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市值管理范例6篇

券商市值管理

券商市值管理范文1

【关键词】券商 财富管理

2013年,随着监管部门非现场开户的放松监管,越来越多的券商的网上开户业务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伴随而来的是券商佣金价格战之间的竞争。先是华泰证券“足不出户,万三开户”,后是腾讯与国金证券联合推出首支互联网“佣金宝”,包含“万二佣金炒股和10+倍余额增值”,打破了以往券商传统经纪业务格局,加速了佣金价格市场化的进程。佣金收入下降,老券商客户流失,新市场开发难度大,这是每个证券公司在经纪业务上面临的问题。在未来佣金收入下降的大趋势下,证券公司急需从佣金价格战过渡期向财富管理转型。

财富管理是指以客户为中心,设计出一套全面的财务规划,通过向客户提供现金、信用、保险、投资组合等一系列的金融服务,将客户的资产、负债、流动性进行管理,以满足客户不同阶段的财务需求,帮助客户达到降低风险、实现财富增值的目的。从客户个人或家庭角度看,财富管理是以个人的生命周期为时间跨度、以保值为前提、以实现财富持续增值为目的的一系列财富规划和理财活动。从金融机构的角度看,财富管理业务的实质是一种以高净值客户为目标客户群的客户的分层经营战略。

一、券商向财富管理转型的必然性

(1)日益增长的居民财富及理财需求。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中等收入群体在数量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在通货膨胀日益增长的今天,资产的保值增值已是积累财富的最大需求。随着人民理财意识的逐步提高,大量累积的财富通过理财产品涌入金融市场,在这样良好的宏观环境可以为证券公司的财富管理业务带来蓬勃生机。因此,通过大力发展财富管理业务来改善市场投资者结构,稳定市场,改善市场投资者行为,推动理财产品市场的蓬勃发展。

(2)监管放松有利于券商向财富管理转型。2012年11月12日,证监会颁布《证券公司代销金融产品管理规定》,扩大了券商代销金融产品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基金和券商的集合资产管理产品,还可以代销保险、银行理财产品,信托产品,极大的丰富了券商的金融理财产品的产品线,为券商向财富管理转型提供了制度基础。

(3)通道业务收入减少迫使证券公司急需向财富管理转型。一是各地券商的佣金价格不一样,发达地区佣金价格低,欠发达地区的佣金价格因监管部门保护本地券商对最低佣金价格做了限制,二是互联网金融的产品就是佣金价格战,而且无人监管。这些都会吸引对佣金价格敏感的客户从佣金高的地区转到佣金低的地区,佣金很快跳崖,并加速市场化。因此券商要加速向财富管理转型,服务高端小众客户,错位生产和发展。

二、券商发展财富管理业务存在的问题

(1)券商产品同质性严重,缺乏核心竞争力。2012年11月份前,券商更多的销售基金和集合理财产品。因集合理财产品的投资范围受到限制,仅限投资于二级市场的股票、债券等,而各家券商的集合理财产品可运用的金融工具较少,投资的金融标的受证券市场的价格波动,缺乏相应的对冲机制,因此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核心竞争力。

(2)缺乏全面型人才。券商一直以来都是培养术业有专攻的人才,这些人才往往在某一领域某条业务线的业务做专做精,而对其他领域较少涉及。而财富管理服务的对象往往是高净值的客户,营销型人才不仅需要对证券市场的了解,还需要对跨市场、跨金融机构的业务有所了解,以便给客户做财务分析、理财规划。人才紧缺是制约券商向财富管理转型的瓶颈。

三、加强券商向财富管理业务的建议

(1)转变展业思路。全球一流的私人银行或财富管理机构的经验告诉我们,新开发一个高净值客户,其投入的经理和成本是存量高净值客户转介绍或者内部升级挖掘而来的客户的六倍。营销人员要及时转变以往只为客户提供证券市场的投资咨询服务,深度挖掘客户,引导客户适时做一些适合个人的资产配置,合理规划客户资产,量身订做适合客户的投资理财方案。

(2)建立全方位的财富管理体系,提供全方位服务。券商的产品线不仅提供权益类的产品,还需扩大到银行理财产品、保险产品、贵金属、金融衍生等金融产品,丰富自身的产品线。同时也要做好客户的增值服务,如个人医疗保健、机场VIP通道、高尔夫果岭免费畅打、海外投资等领域开展或合作开展相关增值业务,打造满足客户需求的全方位财富管理业务体系。

(3)提升服务客户能力。一方面从客户和客户需求出发,针对高净值的客户提出的需求,整合券商内部的各类优质资源资源,给客户提供一揽子综合金融服务方案,以提高客户服务体验满意度,另一方面券商要不断丰富产品线和服务内容,使客户多维度地绑定或依赖公司。从结果来看,如果一个客户通过三项以上的产品或服务与券商链接起来,那么客户的粘性和忠诚度牢不可破。

(4)要加大力度培养财富管理团队。高净值的客户开发、关系的维护、服务体验的满意度提升,都迫切要求券商打造一支优秀的财富管理团队。一是券商要突破证券从业资格的限制广纳贤才,向其他金融领域招募具有各类金融专业资质的高端人才。二是加大对现有的理财顾问队伍的培养,提升理财顾问的工作效能。通过由线到点的培训传递模式,从总部专业投研部门到营业部的前台理财顾问、后台的服务人员的整合,打造营业部层面构造财富管理的财富管理,投研资讯、产品传递、客户服务一体化的营销服务体系,更好更深层次地为客户服务。

参考文献:

[1]奚伟天.证券公司财富管理商业模式转变[J].经济视角,2012,(2).

券商市值管理范文2

关键词: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展瓶颈;对策

一、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展现状

(一)债券市场主板地位基本确立。我国债券市场分为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随着银行间债券市场规模的急剧扩张,其在我国债券市场的份额和影响力不断扩大。1997年底,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债券托管量仅725亿元,2005年底银行间债券托管量已达到68292亿元,已占全部债券托管量的94%;从二级市场交易量来看,2005年银行间债券市场的现券交易量60133亿元,占我国债券交易总量的95.6%;银行间回购交易量达到156784亿元,占回购交易总量的87.1%(穆怀朋,2006)。银行间债券市场已经逐步确立了其在我国债券市场中的主板地位。

(二)市场功能逐步显现,兼具投资和流动性管理功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快速扩容为商业银行提供了资金运作的平台,提高了商业银行的资金运作效率。从1997年至2005年,商业银行的债券资产总额从0.35万亿元上升到5.1万亿元,形成商业银行庞大的二级储备,商业银行相应逐步减少超额准备金的水平,在提高资金运作收益的同时,显著增强了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此外,银行间债券市场也已成为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平台。1998年人民银行开始通过银行间市场进行现券买卖和回购,对基础货币进行调控,随着近年来我国外汇占款的快速增长,2003年开始人民银行又开始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央行票据,截至2005年底,央行票据发行余额20662亿元,有效对冲了外汇占款。

(三)与国际市场相比较,市场流动性仍然较低。虽然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量大幅增长,但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债券存量增长,因此总体来讲流动性仍然较差。市场流动性可以从换手率指标进行判断,2005年我国银行间国债市场的年换手率仅为0.88,而从国际比较来看,同期美国国债市场的换手率高达40,其他发达国家债券市场的换手率一般也达到10左右。这反映了我国债券市场虽然总量快速扩张,但是市场微观结构和运行效率仍然有待改进。现券市场流动性不足使债券市场作为流动性管理的效果大打折扣,也影响了债券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进一步降低了市场的运作效率。

资料来源:R Battellino,Recent Developments In Asian Bond Markets,Reserve Bank of Australia Bulletin,January 2005.

二、银行间市场存在的问题分析

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银行间债券市场在市场规模上有了质的飞跃,但是在市场结构、制度建设等方面仍然存在明显的制约因素,影响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和运作效率的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适当的市场分层。从成熟市场来看,债券二级市场一般分为两个层次,即交易商间市场(Inter-dealer

market)和交易商和客户间市场(Dealer toCustomer market),交易商为客户提供报价维持市场流动性,然后通过交易商间市场调整债券头寸,管理存货变动,交易商作为流动性中心有效联系两个市场,在市场组织上发挥着核心作用。反观我国银行间市场,这种合理分层的市场结构还没有形成,无论是否具有做市商资格都可以提供报价,大大挫伤了做市商提供市场流动性的积极性,也导致了市场价格信号的混乱。此外,目前银行间市场缺乏专业的经纪商,特别是做市商之间的经纪商,做市商难以实现匿名交易,影响了做市商对外报价的信心。

(二)债券类型结构失衡,主要集中在政府信用债券。目前银行间债券市场中以商业信用为基础的债券发展还相当滞后,从当前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存量来看,截至2005年12月底,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存量为72172亿元,其中,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和央行票据为68966亿元,商业银行次级债券、证券公司债以及企业债、融资券等以商业信用为基础的债券只有3206多亿元,占整个债券存量的比例不到5%。这种状况对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发展乃至金融结构的发展都是不利的。一是不利于企业融资渠道的畅通,影响资源配置效率。在当前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下,我国迫切需要加快发展以商业信用为基础的债券市场,以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同时也分散银行的风险。二是不利于投资者的培育。如果债券市场只是政府债券和准政府债券,就容易误以为这是一个零信用风险的市场,投资者风险意识和风险防范的能力就得不到培养和提高,也难以建立投资者对债券发行者的有效监督约束机制。三是不利于各类投资者调整投资组合的需要。机构投资者需要不同风险——收益的债券资产来满足其资产组合的需要,以商业信用为基础的债券需要占有相当比重。

(三)做市商制度尚没有真正发挥作用。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做市权利义务不平等,做市商缺乏做市内在动力。做市商在不享受任何政策优惠的情况下却要承担真实连续报价义务,这就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做市商积极性与主动性。2.做市商的价格发现功能不够显著。从境外成熟市场来看,做市商报价能有效提高价格透明性,市场其他成员在进行相关券种交易时,主要参考做市商报价。目前,我国做市商报价往往价差过大,大部分都是在被动报价,未能显示价格的形成机制。3.现有做市商机构类型难以满足市场要求。目前银行间债券市场做市商主要为商业银行,近年来由于存款快速增长,商业银行需要配置大量的债券资产,因此主要采用“买入——持有”的投资策略,而没有发挥中介的职能。做市商功能的发挥需要引入更广泛的机构类型。

(四)市场缺乏利率风险管理工具,影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债券市场的快速发展,以及市场规模的急剧扩大,债券资产在各市场参与者资产结构的比重不断上升,这隐藏着巨大的利率风险。在成熟市场中,市场参与者可以通过利率期货、期权、互换等衍生品种规避、管理利率风险,但是在我国目前尚缺乏利率风险管理的工具,一旦市场利率上升,债券价格将大幅下跌,债券投资者将被迫承担利率风险。利率风险管理工具的缺乏也影响了做市商的积极性,由于做市商的存货风险都是敝口的,其必然压缩存货规模,影响了做市商为市场提供流动性的能力。

(五)目前实行的会计制度隐藏着较大的系统风险。由于银行间市场还不存在广泛认可的价格发现机制,因此目前银行间市场基本采用成本法计价。这意味着,投资者的账面资产可以不受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市场参与者也因此缺乏二级市场交易的动力。这种会计处理方式隐藏者较大的系统风险,它使得金融机构的债券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可能存在较大的偏差,这种风险是一个行业性和系统性的风险。根据国际会计准则,金融资产全部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进行估值,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公允价值为交易双方在公平交易中可接受的资产或债权价值”,一旦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接轨,金融机构在银行间市场持有的大量债券需要进行重估,可能对市场参与者的资产负债表形成很大冲击。

三、发展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思路

(一)完善债券市场中介体系,形成合理的市场架构。中介机构的独特作用是保证债券市场交易活跃和高效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是市场高效运行的剂。为此,需要完善银行间市场的债券交易和结算制度,积极推动开展对尚未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中小金融机构以及非金融机构的业务,有利于扩大银行间债券市场的覆盖面,增加市场的深度。同时设立专职服务于做市商的交易商间经纪商,逐步形成合理的分层的市场结构,促进债券市场流动性。

(二)完善做市商制度,加强市场组织。境外成熟债券市场都建立了完善的做市商制度,做市商在维持市场流动性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银行间市场本质上属于场外市场,并且采用询价交易机制,信息比较分散,需要推动做市商在市场中进行价格发现和促进市场流动性,发挥市场组织的功能。因此,市场管理者应着手从国债承销商中选择资金实力雄厚、信誉良好、交易活跃的银行和证券公司担当市场做市商,拓展做市商的机构类型;推出做市商制度配套的政策支持,包括融资融券制度以及卖空机制,解决做市商的后顾之忧;同时,加强对做市商的考核监督,实行优胜劣汰,促进做市商之间的有效竞争。

(三)推动市场交易产品创新,满足市场发展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增加交易品种,优化债券结构。就目前市场交易品种看,中长期债券居多,短期债券比重很小,严重影响了市场的活跃程度,发行机构可以考虑采用滚动发行方式,适当增加短期债券品种的发展,此外,鼓励大型公司通过企业债进行融资,提高信用产品在银行间市场的比重。(2)鼓励商业银行在债券市场发行债券。商业银行发行金融债券,不仅可以增加债券品种,也可以有效解决商业银行附属资本不足问题,有利于降低银行经营成本,增强银行竞争力。(3)引进物价指数债券等新型金融工具。物价指数债券可以消除价格中的通胀风险贴水,欧美很多国家都具有这种物价指数债券,很受投资者的欢迎,我国应该对此进行积极尝试。(4)加快金融衍生品的开发推广,如利率互换,为市场参与者提供对冲利率风险的工具。

券商市值管理范文3

目前,已有19家上市券商公布6月的经营信息,相对于5月上市券商营业收入的两极分化,整体来看,6月券商业绩获得了一定的改善。15家券商净利润环比增长,其中东吴证券增幅高达183.68%,国元证券为175.25%,长江证券为156.25%,环比增速位于行业前列;方正证券则因5月收到子公司分红业绩大增,6月净利润则环比下降65.84%。

在净利润数额方面,大型综合券商彰显稳定的盈利能力,中信证券6月实现净利润13亿元,国泰君安为11.01亿元,海通证券为7.32亿元,位列前三,华泰证券以6.81亿元位列第五。由于2015年同期为牛市后期,券商业绩仍在高位,6月净利润同比降幅大多在50%以上。在上半年的沪市市场份额方面,华泰证券半年度股票成交金额为3.66万亿元,市场份额达到7.65%,龙头地位依旧,中信为5.72%,银河为4.97%,国泰君安为4.73%,申万宏源为4.66%,分列2-5位。

从数据上看,券商行业基本面最坏的时期正在过去,下半年大概率会出现业绩增速的拐点。在市场竞争趋于平衡的情况下,经纪业务或将企稳;而自营业务的不确定性最大,可能拉大券商之间的业绩差异。不过,伴随着金融改革以及行业自身的转型,券商业务创新也将带来行业发展的新动能,从而进一步激发行业活力和竞争力。

行业业绩拐点已至

根据披露的数据,19家上市券商6月合计实现净利润72.1亿元,环比增长38.7%;17 家可比券商上半年合计实现净利润251亿元,同比下降59.3%;以6月末的净资产为基数,17家可比券商上半年实现净资产收益率3.9%。

总体来看,上市券商6月的业绩好于此前市场的预期,环比增长39%,连续两个月实现业绩环比增长,同时增速有扩大的趋势。6月业绩大增主要得益于股市活跃带动6月股基成交额环比增长20%,导致券商经纪业务的增长,与此同时,股债双升带动券商自营业务也环比大幅增长。

上半年,券商净利润同比下降约60%,主要受到2015年上半年净利润高基数的负面影响,下半年净利润同比降速大概率将收窄,国海证券预计2016年全年净利润将同比下降47%。在中性假设下(券商下半年盈利与上半年持平),预计上市券商2016年全年平均ROE为9%(高于月度数据的8%是考虑了子公司和并表收益)。由此判断,券商2016年的盈利情况将高于2013年的7%,而目前板块估值水平却低于2013年的估值中枢。目前券商板块的PB约为1.9倍,PE约为22倍,该估值低于2013年的中枢,PB为2倍,PE为30倍。

在上半年整个行业处于监管持续趋严、业务降杠杆以及股债波动的逆境中,券商能够保持ROE在4%左右的水平相当不易。由于目前券商股的估值偏低,短周期的业绩转暖有望继续拉升估值。

截至2016年6月,沪深两市股基累计成交额为75.45万亿元,目前融资融券余额为8701.68亿元,年初以来,券商的股权质押规模(未解押交易的标的市值)为6763.2亿元。年初以来,由于监管政策缺乏连贯性和确定性,市场成交量随着预期的混乱而逐渐下降,股市的波动性也明显加大,高市场波动性给证券行业的发展带来较大的不稳定性,券商业绩相对于2015年出现了较大程度的下滑。但就目前上市券商的估值水平看,其PB已明显到达历史底部区间。

临近中报期,除了短期业绩的刺激因素外,深港通结算接口做端对端测试意味着深港通已进入“倒计时”阶段,这也将进一步推升市场情绪,券商板块终于迎来配置的窗口期。众所周知,券商板块与股市情绪的相关性很强,板块的高Beta属性在市场企稳转暖期间将带来超额收益。与其他大盘蓝筹相比,券商的优势体现在估值可靠性高、股价弹性大、流动性好、业绩影响因素较为直观等方面。

在中国资本市场,政策利好不可或缺,若持续催化则会在一定阶段形成较为明确的市场预期。在目前时点上,市场瞩目的深港通、沪港通扩容、沪伦通、杭州“G20会议”、10月初人民币加入IMF特别提款权(SDR)等事件将持续提振市场情绪,券商板块则是非常明确的受益板块。相比于“A股是否纳入MSCI”、“英国脱欧公投”、“美元是否加息”等事项,深港通何时开通、沪港通扩容进程、沪伦通推进方式等的决策权就在国内监管层,这些事件的确定性更高,更值得市场期待。

除了政策利好的持续催化外,券商板块本身的估值不贵也是重要的内在因素。从二级市场估值的角度看,可以以中信、国泰君安、海通、华泰、广发等大券商为“锚定”值来衡量整个券商板块的估值水平,大券商估值在1.5倍PB之下是较为安全的配置区域,历史经验表明,1.5倍PB向下的空间有限,向上的弹性十足。在当前的宏观环境和市场环境下,对投资者而言,券商板块最大的优势在于其资产透明,券商的净资产可以近似认为是合理的清算价值。再考虑到券商的牌照价值,应给予其一定的溢价。

由于券商2016年全年业绩下降可以预期,且已经充分反映在当前的股价中,因此,面对美元加息的摇摆态度、地产监管政策的变化等因素,市场信心恢复有望带来增量资金,而较好的流动性将带来业绩的边际改善,券商业绩的环比提升可期。实际上,券商5月、6月的月度经营数据已经体现了业绩边际改善的趋势。

监管边际不确定性消除

经历2015年的股灾后,监管环境日趋稳定,张弛有度的政策将有序释放行业经营风险,同时退市处罚明晰监管措施方向,监管边际不确定性消除。从经纪业务新规到资管底线,清理资管通道类业务,并购重组审核趋严,体现监管层引导资金脱虚向实的监管思路,未来监管持续收紧空间有限。且监管收紧未针对所有领域,八条底线明确不适用资产证券化;发改委明确扩大创新品种债券支持范围和企业债发行规模,行业监管风险出清将规范业务有序开展。

长江证券认为,券商兼具估值和资产安全双重优势。从估值水平来看,以中信为代表的大型券商的PB水平不足1.5倍,2012年以来的历史低位在1.2-1.3倍,具备较强的安全边际;从资产质量来看,券商持有资产以金融资产为主,资产配置重债轻股,权益类资产逐步减小方向性投资,加大量化对冲配置,重视一级市场和另类投资,债券以高信用等级为主,资产质量相对较为安全。

截至6月底,25家券商合计实现净利润102.74亿元,环比提升59.92%,业绩拐点基本确立,二季度市场企稳业绩环比改善明显,同比2015年同期,受股灾影响三季度业绩大幅下滑,低基数下7月同比业绩有望由负转正。同时,把握债券自营机遇,低利率环境下优化资金成本,券商业绩同比环比改善动力强劲。

从长期来看,资管、投行增长优化行业盈利结构。一季度经纪业务收入贡献率下滑,资管和投行收入规模和占比持续上升,股票质押持续扩容有望替代两融成为资本中介的新增长点;同时,监管层大力推进债券品种创新,资产证券化浪潮再次兴起。2015年,在注册制、试点扩容等政策催化下,资产证券化市场发展提速,2015年,企业ABS发行规模达到2040.59 亿元,同比增长409.1%。

产品规模爆发式增长的背后是资产证券化产品种类日益丰富。以企业债权为基础资产的证券化产品数量逐步增加,包括住房公积金贷款、保理融资债权等创新型基础资产实现从无到有;同时,不良资产规模已经突破2万亿元,不良资产证券化重启打开行业巨大的成长空间。基础资产创新层出不穷,未来将成为行业重要的利润点。

目前,企业ABS市场的基础资产以收费收益权、融资租赁和应收账款为主,2015年的发行规模分别为641亿元、609.2亿元和217.8亿元,合计规模为1468亿元,占比71.94%,集中度较高,2016年以来,新产品创设持续加速,大大降低了市场集中度。具体来看,两融收益权、股票质押回购资产证券化试水,目前的发行规模不足50亿元,相较于超过8000亿元的市场规模仍具备较大增长空间。太平人寿牵手华泰资管发行首只保单质押贷款ABS产品,发行规模5亿元,为保险公司盘活存量资产提供了新思路。截至2015年年底,寿险保单质押贷款规模超过2000亿元。

券商市值管理范文4

6月下旬以来的股灾在给市场带来痛苦回忆的同时,也迫使人们不得不进行深刻的反思:加杠杆有利于投资者兑现预期,特别是利好预期,但杠杆是把双刃剑,当利空因素不断来袭,它也会在短时间内强烈放大市场的波动,这从本轮股灾中可窥一斑。

加杠杆主要源自融资融券规模的提升。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融资融券规模飙涨至两万多亿元。事实上,融资融券业务工具的使用有利于投资者兑现利好预期,但也大幅增加了市场波动,这必然会引起监管层对杠杆工具的关注。

与以往不同的是,本轮牛市券商的业务模式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受“一人多户”政策放开的影响,传统高弹性的经纪业务佣金收入占比明显降低,而以融资融券业务规模驱动的利息收入和信用交易佣金收入的占比则迅速提升。毋庸置疑,这些都对券商的业务模式和市场估值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融资融券顶在何处

从市场本身运作规律来看,杠杆交易规模与大盘指数的表现往往具有交互性,大盘上涨预期吸引投资者使用杠杆进行交易,而杠杆大规模使用又促进投资者乐观预期的加快兑现,再激发大盘新一轮上涨。

2014年7月以来,上证综指10个月快速上涨近120%,与此同时,杠杆融资规模迅猛发展,融资融券业务呈现该业务开立以来的飙涨态势。融资融券规模从2014年7月份的不到4000亿元最高上升到2.2万亿元,虽然6月下旬以来市场出现大幅回撤,但目前来看,融资融券规模仍保持在两万亿元以上。

对投资者和监管层而言,使用杠杆具有相互依存的两面性特征,既能最大限度兑现投资者的利好预期,也会最大限度增加市场波动的风险性,只要杠杆工具存在一天,这种两面性就会始终伴随在市场左右。

当然,监管层对杠杆工具也不会坐视不管。早在2014年12月初,证监会已经开始检查券商融资融券业务。2015年1月16日,证监会公布融资类业务检查处理结果,券商融资类业务现场检查情况总结为“总体运行平稳,风险相对可控”,但对中信和海通等大券商“暂停新开融资融券账户三个月”,限制券商向证券资产低于50万元人民币的客户开展融资融券业务,因为之前有部分券商融资融券业务的门槛曾下降至10万元人民币以下。4月17日,证监会在例行新闻会上宣布“七方面规范两融”,四家自律组织《基金参与融资融券及转融通证券出借业务指引》,相关规定意在控制融资融券业务的发展规模。上述种种均显示,监管层已经不止一次向市场提示杠杆市场潜藏的风险,但投资者却一次又一次被加杠杆的疯狂裹挟而充耳不闻,最终酿成迄今为止中国证券市场成立以来最大的灾难。

6月下旬以前,在市场赚钱示范效应的刺激下,投资者特别是新入场客户对融资类业务的需求异常强烈,如5月以来券商对应标的折算率下降,现有场内客户杠杆空间降低,但由于新增资金入市动力仍非常强烈,导致融资融券业务规模仍维持升势。另一方面,券商目前的资金渠道包括自有资金、举债资金、两融收益权等外部资管计划,券商一方面通过定增、IPO等方式还可实现股权融资,加之滚动发行短融工具,加大举债补充资金,各种资金渠道尚可以满足融资融券业务的巨大需求。由于该阶段券商没有出现系统性的资金供给不足的压力,融资融券业务的规模可以保持稳步增长态势。

实际上,融资融券业务是2015年上半年牛市券商业绩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对券商而言,本轮牛市券商业务模式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传统高弹性的经纪佣金收入的占比在逐渐降低,而以融资融券业务规模驱动的利息收入和佣金收入的占比则在逐渐提升。

由于经纪业务市场竞争压力的加大,相比2006-2007年佣金率在0.15%以上,受竞争加剧和“一人多户”政策放开的影响,本轮牛市佣金率已大幅下降,2005年一季度行业佣金率约为0.06%,不足上一轮牛市的一半,这显著降低了券商的业绩弹性。

另外,2012年以来,券商业务模式一直处于转型进程中,资本中介和资本投资业务占比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对2006年以来中信证券业务的基本构成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大致看出券商行业业务和收入结构的演变脉络。作为行业创新的标杆,从长期趋势来看,中信证券股权、债权、商品类投资收益的占比呈现上升态势,而经纪佣金收入的占比则呈现下降态势。

其实,二季度以来,融资融券业务已呈现出“场内降杠杆,场外加杠杆”的迹象。在折算率下行的情况下,融资融券规模继续增长的驱动力来自于新增资金的加杠杆要求。由于场内融资存在诸多限制条件,一些未获满足的场内融资需求则把目光转向了场外。

需求供给各执一端

我们可以从两融余额/市场市值、两融交易额/市场总交易额等关键指标来测算融资融券规模的潜在需求。相关指标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差异较大,以两融交易/市场总交易额为例,美国这一指标为16%-20%,日本为15%,中国台湾地区为20%-40%。台湾地区1994年出台了《证券金融事业申请设立及核发营业执照审核要点》,等于是放开了融资融券业务,此后,该业务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融资融券规模占交易量的最高比例达到40%以上。

台湾地区这一指标较适合作为大陆地区融资融券业务的潜在测算指标。除文化上的相似性以外,两者相似性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两地机构投资者总体持股比例较低,特别是台湾地区2000年之前的投资者结构,主要是高净值客户市场影响力较大。2000年后,台湾地区放开了资本市场,外资机构持股显著提升,上述趋势才有所改观;二是大陆和台湾地区的衍生品交易相对不发达,市场缺乏做多工具,这增加了融资类业务的需求。

基于台湾地区两融规模/总市值峰值数据(考虑到8%的历史峰值仅为1998年的一个尖顶值,而且考虑到中国大陆托管体系大力发展融券业务难度较大,我们取6%作为测算区间)和当前市值水平,我们可以大致测算出大陆融资融券规模的上限约为3.65万亿元。

考虑到该计算方法假定目前市值维持相对保守的水平(实际上,台湾地区1998年融资融券规模到顶时,台湾证券化率也在历史高位),我们也可以根据证券化率水平和融资融券的比例上限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目前大陆证券化率仍有进一步提升的潜力,这将提高融资融券规模水平的上限。在证券化率和融资融券上限比例双提升的条件下,大陆融资融券规模最高可以突破3.65万亿元。

目前限制券商资金供给的因素在于净资本因素和流动性因素。前者主要基于2012年颁布的证券公司净资本扣减的相关规定,后者基于证监会2014年初颁布的证券公司流动性和风险管理的规定。

2012年11月,证监会了《关于调整证券公司净资本计算标准的规定(2012年修订)》,该规定构成了券商融资融券业务的净资本约束。券商做融资融券业务要进行相应的风险资本扣减调整:融出资金扣减2%,融出证券扣减5%。融出证券除按照融出证券市值的5%扣减净资本外,还应根据融出证券所属自营股票的类别,按对应的折扣比例扣减净资本。同时,证监会于2015年7月《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管理办法》,规定融资融券规模不超过净资本的4倍。

实际上,目前来看,净资本对融资融券规模的约束力度较小。根据证监会的披露,截至5月底,证券行业净资本为0.97万亿元,融资融券规模不超过净资本的400%,则融资融券规模的上限为3.88万亿元。

至于流动性约束,证券公司流动性覆盖率(LCR)和净稳定资金比率(NSFR)是券商融资融券业务的主要限制指标。LCR和NSFR指标主要是针对金融危机后的银行监管性指标,属于《巴塞尔协议III》中的内容。2014年,中国证券业协会组织起草了《证券公司全面风险管理规范》及《证券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按照相关规定,证券公司的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资金比率应在2014年12月31日前达到80%,在2015年6月30日前达到100%。

流动性覆盖率(LCR,Liqudity Covered Ratio)=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未来30日的资金净流出量,流动性覆盖率的标准是不低于100%。LCR的意义在于确保单个金融资产在监管当局设定的流动性严重压力的情景下,能够将变现无障碍且优质的资产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这些资产可以通过变现来满足其30天期限的流动性需求。

净稳定资金比率(NSFR,Net Steady Finance Ratio) =可用的稳定资金/业务所需的稳定资金,净稳定资金比率的标准是大于100%。NSFR的意义在于,用于度量金融机构较长期限内可使用的稳定资金来源对其表内外资产业务发展的支持能力。该比率的分子是银行可用的各项稳定资金来源,分母是机构发展各类资产业务所需的稳定资金来源。分子和分母中各类负债和资产项目的系数由监管当局确定,为该比率设定最低监管标准,有助于推动金融机构使用稳定的资金来源支持其资产业务的发展,降低资产负债的期限错配。

如表所示,根据7种方法(海外比较测算资金需求/净资本上限5种以及流动性覆盖比例2种)进行统计,可以测算目前阶段融资融券的资金需求上限约为3.65万亿元,供给上限约为3.1万亿元。

上述测算方法主要基于行业现有净资产/净资本水平(属于静态测算方法),实际上随着未来行业券商资本补充规划的进行,券商行业净资产/资本水平正处于水涨船高进程中,依据上述方法测算的上限也将逐步随着券商净资产的增加而上调。

中国证券业协会2014年11月明确要求各证券公司年内必须通过经董事会批准的3年资本补充规划,3年内要将资本至少补充一次,部分资本实力较弱或资本实力与业务规模不匹配的公司应在一年内补充资本一次。补充资本方式包括:首次公开发行、增资扩股、资本积累等,2014年下半年以来,券商已经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了相应的资本补充。

安全垫高不惧风险

尽管经历了历史罕见的大股灾,但就目前市场的实际情况而言,现阶段融资融券业务的安全性较高。

资本市场的每次调整都使得投资者心惊胆战,担心券商的融资融券业务是否可能产生“爆仓”的风险,这种担心通过市场的传导将会影响对券商行业基本面的预期。随着监管的指导以及各家券商主动调整融资融券抵押物的保证金比例,目前融资融券业务的安全性较高。

在实际业务操作中,券商一般采用维持担保比例,即“(融资融券账户的股票市值+现金)/融资融券账户负债总额”来度量融资融券业务的风险,一般维持担保比例低于150%则需要补仓,低于130%则需要强制平仓。目前维持担保比例在250%左右,仍维持在较安全的位置。根据测算,只要在目前位置下,大盘不调整30%以上,则券商的融资融券业务机会不会面临大范围的平仓风险,券商行业基本面也不会受到大的影响。

值得关注的是,证监会2015年7月1日了《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管理办法》,由于6月12日证监会了《管理办法》的“征求意见稿”,虽然本次定稿时间早于预期,但内容整体符合预期,具体细则将减轻投资者对券商融资融券业务风险的担忧。

对强行平仓等行为,新《管理办法》要求符合市场化方向,加强券商自。按最新要求,未来融资融券业务不再强制规定维持担保比例130%的下限,券商自主决定强制平仓线,不再设6个月的强制还款期间,不再将强制平仓作为证券公司处置客户担保物的唯一方式。

总之,相关规定精神在6月的征求意见稿中已有所体现,而本次细则更强化了市场化的趋势,减轻统一强制平仓给市场和投资者带来的巨大压力,以减少系统性风险的发生。

虽然上文测算了融资融券业务的资金需求上限和供给上限,但相关测算主要基于券商目前净资本/流动性的情况和现有监管的情况,属于静态测算的方法。若外部约束改变(如监管要求放宽或趋严,券商净资产或流动性水平发生变化),则券商融资融券的上限亦将随之变化。因此,融资融券规模上限测算主要为投资者提供了认识券商信用交易业务的框架,但要准确把握券商股和融资融券后续上涨态势,更需要结合宏观经济基本面的大局进行思考。

券商市值管理范文5

FOF产品更为抗跌

截至2009年12月31日,共有93只券商产品正在运作,另有10只在发行中。仔细察看其投资范围,不难发现券商产品中的股票型、混合型及债券型产品并不能与公募基金同类产品进行直接比对,因为投资范围的界定不相同。券商产品中,股票型和混合型(以下统称偏股型)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可投资股票范围为0~95%。公募基金产品中,仅有标准混合型基金的投资范围属于此。FOF(基金中的基金)作为券商产品中的一个重要类别,也有着相似的投资范围。不妨将3类对比,如右图所示。

在近1月、3月、6月和2年这4个时期中,券商偏股型产品与标准混合型公募基金业绩难分伯仲。而近1年,券商偏股型上涨49.37%,不及标准混合型公募基金59.31%的涨幅。这由于在2009年上半年市场的强势上涨中,多数券商产品对仓位的控制仍然较为保守,而仓位较高的公募基金跑在了前面。就券商FOF这个类别来说,2009年表现较为逊色,但值得关注的是,近2年以来,在沪深300下跌33.60%的大环境中,FOF仅下跌7.10%,远胜于券商偏股型基金16.81%和标准混合型公募基金15.97%的净值损失,其控制下行的优势较明显。

券商偏股型产品的上涨动力不及同类公募基金,但下跌控制能力较强,并擅长震荡市场的操作。2008年11月4日~2009年8月3日单边上涨的市场中,沪深300指数大涨132.65%,标准混合型公募基金也随之上涨76.89%,但同期券商偏股型和FOF产品却仅有43.86%和36.24%的收益。正是由于券商的谨慎态度,也使得券商产品对下跌有更电好的掌控。2008年1月17日~11月4日,沪深300指数跌去69.66%,券商偏股型和FOF产品分别下跌39.03%和34.16%,跌幅小于同类公募基金的53.96%。另外,在2009年8月3~31日市场短期的暴跌中,券商产品也表现较好。此间,券商偏股型产品和FOF分别下跌11.66%和8.69%,远小于大盘25.26%的下跌幅度,也小于标准混合型公募基金17.24%的净值损失。2009年8月3日以后,市场开始宽幅震荡,在这期间,沪深300指数下跌5.58%,券商的偏股型产品和FOF分别上涨13.61%和10.10%,而同期同类公募基金仅微涨0.49%。

相比公募基金,券商产品业绩更加稳定。虽然整体表现不温不火,但券商偏股型产品中排名前3的国信金理财价值增长、东方红3号、华泰紫金3号,2009年分别上涨79.10%74.59%和71.50%,若要以同类公募基金业绩做参照,均处于前1/4的水平。另一方面,券商产品的特性是稳健,而FOF则更是其中的代表。一些业绩优良的产品值得关注,如国信金理财经典组合,2009年回报77.51%,且整个2009年净值路径几乎呈稳定上升状态。

券商债券型产品市场表现不佳

近1月、3月、6月和1年以来,券商债券型产品以1.14%、5.48%、5.24%和6.71%的收益率,略胜于偏债型公募基金(同期公募基金的净值增长分别为0.84%、3.42%、3.09%和5.08%)。近2年间,券商债券型产品则仅获得3.62%的收益,低于偏债型公募基金12.76%的收益。探究缘由,在于券商产品对单边上涨机会把握得不充分。2009年中信标普全债指数横盘震荡期间,中信标普全债指数微跌0.10%,券商债券型产品和公募偏债型基金分别上涨5.75%和5.12%,差别并不大。而在2008年8月1日~2009年1月9日中信标普全债指数上涨7.63%期间,券商债券型产品仅微涨0.59%,公募偏债型基金上涨8.27%,见附图。

如果考察单个产品的业绩,券商债券型产品中还是有一些出色的产品。如华泰紫金1号,自2005年底成立以来,至2009年底已经上涨101.28%,华泰旗下的另一只成立于2008年10月的产品华泰紫金鼎步步为盈,2009年全年回报也达到13.51%,相当于公募基金同类产品前三的业绩。

震荡市中值得考虑

不论是偏股型、FOF还是债券型券商产品,其饱受诟病的最大原因在于上行动力不足。但不得不认同券商产品对风险的控制能力,及在震荡市中的出色表现。对于资产量不太,追求稳健的投资者来说,券商产品可以关注。

2010年或将震荡为主

2008年的大熊市不多见,2009年近80%的大盘涨幅也很难再现。这两个特殊市场状态下券商产品的表现,并不能足以展示其未来的业绩。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成熟,单边强势上涨和下跌状况的发生概率将不如过去几年频繁,市场多表现为震荡趋势。2010年的市场将在震荡中走强,券商产品仍值得关注。

券商市值管理范文6

《财经》记者 范军利

时隔七年,中国股市又将迎来证券公司的IPO(首次公开募股),而且远不止一家。

光大证券将是此轮上市潮中第一个“撞线”的券商。在通过发审会一年后,光大证券终于在近日获得了中国证监会的批文。

除了光大证券,招商证券的IPO材料也已被封卷,获得批文近在咫尺;此前因不符同业竞争相关监管政策而致上市受阻的华泰证券,清障工作亦近尾声,有望于近日重新上发审会;国泰君安上市之路,则随着中央汇金公司的退出渐次清晰。

此外,银河证券、中投证券等“汇金系”券商,也在努力推进上市之路;其他如国信证券、山西证券、西部证券、兴业证券等二三线券商,亦纷纷向证监会递交上市申请。

对于当前流动性异常充沛的市场,券商股实现筹资目标并非难事。但对于尚未改变“靠天吃饭”经营态势的券商来说,如何理性使用募集资金、规模业绩能否借上市得以提升等,仍是难以回避的考验。

券商上市通途

在光大证券之前,真正通过IPO上市的券商只有2002年的中信证券(600030.SH),而后者上市后的迅速崛起早已令同业十分羡慕。

惟有上市才能获得竞争力,已成为业内共识。首先,上市后能够通过市场募集充足的资本金,这已成为金融企业的生命线;其次,还可以通过外部约束完善金融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有效地建立和完善企业的监督机制。

然而,中信模式在过去七年中,始终未有复制者。IPO上市需要连续三年盈利的硬指标,对于习惯“靠天吃饭”的券商来说不啻天堑。近年来,证券市场波动巨大,鲜有券商能够做到连续三年盈利。于是券商们纷纷开辟了第二战场,要么借壳上市,要么进行资产重组。

2007年下半年起,海通证券(600837.SH)、东北证券(000686.SZ)、国元证券(000728.SZ)、长江证券(000783.SZ)、太平洋证券(601099.SH)、国金证券(600109.SH)、西南证券(600369.SH)等先后借壳上市。但由于借壳上市牵涉重大信息披露,极易引起市场炒作,而拟上市券商本身又有二级市场自营等直接利益冲突,半年后,中国证监会明确提出鼓励券商直接IPO上市,而不再批准券商的借壳上市申请。

延宕已久的广发证券借壳上市,也因为在信息披露前的市场炒作而被叫停,至今尚无明确结论。为此,有些老牌大型券商因为历史包袱沉重,难以达到三年盈利的要求,还不断向国务院提交报告,申请“特别批准”,希望能够豁免三年盈利的要求,不过这一申请最终没有得到高层支持。

对此,一位接近中国证监会的人士透露:“目前对于券商上市的要求没有什么条件可谈,盈利是硬指标。惟一可能松动的就是对‘一参一控’政策的把握。”

所谓“一参一控”政策,是指一家机构只能同时参股一家券商并控股一家券商,不能同时控股多家券商,目的是为了防止同业竞争以及防范风险。

按此标准,在上一轮券商危机中扮演救助者角色的汇金公司及其子公司中国建银投资公司,是最大的利益相关者。汇金公司在接手建银投资旗下部分券商之后,已经控股或参股了七家券商,大大超标,虽然瑞银证券、国泰君安和齐鲁证券很快就会转让,但银河证券、中投证券、申银万国证券以及中信建投证券的大股东仍然是汇金公司。如果严格遵循“一参一控”原则,这几家大型券商的上市之路仍将受到限制。

7月29日,接近华泰证券的人士告诉《财经》记者,该公司一直在就证监会发行部关于“一参一控”问题进行沟通,期望早日重启IPO。

华泰证券曾与光大证券一样,被视为券商IPO上市“第一梯队”的领跑者,后因在托管亚洲证券,吸收合并信泰证券后,亦控股联合证券,不符合“母子公司之间不得经营存在利益冲突或竞争关系的同类业务”之规定,IPO进程暂时搁置。

过去一年多来,华泰证券与旗下券商进行了艰难的整合,目前已获初步结果。只待相关手续通过,监管层认可其已达到有关行业监管规定后,华泰证券将重启IPO,“希望能借最近较好时机,补充发行材料,重上发审会。”

困扰国泰君安和申银万国上市的汇金退出问题,近日亦有初步方案。汇金公司已与上海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达成初步合作意向,二者将通过股权互换的方式,分获申银万国和国泰君安两家券商的控股权。股权置换后,汇金将持有51.36%的申银万国股权;而上海国际则将持有45.63%的国泰君安股权。

近年来突飞猛进的国信证券亦开始冲刺IPO,目前它已聘请广发证券作为保荐机构。国信证券方面表示,上市后国信证券的资本金将达到300亿-400亿元,市值有望达到2000亿-3000亿元,净资本和市值将进入行业前两名,成为行业内最大的证券公司之一。在全球投行大萧条的背景下,中国的券商在上市后将纷纷成为市值上的巨无霸。华尔街硕果仅存的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的市值,目前也不过830多亿美元和370亿美元。

此外,二三线券商亦闻风出动。山西证券已于今年一季度向证监会有关部门递交了IPO申请材料,保荐机构为中信证券。山西证券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公司上市申请仍在排队待批,IPO募得资金计划用于补充公司资本金。

作为较早递交申请材料的中小券商,西部证券亦在排队等待发审委的通过。根据银行间市场披露的信息,西部证券自2001年以来,已连续八年保持盈利,今年上半年净利4.3亿元。

券业估值上移

业内预计,在A股市场流动性充裕、行情火热的背景下,光大证券可望获得较高估值,“如果发行价高,对券商板块定价有一定程度提升。”

7月28日,光大证券询价推介会正式启动。当日参与推介会的基金公司和证券公司对光大证券IPO发行价格区间有所交流,但并未明确具体价格。部分机构就光大证券IPO发行价格进行了初步的预测,认为其发行价格的合理区间应该为21元/股-22.30元/股之间。

主承销商东方证券表示,光大证券完成IPO后,将逐渐加大对主营业务的投入,由此将带来市场份额的持续提升和盈利模式的逐步转型,预测其2009年至2011年净利润将分别为23.60亿元、28.10亿元和35.60亿元,三年复合增速达38%。业绩对应摊薄后,每股收益分别为0.69元、0.82元和1.04元。

基于上述判断,东方证券给出的光大证券合理投资价值21元/股-22.30元/股,合理定位约每股21.70元。

这与此前市场多家研究机构对光大证券IPO发行价格的预测趋同。研究机构多认为,光大证券价格应该在20元/股上下浮动,募集金额约为100亿元。国泰君安分析师梁静表示,在市场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光大证券的市盈率不会太低,上市后的市盈率可能在中信证券和海通证券市盈率之间,但是发行价格应该会有所打折。目前中信证券和海通证券的动态市盈率分别为39.49倍和37.17倍。

同时,业内人士认为,光大获得较高的发行溢价,将对现有的上市券商提供较高的估值支撑。

梁静称,光大证券与招商证券是中大型券商的典型代表,以目前较为活跃的市场氛围,加上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导致一级市场发行价格偏高,都将推动这两家公司上市后获得比较高的新股溢价,这会对现有券商股的估值形成支撑。“业绩超预期和IPO重启两大催化剂对行业业绩和估值的催化刚开始显现,券商股作为市场加速器也刚开始启动。”

7月16日,光大证券公布的2009年未经审计的半年报显示,光大证券今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4.78亿元,同比增长31.81%;实现净利润12.83亿元,同比增长37.96%。这意味着,光大证券今年上半年净利润已经超过去年全年。

烫手的资金

在7月28日光大证券的路演现场,询价机构的提问多集中于光大证券经纪业务的拓展,以及募集资金的使用上。

多年来“靠天吃饭”的经营模式,加上当前充足的流动性背景,对于准备筹得巨资的券商而言,“花”钱并非易事。

“正如销售火爆的基金往往难以得到好的业绩,而在市场低位时期销售困难的基金,反而容易在将来获得较好排名一样,此时获得巨额融资的券商,都会面临在市场高点时如何理性使用募集资金的考验。”北京一券商高管表示。

目前,光大证券共拥有76家证券营业部、18家证券服务部。光大证券在招股说明书中表示,募集资金将用于增加营业网点、开展直接股权投资和境外业务等公司发展战略层面的事项。“公司上市后资本实力增强,可以有条件以股权投资的方式入股一些未来具有成长潜力、可能在国内外发行上市的企业,以获取更大的股权增值收益。”

光大证券将通过增设和收购方式,增加证券营业网点,使公司营业部数量增至120家以上。以每家营业部500万元的资本金要求,再添二三十家营业部所需资金不过1.5亿元,而光大证券此番募集金额则可达百亿元。光大证券表示,剩余资金将用来补充资本金。

根据未经审计的半年报数据,截至6月底,光大证券注册资本为28.98亿元,总资产363.15亿元,净资产121.41亿元,净资本达94.35亿元。

承销商东方证券在报告中表示,光大证券的创新业务虽已全面铺开,但整体业务规模和收入占比偏低,公司对经纪业务和自营业务的依赖程度较高,对自营投资的依赖度尤甚,2005年―2007年,自营投资对净收入的贡献达50%,大大增加了业绩波动的风险。

光大证券助理总裁王宝庆在7月28日的路演现场对此回应称,目前竞争格局变化及市场化程度加剧,确实给经纪业务发展带来困惑,公司计划加强价值服务、增值服务,以缓解佣金下滑带来的压力。

王宝庆透露,待上市充实资本金后,公司将进一步扩大经纪业务,拓展网点设置,并表示不放弃可能的兼并收购机会。截至6月30日,光大证券上半年自营业务对净收入贡献已下降至10%。

“在市场低位时期扩张、投资当属理性。而在当前已属V型反转右半段高位,无论是扩大网点、发展直接投资,还是其他业务,未来都将面临较大考验。”前述北京券商高管称。

券商直投放行以来,仅有中信、中金首批获得牌照的券商进行了实质性投资,二批直投牌照的券商获批近一年来,鲜有动手者。

“尤其是现在,很难找到价值合适的公司。”这位人士称。

如何破除同质化

即使是正在筹划上市的诸多券商高管,也多坦承券商业同质化的弱点。经纪、自营一直是券商的主要盈利支柱。经过一个牛熊周期的转换,行业整体上仍然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格局。

“上市是未来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但并不是简单地认为拿到钱就能做强。如果企业内部架构、营销能力、创新能力不足,就很容易出错。”华泰证券总裁周易亦表示。

曾于2007年牛市期间借壳上市的海通证券,在A股近6000点高位时期曾定向增发募集资金260亿元,后被曝部分募资闲置账上,未有作为。

7月29日,中国建筑登陆A股。数据显示,海通证券自营部门申购中国建筑的有效申购数量为48亿股,实际获配数量为1.25亿股。按照中国建筑有效申购价格4.18元/股计算,海通证券自营部门拿出超过200亿元人民币参与中国建筑的网下配售。以中国建筑上市首日收盘价6.53元/股计算,海通证券自营部门的浮赢高达2.94亿元。

“从产品到服务,同质化问题非常严重。创新业务的短板仍然制约着券商募集资金的使用。”华泰证券周易表示,在投行业务中,直投、并购等业务还有待发掘。而资产管理业务在产品设计、服务体系等方面都还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一位券商高管表示,多年来国内券商已习惯于经纪、投行、研究等卖方业务的经营,在直投等买方业务中获得利润,考验其投研能力、经验等综合实力之处。

部分券商已经开始行动。“寻找到未来业务增长点才是制胜之道。”周易表示,公司今年以来一直着重加强自营业务中概率模型统计等金融工程体系的建设,希望对过去五年至十年未被关注、未得到突破的业务点有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