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的发展趋势范例6篇

开题报告的发展趋势

开题报告的发展趋势范文1

关键词:国际会计;企业会计准则;趋同形势;策略;选择分析

中图分类号:F2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9)10-0132-02

引言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影响下,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全球资本市场趋于开放和融合。更为重要的是,网络信息科技发展速度的日益加快,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发展提供了有效条件。目前,我国企业会计工作也越发清晰地认识到高质量、规范化的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财务运营及自身转型发展的重要意义,作为当前国际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运行体,如何在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和激烈的企业竞争态势下赢得主动、选择科学、恰当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策略,成为企业思考的主要问题。

一、目前国际会计趋同的形势分析

1.国际金融监管框架构建完善化,国际金融监管协调性增强。近年来,世界经济发展势头日益迅猛,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科学化、规范化等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历程遭受了重大冲击,严重滞缓了世界经济的发展速度。因此,现阶段各国经济监管机构以及企业自身都在加大力度对金融体系进行改革,以维持世界经济发展的正常秩序、维持世界经济发展环境的稳定。在这一背景下,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成为必然的发展结果,主要体现在国际金融监管框架的构建趋于完善化和体系化,加大国际经济监管的合作力度,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全球性经济风险预警及应对机制;另一方面,国际金融监管的协调性逐步增强,为各国企业会计准则的趋同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

2.传统会计准则格局被打破,新兴经济体影响力不断扩大。现阶段,国际会计趋同的形势还可体现在传统经济发展形态下以美欧为主导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秩序被逐渐打破,以中国为主的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在逐步增强。这一点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结构的人员分布上可以清晰地看出,目前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共有22位受托人,其中有4位来自新兴经济体;同时,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中15位理事中有4位来自新兴经济体。上述职位一定程度上可有效代表新兴经济体的发展,这一趋势的出现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以及相应机构的改革、发展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新兴经济体国际影响力的扩大伴随着国际地位的逐步提升,在一些地区性、国家性的组织会议中,新兴经济体积极参与国际财务报告以及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修订以及其他途径的改革与发展工作,实现了新兴经济体内部的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两者之间的实时互动,从而促进了国际会计准则在制定和修改的过程中实事求是地综合考虑新兴经济体的实际发展情况和经济发展形势,体现了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形势下的综合性。

3.国际会计准则制定部门加大结构改革力度。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的不断深入,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以及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理事会等机构也在逐步加大结构改革工作力度,为不断提升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全球公认性和适用性创造条件。改革工作过程主要体现在提高企业财务报告的透明度以及会计信息的质量。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标志着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形势的正式形成。相关制定机构与监管部门加大治理结构改革力度,能够有效明确当前估计会计准则在全球范围内的适用性、认可度以及其他相关问题,进而为提升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科学性和适用水平创造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策略选择分析

1.会计准则趋同模式符合我国企业发展的法律环境。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形势是基于国内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以及我国对外贸易开展工作的实际需求而进行的选择,因此具备明显的抗外干扰性和严谨性。从我国企业现阶段的转型、发展状况来看,会计准则趋同国际模式符合我国的法律环境,主要表现为“趋同”模式下我国会计工作制度的统一。在中国会计法中有明确规定:“国家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有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本法制定公布。”因此,在面对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模式时,“直接采用”的策略明显缺乏法律依据,与我国会计法的相关规定背道而驰。坚持会计准则趋同模式则可以坚持我国独立的会计准则制定权这一根本原则,在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保持有效一致的同时,维护了我国企业会计工作环境的稳定。

2.会计准则趋同模式利于调整我国在全球会计格局中的被动地位。随着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形势的不断发展,美欧等发达经济体对此形势的态度尚不完全明确,因此,以中国为主的新兴经济体在国际范畴下的会计趋同形势中处于被动地位。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实现国际趋同有利于将我国内部经济发展状况有效反馈给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机构,进而提高我国在国际会计格局中的话语权。另一方面,我国企业实行国际会计趋同是对其他发展中国家以及新兴经济体的回应,有利于协调各经济体之间的发展诉求,从而有效推動我国利用这一机遇强化与国际财务报告制定机构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为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和世界经济发展态势下赢得主动的话语权,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开题报告的发展趋势范文2

【关键词】犯罪 中国禁毒报告新型动向

1950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严禁鸦片烟毒的通令》,举国范围内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禁烟运动,为患百余年的鸦片烟毒很快被禁绝,我国被世界誉为“无毒国”。①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我国死灰复燃,日益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自1998年以来,国家禁毒委员会每年向社会《中国禁毒报告》,截止2011年已公布13次。其中在2000年的《中国禁毒报告》附录中,还特别公布了我国1991年至2000年违法犯罪及禁毒的基本情况。②另外,国家药物滥用监测中心2009年也向社会“药物滥用流行趋势监测报告摘要”,对我国滥用的情况和趋势进行统计和分析。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大致可以了解20年来我国犯罪的基本情况与动向。

一、从案件数量和涉案人数看,二十年来我国犯罪整体上呈现增长趋势,但近年增长速度放缓。

首先,1991―1998年,我国违法犯罪急剧增长的趋势是十分明显的。根据国家禁毒会《2000年中国禁毒报告》附录资料公布的数据,这一时期,无论是破获的违法犯罪案件数量,还是涉案违法犯罪人数都呈现持续快速上升趋势。具体内容。

其次,在1999年至2010年的12年间,我国犯罪整体上仍然呈上升态势。与上一时期不同,这一时期我国犯罪整体形势出现了波动。《中国禁毒报告》数据显示,在1999年至2002年的4年间,我国司法机关破获的犯罪案件数量和抓获的犯罪嫌疑人人数双向上升趋势是明显的。从2003年开始至2005年,我国犯罪逐年递减,2005年犯罪案件数量和抓获犯罪嫌疑人人数(分别为4.54万和5.8万)甚至较1999年还低(分别为6.49万和5.81万)。但从2005年开始直至2010年,犯罪持续上升的趋势再度出现。根据这些数据事实可见,在该12年间,不能否认我国犯罪曾一度出现下降情况,但该下降趋势只是出现于2003至2005年3年间,其余时间仍是增长的,所以,应当认为该时期我国犯罪整体上仍是处于上升态势。

再次,从(违法)犯罪增长速度看,2005年以来明显放缓。如上述表3和表4显示,2005年开始,我国犯罪再次呈现持续增长态势,但相对于1991年至1998年这段时期而言,该时期我国犯罪增长速度明显放缓。(1)从破获的(违法)犯罪案件看,1991年至1998年增长了21.7倍,平均年增长率达310%。而在2005年至2010年的6年间,我国犯罪案件数量增长为1.96倍,平均年增长率为39%。(2)从抓获的(违法)犯罪人数看,1991年至1998年的7年间,增长了12.5倍,平均年增长率近179%。而2005年至2010年,被抓获犯罪嫌疑人数量增长1.74倍,平均增长率只有35%,两者都大大低于上个世纪90年代。

二、从犯罪的种类看,传统犯罪稳中有降,新类型犯罪增长趋势明显

依据流行的时间顺序,理论上将分为传统和新型。传统一般指鸦片、海洛因等鸦片类流行较早的。新型又称“实验室”、“化学合成”,主要指冰毒、等人工化学合成的致幻剂、兴奋剂类,广义上包括《一九六一年麻醉品单一公约》、《经修正的一九六一年麻醉品单一公约》和《一九七一年精神药物公约》中所列(除上述常规之外)的品、精神药物和近年来出现的人工合成的兴奋剂。在我国,新型主要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开始在歌舞娱乐场所中流行。从笔者掌握的资料看,我国尚未向社会公开有关传统犯罪和新型犯罪数量的具体数据,但依据《中国禁毒报告》和《2005年至2008年药物滥用流行趋势监测报告摘要》所提供的关于我国缴获的种类、数量以及消费市场滥用类型、数量以及比例等事实,可以看出我国传统犯罪稳中有降,新类型犯罪增长趋势明显。

首先,我国司法机关缴获的传统数量和国家药物滥用监测中心公布的关于传统滥用情况可以反映出近年传统稳中有降。

1.关于传统的缴获数量。的缴获数量是判断犯罪增减趋势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而言两者呈正比关系。根据《中国禁毒报告》提供的数据,近年我国司法机关缴获的传统出现了明显减少趋势。以鸦片为例,1999年全国司法机关的缴获总量为1.19吨,2000年为2.43吨,2001年达到最高值2.82吨,其后基本呈现下降趋势。2009年和2010年缴获量只有1.3吨和1吨(具体内容请参见下图5)。同样的趋势也体现在海洛因上,1999年,我国司法机关缴获的海洛因总量为5.36吨,之后于2001年缴获量达到最高值13.20吨。其后缴获量虽然出现波动,但从2005年开始,呈持续现下降趋势。2010年全国海洛因缴纳量只有5.30吨,同样较1999年低。

2.关于传统的滥用。消费市场的滥用情况与犯罪间往往也是成正比关系。一般来说,某种滥用越普遍,该类型犯罪往往越严重。上个世纪80、90年代,我国传统滥用情况比较严重,其中海洛因的滥用又在整个滥用中占有很大比例。但国家药物滥用监测中心向社会公布的《药物滥用流行趋势监测报告摘要》却显示出海洛因滥用人数比例近年呈现递减的趋势。该报告数据显示,2002年我国登记滥用海洛因人员占滥用总人数的比例为87.6%,其后逐年递减,2009年该数字下降为73.2%。而根据《2011年中国禁毒报告》提供的数据,2010年该比例下降至69%。

其次,中国禁毒报告和国家药物滥用监测中心公布的新型缴获数量和滥用人数都反映出近年新型犯罪上升趋势明显。在滥用历史上,很长时期世界各国都是传统为主。90年代后,以冰毒、为代表的新型在全球范围形成流行性滥用趋势。该趋势随后也出现在我国,滥用冰毒、氯胺酮、等新型人数不断增多,已形成传统与新型交叉滥用的局面。近年的《中国禁毒报告》和国家药物滥用监测中心公布的"2005年至2008年药物滥用流行趋势监测报告”都显示出新类型犯罪在我国呈明显增长趋势。

1.从冰毒的缴获数量和滥用情况看,“冰毒”是近年滥用增长速度最快的新类型。在缴获数量方面,自2004以后,我国司法机关每年缴获冰毒数量基本呈现持续增长趋势。比如,2004年我国

冰毒缴获量为2.75吨,到2007年则持续增长为6.63吨。2008年虽然缴获量有所下降,但其后2009年和2010年明显增长的趋势再度出现。在滥用方面,国家药物滥用监测中心监测数据显示,“冰毒”是近年滥用增长速度最快的新类型。2005年至2008年监测报告的药物滥用者中,“冰毒”滥用比例由1.0%上升到8.2%。其中在监测报告的新发生药物滥用者中,“冰毒”滥用比例从2005年的2.4%上升到2008年的22.1%,增长了8.2倍。“冰毒”成为我国社会最流行滥用的之一。

2.我国近年登记的滥用合成人数及比例也可以反映出新型犯罪上升的趋势。某类滥用的人数和比例越高,往往也说明该类型犯罪越严重。2005年我国登记滥用合成人数为59541人,占滥用比例的6.7%。此后逐年递增,2009年该两数据分别上升至360057人和27%,分别增长了6倍和4倍。

三、制造犯罪明显增多,易制毒化学品违法犯罪活动突出,我国由传统的“受害国”变为“受害国”兼“输出国。”

首先,中国禁毒报告数据显示,制造犯罪案件明显增多是我国近年犯罪的重要特点之一。我国毗邻“金三角”和“金新月”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我国是传统的受害国,上个世纪80、90年代,我国的犯罪主要经历了一个由过境贩毒为主向过境贩毒与境内消费并存的过程。但近几年,随着新型的泛滥和加工合成的流行,我国制造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依靠境外的状况,国内制造案件逐渐增多。以冰毒、“”制造为例,我国东南沿海的部分省市活动猖獗。2002年,广东、福建两省冰毒缴获量和捣毁制毒窝点数超过全国总数的80%。2004年,广东省缴获270余万粒,占全国缴获总数的90%以上。其后逐步向内地呈现由南向北、由东向西逐步蔓延。而且由我国国内生产的冰毒还被走境到菲律宾、韩国、日本等国或地区,我国不仅属于传统的“受害国”,兼成为“输出国”。

其次,易制毒化学品违法犯罪活动突出。易制毒化学品是指国家规定管制的可用于制造品和的原料和配剂,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和群众日常生活,一旦流入非法渠道又可用于制造。我国是一个化工大国,1988年联合国制定的《禁止非法贩运品和精神药物公约》中列管的23种易制毒化学品在我国均有生产。上个世纪90年代后,随着冰毒、等合成出现和不断发展蔓延,我国易制毒化学品流入非法渠道用于制毒问题逐步成为问题并日益严重。近年,我国为了加强对易制毒化学品的管理,专门颁布了《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完善易制毒化学品的管理体系,司法机关也加大了对易制毒化学品违法犯罪活动的整治查处力度。但根据《中国禁毒报告》统计资料显示,当前我国此类违法犯罪活动泛滥趋势并没用根本得到根本遏制。近年虽然司法机关查获的易制毒化学品案件数量没有出现明显趋升,但被查获的易制毒化学品数量仍然增长明显。另外,我国易制毒化学品走私流向境外,也引起了国家社会和其他“流入国”的关注和不满。

开题报告的发展趋势范文3

研究结果显示,2010年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数量和质量继续提升,数量增长较往年趋于平稳。报告的企业中,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接近报告总数的八成;上市公司超过七成;全国所有的省份都有企业了报告。

报告评估发现,多数报告已具备完整的框架,但报告质量有待提高,实质性信息的缺失仍使多数报告的作用被局限于公关的层面,未能有效发挥和利益相关方沟通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与往年的评估结果相比,2010年披露社会战略和管理信息的报告数量在提升,且已有部分企业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以报告促管理的目的。

食品行业CSR报告数量少,质量不高,食品安全信息披露不足

《价值发现之旅2010》的结果显示:只有少数食品企业了可持续发展报告,且质量不高,信息缺失较多,极少数报告披露了和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有关的内容;信息平衡性差,没有报告就出现的事故和问题等负面进行说明}报告普遍未充分披露和食品安全有关的信息,且披露的信息大多是概括式的陈述,内容空洞。

银行业CSR报告整体得分位列前茅

评估显示,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报告得分在行业中位列前位,特别是对公司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管理方面的信息披露较好,可供参考和借鉴。“绿色信贷”的执行情况是银行业可持续发展报告中重点被关注的议题。不足的是,报告中对绿色信贷发放情况的数据披露情况稍弱,样本中只有61%的报告披露了具体的数据。

中国公司开始意识到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但极少有直接披露二氧化碳排放量

对中国100家流通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报告进行评估的结果显示,接近三成的报告提到了气候变化的了解和认识,九成的报告披露了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采取的行动和措施,八成的报告对公司在节能降耗方面的投入和措施进行了叙述,六成的报告披露了和温室气体减排有关的定量信息,但是极少数直接披露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综合报告成为全球领先公司信息披露新趋势

研究报告对综合报告,即将公司的传统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进行整合的报告,进行了论述,并分析了先进的实践案例,以期向读者全面介绍这一最前沿的报告发展趋势,并鼓励国内专业机构和企业对此进行研究,争取在这一轮的报告规则制定中发出自己的声音。

开题报告的发展趋势范文4

关键词:甲、乙类传染病;趋势分析;防制对策

中图分类号:R51

文献标志码:A

为了解上海市松江区传染病发病趋势和流行特征,为今后制定传染病防病对策提供相关依据,我们对1953―2008年松江区甲、乙类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了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疫情资料来源于松江区1953―2008年历年传染病疫情报表及疫情资料汇编。人口资料来源于松江区公安局人口统计资料。

1.2 疾病分类

限于资料的可得性和统计口径的一致性,对甲、乙类传染病的划分依据2004年12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根据传播途径,将传染病分为呼吸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虫媒及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性传播疾病;甲类传染病中的鼠疫无病例历史记载,霍乱只有20世纪80年代后有疫情数据记载;急性病毒性肝炎(简称急性肝炎)由于早期未分型,本资料全部归属肠道传染病;性病、肺结核从1990年开始按乙类传染病进行报告。

1.3 分析方法

将1953―2008年的疫情数据按不同年代分为6个时段,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利用EXCEL 2000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传染病流行强度趋势

1953―2008年松江区报告甲、乙类传染病共22种计277 753例,死亡病例共13种计1502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049.59/10万,年平均死亡率为5.68/10万,传染病平均发病率和死亡率总体呈递减趋势。50、60年代疫情位居历史高位,其中60年代为最高峰值;70年代后疫情大幅下降,2000―2008年为历史最低值,与60年代峰值相比,平均发病率下降89.94%,死亡率下降91.07%;70年代环比降幅最大,平均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下降58.21%和70.97%(表1)。限于数据的可得性,以1978年各年龄组人口数为标准人口数,对2005―2008年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进行标化。标化发病率、死亡率的动态趋势与实际发病率、死亡率的动态趋势表现一致(表2)。

2.2 不同传播途径传染病趋势

50、60年代呼吸道、虫媒及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平均发病率和死亡率居历史高位。呼吸道传染病疫情70年代后急剧下降,90年代肺结核开始报告,疫情有回升趋势。若剔除肺结核,90年代呼吸道传染病平均发病率为5.64/10万,2000―2008年为7.59/10万,其最低值与峰值相比,下降99.26%。虫媒及自然疫源性传染病自90年代以来维持高度散发水平,其平均发病率最低值与峰值相比,下降99.97%。肠道传染病70年代明显上升,平均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于疫情已大幅下降的呼吸道和虫媒及自然疫源性传染病,80年代后疫情开始呈下降趋势,2000―2008年平均发病率历史最低值与70年代峰值相比,下降88.62%。90年代起实施性传播疾病报告,其后疫情呈显著上升趋势,2000―2008年平均发病率与90年代相比,上升58.39%(表3),报告病种有淋病和梅毒,艾滋病为报告死亡病种。

2.3 传染病谱和顺位

各时段的传染病谱和顺位都有不同。1953―1969年疟疾、麻疹、白喉、百日咳、流脑、乙脑等急性呼吸道和虫媒传染病发病猖獗,是危害我区人民身体健康的主要传染病;70年代后,急性呼吸道和虫媒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而急性肝炎、菌痢、伤寒副伤寒等肠道传染病发病上升,成为当时区域优势病种;进入90年代后,淋病、梅毒、肺结核疫情呈显著上升,新传染病(艾滋病、HIV感染者)突破零报告且有发展之势;流脑、乙脑、出血热的发病率虽得到有效控制,但死亡率仍位居各时段前5位,表现出其较高的病死水平(表4)。

2.4 主要传染病趋势分析

2.4.1 计划免疫相关疾病 白喉、流脑、百日咳、乙脑、麻疹、脊髓灰质炎在50、60年代流行严重。随着免疫预防工作的深入开展,自80年代后白喉无新发病例和死亡报告;自2000年后百日咳无新发病例报告,70年代以来无死亡报告;脊髓灰质炎自90年代后无新发病例报告,80年代以来无死亡报告;流脑在60年代高峰期平均发病率为145.54/10万,2000年后降至0.11/10万,下降了99.92%,其死亡率从60年代的5.79/10万降至2000年后的0.02/10万;麻疹在50年代高峰期平均发病率为558.10/10万,80年代后疫情得到控制,但2000年后平均发病率呈现回升趋势,90年代以来无死亡报告;乙脑虽不是区域优势病种,但其死亡率在1953―1999年均居传染病死亡前5位,2000年后无死亡病例报告(表5)。

2.4.2 虫媒及自然疫源性相关疾病 疟疾平均发病率在50、60年代位居一、二顺位。60年代高峰期平均发病率为1259.54/10万,70年代疫情大幅下降,2000年以来维持历史最低水平的0.22/10万,70年代以来无死亡报告;出血热平均发病率在70、80年代处于历史高位,90年代后疫情持续下降,2000年以来仅有散发病例发生(表5)。

2.4.3 急性肝炎 急性肝炎疫情在50年代只有1958年和1959年有报告记载。自70年代以来一直为我区高发传染病之一,70年代为流行高峰期,平均发病率为542.91/10万,死亡率为2.14/10万。2000年以来疫情保持历史最低水平,平均发病率为66.41/10万,死亡率为0.35/10万。最低值与峰值比较,平均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下降了87.77%和83.64%,降幅小于呼吸道和虫媒传染病(表5)。

2.4.4 痢疾 菌痢的平均发病率位居各时段传染病前5位,除2000年后疫情出现明显下降外,其余时段均表现出其较高的发病水平。2000年以来未发生死亡报告。阿米巴痢疾60年代平均发病率的高峰值为50.43/10万,70年代后疫情大幅下降,2000年后平均发病率降至

0.06/10万。死亡病例除60年代有报告外,其他年份均无死亡报告(表5)。

2.4.5 伤寒副伤寒 和菌痢疫情相似,50―80年代伤寒副伤寒疫情呈现高位波动态势,90年代后疫情下降明显,2000年后维持历史低发病水平。80年代以来无死亡报告(表5)。

2.4.6 霍乱 只有1989、1994、1995和1999年有病例报告记载,其中1994年报告病例数84例,其他年份均为个位散发病例,无死亡报告(表5)。

2.4.7 淋病、梅毒 疫情均呈上升趋势。淋病2000年以来平均发病率位居各传染病首位,梅毒疫情2000年后上升明显,平均发病率是90年代的16.31倍(表5)。

2.4.8 肺结核 肺结核的平均发病率自90年代以来位居传染病前5位,死亡率在90年代位居死亡顺位第二,2000年后位居第一(表5)。

3 讨论

从本文分析可知,50多年来松江区传染病疫情表现为以下特征:①传染病平均发病率和死亡率总体呈递减趋势,与有关文献报道一致。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漏报率检查结果显示,我区各级医疗机构的疫情报告工作不断加强,自90年代以来漏报率稳定在1%以下,表明传染病发病率、死亡率的下降是可信的,它真实地反映了我区传染病防治工作的成就。2005―2008年的标化发病率和标化死亡率结果表明,实际死亡率普遍高于标化死亡率。间接反映出人口老龄化进程对死亡率的影响。标化发病率、死亡率的动态趋势与实际发病率、死亡率的动态趋势表现一致,也说明用实际发病率和死亡率能够合理地反映50多年来我区传染病的发病和死亡趋势。②传染病谱发生变化。50、60年代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和虫媒及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占主导地位;70年代后转变为肠道传染病占主导地位;90年代后性传播疾病和肺结核疫情明显上升,尤其是2000年后,淋病、梅毒、肺结核成为区域高发病种,疾病谱变化与上海市其他区的报告基本一致;流脑、乙脑、出血热的发病率虽得到有效控制,但死亡率仍位居各时段前5位,表现出其较高的病死水平。③甲类传染病、免疫规划相关传染病、虫媒及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或消除,一些多发传染病得到基本控制。如脊髓灰质炎、白喉、百日咳、血吸虫病、疟疾、流行性出血热基本消灭或区域性消灭;霍乱、麻疹、流脑、乙脑等得到有效控制;病毒性肝炎、痢疾、猩红热、伤寒副伤寒等传染病得到基本控制。

综观历史,我区传染病防治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但现阶段传染病依然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疫情动态又表现出新的特点:①在我区,性传播疾病、肺结核和病毒性肝炎近几年发病率居高不下。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每年均有新发和死亡病例,且其传播途径也由以前在高危人群中以吸毒、经血感染传播为主转变为主要通过性接触在一般人群中传播。②一些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和肠道传染病聚集性突发事件在学校、幼托机构和工厂企业中时有发生。③随着松江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流动人口数量迅速扩张,流动人口传染病的防治问题也日益突出。由于其流动性较大,居住环境较差,卫生知识较缺乏,免疫接种有空白,给传染病的防制工作带来一定困难,其传染病发病也会对本区居民健康造成不良影响。④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上海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而带来的跨地区、跨国界传染病的输入,也会使我区出现新发或罕见、少见传染病病人。如近几年报告的登革热、流脑、乙脑、疟疾等疾病,大多为境外输入或省外传人性病例。⑤随着社会发展,民众对传染病高度关注,对传染病防治工作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重大传染病的发生可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稳定,面对目前严峻的防病形势,我们应与时俱进,制定和完善传染病防制对策,加强防病工作基础建设,提高疾病预防和监测水平。①加强医务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对传染病的鉴别和诊断水平,做到对传染源的早发现、早隔离和早治疗。②深化疫情监测体系,完善传染病预警预测工作。不但重视来自医疗机构的传统症状监测信息,还要重视收集和分析来自社会媒体、实验室结果、兄弟单位及周边省市等渠道的相关信息,为发现新传染病或警示传染病疫情提供更多途径。③从疾控中心和各级医疗机构的人员建设、制度建立、工作协调、质量考核、物资储备、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着手,夯实基础预防工作,建立良好的工作平台。提升传染病防制水平,以有效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④开展重点、多发传染病危险因素及防病机制调研,寻找积极有效的防控策略和措施,把危害我区人民身体健康的优势传染病控制在最低水平。⑤通过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使民众加强对传染病的自觉防范意识,促进人群健康行为的养成。使其他相关部门能够承担起各自责任,形成全社会积极支持和参与传染病防病工作的局面。⑥重视来自民众的公共卫生问题呼声,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防病工作。⑦经过实践证明,免疫规划工作在传染病防制中具有举足轻重,事半功倍的作用,是消灭和控制传染病的最有效途径。在今后的工作中,还需进一步深化和扩大计划免疫工作,让更多的群体能够接种相关传染病疫苗,建立良好的人群免疫屏障,减少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4 参考文献

[1]李秀君,康殿民..等.1963―2005年山东省部分法定乙类传染病发病趋势分析[J].预防医学论坛,2007,13(5):414-415.

[2]张世宏,王国荣.舟山海岛1953―2006年传染病演变动态研讨[J].疾病控制,2007.11(5):526-527.

开题报告的发展趋势范文5

【内容摘要】 毒品犯罪是我国当前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1998年以来,国家禁毒委员会每年向社会中国禁毒报告。根据报告提供的数据,我们发现20年来我国毒品犯罪整体上呈现增长趋势,但近年增长速度放缓。在毒品犯罪种类方面,传统毒品犯罪稳中有降,新类型毒品犯罪增长趋势明显。另外,近年我国制造毒品犯罪明显增多,易制毒化学品违法犯罪问题突出,我国由传统“毒品受害国”变为“毒品受害国”兼“毒品输出国”。毒品犯罪的趋势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反毒品犯罪策略提供了实证根据。

 

【关键词】毒品犯罪 中国禁毒报告新型毒品动向

1950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严禁鸦片烟毒的通令》,举国范围内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禁烟运动,为患百余年的鸦片烟毒很快被禁绝,我国被世界誉为“无毒国”。①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毒品在我国死灰复燃,日益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自1998年以来,国家禁毒委员会每年向社会《中国禁毒报告》,截止2011年已公布13次。其中在2000年的《中国禁毒报告》附录中,还特别公布了我国1991年至2000年毒品违法犯罪及禁毒的基本情况。②另外,国家药物滥用监测中心2009年也向社会“药物滥用流行趋势监测报告摘要”,对我国毒品滥用的情况和趋势进行统计和分析。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大致可以了解20年来我国毒品犯罪的基本情况与动向。

 

一、从案件数量和涉案人数看,二十年来我国毒品犯罪整体上呈现增长趋势,但近年增长速度放缓。

首先,1991—1998年,我国毒品违法犯罪急剧增长的趋势是十分明显的。根据国家禁毒会《2000年中国禁毒报告》附录资料公布的数据,这一时期,无论是破获的毒品违法犯罪案件数量,还是涉案违法犯罪人数都呈现持续快速上升趋势。具体内容。

 

其次,在1999年至2010年的12年间,我国毒品犯罪整体上仍然呈上升态势。与上一时期不同,这一时期我国毒品犯罪整体形势出现了波动。《中国禁毒报告》数据显示,在1999年至2002年的4年间,我国司法机关破获的毒品犯罪案件数量和抓获的毒品犯罪嫌疑人人数双向上升趋势是明显的。从2003年开始至2005年,我国毒品犯罪逐年递减,2005年毒品犯罪案件数量和抓获犯罪嫌疑人人数(分别为4.54万和5.8万)甚至较1999年还低(分别为6.49万和5.81万)。但从2005年开始直至2010年,毒品犯罪持续上升的趋势再度出现。根据这些数据事实可见,在该12年间,不能否认我国毒品犯罪曾一度出现下降情况,但该下降趋势只是出现于2003至2005年3年间,其余时间仍是增长的,所以,应当认为该时期我国毒品犯罪整体上仍是处于上升态势。

 

再次,从毒品(违法)犯罪增长速度看,2005年以来明显放缓。如上述表3和表4显示,2005年开始,我国毒品犯罪再次呈现持续增长态势,但相对于1991年至1998年这段时期而言,该时期我国毒品犯罪增长速度明显放缓。(1)从破获的毒品(违法)犯罪案件看,1991年至1998年增长了21.7倍,平均年增长率达310%。而在2005年至2010年的6年间,我国毒品犯罪案件数量增长为1.96倍,平均年增长率为39%。(2)从抓获的毒品(违法)犯罪人数看,1991年至1998年的7年间,增长了12.5倍,平均年增长率近179%。而2005年至2010年,被抓获毒品犯罪嫌疑人数量增长1.74倍,平均增长率只有35%,两者都大大低于上个世纪90年代。

 

二、从毒品犯罪的种类看,传统毒品犯罪稳中有降,新类型毒品犯罪增长趋势明显

依据毒品流行的时间顺序,理论上将毒品分为传统毒品和新型毒品。传统毒品一般指鸦片、海洛因等鸦片类流行较早的毒品。新型毒品又称“实验室毒品”、“化学合成毒品”,主要指冰毒、摇头丸等人工化学合成的致幻剂、兴奋剂类毒品,广义上包括《一九六一年麻醉品单一公约》、《经修正的一九六一年麻醉品单一公约》和《一九七一年精神药物公约》中所列(除上述常规毒品之外)的麻醉药品、精神药物和近年来出现的人工合成的兴奋剂。在我国,新型毒品主要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开始在歌舞娱乐场所中流行。从笔者掌握的资料看,我国尚未向社会公开有关传统毒品犯罪和新型毒品犯罪数量的具体数据,但依据《中国禁毒报告》和《2005年至2008年药物滥用流行趋势监测报告摘要》所提供的关于我国缴获毒品的种类、数量以及消费市场毒品滥用类型、数量以及比例等事实,可以看出我国传统毒品犯罪稳中有降,新类型毒品犯罪增长趋势明显。

 

首先,我国司法机关缴获的传统毒品数量和国家药物滥用监测中心公布的关于传统毒品滥用情况可以反映出近年传统毒品稳中有降。

1.关于传统毒品的缴获数量。毒品的缴获数量是判断毒品犯罪增减趋势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而言两者呈正比关系。根据《中国禁毒报告》提供的数据,近年我国司法机关缴获的传统毒品出现了明显减少趋势。以鸦片为例,1999年全国司法机关的缴获总量为1.19吨,2000年为2.43吨,2001年达到最高值2.82吨,其后基本呈现下降趋势。2009年和2010年缴获量只有1.3吨和1吨(具体内容请参见下图5)。同样的趋势也体现在海洛因上,1999年,我国司法机关缴获的海洛因总量为5.36吨,之后于2001年缴获量达到最高值13.20吨。其后缴获量虽然出现波动,但从2005年开始,呈持续现下降趋势。2010年全国海洛因缴纳量只有5.30吨,同样较1999年低。

 

2.关于传统毒品的滥用。消费市场的毒品滥用情况与毒品犯罪间往往也是成正比关系。一般来说,某种毒品滥用越普遍,该类型犯罪往往越严重。上个世纪80、90年代,我国传统毒品滥用情况比较严重,其中海洛因的滥用又在整个毒品滥用中占有很大比例。但国家药物滥用监测中心向社会公布的《药物滥用流行趋势监测报告摘要》却显示出海洛因滥用人数比例近年呈现递减的趋势。该报告数据显示,2002年我国登记滥用海洛因人员占毒品滥用总人数的比例为87.6%,其后逐年递减,2009年该数字下降为73.2%。而根据《2011年中国禁毒报告》提供的数据,2010年该比例下降至69%。

 

其次,中国禁毒报告和国家药物滥用监测中心公布的新型毒品缴获数量和滥用人数都反映出近年新型毒品犯罪上升趋势明显。在毒品滥用历史上,很长时期世界各国都是传统毒品为主。90年代后,以冰毒、摇头丸为代表的新型毒品在全球范围形成流行性滥用趋势。该趋势随后也出现在我国,滥用冰毒、氯胺酮、摇头丸等新型毒品人数不断增多,已形成传统毒品与新型毒品交叉滥用的局面。近年的《中国禁毒报告》和国家药物滥用监测中心公布的"2005年至2008年药物滥用流行趋势监测报告”都显示出新类型毒品犯罪在我国

呈明显增长趋势。

 

1.从冰毒的缴获数量和滥用情况看,“冰毒”是近年毒品滥用增长速度最快的新类型毒品。在缴获数量方面,自2004以后,我国司法机关每年缴获冰毒数量基本呈现持续增长趋势。比如,2004年我国 冰毒缴获量为2.75吨,到2007年则持续增长为6.63吨。2008年虽然缴获量有所下降,但其后2009年和2010年明显增长的趋势再度出现。在滥用方面,国家药物滥用监测中心监测数据显示,“冰毒”是近年滥用增长速度最快的新类型毒品。2005年至2008年监测报告的药物滥用者中,“冰毒”滥用比例由1.0%上升到8.2%。其中在监测报告的新发生药物滥用者中,“冰毒”滥用比例从2005年的2.4%上升到2008年的22.1%,增长了8.2倍。“冰毒”成为我国社会最流行滥用的毒品之一。

 

2.我国近年登记的滥用合成毒品人数及比例也可以反映出新型毒品犯罪上升的趋势。某类毒品滥用的人数和比例越高,往往也说明该类型毒品犯罪越严重。2005年我国登记滥用合成毒品人数为59541人,占毒品滥用比例的6.7%。此后逐年递增,2009年该两数据分别上升至360057人和27%,分别增长了6倍和4倍。

 

三、制造毒品犯罪明显增多,易制毒化学品违法犯罪活动突出,我国由传统的“毒品受害国”变为“毒品受害国”兼“毒品输出国。”

首先,中国禁毒报告数据显示,制造毒品犯罪案件明显增多是我国近年毒品犯罪的重要特点之一。我国毗邻“金三角”和“金新月”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我国是传统的毒品受害国,上个世纪80、90年代,我国的毒品犯罪主要经历了一个由过境贩毒为主向过境贩毒与境内毒品消费并存的过程。但近几年,随着新型毒品的泛滥和加工合成毒品的流行,我国毒品制造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依靠境外的状况,国内制造毒品案件逐渐增多。以冰毒、“摇头丸”制造为例,我国东南沿海的部分省市活动猖獗。2002年,广东、福建两省冰毒缴获量和捣毁制毒窝点数超过全国总数的80%。2004年,广东省缴获摇头丸270余万粒,占全国缴获总数的90%以上。其后逐步向内地呈现由南向北、由东向西逐步蔓延。而且由我国国内生产的冰毒还被走私处境到菲律宾、韩国、日本等国或地区,我国不仅属于传统的“毒品受害国”,兼成为“毒品输出国”。

 

其次,易制毒化学品违法犯罪活动突出。易制毒化学品是指国家规定管制的可用于制造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原料和配剂,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和群众日常生活,一旦流入非法渠道又可用于制造毒品。我国是一个化工大国,1988年联合国制定的《禁止非法贩运麻醉药品和精神药物公约》中列管的23种易制毒化学品在我国均有生产。上个世纪90年代后,随着冰毒、摇头丸等合成毒品出现和不断发展蔓延,我国易制毒化学品流入非法渠道用于制毒问题逐步成为问题并日益严重。近年,我国为了加强对易制毒化学品的管理,专门颁布了《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完善易制毒化学品的管理体系,司法机关也加大了对易制毒化学品违法犯罪活动的整治查处力度。但根据《中国禁毒报告》统计资料显示,当前我国此类违法犯罪活动泛滥趋势并没用根本得到根本遏制。近年虽然司法机关查获的易制毒化学品案件数量没有出现明显趋升,但被查获的易制毒化学品数量仍然增长明显。另外,我国易制毒化学品走私流向境外,也引起了国家社会和其他“流入国”的关注和不满。

 

开题报告的发展趋势范文6

【关键词】 会计准则;接轨;协调;趋同;等效;路线图;统一

一、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发展经历了曲折的道路

文革浩劫之后,

平心而论,我国确定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目标,符合当前世界会计发展的潮流。理由是:其一,在强调政治多极化的时代,各国都很难接受某一个国家制定的规则,向国际机构制定的规则靠拢却是一种现实的选择;其二,2001年美国发生安然财务丑闻事件后,已使美国会计准则大伤元气,在谁能更好地代表“国际会计惯例”的竞争中,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已经胜出;其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获得了许多国际性组织(包括证券委员会国际机构、国际贸易组织、世界银行等)的支持;其四,最新的数据表明,世界上已有117个国家和地区要求或允许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其五,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也已经是今非昔比,它是由代表各国政治经济利益的“会计联合国”制定的,并且制定全球统一会计准则已经从技术层面上升到政治层面,在全球金融危机后更是得到了二十国峰会(g20)和“金融稳定理事会”(fsb)的高度重视。wwW.133229.cOm

对于日趋强势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一些国家选择了“直接采用”(如欧盟国家等);一些国家制定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等同的会计准则(e-ifrs)(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等);美国采取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消除差异、逐步趋同的战略,并率先了趋同路线图(roadmap);而日本先是采用逐步趋同战略,后在2009年12月决定允许上市公司直接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即采用了先趋同,后直接采用的路径)。

这里需要进一步说明美国的情况:在iasb设立之前,美国对于国际准则采取的是消极抗拒政策,而在iasb改组后,由于美国占据了这个“会计联合国”的“主发言人”地位,同时由于安然事件使美国会计准则声誉受损等原因,美国希望借助共同制定全球统一会计准则这个平台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施加影响。在此情况下,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与iasb开展合作,努力消除差异,积极推动了两者会计准则的趋同。其间,发生了以下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1.2002年10月,fasb与iasb签订著名的“诺沃克协议”,标志两者合作的开始(包括互派常驻人员、召开定期会议等)。2.2006年2月,fasb与iasb签订了一份谅解备忘录(mou),即《2006—2008年准则趋同路线图》。(a roadmap for convergence between ifrss and us gaap——2006—2008),希望为非美国公司在美国上市直接采用ifrs扫除障碍。3.2008年9月,fasb和iasb签署了一份更新后的备忘录《完成2006年2月备忘录:进展报告和完成时间表》(completing the february 2006 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a progress report and timetable for completion),进一步细化美国gaap与ifrs趋同的措施和时间安排。4.2009年11月,iasb与fasb发表“联合声明”,重申双方对改进ifrs和us gaap 并实现二者趋同的承诺。该声明确认,将2011年6月作为完成双方2006年并于2008年更新的谅解备忘录中主要项目的目标日期,并描述了具体项目的特定里程碑目标,同时承认需要强化双方的准则制定工作以完成上述目标。5.2010年6月, fasb 与iasb共同了《关于承诺会计准则趋同和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进展报告》。该报告回顾了双方在趋同工作方面的进展,并针对当前所面临的主要挑战,调整修改了双方拟在2011年6月前完成的重要项目议程。由此可见,在未来的全球统一会计准则制定中,fasb与iasb将共同担当举足轻重的角色,并且在g20、fsb的倡议下,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以及全球统一会计准则的制定将在不久的将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