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产业面临的问题范例6篇

光伏产业面临的问题

光伏产业面临的问题范文1

当前,随着传统化石能源对环境的污染加重,全球普遍重视使用新型环保能源。光伏发电相较于其他新能源,受环境制约小,拥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2015年,全球光伏市场增长强劲,新增装机容量预计将超过50GW,同比增长16.3%,累计光伏容量超过230GW。我国光伏新增装机量将达到16.5GW,同比增长40%,继续位居全球首位,累计装机有望超过43GW,同比增幅达20.8%。

我国光伏企业发展形势总体向好。前10家组件企业平均毛利率超15%。多家企业开始在海外设厂,生产布局全球化趋势明显。根据对部分通过《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的企业进行统计显示,2015年上半年,组件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8.9%,净利润同比增长9.7%,平均净利润率同比增长6.5%。然而,我国光伏企业在具有很大发展前景的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

二、面临问题

我国光伏企业面临的问题既来自外部,也有自身因素。

(一)产能仍然存在过剩

近几年,我国光伏产业迅速发展,产能急剧增长,产能过剩已经是不争的事实。2012年,欧美国家纷纷对我国光伏企业开展“反补贴、反倾销”调查,这和光伏产能过剩有必然的联系。当时,中国排名前15家的光伏企业的产量占全球市场需求总量的70%,而欧美国家欲实施“双反”调查所涉及的企业中,有73家为中国企业。

今年,我国预计装机量有望超过43GW;全球多晶硅产量预计将达到36万吨,我国多晶硅产量将达到18万吨,产品价格预计仍将维持在11万元/吨左右,企业仍然承受低价压力。虽然近来各企业不断对原有产能优化提升,然而产能过剩局非一朝一夕可以回转,多家企业因行业竞争压力过大而破产。

(二)融资难、融资贵

目前,光伏企业融资也面临困境。首先,由于部分光伏企业破产无法偿还银行贷款,不良贷款率上升,各银行纷纷收紧对光伏企业的贷款发放,使整个产业面临融资难的问题。其次,我国主要光伏企业在海外上市,受行业整合和国际争端的影响,上市光伏企业股价大跌,在海外难以融资。再次,光伏企业在境内融资成本较高。据调查统计,境内融资成本在8%左右,部分高达10%,进一步减少企业利润,不利于光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技术仍需提高

目前,我国产业化生产的单晶硅电池太阳能转换效率有望达到20%,而美国光伏企业SunPower生产的晶硅电池转换效率于2010年就已达到24.2%,2013年,日本松下企业研制出来的电池转换效率创世界记录,为24.7%。总体而言,我国光伏企业面临技术研发不足,理论研究薄弱等问题。

(四)政府补贴未能落实

政府虽然对光伏产业出台多项补贴政策,然而由于审批程序复杂、制度设计缺陷问题,补贴款项一直无法到位,拖欠长达2年,金额高达100亿。缺少补贴资金,我国光伏企业很难自主研发新技术,新项目也难以为继。

(五)土地税赋征收不规范

目前,光伏电站的用地征税不够规范,企业税负很大。近来,政府提出要对已经建成投产的光伏电站征收耕地占用税及土地使用税,并且征收方式和征收标准不统一,不规范,变化空间大,给投资光伏电站的企业带来巨大的投资成本,其投资收益下降甚至亏损。据估算,耕地占用税如按10―20元/平米一次性缴纳计算,二类和三类资源区电站建设成本增加2-3毛/瓦,电价成本平均增加3分/度。

三、企业发展策略

上述问题的存在均制约了我国光伏企业的健康发展。对此,企业可采取如下发展策略:

(一)加强技术和产品创新

光伏企业应大力增加对人才、技术的投入。改良西门子法,努力提高光伏电池转换效率,研发新型高效产品,并可以做到规模生产,进一步降低成本。

(二)整合产业链

企业可以通过横向和纵向整合产业链来促进其进一步发展。横向整合,加强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企业和产能,进一步提高产业资源利用率。纵深发展,上游企业可以减少进口原料价格波动的不良影响,企业整体可集合研发、生产到安装,延长产业链,增强自主性和独立性。

(三)拓宽市场

近来,分布式光伏发电在国内取得了显著的发展。2016年第一季度,全国新增分布式光伏发电97万千瓦。其中,太阳能屋顶十分具有优势。国外光伏企业如美国的SunPower, First Solar, 以及Solar City等早已进入太阳能屋顶市场,采用了各种行之有效的市场策略,扩大市场份额,发展较为成熟。中国的光伏屋顶起步不算晚,然而还处于早期阶段,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国内光伏企业应抓住机遇,结合国情,借鉴国外经验,拓宽国内市场。

此外,中国光伏企业还可以拓宽海外市场。其在欧美国家“走出去”遇到瓶颈,难以前进的情况下,可以将目标转移至南美、南非等新兴市场,这些国家潜力巨大,发展前景良好,适合进行投资。

四、政府所起的作用

政府在扶持光伏企业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政府出台各项政策对光伏产业进行支持和补贴,然而这之中存在一定误区。

首先,政府不能一昧进行补贴,根本在于政府应鼓励光伏产业“产、学、研”结合,给予企业技术创新方面的支持。

并且,政府制定的各项扶持政策要合理、一致,要落实到位。政府还应加强各部门之间协调,明确用地限制,达成光伏占用土地税收标准的统一。

光伏产业面临的问题范文2

关键词:光伏产业;发展现状;行业风险;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F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3)04-0080-03

伴随着全球常规性能源供应的短缺问题不断加重,大量开发利用化石能源导致了环境污染加剧和人类生存环境恶化,迫使世界各国加快了寻找和利用新兴能源的步伐。从而各类新兴能源的开发利用力度逐步加大,而太阳能光伏发电所具有的总量大、分布广、无污染、可持续等优点,受到各国政府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发展前景良好。

我国光伏产业2004年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目前已经有数十家光伏企业在国内外上市,尚德、英利、天合、晶澳、阿斯特等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举足轻重。但是受欧美经济持续下滑,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以及企业生产盲目扩张等因素影响,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形势十分严峻,面临着宏观经济波动、市场需求下降、产能过剩和价格下降等多种困难和问题。

一、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现状

光伏系统以其规模上的灵活性、地域上的适应性、用电上的便利性等特征,决定了光伏发电技术是太阳能开发利用中最具实践意义的技术,因此成为了世界各国竞相研究应用的热点。

我国光伏产业保持了迅猛增长势头。一是从生产能力上看,2007年,我国太阳能电池产量跃居世界第一,占全球总产量的50%左右,且90%以上的产品用于出口。二是从产业布局上看,我国形成了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及中西部地区各具特色的区域产业集群,部分企业还加大了海外并购和投资设厂力度,形成了面向海外的国际化企业。三是从产业作用上看,我国光伏产业既为半导体设备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和市场空间,促进了国产设备技术水平提高和企业资金循环积累,也为半导体分立器件和集成电路所需的电子级多晶硅材料发展创造了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四是从发展前景上看,光伏产业符合我国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政策要求,也是国家重点扶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的光伏市场将会呈现指数增长。但是,由于按照生产成本核算,光伏发电上网电价价格高达1~1.1元/千瓦,在价格方面根本无法与火电竞争,使得我国光伏发电装机量仍处于较低水平,光伏发电市场目前相对还比较落后,现阶段光伏产业发展仍需要给予政策扶持。受技术、政策、市场、资金等因素影响,我国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之间仍存在脱节问题,比如多晶硅供应不足、缺口很大,导致了多晶硅市场价格高企,增加了后续各环节的生产成本。同时,据赛迪智库光伏所预计2012年我国太阳能电池产能40GW以上,超过全球预计产能的50%,而欧洲光伏工业协会预测2012和2013年光伏市场需求在30GW左右,光伏市场的增长速度远不能跟上产能扩张的步伐,一批光伏企业将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整合或淘汰,甚至可能会被国外资本趁虚而入,掌控对我国优势企业主导权,使我国光伏产业日益空心化。

二、我国光伏产业面临的主要风险

通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光伏产业在世界光伏市场上越来越具有话语权。但伴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光伏产业面临的政策调整、经济波动、市场竞争、经营管理和技术依赖等风险问题,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我国光伏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政策调整风险

目前我国光伏产业以外向型为主,欧美市场是消纳我国光伏产能关键区域,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国特别是欧洲国家光伏补贴政策呈现不稳定态势,光伏产品政策补贴纷纷下调,增强了国际太阳能市场需求变化的不确定性,进而对我国光伏产业发展产生较大影响。随着2008年以来欧美经济增速下滑、欧元危机演化升级,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加剧,2012年上半年,美国商务部对我国光伏产品做出“反补贴”和“反倾销”初裁,在实施加征近35%的“双反”关税后,我国光伏产品在美国市场将不具备任何竞争优势;最近,欧盟也开始酝酿针对我国光伏产品的贸易保护调查,一旦裁定加征“双反”关税,将会对我国光伏产业造成更大的打击。同时光伏产业属于高能耗、高污染行业,随着国家对相关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提高,将会增加光伏企业经营面临的不确定性。

(二)经济波动风险

光伏产业是资本密集型行业,企业的启动和运行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对国内外的经济波动以及货币政策的变动调整较为敏感,企业盈利能力也与经济周期变动有着较强的相关性。据不完全统计,在2008年光伏市场的快速发展时期,光伏产业平均利润率曾经达到30%;随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经济的增速减缓,光伏产业平均利润率回落到15%左右;2011年以来,受世界金融危机、欧洲债务危机等因素影响,世界经济持续保持低迷状态,光伏产业发展形势不容乐观,利润率下降到13%左右。由此可见,光伏产业的盈利情况受经济波动影响明显,光伏企业面临经济周期性波动带来的风险。

(三)市场竞争风险

目前,我国有100多家企业从事硅锭及硅片生产,约50家企业从事太阳能电池生产,从事电池组件生产的企业达200多家,预计2012年太阳能电池产能在40GW以上,超过全球产能的50%。光伏产业产能的快速和过度扩充,导致了光伏市场的竞争十分惨烈,进而引发产业链各环节产品价格大幅下滑。2011年以来,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片、太阳能组件价格都快速下降,并且从趋势上看仍将呈持续缓跌态势,一些规模小、生产成本高的企业将面临倒闭风险。同时,国外多晶硅企业实行低价竞争策略,向我国大量出口多晶硅产品,抢占我国多晶硅市场,受此影响我国多晶硅企业80%已经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我国绝大多数多晶硅企业将面临彻底倒闭风险。

(四)技术依赖风险

光伏产业是典型的技术依赖型产业,企业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目前,光伏组件生产核心技术仍被世界上的少数几家大公司掌握,虽然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光伏产业在技术上已经取得了很大突破,部分光伏企业初步掌握多晶硅生产工艺,多晶硅产量能够满足全国50%光伏电池的生产需要,国产光伏电池生产能力也不断提高,但是在某些新技术的开发、新结构的创新,甚至在一些新型电池的基础研发方面,我国仍落后于德国、日本等先进国家,大尺寸铸锭炉、多线切割机、薄膜电池生产线、四氯化硅闭环回收装置等关键装备,主要以进口为主;高纯多晶硅、银浆、切割液等主要原材料,对外依赖度也比较高。

(五)经营管理风险

2010年光伏市场的火爆以及高企的投资回报率,引发了各方资本持续流入光伏产业,有的投资者甚至未对技术、资源、人才、市场等要素进行深入分析,不顾客观发展规律盲目开展项目建设、持续不断扩大产能,面临的经营管理风险十分突出,市场秩序也遭遇前所未有的压力。目前,国内企业对产业链的产品及价格控制力较弱,业务发展受限硅料供应、市场价格波动影响较为明显。同时,我国太阳能电池行业主要面向海外市场,面对欧美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我国光伏企业加快了跨国企业建设步伐,这就需要有丰富的跨国企业管控经验,并有效应对海外产品和业务整合、跨文化及跨境管理方面的挑战,否则企业持续经营能力与盈利能力将会受到一定影响。

三、促进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从长期来看,光伏产业的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我们应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出发,通过加强政策扶持、搞好技术研发、改革电力体制、积极开拓市场等方式,推动光伏产业提升技术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扩大市场范围、强化竞争能力,为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实体经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一)加强政策扶持

太阳能光伏发电具有可持续性、能量回报高、环境污染小、网络布局灵活、节约空间和成本等特点。但生产成本高成为目前制约我国乃至世界光伏产业发展的瓶颈。国际经验表明,光伏产业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国家能源政策和发展战略的支持,德国、日本政府通过高价收购太阳能电或对太阳能电用户给予补贴等方式,促进了太阳能光伏产业的较好发展。因此,我国应吸收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制定有效的补贴方案,合理地核算补贴水平,建立光伏发电上网补贴体系,补贴支持使用太阳能供电方式;建立光伏发电配额制度,促进光伏产业技术研发及应用。同时,通过采取科技、财税、金融、外贸等政策措施,引导和支持太阳能光伏企业强化技术创新,整合生产能力,降低产品成本,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最终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市场需求,使光伏发电逐步成为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逐步实现对化石能源的替代。

(二)搞好技术研发

我国的光伏发电技术与全球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缺乏自主研发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技术水平和应用水平都还比较落后。因此,要增强对提高光伏发电技术研发能力必要性的认识。一方面是从国家层面上来讲,要建立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中心,着力解决产业发展中的技术供给这一关键问题,提升生产技术研发能力和技术成果转化能力,进而提升光伏产业各生产环节的技术水平,特别是在高端生产设备国产化、生产技术应用等方面求得突破;另一方面是从企业层面上来讲,要着力提升光伏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应用能力,支持和促进优势企业实行优化重组,组建起几家具备国际竞争实力的企业集团,增强企业的经营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三)改革电力体制

太阳能光伏发电的优势是不受资源分布的地域限制,可以利用建筑物面或空闲土地实施安装,通过低电压接入配电网,从而实现对太阳能的有效开发和利用,所发电量既可满足用户自身需要,还可将多余电量上网以提供备用服务。同时,分布式应用有利于先行解决偏远农村、海岛、通信中继站、边防哨所等的供电问题,解决当地居民、工作人员、驻守官兵的基本生活用电,既改善当地的生存环境,又体现国家的人文关怀。而要促进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发展,营造光伏发电市场建设的有利环境,就必须深化电力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实现输电和供电体系相分离,并全面开放用户端电力市场,为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提高新能源利用效率提供有力保障。

光伏产业面临的问题范文3

关键词 太阳能光伏 政策扶植 制度保障

中图分类号:TM914. 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民营资本在光伏产业中的发展困境

能源问题制约着一国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光伏发电因其清洁、便利、高效、安全,已成为全球关注的新兴产业。在技术进步和政策法规的驱动下,近年来,我国光伏产业也得到了巨大发展,民营资本纷纷涌入该领域,但由于缺乏先进的技术和充分的经济实力,同时存在较多的环境、市场和政策等方面的问题,民营资本在该领域的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

(一)太阳能光伏发电应用程度低。

虽然我国已加大了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力度,但光伏发电的应用比例仍十分低,据统计,到2011年底,太阳能光伏发电并网装机达214万千瓦,生物质发电装机436万千瓦、地热能发电装机2.42万千瓦,海洋能发电装机0.6万千瓦。这些清洁能源的发电形式在电力结构中的比重几乎可以被忽略不计。截至2011年底,包括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及生物质能等主要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占电力总装机的比重仅为27.5%,同比增长0.9个百分点。由此可以看出,清洁能源在我国“十二五”开局阶段的发展形势并不容乐观。截至2011年底,国内各主体清洁能源发电的基本情况为:常规水电装机达2.3亿千瓦,核电装机达1257万千瓦,风电并网装机4505万千瓦,占电力总装机的比重分别为21.8%、1.19%和4.27%。由此可见,清洁能源在我国的应用程度尚属于起步阶段,而太阳能光伏发电所占的比例则更是少之又少。

(二)“两头在外”的市场格局。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光伏产业也成为了全球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但大多数处于末端的“电池片生产”和“组件封装”环节,多晶硅的生产十分落后,长期来看,我国太阳能电池产业形成了“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即技术和原材料、销售和市场在国外,加工制造在国内,进而形成了对全球产业链的“依附性发展”格局。与此同时,随着欧盟国家对光伏产业的扶持力度逐步减弱,国外市场的利润不断减少,美国等国家开始对我国的光伏产品加大“双反”力度。2012年3月和5月,美国商务部宣布了对我国光伏产业的双反调查初裁结果:对中国输美太阳能电池征收2.9%至4.73%的反补贴税;对中国光伏电池及组件征收高达31.14%至249.96%的反倾销税。这是迄今为止我国新能源行业被征收的最高关税,中国企业将被彻底关在美国市场的大门之外,国内光伏企业面临着新一轮的关闭潮。可见,我国的光伏产品在销路上可谓“内忧外患”,光伏产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三)产业技术提升缓慢。

技术研发方面,目前国内的光伏电池生产技术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光伏电池平均能耗已降到2.5kW·h/Wp左右,多晶硅电池平均转化率已接近17%,单晶硅电池平均转化率接近19%,个别企业的多晶硅电池转化率已达到18.5%甚至更高 ;标准体系建设方面,国家生产技术标准体系还十分不完善,很长一段时间内,指导生产的将是各企业制定的企业标准,但业界仍在不断努力,如公布并实施了光伏电站并网技术标准GB/Z19964—2005《光伏发电站接入电力系统技术规定》;此外,我国光伏产业的专利申请保护工作也还处于起步阶段,核心专利大部分是国外企业来华申请的,在少数属于我国的专利中,专利权人为光伏企业的只占很少一部分,其他大都是由个人或科研院进行申请的。

(四)能源布局的国家垄断性明显。

在电力领域,目前我国的能源布局基本上是国家垄断的局面。由于民营光伏项目的发展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国有企业的利益,传统电网对光伏产业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制约作用,导致民营企业的项目推进慢,并网、上网难等。虽然近几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上网电价补贴、民营企业准入制度等政策支持,但现实情况却并不近如人意,能源垄断的格局还是严重缩小了光伏企业的发展空间,降低了民间投资者的投资信心。

二、民营资本遭遇发展困境的原因

(一)化石能源的市场占有率居高不下。

在我国,清洁能源刚起步,不可能在短期内动摇传统能源的主导地位,在2011年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中,水电、核电、风电等新能源所占比重仅为8.9%,而以煤、石油、天然气为主导的化石能源则占了90%的份额,其中煤炭的比重更是高达68.7%。由此可见,光伏产业发展的最大阻力是化石能源的市场高占有率。化石能源对清洁能源尤其是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影响还表现在,太阳能市场内需不足,进而导致光伏产业的发展受限。虽然我国现已成为全球第一大太阳能电池生产国,但受化石能源的影响,我国太阳能市场发展仍十分缓慢。与此同时,我国约九成以上靠消耗能源和资源制造的太阳能电池主要应用于出口,而国内需求非常有限,我国光伏产业的现状可以说是有产业无市场 。

(二)技术相对落后。

由于太阳能光伏技术整体水平不高,核心技术多依赖于国外,而且我国至今尚无法自主生产太阳能光伏产业的核心材料——高纯度多晶硅,只能依靠高价进口,导致了我国光伏产业的成本居高不下,超过70%利用太阳能的产品只能出口到国外,这种产业链发展的“依附性”状况,使得生产的成品出口价格受制于国外,国内企业则仅负责了产业链中高污染、高耗能的末端生产环节,这也成为民营资本在光伏产业发展遭遇困境的原因之一。

(三)政策扶植不够与法律制度不完善。

与德国、意大利、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政府对光伏产业的政策激励十分不足,对屋顶计划的扶持力度也大大不够。政府补贴制度不明确,企业是否能拿到国家补贴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这种政府执行的不确定性关系到投资成本的高低,进而降低了投资者的投资信心。同时,国家立法的滞后性导致了以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为产品的民营资本企业得不到法律的有效保护,可谓是“无法可依”,从而使其不能顺畅地发展。特别是完善的市场保障制度、激励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导致太阳能市场无法有秩序地运行,企业和投资者的利益无法得到很好的保护。

(四)科研创新能力不强。

光伏产业是一个资本、技术密集度都较高的产业,科技发展水平的提升对于产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光伏产业创新能力不强,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又少,除少数企业外,产品的总体质量远远不如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在科研方面,相关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往往偏重于新型太阳能电池技术的研究,而忽视了对常规工艺的研发,导致科研经费严重不足。人才方面则主要依靠老企业的退休技术人员、研究所的少量科研人员等开展技术研发工作,能适应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人员十分少。

(五)国企民企区别对待。

在太阳能光伏产业,我国的民营企业面临着与国企相比不公平的待遇。这一点尤其体现在企业融资方面。目前太阳能光伏民营资本融资现状是以内源融资为主,银行借贷、融资租赁、股权融资等外援融资为辅,上市民营资本在股权融资方面也投入了相当大的力度。

从内源融资来看,由于太阳能光伏民营资本在自我积累分配中常常留利不足,自我积累意识差,太阳能产业在成本的计算方式上没有将传统能源火力发电的成本和设备的折旧成本纳入其中,且折旧费过低,导致无法满足企业固定资产更新改造的需要。从而导致自有资金来源有限,难以支撑企业的快速发展。另外,太阳能光伏产业脱离政府补贴的趋势日趋明显,依靠自身发展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但在短期内有限的自由资金及现有的政府补贴制度的禁锢使得资金短缺问题十分容易产生。从外源融资来看,太阳能光伏产业通过银行借贷、融资租赁、股权融资即资本市场公开融资和私募融资等渠道获得资金,但目前这些渠道并不畅通。直接融资方面,绝大多数太阳能光伏民营资本难以承受股票发行的成本费用,而过分追求规模管理更是导致企业债券融资方面比重不足。间接融资方面,民营资本自身负债率高导致了银行借贷中贷款十分困难,银行对民营资本的贷款多采取抵押或担保的方式,这不仅手续繁杂,而且为寻求担保或抵押还要承担如担保费、抵押资产评估等相关的费用。有鉴于此,很多太阳能光伏民营资本选择了以民间借贷的方式进行融资,从而导致了民营资本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三、光伏产业民营资本发展的制度创新

首先,政府应加速制定相关法律,及时将现有的扶持政策上升到法律层面,及时修订光伏产业配套的法律法规。政府要加大宏观调控力度,调整能源结构,在政策上给予支持,鼓励开发利用太阳能。让民营企业参与到新能源竞争中,经审批的民企应与国企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国家也应提供相同的政策支持。此外,政府应构建统一的政策体系,各部门立法应一致、连贯。各级政府应根据发展规划的要求和资源的区域特点,制定产业发展政策。企业也应根据本区域的特点及政策,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规划。

其次,要制定有效的产业发展政策,提高生产者、投资者的积极性。在产业发展的初始阶段,政府还应关注消费市场的培育,保证供给方的投资回报,引导消费市场做出选择。政府应将市场能解决的问题“放权”给市场,使其在市场中达到竞争的“最效率”,在市场失灵时才介入。应对民营资本投资者进行补贴,加大消费环节的补贴力度,加速消费市场的形成,进而激励投资者技术革新、扩大生产规模,但补贴政策应有一定的标准,对产品质量不高、在低端生产环节盲目扩张的企业,不予补贴。

再次,国家要以税收或其他方式将传统能源的价格加持,使其成本提高、市场需求减少,降低市场占有率。应按不同的类型对民营资本制定价格政策,要求地方电网以最优价格将其并入,使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吸引更多消费者,以解投资者的后顾之忧。对生产企业和民营投资者提供税收优惠,也是我国目前较为主要的经济激励手段,政府应制定强制性税收制度,主要征收对象是消费主体,引导消费市场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太阳能产品的使用比例。

最后,政府要简化项目的审批程序,由发改委制定审批标准,统一进行审批,还应适当放宽对地方光伏发电项目的审批,并将清洁能源发展专项资金的审批权下放到省级财政部门,加速项目启动,进而降低运作成本,提高投资回报率,让民营企业有良好的投资预期,吸引更多人才、技术、资本投入到光伏产业。

我国光伏产业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但民营资本的规模化仍面临着成本、人才、装备、技术、政策及相关体制等问题,要保障我国光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使民营资本在清洁能源产业突破发展瓶颈,必须通过制度创新为其发展创造条件,政府为此付出的努力可以有效治理传统能源带来的环境污染,也可以借助对民间资本的融资发展清洁能源,调整我国的能源结构。

(作者:华东政法大学2011级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能源法)

参考文献:

光伏产业面临的问题范文4

关键词:光伏产业;现状;问题;战略

1前言

近些年来,我国的光伏产业经历了飞速的发展,特别是在2007年,光伏产业主要是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在很多的关键生产技术装备上的研究都取得了非常令人鼓舞的进展。但是,我国的光伏产业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引起了高度的关注和激烈的争议,主要包括:不是特别协调的产业链结构、生产过程中导致的国内的高能耗、全球技术的竞争、光伏发电的商业化前景等。这些问题都备受人们的争议,同时也是推动我国光伏产业利用的重大课题。

2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2.1在光伏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当中,中国的中下游的优势要强于上游

从整体上来看,国内的很多企业进入的是后端的太阳能电池和组件的生产环节,但是像晶体硅这类型的主要材料则掌握在发达国家的手中。中国在多晶硅的环节上并没有什么优势,在建设的多晶硅厂中主要是采用西门子改良的工艺,成本比较高,污染较为严重。而下游的电池封装产业的发展最为成熟,具有明显的优势。

2.2竞争较为激烈

因为竞争的激烈,产品的价格下降的趋势会比较快,自从2009年供给超越需求,规模比较小的企业将被并购或者倒闭,存在的企业也将面临着很大的压力。

2.3光伏产业面临着局部调整

光伏产业链主要包括硅料、硅片、电池片、电池组件和应用系统五个环节。一般来讲,上游是硅料、硅片的环节;中游是电池片和电池组件环节;下游是应用系统等环节。随着上游的利润长期处于低水平,企业将会越来越多的将中心投向下游。上游厂商及其风险投资将会加大太阳能电池片及其应用系统的资金投入,从而导致产业化趋势加强。

2.4技术逐渐的趋于多元化

当前薄膜太阳电池技术已经逐渐的成为光伏领域的热点,在未来的两年里,薄膜技术的进步和转换率的提高,将逐渐的凸显薄膜太阳能的优势。受到硅材料的限制,各个较大的厂商已经逐渐转向投产薄膜技术,这都促进了薄膜技术的成熟。

3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全球产业链上的“依附性发展格局”

在我国全球化的背景下,产业活动主要是基于全球化产业链的垂直分离使价值创造活动成为跨越地理空间、不同区域内的多个企业共同完成。同时,中国的光伏产业也逐渐的嵌入到了全球光伏产业链当中。但是从国内光伏产业链内部发展的情况来看,中国的企业大多是处于光伏产业链的最末端的环节,在多晶硅的生产上处于一个落后的状况,特别是在循环工艺的控制上,仍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太阳能光伏技术的整体水平并不是很高,核心技术基本上都是依赖于国外。

3.2产业与市场倒挂

近些年来,我国的太阳能光伏产业飞速的发展,成为全球第一大太阳能电池生产大国,与中国巨大的太阳能电池生产能力相比,中国的太阳能需求确是比较缓慢的,与生产大国的地位相差较远。目前我国的大多数的依靠消耗能源制造的太阳能电池主要是应用于出口,与国外需求相比,国内的应用较少,内需严重的不足。可见,中国的光伏产业主要是一个典型的出口导向型的产业,原料和市场主要是在国外,产业和市场的倒挂现象较为严重。

3.3环境污染较为严重

在我国,主要是以金属硅生产出口为主。金属硅的生产处于冶金产业,在生产的过程中排放出的二氧化碳等气体及其废渣等对于环境具有很大的影响。而我国因为政策和意识等方面的原因,并没有对此采取相应的措施。同时,采用改良西门子法的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四氯化硅以及其他的物质都排放掉,也是造成太阳能光伏产业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这些与低污染低排放、甚至是污染零排放的循环经济的模式相差的较远。

3.4原料及其废弃物不能够重复利用

我国的硅企业是单一的进行生产,只是为生产太阳能用硅而进行生产,国外生产多晶硅的企业一般是从事符合的化工生产。假如能够将循环经济中的工业生态园区模式应用到我国的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当中,形成相互利益转化,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3.5政策不够完善,技术不够成熟

光伏发电的配套技术现如今还不是很成熟,生产出来的产品可靠性低,基本上是依赖于进口;独立系统中的蓄电池技术还没有过关,并且寿命比较低。虽然鼓励光伏发展的政策已经出台,但是并没有相关的可操作性措施能够与之配套。所以,怎么样才能够将循环经济的理论应用到太阳能光伏产业生产链当中,使太阳能利用不仅在使用的过程中,同时在生产的过程中更好的实现效率的最大化,实现环保的要求。

4我国光伏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

4.1以整体为对象,以长远的发展进行宏观调控

在推行产业循环改造的过程当中,需要特别注重企业间的信任机制的管理。企业之间的信任机制能够强化光伏产业及其企业之间的一体化物质和能量的共生关系,从而更好的实现光伏产业网络成员之间的信息共享。以上是提高生态效率和实现工业生态化的非常重要的步骤。信任机制的建立同时需要依靠于企业之间的合作,这里包括企业与企业之间在心理上的契合、开发者的管理等,这些都对于企业的合理制度的安排起到重大的作用,这也是环境管理创新的必然性选择。

4.2坚持技术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

当前来讲,光伏产业链的发展还不是很平衡,科研实力和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与国外相比还是比较落后的。加强光伏产业的全球竞争力,就需要在技术上取得突破。未来的市场主要体现的是产品的成本和品质,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中国应该建立高水准的技术研究中心,使之成为促进光伏产业技术进步的平台。

4.3加大政策扶持,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在2009年,财政部推出的补贴政策主要标志着中国光伏产业将逐渐的补位。中国的光伏产业的大门已经开启,并且有望在政策的推动下像发达国家一样进入到快速的发展阶段,中国有望形成生产强国和消费大国。在今后,中国应该在包括科技攻关、融资服务、人才开发和物流等政策的扶持下,为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曾胜,刘朝明.我国能源消费与GDP增长的比例关系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9,(2).

[2]王茂洋,王林.构建光伏产业生态网络的思考[J].经济问题探索,2009,(10).

光伏产业面临的问题范文5

国际经济危机导致光伏市场萎缩,与此同时,中国光伏产业快速发展,最终导致了产能严重过剩。激烈竞争导致低价,低价导致双反,这就是近年的光伏悲惨故事。据估计,2011年,我国全年太阳能电池组件产量达到21 GW,占据全球总产量的60%,连续五年位居全球首位。2012年美国商务部就中国出口美国的光伏(即太阳能电池)产品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做出终裁,对中输美光伏产品征收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如果欧盟2013年效仿美国,那么中国太阳能企业将面临真正的“寒冬”。

产品不能卖出去,就意味着资金链断裂,等待许多光伏企业的很可能是破产倒闭。当然,市场本身就是一个优胜劣汰的机制,适者生存。此次太阳能光伏企业危机给中国太阳能产业提出了发展问题。太阳能企业在寻求短期应对危机办法的同时,也应当从长远角度思考整个行业发展。因此,光伏企业面临困境的时期也是光伏产业进行自我调整、自我反思的机会。那么太阳能企业该如何应对当前危机走出困局,又该如何谋求长远规划?

首先,合理把握市场风险。在国际低碳发展对清洁能源发展需求的刺激下,地方政府纷纷响应“新能源孕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召唤,加上国有银行对于“清洁”的支持,当然也基于光伏产品丰厚的利润,国内太阳能企业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如雨后春笋一般迅猛增加,而且绝大部分光伏企业集中于光伏电池组件的制造。“井喷式”发展背后常常是行业整合,只不过,欧美“双反”使得这个过程更残酷。

这是一个深刻教训,其实光伏作为“昂贵”的能源品种,其消费需要政府补贴支持。然而通常在经济不好时,补贴就减少,这个风险应该是可以预见的。因此,企业要明确自己的市场定位,更好地把握市场风险。就单个企业来说,应该发现和发挥自身优势,做大做强自己擅长的环节,这往往比面面俱到更容易成功,位置也更稳定。而从整个行业角度来看,需要避免产能过剩和过度竞争,从而实现产业生产经营效率的提高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其次,注重技术研发降低成本。宏观地说,新能源产业链可以分三个环节,即研发、设备制造和利用。国内太阳能企业主要集中在光伏电池组件生产,即设备制造这一环节,经营方式相对粗放,研发和终端利用方面明显滞后。光伏产业链中的晶硅提炼技术属于核心技术,我国需要增加这项技术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的竞争力。在日益不利的贸易局势下,太阳能企业应该避免盲目扩张,加强管理,力求将损失降到最低。而且从长远来看,太阳能企业今后谋求可持续发展应该注重自身技术的积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虽然说技术积累与突破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见效,但是,目前国内光伏企业也具备一些有利条件。一方面,部分在国内起步较早的太阳能企业拥有了一些自主的技术,这些企业可以进一步加强自主研发,提高技术水平就是提升自身在整个行业的话语权。另一方面,对于资金和技术研发能力不足的企业,也应该考虑加强研发,因为设备和研发是相互支持的。加强技术研发,生产出具有差异化的光伏产品是避开贸易保护、帮助光伏行业走出困境的一条正路。

除此之外,成本和并网一直是制约我国太阳能发电规模化的主要问题,解决这两个问题将大大提高国内市场对光伏产品的消化能力。受光伏产品终端使用成本的制约,目前我国新能源中的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在能源结构中比例微小(0.27%,2011年),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国内光伏产品开发潜力很大。

光伏产业面临的问题范文6

2015年光伏产业回顾

(一)产业规模迅速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大幅提升

2015年,中国大陆多晶硅产量达到16.5万吨,同比增长25%,16家多晶硅企业绝大多数处于满产状态,全球产量占比从2014年的45%提高到48.5%;硅片产能达到48GW,同比增长26.3%,全球产能占比从2014年的76%提高到78%,统计37家硅片平均产能利用率达到94%;电池片产量达到41GW,同比增长24.2%,全球产量占比从2014年的65.6%提高到68.3%,统计50家企业平均产能利用率达85%;组件产量超过43GW,同比增长20%,全球产量占比从2014年的68.4%提高到71.7%,组件企业平均产能利用率为86%。2015年,我国新增光伏装机超过15GW,同比增长逾40%,累计装机量约43GW,超越德国成为全球光伏累计装机量最大的国家。2015年,我国光伏企业盈利情况明显好转,大多数企业扭亏为盈。2015年,光伏制造业的盈利能力已明显增强。33家规范企业2015年的整体经营情况显示,平均利润率达4.7%,比2014年提高30.6%。从细分领域看,组件环节表现要明显好于硅片环节,前10家组件企业平均毛利率超15%。

(二)光伏制造全球布局提速,走出去步伐逐步加快

在“一带一路”战略引导和国际贸易保护倒逼下,我国光伏企业“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我国光伏企业通过海外建厂、投资建设光伏电站等方式,实现全球化布局。阿特斯、保利协鑫等龙头企业在加拿大、美国和日本光伏项目储备达到700MW以上。部分企业选择建厂以贴近市场,如中电电气在土耳其新建电池组件工厂,晶澳、天合宣布在印度合资建设电池和组件工厂;部分企业到成本洼地建厂以降低生产成本,如中利腾晖、英利宣布在泰国新建组件厂,卡姆丹克在马来西亚新建硅碇、硅片厂。另外,也有企业通过签订代工协议,以规避“双反”税率,绕道布局全球市场,如昱辉阳光已在7个国家建立了长期代工关系。

(三)弃光限电问题突出,融资难制约光伏发展

目前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与电网建设规划的统筹衔接出现一些问题,区域电网结构限制与外送通道建设滞后,光伏电站集中开发地区面临的限电形势愈发严峻,导致资源丰富地区的优势难以实现。同时,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被限制的现象十分严重,出现了大范围、常态性的限电、弃光现象。据统计,2015年我国西北地区弃光率达到17.08%,其中,甘肃弃光问题突出,累计弃光电量26.19亿千瓦时,约占全部弃光电量的56%,弃光率达到30.7%。新疆累计弃光电量15.08亿千瓦时,约占全部弃光电量的32%,弃光率达到22.0%。

除了弃光限电外,融资难也制约着这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我国光伏企业受行业整合,以及国外贸易争端等影响,在海外资本市场融资能力很弱。而境内融资成本较高,多数光伏企业融资成本在8%左右,部分甚至高达10%。高额的融资成本使得我国光伏企业成本高,大幅侵蚀企业利润。同时,可再生能源补贴资金存在巨大缺口。现行可再生能源补贴申报程序有些繁琐,导致资金调配周期过长,使得发电企业资金流转不畅、财务成本增加,产业链出现发电企业、制造企业、零部件企业间的三角债现象,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技术改造、技术升级、正常经营和经济效益。

(四)技术水平与产品性能不断提升,生产成本持续下降

2015年,在内外环境的共同推动下,我国光伏企业加大工艺技术研发力度,技术水平与产品性能不断提升。骨干企业多晶硅生产能耗继续下降,行业平均综合电耗已降至100kWh/kg,部分企业甚至已低于70 kWh/kg,硅烷法流化床法等产业化进程加快;单晶和多晶电池技术持续改进,晶硅电池生产的每瓦耗硅量由2010年的约7g降低至目前的5g左右,产业化生产的普通结构电池效率分别达到19.5%和18.3%,处于全球领先水平,部分企业生产的N型电池平均转换效率达到22.9%。钝化发射极背面接触(PERC)、异质结(HIT)、背电极、高倍聚光等技术路线加快发展,部分技术开始批量生产;光伏组件封装及抗光致衰减技术不断改进。

在生产工艺水平提高的驱动下,产品生产成本不断降低,多晶硅全成本降至15美元/kg,领先企业组件生产成本降至2.9元/瓦,光伏发电系统投资成本降至8~9元/瓦以下,部分分布式装机甚至降至6元/瓦,度电成本降至0.6~0.9元/千瓦时。

(五)光伏市场蓬勃发展,市场应用呈现多元化

2015年,我国光伏市场持续增长,新增装机容量超过15GW,同比增长41.5%,继续位居全球首位,累计装机超过43GW,超越德国成为全球光伏累计装机量最大的国家。光伏应用模式逐步多元化。目前,虽然大型地面电站仍然占据我国光伏装机总量的80%以上,但2015年,我国光伏电站开发呈现与农业、养殖业、矿业、生态治理相融合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受政策拉动,分布式光伏发电规模也不断扩大,主要分布在电力负荷比较集中的中东部地区。光伏水泵、光伏路灯、光伏树与光伏消费品等光伏应用产品型态逐步多样化。

2016年光伏发展趋势

(一)产业规模仍将持续扩大,行业扩产意愿强烈

多晶硅方面,随着全球新增多晶硅产能投产和原有产能优化提升,预计全球多晶硅产量将达到36万吨,我国多晶硅产量将达到18万吨,产品价格预计仍将维持在11万元/吨左右。在电池组件方面,随着光伏行业的整体好转,以及组件价格下降使得光伏发电成本不断逼近甚至达到平价上网,预计我国组件产量继续呈现增长势头,含海外工厂有望达到50GW,产业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同时考虑到美国由于ITC(税收减免)政策将在2016年底到期,将继续掀起抢装高潮。新兴市场如印度、非洲等正大力推动光伏发展,随着配套政策和融资手段的完善,将成为下一个爆发的增长点。“一带一路”地区光伏市场需求也逐渐释放,我国光伏装机在“领跑者”计划和电价下调带来的抢装驱动下,全年光伏装机市场将达到20GW以上。2016年海外光伏市场也将助推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又一轮光伏热袭来,预计行业扩产意愿将更强烈。

(二)产业投资持续增强,企业兼并重组步伐加速

在政府扶持、技术进步的大环境之下,我国光伏行业持续回暖,光伏行业投资热情大涨,很多传统行业力图通过收并购的手段进军光伏行业。同时,我国光伏企业仍将加速拓展新兴市场,积极实施产业全球布局计划,通过海外投资设厂、海外企业并购等方式,推动国际光伏贸易格局加快演进,光伏产业投资持续加强。随着光伏市场的良性发展,光伏行业发展逐渐呈现了“大者恒大、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那些竞争力不强、经营情况不好的光伏企业将逐步通过重组退出光伏市场,而龙头企业将通过收购其他企业扩大产能以抢占市场份额,或获得先进生产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了《关于进一步优化光伏企业兼并重组市场环境的意见》,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兼并重组过程中的政策,金融机构也在通过相关政策性基金支持企业加强兼并重组,为企业兼并重组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相应指标的提升也进一步提高了光伏企业的技术门槛,上述政策的叠加也将加快落后产能的淘汰。2016年或将成为光伏行业整合、并购之年。

(三)融资难、并网难仍待破解,非技术因素蚕食利润

中国光伏企业融资成本远高于美国、欧洲地区平均水平。尤其是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主体多以中小企业为主,可选的融资工具较少,高昂融资成本抑制了中小企业发展分布式光伏的意愿。目前融资租赁、yieldco、资产证券化、众筹等方式具有不同程度限制,破解光伏融资难题根本上还要依靠手握重金的银行。

2016年,光伏行业融资难并网难问题仍待破解。从2015年并网装机容量来看,新疆(含兵团)、甘肃和内蒙古都已经早早地超过了国家给定额度。由于承载这些地区电力输送至需求量大的城市中心的特高压设施仍在建设,这些省份仍将面临严峻的限电问题。我们预计其它地区,例如浙江和福建,也有可能遇到类似问题。在目前负荷与资源错配的现象短期内无法解决的情况下,虽然电改将从制度和实操层面有效缓解目前弃光限电严重的现象,但是限电、补贴、用地压力仍在,上述非技术性因素仍将蚕食电站利润。

(四)新技术新产品开发活跃,智能化水平有望提升

2016年,技术进步仍将是产业发展主题。光伏领跑者计划将继续进一步拉动高效单晶市场需求,单晶硅电池产业化主流效率有望达到20%,主流组件产品功率将达到265W~270W,PERC电池、N型电池规模化生产进一步扩大。考虑到西部限电问题比较突出,今年光伏电站将向中东部地区倾斜,农光、渔光互补等新模式将推动双玻组件、跟踪系统、MPPT逆变器等新产品需求。硅烷流化床法多晶硅生产工艺有望实现规模化生产,单晶连续投料生产工艺和G7、G8大容量铸锭技术持续进步,金刚线切割技术将得到进一步应用。市场供需关系的改变,将倒逼企业通过技术进步和产品差异化获得进展优势。

同时,光伏制造的自动化、智能化、柔性化将成为光伏产业升级的主要趋势,大部分的光伏企业已经逐步实现由“制造”向“智造”转型,光伏制造的智能化水平有望逐步提高。未来一段时期,国内外光伏市场需求旺盛,高效和可靠性不再是衡量光伏产品的唯一指标,智能化、轻量、与建筑结合的要求会使产品更加多样化,并适用于多种应用和安装条件,从而实现能源互联网。

(五)市场应用持续强劲,装机呈现前紧后松态势

我国光伏市场虽面临局部地区限电、土地、补贴拖欠、上网标杆电价下调等问题,但政府正通过提升可再生能源附加、优化电站指标规模发放等破解瓶颈,而产品价格的持续下降也将抵消电价下调和限电带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