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市场研究报告范例6篇

光伏市场研究报告

光伏市场研究报告范文1

【关键词】光伏产业;前景;出路

一、积极开拓国际国内市场

(1)国家支持光伏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已经明朗。光伏发电是清洁能源,在发电的过程中不会产生污染,符合国家节能环保的国策。光伏产业是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兴高科技产业。2012年12月19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一是加快行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进程;二是完善中央财政资金补贴光伏发展的机制;三是加大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扩大国内市场。可见,我国高层是高度重视光伏产业发展的。(2)国内市场的增长潜力。近期出台的《可再生能源“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太阳能发电的“十二五”装机目标:到2015年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要增大到21GW以上(最近又调整为40GW)。而2011年年底全国光伏总装机容量仅为3.6GW,这意味着在未来的三年中,国内光伏产品的需求有望扩大10倍左右。在欧美“双反”调查、多晶硅产品出口受阻的背景下,现在国内市场的快速增长有望弥补欧美市场需求的下降。中国市场的成长,也将会对欧美以“双反”调查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的做法起到很好的遏制作用。由于多晶硅价格大跌,光伏发电的成本正大幅下降,光伏组件价格已从2000年每千瓦40元下降到目前的每千瓦2元左右。太阳能发电上网电价从2009年的每千瓦4元降到每千瓦1元左右。光伏组件价格的大幅下降,光伏发电成本的降低,是国内大力发展光伏电站的绝好时机。国内光伏企业应抓住这一发展大好机遇,摆脱经营危机。(3)开拓发展中国家市场。欧美以外的国际市场,如非洲、拉美、亚太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市场,对光伏产品均有巨大的需求。据东北证券的研究报告称,今年亚非拉新兴市场对光伏产品的需求增长有望填补欧美发达国家需求的减少。中国的光伏企业要把握这个大势,大胆走出去,开拓发展中国家市场。除了出口产品外,还可以通过投资方式,利用当地资源生产并在当地销售,这样既能有效避免贸易保护主义的危害,又能发展壮大自己。

二、提高国内光伏企业核心竞争力

从管理角度看,光伏企业已经到了须苦练内功,严控成本的时候。前些年,多数光伏企业在行情好时,盲目扩大生产规模,而忽视了成本管理和技术升级,结果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管理效率低下,核心竞争力和原始创新不足。行情不好时,企业产品滞销、经营困难、巨额亏损等问题就暴露出来了。光伏企业的自救,首先可通过内部架构调整来降低管理成本,减少内部人员和职能的重叠,比如可借鉴全球出货量最大的光伏企业英利。该公司为了应对行业不景气,撤销各大区建设指挥部,成立大区管理委员会,改变过去总部引导各大区的模式,变成现在的各大区拉着总部走的模式,使各大区拥有更大的自,更能有效调动各大区工作的积极性。

三、加大下一代光伏电池的研发力度

从光伏产业技术发展的趋势看,薄膜光伏产品极有希望成为下一代商用光伏电池。薄膜技术的最大优势是成本低廉,并且更适用于建筑一体化(BIPV)领域。而建筑一体化已被列入《太阳能发电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发展方向。目前,导致薄膜光伏产品一直未能大规模应用的原因有二:薄膜产品的光电转化率(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效率)低于晶硅产品;2012年晶硅产品的上游原料多晶硅暴跌致使晶硅产品的成本骤降,薄膜产品的价格优势不明显。被称为“薄膜太阳能之父”的拉尔斯·斯托特(Lars Stolt)认为薄膜的转化率最迟三年就能够赶上多晶硅产品的转化率。目前有一种在薄膜太阳能领域的领先技术(CIGS[铜铟镓硒薄膜]电池的共蒸镀技术),使用该技术的产品量产光电转化率已达14.7%,并且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使用该种技术生产的薄膜光伏产品能节省昂贵材料(与晶硅产品相比,CIGS消耗的昂贵原材料数量只有其1%),成本较低。该产品还有薄膜化、柔性化、温度系数好、弱光发电性强等优点,这是世界太阳能发展的整体趋势。且薄膜的应用范围更广泛,更适用于新能源建筑一体化等领域。因此薄膜电池是发展的方向。欧美发起的针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双反”调查,主要针对的是晶硅组件、硅片、电池等产品,而薄膜产品并未受波及。因此,这被认为是薄膜技术发展的好机会。中国光伏产业应将发展薄膜太阳能电池作为走出危机的突破口。目前在欧美光伏市场上的主流企业中绝大多数将研发力量都集中在薄膜技术上。中国光伏企业也应紧跟潮流,抓住新一代太阳能电池的发展机遇,走出光伏业的严冬。

参 考 文 献

[1]光伏行业动态跟踪报告[N].东北证券.2012-12-21

[2]光伏“十二五”规划再调整[N].经济观察报.2012-9-10

[3]张志平,姚伟.产业集群背景下的光伏企业融资创新能力[J].企业导报.2009(11)

光伏市场研究报告范文2

新兴产业、清洁能源、高利润、资本市场的创富神话……曾经被无数光环笼罩的中国光伏产业,却在2011年褪去了往日的光鲜,频遭多事之秋:先是多晶硅、电池价格的一路下滑,后又接连遭遇美国的“双反”立案调查和欧债危机的致命打击。一时间,作为新能源行业先行者的中国光伏业身陷“阿克琉斯之踵”。背腹受敌,已成了对这个行业最真实的写照。

“每个月至少净亏500万元。”近日,江苏一家太阳能光伏企业负责人在接受《创新时代》记者采访时无奈地表示。

这家原来依靠服装起家的企业,2009年年底借着光伏市场的投资热潮,投资数亿元进入了光伏行业。原计划2011年产能能跃上一个新台阶,但产品价格的“滑铁卢”式下滑,却让这家年轻的企业瞬间滑落到亏损状态,一度濒临破产的边缘。

“从2011年5月份开始就一直在亏损,生产越多亏损越大。”该负责人说,“很多企业都停产不干了,特别是那些进入行业早的小企业,一看形势不好,立刻就撤了。为了让员工们有活儿干,我们一直没有选择停产。还好服装那边一直有现金流进账,可以撑一下光伏这边。但要是一直这么亏损下去,我们恐怕也撑不了多久。”

“全球50%的光伏产品来自中国,而中国60%的光伏产能都聚集在江浙一带。2007年以前进入光伏行业的企业,前期已经有了一定的资本积累,咬咬牙挺过这次危机应该问题不大。但2007年之后进入的企业,可能会凄惨地消失在2011年的‘寒冬’中。而不幸的是,目前,在浙江省的200多家从事光伏产品制造的企业当中,有超过半数的企业是在2007年之后才进入的。”浙江省光伏协会秘书长沈福鑫分析指出。

据浙江光伏中小企业联盟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在浙江省数以百计的中小型光伏企业中,至少有50%的企业处于半停产状态。尽管光伏产业也曾遭遇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但由于其诸多光环带来的光明前景使得光伏产品价格依旧保持大幅度上涨态势:2005年,每公斤多晶硅价格仅为66美元,但到了2007年12月,多晶硅的价格已经上涨到每公斤400美元的天价。而光伏产品的价格也在节节攀升。

光伏产品价格的一路飙升,使浙江一带众多做纺织服装起家的老板们,纷纷重金投资光伏产业。但就在这股跟风的热潮中,光伏产业很快就出现了产能过剩的情况。从当前全球光伏发电装机情况看,全球对我国光伏组件需求量为11.7GW,这相对于我国30GW左右的产能来说,光伏产业明显处于供大于求的饱和状态。

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分析师宋亮指出,进入2011年,原本产能过剩的光伏产业又遭遇了欧洲危机。国际咨询机构IHSiSuDDIi的最新研究报告也显示,2010年,世界光伏市场安装量增速达153%,而2011年市场预计增长仅为20%。由此,欧洲各国纷纷削减光伏补贴,致使原本占据世界光伏装机70%以上、中国光伏电池出口80%的欧洲市场,需求大幅下降。而欧洲市场需求的大幅萎缩也直接导致了我国光伏产品价格的急速下滑。

“暴涨之后必有暴跌,光伏产业已步入‘寒冬’。相比欧美发达国家由政府扶持的太阳能光伏产业,我国的光伏市场至今还未形成,没有市场,哪来的工厂?中国不仅要发展光伏产业,更要形成光伏市场。”国内光伏巨头之一――尚德电力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尚德电力”)董事长施正荣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雪上加霜:美国“双反”引爆光伏危机

祸不单行,欧债危机的“雪”又加上了美国“双反”调查的“霜”。

2011年10月19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发出公告称,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收到了美国7家太阳能电池制造商向英利、尚德、晶科能源、天合光能等中国75家光伏企业提出“双反”(反倾销和反补贴)的书,美光伏企业要求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100%的惩罚性关税。产品是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太阳能电池板,理由是“中国政府对光伏产品的补贴力度过大,最终导致美国出现了光伏企业倒闭和多达2000名员工失业的后果。”

这一纸诉状,几乎崩紧了国内所有光伏生产企业的神经。公告还称,“美国太阳能制造联合会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向美国出口的太阳能电池和电池板总量在2008―2010年两年内增加了逾350个百分点。仅2011年7月一个月,由中国进口的晶硅光伏电池板和组件就已超过了2010年全年进口量总和。这种‘野蛮式’增长是导致2011年全球光伏产品价格下降40%的主要原因。”

2011年11月2日,美国总统奥巳马强硬表态,“中国能源公司的贸易行为存在问题,故美国政府支持美国光伏公司要求政府向中国光伏组件征收惩罚性关税的诉求。”2011年11月9日,美国商务部(ITC)决定暂缓对中国光伏企业“双反”立案,延迟20天后再作决断。

其实,这已不是美国第一次向中国新能源行业提出类似诉讼。早在2010年10月,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就以长达5800页的申诉书,建议美国政府对中国清洁能源政策措施启动“301”调查,他们诉称,中国为支持本国清洁能源部门而采取的补贴措施违反了世贸组织规则。此后不久,美国经济政策研究所特对此了一系列数据,用以证明中国清洁能源补贴导致对华贸易逆差激增的事实。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李俊峰在接受《创新时代》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次美国对中国能源产品启动‘双反’调查,涉及到数十万就业人员、上千家企业及近百亿美元等诸多领域。一旦立案不仅伤害中国企业,也伤害美国企业,中国的光伏企业自美国进口的原材料和设备金额超过50亿美元,而出口美国的光伏产品则不足20亿美元。中国在美上市的众多光伏企业利益受损,也将使美国投资者和电力开发商的利益接连受损。”

对美国“双反”中提出的“要求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100%的惩罚性关税”的要求,中国光伏企业普遍表示无力承受。“相对现在全行业利润率仅为5%左右的水平,不用说100%的关税,即便只增加10%的关税,中国企业恐怕都难以招架。”江苏某太阳能光伏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

但更令中国企业后怕的,还在于此案的连锁效应。有专家认为,一旦美国最终对中国光伏企业征收惩罚性关税,作为全球光伏第一大消费市场的欧盟也可能随之效仿美国的做法,届时以出口欧洲为主的中国光伏产品或将遭至“致命一击”。根据国际知名光伏研究机构solarbuzz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作为世界最大的光伏生产国,中国光伏电池10%出口到美国,80%出口到欧洲,仅2010年一年,欧洲市场就占据了全球光伏运用量的80%,堪称为世界最大的光伏需求地,而中国则是全球最大的光伏组件生产国,中国每年销往欧洲的光伏产品占据了中国光伏企业近80%的销售额。

“美国对反补贴诉讼的立案门槛很低,提出诉讼的公司,只要数量或产量超

过了国内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即可立案调查。此次‘双反’诉讼动用的是美国国内法律,不同于“301”调查,继而将不会通过WTO解决贸易争端。此外,由于美国、欧洲至今尚未承认中国的市场国家地位,因此最终能否立案,则取决于美国政府的态度以及中国政府能否提出有效的反制措施。但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美国推迟裁定时间的情况,是极为罕见的,拉长时间,说明事态会有好转的迹象。”李俊峰进一步分析指出。

果然,在美国“双反”和欧债危机的双重压力下,由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牵头,英利、尚德、天合、阿特斯等14家中国光伏企业联合组织的新闻会,近日在北京举行。在此界会上,上述14家企业针对美国欲向中国太阳能产品进行“双反”调查一事,澄清事实、表明立场。

机电商会副会长王贵清表示,中国光伏产品对美出口增长的根本原因是市场竞争优势,而非低价倾销或政府补贴。“双反”调查申请是对中国光伏产业及光伏产品出口美国现状的歪曲,而且任何最终可能实施的贸易限制措施必将对中美两国绿色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及消费者利益造成严重损害,对此中国企业将积极应对。

政策引航:2012年光伏产业盼来“好兆头”

辞旧迎新,中国光伏业总算挺过了苦不堪言的2011年。

当历史的脚步踏入2012年时,饱经风雨的中国光伏业也迎来了新一年的“好盼头”:2012年1月10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刘铁男在2011年度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表示,2012年将实施第二批规模为1500万至1800万千瓦的风电项目建设计划。同时,将实施“十二五”第一批规模为300万千瓦的太阳能光伏开发计划。

早在2011年12月20日召开的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上,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就指出,“十二五”期间,全社会环保投资需求约3.4万亿元;2011年12月21日,国家“863”计划――《风电场、光伏电站集群控制系统研究与开发》在甘肃启动;2011年12月22日,总装机容量为20.8Mw的全球最大屋顶光伏电站在湘潭九华并网运行……

几经上调的发展目标、日益趋紧的环保压力、着力突破的产业瓶颈,这一切的一切都预示着“内需”即将大规模启动,中国将成为一个光伏发电安装大国。这或许能给“寒冬”中的中国光伏业带来些许温暖。

而时至今日,当所有利好汇聚在一起,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管理层为中国光伏产业绘制的宏伟蓝图早已跃然纸上!

2011年12月9日,在中国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项目(CRESP)一期总结会上,国家能源局透露,正在制定《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显示,到2015年太阳能发电将达到15GW,年发电量200亿千瓦时。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光伏规划目标超过了此前透漏的10GW装机量的50%。而事实上,相较最早广为流传的5GW装机量,光伏“十二五”目标已经连续上调两次。此外,为促使我国非化石能源发展,解决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难题,国家能源局下一步将推出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制。配额制或将规定发电企业在发电和电网企业并网时均统一使用一定比例的可再生能源。除此以外,《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还首次提出了支持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应用问题。

2011年12月20日,国务院在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公布了《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全社会环保投资需求约3.4万亿元,并明确了“十二五”环境保护主要指标,即2015年比2010年的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下降8%,氨氮排放总量下降10%,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8%,氮氧化物排放总量降低10%,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以上的比例增加8%等。

由此业内人士分析,政府推出的这套“组合拳”采用了财政投入、法规、奖励、金融等多种方式,从企业、产业、政府等多个角度着手,有效地保障了包括太阳能在内的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出于环保的责任,也出于对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养,在全社会范围内扩大可再生能源利用已成为各级政府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

诚然,各级部门在为可再生能源利用产业发展制定目标、提供制度保障的同时,更不能忘记突破科技瓶颈。

2011年12月21日,被列为国家“863”计划的《风电场、光伏电站集群控制系统研究与开发》课题在甘肃正式启动。据了解,该课题是由国家电网甘肃省电力公司和国家电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许继集团6家单位共同承担的。课题共设置6个子课题,共计投入科研资金将近8000万元,课题重点研究大规模风光电集群有功、无功电压和安全稳定控制策略,并通过建成示范工程,以全面提升大规模风光电集群响应大电网的调度能力,最大限度地缓解大规模集中开发可再生能源与电网协调的矛盾。专家预测,此课题将为国内外大规模风电、光伏电站的开发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值得一提的是,“屋顶”阵地也越来越受到光伏企业的重视:2011年12月22日,总装机容量为20.8MW的全球最大屋顶光伏电站在湖南湘潭九华并网运行。据悉,该项目装机容量超过20MW,总安装面积约20万平方米,此项目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屋顶光伏电站。电站全部建成后,年发电量近2500万千瓦时,每年能节约标准煤780011屯,纯净水7800万升,减排二氧化碳19000吨、粉尘5300吨、二氧化硫580吨。

商机隐现:光伏组件掀电站投资热

2011年12月7日,巴菲特旗下的中美能源控股公司宣布,与美国第一太阳能设备公司签订协议,收购后者价值超过20亿美元的托珀兹太阳能发电厂。“股神”由此正式进军光伏发电领域。有研究报告指出,从光伏产业链的角度看,电站仍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部分,下游电站在政策扶持的情况下也将成为获得未来稳定现金流的重要来源之一。

“内需”启动,中国将成为一个光伏发电安装大国。中国光伏业即将通过改变,迎来再次繁荣的机会。而这一改变绝非易事,在全球光伏组件价格进入快速下行通道的背景下,一直以来主要集中于电池和组件制造领域,90%市场依靠海外的中国光伏业不得不在被严重挤压了的利润空间中谋求生存。

但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当组件价格进入快速下行通道之时,光伏发电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光明。国信证券研究报告指出,从光伏主产业链的角度看,电站仍然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部分,随着组件价格的下跌,光伏电站的投资回报率将达到很高的水平。此时此刻,遥想巴菲特旗下中美能源控股公司发表声明称,将从NRG能源公司购买阿瓜卡连特太阳能发电厂项目49%股份,“股神”进军光伏发电领域的消息,我们不得不钦佩其精准的判断。

然而,这一判断并非“股神”专利。施正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曾表示,“随着太阳能光伏市场的快速成长,中国企业也开始涉足太阳能光伏电站的投资建设。”但显而易见,施正荣作为经营者与巴菲特作为投资者的思路不尽相同。在施正荣看来,“以每瓦2美元计算,投资一个50MW的光伏电站,需要投入1亿美元,而投资收益期至少在10年以上。虽然其利润相对高而且收益比较稳定,但是其需要企业有强大的融资能力做保障。”

国信证券研究报告也认为,太阳能企业向下游扩展已成为大势所趋,大部分的组件企业开始在海外进行电站投资,一方面是由于电站目前具有良好的投资回报率,另一方面是由于电站可为自身的组件销售提供稳定的渠道来源,避免组件的滞销。

此外,业界对光伏设备制造业的前景也十分看好。目前,国家能源局审核确定了青海省8个项目纳入“金太阳示范工程”。

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专委会主任吴达成告诉《创新时代》记者,“金太阳示范工程”自2009年由科技部、财政部、住房建设部共同启动实施以来,已经过三期的发展。据了解,2009年设计装机容量为624MW,2010年设计装机容量为272MW,2011年设计装机容量为600MW。尽管实际执行情况差别较大,但是“金太阳示范工程”确实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尤其它成功解决了业界普遍存在的“上网难”问题。近日,财政部、科技部、能源局联合了《关于做好2012年金太阳示范工作的通知》),明确了今年金太阳示范工程的支持范围和补贴标准。预计2012年我国“金太阳示范工程”规模将有望扩容,至少还要建设1GW。

但自2011年8月1日,国家发改委《关于完善太阳能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后,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已明确表示,暂无第三轮特许权招标工作计划,这意味着原有的“特许权招标”将被“标杆电价”所取代。那么,在两大政策支持下的光伏市场,国内光伏企业又该如何选择呢?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表示,标杆电价和“金太阳”这两种政策各有其适用区域,应区别对待,同样重视。“其实这两个政策各有侧重,‘金太阳’侧重中东部,标杆电价则侧重西部。”有鉴于此,孟宪淦建议企业要根据自身条件和实际情况,决定在哪块市场有所作为。“可通过项目实践,来了解自己更擅长经营哪类项目,以及哪类项目的投资回报率更高。”孟宪淦同样认为,“十二五”期间,从市场比例看,西部标杆电价市场要比“金太阳”大,因此企业要考虑到主要的市场需求,力争多做标杆电价项目。

光伏市场研究报告范文3

中国是全球第一大光伏产品的制造国,但产业发展高度依赖海外市场,光伏产品90%出口海外,其中欧盟市场占了60%。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对欧盟的光伏产品出口额高达204亿美元;而欧盟方面的数据则为210亿欧元。

欧盟此次反倾销调查申请范围涵盖来自中国的全部太阳能产品,总量近万亿元,是迄今为止中国在海外市场遭遇的最大贸易诉讼案,为中国光伏产业再添一抹悲情的同时,也在天津达沃斯论坛上搅起阵阵涟漪。

天合光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高纪凡以“导师”身份参加达沃斯论坛。9月11日,他在答记者问时直指欧盟个别企业通过加税的方法来进行所谓的“反倾销”,其合理性值得商榷。

另一家光伏企业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CEO施正荣坦率表示,过去十多年,中国光伏企业的崛起为光伏产品降低成本起到了关键作用。他反问道:“征收反倾销税后,光伏产品价格高了,市场小了,欧盟难道不受影响吗?”

中国光伏面临毁灭性打击

中欧此次光伏大战始于今年7月。以SolarWorld为首新成立的欧洲光伏制造商联盟,7月5日向欧盟委员会提讼。按照欧盟的法规,欧盟委员会需要在45天内决定是否接受诉讼展开调查,并在15个月内完成调查。也就是说,9月6日的公告,只是这场贸易之战的中间站。

Solar World是一家德国光伏企业。在光伏领域,凭借政府优厚的补贴政策,德国成为欧洲乃至全球光伏产业领军国家。然而近年来受欧债危机的影响,其光伏产业迅速下滑,已有多家光伏企业倒闭。今年1月份德国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在德国,太阳能光伏产业拿走了政府在绿色能源领域补贴总额的50%左右,却仅仅满足了全国大约3%的电力需求。

为摆脱危机,中国光伏企业便成为他们的众矢之的。Solar World这次诉讼有备而来。早在今年5月,他们就在美国发起类似的反倾销诉讼,迫使美国政府于5月中旬向中国进口的光伏组件征收约31%的税率。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预估,欧盟既然选择以美国作为参照国来裁定是否倾销以及相应的反倾销率,那么,其税率有可能还会高于美国的31%。

若此次诉讼案成功,可以想见,在欧美双方联手堵截之下,本来就已因国际金融危机而步入寒冬的中国光伏企业,将雪上加霜,难以为继。

首当其冲的是内地大型光伏企业。中国四家最大的光伏企业英利、尚德、天合光能、阿特斯,目前在欧盟的销售市场皆占有很大份额。阿特斯今年年第二季度的数据显示,他们在欧洲地区的销售额占其总销售额的69.40%。

早在7月份SolarWorld提讼之初,中国光伏企业就已预感到事态的严重性,发声都带有十分强烈的危机感。阿特斯阳光董事长兼CEO瞿晓铧直接用“生死存亡”来形容当前的危机:“行业已经到了生死存亡关头,该丢掉一切幻想了!”,

“一旦欧盟此次反倾销立案成立,将对中国光伏企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英利公共关系总监梁田这样描述局势的紧迫。他说,欧盟很可能对华光伏产品征收高额关税,迫其退出欧洲这个主要市场;而中国光伏骨干企业经营困难将引发关联企业破产、银行信贷受损、工人失业等一系列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能源也将因此失去重要支撑。

如果说,中国光伏产业的骨干企业将面临毁灭性打击,那么,对众多中小企业来说更是灭顶之灾。深圳中电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光伏业务部副总经理梁俊民预计,将有30%左右甚至更多的光伏企业因此倒闭。他说,国内各种财政补贴很难惠泽中小企业,欧洲是他们的主要市场,欧盟大门关闭之后,很多企业的资金链将会断裂。

企业仍有信心妥善解决

危机当头,光伏企业将希望寄托在中国政府的身上。

7月26日,英利、尚德、天合、阿特斯代表中国光伏发电促进联盟和中国光伏行业,在北京召开新闻会,正式发表《联合声明》,呼吁欧盟滇重考虑对华光伏发起反倾销调查,并呼吁政府维护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

英利、尚德、天合以及阿特斯中国四大光伏企业还向向商务部提交了《关于欧盟对华光伏产品实施反倾销调查将重创我国产业的紧急报告》。“报告”提出,在欧盟反倾销立案调查进入45天倒计时之际,中国政府、行业、企业应“三位一体”积极应对,制定反制措施。

今年8月,作为反制措施之一,江西赛维LDK光伏硅科技、江苏中能硅业等在内的几大光伏企业联合向中国商务部提出,对来自欧盟的多晶硅实行“双反”调查。商务部受理此案,但至今未公布是否立案。 2012年9月11日,夏季达沃斯在天津拉开帷幕。

业内人士担心这种反制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其原因在于,中国光伏企业虽然量大,但多集中在产业的下游。中国制造的太阳能电池板所需原材料、技术以及设备,大多数都从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进口,反制措施将抬高原材料价格,最后还得自己来承担。

中国商务部官员高虎城认为,在中欧这场贸易大战中,如果要缓和局势,德国将扮演重要角色。8月30日,中德两国总理专门进行会谈,会谈后双方都认为,中欧之间,包括太阳能领域在内的整个贸易领域,不应出现贸易保护。此前,中国政府多次呼吁通过磋商合作化解光伏产品贸易摩擦。

欧盟宣布立案之后,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发表谈话,对此深表遗憾。据商务部网站消息,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副部长级)崇泉已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前往德国、欧盟及法国,将与德、法两国政府相关部门及欧盟委员会进行交涉,阐述中方立场,尽最大努力维护中国企业利益。

在天津达沃斯论坛上,相关企业对中国政府的斡旋能力抱有信心。高纪凡在论坛上表示,虽然欧盟宣布立案,但立案不等于定案,“我们还是有信心,未来这个案子能够采取妥善的办法进行解决。”

业内反思光伏之痛

值得关注的是,在中国光伏企业一片对政府的期待中,不少学者却希望政府“,少管闲事”。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认为,中国600多个城市,其中一半以上都发展光伏产业,盲目扩张的结果是,光伏电池产能超过40吉瓦,而全世界总需求才30吉瓦,严重脱离市场需求。

在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执行院长傅蔚冈看来,更为恶劣的是,即便中国光伏产业已经全行业亏损,至今还没有企业因此倒闭,不少地方政府还在积极为企业筹措资金,江西省新余市政府甚至以地方财政为江西赛维偿还信托贷款。

光伏市场研究报告范文4

关键词:太阳能光伏;市场营销策略

引言:

不管世界上的哪个地区,光伏对于他们来说,从它的出现开始,就成为了一个必要也是必须的事物。光伏是现代科技和新能源发展的产物,也是推动以后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一个最重要的行业,那就是太阳能光伏行业。说它新兴其实真正出现的时间也不短了,但是在现代高效率、快节奏的现状下任何的行业都避免不了要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和矛盾,太阳能光伏领域也正是如此,不仅仅是在太阳能光伏的使用效率上要考虑怎么创新,更要发展的就是营销策略,营销策略的有效转变是一个公司重新注入活力的强有力的保C。那我们就来说说对于光伏行业企业,到底应该改变的是什么、该如何改变。

一、积极进行市场调查,定期进行技术调研

在现在的企业中,不管是国内企业的竞争还是国外企业的竞争都愈演愈烈,在这么一个大背景下,对于市场的抢夺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这么说,抢占到市场的公司才是打了一场漂亮仗,光伏企业若是想做到在太阳能光伏上的领先优势,首先要做的就是充分了解市场,了解市场需要什么样的太阳能光伏、需要什么样的效率产品。光伏企业要注重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的选择,国际市场上,客户需求截然不同,当面临着不同需求和欲望的客户群体,目标市场细分能有效的选择并进入目标市场。从中选择自己的目标客户群,并明确定位。因此,光伏企业必须重视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的选择。在一定的时间内,光伏企业要定期地进行社会市场的调查,并对此做出专业的数据分析,使得整个企业在目标人群的选择上更加明确和有目的性。在企业内部,有效一些关于太阳能光伏市场营销策略的研究报告,以客户的需求为导向,以整个太阳能光伏产业为主线,深入研究太阳能光伏产业的行业发展动态、规模结构、竞争格局以及综合经济信息等,充分发挥企业本身的主观能动性,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二、重视太阳能光伏的市场规模和技术标准

光伏企业要充分洞察太阳能光伏行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太阳能光伏行业竞争格局的演变趋势以及太阳能光伏制作上的技术标准、太阳能光伏市场规模、太阳能光伏行业潜在问题与太阳能光伏行业发展的症结所在,在太阳能光伏的应用领域和太阳能光伏的产业链结构上下足功夫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对太阳能光伏的市场营销策略总结出一个合理有效的结果和结论。

三、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深入了解,熟悉资金链的流程和去向

一个企业的财务就相当于一个人身体里面的心脏,只有拥有一个强有力的心脏才能支配身体的不同部位做出协调一致的动作、有条不紊的工作。光伏企业也应在公司财务方面卯足了劲下苦功夫整改和换血,对企业的行业财务指标进行分析讨论,对企业未来一段时间财务的支配支出制定一个详细稳重的资金流向方案,不仅仅要对企业的盈利进账有一个全面细致的分析总结,更应重视起企业的资产负债状况、资产运营状况、获利能力做出综合且客观的总结报告,尤其是在太阳能光伏的成本费用上的总结。

四、注重环境保护,关注国家或地方太阳能光伏产业政策

光伏企业在自己的太阳能光伏市场营销策略中,不能缺少的一条就是对环境的保护和对国家或地方政策的了解,对资源的环境保护式开发和以环境保护为主要的业务,会让更多的企业愿意与自己合作,能够让客户对企业更为放心、更加满意。而对国家或地方政策的了解和落实就更加重要,因为只有了解到国家或地方在关于太阳能光伏产业的政策中对于太阳能光伏产业的态度,才能更好的发挥自身优势、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在市场营销中更显得游刃有余。

五、把握对太阳能光伏操作员工的培养,充分了解太阳能光伏的背景和发展趋势

光伏企业要想在太阳能光伏上实现高效的营销策略,首先就是要对周边环境的改变,最最重要的就是企业员工的改变,对于企业的员工,要做好定期的培训指导工作,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的每一位员工进行谏言和创新,使整个企业的敢想敢干落实到实处去。其次,还要让每位员工尤其是领导阶层充分地去接触和了解太阳能光伏的背景、努力探讨研究整个太阳能光伏以后的发展趋势,为制定合理有效的太阳能光伏市场营销策略提供前提知识保障。

六、加大必要的投资,合理有序选择有利地理位置

光伏企业在资金运用上,要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加大对必要建设性事物的投入资金,对正确事物的正确投入资金是极其有必要的,企业想要做大做强就必须进行一系列的投资活动,但不能过于频繁和无序。在市场方面的选择要充分借助地理位置带来的优势,地理位置这个得天独厚的大优势是其他任何因素都无法比拟的。加大必要的资金投入,合理有序地去选择有利的地理位置,也是光伏企业在太阳能光伏市场营销策略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七、加大科技投入,安全高效进行太阳能光伏操作流程

整个太阳能光伏向高效高能转变的过程中,企业要毫不吝啬对于科学技术的投入和研究,加大企业对太阳能光伏自主研发力度的同时也要加强与国外其他太阳能光伏企业的合作。同时企业需要识别现有竞争对手,发现潜在竞争对手,了解竞争对手的竞争能力,掌握竞争对手的动向制定有效的太阳能光伏竞争战略和营销策略。

八、制定属于自己的营销策略,研发属于自己的太阳能光伏

说起营销策略,从历史的经验中不难看出,所有的营销策略都不能照搬照抄,不仅仅不能照搬照抄,还要制定出一套属于自己、适合本企业发展状况的营销策略。首先,要充分地了解家对于太阳能光伏的新的定义和新的理念,对于市场中太阳能光伏的销售渠道有一个详细的调查和了解,太阳能光伏的营销渠道具有结构扁平化、终端个性化、关系互动化、商品多样化等特点,要在这些太阳能光伏的营销特性的基础上进行发掘研究,据此发展出一系列适合本企业的营销策略。光伏企业也必须要成立一个研发小组或者研制中心,在太阳能光伏领域进行尽可能高效性的开发,研发出属于自己的太阳能光伏技术,高效的太阳能光伏技术,不仅可以使企业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也能在营销策略的制定上提供强有力的科学科技支撑。

九、做好营销准备,打好策略仗

光伏企业在太阳能光伏的营销策略上单单是制定营销战略还远远不够,必须做好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和前戏,在对于太阳能光伏的营销策略准备中,要花时间去解读不同规模的企业和不同所有制的企业的不同的营销策略。在企业策略的集中制定上,首先要制定的就是产品、渠道、价格、媒体和服务方面的营销策略,在这几个大的方面策略部署完毕的前提下逐步完善和修补其他漏洞。

结论:

一个正确的营销策略对一个企业来说是万分重要的,企业想要发展进步,就必须要有一套能够有效避免不必要错误的体制机制。我们在太阳能光伏行业市场营销策略的研究上能够看出,制约光伏企业的问题不止一个,而最最主要的两个问题,一个是高效,另一个就是营销方案。所以说,光伏企业在以后的发展中既要研究高效,也要察纳雅言、进行营销策略方面的更改和变动,必要时刻的必要变动是相当有必要的。本文对太阳能光伏行业市场营销策略的研究到这为止,也希望各光伏企业在太阳能光伏领域能够拥有一个更加高效利民的营销策略。

参考文献:

[1]张哲. 光伏行业产能过剩形势下英利(中国)的营销策略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5.

[2]胡玉娣. 中国光伏产业国际营销策略分析[D].安徽大学,2014.

[3]林媛媛. DY光伏公司外贸营销策略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3.

光伏市场研究报告范文5

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出现了再工业化和贸易保护主义态势,欧美对华贸易逆差令其对原产地为中国的光伏产品频频制造麻烦。中国光伏企业从2011年开始遭受重创,为避免遭受欧美市场高额的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一些传统的光伏企业纷纷进入下游光伏电站领域,建设太阳能发电厂,希望从“建材商”变成“开发商”。仅2013年,中国新增装机1130万千瓦,同比增长22.9%,年度新增装机占全球总量30.5%,首次超过欧洲成为全球新增装机容量最多的地区。随着国内外市场的打开,进一步加速了光伏企业向产业下游光伏电站领域的转移。

一、中国光伏组件企业的大洗牌加快了光伏企业向产业下游的转移

(一)2011-2012年中国光伏企业出现大面积的倒闭

中国光伏组件企业自2006之后,盲目扩张极速做大,90%以上出口,产生了两大问题:一方面,外部贸易壁垒重重。2012年11月美国对中国晶体硅光伏电池片征收18.32~249.96的反倾销税及14.78~15.97的反补贴税,主要市场欧盟也开始对中国光伏产品进行双反调查,使得出口受阻;另一方面,内部产能过剩。我国2012年光伏组件产能达4500万千瓦,是2009年的700%,光伏产品价格下滑,导致企业生产成本与售价倒挂。

2011年至2012年,在美欧实施“双反”的重棒打压下,我国90%的多晶硅企业停产,行业几乎全线亏损,截止2012年底,全国仍在保持开工或低负荷运行的多晶硅企业从去年的50家锐减至8家。根据中国光伏企业联盟的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光伏行业企业数为262家,到2012年锐减为112家。大部分企业陷入亏损境地,曾经中国最大的光伏生产制造企业无锡尚德和恒基光伏、宁夏阳光等一批企业相继宣布破产,光伏产业发展进入寒冬时节。

(二)部分国内光伏企业谋求向产业下游转移

在海外市场上遭遇销售瓶颈,与中国光伏企业高度集中在光伏组件生产领域有极大的关系,而这个时候通过加大公司研发投入达到产品技术创新而实现最终销售,显然不够理智。国内市场上通过中标来销售自身的组件也不足以使企业渡过“寒冬”。因此,为适应产业发展需要,提升企业竞争力,一些还活着的光伏企业业务逐渐由以往的光伏组件制造向下游系统集成,甚至向电站运营拓展。国内光伏装机容量近年来呈现爆发式增长,由2004年的1万千瓦增长至2011年的250万千瓦再到2013年的1130万千瓦,年新增装机容量连续几年翻番。

2014年9月至10月间就有恒大在9月末宣布900亿元进军光伏产业;中环股份公告称,拟向中环光伏增资募资13亿元用于光伏产品项目的建设;林洋电子公告称,此前不久林洋电子曾以1.34亿元增资光伏电站公司,并拟增近18亿元建设光伏项目。不仅行业内公司加大投资,一些行业外公司也转型进入光伏。长城电脑在9月公告称,拟增募资8.07亿元投建光伏电站、高端电源扩产、信息安全研发中心以及补充流动资金。金科股份10也公告称,拟成立金科新能源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0亿元,重点投资光伏、风能及页岩气等能源产业。

(三)部分国内企业向国外投资光伏电站项目

一方面要面临贸易壁垒,一方面又要消化产能。在此背景下,实施走出去战略,向海外转移产能,甚至在海外投资光伏电站,就成为中国光伏企业的一大应对策略。在电站选址方面,组件企业也显得比较谨慎,大多选址在德国、美国等市场透明度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建设。截至2013年底,德国光伏电站累计装机容量为35.72GW,占全球的26.13%,是全球累计装机容量最大的国家。

其中,江苏中盛光电集团早在2008年就认识到要从光伏电池制造向电站建设转型。2008年8月,中盛光电集团在慕尼黑成立了主营光伏系统服务的公司ET Solutions。并在德国开发建设了第一座装机容量1500千瓦的佩尔光伏电站。最近几年,电站业务大幅增长,除了在德国,他们还在意大利、罗马尼亚、法国、乌克兰和中东承建光伏电站。2013年公司完成装机容量8万千瓦,2014年预计装机10万千瓦,2015年的目标是15万千瓦。花了6年多时间,中盛光电集团把电站并网项目也提升至30万千瓦。如今,这家企业已将电站业务单独地拆分出来,成立了“中盛新能源”并计划于明年一季度登陆美国资本市场。

二、光伏组件企业向光伏电站领域延伸的主要原因

(一)国内光伏产业畸形发展存在向下游转移的必然性

在由上游硅料、中游组件和下游电站所构成的光伏产业链中,中国光伏产业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畸形发展态势。2005年起,国内光伏制造产能迅速跃居全球之冠,各级政府出于税收和就业的考虑,对光伏组件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无息贷款、零地价、减免税款等优惠条件,光伏中游产业迅速膨胀,却并未带动下游光伏发电市场的发展。早在2009年,多晶硅就已被定位为十大产能过剩行业之一,但由于当时多晶硅价格高涨,大量投资者疯狂进入,仅2010年全国就有100多家中小企业上马,最终导致产能进一步过剩,致使这些企业大多处于严重亏损的状态。如今,全球光伏市场格局生变,国内光伏企业完全集中在激烈竞争的产业上中游,随着光伏发电成本不断降低,产业理性回归,产业链向下转移是必然的。因此,光伏终端电站势必会受到追捧。

(二)分布式发电在未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以光伏发达国家光伏发电应用来看,主要以分布式发电为主,无论是德国、日本的“10 万屋顶计划”,还是美国的“百万屋顶计划”,都属于低压用户侧并网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我国是公认的全球最大的光伏建筑潜在市场,现有房屋总建筑面积约450亿平方米,其中可利用太阳能的建筑面积约为50亿平方米,如果 20%的建筑面积安装光伏系统,则可以安装10000万千瓦的光伏系统。国家能源局将“分布式光伏装机容量由2013年的310万千瓦快速拉升至2014年的800万千瓦”,也清晰地展现出了政策制定者“鼓励分布式”的战略思路。

(三)光伏电站的投资回报偏高

从国外一般经验看,光伏组件产品的毛利率约在15%左右,而从电池片生产到电站建设的毛利率约在25%-40%之间。国内目前光伏发电成本大概在0.7元/度左右,下游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站每度电补贴0.42元,而集中式光伏发电站每度电的收购电价在国内三个地区分别为0.9元、0.95元与1元。因此相比产能长期过剩的上游制造业,光伏下游依靠补贴可以有相对稳定的利润。

(四)我国政府出台光伏发电领域的补贴政策

政府对于光伏发电投资热情一直高涨,试图借新能源重塑经济,由此大量光伏电站在西北等地迅速铺开。2014年10月13日,国家能源局了《国家能源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光伏电站建设与运行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内容共计11条,涉及统筹推进大型光伏电站基地建设、创新光伏电站金融产品和服务等内容。《通知》的出台说明国家对光伏产业的扶持会进一步加强”。

一系列的政策支持让中国光伏发电发展之路更加宽广,自2013年7月至2014年10月,国内新增光伏行业政策至少18条,通过明确标杆电价补贴20年、补贴资金按季拨付、按月结算、增值税即征即退50%等,这些具有针对性的政策,使光伏电站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大大减弱,使更多的光伏组件企业投资光伏电站建设。

三、我国光伏企业进入下游电站领域面临的障碍

(一)光伏发电并网难

国内在光伏发电问题上,各方利益尚未梳理清晰,电网公司主观上并不愿意光伏电站并网发电。根据发改委的假设,国内光伏电站起初投资10元/瓦,年满发小时数为800~1800小时/年;根据测算,在考虑增值税抵扣的情况下,则光伏电站发电价格在0.68 元/瓦~1.45 元/瓦。但是,就已经建成电站发电情况来看,并不那么乐观。尤其以青海、甘肃等日照条件较好、且政府支持力度较大的地区来看,已建成光伏电站项目全年发电不到实际装机容量一半的例子不在少数,电网企业以新能源发电不稳定、对电网调度造成损害为由,强制限电,造成运营商资金大量的损失。当年发电时间只有900小时的时候,运营商需要18 年才能达到盈亏平衡,而这个时候对应的上网电价为1.43 元/千瓦时,并网困难无疑增加了发电成本。

(二)建光伏电站审批时间长

所谓审批指的是电站开发权的批文,审批分为两级,第一级是省级审批,第二级部级审批。第一步级审批在做项目初期可研并进行审查后,由建设单位向省有关部门提出申请,请求列入省建设规划。第二级是有了工程的可研报告,由省级政府及项目最终投资方共同向国家发改委提出项目申请。着手编制该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环评报告,接入电力系统报告,地勘报告,水资源论证报告等,并通过审查,在审查的基础上编制项目申请报告,并由项目投资方递交国家发改委,由国家发改委递交国务院会议通过后,就可以得到项目立项的批文,该过程比较漫长,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其中包括作科研阶段国家要求的各种批文等,通常需要3~6个月左右的时间。目前,1万千瓦规模的电站的审批大概需要65万元的投入,如果转手买来的批文将会更贵。

(三)资金要求较高,贷款难度大

建设电站10万千瓦至少需要 10个亿左右的投入,以最低标准来看,项目建设至少需要 20%的自有资金,剩下 80%的资金通过银行贷款来获得。实际上,大多数的光伏电站项目需要至少 30%的自有资金,剩下的资金若全靠自有资金投入,投资方资金压力较大,一般都需要融资。但是目前,光伏行业入冬,一般公司从银行想要获取项目贷款并不容易。通常企业需要拿出部分资产进行抵押才能获得银行贷款,但是投资光伏电站项目无法作为资产抵押,银行贷款有困难。投资方无法获得低息贷款,将影响项目收益率,影响项目推进进展。

以拓日新能、海润光伏、综艺股份为例,分别于 2010年、2011年开始投入电站建设,随着电站项目的不断推进,三家公司短期借款以及长期借款在电站项目实施后,负债总额成倍增加。尤其是短期借款方面增速相对长期借款更加明显。此外,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也持续恶化。以阿特斯、昱辉、英利为例,2014年一季度公司资产负债率均高达 80%以上,向银行的融资能力进一步降低。

(四)民众参与的分布式发电发展滞后

2013年国内分布式光伏发电容量在总新增装机容量中占比为 30%,在累计光伏安装容量中的占比为24.2%。民众投资分布式电站的热情很低。分布式光伏电站补贴每千瓦时0.42元,电网按照脱硫煤电价0.42元收购,两者相加,大概每度的总收益只有0.9元不到。贷款困难,银行要求有实物抵押才能取得贷款。就算拿到贷款,可是贷款年限短,利率高。年限只有3-5年,基准利率上浮30%,后利率为10%。前期垫资压力巨大,办完繁琐的并网手续,成功并网后才能拿到贷款。短期内,利用政府补贴加大光伏发电的经济效益,依然是鼓励消费者使用光伏电力从而支撑光伏发电进一步发展的最重要的手段。

(五)发电的新技术突破和应用不普及

目前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技术进步较为明显,但是应用程度不高是阻碍普遍发展的重要原因。从组件转换效率看,多晶组件平均转换效率为15.67%,单晶组件平均转换效率约为16.2%。欧洲、美国、日本转化率高一些,德国的博世太阳能研发出了转换率22.1%单晶硅太阳能电池,欧美企业普遍实行技术垄断,中国企业在这方面正在寻求突破。海外并购获取其研发团队及成果是实现技术领域快速突破的主要方式之一。2014年8月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完成对Avancis公司的并购,实现了中国薄膜太阳能光伏全产业链的打通,目标要在3-5年时间内打造成世界第一的以铜铟镓硒为主导的薄膜太阳能电池研发制造企业。但是,基于性价比的角度,目前采用转换效率较高太阳能发电技术及电池组件应用不够普遍。

四、加快我国光伏企业进入下游光伏电站领域的对策选择

(一)加强光伏规划与电网规划的衔接

首先加强电网接入和并网运行管理。各级电网企业应按照国家能源主管部门的要求,研究光伏电站的电力送出和市场消纳方案,以解决并网接入难的问题。电网企业应采取智能化运行调度技术和管理措施,统筹系统内火电、水电等调峰电源与光伏电站的配置和协调运行,深入挖掘系统调峰潜力,确保符合规划和技术标准的光伏电站的电力优先上网和全额保障性收购,缓解发生大量弃光限电的情况发生。

以年度规模管理引导光伏电站与配套电网协调建设。国家、省级能源主管部门明确各光伏电站项目的容量及投资主体,并与电网企业衔接电力送出工程,并上报备案。发电企业要及时开展项目接入系统设计,电网企业要及时确定接入系统方案,出具项目接网意见并开展配套送出工程可行性研究。在项目备案后,电网企业与发电企业按接网协议约定开展工程建设,电网企业要简化内部审批程序,缩短企业内部决策流程。

(二)调动民众投资光伏发电的热情,推动分布式发电的应用

光伏发电是我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序推进分布式发电建设,对光伏技术进步、产业升级、优化能源结构和防治大气污染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我国政府应借鉴德、日的做法,强制电力公司收购民众利用光伏发出的电量,政府应对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实行单位电量定额补贴政策,对自发自用电量和多余上网电量实行统一补贴标准。此外,政府还需要通过制定法规和相应的政策手段,包括发到电网里的光伏发电价格高于常规电价的价格。唯有如此,才能最大程度的调动广大民众对投资光伏发电的积极性。

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建设并经营分布式发电项目,豁免分布式发电项目发电业务许可。电网企业负责分布式发电外部接网设施以及由接入引起公共电网改造部分的投资建设,并为分布式发电提供便捷、及时、高效的接入电网服务,与投资经营分布式发电设施的项目单位(或个体经营者、家庭用户)签订并网协议和购售电合同。电网企业应制定分布式发电并网工作流程,对于以 35 千伏及以下电压等级接入配电网的分布式发电,电网企业应按专门设置的简化流程办理并网申请,并提供咨询、调试和并网验收等服务。

(三)改革境外投资制度,进一步引导光伏企业走出去在海外建设光伏电站

在电站建设地址方面,光伏企业大多选择在德国、美国建设。一方面,海外光伏市场相对比较透明,另一方面,企业本身销售渠道集中在海外,因此在海外建设电站,只要保证电站的质量,相对卖出的可能性较大。为此商务部门需要进一步加强海外市场信息和预警体系建设。

金融机构需提升对光伏企业走出去在海外建设光伏电站的融资力度。鼓励银行、保险、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结合光伏电站的特点和融资需求,对光伏电站提供优惠贷款,简化贷款管理流程,采取灵活的贷款担保方式,实行以项目售电收费权为质押的贷款机制。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与地方政府合作建立融资服务平台,与光伏电站投资企业建设银企战略合作关系,探索对有效益、有市场、有订单、有信誉的“四有企业”实行封闭贷款。出台政策鼓励各类投资银行、基金、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探索建立健全光伏发电投资基金,开发各种金融产品,推动光伏电站资产证券化。

(四)转变思路,创新光伏电站建设和利用方式

光伏市场研究报告范文6

折腾了大半年的“双反”风波步步紧逼:2012年9月,欧盟委员会公告,对中国光伏电池发起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超过200亿美元;10月,美国商务部对中国太阳能面板制造商征收关税作出终裁,决定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18. 32%- 249. 96%的反倾销税,并针对中国政府的补贴征收14. 78%-15. 97%的反补贴税,比初裁结果更为严厉。

另一方面,中国国内市场迟迟未能有效启动。

内忧外患。庞大的产能寻不到出口,转身变为反噬行业的破坏性力量。

新近披露的2012年前3季度光伏板块上市公司财报显示,多数公司净利润下降幅度均在50%以上。美国投资机构Maxim Group的研究报告称,在中国最大10家太阳能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债务累计达到17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113. 94亿元),表明整个行业已接近破产边缘。

尚德的“国有化”猜想

负债规模远超企业承受力的行业现状,让“国有化”成为光伏业救赎的关键词之一。

2011年秋天起,有关尚德破产的消息开始流传。行业不景气是导火索。光伏热浪退潮处,尚德成为不折不扣的裸泳者。

2012年8月,尚德的债务问题开始爆发:若尚德不能出售子公司股份或继续举债以换取周转资金,它将无法撑过2013年一季度,因为一笔15. 74亿美元的短期债务将在那时到期。而尚德拥有的只是4. 74亿美元现金及其等价物,负债率高达81. 8%。

为了自救,尚德暂停了1/ 3的产能。

雪上加霜的是,尚德投资的环球太阳能基金(GSF)在2012年7月爆出涉及43亿元的反担保骗局,这令尚德股价应声暴跌。美国纽交所则随之发出警告:如果在接下去6个月里不能使股价维持在一美元以上,尚德电力将被迫退市。

8月中旬,施正荣将CEO职位让给当时的CFO金纬,曾经的“太阳王”隐身幕后。

此后的一个多月,金纬进行了大规模调整,关闭了效益不佳的P2工厂,裁员1500人。7位全球副总裁级别的高管因“性价比不高”而被迫离开。出货目标也被修正,尚德主动让出全球“老大”的交椅。

与以往经历的数次危机类似,尚德再一次得到无锡市政府的援手。

9月底,无锡市市长朱克江亲赴尚德召开市政府现场办公会, 包括国开行在内的多家银行也集体进驻尚德,与就地办公的市长朱克江及企业管理层共同研究救助方案。

在不断卷入外界质疑的漩涡后,尚德希望以正面姿态回归公众视野。

然而事与愿违的是,无锡市政府的支持非但没能提振公众对尚德的信心,反而引发了更大的质疑。有关施正荣旗下的关联公司掏空尚德、不愿放弃个人利益拯救尚德的说法开始广泛传播。

有消息称,相关部门提议“无锡市政府出面购买公司2013年3月到期的5. 75亿美元可转债,然后经国开行注资救助”,但这一救助行动的前提为施正荣将全部个人资产做无限责任担保,这被施正荣拒绝。因为这可能使施正荣丧失对尚德的控制权。截至目前,施正荣个人持有尚德电力30%股份,其个人及家族合计持股超过60%。

之后,无锡市政府的态度也变得暧昧。对此,龚学进公开表示,现在施正荣和金纬的首要工作都是寻找新的投资者,其次要取得政府的信任,最后才是客户。

如今摆在尚德面前的是两条路:其一,施正荣及其家族出让部分股权给无锡国联和无锡产业发展集团这两家地方国企;其二,两大地方国企不直接投资,而是作为牵头人吸引其他投资者入股尚德。

说到尚德的未来,龚学进仍很有底气:“尚德还有希望,还有救。这是必须的。怎么可以倒下?不可以倒下,也不会倒下。” 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我们决心专注经营并锐意变革,以图突围脱困,以谋重生涅槃。”

无锡已形成完整的光伏产业链,尚德是产业链的最后一环。在当地“东方硅谷”的构想中,新能源被视为核心产业。一位尚德的管理人员粗略估计,当地为尚德配套的企业有上百家。

因此,尚德破产引发的连锁效应或将成为当地政府的长期困扰。

保卫赛维

相比无锡,江西省新余市政府对赛维LDK(以下简称赛维)的拯救更为彻底。

赛维的发展轨迹与尚德如出一辙,均在当地政府的庇荫下成长壮大。2008年,受金融风暴影响,赛维曾经历短暂财务危机,资产负债率高达85%,为此新余市曾出台规划,要求当地8家银行联合向赛维授信。2012年,当地银行又在政府的组织下向赛维集体大规模“输血”420亿元。而截至2011年末,新余全市的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仅为413. 3亿元。

2012年4、5月间,赛维以产品抵押,获取政府近亿元资金救急;7月12日,新余市政府决定,将赛维偿还信托贷款的5亿元缺口资金纳入年度财政预算。

江西省政府有关部门还曾牵头国开行江西分行等机构为赛维提供过20亿元的周转贷款。新余市政府则被指以财政收入为赛维的信托贷款兜底。

在最好的年景,新余市逾60%的财政收入均来自赛维,但到了2012年上半年,赛维的纳税暴降99%,直接导致新余上半年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减收8. 48亿元,财政收入下降13. 5个百分点。

新余市政府一位核心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拯救赛维已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果赛维倒了,新余市经济就将可能倒退10年。”

一个极端的说法是,“赛维或拖垮新余经济”。这一说法的根据是,仅在2012年,赛维就有约20亿美元债务到期,但截至6月30日,其手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只有2. 962亿美元。而整个新余市2011年全年的财政收入也就一百亿左右。

有消息称,自赛维陷入困境以来,前来洽谈“业务”的各路来客多达上百个,但最后几乎都不了了之,赛维似乎注定要走上“国有化”道路。

在2012年9月中旬召开的股东大会上,赛维宣布已向新余市政府转让了一部分房地产物业和土地使用权以筹集资金。

10月22日,新余国资控股40%的恒瑞新能源以约2293万美元收购了赛维19. 9%的股权,成为赛维第一大机构股东。此举被视为赛维“国有化”的重要步骤。

很快,内部董事会迎来了大换血。像施正荣一样,赛维原CEO彭小峰在他一手创立的企业帝国中退居幕后。

在迈哲华投资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能源电力总监曹寅看来,新余和赛维几乎是一体的,没了赛维的新余将被“打回原形”,这使得新余市对赛维的态度有点孤注一掷,“死马当作活马医”。他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苏南是经济发达地区,所以无锡可以更理智地看待尚德。没了尚德,无锡还是无锡。但没了赛维,新余就只是个没人知道的江西小城。”

谁捆绑了谁

在这轮拯救光伏的浪潮中,部分地方政府担任救火队员冲锋陷阵,将困境中的光伏企业收归国有,引发了很大争议。

在一些将光伏业视作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省市,光伏企业的出生、成长、扩张乃至危机阶段,每一步皆有浓厚的地方政府主导色彩,当地银行往往与地方政府紧密配合。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捆绑地方政府与国有银行是这场光伏灾难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也将金融机构视为“祸首”:“目前光伏产业呈现的发展困境,不是政策造成的,是企业家和金融推手共同造成的。银行在这些年光伏行业的盲目扩张中是罪魁祸首之一。”

有分析认为,政府兜底债务行为,只是债务的转移,并不能真正消除债务。一旦企业生存环境长期难以改观,“国有化”的企业可能成为政府负担,甚至可能拖垮当地经济和财政。

曹寅分析说:“帮企业还债可以,但关键是怎么经营下去?光伏业是个竞争白热化的行业,企业都是贴身肉搏。而地方政府对于完全市场竞争下的行业管理能力是非常弱的。”李俊峰则明确表示不赞成政府为企业输血,“很多企业家希望政府出来能帮助解决融资问题。我想问,解决了融资问题,是不是还要继续更快地扩大产能?这不是火上浇油吗?”

李俊峰认为,在过去的几年内,地方政府做了许多拔苗助长的事情。

政策组合拳

国家层面也开始出手拯救光伏业。

2012年10月25日,财政部、工信部、商务部、国家能源局以及众多银行代表齐聚河北保定,在光伏企业英利所在地,表达了对整个行业的救助信号,并打出了一系列的政策组合拳。

国家电网、工信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相关部委局均接到批示,除金太阳第二批示范工程外,包括无电地区电力建设、新能源城市等一系列光伏工程即将启动,预计投资额度将高达700亿元。

10月26日,国家电网公司承诺,10千伏及以下电压、单个项目容量不超过6MW的分布式发电项目可免费入网,富余电量也将全额收购。这一承诺缓解了长期困扰光伏业的并网难题,被视为重大利好。

实际上,一直以来欧美都对中国政府对光伏业不遗余力的支持表示反对。所谓“双反”,即为反倾销、反补贴。实际上,就公开的补贴数额来看,国内对光伏业的补贴并不高,甚至低于欧美国家。这也是国内从业者纷纷喊冤的主因。然而,在欧美国家看来,中国光伏行业还接受了许多来自于政府的“隐性补贴”,例如土地、水电、贷款等政策优惠。

因此,这一轮政府施援遭遇很大争议,评论者认为绑定政府与银行的救助模式会为欧美“双反”落下口实。

林伯强说:“从中国的角度看,‘双反’并不合理,但从美欧的角度看,‘双反’也有一定的根据,毕竟国际上有一些公认的东西存在产能过大,自己杀自己,供需不匹配,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地方政府造成的。”

在曹寅看来,“双反”之争实质是“两种经济体制间的碰撞”。

“不仅仅是光伏,还有LED、自主品牌汽车等许多中国典型业态都是如此。那些地方政府提供的水电费优惠、廉价土地、银行的信贷来源,在西方看来都是不公正的竞争优势。因为中国光伏业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威胁到了西方企业的生存,于是他们出手了。”

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副司长范必认为,国家不宜出台新的补贴政策,而是应当对原有补贴政策进行调整,在补贴总量不变的情况下挖掘政策潜力。

着眼长远,完善光伏行业的政策环境,调整发展规划,才是解决危机的根本之道。

天华阳光董事长苏维利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国内光伏方面的法律需要完善,比如电价的执行年限。如果没有明确的游戏规则,投资者始终存在顾虑。”

“现在光伏制造企业都已经在赔本赚吆喝,但这是不可持续的,不可能再有下降的空间。我特别担心发改委明年开春再说降价,如果这样,这个行业就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