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范例6篇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范文1

【关键词】反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欧盟;反建制主义

【中图分类号】D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6-0092-02

全球化作为人类发展的一种历史选择,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为促进全球化的脚步也一直未曾停歇。伴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进程,并生的一种现象是反全球化,西方发达国家是全球化进程的主导者,现今却出现了反全球化思潮和运动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的现象,这势必会给当前世界的政治和经济秩序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对这种影响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 反全球化的发展现状

反全球化与全球化进程相伴而生,如今更多表现为一种思潮和运动,全球化进程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加速,90年代初苏联解体后世界市场完全形成,反全球化运动也在此时达到了高潮。随着反全球化运动的发展,其运动形式和内容也不断丰富,运动形式主要以在全球各种重要会议期间的示威游行为主,而且还有各种形式的全球论坛,内容由最初的反对经济全球化又增添了关注世界人权、妇女权益、关注全球气候变化等全球问题。反全球化的主体主要有三种,反全球化国家、反全球化组织和反全球化人士。反全球化国家多是以发展中国家居多,这些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受到外来资本或者思想的冲击,这给本国带来的损失大于全球化给本国带来的收益。反全球化组织最为著名的是世界社会论坛,最初是作为世界经济论坛的对立面出现的,而且还曾在论坛上通过了有关反全球化的倡议。反全球化人士多为社会左派人士,他们反对全球化给本国或者民族带来的冲击,较为著名的反全球化人士有前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和前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

全球化进程为人类的发展提供巨大助力,但为何仍有一些人反对全球化?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2000年发表的《千年报告》中指出:“很少有人、团体或政府反对全球化本身,他们反对的是全球化的悬殊差异”。全球化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造成了前所未有的贫富差异,根据瑞士信贷银行研究所的《2016年全球财富报告》,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全球贫富差异越来越大,世界上最富有的10%的成年人掌握了全球近九成的财富。当前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然而G20成员国占据了全球GDP的85%以上,从现有经济数据来看,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经济增长的国家大多数是G20成员国,所以上述比例还有继续加大的趋势。

反全球化发展到今天一个新趋势是西方发达国家也开始反对全球化,西方国家作为全球化的主导者和规则制定者也面临两极分化问题,两极分化使得发达国家内部也存在严重的社会裂痕,西方主导的全球化进程使得国内一些低端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同时国内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要求囊等嗽钡母呒际跛平和高学历,这就让占人口多数的低学历人群面临经济困难,由于西方国家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因此在这些国家的经济快速增长时这些社会问题并未引发社会矛盾,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西方发达国家面临严重经济困难,不少国家为削减政府开支不得不降低社会保障水平,这让处于社会底层的民众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加之越来越严重的两极分化,低收入群体反对社会精英治理国家,希望通过民选选出强势的领导人能够采取激烈的手段改变社会现状,当前学术界将这一现象称为反建制主义。所以反全球化发展至今天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的现象,而且还伴随着反建制主义思潮的兴起愈演愈烈,这对当前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 反全球化对世界政治经济的影响

庞中英博士认为反全球化运动本身是另一种全球化,[1]因此反全球化对世界的影响也是全球性的,当前国际秩序处于不稳定的时期,这也让反全球化思潮和运动达到一个新高潮,反全球化的发展对世界的政治经济秩序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 反全球化对当前世界政治秩序的影响

当前世界政治秩序是以西方国家的自由、民主、平等为基础的,但经济的缓慢增长以及严重的两极分化问题带来了西方世界内部的社会分裂,反建制主义伴随着反全球化动摇了西方价值观。西方国家认为自身价值观的绝对优越性使得这种自由主义思想变得极端,西方世界引以为豪的价值观是西方难以推进改革的重要原因,自身不推动改革就很难从经济危机中走出来,社会矛盾会愈发尖锐,民众就会反对建立在自由价值观基础上的各种国际原则和规范。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竞选期间将美国现在面临的经济困难归咎于全球化将美国的岗位带到了中国等新兴国家,上台之后先是退出TPP谈判,然后了中美合作制定的全球气候协议,这表明了曾经主导建立了全球政治秩序的国家现在不打算遵守当前的政治秩序,这带来的结果是更多的国家将效仿美国的行为,因此这会使得当前的国际政治秩序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 反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秩序的影响

全球化是把双刃剑,在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势必也会有负面影响。全球化使得人员可以在全球自由流动,如今人员自由流动会带来难民的自由流动、恐怖主义的自由流动等问题,难民的自由流动会给国家带来沉重的社会保障负担,恐怖主义的自由流动会重创当地旅游业,增加社会安保负担,给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全球化使得资本可以自由流动,但资本的逐利性是造成全球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跨国公司为了降低成本极力推进国际分工,这给发达国家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低级产业转移到人力成本低发展中国家,造成本国失业率增加,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严重的污染问题,带来了沉重的环境负债。当这些国家发现全球化进程给他们带来的收益小于他们的损失时,他们就会抵制全球化进程,进而反对现有经济秩序,政府也将会更多地采取贸易保护这一方式来处理国际经济问题。

三、 反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

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也顺应历史潮流加入到全球化的进程中,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获得了非凡的成就,奠定了中国强大国力的基础,当前反全球化思潮和运动兴起,这给中国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一) 反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挑战

全球化进程虽然不可逆转,但全球化确实给世界政治和经济秩序带来了负面影响,反全球化思潮和运动的兴起必将给世界秩序的参与者带来挑战,因此认清这些挑战也是中国的当务之急。首先,未来一段时期世界各大经济体之间的贸易冲突必然会显著增加,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对世界市场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因此贸易保护主义将会给中国经济带来冲击。其次,反全球化运动多是反对全球化带来的两极分化、环境污染、恐怖主义扩散等问题,因此中国同世界其他国家一样都面临着这些问题。最后,中国作为新兴国家,企业走出国门经验尚且不足,目前存在中国企业污染当地环境或因为腐败等问题受到当地民众的反对,因此如何在保证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也是中国这些跨国企业需要正视的问题。

(二) 反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

在反全球化思潮和运动中,反对最多的就是经济全球化,当前西方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抬头,未来一段时期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会不断增加,这会给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带来的机遇:1.增强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力量,使得中国从世界经济秩序的服从者变成秩序的保护者和改革者。美国作为世界大部分经济秩序的主导者和规则制定者,在特朗普上台之后明显不再完全遵守由自己制定的规则,而是希望通过贸易保护来改善自身经济,然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国际分工早已完成了全球布局,因此全球化进程是难以逆转的,中国国家领导人已经在多个国际场合表明中国维护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决心,这展示给世界的是负责任大国的态度。中国在十之后推出了“一带一路”宏伟规划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公共产品,在中国发展的同时欢迎其他国家搭乘顺风车,为改善沿途国家的经济做出了非凡的贡献。当前世界冲突中有很多是因为经济落后造成的,中国致力于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客观上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贡献。在美国不想遵守国际经济秩序的背景下,中国的做法不仅给中国带来其他国家的赞誉,也增强了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力量。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今也会依靠自身的力量去改革全球化中不合理的规则和秩序,为更为完善的世界经济秩序贡献力量。2.促使中国加快改革脚步,促使国内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两极分化、贫富不均,西方世界作为全球化进程的主导者现在也因为这个问题使得社会分裂,因此处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也面临这样的问题。中国在十之后没有放停改革的脚步,而且用壮士断腕的决心整治吏治腐败,反全球化带来的压力将会促使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分配公平,避免社矛盾积累,这也有利于国内经济可持续发展。

四、 总结

全球化作为世界发展潮流,任何一个国家或者组织都难以逆转这一进程,反全球化与全球化共生共存,因此必须应对反全球化带来的挑战。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反全球化思潮与反建制主义等思潮并行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当前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国内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抬头,如何将挑战转变成机遇是中国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认清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制定出解决方案也是中国全球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范文2

认清几个主要问题

首先,应认清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历史过程,一个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其表现为: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经济环境和经济运行。

需要指出的是,经济全球化中所谓的统一市场,规范经济的全球规则乃至由此建立的运行机制,都是为发达国家服务的,更多地体现了他们的利益。因此,它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经济贸易和金融的发展,但是,却极大地伤害了他们的利益和权益。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对它的态度应是,重视它,适应它,认真应对它;而不应抗拒它,忽视它,回避它,在构建“全球统一市场”和“全球游戏规则”中,应为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经济新秩序的建立而作不懈的努力和斗争。

其次,应认清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依存、合作、竞争、发展”这八个字是支配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正是由于世界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各国之间形成了既相互依存合作,同时又相互激烈竞争的格局。发展是人类的共同愿望,是保持社会进步、经济繁荣、持久和平、人类和谐进步的根本保证。

第三,应认清全球经济失衡的危害。如全球经济增长失衡、全球国际收支失衡、国际货币汇率关系失衡。

第四,认清我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我国是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经济大国,正迈入经济强国。虽然,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国人均GDP只有2000多美元,经济增长中的许多指标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金融体制改革、资本市场的发展尚不完善,人民币自由兑换的条件尚不成熟。

我国的经济已融入国际社会之中,在不断深化开放的同时,我国经济的发展在相当程度上受世界经济变化的正负两方面的影响。我国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取得了积极成效。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中,我国正发挥和承担着一个经济大国和经济强国应尽的责任和作用。

扩大内需是拉动经济发展之根本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范文3

【关键词】马克思;世界历史;全球化

20世纪90年代以后,全球化的浪潮迅猛发展,全球化的出现对人类生活和当代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如何看待全球化?马克思主义必须给予理论上的关注和回答。这就要加强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问题的沟通和对话,尽管学术界对全球化的各种言说各具特色,然而,其间有一个基本的共识,即马克思对全球化发展早有论述,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首次提出“世界历史”这一特定历史概念,马克思、恩格斯写到:“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越是扩大,各名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名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成为世界历史。”①随后,马克思在其著作《共产党宣言》中也详细论述了这一思想,奠定了马克思的全球化理论,契合了全球化现象,展示出其时代感和令人震惊的超前性。

因此,重新认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对于正确理解和把握全球化及当代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概述

一般认为,对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的理解主要有两个维度:史学维度和哲学维度。而马克思使用“世界历史”这一概念主要在哲学维度。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所以关于他通过自身的诞生,关于他的形成过程,他有直观的、无可辩驳的证明。”②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写到:“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的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彻底,历史也就越成为世界历史。”③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西方资产阶级由于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交通便利,商品的低廉价格,把一切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他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正像它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东方从属于西方”④在《资本论》中也明确指出“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⑤。

马克思在经典著作中,马克思从多个方面对“世界历史”的概念作了阐述,概而述之即世界历史是整个人类的历史,是指各个民族、各个国家进入全面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世界“一体化”以来的历史。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世界历史的进程源于15世纪中叶的地理大发现,正是由于新航路的开辟,殖民主义逐渐形成,伴随着这个过程,商业、航海业、工业等空前高涨,与此同时,对殖民地的贸易和世界市场发展起来,世界各地域之间才得以打破隔绝的状态,自此,人类社会真正转向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世界历史的形成标志着人类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各民族、各国家全面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历史阶段。

二、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解读全球化的理论基石。

应该承认,全球化是一个新现象,但全球化问题并不是一个全新的问题,所谓全球化,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讲,是指各个民族各个国家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日益增强,相互渗透与融合不断加强,全球的一致性因素不断增长的过程和发展趋势。它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首要的是经济全球化。

马克思虽没有经历过今天这样的全球化时代,当然也不会遇到像今天这样的全球化问题,因而不可能对全球化展开全面论述,形成系统的全球化理论。

但是,马克思又确实是从全球化的视野来考察近代以来的社会历史发展,马克思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语境对同一种历史现象——“世界历史”进行了揭示和描述。

第一,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不仅属于一般社会历史理论,而且属于社会发展具体问题的理论。这一理论基本上是在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形成的,因而就内容来说主要是和新的历史观的阐发结合在一起的,而不是专门论述“世界历史”条件下社会发展各种具体问题的,这是事实。但是尽管这些论述带有大叙事的特点,但他毕竟是根据各种经验事实概括出来的,是在广泛研究历史学,经济学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其本身就含有对一些问题的说明。“在对资本主义的剖析中,马克思仅仅围绕资本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对世界市场、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国际交换等问题作了深入的分析,并就国际交换中的不平等现象以及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内在矛盾作了深入的分析。”⑥其中所阐发的一些思想和观点对于我们今天研究全球化的有关具体问题也是适用的。

第二,马克思提出“世界历史”理论处于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代,而我们处于垄断资本主义是时代,时代不同是否意味着已不适用于今天的现实?其实不然,看它是否有当代价值,关键要看这样两个问题:一是马克思所处的时代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在性质上是否发生了根本变化?其时代性质并没有发生改变,即资本主义的性质并没有发生改变。这样,时代的一致性就决定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仍然具有当代性。二是马克思当时所面对和所研究的问题是否已经得到解决?马克思一生致力于研究资本主义社会,探讨人类解放的道路,而资本主义社会历经长期的发展,虽然在一些具体组织形式上和具体方式上发生了改变,但其所包含的基本矛盾和主要问题,至今没有根本解决,离开这些矛盾和问题,很难完全讲清楚全球化的理论,因此,问题的相同性同样决定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解读全球化的理论基石。

由此可见,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构成了丰富的全球化理论渊源,为全球化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对当代全球化的现实启示

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为我们分析当代全球化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我们应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对当代全球化作清晰的认识,把握世界历史理论对当代全球化的启示。

首先,根据马克思的“世界市场”理论可知我们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以世界市场作为经济基础的。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现代的经济全球化,是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我国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就要在全球范围内对资本主义进行扬弃,当然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还是要继承和借鉴资本主义发展的有益成果和经验,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我们不仅要吸收和借鉴的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同时还包括管理方式和管理方法,包括发展商品经济和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经验,都是我们值得学习的。

其次,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告诉我们:“全球化又是资本主义的国际分工、国际贸易、政治、文化全球性扩张的过程”⑦,经济的全球化同时带来了政治、文化的全球化。各个民族都有着自己不同的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因此,在各个民族国家的不同政治与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我们应该借鉴学习各种政治制度的有益成分、互相理解、彼此尊重各民族文化,保持文化的个性化、多样化和多元化。同时也要达成某种价值共识和价值共享,使各国在全球化过程中互利共享。

最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所具有的二重性告诉我们必须辨证的看待当代全球化的影响。全球化犹如一把双刃剑,是利弊的统一体。全球化过程中的文明作用和进步性与其消极作用,是相互联系和相互统一的。一方面,全球化由于世界市场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资源得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重新配置,为各国化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另一方面,由于全球化引发的一些全球性问题,例如世界范围内的两极分化与贫富悬殊,环境问题,都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因此,建立一个和谐世界也变得很有必要。

总之,以“各民族、各国家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为核心的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理论有本质上的联系,是全球化的理论基石,因此,在参与全球化的过程中,我们应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为指导,正确认识、积极参与到全球化过程,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坚持改革开放,大力发展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技术、科学文化方面的交流,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并合理利用全球化给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带来的机遇,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崭新局面,为人类全球化进程与世界和平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注释:

①③④⑤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5.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0.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范文4

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时至今日,和平之所以还是一个问题,是因为世界仍然很不安宁,因为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因为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因为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和平对人类福祉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它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在一个一艘战略核潜艇拥有的核打击能力及其可能造成的破坏超过两次世界大战之和的时代,和平的价值尤其珍贵。值得欣慰的是,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众多国家的共同努力下,国际力量对比正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的方向发展。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特征。经济全球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商品和服务贸易快速增长;资本跨境流动规模巨大;技术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传播和扩散;全球问题与全球治理问题日趋紧迫;国际规则的适用范围和执行力度均得到了显著的拓展和强化。经济全球化的一个自然结果,便是世界各国及地区之间的相互依存度大大提高。也正是在经济全球化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从而使得中国的前途和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

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利益统筹考虑,力争寻求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共赢,是十七大报告反复强调的一项主张,一种理念,一个目标。当今与未来世界机遇与挑战并存,世界各国自身的国家利益与全人类的利益已经交织在一起。在协调国家利益和全球利益关系问题上,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事关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鉴于此,我们便看到了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即维护国家、安全、发展利益,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推动建立和谐世界,是十七大报告的一大亮点。“和”在中国古语里指的是木制乐器。“谐”讲的是乐队演奏时各种乐器之间的配合。作为一个组合词,和谐至少包含了以下四种含义:一是多样性。组成乐队的应该是多种乐器而非单一乐器。这其中体现的是对多样性的肯定与包容。二是平等。在一个乐队中,每一种乐器都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各位演奏者之间的关系是互补的,这里不存在上下级或谁重谁轻的问题。这其中蕴含的是对平等的崇尚。三是共同利益。对任何一位乐队成员而言,演奏出优美的旋律赢得听众的赞赏是目标所在。这其中展现的是对利益的分享与追求。四是合作。拥有共同利益并不意味着共同利益的自然实现,除非大家精诚团结、相互配合。这其中凸显的对团队精神的敬重。

今天我们在使用“和谐”这一概念时,其内容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十七大报告用精当的语言全面地勾勒出了和谐世界蓝图本身,即在国际关系中全面体实出了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而推动建立和谐世界的路径具体说就是:在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在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在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在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在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实际上,上述五个方面的政策主张和行为目标,也同时构成了和平发展道路的基本内涵。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范文5

[关键词]传播国际论坛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中国

在当今多元化的传播体系中,国际论坛作为发表意见、交流思想、生成舆论、传播信息的场所和手段,无论是在全球范围内还是在区域范围内都大行其道,所涉及的范围几乎囊括了政治、军事、经济、安全、外交等人类社会各个领域。这一全球现象在20世纪90年代后愈加突出。它的凸显和强化,进一步反映了在国际社会处于转轨历史时期,特别是在人类社会生活各方面日益全球化发展新形式下,各国人民加强交流和沟通的需要。在名目繁多的论坛中,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以其层次高、规模大、发展快、探讨的问题富于前言性等而最具影响力,位居全球榜首。本文主要从传播的角度对国际论坛在国际交流中的独特价值、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取得成功的原因以及我国参与该论坛等有关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负经载道自有机杼

“人类社会是一个历史性的建构过程,但是脱离生产性和创造性的想象,历史是不可能被理解的。”①国际论坛是适应时展的需要而不断发展的。在传播技术手段非常发达、各种大众传播媒介包括报纸、杂志、电视、广播、互联网络等已渗入人们生活各方面的今天,国际年论坛以其面对面的交流方式、多元化的信息传递、较强信息整合能力以及为开展外交活动开辟非正式渠道等有时在国际传播领域占有独特的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面对面的交流方式,能更完整、更有效地传递信息。从传播学的角度看,由大众传播媒介构造的环境是一种“间接环境”(也称“媒介环境”)。在这种“间接环境”中,人们是通过各种传播媒介来间接体验现实世界。由于各种传播媒介所传播的信息是经过“筛选”、“加工”后的信息,加之媒介设置议题过程中因素的影响以及工作程序等造成的时空距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相对而言,论坛可以给人们提供一种面对面的交流环境——“直接环境”,进一步满足人们认识现实世界的需要。在通常的情况下,会上除极少数与会者讲话需要多一点时间(最多也控制在40分钟之内)外,绝大多数与会者的发言只有7-8分钟。各种会议一般都有问有答,使听众与主讲人之间进行直接交流。除此以外,与会者还有大量的会外非正式的接触和交流。面对面直接交流可以使传者和受者双方全部感官接受刺激,全方位地建立传播联系,因而能更完整、更有效地传递信息。

多元化的信息传递,可以满足人们多方面的信息需求。纵观当今国际论坛,绝大多数论坛议题走过了一个由单一领域议题向多领域议题转化的过程。这是由当今国际问题的复杂性所决定的。因为国际论坛所探讨的绝大多数国际问题的出现极其解决都涉及许多方面。同样,由于多样化世界的存在,人们有不同的交流需要,这不是一般的人际传播或某一大众传播媒介所能满足的。相对而言,国际论坛能更好地满足人们这样的要求.国际论坛是国际社会多种信息的集散地,许多信息在这里汇聚、生成并再度传播。以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为例,该论坛议题非常广泛,所讨论的问题涵盖了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社会各个领域。在第30届年会短短的6天时间里,所安排活动就达400多场,讨论的题目有200多个。这其中包括论坛组织者安排的200多场大会和讨论会,每天多场的新闻会、记者招待会以及许多小型的讨论会。除此以外还有许多幕后各种形式的会谈。论坛所讨论的问题非常广泛,除年会的主题外,从国际互联网信息新技术、生物技术革命到美国经济模式、经济全球化发展及其局限性;从环境污染、沙漠治理到欧洲统一、新恐怖主义;从21世纪政府与经济关系、预防冲突到非洲的发展以及中美关系等几乎无所不包。参加者犹如进入现代化的超级市场,各种商品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如果没有机会直接参加会议。也可以通过会议发行的简报了解有关内容。

3、不同思想的交流,为形成国际共识创造了条件。毫无疑问,没有不同思想之间的交流,国际社会就不可能形成共识。国际论坛作为与会者发表看法、交流思想的场所,在全球信息整合、形成国际共识的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价值。首先,由于各国政府出于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原因对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活动实行多种(包括对媒体和受众)控制,极大地限制了人们不同思想之间的交流。国际论坛独特的性质和交流方式,在促进国际之间诸方面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突破许多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多方面的限制。其次,论坛不同于某些国际组织针对某一国际问题所召开的国际会议或进行的国际谈判。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论坛不做出具体的决议要求其成员执行。与会者只是交流信息、阐述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在一个较为轻松、自由、开放的研讨氛围中更易于人们进行思想交流。再次,由于与会者来自不同地区,有着不同背景,成员之间的这些差异使得他们能分享他人的看法和观点,从而进一步印证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在相互撞击、互动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认识水平,逐步达成国际共识。

4、非正式外交途径的开辟,对国际关系的改善具有独特功效。论坛为与会者幕后接触、私下会晤提供了便利。特别是对那些没有正式接触渠道或相互关系处于紧张状态的而寻求关系改善的国家或对立的双方至关重要。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在促使世界热点降温、加快地区冲突各方和解方面就具有典型意义。在濒临战争之际,通过1988年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的会晤,希腊和土耳其两国总理共同发表了和解的联合宣言;在1989年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期间,朝鲜南北双方首次实现部长级会晤;1990年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两德领导人的会晤,有效地加速了德国统一的进程;1992年当时的南非总统德克勒克和黑人领袖曼德拉在达沃斯首次会晤,加快了南非民族和解的步伐;1994年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期间,以色列总理佩雷斯和巴解主席阿拉法特通过私下接触,进一步推动了有关加沙和杰里科协议的达成等等。

二、论坛巅峰何以成功

达沃斯位于瑞士东南部,靠近奥地利的边界,坐落在只有17公里长的山谷里,是一个人口仅为1.3万人的小镇。这一小镇因一年一度在这里召开世界经济论坛而名闻遐迩。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是以研究世界经济领域存在的问题,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宗旨的非官方的国际性的机构.论坛自1971年创办以来,已连续召开了30届。目前,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的成员囊括了位居全球前列的1000家大公司和企业,这些跨国公司控制着全球85%以上的财富,年营业额合计超过4.5万亿美元;作为论坛成员的公司或企业其年营业额或资产需达10亿美元以上,其参加会议的代表必须是董事长或总裁级人物,政界人物须是现任在职;每年参加会议人员包括几十位国家元首、数百名部长级官员、各领域著名专家学者、各大媒体记者以及一些国际组织的负责人等等;论坛讨论的问题是全球最前沿的经济、社会等问题;作为论坛成员参加会议需支付较高会费来自金融机构会员每年需支付会费15000美元,其他公司的会员则需付12000美元。此外要参加会议的人员除交纳交通和食宿外,另需支付7200美元。尽管入会费用如此昂贵,但应者若云。除通过论坛宣传自己、获得相关的信息、建立广泛的联系外,参会人员把参加这样的会议看作是一种地位、身份的象征。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除每年举行年会外,还举行国家论坛、工业论坛、全球决策人士电信网络等活动。另外,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还在华盛顿、津巴布韦、圣保罗、北京、香港、萨尔斯堡、开罗和新德里等设立的地区论坛也定期举行年会。除自身取得这些成就外,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在推动全球和地区经济组织合作、缓和国际关系、推动地区冲突的解决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1982年来自17个国家的贸易部长在洛桑举行的旨在推进关贸总协定主持下的乌拉圭回合会议、1993年举行的关于波罗的海国家经济合作会议、1997年举行的关于黑海经济区域国际合作会议、1992年、1993年和1994年先后在香港、新加坡举行的欧洲-东亚经济高级会议。1994年举行的中东-南美高级会议、1995年和1996年先后在圣保罗、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的有关拉美地区经济合作会议、1996年举行的东欧经济会议等对促进关税贸易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在内的国际组织之间的合作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等等。由于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参加会议的人员层次高、规模大、范围广,因而对全球决策、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它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层次最高、影响力最强的非政府组织,被称为“全球超级企业俱乐部”、“世界经济最高级会议”、“经济联合国”、“会议政府”、“国际论坛的巅峰”等。在取得这种无可匹敌的全球影响的同时,论坛的自身也获得了较好经济效益。论坛的财政收入不断增长。施布瓦也被国际社会称为“会议经济第一人”、“拥有全球权力股的第一人”。

[page_break]

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之所以在当今世界各种论坛中位居巅峰,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从传播的角度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紧握时代脉搏的会议议题

根据罗杰斯-休梅克的创新扩散理论,一个新事物能否扩散或成长,主要取决于两个变数:一个是接收者变数,一个是社会系统变数.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系统变数。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的创造性成功之处就在于其个体想象力和人类境遇的紧密结合。这集中体现在其论坛议题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各个年份所探讨的主要问题均属当时对世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且极具挑战性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各国的决策和未来发展,因而受到人们普遍关注。这样,论坛所探讨的问题就把两个变数有机地结合起来,为论坛的成长创造了前提条件。最初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讨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管理方面,范围也仅限于欧洲,1973年10月中东战争后,石油危机不仅对西方世界经济形成强大的冲击,意味着全球化时代的日益临近,也对论坛探讨问题内容和方向产生重要的影响。此后论坛逐渐步入探讨全球政界、经济界和社会问题方面的工作轨道上。在通常的情况下,基金会从80个永久会员中选出8人组成小组,来预测未来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思想并选出下届年会的主题。因此,其年会议主题均属于前沿的问题。进入90年代后期会议主题包含了以下内容:“世界领导地位新变化”、“全球合作与竞争”、“再定义世界经济基本设想”、“未来发展面临挑战”、“如何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建立网络社会”、“21世纪优先考虑的议题”、“全球化影响及对策”等。今年年会的主题是:“新开端、新思路”。会议议题以代表21世纪的新技术革命——网络和基因革命——使全球化进程加快为基点,对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教育、健康、环境和社会等面临的新情况展开讨论。除此以外,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各地区论坛的会议主题也颇具针对性和前瞻性。如今年4月16日?8日在中国举行“世界经济论坛·2000中国企业高峰会年”的主题:中国日益显著的全球角色:影响力、机遇与挑战。这些议题紧跟时代步伐,最具时代特点和挑战性,因而对国际社会舆论界能够形成强大的冲击和影响,备受世界瞩目。

2、最具世界影响力的与会成员

出席达沃斯会议的人员中,既有威名显赫的政界要人、富可敌国的商界巨头、领导世界潮流的科技奇才、也有享誉全球的知识精英、颇负名望的国际问题专家、国际新闻界的知名记者、蜚声世界的艺术天才等等。这些各领域的顶尖人物具有全球的知名度和非同寻常的影响力。仅以第30届论坛年会为例,与会者既有美国总统克林顿、中国副总理吴邦国。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执委会主席阿拉法特、以色列总理巴拉克,印尼总统瓦希德、南非总统姆贝基、英国首相布莱尔、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二世、西班牙首相阿森纳尔,也有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莱特、法国经济部长所索泰、微软总裁比尔·盖茨、美国在线华纳董事长凯斯、金融大亨索罗斯,灵魂音乐大师奎西·琼斯、电影导演劳伦斯·卡斯丹、政治学家华伦·比蒂。一位与会者不无感慨地说,“环球旅行一年所见到的要人还不及在这里见到的1/10”。参加这次会议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论坛提供了一个一年中绝无仅有的计划机会——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下,与世界各领域的重要人物探讨各种问题并交换看法。“出席达沃斯会议的每一个人对其他人都是一种吸引力(施瓦布语)”。由于这些重量级人物在某一领域的特殊地位,成为事实上舆论领袖。因而他们的思想、观点以及在会议期间所作所为自然有非同一般人物的影响力,也相对具有较高新闻价值。

施瓦布本人也具有造就其事业成功的自身资质和个人魅力。他敏锐的观察力、独特的思维方式、高超的协调能力和运作手法以及对未来事务趋前的感知力等等得益于他早年接受的良好教育;而他因时而作、因势利导的行动能力使其才智锦上添花、发挥到极致。他早年就读于瑞士联邦技术学院、苏黎世大学等高校并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之后又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先后获得基建工程博士、经济学博士学位。他精通英语、法语、德语等多种语言。现任佩雷斯和平中心委员会成员、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副主席,地球协会会员等。他不仅学有所成、教有其果,也著作颇丰,出版过包括《克服漠视》在内的具有影响力的多部著作。曾先后获得包括德国荣誉十字勋章、法国骑士勋章、斯洛文尼亚自由勋章、奥地利金十字勋章在内的许多荣誉。

3、充分发挥各种媒介的作用

在人类进入混合媒介时代的今天,国际论坛要想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离不开对各种传媒手段的运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在推进自己的目标的过程中,除发挥参加会议的各个领域的舆论领袖、传媒精英作用外,它也拥有自己的宣传机构、研究力量和研究刊物。从1979年起达沃斯论坛每年推出《世界竞争力报告》。这一全球竞争力年度报告作为最具权威的排行体系,被世界各国政府作为自己工作业绩的衡量基准,成为反映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志。由于该论坛所探讨的问题是当今国际社会所面临的焦点问题、前沿问题,这些问题目前发展状况如何、今后的走向何方以及各国未来将采取何种政策对各国乃至某一个企业的发展都将产生直接的影响,因而这些问题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传播媒介议程设置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正是利用这些优势,通过全世界100多个国家的多种媒体将其所作所为传播到世界各地,形成全球性的影响。为促进论坛与媒体的合作,1992年召开了“非正式编辑,评论家年会”。1993年召开社论作者和评论员的非正式会议。目前,论坛与媒体已经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今年参加达沃斯年会的记者就达650人之多。

4、适应发展需要不断创新的体制

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最初以一般论坛的形式出现。从1976年开始、转变成了一种会员基金会组织。在此后的发展过程中,论坛在内部机构设立、管理制度、会员制度、会议类型、运行方式、各种论坛设置等诸方面适应论坛本身及世界形势的需要进行不断的创新。如1973年设立的国家论坛、1992年先后成立的八个区域论坛;1992年建立“未来世界领导者”网络、1992成立的世界艺术论坛、1993年成立的“环球发展公司”、1998年建立工商咨询会等在推动论坛走向世界论坛巅峰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他山攻错、需有新为

从1979年起,受组委会的邀请,中国政府开始派出代表团参加会议。从1980年起,论坛每年在北京举办中国经济国际研讨会。时至今日研讨会共举行了19次。论坛使我们能以全新的视角,深入了解全球经济所面临的历史性的变革、中国所处的境况、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与此同时,我国借助这一论坛在宣传中国、扩大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1989年后,西方国家在对中国实行制裁的同时,其舆论界对中国大加诋毁。施瓦布不被西方舆论所左右,亲赴北京出席研讨会。1991年施瓦布力邀总理出席1992年达沃斯年会。在1992年年会上,中国问题已成为世界论坛的重要问题之一。总理在这次会议上的演说所传达的有关中国经济发展的信息,使西方国家对中国发展以及同中国发展经贸关系表示出极大的兴趣和信心。②在1996年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中国被认为是今后经济增长最快、最值得去投资的国家;③1997年达沃斯世界经济年会使世界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和1997年回归后的香港问题充满信心。④在1998年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中国经济专题讨论会的举行以及在年会上李岚清副总理《中国经济稳增长》的讲话,使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更加清晰地呈现在世人的面前。今年1月29日,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在会上所作的《迈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演讲,使与会者对中国适应全球化发展的趋势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的前景深信不疑。

今年4月16-18日,在北京举行的由世界经济论坛与中国企业联合会共同主办“世界经济2000年北京峰会”,有300余名跨国公司、国际机构领导人,300位国内最具代表性的企业家参加。这是一次全球商界、企业界、政界、学界、传媒界聚集的峰会。会议以“中国日益显著的全球角色:影响力、机遇和挑战”为主题,以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议题为主轴,集中讨论了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对中国经济及西部大开发的影响、信息产业怎样改变中国、如何运用IT改善企业的运作、全球商务策略、资产体制与重组、资本市场在变化中的形式和作用等问题。同时,中国企业的国际合作与海外拓展、兼并收购与国企改革、电子商务以及互联网、保险和养老市场、医药与科技、环保可持续发展等热点和难点问题也同样受到与会者的特别关注。本次峰会是世界经济论坛自成立以来在中国举行的规模最大的一次会议。此次会议大大突破原先的设计和规划,国内报名企业超出上年的两倍,反映了中国企业自身的不断成长以及参与世界经济交流的旺盛需求。

他山之石、可以攻错。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在参与世界经济论坛的活动中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中国的市场化改革与中国企业几十年来的实力积累已经为中国企业与世界各种经济论坛进行交流奠定了基础。但相对而言,中国总体参与能力仍然很低。像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这样非政府组织举行的会议和活动,依然是中国了解世界、宣传自己、同世界各国及其部门进行交流的难得场所和重要渠道。中国应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世界各种论坛的活动,并学会能更好地利用论坛资源,挖掘潜力。与此同时,中国急需不断培养和造就自己的队伍。他们应该在某一领域具有国际知名度、了解这一领域在全球的最新发展和未来走向,深知中国国情,懂得中国政府的政策和外国人的思维习惯,具有较好的外语水平和沟通能力等等。在传媒经济崛起的今天,国人对这种经济类型的认识应有一个根本的提升。对会议经济的运作,我们还比较落后。要使会议形成经济效应,必须有整体的设计,从硬件的基础设施到软件的公共服务都要到位。

中国参与达沃斯世纪经济论坛的历程既是中国了解世界的过程,也是世界了解中国的过程。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各方面都有做出进一步努力的需要。

注释:

①陈卫星:《中国现代化的传播学反思》见《传播学基础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广播学院编辑1999年11月第35页

②从1993年起,外国直接投资大量涌入,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国家最多的国家。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范文6

按照马克思的理论,推动人类历史向前发展的决定因素是生产力,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科学技术,而我们平常眼见最多的东西--形形的经济现象,社会现象,乃至文化现象和生活方式均来源于和决定于我们肉眼看不见摸不着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所以从这网一点来说,是人类的智慧,是科技造就了过去、今天和未来。在原始社会,一切愚昧和文明均产生和决定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直到今天也是如此,尽管他的表现方式千差万别或者说今非昔比,但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规律并没(来源:文秘站 )有改变。经济全球化同样如此,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我们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和时空感消失了,把这个世界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弗里德曼指出,由于市场的全球化,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全球化,使这个世界的经济敏感得比流感来的还快,比禽流感的传播还要迅猛。有点像“蝴蝶效应”。或者你仰天长叹一口气,就引起了“卡特尼娜”飓风。你跺一跺脚,就引发了“东南亚海啸”。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千丝万缕,越来越荣辱与共。

《世界是平的》告诉我们,竞争的平台已经被推平了。试看今日的世界,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免受竞争所带来的冲击,可以不享受因为合作所带来的极大丰厚的回报。企业与企业之间,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竞争与合作,因为竞争与合作带来了整个世界的变化,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传播。

国家要强大,要走出狭隘,走出在世界低端市场徘徊的囹圄,还是得靠人才。面对汹涌而来的全球化浪潮,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如果缺乏全球战略型的人才,无疑是个巨大的硬伤。企业缺乏全球化视野的人才,就难以在经济发展浪潮中浮沉,国家缺乏全球视野的人才,就难以在世界范围内把握自己的命运。此时此刻,我才深深理解了西方学者说的那句话:“中国需要诺贝尔奖获得者,但更需要比尔盖茨”。

当前,中国正在走一条科技兴国的科学发展之路,这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不二选择。不仅中国需要科技兴国,需要科学发展,任何国家都需如此,因为这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游戏规则。在如此平坦、均等、公平的世界竞技场上,中国该做什么才能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中国的改革开发,加入wto等一系列举措,已经把自己推到了这个平坦的世界竞技场上。要在这一全球化的竞技场上占有自己的地盘,取得自己的地位,就必须先洒下勤奋和教育的种子,培养出能够应对这一世界变化的各种人才。中国目前由于廉价的劳动力市场而被世界各国看好,各大跨国公司纷纷在华设厂,中国的国民经济总产值也大大提高了,当然也暂时性的解决了很多就业问题,但单单成为廉价的世界加工厂不应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也应有自己的科技含量高的知识产权和品牌。如此,大量地培养人才,壮大自己的人才队伍变得越来越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