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保健知识范例

婴儿保健知识

婴儿保健知识范文1

分析现执行的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在《儿科护理》的定位,这章学时比例小,理论知识大多以熟悉、了解为主;实践学时比例少,学生操作技能薄弱,这就弱化了本章在整个儿科护理中的重要性。“健康儿童保健”是每个孩子从出生到青春期都要遇到的普遍性问题,而“疾病儿童护理”是个别孩子遇到的特殊性问题。目前学生的学习重点大多偏向于各类疾病儿童护理、住院儿童护理等,即特殊性,忽略健康儿童保健护理的重要性,即普遍性。

二、“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分析

1.儿科护理工作的特点

儿科护理与成人护理相比,其护理内容复杂、工作紧迫、护患关系特殊。随着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人们对孩子的健康关注程度越来越高,结合医疗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及人们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的增强,儿科护理工作者所承受的社会压力和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护理学生更好地掌握对健康儿童日常护理与营养保健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各年龄期儿童保健护理的重要性

新生儿期护理的重要性:表现在对新生儿的喂养、保暖、指导家长护理新生儿的眼、鼻、口、耳、脐、臀等方法,促进亲子之间的情感连接。婴儿期护理的重要性:婴儿生长迅速,但消化功能尚未发育完善,易出现消化功能紊乱;免疫功能低下,易感染疾病,此时的日常护理尤为重要。幼儿期护理的重要性:幼儿的行走和语言能力逐渐增强,但危险识别能力差,易发生意外伤害;免疫功能不健全,依然易感染疾病;大小便的训练、睡眠时间的养成护理等极其重要。学龄期护理的重要性:这个时期儿童的认知和心理发展迅速,对其饮食营养搭配、生活自理能力、体格锻炼、团体意识、品德教育等方面的护理极其重要。青春期护理的重要性:这个时期是人生的过渡期,体格成长迅速,要注意儿童的营养、认知、心理、行为等的养成,保持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此外,加强青春期生理卫生等也尤为重要。

3.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的实用性

一是做好儿童保健能够提高我国儿童综合素质。用所学的儿童保健知识指导家长科学地对孩子实施日常保健护理,锻炼孩子体格,提高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二是为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提供了更广的前景。针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岗位和我国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压力,在校期间学好儿童保健护理,除了可以在相关医疗单位寻求就业岗位之外,还可以开设婴儿保健馆、儿童保健知识培训班、儿童健身馆、儿童营养师、考取孕婴证,等等。这就为学生开辟了更广阔的就业渠道,提高了就业率。

三、“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在《儿科护理》中定位的几点建议

1.加大“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学时比例

随着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人们对孩子的健康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更多家长重视儿童的日常保健预防护理。但根据对儿童家庭访视结果显示,大多数家庭家长对于儿童日常生活中的健康和保健知识还很缺乏,这就要求儿科护士在校期间能够掌握更多更好的儿童保健知识,指导和提高家长对孩子的保健预防意识,这样就能够减少或避免很多疾病的发生、发展,提高我国儿童的身体综合素质。

2.提高学生“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的实践技能操作能力

在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以达到高职医学教育“三基”“五性”的基本要求。应把“应用型”、“专业型”、“能力型”作为《儿科护理》实验教学目标改革的突破口,制定可行性、实效性的教学目标;设置合理的实验课程结构,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课时分配少的弊端,构建新的实验课程结构。例如多增加婴儿抚触、婴儿被动体操、幼儿体操、预防接种的方法和技巧练习,提高在校生儿童保健的操作水平。

3.改革“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考核方法

婴儿保健知识范文2

【关键词】儿童保健;社区健康教育;知识掌握;覆盖率

儿童保健是医疗保健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儿童提供更为科学性、计划性的综合保健服务,是提升儿童免疫力,降低相关疾病传播率,提升传染病防控效果的关键[1]。而社区健康教育是提升社区健康护理服务质量的有效手段,能提高家长的重视度和相关知识知晓率,保证儿童保健工作的顺利进行。本研究就社区健康教育在儿童保健工作中的运用价值进行了探讨,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社区的126例儿童家长为研究对象,均为我社区范围内适龄保健儿童家长,研究开展时间为2016年9月—2017年9月,通过抽签的方式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3例,男27例,女36例,年龄22岁~39岁,平均年龄(30.12±1.37)岁,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5例,高中27例,高中以上31例;对照组63例,男28例,女35例,年龄22岁~40岁,平均年龄(30.24±1.33)岁,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6例,高中25例,高中以上32例。2组家长的性别、年龄及受教育程度差异不大(P>0.05),可对比。本研究上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审核后开展,所有儿童家长了解研究相关情况,志愿参加。

1.2方法

对照组:依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童保健工作的常规工作模式进行,以张贴公告、电话通知等方式,定期通知家长携儿童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保健。干预组:为儿童家长提供社区健康教育服务。①树立儿童保健意识:设立儿童保健咨询处,医务人员向家长说明儿童保健工作的性质、范畴以及重要意义,强调儿童时期注重健康保健对孩子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提高儿童家长对儿童保健的重视度。②提供个体化保健指导:采用面对面责任指导模式,由本社区的儿童保健医务人员负责健康教育工作,每位家长对应一位医务人员。双方定期进行交流沟通,确定特定时期的儿童保健的重点内容,如2岁及以下儿童的日常护理和科学喂养、3岁~4岁儿童的科学饮食,不同年龄阶段儿童需接种疫苗及相关流行病的预防等;指导家长帮助儿童养成良好健康的生活习惯等。③强化知识宣传:定期向儿童家长发放宣传儿童健康知识手册,儿童期疾病防控要点等资料,详细讲解并耐心回答家长疑问,提升其相关知识掌握度。

1.3观察指标

对2组儿童家长进行儿童保健知识掌握情况测评;比较2组儿童保健覆盖率。向儿童家长发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自制的儿童保健知识调查问卷,共25题,选择题15道,判断题10道,每道题4分,答对得分,答错不得分,得分达到90分及以上,掌握程度为优;得分在76~89分之间,掌握程度为良;得分在60~75分之间,掌握程度为可;得分低于60分,掌握程度为差。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以SPSS21.0统计学软件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家长儿童保健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对比

干预组家长儿童保健相关知识掌握度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2组儿童保健覆盖率对比

干预组儿童保健覆盖率达到96.83%(61/63),对照组儿童保健覆盖率为87.30%(55/6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10,P=0.048)。

3讨论

近些年,由于国家对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视,全国范围内医疗卫生条件不断优化,人们的医疗健康意识逐渐加强,在健康与安全方面,个人自主保健意识不断强化。而其中,尤其被全社会所广泛重视的问题,就是儿童保健[2]。目前,儿童健康保健及疫苗接种已经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的关键组成部分。儿童保健涉及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心理、卫生、习惯、传染性疾病等多方面内容,影响因素也较多。但是就目前现状看,许多地方的儿童保健工作还未形成科学体系,家长和儿童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还有待提升[3]。因此,为提升儿童保健工作质量和水平,对儿童家长进行社区健康教育,是提升其配合度,保障儿童保健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途径。社区健康教育是有组织、有计划的社会教育活动,就儿童保健工作而言,主要针对儿童家长开展。儿童家长对儿童保健的认知度和重视度不够,是导致其参与和配合儿童保健工作效果不理想的根本原因。鉴于此,本研究针对干预组儿童家长展开社区健康教育工作,工作的首要和重点内容,就是帮助儿童家长树立儿童保健意识,向家长介绍说明儿童保健工作的社会属性及其公益性、福利性,并对工作涉及的领域及具体工作内容进行介绍;强调儿童保健对儿童自身成长,家庭生活及社会发展的重要和深远价值,提升了其认识度和重视度,能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和配合社区开展的相关活动;而给予个性化保健指导则是社区健康教育的核心,不仅针对儿童的年龄区间、还能结合社区或附近区域内儿童保健工作动向,及时调整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注重结合儿童自身特点,使得保健指导工作更具针对性、科学性;最后,通过强化知识宣传,对儿童家长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多种形式的儿童保健知识宣传,能深化儿童保健在家长意识和认知中的影响,使其随时注意相关细节,在日常行为活动中能时刻对儿童保健保持高度重视,并自觉接触和掌握相关知识,将其应用于平日生活中,提升了儿童保健工作的实施效果[4]。本研究结果显示,给予干预组家长社区健康教育,大幅提升了其有关儿童保健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成功使儿童保健的覆盖率得以增加,与进行常规保健的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综上所述,对儿童家长进行社区健康教育,更有助于儿童保健工作的顺利开展,保证儿童健康成长,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魏萍.健康教育在儿童保健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7,27(14):187-188.

[2]季冬.健康教育对婴儿家长参与儿童保健的效果[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14):213-214.

[3]张锁华.健康教育在儿童保健中的应用效果[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18):4230-4231.

婴儿保健知识范文3

关键词:社区;健康教育;儿童;保健;应用效果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以及社会经济的提升,人们对于健康重要性的认识更加深入,尤其是儿童健康。在医疗保健事业中,儿童保健是重要的内容,通过儿童保健,可给予儿童更具有计划性、科学性的综合服务,同时,也是提高儿童免疫及抵抗力,降低疾病传播率的关键。在儿童保健工作中,社区服务中心占据重要地位,因此,实施社区健康教育,对提高家属对于儿童保健知识的知晓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探究常规护理与社区健康教育对儿童保健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本社区服务中心的68名年龄为2~42个月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各34名。研究组男19名,女15名;年龄14~30个月,平均年龄(22.17±3.19)个月。常规组男18名,女16名;年龄15~29个月,平均年龄(22.14±3.52)岁。两组儿童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常规组给予一般护理,主要工作内容依据社区服务中心常规儿童保健工作模式进行,如电话通知、粘贴公告等方式告知家属定期带儿童到社区服务中心接受保健。指导儿童家属合理为其补充营养,每天进行适宜活动,宣传儿童常见疾病的预防,发放健康成长手册。研究组采取社区健康教育,具体内容如下。1.2.1成立社区健康教育小组。选择社区服务中心的医务工作者成立健康教育小组,小组成员均通过一致培训及考核,明确各小组成员的健康教育工作。小组负责人为社区护士长,负责组织每次健康教育,同时,评价和分析工作效果,选择其中2名妇幼护士实施上门随访教育,1名儿保医师负责幼儿健康督导与教育,同时,邀请儿童专家义诊,定期展开健康知识讲座。1.2.2健康教育方式及内容。针对不同阶段的儿童所展开的健康教育工作存在差异,具体情况包括①新生儿(<3个月)。新生儿保健方式主要是信息传播,由专职护士实施入户家庭健康教育,访视新生儿各种情况,如睡眠、排便、喂养、大小便、预防接种等,同时,实施全面检查,尤其重视黄疸、脐部情况,并询问母亲心理及生理康复状况。全面评估新生儿发育状况,将月增长体质量<0.5kg的新生儿列为高危情况,并转入儿童保健科进行管理,重点指导喂养、休息等[1]。②婴儿(3~12个月)。婴儿保健方式主要为示范健康教育,教育形式为家属课堂教育或面授,幼儿为生长发育的最快阶段,对于营养和热量的需求很高,但由于婴幼儿的消化功能发育并不完善,极易发生喂养问题和营养失衡。因此,对于婴幼儿的健康教育,主要以营养为主,每年至少实施4次的营养随访,指导家属正确添加辅食,避免喂养不当发生多种营养性疾病[2]。③幼儿(1~3岁)。幼儿阶段,神经发育较快,此阶段应注意培养动作、语言等能力,以互动式游戏教育实施运动、感知、语言等训练。间隔6个月评估一次幼儿的发育状况,了解发育情况,可举办幼儿讲座实施教育,创建有效地信息交流平台。④学龄前儿童(6~7岁)。学龄前的儿童体格发育基本趋于平稳,同时,与社会的接触也有所增加,因而,此阶段健康教育重点内容为疾病及意外伤害的预防,指导儿童正确进行洗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指导家属学会配置消毒剂,正确使用红外线进行消毒等[3]。1.2.3评价效果。小组负责人收集每次实施健康教育工作的情况进行分析,通过讨论寻找保健工作中存在的优缺点,及时评估与分析影响儿童保健工作中存在问题,不断优化儿童保健工作,提升社区健康教育质量[4]。

1.3观察指标。①家属健康知识知晓情况:社区服务中心依据儿童保健知识情况制定家属问卷表,问卷表内容主要包括生长发育、体质健康、危险因素识别、意外伤害预防、疾病控制、人与环境和谐等,各项内容均为100分,评分越高,表示家属健康知识知晓情况越好。②保健知识覆盖情况:包括完全覆盖(家长完全掌握保健知识)、覆盖(家长基本掌握健康知识)及未覆盖(家长保健知识掌握度较差)。总覆盖率=(完全覆盖+覆盖)/总例数×100%。③家属满意度:社区服务中心以健康教育原则及内容为依据共同商讨制定满意度问卷表,满分为100分,健康教育结束后为家属进行发放,本研究问卷表发放及回收均为68份(100.0%),评分>85分为非常满意,65~84分为一般满意,<64分为不满意。满意度=一般满意率+非常满意率。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比较采用c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家属健康知识知晓情况比较。研究组生长发育、体质健康、危险因素识别、意外伤害预防、疾病控制、人与环境和谐等健康知识知晓评分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保健知识覆盖情况比较。研究组保健知识覆盖率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2.3两组家属满意度比较研究组家属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婴儿保健知识范文4

关键词:孕产妇;保健;健康管理;孕期并发症

孕期是一种特殊生理时期,在这一期间孕产妇的身体激素会出现明显变化,使得产前、产后极易出现相关并发症[1-2]。为了确保孕产妇及胎儿健康,临床会予以孕产妇有效的管理,以通过管理纠正孕产妇在孕期的不良行为,减少妊娠并发症发生率,并保证胎儿正常生长发育。健康管理是一种针对孕产妇的管理模式,其能为孕产妇提供全方位的健康管理,在保证孕产妇及胎儿健康方面具有重要作用[3]。本次研究为了进一步探析健康管理在孕产妇保健中应用效果,对在本院创建健康档案的883例孕产妇展开了深入研究。

资料与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在本院创建健康档案的孕产妇883例,按创建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2017年1月-2018年6月440例)和研究组(2018年7月-2019年12月443例)。对照组年龄20~36岁,平均(28.67±2.31)岁;孕周10~35周,平均(20.36±3.64)周。研究组年龄20~35岁,平均(28.64±2.25)岁;孕周10~36周,平均(20.38±3.66)周。两组孕产妇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获得院伦理委员会审批。纳入标准:①年龄≥20岁;②临床资料完整;③均为单胎妊娠;④孕产妇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精神疾病或认知障碍;②入组前已存在妊娠期并发症。方法:⑴对照组实施常规管理:即予以孕产妇开展常规健康宣教、产检、产后指导等,同时在孕期保健期间,护理人员详细记录患者的各项产检数据,并将高危妊娠、存在妊娠期糖尿病并发症征兆的孕产妇作为重点管理对象。⑵研究组在常规管理基础上实施健康管理,具体方法如下:①孕初期管理:开展孕期健康知识讲座,为孕产妇详细讲解妊娠相关知识、孕期饮食搭配、注意事项和异常情况处理方法等。建立孕产妇保健管理微信公众号,要求孕产妇关注公众号,并由1名护理人员定期为孕产妇推送相关孕期保健知识。建立管理微信群,将孕产妇拉进微信群,并安排1名护理人员进行管理,在微信群中,护理人员需耐心解答孕产妇的问题,同时进行心理指导、营养指导、个人卫生指导等。在孕12周前,为孕产妇健康保健手册,并进行第1次产检,详细记录孕产妇的既往史、家族史、个人史等。②孕中期管理:在孕16~20周、孕21~24周,要求孕产妇到院检查,检查内容有血液检查、甲状腺检查、唐氏筛查、糖耐检查等,这一阶段主要了解孕产妇的健康状况、胎儿生长发育情况等。针对血糖过高的孕产妇,护理人员需指导孕产妇合理控制糖分摄入。③孕晚期管理:在孕27~36周、孕37~40周,要求孕产妇到院再次检查。同时,指导孕产妇通过胎动判断胎儿的健康状况、乳房护理等。孕27~36周是妊娠期并发症的高发阶段,因此,护理人员需向孕产妇详细详解有关并发症预防知识,并指导孕产妇进行自我监测。④分娩及产后指导:在分娩期间,护理人员对孕产妇进行心理疏导,消除其紧张、不安、恐惧等情绪,予以孕产妇观看分娩演示视频,使孕产妇掌握正确的分娩方法。分娩结束后,护理人员需密切观察孕产妇的各项情况,同时进行新生儿护理、母乳喂养、产褥期保健等指导。⑤产后42d健康检查:在孕产妇出院时,护理人员叮嘱孕产妇在产后42d到院进行健康检查,并了解母乳喂养情况,观察婴儿身体健康状况。观察指标:比较两组孕产妇孕期保健知识掌握程度及孕期并发症发生率。①孕期保健知识掌握程度:在实施前、实施后,通过一对一问卷形式调查孕产妇对心理健康、营养保健、膳食、分娩常识、孕期症状、新生儿护理等掌握程度,根据孕产妇回答进行评分,每个项目为20分,分值越高说明孕产妇对该项目知识的掌握程度越高。②孕期并发症:在孕期,记录孕产妇的妊娠糖尿病、妊娠高血压、妊娠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统计学方法:数据应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孕产妇孕期保健知识掌握程度比较:两组管理前各项保健知识掌握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管理后心理健康、营养保健、膳食、分娩常识、孕期症状、新生儿护理评分均有所提高,且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孕产妇孕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对照组出现妊娠糖尿病5例,妊娠高血压6例,妊娠甲减4例,发生率为3.41%;研究组出现妊娠糖尿病2例,妊娠高血压1例,发生率为0.68%。研究组孕期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5,P<0.05)。

讨论

婴儿保健知识范文5

[关键词]社区健康教育;婴儿辅食添加;影响

婴儿的生长发育速度偏快,其在正常成长的过程中对营养的需求相对较大,营养供给不足时将会导致其生长发育速度明显延缓,并且可能引发相应的不良情况[1]。母乳喂养是婴儿营养来源的主要途径,其能满足婴儿正常生长发育对营养的大部分需求,是婴儿喂养的最佳方式。但实践表明,母乳提供的营养物质有限,其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婴儿生长发育对全部需求,因此需要在婴儿生长发育的过程中为其合理添加辅食,以此确保其营养摄入充足。本研究对社区健康教育对婴儿辅食添加的影响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社区2018年1月~12月本社区的健康婴儿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2例。对照组婴儿男17例,女15例,月龄1~4个月,平均(2.15±0.32)个月。试验组婴儿男18例,女14例,月龄1~3个月,平均(2.06±0.35)个月。两组基本资料比较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婴儿家属常规指导,主要是为其讲解婴儿的正常喂养及其他相关的保健知识。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针对性的辅食添加健康教育,以此确保其能及时得到正确的辅食添加。其中首先给予婴儿家属辅食添加时间健康教育,由于婴儿的铁元素会在出生后的三个月内耗尽,因此需要在其出生三个月后开始为期补充铁元素,并且要每日为其补充足够的维生素B1,避免母乳不能提供足够的维生素B1而影响其生长发育,婴儿出生6个月之后在为其添加其他相关辅食。实施健康教育时还要为婴儿家属讲解辅食添加过早或过晚对婴儿生长发育的不良影响,确保其能更好地认识到辅食添加时间选择的重要性;其次,应为婴儿家属讲解辅食添加的原则。告知婴儿家属在添加辅食时应结合婴儿月龄,并综合婴儿的身体发育状况合理选择辅食。添加辅食的过程中应密切观察婴儿在添加辅食后的一段时间是否有过敏现象,在未出现过敏的情况下可继续添加。添加辅食的时候还要使用汤匙进行喂食流质和半流质食物,以此让婴儿的口、舌、咽部的协调能力得到训练,6个月后可逐渐为其添加一些固体状的食物,帮助其正常萌牙,9个月后可引导婴儿用手抓食,12个月开始可引导婴儿进行咀嚼相似的口腔运动;另外,应为婴儿家属讲解辅食添加的具体种类。主要是让婴儿家属多为其准备各类食物,包括蔬菜、水果、豆类、蛋类、鱼类和谷类等,要确保食物新鲜,并且要尽量以多样化的方式为其添加辅食,在补充足够营养物质的情况下帮助婴儿摄入各种微量元素。

1.3评价指标

对两组干预前后的辅食添加及时率进行统计,并统计辅食添加准确率。

1.4统计学方法

SPSS软件处理数据,x2检验和t检验数据差异,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表1数据显示干预后试验组辅食添加及时率和准确率均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根据临床研究,新生儿出生后三个月内将耗尽胎儿期储存的铁元素,并且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对营养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2]。同时,婴儿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对营养元素的需求越来越高,单纯的母乳喂养难以为患儿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对于正常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针对婴儿的营养需求状况,家属通常会在其不断成长的过程中为其添加各类辅食,以此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但实践研究表明在进行辅食添加的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其中家属对辅食添加的时机、种类和添加原则掌握较少,缺乏正确的喂养知识且会因为婴儿对食物的兴趣影响食物的添加,导致婴儿不能很好地摄入生长发育所需的相关营养物质和为良元素,降低其生长发育速度,甚至会出现发育不良的情况[3]。社区健康教育是改善婴儿辅食添加状况的常见方式,其主要是通过社区医护人员对婴儿家属的健康指导,让其正确掌握婴儿的辅食添加相关内容,包括辅食添加的时机、辅食的种类及正确的辅食添加原则,让其能更好地根据婴儿生长发育的需要为其选择合适的辅食,促使婴儿生长发育速度提升。实际工作中,社区健康教育实施者还要为婴儿家属讲解各个阶段的胜利特点,让其能更好地掌握婴儿的生长发育规律,并为辅食添加奠定良好的基础。本研究对社区健康教育对婴儿辅食添加的影响进行分析,试验组干预后辅食添加及时率和准确率均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综上所述,婴儿的辅食添加在很大程度上会因为家属的健康知识掌握水平而受到影响,加强社区健康宣教能有效促使家属相关知识的掌握度,确保其能更好地为婴儿添加辅食。

参考文献

[1]王莉恩,王微微,孙红,等.社区婴儿家长对辅食添加知识依从性及影响因素分析[J].上海医药,2018,39(10):57-59.

[2]彭中华,王虹.早期喂养方式与辅食添加对384名婴儿血锌水平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7,32(8):1665-1667.

婴儿保健知识范文6

检查产妇全身及生殖系统,测量生命体征,检查乳腺情况,乳头有无皲裂,乳腺管是否通畅,乳房有无红肿、硬结及乳汁分泌量,并指导护理以减少乳腺炎的发生。探查子宫复旧和恶露情况,一般两周,经腹部检查触不到宫底并无压痛,血性恶露持续两周以上说明子宫复旧不良,应及时应用缩宫剂,若伴有恶露臭味,子宫压痛,应建议到医院应用抗生素治疗,检查腹部和会阴伤口愈合情况,保持会阴清洁,禁盆浴,勤洗涤,勤换内衣裤。在伤口处出现硬结、皮肤红肿裂开及化脓情况,建议及时到医院处理。

了解新生儿保暖、大小便及喂养、脐部情况,注意新生儿吸允含接及喂养姿势是否正确,发现不当之处要正确指导,新生儿在15天时仍有黄疸,或有黄疸加重,退而复现情况,要及时到医院就诊。检查身长、体重、体温、呼吸、心肺有无异常,检查四肢情况,排除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等情况。查看皮肤是否存在湿疹,指导皮肤清洁,脐带是否脱落,指导脐部消毒方法,有异常情况及时就诊。

效果评价:每次产后随访时详细记录母婴健康检查情况,随访表由产妇签字后收回,并建立健康档案。通过随访了解产妇无产褥感染、恶露不绝、乳腺炎、便秘等。子宫及切口恢复正常,婴儿生长发育良好,体重、身长、头围等达标情况,有无腹泻、脐带感染等并发症。采用前后对比方法,对问卷调查结果和产后随访记录,对第1次与最后1次访视结果进行分析。

2结果

设计问卷调查表,发116份,收回116份,有效回收率为100%,116例产妇及婴儿健康教育前后对比获得健康知识和健康改善等有显著差异性,具有可比性(P<0.05)。

3讨论

3.1产后访视的必要性:现在我国独身子女家庭逐渐增多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下一代寄予厚望,对健康知识的渴求越来越多。产褥期母婴是脆弱人群,存在健康问题。通过产后访视的健康教育,消除或减轻家庭环境中不安全和致病的因素,减少母婴患病机会,使产妇及家属获得更多卫生保健知识和预防疾病的能力。对某些产妇及家属的旧观念旧风俗和不健康的行为给予帮助解决,提高围生期生活质量。

婴儿保健知识范文7

关键词:健康教育;妇产科;护理效果

由于妇产科病患的特殊性,当她们患有疾病时,容易出现失落、伤感等情绪,需要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对病患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宣讲,不断提高护理工作者的服务质量和人文关怀水平。

1健康教育应该围绕病患从入院到出院的整个过程

在传统的护理模式中,健康教育只注重患者在医院治疗期间的宣教,忽视了病患刚入院时和出院后的健康教育工作。为了提高护理服务质量,需要每一位医护人员的努力,提高病患从入院到出院整个流程中的服务质量。从病人入院开始,主管护士应主动接待,介绍病区的分布情况,对于病患需要做的检查,及时耐心地告知检查地点、检查项目以及检查目的,监督患者按时服药,解释和交代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指导患者不要因为身体不适而过度紧张,同时在饮食上要指导患者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在院期间多开窗通风,保持乐观积极的治疗态度。健康教育的方式不应拘泥于简单的院内沟通,在信息高速传播的今天,可以通过官方账号以及微信公众号大力推广和传播与妇产科疾病相关的医学常识,指导其学会在官网上挂号、找专家、开药、查询报告等功能。官网上应经常请专业人士编写一些常见疾病的介绍文章,让大家正确认识疾病,了解相关症状及防护措施等[1]。病人出院后,要及时做好随访工作。可以给病患做一份有对针性的计划表,列举术后出院的注意事项,如伤口的护理、饮食的注意事项、运动项目等,让患者认真阅读并执行,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及时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在计划表的下端要留下医院的电话号码,方便病患出院后及时向医生咨询。

2健康教育在孕产妇护理中的应用

优生优育是我国目前大力推广的生育政策。妊娠期对于一个女人至关重要,所以妊娠期妇女到医院检查期间,医院要做好相关的科普知识普及以及相关的保健知识指导。对于妊娠期妇女,医院要定期开展孕妇课堂、发放听课卡、邀请专家定期举行健康讲座,可以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大家传播简单易懂的孕期保健知识。对于不能来医院参加讲座的孕妇,要发放健康教育资料,指导其网上学习孕期保健知识,告知孕产妇孕前各项检查的重要性,以及各项检测的目的,每一项检查的时间、内容等。告知其胎儿每个月龄会具备的能力,鼓励孕妇对胎儿进行胎教,介绍与胎教相关的知识和方法,让孕妇在孕期重视胎教的价值,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胎教,促进胎儿健康地生长发育[2]。孕期是一个女性激素水平变化较大的阶段,容易引起产前忧郁等症状,所以在门诊咨询期间,医生要随时关注妊娠期孕妇的精神状态和心理变化[3]。对于产褥期的妇女,要开展营养指导和保健教育,让她们了解正常分娩以及剖腹产的相关知识,指导其生产指征以及术后的注意事项,使其在选择生产方式时,更可能地选择与自身情况相符合的方式[4]。要给孕妇讲解自然分娩的特点,让孕妇及时掌握生产要点,缓解产前焦虑、恐慌和不安等情绪。加强产妇在生产前的心理护理工作。产妇进入待产室以后,应安排责任护士陪伴,并进行相关的健康指导,如指导她们如何调整呼吸,如何降低宫缩引起的疼痛,同时要不断地给予产妇以信心,促进产妇的顺利分娩[5]。产妇生产后,及时制定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健康教育计划,指导产妇和家属学会密切观察新生儿的大小便情况,讲解一些新生儿预防接种事项。在传统的“坐月子”习俗中,有很多陈旧的观念,如把尿、定时哺乳、绑腿、睡头型等,都是一些不科学的方法。护士要及时告知照顾者正确的方法和护理要点,安排新生儿按需哺乳,使产妇了解科学合理的饮食要点,促进产后伤口及体能的恢复,促进产妇泌乳,做到早吸吮,早接触,早开奶,确保母乳喂养及时顺利地进行[6]。向产妇及家属介绍母乳喂养的重要意义及作用,指导产妇准确掌握喂奶姿势、换尿布等,向产妇介绍婴儿抚触和婴儿游泳等科学的育儿方法。辅导家属关于产后抑郁的相关知识,让家属时刻关注产妇产后的精神状态,及时疏导产妇的不良情绪,避免产后抑郁的发生[7]。

3健康教育在妇科手术病患中的应用

要加强对手术前后妇科病患的心理疏导,缓解她们因紧张而带来的不适。患者安排好手术日期后,主管护士就要提前告知患者术前注意事项,护士要用自己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帮助患者建立信心,同时建立护患信任关系[8-10]。对于术前要做的准备,比如空腹抽血检查、灌肠等医疗操作,护士要及时向患者作出解释,告知患者此项检查的目的和方法,使患者充分了解并积极配合[11-13]。对于术后卧床的患者,应遵医嘱及时告诉家属是禁食或流质饮食等,指导并协助患者翻身、拍背、排痰等。对于有留置管的患者应及时记录出入量、颜色、味道、性状。对于恢复期的患者,要指导其建立科学正确的生活习惯,在生活和工作中学会适当放松自己,不要有太多的心理压力,饮食上荤素搭配,适量运动等[14]。

4小结

婴儿保健知识范文8

1.1护理干预

1.1.1物质支持:首先医院提供舒适的环境和良好的护理关系,产妇家属应尽量满足其要求,提供充足的物质支持,如:照顾产妇、整理家务、直接帮助产妇照顾婴儿,以及直接为她们提供直接的物质帮助等,减轻产妇生活负担和压力,是防止和减少产后抑郁的有效途径。

1.1.2情感支持:护理人员应多与产妇沟通交流,耐心倾听其诉说不满,以缓解压力,开导她们应性格开朗、积极乐观、消除紧张抑郁情绪,多给她们一些爱心。营造轻松氛围,播放音乐,有利于各项操作进行,指导产妇家属多主动照顾产妇及婴儿、分担家务、不重男轻女,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1.1.3信息支持:信息支持对防止和减少产后抑郁起到积极作用,信息支持是指为支持对象提供建议和相关信息。产后是一个相当困难的时期,也是一个特别需要得到指导的时期,因此护理人员应积极地为产妇提供信息和适当的母婴保健知识、科学育儿方法,以及如何兼顾母亲与妻子两种角色,使产妇顺利实现角色转换,避免因缺乏知识、经验不足、不知所措而导致精神紧张,焦虑抑郁情绪。护理人员应为产妇提供多种有益信息,解决面临的种种困难,以减轻她们精神上的压力,使他们心情愉快、乐观开朗,以减轻抑郁的发生。

1.1.4评价支持:评价支持是对支持对象的行为给与肯定、认可、表扬和鼓励,它传递了一种让被支持对象感觉到有能力承担某种社会角色的信息。在产后期,产妇心理情感表现比较脆弱,而对周围人的态度评价都非常敏感。此期如果缺乏良好的评价支持,很容易导致产妇产生不良情绪,出现抑郁症状。相反,如果在此期能对她们的任何努力和进步,给予充分的赞扬和鼓励,帮助她们充满信心地面对分娩所带来困难和挑战,让他们体现自我价值,从而避免产后抑郁症状出现。

1.2评价方法

2组Zung自评抑郁量表评定,用总分除以80得到抑郁指数,无抑郁指数<0.45;轻度抑郁指数0.46~0.55;中度抑郁指数为0.56~0.65;重度抑郁指数>0.66。

2结果

干预组抑郁症发病率为20.0%低于对照组5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