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生态成功案例范例6篇

恢复生态成功案例

恢复生态成功案例范文1

【案例分析人】秦鹏;鄢德奎

【案例类型】评价类

【案例名称】重庆绿色志愿者联合会诉恩施自治州建始磺厂矿业百限责任公司水污染责任纠纷案

【主要违法行为】违规试生产直排废水

【污染类型】水体污染

【违法企业所属行业】采矿业

关键词 跨省环境公益诉讼;诉讼基金;责任承担方式

【案例概要】湖北省恩施自治州建始磺厂坪矿业百限责任公司违规试生产直排废水,导致重庆巫山千丈岩饮用水水源严重污染。重庆绿色志愿者联合会于2014年11月13日就此案向重厌市万州区人民法院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当前此粲正在审理过程中。

【案例启示】本集涉及到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环境修复簪法律事实认定问题,因相关制度规定付之阙如而面临审理裁判困境。基于此,提出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运行需在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构建、专项诉讼基金设立和责任承担方式的精细化三个方面予以完善。

2014年11月13日,重庆市万州区人民法院受理了重庆绿色志愿者联合会诉恩施自治州建始磺厂坪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水污染责任纠纷案,这是一起案情错综复杂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该案为新《环保法》实施以来重庆市首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也是全国首例跨省环境公益诉讼案件。

案件背景:一起跨省界重大环境水污染责任事件

2014年8月13日上午,重庆市巫山县环保局接到巫山县庙宇镇报告,巫山县庙宇镇千丈岩水库提取的居民用水颜色异常。经重庆市巫山县环保局工作人员现场排查和检测认定,千丈岩水库水质受到严重污染,污染源为湖北省恩施自治州建始磺厂坪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硫铁矿选矿厂。该厂违规试生产,并将硫铁矿洗选废浆水直排在一处自然形成的洼地内。由于事前未对该洼地采取任何污染防治措施,而此地为喀什特地貌,导致废浆水渗漏地下,经暗河水系流入千丈岩水库,造成水体污染,主要污染物为乙基钠黄药、二号起泡剂和大量尾渣。千丈岩饮用水水源危及巫山县庙宇镇、铜鼓镇、红椿土家族乡和奉节县长安乡4个乡镇居民的生活用水和农田灌溉用水,涉及10160户、51400人和1.8万亩农田。

根据《突发环境事件分级标准》的规定,此次千丈岩水库污染属跨省界重大突发环境事件。事故发生后,湖北省恩施自治州建始县委托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环境风险与损害鉴定评估研究中心对重庆市巫山县红椿乡千丈岩水库环境事件作出了环境损害评估报告。报告认定:第一,本次环境污染的污染物质为乙基纳黄药,排放量58. 14千克。生产原料乙基磺原酸钠、2号油可能的使用量最大值分别为63.5千克和47千克。第二,环境事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250. 94万元,但该报告未对土壤、地下水等污染后果及修复费用作出评估。

案件焦点:原告诉讼请求中的法律事实认定

重庆绿色志愿者联合会就千丈岩水库污染一案向重庆市万州区人民法院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诉请法院判令被告(恩施自治州建始磺厂坪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第一,停止侵害,不再生产或者生产绝不能再次污染水库。对今后可能出现污染的地下溶洞水体和污染水库风险重新作出环境影响评价,根据环评结论,作出被告是否应当搬迁的裁判。第二,恢复原状,依法承担政府和社会组织应急处理污染事件、应急供水以及恢复千丈岩水库原有水质的所有费用,包括直接和间接产生的费用共计1900万元。第三,赔礼道歉,在全国性平面媒体上向公众道歉。第四,承担本案诉讼费及其他相关费用。本案原告诉讼请求中涉及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环境恢复等法律事实认定问题,需逐一厘清以便于正确适用法律。具体言之,案件主要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

被告硫铁矿选矿厂建设项目的环评手续合法性分析

被告恩施自治州建始磺厂坪矿业有限责任公司60万吨/年硫铁矿选矿厂建设项目于2011年5月通过并取得恩施自治州建始县发改委选矿厂项目可行性报告批复、环保局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批复以及发改局项目核准批复等手续,资质齐全。同时,磺厂坪硫铁矿选矿厂与千丈岩水库直线距离2. 67公里,超出了千丈岩水库一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范围。换言之,单就此硫铁矿选矿厂对千丈岩水库的影响而言,其选址并未违背法律规定,但由于该项目所在地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环评报告制作时需估算其对地下水的影响及其造成地下水体污染所应采取的精细化应对措施,环评审批部门应严格把关,不能因所影响的水体区域不属于本行政区范围而不进行审查。

对于本案而言,原告起诉的对象是恩施自治州建始磺厂坪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是一起典型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该公司硫铁矿选矿厂建设项目的环评手续审批是否合法,与本案审理无直接关联,即使环评手续合法也不会免除被告因违规试生产违法排污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损害的责任承担。原告诉求中,对于该建设项目可能出现的地下溶洞水体污染和水库污染风险重新进行环评,超出了法院的裁判范围。对于原告的该项诉求本可通过环境行政公益诉讼解决,但目前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缺位致使环评手续的合法审查只能依赖相关部门的自觉。

生态恢复范围、费用等损失的确定思路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追求的审判目标是恢复生态环境的状态和功能,法官适用恢复原状责任时首先需考虑恢复原状的可能性与成本问题。确定生态恢复范围及相关费用,既是原告诉讼请求的依据,又是法官判决恢复原状时必须考量的重要因素。具体到本案,原告诉请法院判令被告恢复原状,承担共计1900万元直接和间接费用。此次千丈岩水库环境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250. 94万元,而土壤、地下水等污染修复费用的确定是本案判令恢复原状的焦点和难点。由于《环境污染损害评估鉴定方法》(第Ⅱ版)颁布后,《环境污染损害数额计算推荐方法》(第1版)废止,便无法比照泰州环境公益诉讼判决的做法,直接以虚拟治理成本为基数,按照一定的倍数计算污染修复费用。对于《环境污染损害评估鉴定方法》(第Ⅱ版)所规定的生态损害评估方法,无论是替代等值分析方法还是环境价值评估方法,都需专业的鉴定机构预测受损资源在损害发生到恢复原状这段时间内每年受损资源和生态服务价值量的大小。

尽管如此,但法官确定环境生态恢复原状责任承担的范围及费用的思路却是有章可循的。首先,考虑遭受损害的生态环境能否通过自然或人工的方式恢复原状,如不能恢复原状,则法官可依据相应的损失,判令被告异地修复。其次,根据“恢复原状”判决的履行方式不同,确定差异化的恢复原状费用与范围。恢复原状基础费用主要包括:环境修复费用和监督修复费用。对于被告委托其他机构制定环境修复方案和其他机构代履行修复方案这两种情形,恢复原状的附加费用还要相应涵盖环境修复方案的制定费用和委托代履行费用。最后,灵活确定被告承担恢复原状费用的支付方式,即基于违法者偿债能力的考虑,判定是采取分期支付的方式缴纳恢复原状费用,还是通过发展环保产业等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式抵扣部分费用。

赔礼道歉可否成为环境公益诉讼的责任方式

环境公益诉讼的直接受害者是环境本身而非任何一个个体,似乎无适用赔礼道歉的可能。而作为一项民事责任,赔礼道歉在性质上是属于恢复原状而非赔偿损失的一种非财产责任,赔礼道歉民事责任的存在丰富了民事责任体系。基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公益性、补救恢复性和惩罚性的考量,可以突破性地适用赔礼道歉的责任方式。赔礼道歉的意义在于要求环境侵害者就自己侵害环境的行为向社会公开道歉,既具有轻微的惩罚性又能对其他潜在的环境违法者起到警示和教育作用。具体到本案,原告诉请法院判令“赔礼道歉”的责任方式,可以适用于其他环境公益诉讼。同时《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司法解释》也明确规定了赔礼道歉的责任承担方式,为赔礼道歉在环境公益诉讼中的突破性适用提供了法律依据。

启示和建议: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亟待跨越的三个门槛

任何一种制度的运行并不因现有法律规定而通畅无阻,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发现制度运行的困境,循序渐进地修正以确保法律正义的实现,因此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完善并非一蹴而就。尽管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发展已步人快车道,但通过重庆受理的国内首例跨省界环境公益诉讼案的分析发现,环境公益诉讼制度运行所面临的障碍仍需相应的举措予以完善,以进一步优化环境治理模式。

构建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

环境公益诉讼的受案范围除了民事纠纷还应包括行政纠纷,但现有立法并未对环境行政公益诉讼予以明确规定。现实中,负有环境保护法定职责的行政机关既有违法的“积极”作为,如违法做出环境行政决策、许可,导致生态环境破坏;也有违法的“消极”不作为,如怠于履行环境行政管理职责,导致污染事件频繁发生。无论作为与否,只要违法,行政机关行为所导致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影响是违法企业无法企及的。本案中相关部门通过被告硫铁矿选矿厂建设项目环评手续的警示意义值得深思。

面对当前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缺失的问题,首先应明确新《环保法》规定环境公益诉讼的立法目的,以此准确明晰立法的适用范围,借助立法解释或司法解释进行规范,从而确立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其次通过立法解释对《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中“法律规定的机关”进行界定,确立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原告的主体资格。最后在环境公益诉讼的受案范围内增设一项内容,即环境行政管理部门的违法作为和不作为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情形。

设立环境公益诉讼专项基金

对于本案而言,如果原告胜诉,法院将支持原告诉请的1900万元修复费用,那么如何使用这笔资金?《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司法解释》规定环境修复资金和服务功能损失等款项应专款专用,即不能由原告直接领取,以防止出现挪作他用的情形。2014年最高人民法院曾提出了“探索设立环境公益诉讼专项基金”的主张。目前,无锡、昆明、贵阳等地采取的是将环境公益诉讼被告支付的环境修复资金和服务功能损失等款项缴入财政专户或基金的方式进行管理使用,以保障环境损害赔偿金专门用于修复被损害的生态环境。海南省设立的省级环境公益基金,由省财政拨款支付环境公益诉讼案件的相关诉讼费用。另外中国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启动首个民间“环境公益诉讼支持基金”以支持环保社会组织进行环境公益诉讼。

当前对于尚未设立专项基金或专户的地方政府部门,既可选择对民间设立的相关公益诉讼支持基金给予鼓励和政策上的扶持;也可由环境行政主管部门探索建立环境公益诉讼专项基金,重点用于垫支立案前环保社会组织委托开展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的费用,以解决诉讼启动阶段的资金困扰。对于官方设立的专项基金的主要来源包括:环境公益诉讼被告支付的环境修复资金和服务功能损失等费用;财政拨款;人民法院判决无特定受益人的环境损害赔偿金。专项基金主要用途为:环保组织进行环境公益诉讼的诉讼费用,包括调查取证费、评估鉴定费等;环境修复费用。环境公益诉讼专项基金的设立既可解决公益诉讼诉讼成本高的难题,又可化解环境公益诉讼利益归属的争端。

适用环境公益诉讼责任承担方式的精细化设计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司法解释》规定了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恢复原状、赔偿损失、赔礼道歉六种民事责任承担方式。该解释并未对这六种环境公益诉讼责任承担的适用性做出周详的规定。如若没有明确界定不同的责任承担方式,将导致司法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具体言之,上述六种责任承担方式的具体适用应设计如下。

一是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的责任适用。对于“停止侵害”的适用,首先应明确环境侵害的标准,社会对环境污染容忍限度可作为环境侵害标准之一,环境侵害超出了社会的环境污染容忍限度,应责令停止该环境侵害行为。对于“排除妨碍”和“消除危险”的责任适用,借鉴美国的做法,可在判决中引入禁止令,根据危害的严重程度分为三种情形,即永久性禁止令、附条件禁止令和替代性禁止令。永久性禁止令一般适用于环境危害行为无改正可能的情形,责令环境侵害者停止其危害行为;附条件禁止令一般适用于行为人实施的环境危害行为可以通过技术和管理的手段实现环境因子达标的情形;替代性禁止令是针对一些无法避免但必须进行的环境侵害行为,责令通过环境税或对受害者进行赔偿的方式替代适用责令停止侵害行为。

二是恢复原状。依据《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司法解释》第二十四条第二款规定,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败诉的原告所需承担的调查取证、专家咨询、检验、鉴定等必要费用,可以由人民法院从之前其他的环境公益诉讼案中判定被告承担的生态环境修复费用、生态环境受到损害至恢复原状期间服务功能损失等款项中酌情予以支付。可见,该解释第二十四条第一款提及的判定被告支付环境修复费用等款项,相对于环境修复成本是有结余的,故这些用于恢复原状的款项是惩罚性的。同时适用“恢复原状”这一责任方式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生态环境损害发生后,被告首先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将生态环境修复到污染环境或破坏生态行为未发生时,受影响区域内生态环境的状态;二是出现部分或全部无法原地原样恢复情形的,可以准许采用替代性修复方式。

三是赔偿损失。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利益的主要用途是生态恢复,赔偿损失作为责任承担方式的一种,只是为了填补“恢复原状”责任方式在无法适用时的空白。因此适用“赔偿损失”这一责任方式时,需考虑“恢复原状”责任方式适用的可能性。如若在法院判决前相关部门已对受损的生态环境进行了恢复原状,此时无适用“恢复原状”责任的可能,便只能适用“赔偿损失”责任。为了警示被告所应承担的环境治理责任,法院可以在此种情况下判令一定的惩罚性损害赔偿。

恢复生态成功案例范文2

级联码编译码方案设计为克服Ka频段的下行链路受到天气状态的影响,可在相对准确的天气状态预测模型的基础上,设计基于天气状态转换的自适应纠删编码方案。现有的LEC编码方案[9],主要有RS码、LDPC码(IRAcode、GeIRAcode)和LDGM码(LTcode、Raptorcode)等,相对于LDPC码,属于LDGM码的无码率喷泉码类更适合对抗深空的突发差错(bursterror)[11]。RS码可选编码参数有限、编译码复杂度大,而已公开的LDPC编码方案的码长较大(>104),不适合处理能力和缓存有限的深空探测器,另一方面,无码率的喷泉编码应用在深空环境下也面临误码平台的问题。因此本文引入RS码与喷泉编码技术进行级联纠删编码设计,获得了一种码长较小的自适应参数可调级联纠删码,相对于LT码,其编译码复杂度保持为线性,同时相对于Raptor码能在码长较小的限制下以99.99%以上的成功率恢复整个原始文件信息[11-12],定义级联纠删码参数(k,n,N,Ω),k为原始信息分组数量,n为RS预编码中间节点数量,N为喷泉编码分组数量,Ω为喷泉编码度分布。其编码步骤如下:步骤1.RS码对k个原始数据包进行预编码,生成n个中间节点;步骤2.对n个中间节点进行LT编码,得到N个纠删编码包。其译码步骤如下:步骤1.接收端收够一定数量的纠删编码包后用BP译码算法译出n'(n'≥k)个中间节点;步骤2.对n'个中间节点进行RS译码。假设以一个时间窗(一个天气状态的持续时间有28个时间窗[2])为一次分组处理的时间窗口,误码率的差异性决定了可有效传输原始数据包数k以及所需的检验分组数(n-k)。通过预测模型分析误码率与天气状态的转移关系,为发送端改变码率提供指导。在实际应用中,LEC纠删码可以与现有的深空通信建议采用CFDP文件传输协议相结合,根据传输任务要求选用相应的确认重传算法[10]。若要求100%的数据完整,可通过NAK请求重传由于天气预测失误而导致丢失的原始数据分组级联码编译码性能分析由上节所定义级联纠删码参数(k,n,N,Ω),RS预编码能通过任意由喷泉码恢复的n'(n'≥k)个中间节点恢复k个原始信息分组[13]。而喷泉码的度分布采用弱鲁棒孤波分布(WRSD),WRSD较之鲁棒孤波分布(RSD),通过将译码目标调整为恢复大部分输入节点而不是全部输入节点,将编译码复杂度降为线性,WRSD生成函数为[13]:(式略)级联码接收端能通过(1+ε/2)n+1个级联输出编码包,恢复出至少(1-δ)n,(δ=(ε/4)/(1+ε))个预编码的中间节点数据包,且喷泉编译码复杂度为O(ln(1/ε))。给出了输入节点数量分别为500,800,1000时,编码冗余与中间节点不能恢复比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在编码冗余为0.1以上区域,不可译比例低于0.05,再通过码率低于0.95的RS预编码即能恢复全部的原始节点信息。

自适应编码方案的参数设计与性能分析

Ka频段自适应编码方案的参数设计发送端得知前一时段天气状态W0后,根据数据发送时刻(处于Onestep区域或Twostep区域)判断数据到达接收端时刻(处于当前天气状态W1或下一天气状态W2),通过Gilbert模型预测此时刻接收端的天气状态,确定此天气状态下的误码率Pe进行自适应编码参数设计。考虑一个时间窗的时长为T,假设深空下行速率为R,而级联码的包长为L,则在一个时间窗内,可发送N=T•R/L个级联编码包。丢包率Ppacket与误码率Pe的关系式:(式略)利用喷泉码无码率特性调整编码冗余,自适应地解决丢包率的变化问题。由3.1节的分析,若RS码的纠删能力大于δn,则WRSD喷泉码可通过(1-Ppacket)•N个编码包恢复(1-δ)•n个中间节点数,冗余比例为(N-n)/n。定义信道为好、坏状态时的编码参数配置方案分别为GPA和BPA,误码率为Pegood、Pebad,一个时间窗T内能够成功接收的编码包数为NG、NB,可恢复的中间节点数为nG、nB,有效的原始节点数为kG、kB,丢包数约为δnB、δnG,则GPA和BPA的喷泉编码冗余Og、Ob为:(式略)固定单位时间窗的时长T以及其它通信条件不变时,下行链路传输的分组数量N为定值,而好状态时误码率Pegood<Pebad,对应的纠删码冗余分组数量Og<Ob。由式(5)知,在长期的传输过程中,GPA所占比例约为PG,BPA所占比例约为PB。因此,本文的自适应纠删级联码方案设计根据预测的地面站天气状态,自适应地调节喷泉编码冗余(若预测为好状态,则编码冗余为Og,否则为Ob)获得基于天气状态转换编码的参数配置方案APA,其经过长时间统计得到的冗余Oad为:(式略)链路吞吐量性能分析在长期通信过程中,假设只采用GPA的参数进行传输,则大致比例为PG的数据可以完全恢复,由3.1节对级联码的分析可知,若遇到比例为PB的坏状态时,接收端几乎无法恢复出原始数据,则只使用GPA参数的单位时间窗的平均有效吞吐量Gg为:Gg=PG×kG(式略)而假设链路只采用BPA的参数,则无论天气状态如何变化,都能恢复全部信息,则单位时间窗内的有效吞吐量Gb为:(式略)比较式(14)和(15)可以看出,采用GPA方案时在坏状态链路等效于中断,而采用BPA的方案可保证链路一直连续,但吞吐量小,传输效率低。而根据信道状态自适应地更新参数设置的APA方案单位时间窗内的吞吐量Gad为:(式略)进一步分析天气状态预测错误对APA方案的影响,天气预测错误概率Fe,将天气预测100%准确时的APA吞吐量归一化,仿真对比单独采用GPA和BPA,以及Fe分别为1%,5%,10%,20%,50%的APA方案的吞吐率,所示。可以看出,使用坏状态参数的编码方案传输效率很低。而相对于仅使用好状态参数的编码方案,即使有20%的天气状态预测错误,自适应编码方案也能获得较高的传输效率,直到预测错误超过50%之后,自适应编码方案的吞吐率才略低于好状态参数编码方案,说明提出的自适应级联编码方案在处理预测误差时具有较大的稳定性。

仿真及结果分析

恢复生态成功案例范文3

关键词 高中生物;获取信息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科学探究能力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倡导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因此,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学会获取信息、分析信息以及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现以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以下简称《生物・选修3》)的“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前景”的第一课时为例。

一、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是高中生物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前景”教学时提供给学生的全部图片和成功案例基本来自厦门区域,也就是来自学生的身边生活,能够让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和媒体的介绍中意识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如空气污染、水污染等,从而理解对于受损的生态进行修复与重建的重要 意义。

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一般可分两步走:一是通过组织学生分析课内、课外资料等培养学生筛选、提取有效生物学信息的能力;二是根据所获得的有效信息,结合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生物学问题。

“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前景”教学中,学生分析生态图片时发现“农民的灌溉不科学、堆肥和沤肥可能传播病菌、生活废水直接入海、PX项目建设离海沧生活区太近”等等问题。学习湿地生态恢复工程时,教师提供学校周边海沧湾的图片以及厦门地区oY湖、海沧湖和马銮湾新城等湿地生态工程成功案例,当教师告诉学生oY湖的整治至少花费5个亿时,引起了学生的震惊,教师进而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人类生活方式的反思,得出一旦湿地受到破坏,要进行整治是非常难的,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关注与评价厦门生态建设的情况,对学生进行生态观教育。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问题;二是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1.提高学生质疑意识,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生物课程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前景”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图片中去发现现实中违背生态规律的问题,并尝试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来解决。或从教师提供的生态工程成功案例中,引导学生分析运用了哪些所学的生态工程原理,再进行简单评价与提出新的建设性建议。如学习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时,学生观察焚烧垃圾的图片后,提出了“焚烧垃圾会污染空气”,并提出建设“沼气池”的建议,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与能量的多级使用;学习湿地生态恢复工程时,学生针对“湿地面积缩小与破坏”的问题,提出“建立自然保护区、物种易地迁种保护和立法”等解决策略。利用“海沧区最美乡村―院前社” 作为新农村建设成功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整体性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和工程学原理”等生态工作原理进行分析与评价;接着,教师继续引导学生为新农村的科学建设献计献策,如有的学生提出在村里的水池上种植荷花、养殖家禽和鱼类等,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当学生建议种植荷花时,教师追问为什么要种植荷花,引导学生说出“种植荷花可以净化污水”,又“可以观赏和食用”。

2.实施开放性教学,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前景”教学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的开放性,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如学习生态工程的实例时,虽然教师提供许多生态现象的图片,但不清楚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还有,学生对成功生态案例的评价与分析,学生认为所运用的生态原理及提出改进的建议等,只要说得有理就行,这就是一种教学内容的开放。又如,针对厦门红树林湿地面积缩小问题,学生提出建立自然保护区,并对红树林进行迁地保护等方法,学生的建议非常好。又如,针对厦门海沧采石天坑的生态恢复,有的天坑深达70米,有的靠近海边等,学生提出了利用天坑建设养殖场、游泳池、停车场、酒店、地质公园、海底公园、储油库等创设性建议,这都是非常好的解决方法。

3.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许多社会热点问题与生物科学密切相关,作为高中生物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社会热点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引导学生尝试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如学习城市环境生态工程时,教师例举厦门PX项目和漳州古雷PX两次事故,特别是2015年4月6日漳州古雷PX项目爆炸事件,引起国内外的关注。教师通过热点事件引导学生利用生态原理――整体性原理来解决城市环境生态问题;还可引导学生反思如何处理个人与生态的关系?让学生自觉形成垃圾分类、低碳出行、废物再利用、洗脸水和洗衣水的冲马桶等环保行为。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倡导探究性学习是高中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本地区的特点对教材进行选择,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提出与生态学相关的、可以探究的问题。例如,学习湿地生态恢复工程时,教师指导学生调查厦门地区的湿地保护情况,采取实地考察、组织志愿者活动、湿地观鸟等,引导学生重视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关注本地区湿地生态恢复工程的建设。又如,学习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工程时,将厦门海沧区以盛产花岗岩作为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到2008年全面禁止开采花岗岩后,遗留下许多采石天坑,这些天坑急需进行生态恢复。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提出生态恢复的建议,以此,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恢复生态成功案例范文4

关键词:GSM系统;SDR基站;告警关联功能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06-0080-01

一、SDR基站的含义和优势

SDR基站是基于软件无线电技术设计和开发的基站系统。和传统基站相比,它最大的差异是在于它有相应的软件编辑和重新定义它的射频但愿,因此,智能化频谱分配和对多标准的支持完全可以实现。

二、GSM系统SDR基站告警关联的方法

(一)基于规则推理的告警关联。这种告警关联方法主要是在规则集合中列入所有特定于当前告警系统领域的告警知识,通过判定所有已经监测到的告警,并使用相应的推理规则来进行分类,把一个或者多个告警的发生符合某一个规则与否,来确定其具体的故障类型。

(二)基于案例推理的告警关联。这种告警关联方法主要是将以前发生过,但是现在已经得到解决的故障集中在一块,形成一个案例集合,当遇到新故障时,就去案例集合中对比相同的故障,再找到解决方案。

(三)基于人工操作获得网络方法的告警关联。这种告警关联方法主要是,发生故障时,网络设备上的告警信息被输入到神经网络,再通过神经网络输出到实际网络,在不断的输入输出调节神经元相互连接的权值来训练神经元的灵敏度。最后神经网络便可根据神经元连接处的权值来识别出特定的故障信息。

(四)其他方法。进行告警关联还可以运用很多方法来实现,如使用像基于依赖图、基于数据挖掘、基于模型、基于有限状态机、基于模糊逻辑和主动预测式关联等。

三、GSM系统SDR基站告警关联的实现技术

GSMSDR基站的告警关联采用的实现方法基于规则推理,告警关联的实现按功能可以分成以下两个部分:

(一)规则部分。TalmRulelnfo为告警关联关系规则结构体的意思表示,其数据结构定义为{{父告警码,父告警子码,检测周期},{子告警码,子告警子码,检测周期},对比函数指针},其中父告警的检测周期为父告警审核子告警上报的信息所用的时间;子告警的检测周期为收到父告警恢复信息后子告警调节自身恢复所用的时间。

在GSM的SDR基站软件系统中,首先由GSPS子系统的GCCALM模块通过观测现场的实际情况决策出告警关联的静态规则,即判定父子告警的告警码是否存在以及在对比函数中告警关联是否存在实际关系。然后GSPS的GCCALM模块接收平台操作维护(OAM)子系统提供的告警关联规则的注册接口,最后将告警关联规则通过接口注册给平台。

(二)实例部分。告警关联所发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平台OAM子系统中的告警管理进程中。关联告警过滤标志(by Relation status)有关联过滤(RELATION_FILTER)、不过滤(RELATION_No_FILTER)、关联等待(RELATION_WAIT),三种设计状态:该标志处理时间为关联维护时。

警实例注册表也被牵涉到告警关联的处理,它的定位是告警关联的二级缓存,结构主要分为{告警码,实例链表},他不但存储了告警状态,而且把所有的关联规则实例指南都以一定义了,位父子告警实例若用该表则可以快速解决,从而避免频繁地去一一寻找告警位图。

在GSM告警关联规则被GCCALM模块成功纳入到平台告警管理进程中,当告警管理进程中出现新的消息时,经过以利写重新判定步骤。若没有把该告警消息丢弃,则把告警位图进行了维护和对告警应对做好相应的判定,之后的告警关联处理流程也将出现了,其主要分为告警上报和告警恢复:

1.若告警上报在新的告警消息处出现,首先要判定是否成功注册了告警关联,还需根据GCCALM注册的告警关联规则来定夺,若注册了则告警实例注册表中输入该告警。反之则将之前的告警消息按正常的上报程序上报,然后由后台LMT接受处理。

2.若告警恢复消息在新的告警消处出现时,首先要判定是否已经成功注册告警关联,还需根据GCCALM注册的告警关联规则来定夺。若注册了,则在所有的告警实例中找到该告警实例,然后把它删除。反之则将之前的告警恢复消息按正常的上报程序上报,然后由后台LMT接受处理。

四、应用实例

在没有在GSMSDR基站系统中出现告警关联时,通过手工方法把后台LMT上的UBPG单板复原,则上面的单板初始化告警被上报,此时由于UBPG单板处于开始状态,所以它不能与相对应的RRU进行相通。

情况1:子告警上报被关联,告警关联前后,告警及告警恢复的上报情况通过对比可知告警关联实现前,复位UBPG板,LMT上告警上报记录显示:UBPG单板首先上报单板初始化告警,之后相连RRU上报冗余告警。成功实现告警关联操作后,将UBPG板恢复原状,LMT上告警上报记录显示:最原始的告警由UBPG单板首先发出上报,IQcheckBlock告警和60ms丢失告警这类冗余告警不需要由RRU上报。

情况2:在出现了子告警的情况下,上报父告警后,子告警因父告警的出现而不能出现在显示屏上,告警记录显示:60ms丢失告警已在RRU上报之前完成上报,单板初始化告警已被与RRU相连的UBPG单板上报,告警恢复将通过RRU上的60ms丢失告警被上报。

情况3:父告警上报返回到原来状态时,父告警完成最大的检测周期后子告警将重新上报,告警记录显示:RRU上之前上报了60ms丢失告警,当UBPG单板上的单板初始化告警恢复之后,从告警\告警恢复上报时间可以看出,一分钟之后,RRU上的60ms丢失告警重新上报。

五、结束语

GSM系统非常的强大而且内部系统交错复杂,其中,GSM网络中的移动通信基站在里面扮演者主要的角色,GSM网络的通信是否畅通,质量如何都与移动通信基站息息相关。。因此急切需要随时应对和管理故障/告警的上报的情况,通常,查找故障最主要的方法是查看告警,这样有利于基站的运行问题在最开始的状态就可以被现场的维护人员发现,并初步判定故障发生的原因,然后跟踪定位,检测测试,调换相应的设备等,能够很快很准的使移动站设备进入正常工作状态,也有利于对基站在特定的时间内进行维护。

参考文献:

[1]徐海龙.基于GSM系统的基站子系统(BSS)部分研究[J].科技广场,2010,9

恢复生态成功案例范文5

垃圾填埋场虽然解决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或为城市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的安置问题,但这种处理方法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不仅影响了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激化人地矛盾,而且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和欧洲景观教育大学联合会等专业组织都在其宗旨中强调景观设计的工作范围包括对退化景观和废弃土地的恢复[1~3]。本文通过景观设计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恢复退化景观的利用价值,为解决人地矛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垃圾填埋场的现状及景观生态特征 1.1垃圾填埋场存在的现状 项目在建设时由于缺乏切实可行的规划,或者受到某种条件的限制,垃圾填埋场选址通常在距离城市不远的郊区,当城市向周边扩张时,就形成垃圾包围城市的现象。而且由于垃圾填埋场距离居民点较近,所产生的恶臭和蚊蝇鼠虫对附近居民的生活和身体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有些填埋场选址时没有考虑对地下水的影响,其所产生的渗滤液一旦产生污染,污染物会随着地下水迅速扩散,势必会导致城市地下水污染扩大化(图1~2)。 1.2垃圾填埋场的景观生态特征 从景观生态学出发,垃圾填埋场的生态特征不仅要研究其生态系统的自身发展规律和演化规律,还要寻求合理利用、整体优化和管理保护的途径和措施[4]。目前,垃圾填埋场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不仅污染环境,扰乱生态系统,而且也正在逐步破坏城市和乡村景观;但反过来看,它又具有很大的景观循环再生再利用的潜质。垃圾填埋场具有以下特征: (1)地理位置优越 随着城市范围的不断扩大,人们的生活范围越来越接近位于郊区的垃圾填埋场,逐渐凸显出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不可多得的循环再生资源。 (2)景观异质性增强 根据垃圾填埋高度的不同,可以形成各种不同的地形,封场后的垃圾填埋场往往包括管理房,废弃的填埋设施,道路,渗滤液积水坑等景观要素,使原本均质的景观变得破碎化,大大改变了原有的景观结构。 (3)生态系统受到影响 由于垃圾填埋场与周边环境同属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垃圾填埋的过程势必会影响到周围的生态格局。如:污染地下水,恶化大气环境,物种栖息地严重破环。 1.3垃圾填埋场的环境影响 从形式上来说,景观的退化可分为景观结构退化和功能退化。结构退化指景观中各生态系统之间的各种功能联系断裂或连接度减少的现象;而功能退化指由于景观异质性的改变而导致稳定性和服务功能的衰退现象[5]。垃圾填埋场的挖掘与填埋过程都会造成地面景观的改变。开挖土地,破坏植被,以及堆放垃圾,渗滤液处理,都会影响景观的服务功能。乡土植物群落受到严重破坏,不仅造成水土流失,水分涵养下降,而且植被的演替过程也发生变化。露天堆放的废弃物易发生氧化、风化和自燃,大量有害气体严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影响空气质量,废弃物产生的液体会随着雨水冲刷,大部分会直接排入环境中,导致地下水、土壤的质量下降。由此可见,垃圾填埋场作为可再利用资源,其生态恢复和建设意义重大。 2生态恢复及措施 2.1生态恢复 生态恢复是指根据目前的环境特点,人为地设计一个与环境相适应的生态系统[6]。垃圾填埋场的可持续再生利用首先应修复由于垃圾填埋而造成的生态系统的破坏及景观重建。美国生态重建学会将生态重建定义为将人类所破坏的生态系统恢复成具有生物多样性和动态平衡的本地生态系统,其实质是将人为破坏的环境恢复或重建成一个与当地自然界相和谐的生态系统[7]。由此可见,垃圾填埋场的生态恢复与景观重建的核心是恢复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使其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平衡状态,并具有一定的生产力水平,最终达到与周边的景观价值相协调的目的。 2.2重建措施 垃圾填埋场封场之后,就是一块特殊的废弃地资源,通过自然恢复和人工技术的介入,产生一种次生生态演替的过程,解决废弃地的物理条件和土壤的毒性问题,并选择合适的物种,恢复当地的生态系统和生态景观,进行景观重建。 (1)工程恢复 填埋场中垃圾山大小不一,分布不均,坡度较陡,若处理不好在封场之后会造成地面塌陷或出现裂缝,降雨后也会形成大小不一的积水坑,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应根据排水,山体稳定状况进行安全防护,如加设挡土墙、护坡、围栏、警示标志等。 (2)基质改良 废弃地中氮、磷、钾、钙等营养元素的缺乏必须通过人为的方式来进行补充。土壤作为植物生长的基质,必须进行改良。可以通过废弃地的实际情况,采取直接改良或覆盖新土的方法。 (3)水体处理 对场地内已有的积水坑、池塘进行梳理,设计完整的污水处理系统和雨水回收系统,实现污水、雨水、地下水的回收和再利用。景观建设方面,可以按水面深度种植芦苇、荷花等观赏性高的水生植物,若水中成分达标,也可放养观赏鱼类。 (4)植物恢复 利用乡土树种来恢复植被群落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观察哪些植物最先在废弃地上自然地生长出来,而不是通过人工引种,就可以选择到合适的植物种类。特别是在废弃地上自然定居的植物种类,能够适应极端恶劣的生长环境,具有极强的耐性和可塑性,因此在恢复原有生态环境时可以优先考虑这类植物[8~10]。垃圾填埋场在改造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地形地貌,因此可根据不同的地形地貌选择不同的植物种类。如:在积水处种植喜湿植物,在阳坡种植喜光植物,在阴坡种植耐阴植物,根据土壤酸碱程度的不同选择耐酸性植物和耐碱性植物等。而植物在填埋场上生长时要面临最终覆土层的高温、产生的填埋气体、渗滤液污染以及干旱和土壤贫瘠等严峻的环境压力,因此可体现筛选耐性树种的重要性。#p#分页标题#e# 3垃圾填埋场的可持续利用 垃圾填埋废弃地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表现在生态恢复与重建上,还要实现自然与人文两方面的结合,这不仅是人们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的一种平衡,还体现了可持续景观设计的目标。目前国际上废弃地生态系统重建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耕地、林地、旅游休闲用地及牧业用地等。总体来看,恢复成农业用地是能使周边居民最能接受得结果,但其恢复成本较高,且周边的地块也逐渐变成了城市用地;恢复成林地,虽然是一种较好的选择,但需要限制在一定的规模下,可以开发一些乡村产业(如林业和花卉种植);相比之下,改造成公园绿地、娱乐空间等休闲基础设施则更能适应城市化的要求,可以根据社会经济特点及发展方向来容纳人类活动,如科普教育等场所,彻底改变人们对垃圾填埋场原先的看法,在解决生态效益的同时获得很好的社会效益。 4国内外成功案例的研究 4.1韩国的世界杯公园 韩国的世界杯公园位于兰芝市,总面积约350hm2。兰芝岛曾经是首尔市最主要的垃圾填埋场,因紧邻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上岩赛场而成为整个比赛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垃圾在自然状态下分解,通过人工干预加速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在世界杯公园的建设过程中,政府组织市民参加“种1000棵生命树”的植树活动并命名为“希望林”,种植有助于土壤分解的乔灌木和草皮,并放飞3万多只不同种类的人工养殖蝴蝶帮助植物传播花粉,有助于岛上生态系统的进一步稳定。同时还建有展览馆,以展示兰芝岛的变迁为主,包括城市垃圾从产生到处理的整个过程、从自然状态到分解所需要的时间、城市垃圾的可循环利用等内容,使其成为一个让人们接受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教育和进行反省的场所。其他措施包括利用风力发电,建造高尔夫球场,建造生态湿地等(图3~4)。规划部门始终以生态环境状况的演变作为场地开发的依据,公园的设计方案结合了微生物、生态修复等措施,在严重污染的土壤中注入微生物以改良土壤环境,引入植被促进垃圾的分解和防止土壤侵蚀,选择抗逆性强的乡土树种作为绿化材料[11]。 4.2纽约的清泉公园 纽约的清泉公园是世界上改造最为成功的垃圾填埋场之一。纽约市选用菲尔德设计事务所所创作的方案——“生命的景观”,开创了生态风景园林的新形势及垃圾填埋场再生的新范例[12]。清泉公园没有建成一种固定模式,而是一个建立在自然进化和植物生命周期之上的、长期的策略。通过多种植物种植和道路延伸连接公园与其他的城市空间,通过创造性的景观规划和生态恢复措施改善周边环境,形成多样的生态栖息地,共同支撑起清泉公园的“生命景观”。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设计师保留了其特定的流动性,选择自然变化和事件这两种存在于景观内部的变迁为基础,并在尊重场地现状的基础上,构建景观更新框架,逐步改善环境,为人们的文化生活及野生动植物的生活提供优质场所(图5)[13]。 4.3国内的案例南海子公园 是北京市最大的湿地公园。改造以前,干涸的坑塘大部分被不加分类、不加隔离的垃圾填平,填埋总量达到2200万立方米,其中80%以上是建筑垃圾。后来在建设过程中,建筑废料根据各种规格进行打碎、分拣,用于堆山填充物、公园路基建设、园中铺设绿地甬道和人行道等。原用来填埋垃圾的大坑,引入再生水,使公园再现碧波荡漾的景观。水中放养各种鱼类等水生植物,栽种水生植物,吸引野生动物来此栖息,形成完备的生态圈,恢复了湿地景观及功能。天津的水绿园休闲公园将原有的水塘、芦苇荡合理规划,建设成主要的湿地生态板块,占全园总面积的12%,为各种动植物提供栖息地。合理规划利用风能、城市中水、雨水收集利用、人工湿地、节能新材料等科技成果与技术来达到“低碳”的目标。 5垃圾填埋场可持续景观设计的启示 通过以上研究和分析,笔者认为在进行垃圾填埋场的生态恢复和可持续景观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原则:①过程与多样性原则:在进行场地规划时,要尊重场地的发展过程,并可保留一定的历史信息。如在园区中建造科普教育专栏,通过图像,文字等形式鼓励人们正确处理垃圾,保护环境。②资源循环和可持续利用原则:通过对场地内原有景观要素加以改造,因地制宜运用到景观设计中,使之重新参与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新景观的塑造当中。③场所原则:景观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而且还要符合人的使用环境和活动场所,要考虑场所环境的使用性质,并强调参与者的重要性,使人产生震撼、愉悦的情感,从而使物质空间具有场所精神[14]。 本研究以改善城市生活环境为目的,是针对垃圾填埋场的生态恢复和景观重现的一种探索,运用可持续景观设计的手法,使被破坏的自然环境得以再生,缓解土地资源不足的问题,达到重新利用和变废为宝的目的。本文只是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出发,根据国内外的具体实例调查分析总结出一些粗浅的启示,希望能够为以后的项目建设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恢复生态成功案例范文6

    论文关键词 恢复性司法 社会关系恢复 检察工作 社会管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决定了我们的司法工作不能只追求法律效果,而必须追求法律效果、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的最大化,实现“三个效果”的有机统一。

    ——题记

    一、社会管理呼唤恢复性司法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矛盾呈现高发态势,在一些地方因不服司法裁判而衍生出来的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管理者面临的社会管理压力有增无减。缓解社会矛盾,应当筑起司法的防线。注重社会效果也应当是当代司法的题中之义。

    然而,在社会管理方面,传统的司法模式却陷入了困境:“以国家追诉为标志的刑事司法模式和以监禁刑为中心的刑罚结构,虽然在法律效果上实现了对犯罪的惩处,彰显了社会正义;但在被害人损失的弥补、犯罪的矫正以及被破坏社会关系的恢复等社会效果上却渐显力不从心,带来了成本过高、改造效果不理想等一系列难题。” 此外,一些案件的裁判过于看重对其本身的事实和法律关系作出的判断,即所谓“因断案而断案”,而轻视案件背后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恢复,这往往导致司法个案虽然在法律层面上解决,然而在社会层面上仍没解决,矛盾和纠纷仍然存在甚至加剧,因此容易引起当事人申诉、上访不断。这不仅背离了司法的目的,还会对原有的社会关系带来更严重的损害。

    例如,在一些刑事案件里,法庭判决被告人(犯罪人)有罪,在刑事部分,犯罪人受到法律应有的惩罚,而受害人以及他的亲属也因犯罪人的伏法而得到精神上的慰藉;然而,在刑事附带民事部分,时常会出现犯罪人家属因为犯罪人被判有罪,因而对抗法庭裁判据不履行附带民事部分的赔偿义务的情况。这种“有判无执”的情形会加深被害人和犯罪人双方之间的敌对态势,不仅不利于双方矛盾的化解,反而还加深了矛盾,更不利于正常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恢复,甚至还会让当事人在日后因仇恨而踏上重新犯罪道路的可能。

    由此可见,“简单地对犯罪人一判了之,在对犯罪人加授损失的同时,并没有恢复被害人和社区受到的损失,在对犯罪的矫正效果上也不佳。这种情理法的脱节,呼唤一种新的更加人性化的刑事司法制度的引入。” 于是,刑事和解、社区矫正、被害人救助等新举措应运而生,这为司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管理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而这些,都属于恢复性司法的范畴。

    二、恢复性司法概说

    恢复性司法的产生,源于刑罚功能的变迁和被害人保护运动的兴起。一方面,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对刑罚的认识开始由单纯的制裁犯罪转变为矫正犯罪。而传统的监禁刑、犯罪矫正的政策却陷入了濒临失败的困境。另一方面,被传统刑事司法所忽略的被害人权益开始受到关注。 此后,恢复性司法逐渐成为刑事司法平衡被害人保护和罪犯复归的有效途径。

    根据联合国《关于在刑事事项中采用恢复性司法方案的基本原则》的决议草案 指出,恢复性司法是采用恢复性程序并寻求实现恢复性结果的任何方案。恢复性程序通常是指在第三方的协调下,由犯罪行为人和被害人双方通过对话的方式,来协商、调和矛盾并共同确定责任。恢复性结果,是指通过道歉、赔偿、社区服务、生活帮助等使被害人因犯罪所造成的物质精神损失得到补偿,使被害人因受犯罪影响的生活恢复常态,同时亦使犯罪人通过积极的负责任的行为重新融入社区,并赢得被害人及其家庭和社区成员的谅解。

    通俗来讲,恢复性司法就是通过搭建一个犯罪人与受害人平等沟通的平台,促进司法案件(尤其是刑事案件)的各方一起商讨双方矛盾和纠纷的解决途径,以最大限度地弥合双方分歧,促进相互谅解,化解社会矛盾。司法机关通过这种模式,恢复了受损害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管理的推进。

    恢复性司法的理念与制度体现了一种“平衡”与“和谐”的价值原则,它致力于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一种平衡,而这种平衡是互相平等协商的结果,它打破了在治理犯罪的司法程序中代表国家利益一方主导一切的结构,转而把国家、社会与个人看成是彼此平等的主体,其间关系是平等协商、自主自愿。 这种恢复性司法理念与传统的司法模式有本质上的区别。传统的司法模式过分强调“断案”的行为本身,片面地将事实关系和法律关系的裁判看作是司法的全部功能,而忽视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恢复,从而导致司法的社会管理职能得不到应有的彰显。而作为一种替代式的司法模式,恢复性司法主要依靠当事人之间、社区、民间团体等社会力量来制裁犯罪,节约了大量的司法资源;更重要的是,恢复性司法“关键就在于旨在促使犯罪人和被害人和解、沟通的恢复性司法计划,并以恢复性司法计划为基础建构合理处遇犯罪问题、保护被害人权利的新的制度进路。可以说,‘恢复’,就是恢复性司法的核心理念。”

    三、恢复性司法理念下的检察工作

    就检察机关而言,在恢复性司法理念下,其定位不再拘束于充当审查起诉的“生杀大权”的裁判者,也要做社会关系恢复的协调者和“操盘手”,做到既要会“武功”,也要懂“文治”。

    以刑事和解为例,针对一些轻微的刑事案件,检察机关可以依据《刑事诉讼法》第142条第二款的相关规定 ,酌定作出相对不起诉决定,以此促进社会矛盾的化解,推进社会管理。

    例如,对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而言,由于犯罪人都是未成年人,按照法律规定应当减轻或从轻处罚;同时,未成年人的心智尚未成熟,具有较大的可塑性,通过对其加强教育能够实现犯罪行为的矫正。因此,检察机关可以通过让犯罪人和被害人积极沟通,让犯罪人尽可能地对受害人进行赔付,依此作出不起诉决定,从而最大限度地化解纠纷,挽救未成年罪犯,恢复因犯罪行为而损害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又如,在诽谤罪和侮辱罪案件当中,由于犯罪人侵犯的是受害人的名誉权,涉及的是人格权范畴,处罚的关键不在于对犯罪人科以重刑,而在于对受害人的名誉进行修复。因此,通过让犯罪人和受害人进行积极沟通,让犯罪人公开赔礼道歉以达到修复名誉的目的,检察机关就可以视情况作出不起诉决定,从而有效化解双方的矛盾。

    再如,对于涉及家庭纠纷的案件(如遗弃罪、重婚罪),由于被害人和犯罪人之间有亲缘关系,通过恢复性司法这种柔性司法模式,更能让被害人原谅犯罪人的过错,从而化解家庭和社会矛盾,让犯罪人改过自新。因此,在犯罪人与受害人双方谅解的前提下,检察机关可以对此类案件作出不起诉决定,从而促进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恢复。

    由此观之,这些相对不起诉的案件都有着共同的特点:犯罪人所犯罪行侵犯的法益较轻,其与受害人之间的矛盾存在着通过沟通协调而解决的可行性,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因此得以恢复。可见,恢复性司法的适用也应当遵守以下原则:

    第一,恢复性司法的适用范围,应当限定在《刑事诉讼法》第170条规定的自诉案件 ,以及其他犯罪行为轻微、对社会危害不大的刑事案件,例如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数额较小的盗窃案件、部分轻伤害案件等等。这些类案件一般犯罪的主观恶性较小,情节相对较轻,有特定的从轻处罚的事由,社会危害性较小。

    第二,恢复性司法的适用条件应当遵循双方自愿、平等协商、司法监督的原则。首先,恢复性司法旨在恢复受损害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关系,作为受害人,其与犯罪人的和解必须是自愿,这是开展恢复性司法的基础性原则和前提,否则就背离了“恢复”的目的。其次,和解双方的协商必须平等,这不仅强调和解内容的平等,更强调双方地位的平等,这是保护犯罪人基本权益的必然要求。最后,恢复性司法需要检察机关进行司法监督,因为恢复性司法归根到底还是一种司法措施,行使权仍然属于司法机关;检察机关作为司法活动的监督机关,职权上要求他必须对司法活动进行监督。同时,检察机关还享有对犯罪案件的审查起诉权,对于已经通过物质赔偿、赔礼道歉等谅解的方式实现“恢复”的案件,检察机关可以作出相对不起诉决定,从而最大限度地化解矛盾,提升社会管理的质量。

    第三,恢复性司法的适用应当遵循严格的程序。就检察机关的职能而言,在审查起诉阶段,如果当事人希望通过调解或和解来解决纠纷,检察机关可以委托人民调解组织等第三方进行调解,如果被害人和犯罪人双方经调解达成调解协议,被害人不要求追究加害人刑事责任的,根据案情和犯罪嫌疑人的悔罪情形,检察院可以作不起诉处理,或建议公安机关作撤案处理。

    四、恢复性司法与当代检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