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护理方法范例6篇

婴儿护理方法

婴儿护理方法范文1

【关键词】 婴幼儿;股骨干骨折;悬吊皮肤牵引;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758-02

股骨干骨折是婴幼儿中较为常见的骨折,3岁以下婴幼儿的股骨干骨折约占18%。其治疗均采取保守治疗,用双下肢悬吊皮牵引,它是一种简单且有效的治疗方法[1]。婴幼儿年龄小,在治疗过程中无法正确反馈病情,配合欠佳,因此细致的观察与护理对完成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006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48例股骨干骨折患儿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儿48例,其中男27例,女21例,年龄最小者2个月,最大者为3岁平均年龄2.2岁。跌伤20例,堕落伤28例;横形骨折26例,斜形骨折10例,螺旋骨折9例,粉碎骨折3例;股骨上段骨折12例,中段骨折25例,下段骨折11例;所有患儿均为闭合骨折。

1.2 治疗方法 均采用双下肢悬吊牵引法进行治疗。其具体方法为:用特制的海绵牵引带将患儿下肢固定,之后垂直悬吊于上方横杆上,利用滑车系统的牵引,使患儿离开床面3-4cm为宜。依靠体重作对抗牵引以避免成角或短缩畸形。如果臀部触及到床面,则需及时调整直到臀部离开床面,通常采用3-5磅重量牵引,双腿牵引重量应相等。牵引数日后以X线片复查以了解骨折修复情况,必要时可进行适当调整。经3-4周后可获得骨性连接,之后出去牵引,改用夹板固定,2-3周后可达临床愈合。

2 结 果

本组48例中,出现皮肤水疱16例,化脓性皮炎2例,压迫疮4例,经药物治疗和对症护理后均痊愈。较为严重的并发症有因血管和神经受到压迫而导致的下肢血循环障碍以及肢体坏死等,本组出现1例由于牵引带包扎欠妥而导致的腓总神经压迫症,通过调整牵引位置之后好转,未见下肢血循环障碍以及肢体坏死。本组48例患儿经2年随访,所有病例骨折愈合良好,髋膝关节活动正常,无跛行、无旋转及成角畸形。有4例出院时缩短肢较对侧短1.9cm,随访时仅较对侧短1cm,其他病例均为双下肢等长。

3 护 理

3.1 牵引护理

3.1.1 牵引重量 牵引重量轻,起不到牵引的作用,易引起畸形愈合,重则会致使骨未连接或者下肢过度地生长,引起皮肤水疱和神经压迫等的可能性增大,因此需严格控制牵引的重量。一般牵引重量大小应该限制于使患儿的臀部离开床面3到4cm的范围内,大约为患儿体重的1/3到1/2[2],同时也方便了家长对患儿进行护理。

3.1.2 牵引位置 婴幼儿骨折愈合较为迅速,自我塑形的能力也较强。通常,牵引及外固定治疗不易引发关节僵硬。但其塑形能力也受年龄、骨折发生部位等因素影响,年龄越小、骨折发生部位越接近干骺端并且畸形方向和关节轴活动方向一致时,塑形能力越强。应尽量避免旋转畸形,即便单侧股骨干骨折,也应进行双下肢牵引以避免发生旋转畸形。

3.1.3 牵引时间 婴幼儿牵引2周便可以愈合,长斜形骨折或螺旋形骨折也能在3周内产生较强骨性连接,横形骨折需要较长时间,通常3-4周也能愈合。一旦发生愈合,患儿就会有表现,例如扭臀、活动患肢等[3]。若此时摄X线片检查可见骨痂丰富,就可改为夹板或者石膏固定,一般在床上活动2-3周后即能下地活动。

3.2 并发症护理

3.2.1 皮肤水疱 最为常见,本组出现16例,主要和婴幼儿的皮肤较为细嫩、对胶布等过敏、牵引重量过大等因素有关[4],根据临床体会,牵引时宜剪下婴儿棉内裤的裤腿放置到双腿之间,再行牵引。注意观察婴儿腿部皮肤状况,小水疱可自行吸收,大水疱则要及时抽吸,牵引时要尽可能避开水疱,出现破损时应及时用药治疗。同时要保持腿部的皮肤清洁、干燥。

3.2.2 压迫疮 本组出现4例压迫疮。起因主要为牵引带太紧,或者牵引带及骨突部垫棉发生移位。需经常检查是否有牵引处胶布、绷带、海绵松动脱落,及牵引松紧度,并及时调整。也需注意骨突部有无棉花及所垫棉花是否移位。压迫疮出现后局部可垫棉花以防止再受压,每天用50%红花酒精擦拭按摩。

3.2.3 下肢血循环障碍 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主要原因有:3岁以上的患儿或者上肢较长的患儿做此牵引时肢体远端大大高出心脏水平,易供血不足;绷带压迫过紧而阻碍了供血[5]。本组中做好牵引指征掌控及护理,因而未发生下肢血循环障碍。

3.3 饮食及生活护理 损伤早期患儿情绪不佳,导致纳食较差,宜进口味清淡的半流食。鼓励家属多给婴儿吃水果蔬菜,多饮水。便秘者可腹部按摩或热敷,口服蜂蜜,必要时可给予缓泻剂。若大便通畅、病情稳定,可食补肝肾的食物,加强摄入维生素D。处理好大小便的护理,避免感染;注意保暖,防止受冻而感冒;勤擦拭身体,勤换衣物,保持床单及病房清洁。

3.4 出院指导 向家长介绍和本病有关的知识及其注意事项;骨愈合坚固之前,避免过早负重,不鼓励过多的活动。同时继续服用接骨冲剂以及维生素D等,嘱家长带患儿定期到门诊复查病情。

4 小 结

双下肢悬吊皮肤牵引法是治疗婴幼儿股骨干骨折有效且常用的方法,适合婴幼儿骨骼特性。婴幼儿股骨干骨折的康复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住院治疗护理和家庭护理是两个极为重要的环节。本文所采用的护理措施,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促进了骨折的早日愈合,增强了治疗效果和预后,是有效且可行的护理方法。

参考文献

[1] 黄长明,杨立.儿童股骨干骨折国外治疗进展[J].骨与创伤杂志,2000,3(12):157.

[2] 廖小明,李濂,汤湛波.垂直悬吊皮牵引结合小夹板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J].国医论坛,2004,22(4):25-27.

[3] 杜克,王守志.骨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14.

婴儿护理方法范文2

新生儿抚触是这一种新兴的育婴手法,同时也是当下最流行的护理手法。触觉属于是人类感觉器官中的一种,经过相关权威资料表明:对新生儿采取抚触护理手法可以有效缓解婴儿的不良情绪,医护人员双手的触摸可以让婴儿很大程度的获得生理以及心理上的满足,使其感受到温暖和安稳以及关怀。同时还可以刺激婴儿感觉器官的发育,使其神经系统的感知力得到有效增强。为了进一步分析此研究,以下做了相关实验同时对其进行了深入探讨。

1、资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一年之内的新生儿200例,男孩89例,女孩111例,体重分布在3.6kg到5.8kg之间。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人。观察组中男孩有43例,女孩有57例;对照组中男孩有46例,女孩有54例。并且这些新生儿均为母乳喂养,母子身体健康,无其他病症产生。对于两组新生儿性别、体重、身高、年龄等各方面自然信息所产生的差异对本次实验没有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

2.护理方法

分别对两组婴儿采用不同的护理方式。观察组采用抚触式护理,对照组则采用常规护理。

2.1常规护理:(1).环境方面:新生儿的房间要保持清洁明亮,阳光充足,室温保持在22度到24度之间,每天定时通风;(2).生活用品:婴儿的衣物餐具等生活用品保持干净整洁,存放于单独的位置,每天对其进行消毒;(3).衣物护理:婴儿的衣物选择柔软的布料,尽量宽松平整,避免伤到婴儿,对储藏过久的衣物提前进行晾晒,避免发生细菌感染;(4).进餐护理:在喂母乳时,保持好母亲的个人卫生,提前对相关部位进行擦洗。(5).皮肤护理:小婴儿的皮肤很薄且柔软,医护人员要时刻注意保持其卫生。每天用温毛巾对其进行擦洗,尤其便后更要及时清洗。在婴儿脐带未脱落之前不可使用盆浴,洗澡时选择刺激性小的婴儿专用香皂,必要时浴后擦少量爽身粉。(6).五官护理:清洁好婴儿的鼻孔以及耳道,切记不可随意挖,如若出现堵塞状况及时用棉签擦除。而且婴儿口腔黏膜比较脆弱,不能随意擦洗,以免伤害婴儿。(7).预防感染:尽量让婴儿远离患有呼吸道疾病的人群,避免引起细菌感染。

2.2抚触护理:(1).护理前准备:在进行抚触护理前,先要做好相关准备工作。首先要调节好室温,保持适宜的温度。确保室内安静整洁,准备好舒缓悦耳的音乐与色彩艳丽的图片以及护理过程中需要的毛巾、润肤油等等,要保证在抚触护理前一小时进行喂奶。同时医护人员要保持双手干净。(2).抚触过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婴儿实行抚触护理。首先医护人员的双手要保持干燥温暖,然后将婴儿慢慢轻柔的托起放入卧具内,之后将润肤油缓缓的涂在婴儿身上,同时伴随舒缓悦耳的音乐,从面部开始轻柔触摸,然后继续往下额头、两侧太阳穴、脸颊、下巴等部位都要进行按摩,往下到胸部,再由肋骨向上轻柔按压,一直到肩膀。之后再对婴儿的胳膊进行抚摸,从肩膀一直到手指,再继续往下倒婴儿的腿部,脚部。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婴儿身体的灵活性还可以增强婴儿的感知力。而且对婴儿的腹部进行顺时针抚触,可以有效促进婴儿体内的胃肠蠕动,但是一定要注意手法要轻柔、适度,因为婴儿身体比较脆弱,力度掌握不好很容易会使其产生不良反应。最后一点就是背部的抚触,力度要适中,可以促进婴儿的肌肉发育。在抚触的过程中,医护人员一定要注意严格按照相关标准操作,时间要控制好,最好保持在10到20分钟,不易过长,每日进行两次。在此过程中一定要时刻观察婴儿的反应,出现不良现象一定要及时停止手上的动作。同时对产妇进行相关知识以及手法的普及,让其可以自己动手对婴儿进行抚触。抚触结束后每天都要对婴儿进行相关数据的记录,包括:体重、身高、睡眠情况以及进奶量等。

3、护理效果评价标准

1.从两方面进行评定:(1).睡眠时间:良好:睡眠时间大于20小时;一般:睡眠时间为12小时到20小时;较差:睡眠时间小于12小时。(2).睡眠天数:优秀:两个星期内有12天以上时间处于睡眠状态;较差:两个星期内睡眠时间不足9天。

2.统计学方法:对本此实验张所产生的相关数据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最终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检验,P

4、实验结果

通过一段时间的护理,观察组中有55名婴儿睡眠时间在20小时以上,32名婴儿睡眠时间为12到20小时,睡眠时间在12小时以下的有13例;对照组中睡眠时间20小时以上的有29人,12小时到20小时的有46人,12小时以下的有25人。同时观察组中睡眠质量优秀的婴儿有73人,较差的有27人;对照组中睡眠质量优秀的有52人,较差的有48人。

婴儿护理方法范文3

【关键词】 新生儿游泳;护理

新生儿游泳是指新生儿出生24 h后, 在专业护理人员的操作与看护下, 运用专业的游泳器材, 婴儿在水中进行的一项特定阶段的早期健康保健活动。新生儿进行游泳活动, 可以促进建立婴儿正常睡眠的节奏并减少其不良睡眠习惯的形成;婴儿常游泳可以提高呼吸系统功能, 可使心肌、新陈代谢旺盛, 提高大脑智力发育, 并提高免疫能力及强壮骨骼发育等[1]。本文对新生儿游泳的护理方法及体会进行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某院新生儿100例, 顺产的婴儿50例, 足月剖宫的婴儿40例, 早产、体质弱的婴儿10例, 出生时间1~6 d;所有婴儿按照出生顺序均进行过1~6次游泳活动。100例新生儿的评分都在9分以上, 且无并发症发生, 均由母乳喂养。

1. 2 方法

1. 2. 1 操作方法 把水袋放进专用泳池中, 注入温水并加入水疗溶质液;然后仔细检查泳圈是否破损或漏气;将准备好的防水贴在婴儿下水前贴到婴儿的脐带上, 防止水渗入肚脐内;带泳圈前应测量好婴儿的头围, 并选取合适的泳圈, 将婴儿的头部从前向后的顺序带进泳圈内, 并将婴儿的下颌放在两层泳圈的下槽上, 系好双重保险贴, 最后将婴儿轻柔缓慢的放入泳池中。

1. 2. 2 游泳时间 新生儿出生1 d(24 h), 在哺乳1 h后便可进行游泳活动, 2次/d, 10~15 min/次。

1. 2. 3 温度控制 对于新生儿游泳的室内温度控制在28℃左右, 游泳的水温控制在38℃左右。

1. 2. 4 预防措施 为预防细菌感染影响婴儿的身心健康, 采取专用泳池, 专用水疗溶质液, 并且遵循一婴一水一膜的原则。

2 结果

100例新生儿都没有肚脐感染、交叉感染或溺水等意外情况发生, 家属满意率100%。

3 护理

3. 1 操作前准备 新生儿进行游泳活动前与家属沟通并做好宣传, 让家属放心并积极配合。进行游泳前1 h婴儿应停止进食, 出生10 d内的婴儿肚脐部位应该贴好防水贴, 做好防水措施;仔细检查泳圈是否损坏或漏气, 保险扣是否牢固;给婴儿套好泳圈时注意检查婴儿的下颌是否在预定的垫拖上;仔细核对新生儿的床号、性别、姓名, 然后将新生儿轻柔、缓慢的放入水池中。

3. 2 消毒隔离制度 泳室内要求每天进行消毒2次, 1 h/次;新生儿游泳要遵循一人一换水、换膜, 有传染病的使用特设的隔离泳池。护理人员必须戴口罩、帽子、按规范洗手进行护理。

3. 3 安全措施 游泳前护理人员仔细检查泳圈的安全性, 婴儿的下颌是否在预定的垫托上, 泳圈的双重保险贴是否扣好, 游泳全程中必须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进行全程护理、监护, 保证护理人员与婴儿的距离在一臂之内, 防止意外发生。难产、有并发症、体质弱、早产等评分低于8分的新生儿不宜游泳。

3. 4 操作流程 护理人员将婴儿放入水中时一定要轻柔、缓慢、技术熟练, 泳室内可放一些悠扬缓和的音乐, 并且在水中抚触婴儿。对婴儿的肩肘腕踝各个关节进行抚触, 帮助其在水中运动, 前后摆臂、屈伸关节、上下摆动活动髋关节[2]。

3. 5 操作结束 游泳结束后, 护理人员要迅速为婴儿取下泳圈, 擦干婴儿身上的水珠, 注意包裹保暖。取掉婴儿肚脐上的防水贴用乙醇进行脐部及周围消毒, 然后用一次性护脐带包扎。泳后婴儿皮肤会干燥, 应给婴儿涂抹新生儿专用的润肤露, 然后穿好衣服。在此过程中要求一对一的进行, 并每天记录婴儿的体重及排便时间。

4 讨论

本文选取100例新生儿进行游泳活动, 无交叉感染、脐部感染或溺水等意外的发生, 因游泳前与家属良好的沟通, 并进行卫生、健康的宣传, 家属也积极参与到婴儿的游泳过程中, 并且全程由专业护理人员监护、科学、严格的护理, 家属的满意率100%, 不仅利于婴儿的健康生长, 也促进了婴儿与家长间的亲情感。

新生儿游泳是一项关于婴儿的新生保健活动, 也是新生儿离开母亲子宫内羊水后的第一项接触水的自主活动的延续[3], 这是一项有科学性、技巧性、保护性、严格性的婴儿保健活动。婴儿通过被动的抚触刺激其视觉、嗅觉、触觉的神经系统, 有利于新生儿的健康成长并促进婴儿的智能发育。

参考文献

[1] 赵少飞, 谢丽群, 胡海宾, 等. “新生儿游泳” 在产科临床应用的探讨.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2003, 6(4): 218-220.

[2] 钱虹.新生儿游泳的临床应用及护理.中国全科医学, 2005, 8(10):244.

婴儿护理方法范文4

【关键词】抚触;婴儿生长发育;运用及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9年3月至7月在我院出生的健康婴儿360名,孕妇均为单胎足月产,胎儿无窒息史,Aprar评分8~10分,产后母婴正常,出生后皆行早接触,早吸吮达30min以上,实行24h母婴同室,按需哺乳。将婴儿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和抚触组,每组180名,抚触组的产妇在产前有专职人员向其宣传抚触的益处,知道正确的按摩手法,并发放抚触资料,以便母亲出院后能继续给婴儿进行抚触,对照组的婴儿按常规进行护理。

1.2 方法

①抚触前准备:婴儿出生后1d进行抚触,婴儿住院期间,指定受过培训师培训的专职医护人员给婴儿抚触,并指导婴儿母亲掌握此方法。回家后自己给婴儿抚触到3个月止,期间护士电话随访或上门服务。随时给予抚触相关知识答疑指导。对照组常规育儿指导,抚触时宜选择温暖、安静、舒适的房间,室温28 ℃以上,抚触时间安排在淋浴后、午睡前,二次进食之间。避免在婴儿疲倦、饥饿、烦燥时进行。可以播放一些柔和的音乐。

②抚触手法:抚触手法采用标准抚触法。为了减少摩擦和刺激而造成婴儿不适,抚触前需要温暖双手,倒一些强生婴儿润肤油于掌心,双手涂匀,轻轻在婴儿肌肤上滑动,手掌不要离开婴儿的皮肤,力度适宜,抚触开始时动作要轻,然后逐渐增加压力,每个动作3~5次。其具体手法如下:头面部:用两手拇指从前额中央向两侧推,用两手拇指从下额中央向两侧向上滑动,让上下唇形成微笑状,两手掌从前额发际向上后滑动,至后下发际并停止于两耳后乳突处轻轻按压。

2 结果

2.1 2组婴儿体质量、身长、头围比较:见表1~2。

3 讨论

新生儿出生意味着进入完全陌生的环境,或多或少的孤独感、焦虑感和恐惧感。抚触可消除婴儿不良情绪,促进宝宝智能和体能的发育,使宝宝睡眠特别安稳、充足,为中枢神经系统良好发育提供了基础条件,使出生健康新生儿尽快适应陌生的外界环境。抚触可促进婴儿的生长发育,本研究2组婴儿临床资料出生时无差异,具有可比性,接受过抚触的婴儿体质量、身长、头围增长显著高于对照组(P

抚触可减少婴儿的患病率,促进其健康成长。抚触能祛病健身,有研究认为,抚触可调节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系统功能;有利于促进婴儿β-内腓肽、5-羟色胺、肾上腺激素,血清素等的分泌,从而减低应激反应,增强免疫应答,提高健康水平。自上而下的捏背,能调节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具有强身健体的功能。所以通过抚触、捏背、增强婴儿的免疫调节功能;另外抚触可刺激消化功能,促进吸收和排泄。因此坚持抚触可使婴儿上呼吸道疾病及消化道疾病如腹泻等较少发生。

抚触有益于脑部及行为的发育,抚触能给婴儿带来触觉上的刺激,会在婴儿大脑形成一种反射,婴儿的眼睛、手脚跟着活动起来,总之,抚触是一种成本低、效果好、简单易行的新型护理技术,日益受到家长和护理人员的重视,值得推广应用。

参 考 文 献

婴儿护理方法范文5

【关键词】新生儿;母婴同室;临床观察;护理体会

母婴同室是现今产科医疗中对新生儿重要的护理方式,已经大量用于临床中。通过长时间的临床实践,新生儿在出生早期,对其进行充分的抚慰和接触,对新生儿生长发育起到一定的作用[1]。除此之外,早期对母亲和新生儿进行关怀能够减低一些相关的疾病。我院对2010年9月——2012年9月间260例进行阴道分娩的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我院选择2010年9月——2012年9月间260例进行阴道分娩的产妇,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的130例的产妇中,年龄在22-39岁之间,平均为(28.8±4.2)岁;孕周在36-41周,平均为(38±0.8)周;新生儿体重在2200-3950g,平均为(3300±550)g,其中71例是男婴,59岁是女婴。对照组的130例产妇中,年龄在21-37岁之间,平均为(27.5±3.2)岁;孕周在36-41周,平均为(38±0.7)周;新生儿体重在2150-3900g,平均为(3200±450)g,其中68例是男婴,62岁是女婴。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基本信息,未见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1.2护理方法观察组的新生儿在分娩后进行30min的清洗,然后放在产妇的胸前,使母婴能够尽早的接触,同时尽早对母乳进行吸吮,促进吸吮反射,同时帮助母婴建立感情,指导产妇通过抚摸、拥抱以及轻吻等方式对新生儿进行刺激,使其对母亲的刺激产生回应[2]。通过分娩后的处理,将新生儿放在母亲旁边,实施24小时母婴同室。同时留一个护士进行一对一指导,指导产妇对新生儿进行正确护理,包括喂养、沐浴、更换尿布、脐部护理以及更换衣服等。其别要主要喂养的过程,产后的24小时内应每隔两个小时哺乳一次,按需哺乳,同时在哺乳时要用语言和其交流,通过声音和目光与新生儿进行交流,帮助新生儿对外界的刺激产生反应[3]。对于初产妇来说,要通过产妇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健康教育,细心的讲解关于新生儿护理的知识和技巧,使其能够快速的掌握正确的护理方法[4]。此外,护士还应定时进行查房,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修补,帮助产妇正确处理,同时向上级医生报告,帮助产妇早日恢复健康。对照组的产妇进行非母婴同时的护理方法,也就是说将母亲和新生儿分离,只在喂养时将新生儿交给产妇。

2结果

通过对两组产妇以及新生儿的情况进行比较得出,观察组产妇出现并发症的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本文通过对所选的经阴道分娩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比较母婴同室和母婴非同室的护理情况,观察组的产妇和新生儿各项指标均优于非同室护理组,这就表明在对新生儿进行早期护理的过程中,通过母婴同室护理方法,可以使母婴关系更加紧密,保证母婴的健康,同时提高护理的质量。通过研究发现,母婴同室不但能够增强产妇自身的免疫能力,同时还能降低母亲产后出现并发症的几率[5]。由此可见,推广母婴同室的新生儿护理方式,在护理过程中融入情感关怀和人文关怀,转变过去母婴隔离的喂养方式,鼓励产妇进行积极的母乳喂养。

综上所述,对产妇及新生儿实施母婴同室护理,不但能够有效的降低产妇出现相关并发症的几率,同室还可以降低新生儿出现一些早期易感疾病,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王莉.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管理的难点及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9):843-844.

[2]薛春美.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问题分析及对策[J].工企医刊,2010(03):934-935.

[3]王静.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健康指导的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14):82-83.

婴儿护理方法范文6

【关键词】  免疫注射;体格检查;配合程度;婴幼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们的儿童保健意识逐渐增强,对儿童健康体格检查日益重视,按时带婴幼儿到儿童保健门诊体格检查的家长越来越多。而由于我国计划免疫工作的加强,婴幼儿每月都有计划内计划外疫苗接种。家长工作繁忙,常常想把孩子带到医院后,把体格检查、预防接种等都集中在一起完成。以至于婴幼儿在接种疫苗时所产生的疼痛、恐惧心理一直延续到体格检查时,影响了婴幼儿的身心健康,也影响了测量数据的准确性。笔者对582例的婴幼儿在接受预防接种后,进行体格检查过程中的配合程度进行观察分析,找出相应的护理措施。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2009年2月16日至5月30日在我院儿童保健门诊进行体格检查的2岁6个月以下婴幼儿。wwW.133229.cOm

1.2 方法

1.2.1 操作方法 由专人对接受预防接种后的婴幼儿按婴幼儿体格检查测量要求对婴幼儿进行头围、胸围、体重、身长的测量。按年龄<6个月,6个月~1岁,1~2岁6个月分为3组。1.2.2 评估方法 在接受体格检查时表现为哭闹、手足挥舞、拒绝躺下,不让医务人员测量为不配合。

2 结果

见表1,2。干预前后婴幼儿体检配合程度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表1 不同年龄婴幼儿配合体检情况 表2 不同年龄婴幼儿配合体检干预前后配合程度分析

3 讨论

免疫注射过程对婴幼儿是一种不愉快的经历与感受,而婴幼儿对疼痛刺激的反应更为强烈。由于儿童的认知、语言表达和发育水平不同,各个年龄段儿童发生疼痛时表现也有所不同。可受年龄、应对方式,父母对疼痛的反应,过去疼痛的经历以及文化背景,教育方式等影响,因而影响婴幼儿体检的配合程度。表1显示:6个月以下婴儿在体检时80.55%都配合,没有痛苦表情,这与小于6个月的婴儿对疼痛经历没有记忆,而且对疼痛几乎没有恐惧感[1]有关,与《不同干预方法缓解新生儿疼痛效果的对比》中120名婴幼儿在5 min后疼痛减少到10%相符[2]。6个月~1岁婴幼儿71.79%不配合。6个月以后,对疼痛的反应受到以往疼痛刺激经历以及父母所给予的情感的影响,常规的护理操作就可以刺激婴儿,但反应程度不同。在婴幼儿阶段对疼痛刺激不理解但可以有记忆,且婴幼儿对身体各部位的功能是没有任何概念的,对体格检查等操作也非常恐惧,其反应程度与疼痛刺激的操作几乎是一样的。1~2岁半幼儿有72.15%不配合。幼儿对机体各部位的功能是没有任何概念的,对测体温、血压、检查耳朵等都非常恐惧,其反应程度与疼痛刺激的操作几乎是一样的,他们对疼痛的反应相似于婴儿阶段,但较强烈。

在体格检查过程中婴幼儿的不合作会造成所测量的数据不准确。由于头围大小反映了脑和头部骨骼发育情况,是认知功能好坏的标志,身高、体重是衡量儿童体格生长发育的主要指标,体重能敏感地反应小儿近期营养状况,身高是反应小儿长期营养状况和生长速度的可靠指标[3]。不精确的数据会影响到小儿生长发育曲线的走势,影响医务人员对小儿营养状况和生长发育的评估。

4 对免疫注射后进行体格检查的婴幼儿给予有效的干预

4.1 在进行体格检查时要解除孩子的陌生、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反应,为体格测量创造良好的条件 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由于陌生环境及旁边孩子哭闹声以及对医护人员的畏惧感,都可以使孩子产生恐惧和焦虑,会影响孩子在体格测量时的准确性。对极度害怕,哭闹强烈的婴幼儿,采取渐进式心理安抚,慢慢消除婴幼儿的紧张和害怕,告诉宝宝,这是在戴帽子,看看宝宝长大了没有?不是打针,不痛,让宝宝在测量前有心理准备,减轻害怕心理,减少恐惧感。建议家长在日常生活遇到孩子不听话时不要用到医院“打针”来吓唬孩子,以免增加对医院的恐惧及不正常的心理认知定位。

4.2 安抚婴幼儿的焦虑、恐惧的心情 医务人员用微笑、亲切的语言感染婴幼儿,使婴幼儿感到医务人员的亲切,可信任。并尊重婴幼儿,对婴幼儿的各种不恰当行为(婴幼儿用脚踢医务人员或婴幼儿不小心尿湿了我们的工作服等),要有母亲般的容忍,从心理上进入母亲的角色,使婴幼儿感受母爱的温暖。当得知体检的婴幼儿正好是生日时,立刻送上一句祝福:祝宝宝生日快乐!聪明漂亮(帅气)!使家长和婴幼儿感受到医务人员虽不是亲人但胜似亲人!

4.3 对于正在进行母乳喂养的婴儿干预护理 进行体格测量前先吸吮再测量,因吸吮是一种减轻疼痛的有效措施。也可让母亲对婴幼儿进行抚摸、拥抱等肌肤性触觉刺激,来减轻婴幼儿免疫注射后的痛觉。

4.4 6个月以下婴儿最好选择在进入深睡眠状态下进行体格测量 指导妈妈轻轻放婴儿到测量床上,双手扶住婴儿的双臂,使婴儿感觉还是被抱在妈妈的怀抱中一样。在这种状态下操作,大多数婴儿都非常安静,不吵、不闹。

4.5 使用赞赏的语言 如婴幼儿不配合,可以先让配合体检的幼儿先测量,医务人员一边操作一边告诉不配合的幼儿:你看哥哥多乖,我们弟弟也很乖的,医生最喜欢这样的小朋友了。在测量前多使用赞赏的语言鼓励幼儿,因赞赏和鼓励是一种基本的心理需要,尤其对婴幼儿。

4.6 对于个性、独立性较强的幼儿护理 要耐心,细致把握其性格特点,争取其配合,避免强迫、压制的工作方法,不伤害其强烈的自尊心。

通过以上护理干预措施,582名婴幼儿在体格检查过程中配合体检的婴幼儿由37.45%上升至88.65%。如何避免对婴幼儿进行疼痛刺激,减少对婴幼儿的伤害,是护理人员的职责。因此,在为婴幼儿进行健康体格检查过程中,要满足其身心需要,尽可能不要在接受预防接种后或侵入性操作后立即进行体格测量,应先让婴幼儿在做好健康体格检查后才接受预防接种后或侵入性操作,同时,在进行体格检查过程时,动作要轻柔,熟练,尽量消除体格检查过程中的轻微刺激,让婴幼儿在体格检查过程有一个良好的心身健康过程。

【参考文献】

   1 李庆麟,张继兰.不同年龄儿童疼痛反应特点及护理研究.护理研究,2007,21(1):241-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