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范例6篇

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

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范文1

在近日召开的省新农村省级重点示范村建设工作现场会上,省委、省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视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相信这次会议必将成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的里程碑、新起点。对于我市而言,加强新农村建设,在毫不动摇地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毫不迟疑地提高农民素质、毫不放松地抓好农民增收的同时,最关键、最紧要的任务,还是从市情实际出发,继续扎实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

一要坚定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不动摇。2008年,市委七届五次全会结合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作出七台河要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大决定,并下发了《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意见》。近两年来,经过全市上下的不懈努力,我市的城乡一体化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城乡户籍制度、低保标准等“八个统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取得了长足进步,小城镇建设、自然屯撤并、城中村改造都涌现出一些新亮点,得到了广大农民的衷心拥护,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得到了各级新闻媒体的广泛宣传。当前,省委、省政府再次把新农村建设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既证明了我们提出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是科学的、正确的、超前的,也为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增添了新的动力。虽然我们和这次现场会实地考察的地方还有一定差距,但我市工业比重较 大、农业比重较小的实际没有改变,以城带乡、以工促农能力较强的优势没有改变,广大干部群众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强烈共识没有改变。我们不能犹豫、不能懈怠、不能退缩,必须咬住青山不放松,坚定目标不动摇,不断学习新经验、解决新问题、探索新举措、创造新业绩,坚定不移地把城乡一体化推向更高层次。

二要通过认清差距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在坚定城乡一体化发展信心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农村和农业发展,与省内先进地方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农民收入水平上存在差距。我市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5 562元,人均纯收入达到万元的村屯只有3个,严重制约着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农村集体经济实力上存在差距。这次现场会实地看了11个村,15个单位作了典型发言,5个单位作了书面发言。这些典型无论是在发展集体经济、提高农民收入,还是在村容村貌建设、改善环境卫生等方面,都令人叹为观止、心服口服。我们这几年抓城乡一体化,下了很大工夫,投入了很多资金,也抓了一批典型。但与这些示范村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能在全省立得住、叫得响的典型更少。领导重视程度和推进力度上有差距。绥棱县把大兴村建设作为全县的“一把手”工程,由县委书记、县长担任推进领导小组组长,并指派一名常委脱钩专职驻村蹲点。齐齐哈尔实行市委常委联系重点示范村制度,每名常委分别帮建一个重点示范村,做到资金优先投放、立项优先审批、帮建优先考虑。我们市也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建立了强有力的领导机构和推进机制,但在落实中还存在着说的多做的少、原则指导多具体措施少、上热下冷和中间梗阻等问题,影响和制约了工作的推进落实。查找差距是为了缩小差距,我们必须冷静分析,客观判断,坚定信心,奋力赶超。

三要全力推动我市城乡一体化迈上新台阶。这次全省新农村建设现场会之后,省直相关厅局很快就会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将给我们带来新的机遇。全市上下要以此为动力,按照吉书记强调的农垦示范带动、产业发展带动、龙头辐射带动等十种模式,以村企共建为重点,积极探索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有效途径。要进一步完善城乡一体化规划。按照省委吉书记“必须坚持规划先行,以开放的思维、发展的眼光、创新的精神,制定出适应长远发展的科学规划”的要求,对我们市城乡一体化的意见和规划,不断加以充实完善,尤其要在难点问题和薄弱环节上把规划做细,更好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要着力加大农村改造和自然屯撤并力度。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坚持对上争取要一块、各级财政投一块、集体经济补一块、农民自筹拿一块、村企共建帮一块等多种办法,把各方面资金捆绑使用,形成整体大于分散的效应。要下更大的力气推进城中村改造,用足用活国家棚户区改造等各项政策,抓紧制定实施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力争尽快取得突破。要动员和组织龙煤七台河分子公司、市地方各个煤矿,以及全市建筑企业,就近就便与村屯结成包保帮扶对子,重点帮思路、帮项目、帮资金、帮物资、帮基础设施建设,直至见到成效。要实行领导和企业包村制度,市级领导包村由我和志深负责,市直和中省直单位包村由文波和宏兴负责,煤矿包村由郭杰负责,建筑企业包村由金萍负责。要加快农村泥草房改造步伐,桃山区要在明年完成农村泥草房改造,新兴区、茄子河区2012年完成,勃利县2014年完成。要切实强化农村发展的产业支撑。吉书记指出:“我省新农村建设与发达省份相比,最根本的差距是经济发展上的差距”。王省长也强调:“新农村建设,产业是关键”。华西村2004年人均工资收入就高达12万元,虽名为“村”,实则为“企”,搞建设就有坚实的产业基础。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特色经济,积极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壮大农村二、三产业和集体经济实力,加快土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种田大户集中,为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夯实产业基础。要积极培养新型农民。王省长指出:“新农村要有新农民,新农民要有新素质。”农民素质提高之时,就是农村富裕之日。要结合开展“三个学习型创建”活动,加快学习型村屯和农家书屋建设,抓住即将进入冬闲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大力度开展培训活动,让更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成为发展农村特色经济的主体,成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主体。

二、以学习本溪等三个城市先进经验为新契机,进一步把农业工作的主攻方向集中到建设特产之乡上来

建设农业特产之乡,是我们市“五个发展定位”之一,也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前不久我们学习考察的本溪等三个城市,特色农业比重大、效益高、前景好,让我们很受启发。同时也证明我们建设农业特产之乡的方向是对头的,路子是可行的,前景是广阔的。一定要借鉴吸收这三个城市的好经验、好做法,坚持以资源优势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质量效益为核心,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全面加快农业特产之乡建设步伐。

一要做大一批特色种植基地。这三个城市的经验告诉我们,特色种植只有形成规模,才能形成市场,继而形成价格优势,带动农民增收。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市已初步形成了大四站烤烟、宏伟镇白瓜、永恒乡万寿菊、抢垦乡“三辣”、小五站和倭肯镇香瓜、中心河乡出口西红柿、红旗镇和万宝河镇棚室蔬菜等特色种植产业,存在的问题是规模还不够大,有的还称不上是基地,也没有形成专业市场。这次会后,市、县区场农业部门要对特色种植业进行重新定位,根据不同地区土壤、气候、交通、区位等条件,科学规划一批特色种植基地。各县区场和乡镇要立即组织规划实施,利用秋后农闲季节,抓紧组织土地流转,为建设集中连片的特色种植基地提供保证。要优先选择最适宜特色作物种植、交通条件便利的公路两侧作为特色种植基地,城市近郊乡镇、公路沿途乡镇、具有出口条件的乡镇,要借鉴铁山乡引资建设百栋温室大棚的做法,吸引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尽快建设一批集中连片的高效温室大棚。各级财政都要加大对特色种植基地的投入力度,完善道路、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给予新建温室大棚一定的资金补贴;农技部门要组织专人包保基地建设,实行现场指导和服务;种子部门要负责提供优良可靠的种苗,确保农民种植安全;农机部门要帮助基地联系大农机作业,保证集中连片作业的需要;供销部门、中介组织、龙头企业要与基地农户签订产品收购订单,保证按预定价收购,随行就市上浮。要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前不久我们到俄罗斯考察洽谈,他们市场上大葱、番茄、大头菜等价格,分别是我们的17倍、13倍、10倍,有关部门一定要下更大气力,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开拓国际市场,努力增加收入。力争经过三年的努力,全市建成规模较大、集中连片的特色种植基地15个以上,形成具有较大知名度、较强竞争力的特色品牌10个以上,力争温室大棚面积实现两年翻番。

二要做强一批特色养殖示范场。这三个城市的经验告诉我们,养殖业必须适应市场竞争需要,发展规模养殖、特色养殖,靠传统的单户散养形不成规模,打不出品牌,也不会有好的效益。近几年养殖业市场一直波动较大,尤其是生猪价格忽高忽低,养殖户时盈时亏,要实现平稳发展、持续增收,必须在特色养殖上做文章。要加快做大勃利五方猪场、大森林肉鸡等绿色畜产品养殖基地,提高品牌知名度,扩大域外市场,将产品打入哈尔滨、北京等大城市超市。要扶持野猪、生态鸡等特色养殖规模化发展,形成万头猪、十万只鸡的养殖规模,打出特色品牌,形成市场效应。对已经有一定养殖基础的奶牛、肉牛、大鹅、梅花鹿等特色品种,要集中建设几个像大森林肉鸡那样够规模的养殖小区,逐步建成特色品种养殖基地。各级财政扶持畜牧业发展的资金,要集中投向规模化的特色养殖,每年都要新增几个有示范效应的基地。要引导有实力的民营企业,特别是寻求转型的煤炭企业,投资兴建大型养殖场。畜牧部门要加强对大型养殖场建设的指导和服务,搞好新品种的引进、改良和推广,提高畜产品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要加强防疫体系建设,搞好畜禽疫病防治监管和服务,减少养殖风险。

三要扶壮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这三个城市的经验告诉我们,没有龙头企业的拉动,农产品就只能以卖原料为主,不仅经济效益不高,市场风险也大。龙头企业既能直接创造工业增加值、非农就业岗位和税收,又直接连着农业和农民,发展壮大龙头企业,不仅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需要,对我市来讲,还是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需要。我们既要把发展龙头企业作为农业工作的重点,也要作为工业工作的重点,还要作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重点,集全市之力倾斜扶持。要围绕我市特色农产品资源,积极扶持、引进和挂靠一批龙头企业。对现有龙头企业,要落实各级领导包保责任,及时帮助解决厂区扩建用地、原料收购资金、种植养殖基地等问题。各类金融机构要优先保证龙头企业原料收购的贷款需求,城市转型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要列出一部分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各级财政都要逐年增加扶持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要引导龙头企业与种植养殖基地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大胆探索双向进入等市场运营模式,实现互利双赢、共同发展。要整合同类产品加工企业联营联牌闯市场,扩大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鼓励龙头企业创立品牌,对获得国家绿色标志认证、知名、著名、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的,给予相应的资金奖励。

四要培养一批农村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这三个城市的经验告诉我们,农村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是联结千家万户小生产和千变万化大市场的桥梁纽带,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要制定和实施鼓励支持政策,扶持规范农村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发展,不仅要组织农民搞好特色农产品生产,还要帮助农民卖个好价钱,更要教会农民自己闯市场。工商部门要在确保不损害农民利益的前提下,适当放宽中介组织的准入门槛;农业、供销等部门要加强对中介组织的指导和服务,扶持一批在农民中信誉好、市场开拓能力强、经济实力雄厚的中介组织;国土资源部门和集体经济组织,要支持农村中介组织、各类专业合作社收储加工农产品的用地;铁路、交通、交警部门要设立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保证各类农产品运输。力争经过2~3年的努力,使全市主要特色农产品全部实现订单生产,定向销售。特别是当前,农民秋收基本完毕,一定要大力帮助农民提供农产品销售信息和服务,确保农民增产又增收。

三、切实加强指导和服务,为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证

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农民是主体,干部是关键,服务是重点,落实是保证。各区县场和相关部门要站在全市跳跃式发展大局的高度,不断加强指导,切实改进服务,推动全市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一要强化组织领导。要把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纳入全市“十二五”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制定扶持政策,完善保证措施。市政府要成立发展特色农业专项领导小组,定期研究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农委,具体负责特色农业发展的综合协调、推进考核,各县区场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城乡一体化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和督办落实等职能,及时掌握工作进展情况,解决推进落实中的问题。要健全工作推进机制,继续实行市级领导包县区场、县区场和部门领导包项目的制度,做到每项任务、每个项目都定领导、定目标、定责任、定时限。要制定和完善简便易行、务实高效的考评办法,对相关单位和领导实行严格的考评,确保工作扎实推进。

二要加强指导服务。按照王省长“搞好生产经营、政策、信息等服务”的要求,对涉及城中村改造、自然屯撤并、特色农业等项目建设,有关部门要做到发展为重、打破常规、创新服务。要加强对发展特色农业的指导。各级农技部门要切实增强服务意识,改进服务方法,根据我市气候特点,编印各种特色种养实用手册,并利用手机短信等形式,适时指导农民掌握工作流程,包括种植业什么时间播种、打药、田间管理,养殖业什么时候防疫、有什么注意事项、用什么先进适用技术。农技人员要经常深入田间地头,保证农民有技术难题随叫随到。要加强绿色农产品、有机食品基地和产品的认证工作,帮助企业搞好产品商标注册,培育知名品牌。要加大质量监管力度,把好入市关,保证我市特色农产品的质量。

三要创新工作方法。吉书记指出,现阶段农村工作的主要方法是抓规划引导、抓组织协调、抓工程项目、抓典型带动,主要任务就是组织农民、教育农民、富裕农民。我们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必须以尊重群众意愿为前提,切忌行政命令、一哄而起。要始终把保证农民利益放在首位,土地流转、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都不能损害群众利益,更不允许坑农骗农、借机敛财。要大力扶持示范户、示范村、示范乡镇,强化资金扶助和政策倾斜,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要坚持用事实说话,靠算账服人,让农民说服农民。要坚持正面引导,充分利用电视、电台、报纸等媒体,面向农民广泛宣传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特色农业的好处,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范文2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咸宁建市比较晚,城乡一体化水平不高。当前,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必须突出促进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这条主线,在深化认识、解放思想、理清思路、创新机制等方面进一步下功夫,努力开创城乡基层党建工作统筹推进新局面。

一、必须在把握全局、深化认识上下功夫。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统筹城乡基层党建,目的在于通过统筹兼顾、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形成合力、整体推进,把城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统筹起来,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党的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是适应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内在要求。当前,咸宁市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来新课题新挑战。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就是要及时改革调整党组织功能、党组织设置、党的活动方式和党员教育管理模式,使基层党的建设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是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鄂南经济强市建设的内在要求。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既是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鄂南经济强市建设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顺利推进改革、建设的根本保证。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是解决基层党建工作现实问题的内在要求。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基层党建工作还存在一些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特别是城乡党建的融合性、统筹度不够高,由此带来“两新”组织党建工作难开展、流动党员难管理、农村党员难发展等诸多问题。统筹城乡基层党建,为解决基层党建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供了体制机制保证和实践活动平台。

二、必须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上下功夫。务必树立城乡党建整体推进发展的一元观。增强城乡统筹意识,转变城乡二元思维模式,把城乡党建工作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做到工作谋划城乡“一盘棋”,制度设计城乡“两相益”,工作推进城乡“两手抓”,努力实现城乡党建整体推进、协调发展。务必树立城乡党员都是党内生活主体的平等观。切实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树立城乡党员都是党内生活的平等主体,消除党员在身份、地位、心理等方面的“城乡差别”。城市党组织要把农民工党员纳入管理服务范围,一视同仁保障城乡党员权利。引导农民工党员增强自信、自强意识,主动融入城市党组织和城市生活。务必树立与时俱进抓好城乡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观。在继承传统党建工作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一些不适应、不符合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模式和做法进行改革,丰富内容,改进方式,创新机制,使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把握规律性。务必树立以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来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服务观。把基层党建融入城乡统筹发展的全过程,围绕城乡统筹发展建组织、配班子、管党员、选干部、用人才,把党的组织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组织活力转化为发展活力。

三、必须在明确目标、理清思路上下功夫。明确目标。通过3—5年的努力,达到以下目标要求:城乡党建工作有机融合,城乡共建的组织体系基本形成,城乡党建资源有效整合,城乡党员实行一体化动态管理,党建工作城乡互促机制不断健全;城乡组织建设全面加强,城乡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领导和服务城乡统筹发展的功能增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充分发挥。理清思路。围绕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鄂南经济强市建设,着力推进党建资源城乡共享、党建工作城乡互动、党的活动区域联动,着力构建城乡基层党组织设置、党员干部人才管理服务、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基层组织互帮互助一体化机制,实现城乡基层党建优势互补、相互融合、协调发展。把握原则。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扣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鄂南经济强市建设来谋划、部署和推进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坚持统筹兼顾、城乡互动,以观念统筹为前提,以资源统筹为重点,以工作统筹为保证,推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互促共进;坚持开拓创新、大胆实践。破除党建工作方面不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尊重和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创造活力,推进探索创新,推动基层党建工作不断向前发展;坚持试点示范、重点突破,针对热点难点问题,坚持试点先行、重点攻坚,在成功破题基础上总结经验,积极推广,全面推进。

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范文3

一、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浙江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条重要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坚持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使广大农民群众成为发展县域经济的主力军,实现了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和小城镇的蓬勃发展,为农民创业就业、发展市场经济提供了大舞台。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推动了县城和中心镇的发展,促进了产业集聚、人口集聚和农民分工分业,形成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工农联动、城乡互动的新机制,增强了城镇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和对农村发展的带动作用。生机勃勃、快速发展的县域经济是浙江发展的一大亮点。在浙江经济总量中,县域经济占了2/3。在全国综合百强县中,浙江省占了近1/3。

千百万农民率先闯市场,为县域经济提供了不竭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发展快、变化大,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把改革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解决好“三农”问题上,坚持富民为先、富民为本,以县域为主战场,积极探索富民强县的新路子。20多年来,浙江鼓励千百万农民率先闯市场,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农村经济市场化和农民就业市场化推动了县域经济市场化水平的提高;放手发展乡镇企业、民营经济和小城镇,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推动了县域工业化和城市化;坚持不脱离农业抓工业化,不脱离“三农”抓城市化,把小康建设的着力点放在“三农”上,走出了一条城乡经济相互促进和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新路子。农村经济的崛起和农民的致富,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也就是说,浙江县域经济是以农村工业化为主导、以农村城镇化为依托、以农民为主力军发展壮大起来的。

发展特色块状经济,促进农村经济全面繁荣。多年来,浙江坚持以县城和中心镇为依托,以特色支柱产业为支撑,以乡镇企业为主体,把乡镇企业、专业市场、工业园区和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鼓励农民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做大做强特色块状经济,形成以工业化支撑城镇化、城镇化提升工业化的发展格局。同时,充分发挥县域经济实力强和带动农村发展能力强的优势,着力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共促的新机制,有效地推动了农村非农化的进程,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创业门路和就业机会,促进了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目前,全省已形成了400多个年产值超10亿元的块状经济,县域经济占全省经济总量的70%;农民就业创业和就地转移的渠道扩大,全省非农劳动力达到63%;农民收入持续增长,连续16年居全国各省区第一位;产业集聚、人口集聚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全省每年都有近百万农村人口到城镇落户,城市化率达到53%。

县域经济发展壮大,推动农村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和农民素质全面提高。随着县域经济实力的增强,我们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致力于改变农村社会事业这条“短腿”,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具体做法是:把“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与万里清水河道、万里绿色通道、千万亩标准农田、千万农民饮水、农村康庄道路等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紧密结合起来,整合各方力量,整体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农村改水、改厕、改路、改线、改厨,全面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村教育、文化、科技、体育等设施建设,实施“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率先建立城乡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涵盖农民工的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孤寡老人有人供养和贫困农户子女免费入学制度,全面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新阶段,县域经济成为促进“两个趋向”转换、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从近几年浙江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来看,凡是县域经济实力强的地方,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就比较快,县域和中心镇规模不断扩大,大量的农民在城镇安居乐业,实现了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这充分表明,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经济基础,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是以工促农的主体力量,县城和中心镇是以城带乡的主要载体。

二、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要求,加快推进县域经济转型

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新阶段,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实现现代化的要求,通过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机制,发展“三农”,改造“三农”,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让广大农民也能享受现代城市文明,过上更加殷实的小康生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要推动农民分工分业分化,把更多的农民转移到二三产业,让更多的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安居乐业,又要把传统农业改造成为现代农业,把传统村落改造成为农村新社区。

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不断提升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水平,推动县域经济从以乡村为依托、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的传统县域经济,向以县城和中心镇为依托、以非农经济为主导、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型县域经济转变,不断增强二三产业对农业、城镇对农村的带动力。主要思路是:

围绕一条主线。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要突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这一主线,深化城乡配套改革,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机制,积极主动地推动“两个趋向”的转变,实现一二 三产业协调发展和城乡共同进步。

突出两大重点。一手抓建设新城镇,一手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让城镇成为务工经商农民创业就业的新平台,让新农村成为广大农民安居乐业的新家园。这样,既可以避免农村人口过度集中到大城市的过度城市化倾向,又能有效地推动城市化进程和城乡共同繁荣。新城镇建设,要坚持以工业化、城镇化为主导,把县域和中心镇做大,把特色块状经济做强,集聚产业,集聚人口,提升产业结构,提升城镇品位。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主攻方向,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以村庄整治和农村建设为抓手,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以农民培训教育为重点,推进农民素质建设。

构建三大关系。要调整城乡关系,改变城乡分割分治的体制和机制,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构建平等公平的城乡关系;充分发挥城镇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构建互动互促的城乡关系;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和谐共富的城乡关系。

促进四个集中。要优化城乡生产力和人口布局,实现功能分区,坚定不移地提升工业园区和功能区建设水平,促进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坚定不移地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促进人口向县城或中心镇集中;坚定不移地加快中心村建设,促进农民居住向农村新社区集中;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的规模经营>文秘站:<,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促进农地经营向农业大户集中。

三、推进县域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全新的任务和开创性的工作,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必须用改革的思路、创新的办法,配套实施,整体推进。

深化农业经营体制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现代产业体系。要同步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走“优农业、强工业、兴三产”的集约发展路子,推动县域经济实现新飞跃,不断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以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重点,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主攻方向,进一步推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推动城镇工商企业投资农业,创新农作制度,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立体农业、循环农业、休闲农业、有机农业,提升农业产业化、农产品标准化和农民组织化水平,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科技贡献率和土地产出率,加快建立贸工农一体化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进一步放宽领域、改进服务、加强管理,引导民营经济加快制度、技术和管理创新,促进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培育优势产业和品牌产品,提升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区域块状经济发展水平,加快建立特色化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依托县域和中心镇,大力发展覆盖城乡的生产型服务业和生活型服务业,鼓励民营经济投资第三产业,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深化就业与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就业体系。要打破城乡分割的就业制度和户籍制度,取消一切限制农民进城的歧视性政策,建立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和户籍制度,扩大农民就业渠道。坚持就地城镇化和就地就业为主的方针,充分发挥区域块状经济对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巨大作用、县域与中心镇吸纳农村人口门槛低的优势,把工业园区与城镇新区建设结合起来,把产业集聚与人口集聚结合起来,增强区域块状经济和城镇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促进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和安居乐业。以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率为重点,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和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就业体制、就业服务体系和劳动就业政策,实现城乡劳动力平等就业。采取“政府买单、市场运作”的方法,加强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引导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促进农村居民劳动就业者能享有城镇居民劳动就业者同等的权利和义务,加快推进城乡劳动就业一体化。

深化城乡投资建设体制改革,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体系。要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公益事业纳入公共财政,鼓励各种主体参与农村建设,加大对农村建设投入的力度。以村庄整治和农村新社区建设为抓手,以提高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为重点,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促进县域内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共建,通过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搞好城乡对接,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进程,让更多的农村居民也能分享现代化的文明成果。搞好县域城镇规划建设与村庄布局规划建设的衔接,按照促进农民就地城镇化和“农民城镇农民建”的思路,加快县城和中心镇的建设,增强城镇的集聚和辐射功能。结合城镇规模的扩大和工业园区的扩容,把城中村、园中村整理改造成为城镇新社区,引导城郊村、园边村的农民向城镇居住区集中。以中心村建设为载体,促进小型村、自然村合并和空心村撤除。加强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统筹安排城乡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推进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

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范文4

[关键词]县域;统筹城乡;示范样本

[DOI]10.13939/ki.zgsc.2016.51.231

嘉善县地处江、浙、沪两省一市交汇处,区域面积506平方公里,辖6镇3街道,104个行政村和47个社区,户籍人口38万,外来人口约32万。近年来,该县按照“四化同步”发展要求,牢牢把握建设“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契机,以打造“统筹城乡先行区”为总体目标,全力提升统筹城乡发展水平。在近期公布的浙江省城乡统筹发展综合评价报告中,嘉善位列全省第七,构建形成了体制基本接轨、产业相互融合、社会协调发展、差距明显缩小的城乡发展新格局,城乡全面融合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1 嘉善县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和优势

1.1 良好均衡的经济发展基础,为深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创造了扎实的实践条件

嘉善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沿海开放县、浙江省首批经济扩权县之一。2014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402.4亿元,户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96914元;全县财政总收入60.0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4312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048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721∶1。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嘉善已经实现了从农业县到工业县、从资源小县到经济强县的历史性跨越。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为统筹城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 是优越独特的区位地形地貌,为深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创造了扎实的自然条件

嘉善地处长三角中心,距离上海、杭州、苏州、宁波四大城市都只有1小时车程,沪杭铁路、沪杭客运专线、杭州湾跨海大桥以及沪杭、乍嘉苏等高速公路贯穿全境,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形成了融入上海的半小时经济圈、生活圈和工作圈。全县境内一马平川,属于典型江南水乡,南北最长不到30公里,东西最长不足28公里,独特的区位地形为统筹城乡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自然发展条件。

1.3 是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的建设,为深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创造了宝贵的历史机遇

2008年,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嘉善县有幸成为同志的联系点和浙江省委的试点县,提出了建设“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的初步设想,并设计了“打造四个地”的实践载体,其中有一个地就是要“打造城乡一体发展先行之地”。2013年2月,示范点建设方案正式获批,在示范点建设方案中将统筹城乡先行区列为示范点“三区一园”发展定位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了要为全国县域统筹城乡发展做出示范的要求,这为全县深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带来宝贵的历史机遇。

2 嘉善县统筹城乡发展总体发展情况

近年来,嘉善县按照省、市关于城乡统筹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部署要求,结合本县实际,突出做好“科学谋划、产业增收、硬件提升、资源均衡、红利共享、社会稳定”这六项工作。

2.1 突出规划引领,科学谋划统筹发展总体思路

按照“城乡建设,规划先行”原则,着眼县域发展全局,有序开展城乡规划编制,初步形成了以中心城区为核心、新市镇为主体、城乡一体新社区为基础的县域城乡发展布局体系。一是抓好总体规划编制。2004年,嘉善县出台了《嘉善县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完成城乡空间布局、经济发展、交通建设、社会保障、生态保护、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等6个专项规划。2007年,《嘉善县域总体规划》经省政府批准正式实施,打破了城乡界限,实现县域整体规划。二是抓好专项规划编制。嘉善共有农户8万多户,原分布在1669个自然村。为推进农房改造集聚和集约节约用地,嘉善县编制了《嘉善县域村庄布点规划》,形成了“9+66+144+18”村庄布局框架;在具体规划时,注重保留一批具有历史文化底蕴、旅游开发价值、江南水乡韵味和现代农业特色的村庄,充分彰显传统地域特色。三是抓好镇村区划调整。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对镇村行政区划进行过两次调整,将行政村由原160个调整为104个村和14个农村社区,11个镇调整为6镇3街道,通过区划调整,促进资源有效整合和合理配置,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注入活力。

2.2 突出融合发展,推动统筹城乡发展产业增收

城乡产业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物质基础。近年来,嘉善县坚持走“开放兴县、创业富县、创新强县”的发展路子,狠抓城乡三次产业的融合发展。一是提升“精品农业”效益。把农业“两区”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平台,初步形成了具有嘉善特色的“五色”产业带(即金色粮食、绿色蔬菜、白色食用菌、蓝色水产、彩色花卉),其中冬春大棚面积5.5万亩,连续16年居全省首位;食用菌种植面积4500万平方尺,居全省第一,先后荣获“中国蘑菇之乡”“中国鲜切花之乡”“浙江黄桃之乡”等称号。二是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把发展第二、三产业作为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重要方面,深入推进招商引资“一号工程”,着力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目前,全县已拥有两个“部级”产业大平台,镇(街道)也都建有工业功能区,形成了像姚庄光伏、西塘纽扣、陶庄废钢铁交易等地方特色产业,有力保障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三产上已形成现代服务业、古镇游、温泉游、生态旅游等特色经济。据统计,全县有近80%的农村劳动力从事第二、三产业生产,约有95%的农村常住户以经营或务工获得收入。

2.3 突出硬件完善,夯实统筹城乡基础保障

近年来,以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环境为目标,不断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城乡交通纵深推进。以创建全国县域智慧交通示范县为契机,打造“e路畅优” 城乡交通服务品牌,从城乡路网建设、公交一体化、道路管护、物流发展四项工作入手,形成了以规划为龙头、项目为载体、政策为导向、体制为保障的统筹城乡交通发展“嘉善经验”,实现了各镇10分钟上高速、各镇20分钟到县城和村域之间40分钟互通的“102040”交通圈。二是水利建设拓展强化。嘉善是全国农田水利建设先进县,连续四年被评为全国小农水重点县考核优秀。近年来,全县围绕构建六大水利体系,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水环境治理等工作,扎实推进二轮圩区整治工程、全国小农水及中小河流治理两个重点县项目建设。近三年来,累计完成二轮圩区整治面积19.7万亩,疏浚整治河道449公里,城乡水环境治理效果明显。三是城乡供水优质提升。自2006年起,嘉善县启动了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并列入政府头号实施工程,总投资约8.55亿元,到2009年年底全面建成,在全省h一级率先实现了城乡居民“同源同质同网同价”供水。目前,投资1.5亿元的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深入推进,源水水质得到全面提升。四是文教卫设施提升到位。全面完成校安工程建设任务,全县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均达到省级标准化建设水平。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教育装备经费,其中的80%用于农村学校。完成镇(街道)卫生院改造、实现村村(社区)都有卫生服务站,启动新一轮社区卫生服务站规范化达标建设,努力提升“20分钟医疗圈”服务水平。

2.4 突出资源均衡,拓展统筹城乡发展服务深度

按照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均衡普惠的社会事业,努力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一是搭建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创业的政策意见,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实行免费就业培训。2007年起,每年发放2000张“农村劳动力培训券”。全县充分就业村(社区)达100%,顺利通过省级创业型城市验收。大云镇家村劳务专业合作社等12家合作社注册成立并实质性运作,大云镇返乡就业创业大学生杨珍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就业创业优秀个人”。二是推动农村文化事业发展。以“十万农民种文化”活动为载体,加快乡镇文化综合站建设,已创建特级站一个,一级站六个,实现乡镇图书分馆和村农家书屋全覆盖。持续开展文明创建活动,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以县带镇打造乡村艺术团建设嘉善模式”向全省推广,嘉善田歌被列入第二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三是加快城乡教育一体化。大力推进教育资源均衡工程,基本实现基础教育城乡一体化。2010年10月启动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流动部级试点,推动师资力量城乡均等化。三年来,全县参加流动教师已达573人次,流动比例达33.9%,其中137名城镇骨干教师流入农村学校,实现了义务教育学校名师全覆盖,并顺利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部级评估。教师流动试点得到刘延东同志充分肯定,2013年出台加强教师流动工作后续管理意见,建立后续管理“五大平台”,教育部专门召开新闻通气会向全国推广嘉善经验。

2.5 突出红利共享,强化统筹城乡发展社会保障

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目前两项制度已实现县域全覆盖。扎实推进“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90%以上的低收入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超过4600元,并对两万多名70周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每月发放养老基本生活补助。完善被征地农民养老生活补助制度,近年来以每年不低于10%的增幅调整养老金标准。新型城乡合作医疗筹资标准提高至740元(其中政府投入490元),全县共有24.3万名城乡居民参加合作医疗,城乡居民参保率达99.51%,县内住院报销比例达75.29%,镇(街道)卫生院门诊补偿比例提高到40%,住院最高补偿15万元。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医疗和住房等专项救助为辅助、其他救济和社会帮扶为补充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强化“平安嘉善”建设,连续9年创建成为“浙江省平安县”。在浙江省率先建立第一家新居民管理机构――“新嘉善人”管委会,嘉善服务流动人口新模式入选浙江省改革开放30年典型事例100例,为统筹城乡发展创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2.6 突出社会稳定,探索统筹城乡管理模式

坚持“寓管理于服务”的理念,找准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方向和重点,保障社会和谐稳定,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搭建便民服务机构。目前,嘉善县村村建起了便民服务中心,将涉及群众密切相关的80多项审批和服务事项整合纳入,推行“一站式”服务,推行实施“三个办”服务模式,村里能办的“直接办”,不能办能帮助办的“办”,不能帮助办的积极指导“协助办”,实现“村民不出村、便能办成事”。二是推行网格化管理机制。全县共划分823个网格,组建服务团队1791支,落实服务人员12512人,确保每一片土地都有人精细管理,每一户人家都有人贴心服务。大力推行村级“民情晴雨表”,在每个网格内设立民情观测点。推行基层“民情工作室”,调处纠纷,传递信息,反映民声。全县已建立民情工作室111个,聘请民情联络员1357名。推行领导干部“夜访接待日”“民情走访日”等活动,建立镇村干部“五联”“五承办”、驻夜值班等制度,践行了“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跑步办理民事”。三是加快城乡防控一体化。统筹城乡防控资源,优化勤务运行模式,对城乡社区警务科学规划布局,建成城区警务站13个、农村警务室24个,实现了小集镇、新社区和重点村的“全覆盖”。建立城乡、区域、所队、人机联防协作机制,整合群防群治力量。深化“矛盾减少在源头,纠纷发现在苗头,小事解决在村头,大事控制在镇头”的“四头工作法”,全县已组建185支1500多名的民间和谐员队伍,建立8家个人调解室,村级矛盾纠纷的70%由民间和谐员发现,30%由民间和谐员化解。

3 新时期深化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启示

从嘉善县的经验来看,统筹城乡必须以加快城镇化为抓手,以提升农村社会民生为落脚,协同推进城乡空间布局、基础设施、经济发展、公共服务、社会治理“五个一体化”发展,全面推进城乡融合协调发展。具体来说,要推进三大转变。

3.1 从夯实新型城镇化发展基础入手,着力将城乡基础建设从基本健全向完善提升转变

统筹规划县域全域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产业发展和转型,有效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切实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为城乡居民共享现代文明奠定基础。一是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围绕创建省级美丽乡村先进县工作,在面上全面提升,在线上精心打造,在点上体现特色。二是全面推进精品农业建设。围绕促转型、提品质、强服务的工作思路,精心打造嘉善“精品农业”工作品牌。三是有序推进农房改造集聚。围绕集约节地、资金平衡等关键环节,全力做好农房改造集聚建设地块规划功能调整、农房改造集聚建设项目推进等工作。

3.2 从提升新型城镇化发展品质出发,着力将城乡公共服务从制度覆盖向普惠均等转变

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资源共享机制,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一是强化政策导向,提高城乡公共保障水平,全面建立覆盖所有城乡居民、分类分享、制度贯通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各类社会保险制度的相互衔接并轨。二是强化机制建设,加快城乡公共事业建设。加快城乡公共文体服务一体化,建立健全覆盖县镇村三级公共文体建设机制。构建城乡一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巩固扩大“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流动部级教育改革”试点成果。三是强化服务品质,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共享。围绕夯实基础、优化配置、强化保障的工作目标,形成功能完善、层次分明、相互促进的城乡一体化公共设施建设。

3.3 从破解新型城镇化发展瓶颈切入,着力将城乡配套改革从试点探索向面上拓展转变

围绕城乡统筹这一发展目标,统筹联动、突出重点、积极探索、示范推行,创新统筹城乡发展各项体制机制,不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进一步延伸改革半径,从试点试行到扩面提质入手,将各项改革措施在县域内全部覆盖,重点研究农村产权全流转可行性、全流转和全抵押风险防范体系设计、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推进体系建设、农村产权确权过程中历史遗留问题稳妥解决方案等,力争在关键环节上实现重点突破。开展改革项目实绩评估,分析产生影响和成效,提出可复制、可示范的制度、经验,提炼出示范模型。对形成的亮点进行有效培育,不断扩大改革的影响力。对改革过程出现的问题和突破及时梳理经验、完善政策、深化提升。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县一级必须以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为驱动,着力破解城乡发展中的共性难题,努力争取最大的改革红利、w制红利和制度红利,不断推动县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符静.嘉兴统筹城乡发展实现“两连冠”[N].嘉兴日报,2016-01-12.

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范文5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社会发展思考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4-0080-03

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是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总体要求,把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型城乡关系,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我国目前已经初步具备了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条件。全社会关心和支持三农已经形成共识。各地区、各部门对解决“三农”问题的理解不断加强,认识趋于一致。近些年来,我国各地作了诸多的尝试,也总结了一定的经验,但新农村建设总体推进不平衡,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十分突出。因此,探寻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新农村建设有效对策和途径,就成为了国家和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并加以切实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

一、城乡一体化对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

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工业化高速发展的时期,大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已具备了推进城乡一体化最为核心的动力条件。在当前阶段就着手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不但可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且对于打破城乡间体制障碍,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建设新型农村,缩小城乡差别要推进城乡一体化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难点在农村,但不能由此把新农村建设简单理解为是以农村为中心的建设,不能把新农村建设理解为新村庄建设。事实上,建设新农村,既不可能是农村地区自身的建设,也不可能每一个乡村独立进行,它只能通过城乡一体化来实现,特别是通过县域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来实现。在我国现阶段,城乡一体化建设有着深刻的内涵。它要求统一城乡规划,打破城乡分割的体制和政策,加强城乡间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促进城乡间生产要素流动,逐步缩小城乡差别,使农村与城市一样共享现代文明,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与新农村建设相辅相成、协同共生。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新农村建设与城乡一体化发展将是长期并存的任务。

(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推进城乡一体化

搞好新农村建设,要充分考虑环境因素,考虑生态脆弱的承受力,否则我国经济仍是拼资源、拼环境的粗放型增长,将造成几代人都难以恢复的生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就是例证。因此,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必须考虑生态环境的因素,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引入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就是必须思考的问题。首先是资源匮乏需要推进城乡一体化。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资源严重匮乏的国家之一,资源约束与经济发展矛盾日益突出。其次是农业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的情况需要推进城乡一体化。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资源效率低下,农作物秸秆资源浪费严重。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低下问题的直接后果,除了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外,更重要的是加剧了农业资源短缺的矛盾。不仅如此,受工业“三废”的影响,全国20%以上的耕地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近3.23亿农村人口喝不上安全饮用水。这些问题,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下降,严重影响了农产品品质和国际竞争力,而且直接导致农村环境恶化,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威胁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资源短缺和严重浪费的问题,必须通过推进城乡一体化,创新发展理念,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和方式,集约开发利用资源,提升资源利用率,发挥能源的最大效益。

(三)加强农村生产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要推进城乡一体化

我国农业经济长期处在初级的粗放状态,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经济部门。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存在的各类问题日益凸显。传统的包产到户的经营模式引发的农业规模偏低、重复投资、资源浪费、成本居高不下等问题,直接导致我国农业规模化程度低、成本投入较高,竞争力弱。以至于国内粮食价格长期高于国际粮价,而农民却增产不增收。局部地区农民种粮成本高于收入,种粮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近年来,国家不断增加对三农扶持力度,实行对农业的综合补贴制度,但这种输血的模式,并不能从根本上扭转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更不可能提高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水平。笔者认为,根本出路仍在推行城乡一体化,用工业理念抓农业发展,用城市需求开发农业资源,进而实现农业产业升级、规模膨大、使农业走上与国民经济相互依托、共生共促的良好循环的发展道路。

(四)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乡风文明要推进城乡一体化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目前影响农民增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表象看,农民收入减缓,主要是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农产品生产成本较高,农业自然灾害频繁,农民减负工作不到位,以及农技推广工作薄弱,农业经济效益低等造成的。但深层原因是现行农村的制度和体制不适应农业新阶段生产力发展要求,是农业发展阶段性变化和农村常年“积弱”的客观反映。从实际看,目前直接影响农民增收的制度和体制等因素主要有:农业经济的结构性矛盾,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农村陈旧的经济组织体制,以及分散的户营经济制度等。在农业发展的新阶段,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缓慢、农村发展滞后的问题,将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不能想象只通过农村改革的单项突破就能实现,必须采取综合性措施,推进城乡一体化,才能使农民收入随着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得到持续快速增长。

(五)实现农村管理民主,构建和谐社会要推进城乡一体化

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城市发展很快,而农村发展较为缓慢,城乡差距拉大。这就好比一条腿长,一条腿短,这样肯定影响奔跑的速度。农村发展较为缓慢,生产能力不强,消费水平低,与城市发展不协调,不利于城乡经济发展;城乡差距拉大,农民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发展成果农民不能与市民共享,则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只有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才能促进城乡共同发展,日益缩小城乡差别,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二、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推行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取得了骄人成绩,但由于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体制制度不完善,城市发展基础浅薄,城乡统筹建设经验不足,农村生产力水平仍处于较低层次,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等,我们在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一)城乡之间经济渗透不够是城乡一体化最大制约因素

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城市发挥中心职能的作用,通过辐射作用与农村进行信息交流、实行资源互补,实现城乡经济的渗透是推动城乡经济整体发展的主要动力。但是,由于我国城市化起步较晚,城市规模不大,产业结构有待调整,经济活力不强,资源管理水平相对落后,技术创新水平很低,使得城市自身的发展受到极大限制。城市的辐射功能不强,使得城乡经济的总体增长受到了强大束缚,发展后劲不足。现阶段,农村仍以个体所有制经济为主,相对涣散,通过政府渠道或其他方式与城市实行产业互助、互补的机会少,与城市的国有经济形成了相互独立的两大经济板块,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乡经济的统筹发展。

(二)户籍制度是城乡一体化的最关键性瓶颈

我国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是在经历了战争的硝烟后,工、农业生产刚刚启动,社会发展水平均较低的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建国初期确定的,是符合当时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迁移而给城市的就业、住房、教育、卫生等造成超负荷影响,所采取的正确的选择。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和完善,现行户籍管理制度的缺陷日渐显现,突出表现在:一是二元户口管理,把城乡居民划分为两个身份不同的社会群体,赋予不同的生活条件和发展机会,并使这些身份、地位、权利的差别长期固定,而且延及后代,在住房、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公民的权益事务同户口性质挂钩,造成城乡社会的长期隔离。二是削弱了经济要素的自由流动,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弱化了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三是户口迁移限制过死,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合理有序流动的需要,阻碍了城市化进程,对农业现代化发展及农村剩余劳动人口的转移形成体制。四是遏制了消费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三)城乡收入和分配不合理是城乡一体化的最大弊端

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是在我国长期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并且仍将继续存在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我国城乡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二是农村金融体制不合理,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四大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着重吸储轻放贷、金融网点从农村撤退、金融工作人员返城的现象。农村资金大量流向城市,乡镇企业和农民个人贷款十分困难。三是工农产品“剪刀差”至今仍然存在,严重阻碍了农业效益的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和分配差距不仅直接关系广大农村居民生存与发展的切身利益,而且将严重影响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持续、稳定发展的国家大局。

(四)城乡文化差异是城乡一体化的最大难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较长一个时期处在重建设、重经济、重硬实力的阶段,不同程度忽视了农村文化阵地、农民精神需求,以及对农村特色文化的保护,导致城乡一体化内在动力的缺失,也滋生了很多社会不稳定因素。城乡文化差异导致占我国56%的农村人口的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水平长期处于低水平的状态,极大地制约了城乡一体化的全面发展。解决这一问题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所在。在公共文化服务投入和设施方面,城乡二元机制使我国公共文化投入长期向城市倾斜,广大乡村公共文化设施严重稀缺,文化、教育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城市地区。城乡文化差异加大城乡二元差距,并呈现两极分化的态势。特别是现阶段,大量的农民工向城市流动,在加快城市发展的同时,大大地削减了农村发展的人力资源,导致城乡差距不断加大,呈现更大的两极分化,这是社会能否和谐潜在的巨大的不安定因素。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的思路与对策

围绕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推进新农村建设,就是要明确地把实现“一体化”作为处理未来城乡关系的根本要求和追求目标,作为现实中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就是要在解放农村生产力、释放农村发展活力中寻找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动力源泉,避免传统城市化模式中农民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和农村不断被边缘化的现象;就是要构建农村变革和城市化进程相互依存的关系,使一部分农民在依托农村而较少后顾之忧的前提下,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迈进,逐步经历由“离土不离乡”向部分“离土离乡和完全“离土离乡”的过渡,使传统的城乡矛盾在国家控制下逐步得到化解,避免大批失地、无业、无资农民盲目涌向城市。在充分调查走访,以及总结各地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实现城乡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应该在以下四方面加快探索。

(一)用规划一体化,提升新农村建设档次

科学规划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牛鼻子”。如果规划出现了偏差,只顾眼前、忽视长远,只顾硬件、忽视软件,只顾局部、忽视全局,将会使后面的工作变得十分被动,甚至出现反复,造成浪费,与城乡一体化建设初衷相悖。笔者认为可以在下面三个领域努力寻求突破:一是应该创新建设模式,加强“空心村”改造,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空心村”的解决,必须着眼于城乡一体化规划,以合理利用土地、节约耕地为原则,结合新农村建设,达到土地的集约高效利用,指导农民建造节地、节能和功能配置合理的住宅,确保新农村建设目标的顺利实施。二是应该以建设生态村庄为目标,科学处理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新农村建设和环境保护是新农村建设中两个复杂的系统。相互依存,相辅相成是两个系统的最大特征。所以,在推进建设中,一定要充分考虑我国农村生态脆弱的承受力,以建设生态村庄为目标指导好新农村的各项建设。三是应该充分结合实际,突出建设特色,努力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建设新农村一定要充分尊重农民群众居住习惯和建设意愿,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推进各项建设,千方百计地保障农民的自力。

(二)用经济一体化,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

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凝聚城乡财富资源,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才能够顺利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所以,如何协调城乡经济发展关系,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增加农民收入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最关键问题所在。笔者认为应该在城乡经济一体化问题上分三步走:第一步,重视发挥城市辐射和拉动作用,建立城乡经济互补型经济模式。第二步,加快城乡资源要素流通,实现城乡联动发展。第三步,增加农民资本性分配,提升农民自我发展的原动力。农业效益低下,农民增收缓慢,除受传统思维方式生产方式的制约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受体制制约。农村没有形成成熟的资本市场,农民手头可以作为资本的资源非常有限。

(三)用管理模式和分配体制一体化,实现城乡的全面发展

要解决管理模式和分配体制一体化的问题,要在以下几个领域加大改革力度:一是要打破城乡户籍体制壁垒,切实维护农民根本利益。实现城乡一体化,就必须全面改革现行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消除城乡居民两种身份,加快建立以居住地登记户口为基本形式,以合法固定住所或稳定职业为户口准入条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户籍管理制度。二是要打破城乡分配不均沟壑,提高农民社会福利待遇。三是要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要加强城乡基层党组织统筹建设,必须坚持以提高城乡党组织的凝聚力、发展力和服务力为目标,积极探索统筹城乡党建新思路、新机制、新办法、新模式,围绕“共”字做文章,消除城乡党建“两张皮”现象,使城乡党的建设与统筹城乡发展在指导思想上相一致、在工作目标上相协调、在工作部署上相呼应、在工作成效上相促进,让党建工作更好地引领城乡经济同步发展。

(四)用文化一体化,激发城乡一体化的内在动力

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发展“四位一体”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具有积极的作用。如何保证农民群众的精神享受,打造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内在动力,是一个需要引起大家积极关注的问题。应该从以下四个领域加以重视:一是要注重保护农民的文化习俗。让广大农民在充分享受特色文化滋养中,释放建设新农村的积极热情。二是要不断加大对农村的文化投入。大力建设村文化站、信息站、青少年、老年人活动中心等文化阵地,开展经常性的文化活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农民群众头脑,引导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昂扬精神面貌。三是要不断丰富对农民的教化手段。要创新理念,开拓创新,运用各种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载体和形式,大力开展党的理论知识、法律法规宣传,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大局,弘扬社会主义新风正气。四是重视农村人才培养。当前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既要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也要留住和扩充农村建设人才,而这只能通过统筹城乡人力资本积累来解决,通过统筹城乡人力资本积累来统筹新农村建设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乃至调整既定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策略和实现形式。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干部读本[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2]王振营,秦代红.城乡一体化是解决大城市郊区“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证分析[J].农村经济,2004,(12).

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范文6

一、深刻认识建立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格局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建立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格局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十七大提出,要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立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格局,就是要通过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整体推进,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以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为龙头,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这是党的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取得重大进步,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城乡基层党建二元结构还没有根本改变,存在明显差距,城乡基层党建协调发展的体制仍未清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务十分艰巨。这就要求我们大力推进城乡基层党建改革,促进城乡基层党建协调发展,领导城乡居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建立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格局是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切实发挥党组织特有作用的基本途径。当前,城乡生产方式、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利益关系多样化等新的趋势,为城乡基层党建带来新的课题。同时,城乡基层党建融合度不够,出现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难、农村发展党员难等问题。建立基层党建新格局,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和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就是要适应协调推进城乡发展的需要,及时对城乡基层党组织功能、党组织设置、党的活动方式和党员教育管理等进行调整改革,切实解决城乡基层党建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提高城乡基层党建的整体水平,使城乡基层党建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

建立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格局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持续繁荣稳定的必然选择。我国“十一五”规划提出,加强党的领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举措就是协调推进城乡改革,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这要求我们适应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调整和改进城乡基层党建工作。要搞好城乡基层党建规划,优化组织结构,强化对农村基层党建的管理和服务,普遍开展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深入开展“三级联创”、结对帮扶等形式多样的城乡互动党建工作,有力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发展,为城市发展提供足够的资料、市场和劳动力,促进城乡持续繁荣稳定。

二、建立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格局的主要措施

协调推进城乡体制改革,健全统筹城乡基层党建的体制。统筹城乡基层党建的主要障碍是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要建立与统筹城乡发展相适应的领导体制和基层党建工作保障机制,切实加强对城乡统筹改革发展工作的领导,最大限度地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加快建立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公共财政体制和城乡统一的税制,完善农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积极推进乡镇机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集体林权制度、农村金融体制等方面的改革。通过协调推进城乡全面综合改革,努力消除妨碍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为建立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格局提供体制支持。

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发展空间,制定城乡一体的基层党建规划。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发展空间,即在更高层次上恢复和强化基层党建工作的相互联系与组织机能,建构城乡基层党建空间的联动模式与机制。要从全局出发,做好科学合理的城乡基层党建规划,通过调整城乡基层党建结构,充分发挥城市基层党建辐射带动力强的优势,加大城市对农村基层党建的支持和服务,解决当前农村基层党建基础设施短缺、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同时可充分利用农村基层工作环境,建立城市党员干部教育基地,为党员干部提供锻炼成长的空间,以此引导和调控城乡基层党建协调发展,形成分工明确、梯度有序、开放互通的城乡基层党建结构体系。

创新城乡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努力形成城乡一体的基层党组织网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统筹城乡发展的不断推进,要求我们必须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协调推进城乡发展的要求,在现有按地域、单位为主设置党组织的基础上,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尝试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城乡基层党建模式。要适应企业改制后党组织关系实行属地管理、社区地域范围和人口规模扩大、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增多等情况,按照工作目标、工作性质、工作特点基本相同的地域和行业划分,完善在城乡“两新”组织、专业协会、商贸市场以及社区楼宇、产业园区和重大项目中建立党组织的模式。同时,巩固和发展农村“支部建在产业上”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打破行政村的建制束缚,推进村村联建、村企联建、村社联建。在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地区和建筑、商贸、餐饮等行业,采取单建、联建、挂靠等形式建立党组织,使基层党组织的触角延伸到城乡社会的各个角落、各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