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供应链体系的建议范例6篇

完善供应链体系的建议

完善供应链体系的建议范文1

[关键词]循环经济;供应链金融;意义;建议

循环经济属于资源闭路发展的模式,其遵循资源―产品―废弃物―资源这一发展方式,但在具体发展过程中,由于一个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很难能够自身进行转化利用,即使能转化利用时,也存在着成本过高,经济性较差的问题。这样就需要各企业之间需要建立良好的经济联系,有效的发挥各自的功能性,从而更好的确保废弃物转化为资源。特别是在一个企业集群中,可以有效的整合生产要素,形成良好的网络结构。而供应链金融的主要服务对象即是相互之间具有经济合作关系的企业群体,在供应链基础上,为处于供应链上的企业提供金融服务,这不仅有利于金融风险的降低,而且对提高金融收益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供应链金融也属于一种封闭式的金融活动,其以核心企业为中心,以围绕于此的各种经济往来企业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循环经济和供应链金融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不仅循环经济的发展规律与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要求具有较好的符合性,而且供应链金融的特点也决定了其可以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服务,将循环经济和供应链金融结合在一起,有利于互利共赢的实现。

一、循环经济与供应链金融的概述

(一)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即是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废弃的整个过程中,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其与传统的资源消耗线性增长的经济具有较大的区别。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其与经济发展方式具有较大的不同在具体运行过程中以按照资源―生产―消费―资源这样的方式进行发展,而且以低开采、低消耗、低排放及高利用为其主要特点,对生态环境不会带来什么破坏性影响。这对于当前我国资源利用率及生产效率低,迫切需要寻求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情况来讲,循环经济这一概念的提出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其必将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较好的可行性。

(二)供应链金融

供应链金融是以供应链作为基础,并对资金流进行有效管理,这是一种方便快捷的金融活动,银行可以为供应链中的企业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为企业提供及时的资金支持,有效的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确保企业资金管理的高效性,有效的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确保资金使用价值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而且处于供应链上企业之间可以进行合作,而且具有较好的信用度,以于供应链运行效率及竞争力的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尽管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较晚,但近几年却取得了较快的发展,而且随着各商业银行在供应链金融领域的不断实践,供应链金融产品不断被开发出来,供应链金融服务更具多样性。

二、供应链金融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意义

(一)供应链金融可以有效解决循环经济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当前我国无论是金融体制还是利率都属于二元化的状态,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财务管理存在许多不规范的地方,融资难是当前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供应链金融其是以大企业作为支撑作用,对具有经济联系的企业群体为考察对象,这样银行就可以为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而且还能够为供应链中的企业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不仅有利于企业资金管理水平的提高,而且对企业资金使用效率的提升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供应链金融可以有效的提高循环经济企业的竞争力

供应链金融不仅可以很好的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而且可以促进各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从而产生集聚经济效益,并增强各企业的竞争力。

(三)供应链金融可以有效推动循环经济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供应链金融要求众多企业围绕某一核心企业进行经济合作,这就从客观上促进了企业的抱团和集聚,并且企业相互建立经济技术联系,形成供应链,也更容易从银行处获得贷款,从而解决融资难问题,在利益动机的驱使下,各企业也会主动寻求经济合作,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集群。

三、完善供应链金融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具体建议

(一)政府层面要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市场经济也存在失灵现象,因此也需要政府的适当干预。而政府的干预不是对循环经济企业的行为进行规定,而只需要为企业营造一种良好的市场环境。一方面,政府要制定有关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并出台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大力支持循环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要促进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与创新。政府要从法律层面,完善与供应链金融相关的法律制度,为其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从而引导和鼓励更多的金融机构参与到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供应链金融活动中来,支持循环经济的发展。

(二)金融机构要完善和创新风险控制体系

促进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关键是商业银行要提高其风险控制水平。为此,商业银行应注意对循环经济企业供应链核心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跟踪评价,清除供应链上的不合格循环经济企业,保证供应链的健康发展。要努力创新风险监控技术手段,提高对于循环经济企业的监控水平,以及风险预测水平,通过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提前发现企业存在的各种问题,以保证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失。同时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其它金融机构也应积极参与循环经济供应链金融活动中来,形成一个结构和功能完善的供应链金融体系,以支持循环经济的发展。

(三)循环经济企业要增强自身实力,赢得金融机构信任和支持

在当前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金融机构服务水平不高,再加之循环经济企业自身的问题,从而导致供应链金融对循环经济发展支持不够。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循环经济企业需要加快自身的建设,增强自身的实力,从而增强供应链金融对其的吸引力,赢得资金的支持。

四、结束语

循环经济对资金具有高效利用的特点火,能够有效的降低环境污染及资源浪费。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金融体系的支持,循环经济需要在金融体系的支撑作用下才能合理配置资源,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供应链金融与循环经济具有许多相似之处,将二者有效的结合起来,能够更好的加快循环经济的发展进程,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唐英凯,.完善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供应链金融体系研究[J].武汉金融,2011-12-10.

完善供应链体系的建议范文2

关键词:供应链 供应链管理 JMI

从传统的ABC库存管理办法到JIT的“零库存管理”,库存总是企业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和产业化浪潮的冲击,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从强调大而全的纵向管理模式转向强调以核心竞争力为主的横向管理模式,即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由于其具有开放性、动态性、集成性、群体性和分布性等特点,因此在供应链中有着大量的不确定性因素,这给供应链管理,尤其是供应链管理下的库存控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供应链的库存管理模式

供应链库存管理不是简单的需求预测与补给,而是要通过库存管理获得用户服务与利润的优化,从而达到供应链整体及节点企业双赢的目的。上世纪90年代初,管理者把供应链库存管理重点放在控制方法和预测方法的科学性,其中以AFR(Aggregate Forecasting and Replenishment,合计预测与补给)供应链管理库存模式最具代表性。AFR要求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主导其分销中心及库存的管理,是商业贸易伙伴交互作用中应用最广泛的方法,用于预测的核心数据主要来自于销售历史数据,AFR缺乏集成的供应链计划,可能会导致高库存或低定单满足率,容易形成牛鞭效应(Bullwhip Effect)。从而导致供应链整体运作效率降低,影响供应链上企业的快速响应时间,导致客户满意度下降。

为了解决AFR的上述缺点,有学者提出了供应商管理库存(Vendor Managed Inventory,简称VMI)模式,VMI是以零售商和供应商双方都获得最低成本为目的,在一个共同的协议下由供应商管理库存,并不断监督协议执行情况和修正协议内容,使库存管理得到持续性改进的合作性策略。VMI对减缓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的出现有着积极作用,但VMI有以下缺点:

VMI是单向流程,供应商并未将促销、多存货来源和季节性因素列入考量,在存货方面仍会有不平衡的情况发生。VMI中的框架协议虽然是双方协定,但供应商处于主导地位,决策过程中缺乏足够的协商,难免造成失误,供应商可能利用自己的主导地位将企业成本转嫁给其他合作伙伴,供应链缺乏有效的双赢机制,由此所引发的负面效应将会恶化同其合作伙伴的外部供应链关系,进而导致整体供应链竞争力的削弱。

JMI的基本思想

针对AFR和VMI的不足,有学者又提出了联合库存管理(Joint Managed Inventory,简称JMI)。JMI是基于物流协调中心的库存管理方法。它能有效改善供应链系统中出现的牛鞭效应现象,减少不必要的库存,提高供应链的同步化程度,进而优化供应链的整体运作性能。JMI强调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共同参与、制定库存管理计划,各节点企业在共同的协议框架下都从相互之间的协调性考虑,保持供应链各节点之间对需求的预期保持一致,从而消除了需求变异放大现象。任何相邻节点企业需求的确定都是供需双方协调的结果。如图1所示,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在供应链协调管理机制作用下,通过相应的信息系统合作沟通,并通过库存协调管理中心对供应链上的库存进行管理。

实施JMI的必要前提

JMI的实施并非一个简单的过程,它需要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相互合作,需要先进信息技术的支持。

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的相互信任是JMI成功实施的基础,良好的沟通是JMI成功的保证。为了保证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良好沟通,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应协商建立JMI框架协议,从而保障供应链上信息流的有效沟通,实现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对市场需求信息在预测、生产、运输计划和竞争策略等方面的共同设计和控制。

此外,实现JMI的关键是用户库存状态的透明化,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能够对库存进行随时跟踪调查,从而快速响应市场的需求信息,对企业的供应能力作出快速调整。因此,JMI的实施必须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

实施JMI的具体步骤

建立完善的协调管理机制

为了发挥联合库存管理的作用,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应沟通并制定供应链协调管理机制。供应商和分销商要充分沟通,将合作概念化并拟定框架协议。要理解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之间在市场目标中的共同点和冲突,通过协商的办法建立完善的供应链协调管理机制。

建立集成的信息系统

供应链上信息的有效流通,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的信息共享是JMI得以成功实施的必要物质保障,而对供应链上合作伙伴之间原有的信息系统进行信息集成是共享信息的技术基础。传统的信息集成方案是基于传统EDI的数据集成方法,但这种方案的成本高昂,不适合中小企业的应用。随着Internet技术的发展,人们先后提出了基于传统HTML技术的集成方案、基于分布式技术的集成方案和基于XML技术的集成方案,这些信息集成方案对建立供应链上信息的有效畅通机制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在信息系统集成时要将条码技术、扫描技术、POS系统等企业系统集成起来,从而在供应链中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

发挥第三方物流的作用

完善供应链体系的建议范文3

【关键词】商业银行,技术平台,风险管理,供应链金融,创新

近年来,供应链金融业务作为一种金融创新服务,其所起的带动商业银行业务增长的引擎作用越发显著。我国各家商业银行抓住了现代金融发展的趋势,积极进行金融业务创新,不再将目光聚集在单个个体,而是放眼整个供应链系统,纷纷推出供应链金融服务。由此,供应链金融续写了现代金融发展的新篇章,成为商业银行竞争和盈利的重点业务之一。

一、供应链金融概念简介

关于供应链金融的定义,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出发,学者们给出了不同的答案,至今也没有统一的界定。立足于本文的研究内容,从银行的角度出发,将供应链金融定义为银行以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为中心,向上下游企业延伸,为整条供应链上的企业提供以信贷为主的金融服务。这种创新的金融服务不仅包括融资,还包括由此带来的结算、理财等现金管理,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新的收益点。

二、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发展现状

近年来,结合金融服务和互联网技术的电子供应链金融业务开始在市场上崭露头角,并越来越受到商业银行的重视和融资企业的青睐。招商银行于2002年首次推出网上国内信用证,开始了发展电子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进程,到2009年其该项业务也发展出3316家客户,产品交易量达1000亿元。2010年底,深圳发展银行开发的供应链金融线上平台也有将近1000户以上的客户。网络化使得供应链金融业务更加便捷和有效率,是未来供应链金融发展的主流方向。

虽然供应链金融在国内的发展只有短短的10几年,但是在各大银行的努力研发和推广下,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产品品种和类型越来越多样化。我国商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产品不断推陈出新,从最初的以信贷融资为主,到现在开始尝试建立一整套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结合企业的需求,推出各种增值服务。供应链金融业务也成为了国内银行新的业务增长点,是银行重要的经济效益来源。根据申银万国的一份报告预测,整个供应链金融业务2011年融资余额规模为5.75万亿元,2012年有望达到6.9万亿元,增速约为20%。而就单个银行来看,以深圳发展银行为例,其2011年底贸易融资授信余额2246亿元,较年初增长28%。但我国供应链金融仍处于初级阶段,发展势头迅猛的同时也存在许多的漏洞和问题,需要各界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只有把这些问题解决好了,我国供应链金融才能走得更远。

三、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制度环境的问题

1.法律环境的不健全。综合而言,我国供应链金融法律建设所存在的问题主要归纳为:第一,关于供应链金融涉及到的物权和担保问题的记载比较分散,没有统一的完备的法律文件,同时对具体的实施细节缺乏明文规定,使得权益的不确定风险变大;第二,法律规定的动产担保范围较少,《担保法》所规定的动产主要包括“抵押人所有的机器、交通运输工具和其他财产”,对于供应链金融经常涉及到的存货和应收账款等物权的规定缺乏相关细则;第三,现行的担保登记制度存在不足,容易出现多次登记、重复担保的混乱情况;第四,优先权规则不明确,难以解决信贷人和第三方权益人之间的权利纠葛,无法保证银行作为信贷人对担保物的优先权。

2.金融监管的不完善。由于金融监管部门对于供应链的信息掌握度不高,对风险的监控和评估技术也较落后,因此对于供应链上所发生的金融问题无法及时有效地做出反应,缺乏动态的创新的监管模式。同时,监管部门对于供应链金融的认知不足,意识不到供应链金融的重要性,没有形成对供应链金融的专门监管。

(二)技术环境的问题

相比于国外完善的信息技术平台,我国的信息技术水平存在滞后性,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银行和企业之间缺乏完善的信息共享平台,一个是缺乏与供应链金融业务各个环节配套的技术平台。首先,银企共享平台的缺失,使得供应链上各主体之间出现信息不对称的情况,银行获得的信息滞后于市场和企业,容易造成贸易周期和融资期限的不匹配,同时银行必须承受质押物价格波动的市场风险;其次,我国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操作方式主要还是手工操作,并没有建立起电子网络与供应链金融业务流程相结合的技术平台,这不仅耗费了较大的人工成本,而且也使得整个业务操作流程十分繁琐和缓慢,增加了银行业务的操作风险。

(三)银行自身的问题

1.风险管理体系的不完善。与传统的授信业务不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不再聚焦于对企业财务报表等静态因素的审查,而更加注重某项贸易交易的运作情况以及其所带来的未来现金流入,银行对风险的管理既包括单笔的交易,又必须关注整条供应链的风险问题。目前,我国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并不能满足这些要求,没有建立起专门针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管理模式,仍需要不断地完善和改进。我国大部分银行在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时,采用的仍是传统授信业务的风险管理系统,并没有引进对应的债项评级体系,也缺少专门的审批通道,对第三方物流的监管也不到位。

2.缺乏专门的供应链金融服务部门和专业人员。目前,我国大多数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都是作为对公信贷业务的一部分,并没有组织专门的服务部门来开展业务,使得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停留于表层,无法向更专业化和更全面的方向前进。同时,供应链金融业务由于其所涉及对象的复杂性和业务流程的动态化,使得其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性有较高的要求。然而,多数在银行从事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人员都是从原先的信贷部门调转而来的,对供应链金融缺乏专业的认知,不利于银行业务竞争力的提高。

3.产品品种有限,没有建立起完备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我国商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主要以信贷业务为主,大多数产品是用于服务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融资,但是这种服务类型是单一的、表层的,并没有体现银行在供应链上应当起到的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作用。除了融资服务,银行在供应链上更应该承担的工作是针对供应链的特点,研究和提供综合的全面的金融服务,引导资金流的有效和有序的流动,维持供应链的稳定性。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建立起完备的齐全的服务体系,才能促进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持续发展。

四、对策与建议

(一)完善法律体系,为供应链金融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对于政府,应该加强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立法工作,完善关于物权和担保的法律规定,特别是增加对存货、应收账款、仓单等动产的法律规范,明确界定供应链各主体的权利和责任,制定科学合理的担保登记制度,加强金融监管,对金融犯罪行为给予合法制裁,为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提供健康的法律环境。对于银行,在我国法律环境还不完善的背景下,应该研究和分析应对现行法律漏洞的对策,制度相关的风险管理办法,对于可能引起争议的权利问题要在业务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法律文书中予以明确的界定,尽量减少因法律问题所引起的损失和风险。

(二)加强电子技术平台的建设。首先,要建设一个完善的信息共享平台。银行、企业和物流公司的信息能够在这个平台出来并得以共享,各方主体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信息,使得银行的资金、企业的贸易和物流的监管能够有效匹配,保证供应链金融环境的公开透明和信息的对称。其次,要加强建设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电子操作平台,减少操作成本和风险,提高业务操作效率。通过电子化的操作平台,业务双方可以从网络上便捷地完成各种查询、交易等操作,实现了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无纸化,即从融资的申请、审核和批准到资金的划转和债务的偿还,以及这个过程中所涉及的资金账户的管理,都可以通过电子化操作平台实现。

(三)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针对供应链上单个企业的风险管理,要引入债项评级体系,并与主体评级体系相结合,对企业做出最合理的评估;第二,要重视对供应链整体的风险评估,形成对“产-供-销”整个链条的动态监测和评估系统,以确保供应链的稳定性和资金流的回返;第三,加强对质押物的风险管理,这包括两个层次,一个是市场风险的管理,银行要时刻观察质押物市场价格的变动并做出应对措施,以防由于质押物贬值所带来的利用损失,另一个是操作风险的管理,银行必须加强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监管,选择信誉较好、管理水平较高的物流企业,防止质押物在运输和仓储的过程中出现人为造成的损失,将可控风险降低。

(四)深化对供应链金融的认知,创建完备的金融服务体系。无论是商业银行还是企业,都必须转变业务发展观念,强化对供应链金融的本质认知,开阔视野,从全球化的角度看待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建立完备的齐全的覆盖整条供应链的金融服务体系。银行要改变供应链金融用于贸易融资的单一格局,创新金融产品,研发和推广多样化的服务。核心企业与中下游企业之间、银企之间、国内银行之间以及国内外银行之间的联系和合作须不断加强,形成一个稳固的完备的供应链金融服务网络。

(五)加强对供应链金融的专业化管理。银行应该建立起专门致力于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服务部门,形成一个专业的服务团队,加强对供应链金融的专业化管理,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专业服务部门的建立,有助于对供应链金融进行独立的规划、开发、管理和监管,使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开展有序进行。与此相配套的,是供应链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即要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性,建立一个全面掌握供应链金融运作的团队。

五、结论

供应链金融在我国发展起来的时间并不长,但其所取得的效益是有目共睹的,它已成为我国银行业又一个争相竞艳的宝地,是新世纪新阶段银行业务增长的新方向,是金融创新的成果。随着我国供应链管理水平的不断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作用将日益凸显,供应链金融所带来的效益也更加让人期待。但我国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仍存在许多的漏洞,在技术水平、风险控制、管理模式以及法律建设等内外部因素上都有不足。我国银行可以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内外银行的实践经验和优秀的实践成果,摸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的服务品牌。相信在各方力量的结合下,通过供应链金融各主体的共同努力,我国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将迎来更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李莉,耿伟.国际保理业务在供应链前置中的融资创新研究――以我国出口生产型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J].物流技术,2007(1).

[2]陈小娟.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研究[D].暨南大学,2007.

[3]刘长宏,王春晖,吴迪.关于创建中小企业“1+N”授信模式的研究[J].金融论坛,2008(2).

[4]谭敏.商业银行贸易融资业务的新发展――供应链融资[J].经济研究导刊,2008(9).

完善供应链体系的建议范文4

在一体化全球经济竞争中,相比于跨国公司的全球供应链管理能力,中国企业主要进行纵向一体化的管理或者在供应链布局中只限于某个地方而只能一部分作为前者供应链上低附加值的一环,而另一部分也只在中低档商品市场拥有方才之地。中国企业正是缺少供应链管理能力,所以中国的产业很难进行产业升级。但是要改变这一局面,不仅企业自己需要努力做出改变,同时也要社会提供更加有利于供应链管理能力提升的服务支持,就像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确实,在供应链金融领域国内的一些银行已经开展了很多有意义的探索。它们大多还处于过渡阶段,还没有全部完善到面向整条供应链提供服务,而是从保理或动产抵押等传统的贸易融资业务入手,逐步发展产品种类,最终形成产品集成。从后期成果来看,供应链金融的出现不仅增强了一些行业核心企业的供应链管理能力,像家电行业,而且对不少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问题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

二、国内银行发展供应链金融的对策

首先,国家政府动用国家的力量去完善我国的信用体系是最快最有效的方法。而在“十二五”期间我国的施政方针就是要大力促进经济改革和产业升级,从民营银行的批准,国企的改革等一系列已经实施的向前看的政策上,也让大家看到了完善信用体系的希望。当然,银行自身也要加强信息平台的升级,在建立、完善、拓展自身资料库的同时,保持与现有信用系统的实时对接。只有国家在大的信用系统上持续开发、前进,银行也进一步完善自身的信息系统,满足自身在金融发展上的需要,我国在信用体系才有大跨步前进的可能。其次,加强银行对核心企业的控制。在面对现在供应链中核心企业随时脱媒而去的危险,现阶段国内银行明显是一筹莫展的。企业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这是企业组织诞生之初就带有的先天属性,这是不可改变的,而要更好的进行约束控制,明确的规范就至关重要,就像国家强制执行的法律,抑制了人类兽性发扬理性一样。银行必须要把主动性把握在自己手上,这就可以在双方合作之初就签订协议,规定各方的权利以及义务,当然现在也有很多银行和核心企业是签署了协议的,但是执行力并不强,那是因为缺少了惩罚措施。就像贷款一定要抵押一样,那么在签署的协议的时候也可以订立明确双方的违约的惩罚措施,当然这样也就不得不涉及到第三方的引入来保证公平性、强制性。虽然过程比较复杂,但是万事开头难,只有努力的去完善国内的金融体系,各方才能更好的获利,经济也能更加健康的发展。

再次,规范供应链的银行准入标准。对于现阶段国内大经济环境乏力的现状,要改变是长期性的,而要改变一条完整的供应链,使其稳固前进对于银行来说也是很难的,那么银行能做的就只有改变自己的主观选择了。通过制定完整的供应链调查、分析、定性体系,实施优质准入、实时跟进预警的方针,来筛选质量上乘或者说银行把握度高的供应链作为供应链金融的立足点,使得银行和供应链在具有相当高的互相认可度,提高了合作的融洽度,也为中期维护跟进打下基础,方便了后期银行的预警机制的进入,以期实现银行实时对供应链稳定、资金安全的风险预警机制,这样不仅供应链得到了自己需要的资金支持,而且银行也拿下了稳定和潜力兼优的供应链,兼大欢喜。当然,实施的难度是不可否认的,但是作为经济健康发展的代价,一些努力是银行乃至整个社会都必须配合付出的。

完善供应链体系的建议范文5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是当前财务领域的热点问题,分析其困境形成的原因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小企业自身的原因

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大、治理问题多以及其较为保守的经营理念使得其难以在信贷市场占据优势,这是融资难的内部原因。李扬、杨思群(2001)认为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主要是由于其本身较高的破产比率,同时资信等级较低、资产状况较差又使得中小企业缺乏有效的担保抵押物,因此难以取得信贷。除此之外,中小企业信息披露不充分、抗风险能力较差也是其难以获得信贷的重要原因。杨俊龙(2003)认为中小企业治理问题较多、产权不够明晰、风险变数较大等问题导致中小企业难以在融资市场上获得投资方的青睐。而王常柏(2003)则认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除了自身实力以及财务状况外,相对落后的经营理念也是其困境产生的原因。企业“宁当鸡头不当凤尾”的意识使之联合扩大的积极性较低,融资方式保守、融资渠道局限是其面临困境的主要原因。

(二)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下中小企业由于具有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的动机而难以获得银行贷款,这是融资难的市场原因。Stiglitz和Weiss(1981)首次对信息不对称对信贷供给的影响进行研究,认为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使得银行不得不采取授信的方式来平衡供需,而这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林毅夫、李永军(2001)认为在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中,由于中小企业存在资金获取前使用信息优势而在资金使用中损害资金提供者利益的动机,因此会导致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而徐洪水(2001)认为银企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得资金的有效供给减少,加剧了中小企业融资的资金缺口。

(三)制度原因

信贷体系的不健全、信贷监管的加紧、利率市场化进程的缓慢是中小企业难以获得信贷的制度原因。陈佳贵(1999)认为银行出于自身成本收益角度的考虑对信用水平较低的中小企业放贷较少,而归其原因是因为缺乏专门为中小企业进行服务的机构,如信用担保等。而张杰(2000)则认为现有金融体制下银行对大型国企依存度较高,信贷市场存在所有制歧视的问题。但是,欧阳凌(2004)认为这一问题虽然在经济转轨期较为突出,但从长期来看只要金融体制改革和经济市场化能够有效推进,该问题的影响将会逐步减弱。陈文汉(2006)认为中小企业融资难不仅是难以获得银行信贷的问题,而且更多在于资本市场层次的不健全、交易工具的欠缺;二板市场与柜台交易市场的不繁荣以及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使得中小企业由于无法寻找更适合自己的融资方式而陷入困境。

(四)银行以及政府等关联方的原因

日益严格的信贷监管、扭曲的银企关系以及过度的行政干预等关联方的角色缺失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原因。胡旭阳(2006)认为我国较为严格的金融监管环境导致银行更注重风险管理,因此更愿意与现金流量好、还贷能力较强的大型企业合作,而将未来前景不确定性较高的中小企业拒之门外。他还指出这种行为对于银行来说是不具备投资效率的,同时会使银行由于过度依赖部分企业而带来风险集中的问题。刘颖(2003)认为我国转轨经济的特殊环境下中小企业面临的行业准入限制较多而政策扶植力度较弱,同时政府对民间资本市场的简单切断、对市场运行的过度行政干预也导致了中小企业难以在资本市场上融资。除此之外,胡旺联(2002)指出我国政府对于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制定尚有较多问题,其中包括上市审批制过度关注规模与所有制、配套金融建设不健全、信贷权利人保护不足等。

二、中小企业融资困境解决之对策———供应链融资

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许多学者提出了诸多建议,包括加强中小企业自身建设、建立健全担保体系以及相关直接融资以及间接融资渠道、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等。罗正英(2003)基于信誉链思想,认为中小企业应当建立“大企业监督式制度”,与大企业的信誉挂钩,从而提高自己的信用评级。陈晓红(2009)从仓单质押的角度认为,可以通过利用应收账款的自偿性融资,通过质押仓单的方式向银行借贷。牛晓健(2012)则引入供应链融资思想,认为该种融资方式是商业银行在贸易融资领域的重要突破,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中小企业资金匮乏的现状。

(一)供应链融资定义

供应链融资源于物流管理,前身为供应链管理,最初多运用于产业链条管理的局部性研究,如存货控制、物资供应以及采购销售等。随着经济发展以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供应链融资逐渐被广泛应用,如工商银行为沃尔玛与中小供应商提供的“反保理”服务成功解决了沃尔玛供应商的融资问题。《欧洲货币》将供应链融资称为“银行交易中最热门的话题”,并认为该项业务会持续增温。对于供应链融资的定义,根据其组成部分可以分为三个角度,即核心企业、供应链交易平台服务商以及银行。汇总其各方特点,可以为其做如下定义:供应链融资,即银行根据供应链上的真实贸易背景和供应链核心主导企业的信用水平,以企业贸易行为产生的未来现金流为直接还款来源,配合银行的短期金融产品和封闭的贷款操作进行的单笔或者额度授信方式的融资业务。

(二)供应链融资模式

供应链融资通过一揽子金融服务的方式,冲破了不动产质押的约束,是对物流金融的扩展,为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特别是流动资金融资困境的破局提供了崭新的思路。供应链融资的本质为借助大企业良好的商业信誉以及强大的履约能力,在充分利用应收账款“自偿性融资”特点的基础上,为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其基本运营模式为:首先,供应链企业产生以真实贸易为基础的应收应付现金流;然后,供应链电子交易服务平台将该现金流与物流、信息流进行整合;最后,由银行等金融机构基于供应链核心企业信用,为企业提供融资、结算、监管、收款等一系列“一揽子”综合服务。通过对现有供应链融资模式进行总结,可以将其归类为三种具体的运作模式,即动产质押、应收款质押以及“厂商银”。1.动产质押。《物权法》颁布之后,仓单成为银行可接受的质押品。该模式下中小企业将存货、仓单、合格证等动产进行质押后获得银行贷款,缓解其现金流短缺的风险。银行为控制风险与第三方物流公司合作对物流动向进行监管,同时与核心企业签订回购协议,借助大企业强大的偿付能力增加中小企业的信用。2.应收账款融资。上游中小企业转让或者质押核心企业的应收账款单据,向银行申请期限不超过应收账款账龄的短期贷款。根据应收账款是否转移可以分为应收账款保理和应收账款质押。应收账款融资模式是银行依托对物流、资金流即信息流的控制,将产业链企业进行信用捆绑,在有效控制授信风险的前提下提供授信。该运营方式要求银行对应收款进行严格管控,如实施追踪分析、完善应收款管理制度、建立合理的催收机制等。除此之外,贷款的授信基础并非建立在传统的企业财务状况风险评估之上,而是以交易为基础。同时该模式中核心企业往往为与银行存在长期稳定信贷关系的优质企业,在融资过程中起着反担保的作用。3.“厂商银”。“厂商银”,即保兑仓融资,是基于商品提货权的一种融资业务。该模式中生产商、经销商、仓库以及银行四方签署合作协议,具体运作如下:银行通过购买相关商品提货权的手段控制中小企业,为经销商提供贷款,并依据其销售回款的金额以交易为单位释放货权;上游核心企业出于扩大销售以及稳定产业链的目的,提供回购以及担保;第三方物流企业则与银行签订协议,对货物进行监管与担保;下游中小企业通过支付一定比例保证金之后取得银行贷款,进而向核心企业进行购货分销。该融资模式下现金与货权一一对应,实现了融资企业的杠杆采购以及批量销售。

(三)供应链融资特点

供应链融资是对银行传统授信理念的突破与创新,与传统流动资金融资的区别较大。其建立在核心企业的信用基础之上,以此为出发点为上下游企业融入资金,因此其具有长期稳定性、整体性以及外包性的特点(陈晓红,2008)。其具体特点表现为:第一,从授信的角度而言,供应链融资的信用主体为整个产业链企业,评级范围较大;第二,传统信贷要求企业具有良好的综合盈利能力以及优质的抵押资产,偿贷来源为综合收入,而供应链融资的质押品可以为动产,且以逐笔交易为还款基础;第三,与传统信贷解决个体企业融资相比,供应链融资为整个产业链的稳定运行以及整合升级供血;第四,该种融资模式下银行的角色从静态关注企业的财务状况转变为动态参与企业经营交易过程,在为企业提供持续的资金支持之外,还提供多种中间服务。

三、供应链融资前景展望及政策建议:优势与不足

(一)优势分析

供应链融资是金融服务的创新,其通过针对整体产业链的资金信贷运作,实现了上下游企业、核心企业、产业链以及银行的多方共赢。具体表现为:第一,其解决了上下游企业的资金不足问题,实现了资金的有效运用;第二,其为核心企业提供了更加稳定的经营环境,有助于核心企业获得采购价格优惠以及销售的扩大;第三,其解决了产业整体的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实现了上下游资源的整合,增强整体竞争力;第四,其降低了银行逐一授信的成本,为银行发展新客户、扩大中间业务提供了商机。

(二)劣势分析

供应链融资虽然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但也面临着诸多问题。第一,由于其运营基于整个产业链,因此随着金融工具向上下游企业延伸,风险也会随之扩散。如果链条的某一成员出现问题,那么风险会迅速地在整条供应链中扩散。第二,由于我国尚未建立起一个完善的信用评价体系,银行无法完成对供应链所有企业的调查分析,因此不可能对供应链情况进行完全把控,从而做到及时调整授信,控制风险。第三,由于供应链提供的服务较为丰富,因此银行面对的客户需求也就更为复杂。同时,在融资过程中不同部门的不同诉求也会给银行具体工作的展开带来挑战,如决策部门要求保证现金周转速度、资金管理部门要求保障资金安全、销售部门要求扩大销量。第四,供应链融资覆盖产业上下游,多涉及对外贸易,因此汇率风险相对较大。

(三)政策建议

供应链融资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解决具有重大意义,为中小企业、银行以及第三方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其发展除了市场的推进,还需要参与各方的配合以及政府外部环境的营造与指导。第一,政府应扮演好政策制定者与引导者的角色,应当逐步完善信用评价体系以及其他相关配套建设。通过政策的制定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消除各方顾虑,积极推进供应链融资的展开。同时,应适当引进民间资本,在控制风险的同时扩大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第二,银行应当充分意识到供应链融资的重要性,建立专业的管理体制,完善相关服务,改变传统融资理念,实现银行与产业链的资源整合与流程再造。同时银行应当完善风险管控机制,建立专业的团队,实现对款项的控制以及相关汇率风险的覆盖。第三,企业应当改变传统经营理念,充分运用现有金融服务,努力摆脱融资困境。同时第三方企业,如物流公司、仓储公司等应与供应链企业加强合作,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同时,扩大自己的业务范围。

四、结语

完善供应链体系的建议范文6

关键词:CPFR 体系结构 供应链

库存管理与控制是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内容。只有做好库存管理与控制,才能组织并保证供应链的正常运作,在快速响应多样化客户需求的同时,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改善各节点企业的成本结构和收益,并最终进一步加强其合作关系。传统的库存控制方法明显不能满足这一要求。作为供应链集成化运作的库存决策模式——CPFR(Collaborative Planning Forecasting and Replenishment)有助于打破传统的各自为政和条块分割的传统库存管理状况,它以双方都获得最低成本为目标,在一个共同的框架协议下由供应商用户(分销商或零售商)行使库存控制的决策能力,并通过对该框架协议经常性的监督和修正使库存管理得到持续的改进。

CPFR的涵义

1995年,Wal-mart、Wamer-Lamhert、SAP、Manugistics和Benchmarking Darters等5家公司联合成立了零售供应和需求链工作组,进行CPFR研究和探索,其目的是开发一组业务过程,使供应链中的成员利用它能够实现从零售商到制造企业之间的功能合作,显著改善预测准确度,降低成本、库存总量和现货百分比,发挥出供应链的全部效率。由于CPFR巨大的潜在效益和市场前景,一些著名的企业软件商如SAP、Maulogistics、Peoplesoft、I2 Technology等公司正在开发CPFR软件系统和从事相关的服务。CPFR委员会在全球商业规划协会(Global Commerce Initiative,GCI)的积极赞助下,召开了相关会议进行了多次交流,吸收了促销计划、例外处理、多层协作和同步化等经营理念,借鉴了100多个实施库存决策模式(CPFR)项目的经验,于2002年6月公布了2.0版的CPFR。国外虽有CPFR的实践,但CPFR至今尚无明确的定义。

根据国内外大部分学者的研究,CPFR可以概括为:CPFR提供了一整套工作流程,该流程以提高消费者价值为共同目标,通过供应链中企业的相互协作,共享标准化的信息,制定有的放矢的计划,开展精确的市场预测,有效的库存管理,根据需求动态及时补货,以提高整个供应链的业绩和效率。通过整合供应链中需求和供应两方面的信息,由生产商、零售商等彼此分享,为供应链中各个企业降低库存成本、减少运营费用、创造更多的业务机会、提高销售额、提升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形成多方共赢的环境等提供了相关工作指南。

CPFR与其他库存管理模式的关系

在近些年的供应链库存管理相关的策略及模式各有其优缺点。CPFR是一种协同式的供应链库存管理技术,建立在JMI(联合管理库存)和VMI(供应商管理库存)的最佳分级实践基础上,同时抛弃了VMI策略缺乏系统集成,JMI的建立和维护成本高,未实现供应链的集成等主要缺点,能同时降低分销商的存货量,增加供应商的销售量。表1通过与其他库存模式的对比来进一步概括了CPFR的特点。

与以往的库存策略不同,库存决策模式(CPFR)针对供应链中合作伙伴的战略和投资能力不同、市场信息来源不同的特点,建成一个方案组。方案组通过确认合作伙伴从事关键业务的能力来决定哪家公司主持核心业务活动,合作伙伴可选用多种方案实现其业务过程。零售商和制造商从不同的角度收集不同层次的数据,通过反复交换数据和业务情报改善制定需求计划的能力,最后得到基于POS(销售点,Point of Sale)的消费者需求单一共享预测。这个单一共享需求计划可以作为零售商和制造商与产品有关的所有内部计划活动的基础,换句话说,它能使价值链集成得以实现。以单一共享需求计划为基础能够发现和利用许多商业机会,优化供应链库存和改善客户服务,最终为供应链伙伴带来丰厚的收益。

面向供应链的CPFR的体系结构与运作流程

(一)面向供应链的CPFR的体系结构

CPFR在供应链中的运作是有前提的,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理念,应用一系列的处理和技术模型,提供覆盖整个供应链的合作过程,通过共同管理业务过程和共享信息来改善零售商和供应商的伙伴关系,提高预测的准确度,最终达到提高供应链效率、减少库存和提高消费者满意程度的目的。作为基于供应链中CPFR策略的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如图1所示,该体系结构图可分为以下四个职责层:

决策层。主要负责管理合作企业领导层,包括企业联盟的目标和战略的制定、跨企业的业务过程的建立、企业联盟的信息交换和共同决策。

运作层。主要负责合作业务的运作,包括制定联合业务计划、建立单一共享需求预测、共担风险和平衡合作企业能力。

内部管理层。主要负责企业内部的运作和管理,主要包括商品或分类管理、库存管理、商店运作、后勤、顾客服务、市场营销、制造、销售和分销等。

系统管理层。主要负责供应链运作的支撑系统和环境管理及维护。

转贴于

(二)面向供应链的CPFR的运作流程

CPFR的实际流程见图2所示。

制定框架协议。框架协议的内容主要包括各方的期望值以及为保证成功所需的行动和资源、合作的目的、保密协议、资源使用的授权等,并明确规定了各方的职责、绩效评价的方法,阐明各方为获得最大的收益而愿意加强合作,以及为实现信息交换和风险共担而承担的义务等。

协同商务方案。在这一步中,销售商和制造商应就他们各自的公司发展计划交换信息,以便共同制定商务发展计划。合作方首先要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确定好部门责任、目标以及策略。项目管理方面则包括每份订单的最少产品数及倍率、交货提前时间等。此方案是进行以后各种预测的基石,方便了供应链上各部门/组织间的交流和合作。

销售预测。销售商或制造商根据实时销售数据、预计的事务等信息来制定销售预测报告,然后将此报告同另一方进行协商,双方也可各提出一份报告进行协商。

鉴别预测异常。根据框架协议中规定的异常标准,对预测报告中的每一项目进行审核,最后得到异常项目表。

协商解决异常。通过查询共享信息、电子邮件、电话交谈记录、会议记录等来解决异常项目,并对预测报告作相应变更。这种解决办法不但使预测报告更加准确,减少了风险,而且还加强了合作伙伴间的交流。

订单预测。综合实时及历史销售数据(POS)、库存信息及其它信息来生成具体的订单预测报告。订单实际数量要随时间而变,并反映库存情况。报告的短期部分用来产生生产指令,长期部分则用来规划。订单预测报告能使制造商及时地安排生产能力,同时也让销售商感到制造商有能力及时发送产品。

鉴别预测异常。确定哪些项目的预测超出了框架协议中规定的预测极限。

协商解决预测异常。解决办法和协商解决异常类似。

生产计划生成。将预测的订单转化为具体的生产指令,对库存进行补给。指令生成可由制造商完成,也可由分销商完成,取决于他们的能力、资源等情况。

CPFR在供应链库存管理中的模块运作

基于CPFR 的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型,结合了CPFR 和供应链管理的优势及共同目标。它分为五个模块:

需求管理模块。分析所有影响需求的因素,如历史销售资料、季节性因素、促销活动、产品生命周期等,并使工作人员从不同角度协同合作来产生短期共识的需求预测计划。另外,在需求管理中,可让不同的角色独立作出预测,系统则自动按照事先设定的规则将不同角色的预测数据进行即时整合,然后再对这些不同版本进行比较,如果在比较中发现不可容忍的差异,就发出警告通知相关人员及时进行沟通调整。

促销管理模块。帮助使用者分析、监测、追踪历史促销效果,并提供未来促销活动的假设模拟分析。首先在数据库中找出相同类型促销活动的记录,根据推算出的需求基线和实际销售情况分析出平均促销效益;再根据平均促销效益推算出需求预测,考核促销成本产生的财务影响;然后,模拟进行需求预测来选取适当的促销方式。

事件协作管理模块。主要是让供应链上的各企业能持续不断地监控、警示和评估供应链活动,并提供单一的协作平台,使各相关企业之间及时沟通和合作,对例外事件进行处理。系统设定一系列例外事件的参数标准,一旦出现例外事件,即时通知相关人员,通过协同合作,决策支持并寻找各种方案解决。在事件解决后,要对绩效考核中相关的重要标准进行评估,以对未来计划进行支持参考。

产品管理模块。提供使用者分析并计划产品长期需求趋势,追踪目前该产品所在的生命周期阶段,例如:产品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然后根据各个生命周期的不同情况,制定定价和促销策略,为企业提供决策信息。这里最有价值的就是将产品生命周期曲线整合于需求预测程序中,以正确反应产品在引入期的需求激增、衰退期的急剧下滑等趋势。

库存管理模块。提供使用者依据系统所产生的需求预测及目前在分销网络上的库存水准,协同合作计划补货活动。具体的职能包括仓库管理、出库管理、入库管理、调拨管理、盘点、报废及各种库存报表等,还可产生采购或调货建议。系统提供所有库存点各种物料的信息,以侦测未来存货短缺情况并及时发出警示,进行连续快速补货。

CPFR作为一种新型的库存管理模式,其基本管理思想还不成熟,其各种模型仍处于不断演变与发展中。如何具体实现CPFR与ERP(企业资源计划)、CRM(客户关系管理)等其他应用系统的合作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随着CPFR研究的越发深入及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许多阻止CPFR执行的障碍势必将减少,优越性将得到更好的体现,并最终被广大的生产销售厂家所广泛接受,为供应链库存管理带来一次新的革命。

参考文献

1.谢忠民.供应链管理的协同式物流商务理念.物流技术与应用[J],2004

2.魏晓雁.CPFR与现代信息技术浅析.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04

3.Ballou R H.Business Logistics Management 3rd.Englewood Cliffs,NJ :Prentice Hall,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