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乡村发展的调研报告范例6篇

关于乡村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乡村发展的调研报告范文1

乡村旅游是实现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是农村经济持续增长的强劲动力。通过对我镇乡村旅游的深入研究和考察,分析了我镇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和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因素和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潜在动力,针对性的就如何借助县委县政府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实现绿色发展来推动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对策,深入挖掘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推动我镇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一、葛公镇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镇把乡村旅游业作为拉动需求增长、提高经济发展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性产业来抓,多措并举、狠抓落实,不断加快乡村旅游业发展步伐。始终坚持科学明确的工作思路,以建设“山水葛公”为定位,坚守“科学保护、重点开发、突出特色”的开发理念,充分利用生态和旅游资源,整合和开发旅游产品,积极打造以自然景区、民俗文化、红色资源为主题的旅游项目。

二、葛公镇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意识不到位,开发模式相对单一

乡村旅游的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具有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参与体验、增长知识、强身健体等多种功能。但是目前我镇乡村旅游产品单一、主要停留在观景层面上,可供游人参与的其他娱乐活动非常少,未开发一定的娱乐活动,这使得乡村旅游活动缺乏知识性和趣味性,文化品位不高、特色不明显,难于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后劲。

旅游商品开发深度不够。目前,所谓的旅游商品,还只是最初级的农业果实等,缺乏深加工、缺少新理念,农产品附加值不高,文化内涵挖掘不到位。

(二)基础设施不到位,设施配套不健全

葛公镇是以农业为主的大镇,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对乡村旅游的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有限。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如九天仙寓景区道路、停车场、集散中心等公共设施虽进行了投资建设,但现在仍未达到4A景区标准,游客满意度较低,此外部分农家院的客房、餐馆等食宿条件较差,难以满足游客的需要。另外生活垃圾处理系统尚不健全,众多游客带来的大量不可降解的废弃物质难免会造成景区生态环境的污染和恶化。

(三)服务接待水平不到位,综合素质相对较低

大多数乡村旅游经营管理者和从业人员为当地村民,多数未经过专业旅游培训,文化素质和旅游专业素养相对不高。在旅游服务过程中,他们不仅难以准确揣摩旅游者的心理,提供使游客满意的旅游服务,甚至会与旅游者发生冲突,从而使游客的旅游质量大打折扣,有些时候游客是乘兴而来扫兴而归,使乡村旅游的形象受到损害。

三、葛公镇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领导,规范管理

镇党委政府要把发展旅游放在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绿色发展的新高度,积极编制并完善全域旅游规划,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集中一切可以集中的资源,形成全镇办旅游的浓厚氛围。

针对我镇紧紧围绕九天仙寓景区开发的工作重点,以可持续发展为宗旨,制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并举的科学可行、简便易懂的乡村旅游评价标准。针对乡村旅游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制定旅游接待规范制度和乡村旅游经营户的考评、公示制度,保证经营户规范经营。

(二)投资多元,借力发展

积极探索多渠道融资办法。一要加大政府投入。财政每年要列出一定的专项经费,设立乡村旅游发展基金,主要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宣传推介等,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作用。二要力促市场化运作投入。市场化运作需要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应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等有形资源和特许经营权、政策等无形资源变成旅游经济发展的资本来运行,制定政策,鼓励、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参与旅游经济发展。三要积极对上争取投入。千方百计争取旅游发展政策性资金,争取水利、交通,包括公路工程、扶贫等项目资金,最大限度地与发展旅游经济结合起来,增加投入。

(三)配套完备,保护环境

着力规划好旅游道路交通系统,并完善停车场、集散中心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乡村旅游点环境的净化、美化工程,结合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指导和扶持乡村旅游经营户做好污水排放、垃圾分类处理等工作。将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并举,制定旅游环境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并建章立制、付诸实施,努力营造“碧水、绿地、蓝天"的良好的旅游发展环境,做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加大宣传,提升品牌效应

关于乡村发展的调研报告范文2

“渔农民看病也能报销,还能免费参加体检,这样的好事过去连想都没有想过。这是党和政府为‘阿拉’老百姓办的又一件好事呀!”海岛舟山的渔农民发出这样的感叹。

可百姓们也许并不十分了解,这一成绩的取得,是多方努力的结果,其中与舟山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连续5年持续监督、全力促成是分不开的。

调研报告:建立医疗“新政”刻不容缓

2002年5月,针对人代会上部分人大代表提出的关于渔农村卫生工作和合作医疗存在问题的建议,舟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世和带领市人大教科文卫侨委的委员,到全市所有县(区)和六横、金塘、衢山三大岛,对渔农村卫生工作进行为期3个月的调研。

这是一次时间较长的调研,在舟山市人大常委会的历史上还没有过。

这也是一次心情沉重的调研,调研组成员看到、听到了一些令人揪心的现象和话语。

调研组进村入户,和渔农民们面对面地进行交谈。他们舟车劳顿,跋山涉水,实地察看了20多个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分别召开了有省、市、县(区)、乡镇人大代表,乡镇分管领导,卫生院院长,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参加的座谈会15个,分发了近120份调查问卷。

他们看到,根据省政府提出的“不把乡镇卫生院危房带入21世纪”的目标,乡镇卫生院的硬件设施得到很大改善,已基本消灭危房。但不少村卫生室条件相当简陋,其医疗设施大多是一张桌子、一张床,几只听诊器、血压机、体温表,一只消毒用的高压锅。而更让人担忧的是,渔农村卫生工作存在的投入不足、人才缺乏、渔农民看不起病等深层次问题相当突出。

“辛辛苦苦赚了钱,一病回到解放前。”“小病熬、大病扛,重病等着见阎王。”在定海区金塘镇调研时,来自基层渔农民的一些顺口溜,反映了令人揪心的事实。

“我们是悬水小岛,年轻人可以走,学校可以并,但乡镇卫生院千万不能撤,不然我们就没地方看病了呀!”普陀区东极镇镇长在座谈会上发出了小岛上全体渔农民的心声,让调研组成员感到身上所负的责任重大。

“老的合作医疗政府投入的钱太少了!要向老百姓收钱实在太难了!我们有时到晚上10点还在收钱,一年来我自掏腰包共贴了170元。但以乡镇为筹资单位的合作医疗基金太小了,只要有人生大病,钱一下子就报销光了,最后就名存实亡了。”说起老的合作医疗,嵊泗县五龙乡一名乡干部满腹苦水,无限感慨。

调研看到的种种事实,让调研组成员感到阵阵心痛。他们看到,乡镇卫生院业务不足,存在“以药养医”现象,有的亏损严重,面临困境;更多的是卫生人才难留,服务能力偏低,如嵊泗县13家乡镇卫生院,具有中级职称的仅5人,中、初级卫生人员的比例为1:34.8。由于合作医疗“三起三落”,渔农民有病看不起,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已成为渔农民贫困和社会不安定的主要因素。

渔农村卫生工作的出路在哪里?如何解决渔农民看不起病的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日益发展,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渔农村现有的医疗卫生体制、机制已难以适应渔农民越来越高的医疗保健需求。调研组分析感到,必须出台新的合作医疗制度。

他们认真梳理了调研情况,拟写了“推进渔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的调研报告。

报告数据翔实,有理有据,对渔农村卫生工作存在的问题直言不讳,并严肃指出,加快建立新型渔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报告引起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市人大常委会决定,把推进渔农村卫生工作作为本届人大监督的重点之一。他们把调研报告报送市委,提出要进一步完善合作医疗方案,建议建立市、县(区)、乡镇、个人四级筹资机制和县(区)级管理体制,将原来的小额补偿为主调整到以大病统筹风险补偿为主。

两次审议:让渔农民享受更多实惠

2003年11月27日,舟山市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关于全市渔农村卫生改革和发展的报告,市人大教科文卫侨委主任委员张雅珍作了关于舟山市渔农村卫生工作的调查报告。

这两份报告引起了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强烈反响。

“要积极探索乡镇卫生院改革新路子,既不能‘一卖了之’,更不能‘一推了之’。每个乡镇应有一所由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乡镇卫生院,让渔农民能就近方便看病。”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世和的审议发言直奔主题。

“合作医疗难以推广普及,政府投入不足是一个重要方面。花少量的钱却能让50多万渔农民受益,这样的事是政府应该做也是值得做的。”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杨芝丰的发言一语中的。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为海岛渔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及渔农民身体健康建言献计。

最后,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形成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渔农村卫生工作4点审议意见:市政府要尽快出台舟山市深化渔农村卫生改革的有关政策文件,着力推进渔农村卫生事业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强化对渔农村卫生工作的资金投入,并逐年增加,尤其要注意对那些偏远小岛上服务人口少、业务收入低的卫生机构的经费补助;要切实把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作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来抓,纳入社会发展规划和重要议事日程,在搞好普陀区、嵊泗县试点的基础上,尽早在全市推广;要进一步加强乡镇卫生院人才队伍建设。

市政府对市人大常委会的审议意见十分重视,就渔农村卫生工作开展了专题调研,并于2003年12月31日出台了《关于建立新型渔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若干意见》。

2004年2月5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渔农村卫生工作的实施意见》。意见提出,把健全渔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立新型渔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保证渔农村卫生经费投入等工作列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列入县及县以下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和目标责任制考核重要内容;建立完善新型渔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从2004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到2005年全市基本建立以县(区)为单位的渔农村大病统筹合作医疗制度,2006年80%以上的渔农民参加;建立稳定合理的合作医疗筹资机制,在省财政按实际参保人数补助舟山市每人每年10元的基础上,市财政按实际参保人数补助每人每年3元,各县(区)财政和乡镇财政补助每人每年10元以上,渔农村五保户、低保对象和特困户其个人缴费部分由县(区)或乡镇政府统筹解决,也可由村级经济统筹解决。

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给舟山市渔农村卫生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新型渔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更让渔农民得到了实惠。到2005年10月1日,全市有435822人参加新型渔农村合作医疗,参加率为78.17%,覆盖了全市所有乡镇、村;累计筹集合作医疗资金2245.77万元,有1520.36万元用于渔农民住院、门诊报销等,使部分渔农民的医疗负担有所减轻,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说起新型渔农村合作医疗的好处,普陀区六横镇涨起港村村民张某感激之情溢于言表。2005年,他在市中医骨伤联合医院住院时共花费9万余元,由于他参加了渔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医院在他出院结账时当场扣除了两万元(最高补助额)的合作医疗补助费用。张某的家人高兴地说:“合作医疗好足了,个人只出30元钱,让我们享受了两万元的报销,实实在在减轻了我们的负担啊!”

2005年10月21日,舟山市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全市新型渔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情况的报告,市人大教科文卫侨委副主任委员赵盛治作了新型渔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情况的调查报告。

这两份报告令到会同志倍感欣慰。

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审议中认为,成绩令人鼓舞,但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如资金投入少,2005年全市的人均筹资为50.5元,低于全省人均筹资(56.79元)水平,受益程度低;筹资难问题比较突出;部分渔农民参合积极性不够高;渔农村卫生工作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影响合作医疗的发展等,需要各级各部门对此高度重视。

“虽然到乡镇卫生院就医可以享受最低的起报线和最高的报销比例,但由于不少乡镇卫生院人才缺乏,医疗水平低,群众有病大多进城就医,增加了医疗费用,降低了合作医疗补偿水平,因此,要加大对乡镇卫生院的扶持力度。”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王奕良从乡镇卫生院和合作医疗的关系上提出意见。

市人大常委会的审议意见重点强调,合作医疗筹资要坚持政府投入为主的原则,各级政府应建立财政投入定期增长的长效机制,并确保及时足额补助到位;要从惠及于民和取信于民出发,不断完善方案,因地制宜地降低起报线,调高门诊和住院补偿比例,让渔农民得到更多实惠;要出台新的优惠政策,兑现对参合渔农民的承诺,如免费体检等,进一步提高渔农民参合的积极性。

跟踪督查:促“新政”可持续发展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的审议意见,2006年5月,舟山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渔农村卫生工作的意见》。2006年12月,又出台了《舟山市卫生强市建设与“十一五”卫生发展规划纲要》。

这两份文件都提出:

――提高筹资水平。到2007年,全市人均筹资额度力争达到80元以上,2010年力争达到上年度农民年收入的1.5%至2%。各县(区)努力将参保人员大病住院实际补偿率提高到25%,年度基金结余率控制在10%。

――健全各级政府对渔农村卫生投入保障机制。“十一五”期间,市财政将每年安排渔农村基层卫生专项补助资金210万元。

――加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提高渔农村卫生工作水平。政府集中力量在每个建制乡镇重点办好一所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偏远小岛原有乡镇卫生院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站;对人口少的小岛,实行驻岛责任医生制度,以保证当地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建立渔农村新型卫生服务的三级网络。到2010年,90%以上的居民出行20分钟可以到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文件为新型渔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2006年,舟山市人大常委会把加强跟踪监督,促进新型渔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完善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工作日程。市人大采取市、县(区)上下联动的方式,于10至11月,到4个县、区和市属有关部门,对新型渔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审议意见落实情况进行跟踪督查。

目前,这一新型制度正在日益完善,参保范围在不断扩大,渔农民得到的实惠在不断增多。各县、区人均筹资水平已从2005年的50.5元提高到2006年的80元,其中定海区、普陀区均为90元。同时,及时调整实施方案,降低起报线,调整分段补偿比例,拉开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之间的补偿比例,年累计最高补助达3万元。此外,各县、区均实行了普通门诊补助,成为全省最早统一实施“住院补偿”和“门诊补偿”方案的地级市。目前,全市共有48.5万人参加新型渔农村合作医疗,参加率87.1%。2006年,合作医疗资金已为3万多人次的渔农民补助住院、指定门诊等费用2490万元,还为24万参加新型渔农村合作医疗的渔农民进行了免费健康体检,占总参加人数的50%。

关于乡村发展的调研报告范文3

(一)调查研究工作取得新成效

一是加强对我县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调查研究。

今年我局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撰写了《*县民族教育发展特殊政策的调研报告》、《*县少数民族人才队伍现状调研报告》、《*县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对策与思考》、《*县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调研报告》、《*县关于在*镇设立基督教堂点的调查报告》、《*县如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制度的思考》、《*县民族工作热点难点分析报告》、《*县少数民族事业发展报告》、《浅议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自治与自治权的行使》等9篇调研报告上报县委、县人民政府和市民宗局,为县委、县人民政府和上级民族宗教工作部门进行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二是对我县*支系村民小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专题调研。

根据市委专题调研组的安排部署,为进一步摸清全县*支系群众的生存发展状况,对*支系的8个乡镇,31个村委会,77个村民小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进行专题调研。针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政策措施和建议,撰写了《*县*支系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报市委调研组和县人民政府,建议市委、市人民政府研究出台扶持*支系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于11月30日,市委常委专题研究加快*聚居区发展问题,提出2年时间打好扶贫攻坚战。以解决*住房为突破口,市级财政每年列支1亿元资金,争取2010年3月到位。

三是认真编撰《〈*彝族傣族自治县自治条例〉实施办法》。

受县人民政府的委托,由我局起草《〈*彝族傣族自治县自治条例〉实施办法》,成立了《〈云南省*彝族傣族自治县自治条例〉实施办法》编撰领导小组,设立了办公室,认真做好编撰工作。经多次征求意见和建议,走访调研了20多个相关部门,并进行了认真细致的修改和完善,于12月4日召开听证会举行听证,已形成讨论稿将提交县人民政府常务会讨论。

四是对全县宗教活动场所进行专项调研。

一是为促进宗教领域的团结和稳定,经常深入全县17个宗教活动场所帮助和指导宗教活动场所规范规章制度,起草了宗教研判报告;二是对*新设立基督教堂点的申请进行实地调查;三是配合市人大、市民宗局对扬武高梁冲清真寺实地调研。四是配合相关部门对全县除建兴、平掌外的10个乡镇进行宗教工作专项调研。

(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新举措

一是狠抓目标管理责任制的落实。

认真贯彻落实全市民族宗教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完善县考核乡镇、乡镇考核村委会和宗教活动场所的工作机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于3月31日召开2009年民族和宗教工作会议,县人民政府与全县12个乡(镇)签订了《2009年民族团结和宗教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把民族宗教工作层层分解落实到乡(镇)、村、组,使民族团结和宗教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落到实处。

二是认真编制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根据国家民委和省民委、市民宗局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的一系列民族工作法律法规和政策,着眼于“十二五”战略规划,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编制上报了《*县扶持特困民族发展规划》、《*县扶持散居少数民族发展规划》和《*县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规划》等三个规划报告。

三是做好人口较少民族(支系)免除新农合参保费用。

根据中共玉溪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我市人口较少民族和贫困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玉发20094号)文件精神,对全县*支系、彝族仆拉支系、拉祜族、苗族等四个人口较少民族(支系),进行认真细致的调查。经调查统计,全县人口较少民族村组共涉及11个乡镇、50个村委会、146个村民小组,共有4360户,总人口16484人。从2010年起,免除参加新农合个人承担部分,所需经费按市、县各承担50的规定,其中:市级承担的人均10元,县级承担人均10元,市县承担的33.7万元已划拨到各乡镇。

四是认真组织贫困少数民族聚居区村、组干部培训工作。

根据玉溪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我市人口较少民族和贫困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玉发20094号)文件的要求,市民宗局在11月至12月对全市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村、组干部进行了专题培训。我县共组织两期人口较少数民族聚居的11个乡镇、55个村委会、134个村民小组的210名村、组干部参加了培训班。第一期于11月19日—23日,共有113名村、组干部参加培训;第二期于11月30—12月4日,共有97名村、组干部参加培训。

五是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的资金为少数民族地区“拾遗补缺”地解决“急、难、小”项目。

1、今年共争取中央、省、市民族专项资金116.25万元,帮助我县少数民族和民族贫困地区群众解决“急、难、小”项目23个。其中:(1)、中央民族发展资金项目1个,项目资金31万元;(2)、省级民族机动金项目7个,项目资金32万元;(3)、市级少数民族补助资金项目15个,项目资金53.25万元;

2、县局挤出12.5万元资金帮助少数民族地区解决“急、难、小”项目9个。

六是出台具体措施,严格执行民族成份更改规定。

8月15日,出台了《关于严格执行民族成份更改有关规定的通知》(新民宗发200942号),制作《*彝族傣族自治县民族成份更改申请表》,对办理更改民族成份的程序和要求作了具体规定,解决了基层老百姓不知道办理民族成份更改程序的问题,同时也起到了对《关于中国公民确定民族成份的规定》的宣传作用。全年,共办理民族成分更改申请106件,共106户,135人。

七是稳步推进联合国undp项目工作。

进一步加强对平寨undp项目的指导和帮助,稳步推进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国家民委在*平寨村平寨小组实施的“中国少数民族旅游文化产品开发减贫项目”。组织项目管理员、联络员出省外培训3人,培训花腰傣手工艺品开发协会会员共6期104人,有序推进了undp项目的各项工作。

(三)宣传教育工作取得新突破

关于乡村发展的调研报告范文4

1、定期报告村级组织建设情况。乡镇每月30日(假期顺延)向县委组织部、基层办书面报告一次基层组织建设情况。村级组织出现重大情况及时报告。

2、村级组织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必须及时报告:

(1)村党组织或村委会班子瘫痪,工作无人管;

(2)村党组织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因各类问题受到查处或群众反映强烈,需组织处理的;

(3)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出现空缺;

(4)村党组织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外出打工3个月以上;

(5)村上连续两年以上未发展党员;

(6)村级财务管理混乱,群众反映强烈;

(7)因工作原因,造成干群矛盾激化,可能出现群体越级上访或在当地造成恶劣影响;

(8)对村级集体资产及办公设施等准备处置的;

(9)其它需要向上级报告的重要情况。

3、村级基层组织发生重大事件,尤其是一些突出性的重大事件,乡镇党委必须在事发当日报告县委组织部、基层办;县委组织部、基层办要及时造册登记备查,特别重要的情况应及时报告县委分管领导。

4、村级基层组织出现以上情况的乡镇,要及时组建由乡镇党委书记牵头负责的工作组,驻村开展工作,及时解决存在问题,并将处理情况报告县委组织部、基层办。对于村级组织情况复杂,矛盾突出,发生问题涉及面大,需要上级党委协调解决的,乡镇党委要及时向县委报告,请求解决。乡镇党委在问题解决后,要及时将处理情况上报县委组织部、基层办备案。

5、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给乡镇党委书记党内纪律处分;多次出现下列情况者,责令乡镇党委书记辞职或撤消其领导职务。

⑴对村级组织重要情况瞒报、漏报;

⑵村党组织、村委会班子瘫痪三个月以上;

⑶村党组织、村委会班子严重不团结,影响工作正常进行半年以上;

⑷村党组织、村委会主要领导干部空缺半年以上;

⑸因村党组织、村委会工作原因,造成群众集体越级上访;

⑹后进村党组织和村委会数超过所辖村总数四分之一;

⑺被新闻媒体披露或党员群众举报,村上长期无村党组织书记又无村委会主任的;

⑻本乡镇存在连续三年以上未发展党员的村。

6、县委组织部、基层办设立举报电话,接受广大群众对农村村级组织重要情况的举报和监督。县委组织部、基层办将根据平时掌握情况和群众举报和线索,对各乡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进行暗访,经暗访查实问题严重,或有关工作与乡镇上报情况严重不符的,在全县范围予以通报批评,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7、各乡镇党委要加强调查研究,深入体察民情,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及时研究解决,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在制度执行中,要求真务实、实事求是,上报的数据要准确、真实,不得弄虚作假,虚报、瞒报或漏报,违者要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关于乡村发展的调研报告范文5

一、充分肯定这次政协资政会取得的成果

(一)选题准确。这次资政会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选题,充分体现了政协工作中心意识、大局意识。我市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已有一段时日,十镇百村试点工作也开展了两个多月,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在实践中也有一些不尽完善的地方。通过组织政协委员到基层调研,有助于我们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更好地推进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

(二)调研比较充分。虽然我没有听各位常委的大会发言,但认真我阅读了所有的调研报告,从报告中可以看出,大家围绕新农村建设,深入基层、走访群众,采取多种方式,广泛收集大量生动的第一手资料,调研结束后,认真梳理,既客观、公正、全面地反映实际情况,又提出比较中肯的意见和建议,这对于我们进一步认清形势,找准症结,对症下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三)成效比较明显。22篇调研报告份量重,含金量高,有现象、有建议,突出重点,切中要害,充分体现了政协委员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的可贵品质,也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客观依据。总结这次的调研报告,有三个比较明显的特点:一是全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句话,20个字,“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民主等各个方面,22篇调研报告都有涉及,并体现了由点及面、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的特点。由点及面:这次的调研报告分成多个专题,这些专题较全面地反映了当前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状。由近及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内涵非常丰富,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艰难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现在做的只是第一个阶段。大家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报告中充分体现了由近及远的内容,不仅仅反映了新农村建设中经济发展、规划设计、村容村貌整治等亟待解决的问题,还涉及到文化、医疗、教育等社会发展方面比较长远的内容。由表及里: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终要靠广大农民群众。农民是新农村的建设的主体。有多篇报告提及农民的素质问题,并对如何提高农民素质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二是深刻。调研报告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分析比较透彻,尤其是对存在问题的剖析比较深刻,提出的建议切实可行。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些好的意见和建议,市直有关部门将要认真吸纳,并将根据轻重缓急,分步实施。三是有效。调研报告没有停留在表面上,对解决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可以说是既号脉诊断,又开方抓药。

总之,这次调研的成果对××的新农村建设将起到较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我代表市委对各位同志付出的努力表示感谢!市委、市政府将会充分吸纳这次资政会的调研成果,进一步推进全市新农村建设。

二、大力推进全市农村综合改革工作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我市有一个很好的基础,那就是农村综合改革。年初,国务院提出了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综合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如果没有进行农村综合改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很难见成效。我市农村综合改革起步早,基础较好,可以说,是抢占了制高点。

下面一些数据,有助于大家全面了解农村综合改革,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心。我市的农村综合改革先是一个县试点,然后向三县一区推行。农村综合改革有以下几个环节:(1)调胖规模。全市乡镇总数由原来的101个调到70个,乡镇规模增大,平均人口上升到6.12万人,国土面积124.80平方公里。(2)调瘦机构。乡镇内设机构由原来的10多个改为三大块:党政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业办公室,领导职数核定为9人之内,人员编制只减不增,党政领导实现了交叉任职。(3)深化改革。乡镇职能重新认定,公益事业进一步加强,是政府管理的回归政府,该推向市场的推向市场。事业单位实现了全员聘用,工资与技术和绩效相挂钩。通过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全市乡镇事业单位编制数由原来的4991名精简为3237名,减幅达28%;机构总数由原来的634个精简为336个,减幅达47%。庐江县乡镇事业机构数由原来的140个减少到84个,减少了40%,编制数由1149名减少到818名,减幅达28.8%;无为县由原来的237个减少到98个,减少了58.6%,编制数由1338名减少到867名,减幅达35.2%。(4)扩大村级规模。全市村级总数由1755个减少到1007个(包括城镇社区),减少了43%;平均人口由2597人增加到4526人,增加了74.28%。并村带来的效果主要表现在:(1)村干部素质能力更高更强了,一大批年富力强、学历较高的村干部脱颖而出,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领头雁。(2)小村并大村,激活了基层的动力,增强了基层的活力。并大村后的农村转移支付基本上可以保证基层组织正常运转,并有一定节余,这就进一步减轻了农民负担。下一步,农村综合改革还要进一步深化,主要是在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工作新机制上下功夫。

农村基层工作新机制包括以下内容:(1)为民服务全程机制。每个乡镇设立一厅一室两个窗口,即一个服务大厅、一个室、一个办理窗口、一个窗口,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全权服务。(2)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机制。村务管理做到指标化、制度化、正常化,并建立健全新的考核机制。(3)以钱养事服务农民机制。进一步推动事业单位改革,真正确立以钱养事、利民便民的服务制度。(4)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新机制。这个机制是4个机制中最关键、最基础的,也是最难办的,它对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市的211个专业合作组织很多是松散型的,大多组织化程度不高,功能也不够完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政府将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鼓励和推进。当前211个组织中还有87个没注册。我们的目标是到2010年翻一番,达到400个完善的组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是农村综合改革。农村综合改革我们已经先行了一步,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这为我市新农村建设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标志着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并以此来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

关于乡村发展的调研报告范文6

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范文(一)

关于XXX村精准扶贫的调研报告;为深入推进县委扶贫攻坚决策部署,按照《中共马边彝;

一、村情概况;(一)村情简介;(二)产业发展;(三)农民收入;(四)基础设施建设;(五)基层组织建设及其作用发挥情况;

二、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一)加强政策宣传;(二)严格选贫程序;(三)强化督导检查;(四)充实《扶贫手册》;(五)初步归类分析;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困难

为深入推进县委扶贫攻坚决策部署,按照《中共马边彝族自治县委办公室关于印发扶贫开发工作督查调研方案的通知》的精神和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我调研组于5月26日、27日深入XXX村开展工作调研,通过通过查阅资料、实地察看、基层座谈等方式方法,较为全面地掌握了该村的生产生活状况以及当地群众发展经济、建设新农村的愿望和诉求,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村情概况

(一)村情简介。现在的核桃坪村是2010年由原下核桃坪村和原上核桃坪村撤村并组而成,人口382户、1842人,耕地8100亩,退耕还林2304亩,荒山6800亩,低产茶园900亩,良种核桃550亩,粮食作物以玉米、土豆和黄豆为主,辖6个村民小组,沙二路横贯全村6.5公里、上下核桃坪组和斯密罗科均通公路,而磨子坪、小沟、司儿湾处于山顶尚未通公路,全村现有低保133人、五保3人、孤儿5人,教学点1个、1-3年级学生98人。

(二)产业发展。2005年市纪委和市科技局对口帮扶在核桃坪实施了2600亩茶园,因产茶迟加上技术管理不到位效益低下,现900亩。2006年市军分区帮扶在核桃坪实施了960亩良种核桃,因品种或者气候原因无法挂果,现在仅剩550亩,只能当烧柴。近两年磨子坪等乡政府帮扶新增造林4000余亩,小沟等群众逐渐扩大了山羊养殖规模。

(三)农民收入。全村常年外出务工人员230人,支撑全村年均收入2400元。季节性打笋子两次,支撑全村年均收入450元。退耕还林、农资直补、低保供养等政策性收入,达到全村年均收入450元。高山3个组部分养羊户年出栏山羊近10头,矮山猪、鸡基本上是自给自足,养殖业目前带动收入不大。未流转的柳杉造林全村6000余亩,按每亩年产值250元算,拉动全村年均收入800元,但有个留存争取的过程。合计人均年纯收入4100余元。目前暂无村集体收入。

(四)基础设施建设。人畜饮水已经实现了全覆盖,群众用水方便;通村公路在市军分区帮助下已经硬化,上下核桃坪和斯密罗科3个组在沙二路沿线通公路,磨子坪、司儿湾、小沟3个组都在山顶没有通公路,但均已建成1.5米宽的水泥联户路全村实现了农网改造,已通电;通讯信号尚未全覆盖,其中磨子坪、司儿湾、小沟3个组手机信号还比较困难;全村 村村通卫星电视已全覆盖。

(五)基层组织建设及其作用发挥情况。全村共计党员36名,村级班子设有支书、主任、副支书、文书、纪检小组长,县上下派了林业局何卓刚为第一支书,乡上下派了大学生村官曾珂为村副主任。村级活动场地建设比较完备,村级办公经费全部兑现到位,每年5万元的公共维护经费全部用于水管维护、铁索桥维护、危岩处理、垃圾转运等。村两委比较团结,村组干部的群众威信较高,但文化素质底,致富发展作用不强,因此基层组织在维护社会稳定完成乡上交办的目标任务上作用发挥良好,但是在引领发展上作用较差。

二、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政策宣传。严格遵守县上规定的两公告一公示,共计公示到组3次并结合两项测评户户见面把贫困户的识别要求、程序要求逐户的进行宣传讲解。

(二)严格选贫程序。坚持乡上监督、村上引导、组上组织、群众做主,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召开户长会确定初选名单,再将初选名单汇总到村,村上召集全体干部和群众代表排序再公示,县上指标公布后以贫困程度的排序取舍,在集中全乡名单在乡场镇公示。目前全村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80户363人,脱贫32户147人,预脱贫6户23人,未脱贫42户193人。

(三)强化督导检查。5月12日至22日乡纪委采取实地走访和电话抽查,督查共计72户、其中识别对象45户,知晓率高达100%、公开反响良好。

(四)充实《扶贫手册》。结合沙腔实际制作了《贫困户调查表》补充到《扶贫手册》中去,增加了户口数和实际人口数,耕地林地荒地资源普查,七通七有核查、四因三缺一差分析,已享受的惠民政策,现阶段帮扶计划,种养殖和务工创收台账等。

(五)初步归类分析。全村338户,因病80户、占23.7%,因残38户、占11.2%,因学53户、占15.7%,土地流转缺生产资料的16户、占4.7%,缺种养殖技术和务工培训的44户、占13%,超生家庭负担重的111户、占32.8%,有干

劲需要资金帮扶的84户、占24.9%,交通住房条件差的49户、占14.5%,酒疯子贪懒好吃的35户、占10.4%。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困难

(一)客观原因。一是自然条件恶劣,生产条件艰苦。核桃坪村地形为两山夹一沟,山多地少,资源匮乏,农业基础设施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极低,加上村民居住分散,耕地少且土质差,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居住分散,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成果共享程度低。二是劳动者素质差,劳动技能低,科技发展意识淡薄,传统的经营、养殖模式依然存在;三是贫困人口观念落后,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等、靠、要思想严重,自身发展能力不足;四是扶贫开发局限性强。低收入人口主要分布在偏远落后的山区、灾害高发区、高寒区,点多面广,基础设施差,扶贫效果不明显;五是是陈规陋习致贫,该村是纯彝族聚居村,由于受彝族传统习俗的影响,薄养、好攀比。六是医疗条件落后,部分村民小病不能得到及时医治,久而久之,小病就变成重病,从而影响自身发展。

(二)主观原因。一是户籍制度改革和精准扶贫政策不配套。2013年以来两边一川一区启动户籍制度改革,沙腔乡完成量和完成率均居全县第一累计达1400余人。但当时承诺的是户口转变村民享受的惠农政策一律不变,但现阶段的计生、民政、精准扶贫等相关政策却没有执行这一承诺,在群众中造成了负面影响。二是县级部门抽查方式有待转变。沙腔乡常年外出务工人员为家庭户主的达到了800多人,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登记的电话号码均为户主电话,工作开展中大量的宣传和接待干部入户以在家妇女为主,单纯的电话抽查无法全面反映沙腔乡的工作开展情况。三是脱贫人口存在一刀切。今年县上给沙腔乡已脱贫数量是根据去年上报已享受惠农政策人数,已享受惠农政策不代表已脱贫,导致沙腔乡现在已脱贫数量基数过大。

四、发展意见

(一)开展分类扶贫。对有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贫困户以帮教式扶贫为重点,着重提高生产技术含量;对无生产资料的贫困户以解决生产资料,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生产技能为重点进行托底帮扶;对于无劳动能力的孤寡老人、孤儿等纳入民政供养,进行救济式扶贫。

(二)推进产业化扶贫。一是继续加大植树造林工程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组织推动力度,积极争取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进一步带动造林,并或者造林政策性帮扶。二是采取规模化、示范户、散养户相结合的建设方式,开展林下养殖,壮大本地山羊规模,力争各户均年出栏10头山羊。

(三)加大智力扶贫。突出智力扶贫作用,发挥技术和科技对生产力发展的根本作用,切实加强基础教育、职业培训,确保每个贫困户劳动力掌握1-2门实用技术及职业技能。同时引导群众自觉移风易俗,改变落后生活习俗,不断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四)扩大务工输出。一是组织引导富余劳动力有序输出。尤其是年轻闲散人员的外出创收,同时关心外出务工人。

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范文(二)

XX村作为十二五贫困村,在市委市政府关心、支持下,把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落到实处,使得扶贫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圆满地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和指标。近年来由于受历史发展因素的影响和地理条件的限制,我乡基础设施落后,科教、文化、卫生条件差,农民经济收入来源少,产业结构单一,以种植脐橙、油茶、水稻和家庭式养殖业为主,但由于土地少、技术落后,农民经济收入有限,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近年来,我村立足实际,发挥自身优势,依托项目拉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市扶贫办的大力支持和全村村民的共同奋斗,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扶贫工作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开展扶贫工作基本情况

1、扎实做好贫困村整村推进建设。整村推进是我村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是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重要途径,是一项综合扶贫工程,事关贫困农户解决温饱脱贫致富的大问题。做好整村推进的项目申报工作是做好整村推进工作的关键和前提,确保做到每一次项目计划报送及时规范,按要求报送资料,不迟报不漏报,并按要求对项目计划、资金使用情况等进行了不下3次公告公示。我村共上报水泥路硬化、水利设施修建、桥梁建设等10个产业发展资金项目和村庄整治建设项目。为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扶贫项目计划,在建设和实施中,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认真履行项目实施责任状,认真执行年度计划项目建设地点、规模、标准和内容,并做好项目建设用地、拆迁、责任田补偿工作,没有发生过一起上访事件。

2、认真做好移民搬迁工作。在乡村两级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在前期做了大量宣传发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发现此项工作群众反响热烈,现已有13户移民乡镇安置,从根本上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3、做好扶贫对象识别及建档立卡工作。根据上级的文件精神,要求精准识别贫困户并建档立卡,此项任务时间短、任务重,我们及时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安排落实建档立卡工作,通过加班加点工作,严格识别程序,规范公示公告,并录入信息采集系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此项工作,确定贫困户121户、443人全部建档立卡,为全乡的扶贫开发奠定了基础。

4、做好雨露计划调查摸底和落实工作。经我村宣传动员、调查摸底,共上报9名职业教育补助对象,使受训贫困对象进得了城、就得了业、增得了收、致得了富,增强贫困群众自我脱贫致富发展能力。

5、社会扶贫工作情况。整合社会扶贫资源,树立大扶贫观念,是新阶段社会扶贫工作的重点,我村积极动员企业、乡、村能人参与对贫困村、贫困户的帮扶,建有结对帮扶花名册,有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现已落实好半岽产业基地建设4项惠民工程,帮扶效果显著。

二、存的困难和问题

我村的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困难不容忽视,精准扶贫工作任重而道远。我村精准扶贫工作存在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一是扶贫难度越来越大。我村贫困人口主要集聚在深山区,交通、水利、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致贫因素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二是扶贫队伍有待加强。随着办公的电子化以及扶贫工作的专业化,这需要上级加大人员、经费投入,配齐配强扶贫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