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中医药发展存在的问题范例6篇

推动中医药发展存在的问题

推动中医药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1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在与疾病长期斗争的过程中积累的宝贵财富,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我是一名普通的调剂工作者,已经从事本项工作20余年。在这20多年期间医院可以说没有吸纳中医药方面的新生力量,从事中医药工作的人才严重匮乏,原因认为如下。

中医医疗项目价格偏低

据对全国102所中医医院现在执行的国家公布的97项中医医疗项目价格的调查,在计算出了成本的54个项目中,有40项处于亏本状态,亏损项目将近3/4。另外,就医院而言:①看中医的患者大部分为门诊治疗不需要住院:中医药治疗慢性病、疑难病、各种肿瘤效果很好,而这类病人基本上不需要住院,在家口服药物就可以,因此给单位带来的经济效益就比较小。②调配过程需要的人力较多:中草药的调配过程也比较麻烦,需要的人员较多、调配处方既费时又费力。③药品损耗大、炮制过程需要敷料:炮制过程麻烦、需要的敷料多、药品损耗大、储藏条件要求高,因此中草药的成本比较大,而产生的效率可以说是微乎其微,这也是各级医院不重视中医药的主要原因。

从事中医药的人才严重匮乏

现在报考中医药院校的学生是越来越少。中医药人才出现了严重短缺的问题。有关统计结果表明,1949年全国西医人员仅有8.7万人,而到2001年已达到175万人,增加了20倍;中医人员1949年全国有27.6万人,到2001年为33.4万人,仅增加了21%。在全国当今人口中,平均4000人中才有1名中医。

中医药服务领域在缩小

国务院研究室与科技部等共同完成的《当代中医药发展与管理改革研究》报告:“目前全国有2800多所等级中医院,但没有1家是真正传统的中医院,几乎都是中西医结合医院。据统计2011年全国中医院的药品收入中中药只40%,西药则60%”。另有资料表明,我国中医医院普遍存在“三低”现象,既中医治疗率低、危急重症就诊率低、中草药使用率低。尤其是住院病人被采用中医药治疗的更少。

具有5000年历史的国粹-中医药,正面临着炮制技术流失、行业后继无人、服务领域缩小、药材质量下降等诸多问题,这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注。过去数年来,国外企业悄悄以合资、独资等形式介入中国中药饮片的生产。这导致中药核心技术-炮制技术正在大量流失,而且中国本土的中药饮片质量、技术继承更是令人担忧。中药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其中中药材是中药饮片的原料,而中药饮片是中成药的原料。所有环节中中药饮片最为关键,中药的疗效也就是中药饮片的药效。中药的炮制历史久远,经过炮制可以让中药材降低毒性、增强疗效、保证用药安全,中药饮片的炮制技术是中药的核心,拥有5000年历史的中药正面临一个严重的考验。但是进入21世纪的人们关心生存质量的提高,渴望绿色医药,为中医药学学科建设和中医药健康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而且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在与疾病长期斗争的过程中积累的宝贵财富,其有效的实践和丰富的知识中蕴含着深厚的科学内涵,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继承发扬中医药优势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以满足时展和民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解决我国广大民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需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的医疗保健作用。在提高医疗保健水平和覆盖范围的同时降低医疗费用和成本是中国和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中医药具有易于普及和“预防、治疗、康复、保健”一体化的医疗模式,能够为民众提供“简便、有效、价廉”的医疗保健服务,充分发挥其特色优势将有可能为现代社会提供新的医疗保健模式。医学模式的转变为中医药充分发挥作用创造了有利条件。“生物-社会-心理-环境”医学模式的建立,改变了西方生物医学模式只重视“病”而忽视“人”的问题。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科学发展观,以及疾病防治战略的“前移”和重点的“下移”,为中医药发挥整体观、辨证观、个体化思想,对疾病、亚健康状态进行防治和综合调理,在延长生命的同时提高生存质量的优势创造了机会。中医养生将成为“现代人的健康方式”,养生“治未病”以防患于未然,这是中医最大的一个特色和优势,不仅可减轻疾病的痛苦而且还可以节约医疗开支。许多慢性病、疑难病很多都是因为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引起的,如果我们能将中国传统文化宝库的静养、茶道、按摩、针灸、药膳、太极拳等具有促进人们身心健康作用的系列养生活动推广开来,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因不良生活习惯导致的疾病的发生。西医虽然已经十分发达和非常先进,仍然不能解决所有的医学问题,不能治疗所有的疾病,甚至在治疗的同时还会给患者带来新的麻烦和痛苦,这就是西医主张的对抗治疗破坏了人体内环境的平衡,大量使用化学药品必然会带来一系列可怕的不良反应。在我国,滥用抗生素的情况十分普遍,由此产生的细菌耐药性正在逆转医学的进步,人类一旦感染了这些耐药细菌,将会带来严重后果。例如:患者死亡率增加;住院时间延长;用于治疗的费用增加(选用昂贵的抗生素,数种抗生素合用,使用抗生素的时间延长);与治疗相关的医疗开支增加;感染并发症增加;增加耐药细菌散布传播的机会。因此,应该采取下列各项措施以保障中医药事业的有效良性发展。

加大投入:国家支持中医药创新发展,形成项目联动机制。国家和地方加大中医药科技经费投入,同时引导企业增加研究开发的投入,积极吸引社会投资和国际合作资金,形成支持中医药创新发展的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体。

政策扶持:制定若干鼓励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法规,推动适合中医药特点的标准规范的建立与完善,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和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建立成果、信息管理和推广、共享机制;制定积极的人才政策,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吸引跨学科人才和海内外人才,建设一支多学科、跨领域的人才队伍。

组织协调:加强中医药发展战略和机制研究,协调相关部门和各级政府推动本规划纲要的实施,充分发挥区域资源特色和优势条件,积极支持组建以中医药现代化为目标的区域科技协作共同体,引导企业和社会参与,促进本规划纲要目标的实现。拓展国际合作方式与渠道,通过政府、国际组织、学术团体、行业协会等推进中医药国际化进程。

发展教育:创造一个利于中医医生成材的社会环境,让中医医生的水平能够与时俱进,在一个以中医理论、中医临床为核心的前提下来振兴中药。没有教育就没有人才,没有未来。现在的中医教育不是在培养中医人才,而是在西化中医,改造中医。这种教育模式不改变,中医药就没有出路,更谈不上现代化。

近几年来看中医的人越来越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低碳生活,绿色环保观念的不断深入人心,人们对使用化学药品心存芥蒂。中医的自然疗法,平衡人体阴阳的理念,调节人与大自然关系的做法以及天然中药的使用,日益受到人们的欢迎。我们有理由相信,经济越发展,科技越发展,社会越进步,中医就会有更大的需求,有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推动中医药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2

事实上,这些年,我们没能消除医药卫生制度中存在的弊端,反而是更加的严重,我们理解为这些弊端的解决要依靠制度建设而不是行政手段,因为它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靠主观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显然是无法实现的,一定要用制度去运行它。而现行的改革方式让人们非常的失望,它不是从制度性的建设上去下功夫,而是靠不断的行政文件,行政力量去调整,把整个改革搞成了一锅粥而上下混乱,处处被动。究其原因是我们的各部门各自为政,缺乏调查研究,缺乏实事求是的态度,缺乏清晰的改革目标与标准,缺乏客观,科学的评价体系所致,现行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向是对的,但方法是错的,因此,注定改革的失败是必然的。

我们的改革必须跳出现有的思维框架,认真搞清医药卫生制度中存在的弊端,注重调查研究,走出公益与市场,政府主导与市场主导的认识误区,这个认识的误区会把我们的改革带入歧途。我们可以用更好的方法来解决。我们开展的惠民中国医疗行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能够很好的控制药品比例,大幅度降低医药费用,有效的调整各方关系,从制度上去消除医疗制度中的弊端。

实际上公益与市场,政府主导与市场主导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依存,共同促进的。我们只要用一个目标,一个方法,三个标准,三个竞争,三个分类,五个体系的制度建设即可让医改走出困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以满足全体人民的医疗需求为目标,用激活而不是打压的方法,以有利于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人们健康的根本改善,有利于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为标准,建立医保、医疗、医药三大竞争机制,重建医疗分类制度,把营利性和非营利性重建为基本化、专业化、特色化分类制度,构建医疗政策、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医疗用药、医疗人群五位一体的和谐体系。

现在我们在医改中用改药代替改医,用人治代替法冶,用药品集中招标代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用大规模降低普通药的药价而消灭廉价药,诱导生产假,劣药而作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成果来掩盖医药卫生制度本身存在的问题的实质,是不负责任的,也是很危险的,会把医改一步一步推向死胡同。十年医改,特别是近三年,医疗费用越来越高,医疗乱象越来越多,医疗弊端越来越重,医疗纠纷越演越烈,权利之争更加突出,就是一个不可否定的证明。

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被作为降低医疗费用,规范药品流通秩序的医改措施而被广泛的推广和使用,但事实证明既不能降低药价,也不能降低药费,更不能降低医疗费用,也没能解决药品流通秩序的问题。反而把整个医改束缚在了药品集中招标的思维框架内,阻碍了医改的推进。因为药价,药费,医疗费是三个完全不同的概念。降低药价就能降低药费,就能降低医疗费的推论是错误的。

国家推行基本药物制度的目的是能促进药物的合理使用,消除药物滥用,那么,我们就必须建立一套规范的标准的临床药品体系,包括药品的名称体系、规格体系、价格体系、分类体系,以实现合理的用药,让厂家愿生产,商业愿流通,医院愿使用,这个体系的建设才应该是正确的基本药物制度,而不是行政权力对市场的粗暴干预,让市场信号在资源配置中失灵。但是,让我们头疼的是现行的基本药物制度的推行方法刚好与实现其目的相对抗,实际上是在消灭基本药物及基本药物制度,让基本药物制度彻底走向失败。

推动中医药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3

过去的一年,全市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全力落实局党组“一三五五三”思路举措,大力开展食品药品安全年活动,着力推进“五化”监管,扶持医药经济加快发展,人民群众的食品药品安全意识显著增强,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应急体系初步建立,全市未发生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是,食品药品安全工作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食品药品安全仍处于风险高发期和矛盾凸显期,集中表现在:食品药品产业多、小、散、低的局面尚未彻底改变,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程度不高;食品药品标准体系层次较多,相当数量的标准水平偏低;不合理用药现象仍然突出;二是监管任务与监管力量的矛盾更加突出。职能调整后,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将承担餐饮服务、保健食品、化妆品、药品、医疗器械五大与公众健康密切相关产品的监管,监管任务点多面广,责任重大。三是质量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部分单位未建立或严格执行到货确认制度,给不法分子假冒供货方供货或业务员调换货物可乘之机;不重视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监测,发现问题不及时处置和报告;多数医疗机构临床药师制度难以落实。四是药品、医疗器械研发、生产环节存在诸多隐患。部分药品老品种由于执行标准的变更,工艺处方改变后,未进行工艺研究;个别新品种工艺不成熟、质量不可控,批准后无法生产;有的企业没有建立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或者没有真正运行;部分无国家标准的物料质量标准制订缺少依据,不严格执行药品抽样、检验周期、产品留样等规定,部分物料因无检验仪器或试剂,对一些检验项目不做检验,产生安全隐患。五是药品、医疗器械经营、使用环节问题突出。部分单位质量验收重数量清点,轻质量检查验收,易发生问题药品入库或出库;不按照规定进行质量验收,不抽样检查,必备的验收仪器成为摆设;仓库温湿度调控设备运行不正常,仓库温湿度达不到药品的贮藏条件,特别是需阴凉、冷藏药品常温存放,易发生质量问题;社区门诊、村卫生室存在药品购进渠道混乱、药房与诊断室、观察室、治疗室不能有效分开,形成交叉污染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给食品药品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保障全市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上述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党委政府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要求,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平安的高度,以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为中心,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全面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切实解决食品安全监管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着力提升全市食品药品产业发展和食品药品安全工作水平,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食品药品安全保障。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开展“饮食用药安全年”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按照市委市政府“一三一”总体要求和市局“一二三三”思路举措,围绕饮食用药过程中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着眼于确保食品药品安全,着眼于促进食品医药经济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全面落实地方政府对食品药品安全负总责,进一步建立市、县、乡、村四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形成企业自律、行政监管和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的食品药品安全保障体系,创新工作机制,强化管理措施,全面提高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

通过开展“饮食用药安全年”活动,努力实现以下目标:一是食品药品市场秩序更加规范,生产、销售、使用假冒伪劣食品药品和有毒有害食品的违法犯罪活动得到有力打击,确保不发生重大食品药品安全责任事故和负面社会报道;二是企业是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意识明显增强,消费者的食品药品安全意识、防范水平和监督能力显著提高;三是监管体制更加完善,食品药品安全长效机制全面建立,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得到全面落实;四是全市食品药品经济实现持续健康又好又快发展,人民群众的饮食用药安全和健康消费需求基本得到满足。

三、开展“饮食用药安全年”活动的主要措施

(一)探索建立餐饮环节长效监管机制。结合职能交接和档案移交,继续深入开展餐饮服务环节基本情况调研,进一步摸清监管底数、监管流程和监管模式,建立完善相对人档案,逐步实现数字化非现场动态监管。督促餐饮单位进一步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健康管理制度、食品原料进货索证查验记录制度、食品卫生管理员制度、授牌公示制度等。推进分类分级管理,实施错时监管、动态监管,加强日常巡查监督,加大重点单位和重点环节的督查力度,探索长效管理机制,落实预防食物中毒关键措施,预防和控制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发生。

(二)大力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继续推行和完善部门联动机制,突出重点,明确责任,扎实开展食品安全整顿工作,确保圆满完成既定任务目标。开展非药品冒充药品等专项整治行动,强化对基本药物和注射剂类高风险药品生产企业的监督检查,加大药品营销人员审查备案力度,重点查处挂靠、超方式和超范围经营、出租柜台(证照)、走空票、不凭处方销售处方药、驻店药师不在岗等违规行为,加强对违法广告品种、体外诊断试剂、生物制品、特殊药品、大型医疗设备、骨科植入器械、心血管支架、口腔义齿等产品的重点检查。进一步加大药品不良反应、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和药品广告监测力度,扩大监测覆盖面,提高报告数量和质量。对监测报告及时分析、科学判断,为应急处置提供决策依据。配合工商部门,严肃查处违法药品、医疗器械、保健品广告。充分发挥部门联合办案的优势,相互支持,加强配合,分工协作,严查严打制假窝点,加大大案、要案的查处力度,增强专项整治的影响力和震慑力,继续曝光年度十大典型案件,维护食品药品市场安全稳定。

(三)全面推行数字化监管。认真贯彻落实《深入推进食品药品监管创新加快数字化监管平台建设的实施意见》,运行食品药品安全信息公众服务网、食品药品安全电子监管网和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精细管理网,全面搭建食品药品监管信息化平台。初步建立餐饮、保健食品和化妆品监管基本数据库、行政许可、证后监管和监督抽检四个信息系统建设,基本建立食品药品监管的现场抓取、数据上传、分析利用的信息化框架,逐步实现对全市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流通、使用全过程的数字化监控。

(四)构建网格化常态化市场监管体系。严格落实《关于进一步推进市场监管网格化创新食品药品监管长效机制的意见》,进一步完善市、县、镇、村四级联动的动态监管网络,形成“网格监管、科学划片、定岗定责、权责统一”的网格化监管责任机制,搭建一个全新的、动态的、精准的监管平台,打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责权一致、政令畅通的覆盖全市的食品药品安全保障体系,确保食品药品安全。

(五)完善质量受权人和驻厂监督员制度。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开展学习培训,听取履职情况汇报,检查工作日志,年底组织考核评价,对其进行工作指导和预警提示,提高履行职责的能力,推动企业进一步强化质量意识,落实好第一责任人的义务,严把质量关,确保药品安全。逐步推行企业检验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对关键岗位人员变动进行备案,强化生产原料和产品出厂前检验,确保药品质量。

(六)加强药品安全风险等级管理和信用体系建设,强化药品安全约谈。认真做好药品安全风险因素的汇总、整理和分析、归纳,探索其中规律,发现苗头隐患,及时排查化解,避免演变成事故、造成损失。进一步加大信用信息采集、等级评定工作力度,完善信用信息档案和数据库,对信用等级较低或日常检查中发现问题较多、关键岗位人员变动频繁的企业负责人、质量管理人员进行约谈,及时进行警示,督促加强防范,采取必要措施,将药品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七)深入推进药品使用质量规范化建设。按照《省药品使用质量管理规范》实施计划,加快推进药品使用质量规范化管理工作。要抓住医疗体制改革的契机,主动介入,推进药房药库规范化,确保今年对全市所有医疗机构进行药品使用质量管理规范确认。

(八)强化药品医疗器械日常监管。全面开展GMP、GSP认证跟踪检查、约谈前暗访等活动,全面掌握行政相对人存在的问题和隐患,督促整改。做好许可证到期换发、GMP、GSP重新认证工作,继续做好药品、医疗器械和医疗机构制剂、药包材再注册工作,严格再注册标准,淘汰一批不具备生产(配制)条件、质量无法保证、安全隐患较大的品种,堵塞事故发生的源头和漏洞。完善注册核查制度,加强注册现场核查,确保注册申报资料的真实性。继续开展空气净化监测,确保药械生产和医疗机构制剂配制条件符合要求。

(九)提升食品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结合职能调整,进一步修订完善食品药品应急预案,对食品药品安全薄弱环节、风险节点、安全隐患进行积极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加大安全隐患排除力度,充分利用局系统网站和新闻媒体,根据不同时期需要,向社会不同内容的食品药品安全宣传警示。根据应急预案要求,进一步调整、充实应急管理机构和应急处置工作人员,开展应急演练,不断规范应急处置程序,建立完整的应急教育、风险评估、应急处置、信息和善后处置工作体系,科学预防和有效应对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推进重大保障活动保障工作规范化、格式化;做好风筝会、菜博会、鲁台经贸洽谈会、花博会等重大活动食品药品安全保障工作。

(十)加强食品药品技术监督。重点加强检验能力建设,加快食品检验资质认定,推进市药检所新实验楼建设,加大对检验检测仪器装备的投入,改进实验条件,力争将市药检所的检验能力提高到国家规定检验项目的90%以上;健全基本药物监督抽验工作机制,对基本药物目录品种实现全覆盖定期质量抽验。各县市区药监局要努力提高食品药品快检能力,扩大快检覆盖面,提高抽验结果阳性率。积极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抽验机制,努力提高药品监督抽验的针对性,加大对注射剂等高风险品种、体外诊断试剂和重点企业的抽检力度,加强对基层特别是农村药品经营、使用单位的监督抽验。

四、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取得实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要充分认识开展“饮食用药安全年”活动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采取有力措施,提升监管合力,把“饮食用药安全年”活动抓紧、抓实、抓出成效。各县市区局、市药检所也要分别成立相应组织,制定具体实施方案,主要领导要亲自抓,科学安排,严密部署,认真组织实施,做到思想到位、工作到位。

推动中医药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4

【关键词】 药房管理;药学服务;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6-261-02

药房是医院最繁忙的科室之一,无论门诊还是住院药房,面临着大量取药的患者和家属,加强医院药房管理,既关系到医院发展又关系到病人的用药安全,必须充分发挥医院药房在医疗过程中的药学服务功能,实现科学化、现代化的医院药房管理目标。

1 医院药房管理面临的问题

1.1 部分药房人员的素质不高:

部分医院药房人员的知识结构、文化层次、业务素质都难以满足药房管理需要,有些药房人员专业知识明显不足,不能及时回答患者关于某药品提出的咨询和问题,只能进行一些简单的调配处方、做帐、领药等基础工作,让患者对医院的医疗水平产生质疑。另外,随着药学事业的飞速发展,药品推陈出新的速度加快,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进度,生物药物、化学药物、蛋白质药物、甚至基因药物的发展,国家新药开发、管理方面的改革等,都是医院药学工作者应该最先掌握的新内容,为临床提供系统、准确、及时的药学信息服务,已成为医院药学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事实证明,很多医院药房人员都很难有机会出去学习,难以提升自身素质。

1.2 药品管理制度不到位:

很多医院虽然都建立了一系列的药品管理制度,但是执行力度较差,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没有将制度真正落实到位。药品资源浪费严重,没有按规定来保管麻药、毒等特殊药品,没有定期检查药品质量,甚至有些还没有对报废药品、不合格药品进行详细的记录,药品贮存管理不恰当等。

1.3 药房工作人员缺乏风险意识:

随着临床药学工作的深入开展,患者法律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使医院药师职业风险突增。临床的各类药物日益增多,临床实践中,用药不对症、用量不适当(过大或过小、疗程过长或过短)、过度使用输液或注射剂、重复用药、滥用抗生素、无必要地使用贵重药品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随着药事法规逐步完善,GMP制度的强制实施,医院自制制剂必须按照GMP建设,严格管理,保证质量。但实际上一般医院药剂科在经济与人员实力上都很难保障GMP的执行,这就使得医院制剂室的生存越来越困难,风险也越来越大。

1.4 药品信息化管理落后:

大多数医院里患者买药的流程是:患者手里拿着处方,楼上、楼下的来回奔波,划价、交费、交方、取药,整个过程最少要排队三四次。不仅浪费时间,而且体力消耗大。

2 医院药房管理的对策

2.1 努力提高药房人员素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患者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医院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我国医院药学服务正由传统的药品供应转向现代的合理用药监护,这就要求直接面向患者和医生的药房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出色的沟通协调能力。首先,医院应该将培养药师的沟通协调技巧纳入每年三基培训计划,并集中开展“医院药师业务素质和人文素质专题培训”,同时让他们多去国内外著名药品生产企业或大医院参加一些学术交流活动,对药学的发展动态和最新信息进行及时地了解,参加一些在职继续教育培训,脱产学习为辅,自学为主,以便进一步提升医院药师的综合素质。其次,要广纳人才,积极吸纳那些药学专业的高学历人才来医院工作,提高药剂人员业务水准,同时也提高医院的实力。

2.2 政策法规护航:

政府应加强监管完善各项医事立法,制订医药企业、医疗机构、医生和专业组织等利益集团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医院应以药政法律法规为依托,制定医院药房管理的规章制度,必须要从药品供应、药品保存、药品购进三个环节来将医院药房管理的规章制度落实到位、执行到位,严格执行管理制度,使药房管理制度具体化、标准化、规范化,并提高服务质量和药品质量。加强临床用药过程中的动态监测,及时预警超常用药动向,定期或不定期对病房药品使用情况进行检查,监控病房剩余药品情况。认真分析临床剩余药品产生原因,及时发现并解决用药具体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不断规范医护人员用药行为。

2.3 加强临床药学服务中职业风险控制

第一,建立纠纷风险预警系统。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可成立专门小组,负责对医院的药疗纠纷予以记录、汇总,分析,理清各种纠纷的性质,找出院方的责任因素,改进医院服务环境中的各种“软、硬件"缺陷,构建医院安全合理用药平台。

第二,药房积极推行风险控制责任制。对新进入药房工作人员进行岗前风险教育;对在岗人员定期学习风险管理理论,分析形势,明确任务,将控制风险的责任落实到人,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第三.药师应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意识。认真记录药历;药师在接受病人咨询以及与病人交流其他信息时,态度一定要诚恳、真挚,语言表达要明确、简洁、完整;不能任意夸大药物疗效和淡化由药物治疗所引起的问题。

第四,加强药学部门和临床科室的共同沟通协调,定期组织临床医师合理用药的培训,积极探索实施临床路径,根据患者病情提供安全、有效、经济的治疗方案,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坚决杜绝无指征的预防及治疗用药、开具大处方以及变相克扣患者药品等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采取一切有效措施,防止产生剩余药品。

第五,加强药物经济学的临床应用。在临床诊疗过程中运用药物经济学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制定出成本低、效果好的、合理的治疗方案。使药品更安全、更有效、更经济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临床合理用药和治疗决策科学化提供客观依据。

2.4 提高药房信息化水平:

网络管理系统是现代科技的产物,是医疗机构不可缺少的部分,药房可以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对药房的各种信息进行管理,及时对全院的医务人员以及病患提供最新的药品信息,以此减少医护人员以及病患在药品使用中的错误做法,实现医学资源的共享,同时提高各个岗位的工作效率。同时,医院药房管理的信息化不仅使医院的物流、资金流及信息流有机结合并有效控制,同时增强了采购的透明度、安全度。

参考文献

[1]邵瑞琪,周洪,左根永.执业药师在药品分类管理中的作用[J].药学教育,2006,22(2):58.

[2]李剑锋,晏瑞英.医院药库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J].医疗卫生装备,2006,27(4):30.

[3]宣庆生.加拿大食品药品管理体制给我们的启示[J].中国食品药品监管,2006,6:63.

[4]李翔,邵蓉.优良药房工作规范是药学服务的保障[J].药学服务与研究,2005,5(3):317.

[5]陈利,陈科力.当前基层医院中药饮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亚太传统医药.2011(01):111-113.

推动中医药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5

关键词:医疗行业 行政权力 运行监控 对策探讨

“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健全医疗保障制度,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规范公立医院管理”是中央明确的医疗改革的方向。医疗改革的重要内容就是减轻公众负担。随着医改制度的逐步推进,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了改善和缓解,但与人民群众的需求相比还有很多不适应,尤其是医疗环节上存在一些问题,亟待通过加强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真正实现大医为民的发展目标。

一、医改新形势下医疗行业存在的一些问题

俗话说:“有啥别有病”。随着医改制度的逐步推进,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了改善和缓解,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尚未有效解决

“挂号起五更,排队一条龙”,这都暴露出人们对看病难的抱怨与无奈。由于医疗资源的分配不均导致一些名医主要集中在大的医疗机构,而大多数的医疗需求主体主要集中在县乡村,有数据显示7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占全国人口的30%住在城市,也就是说30%的城市人口享受了70%的医疗资源,70%的农村人口享受了30%的医疗资源,呈现倒金字塔形医疗资源分布状况。加之县级以下医院或者社区卫生服务院的医疗水平水平较低,部分老百姓缺乏对健康知识的了解,不管大病小病都直奔大医院,甚至主动要求医生多开贵重药品。另外由于政府长期投入严重不足,公立医院不再姓 “公”,形成了小病大处方、小事大检查,加之一些医院少数医务人员服务态度存在“冷、硬、顶、拖、推”等现象,医院之间的检查结果不能共享,突出了患者看病难的问题受。

(二)群众看病贵的问题亟待实质破解

随着政府对医保的投入水平逐年提高,尤其推出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目前参保人员有一半的医疗费用由基本医保来承担,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参保人看病就医的经济负担。但群众得到医疗改革实惠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根据央视《每周质量报告》调查发现,一些常用的药品中标价比出厂价高很多。通过随机选取的20种常用药品,结果发现这些药品从出厂到医院中间利润都超过了500%,这些利润大都分摊给了医药公司、医院和医生。多位医药行业人士反映,药品的超高利润在业内绝非个别现象。近年来国家虽然连续降低药价,但许多企业采取换名、换包装等办法规避国家约束,群众仍然感到看病贵的问题。

药价虚高、医风较差等不适应医改新政的问题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存在。如何通过建设医院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破解发展瓶颈已迫在眉睫。

二、医疗行业加强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对策探讨

(一)探索开展风险分析和权力分级,建立健全风险防范制度

按照廉洁风险防控步骤,开展廉洁风险防控基础工作。一是开展清权确权。通过确认,澄清医院权力底数,清理权力事项,建立责权一致的权力清单。二是开展风险分级。通过以科室为单位开展风险分析,梳理出A级、B级C级权力。对各项权力,明确监督责任科室。特别对A级权力,全部纳入动态监控范围。三是完善权力运行“内控点”。根据标准版参考样式,完善所有A级权力的“内控点”,并按照“谁行使、谁公开”的原则,明确落实 “内控点”的责任科室。四是建立健全风险防控制度。对照卫生部《指导意见》确立的风险防控规则,对医院原有的各项制度进行认真梳理,凡是与《指导意见》相违背的,一律进行纠正;凡是《指导意见》出台的新规定,全部纳入医院管理制度。

(二)探索开展临床路径管理

一是加强过程监控。根据卫生部印发的临床路径标准,结合医疗实际,细化各病种路径,制定“关于对单病种、临床路径工作实施方案调整的相关规定”,优化诊疗流程,明确治疗药物,限定使用耗材,科学测算并严格控制单病种诊疗费用。二是实施效果评价。建立临床路径相关信息收集和数据报送制度,定期对实施临床路径病例的住院天数、住院费用、药品费用、医疗耗材费用等指标进行评价,不断修订、完善和改进临床路径。

(三)全面加强临床用药监控

一是认真执行药品统一采购制度。严格按照要求,采购全省统一招标药品。对临床急需的省级药品集中采购目录外药品,认真执行备案采购制度。对系统筛选的非集中采购药品,进行严格甄别。二是鼓励医生使用基本药物。对科室、医师基本药物的使用数量、金额、比例等进行排名公示,对名次靠前的进行通报表扬。三是全面遏制滥用抗生素。认真执行河北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目录。加强对抗菌药物监管,对各科室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实行一周一反馈,一周一分析,一月一考核,一月进行一次使用合理和不合理排名公示。四是实行药品“三双”监控。将抗菌药物、心脑血管、肿瘤、血液制品等药物纳入监控重点,对医院单品种用药数量、使用最多的科室、医生和经营企业进行排名公示。六是认真开展处方点评。认真执行卫生部《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对系统筛选出的疑似不合理处方全部组织专家进行审查,对确认开具不合理处方的医师,实施教育、批评、谈话、告诫、处罚等措施。

(四)建立现代信息技术支撑系统

坚持把开展廉洁风险防控工作作为促进医院管理的重要手段。建立集职务权力、职业权力监控和供应商管理、患者满意度评价系统于一体的信息化服务平台,开发监控系统与“一卡通”对接模块,做到从患者就医到出院的医疗服务行为无缝隙监控。

推动中医药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6

(一)行业发展迅速

我国政策一直对医药行业进行大力支持,这种政策支持引致医药行业在过去十多年的发展中一直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行业整体实力不断提高。有数据显示,我国医药行业自2000年到2010年十年时间内医药工业总产值平均增幅高达22%,比国民生产总值增幅的两倍还要大[1]。

(二)监督管理制度越发完善

随着国家对医药行业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医药行业的监督和管理也不断加强,监管制度不断完善。从产品数量到产品质量,从产品结构到成品治理,有关机构的审批力度审批制度和审批程序都十分严格,实现了医药行业在产品信息方面的透明化、审批程序的法律化和监督方面的专业化。

(三)医药外贸额发展迅速

自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的医药外贸额稳中有升,特别是最近几年,医药外贸额增长迅速。我国的外汇收入中,医药行业创收占比不断提高,即便在2008至2010年经济危机的萧条时期,我国医药行业外贸额依旧保持同比增幅继续提高的态势。

(四)外企进军我国,加大行业竞争性

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催生了“银发经济”,“银发经济”主要利好医药行业,因为未来人们对药品和医药器械的需求很大。很多国外的商人嗅到了这块可口的蛋糕而进军我国,以合资的方式在我国成立医药相关企业,加大了行业竞争性。

二、我国医药企业的融资现状分析

(一)我国医药企业融资的特点

1.对资金需求大。医药行业最主要的是在研究和开发阶段,这个阶段也是资金需求量最大的时候,先投入资金进行研究开发,后通过销售回收资金,这种高成本的研究开发使得医药行业对资金需求大。

2.高风险与高收益性。研究开发新药前期需要巨额投资,但研究成果在临床试验阶段风险极高,新品成功率几乎为千分之一。但风险与收益同在,企业一旦推出新药,那么新药将会在市场上形成垄断效果,企业也很可能成为对应同类药品的龙头,获取高额收益。

(二)我国医药企业的融资现状分析

1.我国医药企业普遍存在资金缺口。我国医药企业的规模和国外医药企业的规模相差巨大。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我国医药企业普遍存在资金缺口,没有足够的资金去研究开发新药,导致企业不能突破规模瓶颈。有数据显示:81%的企业认为一年内的流动资金只能部分或不能满足需要,60.5%的企业没有1~5年的中长期贷款,即使能获得,仅有1.6%能满足需要,52.7%部分满足需要,31.3%不能满足需要[2]。

2.我国医药企业制度不完善,普遍面临融资难现状。企业融资一般按照内部融资、权益融资和债务融资的顺序进行融资,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在股票市场上进行权益融资。但大多数企业在制度方面不完善,各项指标无法满足上市条件,特别是医药企业的监督管理机制不完善,所以多数医药企业主要依靠银行贷款,前文介绍了医药行业的特点是高风险和高收益相伴的行业,而银行是典型的“锦上添花”但不会“雪中送炭”的作风,为了规避贷款难收的风险,银行对医药企业的贷款审批十分严格,对医药企业惜贷明显。药企因为制度不够完善无法在资本市场融资,又无法从银行融得资金,导致陷入融资难的现状。

3.我国医药企业融资渠道相对匮乏。企业融资一般按照内部融资、权益融资和债务融资的顺序进行融资。有数据显示,在我国已经转化的科技成果中,成果转化的资金主要靠自筹的约占60.9%,国家科技计划贷款占33.3%,风险投资仅占5.58%[3]。可见我国药企缺乏权益融资和一般的债权融资,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医药企业的权益融资渠道可以依靠新三板。

综上所述,我国医药企业融资渠道有限,并且在企业常用的权益融资方面面临发展瓶颈,一方面是因为权益融资需要完善的资本市场;另一方面是因为权益融资对融资企业的制度有所要求,而我国医药企业和资本市场显然存在问题。总结起来,我国医药企业融资难的主要问题在于三方面,其一是资本市场不健全;其二是融资渠道有限;其三是医药企业方面的制度不完善。

三、完善我国医药企业融资的建议

(一)完善我国资本市场以提高融资效率

我国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推出了新三板,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解决我国医药行业融资难的问题,但在以下两方面还存在问题:

1.健全监督和管理制度。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需要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做基础。我国证券市场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许多企业在证券市场中利用法律的球,以谋求自身利益并规避政府机构的监督和管理。推动我国医药企业在证券市场的融资,必须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及政府机构严格的监督管理。

2.对中介市场加以规范。我国证券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十分严重,散户无法获得上市医药企业的真实信息,所以,为了规避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投资风险,散户们不愿意将资金投向医药企业。若想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通过对中介机构的规范,实现医药上市公司信息的透明化。同时还要加大对证券市场不法分子和违规操作人员的惩罚力度,以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有序发展。

(二)拓宽医药企业融资方式和改变融资渠道

1.加强国际合作以吸引外资。我国医药企业应该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方针,“走出去”是指我国医药企业通过各种可行的方式,获取国外医药企业在新药研究开发方面的经验;“引进来”是指我国医药企业应加快与外国医药企业的合作,利用外国的资金和医药研发方面的技术优势,并结合我国廉价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优势进行优势互补,以此解决我国医药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2.加强企业兼并和企业联盟。医药行业属于规模经济的类型,所以在面临重大问题的时候我国医药企业可以选择通过兼并和采取企业联盟的方式实现规模扩张和统一的高效管理,并且可以将兼并企业和被兼并企业之间的优势叠加,企业之间通过相对优势来获得各自的好处,以使得企业在医药行业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

(三)完善我国医药企业相关制度

1.完善医药企业法律制度。完善我国的医药企业法律制度需要以《宪法》、《公司法》作为基础,及时根据我国医药企业的发展现状、国内外经济形势和行业发展进行相应的修订,应该加大在法律上对医药企业融资的政策支持力度,如补贴和利率优惠等。

2.完善医药企业监督管理制度。完善我国医药企业的监督管理制度需要医药企业具备完善的法律法规,在此基础之上,应积极推进有利于医药企业融资的监管政策,对违规融资的企业法人和个人进行严厉的处理,通过完善的监管机制提高银行与医药企业、股民与上市医药企业之间的信息透明度,以促进我国医药企业的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冯根福,吴林江,刘世彦.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学家,2000(5):5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