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质合同和电子合同的区别范例6篇

纸质合同和电子合同的区别

纸质合同和电子合同的区别范文1

档案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直接形成并被有意识地保存下来的物质与精神文化财富。长期以来,纸质文件作为档案的主要载体被保存、利用。当今,随着办公自动化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档案应运而生,形成了与纸质档案共存互动的局面。二者即有区别,又有联系,同时又不能互相取代。

一、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的区别

所谓纸质档案,就是以纸张为信息记录载体的档案;而电子档案则是指能被计算机系统识别、处理、存储在磁带、磁盘、光盘等介质上,并可在网络上传递的数字代码系列。二者虽然存储的内容是一样的,但在其它方面还是存在着很多的差别。

1.1载体上的区别

1.1.1载体永久性的区别。纸张的耐久性是指经过很长时间,纸张仍能保持其颜色和耐折度等特性的程度。影响纸张耐久性的因素很多,包括造纸时所用纸浆的种类、胶料、涂料、酸和金属化合物的含量以及存储或使用时的温度、湿度、光照等,即水解和氧化反应。处理好这两个问题,纸质档案的寿命就会大大延长。而电子档案的寿命不仅与其内部诸多因素和保护环境条件有关,更与科技的高速发展有关。一旦技术过时,则载体上的信息就无法读出。

1.1.2载体形式上的区别。电子档案的载体形式多样,可以是磁带、磁盘、光盘等形式,打破了纸质档案仅仅是单一的纸张为载体的格局。相对于纸质档案而言,电子档案容量大、体积小、可以大大节省库房存储空间,这就解决了档案保存与存储空间的矛盾。

1.2信息形式上的区别

1.2.1信息可控性的区别。电子档案相对于纸质档案而言,可以直接由计算机进行处理,省去了传统档案工作中的立卷、归档、分类等环节,使档案信息的处理快捷、方便,又能节省时间。电子档案的可操作性使利用者可以把获得的信息变活,让它们为自己的各种需要服务。利用者可以要求计算机对文件中的信息进行分类、统计、汇总、打印或复制,将这些信息转换成自己需要的形式;而纸质档案在这些方面不具备这些优点。

1.2.2信息共享性的区别。纸质档案的利用往往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且为了保护原件不受损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使用。而电子档案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远距离传输,使异地利用成为可能。而且一份电子档案无论多少次在计算机屏幕上被显示,或有多少次被打印在纸上,都不会使它的信息受到任何损失和破坏,电子档案的共享性使得档案可以供所有需要它的人共享,因而轻而易举地创造了解决了可以多人同时、异地共用同一文件的问题,这就打破了纸质档案利用排它性的局限,实现了信息共享。

总之,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之间存在诸多的不同。纸质档案具有的特点是:稳定、永久、静态、不积极、固定的;而电子档案则是不稳定、非永久性、动态、积极、流动的,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各自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其区别也就显而易见。

二、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的联系

尽管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之间存在诸多的区别,但同为档案,只要对二者作深一层的分析,便可以从中发现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实际上有着某些不容忽视的联系。电子档案的产生和发展并不意味着纸质档案的淘汰和否定,二者之间存在着很多关联。

2.1档案管理原则一致。我国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对于电子档案的管理同样具有指导作用。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就是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便于社会各方面利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同样,在电子档案管理中一样也要很好地遵循这一原则,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便于社会各方面利用。

2.2档案归档范围一致。电子档案的归档范围,同样要参照执行国家档案局关于《机关文件材料归档和不归档的范围》的规定和其它有关科技文件、专门文件归档范围的规定。由于电子文件的特殊性,除具有查考利用价值的电子文件需归档外,和它有关的纸质文件同样要归档。与电子文件有关的各种纸质文件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产生电子文件所使用的计算机硬件说明文件,如计算机技术说明书、图纸、使用说明书、操作手册等;二是在电子文件形成过程中产生的纸质文件,如系统设计任务书说明、技术鉴定材料等。这些文件与电子文件的正常运行具有密切的联系,不可忽视。

2.3档案保管目的一致。众所周知,任何文件保管的最终目的都是供人利用。因此,电子文件和档案的保护观念,首先应该是如何保护所存信息长久或永远的安全可用。大家都知道电子文件的载体脆弱、寿命不长,而要长期或永久保管就有必要将电子文件的信息内容在纸上或缩微片上制作拷贝。同时,电子档案是伴随着计算机技术产生而产生的,发展时间不长,其保管技术起步不久,非常不成熟,存在多方面的不足;而对纸质档案的保管已有悠久历史,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其保管技术也较成熟。在这一点上,电子档案的保管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必须依赖和借鉴纸质档案的保管技术和经验。

三、电子档案不能取代纸质档案

正因为电子档案有其它档案不具备的优点,从而在当今档案界中,出现了“电子档案热”的高潮,甚至产生了电子档案将完全取代纸质档案的论调,认为在“电子档案热”的今天,没有必要对纸质档案进行管理和研究。那么,在现实情况中是不是真的如此呢?笔者认为,至少我国目前,甚至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是不可能完全抛开纸质档案而以电子档案取而代之的。电子档案并非完美无缺,与纸质档案相比也存在自身无法克服的局限性。

3.1不稳定性。由于多种原因,电子档案在利用过程中其信息内容和载体是不稳定的。保存在计算机中的电子档案还会因计算机中毒和设备故障,会破坏电子档案内容。当电子档案在库房保管时也会无意受到损坏,保存电子档案的光盘、磁带、磁盘等一旦受到外界强磁干扰,或因存储库房的温湿度的变化,都会导致档案内容的丢失和损坏。档案的本质属性是原始记录性,电子档案因其便于修改、拷贝和难以防伪的特点,容易使人们对电子档案的原始性失信任,而纸质档案的原始性更具有说服力。

3.2不独立性。电子档案是具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与纸质档案一样,它是文件存在的一种形式,是信息与载体的统一体,同样具有物理实态的特征,是形成者真实活动的记录,具有参考与利用价值。由于电子档案是通过计算机录入制作生成的,所以必须借助于计算机解码转换成人们可以识别的符号后,才能为人所用。这种对计算机的依赖性和不可识别性,与传统的纸质档案在载体质量上有着根本的不同。纸质档案是采用人工可识读的记录符号,人们可以直接识别出来。从档案保护和档案工作的角度讲,纸质档案更具有科学价值和保存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讲,纸质档案本身不仅承载着历史,也代表着一段历史,这一点是电子档案无法替代的。

3.3不安全性。电子档案的共享性,使电子档案在利用过程中会涉及一些权益方面的问题,如利用者的信息权、文件内容涉及的隐私权、档案文件的公布权等。档案有其一定的机密性,而电子档案在其保密上存在缺陷。电子档案的共享利用使-些机密文件,甚至关系到国家、社会利益的重要文件容易泄密,从而带来无可估量的损失。另外,如果个别人别有用心,想修改电子档案的内容可以说是唾手可得,其信息内容很容易被修改和被破坏,而且不会留下任何的蛛丝马迹。而纸质档案是不易修改的,就算是进行了修正和篡改也会很容易的被识别出来。

3.4不完整性。电子档案内容的完整性很难保障。电子档案经常处于流动状态,如不及时捕获,可能会导致信息缺失;电子档案结构复杂,储存方式多种多样,也易造成信息的缺损;电子档案的背景会伴随文件处理过程而不断累加,形式多样,存储分散,往往致使电子档案来龙去脉不清,容易丢失数据。而纸质档案的完整性比较容易得到保证,只要在保管过程中做到纸张完好无破损,就可以保证档案信息内容的完整性。

四、正确处理好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的关系

随着当前社会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各种电子信息载体应运而生,人类社会既然已经顺应历史潮流经历了电子时代,那么它就应该留下这个时代的印记,就应该和这个时代共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电子档案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的必然产物,并以它特有的方式,发挥着自己的优势,和纸质档案一道为人类社会提供服务。

目前,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并存的格局已经形成,对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进行共同管理,对档案工作者来说是一个新的课题。

所谓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并存,就是指在同一个档案馆(室)内,归档的同一种档案信息内容,在较长一段时期内,既要保存电子档案,又要保存纸质档案。就是在电子环境下将一些需要永久、长期保存和需要维护归档的电子档案,及时从计算机上拷贝并输出成纸质档案作常规保存。继续用传统的文件形式来保持其原始性、参考性和凭证性,或是把一些利用频繁需要传输联网的已开放的纸质档案录入,转化为电子档案,以满足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需要。

两种不同载体的档案有着各自的特点。既有相对性和独立性,又有统一性,二者相辅相成,优势互补。因此,我们在具体的实际工作上,既要坚持档案管理的基本原则,又不至于将纸质档案的理论、方法生硬的套搬于电子档案。基于这样的出发点,我们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创建电子档案的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不盲目地仅仅是将纸质档案制成电子副本,造成不必要的财力、物力的浪费,这样才有可能在电子档案大量涌现时,真正做到既重视电子档案,搞好电子档案的管理,又能正确地对待纸质档案,使其继续发挥应有的作用。只有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类档案信息资源,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纸质合同和电子合同的区别范文2

一、从实验事实引出概念

课堂演示实验可以很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由教师对演示实验的现象分析引导学生正确地推理,来形成化学基本概念。

例如,在讲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两个概念时,除了镁燃烧和加热碱式碳酸铜两个实验外,还可以补充一个对比实验,即用剪刀将纸剪碎和将纸点燃的两个小实验。边演示边提问,让学生思考:在两个对比实验中变与不变的是什么?这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看起来这是一个极为简单的实验,学生在观察变与不变的现象时能回答出以下两点:剪纸的过程中纸的形状变了,但纸还是纸,没有变;纸燃烧过程中,纸由白色变成灰黑色灰,灰不是纸。引导学生讨论这两种变化又有什么不同,然后指出第一种变化纸没有生成其他物质是物理变化,第二种变化纸燃烧生成了不同于纸的灰是化学变化,这样从这两个对比实验中引出了两种不同“变化”的概念。通过总结、举例练习,明确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的意义,了解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在应用实验引出概念的教学中更要重视学生实验的直接体验。例如,在实验室制氧气的过程中引入催化剂这一概念时,将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合并一起进行。实验前先叫学生预习课本内容,实验时教师板书实验步骤和问题:①给氯酸钾加热并检查是否有氧气产生(要求学生记录加热产生氧气的时间);②给二氧化锰加热并检查是否有氧气产生;③把一定量的氯酸钾和5g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并检查是否有氧气产生(记录加热产生氧气的时间);④把③加热的剩余物溶解于水、过滤得黑色粉末即二氧化锰,干燥、称量(记录数据);⑤把过滤出的二氧化锰全部加入另一份氯酸钾内加热检查是否迅速产生氧气,再溶解、过滤、称量。前后对比,然后讨论得出结论:二氧化锰在反应前后质量没有改变,化学性质没有改变,但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教师引入概念:具有上述特点的物质叫催化剂。这样学生对催化剂概念的认识就很深入。

二、从理解问题的过程中引出概念

例如,讲解化合价概念时,注重引导学生对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加深理解,并板书形成过程,在理解过程的基础上,观察未得失电子时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指出(结构决定性质)该元素有得失几个电子的性质,各元素的原子只有按一定数目比作用(化合)时才表现出得失几个电子的性质。同理,分析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对照结构示意图及电子式,指出每个原子有共用几对电子的性质,交代各种元素的原子只有按一定数目比作用(化合)才表现出各自共用几对电子对的性质。顺势引导,无论是离子化合物还是共价化合物,都是不同元素的原子按一定数目比化合表现出的性质,此性质叫元素的化合价。又如,在分析固体物质在一定温度下达到饱和所溶解的质量不同,反映出各种物质溶解能力不同,怎样衡量物质的溶解能力?当然要用溶解的质量,老师分析引导,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在“三个前提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溶解溶质的质量才能衡量物质的溶解能力,此时的质量叫该物质在此温度下的溶解度。

三、注意概念的系统归类,找出概念间的从属关系和内在联系

化学概念虽多,也是一个个地形成,要善于引导学生将概念逐步系统归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例如,在学习了原子、分子、元素、单质、化合物这几个概念后,总结这几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突出元素在这几个概念中的主导地位,揭示这几个概念的从属关系、组成与构成关系、宏观与微观的关系。

四、注意概念的及时巩固

在讲授每一个概念后,注意整理一些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思考回答。例如,学习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后,为使学生能根据实验得出概念的意义,正确的区分这三种混合物,列出下列混合物,让学生区分:①石灰乳,②牛奶,③敌敌畏乳油,④敌敌畏与水的混合液,⑤敌敌畏的酒精溶液,⑥把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后的液体,⑦白磷与二硫化碳溶液,⑧食醋,⑨石灰沙浆,⑩爆鸣气,⑾尘土飞扬的空气,⑿清新的空气,⒀液氧。学生回答后,根据掌握程度进行讲评、分析、纠正错误。还有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等概念,都可以适当安排这样的巩固性习题,对学生掌握、深化基本概念是行之有效的。

五、注意概念的深入和发展

学生在形成化学概念时,虽然经历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但有些概念受知识面的局限,一开始认识得可能不全面。比如,燃烧的概念突出“通常讲的燃烧”及“空气中的氧气”这两点,提出了燃烧不是非得有氧气参加的悬念,指出的这个要点将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深化。再如,讲氧化还原反应概念时,初中仅要求从物质得失氧的角度予以分析,为了照顾知识的连贯性,在分析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反应中,即指出氢气得到氧化铜中的氧被氧化,又指出氢气中氢元素组成了水以后,化合价升高,氧化铜中氧元素被夺去后,氧化铜中铜元素的化合价从+2价降到了零价,最后总结出凡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一定会有改变的这一结论,同时进一步指出这个概念在高中学习时将进一步深化。

六、通过综合复习及对习题的讲解、分析、改编来巩固概念

综合复习对化学基本概念的检查巩固很重要,一定要形成概念网络系统,学生是否形成网络系统,应用概念题组检查。例如,元素的种类是由()决定的,元素间本质差别是由()决定的,原子量的大小是由()决定的,元素的化学性质是由()决定的。

纸质合同和电子合同的区别范文3

【关键词】增强现实电子书;幼儿识字课本;FLARToolKit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3)01-0025-05

一、引言

网络的兴起带动了新媒体浪潮,使得纸质书籍的主导地位受到冲击。早在1999年1月,比尔·盖茨在《Computer World》中大胆预言:“随着数字化的进展,10年内纸介质形式的东西必将被淘汰殆尽。”十多年过去了,基于纸介质的阅读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数字化的进程突飞猛进,各种新型的阅读方式方兴未艾。

增强现实 (Augmented Reality,AR)技术是将计算机生成的虚拟信息叠加在真实场景上,并借助感知和显示设备,将虚实信息融为一体,最终呈现给观察者一个感观效果真实的新环境[1]。基于AR技术的电子书,也被称为互动3D图书,是指在传统纸质图书的基础上,通过增强现实的图像识别,从而能够显示虚拟三维景象的电子图书。增强现实电子书保留了传统书籍的形式,通过在书中插入虚拟对象丰富了内容的表现形式,读者可以与书中的“真实场景”进行交互,使阅读变得更加有趣[2]。

早在2008年7月,泰国的LarnGear Technology公司就推出了首套AR电子书《Earth structure》[3],如图1所示。该电子书采用MR Studio工具进行开发,介绍了地震波、地球内部构造、地壳、地幔、地核等知识。MR Studio利用特制的标记来代表对象,一旦标记对象被摄像头发现,则成像数据就会被输入计算机系统,在标记的位置出现相应的3D对象。

此后,因其巨大的应用和发展潜力,AR电子书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2010年第62届法兰克福图书博览会上,中华商务联合印刷(广东)有限公司就将AR技术成功应用在《中国弹起》这部立体书上[4]。随着AR相关技术的不断成熟,开发难度也在逐渐降低,技术实现已不再是制约其应用的主要“瓶颈”,而开发模式与应用方式却成为影响AR电子书广泛应用的障碍。本文将介绍AR电子书的开发过程和相关平台,并且通过一个具体案例,介绍AR电子书开发的实际过程。

二、AR电子书的开发过程

基于AR技术的电子书与传统书籍以及一般电子书的开发有较大差异,到目前为止没有明确统一的流程可供开发者借鉴。笔者依据AR系统开发的一般过程,结合AR电子书开发所需考虑的必要因素,探讨AR电子书的一般开发过程模式以及不同开发阶段的主要任务和要点。

如图2所示,AR电子书的开发过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首先是需求分析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完成对特定内容或主题的AR电子书的需求进行深入的分析,其中包括对图书主题和内容的分析,判断AR技术是不是内容表现的最佳方法。同时,分析如何将图书内容进行合理的拆分,形成若干模块和单元。

其次是项目设计阶段。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结合增强现实电子书的技术特点,对增强现实电子书的结构进行整体规划,并据此对包括纸质图书、三维模型、交互平台以及其他多媒体资源在内的AR电子书组成部分进行设计。

第三阶段是实现制作。这是整个开发过程中工作量最繁重的阶段。开发人员需要完成五项基本工作:一是对纸质图书进行合理编排制作,并将特定标记图案融入图书中,从而满足增强现实电子书的需求;二是熟练运用 3D 建模工具,通过反复细致的修改,制作逼真的三维模型;三是运用各种多媒体软件对其他媒体资源进行编辑;四是在选定平台上,完成标志的识别、三维注册、虚实结合和人机交互等多方面的程序开发与实现,其中,基于选定平台的程序开发是整个AR电子书开发过程的技术核心;五是将前面的工作进行整合,使整个项目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这一阶段往往会对前一阶段的工作进行各种反馈和调整。

最后一个阶段是调试与。这一阶段首先要将制作完成的AR电子书项目进行整体调试,并对照最初的需求分析进行测试。完成以上工作后,就可以根据最初的设计方案进行部署和。

三、AR电子书的开发平台

AR电子书的开发需要依赖各类AR开发平台。Bimber&Raskar在《空间增强现实:融合现实与虚拟世界》一书中提出增强现实系统的基本架构[5],如图3所示。

早期的增强现实开发除了对硬件设备的要求比较高,其软件的设计也比较复杂。为了降低增强现实应用开发的复杂性,许多研究者陆续提供了用于处理增强现实底层任务的工具包,这些工具包包含了增强现实开发中涉及的最基本的标记识别、坐标转换和视频合并等功能。目前,用于AR电子书开发的工具有许多种,如ARToolKit、Virtools、D’Fusion、Unifeye SDK等。

1. ARToolKit

ARToolKit是一套基于C语言及OpenGL的增强现实系统开发包,该工具包最初由日本大阪大学的Hirokazo Kato于 1999年在华盛顿大学人机接口实验室(HITLab)设计开发。ARToolKit使得增强现实系统可以在PC上通过简单的摄像头来实现,大大降低了增强现实技术对于硬件设备的要求。同时,ARToolKit支持不同的操作系统,如Windows、Linux、Mac OS X、SGI等。由于ARToolKit用C语言实现,移植性高,所以ARToolKit目前已成为AR领域内应用非常广泛的开发包,比较常见的有ARToolKitPlus工具包、FLARToolKit工具包以及基于手机移动设备的NyARToolKit(基于Google Android )工具包等。

2. Virtools

Virtools是一套具备丰富的互动行为模块的实时3D环境虚拟实境编辑软件,可以将现有常用的文件格式整合在一起,如3D模型、2D图形或音效等。Virtools的显著特点是其强大的人机交互系统,支持3D Studio的.3ds格式、DirectX的.x格式,以及JPG、TIFF、TGA、BMP、PCX、DDS、PNG等多种2D文件格式,还可以与HTML整合,使用者可通过因特网经由网页浏览,能够制作沉浸感强的虚拟环境,给使用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3. D’Fusion

D’Fusion是由Total Immersion公司研发的增强现实开发系统,它基于PC平台,操作快捷,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并且支持高清图像的输入与输出,操控者可利用D’Fusion对视频信息进行实时处理。D’Fusion的渲染方式与其他软件不同,它通过对影视图像的实时分析,结合摄像机的参数,进行实时的图像影视处理,将电影特效和虚拟物体添加到影视中,从而强化视觉效果。目前,D’Fusion的主要功能特色包括优化的追踪解决方案、支持多目标追踪、二维纹理及三维物体追踪和人脸追踪、支持多种传感器以及支持高级运动侦测(特定区域、特定部位运动侦测)等。

4. Unifeye SDK

Unifeye SDK与ARToolkit相同,依靠视频检测进行跟踪与定位。在Unifeye SDK中,增强现实应用开发分为四个层次。其核心由一组C++类库组成,提供基本的数学运算和计算机视觉算法。运行在核心函数之上的是一组功能模块,分别提供视频检测、3D渲染等功能。所有这些模块被集成在运行于Windows系统下的一个ActiveX控件中,所有与增强现实相关的功能都可以通过对ActiveX功能的调用完成。Unifeye SDK中依靠方形和圆形定位标记或其组合提供定位,并采用ART系统提供交互功能。

四、开发案例:“幼儿识字课本”

传统的幼儿识字图书大都以文字、图片等二维信息为主,在一张图片的下方标示相应的文字,告诉孩子这是什么。对于幼儿来说,书上文字和图像与生活实际有一定距离,因此幼儿的学习兴趣和迁移能力成为影响他们识字的重要制约因素。

幼儿识字电子书项目的主要目标是利用AR技术,对原有幼儿识字的内容进行整合,制作适合幼儿使用的AR电子书。这就需要AR电子书必须具有逼真的三维画面,同时也要求AR应用程序具有一定的交互性。此外,还需要对AR电子书的图书内容进行重新编排,使之能最大化地发挥AR技术的优势。

1. 整体设计

AR电子书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整合了AR识别标记图案的纸质图书,二是负责AR功能的应用程序。纸质图书部分除了提供传统图书的一般阅读功能外,还能在应用程序部分的配合下显示三维模型。AR应用程序部分则负责通过计算机摄像头获取真实图像,并在计算机显示设备上呈现纸质图书与虚拟对象的融合。为了便于读者使用增强现实功能,应用程序采用B/S的模式。只要读者的计算机能够连接互联网并且带有摄像头,就可以方便地使用AR电子书。整个AR电子书的结构如图4所示。

2. 技术路线

增强现实应用程序部分负责通过读者计算机摄像头获取图书的图像数据,从中识别标记图案,根据标记图案从服务器端加载相应三维模型,并融合现实图书和三维模型的图像,最终将逼真的增强现实图像呈现在读者的计算机显示设备上。

AR应用程序部分采用ActionScript 3.0为开发语言,FLARToolKit作为跟踪类库,Papervision3D作为三维框架,3D MAX和Collada分别负责模型制作与转换调用。使用FLARToolKit来实现真实视频图像与虚拟三维模型的融合以及图像识别与互动等重要功能。FLARToolKit是ARToolKit的AS3版本,兼容Adobe Flash/Flex/AIR,并且可扩展支持C。它能实现AR开发所涉及的最基本的标记识别、坐标转换和视频合并等底层功能。

AR应用程序部分的工作流程如图5。根据流程框架图所示,首先读者访问增强现实电子书配套的网页;在Flash Player中加载应用程序后,程序将获得摄像头图像,图像经图像跟踪引擎处理,发现并定位标记;再由标记与模型管理模块从服务器加载三维模型;最后由三维引擎将三维模型与现实图像进行融合,并将图像传送至读者的显示器。

增强现实应用程序部分采用Flex平台,FLARToolKit在增强现实的开发上具有较为成熟的技术,多个成功案例表明它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健壮性。因此,电子书的开发可以从图像识别等基础的技术问题中抽身,将更多的精力聚焦在AR电子书的整体开发与实现上。

3. 纸质图书设计

根据幼儿认知特点,纸质图书要色彩艳丽、画面大而简单,故事情节要简单,句式单一且重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书中字的大小,一定要选择大字体。一般说来,每个字的宽度应同成年男子的食指宽度一样。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书中的语言、句式可逐渐增加难度,字亦可逐渐缩小。

AR电子书的纸质图书部分除了能进行传统的阅读,还需要负责为增强现实应用程序提供清晰可辨认的标记图案。只有对图书内容进行精心编排,AR电子书的平面内容与虚拟模型才能相得益彰,才会有效地发挥AR电子书独特的优势与魅力。

“幼儿识字电子书”的纸质图书采用左右结构,左侧为图书内容区,右侧为标记图案区。左侧图书内容区主要用于呈现图书文字内容,包括上部的汉语拼音区,中间的汉字字形区和下面的注解区。汉语拼音采用专门的汉语拼音字体,符合汉语拼音书写规范,方便幼儿学习;汉字字形采用大号宋体,清晰可辨;注解区通过对文字的形象说明,加强记忆。

右侧标记图案区是根据跟踪引擎的需要特制的一个标记图形。交互应用程序只有根据这个标记才能分析和计算它的图形信息,并通过它来计算三维模型的位置和状态。这个图形标记需要包含黑色边框和内部的图形(图6)。内部图形采用与左侧相同文字,但为了便于交互程序识别,采用黑体加粗的样式。

根据交互应用程序对标记的需求,需要将制作好的标记以无损的png格式保存,并使用在线FLARToolkit标记生成器,将设计好的标记图案转换为交互应用程序所使用的pat格式标记文件。在线FLARToolkit标记生成器允许通过摄像头捕捉已打印的图案,也可以通过计算机上的图像文件来生成。

4. 三维模型与多媒体资源设计

幼儿时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刚出现萌芽状态,这就决定了幼儿的图书应以画面为主。在AR电子书中,三维模型负责创建虚拟三维信息,只有逼真的三维物体才能较好地融入真实场景中,给人以真实感。因此,三维模型的设计是增强现实电子书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幼儿识字课本”的三维模型设计,开发者根据纸质图书设计中对内容的设计要求,选择其中便于使用三维模型体现的内容,如“狗”、“象”等,然后通过三维模型制作软件创建和转换。

对于“幼儿识字”这一主题内容,不但要教会学习者认识基本汉字的字形,同时,也应该教会学习者汉字的发音。因此,这一项目还要设计和制作必要的音频资源。这一项目的音频资源制作可以由开发者通过音频采集软件进行录制,然后进行相应的处理。

按照设计要求,使用Autodesk 3D Studio Max制作相应的模型。由于模型是被用于Flash/Flex平台,并且是通过网络进行调用。因此,在保证模型逼真性的同时,要尽可能地减少模型文件的大小,减少模型面数和模型贴图文件的大小。

5. 与使用

“幼儿识字课本”项目采用B/S模式,交互程序部署在服务器上,使用者通过浏览器,通过WEB浏览器访问AR电子书的配套页面。程序要使用摄像头,调整摄像头与书本的相对位置,将图书放在摄像头视野内,在计算机屏幕上既展示纸质书本原有的内容,也将叠加对应的图片、图像、三维模型、声音等虚拟的内容(图7)。

在使用的过程中,应用程序可以根据要求进行深入的人机互动,例如控制对象的大小和位置,使对象运动、发出声音,等等。

五、结语

由于技术能力和条件的限制,我们开发的AR电子书还有许多不足之处:由于FLARToolKit跟踪引擎的原因,电子书不能在光线较强的环境下使用;AR电子书的开发需要整合传统多种不同的资源,提高开发效率;幼儿识字课本的应用方式也需商榷,等等。

增强现实电子书的开发与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今后还有大量的研究工作需要进行。对于开发者而言,需要在现有技术环境中提高增强现实电子书的稳定性和跟踪识别的流畅性。对于教育研究者而言,需要积极探索增强现实电子书在教育领域的适用性,探究新型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模式。除此之外,由于AR电子书在阅读纸质书籍的同时,又能观看到书中描述的“真实”场景,这种阅读方式与书面阅读和一般的电子阅读有很大的差异。我们需要研究这种新型阅读方式的特点、与传统阅读的差异、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应该如何整合传统阅读与基于AR阅读的优势,等等。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教育信息化与基础教育教学方式转变研究”(编号:11JJ088000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增强现实电子书的开发与应用”(编号:12YJA880012)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 河南焦作师专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Caudell T P,Mizell D W. Augmented Reality: An Application of Heads-Up Display Technology to Manual Manufacturing Processes[J]. Proceedings of 1992 IEEE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s Sciences, 1992. pp. 659-669.

Johnson L, Smith R, Willis H, Levine A, and Haywood K. The 2011 Horizon Report[M].Austin, Texas: The New Media Consortium,2011.

纸质合同和电子合同的区别范文4

一、从实验事实引出概念

课堂演示实验可以很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由教师对演示实验现象的分析引导学生正确地推理,进而形成化学基本概念。

例如,在讲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两个概念时,除了镁燃烧和加热碱式碳酸铜两个实验外,还可以补充一个对比实验,即用剪刀将纸剪碎和将纸点燃这两个小实验。边演示边提问,让学生思考:在两个对比实验中变与不变的是什么?这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看起来这是一个极为简单的实验,学生在观察变与不变的现象时能回答出以下两点:剪纸的过程中纸的形状变了,但纸还是纸,没有变;在燃烧过程中,纸由白色变成灰黑色灰,灰不是纸,引导学生讨论这两种变化又有什么不同。然后指出第一种变化纸没有生成其他物质,是物理变化;第二种变化纸燃烧生成了不同于纸的灰,是化学变化。这样从这两个对比实验中引出了两种不同“变化”的概念。通过总结、举例练习,明确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的意义,了解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在应用实验引出概念的教学中更要重视学生实验的直接体验。例如,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过程中引入催化剂这一概念时,将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合并一起进行。实验前先叫学生预习课本内容,实验时教师板书实验步骤和问题:(1)给氯酸钾加热并检查是否有氧气产生(要求学生记录加热产生氧气的时间);(2)给二氧化锰加热并检查是否有氧气产生;(3)把一定量的氯酸钾和5g二

氧化锰混合加热并检查是否有氧气产生(记录加热产生氧气的时间);(4)把一定量的氯化钾和5 g二氧化锰混合加热的剩余物溶解于

水、过滤得黑色粉末即二氧化锰,干燥、称量(记录数据);(5)把过滤出的二氧化锰全部加入另一份氯酸钾内加热检查是否迅速产生氧气,再溶解、过滤、称量。前后对比,然后讨论得出结论:二氧化锰在反应前后质量没有改变,化学性质没有改变,但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教师引入概念:具有上述特点的物质叫催化剂。这样学生对催化剂概念的认识就很深入。

二、从理解问题的过程中引出概念

例如,讲解化合价概念时,注重引导学生对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加深理解,并板书其形成过程。在理解过程的基础上,观察未得失电子时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指出(结构决定性质)该元素有得失几个电子的性质,各元素的原子只有按一定数目比作用(化合)时才表现出得失几个电子的性质。同理,分析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对照结构示意图及电子式,指出每个原子有共用几对电子的性质,交代各种元素的原子只有按一定数目比作用(化

合)才表现出各自共用几对电子对的性质。顺势引导,无论是离子化合物还是共价化合物,都是不同元素的原子按一定数目比结合表现出的性质,此性质叫元素的化合价。

三、注意概念的及时巩固

在讲授每一个概念后,注意整理一些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思考回答。例如,学习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后,为使学生能根据实验得出概念的意义,正确地区分这三种混合物,列出下列混合物,让学生区分:石灰乳、牛奶、敌敌畏乳油、敌敌畏与水的混合液、敌敌畏的酒精溶液、把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后的液体、白磷与二硫化碳溶液、食醋、石灰沙浆、爆鸣气、尘土飞扬的空气、清新的空气、液氧。学生回答后,根据掌握程度进行讲评、分析、纠正错误。还有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等概念,都可以适当安排这样的巩固性习题,这对学生掌握、深化基本概念是行之有效的。

四、注意概念的深入和发展

学生在形成化学概念时,虽然经历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但有些概念受知识面的局限,一开始认识得可能不全面。比如,燃烧的概念突出“通常讲的燃烧”及“空气中的氧气”这两点,提出了燃烧是不是非得有氧气参加的悬念,指出的这个要点将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深化。再如,讲氧化还原反应概念时,初中仅要求从物质得失氧的角度予以分析,为了照顾知识的连贯性,在分析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反应中,既指出氢气得到氧化铜中的氧被氧化,又指出氢气中氢元素组成了水以后,化合价升高;氧化铜中氧元素被夺去后,氧化铜中铜元素的化合价从+2价降到了零价。最后总结出凡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一定会有改变这一结论,

纸质合同和电子合同的区别范文5

一、电子门票系统的组成

1.电子门票电子门票,简单地说,指能够写入电子信息的门票。目前的电子门票种类众多,根据存储的介质和特性的不同,主要包括条码票、IC卡票、磁卡票、ID卡票、手机二维码等。各种电子门票在防伪性、成本、容量、硬件设备投入、使用便利性、营销效果等方面都有所差异,每个景区需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电子门票系统比较复杂,既要满足不同类别游客的需要,还要使工作人员适应并方便操作。因此,采取现场实时售票与提前售票相结合、多种电子门票配合使用是门票系统应用的理想模式。

2.门票读写终端在售票处、景区入口通道等处,需要设置若干读卡器、识别器、打票机等,能够对电子门票进行信息写入或读取。具体来说,包括条码读卡器、磁卡读卡器、IC卡读卡器、ID卡读卡器等,也可分为手持读卡器和固定读卡器。

3.验票通道管理机采用电子门票后,在景区入口处要设置若干条验票通道,包括散客通道、团队通道、、残疾人通道、员工通道等。一般来说,验票通道管理机内含电子门票读写终端、检票闸机(三辊闸、翼闸、无障碍通道等)、控制主机、通讯、显示、语音、检测及保护模块等。通过采用三辊闸、无障碍通道等形式,验票通道管理机可以实现一人一票、多人一票等通行模式,并将通道客流量的数据汇总、上传至服务器。

4.电子门票管理软件电子门票管理软件的功能众多,主要包括电子门票的制作、销售、统计、核算等,并通过接口系统与验票通道管理机、门票读写终端等建立联系。

5.专用网络景区内部需要有一个专门的局域网,作为电子门票或数字景区管理的专用网,该网络也可以与建设部门、税务部门等景区监管部门等建立联系。在具体的网络结构方面,可以采用CS结构的出票功能和BS结构的web页面浏览、查询和预订等功能。采用CS结构的出票功能,只能在特定的出票点才能出票。BS结构的web页面浏览、查询和预订等功能,可以针对散客、旅行社等不同的客户,设定不同的权限,甚至设置成在线出票的功能。

二、电子门票的种类

1.条码电子门票最先应用的电子门票就是条码电子门票,包括纸质条码票、PVC条码票、光盘条码票。条码电子门票应用的是条码技术,该技术在其它行业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技术比较成熟。条码技术是一种集编码、印刷、识别、数据采集和处理于一体的快速自动识别技术,是随着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而诞生的。其特点是成本较低、效率较高,尤其是输入速度、准确性等方面,要比手工操作大大改善。最先应用的条码电子门票就是纸质条码票,从最初的作为通行凭证,逐步增加了广告功能、宣传功能、收藏功能、明信片功能等,使用的材质、印刷效果、环保效果、艺术性也越来越好。PVC条码票就是在PVC材料制成的卡片上印上专用加密条码。PVC卡片不易燃烧,具有耐磨性、抗化学腐蚀性、容易加工、制品透明等特点。光盘条码票是将条码印制在专用的光盘上(大小与名片相近),将条码的防伪、识别等功能与光盘的存储等功能有效结合起来。这种光盘既是门票,又是一种有效的营销方式。光盘的存储量达到50M-700M,可以将景区的图片、视频、声音等文件存储在VCD或DVD光盘中,通过自动播放或预设程序等,游客可以多次反复观看,并与家人、朋友分享。2003年开始,国家森林公园开始试点统一电子门票。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办公室与项目承办方北京绿色长城公司通过专家论证,决定在浙江千岛湖、上海佘山、河北塞罕坝、湖南云阳山、张家界等18个客流量较大的部级森林公园开展多媒体电子门票试点工作。

2.IC卡电子门票IC卡全称是集成电路卡(IntegratedCircuitCard),又称智能卡(SmartCard)。它将集成电路芯片嵌入塑料基片内,然后封装成卡片。IC卡利用了集成电路的可存储特性,可以保存、读取和修改芯片上的信息,有加密功能。与磁卡相比,IC卡在存储容量、安全性、抗电磁、抗静电、耐用性、使用寿命、数据保存时间等方面,均有明显优势。IC卡种类众多,可以简单分为接触式和非接触式两种。非接触式IC卡采用的是RFID(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技术,即射频识别,俗称电子标签、电子条码等。

3.磁卡电子门票磁卡是利用磁性载体(磁条、涂层等)来记录信息的一种识别卡,与读卡器配合作用。根据使用材料的不同,磁卡可分为PVC卡、PET卡和纸卡三种。磁卡的使用历史很长,应用范围很广。磁卡的优点很多,如价格低廉、易于使用、便于管理等,不足之处是抗电磁、抗静电、抗潮湿等方面较差,存储容量只有几百字节。

4.手机二维码电子门票与电子机票的二维码类似,游客可以在付费后,将手机收到的二维码短信或彩信作为电子门票使用,在景区入口处通过专门的识别器读出手机短信的信息。这种方式完全抛弃了门票的介质,将识别码作为门票,与条码、磁卡、IC卡在识别的最终目的上是一致的。这种方式将电子商务与无线通信技术相结合,使电子门票更加便捷、高效、环保,实现了“无纸门票”。目前,“银旅通电子门票”已经投入使用,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电子门票,实现了全程无纸化操作。“银旅通电子门票”平台是一个第三方电子门票平台,依托银联专用POS机和移动二维码,可以在旅游名店城、广东银联及银旅通各大合作分销机构等,通过网站、电话、手机短信或到分销网点预订。游客付款后,将收到一条带有订单号的二维码短信或彩信,凭该短信即可进入景区。

5.指纹电子门票指纹电子门票实际是一种用于身份验证的生物识别技术,往往将指纹识别与条码门票、IC卡门票配合使用。当景区门票联网销售时,指纹电子门票显得更加便利,能有效避免逃票、倒票现象。即使忘带门票,凭借指纹也可以进入景区。游客在购买门票或进入景区验票时,需要采集指纹信息。以焦作云台山景区为例,自2009年7月1日起,云台山景区将升级电子门禁系统,采用指纹验票;游客购得门票IC卡后,在进入景区前进行首次验票时,电子门禁系统会采集其右手食指指纹信息,并存储在IC卡中,卡随人行;游客在各景点验票时系统会验证其指纹信息,并与IC卡内的指纹信息进行比对。此外,还有ID卡门票,RFID一体化光盘门票等(利用非接触识别技术和光盘相结合)。

三、电子门票系统的作用

1.先进的防伪功能在传统的票务管理模式下,假票、人情票、漏票等情况频繁出现,难以进行人工控制,使景区门票收入出现较大的漏洞。而门票收入是很多景区的主要收入,门票漏损对景区管理造成很大影响。电子门票经过了加密处理,不管是哪一种电子门票,都比传统的纸质门票提高了防伪性。同时,由门禁系统自动识别门票,能实时检验电子门票的真伪性、有效性。尤其是指纹电子门票、手机二维码电子门票等形式,具有更高的科技含量,真正做到了“一人一票”或“一人一卡”。可以说,“防伪”是电子门票应用的一个主要初衷。

2.现代化的全自动票务管理传统的票务管理模式是一种粗放式的管理,以手工作业为主,票务管理的整个环节都存在巨大的漏洞。同时,售票、验票、清点的劳动强度大,游客的通行速度慢。采用电子门票后,门票的预订、销售、制作、发放、统计、核算等可以完全、实时地掌握,使内部管理更加透明化、规范化。电子门票系统能实时、准确查询和统计门票销售的数量、销售额、类别、时间等,并可打印各类报表,为景区科学决策提供了统计数据。此外,还能有效地杜绝财务漏洞,确保景区的经济效益。仅仅是从节约的人力成本来分析,电子门票的经济效益也十分可观。可以说,“提高内部管理效率,转变管理模式”是电子门票应用的另一个主要初衷。

3.与电子商务充分对接随着门票的预订方式、支付方式的变化以及游客对景区服务效率的要求,景区门票销售终究要走电子商务之路。电子商务必然要求景区门票能够实现在线预订、在线出票、在线支付、第三方支付等功能,这些功能要求必须要有电子门票系统,通过内部网、外部网、互联网等与游客、旅行社等建立联系。严格地说,电子商务本身就是电子门票系统的一个重要模块。

4.更全面的营销功能传统的纸质门票只充当了单一的付款凭证,在营销方面效果较差。一般来说,电子门票的制作更加精美,可以留出足够的广告位置,在游客手中停留时间更长,并由游客携带,传播到世界各地。通过光盘、明信片等形式的电子门票,可以充分发挥门票的营销功能,让游客本人、亲友、同事等更好地了解景区,激发他们的旅游动机。而手机二维码电子门票,使景区可以收集大量的顾客信息,可以进行电话或短信的营销方式,定期发送景区的最新资讯。因此,电子门票绝不是一张简单的门票,对于游客、景区和监管部门,电子门票具有不同的意义。

纸质合同和电子合同的区别范文6

关键词:电子文档管理挑战对策

国务院及国务院办公厅、中共山东省委及办公厅自今年7月1日以后全部取消了纸质红头文件,并对重要文件和统计数据分别以政报、汇编等形式对外权威。我国发达地区比如深圳、重庆等地早在2002年2月前就取消了纸制文件,开创了我国文档管理新理念的先河。

电子文件是能被计算机系统识别、处理,并按照一定格式存储在磁带、磁盘或者光盘等介质上,并可以在网络上传递的数字代码序列。在计算机显示器或者打印机上看到的文字、图纸等构成的电子文件形态,只不过是电子文件的某种输出形式而已。过去、现在和将来,使用纸墨、照片形成和传递的政府机关公文以及图书、图纸、图形、影像、文献资料、科技情报、商业信息,都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处理。而且电子文件越来越被政府机关、社会团体以及个人广泛地认识和应用,成为势不可挡的潮流。

电子文件的优越性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如何利用和保护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工作已经成为文档战线思考和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使用和管理电子文档中遇到的困难与挑战。

(一)电子文件的内容不仅易于变化,而且失去了固定的形式。

一是电子文件易于修改,而且改动后可以不留任何痕迹。虽然已有一些技术可防止伪造电子文件和在“原稿”上增删改,但其内容发生变化的可能性总是比纸质文件要大得多,从而使人们感到把握其内容原貌的困难。在网络上传递的电子文件也有可能被非法截获或更改。二是电子文件制作过程的虚拟化使得对其原件的界定难于实现。电子文件制作者不一定像制作纸质文件那样必须制出一份或一批原件来行使其职责,有时他只不过制作一个“窗口”,将必要的信息集中在一起,并在需要的时候将其输出。这个“窗口”可以在众多的电子计算机上显示出来,也可被不同的“收文者”拷贝到他的电子计算机存储器上或转换成硬拷贝保存起来。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由不同人获得同一内容文件可以毫无区别,无法区分其中哪个是“原件”和“复制件”。三是电子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迫使电子文件必须不断地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这种适应往往需要以自身结构、格式的改变为代价。为了保证电子文件的可读性,常常需要加以转换。因此,长期保存的电子文件很可能在结构和格式上与最初形成的大不相同。四是电子文件不再具有固定的存储载体,根据利用需要,人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输出。对于长期保存的电子文件,还需要定期进行复制,转换载体,以防止信息损失。一份电子文件没有了固定的载体,也就无法通过载体来判定这份电子文件的原始性。五是电子文件不再具有特定的字迹,人们可以根据需要以不同的字体、字号将电子文件输出,无法从字迹上分辨其原始性。六是目前电子文件的签署技术还不普及,我们还不能为每一份电子文件盖印或亲自签名,也就无法借助印章或签署的字迹来判断一份电子文件是否为原件。①

(二)电子档案管理的困难性。

对电子文件、电子文件归档及其归档后形成电子档案的管理,绝不是仅仅懂得纸质档案管理理论、原则、方法和技术的管理人员所能胜任的。也不是仅仅懂得电子计算机技术或数据通信技术的人员所能胜任的。前者不懂电子文件形式、存储、传输、检索、利用等技术,就无法对电子文件、电子文件归档及其归档后形成的电子档案进行管理,更无法达到长期保存和开发利用电子档案的目的。后者不懂档案管理的基础知识、管理原则和管理环节,无法理解电子档案长期保存的必要性和严重性,无法实施电子文件的收集、积累、整理、鉴定、归档,也就不可能采取一切必要的技术和措施,长期保存电子档案,使人类活动的真实记录不遭受损失。所以,我们不能盲目地认为凡是从事纸质档案管理的人员,都能管理电子档案;也不能机械地认为凡是懂得电子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或数字通信技术的工程人员,都可以管理电子档案。

对于电子档案的开发利用,将会出现一系列新问题,如怎样保证电子档案的可存取性、可用性、可理解性?又如电子档案利用场所,是允许上网利用?还是只限于在档案馆(室)的借阅系统?还有电子档案的开放年限问题、保密问题、跨国利用问题等等。

二、解决存在问题的思路与对策。

(一)对电子文件的“原始性”概念进行重新界定。

电子文件的上述特点使我们无法采用与纸质文件相同的标准和方法来判断它的原始性,需要为这建立一个新的“原始性”概念。对于一份电子文件来说,只要它的内容确确实实是当时,由原作者撰写或制作出来,此后从未修改过,我们就应该承认它是原始的,尽管它没有固定的载体,没有实在的物理形态,甚至因转换而失去了原来的格式。②这种“原始性”概念与纸质文件原件的区别主要在于,它抛弃了文件形式上的原始性,即允许文件载体、字迹、格式等表现形式发生变化,仅以文件中所含信息的真实、准确,即内容的原始性为唯一标准。根据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和社会各方面对电子文件的需要,建立这样一个“原始性”的新概念是适当和必要的,它将是电子文件转化为电子档案,全面行使“历史记录”和“社会记忆”功能的根据,是电子档案“享有”与纸制档案同样凭证作用和法律效力的基础。

(二)寻找文档管理创新的理论支持。

文件运动周期理论,又称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是指导文件从其形成到转化为档案直至消亡的整个发展变化过程及其运动规律的理论。这一理论的基本含义主要可概括为:从现行文件到档案是一个完整的运动周期;这一整个运动周期因其特点和作用不同而区分为不同的运动阶段;针对各个不同运动阶段的特点,应采用相应的管理方式。文件运动周期理论,是档案学的基本理论,它普遍流行于欧美档案学界。③近几年来,我国有的档案学者开始对这一理论进行宣传介绍和研究工作,逐渐在我国档案学界引起重视。了解和熟悉这一理论,认识和掌握文件转化为档案全过程的规律及各个阶段的特点和作用,对进一步科学地管理好文件和档案有着重要意义。

文件运动周期理论告诉我们,从现行文件到档案是一个统一的、前后衔接的过程,将这样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个过程纳入一个统一的管理系统之中产生文件和档案的一体化管理是理所当然的。所谓一体化,并非去抹煞不同运动阶段文件管理的特点,而是要求在一个统一的系统之内,有统一的控制中心,统一的工作制度,统一的、前后各有特点又互相衔接的工作程序。也就是说对原来相隔在文书和档案两个工作部门,且相对独立,但又有不少具体工作环节互相雷同和重复的两个管理系统,真正从组织制度和工作程序上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统一的管理体系。这样就能从文件的形成时起对其运动的全过程进行比较全面、有效和统一地控制,既精简了工作程序,减少了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又能避免因现行文件管理不善致使档案部门有可能收集不到系统、完整档案的弊端,提高了案卷质量,达到了以较小的耗费取得较大的效益的目的。

(三)充分了解电子文档管理的特殊性和发展趋向。

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这就造成电子文件及电子档案管理的特殊性,并表现出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一是信息内容数码化。电子文件、电子档案是将文字、图形、图像、影像、声音等信息,按照一定的格式转换为数码或符号,进行存储、传输。通过相应的软硬件技术还原后才能知晓。

二是文档管理现代化。这两者的核心问题又是在现行文件管理和档案管理中应用电子计算机。当文件制成并进入现行阶段,文书工作人员便依据文件运动周期理论和统一的程序、标准将文件信息和有关数据输入计算机,同时完成对其分类标引、主题标引,并经过计算机的数据处理程序,自动转换成具有档案管理特征的信息资源。然后根据需要自动形成各种形式的,具有检索、统计、编研等有实际利用价值的二次档案信息,实现一次输入,多次、多种形式输出的目的,并为下一年初的调整立卷奠定可靠基础。同时,也为档案部门深化管理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计算机文书处理与档案管理统一系统的建立,加强了部门之间的横向信息联系和纵向的深化管理,使档案部门可以及时对每一处理完毕的文件材料实施标准化监督和业务指导。它保证了文书处理过程和档案标准程序的同步实现,从而大大地减少了的手工管理的重复劳动和工作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

三是文档处理一体化。电子文件、电子档案和电子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及相关设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电子文件归档必须要了解形成电子文件的相应软件和设备。在电子文件设计形成阶段,档案人员就要参与设计,进行指导,使产生的电子文件能按归档要求归档,并能进行统一管理和长期保存;同时还要了解具有长期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产生背景、设计思想、数据形式、以及相应的电子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等。电子文件形成后,在使用过程中,档案人员要参于对其管理,熟知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情况,并进行积累。要及时按档案整理、鉴定的有关要求,对电子文件进行整理、鉴定、归档。否则长时期不过问,相关技术发生了变化,设备陈旧或更新,原来的电子文件,在新的条件下必然读不出来,这样人类活动的真实记录就可能遭受损失。从管理方面看,电子文件、电子档案之间很难划分出明显的界限。电子文件的形成者,电子档案的管理者,要通力协作,才能保证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的可存取性、可用性、可理解性。因此,在电子文件时代,文档一体化管理,势在必行。

四是档案信息情报一体化。二十一世纪是电子时代。办公室工作的自动化和文件档案管理的现代化,人们迫切需要社会信息“资源共享”,于是档案与文件管理的一体化及档案、图书、情报工作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更加突出。档案与图书和情报同为社会信息资源,在信息管理上具有许多共同点,所以档案工作与图书工作和情报工作实行一体化管理也是具有共同基础的。随着人们对档案、文书、图书和情报等综合文献信息需要的日益增长。以及世界范围内要求信息“资源共享”的新趋势,社会要求综合信息实行一体化管理。同时,以电子计算机为中心的现代科学技术,也为“两个一体化”管理提供了技术保证。

五是保管保存技术化。电子档案的保存要比纸质档案保存复杂的多。首先要考虑电子档案可存取性、可用性、可理解性等,这就要求不仅保存电子档案所表述的信息,而且还要保存相应的软硬件技术及背景信息和元数据等。电子档案所依赖的电子计算机发展很快,设备不断更新,软件技术日新月异;其存储载体性能也不甚耐久,磁性存储载体常有退磁、粘连等现象,光盘也有矫变和保护膜遭受划伤等现象。这些都是影响电子档案长期保存的不利因素,需要电子档案的管理人员认真对待,并且要有一套整的对策、技术和措施。

三、探索文档管理规范化的路子。

(一)合理舍取,充分借鉴纸制档案的管理标准。

在我国,纸质等载体档案有一套较为完整的管理标准,这些标准是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它是在纸质等载体档案管理现代化的迫切需要下,近十年来才完成的。这些标准的条文,在电子文件归档及电子档案管理的过程中,可能只有部分适用,甚至完全不适用。电子档案管理是一项极其复杂的技术工程,与纸质等载体档案截然不同,所以一开始就充分注意到电子档案的各项管理标准、法规、制度的建立,以防有长期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在形成、使用、归档过程中,遭受损失。但制定电子文件及电子档案的管理标准,难度很大。因为我们没有这方面的长期实践经验,而电子文件所涉及的技术和设备又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我们只有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用认真研究来弥补我们的实践少、经验不足,同时也可借鉴国际上有关标准和发达国家的经验,尽快地制定出我国有关电子文件及电子档案的管理标准、法规和制度。近年来,我国档案部门和研究机构针对文档管理进行了深入的探索,逐步摸索出了电子文档管理的“雏形”。制定出台了《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规范》,针对电子文件进行了定义、电子文件的收集范围、收集积累要求、收集方法、电子文件的整理、电子文件的归档包括归档范围、归档时间、电子文件及相关数据设备的检测、有效性和完整性鉴定、保管期限的划分、电子档案的移交与保管都作了详细的规定。这就为文档管理规范化奠定了基础。

(二)以人为本,锻造复合型文档管理人才资源。

在电子时代,电子档案的实质是技术工程;电子档案管理,实质是一项档案技术工程的管理。“五化”的发展趋势,要求档案专业人员必须成为既能从事现代文书的处理和档案的管理,又能从事档案、图书、情报等综合信息的管理。文档管理管理人员既要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外,要求管理人员既具备档案管理基础知识,熟练地掌握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又要熟练掌握微电子技术、电子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数字通信技术等。还要学习文书学、图书馆学和情报学的有关知识。

鼓励和支持文档工作者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自身“含金量”,才能适应文档工作的需要和文档事业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