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动物生存现状范例6篇

流浪动物生存现状

流浪动物生存现状范文1

论文摘要:我国流浪乞讨群体于当代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贫困及资源配置失衡;流动失范造成生存状况恶劣;边缘地位遭受多重剥夺,边缘人格强化了乞讨心理;家庭贫困成员无法维持基本生活,保障政策救助机制不完善。解决大量充斥社会生活中的流浪乞讨现象,应先从建立和完善政策制度的层面入手,即:确立身份认定标准,向流浪乞讨群体提供分类分层救助;整合全社会的力量,科学区分救助政策相关者的救助责任。

自2003年8月1日起,我国开始实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救助管理办法》),同时废止了1982年颁发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这一转变,表明了救助方式从管制发展成了管理,提倡的是对弱势人群的服务;也表明了现代救助规范逐步形成从遣送发展到救助,提倡的是对弱势人群的帮助与扶持。这以后,收容遣送站改变为救助管理站,流动人口中的街头流浪者将被当作需要救助的群体,对这一群体的社会控制转向了社会治理。无疑这是“以人为本”思想的贯彻落实,也为我国最终将要形成的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制度和政策体系准备了条件。

一、当代中国流浪乞讨群体的形成原因

当代中国流浪乞讨群体的成因复杂而多元,贫困、资源配置失衡是造成流浪乞讨的原生原因;流动失范是造成流动过程中生存状况恶化并逐步趋向流浪乞讨的重要原因;而农民人口流动政策、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流落街头的弱势人口社会救助政策不完善,是加速流浪乞讨群体形成的客观原因。这些综合性原因决定了当代中国流浪乞讨群体构成的多层级,而这一群体的形成原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贫困及资源配置失衡

据研究资料显示,收入低下、土地资源及多种经济成分匮乏造成的贫困,是流浪乞讨群体大范围产生的根本原因。这个群体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1.低收入和绝对收入低。按照中国扶贫基金会的看法,2003年农村未解决温饱的人口与低收入人口两者相加为9000万,占农村总人口的11%。截止到2004年,我国有2610万人生活在绝对贫困线以下(2004年农村绝对贫困标准由人均纯收入637元调整为668元,低收入标准由882元调整为924元),当年人均纯收入在600元以下的绝对贫困人口占50.2%。入不敷出的生活水平必然促使相当一部分人加入向外流动并行乞的队伍。2.土地资源匮乏,非农产业低下。在我国,人多地少、人均土地资源稀缺一直都是影响农村人口生活水平提高的难题。土地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通常又都是以单一的农业经济为主,从事其他生产活动比例较低的地区。农民纯收入低下,生活相对贫困,这是导致人口大量外流的重要原因。3.工商业薄弱,剩余劳动力外流。外流人口多的地区,通常也是流浪乞讨人口输出数量多的地区,原因就在于城市工商业和城乡民营企业不发达,第三产业薄弱,无法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由于自身素质等原因往往不能适应发达城市工作与生活的要求,成为向城市流动过程中的贫困者。流浪乞讨群体的产生和这种社会流动存在着高度相关的关系。4.劳动力能力状况不足。农村劳动力能力状况包括劳动力状态、人力资源状态、劳动力资源配置状况、生产工具状况四个方面。中西部地区在这四个方面远远落后于东部,具体表现为:家庭成员劳动力严重缺乏;人力资源开发程度低,半文盲、文盲比例高;劳动力资源配置单一,主要以农林牧渔业为主;缺乏先进的劳动工具,生产力落后。5.外部、内部发展条件恶劣的双重挤压。即:城乡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导致贫困人口产生强烈的外流动机;不顾个人年龄、身体、技能等情况的盲目外流很容易使他们陷入赤贫状态;人地矛盾加剧了贫困人口的贫困现象;劳动力价值没有保障,人力资本投资严重不足使他们失去了发展的前途和基础,进一步陷入贫困的恶性循环而无力自拔。于是,流浪乞讨就成为最简单的维持生活的方式。

(二)流动失范造成生存状况恶劣

农民在流向城市寻找工作的过程中,陷入贫困状态甚至成为流浪乞讨者,部分是因流动失范造成的。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将传统与新价值观冲突中产生的社会问题称为“失范”。“失范”理论对社会、心理、文化研究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的文化结构理论从目标与手段的角度,提出在社会与文化结构中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社会认可的目标;一是达到目标所运用的符合社会规范的手段。如果目标与手段在社会结构中不被认可,失范便产生了。具体到关于农民的“流动失范”问题上,其含义是指农民在向城市流动的过程中,个人素质、个人能力、城市生活能力、城市生活信息、城市生活支持系统均有不足,从而使“生活目标”与“实现目标手段”之间出现不平衡,导致找不到工作、失业、生活资源缺乏、生存状态恶劣、信仰迷茫、越轨行为等,属于“常态流动”秩序的“失范”。

(三)边缘地位遭受多重剥夺,边缘人格强化了乞讨心理

“边缘”问题涉及两个方面:一是“边缘地位”;一是“边缘人格”。形成流浪乞讨群体边缘化的问题可以从以下这两个方面去理解:首先,流浪乞讨人员的生成群体,如农村贫困人口、身患重病人口、部分处于流动地位的弱势地位的农民工就是处于边缘地位。特别是流动中的农民工,无论职业稳定性、经济收入还是基本生活保障,都处在“被城市生活忽视”的边缘地位,往往得不到公正的待遇,收入不高、克扣工资、无疾病劳动保障、找不到工作、失业等如影随形。那些生存能力更弱的人被抛离城市生活的轨道之外,乞讨常被他们当作一种非正规的职业而采纳。目前很多大城市中的乞丐增长较快,原因是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很稳定的赚钱“职业”。其次,由于流浪乞讨群体属于绝对被剥夺群体,他们毫无社会地位可言,内心充满着矛盾、冲突、无奈甚至扭曲,向往过好日子却常常遭遇唾弃,不甘心底层生活又无法从边缘向上回流,对美好生活憧憬而整天灰头土脸,没有钱却对比他有钱的人不屑一顾,想过体面生活而对一切约束怀有敌意,这就导致当代流浪乞讨群体经常表现出一种并不反社会,但也不健康并伴有诡异、无序迁徙、无视社会规则、越轨等边缘人格特征。流浪乞讨人员的这种边缘人格的发生机制与其生成人群长期被远离、被排斥、被忽视、被遗忘有关。

(四)家庭贫困成员无法维持基本生活,保障政策救助机制不完善

因家庭生活困难而导致的流浪乞讨现象,既有客观原因,如人口抚养负担沉重、经济状况低下、承担家庭变化的能力脆弱等;也有主观原因,如家长教育不当,青少年出走甚至流浪街头;还有的属于主客观原因兼有,如家庭矛盾导致出走,浪迹天涯或者乞讨度日。但在我国,目前与流浪乞讨现象相关的保障政策救助机制还远未完善,具体可以归结为:农村人口流动政策、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不完善,导致许多农村流动人口因流动而贫困,无业和无生存保障的流动人口成为职业流浪乞讨的生成源;现有的救助站模式不足以解决流浪乞讨问题;救助政策体现了救急救难,没有体现“救穷”,难以从根源上解决流浪乞讨现象;对流浪乞讨人员界定的涵盖面不够宽泛,使许多职业流浪者成为无法救助,也无法管理的人群。救助政策不完善,对流浪乞讨人员的管理不力,那么流浪乞讨群体在现代大量生成也就成为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   

二、完善当代中国流浪乞讨群体社会救助制度的建议

在中国慈善文化历史的演变中,个体贫困论和社会推恩论始终受到普遍的认同并流传至今:个人无颜向政府诉求,社会往往将救助区分大小,大则救,小则弃;重则急救,轻则缓救,乃至不救,逐渐演绎为临时性为主、定期定量为辅的社会救助特征。在这种救助文化下,处于特殊地位的流浪乞讨人员基本难以获得物质帮助。而解决大量充斥社会生活中的流浪乞讨现象,无疑要先从建立和完善政策制度的层面入手。在我国,完善当代流浪乞讨群体社会救助制度主要应从如下方面入手:

(一)确立身份认定标准,向流浪乞讨群体提供分类分层救助

流浪乞讨人员是社会弱势群体,属于社会救助对象。但是不能给予笼统式救助,要锁定不同对象,提供不同救助项目,特别应该依照这一思路设计出分类分层的救助项目:

1.补救性救助。补救性救助是指为贫困、疾病流浪乞讨者、短期流浪乞讨者、部分反复流浪乞讨者提供小额救助金等资金援助。救助金额要区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针对“被偷盗骗”、“投亲不遇”等原因的被救助者,提供免费食宿和往返路费;另一种是针对贫病流浪乞讨者、短期流浪乞讨者、部分反复流浪乞讨者,提供小额救助金等资金援助形式,促使他们积累最基本的生存资金、资本,救其危机,解其困难。2.开发式救助。开发式救助指为除疾病流浪者外的其他人员提供劳动、学习机会等,通过心理、行为、能力、劳动态度的适应性调整,达到人力资源再开发。3.有限救助,是指对自觉选择并执意流浪乞讨生活的反复流浪乞讨者、越轨流浪乞讨者实行维持基本生存的低救助,同时提供心理辅导和行为干预,对乞讨行为进行一定限制,促使其承担行为责任。4.安置劳动救助,即对部分越轨流浪乞讨人员提供集中安置,让他们参加劳动。这既是一种有目的的劳动力迁移方法,又是一种行为干预方法。通过劳动让他们积累资金,也促使他们形成新的行为模式,缓解他们对流浪乞讨生活的依赖。5.全面收养,这是针对精神疾病、流浪儿童的一项救助内容。关于精神疾病流浪者的收容,关键是要建立精神疾病医院、社区医疗站、家庭三者之间的联系制度,以及争取政府资金援助。对于流浪儿童要实行收养与教养相结合。6.治安管理,即要将救助和社会治安管理结合起来,对挟持儿童和其他人进行乞讨的丐帮头目实施打击,缩小打击面,增强打击力度,对那些跟随者起到惩戒作用,以阻止他们向违法行乞方向发展。

(二)整合全社会的力量,科学区分救助政策相关者的救助责任

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政策的有效实施,依赖于政策利益相关者的参与,但不同政策相关者在整个救助体系中的责任应各有侧重:

1.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和物质救助。建立和完善社会救助政策是政府最应该做也是最能做好的事。针对流浪乞讨现象的社会政策需要全面规划,如流浪乞讨救助原则、小额救助金政策、乞丐权利与义务的规定、治安管理和执法裁量并重政策、职业乞丐集中教养政策等。在政府救助中,流出地和流入地政府工作应各有侧重:流出地政府侧重扶贫、资金援助与早期干预等;流入地政府侧重制订全面的救助计划——详细而全面的救助计划是对分类、分层救助的细化,以防止流浪乞讨现象深度蔓延。2.机构提供照顾性、预防性救助管理。“照顾”是指直接的物质支持和生活服务,“预防”是通过管理、劝导等方法预防流浪乞讨现象蔓延。目前救助管理站提供的是普遍的过渡性初级管理和诊断。“普遍救助”是指救助不能设标准,为入站的人提供衣食住行等“初级照顾”,体现每一个公民遭遇困难时都有权利享受物质帮助的国家福利原则。但当流浪乞讨人员不愿接受救助站的救助时,政府也应该提供街头照顾,避免“强行收容”现象再现。民政部及下设各省市民政部门要建立联合管理机构,将救助站、财政、公安、城管、卫生等相关机构联合起来,常设机构放在救助管理站,对城市救助管理工作进行政策支持、问题综合分析和协调管理。3.社区提供整合资源的支持性救助。在我国,社区组织一直比较独特,兼有“民间自治”和“官方角色”两种背景,这一组织特征决定了社区在救助工作中的最大功能是将政府、市场、机构、企业、市民各种资源进行链接整合,形成功能各异的救助网络体系,比如社区劝导系统、救助信息采集系统、志愿者服务系统、生存保护系统等。信息采集和集中提供生存物质照顾,是最适合社区做的工作。社区志愿者对行乞方式、集中地点、特殊行为、团体活动等案例进行信息收集管理,将为决策和管理提供第一手资料。国际救助工作的良性发展,往往是从社区专业社会工作者介入开始的,他们的支持对唤起乞丐的社会情感、自我认知、行为自觉都必不可少。如果仅仅依靠政府发送救济物资与提供社会福利服务,只会造成更深的“依赖文化”。4.公民接纳并参与救助。任何救助制度的实施,都需要公众的接纳、善待,并提供合适的、理性的救助。流入地市民的救助态度可直接或间接地改变流浪乞讨者的生活,要倡导良好的救助价值观,如生命关怀、真情抚慰、劝告引导等。公民良好的接纳态度,能唤起人的道德感,也是救助制度完善的表现。

注释:

①宁丽飞:《构建“和谐社会”的经济路线图》,市场论坛,2005年第7期。

流浪动物生存现状范文2

如果一家企业每天都处在巨大的浪费之中,你很难想象它还可以获取最大的利润。也许有人会说,现在企业赚钱都这么辛苦,谁还舍得浪费?可事实上,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企业确实都处于巨大的浪费中,或许只是你还没有意识到。

让我们来看看现实中许多企业的现状吧!各工序旁摆放着大量等待加工或已加工的零件、在制品;仓库中存放着可供3、4个月用的原辅料;随时可以买到的普通包装箱却半年前就一次性采购一大批,再慢慢逐月使用,等等,这些无疑都造成了企业巨大的浪费,包括场所浪费、租金损失、流动资金被占用、过期储备的报废、无谓工时的发生、管理成本的增加,等等。

认识到这些,也许你就会明白,在我们的生产管理现场“浪费”其实是无处不在的。这里的“浪费”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不增加价值的活动,这无疑是一种浪费;另一种则是,尽管是增加价值的活动,但所用的资源超过了“绝对最少”的界限,这也构成了一种浪费,并且这种浪费在很多企业往往被忽略掉。

这些“有形”或“无形”的“浪费”可以说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那么,究竟又应该如何有效识别这些“浪费”?它们产生的根源何在?具体又应如何有效改善或消除呢?

针对以上问题,本期聪明管理栏目,《中国制衣》特推出“如何有效消除生产管理现场的N种浪费?”专题,采访业内著名实战派生产管理专家陆君伟,给企业有效改善或消除生产管理现场的N种浪费出谋划策,希望可以给广大纺织服装生产企业以借鉴。

浪费一 库存浪费

具体表现及危害:物品积压,损失利息及管理费用;使“先进先出”的作业产生困难;掩盖了生产设备能力及人员真实的需求量;物品的价值减低,变成呆滞品;物品大量占用厂房空间,造成多余工场、仓库建设;产生不必要的搬运、堆积、放置、防护处理、找寻等浪费。

产生根源:原料、在制品、成品等超过了制造过程中所需的最适宜量,从而造成浪费。

改善或消除对策:要有效消除库存浪费, 陆君伟认为,首先就要认识到“库存是万恶之源”,要探求必要库存的原因,合理使用库存规模,降低库存,以实现设备布置流水化,达到合理地安排生产计划,均衡化生产。

除此之外,陆君伟指出,降低库存还是曝露生产现场问题的一种有效方式,目的就是为了发现更多的浪费。并据此举例,“车间生产线因故障而停产一小时,如果目前车间有两小时的库存量,事情可能不会报告给中高层管理人员。但是,如果车间库存仅为半小时的产量,那么,就会发生无法向客户或后道工序交货的问题,就会造成大的混乱。所以,两小时库存可以掩盖停产的问题,而半小时库存就会使问题表面化,就会促使企业尽快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因此,陆君伟建议企业,应尽力将各种生产管理活动都变得“可视化”,用“一望而知”的颜色、形状、位置和独特的“看板”来区别和显示车间内的每一道工序、每一个规格、每一种状况,以便使所有现场人员能够在一目了然的环境下迅速发现各种异常和浪费。

浪费二 等待的浪费费

具体表现及危害:员工在工作量少时,无所事事;工作量多时,忙忙碌碌;制造通知或设计图纸未按时送达;设备故障维修造成生产停滞;质量不良自动停机造成员工作业停顿;物料供应或前道工序能力不足造成待料,等等。

产生根源:生产原料供应中断、作业不平衡和生产计划安排不当等,员工不能为客户创造价值而无事可做,造成等待的浪费。

改善或消除对策:“针对等待的浪费,主要是要建立起以顾客为中心的弹性生产系统实施一个流的生产方式,实现设备小型化、专用化,并减化管理层次,把复杂工作标准化、规范化、简单化,提高工作效率。”陆君伟表示。

并举例道,自己曾在一个某人数不到500人的工厂,看到生产线因故需要补领10个A料,于是就开了一张补料申请单,最后辗转地经过班长、组长、课长、厂长这几道关卡签署之后,才被送到仓库去领料。

而为什么要经过这么多关卡呢?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公司有这样的组织系统。

企业为了运作上的需要,往往会成立一些部门与层级。当有事情要处理时,这些层级与部门之间为了彼此留下记录,难免会出现文来文往的程序。陆君伟对此表示理解,但同时认为,这些层级如果过多,不但会造成企业作业成本的增加,更会影响到作业的时效。“而这也是造成企业等待浪费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而除去以上改善对策, 针对等待的浪费,陆君伟还给出了以下问题供企业自检:⑴对于等待的发生和改善的过程是否都有记录;⑵在标准作业中,如发生很短的延误,作业人员是否会在互助区域内采取互助,以防止等待的发生;⑶有没有这样的规定和机制(有分寸的互助);⑷前道工序的零件或材料断档时,作业人员是否空手等待;⑸后道工序发生问题,作业无法进展时,作业人员是否空手等待。

浪费三 搬运的浪费

具体表现及危害:物品摆放不当,增加重复无用的搬运;设备及布置不合理,搬运路线过长;物流组织不合理,中转环节过多;工作设计不合理,反复移动;检验状态标识不清,增加区分和移动工作,等等。

产生根源:不但搬运本身不能产生附加值,而且还造成物品移动所需空间的浪费、时间的浪费和人力工具的占用浪费等不良后果,不仅增加了搬运的费用,还造成物品在搬运过程中的丢失或损坏,由此造成搬运的浪费。

改善或消除对策:要消除搬运的浪费,陆君伟指出,首先就要确定搬运的方法与规则,如路径、时间、内容、量、场所、方法、人员等;其次是选定合适的搬运工具、搬运车,如型号式样、大小、易用性、维护状况等;最后是产品、零件的容器,除特殊情况外,都可统一规格及体系化。例如,将所有的箱子都按标准码放,这样无疑易于搬运。并表示,虽然大部分人都认同过多的搬运是一种无效的动作,但也有人会认为这是必须的动作,因为如果没有搬运,就难以继续下一个动作。但针对一个具体的加工工序,究竟多少次就是过多的搬运,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也正因如此,大多数人都默认它的存在,而不去设法减少它。

对此,有人想到用输送带的方式来克服,但陆君伟认为,这种方式仅能称之为花大价钱减少体力的消耗,而对于搬运本身的浪费却并没有消除,反而使之隐藏了起来。“因为搬运的浪费如果分解开,又包含了放置、堆积、移动、整理等动作的浪费。”陆君伟解释。

“此外,在不可能完全消除搬运的情况下,重新调整生产布局,也是有效减少搬运距离的一个有效方法。”陆君伟表示。在以前对企业进行走访时,陆君伟曾对某纺织服装企业的一个生产车间一段时间内的总生产工时进行汇总分析,结果发现在实际作业时间减少的同时,其总工时却在增加。经仔细分析后发现,原来是工序间的运输工时居高不下。于是,在不可能完全消除搬运的情况下,陆君伟将该企业的四个车间合并为两个,并将一些半成品的加工由原来在别处加工变为了在生产线旁进行加工,结果大大减少了搬运。

浪费四 品质不良浪费

具体表现及危害:不良品返工使企业相关成本增加,例如,工时、人力、工具、设备、管理费用等都会随之相应增加;出现废品后,不仅对废品本身的处理是一种浪费,而且当客户退货时,还需支付额外的索赔及相应的费用;质量问题会导致企业信用等级的降低,而失去信誉,无疑就等于失去了市场,对市场宣传的无形成本也会加大。

产生根源:企业内部出现不良品,在对其进行处置时,在时间、人力、物力上的投入,以及由此造成的相关损失,都是由此造成的浪费。

改善或消除对策:“针对品质不良浪费,可以通过制定彻底消除不合格品对策,以‘现场、现物、现实’为内容的‘三现主义’原则,迅速采取措施。” 陆君伟表示,“不仅要及时处置,还要通过‘5why’法,反复问5个为什么找出真正原因,从原因入手,防止此类问题的再度发生。同时,企业生产线还要设置自动化装置,应用目视管理,只要一出现不合格品就自动停止。”

除此之外,陆君伟指出,精益生产方式的思想之一就是要用一切办法来消除、减少一切非增值活动,例如检验、搬运和等待等造成的浪费,具体方法就是推行“零返修率”。必须做一个零件合格一个,一次就做好,更重要的是在生产的源头就杜绝不合格零部件、原材料流入生产后道工序,追求零废品率。

而针对产生品质不良的原因,陆君伟建议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予以应对:⑴作业管理-标准作业指导书;⑵全面品质管理(TQM);⑶品管统计手法(SQC);⑷看板管理;⑸首件检查;⑹不制造不良的检查――源流检查、自主检查、全数检查;⑺防错防呆法;⑻品管圈(QCC)活动。

浪费五 动作浪费

具体表现及危害:两手空闲;单手空闲;作业动作突然停止;作业动作过大;左右手交换;步行过多;转身角度太大;移动中变换工作状态;不明确的工作技巧;伸背动作;弯腰动作;重复不必要的动作等。

产生根源:工位、物品、设备等布置不合理,使用的工具和操作方法不合适,造成浪费。

改善或消除对策:针对动作浪费,陆君伟指出,应该运用现场ABC法,消除作业人员无目的的来回走动,不允许做标准作业规定以外的事。还要消除标准作业设定顺序中来回交叉的路线。而在难以判断或产生异常时,作业人员要一起商量解决办法。此外,在生产线作业中,还要去除取放不需要物品的动作。

同时强调,管理人员在现场检查时,还要注意运用“动作经济”原则来改善工作人员的动作,以消除动作浪费现象。具体如下:

⑴ 缩短距离。具体来说就是把原料或制品放在手指动一动就可以够到的地方。“这可能有点困难,为此,工作台就要做成弧形,制品要放在垂手可拿的位置。” 陆君伟表示。

⑵ 两手同时使用。陆君伟指出,以一只手辅助另外一只手工作是不能被称作“同时使用”的,这时,首先就需要研发出用一只手就能进行组装的夹具,然后再双管齐下,就可以用两只手同时做两样东西。假设在25厘米的距离内两手可以同时对称并灵活使用,就会是单手工作效率的两倍。这样一来,作业就会有条不紊地进行,工作也会变得容易起来。

⑶ 减少多余的动作。除临时放置、倒换左右手等显而易见的动作浪费外,陆君伟认为,过分谨慎的变换方向、目不转睛的查看、担心疏漏而过分操心等也属于动作浪费现象。对此,他强调企业一定要以一种想方设法让作业人员能够更加轻松工作的心情来观察、改善作业环境,以减少多余的动作。

⑷ 轻松工作。针对这点,陆君伟指出,企业可以通过思考:在作业方面有没有难受的姿势?有没有工作节奏杂乱无章的因素?等等问题,来帮助员工以轻松的状态完成工作。

浪费六 过分加工的浪费

具体表现及危害:没有严格执行工艺,或者工艺本身存在某些方面的问题,因而造成加工工时过多,损坏加工设备及工具,水、电、汽等能源过度消耗,降低工作质量等的浪费;多余的加班和辅助设备,还要增加生产用电、气压、油等能源的浪费,同时增加管理的费用;对一些无用加工程序未能进行省略、替代、重组或合并。

产生根源:加工作业中做了与工序进度及加工精度无关的不必要的加工,造成浪费。

改善或消除对策:要消除过分加工的浪费,陆君伟指出,主要有三点:第一,对于习惯性进行的预备加工、试加工、粗加工、前处理加工、后处理加工、修正加工等,要努力逐渐使之缩小乃至废止;第二,对习惯性的检查、记帐等工作要不断更改、修正,并要考虑在加工工序之外的其他地方进行检查与包装;第三,在手工作业中,要想办法研发应用独自的专用器具,以有效地将人的作业机器人化、自动化、机械化。

此外,陆君伟建议还可通过多问自己一下以下问题,来帮助避免过分加工的浪费:⑴能否去除次部件的全部或部分?⑵是否确实了解客户的需求?⑶能否把公差放宽?⑷能否改善材料的回收率?⑸能否改变生产方法?⑹能否把检验省略掉?⑺供应商是否适当?

与此同时,陆君伟指出,企业还可以通过采用精益生产的工具来解决重复生产问题。比如,科学的生产工位自检。并据此举例,有家企业主要生产出口产品,对品质的要求很高。因此,品质部要求生产部门在制造过程中进行自检。但在观察其生产线时,陆君伟却发现,生产部并没有做到自检,结果很多品质不良的产品被生产出来,需大面积返工。针对这种情况,陆君伟提出生产部门必须要完成自检动作,并且要由QC严格监控把关,并要做好自检纪录。结果情况大为好转。

浪费七 制造过多或过早的浪费

具体表现及危害:企业超出市场需要生产出来的产品成为库存,造成材料费、工时、水电等的浪费;比客户需要的交货期提前完成生产任务,结果增加了成品库存及由此导致的搬运、堆积的浪费。

产生根源:生产超额完成任务,过多的制造和提前生产,造成浪费。

改善或消除对策:生产过多、过早同样都是浪费,但企业为什么还会有很多工序会一而再、再而三地过多与过早生产呢?陆君伟认为,最大的原因就在于很多企业往往不明白这是一种浪费,反而认为多做就能提高效率,提前做好就能减少产能损失,认为不做白不做,机器还不是一样停着,显然这是一种极大的误解。

“这很明显是一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看法,因为供货周期是与整体配套量而不是部分工序的效率与产能相关联的。为了看到更多的效率与产能,部分工序生产过多与过早,但配套量却没有增加,对客户的供货周期不会产生积极的作用,而仅仅是增加了库存量。这无疑是一种很不明智的做法。”

针对这种浪费,陆君伟指出,一定要对生产计划的制定方法实行标准化,在生产过程中要实施看板管理,没有看板绝对不能生产。此外,还要保证生产计划数和产出数相符合,进行均衡化生产。

浪费八 管理的浪费

具体表现及危害:企业职能重叠、人浮于事;员工工作主动性不强,等待上级指示;协调不力,企业丧失凝聚力;缺乏明确的规章制度、业务流程,造成管理的无序,等等。

产生根源:员工积极性不高,自主管理能力不强,企业管理制度不完善等造成浪费。

改善或消除对策:要消除管理浪费,陆君伟强调,企业应该具有合理的管理规划以及相当的预见性,并在工作的推进过程中加强协调、控制和反馈,从而减少管理浪费现象的发生。并指出,通过导入6S、TPM、JIT等精益生产方式,明确哪些是高价值与低价值的工作,包括应用20/80及目标管理方法,做好时间管理工作,加强中基层管理人员技能培训,增强企业凝聚力等,都是一些有效的方法。

同时,陆君伟指出,对比前面七种浪费,管理工作中的浪费要严重的多,而解决起来也困难的多。“因为前七种浪费大多可以被量化,而管理工作却多为软性指标,具有较大弹性,要进行量化和细化相对比较困难。而且它们中大多是大家司空见惯的,即使上级要求,也是紧一阵后松一阵,形成反复。如果不能对管理工作中的浪费形成共识,齐抓共管,是很难持续有效地长期开展下去的。”

因此,陆君伟提醒,企业如果抱定了决心,要彻底消除管理浪费,就一定要对经营管理革新活动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要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而一旦管理工作中的浪费在某种程度上被消除,就很可能会出现几何级数的放大效应,“所以,企业一定要鼓足勇气,从消除点滴的管理浪费做起,向着经营管理革新的目标一步步坚定不移地迈进,这样才会距离成功越来越近。”

现场问题小问答

在当前用工荒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少人化”?

“少人化”是指为了适应市场多样化与个性化的需求改变,经过详细的产能分析评估后,绘制人机配合作业组合图,并依此分配适当人数的作业员用来从事所需要数量产品的生产活动。其目的就是让每位作业人员都能发挥出100%的工作效率,从而杜绝“闲人、闲时、闲事、闲设备”等各项浪费的发生。

“少人化”技术作为企业降低成本的手段之一,即按照每月生产量的变动弹性增减各生产线及作业工序的作业人数,以保持合理的人数,从而通过排除多余人员来实现成本降低。这里主要有三点需要注意:

第一,“少人化”需要通过不断地改善来实现。

要实现“少人化”,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彻底进行作业改善,下一步才是设备改善。如果为了节省人工,从一开始就致力于购买自动化设备或进行设备改善的话,其结果将不仅不会带来成本的降低,反而会由此增加成本或招致生产资金的无效使用。

第二,只有将“人数”而不是“人工”降下来,才可能降低成本。

在人工的计算上,有时会出现0.1,0.2,0.3……这样的小数,但实际上,即使是0.1个人工的工作,也需要1个人,而不可能是0.1个人来完成。因此,即使工作量从1个人工减少到了0.1个人工,其结果也不能带来所需人数的减少,达不到降低人工费用的目的。所以,只有将“人数”,而不是“人工”降下来,才有可能降低成本。

第三,“省人化”≠“少人化”。

“省人化”是指通过调整设备与人员之间的合理配合来减少人员数,但是浪费的动作并没有彻底消除。例如:通过1人看管多台机器来减少人员数。而在“少人化”概念中,除了单纯的人员减少外,更多含有根据需求变动能调整人员数的非定员制概念。因此,精益生产关注的是“少人化”,从而避免由需求的浮动带来的人力上的浪费,提高劳动生产率。

而工厂为了做好“少人化”的工作,可以通过各种提高工作效率的技巧与做法,尝试由多方面同步着手推进。除了进行生产人员的裁减与缩编,还可以引进机械化和自动化机器设备,以此达到“省人化”与“少人化”的效果,甚至是“无人化”的最高境界。

在客户需求“多品种、小批量”的市场环境下,如何进行均衡化生产?

随着市场形势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遇到这样的难题:消费者的口味由原来的单一向多元的方向发展,引起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企业所能接到的订单,品种要求越来越多,生产数量却越来越少,交货期越来越短。

均衡化生产是实施准时化生产方式JIT和看板管理的重要基础。它是指企业采购、制造以及送货的整个过程都与市场需求相适应。采用均衡化生产意味着最终供货与需求相适应,同时从需求开始进行拉动。成衣线在向前道工序领取部件时,应均衡地使用各种部件,生产各种产品。为此,在制定生产计划时,就必须要加以考虑,然后,才能将其体现于产品的生产计划之中。

生产均衡化能够为企业带来诸多好处,例如,可以提高对市场的反应速度,赢得抢占市场的先机;还可以减少企业的库存,缩短每个产品的制造周期,等等。

通过均衡化生产,任何生产线都不再是大批量地制造单一种类的产品,相反,各生产线必须每天同时生产多种类型的产品,以满足市场的需要。这种多品种、小批量的混流生产方式具有很强的柔性,能迅速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而为了实现这种以“多品种、小批量”为特征的均衡化生产,就必须要缩短生产前置期,以利于迅速而适时地生产各类产品。同时,为缩短生产前置期,就又必须要缩短设备的装换调整时间,以将生产批量降低到最小。

何为“一个流”生产?其与大批量生产相比,具有哪些优势?

“一个流”生产是指从投入原料到成品产出的整个制造加工过程产品实现单件流动,始终处于不停滞、不堆积、不超越,不落后,按照节拍生产,一个一个流动的生产方式。它是精益制造中实现均衡生产的关键技术,是准时化生产JIT的核心内容,是解决在制品积压的秘方,是消除浪费的最好方法。

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半成品在生产线上的积压,实现物流的快速流转。因为客户关注的是成品交期和质量,他们往往不关心在制品的生产状况。过多的在制品积压,不但占用公司大量的资金,还将延长产品的生产周期。

流浪动物生存现状范文3

【摘要】制造价值流的优化是企业内部的一次管理变革,涉及到企业内部的各个职能部门及其相关的利益,同时变革存在一定的失败风险,需要对价值流优化流程进行设计,并对流程中各个环节的实施要点进行相应的解读,有利于价值流优化团队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管理变革工作,优化出成效,创造新的价值流形成连续流,降低成本,为顾客、公司和员工等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创造出了价值。

【关键词】 价值流 优化 管理变革

价值流是为一个产品或服务在适合的时间所提供的一切活动和任务按适宜次序的组合,其表现为从产品概念形成到实现全过程或从客户订单到产品交付的全过程或从原材料到产成品的一切活动按适当的顺序的组合。完整的价值流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料流,即各阶段产品在整条价值流中的流动;另一方面是信息流,即推动物料流动所需相关信息的流动,它决定每个工序下一步该生产什么,或下一步做什么。物料流和信息流互相依赖,物料流为客户提供最终的产品,而物料流却由信息流所驱动,信息流的效率决定了物料流的效率。

一、制造价值流优化流程设计

价值流理论是一种理解什么是增值活动,并能找出浪费在哪里的方法路径,从信息流和物料流着手,帮助企业找到需要改进的各种非增值的活动,有效地降低成本,保持企业能够持续的创造价值。价值流图是一种帮助管理者了解物料流和信息流的可视化工具。它体现了从原材料到成品,再到客户整个过程的所有活动。价值流分析注重分析整个产品的价值增值过程,剔除不创造价值的活动。

二、制造价值流优化流程实施要点

(一)组建价值流优化团队

团队是由若干独立成员共同组建。对团队的管理不同于组织结构中的上下级关系的管理,是横向的交流与沟通而不是纵向的命令与服从。一般根据团队存在的目的和拥有自的大小将团队分为三种类型:问题解决型团队、自我管理型团队、多功能型团队。价值流优化团队属于问题解决型团队,其的核心点是提高生产质量、提升生产效率、改善企业工作环境等,团队中成员就如何改变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相互交流,提出建议。团队的领军人物不一定是企业总经理,但也属于企业中的意见领袖,所以,案例企业成立了由总经理助理担任组长的价值流优化团队,即管理变革推行小组,同时确定了推行小组成员由部门经理和主任级以上管理人员组成。

(二)启动管理变革大会

价值链模式将研发、采购、生产、物控、营销、服务等企业部门分解成彼此相关的战略性活动,这些活动之间相互链接,形成了为企业创造效益的价值流。而任何一项业务活动的变革,必将关联到其他业务活动的变革,才能保证企业活佑行У亟行,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企业内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过程的有效性。因此,需要召开了全公司人员的管理变革动员大会,塑造管理变革氛围,拉开价值流优化管理应用与推广的序幕。

(三)现场调研

企业为了扩大市场份额或应对风险,一般来说,产品类别多样化,如:DM公司目前有食用变性淀粉、药用淀粉、工业淀粉和复合淀粉等类别。而价值流的优化只能先由点带面开展,所以,调研的目的主要针对各产品的市场状况、产品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结合企业自身的资源,调研与分析企业现有制造价值流。

(四)价值流优化项目的选定

经过全员参与式的现场调研和结合公司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分析,湿法食用变性淀粉是DM公司未来发展和推广的重点产品,也是公司主打的技术创新产品,因此,选定湿法变性淀粉作为本次价值流分析和优化的重点对象。

(五)明确价值流优化进程

应用甘特图确定制造价值流优化工作的主推进计划,并发放到团队和相关责任人员,有利于团队间的配合和工作的透明化与协调性。

(六)价值流数据采集

价值流的数据采集主要是针对信息流和物料流的各个环节或各道工序,以及工序与工序之间的信息和数据收集。每道工序或每个环节的信息流和物料流涉及到的5W2H即Who、What、When、Where、Why、How、How much/How many的数据采集。

(七)绘制当前状态的价值流图

价值流优化团队经过15天制造价值流现场的调研、记录、访谈等数据采集后,根据产品价值流动过程,应用价值流图的特定符号,结合现状的实际数据,描绘湿法变性淀粉当前状态的价值流图,图中必须含有信息流和物料流。

(八)价值流分析

价值流分析就是以价值流图为工具,在对整个流程现状的物料流和信息流绘制和数据收集的基础上,分析物料流和信息流传递的路径和方法,识别出增值活动、非增值但必需的活动和非增值活动,找出浪费的根源并找到剔除浪费的方法

(九)绘制未来理想状态的制造价值流图

价值流优化团队根据制造价值流中信息流和物料流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经过全面的沟通与价值流图的分析,结合公司的总体生产目标,绘制出未来理想状态的价值流图。

(十)制造价值流的优化与改进

信息流主要针对信息混乱、信息处理瓶颈、信息处理冗余或者信息处理环节过多等状况优化与改进,从而带来管理体制的调整。

物料流的优化则针对各个活动或工序间中有无“物料等待与浪费”、“物料运输与传递浪费”、“不必要的动作”、“物料均衡化”和“物料缺陷与返工”等出现断流或浪费的现象。

(十一)价值流优化评估

价值流优化评估主要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实施评估。客观方面是指数据化评估,即统计与对比优化前后的数据评估指标,如:库存不良率、延迟出货率、产能提升率、工序增值比、生产标准工时、设备利用率等。主观方面是指企业全体人员对精益价值管理思想的理解,时时刻刻、处处从精益生产出发,主动发现价值流中不必要的浪费提出了合理化改进。

流浪动物生存现状范文4

【关键词】流浪 死亡 自由 美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9-0056-02

一 流浪=自由=幸福=心灵的放逐

流浪即离家远行、自食其力、居无定所,这些构成了真实流浪者的特征。细看三毛的“流浪情怀”,她只身一人四处奔走,边旅行边写作,人生蒙上了浪漫奇幻的色彩。她带给人们的不仅是客观上的洒脱形象,更多的是力量和震撼。

1.流浪即自由

流浪者都渴望有一个安身之处以摆脱孤独焦虑,摆脱宿命般的断裂感,寻找灵魂栖息的精神家园,实现灵魂的自我拯救并获得社会的承认和尊重。例如蒋光慈的流浪主人公大都找到了革命或爱情的归宿,使漂泊的归宿成为可能(在此,作为回归永恒象喻的故土、家园、童年记忆等被置换为革命和恋爱),然而这仅仅是一种可能、一种指向。

由于我们的意志是自由的,意志本身提供了意欲其自身自由的先决条件。黑格尔将理性和欲望视为对立面,因为理性净化并教化欲望,而欲望则颠覆理性的伦理原则。由此结论为:任何自由不仅限制了其他自由的实现,而且还会限制我们掌握或发展某种特殊的自由,要使这种发展依赖于那些其他自由的实现。而在另一方面,限制也可以是种解放。正是因为种种自由都限制其他自由,对这些限制所做的限制就提高了那些另外的自由。三毛在四处流浪中,有财力、人力等客观因素的羁绊,但在主观上她是绝对的自由的。

自由与限制的平衡,自由与限制就是这样有一体两面。在任何特殊的限制或自由的层面,我们可以将之看做限制或自由,或者将之看做在同其他的限制或自由的关系上处于冲突的对立面。一种行为,对某种自由而言可称作提升自由的,而对另一种自由而言会是种限制,对这种行为施加的影响,结果或者是提升自由或者是限制自由,一切全需视其对总体自由的影响处境而定。因此,特殊的自由之所以可被视为自由,只有在总体自由的处境中才有可能。三毛性格独特,她厌恶一切束缚,然而又在流浪的自由中寻求安定与漂泊的平衡点。

2.流浪即幸福

亚里士多德认为:真正的幸福应该是“因其自身而不是因某种其他事物而值得欲求的实现活动”,“是他的合于他自身的德性的实现活动”。他强调的是:幸福在于人自身而不是外在之物,幸福是“不缺乏任何东西的、自足的”。即幸福归根结底在于人自身,是以满足人的内在理性、道德、精神之需求而不断实践的活动。 三毛在不停地走着、思考着,三毛的流浪是由外而内,在行走间寻找“前世的乡愁”,她寻求自然与单纯,从台北到德国,从撒哈拉到美利坚。她在行走中收获了爱情且找到了心灵的归宿。

3.流浪即心灵的放逐

弗洛伊德说:“人类在潜意识里有一种被放逐的欲望,有一种去远方流浪的冲动。”身体出走也许是达到心灵出走的途径。情感的追寻、性格的独特、对自然的热爱等,这些因素使三毛的流浪带有浓厚的个人主义意识,这些意识往往很难控制或无法控制,属于流浪者对心灵的自我放逐。

二 死亡=美=自由=超越

艺术家心理会表现出极大的二重性:一个热爱生命的艺术家同时也极其迷恋死亡。正如弗洛伊德所说:“人的无意识深层的心理中,存在着两种相反的本能动向。一种是生的动向,一种是死的动向,当某一种动向占上风时,心理就追随它而发挥主导。”

1.死亡即美

死亡是生命的最高虚无,虚无又是精神最高的悬浮状态,是接近宗教和诗歌境界的,因此死亡代表了一种精神的美和灵魂的升华。在有些艺术家的思维逻辑里,死亡即是美的象征,它代表了一种精神的诗意的存在方式,庄子正是用骷髅的寓言描述了这样的独特见解。“死亡是通向至高审美天国的神秘阶梯,它对艺术心灵振荡着磁场一般的召唤。”生命哲学在19世纪末由德国哲学家狄尔泰创立。这一哲学视生命现象为存在的本质和一切事物的发展张力,认为只有非理性的生命本能和生命的冲动才是人的根本存在和最终意义。生命既是最高的审美对象、美之本体,又是最基本的审美载体、感知美的工具。由生命哲学派生而来的所谓美学也是在这一思想果壳里跳起语言的舞蹈,把“生命”这一哲学语言重新肢解组合。更确切地说,是一种嫁接,把生命的词义任意扩充内涵,给予它至高无上的地位和侵邻权,最终连生命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即使孕育这一概念的人也语焉不详。他们只是重复着这样一个语言逻辑方式:生命就是美,美等于生命。然而,在艺术的死亡符号面前,这个公式就显得较为脆弱可怜了。从较为纯粹的审美角度看,无论是现实的死亡还是意境中的死亡,其中一部分具有审美特质,甚至给人一种悲哀的美感,尤其是意境中的死亡往往更显示一种独特的动人心弦的美。

2.死亡即自由(三毛的解脱)

流浪动物生存现状范文5

【关键词】席状砂 三角洲前缘 沉积环境 沉积特征

1 引言

随着对于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环境的进一步研究和认识,关于席状砂这一独特的沉积微相是否发育在以辫状河三角洲为代表的高建设性三角洲的讨论逐渐增多,其中一部分权威学者如何幼斌,王文广等认为三角洲前缘席状砂主要发育在破坏性三角洲中,不发育在以辫状河三角洲为主的高建设性三角洲中,也有部分学者如姜在兴等人认为席状砂作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连片分布的砂体而存在于这类高建设性三角洲中,本文将详细对席状砂的产出机制、水动力条件等具体特征进行阐述,并通过对于具体实例的具体分析,梳理席状砂的沉积展布及储集物性特征。

2 席状砂特征的初步分析

按照河流作用与海洋作用的强弱程度,可将三角洲分为建设性三角洲和破坏性三角洲两种类型。三角洲形成的水动力条件主要是指波浪、潮汐、海(湖)流作用,这些水动力可以对河流输入的泥砂进行破坏改造和再分配,进而影响或阻止三角洲向海(湖)方向推进,直接改变三角洲发育的形状。河流和海流作用主要体现在对三角洲的建设作用方面,而潮汐和波浪作用则主要体现在对三角洲的破坏作用上。

席状砂的形成,主要是在海洋作用强烈的河口区,河口沙坝受波浪和岸流的改造和筛选,使得河口砂坝末端发生侧向迁移,并随之形成广泛分布的席状砂体,即为席状砂。当注入水的密度大于盆地水体的密度时,称高密度流或超入重流,注入水体沿盆地底部形成平面扩散的喷流[1],扩散面积较大,同时对于盆地本身产生较大的破坏性作用,从轴向横剖面可以看出,砂体的沉积类型主要为底负载沉积。席状砂形成的水动力条件主要是波浪和潮汐作用,水体密度较大,为高密度流作用,即这两种作用主要体现在对三角洲的破坏作用上,因此可以断定席状砂基本不发育在高建设性(即以河流和海流作用为主)的三角洲中,由于形成扩散喷流使席状砂的展布面积变大,且证实席状砂的沉积类型为底负载沉积。

因为席状砂是由波浪和岸流强烈破坏改造和筛选,并在河口坝远端逐渐侧向迁移形成,可知砂体中的杂质和较大颗粒都在迁移的过程中逐渐下沉,因此碎屑颗粒一般不存在滚动形式,主要以颗粒结构支撑,泥质也被不断冲刷,故在最后形成的席状砂中碎屑颗粒主要是以砂质或粉砂质泥岩为主,偶尔可见粉砂岩与泥质粉砂岩互层,碎屑颗粒砂质较纯,杂基含量较少,由于不断侧向迁移使砂体呈席状大面积展布于河口坝远端。

3 具体发育席状砂的三角洲前缘沉积亚相实例

对于席状砂在三角洲前缘的发育,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论题,通过对于大量资料的参考调研发现在一些较重要的油田盆地地层中都曾经研究过,绝大多数的席状砂均发育在正常三角洲的前缘,而仅有少部分发育在其他三角洲内。

下面主要对一些体现席状砂独特特征的油田盆地进行具体分析和介绍。

海南油田东营三段的席状砂沉积微相,席状砂为河口坝砂体受波浪和岸流的改造而成,岩性以泥质粉砂岩、粉砂岩为主,砂质较纯,分选好。广泛发育交错层理,砂岩呈薄层与泥岩互层。粒度序列总体上表现为反韵律,SP曲线多为间断的多个漏斗型曲线迭加的形态,漏斗型从上向下逐渐变小,指状突起,中间由平直段衔接。

东营凹陷博兴洼陷纯下次亚段沉积时期滨浅湖席状砂广泛分布[4]。砂层较多且较薄,一般不超过2m,岩性主要为灰色的粉砂岩和灰质砂岩,分选一般,磨圆较好,颗粒主要是以次棱-次圆状为主,沉积物主要是颗粒支撑,杂基含量较高,一般高于同环境下的砂坝。岩石结构成分成熟度偏低。粒度上少有滚动组分,跳跃组分约占20%~70%。C―M图以均匀悬浮为主,C和M值都变化不大。由于砂层的单层厚度较薄,故垂向层序和平面分带不明显。

马厂油田的层次结构中分析前缘席状砂,马厂油田的河道前缘席状砂体主要发育于水下分流河道外靠近湖心方向,席状砂的形态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种为从水下分流河道入湖后,其中较细的颗粒以悬浮状直接沉积而成,因此这种砂体的颗粒较细,主要是细砂岩、粉砂岩和泥质砂岩;另一种是河流原有的砂体经过湖水的沉积改造而形成,通过湖水改造的砂体一般较纯,且含钙量一般较高,但是物性一般较差。总体而言此处的前缘席状砂均厚度较小,一般小于2m,且明显可见发育着波状层理、砂纹层理及脉状、波状层理,并且在砂岩中可见透镜体存在。砂体主要呈现向上粒度逐渐变粗的反韵律,由于厚度较小,测井响应上一般呈指状。由于前缘席状砂和河道间砂物性相似,作图时将两者并为一类[5]。

在以二连盆地阿南油田为例的辫状河三角洲-滨浅湖沉积微相对油气的控制作用分析中,据研究统计表明,席状砂的厚度虽然较薄,但其物性极好,又位于层系上部,油气充满度高,储量比为18%,其他依次为浊积岩,水下分流河道,远砂坝等。

4 席状砂的沉积特征总结

根据上述对于席状砂形成的水动力条件和储集物性特征的分析以及在不同地区的席状砂发育的沉积环境研究对比,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席状砂的沉积特征及储集物性进行详细阐述:

(1)席状砂岩性:以粉砂岩、泥质粉砂岩为主,泥质砂岩含量较少,砂质较纯,分选较好,磨圆中等,结构成分成熟度较低。在纵向上可见砂岩呈薄层与泥岩或粉砂岩互层。前缘席状砂厚度较小,一般小于2m。

席状砂发育层理:广泛发育交错层理、平行层理、砂纹层理、波状、和脉状层理,在剖面上可见不同规模的砂岩透镜体。

席状砂的颗粒特征:颗粒主要是次棱-次圆状,主要是颗粒支撑,基本不存在滚动,在垂向上向上粒度逐渐变粗,故席状砂储层的韵律主要是下细上粗的反韵律。

席状砂的曲线特征:SP曲线多为间断的多个漏斗型曲线迭加的形态,漏斗型从上向下逐渐变小,指状突起,中间由平直段衔接;测井响应上一般呈指状;C―M图以均匀悬浮为主,C和M值都变化不大,

(5)席状砂的储集物性:孔隙类型主要为粒间溶蚀孔隙,席状砂物性较好,油气充满度很高,是油气储集的主要标志。

参考文献

[1] 何幼斌,王文广.沉积岩与沉积相[M].石油工业出版社,2007,1:194-195

流浪动物生存现状范文6

关键词:绥化;快递;配送

中图分类号:F7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0-0-02

一、 绪论

在古代两地之间送一封书信可能要花上几个月的时间,一封信尚且如此若是想要运输其它一些东西可能就更困难了,而随着各种通信工具的出现,地球变的越来越“小”,人们知道了自己曾经没见过的东西,并对其产生了渴望,于是物流就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宅男宅女是如今非常时髦的词汇,这些宅男宅女的存在就完全受益于当今强大的网络系统,他们买东西、吃饭,各种生活琐事都可以在家里解决,因此网络购物在大家的生活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而网络购物又要依托于谁呢?当然是物流系统。只有物流系统的正常运转,网络购物才成为一种可能,宅男宅女们才能足不出户就能享受生活。

有过网络购物经历的人都了解快递,应该说在当今这个时代80%的都知道快递,而快递的配送业务简单的说就是把发货人发送的货物送到指定的收货人的手中。这样就使收货人接收货物非常方便。这也是快递越来越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快递业在面临这些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如快递业的发展明显落后于人们对快递业的需求。陈抗在研究网络快递业发展时提出了要通过合理布局快递网络同时实施战略联盟来改善快递业的现状。林传立也通过对淘宝物流配送的研究了配送供应链的结构与运行。对于绥化地区快递业也应从配送方面去研究以提高绥化地区快递业水平。

二、绥化地区快递业的现状

绥化市位于黑龙江省中南部,下属有3个县级市6个县,占地面积达35211平方千米,人口541.6万。绥化地区地势平坦,耕地面积达14.9万公顷,占全省耕地的1/7。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农业大市。且绥化市是哈尔滨以北重要南商品集散地,全市共有大型综合、专业批发市场200多家,为绥化市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作为产业的支撑者快递业在绥化现状如何:具统计绥化地区大概有70多家快递公司,总营业面积约达3000平方米,营业人员约300余人。其中我们熟悉的韵达有10家、汇通9家、圆通6家、中通11家等其他公司。这些公司分布在绥化绥化市区,各县级市以及县城内,其中以绥化市北林区居多。每家公司大约占地面积四五十平米左右,由4-5名工作人员负责,配送范围限于公司所在城区。

三、绥化地区快递业存在的问题

1.迂回送货浪费资源

因为绥化地区属于农业市,所以绥化地区需要对外运输的农产品相对来说比较多,而这种大规模的运输通常都是与物流企业合作而不是快递企业,所以绥化地区快递业面对的大多数客户都是都是零散的小顾客而不是大规模的企业,这些客户分布在绥化地区的各个位置,而快递配送的任务就是要把客户的货物送到客户之指定的地点,因此快递员需要每天不停的在城市里来回穿梭,若是快递员需要送货的客户一个在城东一个在城西,快递员为了两件货就要城东城西的跑,这样的配送既耽误时间又浪费人力和财力。如果等到同一个地点的货物多了再一起送过去又会耽误客户的时间,会引起客户的不满,可每天送又太耗费人力物力,而且如果不巧收货人不在又要回去第二天再过去送。这样就造成了配送过程中的迂回配送,迂回配送会造成许多资源的浪费。另外绥化地区的货运量并不是很大,每天发往同一地区的货物本一辆车可以送完,可由于货物分散在不同的快递公司,因此要由不同的快递公司分几车送完这同一地区,这样也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2.配送过程中的时间浪费

迂回送货不仅存在资源浪费的问题还存在着时间浪费的问题费问题,还有各家快递公司配送同一地区的货物时,各家快递公司配送的时间的叠加也是一种时间的浪费,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时间的浪费:等待客户所造成的时间浪费。虽然在送货之前快递公司都会与客户约定好送货时间,可总是会有一些客户会有一些意外的临时情况出现而导致不能按照约定的时间准时接受货物,这样就会给快递员造成很大的困扰,每次送货因等待这些迟到的客户就会浪费很多时间,如何解决这样一个困扰也是现在快递员在配送过程中需要面对的难题。

四、绥化地区快递业发展措施

1.迂回送货浪费资源问题的解决对策

高校对于快递业务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年轻人热衷于网络购物而学生群体又是购买力强大且集中的消费群体,这造成了他们对快递需求的特殊化。绥化学院是绥化地区的一所黑龙江省属公立综合性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在校学生近万人,每天对快递的需求量很大,为了满足这一特殊群体快递公司专门为这里提供了一个“流动的网点”:把收货人的货物集中运送的学校门口等待学生集中签收货物。其他零散的客户并虽然不是这样集中且数量大,但我们可以通过借鉴“流动网点”这样一个想法来讨论出解决零散客户送货耗费人力物力的这一个问题。

对于每一个单独的快递企业来说每天同一个地区的送货量是有限的,一般情况下达不到车辆的满载,这样就会增加物流的运输成本。可如果是整个绥化地区所有的到货量每天同一个地区的货物就绝对可以满足车辆的满载。如果同一个区域内各家物流企业合作起来,把每天每家送往同一个地区的货物由一家快递企业送达,这样每家快递企业的送货车辆都可以达到满载,同时也可以完成为客户送货的任务,这样的共同配送对快递企业是双赢的,每一家快递企业都可以降低自身的物流运输成本从而提高自己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