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动物的危害范例6篇

流浪动物的危害

流浪动物的危害范文1

关键词:弱电设备;雷害分析;保护措施

1 概况

雷击是一种严重的气象自然现象,它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具有强大的破坏能力。几个世纪来,人类通过对雷击破坏性的研究、探索,对雷电的危害采取了一定的预防措施,有效地降低了雷害。

近年来,随着微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自动控制系统在生产生活各个方面的使用越来越广,人们在受益于微电子时代极大方便的同时,也受到其一旦损坏就损失巨大的困扰,其中的雷电危害就是最为重要的一方面。实际上,人们在设计自动控制系统的时候,往往对系统的防雷未加考虑或考虑不够的情况较多,一旦有雷电波侵入,设备损坏一般是巨大的,有的甚至使整个系统瘫痪,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

据统计,在近几年时间里,全国范围内由于雷击造成弱电设备损坏的就有数万次之多,就南充市而言,损失严重、影响较大的如:阆中柏垭配气站落雷,造成计量系统主控地与设备之间的电位差而损坏大量的保护设备;阆中七里变电站的落雷,由于感应过电压而损坏大量的通讯、远动设备;仪陇柳垭变电站的微波塔落雷,由于地电位差造成大量的通讯远动设备损坏;西充县义兴镇9村9社变压器及高低压线路落雷,造成1人死亡,220多户农户的家用电气、电表箱、电气线路遭受严重损坏,同时使临近变压器的天然气管道被击穿约1cm大的孔洞,造成该镇及周边1300户用户长时间停气。

分析这几次故障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一次设备发生雷击后在弱电设备造成的浪涌超过了设备承受的能力而损坏设备的,浪涌的主要形式是电源浪涌、信号浪涌。而这种浪涌在新建或扩建设备时又往往不被重视,所以本文在介绍常用的弱电防雷的同时,重点探讨了浪涌对弱电设备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2 弱电设备雷电危害的主要原因分析

雷电会导致多种不同形式的危害,没有任何一种办法可以全面防止雷电的危害,通过各种有效的办法可将雷害的程度降到最低,在多年的实际中人们对直击雷、感应雷、球形雷的认识比较高,防护也相对完善,但对雷电浪涌的防护意识和防护措施相对比较薄弱,以上所列的四次典型的雷击弱电设备的情况就是对弱电防雷考虑不够造成的。其主要的雷电形式及雷害情况有以下几种情况[1]:

(1)直击雷是指雷电直接击在建筑物构架、动植物上,因电效应、热效应和机械效应等造成建筑物等损坏以及人员的伤亡。

(2)感应雷是雷电在雷云之间或雷云对地放电时,在附近的户外传输信号线路、埋地电力线、设备间连接线产生电磁感应并侵入设备,使串联在线路中间或终端的电子设备遭到损害。感应雷虽然没有直接雷猛烈,但其发生的几率比直击雷高得多。

(3)雷电浪涌是近年来由于微电子的不断使用引起人们极大重视的一种雷电危害形式,同时其防护方式也不断完善。最常见的电子设备危害不是由于直接雷击引起的,而是由于雷击发生时在电源和通讯线路中感应的电流浪涌引起的。一方面由于电子设备内部结构高度集成化(VLSI芯片),从而造成设备耐压、耐过电流的水平下降,对雷电(包括感应雷及操作过电压浪涌)的承受能力下降,另一方面由于信号来源路径增多,系统较以前更容易遭受雷电波侵入。浪涌电压可以从电源线或信号线等途径窜人电脑设备。美国GE公司测定一般家庭、饭店、公寓等低压配电线(110V)在10000h(约一年零两个月)内在线间发生的超出原工作电压一倍以上的浪涌电压次数达到800余次,其中超过1000V的就有300余次[2]。这样的浪涌电压完全有可能一次性将电子设备损坏。信号系统浪涌电压的主要来源是感应雷击、电磁干扰、无线电干扰和静电干扰。金属物体(如电话线)受到这些干扰信号的影响,会使传输中的数据产生误码,影响传输的准确性和传输速率。排除这些干扰将会改善网络的传输状况。

3 弱电设备防雷措施

按照防护范围可将弱电设备的防雷措施分为两类,外部防护和内部防护。外部防护是指对安装弱电设备的建筑物本体的安全防护,可采用避雷针、分流、屏蔽网、均衡电位、接地等措施,这种防护措施人们比较重视、比较常见,相对来说比较完善。内部防护是指在建筑物内部弱电设备对过电压(雷电或电源系统内部过电压)的防护,其措施有:等电位联结、屏蔽、保护隔离、合理布线和设置过电压保护器等措施,这种措施相对来说是比较新的办法,也不够完善,下边对弱电设备防雷进行探讨,主要对雷电浪涌及地电位差的防护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3.1 弱电设备的外部防护

弱电设备的外部防护首先是使用建筑物的避雷针将主要的雷电流引人大地;其次是在将雷电流引人大地的时候尽量将雷电流分流,避免造成过电压危害设备;第三是利用建筑物中的金属部件以及钢筋可以作为不规则的法拉第笼,起到一定的屏蔽作用,如果建筑物中的设备是低压电子逻辑系统、遥控、小功率信号电路的电器,则需要加装专门的屏蔽网,在整个屋面组成不大于5m×5m,6m×4m的网格,所有均压环与避雷带等电位连接;第四是建筑物各点的电位均衡,避免由于电位差危害设备;第五是保障建筑物有良好的接地,降低雷击建筑物时接点电位损坏设备。

3.2 弱电设备的内部保护

从EMC(电磁兼容)的观点来看,防雷保护由外到内应划分为多级保护区。最外层为0级,是直接雷击区域,危险性最高,主要是由外部(建筑)防雷系统保护,越往里则危险程度越低。保护区的界面划分主要通过防雷系统、钢筋混凝土及金属管道等构成的屏蔽层而形成,从0级保护区到最内层保护区,必须实行分层多级保护,从而将过电压降到设备能承受的水平。一般而言,雷电流经传统避雷装置后约有50%是直接泄入大地,还有50%将平均流入各电气通道(如电源线,信号线和金属管道等)。

随着电脑通信设备的大规模使用,雷电以及操作瞬间过电压造成的危害越来越严重。以往的防护体系已不能满足电脑通信网络安全的要求。应从单纯一维防护转为三维防护,包括:防直击雷,防感应雷电波侵入,防雷电电磁感应,防地电位反击以及操作瞬间过电压影响等多方面作系统综合考虑。

多级分级(类)保护原则:即根据电气、微电子设备的不同功能及不同受保护程度和所属保护层确定保护要点作分类保护;根据雷电和操作瞬间过电压危害的可能通道从电源线到数据通信线路都应做多层级保护。

3.2.1 电源部分防护

弱电设备的电源雷电侵害主要是通过线路侵入。高压部分有专用高压避雷装置,电力传输线把对地的电压限制到小于6000V,而线对线则无法控制[2]。所以,对380V低压线路应进行过电压保护,按国家规范应有三部分:建议在高压变压器后端到二次低压设备的总配电盘间的电缆内芯线两端应对地加避雷器或电源浪涌保护器,作一级保护;在二次低压设备的总配电盘至二次低压设备的配电箱间电缆内芯线两端应对地加装避雷器或电源浪涌保护器,作二级保护;在所有重要的、精密的设备以及UPS的前端应对地加装避雷器或电源浪涌保护器,作为三级保护[3]。

采取上述措施的目的,是用分流(限幅)技术即采用高吸收能量的分流设备(避雷器)将雷电过电压(脉冲)能量分流泄入大地,达到保护目的,所以,分流(限幅)技术中采用防护器的品质、性能的好坏是直接关系网络保护的关键,因此,选择合格优良的避雷器或电源浪涌保护器至关重要。

3.2.2 信号部分保护

在室外,大多数数据电缆都具有金属屏蔽层,一般都能够防护由于雷电流通过导线所引起的感应电压;在室外,数据电缆很容易受到瞬态过电压的影响。对于地下电缆,不同的接地参考点之间,将会受到电阻耦合瞬态过电压的影响;对于地上或架空电缆,则将会受到电阻耦合、电容耦合和电感耦合的瞬态过电压的影响。因此,在通常情况下,对于所有数据通信、信号和电话线路的输入和输出端都应安装适配的浪涌保护器,浪涌保护器的接地端及线缆内芯的空线在其末端均应电气接地。

信号线路设备浪涌保护器的选择,应根据线路的工作频率、传输介质、传输速率、传输带宽、工作电压、接口形式、特性阻抗等参数,选用电压驻波比和插入损耗小的适配的浪涌保护器。信号线路浪涌保护器参数应符合表1、表2的规定[4]。

3.2.3 接地处理

任何雷电形式的防护一定要有一个良好的接地系统,因所有防雷系统都需要通过接地系统把雷电流泄人大地,从而保护设备和人身安全。如果机房接地系统做得不好,不但会引起设备故障,烧坏元器件,严重的还将危害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另外还有防干扰的屏蔽问题,防静电的问题都需要通过建立良好的接地系统来解决。在解决防雷接地系统时除了考虑接地电阻外,更重要的是要考虑接地系统泄流面的大小,因此,外部防雷和内部防雷的接地系统一般均应进行共网联结,一方面可以增加接地泄流面,另一方面可以实现等电位联结,减少因地电位反击所差生的电位差对弱电设备造成危害。

4 结论

弱电设备的防雷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尤其是弱电设备的雷电浪涌防护很多单位或个人的认识和重视不够,也常常由其而引起设备的损坏,所以在完善弱电设备外部防护的同时,要加强弱电设备的内部防护,形成一个综合防雷系统(图1)。

根据多年来防雷工作的实践和经验,建议在弱电设备的防雷方面加强以下几项工作:

(1)首先要完善弱电外部雷电防护,将绝大部分雷电流直接接闪引入地下泄散。

(2)其次要阻塞沿电源线或数据、信号线引入的过电压波。

(3)第三限制钳位被保护设备上浪涌过压过流幅值在设备可承受的范围。

这三道防线,相互配合,各行其责,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 国家技术监督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版)[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2:4-44.

[2] 薛瑞民 邱传睿.《电子系统防护手册》.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2.8:3-11.

流浪动物的危害范文2

一、人类面临温室效应威胁

近几十年来,由于人类消耗的能源急剧增加,大气组成发生了显著变化。资料表明,目前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比18世纪产业革命以前增加了25%。大量的二氧化碳好像是罩在地球表面的一层保温层,使地球表面气温增高,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是大自然对人类过度消耗能源和污染环境的报复,它对人类生存已构成了严重危害。

科学家分析预测,如果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继续增高,使地球表面气温增高4 ℃时,南北极冰雪就会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大面积桑田将变为沧海,大批城镇会沉没于。一旦海平面上升2米,美国的纽约,日本的东京,我国的上海、天津等沿海城市都在劫难逃,无数生灵将面临灭顶之灾。

“温室效应”导致的气候变暖,会影响农作物生长,造成减产或绝收,还会加剧飓风形成,使风暴天气更加频繁,进而使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由此可见,“温室效应”对人类的生存,对农业、畜牧业的影响是灾难性的。

二、防范热浪危害健康

所谓热浪,是指气温持续数日高达35 ℃以上,甚至有时高达40 ℃、50 ℃的酷热天气。热浪天气的形成,与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森林锐减、植被恶化等自然生态环境有关。热浪可分为湿热型和干热型两种。湿热型热浪多发生在温带地区。这种热浪天气的特点是,湿度大、没有风,令人闷热难耐。我国东部沿海省市是湿热型热浪天气的高发区。在这种天气状况下,大气污染物和异味不易扩散稀释,反而使浓度增加,对人体危害程度加重。干热型热浪多发生在植被环境恶劣的山地丘陵地带和沙漠地区。它的主要特征是干热无风,人有烧烤一样的感觉。这种热浪极易引发森林火灾,会使农作物干枯绝收。我国黄土高原和西北大沙漠地区是干热型热浪天气的多发区。在这种天气状况下,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会加快化学变化,强化污染危害,从而对人体健康产生更为不利的影响。热浪对大中城市的侵扰比农村更为猖獗,沥青路面会热得流油,水泥道路和建筑物会热得烫手,高密度的建筑物之间,狭窄胡同里巷更会热得出奇。热浪袭来时,会使人大量排汗造成水盐平衡失调,从而引起病变。热浪对不同年龄的人群危害有不同,17岁以上的青年多表现为热痉挛,40岁以上的中年人多表现为热衰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多表现为热中暑。热浪对身体虚弱或患有高血压、心脏病、脑血管病、肺气肿、哮喘病的中老年人的危害尤其严重,如防范不力,会增加发病率,使病情加重,甚至死亡。

热浪没有国界,控制热浪侵袭,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各个国家各个地区都应下力量保护地球植被生态环境。城市更应进行立体绿化建设,不仅有林立高楼,还应是一片绿洲,以减轻热浪对市民的危害程度。广大市民应有自我保护意识,在夏天尤其在热浪天气,饮食要清淡,睡眠要充足,运动宜适度,心态宜平和。

三、平安度过高温高湿天气

空气湿度的蒸发力和人体排汗的散热效率,对人体的热平衡和温热感觉有重要作用。高温天气,人体主要靠蒸发来散热,如果空气相对湿度增高,空气气流又较弱,汗液就不容易蒸发,人体就不能顺利散热,湿热的空气困扰着湿淋淋的肌体,使人感到格外闷热。人们形象地把高温高湿天气说成是“桑拿天”。

在酷热的天气下,湿度的大小对人体排汗、脉搏、直肠温度及耐受时间都有直接影响,极易发生中暑、感冒、消化道疾病,对体质虚弱的老年人,更是多种疾病的诱发因素。

在高温高湿天气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控制高温露天作业时间,防止人体水分随汗液大量流失造成脱水。要随时补充水分,最好喝新鲜的温白开水,适当补充一些淡盐水。走出靠冰镇饮料解暑的误区,因为过量饮食冰凉饮料会导致汗腺排汗不畅,机体散热困难,更易引起中暑,还会引发肠胃不适。

第二,饮食要清淡,多喝绿豆汤,还要多吃富含维生素的新鲜瓜果蔬菜,尤其应多吃西瓜、冬瓜、扁豆、苦瓜、西红柿等。

流浪动物的危害范文3

关键词:城市流浪动物 伦理 虐待

中图分类号:D922 文献标识码:A

城市流浪动物的群体正在逐渐壮大,它们大多集中在城市住宅区、学校、商业区这类人口集中、生活气息浓郁的地方。以大学为例,学校里流浪猫、流浪狗随处可见、数量惊人,这些流浪猫、流浪狗受到师生的同情和照顾,把学生公寓、图书馆、小吃街当成了自己固定的居所,有的甚至成为校园里的“大明星”。这些流浪动物虽然给师生带来了欢乐和陪伴,但同时也埋下了一些卫生安全隐患,夏季常能见到流浪狗成群结队、浩浩荡荡地在校园里到处流窜,不可避免地会与学生发生一些冲突。

一、城市流浪动物生存现状概述

(一)流浪动物的产生

1.主人的弃养。一般猫狗的寿命都在十年以上、二十年以下,饲养宠物的主人可能经济能力不够,无法负担起长期饲养宠物的花销,不得不放弃饲养宠物。宠物自身患有某种疾病或者外表存在缺陷,遭到主人的厌恶和嫌弃从而被遗弃。主人长期外出、备孕或搬迁,没有做好寄养或转让宠物的工作,将其弃之不顾。

2.被不法分子偷盗出卖。由于餐饮、服装市场监管的漏洞,不良商贩为牟取暴利,将目标锁定在干净健康的家养宠物身上,趁主人不在家时偷盗宠物或是趁主人在外逗弄宠物不备时直接抢夺。部分被盗走的宠物会自己挣脱逃走,没有卖掉的宠物也会被随意丢弃,成为流浪动物。

3.宠物自己走失。一些宠物被主人带离家门,因为没有被看住,自己走丢了。还有的宠物因为长时间被关在家,没有得到理想的照顾,自己离家出走在外流浪。

(二)流浪动物的归属

流浪动物露宿街头,大多选择栖息在人烟稠密的地区。人多的地方,生活垃圾就多,流浪动物在人们的残羹冷炙中寻求一丝温饱,生活垃圾集中的地方最容易见到它们的身影。刚刚被遗弃的小动物因食物和居所的缺乏基本都面临着死亡,年龄越大的动物死亡率越高,超过三到五岁的猫几乎不能成活。流浪动物大多生活在露天的树丛和草丛里,在冬季或夏季,恶劣的天气会导致流浪动物大量死亡。运气好的流浪动物可能会遇上好心人收养,重归家庭的温暖,而大部分流浪动物因没有做过节育,在漂泊过程中与其他流浪动物繁殖,使流浪动物的数量直线上升,最后逐渐老去病死。流浪动物多数命运悲惨,有的甚至连自然死亡的机会都没有,或是被人虐待、饱受折磨,或是被不法分子捕杀用以盈利。

(三)流浪动物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由于生存环境的恶劣,心理上的恐惧、惊吓,再加上缺乏健康的食物和清洁的饮水,流浪动物大都患有不同程度的疾病,带有多种病菌和寄生虫。与家猫相比,流浪猫在野外捕鼠过程中更容易感染鼠疫,成为鼠疫病菌的携带者,通过与人的接触再将病菌传播给人类。另外,流浪猫狗都可能携带狂犬病毒,具有一定攻击性,可能会误伤他人。在城市中四处逃窜的流浪动物可能会影响交通并给它们自身带来危险,在过马路时,司机为了躲避流浪动物也可能酿成交通惨案,这给交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到了春季,流浪动物处于期,叫声带来的噪音严重影响居民的休息,期中的流浪动物比平时暴躁,也具有一定的攻击性,可能危及市民健康。此外,流浪动物居无定所,生活环境糟糕,其粪便排泄物中可能带有具有传染性病毒细菌寄生虫,加大了环卫工人的工作难度,给城市环境卫生带来压力,影响市容市貌。

在流浪动物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中,流浪猫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往往被人忽视。猫除了捕食老鼠外,还会捕杀鸟类、蛇类、蜥蜴类、蛙类和小型哺乳类等动物,并且猫捕杀猎物与饥饿程度无关,完全是出自猫喜爱玩乐的天性。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家猫列为世界前100名最具侵略性物种之一,相比之下,国内对流浪猫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仅仅对流浪猫的生存状态进行调查,而流浪猫对自然生存环境和对其他野生动物的影响鲜有调查。目前北上广等特大城市的流浪猫平均每平方公里多达上百只,其分布密度远远超过了野外环境中的野猫捕猎者,野生鸟类的生存状况岌岌可危。尽管目前中国城市的整体绿化程度有所提高,但总的看来,不管是生态环境的压力还是人与自然的矛盾仍相当激烈。近年来的调查显示,在生态平衡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野生鸟类、蛇类、蜥蜴类、蛙类和小型哺乳类等动物在各个省区的种群数量均有所下降。如果不控制流浪猫在城市中的数量,将给城市中更多动物的生存带来威胁。

二、关于城市流浪动物的伦理思考

(一)尊重生命:流浪动物的尊严和权利

圣雄甘地说过:“从对待动物的态度上,可以判断出一个民族是否伟大,道德是否高尚”。随意地丢弃一只小动物,放任或纵容他人残害小动物在很多国人眼中不算什么大事,许多中国人认为流浪动物根本没有必要保护,保护流浪动物是爱心泛滥的表现,比起拯救流浪动物,人们更应该把时间、精力和金钱投入到救助流浪汉、贫困儿童身上,更不要提为小动物立法了。可见,在善待动物上的伦理缺失已经在中华民族的灵魂上留下了伤疤。中华民族本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悠久传统文化的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孟子曾说:“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在各方面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在对待动物上的道德感为何却逐渐衰弱、麻木?

动物和人一样都是生命,都有感知痛苦的能力,尊重生命是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准绳。就这方面来说,动物与人具有相同的权利,动物的知觉和人的知觉一样,都是与生俱来的。在情感上,动物与人甚至能够产生共鸣,经过长期共存,通过简单的表情和肢体语言,动物和人也能够进行基础的交流。这种“天赋”决定了动物和人一样应该享有被尊重、被善待的权利。尊重动物、尊重动物身上的这种“天赋价值”其实也是在尊重我们自身。人种与人种之间虽然存在差异,但并不存在哪种人种更高贵、优越,那么物种与物种之间也是一样,人和动物都是生态共同体中的一员,从这个层面来说,人和动物的身份是相同的、平等的。玛丽・沃伦认为,所有拥有感觉的动物都拥有权利,但动物的权利与人的权利相比,还是有一定差别的,主要体现在:一方面,人类权利的范围比动物权利的范围广;另一方面,与动物权利相比,人类权利较强,这是因为人比动物多了道德自律能力。正因如此,人更应该控制自己不对动物造成伤害。人作为动物权利的道德人应该本着良心尽可能地去关爱、帮助、拯救其他生命,把它当作自己的责任,要在道德上无差别地关怀每一只动物。

(二)善待生命:虐待流浪动物背后潜在的犯罪隐患

流浪动物既不像野生动物那样因其珍贵稀有而引起人们的重视,也不像家养宠物那样因为温顺可爱而受到人们的宠爱,是一个饱受人们轻视和厌恶的群体。由于没有法律的监管,再加上离开了主人的庇护,流浪动物很容易成为人们施暴的对象。

美国联邦调查局在对系列杀人犯做分析统计时发现,他们大多数在童年时有过杀害或残害动物的行为,在诸如虐待妇女,儿童,老人等普通的暴力犯罪者中,残害动物也是其一致的行为模式。全美心理协会更是将残害动物作为行为失常的一个诊断标准。在1997年东北大学和美国马萨诸塞州反虐待动物联盟共同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虐待动物者对人类进行暴力犯罪的可能性比普通人高出五倍。这些结果表明,虐待弱小动物反映出的道德沦丧实际上折射出的是人伦的缺失。我们在提及“动物”一词时总是把人与动物割裂开来去看,然而人也是一种动物,是一种强势的动物。人类对待流浪动物的方式,并不是孤立的一件事,而是人类对弱者、异类施加暴力以满足一己之需的模式之一。女性、黑人、残疾人、同性恋等群体都被视作弱势群体,人类逐渐消除了对这些弱势群体的歧视,这是道德进步的体现。流浪动物同样被视作弱势群体,把它们纳入道德关怀的范围,也是推动道德进步的重要举措。

(三)敬畏生命:停止捕杀流浪动物

和谐社会的内涵不仅包括了人与人的和谐,还包括了人与动物、人与环境的和谐。这就要求伦理学不能只关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应该关心人与动物的关系。动物和人类一样追求幸福、感受痛苦和畏惧死亡。如果只是狭隘地关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就不会变得真正文明和谐,和谐社会关乎的是人与所有生命的关系。对生命的敬畏是人文关怀的一部分,而值得敬畏的生命不仅包括人的生命,也包括动物的生命。

从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出发,流浪动物的存在对人类而言利用的价值并不高,还会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总之是弊大于利,那么,这些流浪动物就应该被人道消灭或任由它们自生自灭吗?传统捕杀流浪动物的处置方式不仅违背和谐社会的基本意义,同时对于孩子的心灵教育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大人残忍地处理流浪动物的方式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带去不可磨灭的伤害,从而可能会扭曲孩子们真善美的人生观。非人类中心主义和一些宗教认为“众生平等”,人类并不能主宰大自然中其他生物的命运,更不能随意对待陪伴在人类周围的与人类朝夕相处的生命。如果一个人连生命都不敬畏,觉得杀害一个无辜的生命就像撕一张纸那么容易,那么在道德上就没有什么力量可以约束他。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应是人与动物友好相处的社会,动物不畏惧人类,愿意与人亲近,人类给动物保护和关爱,两者相互促进、共同繁荣。

三、解决城市流浪动物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动物福利立法

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完备的动物保护法,涉及动物的法律只有《野生动物保护法》、《畜牧法》、《实验动物管理条例》等法律以及一些地方上制定的养犬管理办法(条例),这些法律法规涵盖的动物只是一部分,对于宠物或流浪动物一类的小动物没有具体的保护,在立法目的上也没有体现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延续下来的关爱生命的道德传统,没有体现中国加入或签署的国际条约、宣言中有关保护生物内在价值的要求,对遗弃、虐待、捕杀动物的人也没有严格的惩罚。因此,当前最紧要的就是完善动物保护的法制系统,健全动物福利的制度建设。

(二)伦理思想引导

除了法律的强硬制约,伦理思想对群众的引导也十分关键,而且相关法律的制定,背后需要环境伦理提供理论支撑。流浪动物也是生命,也有感知痛苦的能力,对动物生命的漠视和践踏弱化了人们的道德感。自然本来有其内在的有序的平衡,人类淡漠的道德感使得流浪动物的数量疯狂攀升,影响了生态的内在稳定。要想从源头上控制流浪动物的数量,就要端正饲养宠物的主人对动物的认知:动物的存在不应该只是作为人类利用的工具,有些人饲养宠物的目的只是为了供自己玩乐消遣,有些人在宠物身上投入巨额花销只是为了攀比炫耀,这些都是自私的利己的想法。宠物帮助主人看家护院,为主人带来了欢乐和陪伴,主人不仅要给宠物提供维持生命和健康的基本需要,还要给宠物打造舒适的生活环境,这是一种稳定和谐的伦理关系,对动物和人双方都是有益的。

只有从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角度出发饲养宠物,人们才会主动审视自己是否有能力饲养宠物,才会自发地去学习如何照顾宠物、调教宠物。政府应充分利用媒体的积极作用,宣传环境保护和关爱动物的思想,呼吁人们用领养的方式代替传统的购养方式,以减轻宠物过度消费的现象。另外,还要通过宣传教育淡化人们的品种意识,许多人偏爱品种优良、血统纯正的宠物,对杂交出来的宠物不屑一顾甚至嫌弃厌恶。同样是动物,我们应该对家养的宠物和野外流浪动物一视同仁,生命同样可贵,不应区分高低贵贱,要消除对动物的品种歧视。

(三)制定具体的收容措施

一方面,可以用绝育手段代替传统捕杀的工作,“绝育”是目前得到专家广泛认可的有效避免动物过度繁殖的方式之一,也是被国内外动物保护组织不断提倡的理念。为动物做好绝育工作,一方面可以控制动物的疯狂增长势态,从源头上减少流浪动物的数量;另一方面,绝育能一定程度上延长动物的寿命,减少动物患病的机会,还能使动物的性格变得温顺柔和,从而降低宠物被抛弃、成为流浪动物的可能性。

此外,可以建立社会救助站、流浪动物接收站等收容机构。我国现有的由政府设立的流浪动物收容机构基本上分布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大多数地方上的收容机构都是由民间的动物爱好者和爱心人士自发设立的,这些收容机构缺乏系统的管理、合理的分工和有效的协作,而且大都处于资金匮乏、场地紧缺的尴尬境地。

城市流浪动物的生存问题是一个容易被人忽视的问题,背后反映出的实际上还是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在对待人与动物的关系上,人是以上帝自居或是以朋友相处,决定了流浪动物的归属。流浪动物对城市造成的困扰,其始作俑者还是人类自身,没有抛弃就没有伤害,因此,要正视流浪动物的地位,给流浪动物在大城市中一个立足之地。

参考文献:

[1] 周曦,李树财.福利:给每个生命以其所应得――流浪宠物引发的伦理思考[J].宜宾学院学报,2007(5):38-41.

[2] 李铁.动物伦理,为了人的尊严[J].学习博览,2014(02):32- 33.

[3] 何倩.救助流浪动物,他们在行动[J].温州t望,2009(13):70- 72.

[4] 班曼曼,郑海红,贾广敏. 浅议我国对流浪动物的管理[J].中国动物检疫,2014(10):38- 40.

[5] 康楠.拯救流浪动物路在何方[J].经济,2012(05):125- 127.

[6] 叶娟娟.流浪动物民间救助之路[N].河北日报,2009-06- 02.

流浪动物的危害范文4

家养的猫咪不建议放生,不想养可以将它放到动物收容所里。或者将它放到农村散养,避免使它成为流浪猫,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危害。不方便继续在家里养,最好将它送养,能够保证它生存的更好。

家猫放生的技巧家养的猫咪是不建议直接放生的,不想养可以将它放到动物收容所里,能够保证它能够正常的生存,不会因为没有生存能力而发生意外。

家猫一般习惯了被人喂养的生活,将它随意放走,可能会使它在外面到处流浪,并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危害,如果一定的要放生,可以将它放到农村散养。

不方便在家里养猫咪,可以为它寻找一个靠谱的主人,避免放它出去流浪吃苦,送养猫咪也是给它负责,并且保证它能够生存的更好。

(来源:文章屋网 )

流浪动物的危害范文5

论文摘要:雷电可分为直击雷、感应雷(包括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和球形雷,文章对雷电的三种表现形式进行了分析,重点探讨了直击雷和感应雷对弱电系统的危害以及预防措施。

一、雷电的分类

雷电是雷云层接近大地时,地面感应出相反电荷,当电荷积聚到一定程度,产生云和云之间以及云和大地之间放电,迸发出光和声的现象。雷电可分为直击雷、感应雷(包括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和球形雷。

(一)直击雷

大气中带有电荷的雷云对地电压可高达几亿伏。雷云同地面凸出物之间的电场强度达到空气的击穿强度时,产生的放电现象称为直击雷。此时雷电的主要破坏力在于电流特性而不在于放电产生的高电位。大气放电直接通过地面建构筑物和地面设备,强大的雷电流经过这些物体入地,在瞬间产生很大的机械振动力和高温高热使物体遭到破坏。当雷电流通过具有电阻或电感的物体时将产生很大的电压降和感应电压,能破坏绝缘,产生火花,引起燃烧、爆炸,使设备部件熔化,在雷电流流过的通道上物体水分受热汽化而剧烈膨胀,产生强大的冲击性机械力。该机械力可以达到5000~6000N,因而可使人体组织,建筑物结构、设备部件等断裂破碎,从而导致人员伤亡、建筑物破坏,以及设备毁坏等。

(二)感应雷

感应雷是指当雷云来临时地面上的一切物体,尤其是导体,由于静电感应,都聚集起大量的雷电极性相反的束缚电荷,在雷云对地或对另一雷云闪击放电后,云中的电荷就变成了自由电荷,从而产生出很高的静电电压(感应电压),其过电压幅值可达到几万到几十万伏,这种过电压往往会造成建筑物内的导线,接地不良的金属物导体和大型的金属设备放电而引起电火花,从而引起火灾、爆炸、危及人身安全或对供电系统造成的危害。另一种情况是,在雷电闪击时,由于雷电流的变化率大而在雷电流的通道附近就形成了一个很强的感应电磁场,对建筑物内的电子设备造成干扰、破坏,又可能使周围的金属构件产生感应电流,从而产生大量的热而引起火灾。另外,当架空线遭受直击雷或产生感应雷,高电位便会沿着导线电源线以及信号侵入变电站或建筑物内,这种雷电波侵入也会对电气设备造成危害或使建筑物内的金属设备放电,引起破坏作用。它分为静电感应雷和电磁感应雷。

1.静电感应雷:是由于带电积云接近地面,在架空线路导线或其他导电凸出物顶部感应出大量电荷引起的。它将产生很高的电位。

2.电磁感应雷:是由于雷电放电时,巨大的冲击雷电流在周围空间产生迅速变化的强磁场引起的。这种迅速变化的磁场能在邻近的导体上感应出很高的电动势。雷电感应引起的电磁能量若不及时泄入地下,可能产生放电火花,引起火灾、爆炸或造成触电事故。

(三)球形雷

球形雷通常认为是一个炽热的等离子体,温度极高,并发生红色、橙色的球形发光体,直径在10~20cm以上。球雷常沿着地面滚动或在空气中飘动,可从烟囱、门窗或其他缝隙进入建筑物内部,有时也自行消失,或伤害人身和破坏物体。

现在智能建筑主要由建筑自动化系统(BAS)、办公自动化系统(OAS)、信息通信系统(CAS)三个系统组成,并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将此三个系统进行系统集成。即将智能建筑管理系统,以语言、数据、视频、监控等不同信号的配线系统经过统一的规划设计,综合成一套标准的布线系统,作为建筑物内部之间的传输网络的综合布线系统(GCS),又名弱电系统,可分为建筑物内综合布线、建筑物群内部之间的综合布线。

从以上关于智能建筑的有关构成中可以看出,智能建筑线缆密布、系统设备繁多、微电子装备复杂,且过电压防护能力薄弱,为保证系统、设备安全正常运行,必须采取专门、特殊的措施加以保护,而防雷、接地则是重要必备和有效的保护措施之一。

直击雷的防护系统主要是为了保护建筑物免受直接雷击引起火灾事故及人身安全事故,须从接闪装置、引下线、接地装置等三个方面综合考虑。

接闪装置就是我们常说的避雷针、避雷带、避雷线或避雷网,接闪就是让在一定程度范围内出现的闪电放电不能任意地选择放电通道,而只能按照人们事先设计的防雷系统的规定通道,将雷电能量泄放到大地中去。

接地装置就是让已经引入防雷系统的闪电电流顺利地流入大地,而不能让雷电能量集中在防雷系统的某处对被保护物体产生破坏作用,良好的接地才能有效地泄放雷电能量,降低引下线上的电压,避免发生反击。

引下线就是把接闪装置和接地装置连接起来。

对于直击雷重要的一点就是做到均压,接闪装置在接闪雷电时,引下线立即产生高电位,会对防雷系统周围的尚处于地电位的导体产生旁侧闪络,并使其电位升高,进而对人员和设备构成危害。为了减少这种闪络危险,最简单的办法是采用均压环,将处于地电位的导体等电位连接起来,一直到接地装置。室内的金属设施、电气装置和电子设备,如果其与防雷系统的导体,特别是接闪装置的距离达不到规定的安全要求时,则应该用较粗的导线把它们与防雷系统进行等电位连接。这样在闪电电流通过时,室内的所有设施立即形成一个“等电位岛”,保证导电部件之间不产生有害的电位差,不发生旁侧闪络放电。完善的等电位连接还可以防止闪电电流入地造成的地电位升高所产生的反击。

以弱电系统的防雷而言,除雷电直击外,最具有破坏作用的是二次效应,也就是静电感应雷和电磁感应雷,由于雷电具有高电位、大冲击电流、瞬时性的特点,强大的闪电产生静电场、交变电磁场和电磁辐射,以雷电波侵入、地电位反击等形成雷电电磁脉冲LEMP,产生强大的变电磁场、使周围的金属产生感应电势和感应电流。

随着微电子设备的广泛应用,雷电浪涌是引起人们极大重视的一种雷电危害,同时其防护方式也不断完善。最常见的电子设备危害不是由于直接雷击引起的,而是由于雷击发生时在电源和通讯线路中感应的电流浪涌引起的。一方面由于电子设备内部结构高度集成化,从而造成设备耐压、耐过电流的水平下降,对雷电(包括感应雷及操作过电压浪涌)的承受能力下降,另一方面由于信号来源路径增多,系统较以前更容易遭受雷电波侵入。雷电浪涌对弱电设备的危害主要分为电源浪涌和信号系统浪涌两方面。电源浪涌属于强电的范畴,不在本文讨论之中。

信号系统浪涌电压的主要来源是感应雷击、电磁干扰、无线电干扰和静电干扰。金属物体(如传输线)受到这些干扰信号的影响,会使传输中的数据产生误码,影响传输的准确性和传输速率。排除这些干扰将会改善网络的传输状况。

屏蔽防雷措施的目的是阻挡空间电磁波感应、过电压以及磁场能量侵入被保护的通信设备,起到抑制、消除电磁场的干扰和危害。建筑通信机房时,房屋的六面应敷设金属屏蔽网;进出机房的电力线、信号线如无屏蔽层,从室外引入前必须穿管埋地;架空音频电缆的牵引钢丝两端应进行接地,最大限度衰减从各种导线上引入雷电高电压,以减少雷电电磁干扰。

隔离措施:由弱电自动化装置构成的控制系统中必须解决好接口信号的隔离,抑制传输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干扰,才能使系统稳定可靠运行。电源部分可以安装交流电源隔离变压器;对于数字输入信号,大部分都利用光电隔离器或者串接各种信号防雷设备,也有一些使用脉冲变压器隔离和运算放大器隔离;对于数字输出信号也是主要采用光电隔离器或者串接各种信号防雷设备。对于模拟量输入信号,可采用安装音视频隔离变压器、光隔离器等进行隔离。对于计算机网络接口,可以采用专用的网络防雷器,距离较远时可采用光纤进行传输。

二、结语

弱电设备的防雷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随着对雷电认识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利用科学知识来减少雷电对弱电设备的损坏,防患胜于救灾,多一道防护就多一层安全。

参考文献

[1]王道洪,郄秀书,郭昌明.雷电与人工引雷[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流浪动物的危害范文6

论文摘要:随着大量的先进的 电子 设备在 农村 小型变电所的广泛应用,而我们现有的变电所防雷设备只有针对一次设备的,而没有针对弱电设备的,本文着重介绍变电所弱电设备受雷电伤害的几种方式及相应的防范措施。

0 引言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县供电公司所辖35kv变电所的控制、保护、计量、通讯设备陆续改造为综合自动化设备,各类先进的电子设备由于大量和广泛的运用,其遭受雷击危害机率大大增加。尤其是变电所内电子设备,依附于处在受避雷针保护范围内的一次设备,受雷击影响概率更大。且采用传统防雷措施,其防护多有不当,应当引起重视。

1 雷电危害的几种方式

1.1直接雷击和绕击雷云单体浮在大地上空,其所带电荷拖着地表相反电荷随风移动。如果途经变电所的避雷针或地表其它突出物(包括高层建筑物),地电荷会导致突出物顶端电场畸变集中。闪电开始之前先是雷云底部的始发先导按间歇分级跃进方式向地表 发展 ,当距地面50~100m时,由避雷针等地表突出物电场畸变集中的地方产生垂直向上的迎面先导。两者相接,进入直击或绕击的主放电阶段。

1.2雷电反击直击雷电流通过地表突出物的电阻入地散流。如果受雷击变电所输电线路来自另一个不同地网的变电所,那么上升的地电位与输电线上的电位将形成巨大反差,导致与输电线路相连的电气设备的损坏。

另一种雷电反击,对变电所的电子设备危害也不容忽视。雷电流沿变电所的接地网散流,支线上的雷电流和各点电位差异很大。连接在不同等电位地网上的电子设备。

1.3感应雷直击雷放电的能量通过电磁感应和静电感应方式向四周辐射,导致设备过电压放电,则为感应雷。显然,感应雷危害是大面积的,是电子设备的克星。

事实上,在生产实践中,雷击的静电感应破坏力数倍于电磁感应。静电感应还可用雷击的二次效应理论来解释。带电雷云飘浮在地表上空,地表带上与雷云相反的等量电荷。当雷击过后,雷击点地表变为电荷的相对空穴,周围高电荷区域内与地电位相对绝缘的导体上的电荷,将像受突然击发的水波一样冲向雷击点,导致设备打火,绝缘受损和电子设备失效。特别注意的是电子设备的高阻抗输入回路,信号回路等引线较长,且直接连接的金属体积较大处,虽然已作电磁屏蔽(采用屏蔽电缆且屏蔽层两端接地)仍会遭受厄运。

2 变电所现有防雷措施的不足

2.1避雷针为免遭直击雷破坏,变电所一般设有独立避雷针和构架避雷针,有些峡谷地带变电所则采用避雷线保护。其结构均分为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体。防雷原理相同。

避雷针大大增加雷击概率,使得依附于一次设备的目前正在大量更新的保护、监控、综自及通讯等微电子设备感受雷害的机率大大增加,损坏方式也多种多样,使电力生产带来很大的损失。

2.2避雷器为了防护感应雷和输电线路的雷电侵入波的危害,变电所采用了避雷器。以前装设的避雷器大多为装在线路端的管型避雷器和装在母线、设备处的阀型避雷器,目前均由性能更好的金属氧化物避雷器所取代。

由于雷电侵入波主要对35kv以下系统危害较大,变电所着重对35kv和10kv线路入侵波进行防护。对35kv架空进线,一般是采用进线段1—2km的架空避雷线配其两端的管型避雷器进行防护。对10kv线路,则每条进线均采用一组阀型或氧化锌避雷器进行防护。对3~10kv配电变压器,一般只规定了高压侧采用阀型避雷器的保护,对多雷区外送的y/yo连接的变压器的只规定了装设以防变波及低压侧雷电入侵波击穿变压器高压侧绝缘的避雷器。

3 针对变电所弱电部分防雷措施

3.1交流电源部分对于交流电源回路采用电源防雷器,电源防雷器能在最短时间释放电路上因感应雷击而产生的大量脉冲能量到安全地线上,从而保护电路上的设备。其工作原理如下:在正常情况下,防雷器处于高阻状态,当电源由于雷击或开关操作出现瞬时脉冲电压时,防雷器立即在纳秒级时间内导通,将该脉冲电压短路到大地泄放,从而保护连接与电源上的设备。但该脉冲电压流过防雷器后,防雷器又变为高阻状态,从而不影响设备的供电。

3.2通讯设备部分对于 网络 通讯设备采用数据线浪涌抑制器,它可以防止浪涌通过数据线间接地进入 电子 设备。总的来说,很大一部分的浪涌事件并不是由交流电源线上的浪涌引起,并导致主板、调制解调器、串、并行口与其它设备的损坏。

3.3因此对变电站内的综合自动化设备,我们采用了如下防雷方案:

3.3.1电源线是雷电侵入低压设备的主要的一条途径,因此在这里我们对电源线采取多级保护措施。

第一级选用安徽菲迈斯电气有限公司的fps01-fbl20型电源防雷器(3只),将从线路中引入的大部分雷电流从此位置泄放八地.作为初级保护,要求防雷器能够承受直接的雷击,具有较大的通流量。依据vde0675第6部分fps01-fbl20型防雷器属b类防雷器,该防雷器的通流量特别大,每线的最大通流’尹50ka(10/350u s)。

第二级保护选用安徽菲迈斯电气有限公司的fps01-f40/4型防雷器(1只),将通过第一级泻流后的过电压进一步限制在对设备无害的水平。作为第二级,要求防雷器具有较低的电压限制水平.fps01-f40/4型防雷器的最大通流量为40ka(8/20 u s)。电压保护水平up<1.4kv。

第三级(由用户选用)采用安徽菲迈斯电气有限公司的fps01-z6型防雷插座,对重要的敏感设备如远传pc、光端机等提供精细保护。

3.3.2调度通信回路采用德国dehn双绞线信息防雷保护器,防止电话线直接将电源线上的瞬态浪涌传进来。

3.3.3采用德国dehn双绞线信息线路过电压保护器保护pc和终端调的db-9串行口,峰值电压6000v,可以防止浪涌通过数据线间接地进入电子设备。

3.3.4后台机的防雷保护后台机的开关量采集线一般都比较长,在雷击时比较容易感应过电压,造成后台机的损坏,因此我们需要在所有的进入后台机的开关量采集线上安装防雷器.开关量采集线的工电压一般为直流24v,可以选用安徽菲迈斯电气有限公司的fps01-f20/dc24防雷器。该变电站的后台机共有6组开关量采集线引入,共需6只fps01-f20/dc240

3.3.5 220v直流电源的防雷保护220v直流电源屏为各继保装置提供电源,为防止电源线上感应雷电过电压,造成继保装置的损坏和误动作,需加装直流电源防雷器,型号为安徽菲迈斯电气有限公司的fps01-f40/280v.该防雷器包括3个模块,其中一个提供正、负极之间的差模保护,另外两个分别将正、负极对地实施共模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