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作文范例6篇

新材料作文

新材料作文范文1

一.“新材料四字作文法”的内涵

“引”即交代供给的材料。一般采用概括而简略的语言复述材料的内容。若材料是简要的言论或篇幅短小的事例,可直接抄在文中。对于供材料议论文来说,材料是我们作文的信息源,观点即从材料中产生。行文时一般先要引述原材料,即根据我们确立的论点有所取舍,叙述跟论点有关的内容(这叫“定向叙述”),之后水到渠成地引出论点。

“联”即联系现实进行论证。作文就事论事就会缺乏现实意义。在分析并评论材料、定向引述材料后,还应进行定向分析,要根据材料密切联系自身实际或社会实际,从而提高作文的立意和境界。

“评”即对所引用的现实事例进行分析。分析所引用的现实事例时,基于切合中心论点的设想,对材料进行中心化分析。同一材料,我们往往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从而为不同的论点服务。

“结”即结尾部分对文章内容进行总结,或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要能既呼应观点,又照应供给的材料。

笔者将以上四个步骤概括为“新材料四字作文法”。

二.“新材料四字作文法”实例展示

[原题展示]在辽阔的坦桑尼亚草原上,一只饥饿的鬣狗在四处觅食。它沿着灌木间的小路奔跑,来到一个岔路口,在两条岔路的远方,各有一头山羊绊倒在灌木丛中挣扎不出,鬣狗的口水淌得老长,它想先走其中一条路,却又担心另一条路上的山羊被别的动物抢走。最后它决定,左脚沿着左边的路走,右脚沿着右边的路走。但是两条路越分越开,相隔越来越远,最终鬣狗把自己的身体劈成了两半。由此一条古老的谚语在非洲广泛流传:“鬣狗难过岔路口。”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思路导引]这是一道典型的寓意型新材料作文,可从以下几个角度立意:①把握正确的人生方向,走好人生的岔路口;②知足者常乐,贪得无厌终害己;③贵在专—,一心不可二用;④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要学会取舍。

[佳作展示]

放弃,智慧的选择

倘若鬣狗放弃了觅食另外一头山羊的欲望,那么结局又会如何呢?我想,它一定会津津有味地大嚼上一顿美味大餐,然后拖着快要撑爆的肚子满意而去。但是,不懂得放弃的智慧,酿成了鬣狗的悲哀。有时候,放弃,并不是一种错;放弃,是为了更好地获得。(开头分析原材料,提出了明确的中心论点)

有位登山运动员,数年来执着地攀登一座著名的高峰,可每次他攀登到离终点还不到100米的地方都突然返回;别人都为他惋惜,都说他为何不再坚持一下,如果他再攀登一点高度,就可创造世界纪录,荣誉、金钱、地位也都会随之而来。而这位运动员却说:“这已经是我目前登山生涯的最高点,我固然知道选择放弃会令我失去那些诱人的东西,可我不选择放弃,就会失去生命和重新攀登的机会,对于我,后者显然更重要。”(联系实际,用登山运动员的回答,证明了暂时放弃的必要性)

多么灵活的放弃,多么明智的选择,他以关键时刻的变通、无悔的选择保全了最宝贵的生命,留住了再创造一切奇迹的机会。(用极富思辨的语言评论了引用的材料,扣了主题)

作家冯骥才年轻时曾被选进北京市篮球队,但年已而立的他依然球技平平,无所进展,于是他转而从事绘画,但奋斗数年后的他仍然默默无闻,最后他将目光投向了写作,终因《义和拳》一书而名声大振,并因此奠定了他在文学创作领域的地位。试想,冯骥才当初若不一次次变通方向,果断选择放弃,其结果或许是画坛多一位蹩脚的画手,而文坛少一位一流的战将。(联系实际,运用典型的事例,再次很好地证明放弃是智慧的选择)

新材料作文范文2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个医生给病人治病,病人最终还是死了。医生对那些送葬的人们说:“如果病人生前戒了酒,洗了肠,就不至于丧命。”在场的另一个人回答说:“高明的大夫,事到如今,你说这些话,已是毫无用处的了,你应该在病人生前患病的时候,用这些话去劝告他。”(《伊索寓言》)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新材料作文并不强求一定要符合原材料所指向的立意,考生可以从材料的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做出与材料相关(而不是完全相符)的立意。

这则材料是一则寓言,一般寓言都有它相对固定的寓意。从故事的侧重点来看,应该是讽刺这个医生的。材料的重点在后面,“在场的另一个人回答说:‘高明的大夫,事到如今,你说这些话,已是毫无用处的了,你应该在病人生前患病的时候,用这些话去劝告他。’”人死了,再说这样的话,已经毫无用处了,要想有用,应该是生前患病的时候。这个意思比较清楚地表明,寓言意在讽刺那种事前不发表意见,事后才高谈阔论、显示有先见之明的人。这与中国的俗语“事后诸葛亮”、“马后炮”说的是同一意思。这就可以立意为:要在事先做好防范,不要做“事后诸葛亮”。

但作文的要求是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可见上面分析的只是一个角度,一种立意。还有什么角度呢?比如医生的话:“如果病人生前戒了酒,洗了肠,就不至于丧命。”这句话对于已经死掉的病人来说虽然是毫无意义的,但对于生者是否有提醒或警示作用呢?对于死者是“事后诸葛亮”,对于其他人呢,就可以是“事前诸葛亮”了。因此也可以立意为: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有利于防患于未然。这是逆向思维。

范文展示

还是事前提醒好

徐 芸

前几天看到校园公示栏里贴出了一个通知,通知说下周气温下降,提醒学生特别是住宿生,要注意添衣防寒,以免感冒影响学习。看到这个通知,感觉很温馨。过去每到降温,班上总有同学感冒咳嗽,有时甚至上课都“枪声”不断,这时班主任就会批评大家不知道加衣服保暖。

不仅是添衣防寒这样的事。生活中许多时候,如果能在事情发生之前,给人以提醒和警示,就可以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花圃草地上竖一个爱护花草的提示牌,稍有公德心的行人就不会为贪便道而随意踩踏;十字路口的一面“为了你和他人的幸福,请走人行道”的广告牌,提醒行人注意道路安全。现在有许多部门实行的重大事件事先提醒制度,也充分说明政府转变施政理念,开始注重事先警示的作用了。古人所说的“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就是强调事先有所准备,不论是“言”、“行”,还是“道”,只有事先有所“豫”,才能不至于“废”。

实际上,生活中像这样需要事前提醒的事,很多很多。但遗憾的是,我们大多数时候却并没有做到事先提醒。有的只是“守株待兔”、疲于奔命,却从不会主动出击,化险为夷,常常在事情发生之后,或批评指责,或大谈教训。某地发生火灾了,消防部门才想到查找火灾隐患,出台整改措施;公园的湖里发生溺水事件了,才想起在湖边竖上一块禁止下水的牌子;出了食物中毒事件。卫生部门才到食堂摊点检查卫生…一试想,如果事先警示,做好防范,有多少不应发生的悲剧可以避免呢?

材料中的医生说:“如果病人生前戒了酒,洗了肠,就不至于丧命。”这说明这个病人并不是无可救药的。为什么这种提醒的话不在病人生前告诫并督促他,却在其死后大放“马后炮”呢?

因此,在社会的方方面面、时时处处,我们希望多一些事先提醒,少一些“马后炮”,这样,我们的生活才能多一些和谐温馨,少一些后悔悲哀!

评点

这篇文章从正面立论,论证了与材料主旨一致的观点。文章有几点值得一提:一是开头能从身边发生的事切入,显得自然贴切。二是文章在结构上注重了过渡,第一段到第二段,第二段到第三段,都在段落开头呼应了上一段,使上下文衔接紧凑。三是论据充分。有身边小事,有社会现象,也有古代名言,而且文章还特地对材料中的寓言作了认真的分析,既回应了材料,也对论点起到了支撑作用。

作文的不足是:有绝对化的毛病。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并非所有的事都是可以做到事先提醒的,作者没有提到这一点,就让论证留下了被人攻击的漏洞。其次是所举名言中,“豫”是“准备”的意思,事先“准备”和事先“提醒”之间意思并不等同,这在分析时应该有所交待。

范文展示

做个“事后诸葛亮”又何妨

苏吉义

生活中,人们常常把那种事前不肯说、事后显聪明、主观认识落后于客观实际的人,叫作“事后诸葛亮”。就像材料里的这位医生,在病人生前不说应该怎么做,却在病人死后才说出补救的办法来。

说实话,如果能做“事前诸葛亮”,凡事都能事先精心运筹,刻意谋划,利弊得失想的周到一些,那固然很好。比如张良,运筹帷幄之内,决胜千里之外。然而,几千年来,像张良、诸葛亮之辈又有几人?而且,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厢情愿和全在料想之中的。世间万事,不但受主观因素制约。也会受不确定的客观条件的影响。所以,要想事事都能够神机妙算,做得天衣无缝,又怎么可能呢?即使是诸葛亮这样的半人半仙似的人中卧龙,也并非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情都有先见之明,他也有过“失街亭”、“失荆州”的事后醒悟。可见,连诸葛亮自己也没做到时时处处都是“事前诸葛亮”。

其实,古往今来,绝大多数人还是在做“事后诸葛亮”的。生活中,成功与失败总是相伴而生的。成功了得总结经验。失败了应该总结教训,这其实就是在做“事后诸葛亮”的工作。下次再发生新事情,遇到新情况,有时这些旧的经验教训又不一定管用了。经过无数次“事后诸葛亮”,才有可能产生“事前诸葛亮”的先见之明。不仅实际生活中如此,即便是我们上学用的课本知识,你能说有多少不是无数“事后诸葛亮”的结晶呢?如果没有无数前人为我们留下这些“事后诸葛亮”的经验,人类又怎么能在前人的肩膀上站得更高呢?

“事后诸葛亮”的名声之所以不好,并不能归罪于那些事后认真反思、查找原因、汲取教训的人们,而要归咎于那些在工作失误之后,说的多,指责多,挖苦多,作不负责的议论的人。所以,一个对自己和他人负责的人,应该对一切失误或错误持认真、严肃、慎重的态度,诚心诚意地总结教训,而不是油嘴滑舌地乱说一通。

寓言中那位医生说的那句话,虽然对于已死的病人,确实已经毫无意义,但对于生者来说,应该是有警醒和提示作用的。人们完全可以从他的话中得到应有的教训,从这个意义上说,做一回“事后诸葛亮”又有何妨呢?

新材料作文范文3

新材料作文给考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广阔、自由的表现空间,但也正是这种自由和广阔让一些考生难以把握自己写作的航向,以致出现挂一漏万、偏离中心、面面俱到、轻重倒置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势必影响作文的质量,使作文得分偏低。下面,我就新材料作文的写作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作一个简单的分析,并就如何规避这类现象介绍几点措施。

一、新材料作文中的常见问题

1.不能准确提炼主题

有不少的考生,或因时间所迫,或因心里紧张,不能对材料进行认真仔细的分析,也不考虑材料的主旨,从材料中随意抽取一个词语作为自己的写作话题,从而导致偏离题旨。

2013年江苏高考卷的作文材料是:几位朋友说起这样一段探险经历:他们无意中来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因对洞中环境不清楚,便点燃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上。在进入洞穴后不久,发现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安静地附在洞壁上栖息。他们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些美丽的精灵。但数日后再去,却发现这些大蝴蝶已不在原地,而是远远地退到了山洞的深处。大家若有所悟,那里的环境也许更适宜吧。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不少考生对这样一则内容浅近的材料都未能读透,一些考生看到材料中“那里的环境也许更适宜吧”一句便以为是烛光让蝴蝶找到了更好的归宿,于是误将烛光理解成爱的象征,对其大加颂扬――结果酿成了“下笔伊始”便偏离主题的悲剧;另有一些考生不去检讨人对蝴蝶的侵扰,反而责备蝴蝶的“娇气”,将主题定为“要培养抗干扰能力”,这就跟不去批评守株待兔者不劳而获反责备兔子走路不看方向一样失之偏颇;还有一些考生因为看到了“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一句便将主题定为“细节决定成败”,其实“影响”与“成败”还是稍有差异的,这样的立意虽不能说完全走题,但至少不能说很准确。

2.完全抛开材料背景

有些考生虽然能够找出所供材料中的关键词,准确地确定作文的立意,但却在随后的构思与写作过程中,往往会“跟着灵感走”,从而不顾材料的背景,结果偏离了材料的内涵。

2013年全国课标Ⅰ卷作文所供材料的是:一位商人发现并买下一块晶莹剔透、大如蛋黄的钻石,他请专家检验,专家大加赞赏,但为钻石中有道裂纹深表惋惜,并说:“如果沿裂纹切割成两块,能使钻石增值;只是一旦失败,损失就大了。”怎样切割这块钻石呢?商人咨询了很多切割师,他们都不愿动手,说风险太大。后来,一位技艺高超的老切割师答应试试。他设计了周密的切割方案,然后指导年轻的徒弟动手操作。当着商人的面,徒弟一下子就把钻石切成两块,商人捧起两块钻石,十分感慨。老切割师说:“要有经验、技术,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手就不会发抖。”

这则材料的最后一句话实际上已经基本限定了文章的立意:干好一件事,经验、技术重要,勇气更重要,剔除功利之心尤其重要。考生要看出这一点是不难的。但在写作中,不少考生由“不去想价值的事”而“引申”到了无私奉献、安贫乐道、小人喻于利等等,这就完全抛开了材料的背景,自然也就偏离了主题。

3.忽视提示语的指向

有相当一部分考生,对材料只是泛泛而读,忽视了对相关提示语(这样的提示语多在段末出现)的研究,只重视自己对材料的认识,忽视了命题者的思维指向,因而造成失误。

上文提到的2013年江苏卷作文材料的提示语便是“小小的蜡烛竟然会带来这么大的影响”,可是很多考生就是没有从这句话中读出“小大之辨”这一立意。

再比如2013年北京卷所供材料是一组文学家与科学家的对话――科学家:假如请爱迪生来21世纪生活一个星期,最让他感到新奇的会是什么?文学家:我想手机会不会让他感到不可思议呢?科学家:我同意,手机是信息时代的一个标志物,简直称得上是一部掌中电脑,丰富的功能一定会让这位大发明家感到新奇。文学家:手机的广泛应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或许这也是爱迪生意想不到的吧。

这段材料中的关键词已经很明显:“手机丰富的功能”对人们“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的影响。可是一些考生忽视了这样的提示语,而对材料中“穿越”的情节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作文中精心编织各种离奇的情节,以显示爱迪生的落后;还有一些考生将目光落在“发明”一词上,作文详尽分析了创造发明的意义,论证了只有创新才能促使“中国梦”的早日实现,这也同样偏离了材料的内涵。

二、新材料写作中误区的规避

要想规避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在新材料作文的写作中就必须坚持下面这三项原则:

一是抓材料关键要素的原则。我们写作时确定的话题和主题,一定是材料构成内容的要点,而不是只言片语、细枝末节。材料要多读几遍,做到通盘掌握,不能“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以致“抓了芝麻,丢了西瓜”,更不能穿凿附会,将自己的错误理解强加给材料。

二是文章结合材料背景的原则。新材料的话题,不能脱离一定的背景。一旦离开了特定的背景,其话题就有“越轨”的危险。而这个背景,就是命题材料本身给考生提供的话题范围。作任何形式的“引申”和“宕开一笔”时都要回头看一看材料,看看有没有越轨。

三是严格遵循提示语的指向原则。新材料作文的写作要求大多写得清楚明白,没有明白写出的,也会有暗示性的提示。对于材料中的这些关键语,考生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在写作中刻意求新、求深的同学一定要注意:新和深的前提是不偏离命题者的立意指向。

概括起来,写新材料作文,考生必须做到:读懂材料,抓住重点;准确立意,不离背景;严守提示,不闯红灯。其实,高考作文重点还是考查写作能力,在审题上一般不会过多地折磨考生,大家只要注意以上几点,平时注意多读,多思,多练,一般是不会进入误区的。

三、考场佳作欣赏

【2013年江苏卷考场佳作】

一叶知秋

江苏一考生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可见无论是一沙一木,还是一叶一花,总在细枝末节处隐现端倪。

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它改变了整个山洞的环境,迫使那些斑斓的大蝴蝶只能另寻栖所。

一叶零落,便知秋天将至。的确,注重细节需要有如“尘”的心思。这是一门洞察世事的学问,并非机械地观察记录,也不是四处探听偷窥,而是以一种至情至性的眼光来看待万物。这几位朋友,在进洞前只有对大蝴蝶的好奇和探索,全无对生命的尊重,因而他们贸然点燃蜡烛。如“尘”的心思是一种有血有肉的心灵探索,并不是高等生物对低等生物的征服。“钩帘归乳燕,穴纸出痴蝇。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这是苏轼对于生命的大度。这位执铁板唱大江东去的真男儿,心中也有这种如“尘”的时刻。不过,此情并不令人费解,倘若没有这等如“尘”的心思,又怎能留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绵绵无绝的佳句?

心思如“尘”,不仅需要“怜蛾不点灯”的大度与包容,还需要我们有触动事物核心的敏感。

当我们有了触动事物核心的敏感时,才真正明白细节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力量,因为它可以使我们看得更多,看得更远。佛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佛独具慧眼,从一花一叶之中,看到比凡人深得多也远得多的东西。懂得细节的人,往往能占尽先机。但凡有智慧的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总会表现出一定的先知性。同为凡人,为何他们会有这种先知性?究其原因,是他们触碰到时代的脉搏和神经,从细节出发,观凡人之不能观,悟常人之不能悟。

细节,总是腐朽事物的报丧者、新鲜事物的召唤人。当宗法制度在第一个诸侯国被破坏时,当文字狱兴起、抓起第一个书生时,当官僚资本主义压迫第一个民众时,当中国国门第一次被外国列强打开缝隙时,这些细小的迹象都预示着某种地覆天翻,而有智慧的中国人会毫不犹豫地见微知著,迎接变化,抓住机遇,从而成为一个时代的先驱者。

新材料作文范文4

一、新材料作文教学现状 

新材料作文这一新型的作文写作题材符合了当前我国新课改的要求,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促进了学生作文的全方面发展。新材料作文与以往的其他作文形式有着很大的差异,要求学生根据对材料的理解找到文章的写作主旨,自行进行命题,这一形式的作文写作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且还能够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当前新材料作文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第一是师生没有做到协调统一,教师在进行材料作文讲述的过程中只是一味的进行讲解,没有结合学生当前学习的实际情况和学生产生课堂上的互动,使得学生对新材料作文的写作意图没有真正的做到理解。第二教学方法落后,教师在进行新材料作文的讲述时还沿用传统的讲课思路,主要讲解写作的理论性知识,没有做到培养学生写作的积累和内涵训练,导致学生的作文水平没有得到有效的提升。第三,没有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新材料作文讲解的过程中没有抓住教学的重点,使学生不能够正确地进行审题和立意,在审题时往往出现偏差。 

二、提升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根据材料确定写作的思路 

进行新材料作文写作,最重要的就是作文的立意,只有对材料进行深刻的理解,才能够确定写作的思路。因此,为了学生能够有效地开展材料作文的写作,教师应该教会学生认真地阅读材料,并且要充分掌握材料中表达的重点思想,从而真正地理解材料的含义。例如,教师在讲解故事型材料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正确分析,并且要结合材料进行思路的扩展。例如,有这样一个寓言类材料。在黑暗中,石头对钻石愤愤不平的说:“我不明白为什么人们都那么喜欢你,把你视作宝贝,在黑暗中你和我又有什么两样呢?”钻石说:“是的,在黑暗中我们都一样,不会发光,但是我懂得如何对待别人的光芒。”这时,天空中露出了一丝星光,钻石立刻变得璨璨生辉,甚至比星光还要更加耀眼。这篇文章的立意是要正确认识自我,并且要善于借助外力来成就自己,吸收别人的长处并且为我所用,从而成就真正的自我,并且学会欣赏他人和正确对待他人。在寓言类材料的写作过程中,只要能够抓住材料的因果关系,就能够正确的进行运用,并且快速的进行思路的构建。 

(二)对命题角度进行合理的选择和确定 

在进行材料作文写作时,写作的角度在作文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而角度的选择需要对材料进行深入的理解。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写作的难度相对有了一定的增加,尤其重视考察学生的审题立意,要求学生根据材料中的内容,进行选题思路的确立。因此,教师在进行选题立意讲解的过程中,应该把讲述的重点放在立意上面。材料作文中多以文字性的材料和图片为主要形式,这些引导性内容是作文写作的关键,既涉及了一些有用的信息,又涉及了一些多余的信息进行迷惑学生,影响着学生的思维状况。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对材料进行审题立意的方法,并且学会筛选有用的信息,进行最佳角度的选取。有这样一段材料:林肯小的时候,父亲低价买了一处农场,但是由于山头有很多石头,母亲建议搬走,父亲说搬走的话主人就不会卖给我们了,小山头和大山是连在一起的。有一年母亲和我们一起干活,决定把石头搬走,我们开始挖那块石头,不久我们就把那块石头搬走了。这则材料的命题角度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是父亲的角度,不要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放大挫折或困难,把简单的事情变得复杂。另一方面可以从母亲的角度进行分析,应该敢于去尝试,并且要怀有必胜的信念和勇气。 

(三)审题立意应该结合当前的社会现实 

语文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在进行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过程中,也应该与生活联系起来,这能够提高作文写作内容的真实性,并且能够防止言论的空洞。所以学生在进行材料作文写作中应该对材料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分析,并且审题应该结合现实社会生活。例如有这样一则写作材料。孔子有一个学生救了一个孩子,并且接受了孩子父亲的感谢,孔子认为他的做法是正确的,认为只要冒着危险去救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接下,这样会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挖掘立意,认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在践行道德的过程中和利益是不发生冲突的。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写作手段,并且教会学生理清写作的思路,锻炼学生分析材料和理解材料的能力。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新材料作文范文5

一、关键词与关键语句的挖掘与把握

很多材料在呈现中很明确的向读者传达出了某一个或几个关键词,甚至某一句或某几句关键语句。这些词句实际上就是命题人需要学生围绕其进行表达的核心思想,学生需要围绕这一主题思想选择切入点进行创作。教师要指导学生从明晰的材料中“踩点”,只要把握了重点,就不会出现偏题漏题的现象,就会为作文的创作指明方向和提供材料。试分析下面这则材料。

著名球星贝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有记者问他:“你认为你踢得最好的一个球是哪一个呢”?贝利随即回答“下一个”。当贝利总进球数达到了1000个以后,有记者再次问他同一个题目,他仍然回答“下一个”。

这则材料实际上是将“下一个”明确的传达给了读者,告知了学生本节材料需要围绕“下一个”来进行理解。进而延伸的理解为“永无止境”、“不断穿越”等。在创作作文时,应该以“永无止境”为创作基调,选择材料和切入点进行切入。

二、联想迁移与想象发挥

有些材料在呈现主体思想时较为“隐没”,即材料看似是在呈现一个主题并不鲜明的故事,但实际上需要通过故事表现出的思想进行适当的延伸。在进行此类作文的教学时,要让学生阅读大量的故事和材料,并要求学生自主总结材料所表达出的含义及引申义,进而通过训练完成对延伸思想的把握。请看下面这则材料。

美国有一位教授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讲几只蜜蜂放进一个瓶子中,瓶底有亮光,蜜蜂在进入瓶口后就一直朝着瓶底碰壁,在触碰了无数次之后躺在瓶底奄奄一息;接下来教授将蜜蜂取出换成几只苍蝇,条件不变,不出几分钟,苍蝇便飞出了瓶口。因为苍蝇在进行一次碰壁之后会选择其他方向再次尝试。而蜜蜂则由于只认准一个方向,结局是不幸地葬身其中。

这个材料阐述了一个简单的故事,即苍蝇和蜜蜂在对待同一个困境时产生了不同的表现,选择了不同的解决办法。如果单从故事材料上看,浅层次的含义难免不能成为创作的主题。学生需要针对这一含义进行深入的理解延伸,尤其是要与人的活动进行联系,进而产生“人生的选择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这一命题。同时,学生还可以围绕“遇到困难应该灵活选择解决问题的路径”这一命题展开论述。

三、由果溯因,寻找主题

世界上的很多事物都是以因果联系的形式存在的,对于一些材料出现的事例和材料,需要学生从材料入手“由果追因”。在追溯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由浅显的材料表意逐渐梳理出材料需要渗透和表达的更深层次意思,并附带将文章的脉络层次梳理清楚。这需要教师以此类型的材料对学生进行训练,尤其是对文章脉络层次的训练尤为重要。有一则材料是这样描述的:

有一个玻璃生产商生产一种强力玻璃,这种玻璃号称坚不可摧,但是一直无人问津,或者难以得到消费者的信任。正在企业老板发愁之时,一位企业的策划为老板出了个主意:用此玻璃制作一个玻璃室放在大街上,玻璃室中放着100万美金。如果谁能打破玻璃,那么玻璃室中的现金就归谁所有。一时间人头攒动,很多人都一试身手但是终归没能实现。而自从活动推出以来,这种玻璃的销量便急剧上升,企业从中获得了巨大的效益。

如果读完材料,很多学生都会无从下手,不知道材料需要表达何种观点。是“玻璃坚硬”还是“营销手段的高超”?是“有付出就有收获”还是“生产上的决策力”?如果陷于这种无端的信息的困扰,学生的作文自然不会有高质量的创作。这时指导使用“由果溯因”的方式选择材料主题,就会很容易找到材料深层次的含义。这则材料的结果是商家的玻璃得到了畅销,进而推出畅销的原因:有的学生可能认为是“玻璃打不碎表明玻璃的质量的确过硬”;有的学生可能认为是“这种营销方式比较前卫和新颖”;然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探求到底是哪一种因素:从材料的着墨点来看,材料的一半以上都是叙述企业“制作玻璃室供民众挑战”的事实,可以看出质量好是次要原因,这则材料中更需要突出的是宣传的因素,这种因素的确定就让我们得出了最终的结论:“酒香还需好吆喝”。

新材料作文范文6

关键词:新材料;共性层面;人事联系

近两年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命题形式,新材料作文备受宠爱。其让学生在写作时发挥的空间更大,展示的机会更多,尤其能呈现出立意的多样性和鲜明的个性色彩。

一、从新材料的共性层面来归类与解读

1.时代性

比如,江苏高考材料作文以“探险者与蝴蝶”为题,描绘了几只点燃的蜡烛影响了蝴蝶的习性,从而联想到人类不经意的举动对自然和生态的巨大影响,提醒我们要善待自然,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另外,校园热点多受关注。如,全国大纲卷高考作文:“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天津高考作文:“学方能知之”。考生看到这些材料后,他们的写作热情和灵感就会被瞬间激发,有话可说。

2.启发性

莫言被山东高考作文题选为素材,即“诺奖得主莫言和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被‘咬’后的反应”,不论是从作家角度谈名人应该勇于承认“错误”,还是从读者角度谈杂志社要敢于指出别人的“错误”,这对于正处在学习阶段的青少年而言,都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3.趣味性

广东高考材料作文“富翁与三个贫困家庭”则是以做公益献爱心为主题的。捐助本身是一件好事情,体现了温暖的人文情怀。可由于媒体舆论、各类组织和道德绑架等因素,使得好事变了味。三个贫困家庭对于“捐助”的态度也完全不同:一家感激地接受帮助;一家接受但会偿还;一家谢绝了好意。面对贫困,有人接受,有人拒绝,为什么好心赞助却选择了“愚蠢”的拒绝?就很有意思了,把做“慈善”受助方的“报恩”、“偿还”和“施舍”的不同反应,从正反两方面思辨,各有利弊,更能开掘出此次作文的深刻内涵。

二、从新材料的人事联系来追问与整合

新材料作文大多有一定的故事性,一件事串起多个人物,这样立意点也就不止一个。下面是笔者课堂教学中的一次专项立意训练案例:

漫画大师丰子恺曾挥毫画了幅《卖羊图》:农人牵着两只羊,到羊肉馆去卖。一位农民看了连连摇头,笑着说:“多画了一条绳子。”丰子恺仔细看看自己的画:两条绳子牵两只羊,哪里多了绳子?农民说:“牵羊只需牵头羊,不管多少只,只要一条绳子就够了!”丰子恺叹服。

训练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脱离材料及含意的内容。

通过批阅发现,答案可谓五花八门。

比如,生活中凡事不要都两手抓,要学会放弃一只手;做事不要优柔寡断,该断则断,否则自己将会置身于多余的绳索中;少一根绳子,少一点羁绊。

从作业的反馈看,究其原因,他们没有正确理解材料的意旨,才会存在立意上的偏差,根据平时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通过对材料的一系列追问,可以有效地解决多角度立意问题。

1.审读与追问

通过对材料的反复研读,提出如下问题:

①上述材料的关键句子是哪一句?

②材料结尾写到:丰子恺叹服,这是为什么?

③普通的农民为什么能让大师叹服?

④农民为什么知道只需画一条“牵头羊”的绳子就够了?

⑤“牵头羊”就能掌控整个羊群,这说明了什么?

⑥漫画大师却不比一位农民,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低级“失误”?

⑦农民说“牵头羊”就行了,头羊就一定能带好群羊吗?

⑧反过来想想,群羊是不是一定要跟头羊走呢?

⑨“头羊”与“牵头羊”概念上有什么区别?

⑩从身份地位角度看丰子恺和农民,他们的行为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2.整合与立意

针对追问,一一作答:

①材料最后一句:“牵羊只需牵头羊,不管多少只,只要一条绳子就够了!”

②和⑥丰子恺叹服是因为农民讲得精妙,他的失误是因为没有生活经验。由此可以得出“创作要尊重客观事实和生活规律”“艺术源自生活”等立意。

③和④农民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和实践经验,由此得出“智慧源于生活”“规律来自实践”等立意,再加以类比,即可引出“现实生活中的‘牵头羊’现象”。

⑤立意有:“善于抓住事情的关键因素”“‘牵好头羊’就会事半功倍”。

⑦和⑧从反面来问,正面作答:不一定。“事情要首先要解决好主要矛盾”即抓关键人物,便能较好掌控全局,利国利民,否则,适得其反。而且,“‘群羊’要有自己主见,不能盲从”。

⑨“头羊”就是“领头羊”;“牵头羊”是“牧羊人”对“头羊”实施的动作行为。“牵头羊”就好比是企业高层对中层干部的管理,要充分发挥好他们的“领头羊”作用。

⑩从两人身份地位角度来看,可有“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立意。

上一篇天国的眼泪

下一篇认购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