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范例6篇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范文1

1.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厌恶战争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为国家和民族的振兴贡献力量。

2.能力:培养学生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

3.知识:掌握当今时代的主题、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以及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重点】

如何认识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难点】

当今时代的主题、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

【教学方法】

1.分析、归纳、综合方法:对于当今时代的主题、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的教学,采取学生探究和教师点拨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在分析事件、材料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当今时代的主题、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既提起学生的兴趣并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2.案例情境教学:运用多媒体手段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开拓学生视野,唤起其情感共鸣,在感悟体验中提高认识。

3.问题情境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创设问题情境,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促使其主动探究。

【导入新课】

2014年11月10―11日,APEC会议第22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北京召开,同月的16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会议在澳大利亚的布里斯班举行,国家主席在大会上奔走呼吁,倡导建立世界新的经济秩序,促进中国和世界的和平、和谐发展。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要走向世界,必须要了解世界的发展趋势。站在世界的角度,中国又处于怎样的地位,又对世界经济政治发展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讲授新课】

一、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

阅读第一框的文字,师生共同概括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

1.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的时代主题

教师引导: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和发展应按“求和平、谋发展”来理解,各国领导人不断参加国际会议,与多国展开合作,本质就是给本国发展创造一个好的国际环境。

问: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的时代主题,是不是理解为当今世界十分和平?各国合作十分顺利?

学生踊跃回答举例:伊拉克战争、乌克兰危机、全球贫富差距拉大、埃博拉病毒肆虐……

教师引导:尽管影响世界不稳定的因素存在,但是动摇不了社会发展的主流是和平与发展。

2.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启迪学生回顾两次世界大战给各国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伤痛,以及战后各国人民的反战游行,启发学生:世界要和平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3.经济全球化、世界格局多极化是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

多媒体展示:日常生活中都能买到哪些东西?课本材料美国“波音777”客机的生产组成,反映了什么现象?欧盟为什么越来越多地对美国说“不”?

学生积极回答。

教师小结:经济全球化为我国带来了大量的资金,开拓了广阔的世界市场,创造了许多的机遇,但对我国的许多行业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我们要积极参与、趋利避害。经济全球化、世界格局多极化是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是任何国家、任何个人都不可能改变的。

二、国际竞争中的中国

1.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利用我国近年来经济的发展图表和材料,导出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已成为具有全球影响的地区性大国,尽管我国目前的经济实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但我国潜力巨大、前景光明,是一个正在和平发展的大国。

学生活动:用一句话来描绘昨天、今天、明天的中国。

教师总结:思想观点要体现辩证、全面、发展的特点。中国既要牢牢抓住发展的机遇,又要清醒地看到发展面临的挑战,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2.中国在国际上的作用

通过“中国”的材料,让学生讨论:中国会威胁世界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展示有关时事材料,说明中国在国际上的作用)①对发展(经济):是世界商品的销售市场,是世界上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是推动世界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②对和平(政治):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重大国际问题的解决越来越离不开中国的参与(索马里护航、伊拉克重建)。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解决国际争端、地区冲突和打击恐怖主义等做出了积极贡献,已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力量,在当今世界树立起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课堂练习】 单项选择题

中国国家主席于2013年2月13日至17日对美国进行正式访问。阐述了中方立场: “只要中美双方始终抓住共同利益这一条主线,就一定能走出一条大国之间和谐相处、良性互动、合作共赢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道路。”

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

A. 经济全球化有利无弊

B. 我国已经和美国一样是世界经济强国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范文2

[论文摘要]冷战的结束终结了存在多年的两极格局,从此世界格局加速走向多极化。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多极化之间的联系不断加深,二者已然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深层关系。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进入了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快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对于经济全球化进程,人们通过追溯世界经济的历史,直接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经历亚洲金融危机,对其所带来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的认识不断深化。而对于世界多极化,人们的认识还停留在某个表面,往往把世界多极化趋势与世界多极格局混为一谈,其实现阶段所说的世界多极化并不是指世界多极格局已经形成,而是指世界格局发展的方向和趋势。虽然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需要经历相当长的一个阶段,但是却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冷战结束之后,美国凭借其唯一超级大国的超强实力四面出击、到处干预,企图建立起一超独霸的单极世界。世人摄于美国的超强实力和胡作非为,许多人悲观地认为当今世界就是美国霸权领导下的单极格局。事实上,世界多极化趋势明显,并且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多极化进程加速进行。这从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到近年的朝核、伊核问题可以清楚看到,科战、伊战时期世界各大国对于美国的单边主义无可奈何,近年的朝核、伊核问题却迫使美国不得不寻求大国合作,回归多边主义。那么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多极化这两者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如果有又是怎样的关系呢?

一、全球化与多极化的内涵

经济全球化是指由于某些基本力量的推动,世界各国经济活动突破地缘政治的某些范畴,跨越国界,使相互间的经济联系日渐加强,相互融合的一种历史趋势和过程。经济全球化是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发展进一步加深的过程。是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产的国际关系与之相统一的新的发展阶段,表现为在全球市场范围内优化配置各种生产要素,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带动新的国际分工,资本在投资国之间大规模流动,各国政府降低人为壁垒进一步开放本国市场,世界贸易组织主导贸易自由化趋势,国际金融市场把各国金融活动一体化和自由化。这是全球资源从相对集中走向分散化的历史过程,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这些要素中居于绝对优势地位。世界经济发展的多元化、均衡化将更为突出。因此,国家要获取的经济权力再也不是由少数强国可以起决定性作用的权力,而是一种多元化的权力和相互制约日益加深的权力。多极化则是对两极格局或单极格局的否定,是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客观要求。多极化是一种客观现象,是任何国际势力也阻挡不了的。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在更大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需求,其必然导致联合国作用的增强。应该看到多极化趋势是矛盾发展不平衡规律的客观反映,矛盾发展不平衡规律要求当代大国综合实力对比必然由不平衡走向新的相对平衡。

二、全球化与多极化之间的辩证关系

当今时代,全球化方兴未艾,多极化也在加速发展,两者之间不是不相干的过程。笔者认为,二者之间存在一种内在的联系。在这种关系中,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主要的方面,而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则是次要的方面。一方面,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了多极化的发展,多极化的发展反过来又推进了全球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全球化中出现的问题又会影响到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1.美国想要借全球化为其单极霸权服务,结果世界各国却借全球化发展壮大进而抵制美国霸权促进了多极化的发展。美国在迄今为止的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一直处于主导和支配的地位,它在资金、技术和管理方面都拥有绝对优势。世界贸易组织及其前身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主要国际经济机构也是被它操纵的,国际经济方面的“游戏规则”是由它们制定的。毫无疑问,美国要利用这些优势为自己利益服务,要谋求通过经济全球化来加强和扩大经济霸权,推动建立美国统治下的单极世界。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所建立的旧国际经济秩序是劫贫济富的秩序,往往把只适合某一群甚至某一个发达国家利益的做法视为普遍规律而强加于全世界。例如,现行的国际规则片面强调商品和资金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打破国家壁垒,而对同为生产要素的技术和劳动力的跨国界自由流动则听任发达国家设置各种障碍,显然这是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其结果是在相当大的范围里造成了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马太现象”。但是物极必反,事物常常走向自己的反面。发展中国家卷入经济全球化的程度越深,就越发感觉到保障自身经济利益和经济安全的必要性。冷战以后的发展中国家就已普遍认识到经济发展是第一位的目标,并且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为这一目标服务。东亚国家是其中的佼佼者。它们抓住了经济全球化的机遇迅速发展,脱颖而出,形成了所谓的“新兴工业经济体”。由于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它们不断坚持自己的利益,不再屈服于美国的压力,再加上欧美之间和美国内部的分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政治活动中的发言权增加了。这一趋势是有利于多极化而不利于单极化的,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趋势只会加强不会减弱,更为重要的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主要大国也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在力量对比上进一步缩短了与美国的差距。

2.世界各国通过区域经济联合或经济区域化方式壮大了自身实力,促进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据有关资料,目前全世界各种区域性、次区域性集团化组织已达110个,其中1/ 3是90年代之后成立的。西欧区域内的贸易已占欧盟各国对外贸易的七成。北美地区、亚洲地区、中东地区及前苏联地区的区内贸易在其外贸总额中的比重亦有上升之势。据估算,近年全球区域内部的贸易额占世界贸易额的比重已达一半左右。可以认为,区域经济联合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或者环节。在经济全球化大潮冲击之下,许多国家和地区感到难以独力支撑,难于依靠单干应付新的挑战,因而希望通过加强区域合作作为依托提高自己的生产力和竞争力,从而在日趋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中建立起自己的比较优势,以便更好地趋利避害。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会不断上升。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以地区为联盟的国家集团在区域协调合作中、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中的作用正日益得到发挥。如今没有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世界上许多问题就不可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东南亚联盟所发挥的作用就很说明问题。东盟各国过去几乎全面依附美国。现在形势大变,东盟由原来一个松散的政治合作组织发展成为东南亚地区唯一在政治、经济和安全三方面全面合作的强大联盟,其独立自主性显著加强,国际地位迅速提高。各大国更加重视它的作用。区域经济发展的结果,一方面,推动了区域内各国经济的发展与联合;另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同性,也就是说,削弱了占有优势地位的国家在经济领域强制推行单极秩序的能力。近来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东亚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发展成型,可以预见,建立在中日韩三国加快联合的基础上东亚一体化必然促进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3.全球化的发展缩小了各国间的经济、科技差距,有利于促进各国的发展和平衡综合国力的对比,推进多极化的形成。与经济全球化相伴而来的高科技的发展,有助于缩小各国间的经济差距,有利于落后国家的加速发展。据世贸组织相关统计,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英国用了58年才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提高一倍,美国则用了47年,德国用了43年,日本用了34年。但1966年后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各个新兴工业体为达成这一目标所用的时间皆大为缩短,韩国用了11年,智利用了10年,中国仅用了6年。并且这些时间间隔还在随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而在继续缩小。占世界人口1/3的10个发展中国家在1980-1995年间人均收入翻了一番。另据世行一份收集了80个国家过去40年的数据的研究报告,显示开放促进了经济增长,穷人的收入随着经济的总体发展而同步增长。在全球生产总值中,发展中国家所占的比重已从1960年占13.4%上升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23%。发展中国家通过自身的发展成为多极化世界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虽然目前美国在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占有很大优势,但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美国经济“一枝独秀”的局面正在迅速改变。最近一些权威经济机构纷纷预测美国的gdp占世界经济gdp的比重已经达到顶点,下一步将盛极而衰,预计10年后,即2015年,美国经济占世界gdp的比重将由28.5 %降至24.8 %,有的预计甚至更低。目前亚、欧、美在gdp上三分天下。现在的欧盟所以还没有成为世界真正的一极,原因主要已不在经济而在政治与军事。日本经济已经走出低谷,俄罗斯经济也恢复了增长并初步建立起了以能源和军事工业为核心的新工业体系。全球化客观上推动了世界各主要力量的分散化和均衡化。基辛格、布热津斯基、亨廷顿等美国著名战略家均已预测美国的唯一超级大国地位只能持续15至25年时间。随着美国超级大国实力的相对衰落和影响力相对下降,美、欧、日、中、俄“五大力量中心”的综合国力对比大致趋于相对均衡化,形成一系列相互影响、相互牵制的力量结构、从而构成未来世界多极格局的基础。

4.由于世界主要国家的利益诉求,多极化的发展又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展开。一般而言,能成为多极化中的一极的国家除了本身实力强大之外,也都是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和较大程度的受益者。即使是发展程度比较滞后的国家也会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随着国家利益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拓展而要求不仅“引进来”还要“走出去”,这又会进一步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和印度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新世纪以前两国都偏重引进外资,待到经济实力加强之后又都不约而同的强化了在世界各地的投资,在能源及原材料领域尤其如此。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全球化和多极化是互相促进的。很难想象一个置身于全球化过程之外的闭关自守的国家能够成为多极化中的一极。因此,多极化的主体国家往往也是国际经济贸易大国,它们互为贸易伙伴。例如,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中国逐渐成了“世界工厂”,其进出口贸易总额在世界各国的位次也由1990年的第九位上升到2006年的第三位。全球化愈发展,它们之间经济上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程度就会愈加深,因而在保持地区和全球安全和稳定上的共同利益也会扩大。

[参 考 文 献]

〔1〕孙建设.多极化、全球化多样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3).

〔2〕马小军.当代世界多极化与国际社会新秩序〔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6,(2).

〔3〕吴嘉蓉.世界多极化是21世纪国际关系发展的大趋势〔j〕.社会科学研究,2002,(1).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范文3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矛盾现象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发挥主导作用并反映本质特征的主要是竞争与合作、开放与封闭、整合与分化以及有序与无序等基本矛盾。它们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存在于经济全球化的始终。

1.竞争与合作。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各行为主体是在有限空间、有限时间和有限资源的边界条件下参与各种经济活动的,当时空边界和资源容量在最初阶段可以相对满足各自主体的基本需求时,它们就可能处于与外部相互作用和竞争关系较弱、自给自足的相对封闭状态。但是,一旦各自的基本需求超出了时空和资源边界的容量,它们为了争得各自的生存与发展机会,向外扩展并相互展开竞争则是必然的,“全球化过程使竞争的作用从一种手段、一种经济行动的特殊方法变成一种意识形态,变成了为了继续生存以至于谋求霸权统治而积极追求的一个目标。”[1](P4)这表明,竞争是世界经济运行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动力和活力之源。然而,所有主体所共处的空间和资源是以地球为其边界的,而且由于不断进化,不仅人类社会自身的关系结构日趋复杂,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关系也更趋复杂。这种条件下,由于自发的竞争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经常引起国际的经济冲突和世界系统的动荡;不仅如此,还日益受到自然生态资源环境失衡的严重威胁。这就使它们在竞争的同时,又强烈地意识到对于许多共同面对的问题,只有通过合作并在努力实现共赢的情况下才可能得以解决,才可能有生存与发展得更好的出路。所以,它们又有着强烈的合作欲望和倾向,在不断的博弈过程中采取合作的行为。这就是我们当今世界经济既存在激烈的竞争,又努力寻求相互间合作的客观现实。即“在一种意义上全球化被看作自由的全球范围的合作;在另一种意义上则被看作畅通无阻的竞争。”[2](P95)

2.开放与封闭。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由于共处在同一个地球的时空、社会及自然生态系统内,各国和各经济主体相互间形成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和不可分割的依赖关系。因此,他们越来越意识到只有融入到世界经济运行体系中,才可能使自身系统获取不断发展的动力与活力,才可能从世界经济发展中获取更大的收益。尽管融入此进程的主体有的是“先知先觉”,有的是“后知后觉”,甚至有的还是“不知不觉”。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演化,各国的经济制度和各经济主体在总体上是不断地趋向自由和开放,如今这已逐步成为各自生存与发展的战略。与此同时,交通、通讯手段的惊人进步和信息化的迅猛发展更是强化和加速了这一趋向。但是,各国、各经济主体在某种方面和领域不断开放的同时,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它们在另一些方面又在不断强化自身的边界和意识,力求增强自身系统的独立性、稳定性和延续性,以保持自身系统质的存在和特征。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本土化”[3](P206-218)倾向就表现得更加明显。而且,即使发达国家在高唱贸易自由化、要求别国开放市场的同时,往往采取合法、合理和创新手段进行贸易保护。”[4](P23)这些实质上都反映出封闭性的倾向。此外,全球化竞争中形成的国家之间的区域合作组织及联盟,企业组织间的兼并、联合和战略联盟等,也都体现出开放与封闭的双重特性。它们在体系内相互间表现出更加的开放性,而对于体系外则表现出体系边界的相对封闭性。所以,这种双重性既存在于同一个体,又存在于不同个体;在不同的条件下或针对不同的事物,就可能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总之,作为经济系统单元,开放与封闭本身就是相对的,因为边界标志着单元子系统的存在和个性,它是封闭的界限,又是开放的边线。所以,每个经济主体都会根据各自的利益自觉选择开放与封闭的程度和方式。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曲折道路也正是这种矛盾作用的集中体现。

3.整合与分化。经济全球化趋势是一个不断整合与不断分化同时进行的过程。就整合来说,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它是通过自组织机制以“无形组织”和“有形组织”两种方法进行的。首先,世界各层次经济主体及各种经济要素间通过自发、自主的行为,自组织地形成并扩展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全球性经济系统,这种方式与过程随着世界市场的发展加速演进,这是“无形组织”的整合。同时,各经济主体、特别是各国从自身的利益出发,为了减少系统带来的不确定因素和风险,又自发地通过谈判和协商在一定区域和全球范围,不断整合成具有一定约束力并能有效协调的有形组织和体系,这是有形组织的整合。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这类区域性或全球性的经济组织及形式不断涌现,高潮迭起。比如,全球性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以及区域性的欧洲经济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等先后形成的数十个这类经济一体化组织,就是典型的例证。就分化来说,主要体现在主体层次的不断分化、经济因素及要素的不断分化,和由此导致的系统结构层次的不断分化,这些就如进化之树不断分化和展开。比如经济全球化的参与者,最初是以国家为单一层次主体,以后逐步向上和向下分化为包括国家、跨国公司、国内企业,以及国际性的区域或全球经济组织和机构等多层次主体,它们共同参与并影响着经济全球化的机制和发展[4](P22)。与此同时,经济领域也在逐步分化为贸易、生产、金融等各方面,并且它们又在各自的领域进一步不断分化展开。正是如此,经济全球化的构建和演进才不断呈现多层次、多元化和多极性。总之,“在整个历史上,整合与分化的动态相互影响伴随着生长与发展的过程”[5](P137)。

4.有序与无序。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一方面通过自组织和它组织过程的会聚和整合,使世界经济体系不断形成有序的层次结构和有序协调的经济运行秩序,从而促使世界经济的各个组成部分及相关因素依照一定的规律和秩序运行和演进。正如经济全球化历程中所表现出的那样,全球各层次经济主体及各类经济要素相互间通过市场的自组织和政府及国际组织或机构的他组织,使得有序的结构和秩序从微观到宏观、从局部到整体、从外在到内在不断扩展和深入。因此,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这种有序性既体现在时间上也体现在空间上;既体现在静态上也体现在动态上;既体现在微观上也体现在宏观上。但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从广度和深度的扩展和分化,经济的各部分、各层次、各领域间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关系更加复杂;又由于各经济主体的行为具有自发性和随机多变性,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特别是在非线性作用机制下,这些会使系统结构和运行状态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不断增加,因而时常会由于某个偶然局部失衡因素而导致整个系统的“蝴蝶效应”而产生金融或经济危机。因此,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各主体、各要素间相互结合与作用所导致的系统有序性与无序性并存是客观存在的,世界经济发展演化过程中有序的运行和危机的时而出现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二、经济全球化趋势中矛盾现象的原因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种种矛盾现象并非是偶然的,既有内在的根源,又有外在的影响。如果把它当作一个系统来看,它是各参与主体的微观行为、它们间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组织机制以及人类社会发展演化的必然结果。

首先,它是经济全球化参与主体自主自利行为的必然结果。经济全球化中不论是哪类、哪一层次的参与者,都是独立的自主行为主体,都有各自的价值取向并谋求自身的利益。因此,各主体的行为和倾向必然是千差万别的,而且即使同一个体,在不同的时刻和不同条件下也会有所不同。这就意味着在微观层次,无论是某一主体的个体行为和倾向,还是所有各类主体的群体行为和倾向,本身都存在着矛盾的两重性。即它们的行为,不仅包含着竞争意识,也包含着合作的需要;既存在着对外的开放意愿,又存在着防外的封闭倾向;它既是有序之源,也是无序之因;既是整合的凝聚力,又是分化的推动力。总之,它是经济全球化演进过程矛盾性的微观基础,也是所有各类矛盾性的根源所在。

其次,它是经济全球化自组织演进内在机制的客观要求。经济全球化进程首先是根源于所有参与主体为谋取生存与发展机遇的自主自发行为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由参与竞争的各种力量所决定的。”[1](P8)也就是说,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全球性经济系统各要素相互作用自组织的演化过程。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各种性质、特征、及运行机制都与此有直接的关系,自然它的矛盾运动也不例外。这是因为各类主体、各个要素相互组成不同类型的多元化和多层次的子系统,尽管这些子系统通过自组织过程形成更大、更高层次的有序结构系统,但它们作为子系统的行为及演化趋势仍是各异的。它们在经济活动中既竞争又合作、既开放又封闭的行为,通过相互作用促成整个系统不断分化又不断整合、不断导致无序又不断形成有序;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从平衡——打破平衡——再到新的平衡而不断转化发展的。正是这种自组织的秩序和机制才使系统更具有不断进化的活力和动力。因此,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矛盾运动,既是其内在自组织机制运行过程的体现和结果,也是其内在自组织机制运行的客观要求。

第三,它是人类社会进化的客观规律。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存在的“竞争与合作”、“开放与封闭”、“分化与整合”、以及“有序与无序”等矛盾现象,表面上看仅仅是世界经济系统内在矛盾和内在运行机制的反应,但从更广、更深的意义上去认识,它们是人类社会这个更大系统演进客观规律的反映。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系统在一定阶段演化的表现,而世界经济系统进化又是一定阶段人类社会系统进化的一个方面或组成部分。所以,经济全球化“一直是人类生存状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展现在所有这些领域的动力都是长期的过程。它们涉及人类的基本需要,即全球化的动力产生与人们扩大它们自己创造的秩序范围,以便为它们的福祉增加货物、服务和观念的需要。因此贯穿于整个人类历史。”[3](P212)也就是说,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构成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大环境,经济全球化中主体的行为必须自觉适应这个环境,随其变化而变化。这就意味着人类社会的演化机制和规律,影响并制约着经济全球化中主体的行为、相互作用的机制、乃至整个进程。科学的理论及历史进化的过程已清楚表明,以上分析的种种矛盾运动,本身就始终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演化的历史过程中,它们实质上是人类社会乃至自然生态系统运行及演化的客观规律。因此,世界经济系统的演化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也必然遵循和体现这一客观规律。

通过分析经济全球化趋势中矛盾运动的深层根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种矛盾运动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它是经济全球化演进的本质特征,它伴随存在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始终。

三、经济全球化趋势中矛盾运动的发展

从经济全球化趋势中的矛盾现象及其原因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些矛盾及其运动产生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各主体的微观自主行为,运行及演进的宏观自组织机制,以及所处人类社会这个更大系统的历史演进客观规律的约束。所以,它是客观的存在和必然的规律,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这些矛盾运动的发展也将按照自身的演化轨迹和规律进行下去。但矛盾的某一方面成为主流趋势或具有主导地位是在转化和发展的,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今后矛盾运动的发展方向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演化趋势。

1.竞争与合作的矛盾运动中,合作将逐步取代竞争成为主流。在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各阶段,过去竞争一直处于主导的方面,决定着进程的特征和性质。但合作因素也随着不断在增强,它与竞争的相对地位在不断发展着转化。特别是在人类社会面对地球资源迅速减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经济冲突导致的系统风险日趋增大等各种威胁不断加剧的情况下,要实现各经济主体自身及整个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活动中加强合作、实现共赢是今后必然的选择。“一个有效的、开放的市场体系需要在各民族之间建立一个协调合作的全球框架,……只有通过把各种不同范畴内的许多社会——经济网络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他们以共同目标为取向,人们才能比较现实的希望实现社会公正、经济效率、生态的持续发展以及政治民主,从而避免一场(经济、宗教、政治或伦理的)全球自我爆炸的危险。”[1](P11)因此,竞争与合作在今后虽然仍将并存,但合作的倾向和行为将更趋强烈,最终将取代竞争占据矛盾的主导地位而成为主流,这必将成为竞争与合作这一矛盾运动的发展趋势。

2.开放与封闭的矛盾运动中,开放将继续保持其主流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历程中,开始阶段是封闭倾向占据主导,开放因素却是微弱的和受支配的,随着进程的发展,开放与封闭因素此消彼长,封闭倾向在不断减弱,而开放倾向却在不断增强。发展到现在,开放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活动的主流。尽管两者在政治、经济与军事形势出现大的动荡时经常会发生相反的变化,一些经济主体会依据暂时的形势更强调封闭性。比如在几次世界性的战争、经济危机、以及政治冷战时期,各国各经济体制间的封闭与割据就曾相当严重。但不管经济全球化演进道路如何曲折,开放相对于封闭不断增强的发展趋势并没有改变。如今,开放已逐步成为这对矛盾运动的主要方面和主流趋势,这一发展趋势在今后也不会改变。

3.整合与分化的矛盾运动中,整合将逐步成为今后的主流趋势。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虽然分化与整合的矛盾运动随着进程演化一直在延续,“但是这两种相反的趋势并非总是和必然平衡的:在发展的各个阶段,一种趋势或另一种趋势往往会占上风。”[5](P137)特别是整合将会随着这种进程成为主流趋势,决定这一矛盾运动的发展。因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分化过程更多的是自发自组织过程;而整合过程,由于经济活动中人类社会处于生存与发展的需要,除了自发形成“无形组织”的整合外,各国各层次经济主体通过自身组织扩展和联合形成更大、更高层次的组织,从而使有形组织形式的整合过程也愈加明显地增强。具有表现在,国家主体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全球经济一体化这种整合过程,已成为当代世界经济演化中的一种潮流;同样,在企业经济主体这一层次,“我们可以把工业化社会过去200年的历史理解为:随着大型组织不断从先进技术中获得优势,我们设计大型组织的能力的提高,我们已经极大地拓展了组织存在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组织比市场更为有效。这个结论既适用于政府组织也适用于商业组织,因为后者遵循的是类似的设计发展轨迹。”[6](P59)所以,这种有形组织的整合过程今后还将得到更大发展,整合过程也将容纳并决定着分化,主导着这一矛盾运动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这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4.有序与无序矛盾运动中,有序化是主流趋势。经济全球化演进中,有序与无序始终处于对立转化、相辅相成的运动过程。尽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演进,世界经济系统的结构层次更趋复杂多变,不稳定性乃至无序性也在增加,这是客观现实。但是,各类主体乃至人类社会是理性的,他们为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会不断做出相互合作、不断形成与扩展各层次组织、更加开放和协调以促成一体化过程等各种努力,这些都会促使这个系统朝着有利于人类发展目标的要求有序运行和有序演化。因此,经济全球化的有序与无序矛盾运动中,有序化作为主导方面和主流趋势,过去和现在是如此,今后仍将如此,这是人类社会进化的历史规律。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全面正确地认识经济全球化中矛盾运动的客观必然性,使我们能以积极的态度正视和面对这一现象;我们还必须全面正确地认识这些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性,使我们能以科学的态度遵循和把握矛盾运动的内在机制与特征;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这些矛盾运动的复杂性,使我们能以系统演化的观点和方法,不断探求和应对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种种复杂多变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从而趋利避害,努力寻求各主体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更佳途径。

〔收稿日期〕2002-05-08

【参考文献】

[1]里斯本小组.竞争的极限[M].张世鹏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2][加]拉波波特A.世界系统观念:一般系统研究的∫(积分)标记[J].闵家胤译.系统辩证学学报,2002,(1).

[3][美]詹姆斯·N.罗西瑙.全球化的复杂性与矛盾[A].全球化与世界[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4]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对策课题组.经济全球化发展呈现七大趋势[J].中国经济信息,2001,(3).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范文4

关键词:执政文化;建设;国际

执政文化是政党的灵魂,是政党存在与发展的维系和支撑。由执政党建立、培育和推行的执政文化,是政党统治国家的主流政治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主导,具有其他文化不可替代的功能。

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四中全会公报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出现了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形势,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全球思想文化相互交融等新特点。这是党对新世纪、新阶段、新时期的新形势下,世情产生新的深刻变化背景,所做出的科学总结和总体把握。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给我国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党要适应这样的新形势,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实现十七大描绘的宏伟蓝图,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执政文化建设,以增强执政能力,提升党执政的核心竞争力。这是产生新的深刻变化的世情,对执政文化建设提出的崭新要求。

因此,深入分析研究当前面对的国际新形势,把执政文化建设置于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从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执政文化建设,最终增强执政能力,提升党执政的核心竞争力,是适应和应对世情的深刻变化,适应和应对当今世界形势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需要,也是加强党自身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

一、面对新时期世情产生的新的深刻变化,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执政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当今世界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集中体现在: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社会已经到来,全球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等。

(一)面对日益明显的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执政文化建设

两极格局终结,世界并没有出现多极格局,但是多极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了。苏联解体以后,美国成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开始谋求独霸全球的战略,其霸权主义和构建单极世界企图遭到世界各国人民普遍抵制。近年来欧盟一体化整合进程逐渐加速,在政治方面其整合目标是各成员国用一个声音说话,其对世界未来政治走向的影响日益剧增。日本经济在二战后的废墟上破旧立新,由于其不甘于长期屈居在美国的阴影之下,外交战略逐渐由对美国的追随战略转向积极进取外交,以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在休克疗法失败后,俄罗斯采取了务实稳健的经济政策,普京及其继任者重视经济发展,并且强调务实外交,以最大限度维护俄国家利益为总原则,为国家复兴服务,目前其大国地位有所恢复。进入新世纪以来,发展中国家经济出现了新发展势头,经济增长速度总体上较快,实力有所增强,是促使世界政治格局由两极向多极转变,维护世界和平和改革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构建新秩序的基本力量。

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是不可逆转的,根本原因在于各个力量都要维护自身的国家与民族利益,而不是转向屈从于他国利益。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最终取决于多种力量的博弈和对比。格局发展的总趋势是多极化,但是多极化格局,并不是自发形成的,它取决于多种力量的分化、组合、博弈、对比。

世界政治格局由二极向一超多强的转换,为我们提供了重要启示。苏联解体最主要原因是没有将其执政实践置于科学执政理论指导下,从而丧失了执政地位。这告诫我们,面对世界政治格局的深刻变化,必须加强和改进执政文化建设。从而为党的肌体注入崭新的生机与活力,把执政实践置于科学执政理论指导之下,客观真实地判断把握国际国内形势,增强党控制全局能力;从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更稳妥、更科学、更坚实有力地完成时代和人民赋予党的历史重任。

(二)面对深入发展的经济全球化趋势,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执政文化建设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新科技革命和生产的高度社会化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物质条件,国际贸易的高度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现实基础,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国际间相互投资的发展加速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其积极影响主要表现为:经济全球化使生产要素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在世界范围内流动,促使各国经济进行优势互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其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由于经济全球化建立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基础之上,发达国家尽享全球化红利,广大发展中国家饱尝贫穷落后的悲苦。

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使世界政治产生了深刻变化,党执政的政治基础也必然产生相应变化。这对党的执政实践提出了新挑战,表现为:由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超国界机构的干预,国家权力相对缩小;由于超国界机构和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力量、主要载体——跨国公司,在未来政治体系中的巨大影响力和经济实力,使得政府行使国家时,政治受到多方面因素制约。

为了克服上述挑战,更科学有效有利地利用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影响,更谨慎稳妥科学地避免经济全球化的负面效应。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执政文化建设,以增强执政能力,提高党执政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从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从而使党的执政实践活动能够更迅捷科学有效地应对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挑战,使党执政的政治基础更加牢固。

(三)面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已经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执政文化建设

发展生产的根本途径是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改善生产管理。而这两者都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提高生产力诸要素素质,才能改善生产管理,优化生产要素组合。科学技术在近代得到全面发展以后,日益呈现出加速化、综合化、社会化和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的特点。

在新科技革命的支撑、生产发展的需要、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经济竞争的推进等背景下,21世纪必然是知识经济世纪。其主要特征是:知识成为了经济和社会发展最重要资源,成为了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知识经济伴随着信息社会化、经济全球化时代而到来,它具有全球性竞争与合作的特征。

党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高低,最终要用生产力标准来衡量。这在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国际背景下,意味着党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高低,最终要用是否为科技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是否为科技发展扫除了体制机制障碍的标准来衡量。目前,科学技术发展在我国面临以下困境: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产业升级难度较大,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科技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科技上占优势的局面将长期存在。

克服艰难险阻,摆脱上述困境,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执政文化建设,以增强执政能力,提高执政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从而更迅捷、更及时、更科学地认清体制机制中的弊端,更有效、更有利、更合理地制定铲除弊端的科学方法和配套措施,更严谨、更稳妥、更科学地执行这些方法和措施,公正、公平、公开地评价这些行动的效率、效果、效能,并且建立畅通高效的结果反馈机制;由前一改革阶段的结果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完善各领域改革间的统筹协调措施以及改革的步骤和方法,更科学合理、有效完善地进行下一阶段改革;从而将我国生产力的最新发展、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与体制机制深刻变革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更有利、更有效、更好地利用科学技术发展最新成果来解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四)面对相互激荡的各种思想文化,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执政文化建设

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并存是现代文化的取向,这也是整个世界在全球文化发展过程中提出的要求,并且是发展的可能结果。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促进了文化交流与互动,彼此间认知、整合的速度得以大大提高。同时,文化的民族自觉性也在全球化刺激下日益高涨,本土文化在民族感情影响下和全球化形成了强烈互动。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要适应全球化浪潮大趋势,为自身的发展注入新鲜的生命力和活力,不仅要容忍与其他文化共存,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化之间的对话,不断地从其他文化汲取所需要的养分,以求壮大自身。这一点对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中国文化尤其具有重要意义。

这就要求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执政文化建设,增强执政能力,提升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领导人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并且从中发掘出最本质的,与其他国家和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念,加深和加速本国文化与他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真正融入全球的共同发展,不断学习和借鉴他国文化精华和优点,使得世界范围的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可以为我国所用。从而更好地学习和借鉴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更好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从而增强中国的软实力,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传播力、辐射力,遏制西方敌对势力对中国的西化图谋;最终发展壮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更强有力地为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执政文化建设的措施建议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范文5

一、《宣言》应对当下全球金融危机的可贵启示

中外学者共同研究《宣言》的基本思想和重要理论,结合如何应对当前世界范围出现的“金融危机”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和交流。

(一)当下出现“马克思热”的真实缘由。目前的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以后,西方出现了一股“马克思热”,人们开始重新阅读马克思的著作特别是《资本论》,以期能从中找到对当下危机的解读。当然这是几年前就已经出现的现象,当下这种热也不仅是指《共产党宣言》或者《资本论》这两部书,而是马克思的所有著作和他的思想都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出现这种热潮的来源,主要是因为西方社会在发展中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关于自由,关于贫穷,关于金融危机等等,当这些问题变得比较严重的时候,一些人就开始考虑我们究竟生活在一个怎么样的世界里,尤其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在理解这个世界时碰到了困难,我们需要并且努力寻求帮助,包括回过头来看历史的经验。这时候,我们发现马克思是他那个时代在怎样理解世界这一问题上做出了卓有成效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希望通过马克思来加深对世界的理解,加深对我们自己的理解即自我认知,以此来更好地理解身边的事情乃至整个世界新的发展趋势,这就是近年来人们重新开始关注马克思的一大原因。当然,在全球深陷金融风暴的当下,西方社会虽然再次掀起了马克思热,但是,人们不能急功近利地试图从中直接找到药方,马克思最大的意义在于他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世界的方法。”①

(二)如何评估和对待当前金融危机的全球化。对当前的金融危机究竟应该如何分析评估和科学对待?第一,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正在发展成为自1929年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第二,最初的次贷危机是由资本抽逃引起的,因为不良贷款被变成了股票和投机商品,资本链断裂了。第三,一方面资本主义世界放松了对金融和劳动力的管制,另一方面,在过去30年中资本对劳动者的剥削加强了。通过贷款的扩张,投资和消费的扩大,美国经济呈现出一派繁荣。但是,当贫困的积累与巨大金融财富的积累之间的矛盾超过一定界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存在着的内在矛盾就突然之间浮出水面。“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将《宣言》理论成果运用于实际,要了解到资本主义社会中每个人都基于自我价值实现来激发变革的需要。资本主义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使劳动力的潜能不断发挥出来,但资本主义的极端发展又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所以,把私人财产转化为资本,通过股份公司和信贷体系进行社会化生产,这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了未来社会的因素。要从资本主义社会转变到更高级别的社会,只有在国际团结和共同努力下才能实现。”②

(三)消费主义是把双刃利剑。资本主义在过去的160年里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是在能源、工业品、分配制度和交通等等新技术的推动下实现的,并且一些核心特征也已经变化。私有制本质上是非民主的,它是统治阶级构建的体系,导致阶级分化和社会不和的根源。由于它的统治带来的不平等、反民主的本性,我们本来可以期待工人阶级联合起来,消灭私有制,然而目前的两个原因使这种情况的实践条件还不成熟:一是资本主义的调整把社会中的大部分工人整合起来,平抑了矛盾;二是意识形态的力量已经发展到包庇霸权主义、认同统治阶级的程度。在全球化背景下,当代资本主义相对于马克思时期的资本主义有很大区别,统治阶级意识形态具有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集中体现为霸权主义,其中的一个重要形态就是正在向全世界蔓延的消费主义,它的特征是广告等媒介和丰富的产品的吸引,使人们消费的意愿逐渐增强,在物质丰富的时代甚至掩盖了阶级对立。“消费主义是把双刃利剑,既能推动资本主义世界的生产力,又可能带来过剩危机,这种性质不会改变,所以资本主义将越来越面临各种运动的挑战。面对如此多的社会矛盾和全球金融危机,从《宣言》的精神和历史性角度看,当代资本主义将遇到更大的抵抗力量,不止是社会主义,还包括一些诸如正义运动之类的各种新社会运动的反抗表现。”③

在全球化时代国际分工的进步,形成了以洲为单位的自由贸易区的出现,推进了区域经济统一的大趋势。现在东西方国家共同应对金融危机,证明当今世界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正在出现新的调节和适应措施。

二、站在时代高度研究马克思的全球化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直接使用全球化的概念,但他们在分析和论述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时,紧紧围绕资本主义经济扩张这一主题,从不同视角分析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态势及其演变趋势,事实上较为系统地回答了资本主义全球化的相关理论问题。

(一)《宣言》提供了一把认识和解读当今全球化的理论钥匙。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的全球化。推进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动因主要是地理大发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世界市场的形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实现,资产阶级使用了多重手段:廉价商品、占领市场、使用暴力。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表现为:经济全球化会导致文化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会推动政治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生态问题全球化。从现实状况看,经济全球化具有双重影响:就积极意义而言:彻底瓦解残余封建势力、促进人的创造能力的发挥和社会生产力的解放、优化了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促进了世界往和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但是它的消极后果也不容忽视,如:导致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了经济发达国家与贫穷国家之间的矛盾、影响全球稳定等。

(二)现代全球化与马克思时代全球化的差异。今天的全球化虽然并未冲破资本主义的外壳,但是现在全球化赖以进行的最根本的生产力已经不再是第一次科技革命所造成的蒸汽动力,甚至也不再是第二次科技革命所造成的电力,而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的人工智能,其物质载体就是今天正日盛一日地进入我们生产和生活的电子计算机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国际互联网。正是世界经济结构包括生产方式、交往方式、经营方式、消费方式的巨大变化,使当前全球化发展呈现四大特征:由特殊趋向一般,即由资本主义全球化趋向非资本主义的全球化;由单向转向双向,即由西方对东方的单向扩张转为东西方的互动;随着经济、政治全球化的推进,文化的全球化趋势也日益显现;全球化从经济层面――政治层面――文化层面渐次推进、整体互动的过程已成为当今全球化的十分突出的趋向。

(三)社会主义国家看待和应对全球化的正确选择。《宣言》中的经济全球化思想虽具有较深的时代烙印,但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全球化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各民族、国家、地区都不可避免地卷进全球化的历史潮流之中。然而,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能否自觉地参与全球化,能否尽可能利用全球化发展自己的经济、文化,又尽可能有效地减少其负面因素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民族的文化修养、理性思维、心理素质的状况。面对全球化趋势的发展,我们的正确选择是:不要拒斥全球化,要勇于参与全球化;要继续实施对外开放战略,积极利用国外的文明成果,发展生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由资产阶级启动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具有快速发展和不停变革的特征,为此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对本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进行适时的调整,以适应本国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和国际经济形势不断变化的需要;经济全球化使社会主义国家处在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广泛联系之中,我们要善于学习和吸收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抵御资本主义政治和文化的负面影响;重视开展全球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三、《宣言》基本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今天解读《宣言》的实质在于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我们在纪念《宣言》发表160周年的时候,不能回避人们对一些基本思想和原理的质疑。同时,我们在回答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等问题时,不能拘泥于质疑,而是要正面回应,这样才能发扬《宣言》的精神。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承和发展了《宣言》的基本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承和发展了《宣言》的社会历史观。“要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要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历史文明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长于中华文明的土壤,不是马克思制造出来后降临到中国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能挣脱中国的文化和历史”。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根本点就在于与时俱进,得出了符合时空特点的结论,使中国共产党人完成了对马克思主义价值目标的重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继承了《宣言》关于社会主义制度终将代替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规律、变革私有制以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自由人联合体”等基本原理;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执政党的第一要务和中心工作、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确立为“以人为本”的理念等等,丰富和发展了《宣言》的基本原理。

(二)《宣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言》体现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有层次结构的科学理论体系,主要包含三个层次:一是关于自然和社会科学的一般规律;二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结论;三是针对具体历史条件的个别结论。前两者是基本原理和世界观方法论,第三个层次其实没有特别意义,如果简单套用,只会使本国革命与建设受损。“考察马克思主义在当代重大变动中的发展规律,既要把握其整体性以及包罗万象的特色,又要把握其理论体系中的不同方面在不同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变动性,一旦失去效应,就要进行修正、充实、更新、发展。”⑤

《宣言》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本源性的理论体系。科学理论,总是体现为特定而专一的研究对象、鲜明而新潮的时代主题,充实而丰富的理论内涵、科学而完整的理论体系,严密而流畅的逻辑架构。《宣言》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载体,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本源体系。我们一方面要把《宣言》的序言、正文和注释看作是完整的统一整体;另一方面要把《宣言》与马克思、恩格斯毕生的理论著述结合起来,当作是有机发展的统一体,在学科建设意义上全面、准确、完整地领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不仅仅限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组成部分,而且包括了著名的东方社会理论、生态文明思想、人类学、民族学、科学学、军事学、伦理学、社会学、宗教学、教育学等多方面内容。⑥

马克思、恩格斯对自己学说的态度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宣言》中体现对自己学说的科学态度,今天看来倍感亲切,因为我党十七大概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这种态度的引领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架构包括:第一,‘一条主线’即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第二,‘两个基石’即对世情判断的时代主题论和对国情判断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第三,‘十个要点’即基本矛盾论、本质论、改革开放论、发展战略论、市场经济论、民主政治论、精神文明论、和谐社会论、党的建设理论和以人为本理论;第四,‘一个核心问题’即‘科学发展’论。”⑦

(三)《宣言》基本思想的当代化、本土化、特色化发展态势。《宣言》始终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立足于当代,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的每一个序言中,都频繁使用了一系列具有当下属性的名词,如“最近”、“现在”、“当时”、“今天”、“现今”、“目前”、“近来”等。如果我们连贯地把1848发表《宣言》正文到1893最后一个序言为止,总共45年之久的动态发展历史过程综合起来看,这就是世界工人阶级解放运动的历史与《宣言》理论体系的完善史的有机统一;这就是预测和指导世界各国、各地区工人阶级解放斗争的进程与展望世界共产主义运动最终奋斗目标与光明前景结合起来,体现了社会主义运动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高度统一,体现了理论创新的历史性与逻辑性的高度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又一脉相承的理论品质。同时,《宣言》创造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本源体系,具有开放性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注释:

①(德)特里尔“卡尔・马克思博物馆和研究中心”主任比特里克斯・波维尔教授:《马克思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世界的方法》,《文汇报》2008年11月10日。

②(日)末浪靖司(Yasushi?摇Suenami):《〈共产党宣言〉与全球化》。

③(美)劳伦・兰格曼(Lauren?摇Langman):《资本主义危机与〈共产党宣言〉:霸权和反抗》。

④奚广庆:《〈共产党宣言〉和中国人民解放之路》。

⑤徐觉哉:《对〈共产党宣言〉的几点解读》。

⑥袁秉达:《〈共产党宣言〉的体系化特性及其发展趋势》。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范文6

论文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健康发展

 

一、经济全球化的不可逆转性

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作为一种思想方法、一种精神,历经了一个半世纪的考验,让世人受益匪浅。“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旧的、靠本国产品来满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极其遥远的国家和地带的产品来满足的需要所代替了。过去那种地方性和民族性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和各方面的相互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由此可见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和无法抗拒的时代潮流,它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最显著特征。经济全球化是对市场经济发展趋势的高度概括,它指的是世界各国经济在生产、分配、消费环节的全球一体化趋势,是生产能力存量在全球范围内的转移活动。当代经济全球化表现出以下特点:

1、生产活动的全球化。生产活动全球化主要表现为传统的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国际分工逐渐过渡到以现代工艺、技术为基础的世界性的分工。生产活动全球化实现了世界资源最优配置。

2、贸易全球化。世界市场的形成使各国国内市场融为一体,并极大地促进了全球贸易的发展。随着世界贸易组织多边贸易体制的正式确立经济论文,全球贸易将实现更高水平的自由化和进一步规范化。

3、金融全球化。生产活动全球化和贸易全球化所导致的物质运动和商品流通,必然带动货币流通和资本流动的全球化,引起金融全球化论文提纲格式。

4、跨国公司迅速发展。跨国公司通过各种形式的战略联盟,使跨国经济活动呈现出决策全球化、经营多元化、交易内部化和母国区位分布分散化的特点,极大地推动了分工、生产、资本、服务、技术和管理的全球化发展,使全球化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

5、世界范围内掀起信息技术革命浪潮。第三次科技革命在20世纪90年代的显著成果是以电子计算机、通讯技术为内容的信息技术革命。它打开了世界信息网络时代的大门,即实现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跨越,超越国际和区域界限的国家信息。

经济全球化实质正如《共产党宣言》所揭示的那样:“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可见,经济全球化既是社会生产力和劳动分工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客观要求,也是资产阶级在全世界范围内追逐利润以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全球扩张的历史必然。

二、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的建设和发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积极应对

(一) 经济全球化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机遇

1、经济全球化可以有效地促进我国经济增长。中国通过参与经济全球化,可以广泛吸引外资弥补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资金缺口,改善我国原有资产存量,促进经济增长,并通过新建企业形成高质量资产。

2、经济全球化推动了中国经济结构大调整,经济全球化是一场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大调整。中国可以抓住这个机会,使自己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消除中国“瓶颈”产业发展制约因素,使产业结构向合理化、高度化发展。

4、经济全球化有助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全球化将通行的市场经济运行规则、运行机制及其经济体制不同程度地引入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扫除市场化改革中的各种障碍,将有助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及其体制的完善。

5、经济全球化是中国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的主要途径。经济全球化为今天改革开放的中国发挥后发优势经济论文,实施追赶战略,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提供了途径。

(二) 经济全球化下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1、经济全球化增加了中国的宏观经济不稳定性。2001年中国批准加入WTO组织,这大大加快了全球化进程,全球的贸易、投资和资金流动的规模越来越大,随着贸易、投资、资金流动以巨大规模飞速发展,中国经济受外部的影响越来越大:外资迅速发展削弱了国内企业竞争力和市场份额;金融对外开放并日趋国际化,有可能给国内市场带来巨大金融风险,同时因为体制改革滞后,金融体系不够完善,金融监管能力较弱,导致我国金融机构严重缺乏竞争力,在与外国金融机构竞争中处于明显劣势。

2、经济全球化在相当程度上削弱了中国的宏观经济调控能力。传统的观点认为,国家通过适当的财政、金融措施的组合调节社会需求,实现本国经济的对内、对外均衡。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以上理论正遭受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3、.全球化过程中的国际制度安排压缩了我国政策选择的空间,造成政策和国际制度安排之间的矛盾,甚至造成社会冲突。随着区域化和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必然会产生区域性和全球性的经济、金融管理机构以及相应的制度安排体系,如欧盟、WTO、IMF、世界银行。这种制度安排有助于全球化过程中经济秩序的形成,却使主权国家的经济主权受到限制,某些情况下甚至造成社会冲突。在这种全球性的制度安排体系面前经济论文,主权国家并无太大的选择空间。

三、经济全球化下我国经济建设与发展的策略

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对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种博奕过程。如何在博弈中成为赢家?我们只有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才能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趋利避害从而保障中国经济在开放中健康发展。

首先,确立新经济“双赢”发展观。确立新经济“双赢”发展观,我们要深刻认识世界经济多极化发展和变化规律,正确分析经济全球化两重性以及对我国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论文提纲格式。同时要结合中国国情,在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更实际地把中国经济放到经济全球化中去考虑“双赢”发展问题。同时还要有正确的理想理念来指导其发展,才有适应经济全球化要求的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其次,应该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因势利导;把握机遇,主动参与;制定对策,趋利避害;敢于竞争,加快发展。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我们应通过吸纳外资和利用国外资源,来弥补国内建设资金和资源的不足;引进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管理经验,实现技术和管理现代化上的超越;发挥比较优势,开拓国际市场,从而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增强综合国力。

再次,积极应对金融领域的风险,建立抗风险金融监督机制。金融业和金融市场的开放必须具有一定条件,关键就是要建立一个以国家调控为主导的抗风险金融监管机制,否则,对国内外投资者都会带来巨大风险。为此,一是建立一个以计划调控为主导的稳健的有竞争力的银行监管系统就可以有效地传达货币政策信号,确保金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实行有效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是非常必要的。二是坚持循序渐进的开放金融市场,加强地区之间的国际合作,抑制金融风险蔓延。三是强化金融业管理素质训练,开发各种金融工具,提高经营决策能力和管理能力,减少金融开放的成本和风险,形成一个平等互利的政策导向体系。

最后,积极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当今世界,知识经济正孕育着国际竞争新格局,而国际竞争的焦点已趋向于知识资本的争夺,其本质是积累知识资本和占有高科技人才的竞争。在这场世界性的经济、科技大决战中经济论文,我国应处理好工业化与知识化、信息化的关系。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表明,知识化信息对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我们必须抓住新科技革命的机遇,大力推进我国的科技进步与创新,创造一种赶超发达国家的新发展模式。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大政府调节的深度和广度。

21世纪,国际竞争和综合国力的较量将会更加激烈,与国际相比我国的经济实力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我国的国际竞争力还很脆弱;在信息技术领域,我国的优势有限,信息化整体水平还很低;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方面,我国也存在着巨大差距。因此,我们必须立足现实,正视差距,直面困难,增强紧迫感和忧患意识,从差距和困难中找到发展的潜力、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2]王东,丰子义,聂锦芳。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当前阐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陈安丽.经济全球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江西社会科学,2001(9):28-30.

[4]周春明.经济全球化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陈谨祥.从《共产党宣言》解读经济全球化[J].江西社会科学,2002(2):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