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行业知识范例6篇

自动化行业知识

自动化行业知识范文1

关键词:企业能力;知识存量;动态能力;知识流量;演进

一、 引言

企业只有适应环境的需要才能够得以生存和发展。企业适应环境的表现是其产品或服务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并且拥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企业提品或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取决于企业的生产效率,即企业能力。一定的外部环境需要一定的企业能力与之相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需要企业能力的提升。改变企业能力的能力就是动态能力。严密的逻辑推理推导出动态能力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动态能力是否真的存在以及动态能力的本质是什么未引起人们的深入思考。

二、 动态能力来源于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基础的逻辑演进

企业作为一个人、财、物有机结合的组织,目的是把其拥有的有限资源投入到竞争相对薄弱的行业或领域,以期获得相对较高的收益。在战略管理领域,决策者关注的重点是对企业所要进入的行业进行选择以及确定企业在行业中的位置。迈克尔·波特通过行业分析的“五力模型”,分析行业结构来把握行业的竞争程度,确立企业的竞争地位,由此来保证企业的成长。

面对相同的外部环境,行业内企业间绩效的分散程度远远大于行业间的分散程度。也就是说,决定企业绩效差异的根本原因来自于企业内部。

从传统视角来看,企业的创立首先是需要一定的要素投入,企业的运营是对投入要素的有机整合。因此,企业间绩效的差异首先来自于构成企业的要素的差异,即参与企业生产运营的人、财、物的数量和质量。其次是企业运用和配置资源的效率,在资源相同的情况下通过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来获取经济租金,即理查得租或通过创新材料、流程等改变资源的用途来获取经济租,即熊彼特租。

对企业要素的关注和确认是资源观的基础。企业是一系列资源的集合体,资源本身及资源的用途是决定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基础。企业的资源包括资产、能力、组织流程、企业特征、信心、知识等等(Barney,1991)。对资源的宽泛界定使得资源观难有可操作性,且企业的实际运用也证实并非所有的资源都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基础,为便于识别和确定资源的效用,学者们构建了核心资源的VRIN(价值、稀缺、难以模仿、难以替代)分析框架。VRIN框架试图弥补基于竞争分析的优势不足和基于市场分析的资源的不足(Peteraf,1993)。企业通过战略审视和战略实施以识别、获取、培育、发展和利用那些战略性资源,以获得其他企业所不拥有的获得竞争优势的基础,从而获取超额经济回报,促进企业的成长。

资源不能自动地转化为企业的优势产品或服务,那么资源只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因此,隐藏在资源背后的是企业对资源进行配置、开发和保护的效率。这就是被塞尔兹尼克称为“特殊物质”的企业能力。

黄金宇指出:“能力是某个社会主体(组织和个人)对客观世界所发挥的作用力”。企业能力就是企业所具有的可将一种资源变为另一种资源,最终向社会提品以获得企业经济收益的作用力。

行业内的众多企业之所以能生存和发展,说明每一家企业都有自己的能力。但是企业的进入和退出以及发展速度的差异,也证明其拥有的企业能力的不同。企业要持续发展即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就要具备他人所不具有的能力,这种独特的能力就是核心能力。核心能力是一种积累性学识,具有价值性、延展性、不易模仿和难以被复制等特征。核心能力的最终指向也是一定的产品或服务,企业内的一切流程、技术、管理等均为最终指向服务。核心能力的特征引致核心刚性从而导致其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那么如何改变以提升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企业更需要的是拥有一种能力来改变和提升企业能力,这就是动态能力。Teece等认为动态能力是“整合、构建和重置公司内外部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环境的能力”。动态能力是以适应高速变化的环境为指导,重建公司能力为基础,获得公司绩效从而获得竞争优势为根本。他们强调了两个关键因素,即“动态”和“能力”:“动态”是指企业能力的发展要与环境的变化相一致,是一个发展方向,是一个观察过程。企业难以改变环境的变化,因此只能通过不断地更新自身的能力来适应环境。更新能力包括对原有能力的整合,也包含某项或几项能力的提升等;“能力”是保证企业能力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是企业能力的重置、整合和更新的过程,是企业能力适应环境的实施过程,是促进这种适应的关键因素。

动态能力是资源观的发展,试图解释在易变性的环境中如何更好的开发、配置、保护资源和能力。动态能力的观点是在动态环境中,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动态能力的开发,动态能力存在于组织和管理惯例(程序)中,惯例是通过企业的特殊性资产状况和历史路径而形成的。因此,动态能力的的开发和保护就是通过改变企业的惯例来落实。

三、 动态能力是分析企业能力变化的一种模式

从Teece等学者对动态能力的界定来看,动态能力是客观存在的一种能力,它通过改变企业的操作能力而间接对生产流程产生作用。沿着这种分析思路,我们不仅提出以下疑问:动态能力和企业能力是什么关系呢?动态能力自身又是怎么变化的呢?

动态能力是企业能力系统的一个子能力。企业能力是企业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那么企业能力自然成为环境中一个被研究的独立客体。企业能力是一个包含一些字能力的能力系统,动态能力自然是企业能力系统中的一个子能力,它通过对企业能力系统中其它各子能力的整合、调整以提升企业能力。动态能力作为整合、重构企业内各子能力的能力,其自身是否也在不断的改进和提升?其自身提升的动力来自哪里?按照前面的分析思路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低阶动态能力由高阶动态能力进行整合或重构,高阶动态能力由更高阶动态能力加以提升。由此分析下去,动态能力以及改变动态能力的能力可以无限挖掘,因而不存在最终的一阶动态能力促使企业能力无限的发展下去。

若是动态能力不是企业能力系统的一个子能力,那么它必然存在于企业外部。它也只有存在于企业外部才能够对企业能力进行作用。因为企业能力自身无法对自己进行改变,就像一个人无法举起自己一样。这样只能通过一种外部能力对企业能力进行整合、重构。对企业能力的研究是基于企业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主体,是从内部查找影响企业成长的根源,而动态能力存在于企业之外,势必又走向了从外部研究企业成长的范畴。,这与动态能力的发展由来相矛盾。还有,即使动态能力存在于企业外部,那么其载体又是什么?

经过以上分析可知,动态能力的存在性假设会产生无终极动态能力的结论。因此,动态能力本质上不存在,而是一种分析能力变化的视角和模式。由于环境的变化,企业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在变化,企业能力是不断变化的。企业能力的变化表现在时间纬度上就是不同时点的企业能力不同。企业能力的变化有两种结果:一是新的子能力的出现。如企业在自身无技术研发部门的情况下进行生产,其不具备技术研发子能力。在设立技术研发部门,通过开发新技术或采用设备的情况下,生产效率明显提高,企业就具备了技术研发能力,由此导致企业能力体系中子能力种类的增加,引起能力结构的改变,从而企业能力发生变化;二是子能力作用效果的变化。根据市场的变化的需要,企业不断地提升生产加工能力、技术研发能力或市场营销能力,子能力的匹配不同而导致企业能力的变化,从时间维度上看,企业能力是动态的。

从本质上看,企业能力的变化是由于企业能力结构的变化引致,而不是动态能力存在和作用的结果。动态能力是对这种变化及状态的一种描述,是一种分析模式。

四、 能力的本质是知识

能力只有在活动中产生,企业能力是企业的资源间的相互作用的结果。企业活动是企业内的人、财、物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在人的参与和支配下按照一定的形式进行的。企业活动效率的决定性因素是人,这是因为首先是人作为一种要素参与到活动之中,其次是个人利用一定的工具对其他要素(工作对象)进行取舍和使用。

在个人层面,能力是个人完成工作的效率和效果的体现,它是通过也仅有通过个人的行动而产生,吉登斯称产生或参与某种活动的个人为行动者。同时,个人行动具有一定的目的性,要做什么和怎么做均由行动者的意识指导。意识内隐于大脑之中,是外界事物的反应,同时具有主观能动性,能根据个人推理和喜好产生行动。意识属于知识范畴,因此可以说个人的行动是在知识的指导下进行的,因此行动者是知识行动者。有知识是行动者的显著特色。所以,能力的基础就是知识,个人行动效果的不同是因为个人知识含量的不同。个人所拥有的知识形成人的思维并支配人的行为、指导人的行为从而对生产过程产生影响,即人的知识通过一定的方式转移到产品和服务中去,产品和服务是知识的载体。企业生产什么决定于企业决策者的知识,生产效率取决于生产者的行动、工艺和机器设备,工艺和机器设备也是人们知识的载体。

从企业层面来看,个人行动构成企业生产活动的链条,完整的企业活动是众多个人共同行动的结果。个人的单一性行动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但是个人的单一性行动不能生产出企业的产品,也就是说单个人不具有企业生产所需的全部知识,只能需要企业知识与完整的生产活动所对应。企业知识来源于个体知识,是对个体知识的选择和整合而非简单累加,以服务于和个体知识不同的对象和方位。因此企业活动是在对个人行动选择的基础上进行协调的结果。

企业对个人行动的选择和协调过程本质上是对个人知识的选择。企业知识对个人知识的选择是通过企业流程(惯例)来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个人通过正确理解和呼应他所收到信息来调整自己的行动,个人对信息的接收和理解实质是知识发挥作用的过程。企业对个人知识选择的结果就是个人知道其自己应该做什么,协调的结果就是个人知道怎么做以及什么时间去做等。

利润最大化的实现需要企业具备企业所需要的完备知识对个人知识进行选择和整合。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拥有完备的个人知识。没有完备的个人知识就没有完备的企业知识产生的基础。二是拥有完备的企业知识。没有完备的企业知识就无法实现对个人完备知识充分利用,造成知识浪费。由于知识是认识的产物,由于人的认识的有限性和环境的不确定,企业拥有的知识是不完备的。个人知识是在一定的环境和认知条件下的产物,企业知识也自然是对有限的个人知识的整合和使用。就某一时点而言,企业拥有一定的知识储量,知识发挥作用产生一定的能力。

因此,一定的知识产生一定的能力。企业能力和企业知识相对应。

五、 动态能力的本质

环境的变化引致企业能力的变化。既然一定的知识产生一定的能力,那么企业能力的变化是由知识的变化所引发。企业构成要素中的人所拥有的知识以及企业知识是企业能力的来源。知识资源的有限性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只有不断地挖掘和扩充知识资源,增加企业拥有的知识,企业能力才能得以提升。企业所要做的就是如何根据环境的需要快速学习、吸收和创造新知识。

Hayek(1945)立足企业层面提出了知识来源的两个途径:一是来自企业内部,通过企业自己的资源投入而创造新知识或扩展既有知识,如技术升级和突破、流程再造等;二是来自企业外部,这其中包括市场交易、合并与收购其他企业以获得新的知识。这两个途径对于个人来讲同样适用,因此个人知识的来源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个人的自我学习和实践(干中学)而不断探索和积累,这个过程是缓慢的;二是个人从外部获取知识,这是个人知识快速增加的有效途径。

从时间维度来看,企业的知识存量是变化的,企业能力也是变化的。企业能力的变化对应于企业知识的增加。动态能力着眼于企业能力来分析企业能力的变化,仅仅是一种分析模式而已,其本质就是引发企业知识存量变化的知识流量。图1揭示了动态能力的本质:企业在原有知识存量1的基础上,不断有知识流入(创新和学习)而获得新知识,企业便拥有了知识存量2。知识存量1支撑企业能力1,知识存量2支撑企业能力2。企业能力1跃升到企业能力2是由知识流量引发,知识流量对应企业能力的改变过程,即动态能力。

六、 结论

企业能力是企业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最终以企业提品或服务的效率得以体现。企业的产品生产是由企业内资源间的相互作用的结果,生产效率的高低既决定于以人为核心的操作流程、技术和设备等,也决定于企业流程中不同环节间的协调和匹配。无论是人的操作流程,还是技术水平和机器设备,都是人的知识的体现。企业拥有完备的知识,那么企业生产的技术工艺和机器设备就先进,生产流程舒畅、简约,生产效率就高;企业拥有的知识不完备,那么企业或无法采用先进的工艺和设备,或流程庸长,或不匹配,生产效率就低。企业知识的完备程度决定了企业能力的高低。企业为获得高的企业能力,需要增加知识储备,增加知识储备的过程即提升能力的过程就是改变企业能力的“动态能力”。知识无止境,不断有新知识流入企业,企业知识总是在增加,企业能力也就不断地提升,总处于“动态”之中。

参考文献:

1. Teece,D.j.,Pisano,G.,Shuen,A.Dynamic c- 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7):509-533.

2. Rumelt,R.,Towards a Strategic Theory of the Firm. In R.Lamb(Ed).Competitive Strategic Management:556-570.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 Hall,1984.

3. Wernerfelt,B.A. Resouece-based view of the firm.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4,(5): 171-180.

4. Barney,J.B.Firm resoue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17):101.

5. Selznick,P., Leadership in Administrat- ion: A Sociological In terpretation,Berkeley: H- arper & Row,1957.

6. Teece,D.j.,Pisano,G.,Shuen,A.Dynamic c- 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7):509-533.

7. Powell W W, Kopyt K W, Smith-Doerrl.Interorganizational collaboration and the locus of innovation: networks of learning in biote- chnology.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6,41.

8. Hayek.The use of knowledge in society.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45,(35):519-530.

9. (美)波特.竞争战略.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10. (美)M·E·波特著.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项目号:71172058)。

自动化行业知识范文2

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程是贵州创新发展的“八大科技工程”之一。贵州省科技厅于2010年启动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程,2015年开始,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进行网上遴选,通过网上遴选等一系列程序,即可获得贵州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的称号。截至2016年12月底,贵州省共认定77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

2 2016年贵州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现状及分析

本文提取了2015年、2016年贵州省认定的25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相关数据,并对其进行分析。

2.1 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状况

从提交的申报材料来看,企业均设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专职人员进行知识产权管理工作,25家企业均制定了较为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办法,平均每家企业专职人员达到4人(3.7四舍五入),而专职管理人数最多的企业为开磷集团,人数达到51人,占职工总数的0.3%。25家企业从事知识产权工作的核心人员(管理、知识产权工作、研发)知识产权知识培训人员(个)达到2102人,平均每家企业达到420人,平均每家企业培训率达到93.15%。从以上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贵州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意识较强,知识产权管理较为规范,培训率较高。但同时,25家企业均无通过国家标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GB/T29490-2013)达标认证,说明我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距离国家一流的知识产权培育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

2.2 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状况

(1)在申请和持有的自主知识产权数量方面,25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累计申请专利1827件,平均每家企业达到73.08件,累计有效专利1010件,平均每家企业达到40.4件。累计有效专利达到了专利申请量的55.28%。企业专利申请量上的突出,说明企业重视自我创新能力的建设,有一定的自主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同时,有效专利的授权量占比较高,也体现了企业在自主知识产权管理上的自我认知较为准确,能够找准自身发展的优势,并以此为抓手带动企业整体的协同发展。

(2)在自主知识产权种类方面,企业累计申请发明专利984件,平均每家企业达到39.36件。累计有效发明专利329件,占申请量的33%,平均每家企业达到13.16件。累计注册商标169件,平均每家达到6.76件。从企业提交的申报资料看来,企业授权的自主知识产权主要集中在外观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软件著作权登记等几个方面。体现出,在企业的整体发展中,还是由科技含量较低的技术和产品占据着主导位置。发明专利申请量占到了整体专利申请量的53.85%,但发明专利授权量占申请量的33%。可以看出,企业十分重视核心知识产权的研发和保护,但在核心产品和技术的研发上还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导致核心产品和技术无法实现质的突破。

(3)在自主知识产权行业领域分布方面,很大部分的有效专利和有效发明专利都集中在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行业,占整体专利和发明专利的81.2%、77.2%。可见贵州围绕优势比较集中的重点产业知识产权建设取得很大成效。软件服务业和新材料排位靠后,表明这两个行业的知识产权发展,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3 知识产权融资与转让状况

从统计出的数据来看,25家企业只有贵阳新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贵州汇通华城股份有限公司、贵州开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3家企业有知识产权融资的情况。仅有1家企业发生知识产权转让或许可。可以看出,知识产权在企业之间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和流动,没有形成一种自由交易的市场氛围,企业自主知识产权成果转化不理想,很多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仅仅成了一纸证明,并不能为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从对企业的相关数据分析来看,我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含量较低,没有形成完善的核心知识产权体系,究其原因是因为科研经费投入不足,核心知识产权的研发能力欠缺;自主知识产权行业分布不均;缺乏专业知识产权人才进行管理,导致企业自主知识产权体系不完善;没有形成自由便捷的市场,企业之间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有效流通,成果转化不理想。

4 对策建议

4.1 重视科研成果的产出,强化核心知识产权的研发

创新能力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企业是否有后发动力的有效评价指标。企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科技研发的重视程度。同时,核心知识产权的申请、授权也需要有科研成果的基础支撑。面对日益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企业应该更加重视科研成果的产出,强化核心知识产权的研发,构建以核心知识产权为依托的创新体系,这样才能常屹市场不倒。

(1)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加大对科研经费的投入,通过多种途径优化企业科研经费的管理和配置,提高企业科研经费的使用率,有效保证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和产出。

(2)不断完善企业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培养专业性的科研人才,并建立系统化的科研团队,并以实物或股权的形式鼓励科研人才钻研本企业核心业务,促进企业核心知识产权的研发及成果转化。

4.2 强化企业知识产权意识

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一方面是指要强化对技术创新成果的产权化意识。【1】许多企业十分重视自身创新能力的建设,创新成果产出丰富,但因为产权化意识淡漠,没有有意识的将自身的成果转化为知识产权。由此,导致自身的创新成果流失,给企业带来极大的损失。因此,企业从上到下都应该强化自身的产权化意识,积极建设产权化制度,鼓励员工对自己的成果进行专利申请,切实保护企业的无形资产。

另一方面是指是企业的专利保护意识。从2015年、2016年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的数据统计得出,25家企业企业知识产权纠纷维权的经费均为0。从侧面来说,这说明我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的专利保护意识还较弱,没有对自身的知识产权在市场上的使用情况进行全方位的调查,可能在无形中导致了自身资产的流失。因此,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定期在市场对和自身核心知识产权相关的技术或产品进行广泛细致的调查,如发现权益受到侵害,应利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身利益。

4.3 加强培训,培养专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团队

知识产权的申请、授权、转化,需有专业的人才团队进行长时间不间断的管理。而我省很多知识产?嗥笠档墓芾砣嗽苯鑫?1人,并且因为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对本企业的知识产权状况和行业状况并不熟悉,很难有针对性的深入的开展工作。因此,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状况,与政府、高校、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紧密合作,加强人才的教育与培训,共同培养知识产权管理人才,为知识产权的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自动化行业知识范文3

一、图书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探讨

(一)知识创新的物质基础。众所周知,图书馆是人类知识的存储库,包罗了人类方方面面的文化成就,并且汇集一切有用的科技成果知识,以人们惯用的方式进行整理和典藏,为后来人的学习提供了信息源头,也给人们查找和使用知识提供可靠途径。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知识的创新,要实现知识的有效创新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吸取传统知识的精化,将其与当代新知识融合再度创新。图书馆的文献资料和图书典藏量较大,包含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任何人的自我成长和发展都离不开图书资料,只有汲取了足够多的知识,才能在现有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正如牛顿所说:如果说我看的比别人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二)信息交流的理论基础。图书馆不仅仅是收藏文献,最重要的作用是开发利用这些已有文献。图书馆是知识交流的社会实体,担任着知识交流和传播的重要功能[1]。图书馆的知识种类繁复、门类众多,将社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知识结成整体,在人们进行图书馆读书学习知识时,人们有效的信息交流是基于图书馆已有知识理论的基础上完成的,在前人已有的认识基础上进行新的认识,向知识的新高度进行发展。图书馆通过向不同读者传递知识,根据知识的更新速度整合信息资源,创造新的知识体系和物质财富,有效的加快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三)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一般来说,图书馆都具有公益性、免费性特点,也就是说只要怀揣着学习知识的信念,就可以接受图书馆任何知识的洗礼。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很多人都讲究业余“充电”,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健全自己的知识体系、增强综合素质,而图书馆恰好发挥了其培养人才的特点。在图书馆中,大多配备着必要的学习资料、有安静舒适的阅读环境,每一个读者在进入到馆中都可以尽情的在知识的海洋中获取自己想要的知识信息。而且,图书馆强大的检索和查阅系统给人们学习专业知识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既有效的节省时间,又能充分的培养自己勤于阅读的好习惯。

(四)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专业知识的掌握对人才成长有重要作用,这就需要在对人才进行知识教育的同时,注重对人才的素质教育。图书馆是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图书馆面向全社会,不分行业、不分性别的进行文化教育,可以有效地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在图书馆中学习,不受专业和行业限制,满足人们阅读需要,还可以完成学校教育不能达到的延续性教育。利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有效的进行自我教育,提高自我知识水平,养成阅读、吸收新知识的好习惯,进行更高更好的素质教育。

二、图书馆在经济发展中的创新发展战略

(一)合理定位图书馆在文化产业业发展中的地位。文化与经济相辅相成的关系决定了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图书馆作为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振兴中发挥着重要职能。就图书馆自身的知识信息搜集、整理、存储、加工与传播来看,都是发挥图书馆资源服务的职能[2],在文化产业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基本职能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首先需要转变图书馆在文化发展中的角色,进行图书馆管理机制的改进,让图书馆更好的适应当前文化产业发展;其次,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通过图书馆这一社会实体鼓励人们完成自身知识的更新,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水平,大力发展文化软实力,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最后;有效的利用图书馆信息传播职能展开对人民群众的新知识、新产业宣传,引导人们向更先进的知识和技术领域学习,有助于推动经济发展。

(二)图书馆馆藏结构的创新。科学技术的进步给知识的传输和更新带来了技术手段革新,传统的印刷型文本为载体的图书馆馆藏结构已经无法适应当下时代的发展要求。因此,要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加大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就必须要对图书馆馆藏结构进行创新。进行图书馆从实体馆藏发展到网络信息资源的“虚拟馆藏”,有效的将各种出版物进行电子文本信息整合,加大图书馆信息资源体系,在健全纸质图书管理的同时,拓展图书馆网络馆藏资源,让读者在进行纸质版阅读时,可以网上浏览与之相关的最新信息,静态知识和动态知识相互发展,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图书馆服务内容的创新。图书馆作为一项大型的社会公益性服务,在文化传播和抵制不良文化传播上有重要作用,和一般商业文化不同,图书馆的公益性和开放性对文化产业方向具有引导作用,仅仅依靠传统图书馆服务手段和服务内容是远远不够的。随着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人工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对图书馆服务手段和服务内容创新有重要作用,需要在图书馆的管理和运行机制中加入现代化元素,图书管理员要逐步的提高计算机技术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领域,通过网络操作系统对图书进行管理,定期的对读者借阅书籍种类进行分析,及时更新图书馆服务内容,为素质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自动化行业知识范文4

关键词:知识型企业战略管理行为影响因素

知识创新重塑了企业环境,要了解知识型企业战略管理行为的特征,必须放在知识创新的环境中去考察,因此,必须对知识型企业战略管理行为有个总体认识。本文分析了知识型企业战略管理行为的影响因素维度,以及这些因素变量的作用。对知识型企业开展知识创新活动和战略管理活动提供理论依据。

知识型企业的战略管理行为

知识型企业的独特性造就了战略管理行为,因此也具有不同于一般企业的特点。

本文认为,知识型企业是“那些明确地把知识运用贯穿其整个企业模式(从基础架构到流程,到产品,到战略)的企业,这些企业是以知识为主要的投资主体,以知识的投入、知识的传播、知识的创新为目的的社会经济组织”。从概念上看,知识型企业与传统的制造型企业的根本的区别在于,知识型企业的核心在于知识管理、知识创新、知识产品及知识营销,而不是单纯地对物质资源、人力资源或是文档的管理。

因此,知识型企业重视知识创新,以知识创新为核心开展各项战略管理活动,知识型企业的战略管理行为有明显的知识创新取向。

影响知识型企业战略管理行为的因素

在知识创新的驱动下,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战略管理的行为内容和方式,同时环境条件中的某些因素也构成重要的影响力量,这些因素直接成为促使知识创新的主要动力,并且间接影响和推动着个体和组织战略管理行为,主要表现在企业内在因素、知识创新动力因素和社会外在因素三个方面。

(一)企业内在因素

企业内在因素,产生于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和进行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以及企业对通过知识创新获得超额利润和相对优势的追求,诱发了企业战略管理行为的内在动力。产生知识创新驱动力并影响着企业战略管理行为的因素主要有:

主观价值判断因素。知识型企业进行战略管理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企业家和企业职工对企业知识创新的追求,这种追求就是基于他们对企业知识创新的一种主观价值判断,表现为创新精神和创新偏好,从而激发或诱导他们的各种战略管理行为,不断地、自觉地进行战略管理实践。利益导向因素。当一项战略管理活动开始之前,对利益的预期会诱导战略决策者是否选择某个战略或采取某项战略行动;当知识创新成功之后,巨大的利益会刺激企业继续创新;同时,也会诱导其他企业加入知识创新的行列。从我国企业知识创新的利益形态来看,它包括物质利益和非物质利益;从利益分配的对象看,它涉及国家、企业、职工之间的利益分配。企业家的个性、需要和目标。企业家是企业精神的化身,企业家的思想、意志和行为直接决定了企业的战略行为。在日益激烈的国内竞争和市场国际化的压力面前,只有不断创新、不断进取,才有出路。企业家在初获成功之后,在世俗层面上易于衍生出一种小富即安的心态,进一步发展的欲望逐渐弱化。企业家只有扩张、发展、超越的观念指导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才能使企业不断走向成功。

组织结构和认知过程。究竟是战略服从结构,还是结构服从战略,一直是有争议的问题。但是学者普遍认为,一方面,战略的变化要求组织结构做出相应的调整;另一方面,企业的组织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战略。组织结构对战略管理行为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组织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目标和政策是如何建立的,也会对所有战略实施活动产生相当大的影响;组织结构决定了资源的配置;战略管理行为的前提是组织对企业外部经营环境和内部条件的认知。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组织认知过程,直接影响到组织对经营环境的看法和企业的经营决策。

企业文化与历史。从文化的角度考察战略管理是十分有益的,因为企业的成功往往取决于企业文化对战略的支持程度。在企业战略得到价值观、信仰、仪式、象征、语言和模范人物等文化因素的支持时,管理者往往可以迅速而容易地实施变革。相反,如果支持性文化本身不存在,也没有被建立,那么战略的变革是无效的。另外,企业战略管理的历史和成效会对当前的战略管理产生影响。

企业的规模和经济实力。一般来说,企业的规模越大,面对的问题会越复杂,企业内部的分工会越细,越有可能建立比较正式的战略决策系统。如果规模的扩大伴随着业务的多元化,那么企业会实行分权的管理方式。各战略经营单位就会更多地参与到战略的制定中来,并拥有更多的战略决策权。企业的经济实力越强,决策者在战略决策过程中对战略方案选择的余地越大,为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进行大规模的战略性投入。

(二)知识创新动力因素

1.微观层次的动力机制。知识创新的微观层次对应个体或局部创新的激励和心理驱动,其结果表现为一些新想法、新观点、新假设、新思路的提出。具体来说,内部动力的形成和变化源于以下三方面,即企业家精神、创新组织能力以及企业文化。

企业家精神。作为知识创新规范和动力的企业家精神有这样几方面的特征:自主性,企业家精神明确提示了在哪些情况下,企业家的哪些行为是可取的、必不可少的和应予鼓励的,哪些行为是不可取的、有害的和应予摒弃的。普遍性,企业家精神摒弃了行为的个体性特征,概括了能使知识创新行动秩序相对稳定的企业家行为的共同特征。导向性,企业家精神引导着企业家根据实际情景的要求,以追求创新及其成功为战略管理行为的目标。

创新组织能力。知识创新行动作为一种具有工具合理性的系统过程,它还需要通过系统内部有组织的理性管理,才能使创新设想或方案转化成现实的商业化成果。企业家由于其角色特征则恰可成为这样一种创新组织者。具体来讲,企业家的创新组织能力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创新人员的组织,企业成员在知识创新全过程中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角色,发挥着各自的社会功能,如创新策划者、创新项目管理者、R&D人员、市场开拓与营销人员等。第二,创新部门之间的协调管理,造成企业知识创新的市场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企业内部R&D、生产、营销等部门缺乏协调性。日本学者山田行雄曾经指出,营销部门和生产部门在生产能力计划与长期销售预测、新产品生产的预定计划与短期销售预测、产品系列多样化以及新产品的市场投放与附加服务等之间存在矛盾。而这两个部门又都通过产品和技术而必然与R&D部门发生联系,企业家作为知识创新的组织者,在上述三者矛盾的协调与化解方面将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企业文化。成功的创新企业往往比较重视企业文化的培育和营造,以期借助企业文化的力量来促动企业的知识创新行动。企业文化作为一种规范模式或观念体系,它构成了企业知识创新活动的动力要素之一。

2.宏观层次动力机制。宏观机制主要是研究制度、市场、法律保护等因素对战略管理行为主体所起的动力作用制度创新:知识创新的保障。在知识经济的浪潮中,传统的生产管理的模式将被现代的知识管理的模式所取代,这就要求管理者着重解决制度创新。制度创新为企业提供足够的创新动力和创新空间,企业内部的制度安排为企业知识创新提供了条件。

知识产权:知识创新的重要法律保护。从知识创新的过程来看,其各个阶段都离不开知识产权制度。创新的准备和开发阶段:企业的知识创新需要专利信息的指引和导向。创新的实施阶段:靠知识产权制度来维护权益,它是保护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有利手段。离开了知识产权制度,创新者在仿冒、仿造与复制的打击下就会失去动力。创新的应用阶段:知识产权制度下,通过技术贸易获取高额利润完善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对知识产权无形财产权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都有相应的规定。以此为基础,专利技术和著作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参加经济活动才成为可能。:

市场拉力:知识创新的推动。一般来说,市场拉力主要是通过以下三种变量来促动知识创新的:市场需求推动企业知识创新的机制可表现为提供创新思路、提供创新机会、诱发企业创新战略、诱发企业知识创新的内部动力等。市场机制主要是通过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等具体形式发挥对知识创新的资源配置功能和动力作用的。市场的自组织过程就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过程,但它又有着市场机制所不能涵括的独立性和特殊性。市场通过供求关系、竞争机制和价格信号这只看不见的手而发挥作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自组织过程。市场的这种自组织机制在于其能自发地培育创新、启动创新、保护创新、实现创新。

(三)企业外在因素

企业外在因素主要是指企业的经营环境,即对组织经营产生影响的、在组织边界以外的物质及社会因素。如经济因素,社会、文化、人口和环境因素,政治、政府和法律因素,技术因素,竞争因素等。

结论

本文通过对现有文献的分析和归纳,认为知识型企业以知识创新为核心开展各项战略管理活动,其环境条件中的某些因素也构成重要影响力量,直接或间接影响和推动着个体和组织战略管理行为。主要表现在企业内在因素、知识创新动力因素和社会外在因素三个方面。

本文的研究主要建立在对现有学者研究成果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之上,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经验导向,今后应采取实证调研和理论推导相结合的方法,设计企业调查问卷,验证影响因素的作用和与战略管理行为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

1.鲁迪•拉各斯.知识优势[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自动化行业知识范文5

摘 要:本文借鉴机车行业知识工程建设成果,针对电机研发企业中知识现状的问题,提出了电机研发过程中的知识工程建设方法,从知识工程建设的角度,分析知识沉淀、重构和自助推送的实现方法。

关键词 :电机研发;知识工程;知识重构;知识沉淀。

一、前言

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指出: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代表高、精、尖产品研发的研发型企业必将经历从仿制和改进改型,到实现真正自主研发的蜕变式转型过程。

近几年来,机车电机行业也认识到知识工程的意义和价值,开始将其运用到电子政务、企业管理之中,强力推动知识工程的建设工作。通过建设知识工程系统平台,形成覆盖面广、渗透性强的信息化知识管理与应用体系,使知识工程体系成为创新型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技术支撑。如株洲电力机车、青岛四方等知名企业知识工程的成功应用,充分体现了知识工程建设能启发设计人员设计创新的灵感,有助于开拓思路,有利于员工的研发设计工作,促进创新平台的建立,提升核心竞争力。

二、电机行业知识建设现状

在电机研发过程中产品项目基本固化为如下流程:设计输入、评审、初步设计、技术设计、施工设计、试制、试验验证、小批量生产和持续改进阶段。而每一个流程涉及的细化任务、部门和专业基本固定。

多数经验丰富的资深工程师通过多年工作,积累了所从事专业领域的大量知识资源,这些知识没有融入到研发活动中且未形成良性知识积累的循环过程。一代人设计一代产品,人走经验走,年轻员工无法快速的找到相应的经验知识开展工作。多项目并行研制时,高手陷入项目中,新手承担项目研制工作,出现问题时,高手再“救火”,随着项目和产品复杂性的增加,产品创新陷入僵局。

在公司层面的知识积累方面,缺乏明确的策略和流程将知识的积累提升为一种常态化的工作制度,未能最大程度地调动技术人员的知识共享热情。因此需要搭建一个专业的知识共享和积累平台—知识工程平台,将知识进行梳理和积累,便于共享和利用。

三、知识工程平台建设及技术支撑

知识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在依托软件平台的基础上,逐步进行知识的收集,重构、应用,知识的收集使知识能够返回到上游妥善管理,为下一轮的使用和创新做好准备;知识的重构和应用是把知识从上游向下游推进,让知识为企业产生价值。这是一个良性的、周而复始的过程,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和长久之计。[1]

1. 知识收集

基于企业核心业务将知识按知识分类进行梳理和筛选,通过审核后纳入到企业的知识库中。收集到企业知识库中的知识应具备至少一种以下特征。

(1)必须属于企业的核心知识。

(2)必须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知识。

(3)必须是有启发性或指导性的知识。

(4)必须是同类知识中最有代表性的知识。

在该过程中运用的技术支撑如下:利用多维分类体系构建知识库;通过调查问卷、座谈讨论等形式深度挖掘隐性知识;使用知识模板梳理知识;建立知识沉淀激励制度保障知识收集的进行。

2. 知识重构

电机行业中的研发流程基本固化,因此电机行业的知识工程平台以研发任务为载体,将与研发工作紧密相关的标准、规范、历史研发数据、专利库、历史解决方案、上下游输入输出数据等信息与研发任务进行紧密结合,实现知识与工作任务的挂钩,使知识库里的知识与研发工作挂钩,也便于后期知识的应用。同时在以后的研发工作过程中,将工作任务产生的新的解决方案、新思路、新方法以知识的形式进行管理,实现知识的沉淀和按用重构。研发任务工作包模型如图1 所示。

知识工程中知识不再是放在仓库里的“死知识”,也不再是游离于研发工作之外的知识;而是与研发流程相关联的“活知识”,与每一个研发任务相伴随的“强知识”。

图2 的最底层是知识库层,在这一层构建所内各类知识库,包括方法、标准和经验等;中间层是知识管理层,负责对知识库的应用管理,在这一层从知识库里按需获取、按用重构,自动/ 办自动化的推送知识;最上层是工作流程层,每一研发流程都由工作任务通过输入输出的关系贯穿而成,在这一层里将每一工作任务关联上伴随知识,使知识用流程贯穿起来,研发活动用知识来支撑。[2]

在知识重构过程中:构建新的工作任务时,到知识库中抽取知识进行关联;已关联的知识不能满足当前工作任务需求时,可更新伴随知识;将工作任务中产生的新知识,送回到知识库中,以完善知识库。

3. 知识推送

知识推送技术是指依据一定的技术标准和约定,自动从知识资源中选择知识,并通过一定的方式有规律地将知识传递给用户的一种技术。通过知识推送实现“知识找人”的目的,提高知识利用率。

知识的自动或半自动推送可以弥补搜索引擎及检索工具中查全率有余、查准率不足的弊端,智能化的理解用户的信息需求,提高用户的检索效率,将用户所需的知识直接推送到手中。知识推送有三种方式。

(1)基于业务的推送,知识不仅放在知识库中,而是与研发活动紧密伴随,形成进行每一项研发任务时,都有不同类型的所需知识自动推送到设计人员的工作桌面上。设计人员可清晰地应用这些知识,完成设计工作。同时也能够检索、补充、扩展知识库中的其他知识。

(2)基于内容的推送,系统的推荐引擎能够自动分析信息内容的特征(如特征

关键词 及其出现频度),将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信息内容标记为相关信息,便于访问者查看某条信息的内容时,自动地将其它相关的信息推送给访问者。

(3)基于行为的推送,推荐引擎在后台自动分析用户搜索和浏览行为,从操作内容上分析相关用户的兴趣爱好,并积累用户独特的个性特征,作为提供信息自动推送的基础。

四、结语

知识工程子平台主要用于建立与研发相关的知识体系,实现对研发相关标准、规范、企业智力资产、参考资料、专业领域知识、专家经验等进行科学的提取、归纳与管理,同时支持将上述知识与实际研发工作结合起来,实现基于研发流程的知识应用,建立与研发对应的知识体系,真正实现知识的积累与应用。该平台改变了以前凭个人经验和用自己的隐性知识完成工作的工作模式。通过知识的深度挖掘和有目的性的收集梳理将隐性知识显性化,个体知识组织化,组织知识资产化。

“工作任务关联知识”模式使知识工程可以和个人具体的研发工作任务紧密结合起来,将知识与电机研发工作任务紧密的融合,改变研发人员的思维模式,从费力找寻知识中解脱出来,轻而易举地获取了研发需要的全面的知识。研发人员的工作开展可以依据强大的知识库,快速准确找到可以借鉴的历史经验和参考知识。知识工程对新员工尤其有指导意义,新员工的工作开展可以有条不絮的进行,同时也明确了学习任务和方向,加快了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培养速度,从而极大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具有完成世界一流产品的设计能力。

参考文献:

自动化行业知识范文6

关键词:知识型企业战略管理行为影响因素

知识创新重塑了企业环境,要了解知识型企业战略管理行为的特征,必须放在知识创新的环境中去考察,因此,必须对知识型企业战略管理行为有个总体认识。本文分析了知识型企业战略管理行为的影响因素维度,以及这些因素变量的作用。对知识型企业开展知识创新活动和战略管理活动提供理论依据。

知识型企业的战略管理行为

知识型企业的独特性造就了战略管理行为,因此也具有不同于一般企业的特点。

本文认为,知识型企业是“那些明确地把知识运用贯穿其整个企业模式(从基础架构到流程,到产品,到战略)的企业,这些企业是以知识为主要的投资主体,以知识的投入、知识的传播、知识的创新为目的的社会经济组织”。从概念上看,知识型企业与传统的制造型企业的根本的区别在于,知识型企业的核心在于知识管理、知识创新、知识产品及知识营销,而不是单纯地对物质资源、人力资源或是文档的管理。

因此,知识型企业重视知识创新,以知识创新为核心开展各项战略管理活动,知识型企业的战略管理行为有明显的知识创新取向。

影响知识型企业战略管理行为的因素

在知识创新的驱动下,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战略管理的行为内容和方式,同时环境条件中的某些因素也构成重要的影响力量,这些因素直接成为促使知识创新的主要动力,并且间接影响和推动着个体和组织战略管理行为,主要表现在企业内在因素、知识创新动力因素和社会外在因素三个方面(如图1)。

(一)企业内在因素

企业内在因素,产生于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和进行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以及企业对通过知识创新获得超额利润和相对优势的追求,诱发了企业战略管理行为的内在动力。产生知识创新驱动力并影响着企业战略管理行为的因素主要有:

主观价值判断因素。知识型企业进行战略管理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企业家和企业职工对企业知识创新的追求,这种追求就是基于他们对企业知识创新的一种主观价值判断,表现为创新精神和创新偏好,从而激发或诱导他们的各种战略管理行为,不断地、自觉地进行战略管理实践。

利益导向因素。当一项战略管理活动开始之前,对利益的预期会诱导战略决策者是否选择某个战略或采取某项战略行动;当知识创新成功之后,巨大的利益会刺激企业继续创新;同时,也会诱导其他企业加入知识创新的行列。从我国企业知识创新的利益形态来看,它包括物质利益和非物质利益;从利益分配的对象看,它涉及国家、企业、职工之间的利益分配。

企业家的个性、需要和目标。企业家是企业精神的化身,企业家的思想、意志和行为直接决定了企业的战略行为。在日益激烈的国内竞争和市场国际化的压力面前,只有不断创新、不断进取,才有出路。企业家在初获成功之后,在世俗层面上易于衍生出一种小富即安的心态,进一步发展的欲望逐渐弱化。企业家只有扩张、发展、超越的观念指导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才能使企业不断走向成功。

组织结构和认知过程。究竟是战略服从结构,还是结构服从战略,一直是有争议的问题。但是学者普遍认为,一方面,战略的变化要求组织结构做出相应的调整;另一方面,企业的组织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战略。组织结构对战略管理行为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组织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目标和政策是如何建立的,也会对所有战略实施活动产生相当大的影响;组织结构决定了资源的配置;战略管理行为的前提是组织对企业外部经营环境和内部条件的认知。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组织认知过程,直接影响到组织对经营环境的看法和企业的经营决策。

企业文化与历史。从文化的角度考察战略管理是十分有益的,因为企业的成功往往取决于企业文化对战略的支持程度。在企业战略得到价值观、信仰、仪式、象征、语言和模范人物等文化因素的支持时,管理者往往可以迅速而容易地实施变革。相反,如果支持性文化本身不存在,也没有被建立,那么战略的变革是无效的。另外,企业战略管理的历史和成效会对当前的战略管理产生影响。

企业的规模和经济实力。一般来说,企业的规模越大,面对的问题会越复杂,企业内部的分工会越细,越有可能建立比较正式的战略决策系统。如果规模的扩大伴随着业务的多元化,那么企业会实行分权的管理方式。各战略经营单位就会更多地参与到战略的制定中来,并拥有更多的战略决策权。企业的经济实力越强,决策者在战略决策过程中对战略方案选择的余地越大,为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进行大规模的战略性投入。

(二)知识创新动力因素

1.微观层次的动力机制。知识创新的微观层次对应个体或局部创新的激励和心理驱动,其结果表现为一些新想法、新观点、新假设、新思路的提出。具体来说,内部动力的形成和变化源于以下三方面,即企业家精神、创新组织能力以及企业文化。

企业家精神。作为知识创新规范和动力的企业家精神有这样几方面的特征:自主性,企业家精神明确提示了在哪些情况下,企业家的哪些行为是可取的、必不可少的和应予鼓励的,哪些行为是不可取的、有害的和应予摒弃的。普遍性,企业家精神摒弃了行为的个体性特征,概括了能使知识创新行动秩序相对稳定的企业家行为的共同特征。导向性,企业家精神引导着企业家根据实际情景的要求,以追求创新及其成功为战略管理行为的目标。

创新组织能力。知识创新行动作为一种具有工具合理性的系统过程,它还需要通过系统内部有组织的理性管理,才能使创新设想或方案转化成现实的商业化成果。企业家由于其角色特征则恰可成为这样一种创新组织者。具体来讲,企业家的创新组织能力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创新人员的组织,企业成员在知识创新全过程中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角色,发挥着各自的社会功能,如创新策划者、创新项目管理者、R&D人员、市场开拓与营销人员等。第二,创新部门之间的协调管理,造成企业知识创新的市场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企业内部R&D、生产、营销等部门缺乏协调性。日本学者山田行雄曾经指出,营销部门和生产部门在生产能力计划与长期销售预测、新产品生产的预定计划与短期销售预测、产品系列多样化以及新产品的市场投放与附加服务等之间存在矛盾。而这两个部门又都通过产品和技术而必然与R&D部门发生联系,企业家作为知识创新的组织者,在上述三者矛盾的协调与化解方面将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企业文化。成功的创新企业往往比较重视企业文化的培育和营造,以期借助企业文化的力量来促动企业的知识创新行动。企业文化作为一种规范模式或观念体系,它构成了企业知识创新活动的动力要素之一。

2.宏观层次动力机制。宏观机制主要是研究制度、市场、法律保护等因素对战略管理行为主体所起的动力作用。制度创新:知识创新的保障。在知识经济的浪潮中,传统的生产管理的模式将被现代的知识管理的模式所取代,这就要求管理者着重解决制度创新。制度创新为企业提供足够的创新动力和创新空间,企业内部的制度安排为企业知识创新提供了条件。

知识产权:知识创新的重要法律保护。从知识创新的过程来看,其各个阶段都离不开知识产权制度。创新的准备和开发阶段:企业的知识创新需要专利信息的指引和导向。创新的实施阶段:靠知识产权制度来维护权益,它是保护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有利手段。离开了知识产权制度,创新者在仿冒、仿造与复制的打击下就会失去动力。创新的应用阶段:知识产权制度下,通过技术贸易获取高额利润完善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对知识产权无形财产权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都有相应的规定。以此为基础,专利技术和著作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参加经济活动才成为可能。

市场拉力:知识创新的推动。一般来说,市场拉力主要是通过以下三种变量来促动知识创新的:市场需求推动企业知识创新的机制可表现为提供创新思路、提供创新机会、诱发企业创新战略、诱发企业知识创新的内部动力等。市场机制主要是通过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等具体形式发挥对知识创新的资源配置功能和动力作用的。市场的自组织过程就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过程,但它又有着市场机制所不能涵括的独立性和特殊性。市场通过供求关系、竞争机制和价格信号这只看不见的手而发挥作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自组织过程。市场的这种自组织机制在于其能自发地培育创新、启动创新、保护创新、实现创新。

(三)企业外在因素

企业外在因素主要是指企业的经营环境,即对组织经营产生影响的、在组织边界以外的物质及社会因素。如经济因素,社会、文化、人口和环境因素,政治、政府和法律因素,技术因素,竞争因素等。

结论

本文通过对现有文献的分析和归纳,认为知识型企业以知识创新为核心开展各项战略管理活动,其环境条件中的某些因素也构成重要影响力量,直接或间接影响和推动着个体和组织战略管理行为。主要表现在企业内在因素、知识创新动力因素和社会外在因素三个方面。

本文的研究主要建立在对现有学者研究成果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之上,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经验导向,今后应采取实证调研和理论推导相结合的方法,设计企业调查问卷,验证影响因素的作用和与战略管理行为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

1.鲁迪•拉各斯.知识优势[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