,解答退休人员提出的实际问题,维护退休人员队伍的稳定。 坚持为离退休员工做好服务工作,关心离退休员工的生活,在春节、中秋等节日,组织开展对离退休员工的节日慰问工作;对重病、住院离退休员工,及时进行探望。 另外,还做好了退休人员的手续办理工作。

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工作的方式、方法还有待在工作中摸索和改进,人力资源管理的知识掌握的还不够,还需在今后加强学习,不断提高。

四、XX年工作思路: 新的一年,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将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工作的要求会更高,我会加倍地努力工作,我有信心,把人力资源工作做得更好,以下是我XX年的工作思路:

·如何写述职报告 ·个人述职报告范文 ·新员工述职报告 ·教务主任述职报告

·评职称述职报告 ·新教师述职报告范文 ·村干部述职报告 ·销售述职报告

·财务述职报告 ·教育局长述职报告 ·班主任述职报告 ·高级教师述职报告

(一)、加强人力资源自身的建设。

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改进工作作风,工作上必须严谨细致,要经常深入到基层、班组,多了解、多、多沟通情况,要努力学习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强化一切为市场、为基层、为员工服务的理念。

(二)、要提高绩效管理的水平: 绩效管理工作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提高,XX年的绩效管理方面思路是:要加强绩效的全过程管理,要优化绩效管理的程序,充分利用绩效管理的IT应用平台,加强绩效的沟通与反馈。在制定XX年的绩效管理实施细则中,要突出业务收入、服务质量指标的考核,防止业务流失,提升电信服务满意度;绩效工资的分配要进一步体现向贡献大的岗位和技术业务骨干员工岗位倾斜。

(三)、要加强员工队伍建设 要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核心员工队伍,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要加强岗位管理工作,继续贯彻竞争上岗的机制,合理地调整员工岗位,不断地优化调整人力资源配置。

(四)、要加强用工管理。

要制定合理的定员编制实施方案,为加强劳动用工提供依据。要加强劳务用工管理,严格按照规范使用劳务用工。要切实提高劳务用工的质量,通过加强培训和考核,提高劳务工的技能水平。要重新制定劳务工管理办法,规范劳务工的管理。

(五)、要强化员工培训工作。

要通过培训需求的调研,有针对性的制订培训计划和实施培训。进一步改进培训方式、方法,要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培训方式。要加强培训效果的评估,努力提高培训的效果。 要继续抓好员工的岗位技能认证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提高员工的职业化水平。

(六)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要通过组织座谈、研讨、培训、观摩等多种方式,积极宣贯中国电信企业文化;要加强员工学习中国电信企业文化体系的督促和引导,营造学习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