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解决措施范例6篇

通货膨胀解决措施

通货膨胀解决措施范文1

关键词 通货膨胀 形成原因 经济影响 解决措施

一、引言

当前,通货膨胀在我国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日趋严重的一项问题。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受到了通货膨胀的影响,不说其他旅游消费、购买商品、健身娱乐,就说我们最基本的吃、穿、住、行都受到深刻的影响。通货膨胀造成的最显著的一个经济现象就是物价上涨幅度越来越大,虽然工资在这个过程中有所提高,但是随之而来的是物价也相应地提高了很多。对于大多数的普通老百姓来说,通货膨胀确实是一件很让人烦恼的事。因此,我们通过研究通货膨胀的原因来探讨通货膨胀的解决对策。

二、我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

通货膨胀的形成不是单方面因素造成的,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最终导致通货膨胀现象。从很大程度上来说,通货膨胀也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的一种结果。

一方面,通货膨胀是由于市场上发行了大量的货币,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货币的真正价值,使得货币贬值,造成了物价抬高;另一方面,货币贬值导致人们在购物时觉得商品价格太高,不愿意承担高额的费用,放弃购买商品,导致货币流通速度放缓,商家和生产厂家不能获得足够利润。另外,美元被大量发行的同时,中国的经济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这也是导致我国产生通货膨胀的一个原因。

另外,从通货膨胀造成的影响来看,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也与我国市场经济制度不完善、没有颁布相应的政策来管理市场经济,以及相关部门对市场经济监管的不严谨和市场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等紧密相连。

三、通货膨胀对我国造成的影响

(一)通货膨胀使得贫富差距愈发明显

通货膨胀是政府大量发行纸币,使得钱不值钱,带来物价上涨等一系列的弊端。虽然少数人能够借机获取大量的利润,但对于普通的老百姓来说,工资的上涨速度难以抵消市场商品货物价格的大幅度上升,因而造成市场经济不稳定。通货膨胀的形成,日益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并且对社会的经济体系、人民的生活等造成了一定的损害。

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通货膨胀现象相伴发展,而通货膨胀又会反过来抑制我们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对我国各个行业的经济造成一定的破坏。

(二)通货膨胀对我国的经济建设造成负面影响

通货膨胀的产生,不但导致市场上纸币的大量流通,降低了货币的价值,工厂生产出的产品由于价格高而少有人购买,导致公司利润降低,进而裁员,造成失业率地上升。一方面,由于货币贬低,更多的人不愿意看到自己的钱在银行里贬值,将钱取出进行消费,这样的行为无疑又加重了通货膨胀现象;另一方面,公司员工面对物价上涨,也会要求公司涨薪,这在无形中抬高了公司商品的销售价格,导致商品价格提高,促使通货膨胀现象更加严重。

四、我国通货膨胀的解决措施

(一)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其他国家有一些处理通货膨胀的成功案例,也有大量专家研究通货膨胀问题的解决方案,从这些事例或者方案中,我们可以学到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便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那句话“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然而,我们也不能盲目地完全照搬别人的方法,在学习其他国家处理通货膨胀的一些手段和方法时,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国情,与他们的成功经验相结合,这样才能对解决我国的通货膨胀问题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二)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众所周知,纸币的发行受到政府的控制,我国政府在面对通货膨胀时应该适当地控制纸币的发行量,防止大量地发行纸币造成纸币贬值;强化对市场的宏观调控,加强对市场经济的管控力度,对物价的涨幅进行调控,制定相关政策,防范金融危机。为促进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我们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国家可以减少财政支出、限制价格垄断;也可以对农民或者其他生活困难的人群进行经济补贴,从而提高人们的商品购买力,促进货币的快速流通。这些举措对解决通货膨胀有积极的作用。

在对我国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时,不能仅仅考虑解决当前通货膨胀的问题,还应该考虑在调控市场经济的时候,可能对下一阶段的经济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因此,为了防止我国经济大起大落,要根据实际国情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防止由于经济调控过度造成就业困难等一系列问题。

(三)政府通过一些有效举措对中国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人民的安稳生活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帮助,因此,政府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对市场进行调控。当今,通货膨胀伴随我国经济的发展而出现。国家应加强对农业方面的关注,提高农民务农的积极性,采用奖励或者直接对其进行经济补贴的形式,保证粮食的正常供应,减少物价上涨对农民生活造成的影响。同时,这种方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流通,对经济发展起到了正面作用。另外,国家应该设立相应的监督部门,加强市场管理力度,有效保障百姓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衣食住行方面的需求。同时,通过宏观调控让股市得以稳定发展,防止由于经济动荡,造成更巨大的损失。

五、结语

当今时代,无论是信息还是经济都朝着全球化的方向飞速发展。为了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维持经济的繁荣稳定,保证经济能实现稳定、高速、可持续地发展,我们在面对经济发展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的时候,应及时、尽力地解决通货膨胀等带来的负面影响,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相应政策、加强相关部门的监管力度,保证市场经济稳定发展,维护国家安全,这样才能保障人民的生活更加美好,才能更加有效地解决通货膨胀这一难题。

(作者单位为唐山市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1] 邹红茹.通货膨胀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J]. 2010(28).

[2] 王冕,谢佩苓.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通货膨胀成因与对策[D].华东师范大学,

通货膨胀解决措施范文2

关键词:通货膨胀 物价水平 应对措施

通货膨胀历来与国家经济和社会生活存在紧密的联系。现阶段,人民币面临着汇率上涨的巨大压力,大量热钱欲涌入中国。而纵观历史进程,通货膨胀对国家发展有着巨大的不利影响,因此,国家需要关注通货膨胀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1.通货膨胀定义

通货膨胀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的上涨现象。

2.我国通货膨胀现状

2.1我国现阶段通货膨胀的表现

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反映了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及劳务价格的变动;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反映某一时期生产领域价格变动的趋势和程度,二者均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自2009年12月由负转正以来,我国CPI和PPI持续增长,并屡创新高(如表1所示),充分表明我国现在已经存在通货膨胀问题。

表1  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CPI和PPI同比增速月份

CPI同比增速

PPI同比增速

月份

CPI同比增速

PPI同比增速

2009年 1月

1.00%

-3.30%

2010年 1月

1.50%

4.30%

2009年 2月

-1.60%

-4.50%

2010年 2月

2.70%

5.40%

2009年 3月

-1.20%

-6.00%

2010年 3月

2.40%

5.90%

2009年 4月

-1.50%

-6.60%

2010年 4月

2.80%

6.80%

2009年 5月

-1.40%

-7.20%

2010年 5月

3.10%

7.10%

2009年 6月

-1.70%

-7.80%

2010年 6月

2.90%

6.40%

2009年 7月

-1.80%

-8.2%

2010年 7月

3.30%

4.80%

2009年 8月

-1.20%

-7.90%

2010年 8月

3.50%

4.30%

2009年 9月

-0.80%

-7.00%

2010年 9月

3.60%

4.30%

2009年10月

-0.50%

-5.80%

2010年10月

4.40%

5.00%

2009年11月

0.60%

-2.10%

2010年11月

5.10%

6.10%

2009年12月

1.90%

1.70%

2010年12月

4.60%

5.90%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整理

2.2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

一个在学术界达成的共识是:本次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是流动性过剩。除此之外,国内货币超发拉动需求上涨、国际市场热钱输入、生产成本上升、居民通胀预期的心理作用、接连不断的自然灾害和各类游资对各种农产品的炒作等因素也在这次通货膨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3我国现阶段通货膨胀的特征

现阶段的通货膨胀呈现出结构性通货膨胀的特征,从CPI、PPI指数来看,我国当前的物价水平已十分严峻,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2.3.1物价波动的结构性

本轮通货膨胀呈现比较明显的结构性特征。在CPI波动中,城市消费价格上涨幅度小于农村消费价格上涨幅度;非食品价格上涨幅度小于食品价格上涨幅度;服务品价格上涨幅度效益消费品价格上涨幅度。与此同时,物价波动正呈现出结构性的扩散,价格上涨已经从生产资料扩散到生活资料;从基础农产品扩散到制成品,推动物价水平不断迈向更高的台阶。

2.3.2冲击影响的持久性

在通货膨胀的成因中,自然灾害和国际市场热钱等因素对通货膨胀的影响通常不会持续太长时间,但本次物价上涨却从2009年底持续到2010年底,直到现在还保持着持续走高的趋势。

2.3.3稳定物价的艰巨性

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稳定物价要求在保持经济平稳发展的前提下抑制经济过热,稳定物价水平;在谨慎面对输入型通胀的情况下应对国内各种结构性冲击对物价的影响;在维持货币政策长期持续稳定的条件下利用相机抉择原理调节过剩流动性;在改变劳动力和资源性要素价格市场扭曲现状的同时防止各种成本过快上涨。

3.通货膨胀应对措施

3.1政府部门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从长期来看,本次通货膨胀的控制将会是一场“持久战”,政府的任何措施都不可能取得“一蹴而就”的成效,因此需要政府采取不同的措施组合。为了控制投资、投机,政府需要进一步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同时采取不对称的加息政策;为了缓解出口企业的竞争压力,应对人民币采取渐进式升值,并逐渐完成人民币的汇率形成机制;增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发挥财税政策的激励效用;为避免因心理恐慌而引起经济剧烈震荡,政府应合理引导居民的通胀预期。

3.2企业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在通货膨胀的大环境下,企业的面临着来自各方的竞争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发挥自身长处,重点建设优势产业;引入新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开发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团结一致对外,避免同行业恶性竞争,建立良好的行业竞争秩序。

3.3家庭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理性投资,切忌盲目跟风而将家庭资金全部投入到房地产市场。适量购买一些黄金或保险理财产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在消费市场上寻找价格较低的替代产品;尽量避免借贷消费,因为此时货币的利率风险较大,贷款者将面临较大的还款压力。

只要我们采取正确的措施,将通货膨胀控制在一定的合理范围内,通货膨胀并没有想象中的可怕。可怕的是人们不正确的心理预期,将通货膨胀的危害无限放大,心理恐慌比通胀本身更可怕,因为心理恐慌将会蒙蔽我们的双眼,使得我们做出错误的决策。因此,对待通货膨胀,不能谈虎色变,应该保持正确、健康的心态。

参考文献:

[1] 辜胜阻,王敏,马军伟.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基本特征与治理对策.商业时代.2011年第6期

[2] 陈华,刘宁,刘志威.我国的通货膨胀及调控政策应对.上海企业.2010年第2期

通货膨胀解决措施范文3

关键词:通胀;市场需求;供给;货币

一、通货膨胀的概念

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给过多,超过经济发展对货币的客观需求量,出现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理解通货膨胀的概念,必须注意几个问题:

(一)通货膨胀是在纸质货币流通下所特有的经济现象。纸质货币流通条件下,由于纸质货币本身没有价值,不能退出流通,缺乏自动调节货币供给 量的功能;

(二)通货膨胀与物价上涨紧密相关,但不等同。通货膨胀的必然结果是物价上涨,但物价上涨并不一定是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取决于诸多因素,非货币性因 素引起的物价上涨,不能看作通货膨胀。

(三)通货膨胀是持续的、普遍的物价上涨过程。如果出现普遍的,而且是持续的物价上涨,可以断定是向流通中投放了过多的货币,这就反证了通货膨胀是一个持续的、普遍的物价上涨过程。

(四)通货膨胀的不同时期,对物价影响的程度不一样。通货膨胀初期,由于市场对货币具有一定的容纳能力,物价上涨现象并不明显。随着通货膨胀的发 展,社会公众意识到通货膨胀的来临,便会将多余的货币尽可能地转换成商品,社会购买力急剧增加,物价呈上升趋势。

二、通货膨胀的指标

衡量通货膨胀率的变化主要有生产物价指数、消费物价指数和零售物价指数三个指标 。

(一)生产者价格指数。

生产者价格指数是衡量制造商和农场主向商店出售商品的价格指数。它主要反映生产资料的价格变化状况,用于衡量各种商品在不同生产阶段的成本价格变化情况。

(二)消费者价格指数。

消费者价格指数,是对一个固定的消费品篮子价格的衡量,主要反映消费者支付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化情况。

(三)零售物价指数。

零售物价指数,是指以现金或信用卡形式支付的零售商品的价格指数。

三、本轮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

(一)流动性过剩引起。

高资本回报率推动下的外资涌入以及贸易顺差的持续攀升,使得人民币面临巨大的升值压力。

(二)资产重估推动信贷扩张,信贷扩张放大总需求。

在我国这一轮通货膨胀中,银行信贷扮演了一个关键的角色。

资产价格重估和上涨使得企业进行抵押融资的能力大为增强,促使银行信贷扩张,而银行信贷 的扩张又将进一步加剧投机需求,推动股票、房地产等价格的上升,形成资产价格上涨和银行信贷扩张的相互推动格局,并且形成了通货膨胀与资产泡沫之间的共生 关系。

(三)成本推动型的价格上涨与经济增长速度过快导致的通胀压力。

首先,存在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压力。自进入 21世纪以来,我国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幅度明显高于下游产品价格涨幅。由于各种原因,上游产品价格向下游产品价格的传导一直受到阻碍。但是当环境发生变化 时,特别是上游产品价格上涨累积到一定程度时,这种传导必然会发生,从而形成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压力。

其次,经济增长速度过快也形成了通胀压力。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某些经济结构问题更加突出,而且愈趋严重。在这样的状态下,过高经济增长和过快投资增长成为了通货膨胀的动因。

四、防范和化解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对策

从以上的成因分析中可以看出,输入型通货膨胀的产生是国内外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要防范和化解输入型通货膨胀, 并要从这几个因素入手,多管齐下,进行综合治理。

(一)控制商品需求膨胀。控制商品需求膨胀包括控制对外商品出口需求膨胀和对内商品消费膨胀两个方面。就控制对外商品出口需求膨胀而言,其主要措施 是:运用货币手段,通过提高利率和调整出口信贷政策等紧缩性措施,保持对外商品出口的适度增长。就控制国内商品消费膨胀而言,其主要措施是:运用紧缩性货币手段,通过提高利率、减少货币供应量等措施来降低国内商品需求;通过“有保有压”,从供应方面来控制商品消费水平和规模等。

(二)控制货币供给膨胀。输入型通货膨胀所导致的货币供给膨胀主要源于对外贸易中的大量顺差和当前出于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而短期积聚的大量国际游资,控制货币供给膨胀的实质就是控制外汇占款中的对外贸易顺差和积聚的国际游资。其中,就货币政策而言,主要是: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在保证币值稳定的基础上,适度从紧,控制整个社会 的货币供应总量。就外贸政策而言,其主要措施是在保持出 口适度增长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国外高科技产品和基础产业产品的进口力度,努力提高和改善我国的对外贸易结构和效益等。

(三)控制产品成本膨胀。输入型通货膨胀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由于国外商品价格的上涨而传递到国内从而导致该国国内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就我国而言, 引发我国产生输入型通货膨胀的这些国外商品通常是石油、钢铁等基础产业商品,因此,控制产品成本膨胀以防范和化解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实质就是如何来防止国外 的石油、钢铁等这些基础产品价格的上涨对我国整个国内价格总水平的影响。

(四)消除国内经济中隐患。具体来讲主要是:大力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保证粮食的稳产和增产,切实防范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再次发生;对固定资产 和房地产行业进行适度调控,以防止泡沫经济的产生;大力加强煤电油运等基础产业的建设,进一步缓解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因素;加快各类要素市场、资本市场的培育和发展,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完善;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渠道,全面促进经济增长等。

【1】查尔斯?金德尔伯格:《西欧金融史》,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年。

【2】陈舜英、吴国平、袁兴昌:《经济发展与通货膨胀:拉丁美洲的理论与实践》,中国财经出版社1990年。

【3】弗里德曼:《货币的祸害》,商务印书馆2006年。

通货膨胀解决措施范文4

【关键词】通货膨胀 物价水平 成因分析 应对策略

通货膨胀及目前我国通货膨胀的现状

通货膨胀在学术界并没有一个通用的概念。从国内的研究现状来看,大多数经济学家通过综合考察物价水平和货币数量两者的变动情况来衡量通货膨胀的水平,一般认为通货膨胀是纸币的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数量而引起的货币不断贬值、物价持续上涨的现象。

如何来衡量通货膨胀呢?通用的测量指标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和GDP平减指数三种。其中,CPI指标最为常用、最引人关注,它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城乡居民所购买的生活消费品和服务项目的价格变动趋势与程度的相对数,是对城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综合计算的结果。①一般来说,CPI在3%~5%之间时为温和的通货膨胀,介于5%~10%时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大于10%时则是飞奔的通货膨胀。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见下图),从图中不难看出,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我国的CPI一直保持在3.5%以上,并且在整体上呈逐月上升的趋势,虽然到2011年8、9月出现下降的趋势,但CPI仍然处在高位运行,整体来看,当前我国的物价水平虽然仍在可控范围之内,但形势却不容乐观。

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分析

超量的货币供应量是导致当前我国通货膨胀形成的直接原因。为应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我国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两项政策导致投资和信贷的规模迅速扩大,造成过大的资金流量和明显的流动性过剩。2008年,中央政府提出了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方案,各地方政府在此项政策的影响下数倍地增加投资。大量的资金流入能源、房地产、交通等领域,加大了对原材料和能源等生产资料的市场需求,推动了原材料价格上涨,最终带动下游产品价格的上升,逐步形成全面通胀。据我国统计年鉴显示,在2005年之前,我国每年新增贷款一般都低于2万亿元,但到2009年,信贷增量增长至9.59万亿元,2010年,信贷增量为7.96万亿元。②短期内将巨额的流动资金注入市场,即使被生产领域快速消化,也会引起市场总需求的迅速扩大,造成通货膨胀。

相关制度的不完善是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深层原因。一是价格机制的不完善。尤其是资源的价格机制尚未形成,国家对能源价格实行管制,大宗原材料和能源的价格并不取决于市场的供求关系。价格管制一方面会造成囤积居奇,另一方面会造成商品产量的减少,而这两者均会导致市场供给的减少、物价的上涨。二是过度强调GDP的政绩考核制度。这使得地方政府在发展本地经济过程中带有很强的扩张性,容易形成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翻开各省的“十二五”规划,不难发现各省都提出了较高的GDP指标,黑龙江、广西、贵州、河南、江西、安徽、山西、福建、云南均提出了GDP总量甚至人均GDP五年翻番的目标。③可见,导致未来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依然很大。三是缺乏弹性的汇率制度。实行固定汇率制度容易将国外的通货膨胀引入本国,当一国的通货膨胀发生后,国内货币对内贬值,由于不能及时调整汇率,在国内物价上涨的刺激下,其他国家会增加向该国出口的规模,出口国获得大量的外汇收入,出口国由于商品出口造成国内商品供应量减少,而外汇收入又造成货币供给量增加,从而造成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预期是推动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通货膨胀预期是民众对通货膨胀在将来一段时间内发生的可能性及其程度大小的事前推测。影响和决定公众通胀预期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过去一段时期里物价总水平的变动情况和发展趋势;整个经济发展变动的趋势;政府所宣布的和将要执行的各种经济政策,主要是物价和货币政策;政府遵守诺言和贯彻政策的可信度等。从理论上讲,长期存在的强烈的通胀预期会不断地增加人们的市场需求,形成推动物价水平不断攀升的内在动力。如果社会公众形成了较为强烈的通胀预期,人们就会盲目扩大消费和投资,这些行为会进一步加剧物价上涨。例如,如果公众认为某些商品或资产价格将会上升,并能取得远超过银行存款的收益,那么他们就会将存款投入到这些产品或资产上,以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这种防范通货膨胀的行为本身就会造成所购买的商品和资产的价格上升,不断加剧通货膨胀的程度。当前社会公众对未来通货膨胀的预期就非常地明显,不断上涨的房价和金价正是这一预期的现实反映。

应对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策略

适度地减少货币供应量。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可以减少市场上货币的供应量,抑制投资和消费,影响总需求供给曲线,使得物价总水平下降,从而有效控制通货膨胀。我国政府为了应对通货膨胀,采取了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利率、控制信贷规模、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等措施。从去年1月18日到今年6月20日,中央银行已经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2次,存款准备金率从2010年的16.5%上升到了21.5%。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减小了银行的信贷规模,在一定程度上紧缩了银根,减少了货币供给,控制了投资行为。从去年10月到今年7月,中央银行共5次加息,缓解了市场负利率的问题,一定程度上促使了资金在市场中合理有序地流动。2011年,中央银行多次公开市场业务操作,通过发行中短期票据来收紧银根,减少货币供应量。央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货币供应量,稳定了物价水平,有效地抑制了通货膨胀。但是,在实施这些措施的过程中,应有针对性,注意把握好时机和分寸,不可操之过急,以免矫枉过正,要按照计划逐步地减少市场过剩的流动性,从而实现经济的 “软着陆”。

进一步完善和调整相关制度。针对相关制度不完善的现状,一要继续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机制的改革。廉价的资源在源头上降低了国内产品的生产成本,促使投资不断扩张。科学合理地推进资源价格机制改革有助于各种要素市场的成熟,从而能充分地发挥价格机制在合理配置资源方面的基础性作用。二要改革政府官员考核制度,着重从综合效益的角度来考察政绩,摆脱崇拜GDP的传统观念,降低GDP在政绩考核中的比重。三要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机制,增强人民币汇率的弹性。缺乏弹性的汇率制度很容易将国外的通货膨胀导入到国内,因此,逐步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不断提高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充分发挥汇率的自动调整功能,可以有效防止输入型的通货膨胀。四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快由追求速度和数量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追求质量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不断扩大内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使内需真正成为拉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内在动力。

稳定通货膨胀预期。如前文所述,不当的通胀预期容易加剧通货膨胀的程度,及时合理地引导公众的通胀预期显然有助于物价的稳定,政府在此方面要发挥应有的引导作用。当通货膨胀发生时,要降低公众通胀预期的程度,就要让公众对政府控制通胀的政策和措施充满信心,而这就要求在各项政策及其实施过程的公开透明的基础之上,政府可通过电视、网络等公众媒体及时公布当前物价水平及变动趋势、经济的整体变动形势、政府采取的应对措施及取得的成效,从而达到坚定市场信心,稳定公众通胀预期的目的。这样有利于减少公众盲目地消费和投资,避免物价过快上涨,造成更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引导公众通胀预期对稳定物价,抑制通货膨胀具有重要的作用,应引起政府的足够重视。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经历的通货膨胀并不是由个别因素造成的,其成因具有历史性、复杂性、内生性和输入性等特点,虽然仍在可控范围之内,但已经给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解决目前高通胀的问题,必须要持之以恒,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全面贯彻落实各项政策措施,从根本上控制和解决通货膨胀问题,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作者单位:暨南大学财税系)

注释

①我国现行的CPI构成及权重为:食品(31.79%)、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13.75%)、居住(17.22%)、交通通讯(9.95%)、医疗保健个人用品(9.64%)、衣着(8.52%)、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5.64%)、烟酒及用品(3.49%)。

通货膨胀解决措施范文5

一、改革开放前通货膨胀治理手段的考察

(一)调整农轻重的比例关系

为了增加商品供应,解决通货膨胀,在工农业生产上,对两次通货膨胀的治理都采取了重点调整农轻重的比例关系。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增加居民消费需要的日用工业品的生产,压缩重工业的生产。1960年,农业总产值只占工农业总产值的21.8%,轻工业占26.1%,重工业占52.1%;到1966年,农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5.9%,轻工业占31.4%,重工业占32.7%。1966年到1976年,农业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29.7%下降到25.4%。工业内部.轻工业的比重逐渐降低,重工业的比重逐渐上升。1978年之后,国家决定集中精力把农业搞上去,加快发展轻纺工业。在农业和轻工业的快速发展下,市场上的商品供应量逐渐增加,社会购买力与商品可供量的差额逐步缩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通货膨胀。

(二)压缩基本建设投资

基建投资过多,规模过大,是当时商品供应紧张的一个重要因素。3年困难时期和“”之后,国家为了发展生产,增加商品的供应,都采取压缩基本建设投资的方法。通过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调整了投资方向,将投资从战线长、投产慢、投入多、产出少的部门撤出来,投入到产出多、投入少的部门中去。提高了新增基建规模,缓和了市场供应的压力。

(三)加强物价管理,稳定市场秩序

在“”和3年困难时期,对占职工生活费开支60%左右的18类基本生活必需品,采取紧急措施在当时价格的基础上稳定下来,从而稳定职工生活费用的大头。在“”时期,为了避免物价波动,对商品价格进行冻结,对生活必需品按比例供应,对紧缺商品采用票证供应。通过行政手段对当时的物价进行干预,控制商品的供应和流通,从而起了稳定价格的作用。

在这两次通货膨胀的治理中,国家采取的措施是有一定差异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实行的是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这种经济体制和发展战略导致在市场上肯定存在着商品供应的短缺,而这两次通货膨胀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商品严重短缺所致。所以在对通货膨胀的治理上,有很多的相似之处,最主要的方法都是通过调整农轻重的比例关系,增加市场供应来解决问题。为了更好地了解为什么采取这样的治理措施,我们要对这两次通货膨胀的形成过程进行深入的考察。

二、改革开放前两次通货膨胀形成过程的历史考察

(一)“”和3年困难时期的通货膨胀

1949年9月,《共同纲领》提出,在经济发展上,要“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当时我国的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尤其是重工业。正如所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1950年朝鲜战争、大陆与台湾的军事对峙以及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实行了政治孤立和经济封锁等措施,在这种国际政治、军事、经济形势下,我国迫切需要建立较为完备、自成体系的工业结构,而重工业则是重中之重。同时我国领导人也接受了苏联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理论。“一五”计划时期建设的重点是重工业,在工业基本建设投资中。重工业的投资占88.8%,轻工业的投资占11.2%。配合着“一五”计划的实施和制定,逐步形成了传统的经济发展战略,即以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为主导产业,强调工农业总产值规模,特别是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产值中的比重,以实现工业化为最主要的目标。

随着“一五”计划的顺利实行和传统经济发展战略的形成,开始进一步强调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规模。1955年底,提出:“中国的工业化的规模和速度……已经不能完全按照原来所想的那样子去做了,这些都应当适当地扩大和加快。”传统发展战略在这个时候已经成为一种赶超战略。

这种赶超战略追求高指标,注重工业建设,在有限的资源下,过多地进行生产资料的建设,从而导致了消费品的紧缺,不能满足日益增加的需求,物价不断上涨。1957年到1962年,全国零售物价指数(包括牌价、议价和市价)在逐年上涨。以1956年为100,则1957年为101.5,1958年为101.8,1959年为102.7,1960年为105.9,1961年为123.0,1962年为102.7。集市贸易价格指数上升幅度更大,以1956年为100,则1957年为102.8,1958年为111.0,1959年为112.4,1960年为129.0,1961年为464.4,1962年为301.8。从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通货膨胀,在“”时期表现的还不是十分明显。从1960年到1962年这3年困难时期,由于“”和自然灾害的双重影响,出现了严重的物资短缺,1961年的通货膨胀率是建国以来最高的一次。与1960年相比,全国零售物价上涨16.2%,国民收入缩减指数上升16.1%,集市贸易的市场价格则上涨了260.1%。

(二)“”时期的通货膨胀

经过3年调整,通货膨胀问题得到了解决,但是到了“”时期,受左倾经济指导思想的影响,发展战略又转变到了赶超战略,甚至比“”之前还要严重。在之后制定的“三五”计划和“四五”计划中,都存在对经济发展速度要求过急,对主要经济指标要求过高的现象。在“三五”计划中,提出以备战为出发点,要加快“三线”建设,要在“三线”地区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在“四五”计划中,更加强调备战和“三线”建设。在“三五”和“四五”时期,在基本建设方面,国防工业、重工业、铁路运输等部门的地位异常突出,农业等部门的投资被迫压缩。“二五”、“三五”和“四五”计划的实行,可以认为是传统发展战略实施和发展的时期。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虽然个别年份有过一些调整措施,但是整体七是以重工业的优先发展为主,将经济发展等同于高速度的工业化增长。

但是这一时期的通货膨胀不是通过物价上涨表现出来。在1966年到1976年的“”期间,由于错误的指导思想,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慢。以社会总产值为例,1966年到1970年间为9.3%,1971年到1975年间为7.3%,1976年下降到1.4%(1976年比1975年增长1.4%)。由于物资供应的下降,整个市场上出现了主要消费品严重的供不应求,经常出现排队购买的现象,凭票购买的商品越来越多。“”开始后第二年,全国许多工

厂停工停产,社会生产总值大幅下降;而同期货币流通量则南上年的542.4亿元上升到591.6亿元,上升9.07%,通货膨胀率为18.97%。

三、结论和启示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前的通货膨胀主要是由于商品短缺所致。计划经济体制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经济战略是出现商品短缺的主要原因,也可以说这种经济体制和经济战略决定了当时的经济是一种短缺经济。在这种短缺经济下对通货膨胀的解决主要的就是通过调整农轻重的比例关系,压缩基本建设投资,加强物价管理等方法。通过增加物资供应,缓解社会购买力和商品供应之间的矛盾。

(一)我国当时的宏观政策是以快速实现国家工业化为主要目标,在这样的目标下,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经济战略,从而会进一步加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商品短缺

所以要想解决通货膨胀的问题就必需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战略,从实际出发,从提高经济效益出发。否则就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商品短缺,就会产生通货膨胀。我国当前的通货膨胀很大程度上和前几年兴起的重化工业化热潮有很大的关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完善、地方对我国新时期发展战略的错误理解,导致近几年经济的增长仍主要是依靠投资拉动,对基本建设、房地产行业、重化工业等行业的投资占很大比重。比如房地产行业,房产价格的持续上涨引发能源紧张,导致相关行业的物价上涨。

(二)改革开放前的通货膨胀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特有的经济现象。是短缺经济的体现

很多人都认为市场经济不存在短缺,但实际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依然存在着不同行业、不同程度的短缺。我国今年7月调整了出口退税率,对“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率予以取消或降低。这说明在能源和资源上存在着很大的短缺。关系民生的日用消费品价格暴涨成为今年我国居民关注的重要话题,猪肉等一部分日用消费品的价格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而这些产品价格上涨的很大原因是供应量下降所致。国家应该加强这些关系民生的物品进行调控干预,增大上游产品供应的扶持力度以降低成本,降低企业的税负以保持其可持续发展能力,打破区域壁垒达到市场互通,最终打破这种市场失衡的局面,达到供求平衡,保持物价稳定。

通货膨胀解决措施范文6

【关键词】通货膨胀 成因 对策

一、关于通货膨胀的理论分析

1、概念分析

通货膨胀是与价格上涨相关联的范畴,但它又不是简单的价格上涨所能够概括的。通货膨胀应该怎样定义?一般比较认同的看法是,通货膨胀可以被定义为一般价格水平(或价格总水平)的持续的较大幅度的上升的趋势。这里包含三层意思:第一,通货膨胀反映的是价格总水平的上升,而不是某些商品价格的上升或者相对价格水平的上升;第二,通货膨胀反映的是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上升,而不是十分短暂上升,然后又归于下降,亦即在某一水平内周期性的变化,也不是价格总水平的一次性上升,即由于某种特定的冲击(如世界石油价格一次性的上涨)所引起的价格总水平的一次性变化;第三,通货膨胀反映的是较大幅度的价格总水平的上升,而不是某种小幅度内的价格总水平变化。

2、通货膨胀的形成机制

(1)“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源自于需求的过剩,是“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造成的现象。换言之,在需求出现过剩的情况下,就不可避免的出现商品价格的普遍的、持续的上涨,即出现通货膨胀。如自发性消费的上升、自发性储蓄的减少、自发性投资的增加、一次性税收的减少、出口的上升、自发性进口的下降、货币供给的增加、货币需求的下降等,上述因素所引起的总需求上升使得价格总水平上升,并且只要没有什么力量使总需求下降,价格就不会降低,所以这里得到的价格总水平的上升将是持久的。这就是“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的一般机制。

(2)“成本拉动型”通货膨胀。不同于“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成本拉动型”的通货膨胀是从供给方面出发来考虑的,指的是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纯粹由于供给方面的原因而引起的通货膨胀。之所以出现对通货膨胀成因的这种解释,是因为在现实中,经常会看到价格与工资交替上涨的局面,似乎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推动的关系,而工资是劳动市场上的价格,对于劳动市场的分析是总供给方面的问题。所以,就有一些经济学家试图从总供给方面出发来对通货膨胀的成因给予解释,这就是“成本拉动型”的通货膨胀。

3、通货膨胀的测量指标

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是物价指数。物价指数是表明某些商品的价格从一个时期到下一时期变动程度的指数。根据计算物价指数时包括的商品品种的不同,主要有以下三种物价指数:第一,消费价格指数(CPI),衡量的是相当于某一固定年份(基年)购买产品与服务的某一标准集合或者我们称之为一篮子产品与服务的费用,在当期购买同样一篮子产品与服务的花费情况。第二,生产价格指数(PPI),是衡量各个时期生产原料和中间投入品等价格水平变化的指标,这是对给定一组商品的成本的度量。它与CPI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包括原料和中间产品。第三,国民生产总值折算指数(GDP平减指数),是衡量各个时期一切商品与劳务价格变化的指标。这三种物价指数都能反映出基本相同的通货膨胀率变动趋势,但由于各种指数所包括的范围不同,所以指数并不相同。消费物价指数(CPI)与人民生活水平关系最密切,因此,一般用消费物价指数(CPI)来衡量通货膨胀。

二、我国目前通货膨胀压力成因

1、食品类价格上涨堪称当前通货膨胀的“罪魁祸首”

去年价格总水平上涨,主要是粮食及以粮食为原料的肉禽蛋奶等主要副食品价格推动的。CPI分类指数显示,2008年1月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8.2%,其中,粮食上涨5.7%,油脂价格上涨37.1%,肉禽及其制品上涨41.2%。这主要是由于近几年粮食播种面积的不断减少、种植结构的调整,国内粮食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与此同时,因美澳等主要产区受灾减产,国际粮价节节走高,从而限制了我国从国际市场的大量出口,加之去年我国十几个省市的部分地区出现洪涝灾害,农作物大面积受损,因而国内粮食价格在供给冲击下快速上涨,并波及到以粮食为原料的主要副食品价格上涨,成为推动CPI较快上涨的主要原因。

2、资产类价格上涨与通货膨胀密切相关

第一,2007年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25280亿元,同比增长30.2%,房地产的发展加大了对土地、能源、原材料等诸多产品的需求,导致这些部门的产品价格出现稳步攀升。房地产市场价格泡沫直接加大了实质经济部门的经营成本,实质经济部门往往努力将由此增加的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引起通货膨胀。我国CPI目前不计入房价,只计入房屋租赁价格。第二,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7239亿元,同比增长24.8%,其中,城镇投资117414亿元,增长25.8%,农村投资19825亿元,增长19.2%。投资扩张必然导致对投资品需求的扩大,当这一需求超过了生产能力界限或经济结构、产品结构严重畸形出现瓶颈制约,而且这种制约在短期内又因种种因素难以扩张时,投资品价格就会出现持续上涨,投资品的价格必然居高不下,并且向下游产品转移,引发物价的全面上涨。

3、流动性过剩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流动性过剩,简单地说,就是货币当局货币发行过多、货币量增长过快,银行机构资金来源充沛,居民储蓄增加迅速。在宏观经济上,它表现为货币增长率超过GDP增长率;就银行系统而言,则表现为存款增速大大快于贷款增速。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曾经说过“通货膨胀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一种货币现象,这就是说通货膨胀的机理和传导机制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通货膨胀的最直接原因只有一个:即货币供应量大。2007年末,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403000亿元,同比增长16.7%;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153000亿元,同比增长8.9%;人民币贷款余额221000亿元,同比增长15.2%。

目前,我国银行体系中存在的流动性过剩,是国内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经济结构不平衡、储蓄和投资倾向强于消费倾向等。储蓄投资缺口,造成了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的急剧增长。按目前的外汇管理制度,我国的外汇收入必须结售给中国人民银行,而央行为收购外汇必须增加货币发行。与此相关的是,贸易顺差的大量增加,人民币升值预期加大,国外资本的流入显著增加。因此,贸易和资本流动的双顺差,使我国的外汇储备急剧增加,而央行为收购外汇储备就需要发行大量人民币,这是我国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流动性过剩导致的结果,首先是大量的资金追逐房地产、基础资源和各种金融资产,形成资产价格的快速上涨。而上游资源价格的上升,必然会推动下游消费品价格的上升。如果在一些因素的刺激下,部分流动性开始追逐消费品,就会引起物价的较快上涨。

4、国际市场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

2003年以来,国际上主要经济体实行扩张型货币政策,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世界经济出现了连续5年的高增长,受国际市场需求趋旺和美元贬值等因素的影响,国际市场原油、重要矿产品、原材料以及基础产品价格都出现了大幅上涨的态势,这就推动了国内价格的上涨,从而产生国民经济通货膨胀的压力。

5、公众对物价上涨的预期推动通货膨胀

在货币存量业已过量积累的背景下,由外生性冲击造成的轻微通胀是否会一发不可收,这关键取决于人们对物价前景的预测。人们对于未来物价将上涨的预期是不断推动实际物价水平螺旋式攀升的内在动力。同时,股票价格、房地产价格以及工资水平的不断提升,有可能导致人们挤兑银行存款和抢购风潮,从而推动物价进一步上涨。

三、抑制通货膨胀压力的对策

1、开放国界,降低关税

外贸出口增速的迅猛增长拉动中国经济似乎一片繁荣,在这繁荣的背后是潜在的巨大的通货膨胀压力,实际上原材料、能源等基础产品价格猛涨已经告诉我们,中国经济资源已经支持不起如此快速的出口增长。而进口是支持物价冻结的一项有力措施,可以使引发通货膨胀的超额需求通过购买进口商品得到满足。我们应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来增加进口,以缓解国内的供求矛盾。

2、对敏感商品实行补贴

对需要维持其价格水平的商品实行补贴,不但可以保证有关价格的稳定,同时又能够避免冻结物价可能导致的商品短缺。在食品领域采用商品价格补贴,可以稳住生活费用价格,从而阻止工资的上涨。但补贴措施并非完美无缺,它促使余额购买力的形成。这部分购买力,根据持有者各自的需求弹性,或用来购买补贴商品,引起该类商品需求量的放大,或用于购买非补贴商品,进而拉动其价格的上升。因此,在使用这一措施时,要谨慎选择实行补贴的商品与消费者群体。

3、税收政策

当课税目的在于收缩消费时,征税对象不仅是奢侈消费,也应包括大众消费。不同的税种起不同的作用,哪些税多抑制消费、少抬高物价以较准确的拦截收入中可能会过早花掉的部分,哪些税就更利于实现既定目标。如此说来,是否应提倡间接税呢?这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假如对一种商品的间接税被转嫁于物价,显然不能提倡;但如果应税商品不属于生活费用价格指数的统计范围,比如汽车价格,间接税就可以发挥劝阻功效。但是,税收政策有其局限性,很难单独发挥有效作用,需要其他措施的配合。面对通货膨胀压力,我国应建立一种征收面覆盖全体民众的所得税,同时对资本短期增值实行适度征税,并实施通过举债回收剩余可支配收入的“回笼”政策加以辅佐。

4、货币政策

应对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其最极端的形式,是抽紧银根:把货币总量的增长控制在某个指标内,不论利率如何变动,货币当局都不能因利率的提高而放弃从紧原则;努力维持公共预算的平衡,这是实现中性货币的条件。上述措施,是货币当局用来调节货币发行特别是其主要组成部分――信贷发行的全部手段。国际上使用最多的方法有:提高利率,限制信贷总量或者限制信贷扩张量。这些货币政策都倾向于对货币总量的增长做出种种限制,其优点在于能够快速的付诸实施。

5、收入政策

收入政策参照的原则是,相对货币流量,应加大实物流量。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节制收入的增长,因为收入是两种流量转换的必经通道。与税收政策和货币政策不同,收入政策发力于收入形成阶段,有利于达到既减缓通货膨胀又防止生产和就业滑坡的目的。然而收入政策的落实会碰到诸多困难:一方面会受到工薪阶层的反对;另一方面,限制非工薪阶层的收入很难办到。我们缺乏能够调节平均国民生产率增长幅度和实际工资增长之间幅度和实际工资增长幅度之间相当差距的灵活机制。我们可以采取法律上的工资――物价控制手段或通过道德说服的方式,来减轻通货膨胀压力。

【参考文献】

[1] 莫里斯弗拉芒:通货膨胀[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 国家统计局课题组:我国新一轮通货膨胀的主要特点及成因[J].统计研究,2005(4).

[3] 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B/OL].国家统计局网.

[4] 张伟兵:我国潜在通货膨胀的主要成因[J].经济导刊,2007(4).

[5] 杨丽:国际收支双顺差下的潜在通货膨胀压力分析[J].武汉金融,2007(8).