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思考范例6篇

关于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思考

关于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思考范文1

环渤海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面板数据分析——基于河北视角

安徽省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

地方政府行为、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基于广西与江苏的比较视角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重新认识东盟汽车市场

银行间外汇市场加挂越南盾牌价的探索

CAFTA背景下广西银行业发展路径研究

后金融危机时期金融伦理道德教育课程的设置——金融学科学生伦理道德认知分析

中国财富基金的法律问题研究

绩效审计在央行内部审计中的应用探讨

民族地区金融发展的法制对策研究

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机制实证考量

江苏农村保险低碳经营的调查分析与对策探讨

浅谈信用卡直销队伍管理的难点与对策

中国信贷支持与房地产价格波动——基于SVAR模型的实证研究

国际油价对进出口冲击的传导机制——基于人民币汇率视角的实证分析

山西省区域经济差异研究

200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金融稳定报告

中国-东盟区域金融市场合作研究

中国与东盟一般贸易人民币结算难点与对策研究

机构投资者、制度和监管:一个国际比较分析

广西河池市推进小企业金融服务情况调查

人民银行安全保卫信息化发展策略研究

中国金融发展的产业结构优化效应研究

基于Eviews的广西票据贴现利率形成因素研究

外源型经济发达地区货币政策传导探讨——以东莞为视角

美法农业保险模式比较及其经验借鉴

基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商业保险发展策略

保险公司分支机构治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博弈技术分析及在银行知识管理中的应用

农村金融服务充分性不足的破题——以广西桂平农信联社为视角

“东盟经济金融”栏目征稿启事

广西“银团贷款”操作模式影响分析——以政府类贷款项目为例

商业银行客户忠诚问题初探

关于商业银行营运服务前台与后台风险防控的思考

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风险及其控制措施探析

我国铸币税规模及经济效应分析

《广西金融研究》更名为《区域金融研究》启事

“三农”金融需求压抑的缓解路径——基于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三农”金融支撑体系变迁的思考

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对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现状的调查

人民币汇率波动的贸易条件效应——理论和实证分析

广西经济十佳县商业银行县域支行的经营发展分析——以工行为例

基于SWOT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策略研究

试议EVA在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中的运用

银行败诉案件引发的思考

世界各国构建贷款担保体系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谈谈农村信用社获得央行票据兑付资金后的发展问题——以武鸣县信用社为个案

河池市茧丝绸特色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思考

关于梧州市再生资源加工业发展和金融支持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从金融视角看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对当前湖南中小企业融资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欠发达地区创新金融服务促进东部产业转移的思考——以贵港为例

发达国家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经验借鉴

浅议银行操作风险的现状与对策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应当实行灵活的直接投资资本金结汇政策

对银行合规文化建设的思考

县域邮储银行信贷业务拓展缓慢应予关注

我国南方雪灾对保险业发展的一些启示

关于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思考范文2

以经营品质的全面提升增强农行在县域市场的示范引领作用——对提升县域农行市场竞争力的调查与思考

通胀紧缩背景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路径探析

完善现行信贷业务流程的思考

对基层网点储蓄存款、基金、保险和自主理财产品销售与协调发展的调查报告

对对公业务营销组织体系建设及营销能力提升的调查与思考

浅析产业链融资及其在我国农业领域的应用问题

激活优质客户资源战略路径的思考

大力发展资本节约型业务是欠发达地区农行提升经营品质的理性选择

对黄冈农行县域法人贷款客户流出情况的调查报告

对提升县域农行在农村金融市场引领力的调查与思考——以农行罗田县支行为例

小业务撑起了大经营——农行浠水支行业务经营情况调查与思考

以供应链金融模式服务农业产业链发展——对农行黄冈分行“三农”信贷创新的调查与思考

农户小额贷款操作流程与运营模式的实践分析与思考

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非现场审计探讨

做好信贷审查“五部曲”提升信贷资产发展品质

电子银行业务法律风险及防范策略思考

农村金融服务:ATM能否补位——以农行黄冈分行为例

基层农行电子银行渠道建设思考

农行团风支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的基本做法

建始县中医院

坚持求真务实

推进武陵地区区域金融合作发展的研究报告

把握战略机遇做好万州建成重庆第二大城市金融服务

关于做好金融服务积极支持黔江经济发展的思考

新经济态势下的县域经济与农业银行经营策略——以湖南省怀化市轄县域为例

提升恩施农行价值创造力的思考

对湘西州商业银行困境与出路的解析

次贷危机对中国银行业风险控制的警示及应对措施

发展低碳金融业务推动增长方式转型——对后金融危机时代农行业务经营转型的思考

低碳经济时代金融支持当地旅游业发展的思考

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碳金融发展路径选择

湄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金融服务工作试点启示

县域农行和农户小额贷款业务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对农行张家界分行县域业务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对发展惠农卡和农户小额贷款业务的思考

浅析县域农行服务“三农”及风险防范

试论农行业务发展中的理性营销问题

增“动力”添“活力”挖“潜力”农行遵义分行保险业务发展迅速

做强保险业务提升价值创造力

对后危机时代农行信贷经营思考

好的班子要有“五气”

把握本质内涵着力客户建设

深化服务“三农”“3510”发展规划的调研报告

关于县域农行资产“空心化”现象成因与对策的研究报告

当前中间业务发展态势与建议——农行湖北分行营业部中间业务发展调研报告

现行考评体系传导执行特点、问题及对策——农行湖北分行绩效考评调研报告

零售业务实现跨越式大发展思考

如何运用金融工具规避贸易性汇率风险

在完善与创新中发展——对农行武穴、罗田支行惠农卡及农户小额贷款业务的调查

县域农行服务“三农”及风险防范思考——农行英山支行服务“三农”及风险防范调查

在服务“三农”中创造价值

对小额贷款发展与风险管理的思考

贫困山区农行资产营销调查与思考——以农业银行浠水县支行为例

如何迈出职业生涯第一步——给新入行大学生的一席话

与农有缘

当前资产业务发展的几点思考

对股权质押贷款的几点思考

新形势下如何当好支行行长

关于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思考范文3

陈光甫出身寒微,12岁时在汉口的一家比利时报馆做学徒,凭着自己的努力与勤奋,考入汉口海关邮局,被洋务买办景维行召为女婿,并在清政府赴美参观团中任事,而后留美求学获商学学士学位。学成归国后,他改组江苏银行,创办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凭着自己的才干,提出“一元开户”,使上海银行由“小小银行”成为全国商业银行之冠。另外,陈光甫还创办了中国旅行社,服务社会。抗战中,和胡适一商一文,与美方达成“桐油借款”和“滇锡借款”协议。后移居香港,1965年迁往台湾,1976年病逝,享年96岁。

二、陈光甫金融思想探究

陈光甫的金融思想,具体而言就是经营商业银行的思想。

(一) 陈光甫关于商业银行定位的思想

商业银行的性质特点在理论上自是了然,但在实际操作中其定位却很难把握,尤其在那个战事连绵、法治缺乏的时代,当时的社会各界对商业银行的定位主要有三种倾向:一是以商业银行为提款机器,这是旧军阀和政府的观念而言的;二是以商业银行为上层权贵人士的资金融通服务机构;三是以商业银行为金融风险投资的载体。比较而言,陈光甫关于商业银行的定位非常清晰,也显然有别于以上三种倾向。

对于商业银行的资金,陈光甫认为“银行之钱乃市面之流动资金,应使之生产,轮流不息”。

对于商业银行的作用和服务对象,陈光甫认为应该是“服务社会,辅助工商”,不应该是为权贵服务的机构,也不应该是金融投机的载体,而应该努力促进社会进步、实业发展,这一点是陈光甫金融思想的核心所在,他在日记中也多有涉及。陈光甫1928年在汉口居住时,批判当时的汉口银行家“以结交官场为职务,不屑与商人往来”,认为“银行一业乃社会建设之原素”。1930年陈光甫北上视察青岛分行,一日晚间与银行职员和旅社社员共膳谈话,陈光甫问他们“吾等当如何服务社会?”青岛分行经理黄恂伯即对答云“我等应以和易之态度、平等之精神待客,不论百元之客、一元之客,皆需竭诚接待”,属下对陈光甫“服务社会”之理念领会如此,实为难得。但是陈光甫并不十分满意,随即指出“即无一元生意之客,亦需恭慎款接……本行以服务为宗旨,对于顾客,须尽力予以便利,对于商人,须努力以求亲近……吾辈本为社会服务,即无利亦需为之”,窃以为以“无利为之”之精神,博社会大众之好感,生意门路自然广开,上海银行断不至陷于“无利”之境地。

陈光甫不仅秉承“服务社会”的理念,而且还努力做到“送银行到社会”,一方面积极开拓小额贷款市场,另一方面则多多设立分行以便利顾客。 “本行为贯彻服务社会之行训,更举办二事,一为静安寺路分行制小放款,限五百元以下,有二人担保,即可放款,利息一分”,“二为扶助小工厂小资本商店之发展,此事正在筹办,余意即小到水果摊肆,我辈亦当扶助之”,这两项小额贷款虽紧贴“服务社会”宗旨,但似与上海银行谨慎放款和对物信用的原则有所违背,但陈光甫认为“盖人遇婚丧大事,或致以重利借贷,受人剥削,本行以低利及简捷之手续,借款于人,使解一时之厄,人非木石,讵无感激之心,故轻易不肯丧失其信用。”事实上,自1930年上海银行小额贷款创办以来,放款十余万元,其中仅有一笔未清,由此观之,此事与陈光甫谨慎放款之原则其实并不违背,而服务民生之效果则斐然。

虽然以“服务社会”为根本宗旨,这并不是说陈光甫开办上海银行不求利润和报酬,只是陈光甫将商业银行的报酬严格定位于以银行的优质服务以换取报酬,反对银行不经过“服务”而获取额外报酬。陈光甫认为,商业银行作为资金融通的中介机构,存款取之社会,放之社会,不同于普通实业以投资获取利润,商业银行别无所凭,只能通过金融服务以换取报酬。陈光甫非常反感盲目牟利机构的存在,认为商业银行是“以经济的方法,调剂营运,贡献于社会,因贡献而获得报酬,分其余润”,只能“以所能换所需,尽一份力量,得一分报酬,而不取不应得之利益”。应该说,陈光甫将银行利润定位于提供服务的回报,是非常“本分”、健康和正确的。

以上是陈光甫关于商业银行定位的思想的主要内容,概括言之,即商业银行之资金为社会之必要流动资金,离之则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一日都无法进行,因此商业银行应以“服务社会、辅助工商”为宗旨,并同时在服务社会的过程获取中应得的报酬。

(二) 关于商业银行营业风格的思想

陈光甫关于商业银行营业风格的思想与第一部分一脉相承,并且在上海银行的营业活动中切实实行。

陈光甫认为办理商业银行务必去除旧式钱庄和权贵银行的官僚习气,“盖从前之银号银行经理,有官僚习气,深处高堂,官架十足,对待顾客,骄矜冷酷,若上官之对属员……我等从事银行业界,有何可恃而可以骄人耶?”,故认为“官僚习气,最宜戒除”。同时,陈光甫要求上海银行的行员经理“须平民化而到街头去”,“须除守株待兔之习”,“不可略存自满之心,而交臂坐守,须脚到街头,拼命设法,与顾客接近,将本行基础,建筑于民众之上”。与此同时,陈光甫还要求银行保持创新作风,要努力顺应新潮流,切不可故步自封,落于人后。除此之外,针对当时银行界普遍存在的巴结权贵、急功近利的作风,陈光甫明确提出“人争近利,我瞩远功”“敬远官僚,亲交商人”,扎根于工商业界和普通民生,从小做起,以求立稳根基,开创长远发展之局面。

总体而言,陈光甫为上海银行确立的经营风格主要是平民化、社会化、商业化、保持创新精神并注重长远效益。

(三) 关于商业银行放款原则的思想

陈光甫办上海银行定位于“辅助工商”,即注重向工商业界放款,不过,虽然他辅助工商心切,但原则也非常鲜明:1、主张提倡对物信用而不是根据私交来做出放款决策;2、始终坚持谨慎原则。

其一,当时有商人欲以烟土作押向上海银行贷款,陈光甫认为虽然上海银行志在辅助工商,但烟土之事对发展国内工商业毫无益处,认为“烟土为银行家不应受押之品也”,因此明确告知顾客抵押烟土“与本行宗旨不合,无法帮忙”。

其二,上海银行在中资银行中是最先设立调查部并聘请经济专家主持,主要工作是对工商企业进行信用调查和盈利能力调查,因此上海银行的风险控制机制比那些靠印象、私交而决定放款与否的银行严密得多。

由上观之,陈光甫关于放款原则的思想特点有二,一是实在,即银行放款要真正能够起到辅助工商的作用,二是谨慎,前景不佳、经营不善的企业难以从上海银行获得贷款。

(四) 关于商业银行用人的思想

陈光甫对上海银行如何用人十分重视,一方面尽量发现、任用和培训人才,另一方面尽力激励人才的主动性并有所约束。陈光甫明确宣告,“本行用人,自开办以来,素一秉大公,不论何人,苟有优秀之才能,必予以相当之地位”,同时他也认识到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训练行员“亦是一件要事”,遂聘请著名经济学家刘大钧“为本行经济专家,编制月报,研究金融问题”“拟于每星期四晚在行内公开演讲一次……此举专为训练行员,提高一般人员之思想”。另一方面,陈光甫对员工也加以激励和约束,在刺激员工主动性、创造性的同时,也力求去除员工之私心杂念。1930年底,陈光甫决定在上海银行原有股本250万元的基础之上,再增加股本250万元,新增股本中由旧股东认购半数,其余250万元均归行员认股,目的即在于“设法使全体行员咸为本行之股东,使行员与行,成为一坚强之组织,其间关系,更为亲密,即有切肤关系,办事自能勇往直前”。除此之外,考虑到银行业的特殊性,陈光甫要求行员“捐弃借公众籍贯谋个人发展至恶根性”,勉励“同人勤慎为公,无外务,一心想把银行办好”,切忌出现“私囊肥而公司瘦,野心遂而事业毁”的情况,并且同样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

从上海银行的发展历程来看,其人才选任、激励与约束机制是比较成功的,上海银行不仅走出了一批优秀的现代银行家,也从未发生因行员之私心引致银行重大损失的事件,而此类事件在当下也颇为多见。

(五) 关于同行业竞争的思想

现代经济学已证明,市场竞争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最佳手段,是实现社会帕累托最优的必要条件。但对于个别企业而言,竞争实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只有获得垄断地位才能占有超额利润。但陈光甫基于“服务社会”和“以服务换取报酬”的理念,反而对同行业的竞争持欢迎态度。陈光甫在1931年提到,上海银行在南京设立了多家分行,因受社会欢迎,“有相当之发展,致引起同业之竞争,使南京同业,皆有振作之精神,为同业计,亦是可喜之事”。

由此观之,正是由于上海银行立足于服务社会和以服务换取正当之报酬,并不致力于追求超额利润,因此对同行业竞争并不排斥,甚至因为同行业参与服务社会而欣喜。

(六) 关于建设中央银行的思想

中央银行被称作是“银行的银行”,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商业银行的银行”,故央行与商业银行关系紧密,陈光甫对于如何办理中央银行、如何理清央行与商业银行的关系也有自己的看法。

1928年,国民政府开始考虑设立中央银行,陈光甫关于这一方面的观点主要体现在他的《中央银行应办事业意见》一文中,他对如何办理中央银行提出了五条意见:一是央行应维持超然地位,脱离政治关系,明确指出中央银行是国家的中央银行而不是政府的中央银行,央行发钞应着眼于“均衡货币之供求,买卖金银能保持正金之准备,存放款项能调剂全国之金融,办理汇兑能增进国际之贸易”,而“不为政府所操纵”,并且也反对财政部长兼任央行行长和对央行中商股比例设定49%的上限的规定;二是发行兑换券应受地方发团监督,以固信用;三是应厘定本位货币,废两用元,统一现行币制;四是应集中现款以调剂金融;五是应辅助普通银行而不与竞争业务,否则央行容易借助政治权力使得一切商业银行均难以生存。

个人认为,陈光甫关于如何办理中央银行的思想是非常现代而正确的,只是当时的国民政府无法做到。

三、总结

本文立足于通过探讨《陈光甫日记》来研究其金融思想。究其根本,陈光甫的金融思想在于提倡并立足于为社会发展提供金融服务,同时坚持以现念和经营技巧来办理银行。由上观之,陈光甫既努力要做“开明资本家”,在追求盈利的同时,也通过“服务社会、辅助工商”来借以实现自身的“理想”。而此金融思想,或许对我国尚未完全健全的金融制度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邢建榕,李培德.《陈光甫日记》.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关于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思考范文4

关键词:WTO分业经营混业经营《商业银行法》

中国于2001年11月13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orldTrageOrganization,以下简称“WTO”),WTO的统一规制本身就是不同法域下的法律理念、价值、规则的融合,从这一意义上说,金融“入世”,就是金融法律的“入世”。WTO下的《金融服务贸易协议》对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市场开放及其立法提出了新的法律性要求,加入WTO后,我国的银行市场开放将是全方位的。在外贸业务方面,加入WTO时就允许外资金融机构在我国的任何地方向任何机构和个人提供外汇服务;在人民币业务方面,加入WTO后,外资银行可以在上海、深圳、天津和大连开展人民币业务,到2005年1月1日,取消所有地域限制;从2002年1月1日,允许外资金融机构向所有中国客户提供服务。一句话,从2005年1月1日之后,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国民待遇原则,外资金融机构在服务地域和服务对象上已与中资金融机构没有什么两样。[1]中国的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将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与竞争。然而,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却赋予外资金融机构“超国民待遇”,《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第17条(四)项,允许外资银行从事外汇投资业务,而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以下简称《商业银行法》)却明确禁止我国商业银行的投资行为。从我国《商业银行法》第43条的规定可以看出,我国现阶段对银行业实行的是较为严格的“分业经营”制度(即银行不得投资于证券、信托、保险这三项业务)。[2]本文拟对《商业银行法》所规定的这一制度,从“两个前提性思考”、“一个折中方针”、“具体制度构思”这几方面展开论证“混业经营”作为我国银行业发展的趋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完善我国《商业银行法》的意见。

一、两个前提性思考

最近一段时间,对于我国金融业是实现分业经营还是混业经营,人们的争论很激烈。有人主张商业银行应当实行混业经营,认为这样才能提高银行实力有利于银行业的发展;有人则反对混业经营,认为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将给国家金融体系带来巨大的金融风险,不利于国家、社会的安定。[3]我认为,在权衡分业与混业孰是孰非时,首先必须提及的是两个前提性思考。

(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和中国加入WTO,逐步与国际接轨,我们有必要去关注一下西方国家金融经营体制演进的历史及当今各国的发展趋势。最典型且对中国最具参考价值的应属美国。[4]美国在1933年以前实行的是混业经营,尤其是20世纪以后,随着诸多大型工业的兴起和繁荣及银行业自身规模的迅速扩大,不少商业银行为了分享巨额利润,开始利用其雄厚的资金实力跻身证券市场,积极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另一方面,投资银行不但通过证券业务大发其财,同时也向商业银行渗透,通融短期资金以扩大资金来源。结果,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在业务经营方面的限制被彻底打破,两者最终紧密地相互融合。1929年至1933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给美国的经济带来了极大的冲击,无论是政府部门、经济学界还是工商人士都普遍认为,商业银行从事证券业务是导致证券市场崩溃,并进而引发经济“大萧条”的主要原因,致使美国与1933年颁布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将证券业和商业银行严格分离,并建立起存款保险制度,使美国的“分业经营”制度持续了半个多世纪。20世纪80年代后,为了提高银行的竞争能力和促进资金的自由流动及有效配置,美国出台了一系列放松管制的规定,并于1999年11月4日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娇隙艘幸档幕煲稻J健V劣谄渌幸到戏⒋锏墓遥鹿恢币云洹叭芤小?nbsp;著称,瑞士亦是一直实行混业经营。以前一些实行分业经营的国家如英国、日本,两者也分别于1996年和1998年通过立法明确改革为“混业经营”的模式。[5]混业经营已是世界银行业的发展趋势,中国加入WTO后,要有力提高本国银行的生存与创新能力,充分促进资金的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不得不关注这一发展趋势。

(二)实行分业还是混业,或采取什么样的过渡措施,还要考虑到的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中国的国情。加入WTO后,首先必须明确一点,即中国是公认的发展中国家,必须以发展中国家享受权利,同时不能承担超过我国经济金融承受能力的金融义务。我国是一个生产力发展严重区域性失衡的国家,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即使在同一东部地区,不同省市、不同区县的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创新与吸收能力亦差异很大。所以在承认“混业经营”是必经之路的同时,于实行具体方针政策时,不能搞一刀切,而必须采取试点经营、逐步推广、以点带面、逐步发展的方法,具体措施留待下文。

二、一个折中的方针

就我国目前的具体情况,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在银行、证券、信托、保险四个行业中,证券业的风险最大(如上市公司的“国有企业病”,限于篇幅,本文不论及)。[6]在选择银行投资方向的时候,2005年之前,可以制定一些行政法规,让银行涉足信托及保险行业,而控制其涉足公司(企业)债券的经营,股票的发行、及买卖等证券业务。等到2005年以后,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完善和金融业的全面对外开放,再让银行去从事证券业务。这样,既给银行一个投资准备的时间,又能保证金融市场的平稳过渡,并达到WTO所提出的要求。

三、具体的制度构思

反观当今世界银行投资制度改革热潮,归纳起来,现各国银行的投资模式主要有三种:(1)全能银行模式(UniversalBankingModel),如德国的银行全能制;(2)母银行模式(BankParentModel),商业银行直接投资控股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这时商业银行已经异化;(3)金融控股公司模式(HoldingCompanyModel),将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共同置于金融控股公司名下,各金融机构相对独立运作,实现混业经营的高级模式。[7]如美国的银行持股公司,银行通过设立银行持股公司,并由持股公司下设与银行并列的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来进行投资。我国《商业银行法》第43条的规定是对银行投资的限制,而上述三种模式是在银行投资基本无限制的基础上进行的比较。从发展趋势看,银行投资的三种模式的区别正逐渐消失,其基本特点是银行业务的多样化和投资的无限制。如果我国固守银行投资限制制度,将不利于我国商业银行提高效益和实力,也不利于其参与国际竞争。所以,顺应银行投资趋势是我们必然的制度选择。

当然,上述措施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较长的过渡时期。至于具体的制度构思,可考虑以下几方面:

第一,充分利用现有的法律空间。我国《商业银行法》对银行投资的限制仅是一种相对限制,而非绝对限制。从《商业银行法》第3条所规定的银行业务范围可见,商业银行可投资于政府债券、政策性金融债等部分证券业务,可经营部分信托业务(主要是一些业务)和保险业务。且法律并不禁止商业银行在我国境外从事信托投资和股票业务,对银行之间的投资也未加限制。[8]在法律明确放开投资限制之前,商业银行一定要积极在上述几方面中拓展业务并设置相应的机构及配套体系,以积累更多的投资经验和增强风险防范能力。

第二,到2005年放开对外资银行入境的相关限制后,可以着手在一些比较发达的城市(如上海),逐步放开对银行业的投资限制。一方面,要以一些发展势头较强的商业银行为试点(如成立于1983年的光大集团,已经成为典型的混业经营的金融控股公司集团);另一方面,要严格加强国家有关机关的监管及专业人才的输送,等时机成熟,再将取消限制的政策逐步推广。

第三,至于具体的形式,可以采取银行控股公司模式(类似于金融控股公司模式)。这种模式具有如下特点:其一,由银行成立银行持股公司,银行将继续从事传统的银行业务,其他风险性金融业务由持股公司本身或下设的非银行子公司而不是银行去直接从事。其二,依法设立“防火墙”,防止持股公司的非银行附属机构金融风险侵袭银行。其三,持股公司的附属证券机构不归银行监管机关监管,因为“防火墙”的存在能够有效阻止持股公司金融困难对银行的波及,并且其附属证券公司的业务应由证券管理委员会监管。[9]正是鉴于其这几方面的特征及其所具有的效益提高和风险防范并重的优点,所以,建议在逐步取消对银行的投资限制时,可以采取此种形式。

四、结语

综合以上论述,我认为,随着中国加入WTO后,有必要考虑对《商业银行法》第43条的修改,即应逐步取消对商业的投资限制。在未来的3到8年内,前3年应是分业向混业的转变与磨合,也是中国银行业混业体制的立法准备时间;后5年,随着我国金融服务市场的全面开发,应完成从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等平行法的修改到混业模式的最终确立,而且这种模式应是金融控股公司的模式,而非别的模式。

至于《商业银行法》中的其他问题,限于篇幅,本文简要提及以下几点:第一,该法中中国人民银行的权限太大。从第3条、第11条、第13条、第18条、第19条、第24条、第62条等诸多条文中可见一斑。[10]]建议法律明确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具体审查事项及明确、具体的审查程序,以赋予商业银行更多的经营自。第二,建议增加对治理结构方面的更明确的规定。银行业的法人治理结构问题在我国比较突出,银行产权仍不够明晰,希望立法者对此有所考虑。第三,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建议增加“银行业务电子化”方面的有关规定,以解决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第四,随着中国银行业对外的逐步开发,在修改《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的同时,可以考虑在《商业银行法》中增设“外资银行”章节,对外资银行的市场准入、业务范围及监管等问题作专门规定。

“山雨欲来风满楼”,我国《商业银行法》中的相关规定已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前进的脚步。为了促进我国金融业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使我国不断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我想反思的时刻已迫在眉睫了。

MixedManagingModeandtheDevelopmentoftheBankingSectorinChina

LawSchoolofChinaUniversityPoliticalScienceandLawZhengKunshan

Abstracts:AfterChina''''accessiontotheWTO,thecivilbankwillbefacedwithmoreandmorechallengesandcompetitions.Begorefiguringoutthemanagingmodelofbankingsector,weneedtopayattetiontothefinancialmanagingsystem''''sdevelopinghistoryofwesterncountry,besides,wehavetotakethespecialityofChinaintoconsideration.Whendealingwiththeconcretemeasure,wecantakeacompromise,letingthebankgetasmoothtransition.Aswegraduallydiscardtheconfinationonthebankinginvestment,weshouldchangetowardtheHoldingCompanyModel.Atlast,therewillbesomesuggestionsontherecitionsofCommercialBankLaw.

主要参考书目:

《银行法律论丛》,中国银行法律事务部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商法研究》(第三辑),徐学鹿主编,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1月版;

《金融创新与法律变革》,陆泽峰著,法律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银行法前沿问题案例研究》,韩良主编,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

[1]《加入WTO:中国金融法律的反思与变革》,《银行法律论丛》,中国银行法律事务部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31页。

[2]《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43条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股票业务,不得投资于非自用不动产。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本法实行前,商业银行已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的,由国务院另行规定实施办法。”

[3]《混业经营是我国银行业发展的趋势》,杨玉熹,《银行法律论丛》,中国银行法律事务部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13页。

[4]以下有关分业经营在美国演进的历史,本文主要参考了《美国商业银行转变为“全能银行”的过程》、《美国银行业与证券业分合简史》、《美国金融业的分业与混业经营》等文章,论文来源于中宏网资料(网址:),该网站未能提供详细的文章出处。

[5]关于有关国家变革的具体时间,笔者是从魏敬淼老师(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的课堂讲义中获知的,魏老师没有为我们提供具体的出处。

[6]详细的介绍可参阅《混业经营是我国银行业发展的趋势》,杨玉熹,《银行法律论丛》,中国银行法律事务部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23页。

[7]《从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析中国银行业从分业走向混业的法律演绎》,吴敏,《银行法律论丛》,中国银行法律事务部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10页。

关于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思考范文5

这几天市政府组织金融机构的领导和主要处室负责人及市直有关部门领导到各地工业园区进行了考察,下午,我们将小结座谈会和全市金融工作会合并放在一起开,节省大家的时间和精力。会议主要内容是总结几天来的考察情况,分析当前全市面临的金融形势,研究金融如何更好地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以及进一步推进银企沟通合作。

组织金融机构行长和信贷处长考察工业园区这已经是第二次了,从这次考察的情况来看,各地在组织上有了经验,准备也更加充分,工业园区面貌都发生了新变化,展示的基本上都是市场潜力大、前景看好的企业,同时,这些企业对信贷需求的愿望也比较迫切,相信同志们都有新的感受,新的收获,将更加坚定对**走工业兴市发展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刚才,人民银行罗润年行长作了一个很好的工作报告,我完全赞同,各位行长、局长、经理都讲了很好的意见,希望把这次考察的结果化为成效;市直有关职能部门也结合实际,就推进银企合作发了言,希望大家加强服务,抓好落实。

*年,全市金融系统强化与地方经济的互动,努力发挥货币政策指导作用,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和加快金融自身发展两个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金融对经济的渗透力不断增强,也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优化,取得了较好成绩。一是从金融运行情况来看,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78.58亿元,较年初增加57.51亿元,增幅为17.91%。各项贷款余额217.72亿元,比年初增加24.76亿元,增幅为11.37%,净增数在全省排名第四。二是从信贷支持方向上来看,一批重点工业支柱项目得到了金融的有力支持,如医药行业的济民可信、仁和集团;建材行业的高安红狮、华厦水泥;食品行业的上高旺旺、江西四特;机电行业的江特公司、华伍电器;电力能源行业的丰电等,这些骨干企业在*年都得到金融部门的信贷支持,实现了可持续发展。三是从体制机制创新方面来看,工行成功实施了股改和财务重组,中行、建行的改革进一步深化,邮政储蓄机构分帐核算加紧实行;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顺利进行,通过“花钱买机制”的办法,人民银行拿出央行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弥补农村信用社历年亏损和坏帐核销,增强了农村信用社支持“三农”的资金实力,减轻了农村信用社负担。四是从金融服务创新方面看,有了新的进步。各金融机构坚持从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金融服务日益扩大的需求出发,不断开发新业务、新产品,创新信贷业务品种和融资担保形式,加快票据业务发展,较好地提升了金融服务的水平和质量。五是从银企合作来看,双方沟通渠道更加宽广,协调机制更为完善,中小企业资金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缓解,去年举办的工业企业信贷营销会上,签约企业达74户,签约金额29.2亿元,均创历史新高,非常不容易。以上成绩的取得,同志们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市委、市政府是给予充分肯定的。当然,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我市金融业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不容忽视,比如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相对集中,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有的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占比仍然较高,存在一定风险隐患;金融服务贴近市场、开拓市场力度还有很多有待改进的地方,促进金融业发展的政策制度不够完善等等,都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寻求破解问题的方法。

*年是“*”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市工业经济“奋战*、突破700亿”的第一年,经济的快速发展为金融提供了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市金融机构要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开拓进取,进一步改进金融服务,加大有效信贷投入,大力推进工业化,加快推进全民创业,全力支持新农村建设,扎实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为“*”规划的实施开好局、起好步。对于*年的金融工作,在这里我提“一个总体要求”,具体要做到“四个高度关注、四个有所作为”:

“一个总体要求”:就是全市金融系统要继续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发展,不遗余力地加大对经济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年全市信贷投放规模只能比*年增加,不能减少。市政府最近转发了人民银行货币信贷指导意见,要求今年贷款增加30亿元,增长14%,比*年多增5亿元,这点希望要完成。当前我市经济发展的总体形势非常好,已经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但是,我们的经济发展仍处在投资消费拉动阶段,要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最关键的是要加大投资,而加大投资的有效途径,除了招商引资和促使企业靠大联强之外,就是金融投入了,因此,请各金融机构要统一思想,进一步深刻认识金融和当地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以促进**经济发展作为金融部门的首要任务,确保信贷投入的稳定增长。

“四个高度关注”:

一是高度关注工业化进程。三大产业中工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城市化需要工业化推动和带动,农业要靠工业化反哺和支持。工业和民营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支柱,**要想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要想构建和谐社会,扩大就业,推进改革,确保稳定,要想在当前激烈的竞争形势下不落伍、不出局,只有加快发展工业和民营经济,只有强攻工业和民营经济。现在我们工业经济中,有80%属于民营经济成份,而民营经济之中,真正起到举足轻重作用的,也是工业,约占80%。所以,抓工业,就是要以民营经济为重点;抓民营经济,又要以工业为重点,互相促进。工业强市、民营经济兴市以及鼓励全民创业,归根到底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化进程。而推进工业化进程,按照集约化的观点,当前就是要关注工业园区发展。工业园区有利于统一解决办工业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实现资源共享,形成规模效应,提高经济效益。各地将工业园区建设作为工业发展的主平台,经过近几年摸索实践,已逐步走上正轨,工业园区正逐步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隆起区”,吸纳外资的“低洼地”,安置就业的“主渠道”。因此,金融系统要关注地方经济发展,推动工业化进程,就必须高度关注工业园区的发展,积极支持工业园区和园区企业发展壮大,这也是此次市政府组织考察工业园区的本意,希望金融机构今后仍然要继续主动深入园区、深入园区企业,了解企业资金需求,主动发掘,寻找商机合作。

二是高度关注中小企业发展。根据国内外经济专家预测,今后中国经济的支柱将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发展如何,将是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国务院也把中小企业改革放在各项改革的第一位。因此,各级金融机构要高度关注中小企业发展,服务的重点不能单一,不能只盯住大企业,要真正变抓大放小为主攻中小企业群,主动培育中小企业,不断创新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要努力改革信贷资产主要集中于大客户局面,减少对少数大客户的过度依赖,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的力度。不良贷款会有些,市场经济不可能没有风险,关键在于如何运作,市场就这么大,我们不去努力争取,机遇就会丧失。银行放贷肯定会有风险,但是大家要开动脑筋,开拓思路,通过政银企共同努力,将风险降到最低。

三是高度关注市本级发展。由于历史原因,市本级没有大的工业和企业,经济基础不够强,带动能力不够明显。因此,加快**中心城区建设发展,加快市本级发展,是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重点之一。近年来,全市一直是按照“以县域经济为基础,以市本级经济为龙头”的发展思路,围绕“心圈廊”发展战略,着力做大市本级这个“心”,要围绕壮大市本级这个龙头来带动全市经济的发展,通过夯实县域经济这个基础来提升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希望金融部门要统一思想,服从、服务于这个发展思路,坚定不移地高度关注和支持市本级工业发展。当前,支持市本级发展,就必须体现在为市本级经济发展作出贡献,体现在为市本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引进大项目、大企业,尽可能帮助已落户的企业解决融资需求,支持他们做大做强。在金融支持市本级发展方面市政府已经出台了不少鼓励政策,去年的金融支持中心城区发展奖励办法要坚决执行,有关奖励标准要兑现,加以完善之后今年还要继续实施。

四是高度关注新农村建设。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我们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必须担负和完成的一项重要使命。对**而言,压力很大,从全国综合经济实力而言,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带动第三产业的阶段,但我们**还处于二产艰难爬坡阶段,我认为,必须要注重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特别是事关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水利、交通基础工程,以及农业机械化;要特别关注能使农户收入持续大幅度增长的项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金融改革也提出了明确要求,作出了全面部署,即要切实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重构农村金融体系,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希望金融机构对此要有明确而又深刻的认识,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上级的决策上来。结合实际,要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集中资金扶持一批有优势、有特色、有基础、有前景的重点龙头企业,促进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经营新格局。

“四个有更大作为”

一是扶优扶强,在培植支柱产业上有更大作为。当前我市三产中工业主导地位已经基本确立,支柱产业和重点骨干企业对工业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对加快促进我市工业化进程至关重要。*年,全市上下将按照“抓工业就要抓支柱产业,抓支柱产业就要抓骨干企业,抓骨干企业就要抓主导产品”的思路,继续抓好医药、建材、机械电子、食品加工、电力能源五大支柱产业和纺织服装、化工等两大后续产业的发展,力争使五大支柱产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达到75%以上。银行金融机构要顺应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增加有效信贷投入,促进支柱产业和重点骨干企业做优做强。要围绕全市工业经济提前实现“三年再翻一番”的总目标,把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一定科技含量、有良好产业发展前景、发展潜力较大的中小企业以及国债开发项目配套服务作为银行信贷支持的重点对象,特别要加大全市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企业的帮扶力度,支持重点骨干企业做优做强。要根据产业发展规划,合理有效地组织信贷资金,力争今年重点骨干企业和重点建设项目工业贷款增加15亿元,新增中小民营企业贷款10亿元。特别要加大对销售收入上亿元企业的帮扶力度,*年全市发展目标是要新增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35户,总数达到70户以上,这些企业都是发展前景较好、实力雄厚的企业,希望金融机构要加大跟踪扶持服务力度。

二是突出重点,在推进全民创业上有更大作为。金融部门要解放思想,树立新的市场营销理念,把民营经济的信贷需求作为自身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来培育,与企业建立互信共赢的新型合作关系,运用各种金融工具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推进全民创业。一是要细化帮扶措施。各金融机构要构建个私民营经济金融服务平台,编制经营计划,合理确定贷款投向,对本地有市场、有效益、守信用的个私民营经济要增大贷款额度,扶持其做大做强。在贷款投放上,要提高对非公有制企业的贷款比重,不以企业规模大小作为贷款条件,不以企业所有制性质决定信贷取舍。特别要按照一厂一策,结合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具体对待。二是继续扩大小额贷款信用社区建设。增加试点信用社区数量,降低贷款门槛,扩大社区小额信用贷款覆盖面。加大对劳动密集型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发挥其带动个人就业的倍增效应。力争今年全市新增信用社区达到15个,确保市政府下达小额贷款目标任务完成,使我市小额贷款工作保持在全省领先地位。这是一项关系民生的工作,希望各金融机构要不厌其烦的做好。三是努力创新信贷品种。积极探索中小企业、个体民营经济的信贷操作方式,开发与中小企业经营特点相适应的金融产品、服务方式和风险管理的新方法。积极探索开办股权、仓单、应收账款、商标、专利权、人寿保单为质押品的质押贷款方式,突破传统贷款业务范围,推出一系列包括买方信贷、保函、信用证、理财等综合服务产品,以缓解中小企业抵押品不足问题。

三是积极引导,在诚信企业建设上有更大作为。今年是市政府开展企业诚信体系建设活动的第二年,也是关键一年,今年要在去年强化调研的基础上完善一系列规章制度,开展前期准备工作,并着手首批100户骨干企业信用信息的录入建库和整合利用,初步建立全市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并开始联网运行,逐步实现信息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应该说,任务比较艰巨。此外,还要结合市、区两级开展的“和谐环境诚信年”活动,集各方合力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强化诚信意识,树立良好、优质的企业形象,使银行能够放心放贷。希望银行金融机构也要积极参与诚信体系建设活动,深入企业帮助指导,一是可以监督在你这里开户的企业财务制度是否健全,避免企业贷款以后有很多的贷款体外循环,逃脱监管;二是可以运用你们素质高、信息广和政策熟的优势,为企业提供调整产品结构、调整营销策略等方面的指导;三是可以利用你们娴熟会计业务知识,帮助企业培训财会人员,提高业务水平。政府有关部门则要继续强化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运行研究,完善全市信用担保体系。最后,企业要主动与银行接触,了解银行的贷款条件,改进财务管理,争取银行的支持。

四是创新思路,在提高服务水平上有更大作为。这也是我经常强调的,希望金融系统的广大干部员工要与时俱进,更新观念,解放思想,改变计划经济时代的一些工作方式方法和服务方式,主动到企业去,为企业服务,提高各级金融部门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服务水平。**有的是可贷企业,关键是要善于发现。要确立围绕市场找项目、围绕项目找客户的工作思路,深入市场,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发现和找准有优势有潜力的项目。要盯紧招商引资项目,通过金融服务吸引招商项目,并为落户项目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机会,同时,也要十分重视和帮助企业的二次创业。要结合实际,积极研究广大中小企业的不同需要,开发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做的服务产品;建立与中小企业相适应的信用评级体系,对资信达标、风险控制落实到位的中小企业,可适当扩大信用贷款比例;还有如在新农村建设过程的金融创新问题,都要深入加以思考,提高服务农村地方水平。

关于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思考范文6

作者:蔡志平 单位:天津农商银行 一、针对相关研究的综述 通过梳理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发现,许多作者已经开始关注电子银行业务的转型问题。所谓“转型”可以理解为,在提升服务质量的同时建立更符合商业环境的服务模式。不难看出,这对于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中小银行是十分重要的。 目前,我国对电子银行业务进行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论文有:王威的《对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转型的思考》、王海涛的《浅谈“电子银行区域化发展的科学决策方法”、邓玉的《打造电子银行风险监控系统》以及敦宏程的《构建安全的金融电子支付生态环境》。 从理论研究上看,目前针对电子银行业务转型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且与之有关的文献也呈现出较为零星的特点;同时,针对中小银行电子银行的讨论就更为稀缺,当然就更不用说“转型”问题了。其中,王威的“对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转型的思考”,是从总括层面来进行论述的,未能深入涉及中小银行的市场功能特征和其内部运营特点。 正因如此,笔者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强调这样几个要素:(1)针对中小银行的发展战略,适应性的建立其电子银行业务的转型定位。(2)该转型定位与四大商业银行最大的不同在于突出区域植根性,进而这也成为了转型路径的出发点。以下将做具体阐述。 二、电子银行业务的转型定位 上文已经提到,电子银行转型应实现两个目标:即质量的提升和业务的拓展。然而,传统视阈下的转型模式却无法切实建立起中小银行的行业竞争力,这不仅与其业务发展程度有关,也与消费者的品牌意识有关。因此,在可操作性和差异性的市场竞争策略引导下,应在以下两个方面实现转型定位。 (一)区域植根性方面 从中小股份银行的产权归属来看,大都隶属于区域性地方政府。政府设置该类型商业银行的初衷存在多元导向,其中对于盘活区域性资金存量则成为了主导意识。正因如此,在给予当地小微企业的融资和居民的消费信贷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一客观现实就要求,在电子银行业务转型定位上应满足区域植根性要求,即在服务质量的提升和业务拓展方面,须与当地微观经济主体的生产、消费特征相契合。 这就要求中小银行要在调查研究本地经济特点、区域消费、组织构成、客户特征等方面做足准备,以网上银行为主导平台,将资金流转、信贷支持、特色经济服务与电子银行业务紧密结合起来,按照法人客户、个人客户的不同类别开发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进行差异化服务、一站式服务,把银行自身发展与本地客户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共同发展、互生互利的格局。 (二)业务集中化、产品创新方面 电子银行业务的迅速发展,使其在银行全部业务的占比日益扩大,这充分证明了电子银行业务的便利性,而从电子商务的角度来看,电子银行不仅应在支付方面显现出便捷的特点,还应在业务集中、产品创新等方面充分发挥电子银行的潜力。在成本-收益比较下,中小银行在拓展电子银行业务时应在深度上下工夫,而不应模仿四大商业银行的“广度”策略。不难发现,建立业务供给的深度服务不仅能在金融技术上锁定合作伙伴的合作意愿,还能形成技术壁垒来规避外域商业银行的挑战。 以上两个方面的转型定位是当前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趋势,但在具体的实践中还存在着诸多不确定因素,包括区域商业和政策环境因素都将推动或抑制这种转型指向。 三、转型定位下的路径思考 根据以上所述并在转型定位下,具体的实施路径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与区域政府的联系方面 在突出电子银行的区域植根性方面不但需要有自主意愿,还应将诸多业务构想传递与区域政府主管部门,从而借助政府公权力的释放来加速实施路径的连接。在与政府的联系方面应落实这样几点信息:(1)该电子银行业务由自己做,而不由四大商业银行的做的优势是什么;(2)电子银行在业务服务上,能为当地实体经济和消费经济带来怎样的益处;(3)在进行业务转型时,需要得到政府哪些方面的支撑。不难看出,前两点都是集中阐述自己的功能优势来获得政府的支持;最后一点,则明确政府在其中应发挥的作用。 (二)与商业伙伴的沟通方面 这里的商业伙伴同样具有区域性特质,如本土连锁卖场、中高档餐饮企业、中高档服务性企业、中高档电影院等等。从这一点来看,中小企业电子银行在业务拓展上主要是进入大众消费领域,通过网上银行的订单提交、餐位预定、服务预购,以及网上订票等服务,建立起外域电子银行和四大商业银行无力竞争的态势。从现实所反馈的信息显示,中小股份银行在上述方面几乎还是空白。在生产消费领域,电子银行可以扮演类似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角色。 (三)与需求主体的联动方面 上文已经指出,中小股份银行电子银行在品牌号召力上存在不足,这也直接影响到当地消费者(包括企业)对它的利用程度,而利用程度的频率大小又将决定与商业伙伴的合作关系。因此,在业务转型时还应通过媒体和政府官方宣传,强化消费者对相关业务的了解,并在促销模式下能建立起商品购买的折扣价格策略。 这样一来,四大商业银行便难以复制这种服务模式,自然为中小银行的电子业务转型提供了空间。 诚然,关于本文主题的实践模式还有许多策略,但结合我国大部分中小银行和区域商业环境的特点,按照本文的观点,相信大家会得到符合实际的结论,限于篇幅,本文不能详细说明。当然,业务转型本身就具有动态、可变特征,这就表明本文结论也在一定范围内有效。#p#分页标题#e# 四、小结 本文认为,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业务转型应把握区域植根性和业务集中化、产品创新的定位。在此基础上,应与区域政府、商业伙伴、需求主体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只有突出自己的业务优势才能在四大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的夹击下获得生存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