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图的发展史范例6篇

机械制图的发展史

机械制图的发展史范文1

关键词:图学,地图,建筑图,机械图,耕织图,源流

中图分类号:H083;N04;K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578(2014)05-0052-05

作者简介:刘克明(1950―),男,汉族,武汉人,华中科技大学工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图学史、中国技术思想史等。通信方式:。

一中国图学的最早文献

在中国的历史文献中,既有“制器尚象”的论述,又有大量“披图视典”的记载。而最早记载图的文献是《世本》,这部实具其内容,又见其价值的古史著作,“其叙黄帝以来,为古史所录,盖得其实矣”。其中“制作”,即通言之《作篇》,不仅详细记录了远古以来的科技发明以及发明者,也是中国最早记载“图”的发明以及发明者的古代文献。《世本》明确记载“史皇作图”。历代对“史皇作图”的记载及阐述多有注释,汉人宋衷注此,即云:“史皇,黄帝臣也。图,谓画物象也。”

《周易》“系辞上”中有:“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图”“书”之义,各家释解不一,唐人孔颖达疏此,亦言“辅词之义,未知何从”。又《穆天子传》云:“天子至于昆仑之丘,披图视典,观天子宝器。”此书虽多夸言,然较《山海经》为近实。“披图视典”就反映了图及图样在中国文明的发端及以后的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

古代文献中有关图之应用的记载,尚及其他,体现了一以贯之的图学传统。如《宋书・礼志》载刘禅景耀六年(263年),诏为丞相诸葛亮立庙于沔阳。先是所居各请立庙不许。百姓遂私祭之。后有人言于刘禅曰:“自汉兴以来,小善小德,而图形立庙者,多矣。”晋人葛洪(283―363年)《西京杂记》中有:“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又如《旧唐书・礼仪志》载太尉长孙无忌与礼官等奏议,文中有“羲和所掌,观象制图,推步有征,相沿不谬”。

汉字中有关图样的名词甚多,有地图、建筑图、机械图等,依其专业门类,俱有源流。

二地图名词的源流

地图(map),指地表现象的全部或一部分在平面上的缩写,区别于其他图形的特征是,构成地图的数字法则、地图内容的取舍和概括以及符号系统,并反映出各种自然和社会经济现象的地理分布与相互关系。地图的出现与发展以及地图科学的形成,在任何文明的历史中都有着翔实的记载,这是与“图像是人类从外界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相关联的。

中国地图的发展历经早期地图、古典地图和实测地图三个阶段。以图画、神话故事融为一体的早期地图产生在春秋战国以前。《左传・宣公三年》所载“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当为古之地图的滥觞,而后“鼎迁于商”“鼎迁于周”,亦即“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可见,鼎为重器,九鼎之图,三代相传。“远方图物”,即“图写禽兽,画采仙灵”,铸之于鼎。

《汉书・郊祀志》亦载有:“天地万物所系,象也,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夏德衰,鼎迁于殷;殷德衰,鼎迁于周;周德衰,鼎迁于秦,秦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伏而不见。”

明人杨慎(1488―1559年)在《山海经补注》“序言”中对“九鼎之图”亦有所及,其云:“神禹既锡玄圭,以成水功,遂受舜禅,以家天下,于是乎收九牧之金以铸鼎。鼎之象则取远方之图,山之奇,水之奇,草之奇,木之奇,禽之奇,兽之奇。说其形,著其生,别其性,分其类;其神奇殊汇骇视惊听者,或见,或闻,或恒有,或时有,或不必有,皆一一书焉。盖其经而可守者具在禹贡;奇而不法者,则备在九鼎。……则九鼎之图,其传固出于终古,孔甲之流也。谓之曰山海图,其文则谓之山海经,至秦而九鼎亡,然图与经存。”杨慎所述与现代对地图的定义,十分相似。清代毕沅(1730―1793年)在《山海经新校正》“序”中也认为:“禹铸鼎象物,使民知神奸,按其文,有图名,有山川,有神灵奇怪之所际,是鼎所图也,鼎亡于秦。”历代学者所述以及《山海经》中“古者土地之图”的图样,都表现了中国文化重视图像的学术传统,其相关的名词流变甚广[1]。

1. 地图,《管子》一书,详述“地图之常”,其《地图》篇言:“凡主兵者,必先审知地图。辕之险,滥车之水,名山通谷经川,陵陆丘阜之所在,苴草、林木、蒲苇之所茂,道里之远近,城廓之大小,名邑废邑困殖之地,必尽知之。地形之出入相错者,尽藏之。然后可以行军袭邑,举措知先后,不失地利。此地图之常也。”可知其“地图之常”,必须涵盖制图综合所形成的信息,运用图绘或符号系统缩绘到平面上的图形。

2.地域图,相当于地图及建筑图,晋人裴秀(223―271年)《禹贡地域图》“序”云:“今上考禹贡、山海、川流、原隰、陂泽、古之九州及今之十六州,郡国县邑,疆界乡陬,及古国盟会旧名,水陆经路,为地图十八篇。”

3.方丈图,古代用数学方法绘制的地图,为晋人裴秀所绘,又名地形放大图。《北堂书钞》卷第九十三“图九”载《晋诸公赞》云:“司空裴秀以旧天下大图,用缣八十匹,省视既难,事又不审,乃裁减为方丈图,以一分为十里,一寸为百里,从率数计里,备载名山都邑,王者不下堂而知四方也。”这是制图用比例的最翔实的记载。

4.守令图,又称天下州县图。宋人沈括(1031―1095年)在1076年开始作此图,历时十二年于1087年完成。《梦溪笔谈》称:“地理之书,古人有《飞鸟图》,不知何人所为。所谓‘飞鸟’者,谓虽有四至里数,皆是循路步之,道路迂直而不常,既列为图,则里步无缘相应,故按图别量径直四至,如空中鸟飞直达,更无山川回屈之差。予尝为《守令图》,虽以二寸折百里为分率,又立准望、牙融、傍验、高下、方斜、迂直七法,以取鸟飞之数。图成,得方隅远近之实,始可施此法,分四至、八到为二十四至,以十二支,甲乙丙丁庚辛壬癸八干、乾坤艮巽四卦名之。使后世图虽亡,得予此书,按二十四至以布郡县,立可成图,毫发无差矣。”可知,守令图为当时最好的全国地图。沈括发展了晋人裴秀的“制图六体”,把原来的四至八到方法的精度大为提高,其法至元、明、清,仍十分广泛地被沿用。

5.木图,相当于地图的模型。沈括《梦溪笔谈》:“予奉使按边,始为木图,写其山川道路。其初遍履山川,旋以面糊木屑写其形势于木案上。未几寒冻,木屑不可为,又熔蜡为之。皆欲其轻,易赍故也。至官所,则以木刻上之。上召辅臣同观,乃诏边州皆为木图,藏于内府。”无疑,沈括发展了裴秀的制图方法,用面糊、木屑、熔蜡制成地形立体图,再复制成木图。木图即地理模型图。

6.九州图,相当于现今所称的全国地图。《周礼・夏官》:“司险掌九州之图,以周知其山林,川泽之阻,而达其道路。”《述异记》:“鲁班刻石为禹九州图,犹在洛城石室山东北岩中。”

7. 寰瀛图,古之类似今日之全国地图。李《太平广记》卷七四引《慕异记》,陈季卿“常访僧於青龙寺,遇僧他适,因息於暖阁中,以待僧还”,“东壁有寰瀛图,季卿乃寻江南路,因长叹曰:‘得自渭泛於河,游於洛,泳於淮,济于江,达于家,亦不悔无成而归。’”

8.山海图。明人朱谋《画史会要》载:夏禹“巡行四渎,与益,夔共谋,行到名山大泽,召其神而问之,山川脉理,金玉所有,鸟兽昆虫之类,使益图而记之,名曰山海图。”此图早佚,而陶渊明(372―427年)《赞山海经诗》中有:“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可见山海之图,流传甚远,孟浩然(689―740年)诗:“书幌神仙,画屏山海图。”

9.地形图。唐人张彦远(约815―874年)《历代名画记》“叙历代能画人名”,列后汉六人,张衡为其一,又“述古之秘画珍图”有“地形图”为张衡所绘。

10.舆地图。据《后汉书・光武纪》,建武十五年(39年)太常登等奏议中有:“明亲亲,尊宗庙,重社稷,应古合旧,厌塞众心,臣请大司空上舆地图。”舆图。据《元史・世祖本纪》:“四震大声,大恢土宇,舆图之广,历古所无。”又据《元史・外夷传》:“虽由村之地所系至微,而国家舆图所关甚大。”宋陆游(1125―1210年)《书事》诗:“闻道舆图次第还,黄河依旧抱潼关。”

11.郡国图。据《旧唐书・宪宗纪》,元和八年(813年)宰相李吉甫(758―814年)进所撰《郡国图》三十卷。

12.图经,附有地图、图样的方志或地理志。唐王建《题酸枣县蔡中郎碑》诗:“不向图经寻旧见,无人知是蔡邕碑。”宋陆游《戏咏山隐风物》诗:“图经草草尚堪恨,好事他年采此诗。”宋周密(1232―1308年)《齐东野语・徐汉玉》:“行至来宾县,得图,视之,唐严州也。”章炳麟(1863―1936年)《国故论衡・原经中》:“辨图域者有图经。”

中国古代关于地图的名词尚有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地形图”和“驻军图”,晋裴秀的“禹英地域图”,唐贾耽(729―805年)的“海内华夷图”“五岳真形图”,宋代的“华夷图”“禹迹图”“平江图”,元代的“广舆图”,明代的“海图”,清代的“皇舆全览图”、乾隆“内府舆图”“亚洲全图”“西域图志”“世界坤舆全图”等。这些古代地图名词,虽有演变,但其名不去,其泽甚远。

三建筑图学名词的源流

“建筑”一词,古称“营造”,亦云“匠作”,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大于鼎彝,早于文献,寿比金石。作为建筑设计和施工根据的建筑图(architectural drawing),是将建筑物的艺术造型、外表形状、内部结构施工设备、地理环境以及其他要求准确而详尽地表达出来,因而,建筑图是建筑工程不可缺少的重要技术资料。自古迄今,都是如此。

中国建筑用图的最早记载,见之于《尚书・洛诰》,其云:“我又卜水东,亦惟洛食,来以图及献卜。”“来以图”,翔实记录了武王克商之后在洛河流域相宅、兴建都城的情况。古代文献中,甚至还有记载现场画地成图的事实,如《晋书・张华传》:“武帝尝问汉宫室制度,及建章千门万户,华应对如流,听都忘倦,画地成图,左右属目。帝甚以为异。”

宋郑樵(1104―1662年)《通志略》“艺文四”所载“都城宫苑”有“唐太极大明兴庆三宫图一卷”“洛阳京城图一卷”“长安京城图一卷”“东京宫禁图一卷”“昭陵建陵图一卷”等。关于中国古代建筑图样的名词,有如下诸端:

1.明堂图,古代礼制建筑的图样,《史记・孝武本纪》:“上欲治明堂奉高旁,未晓其制度。济南人公玉带上黄帝时明堂图。明堂图中有一殿,四望无壁,以茅盖,通水,圆宫垣为复道,上有楼,从西南入,命曰昆仑,天子从之入,以拜祠上帝焉。于是令奉高作明堂汶上,如带图。”《旧唐书・礼仪志》:“稽诸古训参以旧图,其上圆下方,复庙重屋,百虑一致,异轸同归。”“汶水之上,独称汉武之图。”

2.兆域图,为古代墓地设计图样,战国时期中山王墓出土的“兆域图”是至今世界上罕见的早期建筑图样,其线分粗细,规整划一,开制图使用线型的先河。有关建筑图的名词甚多,且分类翔实。《周礼・春官・小宗伯》“卜葬兆”之词,郑注“兆,墓茔域”;《周礼・春官・冢人》中有掌公墓之地,辨其兆域而为之图”之句,郑注“图,谓画其地形及丘垄所处而藏之”。“兆”亦作“”。《广雅・释丘》:“,葬地也。”兆域图所画的是中山王陵的建筑图样,亦是整个陵墓的设计规划[2]。

3.宫苑图,古代宫殿园林的设计图样。《元史・外夷传》:“大德五年二月,太傅完泽等奏,安南来使邓汝霖窃画宫苑图本,私买舆地图及禁书等物,又抄写陈言征收交趾文书,及私记北边军情及山陵等事宜,遗使持诏,责以大义。”

4.小样图,为古代建筑图。据宋人刘道醇《圣朝名画评》:“刘文通,京师人,善画楼台屋木,真宗时入图画院为艺学,大中祥符初,上将营玉清昭应宫,文通先立小样图,然后成葺。”

5.学堂图,为古代学校建筑图样。《旧唐书・经籍志・杂传类》有“益州文翁学堂图一卷。”此图已佚,内容不详。但文翁办学,确有其事。

6.图本,为古代图样专辑的名称。《迷楼记》载,炀帝顾诏近侍曰:“今宫殿虽壮丽显敞,苦无曲房小室,幽轩短槛,若得此则吾期老于其中也。近侍高昌奏曰:臣有友项升,浙人也,自言能构宫室。翌日诏而问之,升曰:臣乞先进图本,后数日进图,帝览大悦。”又唐王建(847―918年)宫词:“教觅勋臣写画本,长将殿里作屏风。”

“建筑”一词的翻译,引自日本,逮自现代,而后约定俗成,在西方通称“architecture”,拼法虽异,其源盖出希腊。“archi”谓“首领”,“Architect”谓“建筑师”,“architecture”恰恰是中国的“大匠之学”“营造学”,或省称为“匠学”“匠作学”。故“建筑图”一词,古来无有,譬之宋人李诫(?―1110年)奉敕编撰的《营造法式》,备有古代营国筑室、木作制度及各种制度详图,皆为匠氏绳墨所寄。书中集图案,不称建筑图而统称图样,并依不同制度云“壕寨制度图样”“石作制度图样”“大木作制度图样”“小木作制度图样”“雕木作制度图样”“彩画作制度图样”“刷饰制度图样”等等,可见古代建筑专业化分工在图样绘制技术上的表现[3]。

而且,《营造法式》中有关建筑制图的专业名词有“正样”“图样”“侧样”“杂样”等,其定义准确,实用性强,在建筑技术工程中一直沿用至今,可见宋代图样定名的科学性。

四机械制图名词的源流

机械技术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荦荦之大者。随着简单运输机械的产生,中国最早的机械制图(mechanical drawing),在夏商时代就已经出现了。生产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为早期机械和机械制图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机械图样是机械工程技术中的技术文件,也是进行技术交流的重要工具。宋人苏颂(1020 ―1101年)奉敕编撰的《新仪象法要》中的机械图,反映了中国古代机械制图技术的全貌,无论是制图方法、绘制技术,抑或制图标准,都达到了这一历史时期的最高水平。中国古代机械制图,流播甚广,名称甚多,诸如车辆、舟船、器械、天文仪器等等。

1.器械图,唐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述古之秘画珍图》载有“鲁班攻战器械图”。

2.游仪图,为天文仪器图。见《旧唐书・历志一》:“开元中,僧一行,精诸家历法”,“玄宗召见,令造新历,遂与星官梁令瓒先造黄道游仪图,考校七曜行度,准周易大衍之数。别成一法。”

3.简仪图,为天文仪器图。《金史・章宗纪》:承安四年(1199年),“癸未,奉职丑和尚进浮漏水称影仪简仪图,命有司依式造之”。“依式造之”,说明此图不仅是一般的图样,而是施工制作的技术依据。

4.卤簿图,即古代信仗所用器具图式。《元史・英宗纪》:延七年(1320年),“辛未,拜住进卤簿图,帝以唐制用万二千三百人耗财,乃定大驾为三千二百人,法驾二千五百人”。《名贤画录》:“阎立本职贡卤簿等图,与立德同制。”《宋绶景卤簿图记序》:“先标其形制”,“纤悉无漏”。

5.浑天图,即古代天文仪器的图样。《三国志・陆绩传》:“虽有军事,著述不废。作浑天图,注易释玄,皆传于世。”《元史・天文志》:“汉言浑天图也,其制以铜为丸,斜刻日道交环度数于其腹,刻二十八宿,形于其上,外平置铜单环,刻周天度数,列于十二辰位以准地,而侧立单环二,一结于平环子午,以铜丁象南北极,一结于平环之卯酉,皆刻天度。”《画史》:“涟漪兰氏收晋画浑天图。”《新唐书・历志二》:李淳风“为木浑图,以测黄道”。

6.仰覆图,据《元史・郭守敬传》:“守敬首言: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又作作仰规覆矩图,异方浑盖图,日出入永短图,与上诸仪,互相参考。”

7.舟车图,据宋人刘道醇《圣朝名画评》:“蔡润,建康人,善画舟船及江河水势。随李煜赴朝,籍为八作司赤白匠,太宗尝鉴润舟车图,因问画者名氏,左右进曰:‘实八作匠人蔡润笔也。’上亦悟曰:‘首江南归命者耶。’遽召入图画院为待诏,画楚襄王游江图,尤为精备,上嗟异久之。”

古代器物方面,尚有博古图等。如宋王应麟(1123―1296年)《玉海》:“宋元符间作《宣和殿博古图》。”“礼器图”见《玉海》:“至和元年王洙上周礼器图。”“考古图”见《玉海》:“吕大临有《考古图》。”这些机械器物方面的图学名词沿用千载,直至今日,实现了古今对接的历程[4]。

五结语

图学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因素,也是进行科技思维的重要形式之一。从古代文献中有关图的名词及其应用,得出以下的结论:

1.中国是一个具有丰富图学传统的国度。传于后世之图,有琢之于盘盂之述,有铭之于钟鼎之载。而其图和图样名称的厘定,是以语言文字作为基础的。中国古代图样的名词,“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且学科甚多,门类甚广,表现了极为丰富的图学社会化的内容。这些图样名词的确定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在学科发展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具有特定的规则和范例,它是中国古代图学及制图技术不断发展的结果。

2.图学是人类智慧与创造能力的结晶,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生活都离不开图学。在工程技术中,图学之用,审曲面势,自昔而今,莫不皆然。因此,图学名词的定名,一直是科技发展一项支撑性的系统工程。中国古代的图学名词,无论是地图,还是建筑图、机械图的定名,都严格地遵循了单一、专用的单义性原则,也体现了科学性原则。

3.正是这些图学专业名词,构成了古代图学的技术系统,也为图学在古代社会中的传播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很多图学名词定义准确,实用性强,沿用至今,这也反映了其定名的科学性。明清以降,西方图学传入,在翻译西方图学著作中,东西方学者尽量采用中国“固有格致”之词语,毫无误解之虞,更体现了古代文献中有关图与图样名词所具有的现代价值。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自然史研究所地学史组.中国古代地理学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2] 河北省文物管理处.河北省平山县战国时期中山国墓葬发掘简报[J].文物,1999:1-13.

机械制图的发展史范文2

【关键词】绪论 教学 制图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91-01

绪论课以其概括、简介性的方式置于开篇之初,其篇幅之短小,往往成为我们忽略其重要性的原因之一,《机械制图》绪论课也不例外。《机械制图》是工科大学生进入高校后遇到的第一门工科性质的技术基础课,第一门与所学专业有直接关系的课程,这就必然赋予它的绪论课专业入门向导的地位和作用。学生对学科背景了解甚少,大都抱着极大的兴趣和热情来上课。作为老师要珍惜这种热情和兴趣,上好第一堂课,使学生从中了解到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学习方法和所能达到的预期效果,把学生引入―个崭新的知识海洋。因此,在绪论课上不仅要介绍课程基本情况,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情感上认知该课程。为达到这一目的,应该做好以下三方面。

1.精选教学内容

绪论课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作为教师要花大力气去准备,使头脑拥有丰富的资料。如阅读画法几何奠基人蒙日的著作,了解画法几何学诞生的背景;博览我国图形发展的灿烂历史,以及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图学方面的飞速发展等。只有自己了解了才能给学生讲的透。但同时绪论课教学课时有限,因此在讲课过程中,还要精选教学内容。通常绪论课主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分别是为什么要学?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

“为什么要学”的问题,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图纸的地位和作用。图纸是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技术交流的重要工具和语言,是相当重要的技术文献。随着现代工业的高速发展,各行业及国际间的交流将会愈来愈多,而图纸是技术交流的重要工具,设备的加工运输安装以及维修都离不开图纸。要让学生明白,将来他们走出校门,不仅要会操作使用专业设备,同时还要求具备一定的识图和绘图能力。

关于要“学什么”的问题,可以采用对比的方法,分别给出一幅图画和一幅简单的零件图,比较两者的区别和联系之后,告诉学生什么是图,什么是图样,最后指出机械制图是研究绘制和阅读机械图样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课程。

“怎么学”是学习方法的问题。“机械制图”这门课对初学者要建立空间想象比较困难,所以在第一课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注重从空间到平面,从平面到空间的反复思考,多想象、多练习,逐步提高空间想象和分析能力。另外,要给学生树立强烈的标准化概念,把国标的产生、演变和发展也引入绪论中讲述,强调国家标准作为《机械制图》的技术法规,几乎贯穿于制图教学的各个环节。

2.丰富教学手段

计算机与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给绪论课教学也增添了生机与活力。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凸显制图绪论课的趣味性,比如播放介绍图学历史与发展的图片、动画、视频。向学生介绍计算机在制图行业中的应用,向大家展示三维绘图软件的强大功能。课堂实践教学证明,这些教学手段的使用极大激发了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课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工厂参观,了解图样所示零件的加工过程和由于制图、识图造成的废品及事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说明图样是是工程界的技术语言,是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技术文件。这样学生会对整门课程有一个客观、全面、正确的认识。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我们都知道:教与学是学习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搞好教学,除教师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的配合。师生关系紧张,学生抵触情绪大,必然导致教学的失败。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则始于绪论课。在绪论课上,我们要根据本课程特点,善于给学生卸压,减轻他们的思想负担。《机械制图》课相对独立,以前的基础对于学习这门课影响较小。因此要让学生知道他们是处在在同一起跑线上,只要加以努力,每个人都能取得良好的成绩,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同时,学生对老师也建立了初步的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初步形成,为后续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第一堂课上得如何对今后教学工作的开展,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绪论课教学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能否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因此,绪论课的教学,并不是可有可无,或者是可以随便带过的事情,而应想方设法,花大力气把它上好。

参考文献:

机械制图的发展史范文3

纽约冬季古董展属于商业展览,重点自然是欧美的古董,包括油画、雕塑、家具、挂钟等等,除了特邀博物馆的非卖品参展,对于其他的展品,观众和艺术机构可以随意购买。本次展览的收益将捐赠给纽约布朗士区的“东区慈善中心”(East Side House Settlement)。

大波士顿迪美博物馆的特展

纽约冬季古董展每年会邀请一家非营利机构参加,展位就在正对着大门入口的最佳位置,今年主办方邀请的是来自大波士顿的迪美博物馆(又译碧波地博物馆,Peabody Essex Museum,简称PEM)。该馆创建于1799年,是一家历史悠久、馆藏丰富的博物馆。

据迪美博物馆中国与东亚艺术部主任王伊悠博士介绍,该馆收藏着来自世界各地的180余万件艺术品、文物和标本,在北美洲博物馆中排名第三。其珍藏了中国19世纪老照片近万幅。还珍藏有世界上最全面的中国外销艺术品(瓷器8000件、绘画近6000件、金银铜器1200件,以及大量漆器和家具)。迪美博物馆的中国文物收藏极有特色,如餐饮具、乐器、织绣服饰、药材等,反映了中国清代至20世纪的历史和社会生活状况。迪美博物馆最受观众瞩目的是全美国博物馆中唯一的中国民居建筑的完整陈列――徽派建筑荫余堂。该馆还收藏了记录中美19世纪海上贸易文化交流的第一手珍贵的档案资料(包括400多份从美国前往中国的船只的航海和贸易详细记录),还拥有美国博物馆中最丰富的中国建筑、园林以及家具的专业图书收藏。此外,迪美博物馆还藏有近100万幅世界各地的摄影作品,完整地呈现了摄影艺术和技术发展的历史;也收藏有西方最全面的印第安艺术、航海艺术作品。

今次迪美博物馆带来了50多件代表性的藏品参展,其中包括部分中国艺术品,如史贝林(Spoilum)的肖像“Portrait of Eshing”、18世纪中期的一件大型象牙梳妆台、来自广东和景德镇的陶瓷、一对鲤鱼造型盖碗瓷器、一件装饰非常精美的头饰等。

王伊悠博士说:迪美博物馆收藏的中国艺术品很多,他们只能精挑数件有特色的藏品,抛砖引玉,以增进观众对迪美博物馆的了解。

百年老字号蔡特画廊

近年都参加纽约冬季古董展的纽约艺术公司拉尔夫・蔡特画廊(Ralph Chiat Gallery),今年自然也是以陶瓷作为主打,该画廊的第二代负责人艾伦・蔡特以及两个子承父业的儿子轮流在展厅之中迎接客人。艾伦的父亲拉尔夫来自东欧,在纽约长期经营中国艺术品,当年和卢芹斋等华裔古董商人常有业务交往。蔡特画廊从1910年开始经营中国艺术品,种类包括瓷器、玉器、陶器、雕塑、银器等,他们的艺术品不少已经成为美国博物馆的珍藏。

2014年纽约冬季古董展横跨两个周末,在刚刚开幕的第一个周末,我在现场看到,蔡特画廊经销的一套曾经属于摩根家族收藏的陶瓷雕塑已经贴上了售出的红标签。

一个月之前我收到蔡特画廊的搬家通知电邮,他们刚刚搬到隔壁的皇冠大厦。我问老蔡特先生是否因扩大业务而乔迁,老蔡特先生说:业务没有扩展,面积也没有扩大,主要是由于租金问题而搬迁。蔡特画廊多年来一直就在纽约市第五大道57街一带,这一带是纽约重要古董商和画廊云集的地方。当年卢芹斋的古董店也是位于57街麦迪逊大道交界的富勒大厦。

来自伦敦的罗杰・凯弗恩画廊

罗杰・凯弗恩(Roger Keverne)先生曾在拥有300多年历史的英国Spink and Son Ltd拍卖公司工作,并担任该公司亚洲部负责人长达17年之久,1997年创办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古董公司。

凯弗恩先生和妻子经常前往中国香港和大陆发展业务。凯弗恩先生说他拥有两大群体的朋友最多:一是华人,二是犹太人,做中国古董生意的都离不开这两个圈子的人。而近年来比较明显的变化是,华人年轻藏家的数量正在增加,这些年轻华人收藏家开始不断购买中国古董。

为了发展在中国的业务以及针对华人开展业务,凯弗恩的妻子Miranda Clarke专门到中国学习了一年汉语,所以她能够讲出一口比较流利的普通话,她还根据自己英文名字的谐音取了一个很美的中文名字:柯美兰。

在罗杰・凯弗恩的展厅里,展示着中国从汉代到清代的陶瓷及绘画。展厅的外面,挂着一套来自中国清代广州十三行的“通草画”,全套12幅。他们介绍说,在迪美博物馆收藏有两套通草画,一套是庭呱的《360图》,另一套是蒲呱的《100图》。凯弗恩认为,他们的12幅纸本水彩通草画推断为蒲呱的作品。

专营中国外销画的马丁・格里高利画廊

同样也是来自伦敦的马丁・格里高利画廊(Martyn Gregory),专门经销中国外销画。2014年纽约冬季古董展展出的作品也是以中国外销画为主打。主要是来自广东的外销油画,其中包括《火烧十三行》《上海滩》等作品。引人注目的还有一套油画《耕织图》,估计这不是《耕织图》的全部,只是其中的12件“织图”。

据专家介绍,南宋时期的楼俦在任于潜令时,绘制《耕织图诗》45幅,包括耕图21幅、织图24幅。清朝康熙南巡见到《耕织图诗》后,传命内廷供奉焦秉贞在楼绘基础上重新绘制,计有耕图和织图各23幅,并每幅制诗一章。

马丁・格里高利画廊的12件“织图”展现了从种桑、采桑、养蚕到纺织的过程,但数量和楼俦及焦秉贞本都不同,只是题材相同。

至于《火烧十三行》,刻画的是清代广州的外贸特区“十三洋行”。作为清代最重要的对外贸易特区,由于十三行当时店铺民居密集,街道狭窄,房子多为木制,容易失火,据说清代十三行火灾多达数十次,现在还留下了不少关于十三行大火的传奇故事。

马丁・格里高利公司的《2013~2014年画册》介绍,《火烧十三行》三联画来自瑞士私人收藏家之手,绘制于1822年11月,也就是十三行大火之时或稍后,当时约有7000家商铺被焚毁,5万人无家可归,所有的西方洋行几乎全部毁于一夕。

马丁・格里高利画廊的负责人介绍,他们是全球最大的中国外销画古董商,其客户甚至包括广东省博物馆这样的机构。

伦敦科恩・科恩古董公司

1973年创立的科恩・科恩(Cohen & Cohen)古董公司已有40多年历史,最近每年都会在纽约冬季古董展看到他们的展位。2013年7月,公司老板迈克尔・科恩(Michael Cohen)当选为英国古董协会(BADA)的主席。

满目的中国陶瓷是科恩・科恩展厅的亮点。他们专注于在欧洲市场收集中国清代各种瓷器。查看他们以往的瓷器成交记录,多数瓷器是清代康熙、雍正和乾隆年间的作品。这三个历史时期,也是大清王朝的鼎盛时期,在陶瓷以及许多艺术方面都达到了中国艺术史上的一个高峰。

据科恩先生介绍,他们经营的中国古代陶瓷作品今天已经成为大英博物馆、美国洛杉矶博物馆、迪美博物馆、香港海洋博物馆等机构的藏品,可见其经营藏品的高端。

关于公园大道军械库

机械制图的发展史范文4

关键词:专业课教学 德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a)-0233-01

本人在中职学校多年的专业课教学工作中,深深的体会到来到职业学校读书的学生绝大部分都是底子非常薄,纪律较散漫,上进心差。而他们一入校就要接触以前都没有听说过的生涩难懂的专业课。比如我们机械加工专业课有机械制图、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机械制造技术等,学生一听就如同坠入云里雾里,这就需要专业课老师进行耐心细致的疏导,时刻进行德育渗透,从思想上打开他们的心结。

1 《机械制图》课程中德育渗透

我在给学生们讲解机械制图这门专业理论基础课时,时刻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因为我们深知,在现代工业生产中,机械、化工或建筑工程都是根据图样进行制造和施工的。设计者通过图样表达设计意图;制造者通过图样了解设计要求、组织制造和指导生产;使用者通过图样了解机器设备的结构和性能,进行操作、维修和保养。因此,图样是交流传递技术信息、思想的媒介和工具,是工程界通用的技术语言。第一,通过学习机械制图基本知识与技能,应熟悉国家标准的基本规定,学会正确使用绘图工具和仪器的方法,熟练掌握绘图的技能。第二,告诉学生正投影法基本原理是识度和绘制机械图样的理论基础,是学习该课程的核心内容。要求学生掌握运用正投影法表达空间形体的图示方法,并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第三,熟练掌握机械图样的基本表示法和常用机件及标准结构要素的特殊表示法。紧接着我就交代给学生本课程的核心内容是如何用二维平面图形来表达三维空间形体,以及由二维平面图形想象三维空间物体的形状。因此,学习本课程的重点方法是自始至终把物体的投影与物体的形状紧密联系,不断地“由物画图”和“由图想物”,既要想象物体的形状,又要思考作图的投影规律,逐步提高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每堂课都要完成相应的习题或作业,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每时每刻都提醒学生学习这门课程要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

2 《车工工艺及技能训练》课程中德育渗透

我在讲解车工工艺这门课程时,我就把车工生产实践中的工件装夹、刀具的选择、车削方法及精度检验等综合为系统的理论知识,并与现代先进技术相结合,融知识性、科学性和实践性为一体,对指导生产,提高生产率,保证产品质量、增加经济效益都有积极作用。同时,我也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因为你们将来大部分都是操作机床,进行工件车削加工的操作人员,这就需要你们时刻要爱护机床,以及配套使用的工、量夹具,机床上的部件精度高、造价高,要求学生时刻牢记规范操作,安全意识第一,熟悉安全生产,文明生产的有关知识。学生进车间必须统一穿工作服,女生戴安全帽,为了让学生对这门专业课感兴趣,我也不失时机的给学生介绍我国车工工艺的发展史,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金属切削加工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公元8世纪已经有手工操作的车床,加工技术也比较熟练,到了17世纪中叶金属切削加工已经有了大的发展,能制造精度高,表面粗糙度值小的天文仪器上的各种工作。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的聪明才智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我国的机器制造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目前,我国已经能够自己设计制造大型、精密、高效、自动化的设备。但是,我国的金属切削技术和先进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我就鼓励学生们一定要发愤图强,努力学习,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我国的机械加工行业做贡献,要想学好机车工工艺这门密切联系实际的专业课,必须理论联系实际,以理论指导实习,用实习巩固理论知识。

3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中德育渗透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是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加工专业的主干课程,是技术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的一门技术基础课。它包括极限配合和技术测量两部分,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和研究互换性,围绕零件的制造误差和公差概念及其使用要求之间的关系,合理地解决生产成本、产品质量与效益之间的矛盾。零件制造精度是机械产品的基础。因为每一台机器都是由成百上千个零件构成的,如果其中某一个零件精度达不到要求,就必然会影响到产品的质量和生产企业的声誉。为此,我就要求学生对待技术问题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严谨认真地学好极限与配合、行为公差、表面粗糙度和技术测量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并且还要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成为机械行业的有用人才。

4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中德育渗透

“机械制造技术”是机械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它以机械制造工艺为主线,将金属切削机床、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机床夹具设计、机械制造工艺学等知识有机地融为一体。学习本课程注重实践性、综合性、灵活性的运用,还有注重项目训练让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实践中综合地运用所学知识和自己的经验,学会和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与他人合作、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因为,我们深知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他各种产业的发展都有赖于制造业提供高水平的专用和通用设备。为此,使我们的学生具备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所必需的机械制造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提高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增强适应职业变化能力和继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5 结论

在我多年的教育生涯中我深深的体会到,教书育人,德育为先。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由此可见,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也是非常巨大的。古人说,“情生于境,境能移情”。因此,教师时刻要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时刻要把德育工作潜移默化的融入到自己的课堂中,时刻要以优秀的品德和奉献精神,感染学生,作学生的良师益友。要想在机械专业课教学中,把德育工作一点一滴的渗透给学生,就要求老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认真做好本职工作,爱岗敬业,练就过硬的技能本领,用自己的一招一式去影响学生,学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

参考文献

[1] 冯秋官.机械制图[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机械制图的发展史范文5

1、以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创新性为主

目前,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部分教师开始利用多媒体、电教等设备丰富课堂教学。并强调适时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阐述了其利与弊。

2、将《机械制图》课程与cad、caxa等绘图设计软件结合

在《机械制图》课程中如:三视图的形成、组合体的画法、剖视图的表示等内容,我们可以使用cad、caxa等软件,利用其三维造型、两维绘图等进行讲解,会使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提高教学质量。

3、根据目前绘图现状,调整机械制图知识结构

目前,机械绘图都以cad计算机绘图为主,图框、标题栏、字体及圆弧连接等,都有模板可以套用。所以,可以对类似知识进行弱化,作简单介绍,重点介绍三视图的形成、零件图的画法等。的确,在教学中有些知识点不是那么重要了。

许多同行在《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有了许多尝试,且取得一些成绩,使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有许多值得我借鉴和学习的地方。袁振国在《教育新理念》中写道:

历史是发展的,教育是变化的,思想是流动的,一成不变的教育和不思变革的教育思想是缺乏生命力的,根据时代的特点不断调整我们的思想、发展我们的观点,我们才能成为教育变革的主动者。

好的教育是相对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绝对的、统一的“好”教育是没有的。好教育不能通过模仿和抄袭而获得,教育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我们只能给据特定的教育目的、教育场景、教育对象、教育任务和教育者自身的条件确定一种相对较好的教育行为方式,选择和创造自己认为好的教育。

教育是技艺,更是哲学,是艺术,史诗篇。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教育需要用我们的热情和生命去拥抱。

机械制图的发展史范文6

谷物在脱粒和去壳之后,人们需要扬弃谷壳、糠秕和杂物。人们最原始的方法是用手捧口吹,而后才懂得用木锨和簸箕靠自然风力进行,最后便有了粮食加工机械――风扇车的发明。风扇车,又称扇车、风车、风扇、风斗、扇、扬车、扬谷器等,是一种利用流体力学、惯性、杠杆、轮轴等物理原理,人为地强制空气流动,产生风(气流)的机械,是专门用来分离谷物和杂质、尘土,或舂、碾以后扬弃谷物中糠秕杂物以清理籽粒的一种复杂的农机具。

风扇车是我国水稻生产中重要的农具之一,其使用历史悠久,尤其广见于我国南方地区。古农书中记载风扇车是北宋时发明的。如周昕编著的《农扇史话》认为风扇车最晚出现于北宋时代。犁播编的《中国古农具发展史简编》也说“到了北宋年间,已经采用扇车”。刘仙洲《中国古代农业机械发明史》中对风扇车作了较详细介绍,但也把风扇车发明的时间定为“至晚在北宋就发明了”。但是,无论是历史记载还是实物模型,都说明风扇车的发明时间比北宋早得多,可再上推1100多年,即至晚在公元前1世纪的西汉时代,人们就已经知道风扇车的原理并广泛使用了。

最原始的风扇车可能没有箱体,主要用于扇粮与乘凉。据《物原》所记:“舜始造扇,丁缓夙轮。”舜是否造扇只是传说,但说明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已经利用扇风的原理制造了扇子。西汉时期,丁缓已造出七轮大扇。在扇子的启发下,根据物体经过风吹,轻者飘向远方,重者留于近处的惯性原理,人们在收获粮食后,为把粮食和杂物、土石块、谷糠等分开,克服用笈箕扬粮的劳苦,提高工作效率,很自然地发明了风扇车。成书于西汉的《急就篇》有“碓扇舂簸扬”之说,此处之“扇”便是“扇车”。可见,至晚在西汉元帝年间(公元前48年至前43年),风扇车的使用即已相当普遍。在不同地点与时间的汉墓内出土的几个陶风扇车模型,总是与舂米的米碓连在一起,可见风扇车在汉代主要用于分离舂碾下的谷米和谷糠。

风扇车起源于西汉,但它也有一个不断改进、完善和推广的过程。早期风扇车的风轮箱体为长方形,由于在箱体内与风轮轴平行的箱体壁所组成的两面角内会产生涡流,阻碍风轮的运转,故摇动风扇轮时较为费力。到了宋元时期,风扇车不仅作为一种重要的农具较详细地载入了各种农书,而且得到了很多励精图治的政治家和文学家的重视与赞扬。北宋诗人梅尧臣有一首咏风扇诗:“田扇非团扇,每来场圃见。因风吹糠秕,编竹破筠箭。任从高下手,不为暄寒变。去粗而得精,持之莫肯倦。”王安石的和诗写得更好:“精良止如留,疏恶去如摈。如摈非尔憎,如留岂吾吝。无心以择物,谁喜并谁愠。翁乎勤簸扬,可使糠秕尽。”元代王祯《农书》“农器图谱九・杵臼门”对风扇车的构造、原理和使用方法进行过详细说明,描述的扇车已非常完备。按驱动方式分,有手摇和脚踏两种类型;按叶轮的安置方式分,有立式和卧式两种。卧轴式风扇车根据风箱的结构又可分为敞开风箱式风扇车和闭合风箱式风扇车。王祯《农书》:“扇。《集韵》云:,风飞也。扬谷器。其制:中置轴,列穿四扇或六扇,用薄板,或糊竹为之。复有立扇、卧扇之别,各带掉轴。或手转足蹑,扇即随转。凡舂碾之际,以糠米贮之高槛,槛底通作匾缝,下泻均细如,即将机轴掉转扇之,糠粞既去,乃得净米。又有舁之场圃间用之者,谓之‘扇车’。凡蹂打麦禾等稼,穰相杂,亦须用此风扇,比之掷箕簸,其功多倍。”王祯《农书》现存版本多样,扇车图的结构也有所不同。在王祯以后的重要农业工业著作中大多对风扇车有过专门描述,如徐光启《农政全书》中除对扇车进行详细记述外,还附有和王祯《农书》插图类似的“扇车足蹑图”;明末宋应星《天工开物》第四卷《粹精》对风扇车更进行了详细描述,并附有两幅当时正在使用的风扇车插图。

如今,我国北方偏远农村地区仍在使用的手工风扇车与汉代风扇车的最大区别,一是具有了闭合式圆筒状的风箱体,二是高槛下设置了多个出粮口。圆筒状风箱体的出现是风扇车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突破,因为出气口分开设置,克服了涡流的产生,使用更为轻快,功效更高。过去学界一直认为圆筒状风扇车出现于明末,近年来,有学者发现明代《顾氏画谱》收录有杜堇的一幅带有圆筒状风箱的风扇车的画稿。杜堇的艺术活动期在15世纪下半叶,这样便可把之前学界认为这种风扇车的出现年代提前100多年。值得注意的是,这幅画不但清楚地显示了圆筒状的风箱,而且风扇车下方放置的两个簸箩正好对应底部前后两个出粮口,从而说明当时风扇车已经实现了沉实的籽粒、较好的籽粒与糠秕的三级清选,杜堇的这幅画稿遂成为我国风扇车关键技术出现的确证资料。到了清代,乾隆年间颁行的《授时通考》描述风扇车云“以木为四柱,周以板穴其尾以出糠。可六尺,广五尺余。左为圜形,以内轴及扇,著其柄于外;右为方斗,盛谷实,底作匾缝,承以小门,门之枢亦见于外。其下作斜木斗二,正侧并列,形如箕,皆下向。人以一手运轴,一手启门,以写谷实。谷实重者,从正面木斗直下;粞稍轻,从旁列木斗出;糠灰最轻,即从尾穴随扇飞出。农家攻治米谷,最为便利。”亦即儿歌所谓的“四条腿脚四张嘴,粮食进去几路走,一口二口吃下肚,三口吐壳满天飞”。由此可见,这一时期风扇车的基本结构和使用方式已经基本定型并得到了广泛使用。

近代以来,随着皮带、齿轮传动的出现和畜力、水力、蒸汽、电力的应用,风扇车的动力进行了一次革命,而扇车的质地也由纯粹木制逐渐在摇柄、风扇轮叶片、风扇鼓等多处改成铁制,直到现在出现全铁制的风扇车,使风扇车更易制造和坚固耐用,并日益适用于大规模农业生产的需要。这些改进的风扇车劳动效率和质量比原扇车有大幅度的提高,劳动强度也大大减轻,基本上摆脱了笨重的手工操作。现在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旧式的风扇车大部分已被电动风扇车或风力机所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